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卫生室从业人员

2024-10-15

村卫生室从业人员(精选9篇)

村卫生室从业人员 篇1

近些年来, 我国餐饮服务业整体卫生状况虽然得到很大改善, 但实际面临的问题依然突出, 其中高校餐饮卫生问题应当给予充分的重视。加强高校餐饮服务卫生管理工作是把住“病从口入”关的重要一环。有许多传染病, 如痢疾、伤寒、结核病、病毒性肝炎和某些寄生虫病等, 往往都是通过不正确的卫生服务污染食品而引起。因此, 高校餐饮卫生服务工作的好坏, 将直接影响着进餐者的身体健康, 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严格控制餐饮服务的卫生。

一、高校餐饮服务人员存在的主要卫生问题

(一) 高校餐饮服务人员的个人卫生问题。

有的服务人员会用香味很浓的护肤产品护肤, 这在为师生服务的时候很容易引起师生的反感。有的服务人员留着很长的指甲, 而且指甲很脏, 有的女服务员涂抹指甲油, 而指甲油又容易掉。有的服务人员在上班期间佩戴手镯、戒指、手表、手链、耳环等很有可能会影响食品卫生和服务操作的饰物。有的将抹布或围裙直接搭在肩上或夹在腋下, 甚至有的人会用围裙代替毛巾擦手和擦汗。

(二) 高校餐饮对服务人员的卫生管理问题。

尽管国家法律规定, 餐饮服务人员必须持有健康证才能上岗, 但是有些高校餐饮还是存在某些不规范之处, 聘用没有持有健康证的人做服务人员, 主要是一些来自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和外来务工人员。有些单位为了省事, 没有定期对服务人员进行有关食品卫生法的宣传教育和卫生知识培训以及法制、职业道德教育等, 以致有些服务人员根本就没有意识到讲究个人卫生的重要性, 在进行服务时, 也就会无视各项操作卫生制度, 这就使得食品安全卫生缺乏必要的保障。

二、高校餐饮服务人员卫生问题的控制措施

(一) 培养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餐饮人员的身体和仪态卫生。服务人员应当做到“五勤”, 即勤理发、勤洗澡、勤刮胡须、勤剪指甲、勤刷牙。要求男服务人员一般两周左右要理一次发, 不留怪异发型, 长发不能过耳, 不能留大鬓角, 上班前应当梳理整齐。女服务人员不能留披肩长发, 亦不能留怪异发型, 宜留短发, 或者在工作时将头发盘起, 必要时要戴上工作帽。男服务人员每天要刮一次胡须, 保持面部的干净整洁。服务人员要养成早晨和晚上刷牙的习惯, 餐后要漱口。勤剪指甲是养成良好个人卫生习惯的起码要求, 服务人员每周要剪一到两次指甲, 女服务人员不允许涂指甲油。勤洗手, 保持手部清洁, 这样可以减少疾病的传播。此外, 高校餐饮服务人员在岗位上应当精神饱满, 态度热情。上班期间不能佩戴任何有可能会影响食品卫生和服务操作的饰物。

(二) 规范高校餐饮服务人员的卫生习惯。

高校餐饮服务人员良好的卫生操作习惯, 不仅体现了对师生的礼貌, 也是高校服务人员素质高的体现。

1.规范餐前服务人员的卫生。

就餐前, 当师生进餐后, 服务人员应注意师生就餐进度是必不可少的内容。

2.规范服务人员卫生。

餐厅内销售的各种食品, 服务人员要从感观上检查其质量, 如发现不符合卫生要求的, 则应立即调换。

3.规范就餐间服务卫生。

就餐间服务卫生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及时清理打扫就餐后的垃圾, 应及时更换使用后的碗筷、以及剩饭菜操作台。运送餐具要使用专用送餐工具。筷和勺必须符合卫生要求, 每次使用后必须清洗、消毒和保洁, 以有效防止疾病的传播。

4.规范就餐后服务卫生。

餐后应及时快速的清理用后的餐具、碗筷、餐桌、油污。进行消毒和保洁, 以防疾病传播。对携带有传染病的客人使用过的餐具、用具, 不能与其他人的餐具混在一起, 要单独存放、清洗, 并及时单独做好消毒工作。当师生就餐离开后应及时收拾餐桌, 并搞好桌面、地面卫生。

(三) 高校餐饮服务人员个人卫生制度化。

高校餐饮业的良性发展离不开一套完善的卫生管理制度。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的养成, 是需要经过长期的卫生教育和培训、必要的制度措施以及高度的自觉性保障才能完成。

1.健康检查, 持证上岗。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第二十六条规定:食品生产经营人员每年必须进行健康检查;新参加工作和临时参加工作的食品生产经营人员必须进行健康检查, 取得健康证明后方可参加工作。凡患有痢疾、伤寒、病毒性肝炎等消化道传染病 (包括病原携带者) , 活动性肺结核, 化脓性或者渗出性皮肤病以及其他有碍食品卫生的疾病, 不得参加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工作。餐饮服务员通过体格检查, 可以及早发现疾病, 便于及时治疗和早日恢复健康, 一方面可以使本人免受疾病折磨, 另一方面也可以避免把疾病传染给广大的消费者和自己的亲属。经定期检查合格后, 取得经当地卫生检疫机构颁发的健康证, 才能上岗, 并随身携带, 以便卫生监督机构的检查。

2.高校餐饮宣传教育和卫生培训。

高校餐饮服务人员应当定期接受有关食品卫生法的宣传教育, 充分认识个人卫生与食品安全的密切关系, 自觉按照卫生条例和制度办事;每年都应接受卫生知识培训和法制、职业道德教育;新进服务人员和临时服务人员应做到培训后上岗, 只有通过卫生培训, 懂得讲卫生的重要性, 才能自觉遵守各项卫生制度, 也才能有效防止食品污染, 保障食品卫生安全。

3.建立必要的高校餐饮服务人员卫生奖惩制度。

应针对高校餐饮实际情况制定卫生奖惩制度, 把卫生管理工作列为服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考核、奖惩紧密结合起来。要在支持卫生、工商等相关部门对相应部门进行检查和监督的同时, 认真做好服务人员卫生工作的检查考核, 做到经常化、制度化。班组长每班检查, 部门经理每日检查, 餐饮负责人经常抽查。对于认真执行饮食品卫生各项规章制度的服务人员应当进行表扬和必要的奖励。检查中, 一经发现有违反食品卫生法规的, 视其情节轻重, 给予批评教育、罚款等惩罚。对于情节严重以及屡教不改或者造成食物中毒等重大事件的有关人员, 可以根据国家食品卫生法令法规精神和本企业内部员工奖惩条例的规定, 分别给予行政处罚或经济处罚, 直至追究刑事责任。

4.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

良好的职业道德是餐饮服务员做好个人卫生的保证。高校餐饮服务人员要加强职业道德观念, 提高为消费者提供优质服务的意识。

三、结语

高校餐饮最终产品是食品。食品除了具有良好的感官性状, 以及含有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素外, 还必须是无毒无害, 符合食品卫生质量要求。从某种意义上来讲, 食品卫生质量是食品的第一要素。高校餐饮卫生管理是一个综合的、全面的系统管理。为了提高高校餐饮业的卫生质量和服务质量, 服务人员的卫生管理是非常重要的。根据我国目前高校餐饮业的卫生现状, 最容易出现的问题之一就是服务人员的个人卫生问题。一旦服务人员出现卫生问题, 就会影响最终的产品———食品的卫生质量。当前, 我国的高校餐饮业正处于蓬勃发展时期, 必须加强对高校餐饮服务人员的食品营养卫生方面的教育和培训, 严格规范管理。只有这样, 才能让师生享用到营养且卫生的食品。

参考文献

[1].曾翔云.食品营养与卫生[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2].王红梅.中式餐饮业的食品卫生管理[J].旅游科学, 2001

[3].王东, 丁德龙.浅谈餐饮业的卫生和管理[J].中国食物与营养, 2007

村卫生室从业人员 篇2

二、患有痢疾、伤寒、病毒性肝炎等消化道传染病、活动性肺结核、化脓性或者渗出性皮肤病以及其他有碍食品安全疾病的,不得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工作。出现发热、腹泻、皮肤伤口或感染、咽喉炎症、牛皮癣等有碍食品安全疾病的人员,应立即脱离工作岗位,治愈后凭方可重新上岗。

三、每日向安全管理员真实报告自己的健康状况。

四、从业人员必须穿戴整洁的工作衣、帽、口罩上岗。工作中,不准穿拖鞋。接触不洁物或入厕后,双手必须清洗消毒。

五、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做到勤理发、勤洗澡、勤换洗衣帽。上班不带戒指、耳环、手表,头发不得外露,不留长指甲,不涂指甲油,不得穿戴工作衣帽入厕。

六、在食品加工和销售场所内严禁出现影响食品安全的行为,如吸烟、随地吐痰、揪鼻涕和嘻戏打闹等。

七、从业人员不得直接抓取食品或用菜勺直接尝味,销售糕点、面食必须使用清洁的食品夹。

八、从业人员做到指甲无污垢,先消毒冲洗后方可上岗,不得面对着食品说话、打喷嚏、咳嗽等其他影响食品安全的行为。

九、不得带衣物及私人物品进入食品处理区。

村卫生室从业人员 篇3

随着国家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重视, 学界相关研究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在农村,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实施主体主要是基层医院, 村卫生室接受基层医院的业务管理, 并合理承担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各地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卫生监督等专业公共卫生机构负责对基层医院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进行业务指导,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绩效考核。很多研究均指出, 导致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开展上不均衡的主要因素是人力资源上的差距, 应逐步增加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队伍中专业高素质人才的数量, 促进该项工作在农村地区更好地开展。鉴于以上原因, 课题组借助江苏省乡镇卫生院院长培训班, 对基层医院院长就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从业人员展开调查。

一、调查对象和方法

发放江苏省农村基层卫生院院长调查问卷80份, 回收有效问卷64份, 回收有效率80%。问卷覆盖全江苏13个地级市的乡镇, 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选取十位卫生院院长开展深度访谈。

二、数据分析

(一) 基层医院服务范围和所有制

所调研基层医院服务范围最低为5平方公里, 最大为250平方公里, 多数集中在10~120平方公里之间, 服务家庭住户为700~47000户不等, 与辖区面积基本成正比。卫生院的性质:主体为全民占70%, 部分为集体占27%, 私人性质占3%。

(二)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从业人员的构成

1. 性别构成

按照性别分类, 其中男性有983人, 占48.88%, 女性有1028人, 占51.12%。性别差异不大, 男女比例接近1∶1 (见表1) 。

2. 年龄构成

将年龄分成20~30岁, 30~40岁, 40~50岁, 50岁以上四组, 各组的构成比例分别为:18.80%、28.34%、34.51%、18.35% (见表2) 。

3. 文化程度构成

按文化程度分类, 分为本科以上、本科、大专及以下三组, 本科以上6人, 占0.30%;本科394人, 占19.60%;大专及以下1611人, 占80.11%。大专及以下学历乡镇公共卫生服务专职人员占据绝大多数 (见表3) 。

4. 职称构成

按职称分类, 高级职称者299人, 占14.87%;中级职称者400人, 占19.90%;低级职称者782人, 占38.87%;无职称530人, 占26.36%。低职称和无职称的乡镇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占了绝大多数, 超过60% (见表4) 。

5. 职业资质构成

按职业资质构成分类, 临床医生440人, 占21.88%;公共卫生医生155人, 占7.71%;全科医生220人, 占10.94%;注册护士361人, 占17.96%;其他卫技人员219, 占10.90%;非卫技人员616人, 占30.64%。非卫技人员占基层公共卫生服务的人员的很大比例 (见表5) 。

(三) 新进人员情况

近三年, 73.43%的基层未招收专职基层公共卫生服务人员, 近三年招收1人的有7所基层医院, 占10.94%;招收2人的共有3所基层医院, 占4.67%;招收3人的共有3所基层医院, 占4.67%;招收4人共有1所乡镇卫生医院, 占1.56%;招收6人共2所基层医院, 占7.81%;招收15人共有1所基层医院, 占1.56%。最多一个基层医院也只招收15人 (见表6) 。

(四) 培训情况

调研显示, 89%的基层医院举办过技能培训班, 大部分举办了2~6次。基层医院举办的慢性病防控相关培训班培训的总人次数在1~3250不等, 大部分集中在50~300人。95%的单位人员参加过其他单位的培训。96%的基层医院对村卫生室有现场指导, 次数在0~160次不等, 大部分集中在2~12次。

三、问题和建议

(一) 加强队伍建设, 提高服务质量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从业人员结构问题突出。64家医院共调查从业人员2011人, 平均每家医院30人左右。但其中专职公共卫生专业人员缺乏, 超过30%的比例为非卫技人员, 公共卫生医生和全科医生仅18%左右。学历职称低且年龄偏大, 初级职称和无职称人员占较大比重。大多数乡村由赤脚医生培训而成, 大专及以下学历占80%, 医技水平较低, 严重阻碍了基层公共卫生服务的质量。被调查医院大多有招录公共卫生人员的计划, 但招不到合适人员, 或者招录本科文凭, 却留不住人。根据不少医院反映, 用人权不在医院也是主要原因。

建议根据人力供求情况制订发展规划, 合理确定岗位类别, 明确适用弹性用工岗位标准, 整合采用多种弹性用工模式, 增强用工弹性。明确弹性用工人员在岗位聘用方面与原事业编制人员同等对待, 其工资待遇按照同岗同酬原则由双方依据有关规定协商确定。相关卫生类高职院校应培养公共卫生或预防医学等专业的大专学生, 以便下得去、留得住。

(二) 稳定专项投入, 提高工资待遇。

基层医疗机构从业人员工资水平普遍偏低, 公共卫生人员工资待遇相比医疗队伍更低, 加之公共卫生服务工作量逐年增大, 在缺乏专职公卫医生的情况下, 临床医护人员和全科医生都不愿意从事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有些医院只能采取轮岗制度。

卫生事业是以财政大量投入为特点的民生工程, 村医补助、公共卫生项目等都需要政府大量投入, 但由于基层财政基础薄弱, 致使许多补偿不能保证。应确保专款专用, 逐步提高基础医疗机构人员的工资待遇, 医疗、预防工作同等待遇。

(三) 建立医防结合的健康服务团队。

食堂从业人员卫生管理制度 篇4

1、上岗培训

食堂工作人员(含食堂经营负责人、卫生管理人员、营养师、厨师、厨工、采购员等)上岗前必须经过培训。对食堂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是由我们校医所负责,培训内容包括:食品卫生知识、法规知识及食品污染因素和食物中毒发生的原因,掌握预防食物中毒的措施,食品原料卫生质量的鉴别方法等。上岗后还要保持经常的卫生知识学习和教育,建立相应的学习制度。

2、个人卫生

食堂食品从业人员个人卫生要做到“四勤”:即勤洗手剪指甲,勤理发,勤洗澡,勤换衣服和工作服。“四不”:即不留长指甲、戴手饰、涂指甲油;不留长发、蓄胡须;不在操作时吸烟;不随地吐痰,乱扔废物。

良好的个人卫生是良好加工坏境的保证,良好的卫生操作习惯是提高食品卫生质量的重要因素,所以要重视对学生食堂从业人员良好个人卫生习惯的培养,使他们自觉做到“四勤”,既:勤洗手剪指甲;勤洗澡理发;勤洗衣服、被褥;勤换工作服。男同志不许留长发及胡子。女同志不允许留长指甲,涂指甲油,不准戴戒指。

在洗手方面要注意,工作开始前、上洗手间后、接触生肉、蛋、蔬菜及不干净餐具、容器后及打电话后都要用流动水彻底洗手,(手是肠道传染病传播的重要途径,所以在食品加工过程中勤洗手是非常

重要的)。工作时穿戴清洁的白色工作衣、帽和戴口罩,(工作服上半部分不应有口袋,以防笔及其它物品落入食品中,戴帽时应将全部头发都罩在帽中,因头发常带有较多的微生物,头发及头皮屑是绝对不应在食品中出现的)。不准在操作间内吸烟、随地吐痰、吃东西、存放个人物品。

3、健康检查

学校应当做好食堂工作人员的健康观察和定期的体格检查。每年应检查身体一次,并取得健康合格证,未经体检以及体检不合格者不得从事接触直接人口食品的工作。对于患有痢疾、伤寒、病毒性肝炎等消化道传染病(包括病原携带者)、皮肤化脓性或渗出性疾病、活动性结核以及患有其他有碍于食品卫生疾病的人员,不得从事食堂工作与集体餐分餐的工作。肠道传染病或带菌者治疗半年后,肝炎患者病后一年,经检查证明确已痊愈时,方可恢复炊事工作;否则,应调离本岗位,临时工解除劳务合同予以辞退。炊事人员在出现咳嗽、腹泻、发热、呕吐等有碍于食品卫生的病症时,应立即脱离工作岗位,待查明病因、排除有碍食品卫生的病症或治愈后,方可重新上岗。

村卫生室从业人员 篇5

1 资料来源与分析方法

1.1 资料来源

本研究的资料来源为中国卫生发展项目农村卫生服务激励机制研究基线调查数据。基线调查选择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河南省清丰县和江苏省高淳县,调查方式包括机构问卷调查、人员问卷调查、个人深入访谈和机构文件收集。共调查两县村卫生室185家(清丰112家,高淳县73家);村卫生室工作人员251人员(清丰122人,高淳县129人);深入访谈村卫生室人员23人。

1.2 分析方法

定量调查资料收集完成后,使用Microsoft Access软件建立数据库录入数据。经过数据逻辑校对和整理后,用SPSS 13.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描述性分析。由于两个样本县在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村卫生服务机构管理体制上都有较大差别,本研究对两县的数据分别描述并做比较。定性访谈的录音资料先做文字转录,提取文字中的访谈对象的描述和看法,然后对提取内容按主题进行归纳。

2 主要结果

2.1 收入的满意度

河南清丰县村卫生室没有实行乡村一体化管理,村医自主经营创收,村卫生室人员年纯收入呈正偏态分布(Z=1.556,P=0.016),中位数为3225.0元,82.0%对的收入水平不满意。江苏高淳县已实施了乡村一体化,村医收入由乡镇卫生院根据其业务收入发放,村卫生室人员年纯收入亦不符合正态分布(Z=2.054,P<0.000),中位数为18000.0元,认为收入水平“一般”的比例最高,为54.7%;但也有31.3%的人员对收入不满意(表1)。村卫生室人员的期望收入水平亦不符合正态分布(Z=2.796,P<0.000),清丰县村卫生室人员期望年收入的中位数为18000.0元,江苏高淳县为39319.0元,都明显高于现实水平。访谈中两县村卫生室人员还提到,虽然承担发放预防接种通知、疫苗接种、结核病人的发现和管理工作会有相应的劳务补偿,但补偿水平较低。

*河南省清丰县和江苏省高淳县村卫生人员对激励制度满意度构成的卡方检验

2.2 保障水平的满意度

河南清丰县村83.6%的村卫生室人员,江苏高淳县59.7%的村卫生室人员没有养老保险,两县也都没有为村卫生服务人员提供其它福利保障。两县村卫生室人员中,对福利保障水平不满意的比例最高(表1)。调查中用多选题了解村医对福利保障改善的期望,发现河南清丰县村卫生室人员最期望改善的福利是养老保险、住房或住房补贴;江苏高淳县村卫生室人员最期望改善的福利是提供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表2)。

2.3 工作环境的满意度

两县村卫生室人员对卫生室的办公环境较为满意(表1),但对卫生室技术设备配置的满意度则较低(表1),河南清丰县村卫生室人员的37.2%和江苏高淳县人员的32.6%均表示对卫生室设备条件不满意,明显高于两县人员中持满意态度的比例(河南清丰县的14.9%,江苏高淳县的6.2%)。

村卫生室的管理环境较为简单。大部分村卫生室没有雇佣家庭成员之外的人员(河南清丰县的91.9%,江苏高淳县的74.6%),机构文件收集中发现村卫生内部也鲜有成文的管理制度。因此村卫生室人员面对的管理环境主要是上级部门对公共卫生服务工作量的安排和监管奖惩制度。两县大部分村卫生室人员对工作量安排是满意的(清丰县卫生室人员的53.2%,高淳县卫生室人员的44.4%)。在上级部门的奖惩制度方面,河南清丰县村卫生室人员中持满意态度的比例最高,为47.2%;但江苏高淳县人员持有中立态度的比例最高(表1)。

2.4 培训的满意度

河南清丰县村卫生室人员2008年人均培训次数为0.7次,江苏高淳县村卫生室人员2008年人均培训2.7次。村卫生室人员对培训机会满意度较好,河南清丰县村卫生室员工中,34.2%表示对获得培训机会是满意的;江苏高淳县村卫生室员工对培训满意的比例为41.7%。两县村卫生室人员对培训持满意态度的比例都明显高于持不满意态度的比例(表1)。

调查中还以多选题的形式询问了村卫生室人员期望的培训内容和培训形式。河南清丰县村卫生室人员认为培训方面最应该改进的是提高培训的层次,而江苏高淳县村卫生室人员则认为首先应该改进的是提高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培训内容上,两县村卫生室人员最希望的培训内容是专业实践(表3),最期望的培训形式是到上级医院挂职锻炼(表4)。

2.5 职业发展满意度

77.9%的河南清丰县村卫生室人员,92.2%的江苏高淳县村卫生室人员都没有专业资质认证或职称发展的经历。河南清丰县大部分村卫生室人员(51.0%)的对职称晋升标准评价“一般”;相比之下,江苏高淳县村卫生室人员中的对职称晋升标准不满意的比例(41.5%)明显高于满意的比例(16.9%)(表1)。

2.6 荣誉评定满意度

两县大部分村卫生室人员没有获得过上级部门颁发的荣誉(清丰县村卫生室人员的96.7%,高淳县村卫生室人员的82.9%)。虽然两县村卫生室人员中对荣誉评定持中立评价的比例最高,但对荣誉评定制度不满意的人员比例均高于满意的比例(表1)。

3 激励制度改善后工作动力改善程度

为了找到能有效激励村级卫生服务人员工作动力的干预措施,调查问卷中询问村卫生室人员假设各项激励制度改进到期望的水平,他们的工作努力程度会改善多少,选择“工作努力程度会提高很多”人员的比例越高,说明相应激励因素更重要。分析结果显示,对河南清丰县和江苏高淳县的村卫生室员工,提高收入和改善保障水平都是目前最重要激励因素(表5)。

4 讨论和建议

调查结果显示,河南清丰县和江苏高淳县村卫生室人员不满意比例都较高的因素是经济激励因素,包括收入水平和福利状况;在村卫生室设备配置评价上,两县人员不满意的比例也明显高于满意的比例。对于管理环境、培训、晋升、荣誉评定等非经济激励制度,大部分村卫生室人员的评价会偏向中立。

此研究发现可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1]来解释。据此理论,卫生服务人员的行为取决于需求是否被满足。人的需要从低到高分为生理、安全、归属、受尊重、自我实现5个等级,生理需要是最基本,只有当人低层次的需求获得满足后,才会产生更高层次的需求。因此当收入保障水平不能满足卫生服务人员生活需要时,他们的工作动力无法保证和提高,并且也不会对其它非经济激励制度有所要求。正如本研究的发现,在两县村卫生室人员收入和保障水平较低的情况下,管理制度、培训、荣誉评定等非经济激励制度对他们的影响就相对较弱。基于本研究结果,要调动村卫生室人员工作积极性,改善农村基层卫生服务提供绩效,首先应提高政府对农村基层卫生服务的投入,并将投入切实转化为村级卫生服务人员收入福利水平的提高。有研究结果显示,在卫生服务人员收入水平低的情况下,经济激励手段的效果特别显著[4]。增加投入是前提,但要将投入真正转化为卫生服务人员工作动力的持续提高以及卫生服务提供的公平和效率,还需要配合其它非经济激励手段,如改进支付方式鼓励预防性服务的提供;提高村卫生室设备配置;完善监管机制和奖惩制度;建立系统的培训体系;并为村级卫生服务人员提供职业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KeynesM.Understand ingmotivation,in Understand ingmotivation inCertificate programm e on managing health services.Book 8:Motiva-ting your team[M].Open Un iversity,1997 p20-43.

[2]W illis-Shattuck M,B idwell P,Thomas S,et al.Motivation and re-tention of health workers in develop ing countries:a systematic review[J].BMC Health Services Research,2008,(8):247.

[3] Barnighausen T, Bloom DE. Financial incentives for return of service in underserved areas: a systematic review[J]. BMC Health Services Research,2009,(9): 86.

村卫生室从业人员 篇6

1 资料与方法

资料来源于河北省卫生厅项目办督导组于2010年5—8月在邯郸、邢台、沧州、衡水、张家口和承德6个市开展的项目督导工作。各市的调查机构均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式确定,每个市抽取3个县,每个样本县抽取2所乡镇卫生院,每个样本乡镇卫生院抽取1~2个村卫生室。

资料收集采取了调阅文件资料、个人深入访谈等多种方式。调查对象包括各市卫生局主管局长(6人)、各市卫生局基妇科科长(6人)、县卫生局主管局长(18人)、县卫生局基妇股股长(18人)、乡镇卫生院院长(36人)和接受过项目培训的村卫生室人员(54人)。调查内容主要包括,组织管理、培训过程与数量、文件资料完备情况、经费到位和使用情况、学员评价及对项目的意见和建议等。

2 研究结果

2.1 培训项目的组织管理

6市卫生局和18个县卫生局均成立了由局长任组长,主管副局长、基妇科(股)长、医政科(股)长、人事科(股)长、计财科(股)长及承担培训任务的医院院长为成员组成的“村卫生室人员培训”项目领导小组。项目领导小组每年在项目执行期间召开2次以上的相关会议,布置和研究项目的相关问题。项目日常管理工作由市(县)卫生局的基妇科(股)负责。

由于村医培训主要安排在各乡镇卫生院,培训地点较为分散,且时间相对比较集中,县卫生局人力又相对有限(如张家口市某县卫生局仅11人,其中基妇股仅1人),缺少工作经费等多方面原因,县卫生局未能对村医培训进行有效的督导。

此外,80%以上样本县的村医培训项目资料不齐全或不符合要求,主要表现在:(1)缺少参训人员照片、村医培训前知识考核资料和督导记录等资料。(2)培训工作总结过于简单,仅限于对培训工作的简单描述,缺乏深入归纳和分析。

2.2 培训完成情况

按照《河北省执行中央农村卫生人员培训项目实施方案》的要求,每个村卫生室至少培训1名获得国家执业资格的乡村医生或执业医师(含助理医师)。调查结果表明,40%的县领到的培训卡数量未达到每村卫生室1张的标准(由于村医培训采用的是机顶盒形式,参加培训的人员需领取培训卡)。通过访谈发现,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在于上级拨付培训卡时主要依据前几年的村卫生室数据,与现在的人员数量有一定出入。另外,实际参加培训的村卫生室人员数量要远大于计划培训人数,培训完成率高达136%。

2.3 培训内容、形式、地点和学时

各县村卫生室人员培训均采用机顶盒形式收看好医生网站的视频培训课程,培训地点均安排在所属的乡镇卫生院。在培训时间安排上,90%以上的乡镇卫生院采取了相对灵活的方式,培训一般安排在下午,每年的培训总学时为40学时左右。2007—2009年的培训内容分别为合理用药知识与相关政策及中医药服务一般技能和内、儿科专项技能。

2.4 经费到位和使用情况

2007—2009年,中央财政每年均按照每名培训人员150元的标准拨付了人员培训经费。在调查的18个县中,县卫生局经费到位率均达到了100%。各县卫生局按照人均90元的标准将培训经费支付给好医生网站,但仅有1个县将另外的60元经费拨付给了下属的乡镇卫生院,其余17个县均未将剩余经费用于项目规定的村医培训工作。

2.5 各方对培训工作的评价

各方对培训工作的评价如下:(1)培训内容:96%的学员表示培训内容比较贴近农村基层卫生工作实际,比较实用。(2)培训时间:60%的学员反映,培训时间过于集中,由于培训结束后大部分知识不能马上应用,出现了很快遗忘的现象。另外,培训时间不够灵活,部分时间与农忙冲突。(3)培训形式:村医培训从2007年开始使用机顶盒进行电视教学,30%的学员表示该教学方式存在问题。主要是由于机顶盒播放时间受限、无法实现师生互动,听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解答,授课效果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4)培训效果:80%的村医对培训工作非常满意,表示参加完相应的培训工作后,农村常见病和多发病的预防和诊疗知识、技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提高,对从事的工作有一定帮助。但访谈中还发现,部分乡镇的村医存在年龄偏大(如60岁以上约占20%)、文化素质较低的现象。对于这部分村医来讲,理解力和记忆力较差,机顶盒培训根本达不到预期效果。(5)培训需求:在被访的54名村医中,全部表示希望今后继续开展此类培训工作。

3 讨论

借鉴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卫生系统绩效的相关理论[1,2],村卫生室人员培训项目的绩效与培训经费的筹集(包括筹集渠道与水平)与支付方式的选择、培训工作的组织、开展及监督管理和培训对象的依从性5个方面密切相关。为了改善培训项目的整体绩效,应从以上5个关键干预点入手,深入分析培训项目的薄弱环节,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改善策略和措施。

3.1 拓宽筹资渠道,提高筹资标准

过去3年,村卫生室人员培训项目的经费来源相对单一,主要为中央财政,而且筹集水平较低。培训经费补助标准为每人每年150元,其中90元需要用于支付好医生网站,用于培训活动的经费仅剩余60元。另外,村医实际培训人数远大于项目培训计划人数,使项目培训经费短缺的问题更加突出。因此,今后应在争取提高中央财政补助标准基础上,明确地方政府的筹资责任,积极拓宽筹资渠道,如规定地方政府应给予一定数额的配套资金。在地方财力相对有限的地区,也可以探索由下属卫生机构筹集培训基金的方式。比如,县卫生局要求下属卫生机构每年按某项参数(如人员工资)缴纳培训基金,然后再根据各机构每年开展的培训数量和效果由县卫生局发放培训补助,这样既可以解决经费短缺的问题,又保证了培训效果。

3.2 保证培训经费足额下拨,并鼓励采取灵活多样的补助发放方式

调研结果表明,各乡镇卫生院负责本辖区内的村卫生室人员培训工作。然而,由于大部分县卫生局未将培训补助经费下拨到乡镇卫生院,导致乡镇卫生院开展该培训工作的成本无法得到合理补偿,如部分乡镇卫生院需要为偏远行政村的村医解决午饭等问题。由于未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乡镇卫生院在组织村医培训工作时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培训过程的督导和评价不够规范,培训效果也因此受到一定影响。因此,为了保证培训效果,县卫生局应将培训经费及时、足额下拨给乡镇卫生院。

卫生经济学理论表明,不同的经费补助方式产生的激励机制是不同的,卫生机构和人员的行为也不同,培训的效果也会受到影响[3]。因此,为了激励各乡镇卫生院提高培训效果,避免培训流于形式,在补助经费的支付方式上,不应简单实行按照培训人数发放的方式。应允许县卫生局积极探索各种补助发放方式,如可以借鉴医疗保险费用支付中的按绩效付费的做法,探索按培训数量和绩效发放培训补助。

3.3 加强培训工作的组织与实施

培训工作的组织与开展是影响项目绩效的关键因素,主要应从培训对象、内容、形式和时间等方面入手设计和组织好培训工作。

3.3.1 培训对象。

调研发现,村卫生室人员的年龄和文化素质参差不齐,学习能力和对培训内容的接受程度也存在较大差异。如果对所有村医采取相同的培训内容、时间和形式,势必会造成文化素质较低和较高人员均不满意的局面。因此,为了提高培训效果,应尝试将村卫生室人员按照年龄和文化程度分成不同的层次,并采取不同培训内容和教学方式,力争实现因材施教。

3.3.2 培训内容。

为了促进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下,河北省各地正在全面推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该项目由中央财政按照人均15元的经费标准进行转移支付,由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卫生人员免费向农村居民提供9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调研发现,虽然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开展该项目的意愿和积极性很高,但是,提供公共卫生服务的经验缺乏,而且提供能力低下,严重影响了部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效果。考虑到前几年已加强了基本医疗方面的培训,建议今后的培训应增加公共卫生服务方面的内容。

3.3.3 培训形式。

考虑到机顶盒培训形式的诸多缺点,各县可以采取机顶盒培训和专家面对面培训相结合的培训形式。由于村卫生室人员数量较多,而且居住相对分散,到县里集中统一培训难度较大,各县也可以采取分片集中培训的方式。如将一个县分成若干个片,每个片的所有卫生室人员集中到该片的某个乡镇卫生院接受培训。

3.3.4 培训时间。

应结合村卫生室人员半工半农的特点,灵活安排培训时间,尽量避开农忙时节。另外,为了便于培训内容与村卫生室人员的工作实际相结合,培训时间的设置应相对分散,比如针对农村不同时节出现的不同疾病,给予及时的培训,不仅可以提高村卫生室人员参加培训的积极性,而且可以大大提高培训效果。

3.4 加强项目的监督与评价工作

在5个关键干预点中,监督检查的环节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影响其他4个环节的功能。因此,各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强对项目的督导和检查。为了最大程度地实现项目资金的使用效率,应针对人员培训项目开展定性或定量的成果效果分析,并依据评价结果及时、合理调整人员培训方案,以保证有限项目资金的合理配置。

3.5 通过宣传教育,提高村卫生室人员参与培训的依从性

理论及实践表明,村卫生室人员参与培训的依从性与培训效果密切相关[4]。调研结果表明,村卫生室人员参与培训的依从性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主要表现在培训课程的出勤率不高,培训总学时达不到要求。各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通过各种形式,积极开展宣传教育,帮助村卫生室人员增强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观念,鼓励他们自觉参加各种培训和继续医学教育。

摘要:目的 了解河北省村卫生室人员培训实施现状及问题,探索有效的村卫生室人员培训模式。方法 资料来源于河北省卫生厅项目办督导组2010年在邯郸等6市开展的项目督导工作,主要通过调阅文件资料、个人深入访谈等方式获得。结果 各市基本上按卫生厅下发的实施方案开展培训工作,培训完成率平均达136%,该项目在培训内容、时间和形式上存在一定问题。结论 为了改善培训项目的效果,应从培训经费的筹集与支付方式、培训工作的组织、开展及监督管理和培训对象的依从性方面入手。

关键词:村卫生室,培训,效果,筹资,支付

参考文献

[1]梁万年.卫生事业管理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2]程晓明.卫生经济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3]吴明.卫生经济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

村卫生室从业人员 篇7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哈尔滨市餐饮业从业人员,将餐馆按经营场所面积(S)和餐位(N)的不同分为特大型餐馆(S>3 000或N>1 000)、大型餐馆(500

1.2 调查问卷的设计

1.2.1 调查问卷的编制

采取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是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之上,经过5位专家审核,并反复修改产生。问卷包括三部分:即一般资料问卷、食品卫生安全知识问卷(10项)和培训需求问卷(10项)。

1.2.2 预调查

为考察问卷的实际应用性,保证问卷能更好的反应实际情况,保证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在正式调查前,随机抽取200名餐饮业从业人员进行预调查。

1.2.3 问卷信度评价

信度是指使用某研究工具所获得结果的一致程度或准确程度。分别进行了Cronbach'a相关系数和评价者信度分析,结果各条目的Cronbach'a相关系数均在0.60以上,表明本问卷的内在一致性较好,预调查20份问卷,各问卷信度值在0.80以上,说明评定者信度较好。

1.2.4 问卷效度评价

效度是指某一研究工具能真正反映它所期望研究的概念的程度[7]。分别对内容效度、结构效度进行分析,并且还做了因子分析,结果表明本问卷具有很好的效度。

1.3 统计学方法

Epidata3.1软件平行录入并逻辑核对,建立数据库,用SA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分类变量资料以百分比表示,主要统计学方法是χ2检验。

2 结果

2.1 一般特征

调查对象文化水平均以初中为主,其中特大型、大型、中型、小型餐馆的初中文化水平者分别占各自被调查者的45.00%,71.81%,71.12%,58.27%;各型餐馆从业人员居住地除小型餐馆居住在农村的占的比例小以外,其中特大型、大型、中型餐馆从业人员居住在农村的分别占各自被调查者的41.28%,33.13%,45.69%;特大、大型、中型、小型餐馆从业人员月收入在1 000~1 499元的分别为占各自被调查者的48.75%、73.83%、58.62%、46.04%;抽取的调查者男女性别比例接近1:1。结果提示本次调查被调查者文化水均较低,居住地以农村为主,同时月收入也均较低,这些因素都可能影响从业人员对卫生安全知识的掌握与了解。(表1)

2.2 食品卫生安全知识掌握情况

购买新杀、新鲜的猪、牛肉;定型包装的调料、食品只要是在保质期内的就可以使用;厨房随时打扫卫生,保持清洁;给客人使用的碗筷洗过的就可以了;为了方便使用,厨房中消毒剂、洗涤剂应放在随手可及的地方;凉菜间紫外灯需要一直打开着;工作中不慎手部受到外伤,用纱布包扎治疗后,可以参加直接接触食品的工作;使用最新买进的原料,以前买进的留着备用;蔬菜类食品原料的处理方法是先挑选再切,最后再洗净;绞肉机、和面机因为天天使用,所以不需要天天清洗,定期清洗就可以了。

餐饮业从业人员对食品卫生安全知识的知晓率较低(15.20%~79.25%),84.80%的人认为为保持厨房的清洁,厨房卫生要随时打扫,76.60%的人认为,为了方便使用,厨房中的消毒剂、洗涤剂应放在随手可及的地方。除个极少几项正确率较高外,其余各项正确率均较低,可见餐饮业从业人员对食品卫生安全知识的知晓率很低,食品卫生安全知识及其匮乏。(表2)

2.3 餐饮业从业人员食品卫生安全知识培训的需求情况

特大、大型、中型、小型餐馆的从业人员认为至今没有开展过食品卫生安全知识培训的分别占83.75%、84.23%、85.78%、88.49%;各型餐馆从业人员认为有必要开展食品卫生安全知识培训的分别占95.63%、94.63%、91.38%、96.40%;餐饮业从业人员最喜欢的培训方式是在实践中演示,分别为70.00%、52.01%、61.21%、41.73%。(表3)

3 讨论

3.1 餐饮业从业人员食品卫生安全知识了解水平亟需加强

餐饮业从业人员对食品卫生安全知识的了解,除“猪、牛肉购买新杀、新鲜的”回答正确率为79.25%较高外,其余各项回答正确率均较低,其中正确率最低只有15.20%。调查结果显示,餐饮业从业人员对食品卫生安全知识的知晓率非常低,无论是小型、中型、大型、还是特大型餐馆,其从业人员均严重缺乏食品卫生安全方面的知识,存在卫生安全隐患,应引起有关政府卫生部门的高度重视,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减少食品卫生安全事故的发生。

3.2 餐饮业从业人员对食品卫生安全知识培训的态度

调查结果显示:特大、大型、中型、小型餐馆从业人员一定会参加单位组织的食品卫生安全知识培训的分别占各类型餐馆从业人员的71.88%、82.21%、75.43%、76.98%,远远高出不确定、不会参加、听从领导安排几个选项;各型餐馆从业人员分别有90.00%、89.60%、90.52%、76.98人员需要相关部门给予食品卫生安全知识培训,此选项远远高于不需要、无所谓选项。以上两方面说明餐饮业从业人员有很强的获得食品卫生安全知识的迫切需求,所以有必要对餐饮业从业人员进行食品卫生安全知识的培训。3.3食品卫生安全知识的培训需求情况特大、大型、中型、小型餐馆的从业人员回答至今没有开展过食品卫生安全知识培训的分别占90.00%、84.23%、85.78%、88.49%,说明餐饮业尚未重视食品卫生安全知识的教育工作,也可能因该地区缺乏专业从事卫生安全知识教育的工作人员,希望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值得注意的是,在培训途径和方式两方面,被调查者更喜欢书籍和在实践中演示,提示我们在实际培训中应在下发有关食品卫生安全知识的手册同时在实际场所给予演示。在实践中演示更加形象,印象更深刻,发放手册起到备忘作用,二者结合起来会起到更好的效果。在培训的人员规模和培训期限方面,被调查者更倾向于人员规模小、时间期限短的培训,在培训效果上,人少、时间期限短的培训可以获得更好的培训效果,提示我们在实际培训时应注意培训的人员规模和培训时间期限。

参考文献

[1]王鹏.时勘培训需求评价的研究概况[J].心理学动态,19986,(4):36-38.

[2]杨杰.组织培训[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3:10-110.

[3]陈亚成.赵德明.中国食品安全现状及其监控体系的建立[J].现代农业科技,2009,9:281-283.

[4]卫生部卫生法制与监督司.食物中毒预防与控制[M].北京:华厦出版社,1999,1.

[5]刘焕文.董锐.浅析《餐饮业和集体用餐配送单位卫生规范》的实施[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9,23(4):77.

[6]卫生部卫生法制与监督司组织编写.食品生产经营人员食品卫生培训手册[M]北京:民旗出版社.1998.243.

村卫生室从业人员 篇8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和抽样方法

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于2013年10—12月在我单位查体中心对前来健康检查的餐饮从业人员进行问卷调查。

1.2 内容和调查方法

根据国内外有关文献资料,自行设计调查表,调查内容包括指导语、一般情况、卫生知识和卫生态度及卫生行为问卷5部分。采用现场自填式问卷调查的方法,由经过统一培训的医师现场发卷,调查对象匿名作答,调查结束后,检查问卷无缺选、漏项后回收。

1.3 判定标准

调查表的卫生知识部分共10道题:每道题回答正确为10分,反之为0分,总分为100分;卫生态度部分共8道题,卫生行为共10道题;对每个问题作出正确肯定回答为“1”分,反之为“0”分别计算各部分得分。参照国内相类似研究的判断标准[1,2],卫生知识部分得分≥60分为卫生知识知晓,计算总的知晓率;得分<60分为卫生知识不知晓,单一知识知晓率=正确回答该知识点的人数/回答该知识点的总人数×100%;卫生态度部分得分≥6,卫生行为部分得分在≥8分判定为形成正确态度和持有正确行为。

1.4 统计学分析

用excel软件录入数据,核对无误后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采用构成比、卡方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共发放问卷950份,回收有效问卷916份,有效回收率为96.42%,调查对象中男434人,占47.38%;女482人,占52.62%。<20岁155人,占16.92%;20~29岁439人,占47.93%;30~39岁195人,占21.29%;40~55岁127人,占13.86%。调查对象其他基本情况见表1。

2.2 卫生知识知晓情况

2.2.1 卫生相关内容

调查对象对“从业人员健康证使用有效期限”和“餐具清洗要求”的知晓率最高,均达到90.00%以上,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的实施时间和“患有哪些疾病的人员不可以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工作”的知晓率最低,均不足30.00%。见表2。

2.2.2 不同人口学特征的从业人员卫生知识

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同年龄、文化程度、工资收入、所在单位食品安全级别等不同的从业人员对卫生相关知识的知晓率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22.14、23.45、12.04和29.52,P值均<0.05。而不同性别、工龄、培训经历和单位规模的从业人员的知识知晓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以单因素分析中有意义的年龄、文化程度、工资收入、所在单位食品安全级别等4个变量作为自变量,以知识知晓情况(不知晓=0,知晓=1)作为因变量进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调查对象的年龄、文化程度和所在单位食品安全级别是影响餐饮从业人员对知识知晓的主要因素(P<0.01)。见表3。

注:*为对照组。

2.3 卫生相关态度

卫生相关态度总的正确持有率为87.45%(801/916)。见表4。

2.4 卫生相关行为调查情况

卫生相关行为总的正确持有率为78.82%(722/916)。见表5。

2.5 卫生知识的获取途径和教育需求

调查对象获取卫生相关知识的主要途径依次为参加单位培训(33.12%)、参加卫生部门的培训(20.73%)、通过互联网、手机等方式(10.61%)、家人或朋友(4.59%),有30.95%的调查对象是通过二种以上途径获取卫生知识。93.23%的调查对象希望能多了解卫生知识,而食品安全相关法规和食物中毒相关知识(42.36%和39.96%)是调查对象最想了解的卫生知识内容;50.22%(460人)调查对象选择现场参观学习为自己最喜欢的培训方式。

3 讨论

本调查结果显示,清远市餐饮从业人员卫生相关知识的总的知晓率为69.21%,高于封苏琴等[3]和陈美施等[4]的调查结果,但低于王玉强[5]和杨秀萍[6]的研究结果,说明我市从业人员卫生知识水平有待提高。从对卫生知识内容知晓情况的调查结果可见,我市从业人员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相关内容的知晓率偏低,这与相关职能部门对新法进行全民普及宣贯力度不足,用人单位在落实员工卫生知识培训工作时重知识轻法规的做法有关,提示今后应加强我市从业人员对该法及相关配套的法律法规的宣贯工作,真正让他们因知法而守法。从对不同规模的餐饮单位从业人员卫生知识的调查中发现,我市集体食堂从业人员的卫生知识知晓率最低,虽无统计学意义,但这一研究结果与黄四新[7]和陈克萌等[8]的研究结果不一致;有研究报道,近年发生食物中毒最多的场所也是集体食堂,因此做好食堂从业人员卫生知识培训是防控食物中毒的关键[9]。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年龄、文化程度和所在单位食品安全级别是影响我市从业人员的知识知晓率的主要因素,调查对象的文化程度越高,知识知晓率越高;单位食品安全等级为A级的餐饮从业人员知晓率高于无级别单位的从业人员的知识知晓率,这一调查结果与罗政等[10]的调查结果相似,这与安全级别较高的机构对员工的要求严格有关;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不同年龄组的知识知晓率有两头低中间高的趋势,提示今后在从业人员的培训工作中应把低学历、无安全级别的餐饮单位、小于20岁或大于40岁以上的年龄组作为重点培训对象。

健康教育的目的除了提高目标人群知识水平外,更重要的是要目标人群形成正确态度与良好行为习惯。负责卫生监督的主管部门应定期对餐饮从业人员卫生知识知晓情况和卫生行为规范进行考核,对日常监督中发现的违法行为屡教不改可适当进行处罚,从法律层面强调做好食品卫生工作的重要性,以进一步提高餐饮从业人员的卫生知识水平和改进卫生行为,让他们自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摘要:目的 探讨清远市餐饮从业人员卫生知识水平其影响因素,为进一步做好从业人员卫生知识培训提供依据。方法 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 抽取清远市在职餐饮从业人员916人,用自行编制的调查问卷于2013年10-12月进行卫生知识的知、信、行调查。结果 从业人员对卫生知识总的知晓率为69.21%(634/916),卫生态度正确持有率为87.45%(801/916),卫生行为正确形成率为78.82%(722/916)。卫生相关知识知晓率受调查对象的年龄、文化程度和所在单位食品安全级别等因素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aldχ2值分别为14.131、14.852、25.388,P<0.05)。结论 清远市餐饮从业人员卫生知识水平仍需提高,低学历、无安全级别的餐饮单位、年龄小于20岁和大于40岁以上的的从业人员是我市今后卫生知识培训的重点对象。

关键词:餐饮业,从业人员,卫生知识、态度、行为,问卷调查

参考文献

[1]董会敏.某市食品从业人员卫生知识、态度和行为的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2007,34(6):1123-1125.

[2]陈美施,夏强,林孟端,等.深圳市龙华街道中小型餐饮从业人员卫生知识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健康教育,2009,25(11):832-834.

[3]封苏琴,李春玉,孙犀林,等.餐饮从业人员食品安全知识、态度、行为调查分析[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12,24(2):162-165.

[4]陈美施,夏强,林孟端,等.深圳市龙华街道中小型餐饮从业人员卫生知识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健康教育,2009,25(11):832-834.

[5]王玉强.食品从业人员卫生知识水平调查及健康教育对策[J].医学信息,2010(6):1064-1605.

[6]杨秀萍.海拉尔铁路辖区食品从来人员卫生知识及卫生行为调查分析[J].疾病监测与控制杂志,2013,7(2):102-103.

[7]黄四新.城区食品从业人员卫生知识及行为现状调查[J].实用预防医学,2003,10(1):86-87.

[8]陈克萌,唐晓燕.姜堰市食品从业人员卫生知识调查[J].中国热带医学,2004,4(1):121-122.

[9]张冬生,王铁强,辜洁妮,等.广东省2007-2011年食物中毒事件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华南预防医学,2013,39(3):74-76.

村卫生室从业人员 篇9

关键词:食品卫生,公共场所,健康体检,结果分析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传染病防治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对从事食品生产、经营以及公共场所的从业人员,必须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对检出的禁忌证患者需调离。为了解食品、公共场所从业人员健康状况,笔者现将2010年1—6月北京市昌平区39 184名食品卫生、公共场所从业人员的健康检查结果进行分析并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10年1-6月在昌平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参加健康检查的食品卫生、公共场所从业人员。

1.2 体检项目

内科体检(询问既往史及传染病史,心、肺、肝、脾等检查)、皮肤检查(甲癣、手癣、银屑病及各种化脓性、渗出性皮肤病)、眼科(重症沙眼、急性出血性结膜炎)、胸透(活动性肺结核)。甲、乙、丙、戊型病毒性肝炎抗体检测[北京市卫生局通知2010年3月8日开始取消食品、公共场所从业人员健康检查中乙、丙型肝炎抗原(抗体)的检测]、肛拭采样培养(肠道传染病包括痢疾、伤寒)。

1.3 实验室检测方法

血液检测试剂由北京万泰生物药业有限公司、西班牙Biosystems S.A.公司提供。操作严格按试剂说明书进行,全部试剂按要求保存并在有效期内使用。

1.4 统计学处理方法

采用χ2检验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2010年1—6月昌平区食品卫生、公共场所从业人员健康体检39 184人,共检出传染病健康带菌者及患者148人,检出率2.00%。其中HBs Ag阳性者109人,占1.80%;丙型肝炎抗体阳性者1人,占0.02%;戊型肝炎抗体阳性者2人,占0.005%;活动性肺结核33人,占0.08%;化脓性或渗出性皮肤病1人,占0.003%;伤寒(痢疾)0人;甲型肝炎抗体阳性2人,占0.005%。见表1、表2。

2.2 HBs Ag阳性检出情况

2.2.1 不同行业和不同性别从业人员HBs Ag阳性检出情况

2010年1—3月共健康检查6 069人,其中食品卫生行业从业人员体检4 901人,HBs Ag阳性63人,占1.29%;公共场所行业从业人员体检1 168人,HBs Ag阳性46人,占3.94%。经统计学分析,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7.64,P<0.01)。见表1。

2.2.2 不同属地HBs Ag阳性检出情况

2010年1—3月共检出HBs Ag阳性109人,其中本地11人,外埠98人,阳性率分别为0.73%、2.14%。经统计学分析,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39,P<0.01)。见表3。

2.3 活动性肺结核检出情况

2.3.1 不同行业活动性肺结核检出率比较

2010年1—6月食品卫生行业检出活动性肺结核25人,检出率0.08%;公共场所行业检出8人,检出率0.11%。经统计学分析,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3,P>0.05)。见表4。

2.3.2 不同属地活动性肺结核检出率比较

2010年1—6月本地从业人员检出活动性肺结核3人,检出率0.04%;外埠检出30人,检出率0.10%。经统计学分析,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9.27,P<0.01)。见表5。

3 讨论

3.1 继续加强食品卫生、公共场所从业人员的管理与监督

对食品卫生、公共场所从业人员进行体检时,要求工作人员严格操作规程,对可疑样品单独造册登记,及时复查;对复查结果仍为阳性的职业禁忌人员,负责监督其调离工作岗位,对需要复查而拒绝复查的人员查明去向,禁止在岗工作。

2010年1—6月健康检查结果显示,食品卫生、公共场所从业人员HBs Ag阳性率为1.80%,低于全国平均感染率,我国人群乙型肝炎(HBV)感染率高且差异很大,在4.4%~8.0%之间,多数报道在10%左右[1],同时也低于2007年北京市人群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学感染状况[2]。这与近年来昌平区卫生监督部门,按《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要求,严格执行食品、公共场所从业人员健康检查及调离制度有关。尤其要加强食品卫生行业从业人员管理,食品卫生行业HBs Ag阳性检出率高于公共场所行业(χ2=37.64,P<0.01)。食品、公共场所从业人员活动性肺结核检出率为0.08%高于2000年全国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报告的检出率[3]。

3.2 加强外埠流动人口乙型肝炎的防治工作

结果显示,外埠从业人员HBs Ag阳性率高于本地人(χ2=12.39,P<0.01),这可能与地区传染病管理和乙型肝炎疫苗接种率低等因素有关。外埠人口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及防治问题值得关注,应加强外埠流动人员的管理,如在其人群中开展乙型肝炎监测和乙型肝炎疫苗接种工作,加强对外埠流动人口乙型肝炎卫生知识宣传,预防乙型肝炎。

3.3 加强预防保健工作

从健康检查传染病检出结果,可以看出HBs Ag阳性率最高,为1.80%。从业人员中乙型肝炎病毒携带检出率偏高,这一事实提示我们在今后一段时间内的疾病防治工作中,应加强对该病的全民性预防保健工作。

3.4 加强外埠流动人口活动性肺结核的防治工作

2010年1—6月,外埠从业人员活动性肺结核检出率高于本地人(χ2=109.27,P<0.01),这可能与地区传染病管理和卡介苗接种率低等因素有关。外埠人口肺结核感染及防治问题值得关注,应加强外埠流动人员的管理,如在其人群中开展肺结核监测和卡介苗接种工作,加强对外埠流动人口肺结核卫生知识宣传,预防结核病。

参考文献

[1]丛培芳.荣成市5106名饮食从业人员HBsAg检测结果分析[J].疾病监测,2001,16(7):262.

[2]吴疆,张卫,韩莉莉,等.北京市人群乙型肝炎血清流行病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7,28(6):555-557.

上一篇:小学生数学学习力培养下一篇:语音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