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证书

2024-05-09

双证书(精选12篇)

双证书 篇1

0 引言

实行“双证”制, 是军委、总部对士官教育制度的重大改革, 是士官教育发展的基本方向, 是提高士官队伍质量的有效途径。文章通过对近十年有关文献的检索、收集和辨别, 对国内高等职业教育与职业资格认证衔接和军队士官院校教育与职业资格认证衔接两方面的相关研究作出介绍和评述, 以期为士官院校教育走向"双证"衔接之路提供参考与助益。

1 高等职业教育与职业资格认证衔接研究

自世纪之交我国提出“双证书”制度以来, 对于高等职业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衔接, 近些年国内学者参照国外的先进经验, 已经有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学者们从不同角度两者衔接进行了探讨, 取得了一系列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1 学位论文

近年来有许多研究生选择了“双证书”制度作为自己学位论文的选题。比较典型的如刘天英的硕士论文《关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实行“双证书”制度的研究》中认为, 真正意义上的“双证互通”, 不是两种证书的简单互认, 而是两种证书在知识结构与职业能力特征等方面的互通与融合。冷玉霞的硕士论文《职业学校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研究》对中等职业学校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内在规律进行了理论探讨;对五个经济发达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发展状况进行国际比较及借鉴, 分析了我国职业教育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现状;从而提出强化政府监管行为, 完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深化学校内部改革, 建立健全保障体系两项对策。王朝霞的硕士论文《职业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有效沟通研究》指出我国当前职业资格证书存在职业标准制定不统一, 职业资格培训质量不高, 职业资格证书考核认证不正规, 资格证书认可度低等问题;要实现“双证”的有效沟通, 需要不断完善职业资格证书与职业教育的相关政策并确保落实, 不断完善国家相关机构并通过宏观调控形成全国统一的职业资格证书体系, 不断完善职业学校教学体系建设, 不断完善职业院校的校内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浙江师范大学黄曹华的硕士论文《高等职业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衔接研究》中认为, 社会传统观念的制约, 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不完善, 国家法律政策及管理体系的问题, 行业、企业缺乏主动和深度参与高等职业教育内在动力以及高职院校的一些内部因素造成了高等职业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衔接障碍;针对这些问题, 提出了四项对策, 一是努力转变社会传统思想观念, 二是完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三是加强政府宏观管理, 四是深化学校内部改革。

1.2 学术论文

衔接背景及意义方面。韦余亮通过对高职院校“双证书”制度实施条件以及现实意义进行分析, 提出高职院校实施“双证书”制度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促进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也是提高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的必由之路。丁守成等认为实行“双证”衔接制度, 高职院校就能够培养出理论水平较高、实践动手能力较强, 且能从事工程技术研究和开发的复合型人才, 从而促进教育与市场需求相接轨, 为大学生择业和高职院校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国内衔接现状分析方面。李晨涛等认为, “双证书”教育之所以在高职院校难以实施, 主要是由于我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不完善, 高职院校自身教学条件、教学设计、环境难以适应职业教育要求等外在因素的制约所致。袁航松认为, 双证书教育实施过程中存在职业资格证书证出多门, 院校实训、师资、教学等环节相对薄弱, 学生对“双证制”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等问题。

国外衔接经验借鉴方面。程桢分析认为, 德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尽管各国的国情不同, 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推广及具体落实有所不同, 但都已经建立起一套完善而严密的法律保障体系, 使得职业资格管理做到有法可依, 具有相当的权威性和可操作性。虞思旦等人在《国内外职业资格证书教育纳入学历教育的现状分析》一文中通过研究国外“双证书”教育发展现状及特点, 认为发达国家在立法的制度保障下建立了较为统一、规范和完善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从而保证了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教育的有机结合。

衔接的对策建议方面。朱林介绍了某高职院校建立工作运行机制、“课证”结合、考评师资队伍及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实现双证衔接的有益经验。王汉荣认为, 实行“双证书”制度是对传统职业教育的挑战, 它要求转变高等职业教育教育观念、构建双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方案、搭建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平台以及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等。李怀康、刘育锋、刘光定、丛慧颖等研究者进一步构建了高职教育“双证”课程体系, 他们认为, 推行“双证书”制度的关键在课程, 应当研究适合某类专业的“双证”课程, 使新的课程体系既符合职业院校教育教学要求, 又能达到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

2 士官院校教育与职业资格认证衔接研究

就笔者目力所及, 当前对士官院校教育与职业资格认证衔接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 研究成果较少。通过对收集到的少量文献资料进行分析, 发现还是对两者衔接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2.1 研究了“双证书”内涵和意义

徐晓东、彭七四认为, “双证教育”不能简单理解为毕业证书加一个职业资格证书, 而是在一定学历教育基础上, 以岗位需要为牵引, 以部队岗位关键任职能力的培养作为培训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给予受教育者以任职所需要的知识、技能、素质为目的的教育, 也就是说, 学员获得职业资格证书不是士官职业教育的“外挂”行为、而是一种“内置”行为, 是一场深刻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徐卫兵等人认为, 在院校实行“双证制”, 将士官学员的能力培养纳入国家和军队职业技能鉴定体系, 使学员的技能水平得到国家职业资格认证, 有利于充分激发和调动士官学员努力学习掌握专业技能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更好地发挥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渠道作用;也能够有力地推动学校教学内容与组训方法的改革, 加强学校“双师型”教员队伍的建设, 促进教学保障条件等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发展。

2.2 分析了“双证书”实施现状

齐凤义, 郭秀艳在《士官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一文中对军队士官教育与国家职业培训的特点进行了比较, 并探讨了士官教育与职业资格制度的衔接问题。王保乳等人论证了士官队伍管理中引入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必要性、基本原则以及基本思路与目标设计。高东红等人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和军队职业技能鉴定的有关文件规定, 将士官岗位划分为军地通用专业、军队通用专业和军队特有专业三种类型, 同时指出, 军地通用专业已普遍实现“双证制”, 而后两类专业由于在地方没有相应的职业标准, 目前尚未推行。

2.3 探索了“双证书”教学改革

祝天宇等人提出, 士官院校建立职业资格鉴定机构, 为专业设置、教学计划、课程设置、课程内容上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相衔接提供了较强的灵活性, 能更好地实现士官院校教育的培养目标;可将士兵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和鉴定大纲融入教学内容中, 依据鉴定要求改革课程考试方式。特别是可将实践教学计划及内容与相应士兵职业技能鉴定内容紧密结合, 促进实践教学环节与技能鉴定之间的沟通。王萍等人结合当前军队开展的士兵职业资格鉴定工作, 针对部队对装甲装备保障士官人才的岗位需求实际, 对某专业的士官人才培养, 从人才模型定位、教学内容体系整合、教学方法手段运用、考核形式改革以及教员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2.4 创新了“双证书”培养模式王洪表和张伟提出,

“双证型”士官职业技能教育模式是一个以军事职业技能为标志, 军事岗位、专业技能培训为中心, 上岗任职为最终目标的教育体系或教育平台, 包括以军事职业能力为主的复合型目标模式和以特色技能为核心的一体化培训模式。杜贞仪等人提出, 后勤士官院校实行“双证”培养模式的基本思路是, 优化培养方案, 着力提高“双证”型学员的综合素质;制定激励机制, 激发培养“双证”型学员的积极性;结合技能鉴定, 突出培养“双证”型学员的实践能力;紧贴岗位需求, 努力提高“双证”型学员的任职能力。

3 结语

近十年国内关于“双证书”制度衔接问题各个层面的研究已经取得可喜的成果, 学者们发表了一些学术水准很高的论文。从理论研究层面看, 为推动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在高等职业教育领域的实施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指导;从实践操作层面看, 提出了我国高职院校教育改革中的具体实施方法和解决途径。

受研究条件等方面的限制, 军队对“双证”衔接的研究还存在许多不足, 难以满足士官院校教育改革的需求。这些不足主要体现在:一是研究刚刚起步, 相关成果还比较少;二是研究缺乏深入, 缺少对两者衔接内涵的深刻探讨;三是有的研究直接套用了地方高职教育经验, 在士官院校教育实践中指导意义不强;四是研究方法单一, 大部分研究只采用思辨研究法或文献研究法, 很少利用调查研究法及比较研究法等有效深化认识的方法。

反思以往“双证书”制度的研究, 笔者感到:首先, 需要注重借鉴研究, 总结国内外的先进做法及经验, 进行整体探讨, 有助于思考解决新时期士官院校教育改革中的“双证”衔接问题。其次, 应加强士官院校教学与职业资格认证衔接研究, 特别是个案研究如一些专业的“双证”培养方案, 会使研究有较大改观。

摘要:“双证书”衔接是国内外职业技术教育领域一个颇具研究价值的问题。文章对国内高等职业教育与职业资格认证衔接和军队士官院校教育与职业资格认证衔接两方面的相关研究作了综述。

关键词:双证书,衔接,综述

双证书 篇2

2010年3月3日,作为用友软件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畅捷通软件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畅捷通公司”)正式成立。畅捷通公司以“为中小企业的经营管理提供信息化服务,并帮助他们盈利”为使命,致力于为中小企业提供专业、标准、灵活、易用的信息化产品及专业的服务,是中国最大的中小型企业管理软件产品和服务供应商。目前拥有用户数量超过100万。

畅捷通公司的前身是原用友集团小型管理软件事业部,于2005年1月成立。通过多年来与广大渠道伙伴的共赢合作,用友小型管理软件事业部已经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中小型企业管理软件产品和服务提供商。用友T系列软件连续五年荣获中国软件行业协会“中国优秀软件产品”称号,2007年起公司连续三年荣获CCID“中国小型管理软件市场成功企业”。

《电算化会计》课程双认证是畅捷通软件有限公司和中央电大进行双认证合作的项目之一,课程教材、考试平台、测评标准由畅捷通与电大共建。电大在籍学生通过《电算化会计》课程学习,考核分数在70分以上(含70分)即可申请由中国软件行业协会财务及企业管理软件分会、畅捷通软件有限公司联合颁发的《初级会计信息化应用师》认证证书。获得初级会计信息化应用师证书可以证明持证者具备基本的会计信息化理念,能熟练操作畅捷通T3系列软件独立,完成财务软件的系统设置,建账以及日常会计业务的处理,能在小型企业、小型诊所、学校以及中小型代理记账公司等从事基本的财务处理工作。

1.为什么要参加畅捷通初级会计信息化应用师认证?

答:在竞争激烈的职场之中,不断丰富所需技能是您保持竞争优势、获得满意工作的成功之本。随着企业管理信息化的深入发展,会计信息化应用技能将为您的职业发展增加筹码。通过用友认证证明您具备相应的会计信息化专业应用知识,对系统充分了解并能运用自如。您可以向您的领导、客户和同事证明您的会计信息化应用能力,从而获得更好的职业发展。对于求职者来说,您将首先赢得全国100万家用友用户的优先聘用机会。2.申请电大畅捷通双认证的流程

答:考生正常参加课程形成性考核,考核完毕,70分以上(含70分)的学生可以在本校申请畅捷通初级会计信息化应用师证书,申请证书时交纳证书申请费80元。各地电大将申请证书的学生名单及申请费逐级上报到中央电大考试中心,由考试中心报畅捷通有限公司核实成绩领取证书,并下发至各地,由各地电大将证书发送到考生手中。

3.畅捷通会计信息化应用师认证和过去财政部门的《会计电算化证》有什么区别?

答:《会计电算化证》是由当地财政部门颁发的职业准入证明,考核财务人员最基本的会计电算化知识。目前财务软件已经发展成为以财务为核心的会计管理信息系统,畅捷通认证全国执行统一标准,主要以畅捷通主流软件为蓝本,以企业实际业务应用为主线进行考核,考核内容比《会计电算化证》要深,对实际业务处理能力要求更强。4.在电大申请双认证的费用是多少?

答:对于《电算化会计》课程双认证项目,申请认证证书的费用为80元人民币。

5.非电大学生是否可以申请该证书?

警惕双证融通中的“证书情结” 篇3

取消部分职业资格出乎意料地吹皱了职业教育的“一池春水”,暴露出一些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被职业资格证书绑架的现实,折射出对“双证融通”的理解偏差和事实存在的“证书情结”。

警惕“双证融通”中的证书情结,一要避免用职业资格来代替培养目标。职业学校以培养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初、中级专门人才为目标,也即通常所说的以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这个“技术技能”一般是指从事某一职业(工种)的、以操作技能为中心的各种能力的综合,是一种综合的适应社会需要的职业能力。职业资格主要是对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学识、技术和能力提出基本要求。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与相应职业资格是有明显区分的,培养目标的外延要远大于该专业的职业资格要求。一些职业学校用职业资格来取代培养目标,片面追求职业资格考试通过率,直接导致了教育教学的视线游离和培养目标的方向偏差。

二要避免用职业资格来左右课程设置。有些职业学校的课程设置存在功利化的倾向,围绕“考证”设置课程,围绕“考证”选用教材,围绕“考证”安排教学,谋求课程与职业资格的精准“对接”。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有着完全不同的使命,“双证融通”并不意味着用职业资格课程取代现有课程,而是将现有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有机结合起来,使课程内容有效观照到职业资格标准。职业学校只有摆脱考证的束缚,将职业资格所要求的核心知识与技能有机融入现有的课程体系中,才能實现真正的“融通”。

三要避免以职业资格来决定课堂教学。职业学校的课程教学依据的是实施性教学计划,且会根据社会的需求、生产工艺的升级等做经常性的修订,体现教学的系统性、完整性和时代性。在现实生态中,职业资格考试前安排有针对性的“考证教育”似乎成了一些学校的通行做法,从而把教育教学演变成职业培训。职业资格证书可以通过短期培训、集中强化训练获得,然而学生综合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提升绝不可能是短期的、突击性的,而是一个长期的、积累的过程,职业教育绝不应该使强化训练成为“常态”,也绝不应该使获取职业资格成为课堂教学的主导目标。

高职院校推行双证书制度问题探讨 篇4

一、高职院校推行双证书制度的现状

高职院校已普遍引入职业资格证书, 其中大多数证书属劳动部门管理。据调查, 90%以上的高职院校中已在部分或者全部专业中实行了“双证书”制度。

我国对职业资格证书制度重视程度已经越来越明显, 几年来国家在许多法规和政策性文件中提出了实行双证书制度的要求。2006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意见》明确了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 明确了高等职业院校要推行“双证书”制度, 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使有职业资格证书专业的毕业生取得“双证书”的人数达到80%以上。明确了在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过程中, 要将毕业生“双证书”获取率作为重要考核指标。因此, 实行“双证书”制度是高等职业教育自身特性和社会的需要。

二、高职院校推行“双证书”制度的意义

1. 促进了学生就业。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高职院校实施“双证书”制度的过程, 是学生职业素质与职业能力的培养过程。获得“双证书”的同学, 不仅有扎实的专业知识, 还有熟练的专业技能, 与职业岗位更加贴近。目前, “双证书”的获取率与学生的就业率成正比关系, “双证书”制度的实施增强了毕业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2. 提升了“双师”素质。

“双证书”制度的实施, 教师可以到企业进行专业实践锻炼, 了解企业真实的工作流程, 参与企业技术攻关, 提高专业实践能力, 并在今后的工作中将实践经验融入到日常教学中。

3. 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学生在考取双证书的过程中比较难通过的就是技能操作, 这就要求教师在培训的过程中加强实践环节, 重视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4. 促进了课程改革。

高职院校根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及岗位群的能力要求改革人才培养计划, 把职业资格培训引入到教学计划中, 引入到专业课的教学中, 这样, “双证书”制度的推行也促进了高职院校课程的改革。

三、高职院校推行“双证书”制度面临的问题

1. 制度管理体系上缺乏竞争机制。

我国职业技能鉴定体系属于国家证书制度体系, 所推行和管理的方式是非竞争性方式, 由于缺乏竞争, 很可能使技能鉴定的质量得不到保证。

2.“双师型”教师严重缺乏。

“双师型”教师严重缺乏, 实践教学环节得不到巩固和加强, 学生职业技能水平得不到提高, 阻碍了“双证书”制度的顺利实施。

3. 考试模式上缺乏灵活机制。

由于职业的分类细化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标准参照化, 使得职业技能鉴定考核的内容过于狭窄, 只针对某一个岗位, 而针对一个岗位群的内容偏少, 含金量低。

4. 证书市场有待规范。

由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法律体系不够健全, 一些行业、部门利益驱动, 各自为阵, 乱办班、滥发证, 证书市场缺乏有效管理, 缺乏统一规划。

5. 试题库不能满足职业技能鉴定需要。

长期以来职业技能鉴定的试题库更新速度较慢, 造成试题与实际严重脱节, 影响了职业技能鉴定的质量。

四、高职院校推行“双证书”制度的方法与途径

1. 建立相应的考核制度。

高职院校在推行“双证书”制度过程中, 一方面, 大力做好宣传工作, 在学生入学之际就向学生说明所学专业可以考取哪些资格证书, 让学生早作计划, 早作准备;另一方面, 学校要制定好“双证书”制度考试的教学计划, 并按照教学计划实施教学, 确保在教学过程或培训过程中, 严格按照大纲要求实施教学, 让学生在掌握知识掌握技能的同时, 取得相应证书。

2. 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高职院校办出高职特色的关键是“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教师的教学水平与教学效果决定着教育教学质量。高职院校要积极地让有经验的专业教师担任职业资格认证考试的考评员或者派他们到企业一线去进行锻炼, 迅速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 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另外, 要积极聘请企业技术专家, 建立“兼职教师库”, 指导在校教师和学生进行实践教学, 满足实施“双证书”制度对教师素质的要求。

3. 确立“专科毕业证书+相关岗位职业资格证书”的人才培养模式。

目前, 我国职业技能鉴定还存在着许多不足, 如部分鉴定内容陈旧, 高新技术引入迟缓等等, 因此, 学校要本着“够用为度”的原则, 确定与本专业最为贴近的职业资格证书, 确立“专科毕业证书+相关岗位职业资格证书”的人才培养模式。

4. 进行课程改革。

高职院校要适时进行课程调整, 结合专业课程和职业课程, 根据职业标准和职业要求, 修订人才培养计划。把工学结合作为改革切入点, 将“教、学、做”融为一体, 强化学生的技能培训, 将行业中的新知识、新技术及时融入教学中, 使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 不断提高职业能力。

5. 加强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质量保证。

双证书 篇5

杨丽

(柳州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广西柳州,545006)

[摘 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为了适应市场的需要,许多中职学校开设了市场营销专业,以培养符合市场需要的营销专业人才。但是,大量的中职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很难找到合适的就业岗位。分析原因可知,在营销类人才供不应求的现实背景下,中职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岗位不是因为毕业生数量过剩,而是他们的素质和能力不能满足企业生产经营的需要。各所中职学校都以实行“双证书”培养模式来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本文以我校市场营销专业建设实践,并分析了我国中职学校在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中所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市场营销;双证书;建设

职业教育实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双证书”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落实“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的重要举措。实行“双证书”制度,是指职业技术教育中学历教育(以学历证书为标志)与职业培训(以职业资格证书为标志)之间的一种融合、制度,学生完成学业,经考试、考核和思想品德鉴定合格,颁发毕业证书;经职业技能鉴定合格,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国家劳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劳动就业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反映了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一个社会文明与进步程度的重要标志。中等职业教育实行双证书制度,即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应取得学历和技术等级或职业资格两种证书的制度。这是中等职业教育自身的特性和社会的需要。

一、职业学校推行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意义

职业教育承担着培养实用型技能人才的重要责任,是我国教育中与经济发展联系最紧密、最直接的部分。因此,推行职业学校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既是加快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重要举措,这对于促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增强职业学校毕业生实践创新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职业教育实行“双证书” 制度的必然性

国家对实行职业资格证书有着明确的要求。1996 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1998 年国家教委、国家经贸委、劳动部《关于实施〈职业教育法〉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的若干意见》,以上这些,为实行双证书制度提供了法律依据和政策保证。

随着社会进步,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我国高校招生制度改革之后,每年将有上千万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择业、创业,他们所面临的竞争压力非常之大。当前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了一个社会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如何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能力这一课题就很严峻地摆在了各职业院校的面前。社会人才市场对从业人员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对高级实用型人才的需求更讲究“实用”、“ 效率 ”和“ 效益 ”,要求应职人员职业能力强,上岗快。这就要求职校的毕业生,在校期间就要完成上岗前的职业训练,具有独立从事某种职业岗位工作的职业能力。双证书制度正是为此目的而探索的教育模式,职业资格证书是职校毕业生职业能力的证明,谁持有的职业资格证书多,谁的就业选择性就大,就业机会就多。

实行双证书制度是高职教育自身的特性。中等职业教育是培养面向基层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高级实用型人才。双证书是实用型人才的知识、技能、能力和素质的体现和证明,特别是技术等级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是职校毕业生能够直接从事某种职业岗位的凭证。因此,实行双证书制度是职业教育自身的特性和实现培养目标的需求。

三、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准确目标定位

许多中专、技校、高职都纷纷开设市场营销专业,但从各类人才招聘市场所反映的信息来看, ,如何为中职市场营销专业的毕业生找到一条合适的就业之路是各校都面临的问题。为此,分析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群和竞争优势,并在此基础上准确拟定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就显得至关重要。

从社会需求角度看,市场营销职业分类有以下几种:市场营销理论人才、市场营销管理人才、市场营销策划人才、市场营销推销人才和市场营销服务人才。企业对于营销理论性人才的需求很少,而对于营销实践人才需求却很大。由于中职教育是实践型、技术型和职业专门化的教育,中职市场营销专业教育和普通本科市场营销专业教育有着明显的区别,后者以培养营销理论人才、市场营销管理人才和市场营销策划人才为主,而中职则以培养市场营销推销人才和市场营销服务人才为主即以培养推销员、市场调研员、分析员、销售内勤、售后服务职员等为主。所以,无论是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计划的开展,都要以培养市场营销推销人才和市场营销服务人才所需要的能力和素质为目标。

四、加强以“双证书”相对应的教师队伍

虽然市场营销专业不像机电、汽车制造、数控等专业要求的动手操作能力那么强,但是它的技能性亦要求具有相匹配的“双师型”教师进行理论与实践的教学。然而,中职学校市场营销专业的师资结构很不合理,老师大多数来自高校的毕业生,他们虽然理论知识

丰富、专业基础扎实,但由于他们没有参加过营销类工作,对实际的营销工作流程和技巧都不熟悉,实践教学能力很差,这些老师培养的学生有理论无实践,与企业的用人标准不符,这样的师资情况与培养模式与中职学校培养技能型人才、中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理念不符。为了实现营销专业的实践性教学,中职学校必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走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建设道路,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为了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进步,一方面,对于学校专职老师,学校应采取多种措施定期对现有教师进行专门培训,派教师到企业或更高层次的院校进修,为他们提供机会,深入到企业、社会进行调研,改善教师的知识结构,以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这些兼职教师必须真实来自企业营销工作第一线,对于营销工作的流程和发展方向了如指掌,这样既可以使教师队伍始终保持较前沿的水平,又能大大降低学校的办学成本。

五、建立与“双证书”相匹配的实训基地

企业希望中职市场营销专业培养的学生应该具备从事市场营销领域中多种岗位的基本技能,其中包括市场调研能力、营销策划能力、推销能力、公共关系能力、商务谈判能力等,但是这些能力仅靠课堂学习和训练是很难培养出来的。如果建立与营销专业相匹配的实训基地,学生在实训基地顶岗实习,不仅可以获得实际营销工作经验,而且也培养了沟通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等综合能力。

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对高技能紧缺人才培养要求越来越高,“双证书”制度就是在此形势下必然产生的教育模式。职业资格证书是职校毕业生职业能力的证明,谁持有的职业资格证书多,谁的从业选择性就大,就业机会也就越多。国此,我认为中职学校应该从学生的自身情况出发,根据市场营销人才培养目标,依据技市场营销的定位方向,并结合中职学校培养应用人才的特点,不能偏大求全,从而使得中职类市场营销应用类人才在以人才定位为方向的指引下,提高教学效率、突出教学效果,办出特色。

参考文献:

[1]杨丽英.提高“双证书”获取率,增强学院综合竞争力[J].《科技创新导报》 ,2012年17期.[2]黄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与实践.卫生职业教育, 2012年 30卷 第23期

[3]郭素华,王二丽,付达华.践行工学结合创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中医药管理杂志, 2012年 20卷 第12期

双证书 篇6

中国心理学会注册系统继续教育项目

颁发国际沟通分析协会(ITAA)证书

颁发中国心理学会注册系统学分证书

【导师介绍】

托马斯·欧嘉瑞博士(Thomas Ohlsson),国际沟通分析大师。

托马斯博士是瑞典资深心理学家,具ITAA认证的国际沟通分析治疗师(CTA), 国际沟通分析督导教师(TSTA)资格,瑞典伦德大学应用心理博士;具有心理治疗师执照,临床心理学专家。

托马斯博士从事TA的研究与传授已有四十多年的时间。自1975年起在欧洲许多国家和亚洲、台湾等地做有关TA课程的讲授和培训,对人际沟通分析有着深入的研究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代表著作有《人际沟通分析-TA的理论与实务》《人际沟通分析学》。

【什么是TA】

TA是沟通分析理论(Transactional Analysis)的缩写,由美国心理学家埃瑞克·伯恩(Eric Berne)于20世纪60年代创立。TA自创立至今,已被全世界65个国家吸收并广泛应用于心理治疗和咨询、个人成长、团体辅导、企业培训与学校教育。

【培训对象】

心理教师、心理咨询师、医生、教师、企业管理者、企业管理咨询师、人力资源师、培训师、企业教练、社会工作者,心理学爱好者,有自我成长需求者等。

【培训模式及证书】

课程分为四期,每期课程结束后会颁发国际TA协会、中国TA协会认可的官方证书。参加全部四期课程并通过考试的学员可获得国际TA协会认可的由瑞典马尔莫治疗中心和中国TA协会联合颁发的“中国TA应用顾问”证书,并获得中国心理学会继续教育学分。

【课程设置】

整个课程分为四期,每期四天,共计16天。

TA101:TA沟通分析学入门基础课程,TA理论介绍部分严格遵照国际TA协会(ITAA)/欧洲TA协会(EATA)标准,讲授自我状态、沟通形式、心理游戏、扭曲和脚本等基础理论概念及在咨询等应用中如何使用契约、你好我也好的心理定位、个人TA应用等。

【培训时间及地点】

2014年6月7日~ 6月10日,哈尔滨

【授课语言】

英文授课,中文翻译

【学习费用】

本期课程可试听一天,但不享受优惠政策。

单期报名:4800元/人,凭此杂志缴费3800元/人;

四期连报: 17200元/人,凭此杂志一次性缴费优惠价格为14800元/人。2014年5月25日以后报名恢复原价格,不再享受优惠政策。

以上学费为未税价格,含资料费、翻译费、场地费、茶点费、认证费(不含中国心理学会的学分费用,每15学时为一个学分,费用10元,需学员自付)。不含住宿费。

【报名方法】

咨询电话:18004512715 史老师;13801187621 陈老师

报名咨询邮箱:16567139@qq.com

可登陆中国TA官网www.chinata.org 查询课程信息及相关TA资料

双证书 篇7

所谓“双证书”,即指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在毕业时应同时获取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毕业证书是接受学校教育修业合格的证明,职业资格证书是职业技能达到某种标准的证明。双证书是实用型人才的知识技能、能力和素质的体现和证明,特别是技术等级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是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能够直接从事某种职业岗位的凭证。因此,实行双证书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自身的特性和实现培养目标的要求。

2“双证书”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2.1 有利于提高高职教育质量

以学历文凭为主的证书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能评价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及其综合文化素质状况,但忽视了对学生实际技能的检测。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作为一种校外评估制度,其职业资格的标准直接由企业等用人单位和行业协会等组织参与制定,注重对学生实际能力的考察,从而推动了职业教育教学内容的改变,使职业教育更加注重实际技能的培养,促使职业教育质量的提高。

2.2 有利于促进学生就业

高职教育是以就业为主的教育。职业院校推行“双证书”教育,其本质是使学校教学与职业岗位具体要求密切结合,满足职业岗位的知识、能力、素质的需要。因此需要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上进行改革,要尽可能与职业岗位、工作情景相联系,设置面向企业的课程、面向证书的课程、社会实践课程等等;通过不同的课程形式,使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达到最佳效果。所以,“双证书”教育能促进高职院校教学模式的改革,贴近企业需求,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3 职业资格证书的选择方向

社会分工的细化和岗位设置的专业化使职业种类不断增加,相应职业资格证书也多种多样,甚至出现同种职业的资格证书多个机构重复颁发,这使得学生在选择的时候很难把握。物流管理专业在推行“双证书”教育时,应如何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职业资格证书呢?首先应该让学生了解物流管理专业相关证书情况。

3.1 物流专业方向

对于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资格证书以《物流师资格证书》为首选,此证书又分为高级、中级和初级,初级也即助理物流师,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只能报考助理物流师。另外,目前国内《物流师资格证书》颁发机构相对较多,有政府机构也有行业协会,各自的侧重点不同。学生可以根据所处的区域环境和物流行业的发展选择其一。

3.2 国际物流方向

随着经济一体化,物流全球的化发展,国际物流在现代物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货运代理行业完全开放,外商投资的货代企业已超千家。国际货运代理行业发展势头迅猛,增加了对人才的需求。因此,《国际货运代理从业人员岗位资格证书》是高职物流专业学生的第二选择,已经成为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以后踏入国际货运代理行业的通行证。

此外,随着我国外向型经济的增长,外贸交易量迅猛增加,报关员、报检员现有人才尚有缺口,发展前景较好。因此,《报关员资格证书》和《报检员资格证书》也是物流专业学生将来从事国际物流工作的重要通行证。

4“双证书”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4.1“双证书”之间没有实现课程有效的互换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物流专业普遍存在课程归课程考试、职业资格证书归职业资格考核的问题,两者不能融通,无法互换,大大增加了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成本。同时,在面向就业市场时,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之间无法互换与认可,直接导致“双证书”的隔离与资源的浪费。

4.2 部分院校在教学设施设备、教师队伍建设、资金投入等方面不足

高职教育是高成本教育,除了需要普通高等教育所需要的基本办学条件外,还需要建设与现代生产技术水平相适应的实验、实习、实训设施,设备投入、维护管理、实训耗材等成本费用很大。同时由于物流产业从总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因而在实习实践基地建设方面遇到困难,影响了实践性教学环节,培养出来的学生与市场吻合性差。

另外,搞好“双证书”衔接教育工作,建立一支理论教学水平高、实践教学能力强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是关键。但很多高职院校的“双师型”教师比例不平衡,多数教师只具备理论知识,缺少相应的实践经验,影响了“双证书”教育的快速进行。

4.3 考证费用较高,企业对证书的认可度不高

目前,学生要取得一张助理物流师证书,需支付包括报名费、资料费,培训费,认证费等各种费用,合起来将超过1000元,对学生来讲是一笔不小的费用。而有的用人单位更多地看重学校品牌和学生实际能力,对证书的认可度还较低。

4.4 物流职业资格认证没有统一标准

对现有物流业从业人员开展职业培训或职业资格认证,应是缓解物流人才供需矛盾的有效途径。我国的物流业职业资格认证工作已经启动,但很不规范,多套标准,各类物流培训班更是遍地开花。这些机构各自为,有的只以抢夺市场,获取经济利益为目的,导致很多企业、学生甚至老师对物流职业资格证书提出质疑,不利于物流职业资格认证的推广和认可。

5 关于“双证书”教育的几点建议

5.1 积极改革课程设置

“双证书”教育模式的课程设置必须遵循“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为导向,积极发挥行业组织作用”的原则。目前,我国在物流管理职业资格规定上,有了一定的标准,因此,在课程建设上,应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为导向,进行课程改革。

5.2 加大对高职物流专业教育的投入

应加大对高职物流专业教育的投入,尤其在物流实训基地建设、实训指导教师队伍建设,以及“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产学结合机制建设方面,应给予较多的经费和政策支持,使高职院校具备培养学生物流专业技能的基本条件。

5.3 对“双证书”持有者采取相应的补助措施

高职院校学生在获取物流职业资格证书时应适当减免鉴定费用,并优先推荐和录用“双证书”的学生就业。建立相应的劳动工资制度,企业对持有“双证书”人员应给予相应的工资标准,有效地推动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之间的转换互通。

5.4 通过校企合作,提高证书的实用价值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必须依托行业、企业,双方参与,平等合作,优势互补,实行多方位、深层次的联系与合作,使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沿着职业教育的方向健康、持续地发展。行业或企业可以通过“企业配合式”、“校企联合培养”和“校企实体合作型”等参与模式,采用“信誉型”、“契约型”和“法人型”等运行机制,与院校建立平等、互惠互利、优势互补的关系,使双方在利益上找到平衡点,并保持长期、稳定、健康的合作关系,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势态。

5.5 规范物流培训市场,提倡物流从业人员持证上岗

在物流培训方面,当务之急是统一标准,规范市场。我国有关的政府部门应尽快制定具有权威性的物流法规与政策,完善物流标准,定期或不定期地对物流企业的负责人与管理人员进行物流专业知识再培训。在持证上岗方面,严格实行持证上岗制度,无论学历高低,所有物流从业人员必须接受职业教育,经过认证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后,才能从事有关的物流工作。

6 结语

我国高职物流教育任重而道远,推行“双证书”教育可以加快高职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引导高职院校面向社会、面向市场,以就业为导向,促使高职教育与劳动就业有效的结合;可以深化教学改革,推动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和调整与劳动力市场需求紧密结合,教学内容与国家职业标准相衔接,提升毕业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可以切实改进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和职业技能的训练;可以避免学生因重复学习、重复考核造成的资源和时间的浪费,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张良.我国高职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N].现代物流报.2006 (2)

[2]钟建宁, 廖镇卿.推行“双证书”制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中国高等教育.2005

[3]教育部办公厅,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高等职业教育物流管理专业紧缺人才培养指导方案.2005

双证书 篇8

关键词:护理专业,双证书,学历文凭,职业资格证书,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辅导

0 引言

“双证书”是指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职业资格证书是劳动就业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国家考试制度。它是指按照国家指定的职业技能标准或任职资格条件,通过政府认定的考核鉴定机构,对劳动者的技能水平或职业资格进行客观公正、科学规范的评价和鉴定,对合格者授予相应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1 基于“双证书制”的教学改革实践

近几年来,我校对护理专业学生在毕业当年进行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辅导培训,力争提高学生的通过率,使更多的学生在毕业获得毕业证的同时,通过考试获得护士执业资格证书,增加就业砝码。为了适应这种形式的变化,我校把办学模式已改为“1.5+1+0.5”,即学生一年半在校学习理论,一年在医院实习,半年参加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辅导以及执业资格考试。

2 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法进行理论学习

在理论学习期间,按大纲要求完成基本的教学内容,理论与实践教学并重,注重基本知识的讲授。注重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转变传统的教学思想观念,广泛运用启发式、讨论式、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直观教学法、情景模拟法等多种灵活、生动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同时,积极采用现代教育技术———多媒体网络教学技术,使用配套的CAI教学课件,充分发挥多媒体、CAI课件、投影片、录制演播片等高科技教学方式的优势,由教师演示操作过程,学生分组根据各科护理实训指导中的“操作流程”和“评分标准”进行练习,加强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培训,老师或同学共同讨论解决问题,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通过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改革,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明显提高,一部分学生参加省级护理技能比赛多次获奖。

3 顶岗实习

实习期间,学生按照个人意愿回到当地医院实习或在本地各大医院实习,在医院相关的科室实习时都轮岗,专门的护理人员带教实习,使学生正真学到临床常用的知识与技能。实习期间受学校和医院的双重管理,学校有本班班主任定期到医院查岗,还有就业指导科教师不定期抽查,医院护理部不定期抽查,确保学生按时按要求完成实习,加深学生对在校期间所学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增加动手实践能力,为以后上岗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4 护考辅导

护考辅导非常重要。期间,实行班主任+辅导教师+任课教师捆绑式教学。统一培训前把教材发到学生手中,学生先自学,然后集中培训。1~6周按照大纲要求为精讲教材阶段,依据以往的考点进行有针对性的重点讲解。部分知识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进行趣味性讲解,加深学生的理解、记忆。比如,抗结核药物的副作用总结为“异神、利肝、对胃、链听、乙视、吡关尿”等等,帮助学生记忆。同时穿插习题复习巩固所学知识,加深理解而不是单纯记住答案,通过每道题掌握知识点。每周进行考试并总结,一方面督促学生抓紧时间学习,另一方面掌握学生的整体学习情况。每天班主任、辅助教师对学生进行监督、管理,任课教师课堂上讲解。7~9周为听串讲、精讲习题阶段,利用与所用教材配套的习题进行集中讲解。我校选用军医出版社的教材,它有单独的模拟题7套,还有网上习题5000道。各科教师把网上习题抓图、打印、复印,给学生讲解,每天要求学生提前做出第二天要讲解的题,在授课时不明白的重点听老师讲解,加深记忆。在讲解习题的同时,再让学生听人卫专家远程视频串讲、冲刺串讲。再一次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有助于学生对整体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根据学生每次考试的成绩把每班的学生排出名次,班主任+两名辅导教师+任课教师每人负责班级的一部分学生,以百分为线(每次考试135道题,135分),老师对百分以上的学生可以少投入一些精力,百分以下的学生要重点关注。10~11周为模拟冲刺阶段,模拟实际考试题型进行测试,然后讲解,对尚未掌握的知识点重点攻破。每班四位老师通过业余时间找同学强化知识点。通过以上的方法,力求更多的学生通过考试,获得执业资格证书。

5 结语

双证书制度适应了中职教育的发展特征,在对学生职业水平的认定上,起到了突出的作用。同时,还促进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加深了理论的学习,为学生就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双证书 篇9

我们的商务英语专业教学管理就是采用了“双证书”培养模式, 下面我就商务英语专业为例, 对“双证书”培养模式进行探讨。

一、高职高专教育“双证书”培养模式的必要性

(一) 高职高专教育实行“双证书”培养模式是国家法律、法规对高职教育的要求

1998年国家教委、国家经贸委、劳动部《关于实施 (职业教育法) 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的若干意见》中详细说明了要逐步推行学历证书或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两种证书制度。2004年教育部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 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又强调要大力推行“双证书”制度, 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这些法规确定了国家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开展职业技能鉴定的法律依据, 也为未来的高职高专教育指明了方向。

(二) “双证书”培养模式是增强毕业就业竞争能力, 提高就业率的有效措施

1. 随着社会进步, 经济的发展,

每年有大批毕业生面临就业、择业、创业的竞争局面。当前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社会焦点, 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如何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能力这一课题是每所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2. 用人单位希望招聘来的员工能够立即顶岗工作, 不用再花时间、金钱、精力去培训他们。

3. 高职高专培养的是实用性人才,

要坚持“以应用为目的, 实用为主, 够用为度”的原则。而“双证书”培养模式就是增强毕业就业竞争力的最佳方案。解决了文凭问题, 也就是解决了理论知识问题;解决了职业资格证书的问题, 也就是解决了实际操作技能的问题。二者达到完美结合, 就可降低企业人力资源成本, 从而拓宽毕业生的就业渠道。

二、准确定位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经过长期实践, 我们将商务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 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具有英语听、说、读、写、译等基本技能和外经贸基本知识, 能够从事外经贸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专业理论知识要求:较好地掌握英语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 熟练掌握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的技能, 能够胜任经贸、教学方面的工作。

三、着力打造极具特色的商务英语专业“双证书”培养模式

(一) 教学计划中明确规定学分制

和证书制的培养模式, 按学分制和证书制双轨并行的原则确定毕业要求。证书制也就是必须取得以下证书才具有毕业资格。

1. 必备证书:CET四级;普通话二级乙等 (含) 以上;计算机基础知识。

2. 职业资格证书:学生根据自己

的兴趣、意向以及自己对未来就业方向的设计, 取得至少一项职业资格证书。比如商务英语翻译 (笔译/口译) 。外贸类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如报关、报检、单证、物流以及导游等, 教育类的国家资格证书如教师资格证。

(二) 构建科学、实用的课程体系

根据已经确定的商务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要求, 按照“实用、够用”的原则, 对原教学计划进行了调整修订, 删去了一些边缘课程, 合并了一些重复内容, 减少了理论课时, 增加了实训环节, 形成了一套比较科学、实用的课程体系。

1. 将有关资格证书考核的课程纳入教学计划, 以提高毕业生的职业资格证书水平。

2. 将学历课程与职业资格证书课

程有机衔接, 建立“直通车”机制。我们积极和各考试中心联系, 申请考点资格, 解决“直通车”的问题。

(三) 切实抓好实训基地建设, 真

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实训基地建设是高等职业教育实现培养目标不可缺少的条件, 是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培养的重要保证。建立校外实训基地, 密切与社会、企业、贸易公司等单位的联系, 初步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

四、实施“双证书”培养模式需要解决的有关问题

1.要解决学生的“迷茫”问题

学生们虽然接受了“双证书”培养模式, 但是他们依然很“迷茫”。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对自己的未来设计心中无数, 特别是在选择考取何种职业资格证书时迷茫。目前学生还处于被动接受的阶段, 往往是为了考证而考证。这就要求我们要加强宣传与引导, 帮助学生迅速走出困境, 提高其考证的动力与自信。

2.要解决组织与管理的问题

“双证书”培养模式虽然已经得到公认, 但毕竟还是高等教育改革中的新生事物, 必须要加强组织管理才能保证其得以顺利实施。虽然部分资格证书的课程已经纳入了教学计划, 少数资格证书课程建立了直通车机制, 但大部分的资格证书的考取仍然是要参加国家组织的统考, 所以必须具体人员负责研究、安排、组织、协调、处理实施“双证书”培养模式中的各项事宜。

3.继续加强机制建设

为了保证“双证书”培养模式的顺利实施, 还要继续加强一些机制建设。对于考证成功的同学, 要评优、评定奖学金、入团入党优先。要解决“考证”与教学之间的矛盾, 将两者结合起来, 使“考证”得以健康发展。

双证书 篇10

关键词: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技能,素质教育

0引言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国发[2002]16号) 指出, 用人单位在招收录用职工以及个人经营者的时候都需要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培训合格证书, 对于违反规定者要给予一定的处罚。教育部关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 (2014-2020年) 》进一步明确, 完善学历学位证书和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 逐步实现职业教育学历学位证书体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体系的有机衔接, 探索建立各级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衔接的制度。面对如此严峻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形势, 高职高专院校应当适应新形势下的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要求, 加快专业职业技能培养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接轨的步伐, 顺应社会人才培养需求。

1双证书制度沿革

“双证书”对于高职高专毕业生来说是指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不同, 职业资格证书是反映劳动者具备某种职业所需要的特定技能、专门知识和工作经验的证明。它更加直接、更加准确地反映出职业中的实际工作标准和操作规范的要求, 也能够反映出劳动者从事这种职业所达到的实际能力水平。

我国从90年代初颁布的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起, 就为职业资格证书的种类划分提供了依据, 在此基础上确定了国家职业标准的框架。培训覆盖面在02年已达企业职工的50%、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学生的70%, 如今各大高等职业院校已将“双证书”制度纳入教学计划之中, 并作为学生能否顺利毕业的必备条件之一, 覆盖面基本达100%。

但是, 很多学生, 包括他们的家长, 甚至有部分高等职业院校教师对目前高等职业院校实行的“双证书”制度的理解并不透彻, 往往存在很多误区, 导致报名考证上存在较大的盲从性。

2双证书制度认识的几大误区

2.1对双证书之间关系的错误理解①人才培养目标与职业证书不对接。有些高职院校将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专业不挂钩, 而是笼统的要求“获得至少一项与该专业 (或岗位) 技能相关的资格证书”, 没有足够重视学生专业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关联度, 为双证而双证, 导致一些学生花钱乱考证凑数。②专业课程设置与职业培养目标不吻合。有些高等职业院校的职业资格证书没有融入到相关课程体系中, 专业知识的传授和专业技能的培养相分离。③没有充分认识到职业资格证书之间的关联性。很多人认为, 学文科的就只能在管理、营销、物流等大类中选择, 而学理工科专业的则在其补集中选择, 这样才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其实不然。在招聘会上, 往往是拥有单证员、钳工证以及秘书证的学生更容易被加工制造型企业录用。原因是在科技发展, 产品多变, 行业调整, 企业兴衰, 岗位更换频率加快的今天, 只具有一种职业能力的人才是难于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因此, 高等职业院校的双证书教育应不断创新, 使技能训练由一种向两种、三种甚至多种方向、多种专业发展。

2.2把职业技能培养等同于职业资格证书的取得国务院《关于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大力开发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认真实行先培训后就业, 先培训后上岗的制度;使城乡新增劳动力上岗前都能受到必需的职业训练, 在全社会实行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制度”。在这样重视职业资格证书的大环境下, 很容易造成职业资格证书在职业教育培训方面喧宾夺主的局面, 将职业技能培养目标以偏概全的认为就是取得一张职业资格证书。

职业资格证书在职业技能培养中的作用被无限放大, 其实职业技术教育应更重视能力培养。这里的能力包括了贯穿于劳动者职业生涯的就业和创业能力、工作能力、职业转换能力, 决不是一张证书所能包含的。高等职业院校应以职业活动为导向, 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原则改变学科导向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 在重点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同时, 加强对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 让学生了解职业资格证书只是三年职业技能培养的必要非充分条件, 应努力加强自身修养, 达到职业技能教育的目的。

2.3职业资格证书适用性的误解据相关资料显示, 目前全国各地建立了8000个职业技能鉴定所、站, 对2000个以上的职业和工种的劳动者进行职业技能鉴定, 全国累计参加各级各类职业技能鉴定的人数超过了6000万人, 其中, 4500万人获得了不同等级, 不同职业的职业资格证书。这些职业资格证书一般由省劳动厅和国家劳动部颁发, 到当地职业培训机构就可以报名, 不过全国各地的考试难度不一样, 一般湖北省的最为容易, 沿海地区的就难一些, 费用也不同。各地的经济与社会发展以及职业教育发展的水平存在不同的差异性, 因此就导致在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广度、力度、深度和效果等方面都存在着政策上、理念上和实践上的差异。①空间适用性。职业资格证书按地区可分为地级、省级和国家级, 国家级通常适用性更强一些, 如导游, 国导证最难考但是全国通用, 省级地方级导游证则受地域限制。不过某些省级证书更能从当地的实际人才需求情况出发, 倍受企业欢迎。因此学生家长或学校在选择职业资格证书的时候, 要结合当地企业的偏好及就业环境综合考虑。②时间适用性。很多职业资格证书是需要定期审核的, 如在校学生导游人员资格证, 要跟一家旅行社签了合同通过旅行社向当地旅游局申请导游证, 方能持证上岗。③等级适用性。职业资格证书对每个级别有不同的要求。如物流师 (国家二级) 需具有大专学历, 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八年以上, 经过正规培训, 并取得毕 (结) 业证书, 才能颁发物流师职业资格证书。在校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只能选择适合他们的助理物流师, 切忌好高骛远。④认证机构适用性。一张职业资格证书往往所要涉及到劳动部门、教育部门、行业部门、用人单位、职业院校、培训机构等多个部门机构, 经常在不同层面上出现交叉、矛盾重叠, 如:教育部负责职业教育学历证书;劳动部门负责技能类证书;人事部门负责专业技术类职业资格证书;各行业如电子信息、旅游等部门也有自己的认证体系, 相互之间缺乏沟通与协商。另一方面, 如今劳动力市场不规范, 就业准入控制不严格, 证书尚未成为企业用人的根本依据。“证出多门”、“拿证无用”、“有证无岗”、“就业歧视”等混乱现象大量存在, 降低了职业资格证书的效用。

3总结

职业资格证书要是能与职业规划相联系便能成为求职时的助推器, 反之, 盲目考取的职业资格证书仍然无法弥补单一学历文凭证书制度的缺陷, 即“重视理论知识、轻视操作技能, 重视学历文凭、轻视工作经验”。

参考文献

[1]高职育人应该拿什么作“标准”[N].中国教育报, 2006-11-2 (3) .

[2]高国富, 徐艳.日本职业培训的基本情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6 (6) .

[3]卢丽华.美国大学实施创业教育的特点及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 2007 (5) :59-63.

双证书 篇11

摘要:在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大力推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举措。为适应经济发展和企业需求,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大力推行“双证书”制度,学院也在逐步实施“双证书”制度。

关键词:职业资格,双证书,评价体系,人才培养模式

一、概述

所谓双证书,是指学生在取得毕业证书的同时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或者技术等级证书。职业资格,是对劳动者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学识、技术和能力的基本要求。职业资格证书,是职业标准在社会劳动者身上的体现和定位,是对劳动者达到具有某一职业所要求的知识和技能标准的认定。一般来说,职业资格证书是劳动者通过职业技能考核、鉴定的凭证,而职业技能的认定必须是按照国家法定的职业标准、统一的考核内容和鉴定规范、统一的考务管理,并由政府或政府授权的机构组织实施的。

二、实施“双证书”制度的必要性

面对激烈、残酷的就业竞争压力,拓宽学生就业渠道,大力推行“双证书”制度,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是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各个职业院校所极力倡导,并予以实施的一项教学改革与创新之举措。高等职业院校必须把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放在突出的地位,促进学生技能的培养。要依照国家职业分类标准及对学生就业有实际帮助的相关职业证书的要求,调整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把职业资格证书课程纳入教学计划之中,将证书课程考试大纲与专业教学大纲相衔接,改进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学生技能训练,使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顺利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增强毕业生就业竞争能力。

三、“双证书”制度在我院的实施情况

两年来,我院在认真学习和领会上级相关精神的同时,力求在全面促进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方面有所作为,已经积极采取了一些相应的措施,并在教学实践中积极贯彻落实“双证”的教育与培训工作,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成果。实践证明,实行“双证书”制度有助于推动学院教育教学改革,有助于学生熟悉行业和职业特征,掌握服务技能,有助于强化理论学习效果,有助于尽早联系实习和实训企业等。目前,在实践方面,我院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尝试:

(一)全院上下能够认真贯彻领会上级相关文件精神,特别重视“双证”教学与培训。上至学院领导、普通教师,下至学生,无不关注和重视此项工作。总之,大家认识到位、思想统一,行动坚决,此项工作进展顺利。

(二)我院现行教学管理制度明确规定,各系要结合专业特色,对本系、本专业学生必须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简称“一证”)做好规划,并纳入教学计划,要认真组织好培训和考试工作。依此要求,各系部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并将相应资格证的考试内容融入到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去。

(三)首先是做好制度保障;学院为此专门制定了《江西财经职业学院职业资格证书考试与培训的有关规定》等相关制度,并对考证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对“一证”考试,学院还予以全面支持和协助。其次是做好组织保障。学院明确要求,各专业“一证”考试与培训工作由相关系部和教务处共同负责落实,“一证”以外的其他证书考试与培训工作,由各系部与学院就业指导办公室共同负责落实。

四、实施“双证书”制度的体会与思考

现结合我院实行“双证书”制度实践中的体会与思考,谈几点个人看法,与大家交流探讨。

(一)关于职业资格证的主考(鉴定)单位选择问题。目前,我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尚不完善,市场上能够主持考证工作、发放职业资格证书的机构和组织,可以说是不在少数,有部委授权组织的,有厅局授权组织的,另外还有其他各类形形色色的机构和组织。职业资格培训机构良莠不齐,鱼目混珠。少数培训或主考单位没有必要的师资和教学条件,疏于管理,纯粹为钱而办学,为钱而发证。作为学院,应本着对社会、对学生高度负责的态度,加强调查研究,认真核查办证单位的资质,货比多家,择优选择。

(二)关于多证考试问题。校园里较为流行的一句话是,多一个证书,多一种选择,多一个机遇。很多大学生为使自己求职的选择机会更多或是增加简历的份量和魅力,纷纷加入考证大军,报考各种证书,其实,考证应有针对性,着眼于精,注重含金量。切记并不是证书越多越好,有时甚至会适得其反。因此,学院应在充分肯定学生考证热情的同时,加强引导,切忌盲目,切实保证学以致用,“考”以致用。

(三)关于组织考证的时间问题。目前,教育主管部门并没有对职业证考证的时间做出统一规定,基本上由各校自行确定。有的放在大二进行,有的安排在大三进行,甚至有少数院校在大一就组织考证。考证时间前移,有助于学生尽早了解岗位属性,有利于联系实习和实训单位,但缺少必备的专业基础知识。考证时间后置,有助于强化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但不利于联系实习单位,也不利于学生提前进行针对性地专业知识学习。因此,何时组织学生参加考证,笔者认为,既不能过迟,也不宜太早,最好在大二的某个学期进行。

参考文献

[1] 范中启,齐乾; 推行双证书制度 培养高技能应用型本科人才[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4(30)

[2] 戴勇,承剑芬; 对高职院校开展"产学研结合"教育的再认识[J]. 职教论坛. 2005(01)

双证书 篇12

目前, 校企业合作共同制定双证书技能人才培养制度在各个高职院校甚至是在一些本科类院校都非常常见。一方面是由于国家对校企合作共同制定双证书技能人才培养的大力推广和支持另一方面是由社会发展对高校学生提出了更高要求的结果。但是在校企合作共同制定双证书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 具有有以下几点:

1.问题一:企业对校企业合作共同制定的双证书技能人才培养策略不认可, 特别是其中的职业资格证。社会上对和学校联合办学的企业出具的职业资格证并不认可。主要是因为, 一是, 部分学校学生虽然有资格证但是并没有相应的职业资格。部分学校将职业资格证作为盈利性质, 只要学生掏钱就可以买到, 根本就不对学生进行相关的技能培训, 造成有证无技能的尴尬局面, 因此, 学生拿证应聘, 由于基础理论和能力的不过关造成了企业对该类现象的厌烦, 进而影响了职业资格证的社会信誉度。二是, 部分企业对职业资格证的含金量不够重视。只重视学生是否有证, 有证就有福利, 因此造成了资格证泛滥现象, 造成了职业资格证社会信誉度的进一步下降, 而相关的资格证培训单位更是国家的灰色行业, 违背了国家实行资格证认证体系的初衷。

2.问题二:我国职业资格证认证涉及众多部门, 行业标准不统一。目前, 我国具有职业资格证认证资格的门槛较低, 部门组成比较复杂。在现今实行的资格认证体系中, 既有我国劳动部门也有国家人事部门, 甚至一些处于行业领导地位的企业和行会组织也可以对职业资格证进行认证工作。因此, 职业资格证认证的复杂性为学校实行校企合作共同制定双证书技能工作带来的很大难度, 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职业资格证的权威性。

3.问题三:双证书之间关联性问题。校其合作共同制定双证书技能人才培养主要是为了实现教育内容与职业相联系, 为学生日后工作提供保障。正常流程下, 校企合作共同制定双证书技能应该是建立在学生已经拥有相关职业技能的基础上并且拥有了学校出具的结业证书基础上, 对学生进行职业教育。但是, 在双证书实际工作中出现了, 职业资格证书与学生所学方向所学专业不统一问题, 虽然说有一部分学生是处于兴趣爱好而学习的第二学历, 但是大部分的学生只是出于就业考虑, 因此造成了双证书直接关联性不大, 就业方向和专业不统一现象, 为学生日后发展带来困扰。

4.问题四:部分学校双证书认证体系不够健全。一是, 双证书认证体系应该建立在院校完善教学体系和教学师资的前提下, 但是部分学校在缺乏师资条件和职业培训的条件下, 为了盈利而盲目进行资格证书的认证工作。二是, 学生对资格证书认识不够全面。不少学生认为证书就是工作的敲门砖。因此很多学生为了考证而考证, 虽然看似很忙碌也做了很多工作, 但是一遇到实际情况或者国家相关政策的改变, 往往会让昔日的努力白费。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视察天津人力资源管理时曾经说过:“证书在手不如薄技压身”正是说明了这点。

2校企合作共同制定双证书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产生问题的解决办法

1.提高双证书中职业资格证的企业认可度。职业资格证书社会认可度的提高需要企业、学校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企业要认真做好校企合作工作, 加强与学校的联系, 具体可以实行以下几点:一是, 实现企业与学校之间关于设备共享。学校实行的是财政拨款, 由于拨款有限资金必须只能投放到学校重点领域发展和院系, 造成学校在基础领域特别是在学校设备方面基础比较薄弱, 造成了学校研发能力和实际技能的薄弱。因此, 企业必须要与学校进行设备共享, 一方面是, 在企业内设置学校的实践基地, 安排固定的设备数量和技术人员对学生进行设备和技能的培训另一方面是可以适当捐赠给学校一部分设备改善学校设备落后的状况。二是, 企业可以与学校进行人力资源整合。高校老师在理论研究方面具有非常大的优势, 研究领域深度和广度都比较前言, 而企业具有技术实践优势。因此, 企业可以通过人员的选派深入到学校的教学实际当中, 既可以为资格认证公共严格把关又可以了解学生水平, 为留住人才创造非常合适的条件。

2.提高双证书中职业资格证中学校的重要性。现实中的校企合作共同制定双证书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往往处于被选择的角色和企业的随从者, 造成了学校职业资格证认证独立性的缺失, 因此必须在职业资格证认证中提高学校的重要性。一是, 学校要通过研究企业发展现状和内部人力资源调整, 对自身的教育体系做出适当的规范和调整。二是, 学校在选择职业资格证认证资格过程选择社会美誉度较好的证书进行认证, 而不是为了利益交换。学校要做到对职业资格证中所涉及到的行业深入了解, 了解哪些职业资格证书的社会美誉度较高, 哪些证书与自己学校内部教学内容密切相关, 认真做好职业资格证认证工作的可靠性。三是, 可以借鉴订单似培养模式。学校通过与相关行业领导企业的沟通或者行业协会的沟通将学校的毕业资格证与职业资格证关系关联起来, 学校学生取得毕业资格证后或者在即将毕业的半年和一年期间通过与企业合作, 采用互换模式或者聘请模式, 让学生真正接触到实践性质的课程。四是, 学校要鼓励老师走出去。学校老师一般具有非常宽广的知识面, 站在科技研究的最前沿, 但是在基础领域能力欠缺, 因此学校可以通过职业资格认证模式鼓励老师深入企业, 一方面是提高老师自身的基础能力加强自身教学领域的研究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让老师可以更好的教学。

3.校企合作共同制定双证书技能人才培养要做到对学生透明、公开。校企合作共同制定双证书技能人才培养是国家为了改善我国人力资源结构性短缺而实施的一项政策, 因此, 实施过程应该本着透明公开的原则。只有坚持透明、公开才能让学生真正了解到双证书的作用, 才能为学生实现自主就业成才提供可能。

3为什么要坚持双证书制度

1.双证书制度符合社会发展需要。随着社会发展和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一是, 我国社会用工需求出现了结构性问题。一方面是高端人才供不应求, 甚至有的企业岗位求都求不来, 另一方面是门槛低, 技术要求低的行业供大于求, 人满为患。双证书制度可以通过学校与企业的共同培养, 培养出大批具有高素质, 高技能的人才队伍, 为实现我国由人力资源优势转变为人才资源优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二是, 目前, 我国还没有一套具体的培养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双证书制度作为校企结合培养人才战略的一个探索, 在实践中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因此在没有系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之前, 双证书制度作为培养人才的一种探索比如会一直坚持下去。

2.双证书制度也是教育改革的必然。传统教育制度造成了社会、企业和学校重学历轻能力的现象。在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现状, 学校必须进行教育改革, 使学校教育与社会要求实现无缝对接。一是, 双证书制度有利于克服学生眼高手低的现状。学校教育只是理论教育, 技能的普及也是技能理论上的普及, 而实践是检验一切的标准, 所以只有推行双证书制度, 让学生将所学知识真正应用到实践当中, 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眼高手低的毛病, 发现实际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为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提供可能。二是, 双证书制度有利于转变学校教学思路, 真正做到人本思想。双证书制度对学校的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有利于改变部分院校当中老师不负责的工作态度。双证书制度要求老师不能只关注理论和课本知识的普及应该跳出课本, 深入教学实践, 获得一手教学材料才能应对不断发展的行业现状和教育现状。

3.双证书制度是学生就业的重要保证。今年是第一批90后毕业季, 也是第一批90后工作季。根据相关的报道总结得出, 90后面临的就业压力要远远大于80后。因此, 双证书制度是学生就业的重要保证。一是, 双证书制度下, 学生在毕业之前就接受了一些企业的岗前培训, 并拥有临时员工的企业在职记录。比如:戴尔公司在校园开设戴尔课戴表学生组织, 通过校园组织, 一方面增加了戴尔品牌在校园的影响力, 增加了企业销量另一方面也让部分学生拥有了戴尔出具的实习证明, 并作为戴尔储备人才优先招聘。二是, 由于部分地区出现招工难问题, 企业在判断一个毕业生是否有技术能力时, 最直观的还是看学生是否有技能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因此, 职业资格证书作为职业敲门砖的功能是必不可少的。三是, 高等职业学校的双证书制度或者是本科院校第二学历制度的推广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在选择职业时的竞争力。现状大部分企业都需要的是高素质的复合式人才, 知识渊博而且技术娴熟。因此, 多学一门技术对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4总结语

双证书在目前的社会条件下, 对学生就业是一个很好的敲门砖。因此, 相关的部门、学校和企业要认真做好校企合作的背景下, 双证书认证过程的研究, 对双证书职业资格证书认证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解决和纠正, 努力探索出校企合作在双证书技能人才培养的新思路, 新道路。

参考文献

[1]梁世翔;盛建龙;;基于“2+1”人才培养模式的校企合作课程结构[A];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2008年度交通教育科学优秀论文集[C];2009年

[2]刘汉卿;程洪全;;创新校企合作机制培养专业技能人才[A];献给新中国60周年全国教育管理优秀成果 (下) [C];2009年

[3]肖旭;陈群辉;;当前高职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A];2009无锡职教教师论坛论文集[C];2009年

[4]杨聚庆;姬生;;高职教育集团化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A];2011无锡职教教师论坛论文集[C];2012年

[5]马叔平;;在“工学交替、产教结合办学和人才培养模式”专题论坛上的讲话[A];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孙文平;;工学结合产教合一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A];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上一篇:毒理动物实验论文下一篇:浅埋段施工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