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就业

2024-11-09

创业就业(精选12篇)

创业就业 篇1

近年来, 扬中市八桥镇紧紧围绕“双提升”的总体目标, 按照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思路, 实施“三个统筹”, 即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和社会事业布局, 实现城乡共同发展;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建设, 提供城乡均等的公共服务;统筹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 促进城乡居民收入同步提高。

1 突出政策引导, 激发农民创业热情

一是政策激励。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针对农民人均纯收入这一核心指标, 积极推进以“千户兴业、千元增收”等为重点的“四千四万”行动, 变银行储蓄为投资资本、变自满守成为创新创业, 降低准入门槛, 公平企业税负, 优化创业环境, 给企业创造利润空间, 为职工带来更多实惠, 农民自主创业、企业二次创业热情不断高涨。二是扶持创业。扩大中小企业担保基金规模, 增强融资担保能力, 有效运作农民创业担保基金, 加大对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信贷支持力度, 缓解了农民创业和个私经济的融资瓶颈。建立全民创业服务系统, 对自主创业的农民从项目推介评估、申办企业、落实资金等实行一条龙跟踪服务, 为创业者及时排忧解难。三是提升技能。整合资源, 按照“政府扶持、专家指导、学员创业”的自主创业模式, 对农民进行创业的系统培训和政策指导, 努力使参训农民能够掌握1~2项创业实用技术和技能, 农民的创业技能和积极性都得到了较大提高。

2 加快劳动力转移,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一是大力发展工业经济, 促进农民充分就业。工资性收入是扬中市农民收入的主体, 占总收入的比例达50%以上。八桥镇充分发挥第二产业在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方面的“主渠道”作用。大力培植、壮大发挥新韩通、威和等船舶装备制造龙头企业和宝源物流等港口物流企业的带动作用, 推进企业集群、产业集聚, 让他们成为我镇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主要载体。二是大力培育观光农业, 提高一、三产业占农民收入的比例。依托八桥镇长江滩涂的生态优势, 重点发展了以“农家乐”、“渔家乐”为特色的农业观光旅游业, 将农业生产、旅游开发、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三是加快城镇化进程, 构筑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新平台。以集镇的发展聚集人气、转移农民、发展经济。调整城镇规划布局, 引导居民向城镇集中, 加快农民向市民的转变。按照新市镇建设要求, 加快“双置换”、“三集中”步伐, 转变拆迁安置方式, 规划建设好沿江工业区、生态农业区、集镇居住区, 大力推进振兴公寓安置小区建设。

3 推行工资协商, 稳步提高农民职工收入

一是抓重点。把低于全市平均工资水平的企业和职工确定为推行工资集体协商的重点;根据不同所有制、不同规模、不同经营状况, 把企业职工的利益问题和影响企业发展的核心问题作为协商重点, 建立健全企业劳资共决的分配机制。二是抓难点。针对众多不具备条件开展集体工资协商的企业, 尝试通过开展区域工资集体协商的办法, 规范企业工资分配行为, 保障职工合法权益。三是抓试点。选择劳动关系基本稳固、工资协商推进有序的典型企业先行试点, 并逐渐总结完善, 在面上进行推广。

4 完善体制机制, 统筹推进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

一是实施城乡统筹就业。加大送信息、送岗位的力度, 每年深入村组举办多场农村劳动力转移专场招聘会;开展流动招聘“大篷车”活动, 将用人单位、用人信息直接送到农户家门口, 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建立健全镇劳动保障服务所、农村信息员三级联动信息服务网络, 并以户为单位为广大农民建立劳动信息服务卡, 及时掌握群众的就业意向、就业技能, 确保农民能够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二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为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 八桥镇加大力度, 进一步完善农村医疗、养老保险制度, 力争实现应保尽保, 并稳步推进城保农保接轨, 拓展农民受益范围。三是救助弱势群体。大力推进农村低保工作, 农村低保户做到“应保尽保”, 标准不断提高;建立“农民家庭致富档案”, 深入开展“4+1”帮扶活动, 培育“党员干部创业富民示范基地”, 引领贫困农户立足自身发展生产, 帮助困难群众解决就医难、就学难、就业难和危房问题。

创业就业 篇2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潮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互联网+”创业就业的大军。那么相较往年,“互联网+”思维给高校应届毕业生求职带来了哪些新变化呢?

四成毕业生创业就业选择“互联网+”

近日,汇博人才网发布了《应届毕业生创业就业调研报告》,从报告中显示,相比以前传统的创业,近四成毕业生青睐“互联网+”领域,其中开网店、经营自媒体或公众号,成为不错的选择。一些毕业生还会三五人组成小团队去运作一个大号,吸引众多粉丝后,再进行商品融入广告等商业化尝试。

毕业于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的禹化普就是其中之一,在校期间通过在校园卖学习用品,积累了一些创业思路。在读大三时,他开了一家“台湾手抓饼店”,当起了老板。随后开始走连锁经营的道路。他十分关注自己的用户群,运用互联网思维、想法增强用户粘度,构建用户社区。

“我依靠手抓饼获得大量的用户群,然后在用户中形成良好口碑,形成一种品牌,以后做任何销售都更加能够得到认同。虽然手抓饼是传统行业,但是将传统行业融入互联网思维,就可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互联网行业成就业吸纳大户

除了自己当老板,还有很多大学生毕业后选择去新媒体工作,例如新兴网站、自媒体、微信平台文案等。重庆大学届毕业生张静现在就在本市一家自媒体网站上班,主要是市场推广。

“没毕业时就想着毕业后去互联网公司,因为感觉相较传统企业,选择会多一点,未来发展方向的可变性会更强,能够更好地激发自己的创造力。”张静说。

“今年毕业生就业人数前三大行业为:互联网、金融、制造业。”据汇博人才网招聘专家高攀介绍,互联网行业是应届毕业生期望值最高的,由于近年来的.迅速发展,加上国家对“互联网+”思维的提出,很多传统企业纷纷抓住这一契机将传统商业平台往互联网平台拓展,对人才的需求陡增,职位数量急剧增加,招聘量大,毫无疑问成为吸纳大户。

不过他也提醒年轻人,如果把目光仅仅投向互联网,也许方向就错了。互联网是个“风口”,但“风”很快会过去。“互联网+”才是一个更为开放的机会。“互联网+”需要大量的传统行业人才,如金融、医疗、汽车等。互联网正在向更垂直、更深入的方向发展,年轻人只有了解“+”,进入互联网才会变得轻而易举。

20四川高校毕业生签约率总体偏低,就业矛盾依然突出,半数以上学生对就业形势不乐观。

就业压力大,创业意愿增强

从创业意愿看,91%的受访学生有创业的意愿。其中创业意愿很强、较强、一般的分别占19.4%、24.6%和29.2%,创业意愿较弱的占17.9%,只有9%的受访学生表示对创业完全不感兴趣。

从创业的动机看(多选),为实现个人理想居首位,占比达70.4%,其次是有好的创业项目和预期收入较高,占比分别为51.8%和43.3%。因为找不到合适工作而萌生创业念头的只占15.8%,这反映出目前大学生创业虽有被动的成分,但更多的还是受创业激情与梦想的驱动。

从创业的迫切性看,多数受访学生倾向于工作几年后再考虑创业,只有8%的学生打算马上转入创业阶段。分类看,男生占比高于女生,城镇和农村学生的占比十分接近,专科生占比高于本科生,艺体类学生占比高于理工类,理工类高于文史财经类。

从创业地域看,近七成的大学生将大城市和特(超)大城市作为最理想的创业之地。选择在成都和北上广深等特(超)大城市创业的占比超过50%。此外,超过六成的大学生倾向于返乡就业、创业。

在创业领域的选择上首先选择与自身兴趣爱好相吻合的领域,占比达45.1%。其次是所学专业相关领域,占比为23.61%。相比之下,选择在风险较小以及社会热点领域创业的占比并不高,分别为16.6%和14.1%,反映出目前大学生创业盲目跟风的不多,总体较为务实。

从容就业,激情创业 篇3

目前,该活动已经“引爆”了北京、天津两座城市包括北大、清华在内的7所高校,以国内知名企业家、人力资源专家现场演讲的方式,围绕有关大学生就业创业、人生职业规划、营销策略等话题,为象牙塔内的莘莘学子们解惑答疑、出谋划策,展开面对面激情碰撞。

整个活动预计历时2个月,覆盖华东、华南、东北、山东、京津等五个地区19所中心城市的40余所高校,直接覆盖《商界》杂志读者群达1000万人次以上,高校学生达10万人次。首战告捷之后,有关活动的咨询电话疯狂而持续地高响着,官方网站商界在线以及门户合作网站腾讯财经的高校行专题报道区访问量被肆无忌惮地刷新着。

活动所到之处,台上激情飞扬,台下斗志昂扬。在南开,皇明太阳能集团董事长黄鸣、MaJoy总裁茅侃侃、粉丝网CEO王吉鹏、宏耐木业集团总裁李卫等50年代到80年代的企业家标兵,狂侃一番最滑稽、最蹊跷、最直白、最无奈的创业经历;在北大,佳美口腔集团董事长刘佳、80后创业先锋PCPOP.com首席执行官李想、香港凤博国际集团总裁董思阳、海纳亚洲创投基金中国区总经理张浩等,传授了大学生成功创业的基本素质以及如何吸引风投的技巧:在清华,Comsenz总裁戴志康、Pcpie视频搜索引擎CEO达贝妮、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HR俱乐部”特聘理事潘高峰等就如何确定创业项目、调整创业心态以及对外界诱惑必备的抗拒技巧侃侃而谈:人民大学讲台上,由商界传媒董事长刘旗辉以及达贝妮、潘高峰、王吉鹏等人共同上演了创业观点大对决;而北师大惊变现场招聘会、太平洋建设集团前董事局主席严介和不谈创业针砭教育之举,更是发人深省,成功地唤起了观众心底最深沉的激情。

作为连续6年蝉联中国发行量最大的商业财经期刊,传播商业财经知识及创业经验不仅是《商界》杂志向上发展的助推器,更是一种社会责任感。商业影响民生,民生带动和谐,“从容就业,激情创业——商界传媒2007中国企业家高校巡讲”力图成就你我的财富梦想。

创业就业 篇4

一、创业促就业基本现状及措施

2008年11月创建创业型城市以来, 新乡市不断加大创业促进就业工作力度, 创建创业型城市工作扎实推进, 就业再就业各项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 小额贷款发放再创历史新高, 保持了全市就业局势的稳定, 为创建创业型城市, 构建和谐新乡发挥了重要作用。

1. 深入开展创建创业型城市工作。

全面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 把创业带动就业工作引向深入。一是巩固创建成果, 强化薄弱环节。在新乡市决定继续开展创建创业型城市工作的基础上, 以创业政策的宣传、突破、创新、落实为重点, 查漏补缺, 完善各类创建资料收集建档等基础工作, 以继续开展创建创业型城市工作为载体, 全力做好就业训练各项工作。二是紧盯创建目标, 加大工作力度。各 (县) 市、区要以继续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为契机, 抓好创建目标管理, 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政策扶持、创业培训、创业服务和工作考核等五大体系, 大力实施创建创业型城市“十大工程”, 实施创业服务公共体系发展规划, 改进和完善创业扶持政策, 扩大创业培训范围, 提高成功率。三是切实提升服务水平, 推进创建工作有序进行。加大工作创新力度, 建立平等竞争、支撑有力、充满活力的长效创业工作机制, 尽快实现国家级创业型城市目标任务。

2. 以创业带动就业工作有序进行。

近几年, 新乡市通过一系列创业优惠政策的贯彻落实, 充分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 着力提高创业促就业的贡献率, 创业促就业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就业总量稳步增长, 失业率控制在较低水平。2010年再就业培训3.19万人, 创业培训5280人, 其中3000余人通过创业培训和创业扶持成功创业, 带动7000余人就业。2011年全年完成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4.25万人, 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2.36万人, 创业培训3450人, 成功创业2000余人, 带动就业5000余人。2012年全民技能振兴工程稳步推进, 全市完成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41.28万人, 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2.6万人, 创业培训3025人, 成功创业2000余人, 带动就业5000余人。2013年创业培训工作目标任务:全年开展创业培训8400人, 其中:创业意识培训或创业实训4200人, 创办 (改善) 企业培训4200人。打造6000名微小企业小老板, 至少带动30000人就业。创业培训合格率90%以上, 自谋职业或创业成功率50%以上, 创业带动就业比例为1:5以上。

3. 小额贷款发放再创历史新高。

积极推进小额担保贷款工作, 发挥小额担保贷款在扶持创业促就业工作中举足轻重的作用。2010年全市共发放小额贷款4352笔, 发放金额27664万元, 带动和吸纳了57407名人员实现再就业, 全市历年累计共发放小额贷款85103万元。2011年全市共发放小额贷款44452万元。其中, 个人贷款8524笔, 金额36232万元;小企业贷款35笔, 金额8220万元。2012年, 全市共发放小额贷款52565万元。其中, 发放个人贷款10205笔, 金额47225万元 (农民工贷款5583笔, 金额24497万元;大学生贷款727笔, 金额3270万元) ;发放企业贷款23笔, 金额5340万元;通过小额贷款帮助全市1万余名就业困难人员顺利实现自主创业, 带动和吸纳3万余名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

4. 建立覆盖城乡的创业服务体系。

一是努力实施创业项目推介工程。完善创业项目库和项目采集、评估、发布制度, 进一步拓宽创业项目的征集渠道, 多渠道转化、开发一批行业性、引导性创业项目, 满足不同群体的创业需求, 及时向社会发布。并建立创业网站同市就业创业培训网互连互通, 实现网上资源共享。扩充创业项目资源库, 每年更新不少于100个, 2013年创业项目库容量达800个以上, 各县 (市) 不少于50个, 创业导师团及专家咨询队伍达到100人以上。每年至少举办1次大型创业成果展暨项目推介会, 举办创业项目县 (市、区) 巡回展, 开展创业项目推介会和企业招聘会进校园活动。二是探索建立覆盖城乡的创业服务体系。一是进一步完善政策性补贴、创业培训、创业服务等配套扶持政策, 结合当地实际, 突破难点问题, 力求政策有突破、有创新, 形成普惠的创业促进就业政策支持体系。二是探索就业、创业服务新机制, 全面落实创业服务标准, 规范就业训练中心创业培训后续服务操作流程, 加强服务载体建设, 使创业培训后续服务更加有力便捷。

二、创业促进就业工作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在新乡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有力领导下, 新乡市在就业和创业工作中取得了一些成绩, 但在创业环境、创业政策、创业服务以及提高创业者自身创业能力、创业意识等方面, 还需进一步完善。特别是面对当前外部经济环境压力和内部就业政策调整所造成的双重挑战, 新乡市将积极应对, 抢抓机遇, 重点是做好高校毕业生、困难就业群体和农民工的就业工作, 积极抓好以创业促进就业, 促进就业容量大的中小企业发展和个人自主创业, 最大限度地实现就业的倍增效应, 努力实现扩大就业。

1. 缺乏统一的组织引导支持体系。

目前, 新乡市各级政府已经建立了创业促就业工作组织领导体系, 但从总体上看, 全市上下齐抓共管、合力推进创业的工作格局还未真正形成。首先缺乏正确引导和支持, 要提高创业成功, 关键在于创业促就业服务体系和引导支持体系建设, 是否真正能够为创业者排忧解难, 让他们了解相关的政策内容和创业的资金支持, 从而使创业者全身心追求和实现自己的创业“梦想”。其次创业培训工作的资金支持不到位。再次资源要素有待整合。在推进全民创业上, 各相关部门的资源要素整合还不够到位, 部门间合力推进创业的工作空间还比较大, 部分基层组织对推动全民创业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够。

2. 缺乏积极的自主创业观念。

从全市创业氛围上来看, 总体上全民自主创业的观念落后, 创业动力不足, 创业意识不强, 创业热情不高。普遍存在打工者多、创业者少。有些人虽有创业的欲望, 但缺乏创业的勇气, 创业激情不高, 不想、不愿去艰苦创业。面对当前的就业形势, 就业者应该转变观念, 强化自强自立信念, 树立自主创业是就业的新形式、新观念, 向自主创业、向民营企业、个体企业发展。

3. 缺乏活跃的创业要素。

目前创业者普遍存在“三缺”现象。一是缺资金。目前大多数下岗失业人员保障生活都有一定的困难, 筹措创业资金就更难, 而高校毕业生更是白手起家、空手创业, 资金更为缺乏。二是缺技术。城乡劳动者对市场经济和专业知识掌握得不多、不深, 对市场把握不准。而推进全民创业的重要主体之一的高校毕业生, 虽有一定的文化知识, 但普遍缺乏相应的创业知识、创业实践和创业能力。三是缺项目。想要创业的人员虽有创业的冲动和愿望, 但找不到合适的创办项目, 对一些创业项目也把握不准, 以至有钱不敢投, 投了收不回, 迫切需要创业指导。

三、创业促就业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1. 全面落实更加积极的创业促就业政策。

全面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 努力推动广大劳动者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加充分的就业, 确保就业局势基本稳定。坚持不懈地实施全民创业带动就业战略, 不断完善创业“五大体系”, 提高创业服务水平, 倡导和帮助更多人员走上自主创业之路。一是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对创业促就业工作越来越重视, 出台更加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 形成高规格、法律化、长效化的政策体系。二是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和河南省就业促进条例要求, 将公共就业服务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 落实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 确保编制和工作经费与所担负的工作任务相适应, 保障其想劳动者免费提供就业服务。三是要从鼓励劳动者创业出发, 在税费征收、小额担保贷款、社会保险补贴、经营场地、工商管理等方面给创业者提供更多的方便, 降低创业门槛, 减少创业成本和风险, 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

2. 大力推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坚持量质并重, 不断扩大培训范围, 健全培训体系, 提高创业培训合格率、成功创业率和稳定经营率, 形成以培训促创业、以创业促就业的良性机制。一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培训理念, 进一步完善、规范创业培训内容, 着力收集创业人员需要什么, 培训机构需要教什么, 有组织、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创业培训。二是针对创业培训目标任务繁重的情况, 要强化培训质量监控和绩效管理, 对生源组织、师资管理、教学要求、质量监督、资金申报等环节加强管理, 规范创业培训操作, 确保创业培训扎实有效。三是针对今年创业培训的三块运行模式, 要以建立小额担保贷款与创业培训相结合的工作联动机制为主体, 以“技能+创业”培训模式为扩展, 积极开展再就业、失业人员技能培训后的创业意识培训。

3. 探索创业实训新模式。

稳妥推进创业实训项目, 新乡市作为在全省率先引进并启动创业实训项目的城市, 2011年创业实训基地已初步建成运行, 通过开展创业实训班, 创业实训效果初步显现。一是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培训群体, 力争在创业实训政策宣传、生源组织、实训教学模式等方面有新的突破和创新。二是积极探索适合不同培训对象的创业实训, 在市本级开展创业培训+创业实训。通过实岗训练, 使学员对创业有更深入、更直观的了解, 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无缝对接, 发挥创业实训连接创业培训和创业服务的桥梁作用。三是加快创业实训基地扩建步伐, 进一步扩大和完善实训基地, 以满足更多的学员参加创业实训的需要。

4. 加大对创业者的资金支持。

创业就业 篇5

(一)提供政策支持。(机制、资金)

1、加强组织领导。结合我市创建省级创业型城市的工作,制定了创建工作方案,对具体工作任务进行了分解。成立了宁国市创建省级创业型城市工作领导小组,由市委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各相关科局一把手为成员。下设办公室,人社局局长任办公室主任,副局长任办公室副主任,并安排专人负责开展此项工作。

2、落实创业政策。一是人社部门与地税、工商等部门协调,联合出台了一系列关于进一步做好创业带动就业工作的文件;二是地税部门加大税收扶持,优化创业环境,编制了《宁国市支持创业税收优惠政策》;三是工商部门从减免规费,减轻创业负担,降低创业门槛,放宽登记限制,开通绿色办证通道等方面细化操作规程。四是人社部门编制了《宁国市以创业带动就业、以就业推动创业政策汇编》,更好地服务于市民创业。五是财政加大支持力度,建立了宁国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加强创业孵化基地建设,积极鼓励自主创业。

3、推进小额担保贷款。近年来,我市积极落实国家《就业促进法》相关规定,充分发挥小额担保贷款扶持全民创业的作用。一是将小额担保贷款的范围由城镇持有《再就业优惠证》的下岗失业人员扩大到城镇就业转失业人员、城镇其他失业人员、未就业的城镇复员转业军人、大中专院校毕业生、职业学校毕业生、回乡创业带头人、有创业愿望的城乡妇女。二是加大小额担保贷款发放力度。在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周、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等专项活动启动仪式上,现场为符合条件的各类人员和小企业发放小额担保贷款。截止2011年12月,全市共为1076名符合条件的城乡创业人员、18户小企业提供小额担保贷款2354万元,带动9850多人实现就业。

4、优先安排创业场地。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条件、程序和合同约定,我市允许创业者将家庭住所、租借房、临时商业用房等作为创业经营场所,尽可能地让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降低成本。同时,我们要求国土、规划、城管等有关部门统筹安排劳动者创业所需的生产经营场地,搞好基础设施及配套建设,优先保障创业场地。

(二)搭建创业载体。(园区、活动)

1健全创业服务机构。一是成立了“宁国市创业服务指导中心”,对有创业愿望的城乡劳动者开展政策咨询、开业指导、项目开发、创业培训、小额担保贷款、企业服务、跟踪扶持等“一条龙”服务。二是建立创业人员扶持档案和创业项目库,提供创业咨询服务,大力扶持初始创业。三是组建了“宁国市创业专家服务队”,为创业学员与各位专家搭建一个创业交流的平台。四是设立了“创业服务网站”,加大对创业政策、服务项目及创业典型的宣传。

2、开展创业宣传活动。近年来,我市加大了对全民创业的宣传力度,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创业、支持创业的良好氛围,使创业精神大大发扬。我们通过《今日宁国》每月推出一个创业故事专版,在电视台开设“创业路上,与你同行”专题,对全民创业政策、创业先进典型事迹进行大张旗鼓地专题报道。人社局开展了“创业之星”有奖征文活动,充分宣传创业典型的示范作用。下岗失业人员段琪国,参加创业培训后,创办了宁国现代办公设备有限公司,经过几年的发展,带动了几十个下岗失业人员就业,2010年获得中国银行业协会微型创业奖;返乡创业典型周小姣,回乡后创办了宁国市新达电子厂,带动200多名女工就业,2010年被评为“全国创业之星”;大学生创业典型余雅丽,2006年毕业后,经过创业培训,到农村创建芦笋种植基地,并带动当地农民共同种植,成立了利隆芦笋专业合作社,她也被评为“宁国市十佳青年创业之星”。通过对大学生余雅丽、农民工周小娇及下岗职工段琪国等创业典型事例的宣传,极大地鼓舞了创业者的信心。

3、加快创业园区建设。我市港口创业园作为全省第一批农民工创业园于2009年5月建成,现有2家企业已进园生产。河沥创业园于今年6月建成,已有5家企业入驻。同时,我市还积极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兴建创业园区,金辉创业园已建成并成功运作,建有标准厂房48000平方米,引进中小企业23家。由浙商投资兴建的佳佳创业园,占地106亩,于2009年建成,现入园企业18家。此外,我市还建有科技创业服务中心,科技孵化单元面积达7000平方米。目前,在各类创业园内实现成功创业的“创业小老板”有48人,带动就业2800人。

(三)开展创业培训。

1、力保培训质量。一是精心组织学员。每年年初我们就依托乡镇社区精心组织培训人员,要求来参加培训的学员一是要有文化,二是要有经济头脑,三是要有创业想法的这些人。特别是对高校毕业生,复员军人,返乡农民工,残疾人,大学生村官。二是精心组织教学。培训教学是做好创业培训工作的关键所在,我们既聘请有高级创业培训指导师在开班时主讲,又聘请有相关部门专业人士作兼职教师客串,还邀请有成功创业人士现身说法,传经送宝。把创业培训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使学员在短短的十天里掌握SYB创办企业的精髓,使他们对创办自己的企业产生激情和乐趣,感受到所学知识对自己开办企业以及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创新培训方式。我市创业培训工作,在严格按照省,市的创业培训要求的前提下,在提高培训效果方面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一是不论我们在乡村,还是在社区开课,在培训结束前,我们都会带学员去我市一些优秀的企业进行现场考察学习,吸取优秀企业家们的先进理念与经验,开拓学员们的思路与视野。二是人社部门开通了创业服务网站,增设了创业论坛,就是为我们的创业学员与各位专家搭建一个创业交流的平台,使学员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一些相关政策、资金和技术方面的问题,能及时的与专家沟通。

就业不如创业 篇6

到处是如鹰一样的资本的眼睛,只要你是属于有激情、有创新意识和具体行动力的人,都有被“盯上”的可能。信息技术的创新,就是这样一件让人痴迷的事情。

上周我应百度首席DBA李京生之邀小坐,因此有机会第一次踏进位于北京上地十街附近的百度大厦,顿感俨然步入一个创新者的梦幻之地。

让我发这感慨的,不仅仅是因为气势恢弘的楼宇当中夹杂着小桥流水,更不因为这里也有传说中只有谷歌才有的员工休息区,而是目光所及之处,都是三五成群的年轻人,围坐在屏幕前讨论着什么。我相信那一定是充满了创意的脑力激荡。整个百度大厦可以容纳9000个员工。每天有多少的创想和灵感在这里迸发!

让我发这感慨的,还因为一段自己曾经采访百度的经历。大约10年前,百度刚刚进驻中国。创始人李彦宏、徐勇为百度选择的办公地址是在现在北大西南角的北大资源楼。当时租了一小层,办公面积不过几百平米。李彦宏为百度“求生”的第一个目标就是,如何让新浪、搜狐等几个门户网站采用百度的搜索引擎。经过一番撮合,百度很快被新浪采用。

区区10年,从几个人发展到庞大的商业帝国,这就是真实的互联网创富梦。展望下一个10年,还有多少创新的灵感、创业的冲动,将再现百度、腾讯们的创业梦呢?

最近,从高校传来好消息,今年高校的人才招聘战较去年提前打响,中兴、华为、百度等公司都率先开始在高校举办招聘会,选拔人才。中国经济回暖、信心回升,给明年高校大学生就业带来了久违的好势头。

进入一个好的平台就业,当然是幸运的事情,好的就业经历,也将为未来创业埋下好的伏笔。不过,能够一步跨入这些知名IT企业的幸运儿,毕竟只是少数,大多数人仍将面临就业还是创业的选择。

创业就业 篇7

1茶产业就业创业培训的重要性

茶产业是促进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重要产业。茶历史悠久,在中国具有深厚的根基。如今的中国作为重要的茶叶贸易大国,在茶产业的发展方面有很大的话语权。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高校结合茶产业针对学生开展就业、创业培训,是体现高校办学特色的重要途径。大学生通过了解创业知识和茶叶知识,对茶产业具有更深层次的了解,立志通过茶产业发挥满腔抱负,这对于弘扬中国的茶文化而言,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茶产业就业创业培训的重点在于提升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成功率,使高校在社会中享有良好的口碑。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大学生的就业创业工作提出了十分明确的要求,要求做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和创业指导工作。国办和教育部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创业指导工作,并下发了相关通知和要求意见。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大学生的素质亦是衡量这一国家是否强大的重要基础。在21世纪,人才成为一国最重要的资源,通过茶产业就业创业培训,使毕业生可以顺利就业和创业,既可以稳定就业形势,又可以促进中国茶产业的发展,继而带动中国经济的发展。

2茶产业就业创业组织体系

高校的茶产业就业创业体系离不开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这一创业体系离不开多方面的大力支持,如政府、企业等。在高校中建立茶产业就业创业组织体系,一般可采取以下几种方式。第一,以学生社团的方式组织。第二,以定向培训的形式开展。第三,由权威人士组织构建。学校要予以大力支持,并适当借助社会力量,完善茶产业就业创业组织体系。茶产业就业创业组织体系的建立,以培养学生创业能力为主,不过,仅凭借学校的力量是有限的,所以在多方的支持下,才能使这一组织体系建立得更加完善,真正推动学生创业的步伐。

2.1茶产业就业创业模式

第一,通过创办茶叶创业课堂,使学生得到真正的实践。创业培训课堂主要以模拟创业为主,囊括创业中可能存在的各种问题,使学生在模拟创业中提前对问题做到心中有数,培养应对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关于茶产业就业和创业大赛的举办亦要形成规模,学生针对比赛认真准备和参与,鼓励学生就业和创业的勇气。第三,创业就业实践和就业创业指导交替进行,使学生充分做到与实践相结合,逐步增长学生的创业经验。

2.2茶产业就业创业环境体系

创建茶产业就业创业环境体系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对自己拥有正确的认识,通过意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不断改进自身缺点,为创业奠定基础,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首先,茶产业就业创业环境体系建立在模拟实践的环境下,因此,需配备完善的训练系统。第二,训练系统以互联网为基础,包括就业测评、创业训练、商业训练等。第三,茶产业就业创业环境体系要配备创业过程中的各种训练,力求创业模拟环境最大程度还原创业。

2.3茶产业就业创业内容体系

关于茶产业就业创业体系的建立,许多高校依然缺乏完善系统的计划。不过,鉴于此创业内容体系的针对性较强,因此,在进行内容的构建时,可以进行相应的划分。第一,茶产业就业创业价值观教育。这一部分主要以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为主,结合恰当的教学理念,使茶产业的就业创业体系得到初步建立。第二,茶产业就业创业性格测评。这一部分涉及到创业性格的各种测评,包括能力、精神、性格、未来发展等。第三,茶产业就业创业计划书编写。执行之前需要有完善的计划,这一部分就是关于创业所涉及到的各项问题,针对其进行了规划和编写。第四,茶产业就业创业能力训练。这一部分包括关于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各种专业培训,如营销、管理等。第五,茶产业就业创业政策法律。这一部分要求学生了解关于创业的各项法律法规。茶产业创业体系遵从这五部分内容,可以形成一个比较完善的创业培训计划,在培训方面更加系统而全面。

3茶产业创业培训体系的实践

对于一些校龄比较短的高校而言,可以进一步完善关于茶产业创业教育体系的创建,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发挥茶产业带来的优势,使高校的创业教育更加有效。在茶叶生产基地的高校更具备构建这一创业教育体系的优势。在学生中挑选出有志向创业的优秀大学生,以茶产业就业创业为主,高校对其进行具有针对性的培训。在培训的过程中,首先,教师的选择很重要。要选择具有丰富的茶叶从业经验、具有专业知识的人进行培训,形成强大的培训师资队伍。第二,培训课程的设置。由于培训班的针对性较强,因此课程设置应侧重于对茶叶专业知识的介绍,中国茶产业现状和世界茶产业的发展趋势,创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对茶产业创业环境的评估,以及培训评估体系的建立。高校要善于借助外部力量,使茶产业创业教育培训更加完善。学校可采取校企合作的方式,选择当地有名的茶叶公司与学校合力为学生提供创业指导,并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机会。与茶企业的合作,是高校对传统创业教育的改革和探索,也为学生的就业创业提供多一层保障。

3.1依托资源优势,开展校企合作

高校与茶企业的合作,充分利用了企业的资源优势,使学校与社会的联系更加紧密,使学生可以提前感受到社会的氛围。企业通过与学校开展合作,也具备了人才储备的优势,培养模式更加具有针对性。为了培养高素质的毕业生,学校不仅要加大师资培训力度,与当地茶企业的合作还要着眼于企业的需求和学生的需求,这样才能得到更多茶企业的大力支持。企业的加入,使得学生的理论知识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在实践方面具备更多的机会,真正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除了校企合作,当地政府也要加以政策扶持,使高校的创业教育体系构建步入正轨,并积极探索出更加新颖有效的培养方式。

3.2培训内容完善,师资力量强大

茶产业就业创业培训课程紧贴茶产业方面,以茶叶的知识、市场营销、企业管理等方面为主。如关于茶叶的市场营销方面,主要使学生了解相关法律法规、市场营销策划的方法和手段。关于茶叶的知识方面,主要以茶叶的生产和加工为主。总之,培训课程力求专业,多角度、跨学科,更加综合,紧密与茶产业相结合,使培训更加专业。培训教师多为茶产业自资深人士,具有丰富的经验,讲课十分生动,贴近实际,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专业的课程设置和强大的师资力量使学生受益匪浅。学生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进入到茶企业中实习和锻炼,可以得到很大的收获。在岗位中,学生可以接触到比创业教育更多的内容,那就是真正的实践,这样就能够大大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也为学生的创业做好充分的知识储备与能量储备。无论是理论联系实践,还是从学校到社会的过渡,茶产业就业创业培训体系的构建,均可以充分实现上述目标。

4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茶产业就业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可以改善当前高校创业教育的现状,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创新型人才,使学生真正与时俱进,缓解当下就业压力,勇敢面对未来的挑战,提升就业质量。茶产业就业创业培训体系的建立,更多是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创业空间与环境,使学生具备优秀的创业能力。在这一点上,高校的茶叶就业创业培训尚需要不断探索,在实践中总结经验,为高校创业教育带来新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谭晓军.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治理研究[J].贵州社会科学,2010(4):56-59.

[2]崔晓琴,游磊.中西部地区大学生创业驱动发展现状与对策思考[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10-20.

[3]游磊,孙荣华.经济下行趋势下大学生“就业—创业”互动性研究[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5):94-105.

[4]李伟铭,黎春燕,杜晓华.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十年:演进、问题与体系建设[J].教育研究,2013(6):42-51.

[5]王青山,黄勇.国外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启示及借鉴[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2(10):23-27.

[6]刘铸,刘万芳,张庆祝.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和指导服务体系建设研究——以辽宁为例[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2(24):3-7.

[7]钱国英.日本大学生就业创业模式在杭州高校的引入及其建构[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1(5):46-49+76.

创业就业 篇8

一现实意义

1.推动经济发展

要想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就必要从根本上保障高校学生的就业, 这也是实现高校教育任务的体现。据相关研究显示:国民收入与就业率有着一定的关系, 在就业率不断提高的过程中, 国民收入反而呈现出逐渐降低的趋势。所以可以说提高高校学生的就业率, 开展专项的就业创业指导工作, 对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新时期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高校大学生承担着这种职责, 同时也拥有着先进的创新思想和技术, 这股优质的人力资源如果能够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必将会取得更大的成就。

2.优化人力资源

就教育事业的特殊性来看, 高校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 必须要权衡前期资源投入与最终产出效率之比, 保证产出率大于投入率, 使培养的人才能够发挥更大的效用。否则不仅会导致高校宝贵教学资源的浪费, 同时还会使优质的人才资源价值得不到发挥和体现。而就业质量能够反映人力资源的利用效果, 所以针对高校学生开展SYB项目培训, 给予学生高质量的就业和创业指导服务对学生顺利地实现从高校学生到社会角色的转变意义重大。只有最大限度地利用大学生这一优质的人力资源, 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目的, 才能获得较大的产出效率。

3.保障社会稳定

针对高校大学生开展相应的就业和创业指导工作, 在一定程度上还有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作为一个重要的社会群体, 大学生在社会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如果大批学生在毕业后无法顺利地就业或创业, 就会对整个社会的发展产生阻碍, 引发社会的动荡。将SYB培训项目合理地融入高校的就业和创业辅导工作中, 使学生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 改善就业质量, 使学生能够通过自身的努力来达到目标, 改善生活质量, 增强社会的稳定性, 同时也是落实以人为本发展理念的重要途径。

二具体做法

1.提升创就业服务水平

在高校信息化发展进程不断加快的过程中, 可以针对学生的就业和创业教育, 构建就业创业信息服务平台、SYB培训网络、就业创业指导服务系统, 通过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提供相应的辅导, 保证学生可以接受多方面的就业和创业知识。在网络平台中要对国家、地方等多方面的就业创业信息进行整合, 使学生可以与社会企业直接进行接触, 弥补传统就业创业指导模式的不足。应用网络技术开展SYB项目的过程中, 要保证提供的创业培训资料更加简洁明了, 便于学生进行理解和分析, 从创业意识、创业计划两个角度入手, 系统、全面地开展创业指导工作, 使创业指导服务能够起到真实的效用。这样就可以进一步提升高校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的实效性, 可以更新各种就业和创业信息, 逐步提高就业创业服务质量。

2.提高大学生创就业能力

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的目标就是增强学生的创业就业能力, 以此来提高就业质量。在实践过程中需要深入地分析和研究当前高校就业创业工作的现状, 研制出一套针对性、目的性较强的就业创业培训教育课程体系, 将就业创业教育渗透到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 确保辅导课程实践教学的全面落实,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实力。在开设实践指导课程时, 可以通过小班培训教育的方式来挖掘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实施SYB创业训练和就业训练, 设置多项实践性活动, 构建同真实就业创业环境相一致的环境, 支持和鼓励学生提出就业创业构想, 并将这种愿望付诸实践, 让学生参与到就业创业过程中, 提高自身的就业创业能力, 并制订出完善的就业创业规划。

3.强化高校创就业指导能力

就业质量的提升同高校就业创业指导能力有着密切的联系, 高校在设置就业创业辅导课程体系后, 可以结合SYB项目的课程特色, 应用《创办你的企业》教材, 聘请优秀的创业和就业培训讲师, 给予通过SYB项目考核的学生相应的证书, 提高就业创业指导能力和水平, 为学生创业愿望的实现提供坚实的保障。在选择就业创业培训机构时, 要严格审核机构的资格, 保证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的效率, 并制定专项的政策措施, 强化对高校内部就业创业指导团队能力的提升, 按照学生的就业创业规划来引导学生进行就业创业训练。

4.建立创就业反馈机制

为了确保就业创业指导工作发挥真实的效用, 还需要建立就业创业反馈机制, 及时了解辅导培训工作的开展状况, 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 并结合学生的建议和想法, 做出相应的调整。由于教育部发布的就业数据中就业创业学生人数比例不够准确, 不能体现就业辅导、SYB项目培训所取得的效果。借助制定的就业创业质量反馈机制可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 在反馈机制中要求学生将就业创业规划的落实状况和程度均展现出来, 为就业创业辅导工作模式的优化提供可靠的依据。

三实施成效

1.引导学生就业创业

通过开展高效的就业创业指导工作, 完成学生就业创业科学、合理的引导任务, 能够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 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创业意识, 对就业创业保持较高的兴趣和热情。进行SYB项目培训的学生成功创办属于自己的中小型公司, 并招聘其他学生共同进行创业, 而接受就业辅导服务的学生也找到了同自身能力相适应的公司和岗位, 可以在企业中大展身手, 实现自己的价值和梦想。

2.帮助学生转变创就业理念

就业创业指导工作中包括大量的教育和培训信息, 可以使学生客观、理性地判断当前的就业和创业状况, 对端正学生的就业创业思想理念有很大的帮助。一方面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社会企业运行过程和岗位的工作需求, 能够做好自身的定位, 制订出个性化的就业或创业方案, 向着设计的目标努力, 完善自身的不足。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学生的就业创业观念更加灵活, 实现学生的自主创业, 并通过创业来带动就业率的提高。

3.建立成果转化基地

高校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的实践效果还体现在成果转化基地的建设方面, 长期实施SYB项目培训, 再加上政策的支持, 能够形成成果到孵化再到实现的创业机制, 为学生的就业提供系统化的指引。可以综合社会资金、高校资金等多方面的资源, 进一步优化就业创业的软件和硬件环境, 构建出就业创业教育基地。在就业创业教育基地中, 借助专业就业创业指导团队的帮助, 可以更好地适应真实的就业和创业环境, 掌握创业就业的基本技能和知识, 拓展学生的自主发展空间。

四结束语

处在当前社会形势下, 更新和完善高校的就创业指导工作模式迫在眉睫, 高效的就创业指导工作可以提高人力资源的整体利用率, 为社会的发展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保障。这就要求加大对就业创业指导工作在高校中开展的对策研究, 发挥SYB项目的优势, 逐步提升就创业质量。同时也可以为实践指导工作的开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可以将高校就业和创业指导工作与社会岗位需求整合起来, 有利于高校就创业指导工作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高晓杰、曹胜利.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新时代事业的开拓者——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创新创业教育研讨会综述[J].中国高教研究, 2007 (7) :91~93

[2]黄兆信、王志强.论高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J].教育研究, 2013 (12) :59~67

[3]李志义.创新创业教育之我见[J].中国大学教学, 2014 (4) :5~7

[4]郑惠强.以创新创业带动高校毕业生就业[J].教育与职业, 2015 (4) :6

[5]邹林斌、朱庆峰、孙杭生.基于就业视野下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再思考[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3) :73~76

创业就业 篇9

关键词:高校,创业教育,对策

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 就业形势不断严峻, 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当今社会亟需解决的民生问题之一。2016年毕业生人数达到765万人, 再次创历史新高, 再加上往年未就业和失业的人员, 今年将有一千万人需要就业。面对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 提倡创新创业是解决就业困难现状的有效途径。大学生创业不仅能解决自身就业问题, 而且还能带动一大批人就业。目前, 我国创业教育教学经过十几年的发展, 取得了不可否认的成绩, 但是随着创业活动的不断壮大, 大学生在创业实践过程中依然存在很多问题, 导致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不高。因此, 本文主要针对如何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提出相应的对策, 进而推动大学生创业带动就业发展。

1 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

1.1 创业教育观念落后

一些高校虽然设置了创业课堂, 但很多教师依然采用传统教育教学模式, 进行创业理论性知识灌输, 课堂缺乏多元的教学互动, 而且课外实践机会也少之又少。再加上学校往往注重学校就业率指标完成, 忽略学生创业教育教学良性发展, 一味地将创业当作缓解就业的权宜之计。学生创业意识也较为薄弱, 对创新创业存在狭隘的认识, 毕业后选择公务员、国企和私企的比例远远大于创业的人数。有的学生去参加创业比赛, 甚至完全为了比赛而比赛, 即使获得比赛奖金, 最后因为受到各种因素制约, 未能真正的将创业计划付诸实施。

1.2 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有待完善

目前大部分学校开设了创业教育课程, 但是主要是以选修课为主, 创业比赛活动为辅的创业教育教学模式。创业课程设置安排不合理, 没有形成系统的创业课程群。课程内容单一, 不能体现地方发展特色, 而且多以大型企业创业的历程为案例, 不能满足大学生创建小公司的发展需求。然而现有的创业教育模式受传统观念的影响, 主要以教师授课为主导, 未把创业教育和学生创业素质培养相结合, 从而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1.3 创业教育师资力量不足

创业教育教学离不开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目前, 我国许多高校的从事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不仅数量上严重不足, 而且质量上也不能满足创新创业教育的需求。很多担任创业教育课程和创业培训的教师, 大都是负责学生就业工作的教师兼任, 他们本身缺乏创业或投资的实践经验, 不了解创业教育的内涵和本质, 单凭依靠自身间接了解到的创新创业教育知识。在创业教师极度缺乏且创业教育专业知识不够过硬的情况下, 对学生进行创业培训指导时, 难免会影响创新创业教育的质量, 从而严重制约高校创业教育教学系统化发展。

1.4 创业教育实践环节薄弱

创业教育不仅要强调理论课程, 而且还要注重实践。为了给在校大学生提供创新创业的服务平台,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成立了大学生科技园和创业孵化基地, 但创业实践形态过于单一, 且大多流于形式, 在指导学生进行创业培训、融资、孵化等创业实践瓶颈处难以发挥实际作用, 不能满足学生的创业教育需求。很多学生参加“挑战杯”创业计划比赛, 做出了很好创业项目和计划, 但是比赛结束后并没有按照计划书去实施创业项目, 与当时参加创业计划大赛的初衷相差甚远。

1.5 学生创业能力偏低

很多大学生就业观念陈旧, 对自主创业认识肤浅, 认为创业就是大学生开大公司、企业, 像成功企业家马云、王健林赚钱盈利, 而且很多学生对创业积极性不高, 缺乏创业精神和勇气, 毕业后面临各方面压力, 更缺少了创业的动力, 最后不得不选择就业。真正有创业意愿的学生, 由于缺乏创业实践经验, 尤其面临处理创业团队之间或团队和外部之间的各种复杂关系, 这种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又需要长时间的历练才能获得, 创业项目经常被搁浅。很多大学生因一时兴起进行创业投资, 但前期缺乏市场调研, 盲目跟随市场热流, 因为准备不充分, 错过很多良机, 因此很容易造成创业难以持续发展。

2 加强高校创业教育对策思考

2.1 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

高校应转变传统的就业创业观念, 把创新创业课程发展为必修课程, 根据学生专业特色、学生层次、兴趣爱好进行因材施教。从大学刚入学就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精神, 在课堂上或者在生活上, 有意无意地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项活动, 提升自身学习能力和承受能力, 使大学生尽早获得创业的必备素质。利用好校园媒体, 加大对创业优惠政策和创业成功典型案例的宣传推广, 营造创业教育浓厚氛围, 为激发学生创业激情架好桥梁。

2.2 建立健全高校创业教育教学体系

高校要对传统的创业课程进行一定的改革, 合理设计创业教育教学内容, 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创业教师不能只注重课程理论教学, 还要注重丰富学生的创业实践体验, 把创业教育延伸到课堂外, 通过各种各样的第二课堂活动, 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精神。采取灵活多样的创业教育教学模式, 开展创业比赛、创业调研等配套教学活动, 为学生增强创业实践能力打下基础。另外还要完善网络创业培训课程, 通过网络课堂创业教育, 让学生挖掘创业案例、获取创业资讯。

2.3 提高教师创业教育教学素质

打铁还需自身硬。高校创业教育教学师资队伍的素质对高校创业教育的成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校应逐步打造一支师德高尚、知识过硬、实践丰富的创业教育教学师资队伍, 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努力:首先, 选派一些优秀的年轻教师进行创业教育教学的专业培训, 提高创业教育教师专业化水平, 建设一支相对稳定的创业教育教学团队, 学习其他高校先进的创业教育经验, 及时更新授课内容, 从而顺利指导学生创业。其次, 鼓励学校教师进行创业实践, 亲身体验创业历程, 或去企业进行挂职, 不断丰富创业教育教学知识, 提高创业指导的专业性。最后, 聘请一些成功的创业者、企业家担任学校创业教育教学的兼职教师, 强化创业教师队伍建设, 使他们成为创业实践指导老师的源头湖水, 从而带动学生创新创业动力。

2.4 搭建创业教育实践平台

学校要利用好本校的大学生创业园、科技孵化园, 切实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资金、政策、智力等多渠道扶持, 为有创业意愿的学生提供低成本、低风险的创业实践基地, 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助推大学生在自主创业实践中获得经验和成功。定期举办创业设计大赛、创业实训、沙盘模拟等创业教育活动, 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 同时组织优秀的创业者参与活动, 给学生及时提供针对性的建议和指导。学校还可以争取有实力的企业展开校企合作, 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 了解公司的运作流程, 培养学生创业所需要的技能。另外, 邀请创业成功的优秀校友回校传授自己的创业经验和讲述心路历程, 激励创业意愿的同学度过初创时期的困境。

2.5 发挥大学生个人在创业教育中的主体作用

创业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 而且对一个人的综合素质能力也是一种考验。大学生应该敢于创业, 积极创业, 并不是都去创业或者休学创业, 而是在学习好自己专业的同时, 应该多参加一些创业实践活动, 积累一些创业经验, 做好创业知识储备, 为毕业后就业多一种出路。面对当今严峻的就业压力形势, 大学生应主动转变传统的就业观念, 加强培养创业意识, 根据自己的兴趣去选择一些门槛低、操作简单、风险低的服务业项目进行投资, 如开网店、开水果店, 多维度加强创业素质锻炼, 提升创业能力, 积累实践经验。但是应该注意的是, 作为创业者不能盲目创业、重复性创业, 以提高创业的成功率。

3 结语

虽然最近几年高校创业教育迅速发展, 在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是在创业教育实际发展的过程中, 创业教育教学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日渐突出。高校创业教育教学需要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 建立健全高校创业教育教学体系, 提高教师创业教育教学素质, 搭建创业教育实践平台, 注重学生个人主体作用发挥, 最终促进我国高校创业教育良性发展, 进而使创业带动就业。

参考文献

[1]陈婷.中韩大学生创业教育比较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 2015.

[2]孙萍.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研究[J].教育评论, 2014 (3) .

创业就业 篇10

由于种种原因, 高职院校学生在就业竞争力方面要远低于高等院校, 因此在当前就业形势紧张的环境下其在就业方面会遇到种种困难。 一些学生转而创业, 收效良好。因此, 鼓励高职学生以创业促就业, 具有重要的意义。下面我们将从学生自身和社会两个方面来分析高职学生创业的重要性, 并从创业意识淡薄、创业能力欠缺、创业经验不足三个方面来分析高职学生创业能力现状, 最后从宣传国家新政策, 营造创业环境, 提高学生创业意识;进行校企合作, 实施创业模拟, 提高学生创业能力;组建创业社团, 进行创业指导, 丰富学生创业经验三个方面就如何培养高职学生创业能力展开详细论述。

二、高职学生创业的重要性

高职学生创业无论对于其自身而言, 还是对于社会而言, 都具有重大意义。

1.对于学生自身来说。虽然国内外经济增长形势一片良好, 但依然存在较多企业面对外部市场需求不足而裁员和小规模经营的问题。同时, 随着高校扩招, 越来越多的毕业生面临着就业问题, 高职学生由于竞争力较弱, 在就业方面并不占据太大的优势。因此, 转而进行创业不外乎一个很好的选择, 可以使学生不必面对紧张的就业形势, 而且更容易实现自身的价值。

2.对于社会来说。当前全球经济总是出现波动, 消费疲软, 经济增长的途径单一, 经济增长和结构升级遇到困难。而高职学生自主创业可以对经济增长与结构升级形成一个有力的推动, 形成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良性互动。同时, 高职毕业生自主创业可以吸引更多的毕业生参与, 缓解就业问题, 使高职就业困难暂时得以减缓。最终通过创业带动就业的杠杆作用, 以减轻政府就业服务工作量, 提高就业工作效率。

三、高职学生创业能力现状

虽然创业意义重大, 但创业必定是有风险、高难度的, 以目前高职学生的情况而言, 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

1.创业意识淡薄。创业需要天时地利人和, 也需要创业者“敢为人先”的创业精神和创业意愿。但是, 由于创业具有一定的风险, 也需要一定的投资, 所以很多高职学生受到重重阻力, 更倾向于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 对创业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和强烈的欲望。一项调查显示, 大学毕业生希望创业、敢于创业的人数比例偏低, 创业比例不到1%。这种淡薄的创业意识使得高职学生没有足够的动力去选择创业并为创业做准备。

2.创业能力不足。不可否认, 高职毕业生中存在着一部分人愿意创业, 有着强烈的创业心, 也为此不断地筹集与准备, 试图能在毕业之后进行自主创业。但是这些学生通常没有足够的准备, 他们欠缺创业知识与创业能力, 并不知道如何创业, 从何处下手, 甚至有些学生虽准备创业, 却连创业最基本的计划都没有, 对于市场的考查也几乎为零, 对于后期企业的管理、资金的来源、市场的开拓等问题都处于空白, 使得创业之路举步维艰, 即使历经磨难创立了自己的企业, 也会由于能力不足而致使所创办的企业夭折。

3.创业经验欠缺。创业并非说的那么简单, 它不仅需要创业者的热情、能力、资金、市场、政策, 还需要创业者的创业经验。一些有着多年创业经验的创业者尚且会由于种种原因而创业失败, 更不用说毫无经验的高职毕业生了。高职毕业生没有经历过创业, 因此在经验方面十分欠缺, 很多人完全是凭着一股热情在创业, 热情一过, 创业就会被搁置。即便是没有丧失创业热情, 也经常会面对创业之路上的重重阻碍, 这些阻碍都需要创业者具有较丰富的经验才能泰然处之。因此, 对于刚刚毕业的高职学生而言, 创业经验的欠缺也是制约其创业的重要因素。

四、如何培养高职学生创业能力

高职学生在创业问题上存在着种种问题, 导致其创业难、创业失败。因此, 高职院校应积极做出努力, 广泛宣传国家新政策, 营造创业环境, 提高学生创业意识, 积极开展校企合作, 实施创业模拟, 提高学生创业能力, 并组建创业社团, 开展创业指导, 丰富学生创业经验。通过多方努力, 使高职毕业生在创业方面更具优势。

1.宣传国家新政策, 营造创业环境, 提高学生创业意识。目前我国对于大学生创业有着一系列的扶持政策, 比如免征企业所得税、简化贷款程序、提供低息贷款、免费保管人事档案等, 这些新政策对于学生的创业来说十分宝贵。为此, 高职院校应多宣传国家的创业扶持政策, 举办创业讲座、张贴政策条文、进行创业标语宣传、进行创业项目课题研究、开展创业咨询活动……在校园内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 使学生不断地提高对创业的认识, 使其认识到创业的意义与国家的认可, 长此以往, 学生耳濡目染, 就会逐渐产生创业的意识。

2.进行校企合作, 实施创业模拟, 提高学生创业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而言, 校企合作是一个重要的途径。

首先, 要积极践行校企合作。因为企业的运营经验、人才培养与评估、资金运转、市场开拓等都已比较成熟, 将学生置于企业中, 可以使学生深入工作岗位, 感受体验创业氛围, 学习提高创业技能。其次, 要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建设创业实践基地。对学生开放实验实训室, 使学生了解学科前沿、最新生产设备、科研成果, 同时接纳一部分学生参加课题研究。第三, 建立大学生创业园或创业中心, 规范创业项目评审程序, 选择优秀创业项目进入中心经营, 并为学生提供资金资助以及咨询服务。有条件的高职院校可与地方政府共建大学科技园, 引导和帮助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第四, 高职院校应夯实校企合作平台, 促进校政行企深度融合, 吸收政府管理人员、企业家、管理骨干等组建创业教育工作委员会, 邀请他们参与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构建、创业实践基地建设, 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 更好地解决校内外创业教师培训、兼职和校外创业基地建设等发展难题, 积极争取属地政府对大学生创业的政策环境支持, 逐渐形成与学院办学特色相适应的创业教育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最后, 高职院校还应积极实施创业模拟, 利用校内创业、创业构想、创业计划、网上创业、创业课题、创业比赛等形式使学生对创业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大大地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 使其更乐于创业、善于创业。

3.组建创业社团, 进行创业指导, 丰富学生创业经验。针对学生创业经验不足的情况, 高职院校应积极组建创业社团 (或创业俱乐部) , 吸引有创业意愿的学生加入, 在社团内开展各项创业准备活动。比如, 学习创业知识、进行创业项目交流、进行创业政策宣传、播放创业内容的相关视频、模拟创业、开展小规模的共同创业、进行网上创业、给予会员创业优惠、进行手把手创业指导、利用暑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进入工厂和农村开展顶岗实习……在这些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中, 学生与创业密切接触, 了解了更多的创业知识与政策, 拥有了更多的创业经验, 在今后真正开始创业的时候能够有条不紊、从容面对。在这个过程中, 高职院校和教师应充分发挥作用, 积极观察与指导学生为创业做准备, 使学生能够更顺利地实施自主创业, 挖得第一桶金。

五、结语

大学是培养学生各项能力的阵地, 其应该成为创业者的摇篮, 但事实上, 很多高职院校为了就业率而对学生做出种种束缚, 成了学生创业之路上的绊脚石。大学中好不容易有学生经过长期的、尖锐的思想斗争, 迈出了自主创业的第一步。对于这样处于犹豫徘徊中的创业学生来说, 高职院校扶一扶、帮一帮, 也许就能让他们创业的脚步变得更坚定、更快捷;相反, 如果是压一压、拦一拦, 那么刚刚迈出的第一步也许就成了最后一步。创业教育是利国利民利生的好教育, 尽管它还有很多不完善、不成熟的地方, 但只要我们这些创业教育工作者在理论与实践方面不断去尝试、不断去实践、不断去指导、不断去总结, 宣传国家的创业扶持政策, 实施校企合作, 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与创业指导, 久而久之一定会形成一套适合中国高职学生的创业教育体系, 也一定会为创业创新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杨金石.高职学生创业能力构成要素与影响因素研究[J].黑河学刊.2010 (10) .

[2]罗小秋, 殷开明.高职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途径[J].机械职业教育.2010 (05) .

[3]王玉国.浅析职业教育学生创业能力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09 (04) .

[4]李蕊, 郑炳章, 赵磊.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途径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上旬刊) .2009 (02) .

创业就业 篇11

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与经济体制改革、产业结构调整、就业方式的转变息息相关。改革既为我们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给我们带来严峻的挑战。

当前,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新形势下,积极响应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以创业带动就业”的科学发展战略,尽快建立创业教育体系,全面、深入、科学地开展创业教育和实践,这已成为我们当前职业教育的必然方向。

近年来,溧阳职业教育中心一直强调把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方法和创业本领放在极其重要的地位,并将之体现在学校的办学理念、教学资源配置以及专业和课程设置上,不断引导学生在各类实践中磨练自己的创业实践能力,形成了一批优秀的创业实践活动项目,培养了一批具有创业实践能力的优秀学生。概括而言,就是坚持“一条主线,二个切入点,三重保障,四项结合,五类基地”,构建起具有学校鲜明特色的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条主线

提升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

学校一贯重视在学生中开展广泛的创业教育,认为“创业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提升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创业是学生的一种高品位就业”、“学生创业是利在社会,功在长远的职教成果体现”。针对就业形势和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多年来,学校以职业与就业指导为基础,以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以创业教育为主线,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自我、认识职业、认识社会,做好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树立高尚的职业理想,从而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念,使他们改变被动就业习惯和传统择业观念,增强自主创业的意识和信心,推动毕业生走上成功就业创业之路。通过深入实施创业教育,近年来,学校毕业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得到了明显的增强,每年有近40%左右的毕业生自主择业,3~5%左右的毕业生走上了创业之路。

二个切入点

全面提高学生就业创业素质

1.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切入点,发挥创业导师的引导作用。创业教育的成功与否,最关键的因素在于师资队伍建设。在师资队伍组建上,学校严格规范教师的培养和招聘机制,以保证创业教育教师一开始就建立在较高的起点之上,为学校创业教育工作开展提供了良性的基础条件。

(1)培养专职的“双师”型教师。①通过集中培训,使全体教师了解创业教育,具备创业教育的基本知识,并在此基础上选拔上批具有较高素养的创业教育“双师型”教师;②重点加强对创业骨干教师的专业培训,通过组织学习、专家指导、课题研讨、项目实践来提升创业骨干教师的指导水平;③在一些实践结合密切的学科中,通过开展“产、学、研”一体化活动,通过校企合作研发产品让教师深入高新技术企业,体验创业过程,积攒创业案例,丰富创业教学经验,并以自身创业行动来带动学生创业实践。

(2)聘请兼职教师。学校聘请了一些企业家、成功的创业者、特别是毕业生创业成功者、技术创新专家任兼职教师,或兼职从事创业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这样来弥补学校创业教育教师数量的不足,实现了学校内创业教育教师个性、能力、学识和经验的互补,优化了创业教育的师资结构。

2.以教育教学改革为切入点,积极开发创业教育课程。学校在不断加强专业与课程建设的同时,注重创业教育课程的开发,构建创业项目课程、活动课程、环境课程、实践课程为框架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首先,学校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开发了具有学校鲜明特色的《职业生涯规划与自我管理》《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创业者素质读本》等校本项目课程;其次,我们坚持开设各类培养学生创业意识的活动课程,邀请学校友好企业的人事部门经理为学生做创业知识讲座,引导学生在毕业生中开展优秀创业者的访谈活动等;再次,我们还坚持做好以落实校园创业文化氛围的营造为目标的环境课程,学校在班级环境、校园环境等物质环境建设上,不同程度地体现创业教育的主旨和目的,在黑板报、宣传栏、墙壁上形成创业教育的人文环境;同时,我们还有计划安排学生至校创业园、社区和企业进行创业实践。

三重保障

铺就创业教育绿色通道

1.管理制度的保障。一项工作如果没有相应的规章制度,这项工作就会出现无序的混乱局面。为此,学校成立了“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制订了《创业教育实施方案》《创新大赛工作及竞赛奖励办法》《教师到企业实践的管理规定》《校企合作实施意见》和《学生创业实践工作规程》等专项管理制度,并积极利用学分制和弹性学制为学生创业实践提供有利条件,使创业教育走上了规范化、程序化之路。

2.经费投入保障。学校每年都适度安排一些创业专项经费,同时,在互利互惠的基础上,学校积极与企业合作,筹措创业教育资金,主要用于创业教育教学改革、创业师资培训、创业教育重大活动、创业项目的孵化扶持等,使创业教育拥有了经费的保障。

3.配套服务保障。在校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管理指导下,学校成立了“青年学生创业实践服务中心”,该中心是由校学生处、就业创业指导办公室和团委共同策划创办的针对学生创业实践教育的专项指导性机构组织,旨在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教育部门关于“创业、创新、创优”的号召,为学校青年学生提供创业实践咨询、创业知识培训、校内创业融资、创业过程指导等各类配套服务,科学高效地指导开展好青年学生创业实践服务工作,特别是指导学生的创业实践项目时做到选定一个,指导一个,成功一个。

四项结合

营造创业教育的良好氛围

1.结合创业文化氛围的营造发挥意识引领作用。校园创业文化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直接环境,对学生就业和创业素质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学校在主教学楼的南大厅设置了企业宣传园地,在走廊内展出了学校众多就业创业成功者的风采,举行创业宣传的黑板报评比;以校《职业指导网》为网络平台,普及职业指导和创业基础知识;开发了《校创业文化简明读本》、校刊《职教探究与实践》第六期创业刊特版,并与江苏科技信息杂志社合办了2009年第五期职业生涯规划版。这些举措营造了浓厚的校园创业文化氛围。

2.结合课题研究发挥教科研指导作用。学校通过对国家级课题《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和中国职教学会科研规划项目立项课题《开展创业教育促进中职生就业方式转变的实践与研究》和《中等职业学校校企合作模式的实践与研究》的研究实施,通过开发校本教材、撰写研究论文和展示实践探索的成果,积极推动创业教育的开展,使创业教育在科研的指导下更加科学化、规范化。

3.结合精品赛事发挥激励作用。学校通过举办全国“文明风采”竞赛活动、常州市职业学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习计划书、就业报告书和创业计划大赛、江苏省技能和创新大赛等大型赛事和创业成果展示等活动,大力表彰涌现出来的优秀学生,激发学生参赛的热情,鼓舞学生创新创业的斗志,营造了浓郁的创业文化氛围。

4.结合就业创业典型发挥示范作用。学校通过在教学楼走廊内展出学校众多就业创业成功者的风采,坚持开展学习“创业之星”为主题的征文活动等,一次次地让学校的优秀毕业生与在校生近距离接触、座谈、介绍他们成功创业的经验、体会,并集中制作展示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成果的宣传版等活动,创业典型的成功实例对学生起到了广泛的示范带头作用。

五类基地

构筑创业教育有序实践环节

1.主要面向中职一年级学生的创业社区见习基地。学校在创业教育中,注重学生初始创业意识的培植,为此特别强调对中职一年级学生创业意识的教育引导,这是创业教育的基础。学校每年都组织一年级学生到走进溧阳的燕山南村、嘉丰新城、台港新村等居民社区,利用所学专业技能知识,在有关老师的指导下,开展为民服务活动,让学生在服务实践过程中更真切地接触社会、感知社会、积累创业信息、重视技能水平的提高,形成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

2.主要面向中职二年级学生的创业实习基地。学校每年都组织中职二年级的学生到著名的江苏华朋企业、江苏上齿集团等企业工学生结合一个月。通过企业科技人员和学校专业教师的随时指导,让学生感知企业管理、生产过程及技术要求,感受企业创业发展过程的基础上强化了创新创业的意识,培植了学生的创业素质。

3.主要面向中职三年级学生的顶岗实习基地。学校在上海、南京、苏锡常、溧阳等地区建有七十七家顶岗实习基地,这些基地完全能满足学校一千多不同专业学生顶岗实习的需求。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将经历从“学校人”向“企业人和社会人”的转换过程。在这一真实的互动过程中,学生不仅能进行职业操作技能的训练,还能通过实践认识社会,学会做人,学会团队合作,真正领略先进的企业管理和生产技术,体验企业创业发展的过程,形成对企业全方位的概念,为日后的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4.主要面向有创业激情和兴趣学生的“前校后厂式”创业基地。学校根据专业发展需要,利用实训大楼车间式厂房,2006年下半年引进了机械加工类、电子产品生产类等4家企业,2008年学校又与溧阳市平安汽修培训中心有限公司签订了在校内共建汽车维修培训中心协议,共育人才。引进企业必须履行的一项基本职能是必须为学校在校学生的创业实践提供服务支持,包括产品研发、产品加工、技术辅助、经营销售等,特别是对有创业潜质和技能特长的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扶持,使校内企业成为学生的创业实践基地。这些为学校学生的创业实践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创业热情。

5.主要面向有成熟创业项目的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学校积极鼓励和扶持学生创业,从场地、资金和人力物力的保障上为校内学生创业提供了有效的服务支持平台。学校建有一千平方米的学生创业园,为学生创业项目提供了各类保障,使一些成熟的创业项目扎根孵化。从2007年起,学校根据专业特色积极和溧阳市东南机械有限公司、溧阳市邮政局、王霞花卉培植基地等企事业单位联合成立了科剑机械加工服务部、快乐e读邮政书屋和绿色天地室内花卉装饰服务部等校内创业实践基地,同时充分发掘学生兴趣及特长,创办了1+1创业兴趣小组淘宝网店、鼎诚机修服务部、绿园环保回收公司等多家校内学生公司。

创业教育历来是学校的一项重点工作,是学校的一个重要教育理念,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思想。我们欣喜地看到走出校门的一批成功就业创业典型如虞钢、朱卫芝、史荣生、沈志平、陈晨和朱小伟等为社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我们还由衷兴奋,近年来,我们多位同学在省技能和创新大赛中屡获大奖,特别是,“科剑机械加工服务部和快乐e读邮政书屋”等校内学生创业实践基地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出现了象蔡云霞、李杰、吕林飞等一批校内创业典型。

创业就业 篇12

实习基地是开展实践教学的重要场所。建设好一批稳定的、高质量的校外实习基地,不仅攸关实习教学质量,也影响到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每所高校都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在实习基地建设方面,校内实习基地数量有限,规模小,功能单一,综合性弱,设备更新慢,存在与技术发展不同步、与生产实际脱节的现象,仅能承担认识性实习教学任务;校外实习基地在专业性、综合性、技术先进性等方面领先于校内实习基地,但稳定性较弱,企业基于技术保密、经济效益、实习安全性等方面的原因,不愿意接收高等教育实习教学。

学生就业基地建设方面,学院各自为战,虽然在四川,在泛珠江、泛长江三角洲以及环渤海等地区,与两百多家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就业关系,但多数企业也无法做到每年都提供就业岗位,基地稳定性差,学生就业依然以自谋出路为主。

在管理上,实习教学基地与就业基地分属教学与学生工作管理两个系列。由于各自归属系列不同,在基地建设工作中,相互信息不通,资源也无法实现共建共享。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学院层面上,均未建成集实习与就业于一体、跨学科、跨专业的综合性基地。

二、实习就业基地建设实践

(一)实习、就业基地建设模式变革

针对实习、就业基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学校向各教学单位提出了建设集实习、就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基地的要求,并以“生产规模大、行业领先、技术先进、示范效应强”为原则,着手对现有基地进行集中建设与管理,充分运用与发挥学校在学科、专业技术领域、人力资源等方面的整体优势,采用多渠道、多模式,开展本科生实习就业基地校企共建工作,以建立稳定的实习就业基地,使学校培养的人才更符合经济建设及技能岗位的需求。为规范基地建设,学校制定了《西华大学教学实习基地管理试行办法》。

(二)综合性实习就业基地建设试点

学校领导高度重视与企业合作共建工作,带领相关管理部门与学科、专业学术带头人,主动走访企业,密切校企联系,全方位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探索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新模式。经学校不懈努力,与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签订了“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西华大学`3+1'专业人才培养”合作协议,建立了集实习、就业于一体的综合性基地。

在协议框架下,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为学校相关学院及专业学生提供教学实习场所,在学生实习期间,让学生参与相关研发项目,并承担相应的基础性任务;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公司举办“研发项目研究”、“产品开发成本控制”和“汽车造型审美能力培养”等专题技术讲座;公司在此过程中,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完成对学生的初步考察,确定意向性人选,并与学生签订就业意向性协议书;学校在签约学生最后一学年里,根据教学任务的安排,落实学生到企业进行工厂实习及研发岗位实习;学生在工厂实习及研发岗位实习期间,以公司技改项目为题,在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指导下,完成毕业设计或论文,毕业后在企业就业。

三、实习就业基地建设的成效及有待改进之处

(一)取得的成效

1. 转变了基地建设观念,开创了基地建设与管理新模式。

在基地建设实践中,转变了基地建设各自为阵、各自为战的形势,实行了以学校为主体,集中优势资源,通力合作建设集实习与就业于一体的综合性基地,推动了基地建设新局面。目前,学校各教学单位正积极借助学科、专业及技术人力资源等方面的优势,以提供技术咨询、参与企业产品研发等多种方式,与企业开展合作,建立了一定数量的实习就业基地,如艺术学院在广东沿海建设的实习就业基地,每年接受该学院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实习,30%左右已毕业学生在基地就业。

2. 促进了实习教学质量的提高。

依托大型企业建设实习就业基地,不仅为教学实习提供了先进的、高水平的实习场所,通过实习,拓宽了学生视野,锻炼了学生实践能力。同时,变过去的参观实习为跟班实习,使学生接触到生产实际,有助于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巩固,增加学生的实践经验,有效提高了实习教学质量;在学生方面,使学生提前感受到企业文化,通过实习,准确定位,找准自己的差距,在今后的专业学习中目标性更强。

3. 推动了毕业设计(论文)教学改革,促进了毕业设计(论文)与生产实际相结合。

毕业设计环节是高等教育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检验学生对专业知识掌握情况的关键环节。通过实习就业基地建设,让学生到企业在工程技术人员的指导下进行实战性毕业设计,推动了毕业设计教学改革工作,提高了相关毕业设计与生产实际相结合比例,既检验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也检验了教学单位的教学水平与质量。

4. 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实习就业基地建设目的之一,就是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创新思想与能力。通过在基地开展的生产实习,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推动了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蓬勃开展。近年来,学校参加国家、省(部)组织的科技创新比赛的学生数逐年递增,并取得了优秀的比赛成绩。如2010年10月,学校组织交通与汽车工程学院高年级学生组队参加了“2010年中国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在参赛准备工作中,队员们综合应用所学专业知识,借鉴企业汽车产品研发理念及制造技术,结合大赛要求,经过反复设计、制造、试验,成功制作了参赛车辆“西华号”,并在大赛中,一举夺得了“杰出工程”、“最佳制造品质”及“东风风神杰出品质”等十项大奖。

5. 锻炼了学生就业、创业竞争能力,为就业创造了机会。

让学生到基地参加实习,既方便了企业人才挑选,也为学生创造了就业机会。企业在学生来实习时,可以就近考察学生,通过对学生的观察与交流,可以提前挑选到中意的人才,并与学生提前签订就业意向协议。而对于学生,通过实习,一方面,可以提前感受、熟悉企业文化与生产,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与选拔制度,对就业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促使学生提高对学习的重视程度;另一方面,如果在企业实习期间能得到企业的认可,就可以提前签订就业意向性协议;对于通过基地考察并签订了就业协议的学生,通过提前岗位对接,锻炼、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缩短了就业上岗后的适应期。这种培养人才的模式,目前已得到了企业的认可和大力支持。

组织学生到基地参加生产实习,还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激励部分学生走上了自主创业的道路。学校交通与汽车工程学院学生王瑞、黄德福等,在校期间,与自己的同窗好友数人一起自主创业,依托大型快递公司,成立了自己的快递分公司,以快捷方便的服务,使公司的业务很快就打开了局面,为在校学生自主创业提供了良好的典范。

6. 提高了学校服务功效。

通过基地建设,加强了校企间的交流与沟通,使学校能及时了解、掌握企业在技术、人力资源培训等方面的需求,运用学校整体优势,及时为企业提供服务,如企业人员培训、产品开发等,强化了校企合作基础,促进基地的建设与发展,有利于提升学校的知名度。

(二)有待改进之处

1.学校服务企业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在与重庆长安汽车有限公司的合作过程中,学校对公司的依赖性较强,没有充分发挥出自身在科研、学科及人力资源培训方面的优势。在未来的合作中,学校应定期走访基地,密切校企联系,同时发挥自身优势,突出对企业的服务能力,在科研、产品开发、人力资源培训等方面,加强与企业的合作;邀请基地领导、专家来校宣传企业与企业文化。通过校企间多层次、多模式的合作,稳固实习就业基地。

2.基地建设应呈多层次格局。与大型企业合作建设实习就业基地,有助于提高学校社会知名度,但也需要在中小型企业进行布局,特别是从为学生提供就业机会的角度出发,更为必要。在中小型企业布局是对基地建设的一个补充,此举不仅增加了实习教学场所,更有利于发挥学校整体优势,使学校在合作中,主动性更强,同时,也为更多的学生创造了就业机遇。

摘要:加强实习就业基地建设与管理,不仅有助于提高实习教学质量,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就业与创业能力。西华大学进行了综合性实习就业基地建设实践。通过在基地开展实习,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创新、就业与创业能力,为兄弟高校实习就业基地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实习就业基地,建设,实践,创新能力,就业能力,创业能力

参考文献

[1]杨水根.对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几点思考[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6,(1):108-109.

[2]杨海明,王志跃.新时期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探讨[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7,(3):87-89.

[3]李建楠,刘玉峰,李春晖.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与管理中的困境及对策[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0,(9):152-154.

[4]胡红军,杨明波,夏华,等.工科专业生产实习基地建设的若干问题研究[J].科技资讯,2008,(33):144.

上一篇:设计探讨下一篇:若干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