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护措施

2024-09-28

施护措施(精选7篇)

施护措施 篇1

痛经是妇女常见病之一, 周期性发作, 严重影响妇女同志的身心健康。根据月经周期不同生理特点和痛经发病特点, 确立治疗原则及辨证护理措施, 疗效满意, 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2008年1月-2010年12月来我院共治疗128例患者, 年龄17-42岁, 未婚60例, 已婚68例;原发性痛经60例, 继发性痛经68例;伴有不孕症48例;B超提示有子宫内膜增生过长38例, 子宫内膜异位症12例。治疗效果:按周期用药, 1个月为一个周期, 治疗一个星期疼痛消失22例, 两个周期疼痛消失55例, 三个周期疼痛消失33例, 三个周期以上疼痛无明显改变18例, 治愈或症状明显改善110例, 总有效率85.9%。

2 辨证施治

2.1 经前期, 经前4-24h内膜缺血坏死, 胞膜瘀滞等待排出, 当活血通经, 方用活血通经汤 (自拟) :炒杭芍30g、当归24g、香附、郁金、丹皮、刘寄奴各12g、柴胡、元胡、甘草各15g、齐穗、益母草各18g、瘀痛偏寒凝加川穹6g、有热加黄岑、栀子各6g, 瘀血明显, 伴有血块加桃仁、红花各6g。

2.2 经间期 阴血与阳气恢复, 到相对平衡阶段, 治疗当滋阴温阳, 调气行血法, 用益母草盛金汤 (自拟) :益母草30-40g、当归、川穹、杭芍、白术、丹参各15g。腹胀明显者加乌药、枳壳各10g。

2.3 经后期 阴血胞膜排出, 血海空虚正待修复, 胞宫内膜排出后, 开始恢复, 当滋阴益阳法, 用补肾孕育汤 (自拟) :当归24g、川穹、杭芍、香附子、熟地各12g、山萸肉、枸杞子、山药各10g、菟丝子15g。

3 辨证施护

3.1 疼痛施护

3.1.1 注意观察病人疼痛的性质、程度、时间、部位, 并结合全身症状及舌脉判断其寒热虚实。

3.1.2 认真观察病人月经血量、色、有无血块, 详细记录。

3.1.3 根据病人痛经发作时间, 指导病人在疼痛前服药, 如口服元胡索片或止痛片, 以达到止痛效果。

3.1.4 痛甚时, 可针灸止痛, 一般取穴中极、气海、三阴交、太冲、内关、合谷等或取耳穴子宫、神门、肝、肾压籽止痛。

3.2 生活起居指导

3.2.1 居住环境要注意避免噪音, 空气新鲜, 温度适宜, 避免使用风扇及在空调房间睡觉。作息时间有规律, 养成定时睡眠, 早睡早起的好习惯, 以保证睡眠充足、心理放松。

3.2.2 加强对患者进行月经期健康宣教。嘱患者经期注意休息, 避免做体力劳动或剧烈运动。保持外阴清洁, 绝对禁止性生活、盆浴、游泳及冷水淋浴, 防止寒邪入侵。

3.3 情志指导

妇女在经期因生理性原因, 情绪易激动、暴躁、心情不安、易发脾气, 痛经患者特别是气滞血瘀证, 由于肝郁气滞易急躁、易怒, 会使疼痛加重, 所以要劝导患者保持良好的情绪, 学会自我控制和调节的能力, 调畅情志, 乐观豁达, 保持心情舒畅, 防止肝郁致痛。

3.4 饮食调理指导

痛经患者平时饮食应多样化, 合理营养, 多补充维生素类食品, 根据痛经的不同表现, 分别给予温通、化瘀、祛寒、补虚的食品, 经常食用具有活血, 行气作用的食物, 如芹菜、菠菜、香菜、胡萝卜等。

3.5 康复期指导

3.5.1 指导患者了解月经期生理卫生与保健知识,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正确对待月经来潮, 特别是月经初潮青少年。

3.5.2 鼓励患者正确对待此病, 平时保持心情舒畅, 情绪稳定, 按医嘱经前1-2d服药, 以减轻疼痛, 平稳度过月经期。

3.5.3 保持情绪稳定, 避免七情所伤, 防止寒邪入侵。

3.5.4 注意饮食原则, 忌生冷、辛热、酸涩食物。

痛经病因复杂, 痛者不通、通者不痛, 痛经暑湿居多, 周期性发作。周期性的药物治疗对卵巢功能恢复、子宫发育、内膜正常增生, 宫内组织的排出及缓解子宫收缩都有一定作用, 同时运用中医辨证施护对患者进行不同的护理措施并采取传统的针灸和耳穴埋籽疗法止痛, 既消除患者的思想顾虑, 又减轻了疼痛, 大大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

摘要:目的 探讨月经周期辨证用药及护理治疗痛经的机理和疗效。方法 月经周期分段辨证用药护理, 经前痛经以活血通经, 经中期痛经以调气行血, 经后痛经以滋阴湿阳等法治疗和护理, 本病128例。结果 总有效率85.9%。结论 通过有效的辨证施护, 可以减轻痛经病人的发生率, 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

关键词:痛经,辨证施治,护理

腰痛的辨证施护 篇2

1 辨证施护

1.1 寒湿型

以寒邪为主, 症见腰部冷痛重着, 转侧不利, 静卧痛势不减, 遇阴雨天疼痛加重。施护:①保持室内干燥清洁, 以防潮湿;②注意保暖避风寒, 忌贪凉喜水, 及时更换衣服、被褥;③忌食生冷食物;④腰局部冷痛甚着隔姜片灸3次~5次, 艾条熏灸10 min~20 min, 也可以熏床熏蒸, 药物伸筋草、透骨草等;⑤汤药宜热服, 可饮少许药酒以散寒, 温经通络。

1.2 湿热型

以湿热之邪为主, 症见腰部驰痛、重坠, 痛处伴有热感, 久坐、热天、雨天疼痛加剧, 活动后可减轻。施护:①室内保持通风凉爽, 勤换内衣;②饮食宜清淡, 多饮水, 忌酒、辛辣、厚腻之品;③汤药宜温服。

1.3 淤血型

以气滞血瘀为主, 症见腰部刺痛, 痛有定处, 日轻夜重, 俯仰不便不能转侧, 痛处拒按。施护:①局部按摩, 勤洗澡, 用热水洗擦;②以胡桃肉3个、桃仁7粒共捣烂、酒糟调, 敷掌心, 左痛敷右, 右痛敷左。

1.4 肾虚型

以酸软为主, 症见喜按喜揉, 腿膝无力, 遇劳更甚, 卧则减轻。施护:①节制房事, 劳役适度;②以肉桂30 g、吴茱萸90 g、生姜120 g、葱头30 g、花椒60 g, 捣均炒热, 以绢帕包裹熨痛处, 冷则再炒熨之, 共20 min~30 min;③以狗脊、川杜种, 水煎服;④针刺肾俞、命门、委中, 针用补法。

2 讨论

便秘的辨证施护 篇3

1 热秘

证见大便干结, 排便困难, 小便短赤, 面红身热, 或兼有腹胀纳呆, 口苦口臭口干, 舌质红苔黄, 心烦易怒, 脉滑数。

护理:病室应整洁, 通风, 干爽, 湿度偏高, 且要光线柔和, 避免噪音的刺激, 强光刺激, 治宜清热润肠, 由于肠胃之热与饮食有直接关系, 故在临床护理中, 特别要注意饮食的调节。嘱患者饮食宜清淡, 多饮水, 多食新鲜粗纤维蔬菜及水果, 如芹菜、香蕉、蜂蜜、核桃仁、西瓜、雪梨, 苦瓜等, 禁食辛辣厚味, 忌烟酒。推荐汤料:红薯叶汤:取红薯叶300g, 开水烫熟加适量盐, 麻油, 做成菜汤。每天3次食用。鲜菠菜200g, 麻油14g, 将菠菜放沸水烫4min取出, 用麻油拌食, 每天3次;老年人排便无力时, 可用润滑性泻药剂, 如开塞露。针刺穴位取大肠俞、天枢、支沟、合谷、曲池用泻法, 以泄热通便。患者每天晨起睡前可顺时针按摩腹部10min。3d不排便, 应告诉医师处理。

2 气秘

气秘为气滞便秘实证, 均有气郁不畅, 忧愁思虑太多, 情志不舒的病史, 久卧少动, 慢性消耗性疾病, 瘫痪, 中风, 及手术等均可使气机郁滞, 大肠传导失职, 糟粕内停, 不能下行而致便秘。主证排便困难, 大便干结或不干结, 欲便不得, 排出不畅, 嗳气频作, 每于情绪不好时便秘加重, 便后汗出气短, 脘腹痞闷, 胀痛, 舌苔薄腻, 脉弦。

护理:气秘型的护理首先要为患者创造良好的就医环境, 避免不良环境的恶性刺激, 针对好生气的患者做好心理护理, 给予解释和疏导, 调节情志, 讲明情绪与疾病的关系, 解除思想顾虑, 使患者保持心情愉快舒畅。宣肺降气, 使水道通调;服药护理, 宜用顺气行滞剂, 以六磨汤加味。多食佛手、荔枝, 萝卜、柑橘等调气之品, 饮食易消化, 软食为主, 如面条, 水饺等。食疗:槟榔粥 (粳米100g, 槟榔、郁李仁、火麻仁各15g, 蜂蜜15~20g) , 每天分2次服。有顺气行滞通便之功。忌煎炸、辛辣之品。多喝开水, 起居有规律, 养成定时的排便习惯, 不留宿便, 避免干结。学会正确的排便用力方法。用泻法, 针刺大肠俞、天枢、中脘。

3 虚秘

虚秘表现为虽有便意, 临厕努挣乏力, 大便并不干硬, 面色无华, 头晕目眩, 神疲气怯, 心悸不寐, 气短乏力, 舌淡苔薄白, 脉虚。

护理:虚秘为肺脾功能受损, 肺气虚使大肠传导无力所致。因此施护原则为, 虚则补之, 以滋气血生化之源。益气润肠通便, 排便时可按摩 (双手重叠, 顺时针方向绕脐用力推按) 腹部。不宜用力过猛。选用坐便, 对于大便过于干硬的可采用外导法通便, 用甘油栓纳或开塞露入肛中, 也可戴手套将粪便掏出, 不宜用泻剂。应注意保暖, 充分休息, 勿过劳。让患者养成每天定时排便的习惯, 嘱患者适当进行体育活动如太极拳、慢步行走等, 长期卧床患者腹肌无力, 嘱患者做腹肌锻炼、提肛肌的收缩锻炼和排便动作锻炼;食疗可适当地服用麻仁丸, 多食用核桃, 黑芝麻、、松子仁、红薯、蜂蜜等食物, 多喝开水, 忌食辛辣刺激性食品, 推荐:黄芪当归炖母鸡:当归9g, 生黄芪30g, 黄母鸡1只, 针灸疗法:取脾俞、胃俞、大肠俞、足三里、关元、天枢均用补法。

4 冷秘

证见:大便坚涩, 排出困难, 小便清长, 面色清白, 四肢不温, 恶寒喜热, 腹中冷痛或腰脊酸冷, 苔白, 舌淡, 脉细沉或迟。

护理:此型便秘是由于阳气衰退, 阴寒内生致阳气不通, 多因常食寒冷, 生硬之品伐伤阴气, 肠道传送无力所致。或年老体弱, 脾肾阳气虚, 真阳不足, 温煦无权, 阴寒内结糟粕不能下行凝积肠道成便秘。冷秘的施护原则为:补益脾肾, 振奋阳气, 温润通便。阳虚则寒, 温化寒凝, 因而应注意保暖 (可用热水袋局部热敷, 可缓解腹痛, 温暖下焦) 平时不可过食寒冷生凉, 宜常食核桃仁、黑芝麻等油脂较丰富的食品。多食温热性食物, 如羊肉汤、胡椒粉, 以温补脾肾, 祛邪扶正。可适当的服用粥汤:附子狗肉汤:取狗肉450g, 熟附片15g, 炖烂食肉喝汤, 每天1~2次。应指导患者根据身体情况, 适当进行体育锻, 活动量循序渐进, 如打太极拳, 散步等不断增强机体的御寒抗病能力, 增加肠蠕动, 保证大肠传导功能正常, 使大便通畅。用补法, 针刺取肾俞、大肠俞、上巨虚, 并灸神阙、气漏以温通下焦。

5 讨论

便秘是常见的消化道运动功能紊乱, 与脾胃、肝肾的关系甚为密切。综上所述, 在护理便秘患者的过程中, 只要认真进行辨证, 根据病机, 辨证分证型, 正确施护, 定能取得满意效果。因此, 治疗时应加强护理, 叮嘱患者日常注意事项,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消除导致便秘的各种不良因素, 彻底消除便秘, 提高生活质量[1、2]。

关键词:便秘,辨证施护

参考文献

[1] 赵曦光, 杜玉奎.疗养康复护理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1999.

消渴的辨证施护 篇4

通过多年的临床护理实践,笔者深切体会到对消渴患者除做好一般护理外,更应重视辨证施护,对每一位消渴患者,在调护方面,必须弄清致病因素,不同的证型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护理效果。现将临床护理分述如下:

1 一般护理

1.1 作息及饮食[2,3]

根据病情适当休息,不宜过度劳累,病重者卧床休息。

本病饮食护理十分重要,糖尿病患者饮食一般限制在每日6~8两。适当增加蛋白质,督促患者严格控制饮食,饥饿明显者,可加新鲜蔬菜充饥,不可自行另加米面等主食。禁烟戒酒,忌食辛辣厚味,尤其禁食甜薯、藕、马铃薯及含淀粉较多的食物。轻型无合并症者,可单用饮食疗法,选是白菜、冬瓜、山药、豆类、鸡蛋、瘦肉等。平时可常用山药煮熟代食,具有养阴生津止渴的作用。

1.2 心理

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加强精神护理,消除患者顾虑,增强治疗信心[4]。

1.3 观察体征、症状

观察体重、尿量的变化,每周测体重一次,每日记录出入液量及小便次数,并注意尿的颜色、气味,随时留置标本,以备检查。

糖尿病患者应严格观察病情,如发现患者厌食、呕吐、腹痛、口内有苹果味等症状时,应警惕发生酮症酸中毒的可能,及时报告医生准备抢救措施。

1.4 并发症

本病常易发生并发症,应多加注意有关兼证,若出现多发性创疔者,应指导患者注意皮肤清洁卫生,避免抓破皮肤发生感染。

1.5 服药

降糖药必须饭前给服,如需用胰岛素治疗者,按医嘱饭前半小时准量注射,并观察反应,防止过量后引起低血糖,如头昏、心悸、出汗、全身无力、脉细数等,严重者可以发生昏迷、抽搐等症。如有上述症状出现,应速喂糖水,并立即报告医生。

2 辨证施护

2.1 阴虚燥热证

消渴初起,口渴多饮,消谷善饥,尿频量多,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洪数。炽盛,耗液伤津,故口干舌燥,烦渴多饮。肺主治节,燥热伤肺,治节失职,水不化津,直趋于下,故尿频量多。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洪数,是内热炽盛之象。宜养阴清热润燥。方用消渴方、白虎加人参汤加减。护理上对于多饮多尿者每天记录水分进出量。多食易饥者应控制饮食,可参照一般护理的饮食。口渴患者可针刺肺腧、少商、鱼际等。严禁辛辣烟酒等助热生火刺激之品。避免情志刺激扰动五志之火。

2.2 气阴两虚证

病程较长,多饮多食多尿不若初起时严重,伴有汗多、气促、精神疲劳、脉重按无力。治宜益气养阴生津。方用六味地黄丸、参苓白术散加减。

护理上注意休息,避免过度疲劳。根据体力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如每天坚持小步跑。经常观察患者的视力、皮肤以及全身症状,定期测血压,注意并发雀盲、白内障、痈疖、肺痨、眩晕等症。一旦发生,应结合有关病症护理。

2.3 阴阳两虚证

病延已久,口干舌燥,渴而多饮,尿量频多,畏寒肢冷,腰酸腿软,面色黧黑,消瘦,舌淡白,脉沉细无力。肾失固藏,肾气独浊,故小便频数,混浊如膏。下元虚备,约束无权,而致饮一溲一。水谷之精微随尿液下注,无以熏肤充身,残留之浊阴,未能排出,故面色黧黑不荣。肾主骨,开窍于耳,腰为肾之府,肾虚故耳轮焦干,腰膝痠软。命门火衰,宗筋弛缓,故见形寒畏冷,阳痿不举。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是阴阳俱虚之象。治宜滋阴温阳益肾。方用金匮肾气丸加减。护理上以休息为宜,严重者卧床休息,禁忌房事。观察病情变化,注意出现酮症酸中毒以及卒中、水肿等并发症。可用枸杞子、鲜生地黄煎汤代茶饮;适当进食芡实、核桃、猪腰等补肾之品[5]。

综上所述,笔者体会到对消渴患者的辨证护理,要跟据上消、中消和下消不同的证型,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给予情志、起居、饮食等方面的护理,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提高临床疗效,促使患者早日康复。《儒门事亲·三消之说当从火断》篇说:“不减滋味,不戒嗜欲、不节喜怒、病已而复作。能从此三者,消渴亦不足忧矣。”[1]

参考文献

[1]张伯臾.中医内科学[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5:249-252.

[2]张云.让患者正确认识和对待糖尿病[J].中国当代医药, 2009, 16 (8) :165-166.

[3]邱健力.永无止境:糖尿病防治任重道远[J].中国当代医药, 2008, 15 (22) :封面.

[4]孙琳, 杨本付, 耿厚法, 等.济宁市糖尿病人糖尿病相关知识知晓状况及影响因素调查[J].中国现代医生, 2009, 47 (15) :13-15.

痛风患者的辨证施护 篇5

关键词:痛风患者,辨证施护,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此次选取的80例患者中包括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分别为43例和37例;其年龄在28~79岁之间;其中包括19例肝肾阴虚和31例湿热蕴结以及18例痰浊阻滞还有12例瘀热阻滞。以下为本次治疗的观察要点: (1) 对患者的疼痛部位和持续时间以及关节红、肿、热、痛等情况进行观察。 (2) 对患者有无劳累、受冷和精神紧张以及感染还有饮酒等引发本病的诱因进行观察和分析。 (3) 观察患者是否有蛋白尿和血尿以及腰部酸痛等痛风性肾病的症状以及患者在排尿时是否有细小泥沙样的结石随尿液排除。 (4) 对患者的饮水量和排尿量进行观察。 (5) 在使用非糖皮质激素和甾体抗炎药时, 观察其是否有如胃溃疡和胃出血以及胃穿孔等胃肠道的不良反应以及肾脏毒性的表现。观察是否有脱发、腹泻、药疹以及肝酶升高等症状;对服用秋水仙碱和别嘌醇片的患者进行定期的肝肾功能的检查;检查血尿酸并使其保持在0.38 mmol/L。

1.2 方法

对照组:辨证施护, 不使用自行设计的护理方案。观察组辨证施护, 并使用自行设计的专项护理方案。对其血尿酸进行检测并绘制曲线, 对患者的症候、饮食、每日用药及外治进行观察并作出详细记录, 对其饮食和起居进行严格指导。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其疗效标准均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数据软件分析处理数据, 结果均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根据研究的结果显示, 对照组患者的血尿酸恢复至正常的时间和临床治愈时间以及平均好转的时间明显比观察组患者的血尿酸恢复至正常的时间和临床治愈时间以及平均好转的时间长, 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患者每周的血尿酸下降幅度明显小于观察组, 其差异亦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对照组40例患者经治疗后其治疗效果为有效的患者有32例, 其治疗效果为无效的有8例, 而观察组40例患者经治疗后其效果为有效的患者有39例, 其治疗效果为无效的有1例, 两组经比较后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此次研究结果表明中医辨证施护方法对于痛风患者是行之有效的, 这种方法可以有效提高的治疗及护理及护理效果。

3 讨论

痛风是由于慢性嘌呤代谢障碍 (即:湿浊淤阻, 留滞关节经络, 气血不畅) 导致的一组异质性疾病, 反复发作的痛风性关节炎、间质性肾炎、高尿酸血症以及痛风石等都是其临床特点, 关节红、肿、热、痛或伴不同程度发热是其主要的临床表现。痛风严重的患者通常会出现关节畸形和功能障碍等症状, 这些临床特点及其他因痛风所致的症状往往会给患者带来巨大的身体上的痛苦以及精神上的负担。痛风是属于中医“痹症”的范畴。近些年来, 根据我国部分地区流行病学的调查结果显示, 我国的痛风病患病的几率正处于逐年上升趋势, 在近些年来的关节炎患者中属于痛风病的患者约占其4.58%, 这大大的危害了人民的身体健康。痛风属于终身代谢性的疾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他们已为不健康的饮食习惯付出了代价, 痛风病的发生率不断上升。痛风病既增加了患者的痛苦也极大地危害了他们的身心健康。中医认为痛风病主要是以脏腑病变为主的由患者的脾和肝以及肾等脏腑功能失调而导致的湿浊和痰饮以及瘀血等病理产物在肢体关节和筋脉等处的停聚。由此可见, 医护人员在护理痛风患者时要仔细注意辨证的进行和关注患者痛处的处理。本次研究经过对在本院所选取的80例患者的护理, 作者得到的结论就是痛风患者的痛风病的发作有时会随着患者自身的饮食习惯的变化和气候的改变而发作, 所以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日常生活及饮食习惯, 避免食用易引起患者尿酸改变的食物是护理痛风患者主要的重点。痛风患者在痛风发作时为减少疼痛应当注意其疼痛部位的护理。当患者通风急性发作时要辨清患者的辨证分型, 对患者的症候护理和心理护理予以注意, 从而解决患者最急需解决的问题, 除此之外患者还要注意保护其疼痛的关节与部位等, 同时又可教会患者有关痛风预防的知识。

参考文献

肺胀的辨证施护 篇6

1 痰浊壅肺

1. 1 主证咳嗽痰多, 色白黏腻或呈泡沫, 短气喘息, 稍劳即著, 怕风易汗, 脘痞纳少, 倦怠乏力, 舌质淡, 舌苔薄腻或浊腻, 脉小滑。

1. 2 辨证大病久病, 耗损肺气, 肺虚脾弱, 痰浊内生, 上逆于肺, 肺失宣降所致。

1. 3 护理问题咳嗽;痰黏难咯;怕风易汗。

1. 4 施护

1. 4. 1 患者适当卧床休息。劝导患者戒烟。病室内绝对禁止抽烟, 加强通风换气, 保持空气新鲜。注意口腔清洁, 每日多次漱口[3]。

1. 4. 2 督促患者避免外感湿邪。汗出湿衣立即更换。

1. 4. 3 痰多尽量鼓励患者将痰排出。咳嗽无力者, 可翻身、拍背等以助痰排出, 必要时吸痰。

1. 4. 4 中药宜文武火煎, 并多服热饮。

1. 4. 5 饮食宜清淡, 易消化。忌生冷、肥甘厚味。

1. 4. 6 咳甚时可针刺合谷、曲池、脉俞穴位或进行背部拔罐。

2 痰热郁肺

2. 1 主症咳逆喘息气粗, 烦躁、胸满, 痰黄或白、黏稠难咯, 或身热微恶寒、有汗不多、溲黄、大便干、口渴、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2. 2 辨证痰浊内蕴化热, 痰热壅肺, 肺失清肃, 肺气上逆所致。

2. 3 护理问题心烦躁动;痰黏难咳;身热不爽;烦渴引饮;大便秘结。

2. 4 施护

2. 4. 1 保持病室空气流通。病室光线稍暗。

2. 4. 2 保持镇静, 作好精神护理, 劝慰患者不要急躁。

2. 4. 3 口渴多饮开水, 或用玄参、麦冬、银花、芦根煎水代茶饮[3]。

2. 4. 4 咯热痰者, 鲜竹沥煎水代茶饮。

2. 4. 5 大便干燥者, 可服香蕉或麻油, 必要时番泻叶泡水服以泻热通便。

2. 4. 6 中药汤剂宜凉服, 多服。

2. 4. 7 饮食清淡易消化, 忌辛燥及肥甘厚味之品。

2. 4. 8 配合针刺合谷、内关、足三里、膻中、曲池、大椎等穴位。

3 痰蒙神窍

3. 1 主证神志恍惚, 谵语, 烦躁不安, 撮空理线, 表情淡漠, 嗜睡, 昏迷, 或肢体蠕动, 抽搐, 咳逆喘促, 咯痰不爽, 舌质暗红, 舌苔白腻或淡黄腻, 脉细滑数。

3. 2 辨证痰浊壅肺, 肺气郁滞, 不能调节治理心血的运行, 痰迷心窍, 蒙蔽神机所致。

3. 3 护理问题呼吸不畅;潜在痰厥;有坠床的可能;潜在压疮的发生。

3. 4 施护

3. 4. 1 持续低流量给氧, 吸痰。痰多不易咯出者采用a- 糜蛋白酶雾化吸入后吸痰。保持口腔清洁。

3. 4. 2 测血压、脉搏、呼吸、体温, 记录在特护记录单。严密观察, 视情况准备好各种抢救药品器材。

3. 4. 3 遵医嘱口服或鼻饲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

3. 4. 4 病室安静, 光线适宜, 避免躁声不良刺激, 通气良好。

3. 4. 5 抽搐甚者加床栏保护。遵医嘱冲服羚羊角粉或静脉滴注清开灵注射液。

3. 4. 6 配合针刺入中、十宣、合谷、涌泉穴位。

3. 4. 7 定时翻身, 按摩受压部, 补充营养。

4 肺肾气虚

4. 1 主症呼吸浅短难续, 声低, 气浊, 甚则张止抬肩, 倚息不能卧, 咯白色泡沫痰, 胸闷, 心慌, 形寒汗出, 舌质淡或黯紫, 脉沉细无力。

4. 2 辨证大病久病, 耗伤肺气, 由肺失宣降、肾不纳气所致辞。

4. 3 护理问题喘息不得卧;悲观、忧郁、恐惧、不寐, 对治疗缺乏信心;潜在喘脱;心悸不安。

4. 4 施护

4. 4. 1 间断低流量给氧。卧床休息, 取半坐卧床。密切观察咳喘情况, 根据病情准备抢救物品。

4. 4. 2 痰多黏稠不易咯出, 用 α- 糜蛋白酶蒸气雾化或给予吸痰。保持口腔清洁。

4. 4. 3 给予情志护理, 告知精神郁怒对疾病的影响, 以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同时与患者家属取得联系辅以精心的生活护理。

4. 4. 4 胸闷、心慌、汗出者, 红参煎水频服或遵医嘱静脉注射生脉液等。

4. 4. 5 配合针灸, 如灸肾俞、气海、关元、膻中等穴[4,5]。

4. 4. 6 低盐饮食, 中药宜热服。多食补益气血之品。

5 阳虚水泛

5. 1 主症面浮肿, 下肢浮肿, 甚则一身悉肿, 腹部胀满, 心悸, 咳喘, 咯痰清稀, 脘痞, 纳差, 尿少, 怕冷, 面唇青紫, 舌胖质黠, 舌苔白滑, 脉沉细。

5. 2 辨证大病久病, 肺脾肾阳气衰微, 气不化水, 水邪泛滥或水饮上凌心肺所致。

5. 3 护理问题畏寒肢冷;情志抑郁;悲观、恐惧或忧思不寐;水湿停留;潜在阳脱。

5. 4 施护

5. 4. 1 卧床休息, 注意保暖, 随气候增加衣被。

5. 4. 2 低盐饮食, 控制水饮, 必要时记录液体出入量。

5. 4. 3 中药宜热服。多进补益阳气之品或参附汤频服。食疗如黄芪粥、山药粥等。

5. 4. 4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注意危险证候发生。根据病情备好抢救物品器材, 出现危象即告医生处理。

5. 4. 5 配合针灸百合、涌泉、肾俞、气海、膻中、关元等穴。

参考文献

[1]田玉美.肺胀病病因证治述要.湖北中医杂志, 1995, 17 (1) :32-33.

[2]焦卓维, 刘蓉芳.浅谈中医护理在现代护理中的作用.实用中医药杂志, 2003, 19 (12) :666.

[3]丁雨红, 兰智慧.慢性肺心病急性发作期中医药治法进展.中国民康医学, 2011, 24 (13) :1645-1647.

[4]白红华.肺胀的辨证施护体会.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04, 25 (4) :47-48.

眩晕患者的辨证施护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察病情

严密观察眩晕的时间、程度、诱发因素、伴随症状、血压变化等。如患者出现头痛、剧烈呕吐、视物模糊、语蹇、肢体麻木不遂, 血压持续上升时, 应立即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1.2 适劳逸

轻症眩晕发作时, 可静坐闭目养神;如视物旋转、如坐舟中, 甚则有昏倒倾向, 则应卧床休息, 病室应保持安静, 光线柔和, 避免强光噪音刺激。床铺应固定避免晃动, 翻身改变体位时应动作缓慢, 避免深低头、旋转等动作。平素当避免剧烈体力活动, 避免高空作业。

1.3 调饮食

中医学素有“食治甚于药治, 药补不如食补”之说, 根据病情给予辨证饮食, 痰湿患者要少食鱼腥之品;火旺者忌食肥甘厚腻和辛辣之品, 饮食宜清淡, 忌辛辣、烟酒之品。宜多食蔬菜、水果、蜂蜜等。

1.4 畅情志

眩晕患者多因风阳上扰, 痰瘀内阻所致。故患者宜出现心烦易怒, 情绪激动。根据患者心理特点, 护士应多深入病房, 以亲切的语言, 和蔼的态度, 与患者促膝谈心, 消除患者不必要的思想顾虑使患者情绪稳定。俗话说:“三分靠医, 七分靠养”, 保持乐观平和的心态, 使精神心态始终保持稳定状态, 将有利于疾病康复, 并动员家庭成员多关心体贴患者, 支持和理解患者, 良好的家庭、社会关系和融洽的人际关系, 有利于身心健康。

2 辨证施护

2.1 肝阳上亢证

常见症状有眩晕、耳鸣、头目胀痛、口苦、失眠多梦、遇烦劳弄而加重, 甚或仆倒, 急躁易怒, 舌红苔黄, 脉昡或数。治疗上以平肝潜阳为其大法[2]。护理要点: (1) 情志调节:做好心理护理非常必要。根据患者的心理特点, 应积极主动与患者交谈, 及时了解患者心理状态, 关心、体贴、尊重患者, 多给予安慰、开导和鼓励, 帮助患者消除或缓解各种心理压力和精神负担。 (2) 合理饮食:多食青绿色果蔬食品及滋阴潜阳之品[3], 如山药、薏米粥、鳖甲汤。忌辛辣肥甘、忌烟酒。平素用菊花、石决明冲茶代饮, 可起到平肝熄风之功效。 (3) 控制血压:遵医嘱按时服药, 测量血压, 使血压维持在理想水平。 (4) 起居有常:病室应安静, 空气流通, 按时睡眠, 外出带有色眼镜。 (5) 患者如出现眩晕头胀, 面赤头疼, 肢体震颤, 甚或昏倒。应警惕有发生中风之可能, 应严格观察血压、神智、肢体肌力、感觉等方面变化, 以防病情突变。

2.2 气血亏虚证

眩晕动者加剧, 劳累即发, 面色晄白, 神疲乏力, 倦怠懒言, 唇色不华, 发色不泽, 心悸少寐, 纳少腹胀, 舌淡苔薄白, 脉细。治疗上以补养气血为其大法[2]。护理要点: (1) 患者可卧床休息, 避免过劳, 协助其生活护理。 (2) 饮食应高营养易消化之品, 少食多餐, 忌生冷油炸之品, 可多食血肉有情之品[3], 如鸡肉、鸭肉等。大枣补血生血养心, 阿胶补血生血, 龙眼肉补益心脾, 养血安神, 平素可煲汤食用。 (3) 注意保暖, 病室温度应保持在22~24°C为宜。

2.3 肾精不足证

眩晕日久不愈, 精神萎靡, 少寐多梦, 健忘, 两目干涩, 视力下降, 或遗精滑泄, 耳鸣齿摇, 舌红少苔、脉细数, 或面色晄白、形寒肢冷, 舌淡苔白, 脉弱。治疗上以补肾益髓为其大法。护理要点: (1) 病室温度适宜, 适时增减衣被, 防外邪入侵。 (2) 注意休息, 劳逸适度, 勿过累。 (3) 护士和家属应关心、体贴患者, 协助患者生活护理。 (4) 因本证多属年老体衰, 脏腑运化无力, 故饮食应少食多餐滋阴益肾之品[3]。核桃是食疗佳品, 无论是配药用, 还是单独生吃、水煮、作糖蘸、烧菜, 均有以补血养气、补肾填精之功效。另外可食用肉桂、鸡子黄、鳖甲汤等。平素可用杞果、女贞子冲茶代饮。

2.4 痰湿中阻证

患者眩晕、头重、昏蒙, 或伴视物旋转, 胸闷恶心, 呕吐痰涎, 食少多寐, 舌苔白腻, 脉濡滑。治疗上以燥湿化痰为其大法[2]。护理要点: (1) 病室应保持空气清新, 避免潮湿。 (2) 呕吐者可用姜汁数滴滴舌面以镇逆止呕, 脘闷纳呆者可少食多餐易消化之品, 忌油腻肥甘厚味之品。陈皮行气化痰, 胆南星燥湿祛痰, 两者可冲茶代饮。 (3) 中药汤剂宜浓煎, 少量频服。

2.5 瘀血阻络证

眩晕、头痛、兼见健忘, 失眠、心悸, 精神不振, 耳鸣耳聋, 面唇紫暗, 舌暗有瘀斑, 脉涩或细涩。治疗上以活血通络为其大法。护理要点: (1) 病房保持温暖适宜, 防寒防冻。 (2) 心情保持开朗, 劳逸活动。 (3) 在饮食调理中, 可用丹参、当归、红花等冲茶。 (4) 中药以温热服。

眩晕患者在辨证施治过程中, 护理要做到心中有数, 掌握病情的发展变化及转归, 提出正确的护理诊断, 给予不同的辨证施护, 加强与患者沟通, 增强患者自我防护意识, 让患者保持情绪乐观, 避免激燥恼怒, 促进眩晕的顺利康复, 防止疾病的反复发作。

关键词:眩晕,辨证护理,肝阳上亢,气血亏虚,肾精不足,痰湿中阻,瘀血阻络

参考文献

[1] 周仲瑛.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3.

[2] 方明.中医辨证结合辨病治疗眩晕心得[J].河南中医, 2012, 32 (9) :1169.

上一篇:电子显微分析下一篇:三七皂苷R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