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强化扫描(精选7篇)
CT强化扫描 篇1
摘要:目的CT强化扫描患者的经验, 研究在CT强化扫描中临床护理的作用。方法分析本院2007年6月至2009年6月106例CT强化扫描患者的资料。结果成功99例, 失败7例, 其中血管严重渗漏2例, 明显不适1例, 高压注射器故障1例, 均终止强化扫描。发生不同程度过敏反应3例, 轻度2例, 中度1例。结论造影前的准备工作对造影是否成功至关重要, 必须认真做好造影前的准备, 严格掌握禁忌证, 准备必要的过敏抢救药品及器械。为保证强化扫描的顺利进行, 必须做好强化前、中、后的临床护理及心理护理及保持高度责任心和警惕性, 认真观察患者情况, 随时妥善处理出现的各种问题。
关键词:CT强化扫描,临床护理
强化扫描是指在平扫有可疑病变或发现病变不能明确诊断时, 通过静脉注射碘造影剂, 增强病变器官、区域血管的显示效果, 以更清楚地显示病变特点, 为病变确诊提供可靠的依据, 在定性诊断、鉴别诊断、判断肿瘤血供情况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帮助患者克服或减轻药物致敏的各种反应及并发症, 顺利完成CT检查, 是CT室护士义不容辞的责任, 笔者通过多年的临床护理工作实践, 就患者强化扫描过程中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2007年6月至2009年6月接受CT强化扫描患者106例, 男性56例, 女性50例, 年龄最小5岁, 最大70岁, 平均55岁, 其中头颅43例, 胸部15例, 腹部35例, 盆腔13例, 有彩超报告直接强化的84例, 平扫后强化的22例。
1.2 使用设备
美国GEPROSPEED螺旋CT、高压注射器;使用碘海醇造影剂。
1.3 注射方式
头部用人工推注50 ml碘海醇, 9号针头快速注入后立即跑出扫描间开始曝光、胸部、腹部等其他部位, 采用CT专用智能高压注射器进行推注。成人剂量为100ml;儿童剂量按每公斤体重1~2 ml计算, 采用快速静脉注射方式, 注射速度1~3 ml/s, 开始注射20~30 s后进行扫描, 继续给注射剂, 成人至100 ml, 儿童至需要量, 边注射边扫描。
1.4 心理特征
(1) 焦虑紧张心理有报道认为疾病不确定感能影响患者心理调节和应对能力, 疾病不确定感强的患者常伴随较高的焦虑症状[1], 并能提高心理紧张度。另外, 对强化CT知识不了解, 心理准备不足;担心辐射量大对身体危害严重, 常表现为急躁、忧心忡忡、忐忑不安; (2) 猜疑恐惧心理绝大多数CT平扫后精神异常恐惧;对高压注射器感到陌生, 表现为对医务人员和家属之间谈话特别敏感, 揣度自己病情, 胡思乱想; (3) 逆反、不信任心理表现为对医务人员过分挑剔, 责怪“我实际上没病, 何必花冤枉钱”而拒绝检查; (4) 悲观、回避心理此类患者经反复检查治疗, 对病情有较多了解, 认定病情恶化。感到无所适从, 听之任之。表现为对医务人员态度冷漠, 不提任何问题, 也避免谈论自己的病情。
2 结果
成功99例 (93.39%) , 失败7例 (6.60%) , 其中血管严重渗漏2例, 明显不适1例, 高压注射器故障1例, 均终止强化扫描。发生不同程度过敏反应3例, 轻型2例, 中型1例。
3 结论
3.1 心理护理
造影检查前, 患者往往精神紧张、恐惧、顾虑多, 可引起心率加快, 手足冷汗, 头晕及恶心胸闷等综合反应。护士要耐心细致向患者及家属介绍强化CT扫描的意义、方法、优点、必要性、安全性、注意事项和正常的药物反应对患者态度和蔼, 关心体贴, 亲切询问患者的内心感受, 并真诚地提供各种帮助, 让患者感觉温暖, 精神因素是发生过敏反应的重要因素[2]。使患者主动配合检查。整个过程要有主治医生和家属陪同, 以增加患者的安全感并配合突发情况的应急处理。根据Mishel理论, 疾病不确定感可以被患者视为一种威胁, 也可以被看作是一种转变的契机[3]。因此护士要主动接近患者, 保护患者自尊心, 感到受重视, 鼓励患者表达出他们的焦虑和情感。并在检查时让一名家属在旁陪同, 给予精神安慰及必要的协助护理, 使其在安静自然的心态中配合扫描, 消除患者紧张不安的心理, 也是保证增强检查的一个重要环节, 家属当患者面对医务人员提出疑问和猜测, 护士要及时婉转制止。确保患者保持良好心态进人CT室, 密切配合。
3.2 造影检查前的护理
3.2.1 首先询问有无药物过敏史, 做碘过敏试验, 试验阳性
者及有过敏史者禁用。患者及家属同意做CT强化扫描后需在申请单上签字方能做该项检查。
3.2.2 备好抢救用品, 如药物、氧气、吸痰器、血压计等, 随时做好抢救准备。
3.2.3 环境安全要求
扫描间物品摆放要整齐有序, 地面防滑, 光线充足, 温度适宜 (20℃~23℃) , 勿使患者着凉。3.2.4在CT增强扫描前, 均先予以应用皮质激素及抗组织胺药, 如检查前半小时肌注地塞米松注射液10~20 mg, 马来酸氯苯那注射液 (扑尔敏注射液) 10 mg, 或检查前1 h口服西米替丁2片, 检查前半小时静脉推注地塞米松注射液10~20 mg, 这可增加其安全性。
3.3 密切观察患者变化, 在增强扫描中, 造影反应的发生程
度是难以预测的, 因此在注射时要密切观察患者的面色、表情、精神状况及可能发生的一切情况, 并向患者说明后可能有轻度发热、恶心等不良反应, 使其有一定的心理准备, 并随时将变化反馈给我们, 另外, 护士操作动作应熟练、轻柔, 因针头较粗, 争取穿刺一次成功, 注射速度宜先慢后快, 争取在1 min内注人全量, 使用高压注射器进行注射时, 一定要在注射开始后观察10秒钟, 确认无误后再离开扫描室, 即刻进行各期相的动态扫描, 若出现恶心、呕吐、胸闷、呼吸困难等严重症状或发生其他病情变化, 应立即停止注射, 并紧急组织抢救。
3.4 CT强化扫描后的护理
强化扫描后让患者留下观察30 min, 无特殊不适方能离开CT室;嘱患者多饮水, 以利于对比剂的代谢排除;穿刺部位按压5 min, 防止出血。若发生局部外漏现象, 则抬高患肢, 肿胀面积小者可用75%乙醇涂擦, 肿胀面积大者可用20%甘露醇纱布湿敷或用50%硫酸镁冷敷, 患部禁擦油或热敷, 经此妥善处理后, 一般3~4 d可消肿, 严重者可常规用地塞米松注射液或注射用盐酸普鲁卡因封闭局部, 中度变态反应者减缓注射或停止给药, 必要时皮下注射肾上腺素0.3~0.5 mg或肌肉注射异丙嗪25 mg。
总之, 临床护理在CT强化扫描中起着重要作用, CT护理人员必须保持高度责任心和警惕性, 认真做好造影前准备工作, 造影前准备工作对造影能否成功, 避免或减少碘过敏反应发生, 能否获得理想的CT图像, 以及检查后患者的处理工作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孙红, 郭红.信息支持对乳腺癌根治术患者疾病不确定感的影响.中华护理杂志, 2004, 39 (4) :244-246.
[2]廖友芝, 刘少欣, 高焕新.MRI增强扫描患者不同检查阶段的心理特点及其护理.护理学杂志, 2006, 21 (1) :70-71.
[3]Mishel MH.Uncertainty in illness.Image:Journal of Nursing Schol-arship, 1988, 20 (4) :225-532.
CT强化扫描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2~5月北京佑安医院CT强化扫描患者80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依据是否实施循证护理进行分组。常规护理组400例,男285例,女115例,年龄17~80岁,平均(38.5±12.3)岁,检查部位:腹部256例,胸部144例;循证护理组400例,男248例,女152例,年龄18~81岁,平均(39.4±13.6)岁,检查部位:腹部276例,胸部124例。纳入标准:符合CT强化扫描适应证的患者,①颅脑:脑肿瘤、脑血管病变、颅内感染性病变和先天性变异等;②胸部:适应于病变与正常组织密度相近的病灶、鉴别病变与血管断面、观察病灶血供情况、血管本身有无病变等;③腹部:肝癌、肝血管瘤、局限性脂肪肝、肝门癌栓、胆管及胆总管病变、胰腺占位性病变及腹腔肿块等。排除标准:①碘过敏患者;②严重肝肾疾病患者。本研究经相关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参与研究者均知情同意。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CT强化扫描
患者通过Aquilion 64排CT进行检查。基本方法:①碘剂注射:在肘静脉注射40~60 m L的35 mg I/m L国产碘海醇,用量根据患者体重和身高比值进行调整,调整注射速率为4~6 m L/s;②设置扫描参数:保持电压为120 k V,电流调整为500 m A,管球转速为3.03 r/s。扫描方式主要根据患者进行扫描项目进行相应的操作方式。检查前后做好各项准备工作,碘海醇注射液在体温下进行注射。
1.2.2 护理方法
1.2.2. 1 常规护理组
针对CT强化扫描给予常规护理措施,主要包括检查前询问患者药物过敏史,注射造影剂后观察患者不良反应情况,检查后在休息室留观20 min,如没有不适感可以离开。
1.2.2. 2 循证护理组
采用循证护理措施:(1)首先建立循证问题:①不良心理情绪:患者进行CT强化扫描前存在一定的恐惧感、焦虑感;②药物外渗:造影剂注入过程中发生静脉药物外渗;③红肿、感染:造影剂注入过程中患者发生局部红肿、感染。(2)建立循证支持:根据上述循证问题,护理人员通过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找到相关资料,并且对循证依据真实性、可靠性和实用性进行评价,得出结论。(3)实施循证护理措施:①心理情绪的护理措施:护理人员要帮助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情绪,在CT强化扫描前向患者耐心解释应用造影剂的必要性,提高护患之间的沟通水平,尽可能将患者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提前告知,帮助患者建立起心理准备,缓解紧张、焦虑的心理情绪,护理人员对患者不良反应做出正确的判断,和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从而使患者在心理上有所准备,能够以平静的心态面对CT强化扫描。注射造影剂过程中,护理人员要和患者保持语言交流,给患者以心理上的支持,指导患者保持放松状态,通过谈话的方式,帮助患者转移注意力。护理人员还要帮助患者保持平和的心态、轻松的态度、愉悦的心情。②预防造影剂渗漏的护理:护理人员要注意造影剂注射速度、注射时间的把握,静脉管径舒缩状态变化、穿刺点压迫时间、针头固定。注射造影剂时要尽可能选择粗大、弹性好的血管,如肘正中静脉等,对于一些老年患者尽可能选取前臂正中静脉。③预防红肿、感染的护理措施:患者注射碘造影剂容易出现局部红肿,刺激皮下组织,软组织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造成皮下组织坏死或者某些功能发生障碍。护理人员立即给予50%硫酸镁进行冷敷,提高静脉回流和淋巴回流效率,告知患者将患侧肢体抬高,并且加强功能性训练。注射过程中,按照医嘱设定好造影剂的用量,调整推注速度,保证造影剂应用效果,还要适宜地控制好注射速度。抽取造影剂时要尽可能避免应用粗针头,降低碎片的产生。注射造影剂完毕后,将静脉针保留20~30 min,保持静脉血流通畅,没有不良反应,然后再将静脉针拔除。另外造影剂不良反应多发生在注射药物后20 min,护理人员要注意观察患者的状态,避免造影剂迟发不良反应的出现。另外护理人员首先通过无菌的注射器将水疱内的液体吸干净,然后再通过酒精消毒,最后通过无菌纱布进行包扎,从而降低感染的发生率[4]。
1.3 观察指标
1.3.1 观察两组CT强化扫描患者护理前后心理情绪评分情况
患者进行CT强化扫描前作为护理前,CT强化扫描结束明确诊断后作为护理后,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5]进行评分:共计20个条目,每个项目1~4分,主要是精神病性情感症状(2个项目),躯体性障碍(8个项目),精神运动性障碍(2个项目),抑郁的心理障碍(8个项目),总分为80分,分数越高说明CT强化扫描患者的抑郁程度越高。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进行评分[6]:共计20个条目,主要包括睡眠、生活、社会交往、兴趣爱好等条目,根据条目表现采用4级评分,总评分范围是20~80分,分数越高提示患者焦虑程度越严重。
1.3.2 观察两组CT强化扫描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情况
主要包括恶心呕吐、头晕头痛、面部潮红、轻度荨麻疹、面颊水肿、喉头水肿、支气管痉挛、休克、死亡等。
1.3.3 观察两组CT强化扫描患者满意度情况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患者对检查前准备满意评分(0~40分)、检查中的护理配合(0~30分)、检查后不良反应应对(0~30分)等,总分100分,分数≥80分为满意,<80分为不满意。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9.0对数据进行分析,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CT强化扫描患者护理前后心理情绪评分情况
两组患者护理前焦虑、抑郁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评分均低于护理前,且循证护理组评分较常规护理组降低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t'、P':两组护理后比较
2.2 两组CT强化扫描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情况
循证护理组CT强化扫描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常规护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CT强化扫描患者满意度情况
循证护理组CT强化扫描患者满意度高于常规护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造影剂是影像学成像过程中重要的诊断工具,在CT强化扫描过程中应用静脉注射造影剂,可弥补平扫显像不足的缺点,并且扩大检查的范围,提高临床诊断准确率,但是造影剂会带来一些不良反应[7,8,9]。有资料显示[10,11,12],造影剂引起不良反应发生的因素复杂多样,不仅和患者的个体差异、精神状态等自身因素有关,同时和患者造影剂用量、造影剂推注速度等外部性因素有关[13,14,15]。
本研究中循证护理组从循证问题角度出发,对CT强化扫描的部位、患者的疾病史、CT强化扫描禁忌证、适应证进行整理分析。面对患者不良心理情绪,护理人员做好耐心的解释工作,从扫描的目的、基本扫描过程、应用造影剂的必要性和可能出现不良反应出发,促使患者在心理上接受检查,更好地配合CT强化扫描,如果出现不良反应,可以以正确的心态去面对[16,17]。通过比较,结果表明,两组患者护理前焦虑、抑郁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提示两组患者护理后的结果差异具有一定的可比性,护理后两组评分均低于护理前,且循证护理组评分较常规护理组降低更明显,提示针对不良心理情绪问题,采用充分的心理疏导可以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更好心态面对扫描检查,提高检查的依从性和配合度,降低因患者的负性情绪带来的不利影响[18,19]。
另外本研究中循证护理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常规护理组,此结果和以往研究基本一致[20,21,22],说明有效的循证护理降低了CT强化扫描患者不良反应。恶心呕吐、头晕头痛、面部潮红、轻度荨麻疹、面颊水肿、喉头水肿、支气管痉挛是CT强化扫描常见的不良反应,其中恶心呕吐、头晕头痛、面部潮红、轻度荨麻疹患者要注意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对患者不良反应和主诉感受进行监测,一旦出现不良反应,立即停止药物的注射,并且做好对症处理工作[23,24]。对于面颊水肿、喉头水肿、支气管痉挛等较重的不良反应,要准备好抢救药物,随时处于备战状态,一些有过敏史的患者可以在注射造影剂前给予一些皮质激素或者抗组胺药物进行预防,抑制过敏性介质的释放和过敏性介质的活性,从而保证患者检查过程中生命的安全性[25,26]。休克、死亡属于重度过敏反应,过敏性休克在几分钟之内就可以从皮肤症状快速的变成死亡,临床上要及早发现和及时的处理,过敏性休克的主要发生原因是急性呼吸道阻塞、循环功能衰竭,要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除此之外,循证护理改善了患者不良心理情绪,加强了护理人员和患者之间的沟通,促使CT强化扫描可以更加顺利的完成,并且降低了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
CT强化扫描 篇3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自2011年10月-2013年10月收治的45例小肝癌患者, 所有患者均经手术证实为小肝癌。其中男31例, 女14例;年龄34~69岁, 平均年龄 (51.5±17.5) 岁。
1.2 扫描方法
动态MR:采用GE1.5T超导型MR成像机, 行自旋波序列及快速多层面干扰梯度回波序列扫描。自旋波序列:T1加权像:TR为500~700ms, TE为15~20ms。T2加权像:TR为2 000~4 000ms, TE为90~120ms。快速多层面干扰梯度回波序列平扫后行增强扫描, 对患者行肘静脉穿刺, 高压注射器注入, 流速为3~5ml/s, 注射完成后分别于20~25s、65~85s、180~240s行增强扫描。螺旋CT:采用16风螺旋CT机, 电压设定为120V, 电流为220mA, 层厚为5mm, 对患者上腹部进行扫描;采用非离子型造影剂, 使用高压注射器注入, 造影剂量为100ml, 注射速率为25~35ml/s。注射造影剂后, 分别在20~25s、70~80s、180~240s行肝动脉扫描、门静脉扫描、延迟期扫描。两种扫描方式结束后, 均由同一医师对图像进行处理、分析。
1.3 统计学分析
本次所有调查数据均采用软件SPSS20.0进行统计分析, 两种扫描中信号及密度的改变例数均采用%表示, 用t检验, 当P<0.05时, 表示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种扫描方法中信号、密度情况
本组45例小肝癌患者共发现57个病灶, 其中37例1个病灶, 4例2个病灶, 4例3个病灶以上, 病灶平均大小为 (1.9±1.1) cm。所有患者的两种扫描中信号、密度集中表现在动脉期, 发现的病灶分别有46个、32个, 详见表1所示。
2.2 两种扫描方法中表现的扫描方式情况
所有患者动态MR和螺旋CT的强化特征典型表现为高-低-低 (85.96%、66.67%) 、高-等-低 (87.72%、15.79%) , 其余为不典型表现, 详见表2所示。
3 讨论
肝脏是由门静脉及肝动脉双重供血的器官, 其中门静脉供血量达到80%左右, 肝动脉供血量达到25%左右[2]。而90%以上的小肝癌患者是由肝动脉供血, 故在肝动脉期进行成像时, 肿瘤与肝实质之间有着明显的差异, 易于肿瘤的诊断。近几年来, 伴随着MR及CT技术的不断发展, 在小肝癌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已有相关文献报道[3,4], 小肝癌患者采用多层螺旋CT扫描具有较高的诊断率, 其动脉期与门脉期、延迟期均有着明显差异, 但静脉期与延迟期无显著差异。而随着动态MR技术的发展, 加上扫描及成像速度较快, 具有较高的分辨率, 同时能够对小肝癌患者内部的病灶例数及血供情况进行明确诊断, 随之提高了小肝癌的诊断效率。在本文中, 动态MR扫描在动脉期中有46个病灶明显强化, 而螺旋CT只有32个被强化, 表明:动态MR强化表现比螺旋CT强, 这可能是因为MR采用的是快速多层面干扰梯度回波序列扫描, 所有层面均能够在同一时间扫描, 故在各个层面上不具有差异性。此外, 本文中, 动态MR与螺旋CT扫描的典型表现为高-低-低、高-等-低, 表明小肝癌呈现“速升速降”的特征, 但MR的强化特征例数优于螺旋CT。
综上所述, 小肝癌行动态MR和螺旋CT多期扫描均能够显示强化特征, 但动态MR能够更加充分反映小肝癌富血供的特点, 在诊断上优于螺旋CT扫描,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分析小肝癌在动态MR和螺旋CT多期扫描中的强化特征。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分析, 选取我院自2011年10月-2013年10月收治的45例小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 所有患者均行动态MR和螺旋CT多期扫描, 分析两种扫描方式的强化特征。结果:本组45例小肝癌患者共发现57个病灶, 其中37例1个病灶, 4例2个病灶, 4例3个病灶以上, 病灶平均大小为 (1.9±1.1) cm。所有患者的两种扫描中信号、密度集中表现在动脉期, 发现的病灶分别有46个、32个。所有患者动态MR和螺旋CT的强化特征典型表现为高-低-低 (85.96%、66.67%) 、高-等-低 (87.72%、15.79%) , 其余为不典型表现。结论:小肝癌行动态MR和螺旋CT多期扫描均能够显示强化特征, 但动态MR更加能够充分反映小肝癌富血供的特点, 在诊断上优于螺旋CT扫描,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小肝癌,MR,螺旋CT,强化特征
参考文献
[1]齐晓辉, 时高峰, 王琦, 等.MR弥散加权成像及ADC值对小肝癌的诊断价值[J].实用放射学杂志, 2013, 29 (7) :1112-1115.
[2]秦海松.低场MR在小肝癌和肝小血管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J].江西医药, 2011, 46 (10) :954-955.
[3]罗光慧, 张建平.多层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对小肝癌的诊断价值[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0, 3 (13) :72.
CT强化扫描 篇4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2月在本院住院治疗的绞窄性肠梗阻患者90例作为观察组,所有患者均经腹腔诊断性穿刺、实验室检查及手术确诊,所有患者于术前均行多层螺旋CT检查。在观察组患者中,男51例,女39例,年龄31~72(53.10±5.23)岁,根据患者目标肠壁在手术过程中是否恢复血运分为缺血坏死组和无缺血坏死组,缺血坏死组58例,男32例,女26例,年龄31~70(52.28±5.40)岁;无缺血坏死组32例,男19例,女13例,年龄33~72(52.46±5.49)岁。同期随机选取50例单纯性肠梗阻患者进行对照,对照组患者中,男27例,女23例,年龄25~70(49.35±5.47)岁,三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检查方法本研究运用的CT扫描设备为PHILIPS Brilliance 16排螺旋CT;MALLINCKRODT双筒高压注射器。扫描参数为:120k V,200m A,层厚5MM,层距5MM,2MM重建。扫描完成后,需经图像后处理技术进行图像处理,对原始数据图像的重建采用1.0~1.5mm间隔,容积重建(VR)主要观察患者病变肠段肠系膜血管的大体形态及其周围关系,观察肠系膜血管是否狭窄及血管中断现象;最大密度投影(MIP)观察血管壁和血管腔的变化,对血管狭窄时了解血管壁的厚度、动脉硬化斑块的观察有明显优势;多平面重建(MPR)则从不同方向、不同平面对肠系膜血管和肠管进行显示,它可以以较薄的层厚对病变肠管及血管进行冠状位、矢状位、横断位或其它任意方位的重建,有利于进一步了解肠壁和血管壁的病理情况。
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9.0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两组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均数比较采用单变量完全随机设计的方差分析,P<0.05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三组患者平扫CT值、20s REV值、60s REV值比较见表1。
2.2观察组患者MRV征象本组中直接征象主要体现在肠系膜血管闭塞和肠系膜及其血管水肿扩张,分别为3例、16例,肠系膜血管闭塞主要表现为肠壁不强化,肠系膜上静脉扩张,内部不强化;肠系膜及其血管水肿扩张表现为明显区域性肠系膜云雾状密度增高,肠套叠5例、粘连性肠梗阻4例、肠扭转2例、十二指肠旁疝5例。
3讨论
绞窄性肠梗阻是指在肠梗阻的同时合并有血运障碍,如嵌顿疝、肠套叠、肠扭转等,往往合并有肠系膜受压,常在短时间内发生肠坏死[4]。有文献报道SO即使经过积极的手术治疗,死亡率仍可高达19.04%[5]。统计数据说明,SO的早期诊断、及时手术是减少肠管坏死、降低死亡率的关键所在,但是SO的诊断一直是外科的难题,其误诊率31%~70%[6]。
由于绞窄性肠梗阻患者存在一定的MRV表现,因此,本研究分析REV值对绞窄性肠梗阻MRV改变的影响,并分析绞窄性肠梗阻MRV特征性改变,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平扫CT值、20s REV值、60s REV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缺血坏死组与无缺血坏死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肠梗阻缺血坏死肠壁的血运功能障碍,增强扫描肠壁强化程度就将减低,CT值比有正常血供的CT值要低。肠道一旦发现肠梗阻,由于肠道内气体及液体潴留而产生肠管扩张,随着肠管扩张的加剧,肠腔内的压力增高,当其超过静脉压时,肠壁静脉发生淤血、曲张和血栓形成,使肠壁发生淤血性改变。如肠壁压力进一步升高,可引起动脉供血障碍,导致肠壁缺血坏死。
参考文献
[1]吴在德.外科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516.
[2]吕云福,李新秋,黄伟炜.绞窄性肠梗阻诊断指标的分析[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07,10(1):583.
[3]成磊珂.绞窄性肠梗阻的早期诊断与治疗[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10,16(3):386-387.
[4]朱军海.绞窄性肠梗阻的CT特点及临床意义[J].吉林医学,2010,31(36):6805.
[5]曾恒健,刘鸿文,肖庆文.CT在绞窄性肠梗阻的临床诊断中的价值分析[J].医学信息,2011,24(3):1562-1563.
浅谈CT扫描架平衡 篇5
1 平衡的定义
扫描架平衡是现代精密机械的一个重要问题,尤其在大型医疗设备中,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此,设法将构件的平衡惯性力加以平衡,消除或减小惯性力的不良影响,提高机械的工作性能,就显得尤为重要。在CT中就是要达到机械平衡,消除运动伪影。
1.1 静态平衡
若质心不在回转轴线上,则在静止状态下,无论质心初始在何位置,最终都会落在轴线的铅垂线下方,这种不平衡现象在静止状态下就能表现出来,称为静态平衡。如果扫描架静态不平衡,则旋转1周时,扫描架在X方向上前后振动1次;有时候也会在Y方向上下振动1次。
通过在质心的另一侧加上一定的质量,或在质心的同侧去掉一定的质量,使质心的位置落在回转轴线上,从而使离心惯性力达到平衡,即静态平衡。
1.2 动态平衡
扫描架动态平衡的条件是:质量分布关于过质量中心的XZ平面对称,并且对过质量中心的YZ平面也对称。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图1(a)是一个静态平衡轴承。在图1(b)中,我们对轴承加了一个旋转结构,也达到了静态平衡,这里没有说明支持轴承的静态结构,但假定是在平面内,这部分由于其对称性也是动态平衡。
图2(a)说明了这个例子的Z轴俯视图。如图2(b)所示,我们加2个相同的组件上去,间隔180°,因为质量的中心在轴承轴心上,这是静态平衡,但不能确定是否动态平衡。
图3的侧视图能说明这点,图3(b)说明了动态平衡情况,因为2个相同的组件是对称分布的(有相同的Z坐标);图3(c)说明了动态不平衡的情况,此时,在扫描架旋转时会摆动。例如,GE公司LIGHTSPEED以前的CT扫描架不考虑动态平衡,经常会发生摆动。
2 扫描架平衡过程
2.1 扫描架不平衡的检测及维修
把2个张力传感器加在静态扫描架内,1个传感器在扫描架的前面,另1个在扫描架的内部,2个传感器都通过接口板连接到NSUB板上。由于涉及的信号电压较低,2个传感器都对穿过它们的气流引发的噪音很敏感。因此,在扫描架平衡程序执行期间,传感器组件的盖一定要扣紧,否则会引起误差。
在扫描架旋转期间,结合放置在扫描架内的2个传感器的输入,扫描架平衡程序能够计算出保持扫描架平衡所需要的反平衡力和力矩,这些反作用力和力矩由2个平衡点预先放置的配重完成。观察2个传感器上的张力变化,以及在2个校准平面内的试验配重,能够确定张力和不平衡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称为传感矩阵。
这种扫描架特定的关系即使以后旋转组件改变,也能用来简单地验证不平衡是否在规定的范围内,是否有必要确定2个平衡点的新配置,以抵消不平衡力和力矩。没有传感器矩阵文件,软件不知道传感器读数和平衡条件之间的关系。只有产生了传感器矩阵,才能做平衡检查。
扫描架平衡维修过程由以下6步构成:(1)平衡检查(评估现在的平衡状态);(2)验证现在的配重构成;(3)安装参考配重,校准数据,产生传感器矩阵(如果不存在);(4)产生平衡方案;(5)安装配重;(6)验证平衡并贮存新的配置。
2.2 不平衡的原因
如果操作不当,扫描架平衡程序就不能平衡扫描架,引发故障的原因可能有:(1)传感器数据失效(由平衡程序做的传感器测试数据不在期望的范围内);不正确的参考配重放置;不正确的配重固定扭矩。(2)如果不遵守规定,扫描架旋转时会发生危险,例如:不正确的配重安装;使用螺杆手动旋转扫描架;配重固定力矩不正确等。
3 力矩问题
扭矩对扫描架配重很重要,因为扫描架旋转时,力直接作用在配重上,扫描架配重螺帽上的扭矩大小很关键。例如,GE的16排CT在0.4 s扫描时,螺杆的负载能力分别为8 165 kg和3 175 kg。要确定摩擦能否承担平衡配重的离心力,而不是螺杆本身质量,下面我们分析螺杆承担的负载种类,然后解释预置负载和摩擦的重要性。
4 螺杆上负载的定义
4.1 张力负载
当紧固螺杆时,张力负载是在预置负载的方向上,如图4所示。
注:图中实线为施加的负载,虚线为反作用力
4.2 切变负载
在图5中,注意作用于螺杆上的切变负载和反作用负载,它们靠近在一起,对给定的交叉区域,螺杆对切变的强度只有张力负载的一半。偏移表示工作不正常。
注:图中实线为施加的负载,虚线为反作用力
4.3 组合的切变和挠度负载
在图6中,施加的切变负载和反作用力是分开的,与仅有切变负载相比,此时螺杆强度减弱,减弱的程度取决于施加负载和反作用力之间偏置的距离。
4.4 平衡螺杆上的负载
注:图中实线为施加的负载,虚线为反作用力
在107°和180°平衡堆上的螺杆受到切变和挠度结合后的共同作用。如图7所示,如果预置负载能力过小,螺杆在切变和挠度负载的作用下强度变弱,如果螺杆不能直接承受来自平衡配重的负载,会在负载下断裂。
所以,我们必须给螺杆规定较高的预置负载,使之能承受配置之间的摩擦离心力,这样可以减少直接作用于螺杆上的切变和挠度负载。预置负载高一些,扭矩约为160 Nm是要求结果的最优值。
螺杆为什么要在这个方向?螺杆的轴线需要沿着Z方向调整,使平衡配重的质量中心能沿着Z方向前后移动。在扫描架结构和钢平衡配重之间放置质量较轻的铝套和铝垫片就能完成这样的调整,铝垫片的多少能用来补偿所需钢片的质量。
在Z方向上调整质量中心,我们使用更方便的螺杆加载。从图8可以看出,螺杆仅有张力负载,平衡配重之间的摩擦负载不是关键的,事实上,螺杆尺寸可以小一些,也能安全地承受离心力。
5 扫描架平衡规定的意义
在完成扫描架平衡的过程中,用户的场地规范相对宽松。因为场地中的系统环境不一样,系统是在客户点扫描的,制造商可以把制造商规范和场地规范一起显示出来。CT系统运输以前已经校准到制造商规范,这样安装期间的小变化不会要求扫描架重新平衡。
在场地规范之外有一个安全界限,叫做“IQ”规定,定义了少量平衡条件的范围。如维修桌面,如果平衡条件超出了“IQ”范围,会出现图像伪影[3]。在宽松条件下,允许快速校正,用户可以做扫描,这个安全界限也考虑到任何平衡结果的微小变化。特别是运输以后扫描架平衡达到了上限,甚至以后检查时超过了限制。宽松的条件提示维修工程师,扫描架平衡需要在其他校准程序之前做,不做好平衡校准,不允许做其他详细校准[4]。
综上所述,扫描架平衡随着扫描速度的加快越来越重要,在日常维护和保养中一定要给予高度关注,应经常查看平衡配重的状态、张力传感器的密封等,让机器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中[5]。
参考文献
[1]孙垣,陈作模.机械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葛建新.GE16排螺旋CT高压故障维修[J].中国医学装备,200(9):54-57.
[3]马继民,叶仲鑫.CT图像数据采集部分通道圈状伪影故障排除及分析[J].医疗卫生装备,2004,25(12):61-62.
[4]姜树勋.64排CT lightspeed故障检修实例[J].医疗卫生装备2008,29(9):132.
CT强化扫描 篇6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本研究选用美国GE公司生产的Light Speed 16CT作为实验用机,该设备性能稳定,图像质量好,在临床上广泛使用,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性能体模选取美国体模实验室(AAPM)生产的Captain500作为标准体模。
肺是人体呼吸的重要器官,其内部为富含空气的空腔组织,其密度相差较大。肺CT的临床诊断主要要求有高的细节显示能力,即高的空间分辨率。由于本身组织密度相差较大,其密度分辨率无特殊要求。
1.2 方法(1)
在扫描床上正确放置Catphan 500体模的Catphan528和Catphan 515体模,使用140 k V/20、30、40、50、200 m A和层厚分别为1.25 mm和10 mm扫描,获取高对比度下分辨率图像和低密度分辨率图像,调节到最佳的窗宽窗位,记录肉眼看到的高分和低分值,并与国家CT检测验收标准(高低比度分辨率≥5LP/cm,低对比度分辨率≤7.0 mm@0.5%)[7]的要求进行比较,记录下符合标准的最低扫描条件值。
(2)选择2009年8月-12月有咳嗽、咯痰、咯血等呼吸道症状且X线胸片发现病灶的志愿者60例,分别采用标准条件和步骤(1)获取的低剂量最佳条件进行肺部常规扫描,采用热释光剂量计(TLD)放置人体敏感部位的体表对应部位,测试病人的皮肤受照剂量,获取图像。
(3)对获取的扫描图像打印胶片,遮挡扫描条件,分别请两名从事放射科影像工作10年以上的资深医生对获取的图像进行盲评,分辨图像的细节,进行评价。
2 结果
扫取性能体模,采用140 k V和分别为200 m A、50m A、40 m A、30 m A和20m A进行扫描,对获取的图像调节合适的窗宽窗位,记录读取的关键性能参数,经过比较140 k V,30 m A为合适的低剂量扫描参数。获取的图象如图1所示。左侧两个图为140 k V/200 m A扫描获取的高对比度分辨率和低密度分辨率图像,采取STND标准重建算法重建,获取的高对比度分辨率为8l p/cm,低对比度分辨率为4 mm@0.5%;右侧为采用140k V/30m A低剂量扫描获取的图像,其高对比度分辨率为7lp/cm,低对比度分辨率为7 mm@0.5%,均满足国家CT检测标准(高对比度分分率≥5l p/cm,低密度分辨率≤7mm@0.5%)。考虑到肺为空腔组织,其实际密度要小于模体组织,故其实际扫描特性应优于模体组织。
对于6 0名志愿者分别进行1 4 0 k V/2 0 0 m A和140k V/30m A扫描,部分结果如下图2所示。图2分别罗列同一病人肺窗和纵隔窗不同扫描条件图像,左侧为常规剂量获取的肺窗和纵隔窗的图像,右侧为140 k V/30m A低剂量扫描获取的肺窗和纵隔窗图像。从图中可以看出两种剂量扫描获取的肺窗图像在细节上没有差异,而纵隔窗低剂量获取的图像颗较粗,感觉上略逊于常规剂量扫描的图像。
扫描的图像打片后遮盖扫描条件,邀请两位临床一线工作的资深影像学医师进行盲评,阅片。
对两个医师的可诊断和不能诊断的结果进行合并后,评价其一致性,一致性良好。
对照组诊断原发性肺癌19例,转移性肺癌12例,肺结核3例,肺炎14例,正常15例;实验组诊断原发性肺癌17例,转移性肺癌11例,肺结核3例,肺炎15例,正常14例。
3 讨论
(1)有效的降低了病人的吸收剂量[8]~[11]
目前由于CT引起的医疗X线照射已经占到了整个医疗辐射的70%以上,也是引起医疗照射二次损伤的主要原因。通过降低扫描的参数,可以有效地降低病人受照剂量。本研究中使用常规条件140 k V/200m A扫描的病人其剂量长度乘积(DLP)在200.88~347.13 m Gy*cm之间,而使用140 k V/30m A低剂量扫描DLP在32.26~50.74m Gy*cm之间,仅相当于常规剂量水平的10%~20%,可以有效地降低病人由于X线照射引起的辐射不确定效应,最大限度地保护了病人的人身安全。
(2)降低设备损耗,延长球管的使用寿命
X线是由高速运行的电子流撞击阳极靶面后产生。CT球管的寿命受曝光次数和每次曝光时毫安秒多少的制约。曝光次数多,CT球管阳极靶面受撞击的次数多,球管的受损几率大。扫描时使用的m As高,高速运行的电子流对靶的撞击面积增大,球管受损几率及损害程度相应增加[12]。曝光时间和次数相同,高m As扫描对CT球管的损害无疑大于低m As扫描。螺旋CT机球管常处于高速旋转且扫描时持续曝光的状态,一般都具有热容量限制。如果CT扫描时m As过高,可致CT球管的过热几率增加,损耗加大,从而加速球管的老化,进而降低图像质量。本组资料显示相同肺部扫描长度(220mm),低剂量(30m A)螺旋CT扫描的总m As为550m As,常规剂量(200m A)扫描为3521m As,前者仅为后者的15.6%。由于低剂量扫描总m As减少,扫描时CT球管发生过热的几率相应减小,利于延长其寿命,从而降低检查成本。
(3)图像的亮度
采用低剂量扫描后,因为X射线的量是与曝光的m A成正比的,m A降低,导致从球管的出射X线量显著降低,从而使图像在同等窗宽窗位下亮度降低,读片的医师在一开始会不适应,习惯后无问题。
摘要:目的本文研究了CT低剂量肺扫描最佳条件的选取。方法使用CT性能体模,分别进行140kV与20/30/40/50/200mA扫描,对扫描到图像的密度分辨率,高对比度分辨率进行检测,选取符合国家CT检测标准的图像进行比对,获得符合图像标准的最佳扫描条件;对60例病人分别进行常规剂量扫描和最佳低剂量扫描,记录扫描剂量,请两名资深医生对获取的图像进行盲评,获取结果。结果肺CT低剂量扫描可有效地降低病人的剂量。结论140kV/30mA是进行肺肿瘤CT低剂量筛查扫描的最佳条件。
CT增强扫描患者的护理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4年1月—8月进行CT增强扫描的223例患者, 其中男121例, 女102例;年龄17岁~77岁, 平均年龄53.4岁;扫描部位:颈部、胸部、腹部、盆腔。
1.2 方法
1.2.1 扫描前的准备及护理
1.2.1. 1 扫描前的健康教育
(1) 向患者及家属解释增强扫描的目的, 告知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 获得患者家属的同意, 并在增强扫描同意书上签字。 (2) 腹部增强扫描的患者需禁食6 h, 做过钡透检查的患者需钡剂排空后才能再检查。上腹部增强扫描的患者在造影前20 min嘱患者饮水1 000 m L, 扫描前10 min再次口服300 m L水, 使胃肠道充盈良好, 减少气体伪影, 并有利于观察胃肠道管壁的情况。下腹部检查的患者需憋尿, 使膀胱充盈。 (3) 去除患者检查部位的饰品, 如需要可要求患者更换病员服, 以免异物引起的伪影。
1.2.1. 2 扫描前的护理
(1) 予静脉穿刺置管, 静脉留置针在CT增强中的优点已经得到了很多学者的肯定[2], 一般选择上肢弹性较好的血管, 常选用桡静脉或肘静脉, 进针要深, 固定牢固。静注1 m L造影剂行碘过敏试验, 观察15 min~20 min, 阳性者停止使用该造影剂。需要注意的是阴性者也不一定安全, 在造影前需配备好抢救药品。 (2) 协助CT室医师摆好体位, 尽量使患者的体位处于自然状态。 (3) 连接高压注射器并固定好, 排空气体, 打开静脉留置针的开关, 抽血回血通畅, 预注5 m L造影剂, 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液现象, 询问患者有无不适, 如有问题及时调整。理顺软管, 防止折叠。 (4) 告之患者造影剂注射较快, 局部可有轻微胀痛感。增强扫描的时间一般较长, 为消除患者紧张的情绪, 训练其屏气、呼气, 在检查时根据要求进行屏气, 以免因呼吸移动伪影影响CT图像质量, 避免漏诊或误诊。
1.2.2 扫描时的观察及设定参数
增强扫描检查时, 密切观察患者的情况, 特别注意患者有无恶心、呕吐、面部潮红、荨麻疹、打喷嚏等药物不良反应。
我院CT增强采用的是非离子型造影剂碘海醇, 用量80~100 m L, 采用苏州复华康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J L-100F型医用CT增强注射泵, 注射速率3 m L/s。颈部在注射造影剂20 s后进行动脉期扫描, 胸部25 s、腹部30 s、盆腔30 s~40 s。60 s~70 s后进行静脉期扫描, 根据诊断需要可加扫延迟期, 如肝血管瘤与肝细胞癌的鉴别诊断。
1.2.3 扫描后的护理
拔除高压注射器针头, 夹闭留置管, 在观察室留置观察半小时, 如无不适方可离开。嘱患者适当多饮水, 稀释体内的造影剂, 以使造影剂尽快排出体外。
2 结果
223例患者均完成CT增强扫描, 注射碘造影剂无过敏反应发生, 1例化疗患者改变注射速率后完成CT增强扫描, 1例患者局部造影剂轻度外渗, 经及时处理, 症状缓解。
3 讨论
增强CT扫描时间相对较长, 患者顾虑较重, 在检查前告知患者增强CT扫描的操作步骤及检查目的, 消除患者的紧张情绪, 取得患者的配合。近年来, 群众的防护意识增强, 特别是年轻患者对CT检查的辐射危害过于担心, 检查中应做好防护工作, 特别是加强对眼晶体、性腺等辐射敏感部位的防护。
我院CT增强检查采用的是非离子型造影剂碘海醇, 非离子型造影剂具有渗透压低、耐受性好、性能稳定、副作用小等优点, 注射速率一般设定为3 m L/s, 对于血管弹性较差的老年人、化疗患者, 适当降低注射速率, 有利于减轻患者的不适。本组病例中有1例胃癌术后化疗患者, 注射速率设定3 m L/s时, 刚开始推注患者就主诉疼痛, 停止注射后检查回血通畅, 局部亦无渗漏、肿胀, 后将注射速率改为2 m L/s, 患者无明显不适。因此, 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注射速率。
增强扫描检查时应密切观察患者的情况, 局部感到发热一般无需处理, 如发生严重变态反应, 立即停止注射, 展开抢救。CT室配备有抢救药品, 医护人员掌握碘过敏反应的应急预案, 与临床科室建立碘对比剂不良反应抢救增援机制, 在不良反应发生后, 临床医师能及时参与抢救。留置针要在增强扫描完成后观察30 min才拔除, 在发生过敏反应后能及时处置。
本组1例患者局部造影剂轻度外渗, 使用50%硫酸镁保湿冷敷, 24 h后好转。预防造影剂外渗的措施:静脉穿刺选择粗直、弹性好的血管, 老年患者应尽量选择前臂正中静脉, 以避免发生渗漏[3];对穿刺针头进行恰当的固定;与患者良好沟通, 取得其配合, 避免肢体移动而致穿刺针移位。
参考文献
[1]郑惠生, 高斌, 刘斌.CT诊断与临床[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1:6.
[2]董桂青, 李雪燕.静脉留置针在CT增强扫描中的应用价值[J].实用医技杂志, 2008, 15 (27) :3684-36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