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帮扶

2024-12-23

教育帮扶(共11篇)

教育帮扶 篇1

高职教育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简称。高职教育是在我国高等教育大发展的浪潮中崛起的一个新的教育类型, 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受许多不良因素的影响, 高职院校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无论在思想上或行为上尤其需要帮扶。一个班级必然存一部分相对或绝对需要帮扶的学生, 而这正是我们辅导员工作职责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孔子有弟子三千, 贤者也不过七十二人, 作为教育工作者, 要求所有的学生都达到优秀, 是不现实的, 良莠不齐反而是正常现象。素质教育的目的正是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因此, 后进生作为社会主义教育中不可摒弃的必然性, 理应引起广大教育者的关注和重视。

如何做好需帮扶对象的教育转化工作, 我本人主要总结为以下几点:

1 确定需要帮扶对象的范围

1.1 心理承受能力差有心理疾病。

1.2 学习成绩差且缺乏主动性。

1.3 对学习有上进心, 缺乏实际操作能力。

1.4 生活上自力和自理能力缺乏。

1.5 家庭困难。

1.6 自我约束能力差不服从学校管理。

2 导致这些需要帮扶对象产生的因素

后进生的出现作为教育工作中的一种必然现象, 其产生的原因有很多, 具体分析如下:

2.1 社会因素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西方一些不健康的文化乘虚进入我国, 缺乏自致力和判断能力的青少年因贪图一时的快活、刺激, 放任自己去玩乐, 却越陷越深。刚刚进入大学的学生, 在面对突然减轻的学习压力与家长的管束, 放任自己游离学校与网吧之间。沉迷于网络, 最终放弃学业、断送前途。

2.2 家庭因素

因为家庭的一些变故, 如父母离异、去逝、家庭关系紧张。青少年的心里承受能力差, 尤其对于我们国家的孩子来说, 从小在父母的精心照料下长大, 子女对家庭过分依赖, 关系一旦失衡, 孩子的心里便会蒙上痛苦的阴影, 在他们幼小的心里埋下了怨恨的种子, 导致大部的孩子自抱自弃, 对生活和未来失去了信心, 觉得生活对他不公平。更有一些父母为了弥补自己的过失, 对孩子有求必应, 过分的溺爱, 却是得其反, 使一些意志力薄弱的孩子对自己的行为失控, 放任自流, 从此弥留。

2.3 其他因素

正处于青春期的学生情绪和心理上的波动较大, 大部分的学生产生困扰、自卑、不安、焦虑等, 在这个时期往往对生活采取消极反抗的态度, 家长在平日不加关注, 教师思想工作疏忽, 放任不管。例如:学生李某, 本来是一个男孩儿, 却在平时的行为举指和谈吐上趋向女性化, 连身边的同学都把他当成女孩相处。对于这样一个悲剧, 父母有推卸不了的负责。

3 发现这些需要帮扶的学生的途径

开学初, 多察找。在学生基本信息统计中, 寻找单亲家庭及贫困家庭。军训期间, 多观察。发现身体不好和性强突出的学生。日常生活中, 多接触。在与学生的交谈和寝室的整理发现缺乏自力和自理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心理疾病及无集体荣誉感的学生。最后, 通过学生上课的出勤、学习成绩及与任课老师的沟通上找出学习方面有困难的学生。

4 教育转化需要帮扶学生的方法

4.1 分析研究、分清类别

根据需帮扶学生形成的原因, 深入的调查和研究, 并将其分类, 找出共同点。这部分学生大部分已经听惯了父母与老师的批评, 简单的说服教育对他们已经丝豪不起作用, 如果只是一谓的用学生管理条例去加以处分, 只会让这些学生走得更远, 必须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 与他们做朋友, 找出突破点, 逐个开展工作。例如:学生李某和王某, 前者是一个喜欢的旷课的学生, 家里条件好, 毕业后不愁找工作。后者是一个整天在寝室里睡觉, 寝室的内务极差的学生, 家庭条件相当一般, 家里之所以让他念书, 目的是想让孩子学个技术, 毕业后找个工作为家里减轻负担。对于两种同为不思进取, 却所处情况完全不相同的两个学生, 对他们的教育方法一定大不相同。

4.2 对症下药、因材施教

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究后, 从中总结出应对不同学生的方法, 从每个学生不同的基本情况、性格、心理承受能力等特点之发, 将不同方法对号入座, 应材适教。自我意识和叛逆感较强是现今校园里常见的问题, 硬性的教育只会让他们疏远老师, 甚至会反其道而行, 对于这类学生应先动之以情, 与他们交朋友, 使他们信任你、崇拜你, 这条件下再去说服教育反而更有效。对于一些心理上有障碍需寻求帮助的学生, 更应该与她们做心灵的沟通。找到导致她产生障碍的原因如:学习成绩、同学们的眼光、父母的期望、老师的重视程度等等。平时对她对一点关心, 关心她们所在意的事情, 注意情绪的变化, 与家长常联系, 正确认识到医院做定期作心理辅导的重要, 慢慢的排解她心中的疑惑, 逐渐回到正常的生活轨道上。对于有心理疾病的人, 我们应该寻求医生的帮助, 以免发生难以预料的事情。

4.3 耐心诱导、使之成才

有人说:“说教”是一种不高明的方法, 在你说教的时候他们心中的排斥远大过于接受, 因此应启发学生去思考, 远大于说教来得有效。将一些真实且具有说服力的例子摆在学生面前, 让他们自己去发现事情的严重性, 只有使他们认知, 才能使其为之。例如:学生小刘, 对知识可渴, 目标明确, 下定决心学好专业技能, 毕业后找一个好工作。虽然他的理论成绩不错, 但实践技能却很欠缺, 专业能力并不理想。对于这样的学生, 我们应该加以鼓励, 对于他的求知意愿表示肯定, 并协助他多与专业老师沟通, 找出原因所在。帮助他实现他为自己勾画的蓝图。

4.4 爱心培养、唤醒品格

只要我们教育工作者有爱心、有诚心, 相信会帮助一些需要帮助的学生。对他们多一点爱心、关心, 会使他们重新找回信心。细心观察需帮扶学生的情况, 定期与他们聊天, 了解学生关心的事或物, 试着从他们的角度看待问题, 对他们多一些理解, 也许会得到我们意想不到的收获。在校园里, 学生只有老师是不够的, 他们更需要的是能够与他们沟通, 理解他们的朋友。

5 如何降低需要帮扶对象的人数

没有一个人生来就是坏人, 也没有一个学生从刚入校门那天起就想与学校、与老师为敌, 只是他们缺少一个能正确引导他们的人。

首先, 在新生没有入校前就要做好他们入校后的一些准备工作, 如:一张新生信息调查表 (写有姓名、家庭详细情况等) 、学生管理手册 (学生与家长一起阅读) 、专业课程设置表、在校三年内需完成的任务书等。让学生和家长对学校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并让家长知道孩子在校三年应实现的成果, 促使家长与校方一起督促学生使之顺利毕业。

其次, 开学后多深入到学生中, 寝室、教室, 学生出入的地方都是我们应该出现的地方。与他们多沟通, 才能多了解。融入到学生中间, 让他们接受我、相信我, 愿意配合我的工作。

再次, 多与家长沟通, 做好记录, 用最直接的方法了解过去十多年中, 学生的一些基本情况及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并及时让家长知道学生的在校情况。

最后, 通过对学生的了解, 从中找出有管理、协调能力的学生, 作为储备干部。抓好学生干部, 借助他们的力量去发现问题, 为自己的工作多开辟有利的道路, 最终达到, 小问题, 学生之间可解决, 相对难处理的问题教师来做。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 也为我们教育工作者减轻了工作强度。

注重思想教育工作的开展, 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使问题不扩大, 在有效的时间里得以解决。是我们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必须有的意识。高职教育是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的地方, 我们培养的学生不仅仅要有技术才能, 更要有高尚的品德。德才兼备的人才是当今社会最需要的。实践证明:只要教育、教学得法, 没有一个学生是不可救药的。教育的艺术在于善于拨开学生眼前的迷雾, 点燃学生心中的希望之火, 帮助学生体味到进取及收获成功时的喜悦, 诱发学生的责任心和荣誉感。

高职教育是一项较大且长远的工程, 需要我们用持之以衡的精神状态去对待他。我们应常抓不懈, 未雨绸缪。最终会得到我们意想的结果。

摘要:高职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但是由于高职院校学生之间的能力及素质等方面良莠不齐, 导致必然存一部分相对或绝对需要帮扶的对象。而素质教育的目的正是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所以提出如何做好他们的教育转化工作尤为重要。

关键词:高职教育,高职学生,帮扶对象,素质教育,对策

就帮扶体育“学困生”的教育研究 篇2

关键词:学困生、关爱、心理特点、意志品质、个性、教育

中国分类号:G4

1.原因分析

“学困生”的形成原因较多较复杂,有心理智能、生理智能因素,环境因素,行为习惯因素。从体育教学的特点分析,主要是有先天因素、后天因素和环境因素决定的。在体育教育实践中发现,形成“学困生”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存在一定程度的生理、心理障碍。因此,关爱、转化“学困生”的关键,应从剖析“学困生”心理入手,弄清“学困生”的心理特点,摆脱心理压力;教育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提高适应能力,逐步解决生理障碍。在此基础上分别采取不同的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进行疏导。

1.1“学困生”的心理现象及其危害解析

1.1.1自卑感:在教学中,老师往往用赞许的目光频频投向优秀的学生,对“学困生”则冷眼相待,稍有过失则加训斥,“学困生”得不到理解、尊重,自身价值得不到体现,使他们在心理上自觉低人,久而久之会导致“学困生”自我贬低、自暴自弃,产生一种强烈的自卑感。

1.1.2厌烦感:现代社会的高节奏,生活的高要求,学习生活的高质量、高效率、高学历、高难度,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多重压力和负担,家长和教师期望过高,个人抱负与现实生活反差太大;更由于教育方法不当,使学生的个性受到压抑,导致他们产生一种消极心理,不能主动投入到他们所处的学习生活环境之中,缺乏激情并产生厌烦感。

1.1.3恐懼感:“学困生”在生存活动中,时常处于介备状态以防受到伤害。他们精神上高度紧张,心理压力大,对所学习的各学科确定不了正确的学习方法,所处的学习、生活环境有着严重的恐惧感。

2.心理特点剖析

中小学阶段是学生长身体、长知识和世界观逐步形成的时期,从不成熟到成熟,不定形到定形的关键阶段。他们思想活跃,情绪偏激,有成就感,但缺乏勤奋、努力,不能把握机遇,组织性、纪律性和行为习惯差,自控能力较差;有创新意识,接受新生事物快,善于交往,但不能持之以恒,缺乏艰苦奋斗和拼搏精神;他们希望学有所成,有所作为,出人头第,但往往知难而退,缺乏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学困生”除了具有同年龄青少年一般的心理特征外,还具有以下“个性”心理特点。

2.1缺乏学习动机:他们对学习健康和体育锻炼的意义认识不足,对体育兴趣仅停留在对表面形式的需求上。缺乏体育与健康知识内涵。

2.2缺乏自主:由于生理原因,导致体育效果差、成绩不理想,不能体验体育运动带来的积极感受,感觉不到体育的乐趣,只能感受到参与体育活动只是一种负担。从而使这些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努力不够,体育效果不明显,得不到成功的快乐,感觉不了健康对学习的重要作用。

2.3意志品质弱:缺乏顽强的意志品质,缺乏毅力和斗志,怕苦怕累,对持续时间较长、强度较大、单调的项目(如:长跑)难以坚持。缺乏勇气和探索精神,忧心重重,担心练习中会出伤害事故,练习时束手束脚。

3.转化教育探研

3.1尊重信任、正面引导:充分考虑每个“学困生”特殊的心理状态,教师在教学中应成为“学困生”的知心朋友,消除他们的畏惧心理和对立情绪。时刻记住,我们教育的对象是人,他们之间存在个体差异。因此,我们要针对他们不同的兴趣、能力、气质、性格、身体素质等特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传授体育健康的重要性,引导其端正学习态度,克服自身不利因素的困扰,提高主动参与、自主练习的积极性

3.2适时激励、关心爱护:不要轻易给他们戴上“差”的帽子,要分析情况,不要随意或恶意地批评或指责;应对他们耐心辅导、正确引导、经常鼓励,加倍关心和爱护,做他们的知音,使他们感受到教师的关怀,集体的温暖,对今后的学习充满信心。

3.3团结协作、激发个性:这是培养和增强他们自主性的关键;教师只有以平等的身份真正关心每一个教育对象,承认每一个个体都是重要的,都有自己的特性和不可替代性,才能使他们真正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价值,并充分挖掘自身的内在潜力,最终促进他们“个性”的发展

3.4优中帮促、个别辅导:教师针对体育“学困生”在素质上存在的差异,进行个别指导、课后辅导或布置课外任务,有针对性帮助他们提高。是使他们树立信心,掌握技术动作的一个重要手段。在指导他们练习时,态度要亲切,指导要耐心,手段要多样,课上课下结合,使他们真正感受到教师的苦心和关心,使之放下包袱,提高练习效果。

4.解决减轻心理压力的几种教育方法尝试

减轻“学困生”心理压力,就是帮助他们树立自尊心、自信心、教育他们勇于追求,自强不息,做一个诚实、自尊、自重、富有责任心和创造心的好公民。可进行如下尝试:

4.1典型事例教育法:“学困生”在自卑的同时也有着强烈的自尊,有着丰富的情感体验。平时他们所表现出来的“恶劣”行为。只不过是他们为寻求表现自我而采取的一种消极对抗的方式。采用案例教育,针对差生的不良心理及行为习惯,对他们不加以直接的训斥、讥讽,而是运用典型事例来诱导启发他们,为他们保留了“面子”,可达到心理共鸣,进而引发“差生”的自尊,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

4.2自我评价法:多数“学困生”不能正确认识自己,或否定自我,或以自我为中心,他们往往是非不明,看不到自己的行为给集体、他人所造成的损害。自我剖析教育,就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正确分析自己,懂得如何善待自己、善待别人,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这样容易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祝芳.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三点思考.[J].中国学校体育.2010,(12):69.

[2]王长权.小学体育教师应注重全面教学技能的提升.[J].中国学校体育.2010,(12):70.

[3]姚晓春.关于体育习惯养成的若干问题的思考.[J].中国学校体育.2010,(12):86.

[4]郑春.培养学生体育课堂良好习惯之我见.[J].中国学校体育.2010,(12):87—89.

[5]李光锋.体育锻炼对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J].中国学校体育.2011,(1):79.

教育帮扶 篇3

关键词:中职学校,问题学生,结对帮扶,教育实践

一、中职学校结对帮扶教育的形成途径和实施意义

(一) 结对帮扶的形成途径

结对帮扶本来是我们党的一项经济扶贫、促进民族融合、优化区域均衡发展的政治政策。在新疆尤为明显, 当下从政府到各事业单位及社会各界在积极推行的“结对子、结亲戚”活动, 是对民心是最大的政治的最好体现。而面对当下中职学校的问题学生数量不断增多、表现形式不断多样的现状, 结合学生大多寄宿制的学校管理模式, 由师生结成帮扶对子、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良性的友谊影响模式, 是对结对帮扶政治政策在教育实践中的推广和落实, 对新疆的中职学校教育创新、学生管理和学校创新方面能发挥多赢的良好局面。

(二) 实施意义

师生结对帮扶教育, 不仅弥补了少数教师对众多学生不能实现一一照应的先天性缺陷, 也大大促进了非班主任教师在学生管理和学生全面教育的专业化成长和发展, 另一方面也优化了不同家庭条件出身学生的年龄资源分配, 同时为形成“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教育新局面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

二、中职学校结对帮扶教育的比较优势及分析

(一) 师生结对帮扶的传承性教育

“师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这是几千年来教育传承对教师的最好解释。对于教师的教育来说, 从古至今, 都没有所谓的好学生和问题学生之分, 只有学得好的学生和学得慢的学生, 但他们之间的差别重点在于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而并不会因为学得快慢就直接将学生分成三六九等, 这本身违背了教育教书育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对于受帮扶学生而言, 帮扶教师都是被帮扶学生自主选择的, 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最信任、最敬佩的教师来和他们结对, 做他们的帮扶教师。而帮扶绝不仅仅限于弥补上课没听懂的书本知识, 更重要的在于学生依靠自己内心敬爱的教师, 双方形成亦师亦友的和谐关系, 在学校住宿和学习的期间, 可以弥补家长不在身边时时引导和教育的缺陷。同时在专业的选择和人生就业方向的描绘上, 学生自己选择的教师给出的建议和意见, 也更有说服力, 让学生更好更快地接受并纳入实践。同时教师还能随时监督和检查学生践行理想的实现过程, 遇到问题随时咨询、碰到疑问随时解答、面临困惑及时疏导、产生问题随时跟踪等。对于施教教师而言, 由于帮扶教育建立在双向选择、自愿平等的基础上, 与以往的“拉郎配”不同, 教师充分认识到与学生结对的积极深层含义, 这项活动完全是自己自主选择的, 实施过程中的积极性也会随之增加。而且在教师考核的时候往往作为加分项进行考核, 这就大大提高了教师参与师生结对帮扶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同时也保证了教育的效果。

(二) 学生之间结对帮扶的资源共享

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 区域之间存在经济、文化方面的诸多差异, 在此条件下, 作为社会的基本单元“家庭”必然呈现多种多样。众所周知, 家庭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和行为习惯的根本性源泉。来自不同家庭的学生, 性格、思维、交际、兴趣爱好等都有着先天性的差异。当然, 这里的差异并不局限于经济条件, 还有更广意义上的父母受教育程度、家庭代际关系、区域思维方式等。而这些都是属于相同的学生在不同客观环境下拥有的不同资源。学生之间的结对帮扶更多的是在精神上的, 因为学生之间本身不存在谁先进、谁落后的区别, 他们处在同一个平台、拥有同样的年纪、带着类似的梦想, 但不同的是由于客观环境的不同影响, 让他们在经历中职教育这几年的过程中采取了不同的方式。而学生也正由于以上的相似, 他们之间的沟通才是最直接和最有效的。因为年纪相仿, 对各自内心产生的疑虑能更充分、更真切地体会。同时在解决问题的手段选择上, 也能给出最符合内心渴望和行动可行性的方案支撑。这是一种学生之间的资源交流, 它能让积极心态更积极, 让积极影响消极, 让乐观感化自卑, 从而形成学生之间的成长经历。在中职学校, 来自不同省市和寄宿制的学校管理方式给这种方式提供了先天性优势, 学生可以按照宿舍或者班级, 甚至是协会团体为单位, 根据不同的需求结成彼此需要的对子, 例如, 按照兴趣爱好、按照同宿舍相互照顾起居、按照不同地区思维习惯的差别化吸引力等标准。学生之间天然没有隔阂、没有利益冲突, 在彼此的结对帮扶过程中势必会发挥事半功倍的资源共享多赢效应。

参考文献

[1]李飞.中职学校“问题学生”的研究与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 2014 (17) .

福州教育帮扶心得一会 篇4

学前教研活动培训心得体会

漳县幼儿园职专分园 汪翻珍

2018年5月17日到5月18日,我有幸参加了定西市2018年“福州﹒定西教育帮扶”学前教研活动的培训,在两天的时间里,我们观摩了八节集体教学活动,聆听了福州市名师的三个专题讲座,学习了先进的幼教知识与理念。通过这次培训活动,使我进一步理解幼儿园的教学,开拓了视野,增长了见识,更让我经历了一场深刻的教育思想观念的洗礼,给我注入了新的动力,使我感受颇深,受益匪浅。

2018年5月17日上午,我们进行了开班典礼,紧接着观摩了由定西市幼儿园曹馨予老师带来的中班音乐游戏《吹泡泡》、通渭县第二幼儿园白璐老师带来的大班健康活动《奔跑吧兄弟》、陇西县幼儿园徐艳华老师带来的大班歌唱活动《春天在哪里》、福州名师刘景林带来的中班科学活动《我们身体里的“洞”》。2018年5月17日下午,我们观摩了由陇西县高塄幼儿园张艳霞老师带来的大班韵律活动《猴子学样》、临洮县幼儿园李国华老师带来的大班美术活动《美好愿望》,5月17日观摩的六节教学活动有科学领域、艺术领域、健康领域的内容,每一节教学活动老师们都是精心地准备课件,认真地备写教案,投入的为我们展示教学环节,六节教学活动各具特色,各具风格,从不同的课型角度给我们展示了在新纲要的引领下老师们观念的更新,素质的提升,以及以幼儿为主的理念。在这六节教学活动中,我看到了老师们朝气蓬勃、充满激情的教学态度与方法。在听课时我回想到了自己在平时的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从她们的教学活动中,我学到了很多的东西,她们的一言一行深深的折服了我,我感觉到了自己的不足,更感觉到了要提高自身的素质。紧接着福州市蓓蕾幼儿园王蓉园长还将5月17日上午进行的四节教学活动做了精彩的点评,王园长首先谈到借班进行教学活动展示对幼儿教师来说本身是一种挑战,需要用教育的技能和智慧与幼儿进行互动,应对教学活动中突发的状况,今天进行的几节教学执教者都具备了这样的素质。其次王园长还谈到衡量一节好课的标准:①活动的内容是否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②活动中孩子是否有愉悦的感觉以及孩子在这节活动中是否得到了发展③预期目标是否有效达成。最后王园长将四节教学活动逐一做了详细、精准、专业的点评,定西市幼儿园曹馨予老师上的中班音乐游戏《吹泡泡》有很大的亮点,曹老师年轻有活力,课堂的把控力很好,教学环节也是层层递进,王园长指出曹老师对本节活动目标的把握不是太好,一定要记着活动目标定位的主体要一致,最好从孩子的角度定位目标,目标的定位要抓住内容,要有针对性,要紧紧抓住指南和纲要。王园长还将曹馨予老师制定的目标做了修改:①用动作表现和创编小鱼吹泡泡和游泳的动作②熟悉乐曲按规则进行游戏③体验音乐游戏带来的乐趣。第二节活动是通渭县第二幼儿园白璐老师带来的大班健康活动《奔跑吧兄弟》,这节活动借鉴了时下最流行的电视节目激发了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而且白老师活动中非常有激情,特别像一名体育老师。王园长在点评时说到:“设计一节教学活动时我们要充分地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及场地的大小,应该结合多媒体课件边让幼儿看边给他们讲解游戏规则,一味地模仿电视节目中的环节给幼儿读规则,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他们是听不懂的,体育活动要放任孩子们游戏,眼中要有孩子,孩子们违反规则要看得到,并要指出来”。第三节教学活动是陇西县幼儿园徐艳华老师带来的大班歌唱活动《春天在哪里》,王园长谈到这节活动设计有想法、有意图,徐老师想借鉴自主学习的方法让幼儿进行知识的学习,并做好大班幼儿的幼小衔接。但是在活动时教师用图谱、电脑、舞蹈三种形式让幼儿进行学习,三种形式放的音乐互相产生干扰。如果说一个活动不需要教师的指导那么我们考虑是否应该把这个内容放在区域活动中去完成,其实歌唱活动《春天在哪里》有两段的歌词,大班幼儿学习本身有难度,一节集体教育活动中应该有让幼儿感受和欣赏歌词,学会后再进行表演,王园长对以上三节活动的点评很到位。第四节教学活动是由福州名师刘景林带来的小班科学活动《我们身体里的“洞”》,刘老师年轻,很有亲和力,活动设计完整,环节过渡自然,多媒体课件制作新颖,对活动的把控能力也很强,所进行的教学活动值得我们学习。福州市儿童学园园长张岚对5月17日下午进行的两节教学活动进行了点评。张岚园长对陇西县高塄幼儿园张艳霞老师上的大班韵律活动《猴子学样》,点评时指出韵律活动首先要音乐和内容相匹配,其次是节奏和动作相匹配,这节活动容量偏大可以稍作调整,将第一个感受、欣赏环节增大、让幼儿吃透,这样第二个环节让幼儿创编动作就很容易领会。临洮县幼儿园李国华老师带来的大班美术活动《美好的愿望》从孩子们最喜欢的玩泥巴导入活动,引导幼儿观看用泥巴制作的陶罐,引导幼儿观察陶罐上的图案有河流、有田地、有鱼、有青蛙,整个环节设计合理,层层递进。张岚园长指出李老师的个人素质很高,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在活动中注重与幼儿的师幼互动,关注幼儿,并能有效的指导幼儿,张岚园长对这节活动提出来两个建议:①老师在引导的过程中注重美术活动的特点,及时提升幼儿的美术知识,让幼儿感受美、提升美。②应该将孩子的作品呈现出来,进行评价。下午4点40分王蓉园长给我们进行了关于《幼儿园区域活动的组织与实施》的专题讲座。王园长给我们耐心、细致地讲解了幼儿园应如何创设区域活动?幼儿园区域活动有哪些?《指南》下区域活动的组织与实施、整合性区域活动的探索以及区域活动游戏教师的观察等等。王园长《幼儿园区域的组织与实施》的专题讲解给我们如何进行区域活动的创设指点了迷津,使我茅塞顿开。

2018年5月18日上午,我们首先观摩了由陇西县巩昌幼儿园张婷婷老师带来的中班韵律活动《小老鼠和泡泡糖》,紧接着由福州名师陈怡带来的中班韵律活动《战胜小怪兽》。韵律活动《小老鼠和泡泡糖》整节活动环节设计完整,教学目标清晰,张老师对音乐的把控也很到位,图谱在教学中的应用使孩子们更容易掌握音乐的节奏,在活动中孩子们的身心得到了愉悦;韵律活动《战胜小怪兽》活动导入时教师引导幼儿自由想象小怪兽的样子,让孩子们畅所欲言,发展了孩子们的想象力、创造力。接下来和孩子们一起出发去寻找怪兽让幼儿听音乐创编动作,教师画出乐曲的图谱,用图谱帮助幼儿感知、欣赏,进一步掌握音乐的节奏和旋律,陈怡老师具备很强的音乐素养,整洁活动完成的效果很好,孩子们活动的兴趣很高。上午9:10我们聆听了福州市蓓蕾幼儿园王蓉园长带来的专题讲座《走进学习故事,感悟幼儿成长》,聆听王园长的讲座我们了解了什么是学习故事?学习故事的特点,学习故事和教育故事的区别?以及如何撰写学习故事? 10:40我们又聆听了福州市儿童学园张岚园长带来的专题讲座《幼儿园语言活动中教师的支持与引导》,张园长给我们讲解了语言活动包括哪些内容?幼儿园语言教育的核心价值是什么?语言交流能力包括哪些内容?在一日活动中如何发展幼儿语言?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支持与引导策略等等。从王蓉园长和张岚园长的讲座中我能真切地感受到她们对教育的热爱和用心。2018年5月18日下午,我们所有的培训教师与福州市名师进行互动交流研讨,王蓉园长给我们解答了音乐游戏和韵律活动的区别:音乐律动是属于音乐教学活动,而音乐游戏属于规则性游戏活动。音乐教学活动有歌曲的学习、律动的学习、节奏的学习、乐器的伴奏、音乐欣赏等等,属于习得性的教学活动。注重的是培养幼儿的音乐表现力和音乐的素养。而音乐游戏注重的是一定意境的关于音乐的游戏。换句话说,音乐教学活动是围绕一个教学知识点来进行的。而音乐游戏是围绕一个游戏的中心主题来进行的。比如:律动的教学活动是模仿、探索、创造、表演这样几个过程。而音乐游戏是通过音乐直接探索、创造、再探索、再创造。目的在于游戏而不在于学会一个律动。常见的音乐游戏有:分辨音乐的强弱、快慢来游戏等。比如:当音乐快的时候,是跳跃的律动,当音乐慢的时候是舒缓的律动。又比如:老师带着孩子们去采蘑菇,当音乐进行时,我们在一起快乐的采蘑菇,当出现紧张的音乐(表示大灰狼出来)时就要躲起来。王园长贴切的比喻帮助我们培训学员很容易地分辨了音乐游戏和韵律活动。定西市幼儿园老师提出在公开教学活动时小班的幼儿回答老师的问题常常会答非所问,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应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张岚园长告诉我们在日常的教育活动重要具体问题具体对待,教师要用教育的智慧和技能应对幼儿,倾听孩子的心声、了解孩子的想法、尊重孩子的思想。

对于一名转岗教师,这次的培训就像及时雨一样,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作为一名幼教教师应该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进一步加强自己的专业技能,只有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来征服孩子,才能让孩子从心底里信服老师,我想只要自己认真刻苦钻研,脚踏实地,不断、及时更新教育理念,在工作中享受教育的幸福感,通过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提高来充实自己,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让梦想在教育的舞台上徜徉,就一定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幼儿老师!

定西市2018年“福州﹒定西教育帮扶”

学前教研活动培训心得体会

漳县幼儿园职专分园

教育帮扶 篇5

15年免费教育,即在原来9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再实现学前教育3年、高中教育3年共15年免费教育。事实上,我区已从2014年秋季学期起,实现区内所有中等职业学校免学费全覆盖。如今我区提出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推行15年免费教育,不仅是对此前各类资助政策的深化和延伸,更是我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精准扶贫”新要求的重要举措,充分体现了自治区党委、政府“扶贫先扶智”的工作理念,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和发展眼光。

未能接受完整的教育,是贫困代际传递的深层原因,也是贫困延续发展的必然结果。尽管“小学不毕业也能当老板”的现实案例个别存在,“读书无用论”也一度让某些农村家庭消弭了送孩子上学的热情,但从社会经济发展的大层面来说,能读书认字是现代人生存的基本要求,而接受完整的学校教育,获得文化知识的同时形成健全的人格,更是一个人走上社会、获得生存技能的必由之路。因此,教育扶贫是扶贫工作的基础性工作,也是必须长期坚持的工作。

当前,我国在九年义务教育的托底和保障下,贫困家庭子女不至于完全失学,能够接受较为完整的学校教育,为日后的生存与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是,从个人成长和人才培养的角度来说,仅是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显然不够,学前教育的启蒙训练、高中教育的人格养成,都是一个人应该经历的教育阶段,这二者与小学、初中教育形成了基础教育的完整链条,缺失其中任何一环,对一个人的成长和成才都极为不利。

可是,当前读幼儿园、高中相对昂贵的费用,对于贫困家庭来说无疑是一项十分庞大的开支。许多贫困家庭子女初中毕业后便过早踏上了打工之路,成为廉价劳动力,解决个人温饱或许不成问题,但要想获得长远发展,脱贫致富,恐怕很难实现。这种因贫困而造成的教育失衡,使他们在技能和素质上很难得到优化提升,因此就更难改变贫困的现状,二者互为因果,最后可能又陷入贫困传递的轮回中。

综上,我区对贫困家庭推行15年免费教育,不但是雪中送炭的公益之举,更是授人以渔的精准帮扶。通过做好智力扶贫,使贫困家庭子女接受完整的学校教育,掌握必备的知识,形成健全的人格,获得思维的启发,继而增强本领,提升素质,成为拥有一技之长或多项技能的综合型人才,最终斩掉贫困的代际传递之根。

当然,教育扶贫、智力扶贫并非一施便灵的神药,其必须通过长期坚持、细心落实、精准发力才能收获成效。对于基础教育而言,必须不断优化教育资源,提升教育质量,扩大优质教育惠及面,让贫困家庭子女都能接受完整、优质的教育,让教育扶贫真正创造“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惠民成果。

教育帮扶 篇6

一、帮扶工作的指导思想

认真做好城乡学校帮扶发展工作, 是努力贯彻落实“314”总体战略部署和国务院3号文件的要求, 是打造长江上游教育中心和西部教育高地的要求, 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和促进教育公平的要求, 是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和办人民满意教育的要求, 对于我们搞好教育这项民生工程,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学校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就已经形成了发展性教育思想, 即“让每一个学生发展得更好”、“学校的一切为学生的发展而存在”的办学思想和办学理念, 它已成为学校的价值取向和师生的行为准则。我们在落实统筹城乡教育战略工作中, 也以这一思想为指导。我们认识到一个学校发展不算发展, 要帮扶一大批学校使之成为一中式的学校。在统筹城乡教育发展的今天, 学校实施了“派出去, 请进来, 深度互动”的帮扶战略。我们认为帮扶不应该流于形式, 帮扶应该是“立体的、交叉的、多方位”的。帮扶不仅仅是施扶学校派出教师, 而是双方互派教师, 也就是双方互动。派出的不仅仅是一个教师, 而应该是一批教师。不仅仅是派出教师, 还应该包括校级干部, 中层干部。受扶学校相应的校级干部, 中层干部和教师也可送到重庆一中见习或顶岗置换, 这才是真正意义的互动, 只有这样, 城乡统筹才落到实处。

学校帮扶的基本原则是:不给受扶学校增加困难, 不做对不起受扶学校的事情, 不挖受扶地区的尖子学生。

二、帮扶工作的具体内容

1、“宏志班”工作。

近年来我校已承办了两届“宏志班”, 学生分别来自黔江、万州、巫山、城口等40个区县。学校对“宏志班”高度重视, 成立了专门的工作领导小组, 各个科室主管、所在年级组长担任主要成员, 定期研究工作, 并选派了最优秀的教师担任班主任, 由市级骨干教师、优秀青年教师等组成的具有较强科研能力的优秀教师团队。

为保证“宏志班”学生所需的学习乃至生活费用, 学校本着扶贫帮困、服务学生的宗旨, 给每位学生购买衣服, 配置棕垫、棉絮、被套, 免去了书学费、保险费、资料费、体检费, 还向学生发放回家往返的路费, 每年专项经费都在20万元左右。许多教师多次给宏志生捐助衣物, 还邀请他们到自己家里做客。社会上很多企业也对“宏志班”学生进行资助。

我们以对教育的无比忠诚, 向党和人民交上了圆满的答卷。高2007级“宏志班”经过三年学习, 在入学时只有23人达到学校最低录取分数线, 学生总体成绩处于同年级中等的情况下, 高考取得优异成绩, 本科上线率达100%, 其中上重点大学人数46人, 占92%, 其中3人留学古巴。目前, 高2010级“宏志班”学生已走入高三的学习阶段, 正以饱满的热情迎接一年后的丰收。

2、帮扶万州江南中学。

为进一步助推库区教育事业的发展, 让移民孩子享受到更加优质的基础教育, 打造教育公平, 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构建和谐社会,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学校与万州江南初中达成协议, 结为友好协作学校。我校在北部新区对口支援集团和市教委领导下, 结合自身实际, 扎实开展了对口支援万州区江南初中工作, 在名师支教、输出管理、无偿捐助、结对帮扶、资源共享、培训师资和办实事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共捐赠10万元人民币, 用于江南中学的新校门及运动场建设, 改善了办学条件, 捐赠计算机50台, 为江南中学装备网络教室一间。以上举措为打造科技信息高地、优化教育教学手段, 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2008年在江南中学挂牌“重庆一中教育实验基地学校”。学校利用优势, 交流合作, “输血”与“造血”并举, 打造品牌学校, 辐射带动库区基础教育发展推动江南初中发展, 扩大其在库区的竞争力、影响力。

3、帮扶秀山高级中学。

2009年4月学校与秀山高级中学签订了“捆绑帮扶协议”, 制定了“捆绑帮扶实施方案”。其帮扶内容主要体现在管理互动、教师互动、学生互动、资源共享等五大版块, 使学校帮扶秀山高级中学工作形成了制度。学校派出副校长龚剑秋到秀山高级中学挂职两年, 具体了解、指导学校的建设情况, 规划、拟订教师招聘方案, 招生工作安排, 校园文化建设等。直属学校派出副校长, 到受扶学校任职, 这在重庆的历史是尚属首次。派出包括专家组在内的十七位教师支教一年。如派到秀山高级中学的化学老师杨代平, 是重庆一中特级教师、年级主任、重庆市名师。四十人次专家分两次亲临到秀山现场指导。协助秀山高级中学招聘教师, 共选聘教师100名。为秀山高级中学培训16名教师和1名教务主任, 选派优秀学生送到重庆一中强化培训, 学校德育专家对班主任进行强化培训, 鲁善坤校长参加“重庆一中教育教学实验基地”挂牌并捐资20万。

虽然学校对秀山高级中学的帮扶仅仅半年, 但由于学校的深度介入, 让秀山高级中学乃至于整个秀山教育的形象得到极大的提升, 也让秀山老百姓看到了秀山教育的希望和美好前景, 同时也对学校的深度介入发出了由衷的感谢。过去老百姓对秀山教育充满了不信任, 纷纷把自己的子女送到外地就读, 而2009年, 老百姓却主动把孩子留在了秀山, 这在很大程度上是源于他们对重庆一中的信任。例如, 前年中考结束, 只有一个中考成绩是第80名的同学留在秀山, 前300名只有40人留在秀山, 而2009年, 前100名有近80人, 前300名有230人留下来。这无疑为秀山的教育事业注入了强心剂, 也证明了秀山教育正在崛起。

4、其他帮扶工作。

多年来, 学校重点帮扶了江北区45中、字水中学、石柱县马武中学, 使它们摘掉了“薄弱”帽子, 为长安二中、巫峡中学、111中学、川汽厂子弟校、南区二校、白市驿镇中、长征中学、回龙坝镇中、西藏昌都中学等提供了师资培训、教学研究、课程资源、物资设备等支持。学校被中组部、财政部、人事部、国家计委、教育部、国务院扶贫办等七部委授予“全国学校对口支援工作先进单位”, 被市教委授予“重庆市对口支教工作先进集体”、“城市学校支持农村教育百校牵手工程学校”, 2009年4月3日又被重庆市三峡库区对口支援办公室授予“重庆市三峡库区对口支援先进单位”。这些工作得到了人民群众和上级领导的充分肯定。

三、帮扶工作的几点体会

近年来, 学校之间的对口帮扶全国很多学校都在搞, 但由于受师资、地域、政策等条件的制约, 都流于形式, 局限于帮扶学校派教师到受帮扶学校搞几次讲座, 开展几次教研活动等层面上的帮扶, 这样效果不是很好, 还增加两校的运行成本, 适得其反。我们认识到:

1、帮扶工作是我们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 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教育发展和实施科教兴渝、人才强市的要求, 是名校发挥其示范性作用的重要途径, 也是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背景下的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 作为重点中学的重庆一中有责任、有义务做好这项工作。

2、帮扶工作必须是全面的, 不是简单的给点钱、给点物就可以解决的;重在对受援学校的软件建设和软实力开发。尤其是要对转变教育观念、解放思想上多下功夫。

3、帮扶工作要从受援学校的实际出发, 切忌生搬硬套、指手划脚。要注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不能搞一刀切。

4、帮扶工作要处理好相互学习的关系, 支援是互相的, 不是单方面的, 要求双方都要平等、尊重, 不能搞居高临下的“指导”。学校也在努力致力于打破一种传统认识:帮扶仅仅是使受扶学校以及教师受到提升。“深度互动”其实是一个双边共赢的过程。通过帮扶, 对支教教师乃至于干部, 都是锻炼和学习的好机会。对基层生活的体验, 可以了解基层教育现状和管理模式, 吸收其精华, 感悟基层教师的敬业精神、优秀品质和良好素质, 便于在今后的工作中, 找差距、树信心, 调整心态和思路及工作方法, 从而达到自我完善的目的。希望通过对一个学校的帮扶, 达到帮扶一个学校, 带动一个县城, 辐射一个地区的目的, 使帮扶作用辐射到一个地区, 这就是重庆一中追求的目标。

教育帮扶 篇7

目前, 高校贫困生已成为大学生中一个不可忽视的特殊群体,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与各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 这支特殊群体也正逐步扩大, 每年的学费及生活费用对贫困生来说则是沉重的负担。贫困生的思想状况、心里状况关系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各高校校园的稳定, 因此, 做好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及帮扶工作, 对构建和谐校园具有重大意义。所以准确掌握贫困生心理现状, 做好帮扶工作将越来越重要。

二、高校贫困生的概念、比例及来源

所谓高校贫困生, 是指国家招收的普通高校本专科学生在校期间基本生活费用难以达到学校所在地最低伙食标准, 且无力缴纳学费及购置必要的学习用品, 日常生活没有经济保障的大学生。据统计, 全国高校贫困生所占比例最低为10%, 最高达35%, 平均数量已占在校大学生人数的20%左右, 而且还呈上升趋势。目前高校贫困生来源具有一定的相对性和不确定性。从其构成可以分成固定人群和非固定人群。固定人群一是指由于地区间的经济差距, 在经济发展不平衡情况下, 高校贫困生大多数分布在东北、西北、华北等经济不发达的“老、少、边、山、穷”地区;还有部分从经济落后地区来到沿海等高消费地区就读的学生, 收入与支出标准差距较大, 使得生活更加拮据。二是家庭收入不稳定者:来自农村家庭, 父母只靠土地为生, 收入随着自然环境时好时坏, 生活不稳定;来自城镇家庭, 父母无固定工作, 收入微薄且不稳定, 难以承担学生的固定生活和学习开支;家庭负担沉重者, 多是上有老人要赡养, 下有弟妹要抚养, 家庭经济不堪重负。非固定人群如家庭变故, 近年来较多出现的下岗职工家庭, 断了经济来源, 固定开支受到冲击, 无法承担高额学费支出;经济变故, 家人或本人病重需要支付高额医疗费, 甚至负债累累, 生活难以继日;婚姻变故, 随着近年来离婚率的不断攀升, 部分学生因父母离异导致生活学习费用供给不正常, 学习生活费用也就成问题。另外还有由于不可抗力的天灾人祸, 使一些学生失去经济来源, 加入贫困生行列。

三、高校贫困生心理表现及成因分析

1. 因学习压力较大而产生焦虑和紧张心理。

贫困生把取得高学历作为日后提高就业水平, 从而让家庭和自己摆脱贫困的有效途径, 他们希望通过发奋学习而努力成才, 彻底改变现实命运, 所以在求学过程中承载着比非贫困生更大的期望和更大的心理压力, 而现实生活中, 贫困生为了缓解经济压力, 在拼命学习以期获得奖学金的同时又不断寻求勤工俭学的机会。一方面, 较高的学习目标需要付出相对多的学习时间和因勤工俭学而不能保障学习时间的矛盾;另一方面, 急需通过勤工俭学自立与许多现实问题难以通过他们自身的努力的拼搏得以解决的矛盾, 都使贫困生身心俱疲, 长期处于心理紧张、焦虑的状态, 使在学期间学习压力更大, 久而久之, 部分贫困生可能对学习、生活失去信心, 甚至人格发生变化, 出现精神病症状。

2. 自卑、敏感、不稳定心理。

自卑是一个人对自己的不满、鄙视等否定的感情, 是对个体的得失、荣辱过于强烈的一种心理体验。面对经济贫困的现实, 由于自卑缺乏承受挫折的忍耐力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力, 从心理上采取了逃避、退缩的应对方式。具体表现为很少与同学交流, 不常参加集体活动, 消极地对待人生, 看待生活中的一切。自卑与自尊的矛盾性是贫困生的心理特点。贫困生因家庭贫困而自卑, 但他们又有强烈的自尊要求, 内心极为敏感。因此, 对涉及自己的事情容易引起强烈的情感波动。另外, 对于贫困生, 他们的上学费用要靠家长借债或自己贷款供给, 将来要靠自己的薪水偿还, 面对就业压力, 可能对自己的未来产生忧虑或没有信心, 外在情绪表现抑郁消沉, 言谈举止具有不稳定性。个别贫困生产生退学、轻生的念头或行为。

3. 因人际交往困难而产生的抑郁、孤僻心理。

在目前教育体制中对一个中学生的评价和认可主要依据的是其学习成绩。这样, 无论是城市贫困生还是农村贫困生, 都完全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优异的成绩, 从而赢得同学的羡慕和老师的喜爱, 即得到较高的社会评价和自我评价。然而步入大学后, 评价标准的多元化让贫困生的成绩相应地失去了明显的优势, 且社会的贫富差距在校园中凸显, 而同学间的正常交往、感情的沟通, 常伴随着一些物质联系, 对于家庭经济情况较好的学生可能出手阔绰, 交际面广泛, 而贫困生由于经济匮乏, 难以支付这类额外开支, 如果不能另外开辟人际交往空间, 易导致一部分贫困生索性采取“自我封闭”, 失去与他人交往的热情;如果因“寒酸”形象遇到歧视或冷遇, 强烈的自尊心也可能使他们产生对社会文化的敌对态度和强迫症状。由于贫困生时时为经济拮据所困扰, 长期处于郁郁寡欢的不良心境状态, 且又缺乏调节情绪的能力, 故造成抑郁孤僻心理。

4. 虚荣、嫉妒心理。

少数贫困生好攀比、讲究衣着打扮, 追求享乐与高消费, 生活上不勤俭节约, 也不愿参加稍微艰苦的勤工助学劳动, 他们虽然也属于贫困生, 但却由于图虚荣, 往往打肿脸充胖子挤入阔人之列, 想让大家刮目相看, 常用资助的钱或者父母辛苦借来的钱大肆摆阔, 而对家庭经济困难视而不见。还有些贫困生自尊心极强, 且心胸狭窄, 与他人比较, 发现自己在才能、名誉、地位和境遇等方面不如别人, 从而因不满、不服气或者羡慕对他人产生嫉妒情绪。

5. 行骗、犯罪心理。

个别贫困生在个性心理方面, 表现为自私自利、占有欲强、自我素质低、自制力差、法制观念淡薄, 经受不住贫穷的磨难或者对社会及富裕的人抱有抵触、敌对、报复心理。无视校规校纪, 在校内外从事行骗或者进行刑事犯罪, 这类贫困生虽然人数极少, 但对社会影响很坏。可见, 贫困学生心理问题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当强烈的自卑感, 极度敏感、脆弱的自尊心, 拘谨压抑的性格, 尴尬的人际关系, 因期望值过高而产生的学业压力等因素共同作用的时候, 就会引发问题行为。在贫困生的问题行为当中, 比较突出的除了人际交往困难、学习失败以外, 还有出走、旷课、偷窃、打架等现象。

四、对高校贫困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

1. 对高校贫困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在我国一般高等学校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

针对扩招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峻的现状, 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 要求各地教育部门和各高校要把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当作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工作,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抓紧抓好。贫困生在高校中占到将近20%的比例[2], 帮助贫困生克服心理障碍, 获取心理健康是在高校中普及心理健康教育不可缺少的环节。

2. 对高校贫困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进一步完善高校帮困育人体系。

为帮助贫困生减轻经济压力, 国家不断健全助学体系, 推出包括奖学金、助学金、困难生补助、、社会无偿资助等一系列积极措施, 但相比于庞大的高校贫困生群体, 这些仍是杯水车薪, 只能缓解一小部分亟待解决经济困难的贫困生的压力, 另一方面由此引发的关于贫困生隐私、依赖社会和受资助产生的心理压力等问题层出不穷。因此, 高校“育人”工作的本质要求在完善国家助学体系过程中, 不仅“授之以鱼”, 更要“授之以渔”, 在帮助贫困生解决经济困难的同时, 对贫困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培养贫困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增强贫困生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 以积极的姿态战胜困难, 顺利完成学业。

3. 对高校贫困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进一步改善社会的人口素质。

大学生是国家的宝贵人才资源, 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 贫困生很大一部分抱着通过求学改变命运的想法, 他们在艰苦的生活、学习条件下顽强拼搏, 但一部分贫困生由于各种压力产生的心理问题如果不能及时得以发现和疏导, 就会影响到其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的提高。高校中的贫困生终究要走上社会,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前提条件, 如何发现问题并培养贫困生健康的心理, 是大学教育急需解决的问题。在贫困生中发掘和培养优秀人才, 使之成为中华民族的脊梁。

4. 对高校贫困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关系到高校的稳定和和谐社会发展的大局。

当前我国提出要建立和谐社会, 对于高校来说要建立和谐校园, 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是如何促进贫困生群体与整个学校、整个社会的融洽和谐。贫困生的思想和实际问题明显增多, 这背后也暴露了整个社会的城乡差距、贫富差距、阶层分化等问题。

五、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应采取的帮扶措施

高校贫困生的消极心态不仅直接影响学习效率和精神面貌, 而且极易造成人格的不健全和偏执心理, 作为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部分, 应结合国情以及贫困生的生活、学习、心理等方面的实际, 把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经济救助与心理救助有机结合起来。

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开展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保障。

根据贫困生的具体实际, 高校在帮助贫困生解决经济困难的同时, 也应以同样高度的责任感去帮助这些同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树立远大理想, 鼓励他们在困境、逆境面前不低头, 能够正视困难、积极进取。培养他们自强不息的意志品质, 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力。要让贫困生认识到国家以及学校财力毕竟有限, 要彻底解决他们的经济困难问题, 还需要他们个人及其家庭共同努力, 不能一味地等、靠、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 力求使每一位贫困生都能主动承受由于经济窘迫所带来的心理压力, 避免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

2. 全方位的经济资助是开展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

针对高校贫困生问题, 国家为使家境贫困的学生上得起大学, 从奖学金、助学金、勤工助学、困难补助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高校在认真落实这些政策措施的过程中, 应该提倡经济资助以“自助为主, 他助为辅”, “先自助、后他助”, “有偿在先、无偿在后”, “以酬代补”的原则来建立高校学生经济资助运行机制, 设法使各种补助通过劳动的方式来兑现, 让努力学习、力求上进的贫困生获奖受补, 以利于克服“等、靠、要”的消极依赖思想, 树立自立自强的奋斗精神, 以利于鼓励学生艰苦求学, 勤奋上进。要合理安排、优先安排经济困难的学生在校园和社区参加勤工助学的公益劳动, 既获得报酬、弥补经济困难, 又得到锻炼, 促进学习。让贫困生在服务于他人、服务于社会的过程中, 达到自我服务、自我教育。

3. 加强典型事例的媒体宣传, 确立正确的舆论导向。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在对贫困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 应注意充分运用高校贫困生 (特别是本校贫困生) 中依靠自身努力, 顽强拼搏而获得成功的优秀代表, 抓典型, 树榜样, 增强贫困生发奋成才的自信心, 使他们以健康和上进的心态去面对人生的挑战。

4. 营造良好校园环境, 大力拓展高校的育人途径。

学校以育人为根本宗旨, 贫困生问题的解决也应遵循这一宗旨, 高校要十分注意加强学校、班级、宿舍等育人环境建设。充分发挥学生会、社团的作用, 积极开展心理互助活动, 特别是对服务于贫困生的社团, 应予以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使贫困生在社团活动中感受到社会和学校的温暖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 深刻地体验到社会的支持, 培养他们积极、主动地利用社会支持的意识和行为习惯, 最大限度地消除经济贫困所带来的消极影响;注意加强班级、宿舍的管理工作, 倡导同学之间形成相互关怀、真诚接纳、共同成长的理念, 为贫困生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大力提倡勤俭节约, 反对铺张浪费, 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营造勤奋学习、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

5. 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构建高校贫困生健全人格。

首先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工作, 在贫困大学生中, 多数人的心理问题属于心理失衡, 可以随着诱发情境的消失或经过同学的帮助或心理辅导老师的辅导而恢复正常, 只有少数人属于心理失常或心理疾病。因此, 以心理健康教育课、各种专题讲座等形式在高校中开展心理卫生宣传普及活动, 让广大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 加强心理健康意识, 掌握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的基本方法, 提高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其次, 加强对高校贫困生的心理辅导, 针对贫困生的心理状况, 通过各种教育使贫困生对贫困问题有正确的认知, 并进行必要的行为指导。另外, 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障碍一旦形成, 就应考虑采取相应的心理治疗方法, 尽早加以矫正。

总之, 贫困给大学生带来的影响是全方位的, 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全面发展, 这里不仅仅是钱的问题, 而是一群优秀青年的健康成长问题, 是我们国家宝贵的人力资源的健康发展问题。深入研究高校贫困生心理, 不断加强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也不仅仅是贫困生人格培养的问题, 更是在强调建设和谐社会、强调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今天, 探索如何发挥高校育人功能, 如何形成和谐成长氛围的问题, 注重对高校助困育人工作各方面的研究已经成为社会和高校刻不容缓的事情。

摘要:高校贫困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 他们在求学过程中承载着比非贫困生更大的心理压力, 因此如何做好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及帮扶工作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系到学校甚至社会的稳定与长远发展。本文在对贫困生心理状况进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 结合工作实践, 探讨了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及有效帮扶措施, 以期引导高校贫困生群体的健康成长、成才。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成因分析,帮扶措施

参考文献

[1]宋美英.如何加强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09, (11) .

[2]彭玲云, 吕广振.当今我国高校中贫困大学生“挂科”问题探究[J].城市建设, 2010, (10) .

[3]李美琴.当前高校贫困生的现状特征与教育对策[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 2005, (2) .

[4]石庆新.高校贫困生的心理障碍及其疏导[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9, (10) .

[5]李婷.论高校贫困生的精神扶助[J].邵阳学院学报, 2009, (10) .

教育帮扶 篇8

1 特殊大学生群体分类

特殊大学生群体, 近年来已成为高校安全稳定关注的高危群体, 根据其成因和表现特征, 主要概括为以下几类:

1.1 家庭经济困难群体

依据《陕西省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暂行办法》的通知》 (陕教资〔2007〕60号) 解释,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1]是指学生本人及其家庭所能筹集到的资金, 难以支付其在校学习期间的学习和生活基本费用的学生, 分为一般贫困和特困。大多数的贫困学生, 经过国家资助和高校教育引导, 都能认知自身困难和坚定自信心, 并通过自身努力塑造自己、改变自己的人生。然而, 存在心理自卑、交际困难, 尤其是并发学习困难或心理障碍的贫困生群体即为高校重点关注的家庭经济困难群体。

1.2 心理异常学生群体

由于绝大多数90后大学生缺乏独立生活经验和受挫受压自我排解能力, 进入高校后, 独立面对高校和社会中各种困难或疑难事件都有可能难以适应, 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健康问题。所谓心理困难群体, 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存在一定心理障碍或者心理疾病的学生群体, 主要表现为因生活环境的改变产生的适应性障碍, 因家庭教育、家庭残缺引发的性格孤独、偏执, 长期压抑而产生的人格缺失或交往障碍, 因恋爱产生的情感障碍等。如果这些心理问题不及时解决, 就很容易产生焦虑症、抑郁症, 使学生丧失对自己对生活的信心, 情况严重的则会产生自杀倾向和自杀行为。

1.3 学习后进生群体

学习后进生群体基本有四种类型:一是学习基础差, 尽管主观上从未放弃努力, 但学习效果仍不理想的学生。二是入学时基础好, 但自己不努力, 导致成绩大幅下滑, 丧失了学习的兴趣, 从而也丧失了对专业的兴趣。三是基础差, 主观上又不努力学习, 对学校的管理制度和老师管理有严重逆反心理, 经常逃课旷课, 是高校管理中的一个难点与重点。四是由于经济困难、心理问题、恋爱问题等因素的影响, 导致学习下滑成绩较差的。五是部分留级生、试读生, 由于学业和心理受挫, 经常独来独往, 人际关系不良, 在学习上很难有效约束自己, 往往自暴自弃。

1.4 就业困难群体

主要指有着强烈的就业愿望, 但由于来自家庭的限制或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很难就业的大学生群体。当前就业形势严峻,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其中, 学习成绩差、不擅长交往的毕业生, 以及来自农村又无家庭背景的毕业生就业更为困难。同时, 错误的择业观念也是导致就业困难的重要原因, 受家庭观念影响, 如一些毕业生不愿意到民营企业就业。

1.5 缺乏自我管理能力群体

缺乏自我管理能力群体主要包括:一是迷恋网络学生, 他们长时间沉溺于网络游戏、网上聊天或网恋等, 致使学习与人际交往困难, 影响学业发展与身心健康。二是沉迷于恋爱学生群体, 他们将过多的精力投入到“爱情的温室”, 感情的一举一动也严重影响其学习生活。

2 特殊大学生群体共性分析

2.1 特殊大学生群体交叉重合性

尽管我们粗略地将大学生特殊群体进行了分类, 但更多的情况是彼此交集, 相互关联。例如往往缺乏自我管理群体学生, 学业压力大, 学习后进, 为将来就业困难也埋下伏笔等等, 这也让我们在帮扶机制中提出更全面的要求。

2.2 特殊大学生群体普遍压力过大

笔者调查研究发现, 无论哪类特殊群体学生, 均表现为压力远超其他学生群体。例如, 家庭经济困难群体需要承受生活压力、学业压力及对未来择业的不可预见困难的诸多压力。再如, 学习后进群体, 他们的主要压力为对自我成长和学习过程中个人心智、专业技能、知识储备、交往能力等方面缺乏信心。

2.3 特殊大学生群体是高校安全稳定主要因素[2]

高校近年来的一系列恶性事故和大学生高自杀率问题已愈益为全社会所高度关注, 这些都会对高校正常教学秩序和声誉造成较大影响, 同时对学校其他学生造成较大的潜在心理压力。而事件背后主体大多数为特殊大学生群体, 对其有效的教育管理也成为高校稳定安全的重点工作。

3 构建特殊大学生群体教育管理及帮扶机制

特殊大学生群体是高校大学生的重要组成, 是高校安全稳定工作的重点关注和管理对象。高校应切实做好特殊大学生群体的教育管理和帮扶工作[3], 系统、准确掌控群体思想动态, 形成有效的预防机制, 坚持以人为本, 强化教育, 实现自我教育, 自我认知。

3.1 建立特殊大学生信息库, 完善教育管理及帮扶机制

高校特殊大学生群体较为分散, 如何及时、准确把握他们的信息尤为重要。学院或年级建立和完善特殊大学生群体信息库, 包括学生姓名、家庭住址、家庭经济状况、父母工作单位、家庭电话、归属类别、关注级别等。采取行政班级“多帮一”、“一帮一”帮扶制度, 按时、及时汇报特殊大学生思想动态, 辅导员、班主任及时跟进谈心, 做好学生情感教育和心理辅导。

3.2 做好入学和毕业班心理普查, 四季稳定安全教育

完善新生体检制度, 将心理普查作为新生体检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实上, 很多大学生心理问题源于高中阶段甚至更早, 只是迫于高考压力和学校家庭关注, 心理问题没有显现出来。进入高校以后, 学习环境和教育模式的转变, 学生所受外界约束力, 尤其是父母和老师的关注大大减少, 心理问题逐渐凸显。做好入学心理普查, 及时发现问题, 规避风险。学生稳定安全事故往往与季节相关, 高校可以根据四季稳定安全工作重点, 做好稳定安全教育和心理辅导, 如“生命教育讲座”、“5.25心理讲座”等等。另外, 就业压力往往是诱发安全事故的重要原因, 毕业班学生心理普查和就业压力心理疏导工作迫在眉睫。

3.3 坚持以人为本, 因材施教

特殊大学生群体有共性, 同时个体由于生长环境、性格养成和归属类别不同, 又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 应把经济上“奖、助、贷”工作和帮助学生自信心养成作为工作重点。缺乏自我管理能力群体和学习后进生群体, 应着力发掘问题背后原因, 家校沟通, 加强其自我教育和自我意识, 逐步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端正学习态度, 正视大学学习生活。总而言之, 应善于发现不同群体学生问题, 做好个体调研工作, 坚持以人为本, 过程中要多鼓励、多沟通, 要有耐心、有方法, 因材施教, 帮助各类特殊大学生化解自身压力, 重树个人信心。

特殊大学生管理和帮扶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 过程中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共同努力, 帮助特殊群体学生营造和谐的成长环境, 引导他们积极认知自身问题, 树立正确价值观念, 辩证看待社会问题, 以健康的心态积极融入社会大家庭。特殊大学生群体教育管理工作, 任重而道远, 需要创新工作制度切实开展特殊学生工作, 为维护高校安全稳定和营造和谐美好校园氛围打好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温锡敏, 朱书卉.民办高校大学生特殊群体的教育[J].现代企业教育, 2011 (10) .

[2]章志图.高校特殊群体学生维稳工作机制探析[J].中国青年研究, 2011 (1) .

教育帮扶 篇9

曹献坤厅长在保亭县人民政府韦岳峰副县长、教育局和乡党委负责人的陪同下, 察看了田圮村新农村建设情况, 对该村美丽乡村建设、环境卫生整治等情况给予了肯定。接着, 曹献坤厅长一行来到第一书记派驻村奋发村, 登门拜访部分困难农户。每到一处, 曹献坤厅长一一询问乡亲们家庭收支、子女入学、健康就医等情况, 重点了解乡亲们对当地教育工作现状的看法和对教育改革的期盼, 并给予乡亲们亲切问候。

最后, 曹献坤厅长一行回到奋发村委会, 与奋发、田圮村两委人员、部分村民进行座谈, 仔细听取村委会工作汇报、五年发展规划以及帮扶设想和诉求。曹厅长指出, 党中央脱贫冲锋号已经吹响, 我们要瞄准目标, 优化措施, 苦干实干, 提高脱贫攻坚成效, 重点解决好“扶持谁”和“怎么扶”问题, 紧跟“五个一批”工程步伐, “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特别是第一书记, 要牢记职责, 落实省委组织部“双争四帮”工作要求, 建设好基层党组织阵地, 发挥基层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带领村民脱贫致富。要紧密团结和紧紧依靠村两委人员, 结合实际, 认真思考谋划, 提出具体的工作目标、思路和方法措施。要善于解剖麻雀, 找准问题, 分析过滤, 帮助选准发展路子, 增强“造血”功能。要指导完善村规民约, 弘扬文明新风, 推进和谐乡村建设。曹厅长还表示, 省教育厅将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扶贫开发工作部署, 充分发挥教育资源优势, 提供人才支撑, 加强智力扶持, 一如既往做好对口帮扶工作。

热心帮扶 助力家乡 篇10

熟悉的山水,熟悉的乡亲,让他对干好农村工作充满着激情和信心。

余湾村位于湖南省的东北部,与湖北省通城县接壤,山林面积达1147公顷,占全村土地总面积的91.7%。如何保护和利用好山林资源,让村民从中获得长久收益,就成了戴庆焱工作的重中之重。

由于村里的人大都外出务工,剩余的劳动力基本上是老弱妇孺。面对这种现状,戴庆焱认为,只有实施山林流转,才能让沉寂的山村兴旺起来。于是,他带领村干部和党员挨家挨户做工作,鼓励村民流转和承包荒山造林。有一次,刚到村民戴大爷家门口,戴大爷就将门一关,还指责戴庆焱:“不知道你得了别人多少好处,老是劝我们流转。”吃了闭门羹的戴庆焱,心里着实有些委屈,认为这是村里发展壮大林业经济的一条有效途径,不然一切都是空话。为此,他从未放弃,通过大力宣传政策,得到了绝大部分村民的支持。戴大爷也被戴庆焱的耐心劝导说服了。

有了流转的土地作基础,村里招来了凤,引来了蝶。戴亮早就想回家创业,经村里介绍,一拍即合,流转承包了100公顷荒山,仅仅准备了两三个月时间,就将挖掘机开到了山上,开始了新的创业征程。在外当小老板的戴雄文出于对国家政策的了解、对造林前景的认可,对村里诚意的领会,流转承包土地20公顷,一年之内就全部栽上了树。

由于农村陋习,管理不到位,湘鄂边界火灾频发,使森林资源经常遭受吞噬,不仅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也影响了村民造林的积极性。为解决火灾隐患,戴庆焱翻山越岭,测数据、拿方案,主动向上级部门汇报,争取支持,终于精诚所至,金石为开。2014年10月,临湘市领导现场办公,同意拔款300万元在边界地修建防火林带。面对这难得的机遇,戴庆焱经常是早上7点半上山,“披星戴月”回家,若遇到用地纠纷的事,还得做工作协调到晚上十一二点。经过半年的奋战,终于建起了一道长达10公里的生态防火线。

到2014年年底,仅两年多的时间,余湾村就植树造林533公顷。看着漫山遍野绿油油的杉树苗,原先不太愿意流转荒山的戴大爷也自豪地说:“过去因自己势单力薄,只能望山兴叹。现在通过流转,山地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今后林木长大了,那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更是数不清了。”

教育帮扶 篇11

一、学业预警的概念

预警,字面理解为预测和警示,该词最早出现在军事领域,百科解释为“在灾害或灾难以及其他需要提防的危险发生之前,根据以往的总结的规律或观测得到的可能性前兆,向相关部门发出紧急信号,报告危险情况,以避免危害在不知情或准备不足的情况下发生,从而最大程度的减低危害所造成的损失的行为”。《辞海》对“预警”的释义具有警告之义,即率先预告、提醒被告人注意和警惕。

目前国内对学业预警概念界定的研究较少,以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为文献来源进行检索,笔者发现学业预警研究集中在“问题原因”和“预警策略”两方面。学业预警是高等教育管理方式的一种,最初推行实施学业预警制度的江西理工大学把学业预警分为三个阶段,即期初预警、期中预警和期末预警。台湾高校学业预警制度具有主动管理、及时采取措施、全过程监控、持续追踪、充分沟通、利用预警信息系统等六大特点。[3]概括来讲,学业预警是指在学生管理工作中,通过在学习进度的不同阶段,利用网络技术等手段,针对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不良情况以及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及时提示、告知学生本人及家长,并针对性地采取防范措施,以便通过学校、学生和家长之间的沟通和协作,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一种信息沟通和危机预警制度,分为学业常规预警、学业考试预警、学业不合格预警和退学预警四类(见表)。

二、学业预警的标准设定和实施程序

(一)学业预警标准设定

学困生学业预警制度在国内高职院校尚处于探索运行阶段,各高职院校对学生的日常学习管理、学习成绩要求等有所差别,所以在学业预警标准设定等方面没有成熟经验可资借鉴。在制订学业预警标准时,要充分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学生毕业所需达到的课程要求和专业技能水平或职业资格证书等合理设立学业预警界限和实施标准,以达到预期效果。

1. 学业预警分级

参考相关研究及部分实施学业预警的高校,学业预警可根据学生出现的学业问题的严重程度划分为相应的预警等级,如考勤、专业成绩等。采用蓝、黄、橙、红四种颜色建立四级预警信号灯,即关注预警(蓝色)、初级预警(黄色)、中级预警(橙色)、高级预警(红色)。

2. 学业预警标准

国内各大高校学业预警标准设定的要素方面不尽相同,一般要求毕业学生达到专业所需学分或通过所有的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考核以及取得计算机、英语等级、专业技能或职业资格证书。所以,学业预警标准的设立应包含不及格课程门数、学分修读情况、平均学分绩点三个因素。[4]绩点是对学生学习质量评价的成绩计算,平均绩点大小是衡量学生学习质量的要素。其计算公式如下:

一门课程的绩点根据学生考试成绩而定,优秀(90-100分)、良好(80-89分)、中等(70-79分)、及格(60-69分)、不及格(0-59分)对应的绩点值为4、3、2、1、0。基于学业预警标准设定的现有研究,笔者以某职业学院为例,从关注预警、初级预警、中级预警和高级预警四方面设立学业预警标准,以及时发现学生学业中的问题并发出预警(见图1)。

3. 缺旷课预警标准

除学业成绩外,缺旷课也是考察学生学业质量的重要评价参考指标,学生缺旷课反映了其对学习的态度,缺旷课应纳入学业预警。缺旷课预警标准应根据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规定进行设置,当学生缺旷课达到一定程度时,及时发出预警,累计缺旷课达总课程量的1/4时,将缺旷课学生名单报送各教学单位,任课教师、班主任、辅导员进行批评教育;若批评教育无效,学生继续出现缺旷课达总课时1/3时,向学生及学生家长下发预警通知书,给予学生警告或处分;学生缺旷课达1/2时,予以退学或留级处理。

(二)学业预警实施程序

1. 教务处、各教学部门

每学期于学期补考成绩公布后一周内,各教学部门汇总学生的学业情况并认定预警等级,填写《学生学业预警信息统计表》,教务处、教学部门各留存一份。

2. 各教学部门、班主任

教学部门安排班主任填写《学生学业预警通知书》,并经学生本人确认签字。《学生学业预警通知书》一式两份,一份存入学生学业预警档案,一份由教学部门寄送至预警学生家长。

3. 辅导员

将《学生学业预警通知书》《学业预警学生家长通知单》寄送至预警学生家长。要求学生家长收到信件后反馈信息,寄还签字确认的《学业预警通知家长回执》,如寄送回执有困难,也可通过其他通讯方式确认签收,收到的签收确认信息要在《学业预警通知家长回执和其他方式签收登记表》中进行登记。

4. 各教学部门、班主任及预警学生

对于受到学业预警的学生,教学部门要加强督促和辅导,除安排专人谈话外,要帮助其制订有效的整改计划。谈话结束后,学生本人要根据谈话情况制订《学习计划书》。《学习计划书》由班主任暂为保管,以便平时督促预警学生。同时,班主任要经常和预警学生家长沟通,并作好记录。

5. 各教学部门

根据预警学生的具体情况,制订预警学生学业辅导方案。教师对预警学生进行学业辅导,并定期检查辅导情况,学期结束时总结辅导情况并形成报告。

三、学业预警管理实施的主要问题

(一)预警防范作用未达到预期效果

学业预警目前在我国高职院校中尚处于实践探索阶段,在当前高职院校从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变的背景下,学业预警在实施过程中的前期准备和得到的重视程度不够。首先是学校层面对学业预警的具体内涵未能准确把握,学业预警机制与现有的规章制度不匹配、宣传力度不够等导致管理工作出现了诸多问题;其次是学生预警管理时效性不强,如学生学业成绩相关数据未能及时分析与通报,每学期初,教学管理部门只是从成绩系统里将考试不及格的学生名单导出,对其不及格课程、被预警学生的数据未能进行分析和通报,分管教学领导、班主任、辅导员和学生不能及时了解情况、发现问题,大大降低了预警的防范作用。

(二)学业预警体系与数据管理系统不完善

建立科学有效的学业预警体系是开展学业预警管理的基本保证,学业预警体系应当由监督预警、指导帮扶、支撑保障三方面组成。学业预警管理机制的缺乏使很多实质性工作流于形式,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学业预警体系不完整,推行最多是成绩预警,而预警体系应该包括考勤预警、选课预警、成绩预警、学籍管理预警等内容。[5]此外,学生档案信息不健全,不能完全根据预警需要进行全方位查询及跟踪,学生数据依靠教务管理系统,该系统由数据库和计算机模块构成,监控学生每学期各门课程成绩、选课等情况,应充分利用教务管理系统建立完整的学业预警管理体系(见图2)。

(三)监管力度不强,帮扶工作落实不到位

目前,专门针对学困生学业预警及帮扶提供学业指导的专门机构较少。台湾高校在学生学业预警方面,运用现代化教学技术和高等教育学、心理学等原理,利用计算机网络、数据挖掘技术,结合学生学习心理特征进行学生与教学资源的最优化匹配,[3]制度相对完善。而多数高职院校未成立学业预警部门,不能充分发挥学业预警管理作用,教学主管部门对学业预警常态化检查和抽查不到位,流于形式。此外,对被确认为学业预警关注的学困生而言,帮扶导师、班主任对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关心不够,没有掌握其学习困难的根源,以帮助他们端正学习态度,在帮扶工作细节方面做得不到位。

四、学困生学业预警帮扶教育对策

(一)建立学业预警帮扶领导机制,完善学业服务指导

健全帮扶领导机制对于学业预警管理非常重要,应建立学业预警组织机构、学业预警规章管理制度、学业预警管理信息系统。[7]根据浙高教[2014]60号文件要求,学校应加强对学生学业管理的组织领导,党政主要领导和分管教学、学生工作的学院领导每月至少一次随堂完整听课,观察教学过程。分管学院领导每两个月至少一次专门听取和了解师生对学生学业管理的建议和诉求,解决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同时,学校要统筹教学、学工等力量,围绕学生学业管理,加强与改进学生学业管理及帮扶工作的落实,建立家校联系制度与家校联系信息平台。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加强学生、学生家长和学校三方的联系与信息的交流,鼓励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创造浓厚的教学育人和学业管理氛围。

(二)选聘学业导师,实行学业导师制度

选聘热爱教育事业,有较强的工作责任心,关心学生成长成才且熟悉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具有专业指导能力的学业导师。每学年第一学期第一周根据学业导师选聘条件确定拟选聘学业导师名单,导师应根据学院要求和学困生特点,制定计划,对学困生选课及补考、重修、免修、考证、参加社会实践、就业等方面给予指导。遵循个别学生指导为主、个别指导与集体指导相结合的工作原则,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专业能力,着重介绍开课计划中的必修课和选修课的主要内容、课程特点和各门课程之间的关系,指导学生选择专业方向,让学困生在专业学习与就业方向相结合方面有明确的学业规划,突出个性化指导,定期采取座谈、会面、电话联系、网上交流等方法与所指导的学生保持联系,并做好学业指导工作记录,作为学业导师工作经验交流、工作总结、工作检查和考核的依据之一。

(三)柔性管理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预警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与学业预警管理机制成效高度相关,倘若学业预警管理机制未体现出以生为本,管理约束过多,极有可能造成学困生产生逆反心理,给帮扶教育带来困难。美国教育专家Mckinney曾以学困生为测试对象,研究发现语言问题、认知问题和社会行为是学困生学习方面的三个主要问题。在预警管理上,应实行柔性管理,学校各部门协同合作,从认知、情感和行为三方面及时了解学生在学习中的心理动态。分析学困生的特征,帮助学困生正确认识自己,顺利化解学业危机。

学业预警管理作为一种新型管理模式,是提升高等教育管理效率的重要手段。学业预警把传统的事后处理型管理转变为事前、事中预防型管理,使学生能够了解并认识到自身的学习问题及原因,从而促进学业发展。但学业预警管理仍然处在探索阶段,学业预警的标准、预警评价指标体系和管理机制等需要根据学校实际情况不断地实践与探索,以达到预警的最优效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提高教育质量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EB/OL].[2015-11-09].http://www.wenming.cn/ll_pd/kxjy/201511/t20151109_2954872.shtml.

[2]杨东平.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2)[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179.

[3][6]华金秋.台湾高校学习预警制度及其借鉴[J].教育科普,2007(3):136-138.

[4]陈晟洁.医学本科生学业预警管理研究[D].南昌:江西农业大学,2014:17.

[5]王毅磊,王鹏.高校学生学业预警保障体系构建研究[J].上海教育评估研究,2014(9):38-39.

上一篇:老年人用药误区下一篇:分布监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