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师

2024-11-09

物理教师(共12篇)

物理教师 篇1

一、提高专业素质

根据高中物理教学总目标的要求, 教师的角色现在已经从“教会学生知识”向“教会学生学习”转变, 从“教书匠”向“创造者”转变。教师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 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 一位帮助发现矛盾焦点而不是给出现成结论的人。长期以来, 教师总是让学生最大限度地识记课堂传授的知识, 教师只关注教, 忽视学生是活生生的人, 学生成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在这种职责的驱使下教师只能是“教书匠”, 教师的任务就是把知识作为工作的主要对象, 知识成了中心, 而学生成了教育的边缘。教师必须成为教育活动的创造者, 因为教师的劳动不可能千篇一律, 教育时机的把握和教育矛盾、冲突的解决, 需要教师做出正确、及时的判断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行为予以解决。新课程强调,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 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 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 (方案) 的过程, 而且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 丰富课程的过程。随着角色的转变, 教师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有创造性的活动, 互相影响, 讨论, 激励, 了解, 鼓舞教育的对象。这些转变过程本身就是老师专业素质提升的过程。

二、具备校本课程开发的能力

长期以来, 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讲授别人编写成的, 甚至连教学参考书也备齐的教科书。

这既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 也不能体现地方特色, 继承当地的优秀文化遗产。根据新课程的要求, 教师要具备课程开发的能力, 要求教师不仅会“教”书, 还要会“编”书。校本课程的开发, 又成为当前课程开发的首要任务。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课程编制的主体, 自主开发与实施的一种课程, 它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共同组成了在学校中实施的“三级课程”结构。校本课程开发把课程开发的权利赋予教师, 教师是课程开发的主体。物理教师在课程开发中要注重发展学生的物理科学素养, 激发学生自主获取新知识的愿望和能力, 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 以及人与文化的关系问题, 分析、比较、甄别各种价值观念, 逐步探讨并初步形成健全的价值观。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 可以使教师专业得到发展, 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 学校的特色得到突显, 相比较而言, 校本课程开发更重视教师的发展。参与课程开发以后, 教师面临新的教学观念、材料和策略的挑战, 思考、应对这一新事物的过程, 有利于教师专业的发展。

三、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

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是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就是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 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走进中学课堂, 不难发现, 以前课堂教学模式基本是一种典型的接受式学习。我们长期以来忽视另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物理学科探究学习方式是指以学生的需要为出发点, 以问题为载体, 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 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 (或科学) 研究的情境, 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 注重过程与方法, 获得知识与技能, 强化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从以人为本, 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提出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探究性学习是实现三维物理目标最好的教学模式。强调探究性学习, 这无疑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广大教师必须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 以适应新课程的教学要求。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从自然, 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 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 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它是一种与“接受性学习”相对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的真正实施, 其决定性的影响是教师。教师的教育思想、教育教学的专业水准及应变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切问题的教育智慧, 直接决定了研究性学习的质量。和其他学科课程相比, 研究性学习的“载体”发生了变化, 即没有了教材。这给老师留下了很大的创造空间, 但更多的是增加了课程实施中的大量不确定因素:课程实施模式, 课题选择, 课题切入口, 课题推行步骤, 课题资料来源, 课题研究结果及呈现方式等等, 几乎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因地制宜, 因人而异, 因现存条件而决定。因此, 这门课程给教师、学生和学校都提出了挑战, 尤其是教师, 不仅要改变自己的作用和角色, 改变自己指导学生的思路和方式, 而且更要培养和施展自己的教学智慧。

摘要:教师必须依照特定的教育教学情境, 根据学生的发展水平与身心特点, 依据物理课程标准的理念与要求, 在全面驾驭教科书的知识体系、知识结构和编写意图的基础上, 合理地进行课程改造, 让学生成为物理课堂教学的主体, 而教师只是学生物理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与合作者。

关键词:高中物理教学,教师专业素质,指导学生探究性学习

物理教师 篇2

本次教案检查是依据县教育局关于“教务处常规检查的各项标准”实施的,主要侧重于教案的数量、教学目的、基本要求、教学过程、测评练习五个方面的检查。其中教学目的提倡对学生本事的.培养;基本要求必须书写干净认真、重难点突出、有多媒体运用、有板书设计、有教学反思;教学过程要做到步骤齐全,且言之有物;测评练习要体现由简到难的梯度式的设计理念,贴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

检查过程中发现了许多可圈可点的亮点之处。

初中部有几位教师的教案写得十分出彩,她们是:崔辉敏、张丽坤、孟惠艳、何西坤、李密巧、姚菊芬。套用宋丹丹的一句经典台词:那不是十分好,那是相当的好!下头就撷取一些精彩片段展示给大家:

这几位教师,教案写得好,课上得好,成绩也很优异,深得学生们的喜爱,那里要为她们大大的点赞!

另一个亮点之处就是小学二部的五年级教研组整体写得都比较好,最为突出的是:李艳玲、屈永梅、顼静娜、苏雄英、张丽丽几位教师;还有六年级的白淑娟和张月芳两位教师也写得也十分好。现展示如下:

五年级教研组是一个十分阳光、正气、有活力的团队,学校的每一项工作都完成的异常出色,她们可谓是石塔学校的“南京路上好八连”。

小学一部的杜丽召和李英芳教师教案写得认真规范,把其中的重难点和教学反思用红笔标注出来,有很好的提示效果。

艺体部虽然是人们眼中的所谓的“副科”,但陈立荣、安丽、孙朝霞等几位教师,备课时也毫不马虎,写得既翔实又生动活泼,很好地体现了艺术课的特色。

当然检查中也发现了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归纳出来有以下几点:

(一)个别教师没有交教案本。

(二)少数教师教案写得太过简略,起不到备课的目的。

(三)教案中没有板书设计和教学反思。

尊重教师依靠教师信任教师 篇3

提高教育质量靠什么?主要靠教师,靠教师教书育人的水平和能力。所以大家都说,教育大计,教师为本。

怎么做到教师为本?就是要尊重教师、依靠教师、信任教师。

尊重教师,我们做到没有?依靠教师、信任教师,我们做到没有?恐怕还没有完全做到,或者只停留在口头上。不少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往往把教师视为自己的下属,是聘任的雇员;许多家长把教师看作雇用的对象,可以随便指斥。当然也有不少教师不尊重家长的事。我5月下旬访问了芬兰,参观了幼儿园、中小学、职业教育学校,访问了大学,与赫尔辛基大学原副校长进行了公开对话,收获很大。大家都知道芬兰教育名列世界前茅。PISA考试在我国上海参加之前,芬兰一直是第一名。他们的高质量教育依靠的就是高水平的教师。芬兰教师的待遇并不高,属于一般水平,但青年人都很愿意当教师。就是因为教师受到社会尊重,同时教师有处理教学的自主权,得到社会、家长的充分信任,因此,人们觉得当教师有尊严、很幸福。前年芬兰教育部长克丽斯培·基鸟鲁访问北京,在答《中国教育报》记者问时说:“在芬兰教育中,所有事情都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优质的教育,就应该给教育者充分的信任和自由。如果一个工作设定了各种条条框框并加以限制,就打击了人们工作的积极性,工作者们的创造和探索激情也随之受挫。高度的教育自主权使教师在芬兰成为一个有魅力、受尊敬、受欢迎的职业,每年吸引着全国最优秀的人才投入教育事业。”

因此,要真正做到教师为本,就要充分地尊重教师、依靠教师、信任教师。

这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就是,教师要提高专业水平,值得社会尊重、依靠和信任。1989年我就呼吁,不要空喊“尊师重教”,要提高教师专业水平,使教师成为一个不可替代的职业。同时政府要创造条件,让青年教师有进修提高的机会。于是我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中呼吁,在中小学教师中设立研究生学位,1997年终于得以实现。

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就是我们师范院校的事。师范教育的改革,我们走过了一段弯路。如在提高学历的过程中取消中师;在教师教育由封闭型转向开放型过程中,许多师范院校转变为综合大学;在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过程中,取消了教育学院等,严重地削弱了师范教育,消耗了大量师范教育资源。现在看来,结合我国国情,还是要把师范学院、师范大学办好,培养合格的教师。北京市做得较好,师范教育没有削弱,而且有所加强,如首师大成立了初等教育学院,北京教育学院有所加强,保证了北京市教师队伍的建设。

师范教育重点是要培养师范生的专业思想。要让师范生认识到教育事业的重要、自己肩负的责任,真正热爱教育事业。要有喜爱孩子的热情,做到敬业爱生。要培养教师的职业道德,教师的职业道德归结起来就是四个字:敬业爱生。习近平总书记去年教师节前夕在北京师范大学座谈会上提出,一名好教师要做到: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这是好教师的标准,也是我们师范教育培养的目标。

要培养师范生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学生观。教育观念是教育行为的指南。有了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学生观就能热爱学生、热心教学,正确处理与学生的关系、与家长的关系。现在教师队伍中出现一些所谓师德问题,其实并非教师的道德问题,而是教育观念问题。例如,有些教师打骂学生,受到批评,感到委屈,认为自己是为了学生好啊。这就是教育观念问题。师范教育首先要培养师范生正确的教育观念。师范院校总有一部分教师认为,中小学教师把所教的学科学好就能当好教师,而忽视了教师专业思想、教育观念的培养。现在,我不担心大学毕业生的学科专业水平,更担心的是教师的教育观念问题,师德问题。习近平总书记说:“经师好得,人师难求。”就是这个道理。早在九十年前鲁迅就批评过一名道学先生不重视师范教育。他写道:“前清末年,某省初开师范学堂的时候,有一位老先生听了,很为诧异,他发愤说:‘师何以还须受教,如此看来,还该有父范学堂了!’”鲁迅讽刺说:“这位老先生,便以为父的资格,只要能生。能生这件事,自然便会,何需受教呢。却不知中国现在,正须父范学堂,这位先生便须编入初等第一年级。”可现在还有不重视教师专业培养的人。当前有些师范院校校长和教师,把创世界一流与办师范对立起来,似乎师范是低水平的。其实世界一流大学里都有师范教育,而且也是一流的。例如,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是世界一流大学吧?她的师范学院也是一流的。我国老一辈教育家陶行知、蒋梦麟、陈鹤琴都毕业于此。美国斯坦福大学、密西根大学等一流大学中都有著名的教育学院。可见,创世界一流与办师范并不对立。

教育是有规律的,并不是所有有学问的人都当得好教师。著名教育家吕型伟说:“教育是事业,其意义在于奉献;教育是科学,其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其生命在于创新。”要做到这三条,并非只掌握学科知识就能做到的。1966年国际劳工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指出“应把教学工作视为专门的职业,这种职业要求教师经过严格的、持续的学习,获得并保持专门的知识和特别的技术”。教师专业化需要达到下列要求:

1.必须具备高水平的专业知识和技术体系。教师必须掌握所教学科的系统专业知识和技术体系。

2.需要长期的专业培养和训练。成熟的专门职业如医生、律师,他们的培养都不是短期的,除了学习理论知识外,很重视实习,在实际中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职业也需要长期的培养和训练。

3.要有较高的职业道德。任何职业都有职业道德,教师的职业道德尤其重要,因为他是培养人的职业,是学生心目中的榜样。教师的职业道德就是敬业爱生,严谨笃学,对学生倾注无限的爱心,对教育事业具有奉献精神。

4.要有不断增强自身专业的能力。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不继续学习就不能跟上专业发展的需要。教师要有不断学习、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5.专门职业具有高度的自主权,即专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对于专业事宜的判断和行为具有独立性。教师要有能独立地设计教育活动的能力,不断反思,不断总结,成为研究型的教师。

6.专门的职业需要有自己的行业组织,实行行业自律。

要把理论学习与教育实践结合起来。芬兰的师范教育是大学本科毕业以后再学一年教育专业。师范专业学生一进校就要到中小学实习基地去,在教育实践中培养教师应有的品质。我国教师教育改革应该加强实践环节,教育实习至少应该有半年时间,才能培养起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学生观和教书育人的能力。

这次我在芬兰参观了坦贝雷大学教育学院培养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实验室。我以为教育技术实验室一定有先进的信息技术设备和设计,结果却是金工、木工、缝纫等手工教室,有些师范生正在制作。陪我们参观的教育技术教授说,教小孩子动手制作,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教学生制作,教师首先要会制作。

总之,师范教育的改革要以师为本,培养教师应有的思想品德和教书育人的能力。

物理教师职业素养浅析 篇4

先撇开教师的专业知识, 作为老师, 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是必不可少的。我一直认为, 作为一个教师, 首先要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曾经有个名人说过:要把自己当成别人, 把别人当成自己, 把自己当成自己, 把别人当成别人。这就告诉我们, 虽然我们是站讲台的, 一定要和学生感同身受。比如, 当老师的肯定都有所感触, 如果上课的时候, 学生睡觉, 我们肯定很生气, 于是可能就有的老师在课堂上发火, 这样就和学生造成了很僵的一个氛围。其实我们老师, 也是从学生的时候过来的, 我们也曾经犯困过, 所以,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提高学生的上课积极性。

对于如何提高学生上课的积极性, 我自己深有感触, 因为我们班的学生, 在物理课上, 这种现象很少, 甚至不会出现, 我觉得也和我的教导方法有着直接关系。在每堂课之前, 我都会提前5分钟进课堂, 规定学生按照宿舍来分, 在课前表演一个小节目。这样既可以锻炼他们的胆量, 又可以活跃一下课堂氛围, 所以当表演完节目的时候, 学生也基本就不困了, 此时再加上合适的导入语, 基本上教学就能进入到了正轨。

正确的导入语也是很关键的。记得在给学生讲关于浮力知识的时候, 我先给他们讲了讲阿基米德洗澡的故事:他在洗澡时, 灵感一动, 认为在水中除了一种重力之外, 还有一种特殊的力量存在, 这种力量和体积有关, 和密度有关, 于是在这种引导下, 我们就一起把浮力的公式推导出来了, F浮=物质的密度×排出的体积×重力加速度。无论是何种情况, 均适合。导入语有的时候也可以不和该门学科有关系, 也可以是一些时事新闻, 或是一些笑话, 只要是能调动他们积极性的方法, 我们都应该去尝试尝试。

另外作为一名物理老师, 我们还要善于观察生活。把生活中的常识去和书本中的知识相互融合, 这样学生更能感觉到物理的实践性。学习的知识只有在运用中才能被学生真正地掌握, 也只有在运用中才能体现它们的价值。在平时的上课中, 我们教师一定要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的简单知识。我始终认为人文物理是源于生活, 而又运用于生活, 学生在生活中运用物理知识, 可以使学生牢固地掌握物理知识。比如, 在讲“气化、液化、升华”的时候, 我就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和知识结合起来, 学生听着很感兴趣, 并且记忆也很牢固。我是这样讲的:同学们可能都有过这样的生活经验, 夏天的时候, 咱们盛水的水缸会出汗, 还有我们放到箱子的卫生球一段时间后就没了, 或是为什么洗脸之后会皮肤感觉凉凉的……在制造了几个疑问之后, 学生的胃口就被吊起来了, 下面我就接着讲解:水缸的水由于凉, 把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了;对于卫生球, 那是升华, 直接从固态变成气态, 包括舞台上的烟雾, 就是固态二氧化碳直接升华成气态的。还有一个好的例子, 就是在讲压强的时候, 老师带来了几个洗耳球, 问为什么挤压了洗耳球就能把水吸上来, 这就很好地解释了负压的问题。

除了这些因素之外, 我们教师还要好好地备课。校领导一直在给我们强调备课一定要有远期备课和近期备课。我们教师的寒暑假不是用来玩的, 也是带着任务的, 要把课本研读, 进行远期的备课。而等到学生开学之前的一个星期, 那时候的备课就是近期备课, 并且也要边讲课, 边修改我们的教案和讲稿。因为远期备课的时候, 我们只是自己看课本, 而到了真实的课堂上, 才能发现备课时没能发现的问题, 所以应该根据上课的具体情况去修改。譬如, 在讲到重力加速度的时候, 在远期备课中, 属于简单讲解的内容, 但是真正到了课堂上, 却发现学生对重力加速度的理解不是很深刻, 所以在以后的授课中, 便会更加详细地去讲这方面的内容。

另外, 还要注重课下和学生的感情交流, 要深入到学生之中去了解一下学习的情况。在上高中的时候, 我的物理成绩很差, 因为我的思维可能更加偏向于文科, 所以学习起来很吃力。后来有一天晚自习的时候, 物理老师就把我叫到了办公室, 说看了我的成绩单, 其他学科都很不错, 为什么偏偏物理是薄弱的。我就把自己的实际情况给老师说了, 说讲的例题都听不懂。于是针对于我的情况, 老师给我布置了适合我的作业。他说我应该立足课本, 只有把基本知识掌握了, 才能通过做题把知识进行升华。练习内容应遵循由浅入深, 由简到繁, 由易到难, 做到难易适量、适度, 比例得当, 层次清楚, 梯度合理。

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反思与总结。孔子在《论语》中就说过“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强调了反思的重要性。其实我们教师在上课的时候, 是以分散的知识点讲给他们的, 还没能形成一个知识体系。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或是学生把这些分散的知识点组装起来, 形成一个知识体系, 以便于记忆。比如, 在讲到运动的时候, 运动的形式多种多样, 计算时所用的公式也是不同的。我们讲课的时候, 讲完一种运动就会运用相应的公式去计算, 而最后考试的时候, 单纯的一种运动是很少见的, 而是多种运动形式的综合题, 所以把各种运动融合到一起, 在处理综合题的时候, 就会迎刃而解。

最后, 我还有一个自己很深刻的体会, 就是让学生准备一个改错本, 这个改错本也是我们做题成长的一个记录。把做错的题抄下来, 去分析为什么做错, 是做题的时候思考得不全面, 是粗心大意, 还是不会。种种原因分析后, 把正确的思路写下来, 再找几道相同题型的题去练习。

“师者, 传道授业解惑也。”学生能否形成一种正确的思维模式, 有赖于我们教师的正确引导。所以我们一定要重视自己本身的魅力, 加强自身的修养, 无论是业务水平, 还是自身素质, 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导向。

物理教师求职简历 篇5

姓 名:***** 出生年月:1980-8

性 别:男 身 高:175

婚姻状况:已婚 籍 贯:浙江

政治面貌:群众 目前所在地:浙江义乌

求职意向

期望职位:家教

职位类型:兼职 工作地点:浙江省

工资待遇:面议 住房要求:自行解决

工作经验

工作经验:7年

工作经历:

2003.8-今 公办学校任教教育背景

最高学历:本科 毕业院校:浙师大

所学专业:物理 毕业时间:2003-6

第一外语:英语 水平:熟练

计算机能力:熟练 其它能力:

所获证书:教师资格证

教育培训经历:

物理教师如何进行有效备课 篇6

一、要关注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转变

教无定法,但教学有式,教学方式的变革是本次课改的显著性标志,因此我们教师在进行有效备课时,首先要从“重教”到“重学”转变,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和方法,注意学法和教法在教学过程中的最佳结合,其次,从“重结果”到“重过程”转变,在教学中,教师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过程中,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规律上,让学生在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中发现真理,揭示规律,掌握知识,最后重视学生的亲身体验,强调通过“活动”、“操作”、“实践”、“考察”、“调查”等活动让学生获取直接经验。

二、要体现生活化的理念

新课标突出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理念,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将所收集的资料融入到教学设计中,要做到:一要学“生活”,创设生活情境,将问题巧妙地设计到生活情景中,使学生学得有情趣,学有所得,二要用“生活”,应用所学的生活知识解决一些问题,三要服务“生活”,因为很多知识来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陶行知先生始终认为生活是一部活的教科书,如果我们把课程融入生活,把生活引进课程,我们的生活就会鲜活多彩,富有生命力。

三、要体现预设和生成的统一

所谓预设,就是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需要以及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设计教学活动,所谓生成,就是师生依据学生的兴趣、经历和需要,在与环境交互作用中进行有效的动态调整,以引导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进行新知识的探究活动,一堂有效的课,应该以课程预先设计和动态生成的辩证统一为最高境界,如笔者在引导学生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和哪些因素有关的过程中,本来设计用小桌和沙槽完成的实验却让一位学生用他喝的饮料和一块海绵来代替了,笔者抓住这个机会,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探究这个问题,学生一边对刚才的实验进行加工和改进,一边积极思考更简便的方法,最后学生只用一个吹足气的气球便完成了对实验的探究,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众所周知,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及学习能力各不相同,我们的有效备课就是为不同学生设计出符合他们需要的学习计划、学习方式与学习进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事可做,也都能在课堂上学到新知识,让教师统一的讲解、答疑、点拨、指导成为学生自主学习讨论的必要补充,而不是对学生的限制:

五、要针对学生的思维特点,初中学生在学习概念时很困难,其学习障碍之一就是思维问题,因为初中学生形象思维能力优于抽象思维能力,教师在设计教学案例时注意将许多抽象的问题转变为形象、直观的问题,让他们去理解、去分析,问题的解决就顺利多了,如《浮力》一节,讲浮力概念的时候,为了让学生对浮力概念有一个感性认识,笔者先让学生把重物挂在弹簧测力计上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再用手竖直向上托起物体,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最后再让学生把重物放入盛水的烧杯中,把观察的现象和刚才作对比,这样学生就很容易理解浮力的概念了,正因为学生对浮力方面的感性知识仅是一些不完善的生活图景,缺少正确的、完善的物理图景,所以我们在平时设计教案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思维特征,借助“图形”、“图示”创造“图式”,并利用“图式”建立形成简明的逻辑关系,以缓解纯数学式或纯语言表达的难度台阶,弥补抽象思维的不足。

六、应该依据教材但又不拘泥于教材

我们的现行教材是经过各位老师依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和新课程改革的精神进行的无数次修改而成文的,所以我们的备课要依据教材,依据大纲的要求而设计,但是基于学习和生活的需要,我们又不能拘泥于教材,在现实的教学设计中进行必要的添补有时会成为教材的有效补充,如设计《压强和浮力》一章内容时我们添补了《浮力产生的原因》一节,因为它能让学生进一步明白压强和浮力的关系,并为解决浮力问题提供了更多的途径,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七、还应该写好教后记

教后记是教师在教学结束后对教学活动所做的“自我盘点”,它记录的是教学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进行的是对教学行为的理性分析和升华,教后记中记“亮点”以利发扬;记“败笔”以求矫正;记“反馈”以求不断积累,所以要及时,坚持记好教后记,以求后面的备课更加的有效。

总之,有效备课是有技巧的预设框框,我们要结合具体的实际,改革备课的形式,丰富备课的内容,多一些实效性,进行有效备课,从而使我们真正做到有效教学。

新课程与物理教师 篇7

关键词:教育观念,教育方式,与时俱进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它研究物理现象, 揭示物理规律, 来源于生活, 服务于人类。而物理教师在传统的教育思想下, 以书为本, 以分为主, 重复繁琐的练习, 麻木死板的教条, 使本该活跃的物理课堂变得枯燥、乏味, 同时也严重地制约了学生的思维发展。而新的课程改革的指针是:重在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 强调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本文主要探索在新的课程改革中物理教师应扮演何种角色、如何适应新的变化展开讨论。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教师教育观念的变化

教师在教育改革的形势下, 将会面临各种问题。教师的教育思想观念会受到极大的冲击, 一时难以适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和角色发生变化, 由于几年、几十年形成的惯性思维定势, 将会对新的教育改革产生巨大的阻碍。教师应如何面对呢?笔者认为教师首先要加强学习, 学习新的教育思想、新的教育理念。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 社会对人才的层次和素质的要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过去那种学校培育只重分数不重能力的局面将不再存在。当今的社会需要我们培养出的学生要有远大的理想和高度的责任感, 有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身体健康并善于与人合作。无疑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将会对我们的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教育要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 同时江泽民同志的“三个代表”落实在教育工作中也提到了教育要与时俱进。所以在新的环境下, 教师就首先要转变教育思想, 把过去以知识传授为中心转变为以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创新思维和发展知识的能力为主。物理教师就应该明确物理学科自身的特点, 在教育教学过程, 体现新课程这一理念, 以知识为线、以能力为主, 同时加强物理知识与社会实践的联系, 让物理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 真正做到让学生能利用所学物理知识来解决一些生活问题。

二、教师教育方式的改变

在追求学生能力的过程中, 教师的教育方式也显得尤为重要。改变传统的、单一粗暴的教育管理方式势在必行。教师应该认识到, 教育教学活动的本质是教师与学生,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 协调的师生关系可以为教育教学活动创造良好的基础。前苏联著名的教育教学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影响学生的内心世界时, 不应挫伤他们心灵的最敏感的一个角落———人的自尊心。”学生会因为喜欢一个教师而喜欢一个科目, 因为讨厌一个教师而讨厌一个科目。而影响学生喜恶教师的一个原因就是是否被尊重。实践也证明:教育教学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生关系的状况。学生如果感到教师对自己信任并对他寄予厚望, 就会努力学习以达到教师的期望。相反, 学生如果讨厌某个科目的教师, 往往会不愿意去学习这门课程, 久而久之, 成绩下滑。热爱学生、真心地爱每一个学生, 是成功教育的原动力。托尔斯泰说过:“教师只要能热爱学生像父母爱子女一样, 他就比一个破万卷书, 但既不爱事业又不爱学生的教师好得多。”从某种意义上讲“发火说明你无能”, 因为“微笑永远是学生的阳光”。作为物理教师, 我们可以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欲;可以用众多物理学家的轶事和精神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不断探索的精神;可以用中国与外国的科技对比来教育学生要具有历史责任感和民族使命感;还可以用当今的物理前沿科学来挖掘学生的潜能及拓展他们的想象空间。在教育改革的大环境下, 作为物理教师, 我们必须要改变其传统的教育方式, 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三、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

物理教师 篇8

一、中学物理知识的体系

中学物理学科的知识不仅只是由物理知识构成, 而且还包括有观念、方法以及实验基础等主要内容。因此, 中学物理的学习不仅是知识的学习, 而且还是学习观念和实验基础的学习。由于物理的理论一般需要通过实验现象才能得出, 因此需要将理论知识与实验基础有效的结合起来, 所以在一般情况会将实验基础与理论知识统称为物理知识, 因此将物理知识、物理观念以及科学方法等作为中学物理的学习内容。但是这三种内容还不能全部反映出物理逻辑以及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因此还需要将物理知识结构纳入物理学习的内容中, 否则无法实现学习目标。因此中学物理科学素质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有科学技能、科学态、科学观念、科学知识及其结构以及科学方法。

二、中学物理的老教材和新教材的区别及其影响

1. 中学物理老教材和新教材的区别。

中学物理新老教材之间的区别在于删除了部分内容, 补充了部分内容, 从而使得物理知识线索更加明显、流畅。增加的内容主要是关于原子物理和一些科学前沿的基础知识, 没有什么计算难题。而由于动量守恒律不在于高考的范围内, 因此与动量守恒定律有关的问题就不再出现在教材中, 而这些习题是难度比较大的内容, 从而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2. 中学物理老教材和新教材区别的影响。

首先, 改变了学科本位的观念, 没有片面的注重物理学概念之间的逻辑, 将物理学科与生活实际有效的联系起来了, 从而提高了学生的求知欲;其次, 新增的教学内容更加强调的是学生的探究与体验, 增加了物理内容的趣味性、探究性以及连贯性, 使得物理内容更加的生动形象, 便于学生的理解;最后, 改变了传统的教育理念, 教师更加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重视探究过程, 无论是能量的定义还是规律的总结, 都采用了探究方法, 并且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过程之中, 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中学物理教师如何帮助学生建立中学物理知识体系

1. 构建中学物理网络体系

(1) 知识要点构建。物理知识具有很强的抽象性, 学生难以对其进行正确的理解, 因此在学习和运用的过程中不仅需要感性思维, 而且还需要理性思维, 培养学生的联系、观察、推理、设想、动手能力等, 强调思想方法、解题技巧。公式、现象、概念、研究问题和研究对象等变化万千是物理的特点。

(2) 搭建知识构架。物理学是建立在自然和实验现象基础之上而得出的学科知识, 它主要的研究对象是以物质运动变化现象的本质为主, 站在能和力的角度上对物理的结构、状态以及运动变化过程中的规律进行研究, 学科的主要内容包括有热学、电学、力学、原子物理学以及光学等内容。

2. 优化教学环节。

中学物理教学的重心主要是引导学生对知识点和物理规律的理解和运用方面。因此, 教师不仅需要对物理概念进行教学, 而且还要重视这两者之间的关联性。这就必须要树立关联意识, 关联性思维是创造思维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因此, 在教学环节上, 运用关联性,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模式, 让学生能够对物理中的概念、规律等知识进行正确的理解, 改变传统的“满堂灌”和“满堂讲”的教学模式。同时, 通过关联性教学, 还能开拓学生的视野, 提高学生对于新概念、新规律重要性的认识,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激情。除此之外, 关联性教学能够为学生营造出和谐的教学氛围, 有效地缓解了教与学之间的矛盾。

3. 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又被之为辐射性思维, 它是从不同的角度、方向和途径对问题进行思考, 从而得到不同的答案, 从而使得问题能够得到最好的解决。发散思维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发挥学生的想象作用, 突破原有的知识系统, 从一点向不同方向延伸开来, 并通过物理观念和物理知识的重新组合, 找到更多更科学的方法。发散思维没有什么规律可循, 它主要是追求变异, 对已知的信息、方法、材料等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 采用不同的方法或者是手段对问题进行分析解决, 具有创造性、变通性、流畅性以及独创性等特点。一题多解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一种有效途径, 构建网络知识体系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前提条件, 物理知识之间的关联是发散思维运用的基础。

四、结语

中学物理知识的学习主要是通过对物理现象、规律、概念以及应用等过程之中, 因此对于基本知识要点应该进行正确的理解, 充分掌握物理思想方法。由此可知, 应用技巧和方法训练十分重要。

摘要:对于中学物理知识, 必须要构建一个全面、深刻、正确的知识系统, 并将它作为检验日常学习和教学的标准, 这是提高中学物理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但是如何构建物理知识体系, 中学物理的哪些知识需要掌握, 如何对物理知识进行强化, 这是中学物理教学当前需要引起重视的问题。因此, 本文对中学物理教师如何帮助学生建立中学物理知识体系展开详细的分析与讨论, 以期提高中学物理教学质量。

关键词:中学物理教师,学生,建立,中学物理知识体系

参考文献

[1]顾建元.浅谈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的有效性[J].中学物理 (初中版) , 2012, 30 (6) :11-12.

[2]尤宇丹.从“振动与波”内容的对比看人教版物理教材的发展与变革[D].华东师范大学, 2009.

物理教师的“八宝箱” 篇9

宝一:学情与班况

最新科研表明,教学的针对性、精细化和专家型是突破班级指令性教学质量提升瓶颈的主要方向。应根据课时作业情况和阶段性检测分析,就核心知识点的掌握概况创建一款学生版“学情明细单”;了解学优生的学习效率与动机, 做好相对私密的奋斗目标鼓励工作和公开集约的提优任务落实工作,了解学困生的学习基础与困难,做好或鞭策、或鼓励、或开导等转差工作,据此创建一款年级版“班况备忘录”。笔者惯用的“学情明细单”和“班况备忘录”案例如下,它们既是教师有的放矢推进教学流程和选择教学方法的重要依据,也是物理课堂实施精细化教学和专家型教育的重要参考。

宝二:事例与新闻

学习效率与影响学习者认知结构的变量密切相关。人类衣食住行、举手投足产生的许多事件也明显地影响着中学物理课程的学习效率。教师平时若能 习惯以卡片的形式收集、整理生活、生产、科技中富有物理趣味性和实用性的事件与新闻,并在合适的时机把这些资料作为问题讨论或研究的切入点,能让学生感到物理知识的近前和熟悉,能使学生在多样性辨别和利用物理概念与规律的过程中,激发兴趣、启迪认知,有效提高物理观念的稳定性与清晰度。例如以“摩擦力”为关键词,通过百度搜索到的新闻就有40多万条,再加上生活中所见所闻,每个学生完全可以和物理教师一起被“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一新课程核心理念所同化,产生感触,深化认识,形成观念。

宝三:相机与物件

平时用数码照相机拍摄到的每一张来自自然界的照片,每个物质结构、物质相互作用与运动的过程性视频,以及物理实验课上应用智能手机记录下来的学生操作细节和实验片段,都可以成为学生开展物理研究性学习的起因和素材,从而增强其学习热情,纠正实践错误,提高思维品质。数码相机(或智能手机)因其具有简易、方便、快捷、廉价等优点,物理教师可随身携带。半截蜡烛、1m细绳、2只钢球、3根皮筋、几张白纸……就是这些平时不起眼的简小物件,在物理课堂上,却常能起到再现实验现象,突破分析困难,调动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创造力等许多重要作用。例如,在《光现象》《运动和力》等内容教学时,“八宝箱”内如果配放有上述所列的些许物件,物理教师则可像魔术师一样,轻松精彩地完成几乎所有的助学小实验。

宝四:图像与数表

从网络、数字图书馆或音像制品中均可下载到许多负荷大量教学信息的经典物理图像、典型物理实验数据表,运用这些物理图像和数表,可以有效引起学生的注意,触发他们的直觉思维,以便在采撷特征数据、推算复杂结论的过程中,提高学习品质。例如,在研制风力发电机应对全球面临的能源危机时, 我国风机运营商普遍对“风机功率随着风速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缺乏足够的重视,教师可出示图像(如右图所示), 引发学生讨论。又如在研究重力加速度与地理位置的关系时,教师应出示地球仪和对应的数据表(如表1),促使学生能相对轻松地对万有引力定律和牛顿第二定律产生深刻且又难忘的认识。

宝五:方法与策略

怎样调控课堂节奏、约束学习纪律?教师采用哪几种提问、解答的方式比较科学?被学生问倒该怎么办?如何正确干预学生非健康的学习心理和行为……真实的课堂总会有太多的变数, 物理教师不可能万能,也经常出现遗忘。课后习惯地进行教学反思,并因此在下节课课前准备好几套常用的教学方法和有效的管控策略,可提高教师威信,密切师生关系,对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大有裨益。在学生观察演示实验前,教师可以触发学生的图式思维,迅捷地从信息中选用到合适的实验观察方法。在求索物理规律时, 教师应该积极捕捉学生的学习愿望,快速地从自带的分别写有简约化“产生式”“替代式”的教学策略提示卡中做出最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宝六:练习与作业

对“高效课堂”的不懈追求,必然持续放大目标教学的缺点,即:有的学生在前面“等”,有的学生在后面“拖”。对相关学生适当地进行补偿教学,是提高课堂教学效能的必须。物理教师应该在课前为分布在两极的学生准备好类似于“基础练习题”“拓展性作业”性质 的卷单,以备不时之需。基础练习可以考虑在强化词语理解、提升运算能力和熟悉基本物理因果原理方向上做准备, 拓展性作业则可在复杂问题情境、技巧性运算或物理长程思维之间做取舍。

宝七:分单与资料

如果学生通过观察和探究等方式来学习物理课程知识,而不是依赖死记硬背的方法去记忆物理现象或变化规律中一些特定信息的话,借助小组合作学习机制,为每个学生学习过程的表现做个记分单就很有必要。分值低的要激励, 用问题的方式引领学生培养习惯,优化效果;分值高的要鼓励,提供类似于课外读物之类的学用资料,促进他们主动跨越式发展。笔者常用的小组合作学习积分表表式如表2所示,组长、副组长可轮流记分,一周一汇总。

宝八:格言与警句

一些著名人物,常把他们对世界、对人生丰富的观察和深邃的理解,凝华成一句句发人深省的警世箴言,给人类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中学物理课上, 适当引用一些简练优美、蕴含智慧、发人深省的格言警句,来揭示物理概念和规律,这样,既能把深奥的道理说得浅显易懂,又能把抽象的东西讲得具体形象,既可以使教学语言生动有趣,又可以陶冶学生情操,真可谓是一箭数雕。在《微观粒子》的新课导入时,一句莎士比亚名言“若不好到至极,就不算伟大。”可以先声夺人。在突破《欧姆定律》根据实验数据推想基本公式的教学难点后,雪莱的格言“让预言的号角奏鸣!”能起画龙点睛的作用。在总结《力的分解》一课时,用屠格涅夫的“先相信你自己,然后别人才会相信你。”做结语,既升华了新课主题,也自然形成了与《力的合成》之间的前后呼应。

俗话说:“预则立,不预则废。”中学物理教师如果能够经常丰富和优化自己随课携带的“八宝箱”,无疑可以比别人又好又快地做到“减负增效”。

摘要:怎样才能实施高效课堂?一线教师大都迫切希望有些具体的、操作性强的办法,本文笔者从近3年开展的常州市减负增效专项课题研究中,梳理出一些关乎课堂效率的课前准备工作,并把它们综述为物理教师的“八宝箱”。实践证明,物理教师有别于其他学科教师,课前准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富有特点,并值得研究、实践、反思和总结。

物理教师的课堂提问技能 篇10

一、设疑技能

问题创设有疑之处, 发问才有最大价值。“疑”是人类心理活动的内驱力, 是引导思维、启迪智慧的重要心理因素。只有存在真实的疑, 问题发出后才能打破学生心理上的平衡, 引起学生的动机、注意力和情感态度的及时变更, 并重新组成认知行为的心理动力系统, 保证认知探索活动的顺利进行。只有通过解决问题把“疑”释开了, 学生才会在精神上得到很大的满足, 才会产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例如, 在学习“自由落体运动”时, 首先让学生观察内有空气的牛顿管中铁片、木屑和羽毛的下落。实验时, 要让学生先猜测它们下落的情景, 然后再演示。此时, 几乎所有的学生的猜测都和实验结果相同。接着, 用抽成真空的牛顿管再来做这个实验。在实验前提问:与前一次的结果一样吗?当这次实验的结果与上次大相径庭时, 学生们会惊奇地问:“这是怎么回事?”“为什么会这样呢?”他们的注意力一下被吸引了。在冲突之处设问, 在矛盾之处发问, 问题之疑就能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 发展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二、难易度控制技能

在物理教学中, 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问题, 难易度要适当。过于容易的问题, 等于简单重复, 不仅浪费时间, 也难以激发学生的探索欲。过于困难的问题, 不仅无法引发学生的共鸣, 也会损伤学生的学习信心。关于课堂中教师设问的难度问题, 前苏联著名的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的“现有发展区”和“最近发展区”理论可用作基本评判依据。维果茨基指出, 只有当创设的物理情景进入学生的“现有发展区”, 学生才能在已有的认知基础上激发起探索欲望, 才能主动与老师互动合作, 分析并解决问题。因此, 如果所提的问题与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相差甚远, 以至于偏离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那么即使这些问题再有价值, 学生也会表现出极大的冷淡。对此, 我们不妨以下面关于匀速运动的教学内容来分析。某学生甲设计了如下图1所示的实验方案, 弹簧测力计一端固定钩住长方形木块, 实验时拖动弹力计, 并读出弹力计上的示数, 即可测出木块和木板的摩擦力。某学生乙设计如下图2所示的实验方案。把弹簧测力计一端固定, 另一端钩长方形木块, 木块下面是一块长木板。实验时托运长木板, 然后读出弹簧力计的示数, 即可测出木块和木板的摩擦力。学生甲看了学生乙的实验后, 认为学生乙设计的实验优于自己根据课题所列提示设计的实验。此刻, 可以给学生设疑:请说出其中的原因。

图1是课本提供的实验装置, 但实际操作中会发现很多问题: (1) 木块的匀速直线运动难以控制; (2) 弹簧测力计在运动过程中指针是抖动的, 难以读数; (3) 由于悬空拉着弹簧测力计, 所以在拉动过程中不一定能够保持水平运动。

通过比较两个实验方案, 学生可以对学生乙设计的实验方案的优点作出以下评价: (1) 弹簧测力计读数不会因拉木块拉力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因此指针稳定, 读数方便; (2) 由于木板是平的, 在拉木板时, 很容易保证拉力的水平方向; (3) 木板不一定要做匀速直线运动。在设计该问题时, 必须考虑学生学习的阶段性。只有在学生通过实验操作积累了一定经验的前提下来开展本问题, 学生才可能回顾相关的知识点来进行深入思考。也只有在这种情况下, 相关知识的迁移和内化才会在学生身上发生, 学生的思维才可能发生质的飞跃。同时, 还应当注意将不同类型的问题在不同类型的学生之间进行分配。“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有什么异同”等问题, 其难易程度不同。同时, 学生学习的情况不同, 在参与课堂学习时对问题的需求也不同。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的提问, 可以全面提升学生的参与度, 从而使所有学生都可能获得成就感。

三、情境诱导技能

一般认为, 只要教学过程中提出的问题具有启发性, 学生就能够因此得到启发。但是, 由于激发学生顺着问题进一步思考的因素很多, 只有当这些激发要素都具备, 并且能够起到真正的激发作用时, 对学生的启发才能够有效发生。从教学实践看, 创设一个诱导学生思考的情境是促使启发发生的一个重要条件。如果只是一味地直来直去提问, 启发性因素无法得到表现, 久而久之这样的提问不仅会使学生感到索然无味, 而且还会妨碍学生思维发展。因此, 我们在使用问题式模式进行物理教学时, 必须关注问题提出时的诱导情境问题, 要善于曲问, 善于连问, 善于妙问。创设具有诱发性的问题情境, 激发出学生固有的好压奇心, 才能够真正培养学生的兴趣, 增强其求知欲, 从而使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真正成为一个满足好奇心、适应求知欲的过程。我们不妨以下一个问题的讲解为例来分析。学生小红利用小瓶、橡皮塞和玻璃管自制的液体温度计, 实际使用中发现该温度计温度变化不明显, 导致示数不准确, 请你分析说明导致玻璃管中液柱随着温度变化而变化不明显的可能原因。对于这道题的情境, 学生并不感到陌生。在教学中, 我们发现不同的教学方法将带来不同效果。在平时的物理教学中如果不能给学生以足够的情境诱导, 学生在遇到类似这样的问题将束手无策。为此, 课堂教学中, 我们设计了以下情境加以启发: (1) 玻璃管的液面升高说明液体的体积和温度发生了何种变化? (体积膨胀, 温度升高) (2) 玻璃管的粗细对玻璃管的液柱变化有何影响? (温度的变化相同时, 粗管液柱的变化不明显, 细管液柱的变化明显) (3) 你觉得玻璃管中液柱变化还可能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液体种类、体积) 有了这些情境诱导, 预设启发真实地发生在学生身上, 学生的参与度和思维灵活性有明显提升。

四、参与诱导技能

物理教师的课堂提问技能 篇11

关键词:物理教学;课堂提问技能;教师技能

问题是思维的动因,是探究的起点。一切科学假说的产生,都是以特定的问题为先导的。爱因斯坦在《物理学的进化》一书中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一个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一个老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但是,在物理课堂中采用了问题式的教学方式也并不一定能够达到满意效果。只有科学的课堂提问,才能够把学生带入一个奇妙的问题世界。只有精心设计问题,尽可能地展示问题的解决过程和方法,才能使学生愉快而自觉地接受新内容,才能够在物理课堂教学中使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因此,每一个物理教师应不断提高提问的技能,以便充分实现问题式教学模式的价值。从教学规律和教学经验看,物理教师在课堂提问中应当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技能:

一、设疑技能

问题创设有疑之处,发问才有最大价值。“疑”是人类心理活动的内驱力,是引导思维、启迪智慧的重要心理因素。只有存在真实的疑,问题发出后才能打破学生心理上的平衡,引起学生的动机、注意力和情感态度的及时变更,并重新组成认知行为的心理动力系统,保证认知探索活动的顺利进行。只有通过解决问题把“疑”释开了,学生才会在精神上得到很大的满足,才会产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例如,在学习“自由落体运动”时,首先让学生观察内有空气的牛顿管中铁片、木屑和羽毛的下落。实验时,要让学生先猜测它们下落的情景,然后再演示。此时,几乎所有的学生的猜测都和实验结果相同。接着,用抽成真空的牛顿管再来做这个实验。在实验前提问:与前一次的结果一样吗?当这次实验的结果与上次大相径庭时,学生们会惊奇地问:“这是怎么回事?”“为什么会这样呢?”他们的注意力一下被吸引了。在冲突之处设问,在矛盾之处发问,问题之疑就能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发展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二、难易度控制技能

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问题,难易度要适当。过于容易的问题,等于简单重复,不仅浪费时间,也难以激发学生的探索欲。过于困难的问题,不仅无法引发学生的共鸣,也会损伤学生的学习信心。关于课堂中教师设问的难度问题,前苏联著名的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的“现有发展区”和“最近发展区”理论可用作基本评判依据。维果茨基指出,只有当创设的物理情景进入学生的“现有发展区”,学生才能在已有的认知基础上激发起探索欲望,才能主动与老师互动合作,分析并解决问题。因此,如果所提的问题与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相差甚远,以至于偏离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那么即使这些问题再有价值,学生也会表现出极大的冷淡。对此,我们不妨以下面关于匀速运动的教学内容来分析。某学生甲设计了如下图1所示的实验方案,弹簧测力计一端固定钩住长方形木块,实验时拖动弹力计,并读出弹力计上的示数,即可测出木块和木板的摩擦力。某学生乙设计如下图2所示的实验方案。把弹簧测力计一端固定,另一端钩长方形木块,木块下面是一块长木板。实验时托运长木板,然后读出弹簧力计的示数,即可测出木块和木板的摩擦力。学生甲看了学生乙的实验后,认为学生乙设计的实验优于自己根据课题所列提示设计的实验。此刻,可以给学生设疑:请说出其中的原因。

图1是课本提供的实验装置,但实际操作中会发现很多问题:①木块的匀速直线运动难以控制;②弹簧测力计在运动过程中指针是抖动的,难以读数;③由于悬空拉着弹簧测力计,所以在拉动过程中不一定能够保持水平运动。

通过比较两个实验方案,学生可以对学生乙设计的实验方案的优点作出以下评价:①弹簧测力计读数不会因拉木块拉力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因此指针稳定,读数方便;②由于木板是平的,在拉木板时,很容易保证拉力的水平方向;③木板不一定要做匀速直线运动。在设计该问题时,必须考虑学生学习的阶段性。只有在学生通过实验操作积累了一定经验的前提下来开展本问题,学生才可能回顾相关的知识点来进行深入思考。也只有在这种情况下,相关知识的迁移和内化才会在学生身上发生,学生的思维才可能发生质的飞跃。同时,还应当注意将不同类型的问题在不同类型的学生之间进行分配。“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有什么异同”等问题,其难易程度不同。同时,学生学习的情况不同,在参与课堂学习时对问题的需求也不同。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的提问,可以全面提升学生的参与度,从而使所有学生都可能获得成就感。

三、情境诱导技能

一般认为,只要教学过程中提出的问题具有启发性,学生就能够因此得到启发。但是,由于激发学生顺着问题进一步思考的因素很多,只有当这些激发要素都具备,并且能够起到真正的激发作用时,对学生的启发才能够有效发生。从教学实践看,创设一个诱导学生思考的情境是促使启发发生的一个重要条件。如果只是一味地直来直去提问,启发性因素无法得到表现,久而久之这样的提问不仅会使学生感到索然无味,而且还会妨碍学生思维发展。因此,我们在使用问题式模式进行物理教学时,必须关注问题提出时的诱导情境问题,要善于曲问,善于连问,善于妙问。创设具有诱发性的问题情境,激发出学生固有的好压奇心,才能够真正培养学生的兴趣,增强其求知欲,从而使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真正成为一个满足好奇心、适应求知欲的过程。我们不妨以下一个问题的讲解为例来分析。学生小红利用小瓶、橡皮塞和玻璃管自制的液体温度计,实际使用中发现该温度计温度变化不明显,导致示数不准确,请你分析说明导致玻璃管中液柱随着温度变化而变化不明显的可能原因。对于这道题的情境,学生并不感到陌生。在教学中,我们发现不同的教学方法将带来不同效果。在平时的物理教学中如果不能给学生以足够的情境诱导,学生在遇到类似这样的问题将束手无策。为此,课堂教学中,我们设计了以下情境加以启发:①玻璃管的液面升高说明液体的体积和温度发生了何种变化?(体积膨胀,温度升高)②玻璃管的粗细对玻璃管的液柱变化有何影响?(温度的变化相同时,粗管液柱的变化不明显,细管液柱的变化明显)③你觉得玻璃管中液柱变化还可能受哪些因素的影响?(液体种类、体积)有了这些情境诱导,预设启发真实地发生在学生身上,学生的参与度和思维灵活性有明显提升。

四、参与诱导技能

通过项目研究助推物理教师发展 篇12

一、梳理问题,聚焦需求

项目研究初期,来自各个方面的疑问很多:有学校领导怀疑项目能否提升中高考成绩;有教师希望其他学校先做起来,然后效仿;有教研员担忧研发转化的工具教师会否弃置一边。由于中高考命题的导向愈来愈侧重学生能力的考查,因此,引导教师回归本原,研究课程标准,研究概念的形成过程,思考在教学中如何根据学生的学情有效导入,选择合适例题,帮助学生理解,以提升学生的学科能力,无疑是十分必要的。此外,还需要我们认真研究课程标准,准确解读,科学转化,只有以此项目的研究为抓手,让教师在积极的体验中感悟,才有可能减少或消除来自各个层面的质疑和顾虑。

二、任务驱动,破解难题

1. 难度水平界定表的研制

我们的研究,首要工作必须是研发出区域性《学科课程教学指南》和校本化的《学科课程教学指导手册》这两个相互关联的转化工具。其中,课程目标转化为教学目标后,如何统一教学目标与评价目标是我们的研究重点。此外,中考和高考的评价机制中对试题难度的界定与课程标准中对于单元知识学习水平的界定之间的对接关系是模糊的,所以我们需要建立一种大家可以接受的,方便可行且不甚复杂的对接标准,有利于统一认识,减少分歧。以物理为例,由于物理试题的难度受到知识点难易程度、多个知识点组合、科学方法运用、数学计算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影响,我们结合SOLO评价原理和汽车性能指标说明,设计出这样一个有物理特色的难度水平界定表,如右上图。

教师可以根据横向满足情况图圈,比如有多个知识点关联在此图圈,再根据图圈对应的左列学习水平,进而确定试题难度。这样教师可以在较短时间判断试题的难度,也比较容易记忆。当然这种标准还有许多不够科学完善之处,但是作为区域项目研究的重要突破,它简单、快速、准确,对帮助教师分辨和界定学生不同的物理能力水平是有积极作用的。

2. 教学指南与教学手册的结构设计

两个转化工具的研发,主要涉及教学指南与教学手册的编写。

教学指南主要将课程目标转化为教学目标,统一教学目标和评价目标。教学指南部分实现了课程目标转化为教学目标,并通过典型例题使教师体会教学目标和评价目标之间的匹配与一致性。教学手册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学期进度和目标;第二部分为教学的细化;第三部分为评估评价建议。根据教学指南和教学手册的功能区分,我们还在编写时对教师进行合理的分工,让每一层次的教师都参与。

三、研修跟进,拓展迁移

上一篇:红外探测器领域下一篇:国际金融课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