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骨干院校建设

2024-05-17

国家骨干院校建设(共11篇)

国家骨干院校建设 篇1

1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资金的特点

1. 1建设资金来源多样性

这次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的资金来源,根据教育部的有关文件要求,大体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中央财政专项资金、地方财政配套专项资金、行业企业投入专项资金和自筹专项资金。可见,建设资金的来源是多方面的,投资主体是多元化的。

1. 2建设资金使用阶段性

根据教育部的有关通知,学院的建设工作在2011年启动,历时3年。从前两年的建设实际看,在建设的过程中出现了多种不确定的影响因素,在项目建设资金的划拨、筹集、预算、申请、使用、核算、绩效评价等容易腐败的环节,由于制度不够规范,监管得不够,出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与项目参与人员的经验和认知水平有关, 使得专项资金管理的风险加大。

1. 3项目建设创新性

本次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启动于2006年,目标是建设100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在具体的建设中,围绕校企合作体制建设、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师资队伍和实验实训条件建设及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等内容展开,项目建设没有可以参考的案例。因此,项目建设专项资金监管需要结合建设过程中的实际情况,根据建设的进展不断改善管理方式,与时俱进,在监管方面要做到创新。

2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专项资金的监管途径

2. 1制定和完善资金管理办法与具体的实施细则

内部审计工作的基本原则是依法监督,需要健全法律、法规,确定建设项目专项资金管理的有关制度,资金的监督、审计工作才能有章可循,建设项目监督工作才能顺利、全面、有效地得到实现。所以,在学院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工作启动时,学院的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应根据 《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管理暂行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等有关法规,在学院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实施方案的基础上,《学院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专项资金定期审核稽查制度》、 《学院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制度必须首先建立,同时在此次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专项资金管理要求下,结合学院纪检监察工作条例及学院内部审计工作规定、学院有关的制度暂行办法等规定,健全现有的 《学院设备物资采购审计办法》、 《基本建设工程、修缮工程及其他工程内部审计暂行办法》及 《学院物资购置管理、 监督实施办法》、《财务处财务运行监督办法》、 《财务开支审批报销程序实施细则》等规章制度,使程序化、规范化、制度化成为建设资金的监督工作的指导思想,形成良好的机制。

2. 2加强事前审批,事中监管

第一,强化建设项目事前资金预算监管工作,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根据学院国家骨干高等职业院校建设方案,学院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将着重围绕石油化工生产技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物流管理等重点建设专业及专业群展开针对教学内容改革的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课程体系与教学实验实训条件建设,为了使建设项目资金的效益得到提升, 对于建设项目之间的关系学院应根据建设方案全面综合考虑,为了便于管理,应该将一级建设项目分解成若干二级建设子项目,同时要充分考虑项目影响因素,采用自上而下及自下而上两种方法,对项目进行估算,以在完成各级项目活动后,对所需的建设资金进行项目预算绩效评价及双重估算,最后形成年度资金预算和总预算。各项经济因素是在项目预算编制时应充分考虑的目标,学院现有资源状况摸清楚了,项目建设需求才能得到真实反映,在项目预算编制的时候,一定要确保预算的科学性、前瞻性和效益性。

第二,实施建设项目事中全过程监管,强化人员责任意识。

定期汇总项目建设进度及有关项目资金使用情况是建设项目事中全过程监管的重要手段,使得监管目标得以实现。一是通过对比分析,定期将项目资金使用实际数据、 阶段项目完成进度与预算计划绩效相比较,确定项目资金是否取得预期成果,并及时发现预期和实际的差距,采取补救方针,使得各项目按时、按要求高水平完成; 二是全过程监管项目建设资金的使用规范性,严格按照 《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管理暂行办法》来进行监管。主要包括的项目有: 专项资金是否专项管理、单独核算、专款专用,审批程序是否规范,是否有必要对项目建设资金的预算进行调整、程序是否合理,在项目建设涉及重大问题决策、使用大额资金时决策是否合理规范,需要招标的重大硬件建设项目的公开招标是否符合既定程序, 公开采购的项目物资设备是否透明。除了这些对建设项目建设过程的监管,学院还要强化项目参与人员的责任意识。建立完善的项目建设责任制,明确每个参与人员的责任; 建立合理的奖罚机制,制订合理的监管方案; 加强对问题出现后的风险控制。

2. 3在专项资金运行过程中加强责任追究

在专项资金的运行过程中,要以国家骨干校建设为中心,审计部门、监察、纪检部门要立足于教育,全心全意为教育服务。要从防范的角度出发,履行自己的 “监督、 教育、保护、惩处”四项基本职能,全过程监控项目建设,使得项目廉政责任制得到建立和完善。要根据项目实施的具体情况,创新反腐倡廉教育方式,积极做好信息收集工作,对建设项目的效能进行监察,为了了解项目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要定期对其进行专项审计。要积极面对项目建设工作中的问题,做到不捂着、不回避,当项目建设工作出现问题时,要在第一时间介入调查。在追究责任人的时候,要从实际出发,本着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原则,对相关人员进行处理,达到警示的目的,使得干部、 教职工的拒腐防变能力得到提升。

2. 4考核资金使用效益

考核资金的使用效益很有必要,可以发现项目建设中的问题,为整改打下基础。对考核资金使用效益评价,可从四个方面进行: 一是审核稽查项目财务报告,重点审核稽查项目收入支出情况,看是否款项被挪作他用; 二是审核稽查项目资金预算和年度使用计划执行情况,看各个项目的资金预算是不是合理,预算的执行是否到位,到决算时资金是否出现了盈余或者赤字; 三是根据建设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对项目负责人进行考核,核查具体的资金利用是否违反了有关的管理制度,私自挪借转移专项资金、弄虚作假擅自改变资金用途等行为是否存在、项目建设的进程是否合理; 四是审核稽查项目中资金的具体使用情况, 各项支出的程序是否合理,是否存在各项专款之间的挤占现象,支出的用途是否记录清晰等。通过加强核查审计, 使得项目建设资金的会计记录既真实又合理合法。

通过考核资金使用效益,要在专项资金使用规范情况下,增加管理的透明度,使得投入产出比最大化; 同时把项目和项目的执行人的绩效考核挂钩,考评结果将直接影响责任人的升迁、晋职,也影响着该部门以后申报项目经费数目,形成良好的监督管理机制。

国家骨干院校建设 篇2

摘要: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是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单位,在认真贯彻落实有关的文件精神基础上,对“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工作进行了深入研究探讨。近年来,学院“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成效显著,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得到显著提升。

关键词: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5-0058-03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高等职业教育要注重教师队伍的“双师”结构,要增加专业教师中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验,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各高职院校纷纷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双师”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培养,并不断完善“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选拔、考核体系,“双师”素质教师数量、来源、结构等问题有了较大程度的改善。

“双师”素质教师是国家对

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建设的明确要求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提高专业教师双师素质,与企业联合培养专业教师,3年建设期内,使具有双师素质专业教师比例达到90%。”《关于确定“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骨干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的通知》指出:“建设院校要制定符合学校发展目标的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及具体实施方案。要将企业经历和实践锻炼要求纳入专任教师评聘、使用和激励政策,新进教师一般应具有2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3年建设期内,确保专任专业教师的双师素质比例达到90%以上。”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意见》指出:“各级相关部门要科学规划、周密安排,以提高专业教师实践教学能力为重点,着力培养一大批‘双师素质’专业骨干教师。”

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是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单位,在认真贯彻落实有关文件精神基础上,对“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工作进行了深入研究探讨,制定了《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双师”素质教师认定及管理暂行办法》,成功开展了“双师”素质教师认定工作,制定了符合学院发展目标的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和具体实施方案。近年来,学院“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的成效显著,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显著提升。

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现状

(一)教师队伍构成不尽合理

我国高职教师的来源主要有高校毕业生、从企业或其他单位调入的技术骨干以及各类企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在近年来高职院校迅速扩张过程中,我国高职教师的来源以从本科院校毕业直接跨进校门的青年教师为主。绝大多数青年教师职称偏低,缺乏企业实践经验,操作技能水平也非常有限。

(二)学历基本达标甚至超标

目前存在某种误区,认为高职院校教师不需要具有很高的理论水平。其实不然,高职教育有两个被普遍认可的重要属性:一是“高等性”,二是“职业性”。“高等性”是指高职教育的教学理论中包含高深科学理论;“职业性”是指取得这些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解决职业中的实际技术问题。因此,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既要能理解那些高深的理论,还要会将其转化为作用于工作现场的实际操作,这就决定了高职教师必须既懂理论又善实践。而目前很多人忽略了高职教育的“高等性”,一味强调“职业性”。

目前,我国对高职教师的学历基本要求是本科。我国高职教师“学历达标”应该已经不成问题,很多学校新引进的专业教师甚至已是硕士以上。许多原先在中专校升格为高职院校前分配的或留校的不具有本科学历的教师,也已通过各种方式取得了本科或以上学历。

(三)教师自身压力较大

由于我国高职院校起步时间较短、底子薄,以及前些年的大规模扩招,目前高职院校教师非常紧缺,以青年教师为主,教师教学任务相当繁重。学生素质也良莠不齐,教师疲于应付教学,绝大多数高职院校还规定必须要发表一定数量、一定级别的学术论文或著作,承担一定档次的科研课题。甚至将此规定列入每年的常规工作考核,直接与教师的收入甚至岗位及职称挂钩。加之,当前高职教育尚未得到社会(尤其是广大考生和家长)的认可,在许多人的观念中,高职教育还是二三流的高等教育,不能与普通高校相提并论。因此,高职院校的教师生存、工作及发展压力普遍较大,甚至部分人产生了职业倦怠感。

“双师”素质教师的内涵

目前,国内教育界对于“双师”素质教师资格的认定主要有以下几种不同观点:一是同时持有“双证”(教师资格证和职(执)业资格证书)的教师即可被认定为具备“双师”素质;二是既具有作为教师的职业素质和能力,又具有技师(或其他中级专业人员)的职业素质和能力的“双素质(能力)”型专业教师,是“双师”素质教师;三是具有教师系列讲师以上职称又具有相关行业中级以上职称的“双职称”教师被认定为具备“双师”素质;四是持有教师资格证书和职(执)业资格证书,同时又具有作为教师的职业能力及能胜任生产岗位的操作技能的“双证+双能”型专业教师被认定为“双师”素质。

现阶段,高职院校现有“双师”素质教师大多数停留在“双证”水平。这些教师虽然大部分有较多的理论知识,但缺乏实践经历,缺乏企业从业经历,难以满足高职人才培养的要求。我国现行的专业职业资格证书认定标准相对混乱,某些职业资格证书的“含金量”不高。相比而言,执业资格证书需通过由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一组织、统一大纲、统一命题、统一时间的封闭式考试才能获得,相对比较正规,认可度较高。不少执业资格证书的取得要求较高,比如执业律师、执业药师等都要经过通过率极低的考试。因此,这里的“双证”,笔者主张应是“高校教师资格+执业资格证书”,少数尚无国家统一执业资格考试的专业,可暂以规格较高的职业资格证书来代替。

有舆论认为“双证”型“双师”是面子工程,只有具备了“双能(双素质)”才能真正适应高职教育的要求。但在实际操作中,教师的能力和素质很难进行直观量化。这就直接造成了目前简单化地以“双证”或“双职称”来认定“双师”素质教师的现状。那么有人肯定会问,为什么不普遍采纳“双职称”说呢?目前,在校教师取得“双职称”还比较困难,根据国家有关政策规定,大部分高职院校教师不能申报面向行业、企业职工的专业技术职称。因此,高职院校绝大多数现有的“双职称”“双师”素质教师都是学校从企业引进的技术骨干,他们来校时既已具有工程师等中级以上职称,后又通过高校教师资格认证,取得了高校教师资格证。但是,绝大多数优秀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在企业的薪资待遇比较优厚,不可能彻底舍弃企业的高薪来高职院校作专任教师。因此,从企业引进的“双职称”“双师”素质教师凤毛麟角。

笔者认为,“双证+双能”型“双师”培养机制能够更有效地提升我国现有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水平。“双证+双能”型“双师”掌握足够的理论知识,具备熟练运用教学技巧合理组织与控制教学过程的能力,同时还能够不断进行知识更新,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实践能力,能把生产中的新技术、新理念融入教学及时传递给学生。高职院校应当首先鼓励教师通过加强理论学习取得“双证”,同时,在学校层面积极寻求与企业合作,轮流选派教师顶岗实习,帮助教师不断更新自身知识结构,使其真正具有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所需要的理论和实践能力。

高水平的“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

建立一套全面、可行的“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培养机制是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的前提和保障。

(一)建立健全“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引进机制

现阶段高职院校引进人员重点必须从过去的高学历研究型人才转向具备一定理论水平和学历层次的高素质的企业技术骨干,通过相应的优惠政策吸引一部分理论与实践水平皆佳的企业精英来校任教。

(二)建立健全“双师”素质教师队伍激励机制

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鼓励现有教师不断加强自身学习,参加各类层次较高的执业资格考试,如执业药师、执业兽医师、执业律师及注册会计师等,对于取得证书的人员给予一定奖励,在职称评定、评优评先等方面予以倾斜。此举旨在促进教师自觉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以我院动物药学院为例,目前该院已有十多名教师通过自身努力取得了国家执业药师资格。教师在取得证书的同时,也提升了自身的知识水平。

(三)建立健全“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培养机制

由于许多执业资格证书的取得仅仅侧重于理论知识的积累,严格意义上说,教师取得了执业资格证书并不能完全说明其真正具备了“双师”素质。有鉴于此,我院出台了《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关于选派青年专业教师赴企业锻炼的意见》,成立了江苏现代畜牧业校企合作联盟,积极为中青年专业教师提供赴对口企业顶岗实习的机会。通过这一系列培养教师专业技能、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水平的有益举措,我院涌现出了一批不单是理论型学者,更是谙熟专业理论知识和产业一线实践操作的“双师”素质教师。为保证教师企业锻炼的实施质量,学院还规定教师锻炼期间形成的所有工作材料归入教师个人业务档案,作为教师考核、晋升职称的重要依据。

(四)建立健全“双师”素质兼职教师聘用机制

《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双师”素质教师认定及管理暂行办法》明确指出,我院“双师”素质教师认定的范围是我院从事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专任教师和校内兼职教师。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工作开展以来,我院吸引了众多合作企业优秀管理人才、技术骨干、能工巧匠到校担任兼职教师。针对大部分兼职教师没有接受过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培训、不懂教育教学工作规律、教学基本功薄弱等弱点,我院对他们进行了职业教育基本理论及教师职业道德等方面的集中培训,使其具有作为一名高职教师所应具备的使命感和基本素养。同时,我院还出台了《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校外兼职教师职称认定办法》,通过严格规范的认定将兼职教师认定为初级职称、中级职称、副高级职称和正高级职称四个等级,实行优劳优酬。通过上述一系列得力措施,目前我院初步建成了一支既有丰富理论知识,又有较强实践动手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的“双师”素质兼职教师队伍。

通过上述“引”、“激”、“培”、“聘”等系列措施,我院已初步建成了一支“专兼配合,共同发展”的“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双师”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单纯是一种目的,不是为了敷衍应付上级部门的评估与检查,而是一种手段,旨在打造一支既能开展专业理论教学又能指导技能训练的“双师”素质师资队伍;是一种提升,以此促进我国高职教育事业的腾飞,全面提升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真正培养出合格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国家骨干院校建设 篇3

关键词:国家骨干高职院校 校企合作 本土化

0.引言

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培养应用性人才过程中,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不同的教育资源与教育环境,发挥各自的优势,把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校内教学与直接获取实践经验和岗位能力的生产现场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同时,地方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又是服务区域经济的基本元素,区域经济的发展给地方高职院校的建设提供了物质保障。娄底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娄底职院)于2010年被教育部、财政部联合组织专家评审,确定的首批骨干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在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背景下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发挥自身区域优势、自身特点来实施本土化的校企合作,是骨干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1]。

1.实施“校企合作”本土化的意义

1.1有利于地方经济发展,为职业教育的专业发展提供信息

在高职院校与本地企业实施校企合作的过程中,能及时掌握到一线人才的需求情况,娄底区域内产业结构的演变情况及产业对人才的需求,进而及时根据市场需求进行专业开发及课程体系建设,培养符合区域经济发展的专业人才。

1.2有利于校企之间的研究开发、资源共享和成果转化

地方职业院校实施本土化的“校企合作”能极大的整合区域内的科技信息,建立高效、开放、资源共享的信息平台,能尽快的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社会生产力,最终增强科技持续发展的能力和服务娄底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

1.3有利于提升“两型”社会的建设水平,促进娄底经济跨越式发展

娄底市作为以“长株潭”为核心的3+5城市群建设中的一极,在对接“长株潭两型社会”规划纲要上提出了“数字娄底、工业强市”、“后发赶超” 的口号。实施本土化的校企合作能将区域内的政府、高校、企业、科研机构等有效的整合在一起,是加速娄底“后发赶超”,促进娄底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助推器。

2.娄底职院实施校企合作本土化的现状及不足

2.1校企合作的现状

娄底职院根据各专业的特点和市场需求,按照基于“工作过程,能力本位”的思路与本土企业进行了大量校企合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1“2+1”的教学模式。学院现有开设了制造、资源、电子信息、土建、财经等大类34个专业,建立了覆盖所有专业的150多个校外实习基地,学生前2年以在校学习为主,第3年在实习单位顶岗实习。学生在顶岗学习过程中,具有员工与学生的双重身份,使企业的实际技能学习与校内学习有机结合,即是对校内所学知识的检验,更是实现能力与岗位的“无缝对接”。

2.1.2 “订单式”的人才培养。近年来,学院坚持以需求为导向,根据企业需求,有针对性的设计培养方案,真正施行订单培养。如“佳和订单班”是畜牧兽医专业与湖南佳和农牧有限公司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实行 “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校企合作办学机制,毕业生100%对口就业;又如“东宝订单班”是软件技术专业与深圳市东宝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合作开办的,采用2+1学制,学生在校学习2年,在公司实习1年,毕业后即可成为公司员工。培养信息管理系统开发、3G手机软件开发方向的专业技术人才。

2.1.3与企业共建实训基地。在校企合作中共建校内实训基地:如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与娄底市翔鹰汽车贸易有限公司在校内共建了娄底职院驾校,不仅可以提供驾照培训,更是学生进行汽车电器原理、汽车维修等专业核心技能课程的一体化现场教学及实训场所。

2.1.4为地方提供专业服务。如畜牧兽医专业用学院的优质畜禽饲养管理、宠物养护及疾病防治资源,为娄底市养殖公司、养殖场、宠物店及养殖农户提供专业服务。

2.2校企合作中存在的不足

目前,娄底职院校企合作形式多样,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2.2.1校企合作的侧重点没有与区域经济特色相适应,没有强调自身区域的稀有资源性,校企结合流于某些比如签协议、挂牌、赞助等形式。如學院的150多个校外实训基地中,各专业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IT类、农林畜牧类专业,而会计电算化专业至今都没有由本地企业所提供的稳定实训场所。

2.2.2校企合作的形式单一。目前,娄底职院的校企合作采用企业赞助方式比较多,但没有在行业内组合、形成集团化特色,大多数专业的校外实训基地还停留在初始建设阶段。

2.2.3校企合作没有适时结合本地经济的优势发展自己的企业和服务实体,形成服务地方特色的多渠道、多层次、结合自身优势的校企合作。据2014年娄底市政府工作报告中重点发展农机、煤机、电子陶瓷、高级硅砖等特色产业,打造特色产业基地。但在娄底职院的34个专业中,建筑类专业是重点建设专业,呈现一枝独秀的发展趋势,学生规模占全校生的20%以上,也是办学最成功的专业,这种现象与学院的“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理念显得不协调。

3.实施校企合作本土化的应对对策

3.1专业发展方向应与区域经济的发展相适应

高职院校开展校企合作,应体现其专业特色、办学特色和区域特色。本土化特色反映在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结合的层面,也反映在办学模式、服务对象与性质等方面,不仅要校企合作,而且要探讨怎样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发展,直接或间接融入企业的经营与建设之中,职业教育获得企业的认可才能保持可持续发展。

娄底承接“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的辐射,通过发挥自身优势着力创建全国文明卫生城市,并担负着带动整个湘中地区发展的重任,在对接“长株潭两型社会”规划纲要上,市政府提出了着力打造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医药食品、节能环保等产业集群地。为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娄底职院应对原有的专业进行优化重组,调整专业建设规划,重点打造煤矿、建材、信息、电子、药品、环保、旅游等专业,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企业的需要,对接区域经济支柱产业。

3.2全面加强同地方企业的交流与合作形成行业特色

娄底职院一直把“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作为学院的办学理念,是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技术人才的基地。因此,学院应与娄底的钢铁、机械、能源、建材、农机、旅游、化工等企业的对口需求之间形成相互依赖、相互支持的紧密合作。积极争取重点企业对学院的教学、实验设备等的支持,并策划建设资源共享的校企合作项目;建立双方合作的长效机制,推进校企合作项目对接,充分发挥“校企”双方优势,发挥职业教育为社会、企业服务的功能,为企业培养更多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性人才;加大学院科技服务区域经济的特色,积极推广农业、机械等领域的研究成果,推动学院整体科研水平的发展,提高学院服务区域经济的能力,扩大学院在地方企业间的影响。

3.3 充分发挥校企合作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3.3.1制订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各专业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应制定校企合作工作计划,真正发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在与企业充分研讨、论证的基础上,完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特色鲜明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灵活机动的顶岗实习安排,做到顶岗实习“可控、有效、双赢”的效果。

3.3.2对课程体系进行革新。大力开展“双证书”教育,学院各专业与企业专家共同组建工学结合课程建设项目组,聘请企业实践专家全面参与课程建设工作,将职业资格认证、职业规划和职业道德素质教育融入课程体系及课程教学内容;加强工学结合配套教材等教学资源库建设,完善课程标准,实现课程教学设计与专业职业岗位、岗位群、技术领域任职的深度融合。

3.3.3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学院各专业应把握专业的发展趋势,加强对已建成校外实训基地的维护、升级与管理。不断完善校外生产性顶岗实习的管理与监控体系,切实保证在企业内进行的实践教学质量,提升校外实验实训基地的社会服务功能。

4.结束语

高职校企合作,体现其专业特色、学校办学特色和区域特色,是方向标,是衡量成功的标志。本土化特色反映在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结合的层面,也反映在办学模式、服务对象与性质等方面,与教育观念、政策支持、国家国情、地域经济有着密切的关系。探索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背景下的校企合作本土化运行模式,为全国高职教育发展提供新经验,为构建中国特色的有吸引力的职业教育,构建国家骨干高职院校新亮点,为国家骨干高职院校校企结合本土化建设提供新的视角和平台[2]。

参考文献:

[1]胡开炽,顾振华.基于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背景下的校企合作本土化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2011( 3).

[2]廖克玲.示范性高職院校校企合作的本土化探索,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2009(6):43-46.

国家骨干院校建设 篇4

1 骨干高职院校建设专项资金的特点

骨干高职院校建设专项资金是项目院校为完成财政部、教育部批复的项目建设方案和任务书中规定的项目建设任务,实现预期建设目标的专用资金,有建设时间的限制和专门的管理和验收要求,具有以下的特点。

1.1 资金来源多元性

骨干高职院校建设专项资金来源于中央财政拨款、地方财政配套资金、行业企业投入和院校自筹资金。中央财政专项资金一次确定、三年到位,逐年考核,适时调整;按照建设方案要求,地方财政按照不低于1:1的比例配套项目建设资金;行业企业投入资金主要是与项目建设院校有深度合作关系的行业企业投入的现金或设备;院校自筹资金是院校自有资金(如对外培训收入、学杂费收入等)。

1.2 资金用途和范围指定性

骨干高职院校建设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办学体制机制创新、校企合作制度建设、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教学实验实训条件建设、社会服务能力建设、重点专业群及其他方面。中央财政专项资金用于实验实训设备购置部分的经费一般不超过中央财政专项资金总额的50%;用于师资队伍建设部分的经费一般不超过中央财政专项资金总额的15%,其中1/3可用于聘用兼职教师。地方财政和项目院校必须安排一定经费用于师资队伍建设,其中用于聘用兼职教师的经费原则上不低于中央专项资金。

1.3 资金投入数额较大性

骨干高职院校项目建设从启动到教育部、财政部最后验收,时间超过3年,每所建设院校投入的总资金(含中央财政拨款、地方财政配套资金、行业企业投入和院校自筹资金)最少的在5000万元左右,最多的已经超过1个亿。

1.4 资金核算独立性

骨干高职院校建设专项资金按财政国库管理制度的有关规定办理支付,纳入项目建设院校财务机构统一管理,并设置单独账簿进行核算,专款专用、专账管理。项目建设院校负责对资金投向及年度资金调度安排,专项资金当年结余,可结转下年继续使用。

2 骨干高职院校建设专项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在骨干高职院校项目建设前期申报方案和任务书时,有些院校项目由于论证不够充分细致,统筹规划不够全面科学,项目实施过程中监督机制不够健全等原因,往往导致部分专项资金使用效率较低,使用效果不明显,不能满足项目绩效目标考核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2.1 项目预算不够科学合理

骨干高职院校项目建设主要是从改革成绩突出、特色鲜明的高职院校中进行遴选。各个院校在申报骨干校项目建设方案时,比较注重项目建设的整体规划,对项目大项从建设内容和资金来源都进行总体较为合理的安排,为了项目能够申报成功,项目总体预算都做得很“漂亮”,项目资金来源既有中央财政支持、地方财政配套,又有行企投入和院校自筹资金,有的院校将行企投入和院校自筹资金预算做得很大,这样显得项目建设有足够的资金保障,但是项目一旦获批,为后期项目建设筹措资金带来较大的困难。从具体子项目预算来看,有些项目预算不够精细,缺少可靠的依据和合理的预算方法,只凭以往经验进行估算,既没有财务数据作依据,也没有经过行企专家进行可行性分析,论证不够充分。项目预算不科学,导致资金执行时,有些项目资金结余较多,需要想办法把钱花出去,有些项目资金预算不足,难以完成建设任务,只能挤占其他子项目资金。

2.2 项目资金支出不够规范

骨干高职院校建设立项后,从项目建设方案和任务书申报到获批,往往需要经过半年以上的时间,有的甚至近1年时间,这样无形中就缩短了建设周期,有些院校不敢贸然进行项目前期建设,造成项目建设前期投入少,后期投入多,甚至可能出现突击花钱现象。由于建设期相对缩短,这样就可能发生有些实验实训设备购置方案还没有经过充分调研论证,或者实际情况与当初项目申报时已经发生了变化,但为了验收时符合资金执行进度要求,而购置了大量性能指标不符合实验与实训需要的设备和仪器,导致资金严重浪费。另外如办学体制机制建设、人才培养与课程体系改革、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等“软性”支出,花钱相对比较困难,如果当初项目预算时不够合理,预算指标过大,就有可能出现将项目之外的日常经费开支用在项目上报销。更有甚者,会用一些虚假的合法票据来套取项目资金。

2.3 资金监管机制不够完善

骨干高职院校项目建设资金金额较大、涉及面广、政策性强,项目资金需要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监管。尽管每所项目建设院校都根据《高等学校财务制度》《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管理暂行办法》等文件精神,结合院校自身实际,制定各院校项目建设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对项目预算、支出和决算方面做出明确规定,但是有些院校没有制定具体的资金管理实施细则,这样在实际执行中不便于操作,容易出现资金监管不到位。骨干校项目建设预算执行时,有些院校财务监督更多的只是事中审核,而事前和事后环节的监督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由于骨干校建设实行项目负责人负责制,经济事项的真实性主要依靠项目负责人把控,财务审核往往只能进行合法性审核,而对真实性难以认定,这样容易出现挤占、挪用专项资金的现象。此外高职院校内部审计监督职能相对弱化,不能参与项目建设全过程,事后审计多,事前、事中审计少,不能从根本上起到全程监督控制作用。

2.4 资金绩效考核不够到位

从总体上讲,通过骨干高职院校项目建设资金的投入,各项目建设院校在体制机制创新、教育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实训条件建设、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等方面均会取得不同程度的建设成效。但是由于骨干校建设专项资金来源多元性,绩效评价标准不统一,评价指标较难量化,缺乏完整健全的资金绩效评价体系,对项目资金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难以进行客观合理的评价,对项目资金投入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和长远影响难以进行科学准确的评估。

3 加强骨干高职院校建设专项资金管理的措施

3.1 充分调研论证,细化项目预算

骨干高职院校项目建设专项资金的目的性和计划性很强,必须做好前期统筹规划工作,完善重大项目的科学论证和决策机制,对项目实施的可行性、必要性和效益性进行科学的评估,合理安排资金预算,确保项目建设任务的顺利完成。项目建设院校首先深入开展调研论证,制定和发布重点规划项目指南;其次组织重点规划项目的专家评审和遴选工作,确定重点规划项目建设计划;最后根据教育部批复的项目建设方案和任务书,安排专项资金年度计划,科学编制项目建设年度预算,确定各建设项目资金来源和额度,保证资金使用效益最大化。骨干校项目建设具体组织实施时,应以建设任务书的验收要点为依据对所有的建设项目进行分类核算和管理,确定所有末级子项目建设任务,并按资金来源制定四级编码方案,确保各子项目建设资金支出的唯一性。每个项目组要按月上报各子项目月度支出预算,财务部门根据各子项目的预算整体规划学院总支出预算,合理有效的安排资金。

3.2 严格审批程序,规范经费支出

骨干高职院校项目建设资金实行项目负责制,分项管理,责任到人,对每笔资金的使用都应当符合项目建设方案的要求,保证资金的使用计划经过详细论证,并经骨干校项目建设办公室批准后才能执行。为严格区分日常经费和专项资金支出,项目院校应制作项目资金专用审批单、借款单和报销单,项目资金使用实行自下而上的逐级审批制度。财务部门应配备专职人员进行项目资金的审核,确保专项资金规范合理使用。对骨干校项目建设资金应建立单独账套,实行专账管理。在专账中,按照子项目建设内容设置明细账核算建设期间发生的各项支出,定期进行汇总、分析和反馈。通过专用账套中设置的预算预警功能,随时掌握项目资金的执行进度和使用情况。

3.3 完善内部控制,强化财务监督

为加强骨干高职院校项目建设资金的管理,项目院校应根据《高等学校财务制度》《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管理暂行办法》《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等有关法规,结合院校自身实际,制订骨干校项目建设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及实施细则,完善项目院校物资采购管理办法、采购工作与招标管理办法等内部控制制度,使项目建设有章可循,做到资金管理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项目院校应成立由财务、审计、纪检监察等部门负责人组成的项目建设经费专项组,全面负责专项资金的年度预算和年度执行计划的制定,对项目建设专项资金的事前、事中和事后各个关键点进行管理和监督,做到事前评审、事中跟踪审计、事后绩效评估,增强资金使用的透明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3.4 加强绩效评价,提高管理水平

骨干高职院校项目建设资金绩效评价是对资金支出与产生的效果和影响进行衡量,是以支出“结果”和“追踪问效”为导向,以定性分析与定量评判为手段的预算支出管理方式。做好绩效评价首先是要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绩效评价要考虑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三方面因素,绩效指标的设定应遵循短期效益与长期效益相结合、定量和定性相结合、通用和专用指标相结合的原则;其次是要建立绩效评价标准。评价标准的确定要以各部门、各类项目的历史数据作为测算基本依据,同时考虑同类部门的支出水平,测算出能够反映同类资金使用状况和效益状况的整体水平,作为标准值来衡量资金支出的效益;最后是要重视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项目院校要研究和制定专项资金绩效评价管理办法,将绩效评价结果与学校总体发展规划、重点项目建设、资金投入方向、责任人的业绩考核等方面挂钩,真正做到对资金使用必问效,无效必问责的考核机制,从而有利于更好地完成既定的项目建设预期目标。

摘要: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专项资金金额较大、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如何科学合理、规范高效使用专项资金,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文章分析了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专项资金的特点,对骨干高职院校建设专项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提出加强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专项资金管理的方法和建议。

关键词:骨干高职院校建设,专项资金,项目预算

参考文献

[1]刘宏.国家骨干院校建设项目资金使用和绩效考核的探讨[J].中国市场,2013(8).

[2]鲁明.国家示范高职建设项目资金管理的研究和实践[J].会计之友,2011(3).

国家骨干院校建设 篇5

2012年度“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

计划”骨干高职学校项目建设工作的通知

教职成厅函[2012]18号

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财政厅(局),深圳市教育局、财政委员会:

按照《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确定“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骨干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的通知》(教高函[2010]27号,以下简称《立项通知》)要求,教育部、财政部决定启动2012年度“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骨干高职学校项目建设工作,项目建设期为3年。现将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一、有关地方教育行政、财政部门要会同建设学校举办方,按照《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教高[2010]8号,以下简称《实施通知》)和《立项通知》的要求,履行各自职责,兑现申报承诺,落实扶持政策,加大支持投入,引导建设学校创新办学体制机制,以专业建设为核心,加强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带动本地区高等职业教育整体水平的提升。保证2020年以前建设学校不升格为本科院校。

建设学校要制定明确、可行的项目建设阶段目标,强化过程管理,确保《实施通知》和《立项通知》提出的建设责任落实到位,建设任务顺利完成,建设目标得以实现。要严格遵守《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印发“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教高[2007]12号)有关规定,专款专用,中央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支持建设学校重点建设、专业内涵建设与体制机制创新,不得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专职人员引进。

二、有关地方教育行政、财政部门接到本通知后,应根据2012年度中央财政确定支持的项目资金预算控制数,会同建设学校及其举办方调整建设方案和项目预算,制定和完善相应的保障措施,切实履行《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推荐书》对建设学校所承诺的政策及资金支持责任。省级教育行政、财政部门要组织专家对建设学校修订后的建设方案和项目预算进行论证(专家组应由教育、财政和相关行业、企业专家组成)。通过论证后,建设学校按照调整后的建设方案和资金预算,填写《“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骨干高职学校项目建设任务书》(见《立项通知》,以下简称《任务书》)。

三、建设学校的新建设方案和《任务书》须经教育部、财政部批复后,方可正式启动建设工作。批复后的建设方案和《任务书》,将在教育部政府门户网站()“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专栏予以公布。

建设学校请务必于2012年7月15日前,将新的建设方案和《任务书》(各一式3份)及电子文稿一并报(发)送至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办公室(地址:北京西单大木仓胡同35号,邮编:100816,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转,电话/传真010-66096232,电子信箱:sfgz@moe.edu.cn)。

四、有关地方教育行政、财政部门要加强对建设学校项目实施进度的检查,加强协调、沟通,及时将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情况和问题反馈给教育部和财政部。我们将按照建设方案和《任务书》对项目实施情况逐年考核、适时调整,对年度绩效考核不合格的学校,将取消其立项资格、终止支持。

教育部办公厅 财政部办公厅

国家骨干院校建设 篇6

关键词:专业 机制体制 创新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是一个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要求实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笔者学院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学生,主要在船舶机械制造业和东北老工业基地重点产业中的装备制造业就业。随着就业形势和企业实际生产需求的变化,传统的课程教学体系开始显示出越来越多的弊端,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的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当前,笔者学院正在大力推进骨干校建设,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成功申报了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能力项目。为了更好地把该专业建成产业支撑型、有特色、高水平、具有辐射带动作用的优势品牌专业,全面提升专业的教学水平,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走进企业后成为留得住、用得上的人才,必须对课程体系进行调整,以实现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前提,深入研究专业改革的方式方法,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在近年来的教学中,笔者认真研究和分析了学生的学习状态、效果,结合企业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仔细分析了目前该专业存在的缺点和不足,针对教学中的一些弊端,提出了专业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一、机制体制创新

目前,应抓住国家骨干校建设这一契机,依托学院校企合作管理平台,建立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指导委员会。

完善动力机械厂职能,建设“校中厂”式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引入企业新技术和新工艺,让学生通过真实产品来完成工厂的实际生产项目;以现有校外实训基地为基础,建立中航黎明锦西化工机械(集团)公司“厂中校”式的校外实训基地,实现合作办学,互利双赢;依托渤船机械有限公司,深化“前校后厂”的校企合作模式,企业派技术能手指导学生实习,通过企业的产品增强学生的实际工作经验;通过技能大赛和学生社团促进教学改革,将比赛内容融入到教学中,形成“层层比赛、以赛促教”的局面;将机床操作工和机床装调维修工岗位资格标准融入相应课程,通过双证书制度,实现岗位职业标准、技能鉴定与教学内容的有机融合。

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依托装备制造业,推进校企深度融合,与企业(行业)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专业教学要求与企业(行业)岗位技能要求对接;推行“双证书”制度,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引入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以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创建“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实践能力与工作要求对接”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积极试行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将学校的教学过程和企业的生产过程紧密结合,校企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三、课程体系调整

过去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结合不够紧密,各门课程所学知识交叉重复现象严重,难以实现理实一体化。为了纠正这一弊端,应当对现有课程进行整合,开发出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

深入企业进行专业调研,了解本专业学生的工作岗位及工作任务,通过专业指导委员会对各工作岗位进行分析,提炼出专业典型工作岗位,对岗位所包含的实际工作任务进行归纳分析,确定专业主要就业岗位,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开发理念,将该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初步划分为典型工作任务。根据典型工作任务和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对现有职能任务进行重新调整,对现有课程进行优化和整合,重新划分各门课程的边界,从而形成新的学习领域课程。建设普通机床机械零件加工、液压与气压传动、金属切削机床3门专业优质核心课程,通过其带动其他骨干课程的建设,有力地支撑整个专业的课程体系。文化基础知识则以“必需、够用”为度,删除原有课程交叉重复的部分及理论性过强、过深、脱离生产实际的部分。

四、教学模式改革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等先进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方法。如利用切削加工仿真软件进行金属切削加工过程的虚拟模拟、校外兼职教师利用网络通信工具进行远程视频教学与技术支持、利用虚拟软件进行机床拆装与机械装调等,达到降低教学成本、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根据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2个班级交替进行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训,实现工学交替。学生从一年级入学到三年级毕业,技能培训不断线;实训基地设备运行,常年不断线;各专业的班级技能培养交错进行;将企业真实产品引入课堂,配合知识点下工作任务单,使用真实产品培养学生技能。在实施过程中教学组织安排不断得到完善,使之适应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

整个教学过程采用项目教学法和理实一体化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锻炼学生的分析、总结和动手能力,同时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为其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奠定良好的基础。

五、师资队伍建设

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的教师要想提高综合素质,就应该从理论和实践这两个方面着手,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并能将两者融会贯通。专业教师不但要具备先进的高职教育理念,还应当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和一定的课程开发能力,更应该提高社会服务能力。

教师要积极吸收新技术、新工艺,提高工程实践能力,如理论教师要走进实验室,走进工厂,定期到企业参加挂职锻炼,亲自操作机床加工零件,对普通机床进行拆装和维修维护;每年至少参加一次国内外职业教育及学术交流会,把握专业发展方向;参与社会服务和应用技术项目的研究开发,提高社会服务能力。

六、评价体系改革

摒弃以往单纯的闭卷考核方式,采取理论笔试、技能考核及行业打分相结合的多样化手段。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聘请企业人员参与教学管理,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模式。定期对用人企业及毕业生进行走访,了解企业对毕业生的满意度及毕业生的发展轨迹,建立毕业生信息跟踪平台。从而及时反馈信息,调整教学方式和手段,不断适应企业对学生的要求。

笔者学院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的教学改革任重而道远。教学改革应当以骨干校建设为契机,以船舶制造业为依托,紧跟行业发展,突出高职教育特点,面向市场,大力做好课程教学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专业教学水平,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力求培养出具有良好综合素质、体现行业特色、具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专业人才,使该专业的改革与建设在辽宁省内起到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邓红珍.对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综合化的思考[J].职教论坛,2005(9).

[2]张明.机械制造专业生产实习改革的探讨[J].高教论坛,2006(03).

[3]李严彬.浅谈机械制造专业基础课教学革新[J].成才之路,2011(06).

国家骨干院校建设 篇7

为强化建设项目资金管理,加强对自身工作绩效考核,充分调动财务处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我们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讨。

1 健全管理制度

为稳步推进骨干院校建设,筹措、使用和管理好骨干院校项目建设专项资金,是保障国家骨干院校建设任务顺利实施的关键。加大经费筹措和投入力度,科学安排、合理使用、强化管理专项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责任重大。作为骨干院校的建设单位,特别是具体负责资金管理的部门,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切实管好用好资金,保证建设资金的足额到位,满足骨干院校建设的需要。学院以《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管理暂行办法》(教高[2007]12号)为指导思想,结合学校项目建设的实际。制订了《项目建设专项资金管理实施细则》、《项目资金管理使用流程》明确资金的使用范围、标准及会计核算办法。严把审核关,以制度为依据,使项目资金使用有规可循。

2 项目资金的使用

2.1 严格项目预算管理

由于国家专项资金的目的性计划性极强,预算一旦批复不允许随意调整。因此,骨干院校建设预算计划的编制必须根据国家项目计划的投资方向,确定建设的投资范围,由专项资金使用管理部门在一定范围内组织各部门公开申报,经论证确定具体项目、资金额度及详细的项目经费使用计划,并纳入骨干建设的预算支出计划,严格实行预算管理。严格按照各子项目的比例要求执行:中央财政投入的专项资金用于中央财政支持的重点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资金投入比例为29%,师资队伍建设投入比例为15%,教学实验实训条件建设投入比例为48%,办学体制机制创新与校企合作制度建设投入比例为8%。并严格按照教育部、财政部批准的学院建设方案及任务书中的预算执行(中央财政投入的专项资金不得用于基本建设和人才引进等其他项目和内容的建设)。非中央财政投入的专项资金(地方专项资金、社会企业支持资金和学校自筹资金)主要支持非中央财政支持的重点专业及专业群建设和基础条件建等。

2.2 在大预算的前提下,细化各子项目预算

以任务书的验收要点为依据对所有的建设项目进行分类核算和管理,对四个重点建设专业及四个其他建设项目进行任务分解,共确定了1000多个三级子项建设任务。并根据任务书的总预算额度,组织每一子项目制订详细的建设项目任务分解表,下发各项目组,进一步明确各时期的建设进度与绩效目标。要求各项目组按月上报月度支出预算,财务部门根据各项目预算整体规划学院支出,做到合理高效的使用资金,杜绝浪费。

2.3 严格财务审核、审批手续,规范财务账务处理方法

财务部门设立专职人员进行项目资金的审核和账务处理。为区分学院日常支出,特别制作了项目资金专用审批单、借款单和报销单。资金使用实行由下而上的层层审批制度,财务处单独设立骨干院校建设专用账套,对八个建设项目分别设立台账,在记账的同时实现了资金使用情况的统计分析功能,设置了预算预警功能,随时可以掌握各项目资金的预算执行情况。

2.4 经费支出的主要内容

实施国家骨干高等职业院校建设项目的专项资金,用于列入国家骨干高等职业院校项目建设任务书和国家骨干高等职业院校建设方案的各子项目建设中所发生的费用,主要支出范围包括:教学实验实训条件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专业群建设,教学管理改革建设,教学基本建设项目,社会服务建设项目,其他经过学院认定可以在专项资金中列支的费用等。其中具体包含了仪器设备及软件的采购、运输、安装与调试,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引进和培训,兼职教师、国外专家和企业专家的聘请,教学资源库和信息管理平台建设等各种费用。

2.5 监控管理,确保建设项目如期完成

项目建设专项资金的管理应坚持集中使用,突出重点;总体规划,分年实施;项目管理,绩效考评的管理原则。学院按照教育部、财政部的规定,制定国家骨干高等职业院校建设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及实施细则,成立了项目管理领导小组,对建设项目的资金投向及年度资金调度安排、固定资产购置等实行全过程监督。

3 加强项目资金使用的绩效考核

绩效考核必须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实现考核结果与职工的薪资、绩效工资、职位升降紧密挂钩。我们的绩效考核总体思路是应尽可能细化、量化,同时具备前瞻性、完整性和可操作性。

加强预算绩效考核,提高预算管理水平。预算绩效考核是经费支出与产生的效果和影响进行评价的行为,是以支出“结果”和“追踪问效”为导向,以定性分析与定量评判为手段的预算支出管理方式,它对提高预算支出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具有重要作用。绩效评价要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建立科学的预算支出绩效考核指标体系。预算支出考核要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项目投资评价三方面考虑,绩效指标的设定应遵循短期效益与长期效益相结合、定量和定性相结合、通用和专用指标相结合的原则。二是建立预算支出绩效评价标准。在对各部门、各类项目的历史数据进行客观、公正测算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同类部门的支出水平,测算出能够真实反映预算同类资金的使用状况和效益状况的整体水平,作为标准值来考虑预算支出的效益。三是重视预算支出绩效考核评价结果的应用。要研究和制定预算支出绩效考核结果的应用管理办法,将绩效评价结果与学校总体发展规划、经费投入方向、资金支持重点、责任人的业绩考核挂钩,真正实施对预算资金的追踪问效,以实现学院资源的合理有效使用。四是出台具体奖惩办法,将评价结果作为下一学年预算资金分配的依据。依据绩效评价的结果,将各部门、系部按绩效情况进行排序,将绩优部门的成绩计入年终的学院绩效考核总成绩中进行一定的物质奖励,对于考核不合格的部门和系部将减少下一年度的经费拨付,真正起到“奖优罚劣”的目的。

4 项目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学院在专项资金的申报及实施过程往往由于缺乏统一规划以及监督机制不健全等原因,导致部分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率不高。不能全面满足目标绩效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 项目预算过粗,缺乏详细的规划

在申报财政专项资金时,往往只编制粗放型的项目预算。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因素。粗放型的预算,一方面可以在项目实施时获得较大的自由度,减少预算约束;另一方面可以避免在项目申报过程特别是课程建设等“软件”建设预算细化难度较大时,造成预算与实际使用的脱离。

4.2 专项资金构成不合理

各级财政在下达专项资金时,会要求学校对该专项资金按一定的比例进行配套。这会造成专项经费挤占正常经费现象的发生,导致学校正常经费的紧张。引起学校挤占挪用专项资金用于日常公用支出,严重影响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

4.3 专项资金支出不规范

专项资金具有较强的时效性,项目必须在约定时间内完成。而专项资金的到位一般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滞后现象,资金是否及时足额到位将直接影响项目执行效果。

参考文献

[1]鲁明.国家示范高职建设项目资金管理的研究和实践[J].会计之友,2011(9).

[2]吕潼.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项目建设专项资金筹措与使用管理的思考[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4).

[3]卢东.加强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专项资金监管的途径和方法探讨[J].审计与理财,2011(8).

国家骨干院校建设 篇8

本刊讯2012年12月26-28日, 四川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院长傅德月教授主持了召开了学院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验收会, 对2012年开展的学院骨干院校建设工作进行全面验收性检查和总结。

会议依次听取了在推进学院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工作中, 通信工程系、移动通信系、计算机科学系、经济管理系负责人的对学院建设目标和建设思路的认识, 推进工作的思路, 以及重点专业2011年和2012年建设任务完成情况逐项汇报。听取看图情信息中心牵头的“数字化校园建设项目”和学生处牵头的“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及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建设项目”进展情况汇报。

各位院领导对各个项目建设推进情况进行了点评。傅德月要求骨干院校建设时间过半, 本次推进会的目的, 就是要再鼓劲、再落实。推进骨干院校建设要做到机制有保障、项目有职责、管理有制度、绩效有考核。示范建设办公室要组织做好资料的收集, 2012年各个部门的绩效考核与骨干院校建设项目的推进情况挂钩。各项目组要抓紧时间整改不足, 同时按照任务书落实后续建设任务, 各项目组理念要凝练、问题要找准、数据要精准、特色要鲜明、内涵要清晰、亮点要突出, 保证按时按质按量完成骨干校建设任务。 (卓鹏)

国家骨干校建设专项资金管理探析 篇9

一、加强专项资金的筹措, 科学合理进行资金配置

1. 加大筹措力度, 力求多渠道筹措资金

国家骨干校建设项目资金投入预算是在项目申报时就已明确且经过反复论证合理筹划, 并明确建设经费的使用方向和范围。骨干校建设需建立健全以政府引导为主、市场调控为辅的筹资体系。

2. 坚持科学合理安排资金, 保证专项资金重点投入

统筹兼顾、科学合理的安排资金, 不断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是骨干校建设的重要保证。坚持集中资源、突出重点、合理安排、讲求效益的原则;坚持科学预算、公正透明、专款专用的原则;牢固树立节约为本的思想, 少花钱多办事, 把有限的资金用到刀刃上的原则, 确保骨干校建设的顺利进行。

二、强化专项资金预算职能,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作为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控制工具, 全面预算管理已被广泛应用于项目管理中。在国家骨干高职院校项目建设中, 为加强预算管理、严格控制支出、实时监控进度、绩效考核检查、规范资金使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保证项目建设顺利实施, 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尤为必要。

一是建立健全预算分级管理机制, 形成财务部门全面预算管理、项目组细化预算管理、职能组预算执行的管理模式, 保障以全面预算为核心的财务管理体系高效运行机制。完成国家骨干校建设全面预算的编制及执行工作。

二是构建国家骨干高职院校项目资金预算体系。对国家骨干高职院校项目资金实行总预算, 并按资金的来源 (筹集渠道) 分设中央财政投入资金预算、地方财政投入资金预算、行业企业投入资金预算、学院自筹资金预算。严格按专项资金的用途预算支出, 即:中央专项资金用于实验实训设备购置部分的经费一般不超过中央专项资金总额的50%;用于师资队伍建设部分的经费一般不超过中央专项资金总额的15%, 其中1/3可用于聘用行业、企业有丰富一线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其余的中央专项资金用于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地方财政和项目院校必须安排一定经费用于师资队伍建设, 其中用于聘用行业、企业有丰富一线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的经费原则上不低于中央专项资金。

三是指导各子项目组完成年度全面预算, 组织分解、落实各子项目及细分项目年度全面预算等。各子项目及细分项目等负责人将全面预算分解到子项目建设的最末级单元, 细化到人, 量化到建设活动各环节, 形成责任到人, 人人有指标, 事事有预算的精细化的预算管理项目机制。

四是把子项目的各项经济活动纳入到财务管理体系之中, 实行全过程动态监控资金流向, 全面实施预算执行进度分析, 增强预算控制的针对性及科学性, 对大额费用进行效益分析论证, 对专项费用专项研究, 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运用内部监督制度及措施, 形成全方位的预算运行监督管理格局。

三、严格专项资金审批报销程序, 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1. 审核项目资金支出

财务部门及项目建设小组按照建设项目内容设专账, 并根据建设方案及细化资金预算设明细账, 建设期间发生的各项费用能够按建设子项目及资金来源记账。严格规范项目经费审批报销流程, 规范资金使用范围, 严格审核原始凭证, 定期汇总、分析、公布, 实时跟踪项目资金的执行进度和使用情况, 确保专项资金使用和管理规范、科学、有效。通过单独设立账簿进行核算, 保证专款专用, 专账管理。

2. 严密会计账务处理体系

为反映不同来源及跨年度的专项资金的收支结余情况, 对国家骨干高职院校项目专项资金通过“拨入专款”核算, 下设“中央财政投入资金”、“地方财政投入资金”、“行业企业投入资金”、“学院自筹资金”;专项资金支出使用五级科目明细进行核算:一级科目“专款支出”, 二级明细科目“国家骨干校支出”, 三级明细科目“重点专业、专业群及其他项目”, 四级明细科目“实验实训条件、师资队伍、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建设、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校企合作、专业群建设”, 五级明细科目为三级子项目, 而且根据资金来源设置辅助核算。通过报表系统, 设计了骨干校建设经费预算及实际支出和经费结余情况, 提供全面系统的会计信息, 从总体上把握骨干校建设的节奏, 保证骨干校建设顺利实施。

3. 实行子项目负责人制

通过资金审批程序规范化达到项目资金使用范围权责清晰、责任到人, 每笔资金严格按照项目建设方案和项目建设细化预算使用, 保证资金的使用计划经过详细论证, 并经国家骨干校建设办公室复核, 经主要财务负责人批准后方可执行。

4. 规范财务开支审批报销程序

特别是在审批环节, 财务部门要对建设项目提交的资金申请进行评估, 将项目审计前置, 并提出资金使用计划。在报销环节、使用部门要实行两支笔签字, 确保资金使用透明、安全。

四、加强内部财务运行监督, 保证专项资金的效益性、安全性

1. 保障实施, 加强国家骨干建设项目专项资金监管

(1) 建设资金来源多样性。骨干校建设专项资金分设中央财政投入资金、地方财政投入资金、行业企业投入资金、学院自筹资金, 面对多元化的投资主体和侧重点不一的建设要求, 使得学院建设专项资金的使用较之其他专项经费更加复杂, 资金监管难度加大。同时, 骨干校建设的探索性也增加了专项资金监管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

(2) 建设资金使用阶段性。按照骨干校建设方案, 骨干校建设工作历时3个财政年度。期间项目建设过程中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 项目建设资金在筹集、预算、申请、使用、核算、绩效评价等环节由于各项目参与人员在经验、参与度、认识能力上的差异, 使项目建设资金使用不可避免的成为财务监督的重点部位和关键环节。

(3) 项目建设创新性。骨干校建设本身要求在示范性院校建设的基础上具有不重复性和创新性。因此项目建设专项资金监管需结合项目建设管理发展动态不断创新管理模式, 创新监管工作方法。

2. 落实措施, 强化国家骨干校建设专项资金监管

(1) 健全监督制度, 保障监管工作全面实施。古人云“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依法监督是内部控制的基本原则, 只有通过健全法律法规的形式把建设项目专项资金管理的有关制度确定下来, 才能使资金的监督审计做到有法可依, 因此需制定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 使建设资金的监督工作实现程序化、规范化、制度化, 形成用制度规范项目建设、按制度办事、用制度管理资金的机制。

(2) 对建设专项资金的事前、事中、事后定位关键点, 全面落实建设资金管理和监督, 建立财务监督的长效机制。完善骨干校建设资金的财务评审和监督。事前评审、事中跟踪审计、事后效益评估。增强项目建设资金规范使用的透明度, 保证各项资金的投入产出效益最大化。

(3) 完善项目建设资金使用监督体系。骨干校建设院校需成立专门的项目建设办公室、项目建设监督办公室两个办公室, 组成专项资金保障小组, 制定项目建设资金筹措、使用的具体实施方案, 保障项目建设进度。从而形成资金统筹管理、项目负责、部门监控的资金使用监督体系。

参考文献

[1].庄明来.会计信息化教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2].我院顺利通过国家示范院校建设验收.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04) .

[3].王毅, 杨贵泉.高质量、高标准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工作.中国教师, 2008 (10) .

国家骨干院校建设 篇10

青年辅导员是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主要军和新生力量, 其建设情况直接影响整个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发展。笔者大学毕业后就一直在高职院校从事辅导员工作, 至今已经十年, 积累一定的工作经验, 对高职院校青年辅导员专业化课题的提出和青年辅导员专业化问题有着自己切身的感受。本研究试图以广西四所国家骨干院校青年辅导员的专业化现状为切入口, 通过调查问卷及走访的方式获取这一手资料, 透视目前广西高职院校青年辅导员专业化发展存在问题, 分析当下存在这些问题的成因, 结合理论界已有的研究成果和自己的见解, 对当前情况下广西高职院校青年辅导员专业化的提出设想及建议。

2. 关于本次调查问卷的说明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对广西四所高职院校青年辅导员专业化发展情况进行研究。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是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为了使调查能比较全面反映广西高职院校青年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情况, 笔者在参考以往兄弟院校调查青年辅导员专业化发展和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编制《广西高职院校青年辅导员专业化的研究与实践》的调查问卷, 根据队伍结构、工作归属感、专业化发展态度、自我认知、专业发展趋势等各类别指标上随机抽样, 以四所广西国家骨干院校青年辅导员为调查对象, 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在第一时间将所获得数据进行整理、分类, 同时对回收的问卷运用Office Excel 2003进行数据统计, 力求做到数据统计的客观性和真实性。此次问卷共发放问卷113份, 回收问卷103份, 回收率91.15%, 其中有效问卷100份, 有效率为97.08%。本文所指的青年辅导员系年龄层在18-35岁且在广西高职院校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辅导员。

3. 结论与分析

3.1 对青年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现状分析

3.1.1 青年辅导员队伍结构状况

本次调研的青年辅导员都是35岁以下, 辅导员队伍呈现年轻化特点。学历层次偏低, 专科、本科共占到了85%。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仅占了2%, 大部分都是文学、教育学、理学、工学、经济学、法学、管理学以及比较偏的学科, 如历史学、哲学、农学和军事学等。从事辅导员工作年限4年以下的占到57%, 大部分都是在校毕业就直接从事辅导员工作。所带学生人数在200-300人的占到60%, 可以看出广西高职院校在辅导员带班人数的安排上, 基本按照教育部要求1:200的要求配备。

3.1.2 青年辅导员对职业的认知情况

从表1和表2可以看出, 青年辅导员职业归属感较强以上占到53%, 说明国家骨干院校对青年辅导员职业认同感正在逐渐改变;然而他们的待遇还是比较低, 77%认为低于专业教师, 在心理上还有59%的人认为自己是在做临时工的工作, 没有把辅导员工作当成长期的或者是终身的工作来看待。很多青年辅导员还是对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发展的趋势说不清, 占到82%;但是有84%的青年辅导员都从内心希望辅导员工作应向专业化发展。在是否发表过辅导员工作方面的文章的调查显示, 有78%的辅导员发表了1-12篇, 说明这十年来广西教育厅思政处以及广西各高职院校都加强了对青年辅导员科研能力方面的关注, 通过开展优秀论文评比、职业技能培训等不断提高青年辅导员的科研能力和一线学生管理育人理论水平。

3.1.3 对本校青年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态度

从表3可知, 在青年辅导员专业化是我未来发展方向;能让我赢得别人的尊重;事务多是因为在学校里没有可行的工作标准及职责以及学校组织的辅导员培训对我很有帮助等方面, 是本次调查青年辅导员专业化发展整体态度方面青年辅导员们选择人数较多, 别分占到52%, 53%, 58%60%。说明青年辅导员们都希望在未来发展方面都有积极的心态和工作岗位的考核上能量化, 肯定他们工作的价值。而在选择如果有机会的话, 我会转岗;学校有明确的支持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文件和措施;辅导员工作可发挥创造力, 并实现理想和抱负以及学校提供许多关于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支持等方面, 他们认为就目前的政策环境, 以领导决策力以及工作现状方面而言, 要实现还比较难。

3.1.4 青年辅导员对自己的自我认知以及对本校青年辅导员队伍的总体印象

在本次调查中, 从学术水平, 教育水平, 道德水平, 人格魅力, 敬业精神, 服务意识, 工作态度等方面, 青年辅导员对自己的自我认知情况以及对本校青年辅导员队伍的总体印象还是比较满意的, 对于青年辅导员间交流有一定的帮助。

3.2 对青年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对策

3.2.1 明确职责, 提供政策支持, 促进青年辅导员队伍发展

高职院校党政领导应根据中发[2004]16号文, 教育部以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这十年来所制定发布的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文件进行汇总、整理和调研, 制定出适合本地区, 本校的青年辅导员队伍建设系列文件, 在他们的职称评定、定编定岗、科研水平、职业化和专业化发展方面提供政策支持, 让他们工作有干劲, 发展有目标, 退休有保障, 从根本上改变当前辅导员工作在领导和专业老师眼里所面临的说起来重要, 做起来次要, 忙起来不要的尴尬局面, 让“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辅导员有更大的舞台施展才华、奉献学生、成长自我。

此外, 还应定期安排辅导员进行岗位轮岗, 正确对待辅导员队伍的合理流动, 尊重他们的发展意愿, 为他们创造更多的发展空间。

3.2.2 建立科学合理考核评价机制

高职院校要建立符合工作实际、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辅导员考核体系, 应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确定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学校的考核部门应该充分结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点, 注意全面考核辅导员的思想政治素质、理论政策水平及工作实绩。其次, 学校要明确辅导员的考核管理部门, 最好把考核与津贴发放都由学校的学生工作部 (处) 统一进行。这将有利于把辅导员的考核和奖惩结合在一起, 提高考核的实效性。同时也有利于辅导员更好的发挥他们工作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3.2.3 加强学科建设, 提供发展环境

经过了10多年的发展, 各院校都有了一支相对稳定的专业化辅导员队伍。根据辅导员工作岗位需求, 可以将辅导员岗位根据学科进行划分, 如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员、职业指导教育辅导员、学生事务辅导员、党团建设辅导员、宿舍管理辅导员、就业指导辅导员等。将当前辅导员工作进行岗位划分, 适当鼓励和引导辅导员往各自所从事岗位做好工作, 做好规划, 制定政策, 落实待遇, 这样可以使他们未来成长为具有专业特长、职业能力的专家型人才。

3.2.4 完善辅导员培训、研修与挂职锻炼制度

当前, 广西高校辅导员研修基地除了广西师范大学 (国家级) 和广西大学 (省级) 外, 还未有基地或者培训点落户在高职院校内, 这对于广西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毕竟高职院校培养人才是面向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高技能管理人才, 与本科院校培养理论型高技能人才还是有区别。因此, 建议教育主管部门可以根据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现状, 开展调研, 区别对待, 制定科学的, 有效可持续的培训、研修计划。各校也可以在校内定期开展辅导员培训, 职业技能比赛。在培训的内容上要重点突出高职院校学生工作内容、企业对学生 (准职业人) 职业岗位规范要求等, 将专项培训与辅导员分类培养紧密关联, 并有重点分批推荐辅导员到社区、企业挂职锻炼, 不断提升他们的相关理论水平、实践技能和专业资格, 增强辅导员工作的专业化内涵。

4. 结语

十年来, 广西高职院校青年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发展从无到有, 由少逐渐变多。青年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发展除了国家、社会、学校要努力构建良好氛围外, 还需要解决青年辅导员自身的自我认知的问题, 真正把专业发展内化为自身发展的问题, 这样才能为辅导员专业化发展提供强劲动力。相信在广西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各高职院校党政领导的重视下, 下一个十年, 广西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继续发展壮大, 更好为高职院校的安全稳定, 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数字化校园引领骨干高职院校建设 篇11

教育信息化是促进教育公平、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进终身学习的重要手段。高职院校以自身发展的需要为根本,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来构建一个数字化的校园,扎实有效地推进教育信息化,对于强化教育教学质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提高社会服务能力等方面将取得明显进展。

目前,中州大学正处于省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院校的建设期,以数字化校园建设作为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的抓手,从网络基础、教学环境、教学资源库建设等多方面为强化教育教学质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推进骨干高职院校的建设发展。

1 数字化校园

数字化校园的概念自1990年首次提出,到目前为止共经历了22年的发展。数字化校园是指以校园网为背景,在传统校园网基础上构建一个数字空间,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将教学、科研、学科建设、管理、服务等活动移植到一个数字网络空间环境下,并在统一身份认证的基础上,实现高效、灵活的数字化信息管理模式,建设开放式共享性资源平台与多媒体资源库,最终构造起一个数字空间下的虚拟大学,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

高职院校数字校园的建设包括3个层面:基础网络设施、公共服务体系和业务应用层,其中,业务应用层包括教学应用、科研应用、管理应用等。2011年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组织了高等院校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现状调查,调查对象中高职院校占总数的近1/3。调查结果显示,全国高等院校(包括高职院校)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基础设施建设起点高,发展迅速,绝大多数已经建立或者正在计划建立覆盖全校的统一教育资源管理平台。高校信息化应用系统已经涵盖到教学(占98.0%)、科研(占84.4%)、管理(占95.3%)等学校主要业务上。教育管理信息化正处于进一步完善“单个应用”,并同时向“数据互通”的阶段过渡。

2 省级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创新高等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机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形成以国家示范高职院校为引领、国家骨干高职院校为带动、省级重点建设高职院校为支撑的发展格局,推动省内高等职业院校办出特色,河南省教育厅、财政厅2011年联合发出《关于开展河南省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申报的通知》,拟建设10所左右省级骨干高职院校,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优化专业结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质量保障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推进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增强办学活力,增强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实现行业企业与高职院校相互促进,区域经济社会与高等职业教育和谐发展。申报评审中中州大学以总评第一名的优异成绩申报成功,评审中数字化校园建设部分的工作得到了评审专家的一致好评。

2010年,以中州大学为首建立了郑州高等职业教育集团,以职教集团作为校企高度融合的平台,整合高职院校教育资源和企业技术服务资源,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2012年初学校综合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奠基,近期将建设实验、实训区,主要包括信息实训组团(软件学院)、工程实训组团、化工实训组团等和特殊教育培训区等项目,必将乘着骨干高职院校建设的东风,带动学校办学规模和办学水平的全面提升。

3 中州大学数字校园建设状况

3.1 校园网络基础及应用平台建设

1998年,中州大学被评为河南省高等学校数字化校园示范单位。目前,校园主干网已覆盖教学、实训及办公区域,主要楼宇使用光纤互联,信息点达6 200个,初步建成了一个标准、稳定、共享的网络信息平台。网络主干为双核心热备份网络结构,网络层次为“接入-会聚-核心”结构,大大提升了网络运行的稳定性与效能。网络主干已具备万兆传输的扩展能力,现具有教育科研网、联通、移动3条光纤出口链路,刀片服务器、光纤磁盘阵列及各类存储设施约80TB空间,在存储空间上为校园教学资源库与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上网链路/负载均衡、DHCP动态地址分配、实名认证、统一安全管理、上网行为监测、P2P流量整形、入侵保护与入侵检测、矩阵信息安全系统等网络信息服务,则为校园网络安全稳定的运行保驾护航。

学校校园网目前除了WWW服务、邮件系统、FTP服务、电子图书期刊外,还提供了精品课程资源平台、网络教学资源平台、在线互动语言教学系统、教务管理系统、学生工作管理系统、视频会议系统、OA办公系统等应用系统和服务。校园网已成为学校日常工作的支撑平台,也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日常教学的常用平台和课外学习的有益补充。

其中,由中州大学自行研发的数字校园综合管理平台以应用为核心,以实用为设计原则,借鉴URP资源计划模式,紧密围绕学校的实际需求,整体规划,利用成熟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与数据库技术,通过科学合理的管理规范和通用的技术规范,构建统一的身份认证系统,统一用户管理、统一开发平台、统一数据库,基于统一的信息标准整合与集成各种信息资源,消灭了信息孤岛和应用孤岛,使各个职能部门实现管理信息化,实现不同职能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与业务联动,服务于学校教学管理。也使学生和教师的信息能有效沟通,为领导者更好地决策和管理提供了帮助。

3.2 教学与实训公共设施现代化

3.2.1 多媒体教室现代化

全校164个教室配备了配套多媒体教学设备,并接入校园网以满足教学需要。自2008年起逐步应用了网络中控型多媒体教室,有步骤有层次地更新和升级多媒体设备,为一线教师提供更人性化、更智能化的技术环境。学校语音教室也都从传统模拟式语音室升级为数字语音室,配备了数字语言学习平台,信息交互强,适合学生的合作与探究学习。自动录播系统为精品课程的建设和课程资源的录制、存储带来了便利。

网络中控多媒体教室的增多,也将多媒体教室的管理逐步从传统的人力管理方式向自动化与智能化结合的网络中控管理模式过渡,一个总控室就能管理60个左右的教室,节约了大量的人力资源。此外,还利用网控型教室配备的高清摄像头能旋转、摄像、录像和连接着校内局域网的特性,逐步推广教室在期末考试无人监考、督导听课、开放教室等方面的应用,将技术带来的潜在优势充分发挥到教学和管理中。

3.2.2 一体化实训室与虚拟实验建设

针对多媒体教室与机房相对独立的情况,学校自2009年起陆续建立了近30个教—学—做一体化实训室,网络化教学与实训,实现了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和学生的做、以及教师的及时指导都在一个地方一个时间段内完成,提升了学生技能养成的效率和积极性。

对于学生需要在先进仪器设备上进行的实验实习,引入利用虚拟技术、仿真模拟技术、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开发的模拟仿真系统(实践训练平台)来训练学生的实践和操作技能,实现实训公共设施数字化。学校重点专业群的虚拟实验室有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中州大学SCEP校企合作项目、3D虚拟景点导游实验室等等,为职业院校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创造了有益环境。

在某些专业实训室内还配备了专业的虚拟仿真软件,如化工专业的化工合成氨仿真软件、旅游管理专业的3D虚拟景点导游软件、机电专业的数控仿真软件、会计电算化专业的仿真软件等等,这些虚拟仿真软件与实际岗位环境接近或一致,模拟岗位工作训练,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在走出校门前就能得到培训,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职业态度。虚拟仿真软件以其沉浸感和交互性大大提升学生的实验积极性,大大缩短了学生的实验时间,并且减少了学校的实验器材和损耗。

3.3 未来建设目标及重点工作

3.3.1 建设目标

以统一规划、软硬并重,为学校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一个安全高效的数字化环境为未来五年的建设目标,逐步完善以“一个基础平台+一个门户网站+N个应用系统”为核心的数字化校园,全面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信息化、虚拟化的校园,为教学科研、人才培养、专业建设、社会服务等活动创建一个安全、高效的数字化运行环境,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管理水平和综合实力,使学校的信息化建设水平大幅提升。

3.3.2 重点工作

(1)以西校区建设为契机,建设万兆校园主干网,逐步将IPV4过渡到IPV6协议下,完善无线网络的布局,实现各校区间的高速互联和统一管理;建设校园数据中心与硬件设施,采用服务器群云计算新技术,提升整个校园网的数据吞吐量及处理能力;实现海量信息处理、知识管理和数据挖掘分析,使分布各处的资源库之间可以进行资源互访和共享。

(2)进一步通过建设、完善和整合相关的应用信息系统,使学校的教学、科研、学生管理、行政管理工作全部移植到网络环境下,提高办公效率和办学水平。借助统一的教学信息管理网站,实现精品课程、实训基地、特色专业、骨干高职院校建设过程中信息的采集发布,帮助管理者和监管者对项目进行有效的监控、检查和评价。

(3)高职教育普遍面临的亟待加强和完善教学信息资源的建设。构建一个具备学习平台—课堂视频—电子教案—电子教材—实验环境的完善的教学资源体系,提供有利于人才培养的数字化学习服务,逐步实现从环境、资源到活动的数字化,逐步建立多个专业的虚拟实验室,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

(4)完善公共课程及重点专业群教学资源库。教学资源库将紧紧围绕课程教学目标与标准、专业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实验实训、教学指导、学习评价等几个模块进行建设,优化整合10个重点建设专业群的共享型教学资源。实现教学资源的高效共享与集中管理,使教学从单一媒体向多种媒体转变,教学活动从信息的单向传递向双向交换转变,学生单独学习向合作学习转变。

(5)开展远程教育试点,建设一定规模的远程教育资源库,建设VOD点播系统,实现4A级的视/音频点播。通过远程教学平台,完成学校开设的继续教育课程及合作企业职工培训课程,同时为各类人员的继续教育和在职培训提供完善的远程教育教学技术支持服务和保障。

4 建设数字化校园的保障措施

要保证数字化校园的持续与健康发展,就必须有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相关的制度、队伍、资金等保障措施,否则数字化校园的发展会遭遇很多非技术性的问题而停滞、延误。

众所周知,信息化建设的成果与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是息息相关的。学校领导如果具有较高的信息技术素质和信息化管理理念,将信息化建设做顶层设计和规划,制定有利于信息化建设发展的政策,将极大加快学校信息化的发展进程,使学校教育信息化之路越走越宽。

制度建设是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基本保障,随着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深入,相关的制度必须得到完善和执行。数字化校园建设是一项可持续发展的工程,需要有一支技术过硬、责任心强的人才队伍参与建设、维护和管理。大力加强“人才工程”建设,通过引入有信息化建设经验,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技术人员,对现有信息化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对广大教师持续地进行信息技术的培训,把德才兼备的网络技术人员和网络管理人员充实到校园信息化建设中来,保证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顺利进行。

在资金保障方面,按照统一规划、专账核算、专款专用的原则,统筹安排使用地方财政、合作企业投入和学校自筹的专项资金,切实保障配套资金足额及时到位,保证建设项目的如期顺利进行。加强数字化校园建设领导部门的自我监督和约束,严格执行建设方案,资金的管理和使用符合财务制度,避免国家财产资金受到损失,才能确保建设项目高质量地完成。

5 结语

通过高水平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构建集教学、科研、服务、管理、生活为一体的数字化环境,积极推进高职教育的现代化发展,努力提高高职教育适应信息化和全球化的能力,全面提高学校在教育教学质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重点专业建设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能力,建设骨干高职院校,不仅使学校的管理水平上一个新的台阶,更能圆满地完成高职院校的特殊使命。

参考文献

[1]专访: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J].中国教育网络,2011(12).

[2]周芬芳.宋恩光以数字化校园建设助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以中州大学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12(5).

[3]教育部财政部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25).

[4]张伟,朱平.信息化环境下高职教育跨越式发展创新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1(10).

[5]张晞,徐相林.析我国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的误区及其对策[J].职大学报,2011(5).

上一篇:文化街的曙光下一篇:钢结构施工的教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