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用药误区

2024-12-23

老年人用药误区(通用6篇)

老年人用药误区 篇1

随着医药科技的发展, 许多新药纷纷上市, 临床上药物的品种不断增加, 在提供给临床医师更多用药选择的同时, 也使得患者用药更加复杂和多样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健康需求的增加, 药物的安全性越来越受到重视, 合理用药的问题也日益突出。目前不合理用药的现状已引起国际上的重视, 世界卫生组织有调查显示, 全球1/3的患者并不是死于疾病本身, 而是死于不合理用药[1]。基层医院由于医疗水平的限制, 对许多药物的药理作用、不良反应等了解不够, 知识不能及时更新, 而小儿特别是新生儿的生理的特殊性, 决定了药物在体内过程与成人不同, 所以不合理用药的状况更为严重。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间的3000份儿科门诊处方及2000份儿科住院病历, 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 其中小儿外科处方1308张, 病历968份, 小儿内科处方1692张, 病历1032份。

1.2 评定方法

合理用药标准以《中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药品说明书中相关药物的使用方法为标准进行分析和评定。

2结果

3000份儿科门诊处方及2000份儿科住院病历中, 共发现处方不用药处方102张, 占处方总数的3.40%, 发现不合理用药病历53份, 占住院病历总数的2.65%。其中剂量应用错误处方15张, 病历5份;用药时间或方法错误处方24张, 病历12份;联合用药不当处方30例, 病历18份;抗生素滥用处方33张, 病历18份。具体用药误区表现详见表1。

3讨论

3.1 用药误区分析

3.1.1 用药剂量错误

药物的剂量与临床治疗效果有关, 剂量过大会加大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剂量过小则起不到满意的治疗效果。因此将药物剂量控制在安全有效范围内是合理用药的重要内容。笔者在审方过程中发现, 药物剂量的使用误区常见的有:①剂量过大:雷尼替丁属于H2受体阻断剂, 其药理作用为强效抑制胃酸分泌, 可缓解胃酸过多引起的胃痛。正确使用剂量为:成人一次0.15 g, 2次/d, 但如果剂量过大, 如达到一次0.3 g, 则会引起胃出血, 增加肝功能损害, 反而加重胃溃疡[2]。②剂量不足:阿苯达唑为高效低毒的广谱驱虫药, 正确用量为:每次0.4 g, 一次顿服, 每片阿苯达唑片的剂量为0.2 g, 但如果用量为每次0.2 g, 2次/d, 则会造成患者一次用量不足, 达不到治疗效果。

3.1.2 用药时间或方法错误

有些药物对时效性及用药方法有严格的要求, 如不能正确用药, 则影响治疗效果, 甚至引起不良反应。常见的误区有:①用药方法错误:酵母片的正确服用方法为嚼碎服用, 不宜吞服, 因为酵母片含有较多的黏性物质, 如不嚼碎则会在胃内形成黏性团块, 影响药物作用;②素在儿科应用较多, 但不可滥用, 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用药方式。用于严重感染并发中毒性休克的患儿, 应大剂量短疗程用药, 同时有效有效足量的抗生素, 并密切注意注意该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对原因不明的发热切忌轻率使用, 尤其是水痘患儿应禁用。

3.1.3 联合用药不当

联合用药是临床重要的用药方法, 在增加疗效的同时, 还可以降低单个药物的不良反应。但是临床用药中存在较多联合用药不当的现象, 常见的有:①配伍禁忌:如奥美拉唑40 mg不得溶入10%葡萄糖注射液中静脉滴注, 奥美拉唑为偏碱性, 在酸性环境中会生成棕红色沉淀, 10%葡萄糖注射液的pH值为3.5~4.5, 是酸性溶液, 所以奥美拉唑不得与含酸性药物配伍使用;②重复用药:例如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老年患者, 出现心律失常时, 在应用维拉帕米的同时服用尼莫地平和硝苯地平, 3种药物同属于钙离子拮抗药, 同时应用和容易出现心悸、心痛、血压过低等不良反应[3]。

3.1.4 抗生素滥用

抗生素滥用是临床不合理用药中较为严重的问题, 应引起重视。①抗菌药物不对症:如上呼吸道感染最常见的为病毒感染, 但临床上却遇到上呼吸道感染即应用抗菌药物, 不光不会起到治疗作用, 反而使机体产生耐药性;②抗菌药物档次过高:头孢吡肟为第四代头孢类药物, 只可用于对第三代头孢类药物耐药时, 不得用于术前预防性用药;③违反联用抗菌药物联用原则:如美洛西林钠属于繁殖期杀菌剂, 罗红霉素为抑菌剂, 繁殖期杀菌剂对繁殖旺盛的细菌作用最强, 但对静止期的细菌无明显的抗菌作用, 而抑菌剂可使细菌由繁殖期进入静止期, 减弱了美洛西林钠的抗菌作用。

3.2 合理用药的对策

基于以上常见的用药误区, 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3.2.1 加强监督

将合理使用药物纳入医院质控管理项目, 制订合理使用药物制度, 定期检查, 及时反馈, 掌握药物使用情况。

3.2.2 加强培训

通过发放用药指南, 举办药物合理使用讲座等方式, 提高临床医师对药物相关知识的掌握, 熟悉各种药物的主要适应证、药代动力学、主要不良反应等。

3.2.3 加强沟通

加强医师与患者、药剂科及护理等部门的沟通, 有特殊要求的药物应主动向患者解释交代, 说明用药注意事项及服药饮食禁忌等;遇有疑问的药物, 及时向药剂科咨询, 问清楚后再给患者使用。

总之, 基层医院在儿科门诊及病房用药方面存在较多误区, 应给予有效的监督和指导, 随时对处方和病历中出现的问题做出纠正, 以促进患者的合理用药。

摘要:目的 探讨基层医院的儿科用药误区及合理用药。方法 抽取我院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间的3000份儿科门诊处方及2000份住院病历, 对合理用药情况进行调查分析, 分析儿科常见的用药误区, 并提出合理用药的建议。结果 共发现处方不用药处方102张, 占处方总数的3.40%, 发现不合理用药病历53份, 占住院病历总数的2.65%, 常见的用药误区表现在剂量过大或过小、用药时间或方法错误、联合用药不当出现配伍禁忌或重复用药、抗生素滥用等。结论 基层医院在儿科门诊及病房用药方面存在较多误区, 应给予有效的监督和指导, 随时对处方和病历中出现的问题做出纠正, 以促进患者的合理用药。

关键词:基层医院,用药误区,合理用药

参考文献

[1]李洪兰.不合理用药现状分析及对策.中国实用医药, 2010, 9.5 (26) :148-149.

[2]李杰.从临床用药误区谈合理用药.中医药管理杂志, 2008, 6.16 (6) :457-459.

[3]丁素华, 张云山.基层医院合理用药情况调查报告.医学信息, 2007, 8.20 (8) :1498-1499.

老年人用药误区 篇2

摘要:基层医院门诊是一个没有严格专业分科,以一位医生为主,对来自各方面,各种症状的患者进行治疗的一个综合性窗口,所以基层医院门诊医生也就是一位综合医生。近年来,一方面由于患者的文化水平有所提高初步懂得一点药物应用知识,另一方面现在的各种新闻媒介对各类药物广告亦进行大力宣传,对药品的`使用起着导向作用,出现了患者点名要药现象,从某种程度上干扰了医生的总体思路,再加之医院的多种指标承包形式,在一定意义上激发了广大医务工作者创收的积极性,鉴于上述一系列原因,给临床合理用药造成了一个影响,导致于种种用药误区的出现,即出现了人们所说的“抗生素医生”、“青霉素医生”,带着这些问题,本人对某基层医院九五年一月至五月份的858张门诊处方进行了统计分析。

主题词:门诊处方用药误区

一、处方总体概况

本文选用的858张处方是从某医院门诊一九九五年一月至五月的门诊处方中进行了随机抽样得来的,其中元月份199张,2月份150张,3月份203张,4月份163张,5月份143张,这些处主从季节上看,夸冬、春、夏三个季节,患者年龄从13天到90岁,用药品种最少1种,最多9种,由10位医生,11位实习医生开写,由四位药剂人员调配。

二、处方统计分析

1、抗生素的总体使用情况,在858张处方中,使用抗生素的处方数为594张,占总处方量的69.23%,共使用抗生素16种,其中用量在前五位的为青霉素、小诺霉素、白霉素、SMZCO、氟派酸,其使用数量和所占处方总数的百分比情况见表Ⅰ:

表Ⅰ

抗生素

使用处方数(张)

占处方总数的%

青霉素

200

23.31%

小诺霉素

100

11.65%

白霉素

89

10.37%

SMZCO

88

10.26%

氟&nb

老年人用药误区 篇3

对于一些常见病、慢性病,很多人会自行服药。北京友谊医院药剂科药师余俊先提醒公众,应避免走入五大用药误区。

误区一:感冒“多药齐下”见效快。

有些人为了感冒好得快,干脆几种感冒药一起吃。余俊先指出,不同厂家生产的感冒药里面可能会含有相同的成分,如果盲目同时服用,很可能会造成类似于重复用药或超剂量用药的情况,对健康不利。

误区二:高血压长期服药无窍门。

很多高血压患者往往都有一种思维定式,只要长期服用降压药,就可以一劳永逸。殊不知,高血压治疗的根本,是不能让早上的血压升高,更不能让夜间的血压过低,所以降压药在病人早上还没有起床或刚起床的时候吃效果最好。

目前降压药物是控制血压的最有效方式,要严格遵照医嘱,定时定量,防止漏服。如果高血压病人出现漏服现象,也不可以凭感觉添加或停止用药。

误区三:胰岛素会上瘾。

胰岛素并没有成瘾性,有些病人需要终身注射是治疗疾病的需要。是否需要终身注射或者注射多少胰岛素,需要医生对患者的胰岛功能作出全面评估。对于Ⅰ型糖尿病和胰岛功能很差的Ⅱ型糖尿病患者,必须及时接受胰岛素治疗。

误区四:维生素可以随便吃。

城市里许多白领上班时间紧,工作压力大,常常处于“亚健康状态”,因此很多人希望通过服用维生素等保健品维持健康。对此,余俊先指出,保健品只能起到预防和调节机体亚健康状态的作用,并不是吃得越多越好。其实,从科学的角度出发,只要保证每天摄入一定量的蔬菜和水果,每天有半个小时能晒太阳,就完全没有必要补充维生素。人体对营养素的需求都有一个最高承受值,一旦过量,可能导致轻度甚至严重的中毒。

误区五:激素类药膏可以长期使用。

很多皮肤病患者随便滥用激素类药膏。余俊先指出,长期大量使用激素类药膏,用药部位可出现程度不同的皮肤萎缩、变薄,毛细血管扩张,皮肤干燥、发黑或呈鱼鳞病样变化,以及出现脱发、多毛等。

余俊先提醒,对于外用药要谨慎使用,不要因其是“外用”就乱用。居民在使用外用药时,首先要注意药物的浓度;其次尽量不要在患者的面部等皮肤较薄处使用刺激性强的外用药。(孟繁星)

安全服药,老年不会“呆”

关爱老人,是我们永远也说不完的话题。随着年龄的增长,患病几率也越来越高。家有痴呆老人,该怎么用药呢?

近年来,老年性痴呆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因此,如何治疗老年性痴呆,成为越来越多的人关注的话题。下面介绍几种可治疗老年性痴呆的常用药:

脑复康(吡拉西坦,吡乙酰胺):本品可直接作用于大脑皮质,激活、保护并修复大脑神经细胞,起到提高记忆力、防止发生痴呆的作用。用此药治疗轻、中度痴呆的疗效较好,而对重度痴呆则无效。

尼莫地平:本品为第二代钙拮抗剂。它可有效地调节细胞内钙离子的浓度,维持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此药有改善脑血流量和脑细胞代谢的作用。

都可喜:本品可通过提高血细胞的携氧能力,起到改善脑神经细胞氧合代谢的作用。在国外此药被广泛用于治疗老年性痴呆和智力减退症。

艾芬地尔:本品可通过松弛血管平滑肌和抑制α受体,而起到扩张脑血管、改善脑细胞代谢的作用。据研究,病人在用药2小时后,脑血流量可增加10%-25%。故此药适用于治疗由脑血管疾病(脑动脉硬化等)引起的痴呆症。

脑通(尼麦角林):此药一方面可通过促进细胞递质—多巴胺的转换,起到刺激神经传导,改善精神情绪异常的作用;另一方面,可通过促进蛋白的合成,改善脑细胞的新陈代谢,起到提高记忆力的作用。

双氢麦角碱(喜得镇,海特琴):本品是一种α受体阻滞剂。它可通过增强神经元的信息传递能力,起到活化脑细胞、防治老年性痴呆的作用。自上世纪80年代以后,此药逐渐成为在世界范围内推广的治疗老年痴呆的有效药物。

长春西汀(卡兰):本品系从小蔓长春花中提取的生物碱。它可透过血脑屏障直接进入脑细胞,起到改善脑细胞代谢及活化脑细胞的作用。

应特别注意的是,以上各药虽无明显毒副作用,但仍需在医生指导下选用。

某些常规药物也可用于预防或治疗老年痴呆症。这些药物包括:非甾体类消炎药(如布洛芬、萘普生等)、维生素E、银杏叶片和巴戟天等中草药制剂。早在10年前,国外医学研究人员即已发现了一个令人感兴趣的现象:常年口服布洛芬或萘普生之类消炎药的关节炎病人中,很少有人患老年痴呆症。西方研究人员推测:这很可能与上述消炎药对脑神经细胞的消炎作用有关。因为现已知道神经炎症也会导致老年痴呆症。此外,西方还有医生报道,常年口服维生素E丸的人同样不大会患老年痴呆症。

感冒用药误区 篇4

感冒药多含有麻黄碱成分, 麻黄碱是从中药麻黄中提取的一种生物碱, 具有镇咳平喘、扩张气管和缓解鼻黏膜充血的作用。虽然麻黄碱是合成冰毒最主要的原料, 但从麻黄碱到冰毒, 还需要一系列化学反应才能形成, 因此不必担心多吃感冒药会中毒或成瘾。

此外, 麻黄碱在单剂药物中的含量非常少, 成人每次口服量一般仅为15~30毫克, 每日总剂量最高为150毫克, 远远低于中毒的危险剂量, 不会产生成瘾等副作用。不过, 专家也提示, 患有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以及肾功能不全的特殊人群需慎用麻黄碱类药物。

误区二:吃感冒药易犯困

不少人觉得, 每次吃了感冒药都会想睡觉, 以致很多开车的人感冒了也不敢吃药。专家指出, 感冒药中让人犯困的成分是用于缓解鼻塞、流涕、打喷嚏等症状的抗组胺。因此, 开车的人在选择感冒药时, 要特别留意其中是否含有这种成分。

误区三:复方药效果更好

在选择感冒药时, 很多人认为针对多种感冒症状的复方感冒药效果更佳。专家指出, 虽然复方制剂的功能具有多面性, 但也并非没有侧重, 很多复方制剂的感冒药在成分比例上也有所区别, 因此患者在购买感冒药时, 一定要选择对症的药物。

误区四:感冒只选中药

很多人认为中药的副作用小, 因此感冒了一直坚持服用中药。专家表示, 在感冒的早期使用中药可能对感冒病毒的控制作用较好, 但在感冒症状已经较为严重的情况下, 使用中药则“为时已晚”, 因为中药起效时间长, 此时选择对症的西药更好一些。

误区五:感冒就要先消炎

很多人认为感冒了就是身体有了炎症, 必须服用抗生素。事实上, 感冒后一般会先干咳1~2天, 此后, 呼吸道内的分泌物增加, 形成多而稀的痰液。炎症后期或转为慢性炎症时, 痰液变得黏稠, 呼吸道内形成积痰, 干咳之后会逐渐咳浓痰。当咳嗽时发现黄浓痰时, 患者可能已经感染了细菌。这个时候才是使用抗生素的正确时机。

误区六:早吃感冒药好得快

家庭自主用药误区 篇5

方法不当

用药方法不得当,会引起意想不到的药物不良反应。

在网站工作的小刘,经常滴眼药水。最近,她感到头晕、恶心、眼花,而且越来越严重。小刘去医院看病,医生确定她是因为眼药水流进口腔引起了药物不良反应。专家说小刘滴眼药水的方法不正确。正确的方法是,先压住泪囊部位,然后再滴眼药水。

北京世纪坛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吴静说:头晕、恶心、不想吃饭,甚至上腹疼痛,是典型的药物不良反应症状。眼药水中都有药物成分,如氯霉素、阿托品等,如果使用不当,流入口腔,就能造成药物不良反应。

正确使用眼药水的具体方法应该是:首先,头向后仰,眼睛向上看。以向左眼滴眼药水为例,用左手的中指轻轻按住鼻梁和眼内角之间的泪囊部位。这样,可以防止眼药水过早从泪点流入鼻泪管,再流入口腔。同时,用左手食指往下拉左眼睑,右手拿眼药水瓶,距离眼睛大约一厘米,将眼药水滴入眼内一两滴。注意,眼药水应滴到眼睛结膜的下穹隆内,不要直接滴到角膜上。然后,松开左手食指,闭上左眼3分钟。最后,松开左手中指。如果是滴一些毒副作用比较强的眼药水,就更要注意按压住泪囊了,否则很容易发生药物全身毒副反应。

吴静主任说:哮喘患者使用的药物很多是喷雾剂。如果长期用后不及时漱口,药物就会通过口腔吸收,一方面可以造成口腔真菌感染,另一方面会造成胃肠道真菌感染。而真菌感染严重时,可以危及生命。

选择、使用误区

自主用药易陷入选择和使用误区,造成诸多用药安全隐患。

人们在生活中使用量最多、面最广的是抗生素类药物。据科研人员调查,我国药店销售前10位的药物中,有1/3是抗生素类药物,但至少有30%的普通人群错误地把抗生素作为“万能药”,发生感冒、腹泻等疾病,都错误地使用抗生素。

北京大学临床药理研究所教授肖永红说:抗生素只能治疗细菌性感染疾病,而伤风感冒、儿童腹泻等疾病90%以上都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对于这些非细菌性感染疾病,服用抗生素是没有效的,临床上也不需要用抗生素进行治疗。

此外,还有一些患者,尽管使用单一药物的方法恰当,药品也没有质量问题,但依然无法避免药物的伤害。例如,一名肾病患者入住山东省千佛山医院治疗,医生为其精心制定实施了治疗方案。就在他病情好转时,肝功能却突然异常,其肝细胞受到了明显损伤。而在医院内用药中,没有会导致肝功能异常的药物。

对此,该医院药学部主管药师黄欣说:经过仔细询问患者,医生才知道他在住院治疗期间,还喝着从院外拿的中药汤剂。由于中药成分比较复杂,可能与其所用的西药存在一些潜在的、不良的相互作用。

专家提醒:即便中、西药处方都是合理的,但是否能同时用药,必须先要弄清药物之间是否有相互作用。因此,只有在医生的指导下科学用药,才能保证疗效和用药安全。而一旦患者自主用药,就难以避免无形中加大的用药风险。

错误现象普遍

用药错误现象,在普通人群与慢性病患者中相当严重和普遍。

有调查发现,人们不能合理用药的首要原因,就是头脑里缺少合理用药这根“弦”。

不少人已经形成了“小病自主吃药,大病才去医院就医”的观念,并养成了自主随意用药的习惯,即使一些长期用药的特殊患者也是如此。

例如,有一个做过肾移植的患者,需要长期服用抗排异反应的药物。正常情况下,他的血药浓度最高不会超过200个单位。然而,有一天检测结果却高达266个单位。在排除了饮食等因素后,药剂师们发现原来患者在乱吃药!

山东省千佛山医院药学部主管药师赵霞说:这个患者因为腹泻,就擅自吃黄连素,导致抗排异反应药环孢素血药浓度升高。很多药学病历显示,患者的血药浓度异常大部分是因为自主用药,结果给自己带来了伤害。

此外,黄欣还指出了一种错误的用药方法,就是患者为缩短输液时间自主调快输液滴速,这也增加了用药安全隐患。

黄欣说:输液的滴速会影响到药物的疗效。另外,对于有些患者来说,输液滴速太快容易引起心衰等危险。

看不懂说明书

药品是特殊商品,必须严格遵循相应的规范。

山东省千佛山医院的药学人员历时半年,对社区内300名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等慢性病患者,进行了用药知识和药品说明书解读能力的调查。

调查发现,尽管大多数慢性病患者都在长期用药,但其中许多患者却看不懂所用药品的说明书。调查显示:有超过一半的人,不理解中成药药品说明书中的“功能主治”;超过两成的人,不理解药品说明书中“用法、用量”的含义;超过三成的人,不理解药品说明书中的“不良反应”;有四成的人不理解药品说明书中的“药物相互作用”;有将近j成的人,不理解药品说明书中的“禁忌”。

哮喘常见用药误区 篇6

很多人认为,哮喘是种“炎症”,应该使用抗生素治疗,但这种认识是错误的。支气管哮喘的本质的确是气道慢性炎症,但这种“炎症”不等同于平时我们讲的细菌或病毒感染所致的炎症,因而抗生素治疗是无效的。治疗哮喘的药物是能够起到舒张支气管和抗过敏作用的药物。这类药物能够迅速缓解哮喘症状,使患者恢复正常呼吸节奏。目前治疗这种“炎症”最好的药物就是糖皮质激素(简称激素)。吸入型糖皮质激素是长期治疗持续性哮喘的首选药物,应避免抗生素的滥用。在临床上,即使是患有重度哮喘的儿童,在没有细菌感染、不发烧、无并发肺炎的情况下,也不能使用抗生素。

误区二:吸入激素伤身体,不安全

很多人都会谈“激素”色变,由于担心激素类药物对身体的副作用而不敢使用吸入激素。事实上,这种担心大可不必存在。吸入激素作为目前治疗哮喘的首选疗法,是非常安全的。这是由于吸入激素仅作用于局部,且吸入量仅为0.1%,因而副作用极小。与口服和静脉应用激素相比,吸入激素治疗能够使药物更好的到达气道局部,从而发挥“抗炎作用”,同时副作用明显减少。所需的药物剂量小,作用快,安全性高,疗效好,副作用少。

另外,有的患者在吸入药物后出现了声音嘶哑、咽喉刺痛等问题,便因为惧怕这种激素药物的副作用而不敢用药,其实这种担心也是完全不必要的。如果患者在用药时方法不得当,使药粉粘在口腔或者咽喉黏膜,则可能对黏膜造成刺激,导致口咽局部的一些不良反应,包括声音嘶哑、咽部不适和念珠菌感染等。吸药后及时用清水含漱口咽部、选用干粉吸入剂或加用储雾罐等即可减少这些不良反应的发生。除此之外,吸入激素并没有其他副作用。

误区三:怀孕应该停用哮喘药

对妊娠期哮喘患者主张首选吸入型糖皮质激素,配合使用茶碱和β2受体激动剂等支气管舒张剂,在抗炎的同时给予平喘治疗。未良好控制的哮喘对孕妇和胎儿危害很大。因为未控制的哮喘会增加妊娠的并发症(低体重新生儿和早产儿),这一危险要远远高于哮喘治疗药物对妊娠造成的风险。因此,妊娠期间使用药物控制哮喘是十分必要的。在用药方面应该听从医生的一些指导,但一定不要停药。

误区四:症状缓解后可立即停药

这里要特别强调,哮喘症状缓解后就立即停药,是极其不可取的做法。哮喘的治疗分为两部分,发作期和缓解期。发作期是“治标”的阶段,要迅速解除气喘症状,帮助患者恢复正常状态;缓解期是“治本”的阶段,应主要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同时提高机体免疫力,起到预防哮喘发作的作用。要想彻底治疗哮喘,就必须在缓解期按要求服药。发作时用药,而在缓解期停药,这样哮喘会反复发作,久而久之会对患者的肺功能造成严重损害,发展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引起肺气肿、肺心病等严重并发症。缓解期不规律用药,是严重哮喘发作甚至突然死亡的一个重要原因。一般情况下,缓解期的用药治疗至少要维持2-3年。

误区五:滥用激素类药物

有些人认为,只要哮喘犯了就该立刻使用激素类药物,其实这是不正确的。治疗哮喘的激素药物在使用时,应该严格掌握哮喘发作时的特征。对于反复发作、慢性、顽固性的哮喘来说,激素应该是最后的措施。

误区六:哮喘药物会成瘾

哮喘用药会随着病情的好转,呈现阶梯式减药的特性,若能保持长期的、规律性的用药,则哮喘就能控制好,用药量也越来越少,因此不会有药物依赖或者成瘾的问题。

施焕中,主任医师,教授,北京朝阳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专家评审组成员;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上一篇:身心健康下一篇:教育帮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