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刮痧》(共10篇)
电影《刮痧》 篇1
摘要:电影《刮痧》讲述了中国移民在美国因文化差异而引发的一场司法冲突, 表现了中美文化的碰撞和调和。本文具体分析了这一文化差异的多种表现形式, 展现了中美文化碰撞后最终走向融合的必然趋势。
关键词:电影《刮痧》,中美文化,冲突
一、引言
文化的多样性成就了当今整个世界文化的丰富多彩。每一种文化总蕴含着其独特的“文化价值观”。中美文化由于政治制度、道德伦理、历史传统、社会背景、观念习俗、地理环境等的不同, 所表现出来的价值观具有明显的民族性和地域差异性。
二、中美文化差异
许多电影制作人选择文化差异作为题材制作出精彩的影片。《刮痧》是较为成功的作品之一。影片讲述了一个发生在美国中部密西西比河畔城市———圣路易斯的故事。男主角许大同的儿子丹尼斯发烧, 看不懂药瓶上的英文的爷爷给他用了中国传统疗法———刮痧来治病。随后丹尼斯因意外事件被送往医院检查, 他背上的刮痕引起了医务工作者的注意并最终成为许大同虐待儿童的罪证。深受中国传统思想影响的许大同在搜集证据处理这场官司的过程中屡屡碰壁, 接连不断的噩运使原本美好的家庭支离破碎。后来由于许大同的老板昆兰和各方面的努力, 经过一系列的磨难后, 许大同一家终于在圣诞夜团圆了。影片情节跌宕起伏, 扣人心弦。表面看影片讲述的是一场误会, 一场法律纠纷, 实际上展现的是两种不同文化的碰撞。
许大同夫妇代表着中国文化。为了生存, 身处异乡的他们不得不向新的文化靠拢, 但是他们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 自觉不自觉地忠实于熟悉的本土文化。如果我们对讲着一口流利的英语, 并在异国社会中谋得了一席之地许大同夫妇的代表地位表示质疑的话, 那么许大同的父亲的言行举止则带着典型的东方烙印, 是中国文化的典型代表。正是许大同的父亲选择用中国传统疗法给孙子治病才引起了整个故事的发生, 将中美文化的冲突推向高潮。而导演郑晓龙把影片的拍摄地点选在了“以居民的顽固著称的密苏里州”, 而不是纽约或洛杉矶, 是因为这两个城市太国际化, 根本不能代表真正的美国文化。真正代表美国本土文化的地方, 对外来文化是排斥的。在《刮痧》中, 中美文化就是如此在不经意间“冲突”起来。
冲突之一, 医学观。影片中文化冲突的焦点就是“刮痧”的合法性问题。中国文化博大精深, 中医讲究阴阳调和。在《刮痧》中, 许大同在法庭上试图对刮痧进行解释:“这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 中医认为, 人体的七经八脉, 就像无数条小溪流向江河。人的身体是一个复杂的生命脉络, 气在全身流动, 气沉丹田。”在中医学中, 这种经络学说实际上是一个实证的东西, 是一种阴性的科学, 是中国特色的科学。西医则更多地借助先进的医疗仪器设备对疾病做出客观的诊断, 并主张“头痛医头, 脚痛医脚”。所以美国人听了许大同的解释后感到莫名其妙, 不知所云。只相信眼睛、相信实践的美国人认为七经八脉之说、通气之说是荒唐和玄虚的。令美国人更不能理解的是, 治疗发烧怎么可能跟人体背部有关?
冲突之二, 处事观。美国人喜欢面对事实, 表明自己的观点, 并掌握可靠的信息。影片中孩子背上的刮痕是事实;许大同把未满12周岁的孩子单独放在家里也是事实;许大同当着朋友昆兰的面打孩子, 这又是有口难辩的事实。所有这些事实都被作为法庭上的证据使许大同败诉, 从而取消了他对孩子的监护权。由此可以看出美国人处理问题以事实为基础, 就事论事。中国人在事实面前, 人情似乎显得更重要些。尽管儿童福利院对以上的举证都是事实, 许大同却在法庭上解释说是因为对孩子的“关爱”之情才“头痛医脚, 脚痛医头”的;许大同的父亲在外遇到麻烦, 接到警察局的电话, 许大同急忙赶去接父亲, 虽然明知把儿子单独放在家里会触犯法律, 但这种“孝亲”情感, 按照中国人的心理, 也是情有可原的。然而美国法律是无法理解这样的“真情”的。
冲突之三, 家庭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家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先秦儒家认为, “孝”就是“善事父母”, 就是要对父母尽养育之恩。孔子亦曰:“父母在, 不远游, 游必有方。”所以许大同在美国扎根后, 把父亲接到美国“享清福”, 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为了给父亲早点办上绿卡, 许大同自愿顶替父亲给儿子丹尼斯刮痧的“罪名”。而美国人提倡核心家庭模式。父母从小就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美国的法律规定父母有抚养子女的义务, 却没有规定子女必须赡养父母。在美国人眼中, 许大同的“孝顺”属于“责任倒错”, “不诚实”。因此当得知真相后, 朋友昆兰不解地问“为什么”, 许大同的妻子简宁的回答是:“因为他是中国人。”
冲突之四, 朋友观。朋友关系在东西方文化中也包含着不同的含义。Edward Steward和Motion Benne这样论述美国人的朋友关系:“美国人保持着许友好的非正式关系。理想的境界是美国式的友谊, 建立在自然发生、相互吸引以及温馨的个人情感的基础上。人们选择自己的朋友, 同时, 他们有把朋友关系与社会或工作义务分开。”在中国, 情形有所不同。交朋友讲究的是时间越长越好, 承担的义务越多越好。理想的境界是为朋友两肋插刀、赴汤蹈火在所不辞。中国人对朋友的期望值很高, 若有困难, 应当倾囊相助。因此当昆兰指证许大同打过孩子这一事实后, 许大同指责昆拉:“我一直把你当朋友, 但你却在法庭上出卖我!”而昆兰感到委屈和不解:“我只是实话实说而已。”诚信是美国人的最基本美德之一, 让一个美国人撒谎也就意味着让他放弃基本的价值观。
冲突之五, 面子观。在听证会上, 昆兰作为证人说出了许大同打儿子的事实, 令许大同非常失望和愤怒, 甚至断绝了与昆兰朋友和工作上的关系。在其后的一段对话中, 许大同道出了打儿子的原因:“我为什么打我自己的儿子?还不是因为尊重你, 为了给你面子!”昆兰不解:“什么乱七八糟的中国逻辑, 打你孩子怎么能是给我面子!”这“乱七八糟”的逻辑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林语堂先生在《脸与法治》一文中说道:“中国人的脸, 不但可以洗, 可以刮, 而且可以丢, 可以赏, 可以争, 可以留, 有时好像争脸是人生的第一要义, 甚至倾家荡产而为之, 也不为过。”不管一个人是富有还是贫穷, 是上等人还是下等人, 面子总归是要的。对中国人来说, 在同等情况下贬低自己是抬高别人、尊重别人、给别人面子的行为;而美国人则认为贬损自己是愚蠢的行为, 与尊重别人毫无关联, 对于中国人的面子观念, 他们是无法理解的。
三、结语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 中美两国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 跨文化交际必不可少。影片中许大同一家的遭遇正式中美文化差异的缩影。而影片最后法庭撤诉、家庭团聚的圆满结局则是文化交流和沟通, 文化深层的共性战胜表层文化差异的结果。在中美文化交际的过程中, 我们应当承认双方文化之间的平等性和互补性。谨防以本民族的价值观去理解和衡量对方文化, 而应通过各种渠道向对方传播本土文化, 最终达到文化融合。
参考文献
[1]许奋荣.美籍华人价值观取向的定位——评影片《刮痧》[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2004, (4) :272-275.
[2]任玉玲.透过电影《刮痧》看许大同的“文化无意识”[J].电影评介, 2009, (06) :48.
[3]林语堂.林语堂散文集[M].香港:香港世界文摘出版社, 1954.
[4]黄鸣.从电影《刮痧》看中西文化冲突与融合[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5, (04) :100-103.
电影《刮痧》 篇2
通过选修课程——中西文化比较,对中西文化的差异我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为了让我们对中西文化差异的了解,老师放映了一系列的表现中西文化差异的电影,我想通过对电影《刮痧》的一些感受来谈谈自己对中西文化差异的理解。
刮痧是中国民间流传几千年的传统疗法。用铜钱等物蘸水或油刮患者的胸,背等处,使局部皮肤充血,减轻内部炎症。中暑,急性肠炎,食物中毒等病都可用刮痧疗法。但刮痧后,皮肤很快会出现一条条痧痕,并且存留时间较长。
罗基斯说:文化是一个群体成员生活方式的总汇。文化产生于人类生活经验的积累,是群体对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反映。霍夫斯泰德把文化定义为“我们思想中集体的、能够把一类人与另一类人区别开来的思考程序”。当文化成为一个区别你我的符号,我们便会因为互相的交流而产生误解乃至冲突。电影《刮痧》只是一个缩影,不管你是愤怒也好,无奈也罢,它却让你不得不去思考: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所受到的潜移默化的文化熏陶是根深蒂固的,在美国梦中依然烙着中国魂的印记,不同文化之间难免会因为交流与传播发生碰撞与冲突。
《刮痧》的情节跌宕起伏:北京青年许大同和妻子移民美国八年,终于实现了他们的美国梦:有了幸福的家庭,可爱的儿子,令人羡慕的社会地位和丰厚的收入。但随后降临的意外却使许大同从梦中惊醒。孙子丹尼斯病了,从北京来的爷爷用中国民间的刮痧疗法,被儿童医院的医生发现,便以虐待儿童罪将“顶罪”的许大同告上法庭,使原本幸福的家庭转眼间支离破碎:儿子被儿童福利局收养,许大同被
禁止接近儿子,职业被辞,朋友被弃,夫妻被迫分居。努力多年的美国梦被这场官司彻底粉碎。影片中可见中西文化观念差异是比较大的。不同文化有不同的观念,往往带来认识上的偏差和误区。
一、处事观的差异。美国人喜欢面对事实,表明自己的观点,并掌握可靠的信息。西医讲究“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因此儿童医院的医生不相信在背上刮痧会治发烧,相反孩子背上的瘀痕是事实;家长把未满12周岁的儿独放在家里也是事实;许大同当着朋友昆拉的面打孩子,这又是有口难辩的事实,所有的这些事实都被作为法庭上的证据,使许大同败诉,从而取消了他对孩子的监护权。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美国人处理问题以事为基础,就事论事。中国人在事实面前,人情似乎显得更重要些。尽管儿童福利院对以上的举证都是事实,但许大同认为它们是片面的。中认为气能够贯穿七经八脉,因此可以“头痛医脚,脚痛医头”。刮痧非但不是虐待,而是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老爷子在外遇到烦接到警察局的电话,许大同急忙赶去接父亲,虽然明知把儿子单独放在家里会触犯法律的,但这种“孝亲”情感,按照中国人的心理,也是情有可原的。而美国法律无视自己的“真情,”把美好的家庭拆散,许大同感到不解和委屈。
二、家庭观的差异。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家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先秦儒家认为“, 孝”就是“善事父母”,就是要对父母尽养育之恩。同时,孔子还把“孝”的准则诉诸于回报的情理,“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所以许大同在美国扎根后,把老父接到美国“享清福”,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为给父亲早点办上绿卡,自愿顶替父亲给儿子丹尼斯刮痧的“罪名”。《刮痧》中还有一个细节,由于两个孩子打架,许大同当着昆拉的面打了孩子一巴掌,后来他对昆拉说:“我打我的孩子是为了表示对你的尊重,是给你面子。”这儿就牵扯着东西方对孩子的态度问题。中国人把孩子当作一个私有财产,是我生的,属于我,我打他,是我的事,你管不着。虽然大同打孩子不是为了惩罚孩子的过错,而是给朋友“面子”。但在昆拉看来,打人是犯法的,无论打的是谁。在西方人眼里,许大同的“孝顺”属于“责任倒错”“, 不诚实”。美国人认为父母、子女是平等的,父母很少为孩子决定什么事情,而是让其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奋斗,许多美国人接受了这样的生活信条:Every man for himself , and God for us all.Every man isthe architect of his own fortune.例如,里根身为总统,而他的儿子却在职业登记所里寻找职业,同样这在中国传统观念看来是难以想象的。
三、朋友观的差异。朋友关系在东西方文化中包含着不同的意义。Edward Steward &Milton Bennet 这样论述美国人的朋友关系:“虽然美国人保持许多友好的非正式关系,但是他们极少有那种很深而又维系多年的关系。理想的境界是美国式的友谊,建立在自然发生、相互吸引以及温馨的个人感情的基础上。人们选择自己的朋友,同时,他们又把朋友关系与社会或工作义务分开。”在中国,情形有所不同。交朋友讲究的是时间愈长愈好,承担的义务愈多愈好。理想的境界是为朋友两肋插刀,赴汤蹈火在所不辞。中国人对于朋友的期望值很高,若有困难,应该倾囊相助。当昆拉指证许大同打过孩子时,许大同指责昆拉“我一直把你当朋友,但你却在法庭上出卖我!”而昆拉感到很委屈和不解:“我只是实话实说而已。”诚信是美国人最基本的美德之一,你让一个美国人撒谎也相当于让他放弃基本的价值观。
影片最后昆拉到了一家中医诊所,亲自尝试了刮痧的滋味并体验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在此,昆拉就是进行了一次成功的跨文化交际:以亲身体验为依据,证明刮痧的确是中国的一种治病疗法,并说服了儿童福利局的官员和法官撤回禁令。一场由文化障碍引发的冲突烟消云散,而这一平息是双方互相理解、沟通交流的结果。跨文化交际的一方无权要求另一方向自己的价值观靠拢,但却有可能促使其向自己的价值观靠拢,多种选择法(multiple choice)就是中西方行之有效的跨越文化障碍的方法。
也许你会觉得《刮痧》从一开始就是一场误会,仔细一想,这却并非偶然,其实从一开始双方的立场就不是平等的,每个人都以各自所固有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来否定对方,从而导致矛盾的不断累积。与人相处最大的悲哀莫过于你不理解我我不理解你,并且双方仍各执一词,争辩不休。即便最后当昆兰兴奋地告诉简宁大同无罪这个好消息时,我想他也未必就能理解当简宁得知丈夫无罪,大同爬上9层楼与家人相聚——这对患难夫妻内心的复杂情愫。然而最后的最后,在一种理解、尊重与认可中,大家都得到了平息。
《刮痧》展现的是一个视角,让我们见证了一次文化的碰撞、冲突与融。从影片开始简宁为培养丹尼斯说英语的能力而坚持在家说英语到片尾大同和简宁教丹尼斯说:“北京”、“长城”,这恰是一种强烈的中华民族文化的归属感与认同感的体现,沉浸在美国梦中的他们开始意识到自己的中国魂。
电影《刮痧》 篇3
摘 要: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能否成功实现跨文化交际具有重要的意义。电影《刮痧》是一部集中体现中西文化价值观差异的经典之作。通过从克拉克洪和斯多特贝克提出的五大价值取向维度对电影中体现的中西方文化价值的差异进行解读,可以加深中西方的相互理解,从而有助于跨文化交际的成功。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电影《刮痧》 价值取向理论
在当今这个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剧的世界里,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跨文化交际日益频繁。跨文化交际的成功与否不仅关系到个人前途发展,而且关系到国际关系的和谐发展。然而,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往往会因为文化价值观上的差异而导致文化冲突。电影《刮痧》以中医传统疗法刮痧为线索,讲述了一个华人家庭在美国由于中西文化冲突而陷入种种困境,最后又因为文化上的交流和理解而冲出困境的故事。电影中的主人公陷入困境和冲出困境的关键点在于是否能够理解文化冲突背后的文化价值观的差异。本文旨在从克拉克洪和斯多特贝克提出的五大文化价值观取向维度浅析电影《刮痧》所反映出的中西文化价值观的差异。
一、克拉克洪和斯多特贝克的价值取向理论
二战后,美国人类学家佛萝伦丝·克拉克洪与弗雷德·斯多特贝克在哈佛大学和洛克菲勒基金会的支持下对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五个不同的文化社区展开一项大规模的研究。1961年,克拉克洪根据该项目的研究成果在《价值取向的变奏》一书中正式提出了价值取向理论。价值取向是指“复杂但确定的模式化原则,与解决普通的人类问题相联系,对人类行为和思想起着指示与导向作用”[1]。该理论认为,任何社会和个体都会面临五大维度上的价值取向,即人性取向、人与自然的关系取向、人与人的关系取向、时间取向和活动取向。但是每个社会和个体在这五大维度上价值取向的偏好有所不同。因此,各个维度上的不同价值取向构成了文化价值观的差异。五大维度上的不同价值取向可以总结如下:
1.人性取向:人性本恶(Evil)、人性本善(Good)或善恶兼而有之(Mixed);
2.时间取向:过去(Past),现在(Present)或将来(Future);
3.人与自然的关系取向:服从自然(Submissive)、征服自然(Mastery)、或与自然和谐共处(Harmonious);
4.人与人取向:个体主义的(Individualistic)、附属的(Collateral)或等级的(Hierarchical);
5.人类活动取向:存在(being)、成为(being-in-becoming)或做(doing)。
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和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在以上五大维度的价值取向上都有所不同。电影《刮痧》中的诸多情节都体现了中西方在五大价值取向维度上的差异。
二、电影中反映的中西方在五大价值取向维度上的差异
电影《刮痧》是中国内地著名导演郑晓龙的代表作之一。影片的主人公徐大同在美奋斗八年之后事业有成家庭美满。他将北京的老父亲接到美国同住。一天,五岁的儿子丹尼斯闹肚子,他的爷爷用了中国代际相传的传统中医疗法刮痧给丹尼斯治病。美国医院的医护人员偶然发现了丹尼斯背后的痧印而怀疑其父母有虐待孩子的嫌疑。面对着对刮痧一无所知的美国律师和法官,许大同有口难辩。法庭宣布剥夺了他对儿子的监护权,美满家庭瞬间变得支离破碎。最后,许大同的上司兼好友昆兰亲自到唐人街体验了一次刮痧疗法,才最终促使种种冲突化解,大同一家重新团聚。这个华人家庭在美国所遭遇的文化冲突因刮痧事件而最终爆发并显现出来。影片中展现出的文化冲突从本质上而言可以用克拉克洪的价值取向理论予以解析。
(一)人性价值取向
西方的法治思想和中方的德治(人治)精神上的文化冲突可以在影片中略窥一斑。在决定是否剥夺许大同对儿子监护权的重要法庭上,大同慷慨陈词动情演说,法官都几乎为之动容。但是,一旦出现不利于大同的重要证据时,法官最终还是以证据为依据做出裁决。然而许大同却在聘请律师时毫无犹豫地选择了自己的上司兼好友昆兰作为自己的辩护律师。虽然昆兰的法律专业领域和他的案子并不契合,但是他依然执意做出了这样的选择。因为他相信自己的好友出于情面一定会坚定地站在自己这一边。然而,昆兰却因为坚守事实而无意间做出了对大同不利的证词。这些细节都反映出西方偏重法理的法治思想和中方偏重人情的德治(人治)精神。而西方的法治思想和中方的人治精神的根源在于中西方不同的人性价值取向。性恶论的主流思想是西方法治思想的思想基础而性善论的主导观念则是我国德治(人治)精神的思想源泉[2]。西方系统法治理论的奠基人亚里士多德认为,“人在达到完美境界时,是最优秀的动物,然而一旦离开了法律和正义,他就是最恶劣的动物”[3]。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著名的政治思想家马基雅维利说:“一般而言,人都是忘恩负义、诈伪轻浮、怯懦、贪婪的。当你成功时,他的一切都属于你,他的血肉、他们的财产、他们的生命、他们的子孙,一切都贡献给你。但是,一旦遇到紧急情况,他们就倒戈相向,落井下石”[4]。与之相反的是,中国作为儒家文化圈的代表是性善论的信仰者。民间通俗文化第一文本《三字经》的首句训言便是“人之初,性本善”。儒家文化也认为人人皆可成尧舜[5],人自身具有自我觉悟、自我行善的可能性,人的行为可以通过教化与感化矫正。这种乐观性的人性论价值取向,使中方文化重视劝善激励机制而疏于防恶约束机制,重视德治(人治)而甚于法治[6]。影片中大同在法庭上的动情陈词和重视情面都体现出他倾向于通过以德感人而不是以理服人来赢得官司。然而,他对中西方在人性价值取向上的差异认识不清致使他败诉并陷入困境。
(二)时间价值取向
霍尔认为美国社会是“将来型”时间观念占主导的社会[7]。“将来型”取向的社会认为变化是有益的和必要的,过去的是很容易过时的,很容易被抛弃的[1]。在影片中,美国人对“美国梦”的追求就体现了他们“将来型”的时间观念。与之相反,中国则倾向于“过去型”的时间观念。“过去型”的社会重视传统文化,重视年龄和经验,崇拜祖先,喜欢引经据典,喜欢依据过往的经验指导当前的事情[1]。影片中的爷爷集中体现了中方“过去型”的时间价值取向。爷爷喜欢引经据典,运用古语来教育自己的儿孙。例如,“当面教子,背后教妻”“打是亲骂是爱,不打不骂不成材”等。同时,爷爷用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传统中医疗法给孙子治病,也体现了“过去型”的时间观念。
(三)人与自然关系的价值取向
在电影中,中医传统医疗方法“刮痧”是将矛盾推向高潮的导火索,也集中体现了中西方在人与自然关系的价值取向上的差异。许大同在法庭上试图向美国的法官和庭审人员解释刮痧:“刮痧是一种传统的医疗手段,可以治疗各种疾病。几千年来中医认为人有七经八脉,就像无数小溪流向江河,江河又奔向大海。人的身体就像非常复杂但看不见的生命网络,如同计算机网络一样。人的气发自丹田又回到丹田,也是同样的道理。”对面这一番关于“气”和“经”的陈辞,美国法官和庭审人员无一不感到困惑,直呼“请用我们能听得懂的语言来解释”。但事实上,中医是很难用从西医的角度解释清楚的,因为中西医代表着中西方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取向。“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中医文化赖以生成的理论基础[8]。“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自然的产物;自然界有普遍规律,人要服从普遍规律;人生的理想状态是天人调谐[9]。中医治疗和养生的理念强调顺乎自然界的阴阳变化以护养调摄,顺应自然的规律,追求人体生命与自然万物整体和谐的状态[8]。这些都反映了中国文化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取向。而与之相反,西医则体现了西方人征服和控制自然世界的基本价值观念。《圣经·创世记》中记载,上帝说:“我要照我的形象,按着我的样式造人,叫他们管理海里的鱼、空中的鸟和地上的爬虫牲畜。”人被看作是万物的主人,可以用理性和意志改造自然征服自然。在西方人的世界观里,人类是世界的中心[10]。人和自然是分离的,没有必然的联系。因此,西医在治病时主要以人作为研究对象,着眼于人体各个部分的病变,并不是从人与自然的整体统一性的思维去寻求治病的方法。电影中的美国法官和庭审人员由于无法理解这种基于“天人合一”的思想而建立的中医文化而导致跨文化沟通的失败。
(四)人与人关系的价值取向
影片中,许大同和美国律师对中国四大名著《西游记》中的经典人物的不同解读反映了中西方在人与人关系的价值取向上的差异。在大同的眼中,“孙悟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英雄,是个善良有正义感的英雄,代表着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然而在美国反方律师则对孙悟空这只“猴子”的道德和价值观表示怀疑:“这只猴子受托管理九千年一熟的桃园,却把桃园占为己有。当别人制止他时,他竟然毁坏了全部的桃树。一个神仙炼出了长生不老药丸。孙悟空不但吃光了全部的药丸,还掀翻了炼丹炉,砸烂了别人的车间。这么一只顽劣粗鲁的中国猴子,却被当成道德与价值的榜样!”在人与人关系的价值取向上,中国人倾向于附属性取向,注重集体意识,认为当个人利益与群体利益发生冲突时,个人应当牺牲自己的利益来保全群体的利益[1]。在中国民间文化中,孙悟空大闹天宫,代表着百姓对强权的集体反抗意识;西天取经路上,孙悟空不顾自身安危降妖除魔,力保取经团体能顺利完成任务,是机智和勇敢的化身。对孙悟空的推崇和赞扬与中国文化中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一脉相承。而美国人在处理人与人关系的价值取向上则倾向于个人主义的取向,认为个人是独一无二的独立个体,个人的目标与目的优于群体的目标与目的[1]。个人的财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在这一种价值取向的影响之下,美国律师对西游记中描写的孙悟空肆意毁坏他人私人物品的做法感到难以理解和容忍。他刻意把西游记的这一段描写摘录出来在法庭上宣读,说明这些细节是容易引起美国人共鸣的地方。大同看到自己崇拜的英雄被他人解读成一个粗鲁暴力的形象,顿时在法庭上怒不可遏。这样的表现正好印证了反方怀疑其有虐童的嫌疑。如果大同能够理解中西方对孙悟空的不同解读,认识到这背后潜藏的价值观上的差异,或许就能更加理智地做出反应。
(五)人的活动的价值取向
在电影《刮痧》的片头中,许大同获得了电子游戏设计新星奖。他在颁奖台上作出感言:“八年前,我作为一个移民,站在街头卖画为生。但我相信,只要我努力,就会成为一个真正成功的美国人。这个奖杯证明了美国是一个充满机会的地方,我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这就是我的美国梦。”与事业成功家庭美满的大同相对比的是,影片中爷爷的老友老霍在美国待了十多年,依旧打着零工。这两个人物形象都是中国人,但却代表了中西方在人的活动的价值取向上的差异。美国是社会一个强调“做”的社会,人们必须不断地做事,不断地处在动之中才有意义,才创造价值。美国人工作勤奋,并希望因为自己的成就而获得晋升、加薪以及其他方式的认可[1]。大同对美国梦的信仰表明他对西方文化在人的活动的价值取向上的认同和接纳。而中国文化则倾向于“存在”取向,提倡“以静制动”“无为而治”“以不变应万变”。老霍没有拼命工作的意愿而是将自己的业余时间在赌场上娱乐消遣,便是中国文化在人的活动的上倾向于“存在”取向的表现。
三、结语
电影《刮痧》这部电影反映了中西方文化在五大维度上的价值观差异。正是这些价值观上的分野导致了电影中的人物陷入文化冲突的困境。然而,故事的结局却说明了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冲突并非不可化解。在影片的结尾,大同的上司兼好友昆兰亲自到唐人街体验了一次刮痧疗法,才令他真正开始理解中方文化,将大同一家从困境中解救出来。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并不要求某一方放弃自己的风俗习惯和价值观,只是要求在交际中尽量理解对方,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方面尽可能一致。如果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能够真正做到相互理解,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的种种文化冲突便可以化解[11]。在影片的最后,大同扮成西方圣诞老人的模样顺着水管爬进自己的家中而一家团聚的画面表达了对跨文化交际中达到相互理解状态的愿望。在当今这个全球化日益加剧的世界,来自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文化圈的人都能够积极克服跨文化交际中的偏见并努力相互理解,“和而不同”的“大同”世界才会实现。
注释:
[1]Kluckhohn F,Strodtbeck F:《Variations in Value Orientations》 ,Evanston,OH:Row & Peterson,1961.
[2]黄治东:《西方法治思想与法治制度的人性论基础探析》,前沿,2007年,第12期,第36-38页。
[3]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171页。
[4]马基雅维利:《君主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46页。
[5]北京四海儿童经典导读:《孟子》(上下),北京:人民文学,2005年版。
[6]肖群忠:《论中国传统人性论思想的特点与影响》,齐鲁学刊,2007年,第03期,第38-42页。
[7]Hall E T:Beyond Culture,New York:Anchor Books Editions,1977.
[8]尹冬青,李俊:《“天人合一”思想在中医养生文化中的积极影响》,医学与社会,2009年,第03期,第18-20页。
[9]张岱年:《文化与哲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42页。
[10]高秉江:《从中西文化比较看超越“人类中心论”的可能性——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反思》,学术研究,1997年,第01期,第28-32页。
[11]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年版。
电影《刮痧》 篇4
一、“直觉性”与“逻辑性”
“直觉性”,是指通过静观、体认、灵感、顿悟,未经严密的逻辑程序,直接而快速地获得整体感觉和总体把握。
“逻辑性”是指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对客观世界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东方思维具有“意象性”特点,因为悟性:直觉思维的核心,通过感觉、体验、意会、领悟,以“尽心”、“体道”、“体物”,“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求简捷而缺推理,靠灵感而非逻辑,重直觉而轻论证,用形象化语言思辩。
西方思维具有“实证性”特点,因为西方中世纪时期,占主导地位的经院哲学,也未能从根本上否定理性和形式思维的作用,依然主要运用形式逻辑的模式,从教会的《圣经》出发,对上帝的存在采用演绎推理加以证明。
在电影“刮痧”中法庭上,大同满怀深情地凝视法官,真挚而忘情地诉说着他的责任,他作为一个移民家庭在美国生活的艰辛与不容易,同时也表达着父亲对于家庭的责任和自己对儿子的爱与期望,责任与关怀,而此时,他的妻子一边听着大同的申辩,一边流下了激动的泪水。接下来控方律师发言,证人和证词一个又一个地出现,使许大同百口莫辩。控方雇佣的律师在法庭上描述《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别人种了九千年的桃子,……一个野蛮顽劣的猴子,竟然被许大同在电子游戏中描绘成英雄”,他以此来证明许大同的暴力倾向。听着美方律师对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与道德规范的“新解”,许大同最后终于失去冷静和理智,咆哮着扑向控方律师,也正因为此,法官当庭宣布剥夺许大同的监护权,不准他与儿子见面。这足以反映了中美不同的思维方式。
在中国传统的思想中,首先,一位父亲对儿女的爱是深沉的、不容置疑的,大同满腔激情诉说自己的责任和关怀时,中国的法官一定会为之动容,这是中国的直觉性思维,大同也是用中国性思维想要争取法官的支持。其次,自己国家的传统文化被曲解,大同的失控和咆哮,在中国人的思想里,是一种对祖国的热爱。然而在美国这样的西方思维人严重,只有证人和证词才能作为案件的关键,他们需要严密的思维分析来进行最终的判断。
二、伦理型与认知型
连淑能理论中认为,东方思维:伦常治道,确立和论证君臣之义、父子之亲、夫妇之别、长幼有序、朋友之信。宗法制的伦理道德、治国安邦。西方思维:自然或宇宙一直是智者研究的独立对象,从宇宙获得真理、掌握知识、拥有智慧;注重认识自然、探索自然、征服自然。
中国文化属于人文文化,重人伦,价值取向以道德为本位,旨在教人怎样做人;人文精神以人生为本位,富于人文意识,注重人的伦理道德修养,追求社会秩序安定和谐。而西方文化属于科学文化,重物质,轻人伦,价值取向以功利为本位,重在人怎样创造物。
在电影《刮痧》中,主人公许大同作为一名中国人,他完全按照中国的传统方式来教育他的儿子丹尼斯。在举行颁奖典礼的现场,他的儿子和他老板的孩子保罗打起来了,知道此事后,他不管不顾,便让自己的儿子像保罗道歉,丹尼斯不肯,作为父亲的许大同便动手打了丹尼斯,这是典型的中国式教育方法,但其实,丹尼斯先动手打人的原因是保罗说他父亲是个笨蛋。中国人的思想里,做错事了,就要道歉,无论是谁的错,不道歉就要打孩子,以暴力手段来强迫孩子认错。但在西方人的观念里并不这么认为,他们觉得,人权是最重要的,无论如何都不该打孩子。但同时,主人公在后来的故事发展中也提到,他打孩子,这种教育的方法是为了向对方表示尊重。包括后来的刮痧事件,明明是主人公许大同的父亲给丹尼斯刮的痧,但是考虑到父亲的老友刚刚因为突发心脏病离世的伤心,同时也担心父亲的身体状况考虑到父亲的感受,决定说谎,称给儿子刮痧的是自己,这也体现了中国人属于伦理型的思维方式。
三、“内向性”与“外向性”
东方思维具有“内向性”特点,人们缺乏与外界的联系,思维比较闭塞,并且知足常乐。
西方思维具有“外向性”特点,人们更有征服的勇气。
大同的儿子丹尼斯打了上司的孩子,大同要求孩子道歉未果,出于教育孩子,就打了丹尼斯,可以看出中国人容忍礼让的性格特征。
中国人的思想是,安分、知足容忍礼让。由于爷爷为孙子刮痧,大同被冠上了“虐子”的罪名,然而美国没有时间和兴趣去了解中国的这一治疗手段,它只按照自己的行为方式判断,这体现了外向性思维导致西方人求变的心理和好动的性格。他们性格中体现了好争、好斗,征服世界态度,所以导致了强行按照自己方式办事的行为。这都反映了中美不同的思维方式。
电影《刮痧》观后感 篇5
——反思文化差异下个人发展
《刮痧》电影放映于2001年,到现在已相隔9年之久,然而看后的人都会为之一振。究其原因之一,是因为身居在国内的大众很少有机会切身感受到电影中的文化冲突。显然,《刮痧》是一部反映中美文化差异的片子。该文化差异首先在于对幼童的教育和保护。片中,大同(男主人公)在领奖的那天,儿子丹尼斯在玩游戏的过程中打了他老板(美国人)的儿子。他让丹尼斯道歉,可是儿子却执拗不肯,于是他就当着老板夫妻以及妻子的面抽了丹尼斯,让他认错。在中国,这种当面训子的方式可是说是司空见惯,因为子女犯了错,而“子不教父之过”。父亲当面体罚自己的孩子,一方面是为了表达其对“子不教”的抱歉,换言之,这是对儿子一种深沉的爱,是要让儿子在面对过错时主动去承担;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表示对被触犯方的尊重,即丹尼斯打了老板的儿子,会让老板感觉很没面子,同样,大同选择了出手打自己儿子有损自己的尊严来弥补可能造成的心理上的失衡(事实上老板没有)。这样的一种逻辑,是受所谓“当面教子背地教妻”的中国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
其次,该影片的导火线即大同将儿子抱去医院急诊,却被美国医院发现儿子背后刮痧的痕迹,形似施虐,此事立刻引发了当地儿童福利局的重视。并因此根据法律而暂时剥夺了夫妻俩对丹尼斯的监护权,因为他们被控涉嫌虐待儿童,证据是孩子身上刮痧印痕。而在中国,刮痧本是一个拥有一两千年历史的民间中医治病之道。那些形似施虐的印痕也只是在刮痧过程中疏风活络,打通精神气脉留下来的,跟施虐、暴力根本扯不上关系。接着,在法庭上的辩论更是将中西文化冲突推向了高潮,尤其源于儿童福利局辩护律师一人对《西游记》的歪曲解释。他在企图赢得官司的同时,践踏的却是中国传统宝贵文化的精髓。他用他美国人的思维去理解中国文化中的孙悟空,一个本该是具有高度正义感、敢作敢为的模范,在他看来,却是一个小偷、恐怖分子,不恪守法律法规的暴力型罪犯。相信所有在看完这个片段的中国观众都会像大同一样,直接把本子扔在他脸上,最好在好好给他一顿训才解气。因为他是在挑衅我们的文化传统,故意扭曲中华民族精神的英雄典范,是在考验中国大众的忍耐力。
最后,故事进一步恶化了传统的中国思维和处理方式在美国文化包围下的弱势。夫妻俩被迫分居才夺回了丹尼斯的监护权。只是,这一切的牺牲实在是太大,大同因误解老板而辞职、父亲也因受不了美国文化的种种而回国、夫妻俩也被迫分居而且不能在有儿子的场合见面,否则大同就会被捕。
可见,在全片中,除了开头大同在领奖时的豪言是依赖于美国精神,其后他的所言所行都还是一个深扎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分子的所作所为。在面对文化冲突的时候,他显得多么的捉襟见肘,如刮痧、丹田、经脉等中医术语在英语里根本找不到对应的单词解释,法官也听不懂;他不顾自己面子为保老板的面子而当面抽打丹尼斯,却被老板或者整个美国法律认为是施加暴力;他主动替父亲承担为儿子刮痧的法律责任而为帮其申请绿卡,这种父子之爱让老板困惑有余;大同因家庭事务弄得一团糟,以及在法庭上老板作为对方证人指认其当面抽打丹尼斯而深感友谊的背叛,无奈辞职时受到老板的劝阻,说“这时候你更应该保住这份工作”,但最终两者发生口角,大同抛下这么一句话“道不同不相谋”。这句话我认为点出了中美文化的差异在根本上是不可苟同的。文化差异是客观而真实的存在,只是作为一般人没有这种境地去感受。
跳出这部电影,我们看现在。中华民族是一个注重和谐的民族。中国传统文化也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文化,我们的文化强调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因此,谁都不希望这种文化的冲突一次次的重演,以致酿出那么多的悲剧。可以这样说,任何一个其他民族的、国家的文化到中国总会受到很好的理解和接受,因为我们包容。可是,慈悲的中国却很少考虑到一旦我们的文化输出又会受到别人怎样的待遇?难道不担忧会像影片中的大同一样?好在最终在大同老板的举证下,证明刮痧确实是一种治病疗法而非虐待,才得以使故事得到圆满的结束。可见,文化差异在不可调合之时却是可以被理解和共享的。我们需要的只是更多系统而科学的宣传,适当的吸收和借鉴,而不能固执的把着自己的传统不放,不先去理解他人,固步自封。以下是就这部影片对处在文化差异中的个人发展的一些启示:
首先,全盘掌握,思维要活。片中主人公悲剧的根源在于其对美国文化的片面掌握。他认可美国精神在个人成功中所起的激励作用,而且以身践行,在开发游戏软件领域取得了成功。可美国精神也只是美国文化中的一个精髓,不可忽略的还有其相应的国家制度、法律法规、思维方式、风俗习惯等。尤其美国是一个守法的国家,一切事件都要以事实为依据,强调的是个“理”字,而非“情”;并按照规定的程序严格的执行,是一种直线思维。而在中国,人们处理问题上有时显的没有原则,“人情味”太重,导致法律程序的不严格执行。就影片中,大同的老板明明通晓的是房地产领域的法律,与其所需的儿童监护权律师是风马牛不相及。可大同却一味的认为,老板懂法律,关键还是自己的朋友,所以无论何时肯定会帮他。可孰知老板在法律面前也只能述以其抽打孩子的事实,反而变成了对方律师的证人。所以,作为一个地道的中国人,要正确的对待与外国友人之间的友谊限度,适时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
此外,从宏观上,个人还要知道美国精神强调锐意进取、着重效率、是一种强势文化,而中国人的处事却相对温和、回旋余地大、避免正面冲突、面子重、效率次之。如片中,对方律师为了故意激怒大同,以使法官失去对他的青睐,而不惜当众扭曲《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形象,即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而大同则是一忍再忍,直到被迫就范,让其诡计得逞。所以个人在面对文化冲突时,摆在首位的是要保持理智,冷静地对待。
其次,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对于个人发展,尤其指对个人人格的完善,应该对于自己所处的文化背景有一个清醒的认识。用马克思唯物辩证主义的观点看,事物都是有两面性。文化也有分精华和糟粕。哪怕是我们根植于的中华文化,我们也要认真的反思其不足之处,这些不足在柏杨先生《丑陋的中国人》中已经得到很好的清算。而作为一个人格欲健全完善的人,更多的就是在实践中反思和改正。同样,对于外国文化,我们更是要保持清醒的认识。以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关系为例,中国社会提倡的是集体主义的价值观,个人价值次之,当两者发生冲突时甚至可以牺牲个人的利益来保全集体的利益。而在美国,个人主义则是其文化的核心,强调个人主义,个人权利是天赋的人权,神圣不可侵犯。所以美国私人拥有枪支为合法,因为是出于自卫的需要。而在中国,这就是违法。
但笔者在这里想要说的是,生活在哪种文化背景下,就得去适应。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要全盘否定另外一个文化精神深处的合理性。即虽说过分强调个人主义是错误的,但是个人可以在不违背集体主义原则的前提下,以追求个性的发展为指导,积极去实现自己的梦想,完善自己的人格。
第三,好好掌握语言。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其生成和发展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这也是跨文化交际的基础。通过语言的学习,可以让我们更好的掌握不同文化的具体内容。同时,对于文化背景的掌握又将会更好促进对其他语言的领悟和运用。对于语言的掌握也是兼顾两个文化体系,首先,个人必须对本民族的语言有着良好的掌握,只有这样才能在使本民族文化输出过程中更加的“原汁原味”;其次,要精通第二语言,只有这样才能用外国人的思维方式来诠释本民族的文化,方便其理解和吸收。正如二战时期,中国的抗日战争颇需要外国的物资援助,于是当时**宋美龄女士义不容辞地飞往美国,并在美国国会发表了一次重要讲话,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并且宋女士通过这次演讲成功争取到了美国对中国抗日战争的扶持。其中一个很关键的原因就是宋女士地道的美语,她将自己的政治意图以美国人的思维方式表达出来,从而使得在场的人觉得中国的抗战就是美国的抗战,因此帮助中国是美国人民义不容辞的职责。这就是语言的魅力。
神奇的刮痧疗法 篇6
刮痧疗法采用刮拭人体的特定部位(经络、肋穴及阳性反应点等)一方面加强了体内经气的运行,使人体正气得以充实,而起到扶持正气、增强抗病能力之目的;另一方面,使皮肤腠理得以开泄,为病邪的排除开通了道路,以达到祛除病邪之目的。现代医学证实,刮痧具有镇痛作用,可治疗头痛、风湿痛、胃痛等疼痛性疾病;刮痧对局部和全身的血液和淋巴循环有增强作用,可促进全身的新陈代谢,刮痧对循环、呼吸中枢具有镇静作用;刮痧还具有强心、发汗、增强免疫和养颜美容、防止皮肤老化等作用。
常用器具
1.陶器选用特制的陶器或瓷碗、瓷杯及瓷调羹等瓷器的边缘光滑部位作为刮痧器具。
2.硬币选用古铜钱、银圆及铝质分币等作为刮痧用具。
3.匙选用瓷汤匙、牛角药匙或铜勺柄等光滑无损的边缘作为刮痧用具。
4.有机玻璃纽扣选用较大且边缘光滑的纽扣作为刮痧用具。
5.木器选用沉香木、檀香木等加工成边缘光滑无棱角的小长方木块作为刮痧用具。
6. 水牛角板 选用水牛角加工成表面及边缘光滑无棱角的小长方块或凹形块作为刮痧器具。
在刮痧治疗时,为了减少刮痧阻力,避免皮肤损伤,增强刮痧疗效,操作之前必须给刮痧部位涂上一层刮痧介质,常见的刮痧介质有:
1. 植物油采用芝麻油(香油)、菜油、橄榄油、花生油等植物油作为刮痧介质。主要起润滑和保护皮肤的作用。
2. 刮痧油由芳香药物的挥发油与植物油经提炼、浓缩制成。具有祛风除湿、行气开窍、止痛等作用。
3.刮痧活血剂以天然植物为原料,经提炼、浓缩调配而成。具有活血化瘀、促进血液循环、扩张毛细血管、促使出痧等作用。
操作手法由轻到重,以病人能耐受为度,用力宜均匀适中。刮按时应单向刮,不要来回刮;刮至局部出现微紫红或紫红斑块、斑点为止。刮四肢部时,呈离心方向刮;刮腰部及腹部时由上而下刮;刮肩背部及胸部时宜由内向外刮。刮平坦部位时宜用刮痧器的宽面边缘刮;刮凹凸不平部位时,可用刮痧器角部圆钝处刮治。保健刮痧和头部刮痧时,可不用刮痧介质。也可隔衣刮拭,手法宜轻。小儿接受刮痧治疗时,可在刮痧部位放上一块干净的手绢或柔软的布,隔布刮拭,手法宜轻。
刮痧可使皮肤的新陈代谢加强,皮肤中的细胞得到充分的营养和氧气,毛孔的自然收缩变小,皱纹消除或减少。妇女产后的妊娠斑纹,一般刮治2~3个月即可消除。
凡传染性皮肤病、痈疽、瘢痕、溃烂及性传染性皮肤病、不明原因之皮肤疤块等,均不宜直接在病灶部位刮拭。妊娠妇女的腹部及双侧乳房部也不宜刮拭。
凡危重病症,如急性传染病、重症心脏病等。年老体弱、女性的面部,均忌用大面积强力刨刮(重刮),对有皮肤过敏史的病人,不宜以其过敏物为工具刮痧。
在应用刮痧疗法治病,还必须注意下列各点:
其一, 施术场所要宽敞明亮,空气流通,同时需选择避风处,要注意避免让病人对着窗口,注意保暖,以免感受风寒外邪而加重病情或引起感冒。
其二, 勿在病人过饥、过饱和过度紧张的情况下施行刮痧。
其三, 施术前,一定要对病人进行检查,作出正确的诊断,制定好治疗方案(应刮部位或学位配方),选准应刮部位或穴位。
其四, 刮治时,无论病人取坐位或卧位,都要尽量做到病人体位自然舒适,又要利于施术。在施术过程中,根据施术需要,或病人感到疲劳或不舒服时,要适时交换体位,切忌勉强,避免病人因疲劳而中断治疗。当病人疲劳时,可让其做完一种体位刮痧后,休息数分钟,再行刮治。
刮痧用于保健健身,手法宜轻,用力均匀适中,以30次为宜,但刮拭部位不宜出现“痧痕”。冬天也可在衣裤上刮治,皆能达到舒筋活血、驱病健身、延年长寿的目的。
作者简历:
电影《刮痧》 篇7
中国传统思维注重实践经验, 注重整体思考, 因而借助直觉体悟, 即通过直觉从总体上模糊而直接地把握认识对象的内在本质和规律。直觉思维通过静观, 体认, 灵感, 顿悟, 未经严密的逻辑程序, 直接而快速地获得整体感觉和总体把握, 重直观内省, 轻实测论证, 重内心体验, 轻实验实证, 重直觉领悟, 轻逻辑推理。 孟子的“诚”, 老子的“道”, 玄学家的“无”, 理学家的“太极”, 都靠直觉灵感、顿悟来领会, 而不用概念和语言去描述, 也不用逻辑推理去论证。
西方思维传统注重科学, 理性, 重视分析, 实证, 因而必然借助逻辑, 在论证, 推演中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在电影《刮痧》中大同和美国法官对待大同是否爱儿子的取证上反映了中美不同的思维方式。 在丹尼斯被认为虐待而被政府暂时代为抚养时, 大同夫妇如果想要重新获得孩子的抚养权就必须打赢官司。大同为准备打官司而搜索爱孩子而没有虐待孩子的证据, 作为中国人的大同感到尤为愤怒与不解, 他不明白为什么父亲爱儿子这种天经地义的事情还要去找证据证明, 这种人人皆知的道理是不言而喻的, 是不需要经过逻辑证明的。 而代表西方思维的美国法官们则认为找这种证据则是非常重要的, 即便是父亲爱子女这种简单的道理, 也要通过具体的实例来证明。 大同和美国的法官在对待找大同爱儿子的证据的这种态度和思维方式很好地阐述了中国的感性直觉思维和西方的理性逻辑思维。
2 伦理思维与科学思维
“伦理型”是指中国的传统文化侧重反映人伦 —政治的社会关系。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社会根基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 其中“孝”是最基本的原则。 这种道德信念延伸到社会组织中, 衍生出“君为臣纲”, 孝道转化为治国之道。 所以, 中国人做判断往往受到情感的影响。
西方思维具有尊重科学的特点, 因为西方哲学家把人看作是大自然的一部分, 人应与大自然和睦相处。 西方智者们分析自然构造, 寻求物质元素, 重视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 把自然科学看作是战胜自然的一种工具。 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 西方人从物质的内在结构说明其种种属性, 从而产生以实验为基础的逐层深入的逻辑分析方法和种种推断、证明、解释的思维形式, 造就了无数的科学理论和体系, 形成了西方科学尊重事实的思维。
中西方思维的一个重大差异表现在中国尊重伦理, 以伦理来解决问题的这种思维方式;而西方则尊重客观事实, 尊重法律, 以它们为准绳来判断和决策事情的思维模式。 这种思维模式的差异在电影“刮痧”中则表现得淋漓尽致。
电影“刮痧”中, 当法官问大同是谁给丹尼斯刮痧的, 在面对选择尊重事实还是保护父亲的权益时, 大同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伦理。 大同承认是自己刮痧的, 他之所以说是自己刮的痧而没有说是他父亲刮的痧是为了不影响他父亲拿美国的绿卡。 如果大同选择尊重事实, 就不会引来后面一系列的麻烦。 这一点在西方人看来是不可理解的, 在大同的上司老板昆兰自己调查事实的真相时, 当大同的妻子告诉昆兰刮痧不是大同所为时, 受西方文化思维影响的昆兰则倍感震惊, 连问为什么。
中国自古就以儒家的思想为尊, 一直被灌输着“君臣, 父子, 夫妻, 兄弟, 朋友”的思想, 君为臣纲, 夫为妻纲, 父为子纲。 儿子当然有理由保护父亲了, 哪怕是牺牲自己的利益。 在中国, 完全是一种伦理道德的社会, 人们注重社会实践, 更注感性的社会。 而以昆兰夫妇为代表的西方人, 则受到希腊古文明, 罗马古文明以及文艺复兴, 思想启蒙的熏陶, 在西方人那里, 他们更注重个人, 注重个人权利的保障, 更注重理性的思维, 这便是整个影片贯穿始终的矛盾原因所在。
西方尊重事实、讲科学的思维方式同样不被重伦理、重人情的中国人所接受。 当昆兰作为许大同在美国最好的伙伴, 是他事业上很好的搭档, 可是昆兰却在听证会上说出了大同打儿子的事实, 仅管这些事实对许极度的不利。 西方是一个极其重视事实的区域, 而在中国, 人情、伦理则被摆在了第一位。 这与中国自古以来的农耕思想, 小农经济以及儒家思想是有密切联系的。 中国就是一个人情的社会, 但这一套在美国就不管用了, 因此大同感到极其不理解, 为什么昆兰不肯为自己说情, 以至于大同做出了离开了昆兰的决定, 辞掉了当下让他事业处于巅峰的工作。
3 整体思维与分析思维
在电影《刮痧》中对于刮痧是中医疗法还是虐待儿童的争论反映了中美不同的思维方式。 代表东方思维的中国文化依赖传统经验及形象并把人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思维方式, 而西方思维模式注重推理实证, 把人的身体划分为局部来进行研究和对待。 在《刮疹》中, 许大同在法庭上试图对刮疹进行解释:“这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 中医认为, 人体的七经八脉, 就像无数条小溪流向江河。 ”大同认为刮痧是中医治病的方式, 人的身体是一个整体, 通过刮痧所造成背部的刮痕是身体有疾病的表现。 而法官等其他西方人只相信头痛医头, 脚痛医脚, 不相信在背部进行刮痧能治疗肚子痛, 而背部的刮痕正说明这是一种虐待行为。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正是源于中西方医学来源于不同的思想基础。 中医学基本是建立在庄子的哲学基础之上, 《庄子·齐物论》中说“天地与我并生, 万物与我为一”, 这是一种把人和自然看作是“天人一气”、“万物一体”的宏观宇宙观。 而西方的哲学思想是实践论, 西方的医学建立在科学哲学的思想基础之上。 西方的医学注重生理学、病理学、解剖学的研究, 倾向于运用化验、透视、切片等先进的科学验证手段。 用西医的理论来解释中医的理论是解释不清的, 因为其思想根源和理论基础是大相径庭的。 影片中爷爷不禁自问:“刮疹在中国几千年了, 到了美国怎么就说不清楚了呢? ”这体现了中医的治病理念是崇尚“整体和谐”而西医则注重运用科学的、分析的、实证的方法。
中西方思维存在许多不同的差异, 因为这些差异, 我们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会产生碰撞, 甚至会产生冲突。 但是如果我们了解双方的文化差异, 思维方式, 这样就会减少两种文化之间的冲突, 避免因此而造成的交际障碍, 兼容并蓄、尊重、理解接纳才能更好的进行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S
参考文献
[1]韩枫.从电影《刮痧》看文化的冲突与融合[J].生物技术世界, 2012 (8) .
[2]李佩君.从电影《刮痧》透析中西方文化差异[J].新闻传播, 2013 (8) .
[3]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
[4]连淑能.论中西方思维方式[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2 (2) :40-46.
[5]彭辰宁.从电影《刮痧》看中西方文化的碰撞[J].河海大学学报, 2005 (1) .
电影《刮痧》 篇8
跨文化交际学是一门运用多种学科理论解释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进行交流时会发生什么样的文化碰撞, 为什么会发生, 以及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 更重要的是如何避免冲突, 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可以有效地顺利沟通 (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P56) 。在如今信息化时代,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 沟通交流也越来越频繁, 因而各种文化碰撞不可避免, 文化的差异会给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带来沟通理解的巨大障碍, 人与人之间由于理解困难也难以和睦相处, 在此背景下进行跨文化交际学研究有其深刻的现实意义。
电影《刮痧》是一部反映华裔家庭与美国主流文化价值观冲撞的优秀影片, 男主人公方大同是一位成功的游戏开发者, 与妻子育有一子, 一家三口过着令人艳羡的生活。大同把父亲从国内接到美国准备申请绿卡, 一天小孩子生病, 父亲采用传统中医的刮痧疗法给孩子治病, 刮痧是利用光滑的石片或其他金属片蘸水或油在皮肤上反复摩擦, 直至皮肤发红充血, 以收到减轻内部炎症的效果, 是传统中医的精粹, 患者一般不会感到疼痛, 但是皮肤上会留下紫红色类似淤伤的痕迹, 几天后会自行消失。父亲的老朋友猝死, 父亲被带到了警局配合调查, 男主人公不得已把孩子一个人留在家里去警局接回父亲, 孩子一个人在家不小心摔破头, 去医院时医院发现了孩子身上的瘢痕, 认为小孩子遭到了家人虐待, 便通知了儿童福利局的官员。儿童福利局见状要控告家人虐待孩子, 大同为了不把父亲牵扯进来, 向法官说是自己为儿子刮痧, 结果被剥夺了对儿子的抚养权, 不得不与妻子分居才能接回孩子。最后男主人公的美国同事不远万里去中国体验“刮痧”, 以自己的亲身体验证明了刮痧是有用的治疗手段, 这位美国朋友和儿童福利局的官员一起去向法官求情, 请求撤销对男主人公的指控。影片最终以全家团聚结尾, 但是带给男主人公一家的伤痛却是难以弥补的。
二、对电影《刮痧》情节的跨文化交际解读
社会离不开交际, 当一个人成为社会一员时, 他就是社会交际的一部分, 不同的社会成员在交际过程中他们的价值观念系统会呈现差异性。各种文化内部都有一套自己的价值观念系统, 这一套系统对文化内部的成员指示善恶美丑的划分, 对人类的活动起到道德上的约束, 牢牢扎根于文化内部成员的心中, 成为民族性格的基础。中国人与人之间的交际有自己内在的价值观念, 美国也一样。当具有一种价值观念的人迁往有着不同价值观念的社会中时, 在一种文化中被熟知接受的行为观念在另外一种文化当中就未必能被接受。比如影片《刮痧》中的刮痧, 在中国人人皆知是一种治疗手段, 不会有人认为这是在伤害身体, 但是在美国, 怎么解释都解释不通, 法官要求方大同出具医学证明, 可是在美国的医学系统中没有关于刮痧的资料, 也就是说, 在美国的价值观念系统里, “刮痧”不被接受和理解。
(一) 中美法律观念差异
为了不影响给父亲办绿卡, 男主人公方大同把罪责扛到自己身上, 向法官说是自己给儿子丹尼斯进行刮痧的, 这可以算作是“替父顶罪”。美国人很难理解方大同的做法:为父亲顶罪———这本身是一种欺骗行为。中国人重儒教, 伦理精神, 强调“孝为先”, 作为儿子的方大同当然要尽到孝道, 保全父亲为先, 自己扛下了所有责任。但是美国人是个人本位取向, 他们崇尚“平等, 利己, 竞争”, 故很难理解大同的做法。
1. 孩子独自留在家中违法。
孩子独自留在家中当然对于孩子是不好的, 我们的文化认知当中也会有同样的概念, 不同的是美国以法律对监护人的责任进行了明文限定, 并且有相应的机构进行监督。而大同为了去警察局接回父亲将丹尼尔独自留在家中。“忠孝顺从”的观念让大同舍弃孩子的利益前去接父亲, 这一点后来也成为儿童福利局在听证会上提供的不利于大同的证据之一。
2. 法律观念。
在听证会开始前很短的时间里方大同带上自己的律师朋友在没做太多准备的情况下出席听证会。这位律师是版权法律师, 他向方大同强调自己对于家庭法不太了解, 方大同并不以为然, 认为法律都差不多, 只要朋友证明他很爱儿子没有犯法就可以了。但是, 在随后的听证会上版权法律师确实无法应对。作为一个有知识有文化的华裔优秀游戏开发人员, 方大同并不是法律观念淡薄, 只是他成长于中国文化中, 在一个情感型的社会中, 父亲对儿子的爱天经地义, 不用特意证明, 但他忽略了在美国“求精确”“非此即彼”, 一切都是要讲求证据。
(二) 文化符号
电影中有一个细节, 方大同以孙悟空为原型设计出一款游戏在市场上非常畅销。但儿童福利局的律师对他提起诉讼, 认为孙悟空是暴力的象征, 对儿童造成了负面影响。而在我们国家, 孙悟空是勇敢善良正义的化身。这是一个文化形象认知的差异, 要打破这种差异就要增进文化间的互相理解, 避免再出现这样的文化误读。
(三) “面子观”与“朋友”的概念
1. 打自己孩子为了给朋友面子的中国逻辑让自己的美国同事觉得无法理解。
这个细节出现在电影一开始的庆功会上, 方大同的儿子和老板的儿子打架了, 大同就先教训了自己的儿子。在中国发生这种情况, 是要给外人留面子的, 给面子就会当着外人的面打自己的儿子。但对于美国人来说, 这同样是不可理解的, 打自己的孩子、伤害自己的孩子怎么是给别人面子呢?他们不理解, 中国人是“他人取向”, 出现争执时惩罚自己的孩子以示对他人的尊重。
2. 男主人公对于同事在听证会上作证自己曾经当众打孩子大为光火, 认为是在出卖自己, 但是大同确实是打孩子了, 同事约翰只是尽一个公民的职责。而对中国人来说讲义气忠诚也是非常重要的品质。约翰作为大同的朋友却为控方作证, 在中国文化中叫做“胳膊肘往外拐”, 他无法理解自己的朋友不帮着自己。在中国文化中, 朋友是应该“两肋插刀”的, 而不是帮着敌对方给自己补上“一刀”, 而在美国文化中朋友之间则不相互承担这样的义务 (Lack of commitment) 。
在电影的结尾, 大同的朋友不远万里前往北京的中医诊所亲身体验了“刮痧”, 领略了刮痧的神奇疗效后回到美国, 以自己的亲身体验向美国儿童局的官员证明了“刮痧”的疗效, 取得理解后和官员一起向法官求情, 事情终于有了个圆满的结局。如果中医文化能够在全世界传播, 让更多国家和机构理解中医疗法, 是不是就能够更大程度地避免这一悲剧呢?在不同文化的碰撞中, 沟通与理解是减少文化冲突的关键, 除了在中国领域做好交流和沟通外, 其他各个文化领域都可以通过交流、沟通和理解的方式减少冲突, 建立和谐的交际关系。
三、结语
在国内流传千年的刮痧治病方法给旅居海外的一家人带来了莫大的痛苦, 原因何在呢?中美文化的差异是造成这一事件的主要原因。尽管男主人公的所作所为符合中国的文化传统但与美国的文化价值观不能融合, 与美国的文化价值体系处处冲突, 在美国这个社会环境中当然不会被接受, 导致主人翁在关于儿子的事件中处处碰壁, 最后导致了悲剧性的后果。如今, 国际交流包括国与国的交流, 也包括不同国家之间人与人的交流, 除了语言不同, 文化习俗也不尽相同, 文化习俗差异会造成理解障碍, 严重影响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交流。跨文化交际学所要研究的就是如何更好地避免文化障碍, 更好地沟通交际, 对于今天人类的发展交流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陈俊森.外国文化与跨文化交际[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0.
[2]黄建华.跨文化交际下对《刮痧》的文化解读[J].Movie Literature.
[3]贾新林.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4]乐黛云.文化差异与文化误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
[5]谢传惠.从电影《刮痧》看跨文化交际[J].韶关学院学报, 2007.
[6]E T Hall.Beyond Culture[M].New York:Anchor Books/Doubleday, 1976.
电影《刮痧》 篇9
《刮痧》从表面看是围绕许大同的儿子丹尼斯是否受到了虐待进而引发的一系列法律纠纷, 实际上却是不同民族由于文化差异而引起冲突的外在表现。不同的民族, 由于历史发展进程, 物质环境, 以及地理环境的差异, 其文化也有很大的差异性, 具体表现在生活习惯、思维方式、法律制度、医学理念、道德价值的差异等方面。而种种差差异异在在电电影影《《刮刮痧痧》》中中的的具具体体表表现现之之一一就就是是在在中中国国人人所所熟熟知的“孝”上的差异。
一、“孝”在中西方文化中的不同地位
1.“孝”在中国传统理念和儒家思想中的地位。
中华文明有五千多年的历史, 其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特有的传统文化理念。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的学说, 以及后来逐步完善并成体系的儒家文化都对中国的历史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儒家文化历来提倡“孝”, “孝”也是中国社会一切人际关系得以开展的精神支柱和实践起点, 是中国古代政治的伦理精神支柱, 也是社会教化和学校教育的核心和根本, 对中国人的衣食住行、生活方式与民俗、学术的发展均发生着重大影响[1]。数千年前, 我国著名教育家孔子就说过:“父母在, 不远游”, “罪莫大于不孝”。古书《礼记》中也提到:“父之仇, 弗与共戴天”, “父母之丧, 三年不与从政”等。唐朝诗人孟郊所写的《游子吟》中的诗句:“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不但深情表达了母亲对孩子的疼爱, 而且展现了孩子对母亲的报答和感激之情。直至现代中国, 孝顺父母、赡养老人的感人故事也一直被人传诵, 如河南信阳的谢延信孝顺老人的事例曾感动无数中国人, 并被作为典范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文化的延续而被大力推崇。由此可见, 作为一个非常注重伦理的国家, “孝”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线, 并早在几千年前就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 虽然在今天看来, 中国有些“孝”的思想过于荒谬。中国的儒家文化也历来提倡“尊老爱幼”, 这种思想直至当代社会依然被作为衡量一个人行为品德好坏的重要准则。
2. 西方人眼中的“孝”。
西方文化也非常赞赏父母在抚养和教育孩子上所付出的努力。英国就有这样的谚语:“父母之爱, 为诸德之基。”亚伯拉罕·林肯也说过:“不论我现在怎样, 或希望将来能怎样, 都亏欠我那天使般的母亲。”可见, 西方人也很重“孝”。但这种“孝”跟中国文化中推崇的“孝”都有哪些差异, 又为什么会起冲突, 根源又在那里?下面以“孝”在电影《刮痧》中的具体表现诠释以上问题。
二、“孝道”在电影《刮痧》中的具体表现
1. 默许甚至公开同意老父亲在家里吸烟。
自古以来, 中国人就一直将孝顺父母作为一种传统美德。很多中国父母很早就向孩子灌输“尊老爱幼”的重要性, 所以多数中国孩子从小便意识到了他们长大了要孝顺, 要报答父母。孩子对父母孝顺的表现很多, 如要听父母的话, 即使知道父母说的话或做的事不一定正确, 也不能面露不悦, 更不能当面顶撞父母, 否则就被认为是不孝。电影《刮痧》中有这样一个情景, 正在家抽烟的老父亲看到许大同夫妇突然回家后面露惊慌之色, 赶紧将烟藏在了身后。从这一点我们可以推测出来简宁是强烈反对有人在家抽烟的。为了不使儿媳不快, 也为了避免由于自己的行为引起儿子儿媳吵架, 老父亲决定掐灭烟头不抽了。许大同夫妇都看出了父亲的不安。简宁深知父亲是思念孙子才抽烟的。另外, 她知道如果不让老父亲在家里抽烟, 势必让孝顺的的丈夫反感, 进而引起心情本来就不好的夫妇俩吵架。因此, 聪明的简宁不但没阻止, 反而跟父亲说:“爸爸, 你抽吧。”在这一情景中, 夫妇俩虽然都知道吸烟不利于健康, 但他们都没阻止, 简宁甚至为了打消父亲的恐慌还公开同意其吸烟。在中国人看来, 这是孝顺父母的表现。这样的做法对西方人来讲是不可思议的。他们会想, 既然吸烟有害健康, 当然应劝导老父亲不在家里吸烟, 这才是对父亲的“孝”, 这是西方人眼中的“孝”。另外, 当老人问孙子丹尼斯为什么没有回来时, 许大同为了不让父亲担心而撒谎说丹尼斯受了点轻伤, 留院观察几天后很快就回来。西方人会问, 为什么要对老人撒谎?为什么不对老人说实话?因为在极其注重诚信的西方文化中, 撒谎的人是会被人痛斥和不齿的。但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 许大同这一做法是孝顺的表现。对一个西方人来讲, 他必然会难以理解许大同的这一行为, 在心理上也必然会产生一种文化冲击 (Cultural Shock) 。
2. 事业成功后接老父亲去美探亲。
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和意识结构中, 从整体出发的综合观占突出地位, 重视“群自合一”, 突出“群体”的人格, 倡导集体主义, 轻视个体的人格。因此, 中国是一个重视“家”的国家, “家”作为一个小的群体单位,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家”对中国人来讲意味着和谐、幸福、温暖和圆满。唐代诗人李白在其诗歌《静夜思》中就有“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的诗句, 思乡之情溢于言表。
在中国文化中, “孝”包括孝道和孝行。孝道原则是孔子及儒家思想核心之一, 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孝行的基本要求是物质上保证父母, 高级要求是让父母精神快乐[2]。因此, 当许大同在美国事业成功的时候, 他接来了远在北京的父亲与他一起居住, 这是通过尽“孝行”满足父亲物质和精神方面的需求。父亲看到儿子取得事业上的成功, 也感到无比高兴, 这一点在中西文化中是没有差别的。但观众会发现许大同的父亲来美国不仅仅是短期探亲, 而是准备和儿子一家一起生活并在美国久居的。许大同在美国取得成功, 让老父亲跟随自己一家在美国生活, 这在中国人看来是理所应当的, 是作为儿子的许大同孝顺的具体表现。而在有些西方人看来, 父亲和儿子一家久居让他们感到难以理解。在西方文化中, 人们较重视个体的人格, 倡导个体主义和独立思想。很多西方人在有独立谋生能力时, 就离开父母家。尤其是结婚后, 他们不与父母同住, 离开父母在外租或买房子住, 不像中国人会选择与父母同住或经常探望父母。而想给孩子也想给自己一些空间的西方父母, 也很少来到自己孩子的家。在有些中国人看来, 西方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疏远得让人不可思议, 西方的孩子也做得有点过分, 不孝顺父母。但在英、美和加拿大等西方国家, 这是一种再普遍不过的现象。
3. 中国文化中“打是亲、骂是爱, 不打不骂不成材”所体现的“孝”。
当儿子丹尼斯与小伙伴保罗发生冲突的时候, 许大同当着老板约翰·昆兰的面动手打了儿子, 这引起了约翰·昆兰的极大震惊和不安。因为在美国, 父母动手打孩子是违法的, 而且孩子有权向法庭控告父母这一行为。但许大同生长在中国, 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中国汉代将“孝”纳入“三纲”之中, 父为子纲, 父亲是孩子的榜样, 儿子应听从父亲的管教, 这种思想一直延续至今。所以, 许大同觉得自己打儿子是教育儿子, 儿子如果不服管教, 那是儿子“不孝”的表现, 做父亲的会没面子, 会很生气。而当丹尼斯的爷爷看到孙子不太高兴并了解原因后, 便说道:“打是亲、骂是爱, 不打不骂不成材。”这句话虽然不被“以人为本”的当代教育理论推崇, 更与西方所倡导的启发诱导为基础的教育理念相悖, 但在中国它有深厚的文化基础和渊源, 至今依然被很多中国人作为教育下一代的准则。爷爷也在教给孙子这样的思想, 那就是爸爸打他是为他好, 儿子不应跟爸爸记仇, 不应不服爸爸的管教, 否则那就是对父亲的不孝和不尊重。中国人把孩子视为己物, 是私人财产, 通过打孩子来教育孩子是再普通不过的事情了[3]。而西方人倡导人文主义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他们认为父亲打儿子侵犯了人权, 违反了法律, 儿子的“打不还手骂不还口”更谈不上就是对父亲的孝。
4. 为“孝顺”父亲, 竟然冒着巨大危险, 两次违法。
在美国法庭, 作伪证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如果一个人在法庭上讲假话, 就可能被控伪证罪而坐牢。许大同显然很清楚作伪证会给自己带来不良后果, 但为了保护父亲, 不让父亲卷进这场前景未卜的官司中, 他向法庭作伪证称给儿子刮痧的是他自己。当他的老板约翰·昆兰先生通过许大同的父亲得知真相后感到非常震惊。在约翰·昆兰看来, 许大同不应作伪证, 哪怕要保护的是他的父亲。但约翰·昆兰怎能理解呢?在中国人的价值体系中, 很早就有“存天理, 灭人欲”的思想, 以个人向群体负责为人生宗旨, 父亲是“家”这个全体中的权威, 儿子就应这样保护父亲, 哪怕牺牲自己的利益, 这是孝顺的表现。而很多美国人会觉得许大同缺乏诚信, 是一个靠不住不值得信任的人, 又岂能是一个孝顺的儿子?可见, 中西方对“孝”的理解差异之大。
许大同对父亲孝顺的另一个情节便是在老父亲临回国前, 他为了慰藉老父亲对孙子的思念, 竟偷偷从儿童监护局带出儿子让其与爷爷见面。他明明知道这种行为是违法的, 但他知道, 如果老父亲未见孙子最后一面而伤心离去, 他肯定会自责一生的, 于是, 许大同再一次冒了险。当然这又体现了许大同对父亲的“孝”。而大同的这些行为在一个以个人为中心的西方文化中, 的确会很令人费解。
因此, 不同的文化体系和文化背景决定了来自不同文化的人对另一种文化如何选择、如何切割, 然后又决定了他对其的认知和理解[4]。
5.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根源。
中西方对“孝”的不同理解和由此产生的文化碰撞要从两种不同文化产生的不同根源说起。近代西方人文主义是在神学背景下产生的, 原罪观念在西方根深蒂固。因此, 西方人的道德指向是个人向自己负责, 强调个人奋斗, 信奉个人本位、自我中心。这种个人本位的思想反映在生活的各个方面, 亲人间界线明确, 老少聚餐, 各自付款, 强调以子女脱离父母独立生活奋斗为荣, 不盲目崇拜父母权威。而中国以家族为本位, 强调“父母在, 不远游”, 家在中国人心目中是生活的宇宙, 具有至高无上的凝聚力。家庭中有长幼关系、夫妻关系, 要各安其分, 各尽义务, 即“尽伦”。孟子认为:圣人是“人伦之民”, 伦的核心是绝对服从, 幼服长、妻服夫。使“家”变得如此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孝”, “百善孝为先”, “孝道”是中国的国本、国粹。中国自古就有孝的文化, 有“以孝治天下”之说。家与孝原本有伟大的理性意义, 虽然由于过分强调, 终成了一种过分的家族意识, 而忽略了个人自由的发展, 但从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中国人眼中的“孝”是一种深深扎根于中国文化土壤根基的、与西方文化中所倡导的“孝”有很大差别的文化。由此可见, 文化具有强烈的民族性和区域性, 在它诞生时已被打上了强烈的民族烙印。而文化的民族性本身也就意味着文化的差异性[5], 因此各个民族在交往的过程中出现文化上的冲突和矛盾也就不足为奇了。
电影《刮痧》给观众展示了许多方面的中西文化冲突和碰撞。如西方国家对刮痧这一传统中国疗法的误解, 对一直被视为正义力量象征的孙悟空的严重丑化和扭曲, 这些都是中西方文化冲突的具体体现。如果西方人知道“孝”在中国传统价值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他们也就不难理解许大同的种种行为。中华民族在其长期的发展历程中所形成的“孝”的文化和价值体系注定会与西方文化产生碰撞。因此, 我们应将中西方文化教育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通过各种渠道开展一些能够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的活动, 不断增强各民族间的互信和理解, 促进跨文化交际的成功。
三、解决中西方文化冲突的可行方法
1. 改革教材。
教材内容要反映时代的发展变革, 适应新时期国际交流的发展。我们要编写和选择一些反映中西文化的好教材, 突出文化教育的地位。教师在教学中应渗透中西方文化元素, 拓展学生视野。高等教育尤其是外语教学中更应重视跨文化交际在国际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不断加强对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2. 改革传统教育方式。
尽量让更多的中国学校与国外的学校有更多的文化交流。交换生制度也不应仅局限在个别学校, 应使更多中国学校和学生有这种交流的机会。
3. 采取措施吸引西方国家的留学生到华留学, 让留学生成为中国文化的传播者。
鼓励中国学生到海外求学, 让海外学子成为传播中国文化的力量。
4. 中国政府在吸引国外社团来华演出或访问交流的
同时, 也应让自己的社团走出去, 通过各种渠道向西方宣传中国文化。摈弃本民族陈腐的、不科学的文化;学习国外一些先进的有利于促进社会发展、能够增强民族互信和交流的文化。
四、结语
不同民族的文化既有共同性、相融性, 又有差异性、民族性。中西方的文化冲突不是不可调和的。只要中西方不断加强文化的交流与沟通, 增强各民族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 就一定可以找出解决冲突的办法。而电影《刮痧》表达了中西方不同民族希望不断加强沟通和交流、增强互信和理解的迫切愿望, 而它的美好结局也正是中西方文化产生碰撞后经过沟通和交流最终调和的成功例证。
参考文献
[1]马海军, 贺小霞.中国古代孝道与政治.学术论坛.理论月刊, 2005, (2) .
[2]王勇.孝行、孝道与孝文化.湖北社会科学, 2006, (4) .
[3]彭辰宁.从电影《刮痧》看中西方文化的碰撞.河海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5.3.
[4]石玉.解析《刮痧》中的文化冲突与调和.邵阳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2.
民间传统医术——刮痧 篇10
外闭经络证 症状多有头、身沉重疼痛如裹,肢软,转筋,无汗,口干心悸,发热(T38℃左右)。
内闭脏腑证 症状多见胸腹胀痛满闷,欲吐不得,欲便不能,二便不利,甚或指甲青紫而厥逆脉伏,甚至昏厥。
针对痧症闭塞的病理,采用开通治法。《痧胀玉衡》曰:“如痧在肌肤,当刮则刮;在血脉当放则放;痧在胃肠经络与脾、肝、肾三阴(经),当药则药。”
所以,开通法有内、外两种:
1、外治法——常用刮、刺法,主要宣气活血,使内外开通。
刮法(刮痧):刮痧疗法使用的工具有小盅一只,内盛适量食用油或清水半盅,用瓷汤匙,也有用牛角做成的刮痧器。令患者侧卧或伏靠于椅背上。施术者以刮痧器蘸油或水,先以油润即将刮之部位。由于五脏之俞穴分布于背部,故刮痧的部位主要在脊背。通常是由上背脊椎旁向两侧外下方顺肋间刮。两侧对称,沿每一肋间下移,直至下背部,以皮下微现紫色为止。亦可在背部不按肋间而成直线形刮。胸部也可刮痧。鼻根及颈部则可以拧痧,施术者以右手的食、中二指的中节蘸清水,将皮肤拧起及放下,也以皮下微现紫色为止。
刺法:适宜于闭证,痧毒深在血分,则须用刺法。以针刺放出毒血,使邪从外泄,则痧症自消失。常用三棱针或毫针,刺委中(腘窝正中)、曲泽(肘横纹内侧)、十宣(十指)等处,放血。
2、药物治疗:因其暑湿秽浊之气,宜芳香化浊法治之。药如:藿香、佩兰(芳香化浊,辟秽开窍);陈皮、法夏、腹皮、厚朴(理气化湿);鲜荷叶(清暑透热)等。一般可用藿香正气水(丸)。若秽浊太甚,出现神昏、耳聋、唇甲青紫、肢厥脉伏,先用通关散(细辛、皂角)吹鼻取嚏,并内服至宝丹以开闭。目前,我们常用的人丹、十滴水、清凉油,对轻证可用。
3、痧后护理三忌:
①刮痧或刺痧后,二小时内须静坐,勿睡;四小时内勿进饮食。
②发痧后勿吃热粥、热汤、热酒。
【电影《刮痧》】推荐阅读:
电影刮痧观后感800字11-14
《刮痧》11-02
观《刮痧》有感10-29
肝火旺怎么刮痧06-02
刮痧具体操作方法07-15
刮痧观后感:人与制度10-01
腿部刮痧后的注意事项10-10
微电影 感人微电影 微电影剧本 (设想)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