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文化建设(精选12篇)
国家文化建设 篇1
国家文化主权是国家主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国家在文化领域内拥有的最高权力。这种权力既包括对内权力, 也包括对外权力。即在尊重他国主权及国际公权的前提下, 国家按照自己的意志决定对内对外文化政策, 处理国内及涉外的一切文化事务, 不受任何外来干涉。
一、提高对文化及文化主权的重视, 提升国家的软实力
文化作为一种意识形态, 作为当今各国重要的软实力之一, 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是一种精神力量, 但又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 对社会发展产生着深刻的影响。今天, 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文化的力量, 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在国际政治学中, 对于文化的关注和研究始于上世纪80年代。进入21世纪以来,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 经济、政治、文化在国际领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很多学者关注文化领域的变迁, “文化主权”的概念就出现于这一时期。谈到主权, 人们往往会想到领土、领海、资源这些实实在在的内容。可是对于一个国家来说, 这些都只是躯体, 文化主权却是她的精神。一个人的身体遭受伤害还可以修复, 精神上的损害是永远难以弥补的。因为文化主权体现着国家的文化个性与品格, 代表国家的文化核心利益, 它与政治主权、经济主权相辅相成, 共同构成国家主权整体。“文化总是处在不断发展变化的状态之中, 文化主权在保持相对稳定的情况下也在不断丰富自己的内容, 要求人们不断根据发展变化着的国内、国际形势及国家关系、文化现实, 确定不同时期的文化主权建设重点及主要任务, 使之更好地为维护国家的独立与主权服务。”[1]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更好地保护祖国文化, 提高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提升国家的软实力。
二、学习西方的同时, 要注意捍卫自己的文化主权
近代的许多运动和革命, 一个严重缺陷就是过于迷信西方文化和制度, 也就是崇洋媚外, 这从某种意义上助长了欧美文化中心主义的蔓延和扩张。在今天, 西方国家更是把文化霸权作为一种可以操作的政治资源, 有意识、有目的地将其作为实现国家利益的一种特殊工具予以运用, 并通过制定和实施文化战略去实现对外政策目标。并且, 在全球化背景下, 他们为了维护现存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 对广大发展中国家使用文化霸权来进行干涉的做法可能会越来越频繁, 最直接的后果就是, 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的本土文化正受到压抑, 失去“活性”, 处于被西方文化吞噬的危险境地。
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 每一种文化都是当地人民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 适应自然和社会环境的结果。诚然我们要学习西方, 但并不是要放弃我们民族文化的根基, 陷入到民族虚无主义、全盘西化之中。今天我们担忧文化主权的丧失, 并非杞人忧天, 联合国的一份报告曾指出:“信息革命全球化的结果, 是以牺牲地球生活的丰富性来换取人类精神的解放……现在, 我们必须找到有助于本土文化幸存和繁荣的办法。”[2]
因此, 在全球化过程中, 抵制西方国家的“文化吞噬”, 维护文化主权将是我们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随着中国的崛起, 以及中国特色的意识形态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持, 中国已经成为西方世界推行文化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的巨大阻力, 也正因如此, 中国被西方世界推到攻击和遏制的风口浪尖。中国在进一步向世界开放的条件下, 如何在融入现代世界体系的过程中保持和发展本国本民族的优秀文化, 自然成为中国文化发展必须回答的重要问题。中国以及所有第三世界广大国家都应该思考并始终捍卫自己的文化主权, 如果任由西方世界推行文化霸权主义和文化单一化, 那将是人类文明的灾难。
三、同质文化的认同上出现的争议使维护文化主权显得更为重要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 中国的传统文化和道德观念会受到一些冲击, “如传统的‘道德至上’观念受到市场经济功利主义冲击, 传统的‘中庸之道’受到竞争观念的冲击, 传统文化中的‘均平’思想受到西方文化‘贫富差异’的冲击, 以及传统文化中的‘节俭观念’受到西方新消费观的冲击, 与市场经济的良性可持续发展的本意相悖”[3], 这使得今天一些年轻人对中华传统文化不屑一顾, 而醉心于学习西方。于是我们看到麦当劳、肯德基等饮食文化, 网络游戏、动漫, 国外影视作品等休闲文化在中国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
而与此同时, 我们也看到咄咄逼人的邻国对中华文化的觊觎, 它们抢注汉服、中医、端午。在07年曾引起巨大争论的, 是一则题为“中国神话源自韩国”的消息, 这进而在网上引出“韩大学教授称孔子西施李时珍是韩国人”的言论。虽然这些新闻不断出现又被不断否定, 但它提醒了我们:一些有着共同文化因子的国家在对同质文化的认同上已经出现了争议, 这使得我们重视和维护本国文化主权显得更为重要。
然而令人痛心疾首的是, 在韩国某些人大肆渲染中医、针炙来自于韩国, 混淆视听, 以至于世卫组织不得不就韩国针灸成国际标准言论向中国致歉, 而在这一年中国正出现着大规模的要求“废除中医”的网上签名。———这样的对比令我们深深感叹一些中国民众, 尤其是一些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淡漠, 对国家文化主权的忽视。因此, 一些来自民俗、法律、互联网界的专家指出, 对于我国传统文化必须进行提前、全面的保护, 以防遭遇流失危机。在全球化浪潮中, 中国只有强化自己的主体文化和国家精神, 守望好自己的文化疆域, 才能在融入世界中不迷失自己。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在汲取世界优秀文化成果的同时, 保持自身应有的特色, 并推进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四、采取切实有效的行动, 重塑国家文化主权意识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弘扬中华文化, 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 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 保持民族性, 体现时代性……加强对外文化交流, 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 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对此, 我们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以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一) 实施走出去战略
我们要走出国门, 主动参与国际文化交流, 让中华文化通过学术交流、文化产品贸易、文艺展演等形式走出国门, 与全球文化境外对话, 扩大影响力;加快在海外建立以传播中国文化为目的的文化实体, 如建立电台电视台、创办报纸杂志、建造学校及中国城等, 实现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无距离宣传, 决胜境外。同时, 争取在我国建立各种国际文化组织、中心、论坛, 承担文化大国的责任, 履行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社会进步应有的责任、义务, 维护并推行我们的价值观、审美观;建立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体系, 强化对优秀遗产的国际性保护与利用, 增强文化自信力、自豪感、自尊心。
(二) 加大请进来力度
我们要吸引留学、就业、旅游、学术研究、文化产业投资等方面的人员来华学习、考察、开发中国文化及其资源, 培育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 最大限度地缩小国际文化反华、排华活动的空间。但是我们要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对外文化交流政策、法规, 牢牢把握文化引进的主动权, 严禁腐朽文化、庸俗文化、殖民文化入境, 加强对外来文化经营活动和文化产品的管理。
(三) 培养当代大学生对文化主权意识的认同感
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人和主要建设者, 他们的思想和心态, 他们对文化的需求和对国家利益的认同, 将直接决定这个国家的前途和方向。关注和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文化主权意识, 树立国家利益观念将是一个非常重要和艰巨的任务, 但又是我们的必由之路。“学校教育应承担起向大学生传承民族文化传统、阐释民族文化精神、促进民族文化认同、提升民族文化自豪感和自信心的使命;应提高大学生对西方社会科学的分析和鉴别能力, 担当起传承和重建中国传统文化及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任务。”[4]学校教育应该坚持核心价值观与审美观, 继承与固守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遗产, 发展符合国家利益的主流文化, 抗拒敌对势力的文化渗透, 粉碎他们和平演变的战略。
总之, 重视国家文化主权, 重塑国家文化主权意识是一项长期和艰巨的任务, 我们必须有重点、有规划、有措施, 争取主动, 在世界各种文化相互激荡, 吸纳又排斥、融合又斗争、渗透又抵御的历史条件下, 确保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文化思想领域的指导地位,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产业, 加强网络建设, 恪守中华文明的基本精神与基本品质, 在建设中维护和发展国家文化主权, 使中华民族在21世纪实现伟大振兴, 并为人类文明作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白庚胜.进一步加强国家文化主权建设[J].西北民族研究, 2006 (1) .
[2]花建.软权利之争:全球化视野中的文化潮流[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1) .
[3]郑文静.当代资本主义文化输出战略对中国文化安全的影响[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06 (2) .
[4]石中英.学校教育与国家文化安全[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0 (11) .
[5]胡惠林.中国国家文化安全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3月
[6]解学芳.1999年以来我国文化安全研究述评[J].江南社会学院学报, 2007 (9) .
国家文化建设 篇2
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文化日益成为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并由潜在生产力变为现实生产力.文化力作为有别于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等“硬实力”的“软实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愈发突出,并逐渐取代资本成为国际问的核心竞争力.中国若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则必须在壮大经济、科技和国防实力的同时,大力加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其战略思路是:提升文化凝聚力是其根本路径:增强文化创新力是其关键因素:扩大文化传播力是其前提条件.
作 者:王广军 作者单位: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政法系,辽宁,阜新123000 刊 名:理论界 英文刊名:THEORY HORIZON 年,卷(期):2009 “”(1) 分类号:G0 关键词:文化 文化软实力 核心价值体系 综合国力竞争
国家品牌的建设 篇3
随之而来的结果是可以预料的,这些国家经常只能在影响力的最底层苦苦挣扎。他们没有话语权,甚至会出现更糟的情况:这些国家在每个地区性的会议上沦为笑柄。
相应地,当一个国家的声誉非常积极而明确,比如德国(当然我们将二战时期排除在外),这个国家生产的产品就象生下来就头顶笼罩着特别光环的孩子。德国所拥有的品牌资产为他们打开了迈出国家的大门,并赢得了销售合同。不妨来看看欧洲的轿车市场——全欧洲的普通轿车买家都表现出对于自己本土的品牌轿车的忠诚偏好,值得关注的是,他们无一例外又将德国轿车作为自己的第二选择,而且并不特指宝马与奔驰品牌。
可以看出,一个国家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能够带动这个国家产品和品牌在其他国家的渗透。为一个国家发展品牌建设规划需要一个整合的政策,而这个政策是大多数国家所未拥有的——坚持对国家而言最有驱动性和差异化的主题,言行一致并持之以恒。
但是有哪个国家真正费心去理解并按此行事?关于国家品牌关键因素的辨别是一场充盈着感情的辩论,究竟谁可以真正地决定是传统还是急进主义更能驱动国家的发展?
一个国家的品牌要带给其他国家的消费者良好的印象,要懂得尊重其他国家的消费者,并要通过在外交上积极正面的方式和国家品牌文化的渗透来赢得消费者的认可。人们普遍认为爱尔兰和苏格兰的国家品牌资产远远超过了他们本身应有的份量。部分原因在于他们在所谓的“Tiger Club”,一些小小的但狂妄自大的战斗者运用敌人的幻觉为他们自己创造了一个强大的品牌识别。
在苏格兰国家品牌的案例里,他们甚至采用了一个广告系列“Scotland the brand”(取代了一度的“Scotland thebrave”)。同时,苏格兰文化理事会给好莱钨上了一堂关于苏格兰方言的培训课。由此,确保了我们大家从电影宽银幕上听到的苏格兰口音都是纯正原味的、而非变异的。
持续一致、专业有素的国家品牌建设所带来的利益在每个区域都将涌现。这些好处包括赢取更多的商业投资,因为国家形象在关于税收、劳动技能、安全、环境、政冶稳定等方面进行了恰当的诉求。更有意义的是,当产品贴上产地的标签时,这将会支持其在海外市场的销售。
就品牌建设的原则本身而言,无论对于国家品牌还是企业品牌,都是独一无二的。但是,品牌建设的方式却互不相同。
那么,应该如何为一个国家实施品牌建设呢?
必须先学会合作。一个国家的品牌建设,涉及到多方面的合作:与政府的合作,与商界的合作,与艺术界的合作,与教育界的合作,更重要的是与媒体的密切合作。媒体必然将疯狂地投身其中,因为替国家实施品牌建设对他们而言,是一个清算陈年旧帐并在政治辩论桌上狠狠捶上几下的绝好机会。如果你不愿意花很多时间回答问题,那我就奉劝你就不要推进一个国家品牌建设的项目。因为毫无疑问,你会有太多的问题需要回答。
你需要探究和了解国民眼中的国家的形象,以及你想要影响的海外市场的人们对这个国家的观点和看法。在具体的实施方法上,可以使用定性和定量的调研。而且,要和具体产品联系起来。例如,人们常常以某一个国家的人开玩笑:英国人通常抱怨法国人是很难打交道的人,无法与他们合作做生意。但当我们把目光转到红酒消费上,就会发现英国人在香槟上的消费量是巨大的,并且相比法国人,他们对红酒知之甚多,能娓娓道来、如数家珍。
向意见领袖咨询,审视国家的优势与劣势,并将结果与你的调研结果相比较。
发展策略。这部分的工作包括品牌的某些专业模型和品牌创意传播的途径。记住,不同的受众需要的东西也各有不同。(旅游虽然与投资相关,但我们必须意识到他们是截然不同的。)
拟就一个方案,通过提升计划、活动等等让策略变得切实具体。你必需确信能举出品牌得到提升的具体例子,否则那只是把你自己置身于媒体的聚光灯下,而白白地浪费时间和金钱。人们希望他们的国家在通商口岸、城市中心等地方都予人以最佳印象。我们可以看一下Rudlf Giuliani是如何成功扭转了外来者对于纽约的印象——纽约从一个令人恐惧的城市转变到世界上最安全的一个城市。
创建一个系统,使其与不同的机构与部门连接。这些机构与部门,将成为你品牌的一部分。但是,你同时需要牢记,如果品牌看起来太过于政府化,人们会避免与其合作。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政府需要主动提供支持,却不能把所有的褒扬纳入怀中,否则,你所付出的一切努力到头来只是一个数字或是被重新品牌化的政府部门。当然,除非你们的国家是处在独裁统治之下。
最重要的是付诸实施。你无法把品牌建设强加在某一个国家身上,但你可以发现有些方面可以对最广泛的人群产生吸引力,而它们又是如此的与众不同。花些时间,持之以恒,构建一个整合的全景图并保证质量去实施。最终你会取得成功。
建筑文化与国家形象 篇4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近30年来全国各地的城市面貌和国民居住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型城市公共设施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群众在享受住房和城市公共设施方面,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毋庸讳言的是,近年来,我们的国家在城市化道路上,也出现了一些值得警觉的带普遍性的问题。比如建筑风格上的趋同,建筑体量上的趋大,景区空间上的趋阔,建筑审美上的趋新等倾向,正在成为影响我们国家形象的病态建筑文化。趋同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全国各地的城市面貌日益趋同,各地城市原有的个性快速消失。其实,钱学森先生在20年前就已经提出了建设“山水城市”的重要规划理念。山水城市理念是治疗千城一面痼疾的对症良药。建筑体量趋大的例子举不胜举。比如大佛雕塑攀高,地标建筑竞赛,已经蔚然成风。旅游景区,大学城,各类开发区,文化产业园区都拼命占地。园区面积越来越大,大量浪费国家宝贵的土地资源。建筑审美不应是一元的,而应是多元的。但由于各界领导者建筑文化底蕴和建筑艺术欣赏水平的高度的差异,部分决策者还特别钟情于去旧图新,以新为美。以新为美本身并没有错,但建筑文化是由多种审美元素构成。比如文物古迹,你能随便出新吗?古街旧坊你能一新了之吗?规划建设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俄罗斯是军事强国,但莫斯科地铁站的文化却千姿百态,令人叹为观止。因为建筑文化和军事文化不是一回事。所有的城市,所有的建筑,所有的绘画雕塑,如果都像一个模子铸造出来的,那谁还愿意欣赏?
国人需要健康的建筑文化。各方领导在这方面应发挥积极的作用。
国家电网企业文化 篇5
一.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一)企业价值体系
核心价值观:诚信 责任 创新 奉献
企业宗旨: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电力客户、服务发电企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企业精神:努力超越 追求卓越
企业理念:以人为本、忠诚企业、奉献社会 奋斗方向:建设世界一流电网 建设国际一流企业 社会责任观:发展公司 服务社会 以人为本 共同成长
(二)企业发展战略
战略目标:把国家电网公司建设成为“电网坚强、资产优良、服务优质、业绩优秀”的现代公司(简称“一强三优”)。战略重点:
电网发展战略:建设以特高压电网为骨干网架、各级电网协调发展的坚强的国家电网,促进大煤电、大水电、大核电、大可再生能源基地集约化开发,实施更大范围内能源资源优化配置(简称“一特四大”电网发展战略)。
科技发展战略:遵循“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强化公司科技支撑的关键和推动电网技术升级的中心环节,建设一流人才队伍、实施大科技、创造大成果、培育大产业、实现大推广(简称“一流四大”科技发展战略)。
人才强企战略:牢固树立科学人才观,建立有利于人才培养和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激励机制,抓住培养、吸引、使用等关键环节,建立科学的选人用人机制,增加教育培训投入,大力开展全员培训,提高队伍整体素质,培养高水平的经营管理者队伍、管理人才队伍、技术人才队伍和技能人才队伍。大力培养科研学术带头人、积极引进专家型、复合型高水平人才。
国际化战略:通过“引进来”、“走出去”等国际化活动,全面提升公司的 技术创新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和资源配置能力,增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建设具有国际知名品牌和国际竞争力的国际一流企业,服务国家能源战略,在引进国外能源资源、参与国际电力和能源合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战略实施:转变公司发展方式 转变电网发展方式(简称“两个转变”)
“两个转变”就是通过实施集团化运作、集约化发展、精益化管理、标准化建设,实现公司发展方式的转变;通过建设以特高压电网为骨干网架、各级电网协调发展的坚强的国家电网,实现电网发展方式的转变。
工作思路 :抓发展、抓管理、抓队伍、创一流(简称“三抓一创”)
发展是公司的第一要务,管理是公司发展的永恒主题,人才是公司发展的第一资源,一流是公司发展的前进方向和奋斗目标。抓发展、抓管理、抓队伍、创一流,是建设“一强三优”现代公司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工作思路。
抓发展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加快公司发展为目标,建设以特高压电网为骨干网架、各级电网协调发展的现代化国家电网。
抓管理 依法经营企业,严格管理企业,勤俭办企业,健全企业内部管理机制,加快信息化建设,实现公司效率和效益的全面提高。
抓队伍 坚持以人为本,以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为重点,以作风建设和能力建设为突破口,实施人才强企战略,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实现员工与企业共同发展。
创一流 以国际国内先进水平为导向,以同业对标为手段,以内质外形建设为载体,促进公司创新发展,建设世界一流电网,建设国际一流企业。发展要求:内强素质 外塑形象(简称“内质外形”)
内强素质 对内提高安全素质、质量素质、效益素质、科技素质、队伍素质。外塑形象 对外塑造认真负责的国企形象、真诚规范的服务形象、严格高效的管理形象、公平诚信的市场形象、团结进取的团队形象。
(三)行为规范
《员工守则》是公司全体员工应共同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供电服务“十项承诺”》是公司对客户做出的庄严承诺。公司视信誉为生命,弘扬宗旨,信守承诺,不断提升客户满意度,持续为客户创造价值。《员工服务“十个不准”》是公司对员工服务行为规定的底线,是不能逾越的“红线”。《“三公”调度“十项 措施”》是公司坚持开放透明依法经营,正确处理与合作伙伴关系的基本准则。公司主动接受监管和监督,依法合规经营,不断提高服务发电企业水平。员工守则
一、遵纪守法,尊荣弃耻,争做文明员工。
二、忠诚企业,奉献社会,共塑国网品牌。
三、爱岗敬业,令行禁止,切实履行职责。
四、团结协作,勤奋学习,勇于开拓创新。
五、以人为本,落实责任,确保安全生产。
六、弘扬宗旨,信守承诺,深化优质服务。
七、勤俭节约,精细管理,提高效率效益。
八、努力超越,追求卓越,建设一流公司。
◇遵纪守法,尊荣弃耻,争做文明员工。公司倡导做事先做人,人人争做遵守党纪国法,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文明员工。
◇忠诚企业,奉献社会,共塑国网品牌。公司信赖忠诚企业的员工,员工应热爱企业,维护企业利益,奉献爱心,履行社会责任,共同塑造“国家电网”品牌,树立公司开放、进取、诚信、负责的良好社会形象。
◇爱岗敬业,令行禁止,切实履行职责。公司倡导员工恪守职业道德,切实提高执行力,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做到令行禁止,忠于职守,尽职尽责,全力以赴做好本职工作。
◇团结协作,勤奋学习,勇于开拓创新。公司倡导员工发扬团队精神,精诚团结,相互协作,努力学习,重视知识更新,争做知识型员工,勇于开拓,锐意进取,不断推动工作创新,为公司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以人为本,落实责任,确保安全生产。公司员工应树立安全理念,提高安全意识,贯彻安全要求,落实安全责任,完善安全措施,消除安全隐患,筑牢安全基础,以人员、时间、力量“三个百分之百”保安全,做到安全可控、能控、在控,确保人身安全、设备安全,确保电网安全稳定。
◇弘扬宗旨,信守承诺,深化优质服务。公司员工应认真践行“四个服务”的公司宗旨,严格执行“三个十条”,切实履行服务承诺,落实长效机制,坚持高标准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
◇勤俭节约,精细管理,提高效率效益。公司员工应树立勤俭办企业的思想,按照建设节约型社会、节约型企业的要求,从一点一滴做起,实施精细化管理,精打细算,开源节流,向管理要效益。同时,要通过科学的、精细化的管理,切实提高工作效率。
◇努力超越,追求卓越,建设一流公司。公司员工应大力弘扬“努力超越、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积极投身建设“一强三优”现代公司的各项工作之中,为实现“建设世界一流电网、建设国际一流企业”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供电服务“十项承诺”
◇城市地区:供电可靠率不低于99.90%,居民客户端电压合格率不低于96%;农村地区:供电可靠率和居民客户端电压合格率,经国家电网公司核定后,由各省(市、区)电力公司公布承诺指标。
◇供电营业场所公开电价、收费标准和服务程序。
◇供电方案答复期限:居民客户不超过3个工作日,低压电力客户不超过7个工作日,高压单电源客户不超过15个工作日,高压双电源客户不超过30个工作日。
◇城乡居民客户向供电企业申请用电,受电装置检验合格并办理相关手续后,3个工作日内送电。
◇非居民客户向供电企业申请用电,受电工程验收合格并办理相关手续后,5个工作日内送电。
◇当电力供应不足,不能保证连续供电时,严格执行政府批准的限电序位。
◇供电设施计划检修停电,提前7天向社会公告。
◇提供24小时电力故障报修服务,供电抢修人员到达现场的时间一般不超过:城区范围45分钟;农村地区90分钟;特殊边远地区2小时。
◇客户欠电费需依法采取停电措施的,提前7天送达停电通知书。
◇电力服务热线“95598”24小时受理业务咨询、信息查询、服务投诉和电力故障报修。
“三公”调度“十项措施”
◇坚持依法公开、公平、公正调度,保障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遵守《电力监管条例》,每季度向有关电力监管机构报告“三公”调度工作情况。
◇颁布《国家电网公司“三公”调度工作管理规定》,规范“三公”调度管理。
◇严格执行购售电合同及并网调度协议,科学合理安排运行方式。
◇统一规范调度信息发布内容、形式和周期,每月10日统一更新网站信息。
◇建立问询答复制度,对并网发电厂提出的问询必须在10个工作日内予以答复。
◇完善网厂联系制度,每年至少召开两次网厂联席会议。
◇聘请“三公”调度监督员,建立外部监督机制。
◇建立责任制,严格监督检查,将“三公”调度作为评价调度机构工作的重要内容。
◇严肃“三公”调度工作纪律,严格执行《国家电网公司电力调度机构工作人员“五不准”规定》。员工服务“十个不准”
◇不准违反规定停电、无故拖延送电。
◇不准自立收费项目、擅自更改收费标准。
◇不准为客户指定设计、施工、供货单位。
◇不准对客户投诉、咨询推诿塞责。
◇不准为亲友用电谋取私利。
◇不准对外泄漏客户的商业秘密。
◇不准收受客户礼品、礼金、有价证券。
◇不准接受客户组织的宴请、旅游和娱乐活动。
◇不准工作时间饮酒。
◇不准利用工作之便谋取其它不正当利益。
(四)企业标识(1)标识的球形设计显示国家电网公司作为特大型国有企业无限发展的美好前景,表达了国家电网公司员工无限宽广的国际视野,和“建设世界一流电网、国际一流企业”的坚强信心。
(2)标识的圆形图案是国家电网公司集团内部、公司内外互动、协调、团结、和谐的象征,寓意在新的市场格局中,坚持“四个服务”的宗旨,公司与客户、员工、社会和谐相处,共同发展。
(3)标识中纵横交错的经纬线条代表了国家电网公司“经营电网”的核心业务,表示国家电网公司认准公司的社会定位,努力超越、追求卓越,为全社会提供安全、可靠、经济的电能及其优质服务。
(4)标识的标准色为绿色,代表国家电网公司为社会提供洁净能源,寓意国家电网公司持续发展,生机勃勃,基业长青。
二.华北电网有限公司
(一)企业愿景:铸造超凡品质 打造卓越电网
释义:
“超凡”——是自信、气魄、境界的体现,是良好素质、独特气质、优良形象。
“卓越”——是荣誉、价值、实力的体现,是不断超越、优中创优、强中求强。
“铸造超凡品质”旨在形成企业更优的技术力、文化力、执行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坚持发展为第一要务,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员工队伍的素质,致力于成为具有较强盈利能力、发展创新能力的学习型企业和国际一流现代公司。
“打造卓越电网”,表明公司致力于建设网架坚强、结构合理、安全可靠、技术先进的现代化区域电网。体现了拼搏进取、自强不息、努力超越的精神。
坚持“一强三优”发展战略和“三抓一创”工作思路,努力铸造超凡品质,积极打造卓越电网,是华北电网人的不懈追求,是华北电网发展的宏伟蓝图。
(二)企业使命:传输动力 传送光明 传载繁荣
释义:
传输动力——为首都、为华北提供安全可靠的电能,保障祖国心脏的脉动和 6 华北经济的高效运转。
传送光明——用真诚优质的服务,照亮千家万户,装点美好生活。
传载繁荣——服务于和谐社会建设,促进经济发展、社会繁荣。
“传输动力 传送光明 传载繁荣”,形象地表明了华北电网作为区域电网企业的基本职能是输送电能、传输动力,同时肩负着为社会送去温暖、带来光明,促进经济发展、社会繁荣的神圣使命。以“传输动力,传送光明,传载繁荣”为使命,充分体现了华北电网有限公司的本质属性、基本特征和社会责任。
(三)企业价值:德信兴网 谐和日新
释义:
“德”——是儒家思想的精髓,指人的优良品格,是立身之本、为政之基。“德”的思想包含“仁、义、礼、智、信”等。
“信”——是儒家推崇的处世原则,指诚信、信用、信义。“信”是处世之道、经商之魂,是维系社会秩序必不可少的道德准则。
“谐和”——出自《周礼·调人》:“调人掌司万民之难而谐和之”。“谐和”即实现自然、社会、人相互间的和谐发展。
“日新”——出自《礼记·大学》:“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日新”即每时每刻都要有新变化、新进步、新发展。
“德信兴网、谐和日新”,表明公司坚持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石,以德治企,以创新发展为动力源泉,树立诚信和谐、创新发展的企业价值观,实现企业与员工、企业与客户、企业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共同进步。
(四)经营信条:诚信共赢 博聚惠达
释义:
“诚信共赢”——以明礼诚信的中华传统美德作为经营之道,实现合作共进、互惠互利、和谐发展。
“博聚惠达”——“博”,博大,包容相济,博采众长;“聚”,汇集,汇聚英才,优化资源;“惠”,奉献,关爱员工,造福社会;“达”,通达,超越自我,提升品质。
“诚信共赢 博聚惠达”,既体现了传统的经营思想,又符合时代的发展潮流。华北电网有限公司以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不断地继承、学习、借鉴,实现理念 创新、管理创新、机制创新;汇聚英才,优化资源,合理配置,增强凝聚力,打造核心竞争力;关爱员工、奉献社会,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努力实现员工成长、企业发展、客户满意、社会认同;追求高品质、高效益的可持续发展,不断超越自己,达至经营高端境界。
(五)管理理念:思于广大 行于精致
释义:
“广大”、“精致”——出自《中庸·修身》:“致广大而尽精微”。“广大”,指宽广博大的宏观境界;“精致”,指精细详尽的细微之处。
“思于广大”——在谋划工作时,视野开阔、统观全局,高起点、高站位,全面系统地思考企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行于精致”——在具体工作中,求真务实、脚踏实地、精益求精,树立细节决定成败的理念。
“思于广大,行于精致”,体现着宏观运作和微观管理兼顾的思想,反映着宏观角度的集团化运作和微观角度的精细化管理的思想。华北电网有限公司深谙“制度是基础,文化是支撑,创新是灵魂,执行是关键”的管理精髓,以“重于规制、兴于文化、贵在创新、赢在执行”作为企业管理的准则。
(六)团队理念:凝心聚力 交泰志同
释义:
“凝心聚力”——指凝聚心智,积聚力量,增强企业凝聚力、向心力,使企业厚积薄发,不断向前发展。
“交泰志同”——儒家经典《易》中载有:“天地交泰,后以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上下交,而其志同也。”“交”,交流、沟通的意思;“泰”,指美好、安定、平和的意思;“志同”指志向同
一、目标一致。“交泰志同”指相互交流,沟通协作,思想统一,共同发展。
“凝心聚力,交泰志同”,反映了现代企业管理与传统文化的融会贯通。团结协作、努力拼搏是事业进步的基石和目标实现的保障;互通互助、共享共进是熔炼高效团队的基本目标。
(七)人才理念:尊贤集智 育才励人
释义:
“尊贤集智”——尊重人才、任人唯贤;广言纳谏、汇聚智慧。
“育才励人”——培养人才、砺炼人才;激励人才、人尽其才。
“尊贤集智 育才励人”,体现了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现代人才理念。人人皆能成才,玉尺量才、随才器使、人尽其才,是公司长期坚持的用人观念。要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建立和完善科学的人才培养机制和绩效考核激励制度,激发全体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八)安全理念:安全于责 预防于微 治理于严
释义:
“安全于责 预防于微 治理于严”,既体现了国家确定的“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工作方针,又反映了公司一贯坚持的“严、细、实”的安全管理思想。
安全工作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要遵循电网企业的发展规律,不断强化安全意识,建立科学、完善的安全责任体系;坚持规范操作,预防为主,防微杜渐,把安全隐患消灭于萌芽之中;坚持谨控严行、常抓不懈、综合治理。实现员工安全、用户安全、社会安全、电网和企业的长治久安。
(九)服务理念:诚至信 情至真 业至精 行至优
释义:
“至”——出自《中庸》:“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是达到、最高的意思,可以引申为不断追求、不断超越。
“诚至信、情至真、业至精、行至优”,体现了公司“诚信至尚、客户至尊、业务至精、服务至优”的服务思想,表明公司始终把客户放在服务工作的首位,通过精益求精的专业品质,为客户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以“真情服务贴心,专业服务放心,便捷服务省心,精细服务称心”的品质,服务客户、奉献社会。
(十)廉洁理念:勤奋做事 廉洁做人
释义:
“勤奋”——指工作的态度。即要有用心、勤勉的工作作风。“廉洁”——是做人的品行。即要有清正、廉明的思想品德。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篇6
与正定国家乒乓球训练基地毗邻的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巾帼文化单位隆兴寺,始建于隋开皇六年(586年),占地面积82500平方米,是我国北方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寺院。寺内六处文物堪称全国之最,其主殿大悲阁内所供千手千眼观音菩萨像,高21.3米,是世界古代铜铸佛像中最高大者。据《隆兴寺志》记载,此像自北宋开宝四年(971年)奉宋太祖赵匡胤之命铸造,时现“地涌铜、河漂木”灵瑞之气。佛像铸成后,“赤光满殿、地皆金色、万民顶礼,传为菩萨放光”。隆兴寺遂声明远播而倍受历代帝王的青睐。元、明、清各代帝王、后妃曾多次驾临,乾隆皇帝六次驻跸正定,拈香礼佛,题诗作赋,御赐匾额……
城内四座古塔风格迥异,各具特色。广惠寺华塔雍容华贵,开元寺须弥塔庄重古朴,天宁寺凌霄塔高大雄伟,临济寺澄灵塔玲珑典雅,它们犹如颗颗明珠与隆兴寺遥相辉映,展示着古城正定的千年魅力!
荣国府地处正定大佛寺附近,它是为拍摄电视连续剧《红楼梦》而修建的一座大型仿清古建筑群,建成于一九八六年,一应建筑,除忠实于《红楼梦》的具体描绘,还严格依照中国清代木构建筑的通行规范和(《大清会典》规定的王公府第建筑制度,力求反映清初(十八世纪)的历史风貌。
门前新的四柱七楼的木牌楼高八米,气势雄伟,显示了荣国府的豪华气派。过影壁迎面朱红的大门上悬一黑底金字大匾“敕造荣国府”。
荣国府分为中、东、西三路。各路均为五进四合院,荣国府青砖瓦,雕梁画栋,富丽堂皇,轩昂壮丽,院内佳木成阴,花草繁茂,象征玉堂富贵,吉祥长寿的玉兰、海棠、银否、紫荆等珍奇草花木比比皆是,府内西侧“怡园”内四季花亭古色古香,小桥迂过,山水秀美,宛如一座小巧别致的苏州园林。
宁荣街位于荣国府右侧,是一条仿古味极浓的商业街,店铺林立、旗幌招展,再现了康乾盛世景象。现在已开为中国古文化一条街,经营传统的古玩字画、文房四宝、碑帖拓片、手工艺品等。
一九九零年,荣国府又进行了大规模装修,增设了二十三个场景,一百五十个不同形象的人物、添制了红木、仿红木家俱等五百余件,古玩、瓷器、字画一千六百多件,精美华贵的服饰,典雅气派的陈设,再现了“钟鸣鼎食之家”的富丽堂皇。
国家文化建设 篇7
为了促进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 教育部从2003年起大力推进国家精品课程建设, 发挥国家精品课程的示范作用。目前建成的国家精品课程资源共享系统, 点击率已超过2亿次[1,2]。国家精品课程优秀的教学资源正在被众多学校共享, 发挥着积极的示范作用, 保证了大学教育质量不断提高[3]。纵观精品课程建设, 每一门精品课程都从教学理念、教学组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各方面展示优势的教学资源, 突出课程亮点, 做到“人无我有, 人有我优”, 达到精品课程的要求, 每门课程都围绕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习兴趣而开展[4,5,6]。“工程材料基础”课程是西安交通大学材料学院为机械、能源、化工和航空航天以及口腔医学等八个专业开设的学科基础课程, 每年授课学生近1000名。本课程内容设置遵循加强基础、突出重点、注重应用、适应面宽的原则, 针对不同的专业特点, 为学生介绍机械零件失效形式及其对性能的要求、有关碳钢与热处理的基础知识和理论, 使学生了解合金钢与铸铁、有色金属、陶瓷、高分子和复合材料的性能特点和应用范围, 强调根据零件的工作条件和失效形式合理选材。本课程开始于上世纪50年代, 已有近60年的历史。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 积累了非常丰富和优秀的教学资源, 形成了先进的教学理念。在国家精品课程建设中, 本课程注重优秀的教学资源的整合和展示, 教学效果得到学生和评审专家的认可, 2009年“工程材料基础”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
本课程的优势资源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拥有国家级精品教材“机械工程材料”
优秀的教材是优质教学的保证。体系结构合理内容完整的教材不仅为教学提供了合理的教学内容, 而且也为学生理解课堂内容、课后复习和自主学习提供了必要的信息和途径。学校在5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 根据不同时期的教学要求和培养目标不断更新教材体系, 科学设计教材内容。目前工程材料使用的教材为西安交通大学沈莲教授主编的“机械工程材料”第3版 (机械工程出版社2007年出版) , 本教材于2008年被评为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 这一年在所有参评教材中全国只评出292本精品教材, 机械工程材料是同类教材中唯一获此殊荣的教材。1987年, 针对教学内容偏多与教学时数的突出矛盾, 教指委采用招标的方式, 通过征集教材大纲、审订大纲、样章提交等环节于1987年确定了2本教材, 其中一本教材是由西安交通大学沈莲教授主编的“机械工程材料”。1990年11月机械工业出版社正式出版工程材料基础。该教材一经出版, 即刻受到众多院校采用和好评。1996年机械工程材料被评为机械部优秀教材一等奖。随着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的发展, 主编沈莲教授分别于1997年、2003年对机械工程材料教材进行修订, 两次修订的机械工程材料由机械工业出版社作为第1版、第2版出版。修订后的机械工程材料增加功能材料、工程材料典型机械上的应用以及与航空航天工程、核动力工程、石油工程等有关的镍基耐蚀合金、铝锂合金、镁合金、合成纤维、合成粘接剂、核燃料以及控制材料、快速凝固技术和纳米技术等, 使本教材具有更强的理论性、系统性和广泛的实用性。2007年, 沈莲教授再次修订出版了第3版机械工程材料。2008年, 机械工程材料 (第3版) 被评为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机械工程材料先后获得普通高等教育机电类规划教材、“九五”重点教材以及国家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和西安交通大学“十一五”规划教材。图1是工程材料系列教材及其获得的荣誉。本教材显著的特点是将先进的内容体系和广泛的实用性有机结合, 得到了教师和学生的高度认可。22年的精益求精和不断发展, 铸就了机械工程材料国家精品教材的精髓和品质, 为精品课程提供了优秀的教学资源。
二、拥有体系完备的机械零件失效形式以及工程材料实物展室
机械零件失效形式以及工程材料的工程应用是工程材料基础课程的教学重点内容, 这部分内容工程应用背景要求高。但是在校大学生缺少工程实践锻炼, 难以理解这部分内容。针对这个问题, 课程组教师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筹建机械零件失效形式及材料展室 (简称材料展室) , 收集300余件工程零件实物, 涵盖了四种常见的零件失效形式: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陶瓷材料和复合材料的制品及其应用。先进材料制备技术的应用:如粉末冶金、快速凝固、激光表面淬火等工艺展示。学生参观后, 感受很深, 非常有助于学生理解“正确设计, 合理选材”的科学思路。材料展室于1992年建成, 在兄弟院校中引起轰动, 西北工业大学、重庆大学等兄弟院校的相关教师纷纷前来参观和学习。材料展室先后获得西安交通大学、陕西省教学改革一等奖。图1为本课程建设的材料展室和展室内陈列的汽车 (实物) 。
作为国家精品课程, 优势资源有效利用可以提高教学质量, 保证教学效果。纵观国家精品课程, 都充分利用各自特色资源, 注重教学效果[3]。对于工程材料基础课程, 带领学生参观材料展室是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 也是学生最感兴趣的教学内容, 学生在展品前观察零件实物的过程加深了对课堂知识的理解。为了适应新的教学内容, 课程组于2008年购置了一台报废的广东标致小汽车, 陈列于展室, 学生参观展室时可直观地了解工程材料在汽车上的应用。学生参观后印象深刻, 效果良好。
三、拥有内容丰富的多媒体动画库, 题材形式多样
工程材料基础课程非常注重材料基础理论的讲授, 包括晶体结构、相图分析和热处理工艺原理、材料组织———成分———性能之间关系等。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 课堂讲授的内容学生不容易理解和消化。最初, 课程组教师采用教具、挂图等手段为学生讲解晶体缺陷以及碳钢的微观组织。但是这些教具笨重, 携带不方便, 每次携带数量有限。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以及多媒体教学的快速发展, 课程组教师制备了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的多媒体库, 极大地方便了课堂教学, 同时各种直观和形象的动画演示、录像资料无不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 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也随之加深。《工程材料基础》多媒体课件库由如下7个分库组成:录像, 拍摄了本课程内容相关的录像40个;动画, 制作了本课程内容相关的动画24个;实物照片, 拍摄了本课程内容相关的实物照片61幅;组织照片, 收集了沈莲主编的《机械工程材料》 (第2版) 全部组织照片26幅;曲线, 覆盖了沈莲主编的《机械工程材料》 (第2版) 全部曲线152幅;表格, 收录了沈莲主编《机械工程材料》 (第2版) 全部表格92个;最后还收集了104个关于材料发展与应用的小故事或者历史典故, 称为材料轶事。
工程材料课程多媒体库为教师组织课堂教学提供了优质素材。本课程已全部采用多媒体授课, 主讲教师需要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师需要的图片、动画和录像已全部备齐, 教师只需要选择文件进行链接即可。图3是主讲教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ppt文件, 链接的分别是晶体结构的3D动画 (图3 (a) ) 和内燃机曲轴断裂的实物录像 (图3 (b) ) 。
工程材料多媒体库也为学生课外学习、自主学习创造了条件。学生通过登陆网站, 点击浏览动画、录像、照片等文件,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加深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学生还可以浏览多媒体库中的材料轶事栏目, 了解材料发展史上的奇闻轶事, 不仅帮助理解课堂内容, 又增加了学习乐趣。比如材料轶事中“S、P击沉了泰坦尼克”, 学生将好莱坞的经典影片、历史上著名的沉船事件和材料基本知识联系起来, 了解杂质元素对钢性能的重要影响。
四、总结与展望
国家精品课程是同类课程的标尺和榜样, 课程建设中必须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精”的高标准和严要求。工程材料基础课程经过了50多年的发展, 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优势资源:精品教材、材料实物展室和多媒体课件库。在课程建设中以国家精品课程为目标, 围绕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学习”需求, 发挥优势教学资源的作用, 形成了先进的教学理念, 根据不同的专业和教学需要采用多种教学手段, 保证了工程材料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在新的起点上, 工程材料基础课程建设向更高的目标前进, 她提供的特色资源一定给同类课程带来积极的影响, 发挥着国家精品课程应有的示范作用。
致谢:对于本课程组前辈教师和现任的全体教师在课程建设中付出的努力工作及取得的成果深表感谢。感谢西安交通大学计算机教学中心顾刚教授为本课程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提出的宝贵建议。感谢国家质量工程项目的资助。
参考文献
[1]孙伟.精品课程建设的最终目的:实现优质教学资源最广泛的共享[J].中国教育信息化, 2008, (13) :9.
[2]唐景莉.精品课程建设促进优质资源共享[DB/OL].国家精品课程网站, 2007-09-30.
[3]邱文教, 马跃进, 蒋春露.建设精品课程提高教学质量[J].中国成人教育, 2007, (3) .
[4]李银芳.高校精品课程建设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J].中国高教研究, 2007, (1) .
[5]师黎, 常永英.国家精品课程建设中构建和谐教学体系的思考[J].郑州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7, (6) .
国家文化建设 篇8
编者按:近年来, 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和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坚持“以服务国家目标与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出发点, 以促进全社会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为重点”, 企业在全国技术创新投入、产出、活动规模中占主体的格局初步形成, 现代科研院所制度逐步推进, 科技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有所深化, 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要素基本齐备, 运行效能不断提高。但同时, 我国科技发展模式进入由速度型、规模型向质量型、效益型转换的新阶段, 面对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 我国科技管理体制和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仍须不断加强。为进一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和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2006年, 国家颁布《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 》 (简称《纲要》) , 围绕“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知识创新体系”、“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现代院所制度建设”和“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等重点任务进行了部署。
《纲要》实施以来, 我国科技体制改革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激励企业创新的政策措施逐步完善, 企业研发投入的积极性不断提高, 研发能力不断增强。高校与科研院所科技创新成效显著, 产学研用合作不断深化, 创新主体之间的协同创新机制仍需进一步完善, 基础研究需进一步增强。区域创新资源加速集聚, 创新示范效应日趋明显, 跨区域的协同创新能力与机制仍有待强化。国家重大科技决策机制逐步完善, 科技宏观协调机制得到加强, 科技评审与成果奖励制度改革不断推进, 仍需加强宏观统筹和协调力度。
本刊对《纲要》实施以来科技体制改革和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工作进展与成效进行了专题报道。欢迎更多的专家学者以本刊为阵地, 就科技体制改革和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相关的制度设计、政策创新、基地建设及人才培养等问题进行更加深入的探讨, 并提出新的观点和建议。
国家文化建设 篇9
企业形成自己的企业文化, 一方面受企业管理者自身的性格影响, 但归根结底是本民族文化的影响, 一个成功的企业其企业文化必然吸取了本民族文化的精华。以海尔公司为例, 张瑞敏领导下的海尔集团就带有鲜明的儒文化特点。
1.1“忠心”思想, 集体观念
海尔集团非常重视员工的企业归属感, 要求它的员工忠实于本企业, 对待工作尽职尽责, 集体的观念在海尔处处得以彰显, 例如一旦成为海尔员工, 就会立马领到一本员工手册, 手册的开头就是“欢迎成为海尔大家庭的成员”, 海尔的“忠心”思想不仅体现在海尔对于员工的要求, 也体现在海尔对于员工的回报, 像海尔的员工手册上就对员工的休假以及休假的福利做出明确的规定与保障, 同时海尔还有内部的人才数据库, 保障员工的升迁, 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海尔的企业文化有着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国一体”思想的强烈色彩。
1.2 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自强不息”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占据很大的领导地位, 海尔能从一个亏空147万元的集体小厂迅速成长为中国家电第一名牌, 张瑞敏倡导的自强不息精神功不可没, 而在这其中, 著名的“怒砸冰箱事件”, 至今被作为成功的经典案例, 为人称颂。
20年前海尔还仅仅是一个资产只有300万元, 亏损147万元的濒临破产的集体所有制小厂, 张瑞敏临危受命出任青岛电冰箱厂厂长。一天, 张瑞敏的一位朋友要买一台冰箱, 结果挑了很多台都有毛病, 最后勉强拉走一台, 后来张瑞敏派人把库房里的400多台冰箱全部检查了一遍, 发现共有76台存在各种各样的缺陷, 有人提议将这些有缺陷的冰箱便宜处理给职工, 但张瑞敏说:“我要是允许把这76台冰箱卖了, 就等于允许你们明天再生产760台这样的冰箱。”于是挥动大锤, 砸掉了76台质量有缺陷, 但仍可作为二等品出厂的电冰箱。这些电冰箱对于一个负债累累的企业的份量是不言而喻的, 但是就是这样“逼上梁山”的狠劲, 激发了海尔员工拼搏与奋斗的气概, 海尔的发展平均保持在80%以上的年增长速度, 成为中国企业的佼佼者, 甚至走出国门, 走向国际。
1.3“仁”思想的体现
海尔非常尊重员工, “仁者, 爱人”, 海尔集团处处体现着“人尽其才”的氛围, 最大限度的保留员工的自主, 鼓励员工自我价值的实现。海尔每个月都要搞一次“竞选”, 人力资源中心把空岗位情况公布于众, 每个人都可以上擂台。这是一种激励, 激励一大批人向新高地冲击;这更是一种尊重, 尊重每一个人自我价值得到最大体现。这样的文化氛围能吸引人才也能留住人才。可以说, 海尔用人、管理人, 都处处体现着“仁”的思想。
1.4 诚信思想
海尔集团的口号“真诚到永远”大家都耳熟能详, “人无信而不立”, “诚者, 圣人之本”, “诚信”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德核心, 而海尔则从制度到文化都体现了对“诚信”的极度忠诚, “砸冰箱”事件是海尔人的背水一战, 奋发自强, 也是海尔人注重诚信、“先卖信誉, 后卖产品”的体现, 一个以“为用户创造价值”作为服务目标的企业, 必定能得到消费者的信赖与支持。
2 日本企业
日本的企业文化中对于员工的忠诚感也十分看重, 但是日本企业的忠诚文化独特在企业的家族化, 日本把家的概念推广为企业和组织, 强调企业是一个大家庭, 雇员和管理人员之间是有一种亲属式的团结, 职工之所以效忠于本企业, 是因为日本企业对员工负有责无旁贷的责任, 两者是相互依存的。在企业的决策方面采用的是禀议制, 征求各级管理人员意见, 以保证群体的亲和感。
日本企业工会成员仅限于科长以下的职工, 一旦晋升为科长, 就不再是工会的成员, 不同于西方工会, 日本的企业工会却和企业管理者的目标是一致的, 因此企业的经营者不仅代表企业同时代表工会, 尽管工会和企业的管理者是同一命运的共同体, 企业工会也要对企业的经营状况、财务数据起到监督的职能, 以防止经营者滥用职权, 损害职工的利益。在企业处于困难时期, 企业工会会采取一些方法激励工人为企业尽力。
而日本企业的拼搏文化, 更多的体现在了“忍”字上, 在不利于民族生存、发展的外部自然环境中, 每个人都得面对大海和贫乏的自然资源去获得生存发展所必需的物质条件, “忍”字精神和“拼搏”文化一直是日本企业文化的显著特点, 也是其能长久发展的必要精神支柱。
3 美国的企业文化
3.1 重视个人
如果说中国和日本强调的是集体, 那么美国企业非常重视个人, 与中国、日本企业文化强调团队精神不同, 美国企业文化不着眼于集体, 而着眼于个人, 鼓励个人努力奋斗, 突出个人能力, 强调个人负责, 个人决策, 企业与员工之间更多的是一种“契约关系”, 不受人情的影响。美国公司都把“尊重个人”作为其核心价值观, 对于激励则往往是针对个人而不是集体。
美国的这种“强调个人”的企业文化的形成, 与美国的历史和理论体系有关, 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 一切从头开始的个人奋斗和生活磨练形成了美国人浓厚的个人主义色彩, 同时由于资本主义制度提倡个人主义, 没有封建思想的束缚, 因此美国的企业文化强调个人, 强调实际。
3.2 重视理性, 强调契约关系
与日本的“终身雇佣制”最大的不同是, 美国的企业文化非常注重效率, 美国企业的员工采用“合同雇用制”, 企业会根据实际生产情况来决定雇佣工人或解雇工人, 人与人的关系是契约关系, 而不讲究人与人之间的情面, 如美国通用公司每年对所有的员工打分, 选出20%的最好员工, 选出10%的最差员工, 排在末位的10%员工通常会被立即解雇。
3.3 敢于冒险, 刻意创新
中国和日本的企业尽管也注重创新, 但中心得“求稳”思想不变, 但是美国的企业文化对于“追求卓越”有着一种飞蛾扑火似的迷恋, 美国通用公司曾经有2000万美元投资计划因不可预测的市场原因而导致失败, 执行此次计划的人却得到了奖励, 其经理的职务不降反升, 通用公司的CEO韦尔奇说:“只要你的理由和方法是正确的, 即使结果失败, 也值得奖励。”正是那种强烈的求新、求变精神和竞争意识, 使许多美国企业家敢于创造和引进新方法, 不断发明新产品, 这也是美国企业永葆青春的源泉。
参考文献
[1]刘建军.美国、日本、德国企业制度比较及其经验借鉴[A].北京:北京理工大学
浅谈征信国家的建设 篇10
征信国家的特征有:1) 经济形态以市场经济为主体;2) 信用交易量在市场交易总量中占有较大份额;3) 具备相对完善的信用管理法律体系;4) 各类征信数据质量较高, 与其他征信国家对等开放, 征信服务门类齐全并且普及性较高;5) 企业的平均信用管理水平高, 在国际贸易中享有良好的信誉。
目前欧、美、日等发达国家, 以及以色列、西班牙、香港、台湾、韩国等地区已步入征信国家行列, 其中以美国的征信系统发展最为成熟。我国的征信体系建设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末, 虽然经过将近20年的发展取得了不少成绩, 但距离我国市场经济良性发展所需的征信水平仍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相较而言, 美国的征信体系比较发达, 有很多方面值得我国借鉴。本文重点是参考美国征信体系建设的情况, 探讨法制建设对于我国征信系统的建立和完善的作用, 并阐述市场的导向作用、征信信息系统建设与法制建设的关系。
一、法制建设是建立和完善征信系统的基础与前提
1.信任应从特殊主义走向普遍主义
“信用”一词最早见于我国的各类古典文籍, 如《论语》记载:“自古皆有死, 民无信而不立”, “大德不官, 大道不器, 大信不约”, “言必行, 行必果”, “与国人交, 止于信”等;又如《左传》记载:“君子之言, 信而有征, 故怨远于其身;小人之言, 僭而无征, 故怨咎及之”等等。《新帕格雷夫经济大辞典》对“信用”的解释是, “提供信贷 (Credit) 意味着把对某物 (如一笔钱) 的财产权给予让渡, 以交换在将来的某一特定时刻对另外的物品 (如另外一部分钱) 的所有权。”《牛津法律大辞典》的解释是:“信用 (Credit) , 指在得到货物或接受服务后并不立即而是允诺在将来付给报酬的做法。”《货币银行学》对“信用”的解释是:“信用这个范畴是指借贷行为。这种经济行为的特点是以收回为条件的付出, 或以归还为义务的取得;而且贷者之所以贷出, 是因为有权取得利息, 后者之所以可能借入, 是因为承担了支付利息的义务。”
综合各种文献,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信用:信用具有双重属性, 即道德属性和经济属性。道德意义上, 信用即信任、守约, 是指参与社会和经济活动的当事人之间在交往过程中, 通过对彼此的了解而建立起来的、以诚实守信为道德基础的“践约”行为;经济层面上, 信用实质是一种债权债务关系, 是两次单向的并能带来资金增值的价值运动形式。
人类社会最初是靠道德意义上的信任来维系的, 血缘、亲缘、地缘构成人们的交往地带;很长一段时间内, 这种特殊意义上的信任推动着人类社会向前发展。道德意义上的信任是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在现代经济中, 人们的活动交往范围打破了血缘、亲缘和地缘的限制, 交易的主体、对象、方式、领域等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交易的触角伸向了每一寸土地, 交易结构日趋复杂。显然, 特殊主义的信任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经济的需求。信用的规模化发展, 必须依赖于信任从特殊主义走向普遍主义, 依赖于没有血缘、亲缘、地缘限制的普遍主义的信任的发展。
2.普遍主义的信任要靠法制的保障
市场经济的运行要靠法律。市场主体都是经济人, 他们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是整个经济发展的动力所在。市场经济是一种分权决策的经济, 特征之一是参与主体的自主性和平等性。每个人都有权利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 同时每个人都有权利保证自己的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权利不受侵害。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是每个经济人的理性选择, 这种理性选择的行为带来的后果, 可能是间接促成了整个社会的利益最大化, 但不可避免的是外部不经济现象的产生和各主体之间的矛盾冲突。评价行为合理性的唯一标准只能是法律, 行为的边界和底线要靠法律来明确, 社会的整体利益依赖法律来保证。用法律来明确参与主体的地位, 约束经济活动的界限, 确定竞争的游戏规则, 界定和调整经济关系, 使得市场主体在法律规定的界限内自由活动, 市场在法治的轨道上高效运行。
随着信用规模的扩大和普及, 现代经济已成为信用经济。信息不对称是导致市场交易风险丛生的直接根源, 由此带来的直接后果是主体对交易的担忧和交易行为的谨慎;这直接制约着信用经济的发展。唯有切实加强征信立法, 才有可能消除市场交易中信息不对称的现象, 从而确保市场交易的安全, 并大幅降低市场交易的成本, 提升市场交易的效率。目前令人担忧的信用缺失现象, 不仅仅是企业或个人道德沦丧的问题;它有着非常深刻的社会、经济原因, 实质是法律的失范。失信行为实质上是对市场秩序的破坏, 是对国家法律规范的背离, 或者说, 普遍的缺少诚信实质上是调整社会交往关系法律规则的无效、未被遵守或者制度本身的不健全。
通过制定法律, 来规范参与者的行为, 建立起约束所有人行为的准则, 普遍意义上的“信任”才能因此而建立。
3.国内外立法现状的比较及思考
目前, 美国有比较完备的涉及信用管理的法律体系。这些法案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 通过立法保证信息公开;2) 规定了消费者个人对资信报告的权利并规范了资信调查机构对信用报告的传播;3) 规范了商业银行和信用卡公司的授信行为;4) 对当事人失信及违反信用管理有关法规的情况设定惩罚措施。
与发达征信国家的立法相比, 我国立法在如下方面仍需进一步完善:1) 市场准入标准问题, 即征信业究竟应该设置多高的门槛, 容纳多大规模的经营者, 形成什么样的竞争格局;2) 商业秘密及个人隐私的保护程度问题;3) 受信人的权利界定, 即受信人对于自己的信用信息享有的权利;4) 征信机构的管理问题;5) 信用信息在不同机构之间的共享问题;6) 加大法律的威慑力, 增加信用违约的成本, 降低道德风险的发生。
二、市场导向与法制建设的相互推动作用
对于我国征信系统的建立, 究竟是应该法制先行, 还是市场先行, 尚有诸多争议。笔者认为, 对于这个问题的探讨, 就如同讨论“究竟是蛋生鸡, 还是鸡生蛋”的问题一样, 无实际价值可言。在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中, 两者其实是相互促进相互推动的。我们不能等待一方完全就位后再来着手另一方的建设。
1.法制建设依然是市场有效运行的前提
我们看到的发达征信国家完善的征信系统和蓬勃发展的征信业, 实质是市场秩序的结果而非原因。如果没有健全的市场秩序和规范的游戏规则, 就不会有政府信用和法治权威, 征信系统和征信业也不会欣欣向荣。法制建设依然是市场高效运行的前提。
2.市场为法制的建立和完善提供导向作用
从美国不断发生的安然事件、安达信事件以及本次席卷全球的次贷危机, 我们不难发现, 即使是在法制比较健全、监管比较严格的国家, 仍然不可避免市场失信现象。其中的原因不难理解, 那就是无论立法者多么聪明, 考虑得多么周全, 都不可能避免法律与现实脱节的情况, 不可避免存在灰色地带。法律不能反映市场要求, 法律超前于市场, 或者滞后于市场, 都会出现文本的法条与现实的法律关系脱节错位的现象。因此, 只有在市场的不断检验和挑战下, 法律经过不断调整和修订, 才能逐渐符合现实情况, 充分发挥作用。信贷机构本身的成立与发展, 也是在无政府情况下, 由市场推动的。市场为法制的建立和完善提供导向作用, 为征信系统的建设提供动力。
三、征信信息系统与法制建设的相互支撑作用
1.征信信息系统为征信业的发展和法律的实施提供技术支撑
现代交易是在市场黑箱中进行的, 买卖双方看不到彼此, 信息不对称的矛盾日益凸显。事先的调查、事中的控制、事后的监督无不带来交易成本;交易摩擦力损耗着市场效率。征信服务机构是市场的润滑剂, 有助于降低交易成本, 提高市场主体的参与度, 提高市场效率。征信机构的建立和征信业的运行有赖于统一的征信信息系统。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已制定的法律的落实情况和征信市场的发展水平, 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征信数据库的数据完善程度和使用方便程度。征信信息系统提供了一个技术平台;只有在此基础上, 信用制度的落实和信用体系的建设才不是纸上谈兵。
2.依靠国家法律保证、促进和规范信息系统的建设
我国地域辽阔, 地区发展不均衡, 建立全国统一的征信信息系统不能一蹴而就。在这个过程中, 国家应从立法上和政策上给予支持和促进。
第一, 统一资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
信用基础设施投入所需资金大, 回收期长, 但社会效益显著。因此必须依靠国家财政来支持信用基础设施的建设, 建立覆盖全国的统一的征信数据库, 避免各行业或部门的重复建设。
第二, 制定信息公开法。
目前我国各地区、各部门的征信信息系统尚处于各自规划、各取所需的状态, 收集的信息仅局限于内部使用, 信息的互动与共享水平较低, 资源利用效率低下。打破信息的屏蔽和垄断则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
第三, 制定信息保护法。
由于信用信息的开放和使用涉及到国家机密、企业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保护等错综复杂的问题, 因此在立法促进信息的公开和使用的同时, 必须对信息数据主体的合法权益提供保障。
第四, 制定征信监管法。
结合我国具体国情, 我国应着力建设行政监管、行业自律、机构内控、社会监督为一体的征信监管体制。
摘要:现代经济中, 建设征信国家对于经济发展至关重要。本文借鉴美国的经验, 重点从我国国情出发, 探讨法制建设、市场导向、征信信息系统在征信国家的建设过程中的作用。
关键词:征信国家,法制建设,市场导向,征信信息系统
参考文献
[1]张虹.法制建设——经济增长的钥匙.当代经济, 2007.
[2]李阳春, 朱霁.论我国征信法律制度的建立.湘潭师范学院学报, 2009.
[3]李芳红.论中国征信法律制度之完善.企业家天地, 2007.
埃及:为难民建设国家 篇11
凭借纳吉布的分析,战争不会在几个月内结束,甚至可能会延续许多年。在郑重考虑后,纳吉布决定与希腊或者意大利政府磋商,出钱向他们购买一座岛屿,建设独立的艾兰人民共和国,安置战乱国家到处飘荡的难民。
虽然部分人员认为,纳吉布的想法纯粹是天方夜谭,可是他则觉得自己的计划并非异想天开,而是具有变成现实的可能,他已经下定决心创建难民的桃源世界——艾兰人民共和国。在深思熟虑后,纳吉布拟定了出钱购买岛屿、办理法律程序、请人修建设施三个步骤实现自己的构思。
在希腊和意大利管辖的领土上,有几十座无人居住或者人烟非常稀疏的岛屿,可以供纳吉布挑选的岛屿很多,资源没有丝毫问题。目前纳吉布拥有至少29亿美元资产,购买一座岛屿仅仅需要5000万美元,对于他来说购买岛屿的资金不是问题。
只是购买岛屿用于安置将近20万难民,与私人购买岛屿完全不同,需要解决法律程序的难题,为难民提供合法身份,不能轻易把难民通知进来,直接将他们安置在刚刚购买的岛屿上。纳吉布是从希腊或者意大利购买岛屿,因此进入艾兰人民共和国的难民,需要获得希腊或者意大利政府的批准。
纳吉布打算设立艾兰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由同意作为中转站的国家,为前来的难民办理入境签证手续,然后再让他们转道抵达自己建立的国家。与此同时,纳吉布准备为国家设立移民管理局,安排工作人员检查那些难民的护照、登记他们的详细资料。
请人在岛屿上搞建设,完全能够顺利实施。纳吉布计划在岛上修建临时码头,迎接大批难民抵达,让他们在工程师的指导下,在岛上建造基础设施,主要是修建住房、学校和医院,随后还会通过外国投资者和大型建设项目,为这些难民提供大量就业岗位,以便他们长期生活。
接受记者采访时,纳吉布胸有成竹地說,他之所以全力以赴地为难民建设艾兰人民共和国,主要是由于三个方面的原因,首先是为了纪念小难民艾兰,其次是让众多难民有居住的地方,另外是让他的资金有更好的用途。在谈话节目中,纳吉布对着观众特别强调,把金钱用于迫切需要的地方,会显得更加有价值。
浅析国家当前三农法制建设 篇12
关键词:三农,政策,三农法制
近几年来, 三农问题越来越引起中央的重视。2004年至2011年又连续八年发布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 强调了三农问题在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重中之重”的地位。
一、关于当前三农基本政策的文件整理及综述
(一) 关于三农的金融政策
探索建立农村存款保险机制, 保障农户存款与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二) 关于三农的税收政策
1. 减免税收政策。
我国先后在全国范围内取消了农业特产税、牧业税、农业税、屠宰税以及农业生产者销售自产农产品免征增值税, 切实减轻了农民的负担。2.增加补贴政策。2004年以来, 国家还先后出台农资综合直补和粮食直补、农作物粮种补贴和农机购置补贴, 对调动农民务农种粮积极性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 关于三农的社会保障政策
1. 农村的教育改革。
2006年对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 对其中的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课本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 2007年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这一政策。除作业本费外, 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不再收取任何费用。2.农村医疗卫生改革。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工作, 从2006年起, 中央和地方财政较大幅度提高补助标准, 到2008年在全国农村基本普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四) 关于三农的土地政策
在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 国家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 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
二、我国关于三农基本政策暴露出的问题
1.农民的法律意识淡薄, 缺乏健全的法律知识, 国家在农村对法律推广的力度不够。一旦发生经济纠纷、邻里矛盾、婚姻问题, 农民又不愿意去打官司, 喜欢私了, 可结果往往导致农村恶性斗殴事件频发。特别是现代农业建设中, 作为参与主体的农民, 欠缺法律知识。
2.三农立法相对滞后性, 实际生活中难应用。随着社会的发展, 我国现行的很多有关三农的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及文件, 由于制定时间相对较早, 已经不适应我国当前社会经济体制在下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 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还对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建设起到抑制作用。近几年, 我国在三农方面有较快发展, 中共中央、国务院及各部委出台了大量的涉农政策, 很多政策处于频繁的制定、执行、调整、适用、修改, 而同时期的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及文件相对滞后, 对三农政策在实践中的成功经验缺乏总结, 在发展中缺乏对法律的完善。
3.社会保障义务主体在法律层面上存在着法律界定不清、内容不明确、农村义务主体缺失等问题。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在于, 我国社会保障体制是行政领导型, 而非社会义务服务型的, 这种制度体系一方面阻碍了农村社会保障化的实现;另一方面, 过度的城镇社会保障导致在城镇的社会保险过于集中, 在农村社会保险建设缺位, 农村社会保障权不仅存在着制度上的结构性缺失, 而且还存在着经验现实上的操作性缺失。
三、我国依然要继续建立、完善三农法律体系
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几年关注三农问题, 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 但是我国依然要继续建立、完善三农法律体系。对农村土地权益、现代农业、农村金融、农村保险、农产品流通等问题, 以法律手段进行强制约束;同时, 整合种子法、农药管理条例、农业技术推广法等, 催生农业保险法, 形成完善的农业支持法律体系, 保护农业发展, 保护农民利益, 保障粮食安全。政府应该在农村法律规范的指引方面, 立足于长远规划的制定, 以此引导农业立法时的计划性, 协调农业法律与其他产业部门法律的衔接, 推动我国的农业法制体系建设。 (1) 土地制度目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三农问题和城乡关系, 土地问题不解决, 农民的自身能动性无法调动, 农业生产就无法提高。一方面是, 土地制度不健全, 法律对土地集体所有的产权界定不明, 使用权不能自由流转, 由于土地财产权不明, 农民担心辛辛苦苦播种的土地会被收回, 宁愿撂荒等着国家征收土地, 也不愿耕种。另一方面, 国家要征收土地, 农民没有发言权, 低价征收、强行拆除。农民失去了自己的土地后“被上楼”, 住进了农村社区。国家面对农村社区化现象进行管理、规划、投入, 进城农民的户籍、社保、农村土地流转等问题都需要进行法律界定。要使城镇化与全民创业共同推进、与新村建设共同推进、与农业现代化共同推进。 (2) 平衡协调农业与工业, 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关系, 系统规划城乡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并通过中央和地方的综合性规划法、专项规划法、特殊规划措施法、产业政策法等来加以具体落实, 从而避免支农惠农政策的口号化、形式化, (3) 最终在法律权利上实现农民的国民待遇
参考文献
[1]李雨, 刘冬梅.农村法制体系构建之初探[J].特区经济, 2009, (4) .
[2]李保林, 张磊.破解“三农”问题还需法律护航[N].湖北日报, 2011-3-9.
【国家文化建设】推荐阅读:
国家电网企业文化06-07
文化与国家发展08-16
国家文化部09-05
国家公司企业文化建设08-18
国家文化安全战略研究07-20
国家认同与文化政治07-21
国家审计文化研究06-06
国家文化发展战略06-21
发达国家文化金融发展08-22
注重国家安全文化培育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