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一个性化学习

2024-08-27

一对一个性化学习(精选8篇)

一对一个性化学习 篇1

一、研究背景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将习作分成三个学段,分别对习作教学的目标作出了相应的规定,其中第二学段即中年级习作教学目标有:1.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2.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1]。笔者所在学校是一所农村小学,在作文教学实践中,发现部分学生习作表达欲不够、语言积累匮乏、缺乏个性和真情。为了让学生在作文起步时便对作文感兴趣,个性写作得以发挥,笔者结合学校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重点课题《一对一数字化环境下小学生课堂个性化学习策略研究》所搭建的一对一数字化平台,探索数字化环境下小学中年级习作个性化学习的策略。

二、现状分析

习作本是个性化的表达,习作教学也理当是迎合个性化的需求,但传统的习作指导难以满足个性化的需求,笔者结合实验班之前的教学情况进行分析,发现传统的习作教学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三方面:首先,习作指导课堂趋于统一,难以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其次,学生习作水平参差,统一的指导难以各取所需;最后,传统的习作交流平台单一,难以增添学生习作的自豪感。

三、一对一数字化环境与实现习作个性化学习的关联点

一对一数字化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在数字化设备达到生机比1:1的基础上,开展个性化学习的教与学模式[2]。与传统的由一个教师以同样方式向所有学生传播相同信息的课堂教学相比较,该模式让学生处于中心地位,使他们能通过几个方面提供的灵活性来控制自己的学习[3]。以下从两个方面阐述一对一数字化环境与实现习作个性化学习的关联点:

(一)数字化的学习环境

这个环境包括设施、资源、平台、通讯和工具等,这些为实现习作的个性化学习提供了硬件保障,起到重要的辅助作用。

(二)个性化学习资源

“互联网+”时代为个性化学习提供了足够的学习资源,包括视频、音频、多媒体软件、网络以及数据库等。个性化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既是个性的展现和养成过程,也是自我实现和追求个性化的过程[4]。数字化的学习资源,可以为参差不齐的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资源,在自主选择学习资源、课前资料搜集、学情调查统计等方面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四、一对一数字化环境促成中年级习作个性化学习的策略

一对一数字化对习作教学辅助在很多方面比传统教学模式具有明显的优势。如何利用一对一数字化环境来促进习作的个性化教学,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笔者以人教版三四年级单元习作为例进行探究分析,从以下几方面来探讨一对一数字化环境下小学中年级习作个性化学习的策略。

(一)课前微课翻转,增强主体参与

数字化学习环境具有移动性,可以实现学生随时随地的学习,教师可以制作或者在网上搜集优质的微课视频,让学生课前学习,为习作课堂做好准备,课堂上就可以更好地表现和展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简单的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5]。课前的微课自主学习,调动学生的主动探究意识,让学生实现有意义的主动构建知识,使学生在课堂中成为真正的主体。数字化的环境让学生轻松自如,也会提高学习的效率。

以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习作《一张照片》为例,习作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把看到的和想到的写出来,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表达出自己真实的感情。本次习作照片(如下图)记录的是1937年8月28日,日本轰炸上海南站的真实历史事件,为了让学生更有效地掌握历史,教师课前搜集了相关资料,并且制作了微课,让学生课前自主学习,了解这张照片的历史资料,为习作做好准备,这样可以让学生更有针对性的学习,并且引发学生对照片中历史的探索欲。在课前任务单(如下表)的驱使下学生进行有目的的学习,提高了课堂效率,增强了学生的主体参与度。依据习作要求,笔者将习作指导的环节和一对一数字化环境进行整合,实现习作的个性化学习。

教学中笔者利用网络学习平台“作业100分”网站具备的作业数据统计,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情,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用词表达的水平,可以有侧重地进行课堂的指导。课前微课自主学习,在一定意义上起到了翻转课堂的效果。

(二)课中巧设情境,点燃表达热情

管建刚老师在《我的作文教学革命》中提出写作教学的第一关键,是调动起学生的写作欲望,这是凌驾于一切作文教学策略之上的策略[6]。作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并不是把所有学习语文的人变成作家,而是让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实现我手写我心的目的。教学媒体既是辅助教师突破重点、难点的形象化教学工具,又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主动发现的认知工具、协作交流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7]。小学生的情感和情绪是他们习作的内驱力,因此教师要创造条件,从激发情感和情绪入手进行作文训练。一对一数字化环境就可以巧妙地让学生迅速进入情境,激活内心的体验,产生写作的欲望,形成良好的写作状态。

以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习作《一张黑白照》看图作文为例,笔者在此次教学设计中以镜头式推进,以情贯穿,用《战争,请离孩子远点》黑白照片集音乐视频激情导入,震撼的画面和音乐,迅速将学生引进战火中,感受到受苦受难的孩子悲惨的命运。接着将视频画面定格到本次习作的照片,启发学生观察照片中可怜的孩子,学生的表达欲呼之即出。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习作,记叙与父母之间的一件事,笔者也通过录制微课音乐视频,搜集班级学生与家长的一些日常照片,配上一些激情的文字,学生触景生情,表达之情即刻被点燃。

(三)提供资料辅助,满足差异需求

人本主义强调教学的目标在于促进学习,因此学习并非教师以填鸭式严格强迫学生无助地、顺从地学习枯燥乏味、琐碎呆板、现学现忘的教材,而是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去吸收任何他自觉有趣和需要的知识[8]。一对一数字化环境就可以很好地实现差异化学生的需求,习作前,笔者会根据习作的不同要求和学生的不同需求,为学生量身定做个性化的学习资源:

1. 提供关键性习作资源。

针对学生习作中的重难点设计短小精悍的微课,视频播放的快慢和频率可以自主控制,让不同程度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基础和接受程度进行自学。使平时反应慢、羞于发问的学生能够从容地反复观看,较好地解决了后进生的转化问题。例如,在设计四年级上册习作五《学写导游词》一课时,重点是掌握导游词的格式,在微课的选择方面,就以此为中心,让学生自主观看,突破重难点。

2. 提供选择性习作资源。

根据中年级习作特点和本班学生的习作学情,教师以习作中学生潜在的重难点为微课制作点,进行各个击破。例如,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习作《我敬佩的一个人》是结合具体事例,突出人物的品质,突出人物的品质可以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等不同描写来突出,教师就可以制作不同的描写技巧微课,读写结合,抽出例文中的具体描写,制作相关的课件,放在学生的个人资料袋中,让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或者写作需要的内容观看学习,掌握人物描写的技法,攻破习作的重难点。

3. 辅以在线E-learning资源。

例如,四年级上册习作五《学写导游词》要求写中国的文化遗产风景区导游词,但未必所有的学生都亲身去过,在选材方面也难以取舍,一对一的课堂在线E-learning就可以发挥其巨大的作用,满足不同学生资源搜索的需求,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互联网搜索相关景区的资料,从而突破习作的难点,而在选材取舍方面又可以有师生的交流,从而更好地写出具有吸引力的导游词。

4. 提供再现性习作资源。

学生智慧只有在具体的情境中生成,这在口语交际或者综合性学习活动性习作中最适用。三年级下册习作四《我学会了……》,教师课前布置任务,让学生把自己学会的本领,以照片的形式发给老师,教师根据真实素材录制微课,当学生看到自己的照片编制的微课视频时,学生的生活体验瞬间被激化,在微课中,一边出示照片,一边以提问形式引导学生回忆学习的过程:为什么要学这个本领?学习过程中遇到什么困难?如何克服的……精心准备的取材于学生真实生活的材料,再现的内容直接生成了本次的习作。

5. 提供参考性习作资源。

在学生的习作个人资料袋中,笔者会给学生整理一些适合该作文的好词好句,让学生可以自主地选择可用的语言,让学生对写作表达更有自信,也会提供一些范文参考,这对于表达存在困难的学生具有参考价值,教师也会适时地对学生进行个别的辅导。

(四)借助平台分享,增强习作自信

习作是一种创造性的富有个性情感的劳动,现代教学论认为:课堂教学除了知识传递这条主线外,还有一条情感交流的主线。积极的情感、和谐的氛围,可以刺激学生神经中枢,促进大脑细胞的活动,形成学生个体对知识强烈追求、积极思考、主动探索的良好学习状态[9]。一对一数字化环境为习作的交流与展评提供了一个优越的平台,让师生更好地分享习作的成果与欢乐。

1. 实现良好师生互动。

传统的习作展评和交流大部分都是老师点评,推荐读优秀的习作,而一对一数字化环境就为习作的展评和交流提供了更多可能。一对一数字化的网络交互功能,可以实现教师与个别学生的互动点评。

2. 方便同学点评修改。

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互相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7]。当学生可以实现电脑打字写作时,还可以通过在班级群里发表,通过浏览,师生共同点赞评价学生的作品,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可以在互评互赏的集体活动中,学会作文评析的方法,促进写作能力。

3. 数字平台,增强自豪。

美国哈佛大学校长艾略特曾经说过:很多学生功课不好,其原因在于他们开始没有在学习上获得成功的体验。如果孩子们写的东西被大家阅读并肯定,就是一种成功的体验,那么学生的自信也会增强。例如,三年级下册习作三《介绍自己》习作展评环节,就可以利用一对一数字化的环境,让学生自主浏览班级作文集并且点赞选出各种奖项,如:最像本人奖、最佳形象奖、最佳才艺奖……诸多的“头衔”也是一种肯定。积极合理地利用信息技术与网络的优势,可以丰富习作展示形式,实现个性化交流。

五、结束语

笔者在借助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环境推进小学中年级习作的个性化学习尝试中,意在构建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课堂、满足分层差异化学生的学习需要、激发了学生的习作兴趣,使之语言表达也更趋于彰显个性。然而由于笔者的理论实践能力尚浅,学生的电脑使用不够娴熟,学校的硬件设备和技术也不够完善,值得探究的地方还有更多,以期逐步形成一套比较系统实用的个性化作文实施策略。

摘要:鉴于学生在习作中常见的问题,本文通过课堂实践、文献搜索、归纳总结的研究方法,以人教版三四年级单元习作为例,探究如何将信息技术融合到小学中年级习作教学中,提出了小学中年级习作个性化学习的策略。通过一对一数字化环境与习作教学的整合,使小学中年级习作个性化课堂教学初具雏形。

关键词:一对一数字化,习作教学,个性化学习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课程标准[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2]《英特尔未来教育核心课程》中文7.2版

[3]何克抗.关于《美国2010国家教育技术计划》的学习与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2014,(4):8-23

[4]李广,姜英杰.个性化学习的理论建构与特征分析[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15):152-156.

[5]陈琦,刘儒徳.当代教育心理学(修订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6]管建刚.我的作文教学革命[M].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

[7]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理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8]马金凤.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对教育教学的启示[J].大众科技.2010,(3)153-154.

[9]姜苗.个性化作文教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4.

一对一个性化学习 篇2

备课,是教师重要的基本功,也是教师的职责和应遵守的规则。因而,作为一名教师不能不知道如何备课,不能不研究备课艺术。学大教育 的教师,大多是年青教师,学历也很高,有较深厚的文化功底,但从事教育的工作时间还不算太长,对学大教育的办学宗旨还不够了解,对备课这个环节还不十分熟悉,还需要有一个学习提高的过程,我们 只有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进取,才会取得成功。下面我从存在问题、备课意义、个性化教案与普通教案的区别、应对策略、备课流程、检查督导等六个方面和同志们切磋。

一、当前备课存在的误区及问题

(一)、误区:

1、备课成了教案的“克隆”。

2、备课成了知识点的罗列。

3、备课成了网上资料的“拼盘”。

4、备课成了形式主义。

(二)、问题:

1、没有注明上课时间。

2、有的教案没有教学目标,即使有缺乏针对性;重难点不够 突出,缺少突破难点的方法。

3、没有对上一堂课知识与作业复习与检查。

4、没有课堂导入。

5、没有教法与学法的指导。

6、没有课堂检测。

7、没有教学反馈。

二、备课的意义

1、内涵: 它是上好课的前提和保证。它是教师在上课前所做的各项准备工 作。它是教师充分地学习课程标准,钻研教材和了解学生,弄清为什 么教,教什么,学生怎样学,教师怎么教,创造性设计出目标明确、方法得当的教学方案的过程。2、意义:

(1)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2)有利于师生互动、合作的教学方式的形成。(3)有利于学生个体全面发展。

(4)有利于在反思中找到理想的教学方法。(5)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6)有利于续费任务的完成。(7)有利于教师薪酬的提高。(8)有利于教师队伍的稳定。

三、个性化教案与普通教案的区别

1、个性化教案的特点: 它是针对不同的学生个体而设计的教学案,是对课堂教学的一种补充 与提高,起到提优补差的作用。它不是知识的翻版与重现,是对某一 学生个体在平时的学习当中未能掌握的知识的一种补救措施。是要针 对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设计出教学内容不同、教学方法各异的个性化 教案。2、与普通教案的区别:

(1)普通教案的授课时间是45分钟,个性化教案的授课时间是2小时 这就需要我们的老师备足2小时的课。

(2)普通教案是按章节按部就班的完成教材的备课任务,个性化教案 则具有跳跃性,内容跨度大,综合性强的特点。

(3)普通教案内容有现成的模板可以借鉴,个性化教案则需要老师的 创造性劳动,备出符合学生学习实际的,有效可行的教学方案。

(4)普通教案具有单一性,个性化教案是单一性与多样性的结合。

四、应对的策略

(一)深备教材,平时要钻研教材,小学、初中、高中的教材都要熟 悉,因为你遇到的学生是各个年级不尽相同的个体。((二)重点解读,吃透教材。

1要吃透具体的教材内容,和学生 的学习实际结合起来。

2注重基础知识的消化与巩固,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是知识、能力和 情意的统一。3权衡取舍,抓住重点难点和关键点。

(三)透备学生。

1、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兴趣爱好。

2、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情感态度、价值取向。

3、了解学生在学习上的薄弱环节。

(四)活备教法。

1、掌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2、要突出重点,找到突破难点的方法。

2、以学生为主体,不能越俎代庖。

3、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4、有利于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五)洞察校情。

1、要了解所带学生就读学校的学习情况:所做作业及纠错,辅导 教材的使用。

2、要了解所带学生就读学校的考试情况:月考试卷、期中期末试 卷、一模二模试卷。

3、要了解所带学生就读学校的课任老师的教学方法、教学风格及 教学内容,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六)引领考研。作为学大的每一位课任老师,都应该加强小升初、中考、高考试题 的研究,把握目前课程改革的动向,把新题型穿插到我们的备课中去 我们还要对2011年的中、高考的考试方向标有所了解,只有这样,才 能提高学大的教学质量,我们才有事业上的成就感,我们的生活才会 更加美好。

五、备课的流程

1、备课时间、上课时间。

2、教学内容。

3、教学目标。

4、教学重难点。

5、过程与方法:

(1)复习检查上一次课的内容及作业。(2)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3)师生互动。(4)巩固性检测(20分钟左右)(5)本课小结。(6)布置适量作业。(7)教学反思。

六、检查与督导

1、应提前一天备好课。

2、不上无教案的课,无教案上课按公司相关制度执行。

3、教案实施后,写好教后记,主动上交给教学主任检查、签字,并交给学管师存档。

4、不得用旧教案上课。

一对一个性化学习 篇3

作为秉承信息化教学理念的老牌学校, 广州越秀区东风东路小学 (以下简称“东风东”) 自1994年参加“全国小学语文‘四结合’教学改革实验研究”, 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拉开帷幕。2002年, 恰逢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东风东”提出“以网络学习打破课堂格局, 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的新命题, 参与由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教授主持的中央电化教育馆教育科学规划“十五”国家重点研究项目《网络环境下的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创新试验项目》, 一对一数字化学习 (以下简称一对一) 开始萌芽。2009年, 参与英特尔一对一项目, 其以全新概念、崭新姿态、丰富内涵走进东风东, 形成了信息化促进教育教学变革中的“新名片”。笔者带着对东风东一对一的实践宗旨、发展理念、应用内涵及所面临的挑战等问题采访了广州市越秀区东风东路小学陈 晓校长。

培养富有时代气息的人才

“信息化是这个时代的特征, 我们的学习、生活、工作时时刻刻离不开信息技术, 它像空气、水和阳光一样, 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分割、难以剥离的一部分 , ”陈晓校长侃侃而谈:“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 我们不能回避对技术的选择。”作为一名教育管理者、一位普通的母亲, 她颇为感怀地说:“技术, 让我始终与孩子拥有共同的话题, 与孩子共同成长。”她不仅表现出对新事物、新技术的好奇之心, 还流露出一种对教育深深的爱, 对学生成长的真挚关怀。“学校教育必须为社会发展培养人才, 培养适应未来社会的人才。”陈校长就教育与社会的关系阐述了“东风东”信息化教学的基本宗旨, 她尤其肯定教育的目标必须为社会培养人才, 必须为孩子适应未来社会做准备。

陈晓校长进一步引据国际PISA考试 ( 国际学生测试项 目 (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Assessment) ) 的理念和方法, 强调教学的目标应当着重学生能力发展, 尤其是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 而并非指向某一学科或某一知识。她表示:“‘一对一’旨在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和终身学习能力, 培养富有时代气息的社会人。”

促进孩子个性卓越发展

作为首批全国 (省) 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教育部教育信息化试点学校, “东风东”承担着国家、省级诸多信息化教育教学的科研课题及项目, 然而走进“东风东”, 除了校门口的标语:“责任为大, 以生为本, 发展为重”的电子屏幕外, 没有太多关于信息技术的“炫耀”及“信息化教学”的宣传标语, 学校追求的并非是信息化教学光鲜的表象, 而是信息化促进教学手段和方式的真正变革。“信息化教学是我们的特色, 信息化教学改变并提升我们的校园文化, 提高师生的教与学的效率, 我们并非为了信息化而信息化。”

信息化作为一种技术手段应用于教育教学, 有人支持, 有人反对, 有人鼓励, 有人担忧。面对质疑, 陈晓校长感到困惑, 说:“目前, 似乎一听信息化教学, 就有不少‘吐槽’的声音。事实上, 信息技术成为孩子娱乐和游戏的方式, 更值得担忧!”她坦言在教育信息化教学实践的探索中, 许多家长从怀疑到支持, 从不确定到认可, 他们用实际行动进一步增强学校开展一对一的信心和决心。

“东风东”一方面在引导孩子正确看待并使用技术, 另一方面也在培养孩子适应社会的学习力。“孩子每天在学校6个小时, 并非满满当当地使用技术终端, 实际仅为30分钟面对学习终端。”陈校长深刻指出:“相比之下, 即使学校不开‘网络班’, 不进行‘一对一’, 不少孩子每天玩游戏的时间或远远不止30分钟。”

“我们面对的是各种各样的孩子, 而教育的终点是多元的, 社会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陈校长强调:“东风东”通过一对一实践, 试图将技术作为学习手段而融入孩子的生活习惯中, 促进孩子个性多元、卓越发展。学校开设每周一天的“无作业日”, 每逢这一天, 孩子们欢呼雀跃地投入到阅读、书法、合唱、语言艺术、虚拟机器人等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中, 学生多元需求和个性特征得到满足和发展。

打造教学生态环境

多年来, “东风东”通过不断行动、反思、批判、创新而逐步走向完善。走在新的发展点上, 东风东或像一位成长中的青少年, 有追求, 也有困惑。“我们现在面临的最大瓶颈, 就是在20多年信息化教学模式已经常态化后, 我们新的生长点在哪里, 我们如何带给教育教学新的亮点。”

在新阶段, “东风东”将“打造‘一对一’教学生态环境”作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课题, 通过教和学方法的变革、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教师团队文化、多元评价机制、校园文化等方面, 不断促进信息化生态环境的“运行”。

“要培养多元化的人才, 需要教师团队的学科素质、技术素养。”陈校长认为:人是教育教学中的核心, 课堂教学是主场, 校本教研是学术交流的重要方式, 学校通过建立教师工作坊等方式促进教师团队综合素质的发展, 通过学校办学要素总体提升共同推动卓越的校园文化。

“目前, 我们学校正在开展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教育信息技术研究项目《网络环境下促进学生多元发展的个性化学习模式与策略研究》, 重点研究语、数、英3门学科的教和学方法的创新, 培养孩子的个性多元发展。”经过一年多的探索, 语文学科进行“同步阅读”研究, 英语学科提出“能力生成为导向的小学英语改革行动”的思路, 数学学科提出“培养问题解决能力”的思路, 学科教学变革试图抓住学科内涵与学生发展需求, 使目标更明确、集中。

结合学科需要, “东风东”着眼以专题组为单位搭建学科资源框架, 以年级组为单位进行校本课程资源整合。“不同学科我们有不同的资源需求, 比如语文学科, 开发‘同步阅读材料’网络校本课程, 搭建以语言运用为中心, 强调识字与阅读相结合;数学科, 建立以‘建模- 问题解决’为导向的学科资源网, 着力为孩子提供资源工具、认知工具, 强调学生在活动中培养逻辑思维。”陈校长逐一介绍:“英语则构建以口语交际为中心和有效阅读教学的学科资源, 通过歌曲、歌谣、故事等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东风东”也在探究多元化评价问题。并行开设两种教学环境“网络班”与“常规班”, 鼓励学生个性化学习方式和多元化发展。陈晓校长认为:有些能力评价难以量化, 在小学阶段, “分数”并非评价的唯一标准, 她强调:“孩子在多元化的学习方式、学习结果和评价方式中获得个性化的发展, 潜能得到更加充分的挖掘。”这些学生, 在全省各类竞赛活动中, 比如奥数、英语口语、语言艺术、书法、合唱、科技等活动中, 均能名列前茅。“全面发展是我们的追求, 全人教育是我们的教育理想, 东风东的孩子广受社会各方面的肯定。”

在东风东任职多年, 陈晓校长始终抱着积极、进取、开放、接纳、包容的心态, 不断组织、凝聚教师团队进行新技术环境和教育理念下的教育探索与实践。经多年发展, 一对一理念及其技术工具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般深深渗透进教育教学包括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家校互动各个方面。孩子们的作品成果通过信息化手段去展示, 去欣赏, 去交流, 去分享。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逐步培养他们多方面的能力和素养。“目前, 我们不再思考该不该去进行信息化教学, 因为信息化已经成为我们孩子和老师学习成长的共同方式, 也是校园文化的一部分。”

让一对一走进每一间学校

人手一个教学终端的”一对一”多少给人高额经费投入的印象。许多学校校长、教师恐怕始终认为自身无法与这般先进的技术设备和教学条件“靠近”。

在陈晓校长看来, 硬件、资金可以说是学校发展的物质基础, 但并非是“阻碍”。“有的学校认为自身缺乏经费投入而无法进行信息化教学, 难以进行‘一对一’实践, 而我们恰恰感受到信息化为学校管理节约成本。”

随着技术产品进一步普及, 物美价廉的一对一教学终端终将成为可能, 未来学校并不需要投入高额经费, 也将可以让每间教室、每个学生都能共享个性化的终端学习资源。一对一从无到有, 从少到多, 从试验到普及, 或已渐进式地促进了教育教学的变革, 逐渐成为教育发展尤其是中小学课堂教学变革中的最强劲推动力量。然而确切地说, 对许许多多的学校而言, 一对一的最大困惑并非设施设备和技术的准备, 而是对其内涵、理念、观念、学习模式方面的理解、追求和行动。

一对一个性化学习 篇4

笔者所在学校早在2010年9月就启动了全校范围的“一对一数字化学习”项目, 每个年级设有“人手一台电脑”的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班级。结合所带班级一对一数字化教学的实际, 笔者在英语课堂上开展了利用信息技术来拓展学生课堂上自主听读的教学实践。通过一年多的实践, 教学效果良好, 学生语言综合能力得到了提高, 更重要的是, 培养了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

该教学实践的开展经历了学生的七年级 (下) 至八年级 (上) 的阶段, 根据学生的学习阶段特点及课程特点, 这次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其程度主要在以资源为中心的课程整合阶段, 教学设计从以知识为中心转变为以资源为中心、以学为中心, 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和组织者。其中, 拓展的听读资源, 选择原则是围绕课本单元话题, 内容不仅为日常生活, 更涉及名人轶事、人际交往、社会生活等。学习形式为在完成课本内容的基础上, 根据所提供的听读资源进行自主学习。根据多元智力理论, 每个人都可以获取成功, 教育要考虑到差异性, 尽可能实施个别化教学。所以, 课堂上, 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实际, 在自主听读时选择适当的量和合适的任务加以完成。在这个“任务驱动式”的不断训练过程中, 学习真正通过学生的学而不是教师的教来完成, 实现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的相互结合。下面以人教版新目标教材《Go For It》为例, 阐述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整合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自主听、读,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实例一:网络学习平台提供自主听读资源

教学内容:人教版新目标七年级 (下) Unit 9 How was your weekend?

本节课的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为:为学生创设交际性环境, 通过听、说的形式, 在语言运用中进行语言学习。重点是帮助学生谈论过去发生的事情和感受。本单元是学生首次接触本套教材中的一般过去时。设计思路为通过听、说等多种形式学习和巩固语言知识,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原则。在用中学, 在学中用。

《2011版英语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强调, 语言学习需要大量的输入。丰富多样的课程资源对英语学习尤其重要。英语课程应根据教和学的需求, 提供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英语学习资源。创造性地利用现实生活中鲜活的英语学习资源, 积极利用音像、广播、电视、书刊、网络信息等, 拓展学生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所以, 在完成书本Section A的听、说任务后, 10分钟的时间被用来拓展学生的自主听, 学生在课前被要求做好电脑开机及耳机准备。共五篇内容被课前整理好并放在了西山播客Wiki平台, 前四篇选自北师大提供的外研社版教材相关对话, 第五篇选自普特英语听力小故事。这些与学习内容紧密联系却形式各样 (对话、小故事) 的听力材料补充, 为学生提供了更多接触语言的机会, 加大了语言输入。并且, 补充的自主听的材料难度按梯度排列, 任务统一, 每篇材料听的遍数及所听材料的篇数由学生在课堂上根据自己的实际进行学习, 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对于未完成的听读任务, 学生则可以选择课下继续, 因为所有的材料已经被放置在平台, 这是信息技术带给学生学习的便利。学生在限定时间内自主听读后, 完成网络平台提供的任务, 并进行发布, 教师可以不断地通过教学平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并把一些学生的学习成果通过屏幕展示出来, 供其他同学学习参考。教师发挥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的作用。 (图1、图2为网络教学平台的截图)

●实例二:网络学习平台支持的自主听读活动

教学内容:人教版新目标八年级 (下) Unit 9 When was he born?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学生能运用句型: (1) When and where was he born? (2) How long did he do…? (3) How old was he when he did…?来谈论和询问自己和他人的出生日期 (如图3) 。能读懂用一般过去时描述的人物活动的文章, 并会用一般过去时进行问题回答。在完成了新授听和新授说的环节后, 结合初二阶段的学习特点, 进行扩充阅读, 并注重读写结合。自主读的内容为关于名人经历的文章。阿姆斯特朗、杨利伟、刘翔、姚明、奥巴马、海伦·凯勒, 有关以上人物的材料由教师提前精选准备好放置在网络教学平台。先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文章展开自主读, 读后任务附在文章后面由抢答网提供技术支持的链接里。学生在完成任务时必须首先输入班级、组别和姓名, 然后完成任务, 这样, 教师可以通过平台, 设计不同水平层次、适合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使用的任务, 做到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新课程标准中强调:“在教学中, 教师应当坚持以学生为本, 面向全体学生, 关注个体差异, 同时, 教师还要加强学习策略指导,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此, 笔者根据搜集的资料来源, 配上相关录音, 以便学生在课堂内外的自主听。同样材料的听、读结合, 有助于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学习内容, 同时也可以大大深化和延伸本课的主题与教学目标的要求。在学生自主读与听的过程中, 学生可以提问、质疑, 最后的总结由学生完成, 以真正体现自主学习的特点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策略。虽然较好地达成了教学目标, 可是本节课仍有遗憾。在学生完成任务并发布到抢答网后, 笔者的设计本意是接下来由学生互评, 并形成小组成员的评价汇总。可是, 由于技术原因, 学生发布的内容只能教师看到, 学生彼此间无法看到, 笔者尝试让学生就近移动座位、互看对方电脑, 却又发现发布过后每位学生的电脑上并无留存记录, 最后只得请各组派两名代表上讲台对着教师电脑评价, 这样一来, 既耗费了时间, 又降低了效果。

一对一个性化学习 篇5

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 我们将课文录音、词语游戏、生字笔顺等内容发给学生。学生自己控制电脑, 在我们事先创设的听、读、说、写情境中初步尝试自主学习。在中年级语文字词复习课上, 我们课前和学生一起将本节要复习的知识分类整合, 编辑出自主学习的资源库, 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辨析汉字, 在读读、背背中积累本节课要复习的内容。在创设的闯关游戏中, 我们运用数字化学习环境中的教师控制系统, 当堂发电子选择题检验学生自主学习效果。在课堂互动环节中, 我们利用电子白板批注、拖动功能, 以选择、填空、连线等方式检验学生自学效果, 巩固课堂所学。

之后, 敏特英语进入我们的课堂。学生开始运用敏特英语平台自主学习单词。戴上耳麦, 孩子们自己跟着教材的内容大声朗读, 电脑会根据学生自主学习情况实时在线监控。当学生完成一个阶段的学习后, 自己通过测试中心的练习进行检测。教师可以通过后台数据找到学生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及时讲授, 避免了同一内容的集体讲授。这种有针对性的教学, 提高了学习效率。通过这样的实验, 我们也看到应用小笔记本电脑开展数字化学习, 能够更好地支持在大班额的情况下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特别是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有效监测。

有了小笔记本电脑的支持, 数字化学习随时随地、灵活有效、不限时空、满足个性需求等优势逐渐显露出来。教师在家中可以轻松实现对学生网络学习的管理并能及时更新系统;学生无论身在何处, 都可以轻松访问学习资源;家长能通过网络在线及时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

孩子的喜悦溢于言表。小覃第一次拿着学校的小电脑回家, 兴奋地向爸爸妈妈介绍着电子课本、电子课外书, 不停地说着他用小电脑上课的情景……他还指着电脑上的一个棒棒糖自豪地说:“上课时我答对了同学们都不知道的问题, 这是老师在电脑上奖给我的棒棒糖!我可以一直保留着哦!”

一对一个性化学习 篇6

理念:分层教学

访谈者:商老师, 您好!2013年, 您参与英特尔“探索区域发展策略, 构建数字学习模式”为主题的“一对一数字化学习” (以下简称一对一) 项目。您目前教学实践和工作状态感觉如何?

商庆平:经过两年的适应, 从初期的“摸着石头过河”到目前“柳暗花明又一村”。一对一让我“减负”, 让学生提升品质。

访谈者:作为景贤学校一对一的项目教师, 您怎么理解一对一中的“数字化”?在教学中, 需要怎样一种理念或思路?

商庆平:数字化, 其实就是为了个性化, 具体到教学而言, 是指学生之间是有差异的:一方面, 每个学生都具有自己特定的学习优势;另一方面,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短处, 阻碍学生学习进步的因素因人而异。在一对一实践中, 我们秉承“人人都能成为优等生”的理念, 以及“合适的才是最好的”教学思路, 从性格和学习特点等方面了解每个学生的特质, 从中发现学生的个性优势, 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以此为基础为之提供个别化的教学与辅导。

访谈者:您文章中提到“分层教学”, 您是如何用这种理念指导您的课堂教学?

商庆平:在课堂教学中, 学生性格特点、知识水平等方面存在差异, 不同学生对同一教学内容的认知程度也参差不齐, 小组座位编排上也存在空间差异。对绝大多数教师而言, 在常规状态下开展分层教学是一个遥远的梦想。一对一环境为这一梦想提供了实现途径。

具体来讲, 在电子书包中植入智能分组模块, 只要输入性别要求、同异质分组等逻辑分组条件, 学生不必搬动座位, 就可以坐在原位置和教室任一角落的同伴结成一组。在实践中, 我们发现比较合适的分组方法是匿名分组法:同组内的学生彼此不知对方的真实姓名, 由电子书包根据评测水平异质分组, 并随机为组员命名。这种分组法避免了分组中性格差异的问题, 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数字化展示自己、分享学习体会的平台, 同时教师可在后台中对网络活动进行间接监管, 避免虚拟空间中可能出现的言语冲突。

这两年实践的效果表明, 电子书包以智能化的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合作学习效能, 与传统课堂的分组形式相比, 在解决座位式分组法导致的课堂秩序混乱、教师难以控制等现象上有明显优势, 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分层教学。

实践:打造“新”课堂

虚拟实验让数学变得不再抽象

访谈者:您认为一对一在教学方法最大的突破是什么?“数学虚拟实验”具体又如何支持数学的教和学?

商庆平:实践是最好的促进知识内化的方式。与其他学科不同, 数学知识相对抽象、偏重于推理, 教师仅用屏幕演示缺乏亲身体验感, 而把它转换成实验也会因条件限制等各种现实问题难以进行。构建一对一环境是问题解决方案之一:让学生用手指进行触控式的实验, 以“按图索骥”式的游戏方式, 延伸学生对抽象数学知识的体验和理解。如为什么二次函数的图象是一条光滑的曲线?理论上可以让学生通过列表、描点、连线的方式验证, 但在实际上, 由于中学生的心智发育还不成熟, 个性差异较大, 相当一部份学生精确画图的能力总是难如人意, 画出的往往是一条九曲十八弯的折线段, 与结论的理想图象相差甚远。但是在电子书包中您只需要输入想描的点数, 软件自动列表、描点、连线, 随着点数的增多, 图象越来越“光滑”。这种以动态方式演绎“化折为曲”的数学思想过程, 是在纸上用静态的方法难以实现的。

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

访谈者:与传统的数学课堂相比, 您觉得在一对一中,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发挥怎样的作用?

商庆平:一对一给课堂教学带来一场技术变革, 其对数学教学而言堪比移动电话取代固话。在这场变革中, 传统教师的地位、角色和作用都受到巨大的挑战与冲击。教师的地位不再是“传道式”的“主讲”, 也不是“解惑式”的“主导”, 而学生才是课堂真正的主人, 教师的一切教学行为将要以学生的需求为指针。教师教了多少知识已不是评价教学质量的主要指标, 学生学了多少知识才更重要。

如果说过去的教师的教学基本功主要体现在“三笔一话 (钢笔字、毛笔字、粉笔字及普通话) ”上, 那么在这种新型的数字化环境下, 教师还必须具备开展“教学互动”与进行“ (即时的) 教学反馈”的能力, 要能够即时地捕捉到学生的闪光点, 即时地发现学生的不足, 即时地进行教学的补救, 即时地关注到学生的学习心理变化, 即时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熟练地掌握这项能力的教师, 必定会受到学生及家长欢迎的, 也无疑会是现在及未来教育的领军人物。

量身定制的数字化作业

访谈者:在电子书包教学中, 您是如何为学生定制数字化作业?学生的完成情况如何?您认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发生了哪些变化?

商庆平:新课程改革强调对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然而在实际教学中, 约有20%的学生由于缺少自信, 无法表征问题, 缺乏对基本概念、数量关系、空间关系的体验和建构等而成为学习困难生。为了破解在问题解决能力发展上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的现象, 我们在利用电子书包构建了典型优题本与错题本, 形成一套系统的问题库, 对这些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慢镜头”式教学或“反刍消化式”引导, 使这20%的后进生也能获得自我发展的能力。这些学生的错题可以是本人直接收集也可以由课任教师专门收集, 每个人的错题本均是自己特有的。如果学生经常出现某一类错误, 那么收集到错题库后, 系统就会出多道类似的题目给学生反复训练。这种“数字化作业”让学生重拾了“婴儿时为了学走路, 虽跌倒也永不放弃”的精神, 鼓励学生脚踏实地, 解决问题。

任何一所学校, 都会有一些类似“最强大脑”一样的天才学生, 可是大班制授课常使他们的大脑未能“吃饱”。现在我们把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的数学课本和最前沿的数学研究性成果都植入电子书包中, 再加上不定期的学术讲座加以引导, 满足了这类特尖生的学习需求。

及时有效的教学评价

访谈者:课堂教学的核心在于实现教学目标, 而判断学生是否实现教学目标离不开及时有效的教学评价。一对一是否会使教学评价复杂化?在一对一教学中, 您是如何实施教学评价的?这种评价在教和学中有怎样的作用?

商庆平:学习的核心在于学习目标的实现, 学习目标与教学评价是否有效相关, 与教学评价是否复杂无关, 现行的评价手段不是复杂性的问题, 是有效性的问题。现行的教学评价大多数是通过大量的纸质作业、练习与考试来实现的, 但是由于纸质的人工批改与统计需要一定的时间, 教师发现问题与学生出现问题产生了时间差, 造成了解决问题时机过于滞后, 对后续学习造成了负面影响;而且, 每个学生的基础不同, 一刀切的测评也不能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我们学校一般有三种做法:一是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安装IRS模块的表决器或电子书包。如在电子书包中安装测评系统, 引导学生在新授课结束后立即在线进行自我测评, 某一知识点出现问题时可以当堂要求学生进行不限次数的同类型不重复地练习巩固, 一直到完全过关为止。二是通过即时的电子阅卷技术提高作业、练习、考试的反馈速度。三是通过网络平台的相关模块积累数据, 挖掘数据背后隐含的学生信息如学习缺陷、个性特点、学习风格及学习需求, 分析学生的学习现状及其原因。为每个学生量身定制数字化学习指导方案, 尤其是对于后进生更要做到全方位的一对一补救性教学, 最终达到对所有学生的提升。

展望:教师要灵活多变

访谈者:一种新的学习媒体引入之后, 对教师和学生带来的是多方面的影响。您在开展一对一是否感到一些困惑或挑战?

商庆平:一对一增加了师生沟通交流的机会, 使教师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 使教学重难点的设计更有针对性。但这对教师的挑战也是全方位的。有一个教师在教授《林冲风雪山神庙》一课时, 就有学生在论坛上提出“林冲的悲剧是可以避免的, 只要把妻子送给高俅即可”。要回答这个问题, 老师恐怕不能只从语文的角度给出答案, 须从人性、伦理、道德甚至逻辑学多方面解释了。此外, 诸如“为什么空间是三维的, 有四维五维的吗”、“为什么地球的是球形的”“平行于地面的水平线却是直线”等与课本几乎无关的问题, 如果在虚拟平台中, 教师不给予回答, 则会间接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正因为如此, 在一对一环境下, 挑战与困惑无处不在, 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平等的, 教师的教背后必须不断学习, 才能应对学生需求的挑战。

访谈者:您一直致力于教学创新和个人专业发展, 您对全国 (含香港、台湾) 其他学校的情况也比较了解, 您认为其他学校有什么经验可以借鉴?

商庆平:2007年以来, 以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培训为首, 一对一的项目已经覆盖了20多省、市、自治区, 全国已有近1000所中小学开展了一对一项目, 我省还成立了全国首个一对一实验室。在具体的实践上, 如上海洛川中学, 利用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环境, 让学生积极开展了基于项目的学习, 通过“校园水地图”、“温室效应”等项目学习, 改变了教与学的方式;还有陕西省西安小学, 利用一对一环境, 让学生有更多机会阅读网络上各种题材和形式的阅读材料, 培养了学生的自我选择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使阅读逐步内化成个人成长的需求。这两所学校的经验都值得我们借鉴, 但是地域不同, 教情不同, 切入点也不可能完全相同。因此我们除了要发展学生团队学习能力外, 还要设法在本土环境下提高学习质量, 真正地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访谈者:您对一对一有怎样的期待或者愿望?

一对一个性化学习 篇7

一、技术基础——百度云功能简介

1.百度云的下载方法。在IPAD上下载百度云APP,注册账号,免费得到15G的容量;在PC(个人电脑)上登录百度首页,用已注册账号登录百度云移动端,领取2048G永久免费容量;下载百度云同步盘。

2.百度云的基本功能介绍。PC上的同步盘客户端用于上传资料到百度云,便捷快速。只要上传,在联网的情况下,它会立即自动同步到云盘上。从任意一台安装了百度云的IPAD或IPHONE上用同一账号登录百度云便可以看到上传的所有资源。

IPAD上的百度云分为“我的文件”、上传、下载三个基本功能。 “我的文件”用于浏览上传的文件;“上传”分为照片上传、视频上传和通讯录同步;“下载”用于下载上传到百度云中的文件到本地,这些文件可离线使用。

3.上传教学资源并分类。在PC的百度云同步盘或者IPAD百度云APP中新建文件夹,根据文件夹的功能分别命名。根据数学教学需要,建立了《数学学案》《参考答案》《我的疑惑》《小加餐》《每个人的文件夹》《教学资源》《课堂精彩瞬间》等文件夹。还放入命名为“微视讲解超链接”、“百度云使用条例”的Word文档。如图1。教师在文件夹里放入相应内容。凭借百度云的同步功能,学生可在IPAD上登录数学课堂的百度云账号,看到教师提供的所有资源。

4.教学资源介绍。《我的疑惑》文件夹里又分建《A层我的疑惑》《B层我的疑惑》《C层我的疑惑》三个子文件夹,不同层次的学生用自己的IPAD将疑惑上传到对应的文件夹。这样所有的同学和教师都能看到这些疑惑,并想办法帮忙解答。在分层展示的解惑环节,各层次学生直接到面向本层次文件夹里,去寻找疑惑的解决之道,这为分层教学提供了便利。

《每个人的文件夹》由以学生姓名命名的子文件夹组成。学生还可以自由上传数学学习过程中有保存价值的资料。

这不仅可以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也能保存学生的学习资料,方便复习。上课时学生可以拍摄重、难点的讲解过程的视频或者板书,然后存储在自己的文件中,变成生成性资源,学生在理解知识点的时候,合理的利用这些生成性资源有利于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同时学生上传已做好的学案和课堂检测,方便老师检查每个学生学习状态和订正情况,避免了收发作业的麻烦。老师及时把相应同学的批注放入其文件夹中,反馈及时。

“微视讲解超链接”文档是题谷网(http://www.tigu.cn/ books/251/251_1_8_0.html)的超链接。题谷网有各种教辅资料的习题微视频讲解,方便学生自由选择观看。数学基础稍差的学生一遍看不懂,可以多看几遍,不用上大课,齐步走。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进度自主学习。学习能力强的,能学的更多更深入,而学习能力稍弱的,也不用被拖着走。

《教学资源》里面放了整个学期乃至下个学期的学习资源,有Word文档也有ppt,同时还有老师自己制作的微课,供学生课堂、课外使用。 学习能力强的同学多学快学,学习能力稍差的学生慢学并扎实学。

为了解决全班同学同时下载较大文件时速度较慢的问题(如较大的i Books文件),可以利用百度云的“下载”功能,通知学生提前将该文件下载好,在上课时直接使用,提高课堂效率。

5.课堂上师生利用百度云“交流”。百度云可以直接用IPAD或PC上传资源。学生自行根据课本和百度云《教学资源》里提供的各种资源自主学习并完成学案,核对答案并改错;对于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直接上传至《我的疑惑》。上传疑惑的方法:1.学生在备忘录上写上自己的疑惑,并拍照上传或者直接拍下学案;2.用APP:《美图秀秀》在照片上注明自己的疑惑上传;3.录音上传。当堂学习任务完成后学生自觉在 《课堂检测》中自主检测并及时订正,拍照存档,上传到《每个人的文件夹》中供教师检查。

6.补充数学APP。数学学习很重要的一个过程是探究,如果只用百度云显然是不够的,可以将一些优秀的探究性APP应用于数学课堂,例如: Geometry Pad+、Wolfram Alpha、几何宝、NUMBERKIZ等,它们对学生学习和探究几何有很大的帮助。

二、基于百度云的IPAD学案教学实验

1 . 学案课例脚本。 § 4 . 1 . 1认识三角形know the triangle 【Learning Plan】【学案】

姓名(Name):层(Level):

【构建资源库】

(1)IBOOKS:整合了本节所学知识点的图片、keynote、微课、ABC层课堂检测;

( 2 ) 习题讲解的视频链接: http://www.tigu.cn/ books/397/397_1_1_0.html;

(3)网易公开课之可汗学院公开课《三角形》系列等。

【开展自主学习】

学习目标(一)。(ABC):知道三角形的概念及其基本要素:边、内角、顶点、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BC):会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

(1)看IBOOKS里“1生活中的三角形”提供的图片、视频资源(部分是学生课前自己拍摄),思考:为什么这些物体的形状是三角形?

(2)通过学习IBOOKS中“2认识三角形”及课本P81-82完成练习:如图,点D在AB上,则

1图中有________个三角形,它们分别是________;

2AC是△_______和△_______的边;

3∠ABC是△_______和△_______的内角;

4∠BAC是△ABC中_______边所对的角,也是△_______中_______边所对的角。

(微视讲解:http://www.tigu.cn/question_50370232.)

(BC)如图,图中的三角形有多少个?

(微视讲解:http://www.tigu.cn/question_50161074.htm)

(3)通过IBOOKS“3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证明”以及可汗学院公开课 “三角形”第一课“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给你的启发

(BC)你是怎么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借助卡纸、剪刀、直尺操作,拍下操作过程,传至自己的文件夹,画出图形,能简述作图思路)

(微视讲解:http://www.tigu.cn/question_50012453.htm)

学习目标(二)。会将三角形按角进行分类:直角、锐角三角形,自主学习课本P83及IBOOKS中“5三角形的分类”中的内容完成以下练习

(4)(A)三角形的分类按角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微视讲解:http://www.tigu.cn/question_50100003.htm)

(BC)如果△ABC中,∠A∶∠B∶∠C=2∶3∶5,则此三角形按角分类应为_______。

(微视讲解:http://www.tigu.cn/question_50022770.htm)

【自主反馈】

(5)BC层完成中IBOOKS中“6课堂检测”A层完成师父发的纸质版检测

课堂检测链接:http://www.wenjuan.com/s/Vb I7Rj

根据自己的得分情况查缺补漏,互帮互助

(6)本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解决了哪些疑惑?用你自己的方式整合出来。(画、思维导图、说)

【自主拓展】

(7)如果你想对三角形有更深入的了解,可以看可汗学院公开课 《三角形》其他课时;如果想巩固和学习以前学习的知识,看《绝对值》等;如果想更深入探索数学的奥妙,看何鹏推荐的《神奇的斐波那契数列》等……

2.学案课例脚本设计说明。为了提高课堂效率,我们将课堂资源有效的整合制作成一本IBOOKS。放在百度云里,提醒学生课前下载完毕, IBOOKS中包含学生课前自己拍摄的生活中的三角形的照片做成的画廊、 三角形概念的keynote演示、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不同证明方法的微课、 三角形按角分类的微课,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证明方法总结的文字说明, 以及B、C层学生的课堂检测超链接(A层4名同学的课堂检测为专门纸质版)。A层能够完成基本任务,B层通过努力能够稍稍拔高,C层掌握良好且有适当的拓展。由于不同的学生对相同的资源的敏感度不同,所以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敏感的资源,更好的学习。

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附上视频讲解,完全掌握的不用看,不理解的可有选择性的重复看。运用问卷网制作网络调查问卷的功能,把调查问卷设计成课堂检测,针对学案中所涉及到的知识点。每台i Pad只能作答一次,班级B、C层25人,25人全部完成即可收集该“调查问卷” 进行分析。答案直接附在后面,有视频讲解链接。学习完本节课的所有内容后,学生会用思维导图梳理整节课的知识

当学生通过老师提供的视频讲解以及组内讨论都不能解决问题时, 学生可以在“i Pad班数学交流群”里面求助,看到问题并能解决的同学可以离开座位去室外帮助提出问题的同学,解决后在群里简单写上已解决。或者直接在QQ群中提供解决方法。

3.反馈分析。为及时反馈学生学习效果,为接下来的教学安排提供依据,将问卷网提供的调查问卷模板做成课堂检测,把链接附在IBOOKS和学案中,学生点开链接即可答题,答完题目后点击提交即可看到结果。笔者在检测中的每一个题目后面附上该题目的超链接视频讲解,学生可回过头来自学看懂。在设置问卷即该检测时,设置每台IPAD只能做答一次,避免重复答题。直接收集问卷就可以看到整个班级的检测结果,每一题每个选项有多少人选择,正确率一目了然。

在新课程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通过教学反馈可以比较准确地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和存在的问题,也可以检验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有效地调整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根据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进程,达到优化课堂教学和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1]根据调查问卷的自动收集和调查分析功能,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

4.课后反思。前半节课,课堂上,有的学生看视频学习;有的学生埋头写练习;有的学生看IBOOKS中的keynote学习;有的学生用NUMBERKIZ、几何宝等制作几何图形;还有学生上传疑惑,小声讨论……

后半节课,有的学生在自我检测环节、有的同学已经完成好本节内容在看网易公开课中的视频继续学习三角形的其他相关知识,还有的小组讨论着如何利用思维导图整合本节课的内容,……这样的课堂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一些曾经害怕数学的孩子,也变得喜欢并且期待上数学课。

每个学生都得到他应有的发展,这是教师的奋斗目标。本节课的设置,学生学习内容有弹性,数学素养高的多学,数学基础稍差的慢学少学。理想状态下,学生在学科知识方面可以得到他应有的发展。

学生遇到困惑时有多种渠道解决困惑,如:视频讲解、keynote演示、Q群求助同学或者老师,但少数自觉性不高的学生太过依赖这些资源而较少的动脑思考,所以在白板上写下了“先思考、多思考”的要求, 强调思考的重要性。数学是一门探究性和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因此要引导学生充分思考。

最后的检测环节能够得出整个班级对本节知识的掌握程度,但没有显示具体是哪位同学做错了哪道题,所以在订正环节需要学生的自觉性,老师跟进落实。笔者的处理方式是给每个学生配备一个师傅和一个徒弟,师徒捆绑考核,师傅负责徒弟的漏洞能够全部解决,对于一些需要额外补习的学生,百度云里有“小加餐”,师傅选给徒弟做,做好后批改并订正。

三、课堂上使用百度云的成效

经过5个月的实验,学生已经能够熟练使用百度云进行数学学习,他们利用教师提供的各种学习资源并结合与本节课相关的数学APP,很快能进入学习状态。百度云作为数学教学资源的载体和师生互动的平台,既低成本又高效,为学生的个性化的自主学习提供了便利。学生能够很方便的获取老师整合的教学资源,不同的学生还能够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的学习资源。这为个性化教学提供了基础。一个学期结束后,实验班的及格率超出平均水平2.4个百分点,达优率低于平均水平6.9个百分点,二个学期结束后,实验班的及格率高于平均水平6.6个百分点,达优率高于平均水平3个百分点,且均是全年级最高。

四、结论

可以看出基于百度云的i Pad实验,一对一数字化教学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研究,学生的总体数学成绩有了很大的提升。基于百度云的分层教学充分照顾了学生的发展差异,做到了因材施教,使得学生在不断交流的过程中,通过同伴互助,教师导师,形成多向互动的课堂教学局面,而且减轻了学习负担,提高了学生学习成绩[2]。信息技术使传统的教学方式焕发了生机。

摘要:将百度公司开发的网盘作为课堂教学资料的储存工具和课堂互动的载体,并在数学课堂中应用百度云,有效地实施了个性化的分层教学。实验结果表明,一对一数字化教学有助于传统教学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有利于学生成绩的提高。

关键词:IPAD教学,百度云,数学课堂

参考文献

[1]朱焕聪.信息反馈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

一对一个性化学习 篇8

一、基于课程标准的过程性评价的实施意义

1. 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体验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无论是课堂教学设计,还是评价方式的选择,一切都应遵循以学生为本和以学生的后续发展为本的理念。我校一年级有一部分学生入学时并非“零起点”,不少学生接受过类似幼小衔接的课程学习,认识不少字,学习过拼音。不过,要做到真正会认读还需要会辨析、会书写、会理解、会运用,这就提醒我们在教学中既要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又要教会他们读的方法、拼的方法,并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 教师转变观念,聚焦学生,立足评价,关注成长

过程性评价将贯穿学生学习的始终,因此,在刚开始进行过程性评价时,教师们心中都有顾虑,原本早已习惯了的百分制现在变为了等第制,等第制能反映出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吗?经过高老师的指点,我们明白,过程性评价将习惯、态度、知识、能力以及学生学习动力和自我发展等方面都作为过程性评价的内容,从而能更准确、更科学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其实,学生的兴趣、习惯、能力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从知识中了解方法,从掌握方法中养成习惯,从习惯培养中渐渐形成能力,这整个过程就是一个学会学习和促进学习的过程。

二、基于课程标准的过程性评价的落实

1. 制订基于课程标准的每一阶段总的评价要求

一年级上册的语文教材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入学准备期,第二个阶段为读儿歌识字学拼音,第三个阶段为看拼音读课文识字。在入学准备期阶段,我们教学的重点是帮助学生尽快适应校园生活,使学生了解学校学习的常规和基本习惯。第二个阶段会正式实施评价表。根据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的学习内容与要求,我们制订了每个阶段基于课程标准的总的评价要求。每个阶段的总要求包括拼音、识字、阅读、写字和听说活动这些方面。此外,我们还制订出与这些知识点掌握相对应的所要养成的学习习惯。在制订阶段总的学习要求时,我们特别关注各阶段前后知识的衔接。

2. 在单元教学中分步落实总要求

第二阶段分为三个单元,在这一阶段中拼音学习是学生重要的学习任务,因此三个单元中都有拼音方面的评价内容。我们根据三个单元中拼音学习的不同内容,在制订评价要求时也各有侧重,如第一单元学生开始学习单韵母和声母,发音时口型到位将有助于提高学生发音和拼读的准确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在范读时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口型,并用一些小游戏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专注度。由于有了教学方法指导,在评价表中我们就将“读拼音字母时口型正确”作为评价要求之一来列出,同时列出符合这一评价内容的三颗星的具体要求:第一颗星为站立端正,第二颗星为对着镜子练口型,第三颗星为读音准确。从三颗星的评价指标上可见前两颗星重在态度与习惯的评价,最后一颗星为知识与能力上的评价,这也给学生或家长传递一个信号:现阶段习惯与态度的养成更为重要。到了第二单元,学生将学完所有的声母,这意味着学生拼读音节的数量将增加,而要将音节拼对,看清并正确认读声母和韵母是关键,因此在第二单元评价表的设计中,我们将原先“读拼音字母时口型正确”调整为“正确拼读音节”,同时列出具体要求:第一颗星为正确认读音节中的声母、韵母,第二颗星为在拼读时声音响亮,口齿清楚,第三颗星为拼读准确。这三条具体评价要求既是对学生进行拼读方法的指引,又是对学生进行良好习惯的培养,如果说第一单元更注重单个字母发音时的口型,那么第二单元则侧重音节的拼读,因为这是学生自主识字的基础。到了第三单元,学生已学完所有的韵母,至此,所有的拼音部件学生都已掌握。但是在这个单元中,我们还是要求学生“正确拼读音节”,这个评价要求与第二单元相同,因为我们觉得拼读对学生来说是现阶段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学生拼读上的习惯、态度以及能力的形成是需要时间的,所以评价要求不宜变动。

在三个单元中,唯一没有变化的评价标准是:读完儿歌能用句子说说所理解的内容。我们认为规范表达不是一蹴而就的,要持之以恒坚持下去,所以三个单元中都有这样的评价,与它对应的三颗星评价要求是:句子完整、口齿清楚、意思清晰。

第二阶段中三个单元评价内容都是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的前提来制订的。清晰、一致的评价要求,可以使低年级学生及其家长不需要太强调相互比较。通过评价表,学生可以知道自己学习的情况,体验学习过程,感受学习过程中一点一滴的进步,体验成功的愉悦。

3. 教师结合评价内容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及时评价记录

低年级的学习,是学校学习的起始阶段,也是各科学习的启蒙阶段。基本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除了我们制订的《我的成长足迹》评价表外,教师也会结合每个单元的评价内容在课堂中及时记录,让学生在“慢步走”的过程中扎扎实实地掌握知识与技能,迈小步,不停步,为学业的达标奠定扎实的基础。当然这“慢步走”不等于降低要求,而是在日常教学中加强过程性评价,教师细致观察,有效记录,分析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况,综合评价学生的习惯、态度、知识、兴趣等,将原先在期末才知道的学生学习情况变为及时知晓,不仅教师及时知晓,学生及其家长也能及时知晓,这样教师、学生、家长就能作出适当调整,所以课堂中的及时评价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

三、基于课程标准的过程性评价的实施效果

1. 学生良好习惯已初步养成

在第二阶段,我们就指读进行了重点训练,刚开始,有些学生没有掌握正确的指读方法,食指点在字的上面,这样就遮住了字,因此学生常出现读文时拖腔拉调或是读错字的情况。教师在发现后进行及时纠正,示范演示并注意观察,留心班中哪几个学生在指读上存在困难,然后利用课余时间个别辅导。一段时间下来,学生就会养成正确指读的好习惯。这一阶段刚开始教师特别强调看口型发音,课堂教学时教师让学生看自己的发音口型,还让学生看同桌发音的口型;课间,学生会玩看口型猜拼音字母的游戏,甚至有些学生会对着校园中的镜子练口型。这些都说明学生乐意学习,主动学习。低年级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任重而道远,学生们的变化和进步也将促使教师们在基于课程标准的过程性评价中持之以恒地对学生进行训练与关注。

2. 得到家长大力配合

我们进行基于课程标准的过程性评价已有两个月了,从《我的成长足迹》评价表来看,绝大多数家长能如实填写,如实给学生正确评价,如学生站立不端正,家长就不给学生打勾,又如儿歌的大致内容说不清,家长就会让学生第二天来问教师,问清楚后学生回家再说,说对了家长用另外一种颜色的笔打勾,评价表真正起到了留下学习“足迹”的目的,它见证了学生的学习过程。这份评价表还特别要求家长在一单元结束后对学生写一些寄语,原本要求家长结合单元评价内容就学生进步的方面来写寄语,但有些家长不仅写了学生的进步情况,还提出了殷切期望。有了家长的支持,家校就能形成合力,学生就能朝着正确的目标前进。

3. 期中阶段活动初展风采

在期中阶段活动中,我们围绕“写字小能手”和“认字大王”这两个活动来展开。在活动前,我们印发了关于活动的评价要求,并告知学生活动的目的。整个活动中,学生们认真对待,积极参与。在描红时,绝大多数学生能做到坐姿端正,握笔姿势正确,平时描到一半就要教师提醒坐姿的学生在活动中显得格外认真。在读句时,由于采用四人小组合作完成的形式,学生们在读句时遇到困难能互帮互助,共同进步,这也体现了学生们的集体荣誉感。可见,采用比赛的形式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已养成的好习惯。

上一篇:室内燃气设施下一篇:老年术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