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价带来的希望

2024-05-25

廉价带来的希望(精选6篇)

廉价带来的希望 篇1

心律失常是严重危害人类身体健康的心脏疾病之一, 也是临床医生多年来一直努力攻克的一座“堡垒”。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 (以下简称“阜外医院”) 心内科主任兼心律失常诊治中心主任张澍教授, 多年来专注于心律失常的诊治研究, 让无数心律失常患者的心脏恢复了正常的节律。在他的带领下, 该院心律失常诊治中心已发展成为目前国内最大、在世界范围内也位居前列的心律失常介入治疗中心。

求学:从苏州到美国

1959年5月, 张澍出生在一个风光秀美的苏北小镇。他的家庭可以称得上是医学世家, 其祖父和父亲都做了一辈子的医生, 所以, 张澍从小就知道医生可以帮助患者解除病痛, 可以帮助穷人度过难关。受家庭医学氛围的影响, 年少的张澍对医生职业充满了向往。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后, 张澍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苏州医学院。当时他所在的地区有300多人参加考试, 最后只有两名被录取, 张澍即是其中之一。

品学兼优的张澍在大学里担任过病理生理学、诊断学、内科学等多门课程的课代表, 平日里他经常和老师们交流, 也开始接触国外相关文献。他如同一棵树扎根在“医学”这片广袤的土地上, 努力汲取着知识的养分, 不断成长。毕业后, 张澍以优秀的成绩留校, 成为苏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的一名内科医生。年轻的他对未来充满憧憬, 他立志要做一名医德高尚、医术超群的医生。

工作一年后, 张澍在医院和科室领导的支持下, 考取了阜外心血管病医院临床电生理专业, 师从陈新教授和孙瑞龙教授。

1987年, 赴美国留学8年的我国著名心血管内科专家陈明哲教授, 回到北医三院开创心血管疾病介入治疗, 并扩建心内科。恰逢硕士研究生毕业的张澍, 作为引进人才加入到北医三院心血管内科, 建立临床电生理室, 开展心律失常的现代治疗。1993年, 张澍被任命为北医三院心内科副主任;1995年, 他被国家公派赴美国留学。

谈到留学的3年时光, 张澍说, 在美国不仅学习到了专业知识, 还了解到美国的现代科学理念, 先进的医学管理流程。张澍在美国参加了全美多中心合作的“心脏性猝死预测及预防”大型研究项目, 并担任“急性心肌缺血时室性心律失常机制研究”的课题负责人, 其研究成果多次在国际会议上报告, 发表论文多篇。1998年年底, 张澍应邀与美国Taxes Heart Institute心脏科合作进行移植胚胎心肌细胞电生理功能的研究。

事业:两难选择后的学科建设

1999年, 回国后的张澍又面临一个两难的选择, 阜外医院想请他去开展临床电生理研究, 但他的心里很矛盾:“毕竟是北医三院把我送出国, 培养了我;但阜外医院也是我曾经学习和工作过的地方啊!”正在他为难之时, 两家医院的领导之间进行了沟通, 北医三院答应让张澍去阜外医院工作。压在张澍心里的“石头”放下了, 他转念一想, 无论在哪里, 都是为国家工作, 都是为了学科的发展。

阜外医院临床心脏电生理研究室是国内唯一专门从事心律失常的诊疗中心, 老一代专家如陈新教授、孙瑞龙教授、王方正教授早先已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然而, 面临发展和竞争, 20世纪末该领域的研究和人才相对还较薄弱, 张澍来到阜外医院以后, 运用他在美国留学期间学习到的创新思想, 带领他的团队, 以“国内第一, 国际先进”为科室发展的目标。2003年, 阜外医院临床电生理研究室正式更名为“心律失常诊治中心”, 由张澍担任中心主任。经过多年的努力, 张澍教授和他的团队将该心律失常诊治中心建设成了国内最大规模、亚洲第一、国际领先的专门从事疑难复杂心律失常治疗的机构。2009年, 该中心完成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和射频消融手术达3300例, 有效治疗了各种房性、室性、缓慢、快速心律失常。

多年来, 张澍教授先后主持承担了国家“十五”、“十一五”攻关课题, 担任“973”重大心血管病防治项目课题组组长, 还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重点学科项目等8项国家级、部级及国际多中心合作项目。其研究课题《心脏起搏和ICD预防致命性心律失常临床应用研究》及《房颤的基础和临床》分别荣获2003年、2004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目前, 在他的团队中共有主任医师10名, 主治医师和副主任医师20名, 博士生导师7名, 培养了数十名研究生、数百名来自国内其他医院的进修医师, 还为印度、泰国、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国培训了多名专科医师。

作为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候任主任委员, 张澍教授考虑更多的是整个行业的发展, 他说, “即便我们中心自己发展得好, 如果国家整体技术水平不高, 我们也难以走向国际。”

据张澍教授介绍, 他回国后发现国内开展心脏心律失常介入治疗的医院不多, 并存在着管理不规范、专科医师少等问题。他认为, 建立规范, 培训一批心电生理和起搏专科医师是迫切需要做的工作。2004年, 在张澍教授的呼吁下, 中华医学会成立了心电生理和起搏专科医师培训中心 (以下简称“培训中心”) , 并由张澍担任主任。培训中心的目标是针对我国心电生理和起搏方面的发展状况, 在国内更好地开展心电起搏临床工作, 与国际接轨, 与国际同步, 使我国医生能规范地掌握和国外同步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 使心脏病患者能享受到规范和先进的医疗新技术带来的好处。

培训中心成立后, 制定了各种心脏心律失常介入技术指南, 并在上海、广州、武汉、成都等地陆续建立了几家培训基地。该中心的培训工作得到了卫生部的重视, 与此同时, 卫生部医政司颁布了《心血管疾病介入技术诊疗管理规范》, 强调了开展心血管疾病介入技术的医疗机构的资质, 确定了准入标准。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 培训中心在全国54家三甲医院建立了培训基地, 应用卫生部统一制定的规范开展培训。作为心血管疾病介入技术诊疗管理工作组组长, 张澍积极带领一批国内顶级专家, 帮助卫生部制定相关培训大纲、培训计划和考试考核方案。2009年度, 经培训结业的第一批学员有70多人。

谈到心律失常的治疗, 张澍教授说, 一直以来药物治疗心律失常效果不是很好, 介入治疗的发展使心律失常的治疗效果有了质的飞越。心律失常的介入治疗包括射频消融技术和安装心脏起搏器。据记者了解, 阜外医院心律失常诊治中心多年来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 其技术水平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各种疑难复杂的心律失常在这里都可以得到有效的治疗。作为国际心电生理和起搏学会理事、亚太心律学会中国委员, 张澍教授经常应邀到国外讲学、交流。2009年, 受亚太心理学会委托, 张澍教授担任第二届亚太心律学大会组委会主席, 来自亚太国家和欧美国家以及国内3000多名专家、医师出席了大会, 这既是一次心律学的国际盛会, 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心律学研究的成就。

为了将心律失常的知识向广大民众宣传, 使人们能自觉地预防和认识心律失常, 尤其是那些危重患者, 2009年, 张澍教授在卫生部疾控中心和心血管病防治中心的支持下, 启动了以“健康心跳健康心”为主题的心律失常宣传周活动, 有效地推动了我国心血管疾病健康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时, 张澍教授还和美国心脏协会合作在阜外医院建立了心脏急救技能培训中心, 面向普通民众, 尤其是心脏病患者的家庭成员, 教授他们如何抢救因严重心律失常导致的心脏骤停的患者, 造福人民, 造福社会。

感悟:“起死回生”背后的责任

做了多年的心内科医生, 张澍教授说, 心脏疾病来势凶猛, 心内科医生与其他内科医生相比要承受更多的压力与挑战。“心内科医生应该有像外科医生一样的精力、智力和体力”, 他说, 抢救心脏病患者要争分夺秒, 这对任何一句医生而言, 确实都很有挑战性。有的患者明明心脏停跳了, 也可能被成功救活, 即所谓的“起死回生”, 通常这个时候医生会倍感成功;而也许刚刚还在手术台上讲话很好的患者, 下了手术台就突然死亡了, 这对医生来说也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张澍说, 复杂心律失常患者的治疗还是医学上的难题, 他感觉到了自己身上的担子之重, “医学技术的发展不像某些领域那样突飞猛进, 它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作为全国政协委员, 张澍教授也关心着国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他认为, 社会上有“医改失败”的说法, 对此他并不赞同。“全世界都在摸索新的医改模式, 什么叫医改成功, 到什么程度是成功?没有成功的具体标准, 也就谈不上失败。”张澍认为, 任何改革都是不断探索的过程, 医疗改革也是如此, 只能在探索的过程中, 不断总结经验, 不断完善, 不能因为目前出现一些问题就武断地说“医改失败”了。他说, 医改能否成功, 重点是将政策落在实处, 让老百姓看到政策落实的情况。

身兼数职的张澍教授还担任着博士生导师的教学工作, 他认为对医学生的培养, 更应重视其思想教育。他强调“先做人, 后做事”, 只有在思想上达到一定的高度, 才能将工作做得更好。

展望科室未来的发展, 张澍说:“面临挑战、竞争和压力, 我们不仅要做到最大, 更要做到最强。我们要继续保持优势, 建立一支基本功扎实, 技术能力强, 具有一流学术水准的团队。”

廉价带来的希望 篇2

《约伯记》里说:“海水中的水绝尽,江河消散干涸。人也是如此,躺下不再起来,等到天没有了,仍不得复醒,也不得从睡中唤醒。”这就是死亡,或许对我们来说谈死亡还过早,但这一天确实会来临,也会有一瞬间,突然很害怕死亡。小哈里在出门前赌气的一句“你们走着瞧!我这次算是恨上你们了,我再也不回来了!”结果真成了永别,死神把他从车祸中带走,去了一个陌生的地方。

在哈里说这句话的时候他万万没想到这竟会是他留在人间的最后一句话,给家人的最后一句话。在天国排队的他,是多么的后悔。他意识到自己还有事没做完,于是他回到了人间。

死神与上帝相遇,他们交换了手中的代码。于是,生命便开始一段新的旅程。无法逃脱的喜悦与痛苦,悄然发生。但无法忘记的是这时而阳光灿烂,时而乌云密布的生活。感谢我们没有憎恨,而是高举着快乐的旗帜,迎着扑面而来的清风继续这段充满无数幻想的旅程。

哈里来到人间,他要做的事很多,但最想的就是和亲爱的人认真的说一次再见。这就是死亡,不知什么时候会来,所以有时连匆匆的告别都是奢侈。这或许就是宿命。当我看到哈里和偷偷地和家人在一起时,便可以感受他内心的幸福。这在活着的时候是十分平常的,但死了之后就是那么的不可求。

他用自己的孩子的方法表达他对所有人的爱,他回过亲爱的家,记忆中欢乐的校园……也就是这样哈里明白了生活是多么的有趣,有多少的东西是我们忽略的、忘记的。这一刻我想起了我的生活,过的粗糙从没有真正去感受过身边的事和物。也许我真该停下自己匆忙向前的脚步,停下来看了这美丽神秘的世界。哪怕只是几秒也不能浪费,我可以像哈里一样看到一个不一样的世界。

我停下来任由风带着书页翻动,闭上眼,仿佛世界就在记忆里浅浅的存在。在这里天天上演着快乐、痛苦、离别、死亡。每一样都无法避免。我看到了我的世界,一个粗糙的世界。或许我早忘了怎么去和这个世界交流,就像活着时的哈里做着一件件死后后悔的事。透过哈里的死亡旅程我看到了不一样的世界,也让我明白了如何珍惜现在的生活,让每一丝时间都不留遗憾,认真去爱身边的每一个人,给他们温暖的微笑和问候。

廉价带来的希望 篇3

无私捐献, 让生命之火延续

谈起为什么要捐献造血干细胞, 孙贤憨厚地笑着说:“第一次知道造血干细胞是在高中的生物课上, 老师讲到白血病时, 提到了移植造血干细胞是挽救患者生命的唯一方式。进入大学后, 我参加了学院志愿者协会组织的讲座, 对中华骨髓库和造血干细胞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知道在我国有数以百万计的白血病患者正在对造血干细胞翘首以盼。通过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得知, 每年我省红十字会都会组织中华骨髓库的志愿者招募活动。”从那时起, 他就在心里暗暗决定, 要成为中华骨髓库的一员, 为这座“生命银行”的扩容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2008年, 在院团委的组织下, 孙贤作为青年志愿者协会的一员, 与119名会员一起来到河南省血液管理中心献血大厅, 参加了主题为“勇气+爱心=新生”的义务献血活动。因为怕父母知道后替自己担心, 他默默地加入了中国造血干细胞资料库和中华骨髓库的志愿者队伍。2012年1月5日, 中华骨髓库河南分库传来消息, 孙贤与一名苏州的白血病患者HLA低分辨配型成功。为挽救这名“90后”女孩的生命, 孙贤自愿捐献造血干细胞。从2012年1月至3月, 在经过3次身体全面检查和两次血液常规检查后, 孙贤完全符合捐献造血干细胞的条件, 并于近日走进了造血干细胞采集室。采集现场, 孙贤显得很平静, 当被问及捐献造血干细胞的感受时, 他微笑着说:“我觉得这并没有什么, 作为一名志愿者, 献出一份爱心, 为患者带来新生的希望, 同时也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我感到非常快乐!”孙贤朴实温情的话语感动了在场的所有人。采集完成后, 192毫升的造血干细胞立即被送往苏州, 挽救那位白血病患者的生命。

爱心感动你我, 彰显志愿风采

在采集现场, 黄永泽向大家介绍说:“在中国, 每年都会新增4万名白血病患者, 并有很多人因此而失去生命, 其中大多数是儿童和青少年。而造血干细胞移植则是挽救白血病、重症贫血等血液病患者生命的最有效的手段。”他代表红十字会向孙贤颁发了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管理中心授予的荣誉奖牌和河南省红十字会授予的荣誉证书, 并高度赞扬孙贤为挽救素不相识的患者自愿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善举, 呼吁更多的人加入志愿者的行列。随后, 他握住巫兰英的手感激地说:“郑大体院不仅为河南省培养出众多的体育精英, 也培养出如此优秀的爱心人士, 真的很谢谢你们!”巫兰英代表学院为孙贤发放慰问金5000元, 以此来表彰他敢于担当、献身公益事业的奉献精神。当黄永泽亲切地问孙贤是否还会继续自己的爱心之举时, 孙贤毫不犹豫地说:“我一定会的!”听到如此掷地有声的回答, 大家都情不自禁地为这位爱心勇士鼓起了热烈的掌声。

带来希望优秀 篇4

蓝天白云只能干瞪着眼,发呆……

我也正发着呆。此生此世寒窗苦读十余载,最后拿到一个证明就划下一个句号?倘若付出百倍艰辛的努力后,却因一点小错误而至悔恨一生,这样值得吗?我在思考着自己,思考着未来。我不得不说,我的思想很活跃。时光已流走大部分,手心中却布满了汗珠,纸上已排满了密密麻麻地文字和符号,一个个像跳跃的精灵好像在狞笑。从史铁生谈论的生与死到各类大小的励志名言警句,我甚至不堪于我记忆这么多了。

我不知道,我的前方将存在什么。但是我明白自己在做些什么,既然选择了前方,既然相信了自己,既然走到了这里,就应该把生命、灵魂、信念、希望等等全部交给上帝,前方会给我让出一条路吧!于是,我开始学着每天早点醒来,即便在家时也是如此。但我还是未曾预料,高三“幸福”的生活会是如此的残酷!

清晨,鱼肚白破开,映出了万江翻涛的朝霞,晨雾布起,一缕斜光透射而来。那是旭日东升啊!高三初始也正如这缕温和的阳光,不至于那么耀眼,不久却就显得落魄与哀伤!我端详着今天的课程,眼神迷离了。拿出粗糙皮制的笔记本,恍恍惚惚地竟在本子上写下:相信未来。铃响了十余次,一天的课总算结束了。我长吁了一口气,拖着疲乏的身躯回到了家,却又不免担忧起时间对生活的掌控,生闷气好叹息,抱怨作业繁多,令人烦心。

随日而逝,焦躁之心,日益坚固。高三每一天的试卷都白白的,脑子里却是空空的。这种滋味很难受,如毒蛇缠绕一般,越缠越紧。但我们偏偏别无选择,我们只能走上这条坎坷的路,我们必须这么做?我想朱先生哀叹时光匆匆不仅仅是这些未做完而不走这一遭吧!生活还是要继续,学习还是得加油,我又在空叹哀怨什么呢?

直直身,看看窗外,想想未来,也好自我慰勉。即使不相信未来,不相信自己,甚至到了什么都不相信的时候,也应不曾放弃,不该抛弃。就算前方无数艰险与困苦,我也要拼着去试一试、闯一闯,就像那风筝啊,怀着希望,渴望自由,扑向蓝天。一旦飞上了天,迷惘已不再是你的考虑范围,只有怀揣希望专心的放飞一切,有望飞向成功的彼岸。我又何尝不出窍,独伤于斯?

廉价带来的希望 篇5

【搜狐科学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 英国研究人员使用最尖端技术建立了一个先进的矫正绵羊心脏的解剖学计算机模型。科学家以2D成像技术对一组非常薄的心脏切片进行成像再通过计算机程序转换成3D模型。

模型重建还包括心脏组织的复杂纤维结构以及心脏的上部腔室心房。该模型还考虑到心脏不同心房区域的电活动信息, 并将它们纳入模型中。然后, 这个虚拟心脏就可被用来调查心房纤维颤动的情况。

尽管对房颤发病原因的了解很少, 但他们发现整个心脏组织各区域电活动的差异是房颤产生的关键。

电活动最大差异性体现在肺静脉和左心房, 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肺静脉区是不规则心跳的常见源头。科学家们还发现, 心脏纤维结构在房颤的发展中起到很大作用。沿心脏纤维传导的电波是各种方向的, 被称为各向异性。相比肺静脉区域的复杂结构, 左心房的纤维结构更有组织。出现在左心房和肺静脉区域间交界处的突然变化, 似乎有助于促进房颤的发展。

廉价带来的希望 篇6

对于老年痴呆症患者来说, 一项新的研究成果为他们带来希望———由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科学家研制的一种疫苗, 将可减缓老年痴呆症患者的病情发展。

悉尼大学的研究小组在一份科学期刊上发表了研究成果, 说明这种疫苗可以阻止神经原纤维缠结, 从而减缓老年痴呆症病情的发展速度。该研究小组专家伊特纳教授表示, 这一疫苗经过在老鼠身上试验后取得了一些很好的效果, 可以阻止患有痴呆症的老鼠病情的发展。据悉, 该研究小组目前正与一家制药公司进行合作, 以研制出适合治疗人类老年痴呆症的疫苗, 并有望在5年左右投入人类的临床试验。

老年痴呆症的临床表现为认知和记忆功能不断恶化, 并有各种神经、精神和情绪化症状。随着全球人口趋于老龄化, 老年痴呆症的发病率也在逐年上升, 目前澳大利亚约有26.9万人患有此类疾病, 加强攻克老年痴呆症的研究十分紧迫。

上一篇:犯罪构成刑罚理论探讨下一篇:性格心情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