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带来的惊喜(精选7篇)
等待带来的惊喜 篇1
学校在大课间组织跳大绳, 孩子们积极参加。可班里有一个孩子——思妤, 却屡次不敢跳绳。今天又发现她不敢跳绳, 我让全班同学鼓掌激励她, 我也极力地鼓励她, 让她去战胜眼前的小困难。可是她站在绳子前久久未能挪步!孩子是不是因为我在看着所以紧张?于是我同意让她站到队尾, 像其他跳过大绳的孩子一样站在队尾, 一会儿接着跳。
第二轮, 她依旧如此!
第三轮, 我告诉她一定要跳, 要勇敢地跳。任凭我如何鼓动, 她依旧原地不动。气急之下, 我让她围操场跑步, 直到我们跳绳结束。原以为这样的惩罚与跳绳相比, 她会选择跳绳, 可是我发现她并不反感这样跑步。
第二天跳大绳时, 我让思妤在跳绳和跑步二者之间作选择, 最终她还是选择跑步。我的天!跳绳有多么可怕?多么难以逾越?!
第三天大课间。轮到思妤跳绳, 我不再让她作出选择, 故意不作声, 就等着看她勇敢地跳过大绳。一分钟, 两分钟, 三分钟,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 摇绳的孩子们还在坚持摇着, 思妤仍旧站在原地动也不动。怎么办?看来今天她还是不能跳?得想想别的办法。我灵机一动:让我班的女生同她一起跳。于是我问:“谁愿意和思妤作伴一起跳绳?”女孩们纷纷举手, 思妤的好朋友彤彤主动站在她身边陪她一起跳。只见彤彤拉着思妤的手, 思妤脸上露出久违的笑容。彤彤几次示意让她一起跳, 思妤都无动于衷。一分钟, 两分钟, ……时间又在悄然离去, 同学们都在自发地鼓励她, 为她加油。终于, 在我耐着性子等了好长时间以后, 思妤迈向大绳, 和彤彤一起跳了一下。哇, 天哪!她终于跳了过去!我在心中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好棒!我终于等到了这一刻!我知道这一刻激动的不仅是我, 也有思妤, 只见她拉着臧翊彤的小手, 脸上露出灿烂的笑, 那一刻我们都好兴奋呀!
随即, 再次轮到思妤时, 她独自一人勇敢地跳着绳, 一下, 两下, 三下, ……她竟然一下子跳了好多下。同学们顿时不约而同地为她鼓掌!这一切让我始料未及!
这件事告诉我, 其实有时来自教师的激励和鼓励显得很苍白无力, 发火惩罚更无济于事, 如果换一种思路引导教育学生——找孩子的好友帮她一起闯过难关, 做成功一件事会更容易些。在教育教学中, 教师更要有耐心恒心, 多等待学生一会儿, 或许不久之后, 你就会收获意外的惊喜!
等待带来的惊喜 篇2
今天我们可有事干了,因为我们要做烘焙。
我们还是要先准备好原料。我们把原料按食谱进行搅拌,然后揉成一个大大的面团,再用擀面杖擀成饼。哎哟,出大事了,饼黏在了餐垫和擀面杖上,取不下来了。我们只好把饼一次次揉啊搓啊,但是饼还是那么粘。这时,妈妈想了想,说:这样揉搓下去看来不是个办法,可能最有效的办法是再加点面粉。我说:妈妈呀,你怎么不早点说。妈妈说:不经过实验怎么知道呢。我说:嗯嗯。
加了面粉后的.面团终于投降了,乖乖的不粘餐厅和擀面杖了,最后变成了一个大面饼。现在我们就用狐狸模具、手套模具等等在大面饼上按动物饼干了。我们把这个面团做成各种形状的饼干后,把边角料又重新揉成面团,擀成小面饼。继续用模具在小面饼上按动物饼干。就这样反复几次后,所有的面都被做成饼干了。
宽容带来的惊喜 篇3
周四下午,我刚到学校。一个学生跑过来对我说:“老师,农佳杰和凌屿的桌子不知被谁踢翻了,书本掉了一地,农佳杰的作业本也不见了。”我愣了一下,很快回想起上午农佳杰给了我一份名单,上面记录着英语课不认真听讲的同学。是不是有学生因此故意报复呢?可是名单上也有凌屿的名字,他的桌子怎么也被踢翻了?我决定先到班里了解情况。
“怎么回事?有没有人看到是谁干的?”
在场的学生没人回答。
“上午是谁最后一个离开教室?”我继续问道。
“是值日生最后离开教室的。”有学生回答。
名单上的学生都在教室里,会不会是他们中的一个做的?我不能肯定。怎么办?这时,凌屿开口说:“老师,上午值日生扫地时我也在场,没发生什么事,会不会是放学后其他班的同学来捣乱呀?”如果是别班的同学来捣乱,不会认得农佳杰的座位,她的座位比较偏僻,难道真这么巧碰到她的桌子?估计是本班同学所为。于是,我对学生们说:“不管这件事是谁做的,老师先不追究。大家先思考一个晚上,就这件事写一写自己的看法,明天早上交给我。”
第二天,我利用早读时间在学生面前读了他们交上来的“反思文章”,其中有一个学生写得很深刻,大意是:我们要学会宽容,自己做错了,同学告诉老师,是帮助我们改正缺点。我们应该感激他,而不是恩将仇报。读完,我趁机说:“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如果农佳杰和凌屿的桌子是我们班的同学踢翻的,我希望你有勇气站出来。老师不会责怪你,反而会因为你知错就改而欣赏你。如果你不愿意在班里公开说明这件事,也可以私底下和老师交流。”
也许是反思令他们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又或许是我的宽容触动了他们,使他们没有了畏惧之心。放学后,几个“肇事者”来到办公室,向我承认了错误,并将事情的经过一五一十地告诉了我。
原来,在昨天的英语课上,张馨向同学借了一支笔,正好被农佳杰记下了名字。她觉得很冤枉,放学后偷偷地把农佳杰的桌子给掀翻了,其他被记名的同学也跟着起哄,参与了此事。担心老师追查下来,于是又掀翻了凌屿的桌子来掩人耳目。事后,张馨担心受罚,不敢承认错误。她红着脸对我说:“老师,我错了。我不应该报复同学,我太小心眼了,请您原谅我。”一旁的几个同学也纷纷表示知道错了,还保证以后不会再做这样的事情。我笑着对他们说:“你们能够主动认错,老师很高兴。不过,你们是不是应该向农佳杰和凌屿道歉呢?”他们异口同声地说:“老师,我们已经跟他们道歉了,现在就等您批评了。”听了他们的话,我倒是乐了。瞧,他们的动作挺快的嘛!
在他们走出办公室的时候,我听到其中一个学生说:“早知道老师不骂我们,昨天就应该承认错误了,害我一个晚上睡不好觉。”学生的这句话,让我想起了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的话:“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我想,作为教师,对犯了错误的学生,给予他们宽容及反思的时间,往往能够收获意外的惊喜。
创意小家电带来大惊喜 篇4
UFO幻彩迷你暖手宝
一款独特的UFO幻彩迷你暖手宝, 采用亚克力机身, 超大发热面积使得手感更佳, 3 200 m Ah聚合物锂电池在中温下可以持续供暖8 h以上, 并且具备应急的反充电模式, 成为数码控一族的珍爱。
手戴式空气清新器
近年来, 雾霾天气使得空气质量越来越差, 室外活动时需戴防尘口罩。一种可以戴在手上的空气净化器已经上市, 别看其体积不大, 却可以将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和粉尘微粒进行过滤, 让你整天都呼吸到清新的空气。
激光指示剃须刀
飞利浦推出一款带激光指示的双头电动剃须刀, 该剃须刀两边须头分宽头与窄头, 使用者可根据需要随时切换。该剃须刀精密的升降结构可以剃出17种长度不同的须根。
饮料速冻机
为了减少人们喝冰冻饮料时的等待时间, 英国一家制冷公司基于阮肯涡旋 (Rankine vortex) 技术开发了一款V-Tex“微波”速冷机, 原理是通过在饮料的四周形成漩涡使其快速降低温度, 降温过程大约只需40 s。
吸尘器吹风机
很多女士在使用吹风机后, 地上总会散落许多头发, 打理起来很麻烦。Jeong Shin Yoon公司设计的两用吹风机 (Vacuum Dryer) , 它不仅能帮你吹干头发, 手柄端还是一个小型吸尘器, 能轻松帮你吸走散落的发丝。
创意漫画人物生成机
日本神奈川工科大学设计了一台漫画人物生成器, 能在短短的几分钟内让人成为漫画的主角。当屏幕上显示漫画的基本场景时, 使用者可以随意做出各种动作, 摄像头会捕捉人物的表情与动作轮廓, 然后生成相应动作的漫画出现在屏幕里, 再加上特定的场景, 漫画效果十分逼真。
手持乐谱扫描仪
素质教育带来的意外和惊喜 篇5
据了解,这种“优生落马”的“意外”和一般学生入围的惊喜在我市各城区小学都存在。一些家长惊呼甚至质问:好学生为什么上不了好学校?我市一位教育界人士一语破的:这就是不同的评价体系所致。由于今年考外校换了一种与往年不同的方式,首轮即以“广播英语”的形式测试听力并淘汰了大半考生,这就与往年以语文、数学笔试成绩论优劣的评价体系不同,也就难怪以“老尺子”量出来的优生要落马了。
从今年考外校“优生落马”的现象中,可以明显地看到素质教育为学生打开的一片新天地,让他们有意外也有惊喜。我国的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长期以来被“应试”的阴影所笼罩。在应试教育模式下,评价体系是单一的,惟一的尺子是能不能考出好成绩、能不能升入好学校。用这把尺子衡量,考分就是优生和差生的分界。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对学生的评价体系也从一元趋向多元。因为,素质教育正是要从知识、能力、人格、情感、道德乃至团队精神、逆境生存等等进行全面培养,这就决定了素质教育对学生的要求趋向多元化。
素质教育的推进已经促使多元化评价体系的生成。上海松江二中的高中生韩寒一度成为有争议人物,他的作文在全国新概念大赛中两次获奖,出版了20万字的小说,可他的数理化成绩却不及格,以致学校让他留级。最近被美国密歇根大学最高奖学金录取的成都第五中学高三学生陈雪潜在全班54名同学中按成绩只排35名,老师对其评价是“贪玩、不务正业”。类似评价体系的碰撞已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其实,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并非“减负”后才有,早些年它就初具雏形:例如中小学招收的文艺、体育特长班就不是以分数为基准,高校在录取学生时也有三好生、优秀学生干部加分的规定,就是考研也可以免试入学,还出现了轰动全国的“一篇作文上大学”的典型事例。即便是考试,其评价体系也向综合性、多元化发展。而对大学毕业生的衡量,早已不是看其毕业考试能拿多少分,更多的用人单位看重的是社会活动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综合运用学科知识的能力以及外语、计算机运用能力等。
考外校“优生落马”是一个信号:随
一把“钥匙”带来的惊喜 篇6
在《外国小说欣赏》选修教材选用的篇目中,处处可以见到“冰山理论”运用的身影。大部分学生第一次集中地接触外国小说,怎么通过文字与形象的“八分之一”,去探寻隐藏其下的“八分之七”的情感和思想呢?
执教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礼拜二午睡时刻》时,我关注到有一处关于公墓钥匙的描写:神父又走到柜子跟前。在柜门里钉子上挂着两把大钥匙,上面长满了锈,在小女孩的想象中公墓的钥匙就是这个样子;女孩子的妈妈在小的时候也这么想过。神父本人大概也曾设想过圣彼得的钥匙就是这么个样子……如此集中笔墨写长满锈的钥匙有何用意?这些钥匙背后作者隐藏了什么?
细细分析,发现这段描写中的钥匙有两种:柜门里的钥匙和圣彼得的钥匙,柜门里的钥匙锈迹斑斑说明很少有人使用,很少有人去公墓祭扫,暗示此地的人情冷漠。小女孩这样想,暗示不仅此地如此人情冷漠,他们家乡也是这样;女孩子的妈妈在小时候也这样想过,暗示这种人情冷漠由来已久;两代人对钥匙的想象竟然神奇地一致,说明这种人情冷漠不仅地域广,并且时间恒久!
可神父想象的圣彼得的钥匙为何也是这样?圣彼得的钥匙和柜门里的钥匙又有何不同?
据查,彼得是耶稣12门徒中的大弟子,是个贫苦的犹太渔民,公元1世纪40年代、60年代两度到罗马传教,是耶稣的最早门徒,与西门一同皈依耶稣,跟随耶稣最久,是耶稣最得力的左右手。圣彼得的钥匙传说是基督给圣彼得的,象征把天上和地上的一切权力都交给他。并告诉彼得:你是彼得,我要把我的教会建立在这磐石上,阴间的权柄不能胜过它。我要把天国的钥匙给你,凡你在地上捆绑的,在天上也要捆绑;凡你在地上所释放的,在天上也要释放。钥匙共有金黄色和银白色两把,金色的那把是开启天堂大门的;银色的那把是开启地球圣殿的。原来圣彼得的两把钥匙可以通向天国的道路,象征着教宗在俗世的权力,寓含着上帝审判善恶的权柄。在神父的设想中,圣彼得的钥匙也是锈迹斑斑,暗示着上帝对人间善恶是非的审判的缺失,这种审判力缺失该有多久才会让一个神父有如此设想?!才会让神父——上帝旨意的传达者,竟然也开始怀疑上帝对公平的安排!
综合地看,母女眼中从钥匙的锈迹是真实可见的,其背后隐藏的是人情冷漠的普遍社会现实,教父设想的钥匙也是这样,原来,冰冷的现实使教父也开始怀疑上帝,借此传达的正是作者要表现浓黑的社会冷漠、人世悲凉!两把小小的钥匙竟透析出如此广阔的社会背景,难怪神父面对母子的到来呵欠连连,睡意朦胧!难怪本该午睡的时刻,神父家的周围却聚集着一群群的大人,神父的呵欠连连和小镇居民的冰冷麻木的目光汇在一起,像一把把利刃,刺痛着读者的心,却激起了这位母亲强烈的自尊心,所以,她夺过鲜花,挽着女儿的手毅然朝大街走去,原以为应该羞愧难当的“母亲”却在某种意义上成了审判官,她的一切举动都在告诉小镇上的人,他们无权对“小偷”判处死刑,更没有权利对他做出道德判断。此时,小说主人公的角色定位,“母亲”、“母亲”的小偷儿子和小镇人之间的关系被戏剧性地置换了过来,原来的被审判者转换为审判者,而审判者却变成了受审者。冷漠的人群站在了审判台上,这不正是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方向吗?
再说说故事发生的特定时间——礼拜二,这一天在基督教中也不是平凡的一天,基督教传说中这一天也叫教诲日,是耶稣来到耶路撒冷的第二天。这一天可谓是耶稣临终前给门徒和百姓们上的最后一课,与其说是上课,不如说是辩论,与意欲陷害他的法利赛人辩论,反击他们的无端挑衅,也教育和引导人们回归正路。所以,从宗教文化的角度看,这一天,是耶稣呼唤人性回归的一天,作者把故事发生设计在礼拜二,也是借这个特殊的日子向当时冷漠的社会环境发出爱的呼唤。
作者正是通过这些宗教文化符号,让我们体会到作者更深层的用意,作者希望20世纪60年代的拉丁美洲的人民从沉睡中醒来,关注自身,关注人性,表达了对拉丁美洲人民觉醒的渴盼。
通过这些宗教文化符号的解读,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多了一把解读外国小说主题的“钥匙”。虽然和中国小说一样,外国小说离不开情节人物环境三要素,但部分外国小说所要表达的主题,在外国宗教文化视角的观照下,才让我们体会得更加具体、深刻。试教外国小说,尝试把宗教文化当做解读文本的钥匙,去探寻隐藏语言表面之下的“八分之七”的情感和思想,这些宗教文化符号具有带动宏大的宗教背景和人生社会主题的功能。因此,这把特别的“钥匙”才具有了“冰山”露在海面上的八分之一的外形,更具有让学生理解海面下面的“八分之七”的内容。掌握了这把钥匙,在这个“八分之一”推动“八分之七”的过程中,我们的教学就进入了“沿波讨源、柳暗花明”的新境地。
项目学习带来的课堂惊喜 篇7
一、背景介绍
1.教材分析
“寻找身边的修养”是实验教材语文八年级上册项目六活动二的第一组文章,这组文章包括《谦让》《欧洲到处静悄悄》《无声的尊重》三篇课文,在自主学习环节,学生已经通过自读课文与讨论交流的方式初步领悟了修养的内涵,赏析了生动的场景描写,体会到文章幽默辛辣的风格。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这节展示课要求学生以微表演的形式向大家讲述整篇文章或其中的精彩片段。
2.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从一言一行做起,成为一个有修养的人。
(2)培养学生有条理、生动地表达。
3.课前准备
主持人由两名女生担任,学生分五个大组,各组都选择好表演的场景,组长负责分配角色,评价者将由主持人随机抽取。
4。评分标准
组内全员参与;表演者声音洪亮,肢体语言得体;表演条理、生动;鼓励有创意地表演。
二、案例展示
主持人:同学们,一颗纯净的修养之心,是一泓清泉,它涵养着人类文明最纯净的思想;一颗美丽的修养之心,是一朵蓓蕾,它吐露出一个生意盎然的春天;一颗缤纷的修养之心,是一片云雾,它牵引出的是彩霞满天。谦让他人是一种修养,宽容他人也是一种修养,礼貌待人更是一种修养,修养体现在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这节课我们就以微表演的形式诠释修养的内涵。
第一组展示:一群客人挤在客厅里,互相谦让,谁也不肯先坐,主人无奈,当即宣布椅子不够时,再看这群人,你推我挤,争先恐后地开始抢座。有一位年长者好不容易抢到了,却被一个十岁左右的孩子硬生生拽走,由于用力过大,孩子连人带凳子“扑通”1摔倒了。
生评:客人该谦让时不谦让,假谦让的行为让人厌恶。
生评:客人的行为虚伪自私,孩子的行为令人不齿。
师评:表演时把原文的内容进行了改编和加工,有创意,值得提倡。客人行为的前后对比中,谦让的本质显而易见。
第二组展示:公共汽车站,人们默默地不约而同地让盲人排在第一位。
生评:组内全员参与很好,盲人和司机的表演很逼真。
师导(突发奇想):刚才同学们以表演的形式展示了修养的内涵,毋庸置疑,谦让是一种很可贵的修养。让座、让行事件在日常生活中屡见不鲜,除了谦让,我们还能不能从生活中选出其他体现修养内涵的事例呢?
五分钟后……
第三组展示:甲同学匆匆忙忙赶路时,不小心踩了乙同学的脚后跟,乙同学大叫“哎呦”,甲同学没事似的继续前行,乙同学追上去就拳脚相加,甲、乙两同学打在一起,结果甲同学脸被抓破,乙同学衣服被扯下一角。
生评:两个同学都不文明,没修养。甲同学没有及时道歉,乙同学没有忍让之心。
生评:甲同学的表演真实生动。
第四组展示:大街上一对青年男女边走边吃瓜子,瓜子皮扔了一路。年迈的清洁工一路跟着清理,一个路人看不惯了,追上那对男女,指责他们的行为。
生评:青年男女的行为很不文明,我为清洁工点赞,面对青年男女的不良行为,不埋怨、不发火,默默地用行动维护环境,他的行为感动着一个个过路人。
生评:清洁工的品行虽然令人称道,但他应该及时批评或委婉地指出青年男女的不文明行为。为路人的行为鼓掌,路人敢于指责青年男女的不良行为,这是正义之举,社会就需要这样有正能量的人。
师评:我很赞成同学们的评价,清洁工无怨无悔地履行职责,路人一身正气,为清洁工和路人的修养鼓掌!
师结:刚才三组展示的事例是反面的,四组运用对比展示人性的美丑,希望大家在写作中也能学会学从正反两方面选材,运用对比手法来刻画人物。以上四个组都是以演绎场景的形式来展示的,表演逼真生动,再现了当时的场景,这种表演形式固然很好,然而请大家读读课文中小支架的提示:“微表演是一种简单自由的非正式的小规模表演形式,比如情感朗诵、分角色朗诵、演讲、故事讲述等。”可见,刚才展示的形式有点单一,希望第五组能换一种形式展示。
两分钟后……
第五组展示:一边分角色朗诵《欧洲到处静悄悄》第四段,一边表演场景。
教室里爆發出热烈的掌声。
展示课在掌声中结束了。
三、案例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