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征时段(精选7篇)
特征时段 篇1
所谓媒介生态, 是指在一定社会环境中媒介各构成要素之间、媒介之间、媒介与外部环境之间关联互动而达到的一种相对平衡的和谐的结构状态。哈尔滨地区的电视媒介生态也同样如此。
在这种情境下, 对哈尔滨电视媒介的解构就有了实际的功用和理论的纵深。
同样可称为具体而微的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黄金时间段 (18:00-22:00) 的电视媒介的生态特征就具有了更为典型的样本意义。
哈尔滨地区的电视媒介生态, 这是由黑龙江电视台七个频道 (黑龙江卫视、都市频道、影视频道、文艺频道、法制频道、公共频道、第七频道) 与哈尔滨电视台五个频道 (新闻综合频道、都市资讯频道、生活频道、影视频道、娱乐频道) 共同构成的一个电视媒介的生态系统。当然, 反映到荧屏的频道是林林总总, 在此, 鞭长莫及, 不做考虑。
而2011年8月也不过是电视发展河流里平平常常的一段, 波澜不惊, 缓缓流淌。唯其如此, 却更具有代表意义。所以, 我们就选定它作为我们要论证的数据样板。
早在2000多年以前, 中国经典文化《国语·郑语》就提出了“和实生物, 同则不继”的著名命题。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和”作为差异性、共生性的有机统一, 是以异质对立要素的存在为前提的。没有差异和对立就没有“和”, “和”是在差异和对立中存在的, 也是在差异和对立中发展的。差异性和共生性既是生态动态平衡的重要标志和生态合理序级的必要条件, 也是丰富资源生态、满足不同信息需求的正确对策。
考察一下这十二个频道, 都表现出各自不同的节目架构, 也就满足了差异化的基本要求:有新闻类为主打, 有影视类为主打, 有文艺娱乐类主打, 还有经济类独树一帜。总之, 各频道依据各自的定位, 与在白天时段一窝蜂地播电视剧不同, 黄金时段都是拿出看家节目, 彰显个性, 比拼实力。由此, 这一时段, 节目呈现出了百态千姿, 异彩纷呈, 各频道的收视率梯队明显, 层次分明。
请看下图。
从图中可以清楚地看到, 黄金时段的排序是由省卫视、黑龙江台影视频道、哈尔滨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共同构成第一集团, 哈尔滨电视台影视频道、黑龙江电视台都市频道、哈尔滨电视台生活频道、黑龙江电视台文艺频道、黑龙江电视台法制频道、黑龙江电视台公共频道构成了第二集团, 哈尔滨电视台都市资讯频道、哈尔滨电视台娱乐频道、黑龙江电视台第七频道是居末几位。
这里, 收视率的数据是重要的划分参数, 阶层由此产生。进而, 我们发现, 各频道收视率的高低并非是由频道类别所限定的, 而是出现了“鱼龙混杂”的情形。同时, 各频道在我们所考查的黄金时段这一长时间内也安排了不同类型的节目。让我们大体考察一下在2011年8月份的黄金时段各频道的收视率和节目播出情况。
可以看到, 省卫视的收视一直比较平稳, 另两个频道是典型的先抑后扬, 省影视的黄金剧场要早于哈尔滨新闻频道45分钟, 就是这45分钟的收视差距, 排名便有了先后。
省卫视的全省新闻联播要远高于哈新闻综合的哈尔滨新闻, 对全国新闻联播的转播 (19:00-19:30) 也是看黑龙江卫视的明显居多, 说明了频道影响力的不同。
图例显示, 哈尔滨生活频道和省都市频道在前半程的发力都比较“狠”, 分别是《生活新闻》和《新闻夜航》部分, 可是这两个节目结束之后, 两个频道都上演了高台跳水, 只不过哈台的生活频道跌的更彻底, 后面的节目几乎没有支撑力, hold不住。
哈尔滨影视频道的曲线比较曼妙, 有两个明显的梯层, 黄金剧场的早开、多集的编排战略已见成效。
黑龙江文艺频道在这里展示的是典型的抛物线。这个频道曾经很多年都是以电影为主, 现在在黄金时段陆续推出的一系列自办文艺、综艺和谈话节目都很吸引人, 能为频道做有力的支撑。
很明显的是, 省财经频道确实是乏善可陈。
娱乐频道在19:30之后形成一个短暂的小高峰, 这是《娱乐开讲》。
本图开始之初, 正是都市资讯频道的《都市零距离》的后半程, 收视率尚可, 然后就一路走低, 直至20:40《都市零距离》重播时才稍有起色, 但已远不如首播时的风光了。——这一段时间, 各频道都纷纷播剧或是最好看的综艺节目, 《都市零距离》开播的早, 在17:30-18:30, 其后本地的民生新闻《生活新闻》、《都市夜航》乃至《万家灯火》都纷纷登场又谢幕, 已经基本上满足了受众对民生新闻的需求, 况且节目内容重叠之处不少, 此时再重播, 传播效果会大打折扣。
在以上的分析中, 我们明显地感觉到的是以频道各自定位不同, 节目定位、形态、样式、类型等一系列要素中所表现出的个性化的差异。同时, 我们也发现各频道在节目编排、频道设置等方面的共通之处, 比如同为黄金段影视剧多级投放, 同样以民生新闻为主打, 同样在非影视频道安排大批量的影视剧播出等, 这就形成了相互借鉴、相互竞争、互动共进、良性发展的生物场, 完成了媒介生态的共生性。
差异化和共生性相伴起舞构成了哈尔滨地区黄金时段电视媒介的一道独特而亮丽的景观。
这一景观现象要求我们不仅要关注电视媒介的生态个体, 而且要跳出个体, 关注整个生态群落, 关注与传播有关的整个领域。强调媒介生态也就是强调我们所面对的是一个充满活力、饱含生机、拥有自己的意志和情感的有机整体, 当然, 那也是一个充满神秘和魅力、令人尊敬又令人“畏惧”的媒介生态领域。作为哈尔滨地方电视媒介的管理者和制造者, 我们强化本埠媒介生态学的差异性和共生性, 就是从媒介管理学或传播学的角度, 就是用系统论和整体论的观念来研究和布局媒介生态, 强调媒介的信息传播、强调经营管理要与社会系统的生态需求保持协调一致、和谐融洽, 使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整体效益达到最佳。
具体操作起来, 方法很多。
首先, 还是那句古训: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每一频道在节目调整前, 一定要根据自身条件, 明确频道定位、节目样式、受众期待、观众流向调查等诸多要素的考察。一般来讲, 强势频道因有比较强大的号召力可以在“差异化”的路上一直走下去, 比如哈尔滨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在18:00-19:30之间要明显弱于同类的省卫视频道, 而这一段播出的是《方圆之间》和《哈尔滨新闻》这两档名牌栏目, 这样一般就不可做大的变动, 加强内功的修炼是最为重要的, 通过节目品质的提升来吸引受众, 并顺便强化央视《新闻联播》的观众在本频道的关注, 进而提高这一时段的整体收视率;对于影响力稍差的频道, 完全可以依据共生性的生态特性, 放开手脚, 大胆变革。比如哈尔滨电视台都市资讯频道和娱乐频道, 节目后半程 (20:00-22:00) 的收视率一路下滑, 就完全可以调整节目形态和样式, 播放一些与强势频道相近的节目, 这就是根据共生性所找到的迅速提升收视率的捷径。正所谓采长补短, 共促提高。只有这样, 才能实现哈尔滨地区电视媒介以一个自然的有机整体为单位实现生态的从个体优化向整体的生态优化的迈进。———这, 正是做这番研究探讨的真正功效和目的之所在。
参考文献
①邵培仁著:《媒介生态学:媒介作为绿色生态的研究》,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8年
②[美]约书亚·梅洛维茨著, 肖志军译:《消逝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
③所有数据来自CSM媒介调查机构的InfoSys及其数据库
实现广播时段处处有黄金 篇2
一、投特定人群之所好, 办对象性节目。
一般来讲, 广播非黄金时间是指每天上午8点到11点, 下午1点30分到5点。晚上7点以后虽然好于前两段时间, 但收听人群也基本被电视媒体占领。经过相关部门的调查统计, 白天非黄金时段的收听人群主要包括:全职妈妈、老人、盲人以及食杂店或超市内的个体商贩等等。晚上收听节目的听众基本是农民工、打更人员以及大学生等。由于不具备中央台站位高、可用资源广泛等特点, 地方台可以针对调查结果, 将收听对象的特点与广播媒体的特点结合起来, 投其所好, 播发一些他们喜欢和关注的内容, 力争使广播成为这些人群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的服务工具。比如无论广播的黄金时段还是非黄金时段, 出租车都是绝对的广播阵地, 对于乘客来讲, 应该尽量安排一些快捷、简短、休闲的内容, 尤其每逢整点, 播发最新的国内外和当地的快讯。而对于司机而言, 他们关注的是路况信息, 可以在上午整点新闻后加播路况信息。同时他们所喜欢的还有休闲娱乐的内容, 比如说幽默故事, 搞笑主持, 天下奇闻趣事等;上下午非黄金时间的收听人群基本是生活节奏比较慢, 主要精力投放于打点居家生活的无业者和不能脱岗但又少有顾客的个体经营者, 针对他们, 上午的板块节目可以容纳健康类节目 (老年听众) , 生活服务小贴士、超市价格时时报 (家庭主妇) , 旅游节目, 为盲人搭建交友平台的盲人俱乐部, 以及创业故事、天下奇闻、本地趣事 (食杂店和菜市场经营者) , 同时在上午十一点左右还可以开办法律节目。纵观2009年广播收听数据, 在收听总量及结构稳定、车上收听率增长有限, 优势电台和优势频道领先地位难以彻底撼动的情况下, 部分电台在传统的非高峰时段播出谈话/互动类节目, 开发了时段资源, 提升了频道收听率, 开辟了电台收听率新的增长点。谈话/互动类节目的收听率拉动作用, 必将成为广播电台经营和研究人员值得关注的现象。
一般来讲, 非黄金时间的收听群都是相对弱势, 他们更需要关心和帮助, 对此牡丹江新闻广播魅力之声特别策划并推出《心愿树》专栏:种下一棵心愿树, 新闻广播记者爱心大使为您浇水, 培育。本着“服务民生, 打造群众广播”的目的, 记者帮助很多人解决了心中的困惑和生活的忧虑, 比如说为外地打工者找到了离家出走近一个月的孩子, 比如说艰难抚养白血病儿子的坚强妈妈于迪, 比如说打击盗版书支持公益事业却无力坚持下去的七旬老人, 比如说因生下女儿被婆家抛弃想要寻求法律援助的落难母亲, 比如说帮助现实生活中的“白云黑土”实现旅游梦, 比如说帮助海林五姐弟找到了出走十六年杳无音讯的老父亲等等。
但无论对象性节目涉及哪些内容, 本地自制节目一定要结合广播特点尽量直播和互动, 请相关人员做客直播间与听众直接对话或尽量采取电话连线形式, 比如说本地正在发生的新闻一定要记者连线直播间时时播报;比如说市场菜价, 就可以聘请一些生活经验比较丰富、语言能力比较强的老大妈在市场连线直播间报菜价;创业故事还可以连线当事人传授致富宝典并随时解答听众咨询。
二、扩大社会影响力, 让不具备收听条件的人员一样与节目同频共振。
一般情况下, 地方媒体广播尤其是新闻广播逢整点都有新闻快讯, 而每天上午8点到11点新闻发生时间都是上班族听不到节目的时间。对于党政机关, 牡丹江新闻广播在2009年改版时采取的方式是, 每条新闻主持人通过主持人连线事件知情人主要是职能部门相关负责人介绍相关情况, 每天直播状态下, 职能部门相关人员直接和主持人对话, 直播过后, 当事人还可以通过广播网搜寻自己在广播里被采访时的风采, 以此扩大新闻广播在政府部门的影响力。
对于公共场所, 比如有条件的大型商场和公园, 广播媒体可以在每天上午选择一段固定时间, 与他们开展联办节目直播, 在公共场所播发自己的频率广播;新闻报道策划很多都涉及社会公益活动, 如何让系列策划主题更突出, 持续时间更长, 更具影响力?媒体常用的方法之一就是成立群团组织, 使活动参与者始终保持期盼性。2010年4月, 《欢乐童年》节目成立“牡丹江新闻广播红领巾广播站”, 吸纳各小学优秀记者和小主持人参与日常节目制作并在各学校播出该节目, 同时以红领巾广播站为组织者经常性开展主题公益活动。不仅给孩子们搭建了服务社会, 增长见识的平台, 更重要的是“牡丹江新闻广播红领巾广播站”这一品牌逐步深入各学校和学生家长中, 让成员找到归属感和期待感, 从而也树立了栏目的品牌。
对于产业工人, 媒体还可以结合相关政策和一段时间的社会大环境结合媒体特点找到广播媒体的生存空间。比如说值北京奥运城市体育文化节期间, 北京市的一家广播频率恢复了工间操的广播时段。不仅在奥运会举办地的北京, 在我国很多地方, 都把全民健身日演变为健身周乃至健身月, 类似工间操展演的群众性体育活动正在热闹展开。广播体操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项目的回归, 既需要示范性的展示, 更需要保持普遍性和长期性。
无论采取何种形式, 办哪些节目, 在内容为王的媒体时代, 必须落实新闻媒体“三贴近”原则, 凸现广播媒体的地域性和贴近性, 才能让听众在非黄金时段同样锁住频率, 实现广播时段处处是黄金。■
连续时段演算的模型检验 篇3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 软件系统日趋复杂, 计算机系统的规模和复杂性与日俱增, 系统潜在的任何问题都可能引发严重的后果。因此, 如何在系统开发早期阶段验证设计的正确性和可靠性, 成为软件工程领域研究的重点课题。形式化方法 (Formal Method) 是一种用于提高系统可靠性和安全性的重要方法。模型检验 (Model Checking) [1]是形式化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一种自动验证有穷状态系统的技术。时段演算 (Duration Calculus) [2]是一种区间时态逻辑, 用于表示系统在区间上的性质。线性时段不变式和扩展线性时段不变式都是重要的时段演算表达式。
本文提出了一种针对连续时态语义下由扩展线性时段不变式描述的系统性质的模型检验方法。该方法主要基于模型检验工具UPPAAL完成。主要思想是将连续语义下的时段演算的模型检验转化为离散语义下的模型检验, 基于离散语义下的时段演算方法[3], 对其进行转化和改造, 形成连续时段演算的模型检验方法。
2 基础理论
2.1 时段演算
时段演算是一种区间时序逻辑, 它将布尔函数在区间上的积分进行形式化, 用来表述和推理实时系统的定量性质。线性时段不变式是一类重要的时段演算公式, 实时系统中的许多安全性质都可以用线性时段不变式进行规约。而扩展的线性时段不变式是对于线性时段不变式的扩展, 它是更具有表达力的时段演算公式, 因此本文主要以扩展线性时段不变式为研究对象进行论述。
2.2 扩展线性时段不变式
扩展线性时段不变式 (Extended Linear Duration Invariants, ELDI) [4]是对普通线性时段不变式在切变 (chop, 符号;) 语义上扩展形成的, 形如, 它表示从初始时间0时刻开始, 对系统进行观测, 当观测时长∫l在[t, T]区间内时, 要求系统处于某个状态s的累积时间长度∫s满足, 其中t、T、M、c为实数, s为系统状态, 则该系统满足性质ϕ。Pro Cos项目中的一个著名研究实例就是对煤气燃烧器的需求进行形式化表述, 比如对于需求:“如果对煤气燃烧器的观察时长l大于等于60秒, 则燃气泄露时长不会超过整个观察时长的二十分之一”, 即可使用ELDI来形式化地规约:l≥60⇒19∫Leak-∫No Leak≤0这里的Leak是一个布尔函数, 它表示煤气燃烧器是否处于漏气状态。注意, 这里对该煤气燃烧器的观察是一个封闭区间。
此外, 还有一种经过chop (;) 语义扩展的ELDI, 形如对于chop语义的理解如下,即在观测时段[t1, t2]范围内, 存在一个点m使得性质在[t1, m]的时段内成立, 而性质在[m, t2]的时段内成立, 如图1所示。
2.3 时间自动机
时间自动机 (Timed Automata) [5]理论是实时系统最常用的表示模型, 它所建立的模型用于描述时间系统的行为, 它作为有限时间自动机的时间扩展, 在其基础上增加了时间变量和约束条件。时间自动机使用有限数量的变量来表示时间, 称为时间变量;同时用一个约束条件来注释状态转换图, 用于决定状态转换发生的时间限制, 也称为时间约束。对于具有时间行为的系统, 如实时系统等, 时间自动机可被用来对其行为进行建模和分析, 进一步检验系统的性质。
在对时间自动机进行性质规约的模型检验时, 有时会引入离散时间语义作为背景, 表示验证过程只考虑该时间自动机的整数行为, 简称为离散时间自动机;相反, 连续时间语义下的验证过程中, 我们简称时间自动机为连续时间自动机。
时间自动机从一个状态到另一个状态的转换称为迁移。模型检验通过时间自动机的迁移路径对验证性质的满足性进行判定, 对于时间自动机A, 满足ELDI性质ϕ的条件是A的所有迁移路径{P}A满足ϕ, 即。对于任意不满足性质ϕ的自动机A, 能且至少能够找到一条Pi∈{P}A不满足待检验性质。
3 时段演算的模型检验
对于时间自动机A, 其模型检验的步骤如下:
1) 找出时间自动机A在检验时间区间[t, T]的所有运行路径{P}A;
2) 对于形如, 其中, 确定检验范围内潜在的切变点;
3) 对于任意一条迁移路径, 计算潜在切变点下的可能取值组合, 满足所有di≤Mi的切变点即为有效切变点;
4) 讨论有效切变点下{P}A内所有迁移路径, 若所有路径都满足性质ϕ, 则表明该自动机A能够找到满足性质的切变点, 即自动机A满足性质ϕ。
现给出待检验的自动机A及ELDI性质ϕ, 具体说明检验过程:
ELDI性质ϕ:
该性质表示, 从任意时刻为初始时刻对系统进行观测, 当观测时长为2时, 要求寻找到一时间点, 使得[t1, m]时段内系统满足;而[m, t2]时段内满足, 其中|t2-t1|=2。以初始观测时刻为0为例, 在观测时长为2的情况下, 能够找到的离散切变点可能有3个, 0, 1和2, 而可能的连续切变点则为无数个。
在图2所示的自动机A中, 在时钟变量为整数的前提下, 从0时刻开始的离散运行有路径3条, 分别为P1 (0) →P1 (1) →P1 (2) , P1 (0) →P1 (1) →P2 (2) 和P1 (0) →P2 (1) →P2 (2) , 分别表示自动机在0, 1, 2这3个离散时刻所处的状态, ;而从其他离散时刻开始的运行路径则有无数条, 这里称离散时钟变量下的运行路径为离散路径。相反, 考虑时钟变量为连续值的情况, 则观测时间可从任意连续时刻开始, 有无数条路径, 从0时刻开始的连续路径也可能有无数条, 如P1 (0) →P2 (1.3) →P2 (2) 。
对于带切变语义的ELDI性质的模型检验方法如下:对于a≤l≤b D1;D2, 分别声明d1, d2两个变量代表D1和D2的积分和, 即对于上述ELDI性质ϕ, 有d1=2 (∫P1+∫P2) 。检验观测时长内所有可能的点是否为潜在的切变点, 为对于任意可能的切变点, 计算其在所有路径下是否满足d1≤M1, d2≤M2。
首先针对离散语义进行模型检验:
假设切变点为0, 对于某条路径:P1 (0) →P1 (1) →P2 (2) , 计算可得d1=0≤3, d2=4≥1, 所以0时刻不是满足性质的切变点, 无须继续检验该切变点下的其他路径;假设切变点为1, 对于路径:P1 (0) →P1 (1) →P2 (2) , 计算可得d1=2≤3, d2=2>1, 所以1时刻不是满足性质的切变点, 无须继续检验该切变点下的其他路径;假设切变点为2, 对于路径:P1 (0) →P1 (1) →P2 (2) , 计算可得d1=4>3, d2=0≤1, 所以2时刻不是满足性质的切变点, 无须继续检验;假设切变点为3, 对于路径:P1 (2) →P2 (3) →P2 (4) , 计算可得d1=2≤3, d2=2>1, 所以3时刻不是满足性质的切变点, 无须继续检验;对于时刻大于3的切变点, 分析可知该自动机将一直驻留在P2状态中, 无法满足性质。
因此可以得出结论, 在离散语义下, 该自动机不满足性质, 即A⊮ϕ。
然而对于实际运行状态下的系统, 时间并非简单的离散值, 更有可能是连续值, 因此对于离散语义下的模型检验结果并不能完全代表系统的检验结果, 对于连续语义下的模型检验更有必要。
在连续语义下, 自动机的时钟变量和迁移时刻均有可能是连续值, 而切变点也可能是连续值, 因此首先定性地分析离散之间自动机对连续ELDI性质的模型检验, 即是否能够找到连续的切变点, 使得所有离散的迁移路径能够满足性质。
由于模型检验工具仅支持时间约束和时间变量为整数的检验, 通过离散化和微积分的思想可以用有限的若干离散值表示无限的连续值的情况, 具体可以改变时间自动机中的时间约束和ELDI的系数, 改造出若干连续点。
以上述检验过程为例, 通过将时间自动机的所有时间约束扩大3倍, 同时ELDI中的观测时长也变为3倍, 即可得到单位为原自动机1/3长度的迁移路径, 如一条路径:p1 (0) →p2 (1) →p2 (2) , 其时间约束都乘以3倍后得到的迁移路径长度为6, 对应的该路径可能变为:p1 (0) →p2 (3) →p2 (6) 。由于此时该路径的时长为6, 对于该自动机则产生了新的路径, 如p1 (0) →p2 (2) →p2 (6) , 不难理解该条路径等价于原来的。同时由于观测时长也扩大了3倍, 在给定的观测时长为6的情况下, 则产生了多个连续的切变点。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讨论一些连续迁移路径和连续切变点的情况。
假设将时间自动机A的时钟变量扩大2倍, ELDI性质ϕ扩大2倍, 转换为:。由于0, 2, 4…等时刻的切变点经离散语义下的检验已验证为非切变点, 因此下面只考虑其他离散点。假设切变点为1, 对于某条路径:P1 (0) →P1 (1) →P1 (2) →P1 (3) →P2 (4) , 计算可得d1=2≤6, d2=6>2, 所以1时刻不是满足性质的切变点, 无须继续检验该切变点下的其他路径;假设切变点为3, 对于路径:P1 (0) →P1 (1) →P1 (2) →P1 (3) →P2 (4) , 计算可得d1=6≤6, d2=2≤2, 继续计算当前切变点下的其他路径, 计算情况如下表:
根据计算, 在此情况下, 起始时刻3个时间单位后的点为切变点, 此时所有路径均满足该切变点, 即存在实际切变点1.5, 使得该自动机满足ELDI性质
因此, 在该计算方法下, 能够找到使得系统满足的连续切变点, 即实验证明:A⊨ϕ。
4 实验分析与结论
在实验中, 我们发现该方法能够解决一部分连续时段演算的模型检验要求, 对单切变点和多切变点情况均适用, 并得出较离散语义下更为准确的检验结果, 为一部分离散模型检验下不满足的系统找到能够满足性质的连续切变点。然而对于另一部分仍无法找到连续切变点的时间自动机, 需要进行严格的语义规约及定性检验, 仅对一部分单切变点的模型检验找到连续迁移路径下的离散规约方法, 并进行检验。
从实际工程应用的角度来说, 连续时段演算下的模型检验在工程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保证了实际应用中相关具有连续性的机械设备、通信协议等系统在时间规约性质上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对验证具有连续时间意义的性质的系统验证研究具有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1]Edmund M Clarke, Orna Grumberg, Doron A Peled.ModelChecking[M].The MIT Press, 1999.
[2]Chaochen Zhou.Linear duration invariants[C].In FTRTFT1994, 1994:86–109.
[3]Zu Q, Zhang M, Zhu J, et al.Bounded model-checking of dis-crete duration calculus[C]//Proceedings of the 16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ybrid systems:computation and control.ACM, 2013:213-222.
[4]李晓山, 周巢尘.时段演算综述[J].计算机学报, 1994, 17 (11) :842-851.
解析电视时段的“角色”意义 篇4
关键词:时段“角色”,博弈,消费主义,教育功能
一、电视频道时段的产生
如今, 每个电视频道都会根据不同时段的受众安排特定的节目形态, 如在收视率冠军的黄金时段安排热门电视剧, 这也是维持高收视率的杀手锏。如果说时段的划分是以收视率为标准的, 那么时段本身产生的原因何在?
以发达的全国电视网系统著称的美国电视界, 对24小时可谓做到了严密的细分, 他们将白天分为早晨、上午和下午三个时段, 而对晚间则更加细分为边缘时段、晚间早段、准黄金时段、黄金时段、深夜时段和下半夜时段 (1) 。但是我国电视频道关于时段的划分与美国这个标准又有区别, 比如我国的晚间黄金时段一般是以19:00的《新闻联播》开始的, 自该节目结束后的19:30到22:00成为各大电视台, 尤其是各个省级卫视竞争白热化的黄金时段。
一般来说, 电视频道时段的划分以及重要性的大小主要受到两个因素的制约:首先是人们的日常作息规律, 时段基本上是按照电视观众的生活作息规律制定的, 所谓的黄金时段即大众化的晚间休闲时间。其次, 时段的划分也是长期的电视实践推导出来的, 并不能由一家或者几家电视台擅自杜撰, 优秀的电视节目形态及其播出时间也有可能潜移默化地改变人们的作息, 从而产生新的时段划分。
二、电视频道时段的“角色”分析
时段的划分、定位和受众的日常作息有着很大的关系, 大多数电视频道在划分时段以及根据时段安排节目形态的时候会将人们的作息规律作为重要的因素。换句话说, 我们可以根据受众作息习惯的差异性, 将频道的时段“角色化”, 根据时段的定位、内容和特征, 赋予每个时段独特的人物角色, 如父亲、母亲、上班族、学生、老年人。角色对频道时段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节目编排策略的分析及选择, 还可能揭露当代社会文化与电视文化深层次的关系。
本文选取了2009年4月5-11日和2009年5月17-23日, 安徽卫视、北京卫视、东方卫视、广东卫视、浙江卫视、天津卫视、湖南卫视、青海卫视、河北卫视、辽宁卫视和东南卫视共11个卫视电视台的节目表, 发现11个卫视电视台的频道可以概括为8个时段, 分别代表8种不同的角色 (下图所示) 。
上班族一般在6:00-9:00的时段表现比较活跃, 早间新闻以及大量的信息资讯类节目为他们提供一天所需的信息 (2) 。9:00-12:00与老年人早锻炼以后的休闲时间吻合, 我们将其定义为“祖父母”的角色。中午的12:00-14:00是传统午休时间, 以中年男性为主的受众对新闻、资讯有较大的兴趣。这个时段也成为承担社会压力的男性暂时逃避的途径, 我们将这个时段角色概括为“父亲”。午后则是妇女的休闲时间, 将14:00-18:00的时段定义为“母亲”的角色再贴切不过了。
晚间是各大频道抢夺的重要时段, 19:00是《新闻联播》的固定播出时间, 为抢占先机, 18:00就成为播出本地新闻的首选。这个时段全家人共同收看电视, 是典型的“全家福”角色 (3) 。而20:00-23:00则扮演了“学生”角色, 他们对综艺节目、音乐娱乐节目有更大的关注和兴趣。这个群体精力旺盛, 有无限的好奇心, 而从安排电视剧的类型来看, 一般也是最新最热的电视剧。23:00-24:00的角色是“新青年”, 该时段的受众思想开放和活跃, 对社会新闻的关注度比较高, 对一些有深度解读的新闻资讯或者节目形态有很大的兴趣。
24点以后时段的角色叫做“夜生活族”, 他们没有固定的兴趣点, 对电视内容的选择带有随意性。在这个角色的需求选择上, 频道选择更多倾向于白天收视率较高、质量较好的节目或者曾经热播的电视剧。
三、电视频道时段“角色”分析的意义
(一) 电视频道时段“角色”的产生是节目编排博弈化的结果, 是电视业竞争白热化的产物
时段是频道节目主导者根据不同的原则以及重要性确立的, 通过不断的协商和妥协, 最终形成我们看到的电视频道完整的节目编排表。在电视业以“收视率”为老大的白热化竞争阶段, 节目编排越来越成为竞争的有效手段, 而电视频道“角色”的认知和塑造就是节目编排博弈化的结果。
根据博弈论假定“做出决策的各利益方都是理性与智性的, 为了使利益双方或多方在竞争活动中达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而采取最优化的策略和行动 (4) ”。也就是说, 博弈的一方必须充分考虑竞争对手的计划、策略以及采取的行为, 通过权衡双方的优劣势, 在满足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基础上采取策略。虽然频道时段会被划分为黄金时段和非黄金时段, 但是对于频道节目主导者来说, 每个时段综合起来才能组成频道的整体生命线, 不可能随意放弃任一时段。
在电视频道时段的节目编排中, 假设频道A在早间时段开始投放早间资讯节目, 频道B针对这个情况有两种选择, 一是不引进新节目, 早间时段的收益就会因为A的新节目而遭受损失;二是引进新节目, 最坏的结果也就是和频道A的收益持平, 于是也开始在早间时段插入类似的新闻及资讯。同样的, 如果频道B在黄金时段播放新电视剧, A处于博弈的考虑, 也会紧跟着投入新的电视剧, 尽力获取最大的利益。所以, 我们就会在同一时段看到同质化的节目编排, 而节目同质化的另一个表现就是节目内容的固定和节目受众的积聚, “父亲”会在午间时段找到共鸣, 而“母亲”会在下午茶的时间收看电视剧, 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们所说的时段“角色”的形成。
(二) 电视频道时段“角色”的设计以受众需求为第一要则, 受到消费文化的影响, 成为推动消费社会成长的助燃剂
随着传播理论研究的深入, 无论是学者还是业者看来, 受众的地位随着受众的主动性以及积极性在不断地提升, 受众的作用在当代电视发展中越来越凸显。受众, 更多的成为一种商品, 而受众的需求则成为电视频道时段“角色”设计的首要原则, 这就是消费文化对电视文化影响的显著特征之一。
频道节目主导者对受众的价值判断更多的倾向于受众的消费额, 特定类型的受众群体都有固定的消费能力, 如“父亲”的消费能力肯定强于“祖父母”, 而在家庭生活领域则可能“母亲”才是最大的消费额的决策者。将受众看作是潜在的消费群体, 并根据对他们消费能力的划分, “它需要尽量提供不同的文化商品满足不同阶层消费者的欲望 (5) ”。因此, 为特定的时段制定属于各类消费能力群体的“角色”成为各大电视频道“津津乐道”的事情。
但是受众是一群善变的人, 电视频道要做的不仅仅是考虑受众需求, 还要不断地为受众创造需求, 即竭尽所能地提高电视节目的可售性。可见, “角色”设计不仅仅是对消费群体的简单划分, 同时也是频道加强自身形象和内容包装, 以独特的文化价值和内容来吸引受众的一种促销手段, 从而保证各个时段的“售卖底线”, 确保有固定的受众能够被节目吸引, 进一步形成现实消费。例如, 各大卫视节目表中的各种剧场是吸引广告的杀手锏;东方卫视、广东卫视的财经、证券类节目从表面上看对受众理财起到提供资讯和协助指导的作用, 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更多的受众进行资本消费。
可见, 电视频道时段的“角色化”和现代消费社会的成长是密切相关的, 电视文化和消费文化更是互相依存, 共荣共进。
(三) 电视频道时段“儿童角色”的缺失模糊了未成年人与儿童的界限, 也是电视作为大众传播媒介教育功能缺失的表现
部分电视台都开始独立设立少儿频道, 将未成年人作为重要的受众来对待, 但是摒除这样的专业频道, 从上文11个卫视节目编排来看, 我们很容易看出频道时段“儿童角色”的缺失。晚间的黄金时段的“学生和新青年”虽然包含了一部分的少年角色, 但是并不能完全弥补我们所说的“儿童角色”, 这里的儿童所指的是大部分的未成年人。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印刷媒体逐渐远离了儿童的视线, 以电视为主的电子媒体成为儿童理解世界和树立价值观的最大帮助者, 但是当代电视频道时段里已经基本剔除了适合儿童观看的内容, 这样的“角色”缺失现象导致了一个比较突出的矛盾, 就是“电视模糊了成年人角色与儿童角色的界限 (6) ”。就像梅罗维茨说的:“电视把人的生活全方位赤裸裸地像镜子那样反映给所有的观众, 将儿童推进了一个复杂的成人世界。 (7) ”因此, 儿童纯真的童年生活随着电视的发展逐渐消失, 他们在生理以及心理都尚未发育成熟的时候已经过早地并且是被迫地接触了成人世界。
这不仅证实了电视频道在角色化过程中的缺失性, 同时也暴露了电视作为重要的大众媒介在教育功能上的不足。教育功能并不是电视的首要功能, 但有部分知识普及、文化启蒙的内容。如果能够通过电视以便捷、快速以及声像结合的多元化方式传播, 以色彩鲜明的图片、广告、动漫等形式表达出来, 在儿童启蒙甚至在减少文盲方面都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 (8) 。这些教育功能不是一般的印刷媒体或者出版行业能够替代的。
因此, 我们说电视频道时段“儿童角色”的缺失带给我们的思考, 不仅仅是节目编排策略上的缺陷, 同时也希望通过对其背后意义的探讨, 促成电视履行社会责任领域的改善。
本文对电视频道不同时段“角色”的考察和分析, 是社会或者家庭基本成员将电视文化赋予各种不同的意义阐释的表现。进一步的分析显示, 电视频道时段的意义不仅仅在于简单地将电视节目积聚的一种策略, 同时也富含了更深层次的文化意义。虽然频道各个时段都有特定的“角色”意义, 但是这种意义并非一成不变, 尤其在特定的仪式上或者特定的时间内。通过对各个国家或者地区电视台频道时段意义的研究, 由他们设定的“角色”不仅可以推测出电视频道的节目编排意图, 同时也可以研究电视作为大众媒介与社会主流文化之间的联系。
参考文献
①④陈立强:《电视频道的本体阐释与传播研究》, [M].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7:86, 97~98
②詹正茂、詹逸思:《省级卫视频道工作日电视新闻节目编排研究》, [J].《视听界》, 2006, (2) :53~54
③肖柳:《当前国内卫视节目编排策略分析》, [J].《声屏世界》, 2005, (5) :23~24
⑤⑥徐瑞青:《电视文化形态论:兼议消费社会的文化逻辑》, [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7:160, 111
⑦[美]约书亚·梅罗维茨, 肖志军:《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 [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203
区域高峰时段多向绿波控制策略 篇5
在城市交通管理和控制中, 交叉口管理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随着道路交通量的增长, 交叉口之间的相关性日益明显, 一个交叉口的拥堵, 随着时间的推移将会波及到周边数个交叉口乃至所在区域内的所有交叉口。一般城市交叉口发生拥堵都是在上下班交通流量较大的高峰时段, 因此, 缓解城市道路交通拥堵的关键在于如何解决城市高峰时期交叉口大量拥挤排队的问题。本文从交叉口感应控制方面入手, 致力于城市区域交通协调控制研究, 寻找一种有效、便捷、可行的控制方法, 使高峰期积压在交叉口的排队车辆能够尽快疏散, 降低车辆排队长度和出行者的延误时间, 最终使区域整体的交通通行能力得到较大提高。
1 车辆快速消散的感应控制策略
城市交通高峰时期, 各交叉口进口道的流量较大, 积压在停车线后的车辆排队长度较长。若单实施某条干线协调控制, 则对高峰期主次道区别不明显的情况, 这种控制必将引起线控系统以外其它道路排队长度的不断增加, 交通拥堵在所难免。本文采用绿波控制尽快疏散积压在交叉口的车辆, 这里所说的绿波控制是指在交通需求最大的行车路线施行绿波带, 由于道路交通流量的变化, 交通需求最大的行车线路可能是不断变化的, 因此, 本文的绿波控制不同于常规的固定某一干线上的绿波带, 而是随着交通流量、流向变化的可变多向绿波带。
过去也曾有不少学者用模糊控制、人工神经网络、博弈论中的纳什均衡等控制方式对这种想法进行模拟试验, 但由于其算法繁琐、计算机内存要求高等问题, 对于交叉口较少的简单路网还有实现的可能, 但随着交叉口数量的增加, 其算法耗费的时间往往达不到实时控制的要求。针对这一问题, 本文提出自己的设计思路, 采用计算机操作系统中的相容操作和优先级判断, 提出交叉口车流相容性的概念, 实现路网中的可变绿波带。这种方法的优点是:算法简单, 计算机内存要求不高, 容易实现。
1.1 车流相容性的概念
要解释车流相容性, 首先解释交通冲突的概念。所谓交通冲突是指由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交通行为者同一时刻共用同一交通载体, 使得道路交通系统存在安全隐患甚至有可能导致交通事故的交通事件。交通冲突多出现于城市道路交叉口和高速公路上下匝道口等地方。
为避免交通冲突事件的发生, 将道路交叉口若干股交通流进行分类, 分为完全相容交通流、部分相容交通流和不相容交通流。完全相容交通流是指车辆在行驶时, 完全与其他股交通流没有共用同一交通载体, 甚至不存在任何交通流的分流和汇合, 这是安全性最高的交通流, 如图1所示。部分相容交通流是指车辆在行驶时, 部分与其他股交通流共用同一交通载体, 存在交通流的分流和汇合, 是安全性次之的交通流, 如图2所示。不相容的交通流是指那些同一时刻共用同一交通载体, 存在安全隐患甚至有可能导致交通事故的交通流, 这类交通流应在控制策略中坚决避免, 如图3所示。
1.2 协调感应控制方式
交通感应控制是根据交叉口各个入口交通流的实际分布情况, 合理分配绿灯时间到各个相位, 从而满足交通需求。常用的有以下两种控制方式:
1) 基于到达车辆车头距的控制。在一个给定的最小绿灯时间内, 某相位绿灯时间无条件地开通。该时间过后, 若位于该相位停车线前方一定距离外的检测器检测到继续有车辆到达, 则追加一个单位绿灯时间。若一直检测到有车辆到达, 则绿灯时间一直被延长, 直到绿灯时间达到最大绿灯时间为止。若在追加的一个单位绿灯时间内没有车辆到达, 则信号灯被切换到下一相位, 放行下一相位的车辆。
2) 基于排队长度的控制。在放行一个相位的交通流之前, 由车辆检测器预先检测到该方向到达的车辆排队长, 根据车辆的排队长度, 确定该相位的放行时间。在绿灯时间, 通过交叉口的车流量总在饱和值左右。
考虑到城市交叉口高峰时期的拥堵情况, 解决拥堵问题的关键在于降低排队长度, 尽快疏散积压车辆, 因此本文采用基于排队长度的控制方式。
2 排队长度性能指标的计算
对于一般四相位信号控制的单交叉口, 各车道车辆在不同相位、不同车道的放行状态用一个系数矩阵Pe表示, 即
式中:i为相位序号, 取值为1、2、3、4, 分别表示交叉口一个周期内的4个相位;j为方向序号, 取值1、2、3、4, 分别表示交叉口入口东、南、西、北方向;k为车道序号, 取值为1、2、3, 分别表示交叉口每个进口道的左转、直行、右转车道。
对采用图4所示四相位信号控制的交叉路口, 其放行状态系数矩阵可表示为
Pe={ (0, 1, 1) , (0, 0, 0) , (0, 1, 1) , (0, 0, 0) };
{ (1, 0, 0) , (0, 0, 0) , (1, 0, 0) , (0, 0, 0) };
{ (0, 0, 0) , (0, 1, 1) , (0, 0, 0) , (0, 1, 1) };
{ (0, 0, 0) , (1, 0, 0) , (0, 0, 0) , (1, 0, 0) }.
以交叉口通行能力作为进行优化的目标函数, 目的是使交叉口被延误的车辆数达到最小, 从而实现车流通行能力最大, 则被延误车辆数的计算如下:
设ti (i=1, 2, 3, 4) 为交叉口各个相位的配时, qijk表示第i个相位、第j方向、第k车道车辆到达率。一个周期内第i相位、第j入口方向、第k车道到达的车辆数为
假设在绿灯时间内, 放行车辆在第i个相位、第j方向、第k车道驶离交叉口出口的离开率为uijk, 则一个周期内第i个相位、第j方向、第k车道可能驶离路口的车辆数为
设s
当i=1时, s
从以上分析可知, 为了使交叉口的通行能力最大, 即要求交叉路口滞留的车辆数最小。对于整个路网而言, 其总的滞留车辆数可表示为
式中:p为区域路网中交叉口编号 (1, 2, 3, …, n) , ti为各相位放行的绿灯时间。
3 协调感应控制策略
3.1感应器的铺设
感应器以车辆为检测目标, 检测车辆的通过或存在状况, 也检测道路上车流的各种参数:交通量、车速、占有率、车头时距、车辆存在、长车比、车重和排队长度等, 其作用是为控制系统提供足够的信息以便进行最优的控制。本文根据感应信号控制的设计思想, 运用了大量的感应器检测车辆信息, 将感应器的作用分为2类:①检测车辆的到来情况, 距离停车线33 m左右;②检测车辆的排队情况, 可能需要一个或多个检测器, 这类检测器距离停车线在48~140 m之间。
3.2基于车流相容性的控制策略
本文在理想的3×3道路网中阐述控制策略, 再将其推广到一般城市道路网中, 表明该方法的可行性, 如图5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 该区域有12个外点, 分别编号为数字1~12, 它们是该区域的交通发生源和吸引源;有9个内点, 分别编号为字母A~I, 它们位于区域内部, 没有交通量的吸引与发生, 只是该区域内车辆所途经的道路交叉口。
上述研究区域包括12条进入通道和12条离开通道, 假定驶入该区域的车辆总是选择有效路径离开区域。有效路径是指车辆行驶时所选择的总是最短路径或与最短路径相差不大的路径。举例说明, 如图5所示, 外点4到1的有效路径为4-C-B-A-1, 而不是其它行程更长的路径。根据前面介绍的相容性原理, 可以将每条路径上的交通流进行归类、筛选, 排列出每股交通流与之完全相容、部分相容和不相容的交通流。
为了实现本文的研究目的, 必须在每个内点, 即每个交叉口进口道上铺设检测器, 分别检测车辆的排队长度和到来情况。根据每个交叉口测得的各向排队长度, 计算两个外点之间的排队长度Lij (i, j=A~L, i≠j) 。这里得到的是绝对排队长度, 由于各个外点间的距离可能不同, 还需要将绝对排队长度Lij除以外点间的距离得到相对排队长度LLij。
区域控制系统比较选出相对排队长度LLij中最大的那条路径, 即在这条路径上的交通需求最大。此时, 系统认为该路径的通行权重最大, 优先级别最高, 优先给予其绿灯放行。为使该区域其它道路车辆同时也得到最大程度疏散, 放行该条路径同时, 也放行与它相容的交通流。但与它相容的交通流中不一定都是两两相容的, 对于不相容的交通流, 还要进一步选择排队长度更大的交通流放行。经过一段时间以后, 其他股交通流的排队长度可能达到LLij中新的最大值, 这时区域控制系统又将重新选择通行权重最大的路径放行绿灯, 重复上面的操作。
这里确定放行绿灯时间是关键, 绿灯时间的大小与该路径上的排队长度、路径长度、最大排队长度和次最大排队长度的方差、路段上的流量等有关。当确定某条路径上放行绿灯时间后, 该路径和与之相容的路径放行绿灯时间满足最短绿灯时间的条件, 当达到最短绿灯时间后, 区域控制系统重新检测最大排队长度的路径, 并放行绿灯, 如此继续下去。
4 实例分析
以下通过具体例子来说明该控制思想。假设某时刻路径1-A-B-E-H-I-6 (下面简称路径1~6) 上的排队拥堵情况最严重 (见图6) , 区域控制系统将给予其绿灯放行。区域内每个交叉口都遵循4个相位 (见图7) 。
由于路径1~6上绿灯的放行, 并考虑到各交叉口的相位, 路径1~6将区域分为两部分:上半区域和下半区域。在路径1~6绿灯期间, 上、下半区域的交通流是只允许在自己的区域内通行的, 它们与1~6交通流是完全或部分相容的;而跨区域的交通是禁止的, 因为其交通流都是与1~6不相容的。与交通流1~6相容的交通流如表1所示。
在这些交通流中再找出相容的交通流组合。根据前面的原理再选择排队长度更大的那组交通流, 使其与1-A-B-E-H-I-6同时放行。表2分别是上、下半区域相容的交通流组合。
可以将上面3×3的简单路网推广到更大、更复杂的城市路网中。当区域控制系统检测到最大交通需求的路径后, 考虑给它实行绿波控制的同时, 还将整个区域划分为2个子区域, 再在子区域中寻求交通需求最大的车流, 则又将子区域划分为更小的子区域, 如此递推下去, 直至最后小区域内的所有交通流都是两两相容的。这样通过路段动态检测的数据, 按优先级放行交通需求最大的相容交通流, 使城市高峰时段积压在交叉口的排队车辆能够快速消散。
5 结束语
城市高峰时段, 车辆快速消散是解决区域内所有交叉口拥挤的关键, 本文设计一种新的区域感应控制协调策略, 并采用计算机操作系统中的相容操作和优先级判断, 提出交叉口车流相容性的概念, 实现路网中的可变绿波带。最后利用3×3的路网说明实现该控制策略的可能, 希望为解决城市高峰期交通拥堵问题提供一个新的思路和方法, 以便更有效地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增加交通安全、方便出行者出行、减轻交通污染等, 同时也为推进我国智能交通事业的发展做出一定贡献。
参考文献
[1]杨佩昆, 吴兵.交通管理与控制[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5:89-144.
[2]沈国江.城市区域交通智能控制研究[J].信息与控制, 2004 (2) :1-5.
[3]李克平译.交通信号控制指南-德国现行规范 (RiLSA) [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6.
[4]李振龙, 陈德望.交通信号区域协调优化的多智能体博弈模型[J].公路交通科技, 2004 (1) :24.
体育运动各时段的饮水要求 篇6
1. 水的生理功能
水是仅次于氧气的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的最重要的营养素之一[1]。水占体重的60%—70%, 分布于机体所有的组织细胞内。水具有热容量大、流动速度快的特点, 其蒸发是调节体温最重要的方式。同时水还具有维持电解质平衡和润滑作用。当水代谢失调时, 机体内环境发生絮乱, 进而影响人体正常的生理机制。因此, 水通过调节机体内环境的稳定来发挥其对生命的重要作用。概括来说, 水具有组成细胞、排泄废物、保护组织、传输营养物质及气体、维持血液容积和调节体温等功能。
对于运动人体, 水更为重要, 因为运动人体的水代谢要远高于不运动的人。在运动过程中, 机体产生大量的热能, 需要通过出汗的方式散发热量。研究表明, 一般人每日出汗0.5升左右, 但跑步1小时左右的出汗量就是此量的2倍。
2. 各时段饮水
2.1 运动前饮水
有人怕出汗多, 故运动前饮用大量的水。饮用过多的水会对胃产生不利的刺激, 同时锻炼时身体运动加剧了对胃的重大牵拉, 可引起胃部痉挛, 造成锻炼时的腹部疼痛。如:在跑步之前饮用过多的水, 跑步中就会出现腹部胀痛, 甚至恶心呕吐。因此, 运动前应合理饮水, 其正确的方法是:在运动前2个小时内应该补充大约600毫升的水, 运动时每15分钟最少喝半杯水。比较运动前后的体重来控制饮水量, 如果每减轻0.5千克就喝两杯水。一般的运动量及运动时间若不超过90分钟, 身体就不会流失电解质和矿物质。
2.2 运动中饮水
在运动过程中, 正确的饮水方法是:以少量多次为原则。即在运动间歇时可饮少量的水, 每次150—200毫升为宜, 水的温度以20℃左右为宜。这样水份缓慢补充到体内, 不会使血容量发生太大的变化, 机体内环境较稳定, 也不会增加心脏和胃的负担。
运动时饮水中可含少量的糖, 但浓度不宜过高, 否则容易在肠内停留时间长, 妨碍继续运动, 也可以加入少许果汁或酸味, 刺激唾液分泌。水的温度要偏低些, 使咽喉部有清凉的感觉。但不宜过冷, 以免刺激肠胃蠕动, 增加耗氧量。如果饮料中含有电解质和维生素C, 对维持电解质代谢, 降低体内酸度, 提高生理机能和减轻疲劳等都有良好的作用。在进行较剧烈体育锻炼时, 如球类比赛、快速跑、健美操等, 机体主要靠糖的无氧代谢提供能量, 同时会产生大量的乳酸, 这种物质在体内堆积就会使机体感到疲劳, 在这个时候应该少量的补充一些碱性的饮料或水。
值得一提的是, 运动时虽然感到口渴, 但并不是体内真正缺水, 而是由于运动时口腔和咽喉黏膜的水份蒸发、尘埃刺激和唾液分泌减少而造成的。因此, 这样的口渴, 不应该多喝水, 而可以漱口湿润喉咙即可。
2.3 运动后饮水
2.3.1 剧烈运动后, 切忌爆饮。
首先, 大量的水份进入血液, 使血液稀释, 血量增加, 因而加大了心脏的负担。血液中过多的水份要由肾脏排出, 因而也增加了肾脏的负担。同时, 水份的排出, 还导致盐分的损失。其次, 大量饮水后, 由于不能马上吸收, 水在胃中贮留, 稀释了胃液, 影响消化和食欲。
2.3.2. 运动后饮水应该次多量少。
据研究, 人体每小时最多能吸收800毫升的水。所以每小时饮水不能超过1升, 每次以150—200毫升为宜, 间隔时间约15分钟。
2.3.3. 水的温度要适宜。
在剧烈运动后, 人体体温一般升到39℃左右, 全身的血流加快, 大量血液都流向四肢和皮下, 而肠胃相对缺血状态, 这时饮用大量的冷饮, 将导致胃部血管突然收缩, 引起消化道强烈蠕动, 产生腹痛、腹泻。日子久了, 还会引起消化道其它疾病。因此, 运动后不要喝5℃以下和15℃以上的饮料。研究表明:运动后喝10℃左右的冷开水最佳, 它能最快渗透到组织细胞里去, 缓解脱水状态, 达到降温的目的。
2.3.4. 饮适量的淡盐水。
在运动时, 在机体大量排汗的同时, 汗液也带走了不少的无机盐, 如钠、钾、镁等, 而一个人每天从食物中摄取的Na Cl只有10—15g, 这样势必会引起机体缺盐, 导致身体疲乏无力, 甚至引起肌肉痉挛或抽筋。因此, 剧烈运动后, 适当喝些淡盐水是非常必要的。
2.3.5. 饮用适量的糖水。
人体运动时的能量供应, 主要来源于糖和脂肪的氧化, 在氧化过程中, 糖比脂肪耗氧少。因此, 用糖供能更有利于防止疲劳和维持运动能力。然而体内储存的糖有限, 因此, 参加运动量较大或时间较长的运动后, 喝些适量的含糖饮料, 可以及时补充体内能量的消耗。
在体育锻炼时, 进行中、大强度长时间运动时, 补水时间并没有严格要求, 运动前先储水, 运动中和运动后都可以补水。最近的研究表明, 长时间运动时, 由于身体大量排汗, 血浆含量下降16%, 运动中补水可增加血浆含量, 减少血流阻力, 提高心脏的工作效率。同时, 中、大强度长时间运动时, 胃的排空能力不但不下降, 反而加强。可见长时间运动中、运动后补水都是可行的, 但在进行短时间、大强度运动时, 最好在运动后补水。
摘要:人体在进行体育运动时, 不仅消耗大量的热能, 而且丧失大量的水分, 破坏人体内的动态平衡, 如不能及时补充水分, 则可能导致身体脱水、工作能力下降。运动时机体有足够的水分直接影响体育锻炼的效果。所以, 运动前﹑运动中﹑运动后都应该正确合理地补充水分。
关键词:体育锻炼,各时段饮水,补水
参考文献
[1]王广兰, 营养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5, (1) :51-53.
[2]史小才.补液、补糖和运动[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1997, (3) :192-195.
[3]尹晓霞.运动营养的合理补充[J].内蒙古体育科技, 2003, (3) :3-5.
[4]王香生, 常翠青.补充液体与恢复运动耐力的关系[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2000, (3) :306-307.
[5]赵浚.休息时饮水十分重要[N].国外体育动态, 1987-45.
[6]王瑞元, 孙学川等.运动生理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2.
特征时段 篇7
关键词:需求时段,时段划分,优化决策,采购
一、引言
采购作为企业与外界联系的桥梁, 在企业中具有重要的作用[1]。信息化工具能够从操作流程和业务管理上优化采购管理, 但对采购管理的内容还不能进行很好的优化, 例如供应商选择决策, 订货批量和时间决策等, 若能通过一定的优化方法和模型, 结合信息系统, 为这部分内容提供决策支持, 便能进一步提高采购管理功能, 降低采购成本, 增加企业利润。
采购优化中对供应商选择决策已有很多的文献探讨了其优化的方法, 但还鲜有文献就需求时段的划分作专门的研究, 也没有区分需求时段划分到周或日对企业成本预算带来的差异, 而需求时段划分的正确与否, 对采购成本计算以及订货日期的确定具有重要的作用, 甚至会对生产造成直接的影响。因此本文主要对订货优化决策中需求时段的划分进行研究。
二、需求时段划分解析
通过研究发现, 在采购中涉及到需求时段划分的主要有两个部分, 一是物料需求计算, 主要运用到MRP的原理确定每种物料在什么时间段需要多少数量的问题, 二是订货优化决策, 主要采用一些优化方法确定每种物料在什么时间采购多少数量的问题。如图1所示:
无论是物料需求计算还是订货优化决策, 对于需求时段的划分主要有三种方式。
第一种, 直接将需求时段按照周划分, 一些文献中还主要采用此种方法[2]。这一方法使用简便, 但在实际应用中带来了显著的问题。该方法没有将非工作日排除, 每周的日数都是相等的七天, 而在实际使用中, 每个企业都有其自身的工作日历, 每周的工作日数都是不同的, 如果按照这一方法进行划分, 将会造成成本比实际发生成本偏低的假象, 会为决策者提供虚假的决策支持, 使决策者无法作出正确的决策。
第二种, 先将需求划分到日再根据企业工作日历, 乘以该周的工作日数 (一些ERP软件中采用此方法) 。这种方法比第一种来的更为精确, 但是, 从决策支持角度来讲, 这仍将影响到订货优化决策的计算。订货优化的目的是根据提前期计算出最优的订货量和订货时间[3], 若将时间段划分到周, 则无法确切的计算订货时间。这一方法若加改进, 便是在周的基础上, 重新根据工作日历划分到日, 然后再根据提前期, 计算出准确的订货日期。这一过程繁复冗长。
第三种, 也就是本文提出的方法, 从物料需求计算开始, 直接将需求划分到日, 并根据企业工作日历排除非工作日, 并将物料需求计算结果存放在数据库中, 当进行订货优化决策计算时, 从数据库中直接调用需求时段, 扣除提前期便可获得较精确的订货日期和订货量。
下面通过仿真数据, 研究需求日期划分到周和日的区别, 以及在需求日期划分到日的情况下, 使用优化方法和不使用优化方法的区别。
为简化说明, 所涉及的采购成本均不包括物料的价格成本;同时, 排除工作日历和提前期的影响, 即每周七个工作日, 并应用在采购中的订货优化决策阶段。
所使用的基础数据如表1:单位存储费用0.05元/周=0.05/7=0.007143元/日, 单位订货费用47.00元/次。
订货优化决策采用优化模型最小总费用法。最小总费用法的理念是, 寻找存储费用和订货费用最接近即存储费用和订货费用差值最小的日期, 作为再订货点, 此时的总成本是最小的。
(一) 时段划分周与日的区别
1.按周划分
每周的存储费用为:C (i) =C (i-1) + (Q (i-1) ) ×S, i≥2, 其中C (i) 为第i周的存储费用, Q (i) 为第i周的订货量, S为单位存储费用。
设每周存储费用与订货费用的差值为:Z (i) =C (i) -P (i) , 其中P (i) 为第i周期单位订货费用, 则订货费用与存储费用差值最小, 即minZ (i) =|C (i) -P (i) |, 当Z最小时, 记这时的i为订货点i*, 设总的需求时间段为m (即m周) , i的取值范围是i∈[i*+1, m]。
通过计算, 得到数据如表2所示。
根据表2的计算, 得到表3所示的订货优化决策方案。
2.按日划分
将需求日期划分到日, 由于不考虑工作日历和提前期, 所以每日的需求量=周需求量/7。计算方法不变, 中间过程如表4所示, 最终结果如表5所示。
分析:需要订货两次。第一次需求时间为第1周, 订货量335, 总成本为85, 单位成本0.2537;第二次需求时间为第6周, 订货量190, 总成本为55.5, 单位成本0.2921。
分析:需要订货两次。第一次需求时间为第1日, 订货量345.7142, 总成本为94.86, 单位成本0.2744;第二次需求时间为第37日, 订货量179.28566, 总成本为58.29, 单位成本0.3251。
通过数据分析, 可以看到, 以日划分的采购费用 (不包括产品价格) 无论是总成本还是各阶段的单位成本都要高于以周划分的采购费用, 看似划分到日没有划分到周优越。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对物料需求划分到以日为单位后, 进一步细化了存储费用的计算, 这一原因造成了总成本的上升, 可以理解, 划分到周的费用要比实际发生的费用低, 掩盖了成本的实际情况, 这就是人们所说的采购费用偏低的假象。
以日划分后计算的采购费用, 更接近于实际的成本数据, 更为精确, 为成本计算提供了较为准确的基础。
(二) 有优化方法与无优化方法的区别
在同样是以日划分需求时段的前提条件下, 采用优化方法实现的采购费用将会低于不采用优化方法时的费用。这一费用的降低, 是真实的降低, 而不是像以周划分那样, 掩盖了实际成本的虚假降低。计算结果如表6所示
由于需求量具有连续性和延续性, 后续的需求会对应用最小总费用法划分的最后一个需求段产生影响。例如在使用最小总本法过程中, 由于只有56个工作日, 所以, 在发现第一次存储费用和订货费用最接近的第36日后, 在剩下的日次中直到最后第56日, 才是最小的, 但如果需求进一步延续, 则会发现更低的差值, 订货日次就会发生变化, 这一时段的物料单位成本就会相应降低。
基于这个原因, 为了使得五个方法之间的比较更具科学性, 每种方法只比较第一次订购的成本 (如表6中阴影部分) , 由这五行数据可以看到, 使用优化方法——最小总成本法的物料单位成本是最小的, 如表7所示。
三、新的需求时段划分的优势
通过上述分析, 可以看出在优化订货决策中采用优化方法和新的时段划分方法具有以下优势:
1.真实地反映成本通过将需求时段划分到日, 能更为精确的计算采购成本, 避免了以周划分带来的掩盖成本发生费用的情况。
2.配合使用优化方法后进一步降低成本需求时段划分到日后能真实地反映成本, 在此基础上, 采用一些定性和定量的优化方法, 可以更好地降低成本, 提高利润。
3.易于明确再订货日期。将需求时段划分到日以后, 能够方便的通过和提前期的计算而确定再订货日期。
4.与企业工作日历相结合更为简便。
各企业的工作日历各不相同, 将需求时段划分到日以后, 与工作日历的结合更为简便, 能够方便地排除非工作日的影响, 使得物料需求计算和订货优化决策都能更为准确。
四、结束语
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是经营, 经营的重点在于决策。企业生产经营正向多品种、小批量方向发展, 降低企业经营成本, 尤其是产品生产物料成本,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的经营成果和市场竞争力[4]。采购中如何能够获取价廉物美的物品是企业的关注点, 除了使用信息化手段以外, 配合以一定的定性定量优化分析方法, 辅助决策, 达到降低成本, 提高效率, 增加利润的目的。
本文从采购中的需求时段划分和订货优化方法出发, 通过仿真数据, 阐述了目前使用周划分时段潜在的问题和弊端, 通过比较, 说明了以日划分需求时段对费用计算的精确性, 以及采用优化方法后会带来费用的降低。
该优化方法可通过计算机实现, 采用微软的ASP.NET, 架构了B/S结构的采购决策系统, 模型库中采用多种优化方法, 例如本文提到的最小总费用法, 此外还有经济订购批量法、最小单位费用法、批量价格折扣法、带有缓冲量方法等, 在此基础上, 利用ERP采购管理系统提供的基础数据, 经过需求时段划分和优化模型的计算, 通过可视化的界面, 能够快速便捷地获得辅助决策信息, 进一步优化采购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苏菊宁, 赵小惠, 李铭.基于集成化供应链的采购管理研究[J].工业工程与管理, 2004 (3) , 37-40.
[2]Richard B.Chase, Nicholas J.Aquilano, F.Robent.Jacobs.Production and Operations Management:Man-ufacturing and Services[M].Mcgraw-Hill, 1998, 648-653.
[3]侯开虎, 胡宗武.供应链管理中提前期影响因素分析[J].工业工程与管理, 2002 (3) , 13-17.
【特征时段】推荐阅读:
不同时段07-31
运行时段08-27
时段目标09-15
黄金时段10-06
不同时段出血量06-25
如何让学生更好度过高中时段12-16
竖旗初中学校七时段管理实施方案07-21
一天中最佳学习时间是哪几个时段?08-26
事件特征07-16
水泥特征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