维吾尔原生态

2024-12-18

维吾尔原生态(通用5篇)

维吾尔原生态 篇1

维吾尔族主要分布在南疆的和田、喀什、阿克苏地区, 东疆的哈密、吐鲁番地区, 还有一部分散布于北疆伊犁地区。绝大部分维吾尔聚居地处于荒漠地区, 干旱少雨, 水土资源匮乏, 夏热冬冷, 易受风沙之害, 自然环境恶劣。为了更好地生存, 维吾尔人在民居建筑营造中积累了丰富的生态策略, 成为珍贵的文化瑰宝。本文通过对新疆维吾尔民居的调查研究, 从选址、村落格局、院落组织、庭院布局、建筑秩序、围护体系和装饰图案等方面, 挖掘传统维吾尔民居在节水、节地、节能和优化室内外物理环境等方面的生态策略, 利于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1. 选址

维吾尔人聚居的荒漠地区干旱少雨且蒸发量大, 水资源弥足珍贵, 水在村落选址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长久以来维吾尔人采取以人就水、人随水走的择址方式, 以满足饮水、盥洗、畜牧、灌溉等生活生产需求。由于水量有限, 房屋很少远离水源, 而是依水而建, 村落形态或沿着蜿蜒曲折的水系呈带状延伸, 或围绕水井和涝坝呈放射状扩散, 村落规模也随水源状况自然消长。

2. 村落格局

荒漠区适宜居住的绿洲寥若晨星, 维吾尔村落用地十分有限, 村落格局通常紧凑密集, 注重土地的高效利用。有的村落依山就势, 利用地形高差形成“爬坡楼”;有的村落地势平坦, 便下挖窑洞开发地下空间;还有的搭建“过街楼”利用街巷上部空间[1]。紧凑的维吾尔村落格局不仅节约土地, 更丰富了空间语汇, 是珍贵的文化瑰宝。

此外密集型布局促成了灵活多样的步行交通系统, 它们或穿街走巷, 或爬坡上坎, 或串接涝坝水井、清真寺广场、葡萄长廊等开放空间, 顺应了自由而紧凑的村落形态, 为邻里活动提供了适宜的场所。街巷形态曲折蜿蜒、狭窄悠长, 既有利于防沙, 又能有效地遮阳、庇荫和通风降温, 很好地适应了荒漠区夏季酷热、烈日曝晒的气候特点, 对室外物理环境的优化作用不可小觑。

3. 院落组织

维吾尔院落对外封闭, 保障住户私密, 躲避沙尘侵袭, 并抵御夏季的高温和冬季的寒风, 对内则开敞通透, 通过院落布局, 营造舒适宜人的庭院微气候环境。维吾尔民居院落通常依据动静差异、洁污差异划分为五个区域, 即入口院门区、主体用房区、屋前区、辅助用房区和种植区[2]。其中屋前区是紧邻主体用房区的室外场所, 通常围合封闭, 既防风沙, 又可利用建筑高度形成热压, 白天促进人体蒸发散热, 夜间引进冷风降温, 有的屋前区还架设屋顶或种植高大乔木为建筑遮阳降温。种植区与主体用房区通常不设围墙隔断, 而是用葡萄架连接过渡, 形成室内与室外空间相互渗透, 在炎炎夏日发挥绿色植物的遮阳和蒸腾降温作用, 为室内外空间提供荫凉。区域划分细化了生活空间的功能分区, 同时形成从户外到室内的多层空间过渡, 丰富了空间层次, 调节了院落微气候。

4. 庭院布局

依据维吾尔庭院布局顺应气候变化, 依据民居分布区的气候差异, 可将维吾尔民居建筑为五类[3]:

(1) 高架棚式, 以吐鲁番地区为代表。吐鲁番是我国最热的地区, 夏季温度极高且烈日曝晒, 遮阳庇荫是基本的生存之道。该地区民居的院落呈半封闭状, 院落上方架设棚盖, 由于该棚高出建筑屋顶1-2m, 有时净高达6-7m, 因而称为“高架棚”。高架棚的面积很大, 往往覆盖了建筑之间的全部空地, 为整个生活场所提供荫凉。此外高架棚架设在建筑前檐的柱子上, 柱间用土坯砌出镂空的花墙, 夏季高架棚顶部的热空气从花墙透出, 促使冷空气从果园流入, 形成顺畅的热压通风路径, 有效降低院落环境温度。

(2) 阿以旺式, 以和田地区为代表。和田地区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西南边缘, 干热少雨, 风沙频繁。为了避免风沙侵袭, 当地民居采用以“阿以旺”为中心的封闭式布局。“阿以旺”从形式上与现代中庭类似, 通过将建筑围合的庭院拔高, 加屋盖和侧面天窗而成, 不仅宽敞明亮、通风良好, 并且适于抵御风沙、寒暑的侵袭, 是维吾尔人日常活动、接待客人、喜庆聚会、举行歌舞活动的主要场地, 也是整个建筑中装饰最华美的地方。

(3) 内庭院式, 以喀什地区为代表。喀什地区春夏多风沙浮沉天气, 但由于绿洲连片成串, 与和田相比, 风沙渐小, 次数亦少, 因此完全封闭的阿以旺逐渐被四面围合的无顶内庭院取代, 庭院内种植花草树木, 搭建葡萄架, 还设置苏帕, 供人盛夏时节避暑乘凉。由于喀什是维吾尔族先民西迁时留居人数最多的地区, 众多城镇和自然村落的人口密集, 用地紧张, 故庭院平面常顺应基地的形状, 不讲求规整, 此外建筑竖向发展, 下挖地下室或加建楼房, 楼上楼下的交通曲折, 无固定程式, 常在垂直方向上出现多级庭院, 形成灵动流通的空间意趣。

(4) 开放庭院式, 以库尔勒、阿克苏一带为代表。该地区气候与喀什类似, 且沙尘甚少, 加上此地汉文化气息较浓郁, 受河西走廊汉族民居影响, 原阿以旺和内庭院空间被开放式庭院替代, 建筑平面形式演化为曲尺式、凹字形, 均面向花园庭院。建筑单体呈一明二暗的格局, 有时扩展为五开间。建筑形象中汉式建筑形态明显, 结构为双架、方柱、梁托有枋, 装饰上极少运用尖拱, 线条简洁。

(5) 花园式, 以伊犁地区为代表。伊犁地区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 夏热而少酷暑, 冬冷而鲜严寒气候宜人。院落摆脱了封闭或半封闭的庭院状态, 大型花园 (或果园) 取而代之, 形成以花园为主体, 建筑呈一字型或曲尺形的开放型花园式格局。建筑空间通过侧窗、外廊与花园呼应, 由于天气寒冷, 外廊无生活起居的功能, 仅作交通之用。

5. 建筑秩序

维吾尔民居建筑有明确的内、外秩序, 常见居住单位可归纳成“客室”“外间—客室”“客室—外间—餐室” (也称沙拉依) 三种基本类型[4]。其中内室远离入口, 为待客、起居的主要场所, 常设有取暖/ 制冷设施。外间 (代立兹) 连接入口和内室, 用做入口更衣换鞋之用, 既是交通过渡区, 也是天然的空气间层绝热区, 对内室起到保温和隔热作用, 还能有效降低门窗洞口处空气渗透的影响维吾尔居住空间分内外;既保障了维吾尔人居住空间的私密, 还能防寒避暑, 适应荒漠气候环境, 有效降低采暖/ 制冷能耗。

此外民居建筑还有明显的季节秩序。冬室 (阿西哈那) 多用于冬季, 通常远离入口布置, 其空间尺度低矮且围合封闭, 墙和屋顶厚重, 开窗较小, 只需满足基本的采光和换气要求, 因此有利于冬季保温。夏季用于避暑的房间称为夏室, 有的地区将夏室布置在地下或半地下, 利用地下冷源以及土壤的绝热、蓄热性能防暑降温。还有的地区将“屋前区” (阿以旺或辟希阿以旺) 作为夏室活动空间, 其空间尺度高大, 开敞通透, 既可遮阳庇荫又可有效利用热压通风降温。

不难发现, 维吾尔建筑秩序既满足伊斯兰文化注重的性别观, 保障居住空间的私密, 还能顺应荒漠气候环境, 防寒避暑, 使得维吾尔民族在能源匮乏时期得以生存, 实乃宝贵的生态智慧。

6. 围护体系

新疆干旱少雨, 且冬季寒冷夏季炎热, 基于极端的气候条件, 维吾尔民居围护体系呈现出以下特征:

(1) 生土围护。维吾尔民居分布的绿洲地区生土资源相对丰富, 人们就地取材, 用生土做墙、地面、楼板和屋顶, 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生土建筑体系。厚重的生土材料保温隔热, 且蓄热性能良好, 顺应了冬冷夏热且气温波动较大的荒漠气候, 建筑室内温度冬暖夏凉、舒适稳定[5]。

(2) 平屋顶。新疆地区干旱少雨, 特别是塔里木盆地周边, 年降雨量仅30 毫米, 而蒸发量最高达2500 毫米以上。在降水稀少的气候条件下, 建筑围护结构无需担心雨水侵蚀, 屋顶采用裸露的生土散铺而成, 不设置排水坡度[6]。

(3) 双层小窗。为了更好地保温放热, 维吾尔民居开窗面积很小, 墙上多开设双层窗, 外层为木雕镂空窗, 内层为木板窗, 冬季关闭保温, 夏季开启通风。屋顶开设天窗, 用于冬季室内采光和换气。

7. 装饰图案

伊斯兰教崇尚自然和宣扬非偶像崇拜, 因而伊斯兰建筑常用植物纹饰, 从不采用有关人物或动物的图案。穆斯林喜爱在民居室内墙上做圣龛, 墙面用《古兰经》里的景点文字、艺术字体或花草植物图案作装饰, 窗户做成木雕花格窗。在辟希阿以旺的柱子、窗框上雕刻各种花纹图案。在苏帕支撑部分和内外墙勒脚部分普遍使用上色的土陶[7]。

8. 结论

本文通过对新疆维吾尔民居建筑的调查研究, 总结了维吾尔民居与荒漠环境的适应特征, 得出以下结论:

(1) 维吾尔村落作为民居建筑的外部空间, 其选址依山就水, 其布局紧凑, 注重高效利用有限的水土资源。其村落交通曲折, 起到防风、遮阳和夏季导风作用, 优化村落物理环境。

(2) 维吾尔院落对外封闭, 对内开放, 利于抵御沙尘, 以及夏季高温和冬季寒风的侵袭。在此基础上, 采用遮阳、通风、蒸发等多种降温措施, 调节庭院微气候。

(3) 维吾尔庭院布局顺应气候变化。在吐鲁番地区采用高架棚式, 便于遮阳防热;在和田地区采用阿以旺式, 可以防风避沙;喀什、库尔勒和阿克苏地区采用庭院式, 利于防寒避暑;伊犁地区则为花园式, 室内外空间融为一体, 充分利用舒适的气候调节。

(3) 维吾尔建筑秩序井然, 既注重空间使用的内外区分, 保障居住空间的私密, 还能依据时节分区, 分别顺应冬季保温和夏季避暑降温的需求。

(4) 维吾尔民居因地制宜, 采用生土材料, 形成生土围护体系。生土材料健康环保且可循环利用, 生土墙、平屋顶、双层窗顺应了干旱少雨、冬冷夏热的荒漠环境, 保障室内温度舒适稳定。

(5) 维吾尔人崇尚自然, 民居建筑采用植物纹饰, 室内墙面用《古兰经》里的艺术字体或花草植物图案作装饰, 窗户做成木雕花格窗, 室外柱子、窗框上雕刻各种花纹图案, 外墙勒脚部分使用上色的土陶。

维吾尔民居建筑很好地应对了恶劣的荒漠环境, 其中蕴含着生态智慧乃珍贵的文化瑰宝。本文从选址、村落格局、院落组织、庭院布局、建筑秩序、围护体系和装饰图案等方面, 挖掘传统维吾尔民居在节水、节地、节能和优化室内外物理环境等方面的生态策略, 利于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摘要:维吾尔民居建筑中积淀了顺应荒漠环境的生态策略, 是传统建筑文化瑰宝, 对其进行挖掘整理有利于我国建筑文化传承。本文通过文献研究和现场调查, 从选址、村落格局、院落组织、庭院布局、建筑秩序、围护体系和装饰图案等方面, 挖掘维吾尔民居建筑在节水、节地、节能和优化室内外物理环境等方面的策略, 提炼传统维吾尔建筑文化中蕴含的生态智慧。

关键词:新疆,维吾尔,民居建筑,生态策略,地域建筑

参考文献

[1]李群, 安达甄, 梁梅, 新疆生土民居[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4:114-115

[2]陈震东编著, 新疆民居[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9:90-96

[3]何文芳, 新疆干热气候维族住宅建筑气候设计方法研究[D],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博士论文, 2012:42-56

[4]陈震东编著, 新疆民居[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9:90-96

[5]HE Wenfang, HE Quan, EN LI, ZHU Xinrong, New Earthen Buildings in Turpan Xinjiang[J], 8th International Earthbuilding Conference, 2015:88-92

[6]阿兹古丽艾山, 喀什维族住宅建构文化与特色研究[D], 新疆大学硕士论文, 2010:24-25

[7]艾娣雅.买买提.文化与自然—维吾尔传统生态伦理研究[D].新疆大学博士论文.2003.69

维吾尔原生态 篇2

六年前的一个夜晚,我感受了和田维吾尔人特有的豪气与乐观。那是个停电的晚上,沙尘暴铺天盖地地撕扯着黑暗中的一切,我缩在被窝里惊恐地竖耳听着。忽闻一阵马车飞奔、铜铃丁冬,车上一个汉子嘶着沙哑的嗓子在迎风引吭。

1、文中第一句起了什么作用?

2、第二句作者运用了_______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地处大漠边缘的和田恶劣的自然环境。

3、找出文中的对比,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参考答案:

1.概括并引出下文

2.拟人

3.被沙尘暴笼罩的夜——热烈激昂的歌声

我缩在被窝里惊恐地竖耳倾听——驾着马车迎风引吭

这样写反衬出维吾尔汉子的豪气与乐观。

选段阅读二:

维吾尔姑娘更是漂亮得叫人不敢正视。密密的眼帘,深邃的眼睛,妩媚的笑容,像花儿般绽放在风沙里。那里的小伙子,热情俊朗,浪漫风趣。维吾尔的姑娘小伙不单漂亮,能歌善舞也是出了名的。没有歌舞,维吾尔人的生活就不完整,各无疑成了他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种歌舞从来不受人员、场地和时间的限制,不论什么人,什么地方,什么时候,想跳就跳。

1、这段话与上文紧密相连,起过渡作用的词语是___________。

2、找出选段中有一句话能概括整段的主要内容。

3、你们从他们的舞蹈中感受到了什么?

参考答案:1.更

2.维吾尔的姑娘小伙不单漂亮,能歌善舞也是出了名的。

喀什维吾尔民居 篇3

当我穿行在吾唐布街时,一种强烈的欲望催我敲响了老朋友阿吾提·巴拉提院落的门环。大门吱呀一声开了,迎接我的正是老朋友阿吾提。几年不见,一家人格外热情,老人紧握我的手,拍着我的肩膀,连喊“开赛”(请进)。我站在门口左右环顾,庭院内散发出阵阵清香,各种盆花竞相开放,千姿百态;庭院绿地,与建筑物的柱廊、木雕、挑檐、楼梯、石膏花相映成趣,交相辉映,组成极其诱人的空间构图;无花果树,枝叶繁茂,浓荫铺地,院子显得清净宜人,炎炎的夏日竟让我感到几许凉意。想必在冬季,也能尽情享受阳光的沐浴吧!

热情好客的阿吾提一家为我这个“莫呼莆”(照相的)忙碌着,当我还陶醉在此情此景中时,老人拉着我的手让我坐在边炕“苏帕”上。现在的苏帕与前些年截然不同:方木为沿,红砖铺面,上覆毛毯、地毯,苏帕四周为柱廊,柱廊有四边形的,略加雕饰的线脚,配以足膝以上的束腰,柱顶雕花托梁,手法简洁明快。布置舒适的苏帕给庭院增色不少。我和主人盘腿坐在苏帕上,吃着甜美的瓜果,着实另有一番情趣。

放眼望去,小楼色彩鲜艳,色泽斑斓,绚丽多彩。大红、大绿、橘黄、纯白的色彩似乎在与花草树木争相夺艳,让人眼花缭乱。

阿吾提用不太流利的汉语告诉我,近几年人们富起来了,钱也多了,纷纷盖起了小楼。我问老人:“你家总共不到十口人,这栋650平方米的小楼能住满吗?”老人笑嘻嘻地说,地下室是用来储存粮食、蔬菜和瓜果的,一楼为厨房和餐厅,二楼为客厅、卧室,三楼是儿子和媳妇的天地,各有用场,自成体系。我不禁为其精心的建筑设计而惊叹。

老人又带领我参观他的客厅与卧室。早已迎候在门口的女主人,连忙招呼我。我照例脱掉鞋,踏进门口时,映入眼帘的犹如博物馆的陈列室,散发着伊斯兰味。只见用石膏镂出弧形、曲线形花边不等的大小壁龛,壁龛里摆放着精美的工艺品、装饰品和一些名贵的茶具、细瓷碗、塑料花等,充溢着文化气息,表露出主人浓郁的生活情趣。

别具特色的吊顶天花板边缘的石膏花彩绘,胶合板天花板,倒吊石榴形的木雕装饰、墙上的挂毯,炕上的地毯和金丝绒窗帘与现代吊灯,高档沙发、席梦思床和组合音响相结合,构成了今日维吾尔人的文化生活新时尚,每座房舍皆如富丽堂皇的艺术之宫。

阿吾提·巴拉提的新居只是喀什千家万户的一个缩影。

维吾尔原生态 篇4

1 地理区位与自然气候条件

喀什市位于新疆西南部, 是中国最西部的边陲城市。地处欧亚腹地, 自古为“丝绸之路”上的商埠重镇, 是我国1986年公布的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其面积555万km2, 人口58万人, 其中维吾尔族占75%[1], 为典型伊斯兰城市。吐曼河与克孜勒河两条河流穿城而过, 水源充沛, 且具有丰富的林木资源, 因此当地传统民居多生土与木构建筑。

喀什地区处于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边缘, 海拔1 335 m, 其气候条件与其所处的地貌形态具有直接联系:气温昼夜温差较大, 全年平均气温11.4℃~11.7℃;光照时间长, 年日照百分率63%~84%, 年平均每日光照6.6 h~8.8 h, 夏季达9.9 h;降水稀少, 蒸发旺盛, 年平均降水量63.8 mm, 蒸发量却高达2 487 mm, 达降水量的38倍之多;四季分明, 春季多沙尘、风暴天气, 夏季酷暑炎热, 冬无严寒, 因此喀什市为典型西北干旱型绿洲城市, 暖温带大陆性气候。

2 喀什维吾尔族传统民居建筑中的生态智慧

笔者通过对喀什市维吾尔族传统民居建筑现状的调研, 观察布局结构及特殊构造, 发现当地居民以生态智慧处理建筑建造及建筑环境的手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整体布局结构

为适应喀什地区风沙大、夏季炎热的气候特点, 传统民居的街区巷道如同仿生学中人体组织的微血管———细窄曲折却畅通无阻。其街巷狭窄连贯, 建筑物鳞次栉比, 相邻住户的房屋犬牙交错, 相互遮挡成荫。迷宫式迂回的巷道不仅有效减弱了风沙对建筑的负面影响, 保障室内环境的舒适度, 同时, 当地很多民居二三层房间向外悬挑、架空构筑, 借用巷道上部空间增加房间使用面积, 达到了最大化利用空间和制造巷道遮阴效果的双重效果 (见图1) 。在有过街楼的地方, 巷道上部被楼层覆盖, 大大缩短了街巷暴露于阳光下的时间, 减少行人在巷道中的暴晒, 遮阳效果非常明显。

同时, 狭窄巷道具有自然成风的“冷巷”特性, 成为建筑气候的热缓冲层。此缓冲层调节微气候的方式, 是对进入主要功能区的空气进行预冷:狭窄通道内很容易获得纵向通风, 且风速较大, 空气置换效率高, 由此带来夜间凉空气与墙体和地面的热交换所产生的冷源。同时, 建筑屋顶在白天受太阳辐射升温较快, 而墙体及地面保持相对低温, 冷却了冷巷的空气, 密度差导致空气从冷侧向热侧流动, 由此产生通风换气, 冷巷中经预冷的空气进入建筑内部。这样自然成风的“冷巷”特效, 在炎热的夏季加速了热量的散发, 便于人体热平衡。

此外, 由于建筑体形系数对建筑能耗影响显著, 建筑体形系数越小, 单位面积对应的外表面积越小, 外围护结构的传热损失或通过辐射得热的面积也越小。因此喀什传统民居采用聚合式的建筑布局, 建筑物彼此密集紧靠, 有效减少了建筑外围护结构受热面积, 从而降低室外空气通过墙体发生的热传导, 实现节能环保。

2.2 自然“生长”的过街楼

喀什维吾尔民居建筑最大的特点是建筑为平面方正的封闭型内向空间, 并可根据使用需求进行生长、加接, 使空间像细胞般进行分裂。如家庭成员结构的逐步演变, 子女增多居室不够, 或经济与文化价值观念的发展等, 都要求住户不断调节使用空间。而原本院落已形成, 或经济能力不够导致无法另辟新院建宅时, 在原有宅院的基础上逐间增加便成为当地居民的普遍做法。当无地可扩时, 居民会采取借用屋侧街巷加建空间的办法, 过街楼便这样应然而生。

居民借用屋侧街巷的空间, 将过街楼建于街巷两旁高墙之上, 作为街巷屋顶的上部空间, 多为卧室或储藏间, 下部空间仍可通行 (见图2) 。由此一来, 既不影响街巷通风, 还减小了街巷暴露于阳光中的面积, 减弱阳光辐射带来的升温效应。同时在街巷中形成的灰空间, 丰富了街道空间的景观, 并提供更大阴影区域的遮蔽空间 (见图3) 。街巷空间收放自如, 张弛有度。

喀什传统街区建筑单元的不断分割、改建、竖向扩建, 新旧建筑的差异, 显示出当地民居很强的生命力, 同时也更自然地呈现出“生长住宅”这一历史信息。

2.3 可调节温湿度的生态墙体

干热性气候区建筑的围护结构蓄热是控制室内温度波动的最有效措施。黄土作为生土墙体材料, 不仅可以很好的适应气候, 同时可就地取材, 成本经济, 材料制作过程无燃料消耗与环境污染, 具有可再生和可降解性。加之当地土质具有粘结性强、容易脱水成型等特点, 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泥土便被维吾尔族居民发展为生土砌筑、土坯砌筑、烘焙砖砌等多种建造形式。

喀什维吾尔族民居的生土外墙厚度为400 mm~1 500 mm, 属厚重型建筑围护结构。生土材料虽导热系数偏高 (0.7 W/ (m·h) ) , 但属多孔材料, 具有湿度调节功能。且生土热惰性大的特性, 加大了其对温度的阻尼, 提高了衰减倍数和延迟时间, 能够有效降低内表面平均温度和最高温度。墙体热容和热稳定性也随着厚度的增加而增加。因此生土厚墙热稳定性较好, 具有良好节能效果。

传统的土坯房以木构架作为承重体系, 土坯 (或夯土) 墙为围护结构。墙的断面均为上窄下宽的梯形, 不可太高也不易开设太多门窗空洞, 否则垒土有困难。施工后待完全干燥才能承受荷载。

由于太阳辐射和土壤的热惰性, 建筑室内温度适宜, 受外界温度影响较小。夏季, 喀什当地最高气温可达40℃, 热阻较大的重质厚墙可吸收部分热量, 减缓热传导的速度 (见图4) ;冬季, 当地最低温度-22℃, 厚实的生土墙体不仅阻挡了寒冷而强劲的大风, 白天墙体吸收的紫外线还会在夜晚来临时释放, 增强热稳定性, 从而给居民带来舒适感。因此, 生态的土墙具有良好的隔热、保温、防寒, 以及控制室内温度波动的作用。

2.4 适宜的窗户设计

窗是保温隔热能力最低的围护结构。在围护结构整体热损失中, 门窗的热损量达到40%, 单层窗总传热系数为6.4 W/ (m2·K) 左右, 为同等面积外墙的4倍[2]。合理设置窗口位置及大小, 能够有效改善室内热舒适性。喀什维吾尔民居对外开窗面积很小, 建筑外墙体或不开窗, 或采用高侧窗的形式 (见图5) 。高侧窗能有效促进空气的对流换热, 夏季当室内气温高于室外时, 室外密度大的冷空气从面对庭院的房间下部窗户处流入室内, 室内密度较小的热空气则从面对街巷的房间上部窗口处排出, 形成空气的自然对流, 改善室内热环境。因此, 高侧窗能在保证民居较好私密性的情况下达到自然通风采光的效果。

同时, 喀什民居高墙小窗还能避免当地多风沙、强日照带来的不良影响。新疆湿度较低, 室内不晒阳光即会保持凉爽。高墙小窗的设计能够有效避风和减小外露面积, 在夏天大大降低通过窗户传进室内的热辐射, 减少热辐射和阳光对室内负面影响, 使室内保持凉爽状态。夏季通常采用夜间通风:白天酷热时关闭门窗, 夜晚开启使冷空气流入, 即通过夜间通风排除内部的热气和蓄积的热量, 降低室内温度 (见图6) 。冬季高侧窗又可有效减小热损失, 改善室内热舒适性。因此, 喀什民居的高墙小窗, 有效的减少了室内热量通过窗户流失到室外, 保证室内热舒适度。同时, 这些小孔洞也活跃了建筑单调封闭的外立面。

而面对建筑内部庭院的房屋立面则设大面积窗户, 以利于房屋的通风采光, 有效控制空气的流通和热辐射传递。

2.5 屋顶平台与庭院的小气候

屋顶对屋内热舒适性影响较大。喀什干旱少雨, 很少考虑泄水处理, 故此大多民居为平屋顶, 屋面铺盖采用土产的材料———草泥屋面, 草泥下面是细木条横竖排列而成的密肋结构。喀什地区较高的人口密度, 加大了屋顶作为生活空间的利用率, 使平顶屋面成为居民拓展生活空间的场所 (见图7) 。居民在屋顶上搭建架棚形成露台, 在此进行很多家务活动诸如纳凉、晾晒衣物、农产品及杂物堆放等[3]。搭建的凉棚不仅为居民提供屋顶庇荫空间, 更减少了阳光直射屋面的机会, 从而屋面温度降低, 建筑室内热辐射相应减少, 有利居憩。有些人家为了不使顶部的杂乱情况外露, 沿建筑外墙加砌花格短垣予以遮挡, 在柱、梁及檐部予以装饰, 便改变了原本平房的简单面貌, 建筑形象也因此而丰富起来 (见图8) 。

其次, 尽管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西缘干旱少雨、风沙频繁, 气候条件十分恶劣, 当地维吾尔族居民却通过自家的集中式内向庭院, 营造出富有艺术品位和生活情趣的空间。内庭的设置使院内大部分区域处于变化的阴影区, 庭院内温度较室外低, 由此产生冷热气压, 形成的气流有助于建筑内外的自然通风, 改善室内热环境。白天, 建筑外墙受太阳辐射, 其表面发热而产生的热气流向上升腾, 从中形成小巷内冷空气气流的云层。夜晚, 自然通风使得作为蓄冷体的内部结构被冷却, 使其在次日白天发挥冷源作用。因此, 内部庭院起着“自然空调”的作用, 有效调节着庭院周围的空气流动和光照系数, 为居民围合出一个舒适自在的小气候环境空间 (见图9) 。

此外, 院内的绿化布置受到特别的重视。郁郁葱葱的果树、花卉巧妙配置, 乔木、灌木互相搭配, 营造出夏季气候凉爽宜人的内院空间。丰富的植被绿化不仅因为维吾尔族热爱自然的缘故, 还因为其可对院内空气、土壤和水进行生态循环处理, 吸收CO2, 改善庭院空气循环效果, 同时保护庭院地面免遭太阳直射, 减少炫目现象, 增加院内湿度, 从而调节庭院微气候。研究表明, 夏季外界炎热高温的情况下, 庭院热稳定性良好, 院内空气温度波动明显低于外界, 最高温度出现时间明显延迟[4]。因此, 院内绿化起着防止风沙、调节温度、美化环境的作用。当地居民生活的单纯和对大自然的眷恋, 都在内庭院这个小空间中表达的淋漓尽致。

3 结语

喀什维吾尔族民居建筑真实地反映了自然界中的一切积极和消极因素。通过当地居民丰富的经验与智慧, 使其同时满足了社会生活的需求和建筑与自然和谐共处, 对今天的喀什地区建筑设计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摘要:通过对当地维吾尔族民居整体布局、过街楼、屋顶与庭院等要素的解析, 归纳总结出其建筑营建中基于环境协调的生态技术与经验, 以及蕴含其中当地居民丰富的生态智慧, 为喀什地区建筑设计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传统民居,生态,建筑

参考文献

[1]维基百科,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96%80%E4%BB%80%E5%B8%82[J/OL].2013-05-07.

[2]刘念雄, 秦佑国.建筑热环境[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215.

[3]陈震东.新疆民居[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9:178.

《和田的维吾尔》教学反思 篇5

在教学中,在导入读题后,学生通读课文找到中心句,全文都是表达这样一个中心的意思。“豁达乐观的和田维吾尔人,纵使生活再苦,感觉也是甜的。”用这一中心句牵起全文地学习。

课文是怎样写出豁达乐观的和田维吾尔人,纵使生活再苦,感觉也是甜的?放手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

过了十分钟后,学生进行展示交流。“一个停电的晚上,环境恶劣,一个汉子还迎风引吭,体会到和田维吾尔人的豪气与乐观,不由得惊奇而肃然起敬。”如果换作我们会怎样呢?联系自己来谈,在对比中体验更深了。难怪说,读中心句。这就是和田维吾尔人,继续交流展示。有趣的交流,有趣的朗读感受到和田维吾尔人甜甜的生活。在小结处,在过渡处,扣住中心句,朗读中心句,在读中一步步深化认识了和田人的特点,文章的表达方法也自然而然领悟到。

上一篇:指导教程下一篇:应用程序版本标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