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证书制度(共11篇)
双证书制度 篇1
“双证书”制度
为了促进我校的教学改革与发展,增强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实践能力,实现一专多能,以拓宽就业渠道,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特制定《 “双证书”制度》。
一、指导思想
中等职业教育推行“双证书”制度,是提高毕业生职业素质和就业竞争力,实现职业教育与劳动就业对接的重要举措。职业资格证书和技能等级证书是劳动者就业的通行证。在学生中实行“双证书”制度,是实施劳动准入制度、促进学生就业的客观要求,也是贯彻落实《职业教育法》和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措施。
二、“双证书”制度的涵义
“双证书”制度是指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等级证书)制度。即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等级证书。
三、实施对象及要求
将“双证书”制度纳入我校中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将职业技能培训的内容镶嵌式地纳入课程计划,职业技能考核代替相关专业课程考试,使得有关专业教学和职业技能考核无缝对接。例如:计算机类专业学生在领取毕业证书前必须取得计算机系统操作的资格证书,鼓励学生取得其他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等级证书;学生在领取毕业证书前必须至少取得一种与所学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等级证书。
凡参加考核但未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等级证书的毕业班学生,不能参加学校学校的优秀学生评选,更不能参加中职单报高职的推优,不能享受学校其他的专业优秀奖学金等优惠政策。
四、组织与考核
在学校分管校长的领导下,负责职业技能培训、考核与鉴定工作。生产实习科负责组织实施。做好职业技能鉴定的培训、辅导、考证以及资料的存档工作。学校也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其他学校职业技能鉴定站或行业开展的职业技能培训、辅导和考证工作。
学校从一年级学生开始做好政策的宣传和落实工作,并由分管领导负责,鼓励学生获取多种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等级证书。组织和实施情况作为学校教学质量评估考核任课教师及的重要依据之一。
五、证书发放及管理
1.证书发放:参加职业资格鉴定的学生,理论考试和操作技能考核两项成绩都合格者,按照规定由学校职业技能鉴定站或其他鉴定中心等部门颁发国家劳动部统一印制的职业资格证书,或行业印制的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等级证书)。
2.证书管理:技能考核鉴定结束后,由学校职业技能鉴定站将考核合格的学生名单及证书复印件以班为单位报到生产实习科登记备案。组织学生单独参加的社会考试或竞赛获得的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等级证书,持证书原件和复印件报到生产实习科登记备案。
六、报考及培训费用
1.报考和鉴定费用由学生承担,收费标准严格按照省、市、县物价局有关规定执行。
2.组织的考前培训或辅导,学生可以自愿参加,并承担相应的培训费用和教材资料费。
双证书制度 篇2
一、高职院校推行双证书制度的现状
高职院校已普遍引入职业资格证书, 其中大多数证书属劳动部门管理。据调查, 90%以上的高职院校中已在部分或者全部专业中实行了“双证书”制度。
我国对职业资格证书制度重视程度已经越来越明显, 几年来国家在许多法规和政策性文件中提出了实行双证书制度的要求。2006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意见》明确了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 明确了高等职业院校要推行“双证书”制度, 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使有职业资格证书专业的毕业生取得“双证书”的人数达到80%以上。明确了在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过程中, 要将毕业生“双证书”获取率作为重要考核指标。因此, 实行“双证书”制度是高等职业教育自身特性和社会的需要。
二、高职院校推行“双证书”制度的意义
1. 促进了学生就业。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高职院校实施“双证书”制度的过程, 是学生职业素质与职业能力的培养过程。获得“双证书”的同学, 不仅有扎实的专业知识, 还有熟练的专业技能, 与职业岗位更加贴近。目前, “双证书”的获取率与学生的就业率成正比关系, “双证书”制度的实施增强了毕业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2. 提升了“双师”素质。
“双证书”制度的实施, 教师可以到企业进行专业实践锻炼, 了解企业真实的工作流程, 参与企业技术攻关, 提高专业实践能力, 并在今后的工作中将实践经验融入到日常教学中。
3. 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学生在考取双证书的过程中比较难通过的就是技能操作, 这就要求教师在培训的过程中加强实践环节, 重视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4. 促进了课程改革。
高职院校根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及岗位群的能力要求改革人才培养计划, 把职业资格培训引入到教学计划中, 引入到专业课的教学中, 这样, “双证书”制度的推行也促进了高职院校课程的改革。
三、高职院校推行“双证书”制度面临的问题
1. 制度管理体系上缺乏竞争机制。
我国职业技能鉴定体系属于国家证书制度体系, 所推行和管理的方式是非竞争性方式, 由于缺乏竞争, 很可能使技能鉴定的质量得不到保证。
2.“双师型”教师严重缺乏。
“双师型”教师严重缺乏, 实践教学环节得不到巩固和加强, 学生职业技能水平得不到提高, 阻碍了“双证书”制度的顺利实施。
3. 考试模式上缺乏灵活机制。
由于职业的分类细化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标准参照化, 使得职业技能鉴定考核的内容过于狭窄, 只针对某一个岗位, 而针对一个岗位群的内容偏少, 含金量低。
4. 证书市场有待规范。
由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法律体系不够健全, 一些行业、部门利益驱动, 各自为阵, 乱办班、滥发证, 证书市场缺乏有效管理, 缺乏统一规划。
5. 试题库不能满足职业技能鉴定需要。
长期以来职业技能鉴定的试题库更新速度较慢, 造成试题与实际严重脱节, 影响了职业技能鉴定的质量。
四、高职院校推行“双证书”制度的方法与途径
1. 建立相应的考核制度。
高职院校在推行“双证书”制度过程中, 一方面, 大力做好宣传工作, 在学生入学之际就向学生说明所学专业可以考取哪些资格证书, 让学生早作计划, 早作准备;另一方面, 学校要制定好“双证书”制度考试的教学计划, 并按照教学计划实施教学, 确保在教学过程或培训过程中, 严格按照大纲要求实施教学, 让学生在掌握知识掌握技能的同时, 取得相应证书。
2. 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高职院校办出高职特色的关键是“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教师的教学水平与教学效果决定着教育教学质量。高职院校要积极地让有经验的专业教师担任职业资格认证考试的考评员或者派他们到企业一线去进行锻炼, 迅速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 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另外, 要积极聘请企业技术专家, 建立“兼职教师库”, 指导在校教师和学生进行实践教学, 满足实施“双证书”制度对教师素质的要求。
3. 确立“专科毕业证书+相关岗位职业资格证书”的人才培养模式。
目前, 我国职业技能鉴定还存在着许多不足, 如部分鉴定内容陈旧, 高新技术引入迟缓等等, 因此, 学校要本着“够用为度”的原则, 确定与本专业最为贴近的职业资格证书, 确立“专科毕业证书+相关岗位职业资格证书”的人才培养模式。
4. 进行课程改革。
高职院校要适时进行课程调整, 结合专业课程和职业课程, 根据职业标准和职业要求, 修订人才培养计划。把工学结合作为改革切入点, 将“教、学、做”融为一体, 强化学生的技能培训, 将行业中的新知识、新技术及时融入教学中, 使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 不断提高职业能力。
5. 加强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质量保证。
高职院校“双证书”制度探讨 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 职业资格证书 途径 成效
目前,各高职院校都在不同程度地实施“双证书”制度。通过实施“双证书”制度,可以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但是在实施“双证书”制度的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和亟待改进的方面。
一、高职院校实施“双证书”制度的背景
我国从1999年开始大规模举办高等职业教育。在这10年中,教育部先后出台了5部比较重要的相关文件,分别是《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2000]2号)、《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教高[2004]1号)、《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04]12号)、《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教高[2006]14号)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在这些文件中,总的指导思想就是提高职业院校的教学质量,促进高校毕业生顺利就业。其中一条重要的途径就是实施“双证书”制度,并且将“双证书”获取率与获取质量作为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体系的一个重要考核指标。
二、高职院校实施“双证书”制度存在的问题
1.学校重视不够
一些高职院校对实施“双证书”制度的重要性没有深刻的认识,对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宣传不到位,没有积极组织学生参加职业资格认证考试,对学生毕业时是否考有职业资格证书没有明确的规定。
2.“双师型”教师缺乏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普遍缺乏。一方面,由于专业课教师授课任务重,没有时间和机会亲临企业一线实践,理论知识得不到实践的证明;另一方面,企业的骨干技术人员不能长期到学校指导教师教学,学校的教师很难在短时间内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3.教学内容不配套
各家院校使用的教材都是通用教材,并不是考试专用教材,相应的教学大纲、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考试的考核大纲不完全配套。许多高职院校虽然日常开设有职业资格认证考试的相关课程,但由于使用的不是考试专用教材,导致考前还要专门开设考前辅导班,这样一来,一方面,浪费了时间;另一方面,进行了许多重复的劳动。
4.没有实习实训场所
许多高职院校由于资金和场地问题,根本无法建立配套的实习实训仪器、软件和场所,致使学生无法进行实际操作,严重的阻碍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也限制了一些职业资格的认证工作。
三、我国高职院校实施“双证书”制度的途径
1.建立相应的考核制度
各高职院校要充分认识“双证书”制度的重要性,要把“双证书”作为毕业的一项条件。相关部门要做好前期宣传、组织报名、培训认证等工作,确保“双证书”的通过率。一方面,要及时向学生说明所学专业可以考取哪些资格证书,让学生早做计划,并就相关专业知识早作准备;另一方面,教务部门及各系要制定好资格认证考试的教学大纲,确保在教学过程或培训过程中,严格按照大纲要求实施教学,使学生准确掌握考点知识,顺利通过认证考试。
2.培养“双师型”教师
高职院校要积极与企业或职业资格考评委员会合作,把有经验的专业教师派到企业一线锻炼,或者担任职业资格认证考试的评审员,从而迅速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使教师成为真正的“双师型”教师。另外,学院要积极聘请一些企业的技术专家担任兼职教师,指导在校教师和学生进行实践教学。
3.进行课程改革
各校教务部门及各系要适时进行课程调整,要使专业课程和职业课程相结合,根据职业标准和职业要求,修订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在日常教学环节中,要强化学生的技能培训,将行业中的新知识、新技术及时融入到教学中,使学生在学中练、练中学,不断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4.建立实习实训场所
高职院校要建立校内实验室、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基地,要按照各专业的实验、实训要求以及职业技能要求,采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努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各实验室、实训室和实训基地都要设立各种职业资格认证的模拟题库和模拟环境,使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的同时掌握职业资格考试的相关知识。
5.设立校内职业资格鉴定站
目前,国家许多部门都在开展职业资格认证工作,并且认证种类繁多。各高职院校要积极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各相关协会等部门协调,争取在校内设立职业资格鉴定站或考试点,这样一来可以方便学生考试、认证。例如,中国国际贸易学会“全国国际商务英语”考试点和培训中心、中国商业技师协会“国际商务单证员、跟单员、操作员”工作站等都可以争取建立。
四、我国高职院校实施“双证书”制度的成效
1.提升了“双师”素质
“双证书”制度的实施,促使教师到企业一线锻炼,了解企业真实的工作流程,选择考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并在今后的工作中将实践经验充分融入到日常教学中。目前,各类高职院校都有不同比例的“双师型”教师,并且数量正在不断增加。
2.改善了办学条件
为了保证“双证书”制度的实施,许多高职院校新建了多个校内实验室、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基地,购买了相应的仪器设备和教学软件,有的院校还新增了占地面积,这都大大改善了办学条件。
3.提高了办学质量
各类高职院校为了确保“双证书”制度的顺利实施,一方面,积极筹措资金,不断扩大占地面积,不断购买仪器设备,力争改善办学硬指标;另一方面,学校积极与企业合作,不断派教师外出深造,不断聘请企业有经验的人员作为学院的兼职教师,积极改善办学软指标。无论从哪一方面说,学校的办学质量都正在提高。
4.促进了学生就业
高职院校实施“双证书”制度的过程,也是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证书的过程,也是学生不断学习的过程。获得“双证书”的同学,一方面,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有熟练地专业技能,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目前,“双证书”的获取率与学生的就业率成正比关系,“双证书”制度的实施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对学生的就业质量发挥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黄卫萍,杨昌鹏,农志荣.高职院校实施双证书制度探索与实践.职业圈,2007,(20).
[2]唐舵.高职院校实施双证书制度的探索.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
自考毕业证书备案制度 篇4
已实行电子注册、备案制度
华农主考专业自考招生网:广商主考专业自考招生网:
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及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信息网向社会提供证书查询认证服务。
1.已具相当规模。目前除台湾省外,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推行了高等教规的形式,对高教自考的性质、任务、考试机构、开考专业、考试办法、考籍管理、社会助学、毕经费、奖励和 处罚等都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使高教自学考试制度成为中国一项有法可依的制度。
2.加强了对个人自学、社会助学的指导和监督,推动了社会助学的开展,积极发挥作为教育形式的作用。
3.加强了管理,使考籍、考务、考试标准、命题工作逐步规范、完善,考试研究工作已逐步展开。
4.拓宽了功能。除高教自学考试外,又开展了中专自学考试。此外,还开展了外语单科水平考试、专业证书考试、以及对社会力量举办的高等教育学历予以认定的国家文凭考试的试点,同时也在积极开考面向农村的专业、开展对外合作交流等。
当前,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已得到比较充分的发展。作为规模大、范围广、层次多、功能全、具有完整组织机构体系、统一标准规范系统、协调的管理体制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已在中国教育体系中占着重要地位,成为普通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所不能替代的新的高等教育形式。
性质与特点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具有双重性质:既是一种国家考试制度,又是一种新的教育形式。
作为国家考试制度,它由国家建立,由政府考试机构代表国家行使考试权,按照国家规定的目标和标准,面向全体自
学考生实施严格的国家考试。其考试结果是国家承认的,所取得的毕业证书,是国家承认的学历文凭。
其主要任务,在国务院发布的《条例》中有明确的规定:
1.促进广泛的个人自学和社会助学活动;
2.推进在职专业教育和大学后继续教育;
3.造就和选拔德才兼备的专门人才;
4.提高全民族的思想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
国家考试机构
(一)全国考办。国家教委设立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工作管理机构。该机构同时作为全国考委的日常办事机构。这个机构为一套人马两块牌子:国家教委高教自学考试办公室、全国考委办公室(简称全国考办)。
(二)专业委员会和考试研究委员会。全国考委下设13个专业委员会和1个考试研究委员会。其工作由全国考办主管。
地方考试机构
(一)省考委。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设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简称省考委)。
(二)省考办。各省(市、区)教育行政部门设省考委的工作管理机构(简称省考办),同时作为省考委的日常办事机构。
(三)地市考委。省、自治区人民政府的派出机关所辖地区(以下简称地区)、市、直辖市的市辖区设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工作委员会(简称地市考委)。
金融专业英语证书考试制度 篇5
金融英语证书考试(FECT)共设两级,分别为FECT综合考试和FECT高级考试。FECT考试每年举办一次,考试成绩可用作金融系统员工录用、职称评定、职务晋升及出国培训人员或外派人员专业英语水平的参考证明。金融英语证书考试(FECT)共设两级,分别为FECT综合考试和FECT高级考试。FECT考试每年举办一次,考试成绩可用作金融系统员工录用、职称评定、职务晋升及出国培训人员或外派人员专业英语水平的参考证明。
一、金融英语证书考试(FECT)综合考试
金融英语证书考试(FECT)共设两级,分别为FECT综合考试和FECT高级考试。FECT考试每年举办一次,考试成绩可用作金融系统员工录用、职称评定、职务晋升及出国培训人员或外派人员专业英语水平的参考证明。
二、金融英语证书考试(FECT)高级考试
双证书制度 篇6
关键词: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技能,素质教育
0引言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国发[2002]16号) 指出, 用人单位在招收录用职工以及个人经营者的时候都需要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培训合格证书, 对于违反规定者要给予一定的处罚。教育部关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 (2014-2020年) 》进一步明确, 完善学历学位证书和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 逐步实现职业教育学历学位证书体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体系的有机衔接, 探索建立各级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衔接的制度。面对如此严峻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形势, 高职高专院校应当适应新形势下的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要求, 加快专业职业技能培养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接轨的步伐, 顺应社会人才培养需求。
1双证书制度沿革
“双证书”对于高职高专毕业生来说是指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不同, 职业资格证书是反映劳动者具备某种职业所需要的特定技能、专门知识和工作经验的证明。它更加直接、更加准确地反映出职业中的实际工作标准和操作规范的要求, 也能够反映出劳动者从事这种职业所达到的实际能力水平。
我国从90年代初颁布的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起, 就为职业资格证书的种类划分提供了依据, 在此基础上确定了国家职业标准的框架。培训覆盖面在02年已达企业职工的50%、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学生的70%, 如今各大高等职业院校已将“双证书”制度纳入教学计划之中, 并作为学生能否顺利毕业的必备条件之一, 覆盖面基本达100%。
但是, 很多学生, 包括他们的家长, 甚至有部分高等职业院校教师对目前高等职业院校实行的“双证书”制度的理解并不透彻, 往往存在很多误区, 导致报名考证上存在较大的盲从性。
2双证书制度认识的几大误区
2.1对双证书之间关系的错误理解①人才培养目标与职业证书不对接。有些高职院校将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专业不挂钩, 而是笼统的要求“获得至少一项与该专业 (或岗位) 技能相关的资格证书”, 没有足够重视学生专业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关联度, 为双证而双证, 导致一些学生花钱乱考证凑数。②专业课程设置与职业培养目标不吻合。有些高等职业院校的职业资格证书没有融入到相关课程体系中, 专业知识的传授和专业技能的培养相分离。③没有充分认识到职业资格证书之间的关联性。很多人认为, 学文科的就只能在管理、营销、物流等大类中选择, 而学理工科专业的则在其补集中选择, 这样才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其实不然。在招聘会上, 往往是拥有单证员、钳工证以及秘书证的学生更容易被加工制造型企业录用。原因是在科技发展, 产品多变, 行业调整, 企业兴衰, 岗位更换频率加快的今天, 只具有一种职业能力的人才是难于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因此, 高等职业院校的双证书教育应不断创新, 使技能训练由一种向两种、三种甚至多种方向、多种专业发展。
2.2把职业技能培养等同于职业资格证书的取得国务院《关于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大力开发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认真实行先培训后就业, 先培训后上岗的制度;使城乡新增劳动力上岗前都能受到必需的职业训练, 在全社会实行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制度”。在这样重视职业资格证书的大环境下, 很容易造成职业资格证书在职业教育培训方面喧宾夺主的局面, 将职业技能培养目标以偏概全的认为就是取得一张职业资格证书。
职业资格证书在职业技能培养中的作用被无限放大, 其实职业技术教育应更重视能力培养。这里的能力包括了贯穿于劳动者职业生涯的就业和创业能力、工作能力、职业转换能力, 决不是一张证书所能包含的。高等职业院校应以职业活动为导向, 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原则改变学科导向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 在重点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同时, 加强对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 让学生了解职业资格证书只是三年职业技能培养的必要非充分条件, 应努力加强自身修养, 达到职业技能教育的目的。
2.3职业资格证书适用性的误解据相关资料显示, 目前全国各地建立了8000个职业技能鉴定所、站, 对2000个以上的职业和工种的劳动者进行职业技能鉴定, 全国累计参加各级各类职业技能鉴定的人数超过了6000万人, 其中, 4500万人获得了不同等级, 不同职业的职业资格证书。这些职业资格证书一般由省劳动厅和国家劳动部颁发, 到当地职业培训机构就可以报名, 不过全国各地的考试难度不一样, 一般湖北省的最为容易, 沿海地区的就难一些, 费用也不同。各地的经济与社会发展以及职业教育发展的水平存在不同的差异性, 因此就导致在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广度、力度、深度和效果等方面都存在着政策上、理念上和实践上的差异。①空间适用性。职业资格证书按地区可分为地级、省级和国家级, 国家级通常适用性更强一些, 如导游, 国导证最难考但是全国通用, 省级地方级导游证则受地域限制。不过某些省级证书更能从当地的实际人才需求情况出发, 倍受企业欢迎。因此学生家长或学校在选择职业资格证书的时候, 要结合当地企业的偏好及就业环境综合考虑。②时间适用性。很多职业资格证书是需要定期审核的, 如在校学生导游人员资格证, 要跟一家旅行社签了合同通过旅行社向当地旅游局申请导游证, 方能持证上岗。③等级适用性。职业资格证书对每个级别有不同的要求。如物流师 (国家二级) 需具有大专学历, 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八年以上, 经过正规培训, 并取得毕 (结) 业证书, 才能颁发物流师职业资格证书。在校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只能选择适合他们的助理物流师, 切忌好高骛远。④认证机构适用性。一张职业资格证书往往所要涉及到劳动部门、教育部门、行业部门、用人单位、职业院校、培训机构等多个部门机构, 经常在不同层面上出现交叉、矛盾重叠, 如:教育部负责职业教育学历证书;劳动部门负责技能类证书;人事部门负责专业技术类职业资格证书;各行业如电子信息、旅游等部门也有自己的认证体系, 相互之间缺乏沟通与协商。另一方面, 如今劳动力市场不规范, 就业准入控制不严格, 证书尚未成为企业用人的根本依据。“证出多门”、“拿证无用”、“有证无岗”、“就业歧视”等混乱现象大量存在, 降低了职业资格证书的效用。
3总结
职业资格证书要是能与职业规划相联系便能成为求职时的助推器, 反之, 盲目考取的职业资格证书仍然无法弥补单一学历文凭证书制度的缺陷, 即“重视理论知识、轻视操作技能, 重视学历文凭、轻视工作经验”。
参考文献
[1]高职育人应该拿什么作“标准”[N].中国教育报, 2006-11-2 (3) .
[2]高国富, 徐艳.日本职业培训的基本情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6 (6) .
[3]卢丽华.美国大学实施创业教育的特点及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 2007 (5) :59-63.
双证书制度 篇7
【摘要】推行“双证书”制度是国家有关法律的规定,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河池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会计专业推行“双证书”制度,促进了专业的发展。当前国家财政部印发了新的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大纲,增加了考试内容和提高了考试难度,为了使“双证书”制度向更深层次推进,该校设想适当提南会计专业招生门槛,实行分屡次教学和争取成为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站。
【关键词】中职会计专业“双证书”实践
“双证书”制度是指学生毕业时取得毕业证书外,还要获取一份职业资格证书。实行“双证书”制度是落实国家关于“在全社会实行学业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并重制度”要求的重要举措。“双证书”教育既是学生就业的需要,也是深化专业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的需要,对确保实现中职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职学校会计专业推行“双证书”制度的必要性
(一)推行“双证书”制度是国家法律的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六十九条规定:“国家确定职业分类,对规定的职业制定职业技能标准,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由经过政府批准的考核鉴定机构负责对劳动着实施职业技能考核鉴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八条规定:“实施职业教育应当根据实际需要。同国家制定的职业分类和职业等级标准相适应。实行学历证书、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第三十八条规定:“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
(二)推行“双证书”制度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精神的需要早在1994年,党中央、国务院就提出“在全社会实行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双证书制度”的要求,又于2002年在《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进一步提出要完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第七条二十三款规定:“用人单位招录职工必须严格执行‘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规定,从取得职业学校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和职业培训合格证书的人员中优先录用。”2005年11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进一步强调,要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加快培养高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加强职业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培养,进一步推进学生获取职业资格证书工作,学生毕业后,要同时获得学历证书和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三)推行“双证书”制度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根据职业岗位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要求,现阶段中职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身心健康、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知识更新能力和职业适应能力的基层会计专业技术人员和进入高等职业学校会计相关专业学习的预备人才。这类人才应具备以下基本素养:一是具有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二是具有计算机操作技能及会使用会计软件;三是具有胜任出纳、会计核算、统计等工作的能力和具备珠算、点钞等技能;四是能编制主要财务报表和分析能力,具有财经应用文的写作能力等。2005年1月2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第25号令公布的《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第二条规定:“在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以下简称单位)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第三条规定:“各单位不得任用(聘用)不具备会计从业资格的人员从事会计工作。”这些规定就意味着“双证书”是会计专业的学生毕业后走向财会工作岗位的“敲门砖”。无“双证书”即自动放弃财会工作相应的工作岗位。
《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第七条规定:“国家实行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制度。”第九条规定:“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科目为: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会计基础、初级会计电算化(或者珠算五级)。”第十条规定:“申请人符合本办法第八条规定且具备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认可的中专以上(含中专,下同)会计类专业学历或学位的,自毕业之日起2年内(含2年)免试会计基础、初级会计电算化(或者珠算五级)。”这就意味着两年内未取得会计从业资格,会计专业文凭失去作用,需要参加全区统一考试。《会计基础》、《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两科必须一次性考试通过,还要另外提供“财会电算化”合格证书或者“珠算五级证书”,才能够取得会计从业的资格。
二、推行“双证书”制度的主要做法与效果
中职学校会计专业推行“双证书”制度,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提高办学效益,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
(一)领导重视、全面理解、坚定信心
《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自2005年3月1日起施行后,河池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领导非常重视,组织会计专业全体教师学习、理解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内涵与意义.讨论分析制度推行后学校教学面临的挑战,坚定信心,高质量地执行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同时,向学生宣传国家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制度,勉励学生勤奋学习.变压力为动力.确保学生完成学业的同时,通过统一考试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
(二)加强专业师资技能操作水平
推行“双证书”制度关键是要有一支懂理论会操作的专业教师队伍,特别是实训教师队伍。河池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紧紧抓住职业教育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采用以下方式建设“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
1先后从税务、企业财会部门选调具备教师条件的人员4人,充实专业教师队伍。他们受过会计专业高等教育,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教学深受学生欢迎.成为专业骨干教师。
2派出专职教师“顶岗实践”。河池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的会计专业教师大部分是高校毕业后直接进校任教,虽有较强的理论知识水平,但缺乏实践经验,理论与实践脱节。近年来学校先后派出3位教师到中型企业任财务总监、会计核算中心任主办会计和财政部门编撰《会计年鉴》。推荐2位教师任市财政学会、市会计学会、市珠算协会常务理事。通过顶岗实践,一方面,可提高专业技能水平与实践动手能力,提升教师队伍的职业素质;另一方面,也可使教师了解会计技术发展和应用现状,带动专业技能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3鼓励教师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及相应职称资格,从而推动教师专业理论知识的更新。目前河池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会计专业教师都具有会计从业资格,具有注册会计师执业资格的1人,高级会计师资格的3人,会计师资格的12人,“双师型”教师占专业教师比例达79%。4聘请兼职教师指导实践。在鼓励
专职教师顶岗实践的同时,河池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还聘请近10名具有一定理论基础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会计师、高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担任兼职教师或学生实习指导教师、举办讲座,传授最好的技巧,传授最先进的理念。
通过“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教师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提高,从而整体上提高了整个专业教学团队的技术水平.为“双证书”制度的推进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三)千方百计、想方设法增添先进设备
近几年来,为适应学生就业岗位技能培训需要.河池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先后为会计专业投入160多万元,增添了现代化的教学实训设施设备,满足了日益增多的学生职业技能训练的需要。目前,会计专业共建成会计技能实训室、会计分岗位模拟实训室、会计电算化实训室、会计岗前实训室等4个实验实训室,提供了240个实训工位。会计专业实训设施不断更新、设备完好率达98%以上,有一定数量的标志性设备,如电脑、多媒体设备、ERP沙盘等。珠算、点钞与验钞、电脑录入技术、会计电算化等技能课开齐开足,专业实验、实训自开率达98%。会计专业实训设备符合并超过《广西中职学校畜牧兽医等28个专业设备配置标准》中会计专业示范条件的要求。
(四)把职业技能培训内容纳入教学计划。强化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1调整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增加实验、实训和能力训练的课时,增加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实习的项目和时间。2改革教学方法。专业任课教师应根据课程特点和教学内容,采用案例教学、模拟教学等方法,强化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
3改革考试内容和方法。在期末考试试卷中增加了专业技能考试的内容,部分课程单独设置了技能测试项目;同时,增大了技能测试在期末考试中所占的比例,甚至一些课程的考试全部变为专业技能测试。
4开展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教学活动,组织各种课外兴趣小组,开展各种技能比赛和竞赛活动。
(五)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提高专业对口就业率
职业教育应该紧密依靠企业和行业,唯有如此才能培养出企业和行业需求的职业人才。多年来,河池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的指导思想.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育运行机制,并成立会计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对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教学方案、专业改革与发展方向等进行研讨,取得显著成效。建立了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和校企合作单位,如河池化工集团、深圳天虹集团、南方冶炼集团、吉朗集团、华信会计师、税务师事务所、国信会计师事务所等,为会计实践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校外实训实习条件.满足学生顶岗实习要求,并能持续选用会计专业毕业生。
(六)精心组织、辅导学生参加会计从业资格考试
2005年《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施行以来,河池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每年都精心组织会计专业学生参加自治区财政厅统一组织的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在人学教育中就明确要求会计专业学生完成学业取得毕业证书,同时参加全自治区统一考试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
1根据《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有关规定,每届学生第三学期,河池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即组织部分学业优秀的学生参加会计从业资格全部科目的考试,给考试通过的学生办理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在顶岗实习时重点推荐到合作单位财会部门实习。由于持证上岗,实习单位乐于接受,部分优秀学生还被实习单位正式录用。2对学习一般的学生,河池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在第五学期组织参加会计从业资格《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单科考试,考试通过的学生在毕业时凭毕业证书办理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经过两次考试,会计专业有70%左右的学生在毕业时取得“双证书”,具备从事会计工作的资格。
3对部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河池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与劳动人事部门配合,组织参加收银员技术岗位技能鉴定,毕业时也能拿到收银员初级工证书。
“双证书”制度的推行,促进了会计专业的发展,该专业的办学规模、办学质量、专业师资水平、专业实训设施、专业教学及校企合作方面均达到自治区级示范性专业基本条件的要求,2009年被自治区教育厅评为自治区级示范性专业。
三、《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大纲(修订)》发布实施的思考
2009年10月,财政部印发《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大纲(修订)》,自2010年1月1日起施行。新考试大纲突出了会计从业人员必备的知识结构,层次明晰、结构科学、重点突出、难度适中,实现了与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科目的有效衔接。2009年广西会计从业资格考试报名考生已达77288人,最近两年每年以递增1万人的速度增长,参与人数众多,涉及面广.影响巨大。为了保证考试的公平、公正、公开,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2010年广西将按照财政部的统一要求,开发无纸化考试系统,组织开展广西会计从业资格无纸化考试工作。新发布的《考试大纲》是完善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加强会计人员管理的一项重要改革,给会计专业教育带来了可喜的机遇,但也给中职会计专业教育施加了更多的责任和压力。为了使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制度与会计职业教育能协调地、紧密地有机结合,互相促进、共同地、快速地向更深层次推进,提出如下设想:
(一)适当提高招生门槛
会计专业是中等职业教育办学历史最为悠久的专业之一.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课程体系,为培养初级会计人才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对会计人员的素质要求更高。《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第十四条规定:“会计人员应当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熟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遵守职业道德。”这是对会计人员最基本的要求。因为会计工作不但专业技术性很强,而且政策性、法制性也很强,还需要一定的职业道德水准。目前国家对会计人员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的考核和确认.主要通过设置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和会计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考试来进行。
新发布的《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大纲(修订)》对会计专业毕业生必考的《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增加了财政法规制度和税收基本理论、流转税三大主体税种和所得税两大税种,增加了必考科目的内容和提高了考试的难度。要实现中职学校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学校应把好生源关,适当提高招生门槛,学生应具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和思想道德品质。
(二)实行分层次教学
分层次教学是一种在班级制授课条件下适应学生个别差异的课堂教学策略,它一方面着眼于使各层次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从而大面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利于学生全面成长。另一方面,使课堂与学生得到和谐发展。分层次教学早已包含在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中。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关于印发广西中等职业学校自治区级示范性专业基本条件的通知》的规定,“课程教学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文化基础知识程度和劳动就业的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实施分层教学和个性化教学。”
(三)争取成为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站
双证书制度 篇8
本制度规定了计量原始数据、统计报表、证书标志的管理办法。
一、原始记录
1、在用计量器具在计量室建总台帐,各工具室设分台帐,原始数据要齐全、准确、可靠。2、在用计量器具的检定、检查、修理、抽检和周期检定合格证等原始记录要资料完整、文字清晰,•记录上有关人员的签字要齐全。
3、能源、工艺、产品质量、原材料进出厂、成品出厂等计量测试、抄表、检测的数据记录,应做到字迹清晰、保管完善。
4、送上级计量部门检定的计量器具,有关文件应建册立帐,以备查验。
二、统计报表
1、各类统计报表必须符合法定计量单位。
2、各类统计报表的数据必须是计量检测数据。
3、各种计量检测数据的原始记录必须完整,并有有关人员签字。
三、计量器具的证书、标志管理
1、计量器具的检定证书由按法定程序批准的有关人员签发。
双证书制度 篇9
[摘要] 高职院校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加快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促进高职学生就业的重要举措。本文基于实践中对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与高职教学改革对接研究的体会,对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探讨,提出“双证制”改革的可行性措施,力求使高职教育改革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衔接的系统性工程得到落实和推广。
[关键词] 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高职教学改革 双证制
从劳动者对全社会经济增长的贡献情况来看,劳动者的整体素质和职业技能水平每提高一级,全社会劳动生产率就会提高10%――20%。因此职业资格证书制已成为国际上通行的一种对专业技能人进行就业准入和劳动预备的资格认证制度。在我国,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步伐的加快,社会上可供就业的技能型劳动者素质参差不齐,高级技能劳动者比例显著偏低。供需矛盾的凸显与人才结构不尽合理的现状都对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提出了迫切要求,职业院校必须加快改革力度和步伐,按照符合市场经济用人机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全面加强职业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资质的衔接性,即“双证制”,这既是高等职业教育自身的 1 特性和实现培的综合体现,也是提升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可靠保证。
一、“双证制”下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 职业教育是一种技能型教育,十分强调学生从事具体工作的实际水平与动手能力。对于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而言,如果在校期间获取会计职业资格证书不仅能够实现学生个体“毕业即就业”的顺利过渡,实现素质教育教学的目标,同时还能缩减人力资源培养周期,节约社会资源,有效提高社会生产力。而在我国现行的职业教育培养中,由于学校的专业课程设置与职业资格标准缺乏融通,以及学历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侧重点上的差异,目前高职会计专业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要求,主要表现为:
1、专业设置和培养目标与职业证书不对接,2、课程设置与职业标准不相吻合,3、教学方案与不同等级的职业标准缺乏对应关系,4、教学内容不能涵盖职业标准的要求,5、教育教学方法手段与职业能力标准不相适应,6、师资队伍与教学仪器设备无法达到职业技能资格的培训要求等。总体上呈现出课程理论性过强、学生动手能力弱的特点。同时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鉴定考试方面或重复或分离也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产生一定影响。
二、实施“双证制”对接教育的基本思路
高职会计专业属于典型的应用型专业,其人才培养目标是塑造高等的技术型、应用型和成长型人才;人才培养定位则体现 在为地方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培养直接在一线工作的会计人员。只有那些技能熟练、资质合格的毕业生,才能在就业中迅速脱颖而出,实现“零距离”快速上岗。为达到这一目标和体现这一定位,高职会计教学必须进行课程改革。改革的基本思路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市场需求为引导,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突出强调职业技能,大力推进实践教学,在课程建设中实现双证标准的融通”。
以企业会计岗位特点为基本依据,结合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财务制度,使教学内容的整体结构具有先进性。阶段性目标:以人才培养与用人单位的“无缝对接”为目标,以应用技术能力为主线,突出实践教学,坚持“教、学、做”三合一的基本原则。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彻底改变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分离的传统教学方式,做到课程体系设置与实际工作紧密衔接,与职业资格证书、职称考试紧密衔接。长远改革目标: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在校期间就要完成上岗前的职业训练,具有独立从事某种职业岗位工作的基本能力。学生就业之后,结合高等职业教育期间的专业基础,能够通过职业培训、进修等继续教育方式实现职业生涯的纵深成长和全面发展,最终成为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使学校真正成为社会需求、企业满意、学生认可的人才传输基地。
三、实施 “双证制”改革的具体途径
(一)明确人才培养定位,优化课程体系。明确职业资格证书培训标准,通过课程建设与课程改革,编制符合“岗”、“证” 一体化的教学大纲,培养基础理论扎实、职业定位明确、动手能力较强、综合素质全面、岗位技能过硬的应用型会计人才。
(二)以应用为主旨开展教学内容改革,实现专业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对接。职业教育最显著的特点是强化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而职业技能鉴定考核和鉴定的核心内容也是技能操作。实践性教学是训练职业技能、培养职业能力、提高全面素质、实现高级实用性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和手段,增加实践性教学课时比例是课程体系改革的重中之重。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改思路指引下,通过在课程体系改革中植入实践教学,以实训课程、顶岗实习、企业观摩、行业专家指导、订单培养等多个途径实现二者之间的“接轨”。订单式培养是我们着力构建的一个课改平台,订单式培养模式的学生,由职业院校与用人单位共同协商,根据用人单位制定的职业工作岗位要求编制教学内容,进而组织课堂教学;其它培养模式的学生,通过行业调查研究,组织会计专业教师和会计行业专家一起制定具有行业性、实用性、操作性、标准性和及时性的课堂教学内容,进而组织课堂教学。
(三)创新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以任务为驱动开展模块教学。模块教学是改革中的实践重点。模块化教学能够将一定的教学任务通过目标设定和任务分解,按流程组织开展实施。例如在实验班的校级公开课中,前期准备即按照既定目标----“销售过程业务模拟”进行,教师组织了前期的角色分工和目标定位,由同学 们结合已有的专业知识主动搜集相关资料;综合练习阶段,不断修正同学们的认知误区、技能操作盲点,使得销售业务流程中的一个个专业知识点以生动直观的方式逐步呈现在同学们面前,有效达到了实践教学成果转化的目的。通过模块教学,学生们的职业道德感增强、学习兴趣有了较大提升,很多同学表示对会计职业又有了重新的审视和计划。
(四)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注重专业化的导师效应。指导教师是实施双证书教育的关键条件。指导教师应是热爱职业教育事业、具有中高级技术等级实践技能和专业理论的双师型,并具有较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和组织管理能力,既能指导学生技能训练又能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和全面素质教育。在实践中,我们引进和聘请行业知名、行业技术能手到职业院校任教;挑选品学兼优、具丰富实践经验的历届毕业生担任实践指导师,到用人单位会计部门挂职,负责实践期间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在节假日期间,委派有工作经验的会计专业教师深入实践单位,就实习生存在的问题进行现场指导。
双证书制度 篇10
入选理由 对在职业院校交通运输类专业推行“双证书”制度的总体目标、实施步骤和主要任务做出具体要求,有利于职业院校交通运输类专业教学标准与国家职业标准联动机制更加健全,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互衔接更加紧密,交通运输应用技术和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和数量更好的满足行业发展需要,是职业院校交通运输类专业推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相衔接制度的重要指导意见。
主要内容 以职业能力为基础,建立健全职业标准评价体系。建立健全交通运输行业国家职业标准体系,以《国家职业分类大典》修订工作为契机,以交通运输行业不同职业的岗位胜任能力为基础,加大交通运输行业国家职业标准的开发力度;完善和创新职业资格评价体系,按照国家职业资格工作要求,结合行业职业教育特点和实际情况,研究建立国家职业标准与专业教学标准、鉴定机构和职业院校、考评人员和专业教师、职业考评和教学考试相结合的职业资格评价体系,实现职业教育与职业资格的有效衔接。以职业资格为引领,不断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完善专业课程体系;加强教学团队建设;改善实习实训条件;创新教学管理模式。以质量评价为核心,积极推进“双证书”制度组织实施。制订专业质量评价标准和流程;实施以质量评价为基础的职业资格证书颁发制度;实施职业技能人才免试招生和教学管理制度;推进职业技能竞赛与职业资格衔接。
双证书制度 篇11
一、双证书教育制度的必要性
“双证书”是指高职院校学生毕业时必须同时取得学历毕业证书和职业技能资格证书。双证书教育制度要求学生同时具备知识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和过硬的职业实践技能。据相关资料显示, 在就业压力不断增大的今天, 光有学历而无专业技能是远远不够的, 同时也可能是造成失业现象日益严重的原因, 而在高职院校, 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却一直都保持在90%以上。[1]因此, 双证书教育制度的实施是十分有必要的, 它既是高职教育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而进行的一种自我完善, 又是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职教育技能型专门人才的一种客观要求, 同时, 它还是劳动力市场的主要发展趋势和必备的要求。
二、高职院校实行双证书教育制度的现状及所存在的问题
(一) 现状。
国家教育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和人事部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推动职业学校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意见》明确指出, 要在全社会实行学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制度。双证书教育制度的实施是贯彻和落实党和国家职业教育方针政策的重要措施。在职业技术学校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促进就业准入制度的实施, 推动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对提高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双证书教育制度在高职院校受到欢迎并得到普及。
根据2008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组织调查显示, 已有400多所高职院校在其部分专业或全部专业实施了双证书教育制度。[2]职业证书的种类丰富, 但大多数都是属于劳动部门管理和行业企业管理的证书, 只有极少数专业证书由人事部和教育部管理。
2. 不断加强校内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与完善。
各大高职院校根据国家职业精神、职业标准和本校的实际情况, 以就业为导向, 强调面向企业、行业和职业岗位群的综合能力的培养, 制定相关的考核制度。除此之外, 各大高职院校还积极开展工学结合、产学结合的新的教育模式, 加强高品质的校内外实训基地, 为学生营造一个有利于职业技能鉴定的良好环境。
3. 发挥了职业资格证书的有效作用。
双证书教育制度得到了广大高职院校的学生的完全认可, 他们还把双证书当做是在人才市场求职的通行证。用人单位也把双证书当做一个选拔人才的一个标准。根据相关调查, 用人单位选用雇员或录用工人, 不仅看学历文凭, 还要看他们的职业资格证书和实际操作能力。
4. 进一步推广和借鉴成功的双证书教育模式。
在高职院校实施双证书教育制度的过程中, 出现了一些成功的模式, 其实践经验受到了借鉴, 得到了进一步推广。
(二) 问题。
1. 缺乏“双师型”教师。
在各大高职院校中“双师型”教师普遍缺乏, 由于专业课教师授课任务繁重, 根本没有时间和机会亲自到相关企业的一线进行实践, 理论知识不能得到实践的有效证明。[3]再者, 企业的骨干技术人员在实际情况下不能长期到学校进行技术指导, 学校的教师也很难在短时间内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2. 学校不够重视。
到目前, 仍然有一部分的高职院校没有深刻认识到实施双证书教育制度的重要性。对考取职业资格证书的宣传工作做得不到位, 没有积极地组织学生参加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的认证考试, 对学生毕业时是否取得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没有明确的规定和要求。
3. 没有实训的场所。
目前, 很多高职院校都由于资金问题或者是自身的场地问题, 根本没办法建设配套的实训基地, 相关仪器、软件和场所都不能得到合理配置, 使得学生没办法进行实际操作, 阻碍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发展, 同时也阻碍了相关的职业资格认证工作的进行。
4. 教学内容的不配套。
各大高职院校目前所使用的教材都是通用教材, 不是考试专用教材, 相应的教学大纲及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认证考试的考个大纲不配套。虽然有许多高职院校在日常教学中也开始相关的职业认证考试课程, 但由于所使用的教材不是考试专用教材, 导致学校在考试前还要再开设相关的考前辅导班, 这样一来, 既浪费了时间又重复了许多劳动。
三、完善双证书教育制度的对策
(一) 重视“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
“双师型”教师对于双证书教育制度的实施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的, 因为获取职业资格证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必备的理论知识, 还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操作技能, 在实践中解决在生产一线中所发生的状况, 具备很强的动手操作能力。
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 首先, 要提高具有双证资格教师的地位, 在年终考核、职称评定和相关的待遇方面可以给予一定的倾斜;其次, 可以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各种技术培训, 考取相关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再者, 可以通过挂职锻炼的办法, 让学校的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 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最后, 还可以通过优化师资队伍的结构, 改革并完善专业教师的继续教育体制, 建设具有双证的师资队伍, 把提高师资水平同高职院校的发展结合起来。
(二) 建立相应的考核制度, 加强重视。
各大高职院校首先要充分认识到双证书教育制度的重要性, 把双证书作为毕业的一项必备要求。相关部门要做好前期的宣传工作, 学校要积极组织学生报名、培训及考试等工作, 确保双证书的通过率。其次要及时地向学生说明所学专业可以考取哪些资格证书, 让学生早点规划好, 并做相关的准备工作。最后学校的教务处要做好资格认证考试的教学大纲, 确保在教学和培训过程中, 严格按照大纲进行教学, 使学生准确掌握考点知识, 提高考试通过率。
(三) 加强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
双证书教育制度的实行, 不仅要求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取得所学专业的学历文凭还要求毕业生取得与本专业相关的高级职业资格证书。没有先进的技术和一流的实训条件, 没有经过长期且严格的实际操作是很难达到这个要求的。所以, 为了双证书教育制度的有效实施, 高职院校必须高度重视相关专业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
1. 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
所谓的校外实训基地, 就是学生直接参与生产工作, 进行顶岗实习的场所。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学校可以从三方面入手。一是与校企合作, 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依靠产业开专业, 发展专业来促进产业的发展;二是依靠学校的高水平的师资队伍、良好的教学设施及灵活地办学机制来吸引社会上的优秀企业与学校联合, 建设相应的实习基地。企业可以将实习基地作为员工的培训场所, 学校也可以将企业作为相关专业学生的实习基地, 达到双赢的目的;三是学校进一步加大资金的投入, 与高层次、大规模的企业长期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 提高实习基地的层次。
2. 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
首先, 要根据高职院校的教育特点、地区及行业的技术特点和相关展业的发展趋势, 不断更新教学仪器设备, 形成教学、科研和生产相结合的多功能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其次, 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要涵盖从基础到专业的各个阶段的实践教学内容, 要满足大部分专业的校内岗位的仿真实训;再次, 学校在建设校内实训基地时, 应注意统一协调, 做到资源共享, 使其使用效率最大化;最后, 学校还要加大校内实训基地的维修经费, 做好各教学仪器设备的修护工作。
(四) 实行课程改革。
各大高职院校的教务处要适时地进行课程调整, 做到专业课程与职业考试课程相结合, 根据职业标准和要求, 制定新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5]强化学生的技能培训, 将行业中的新技术、新知识及时地融入日常教学中, 让学生做到在学中练、在练中学, 从而不断地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四、结语
通过分析双证书教育制度的必要性及目前高职院校实行双证书教育制度的现状和所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重视“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建立相应的考核制度, 加强重视、加强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实行课程改革等对策, 以完善当前的双证书教育制度。
参考文献
[1]袁航松.高职院校双证书教育探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2011 (2) .
[2]林芳.高职院校“双证书”制度在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研究[J].广西轻工业, 2009 (5) .
[3]宋建琦.高职院校“双证书”制度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 2010.
[4]程相春.浅析高职院校“双证”教育[J].文化教育.
【双证书制度】推荐阅读:
证书制度11-24
国际证书制度08-28
职业证书制度改革08-01
毕业证书管理制度05-15
档案职业资格证书制度09-06
美国教师资格证书制度12-27
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10-24
双证书05-09
双证书教育05-10
植物检疫证书管理制度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