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扶助困

2024-07-09

帮扶助困(共8篇)

帮扶助困 篇1

天津市河东区春华街道劳动保障服务中心副主任、春华街道零散务工再就业人员工会联合会主席王宝绪, 他在30余年来的劳动保障战线上, 爱岗敬业, 认真履职, 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领导者的才能。认真对待, 刻苦努力, 做到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专一行, 处处起到了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曾连续多年被街道机关授予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干部的光荣称号, 多次荣获市、区级先进个人称号:2000年度天津市驾协优秀管理先进个人, 2003年河东区抗击非典先进个人, 2005年河东区工会优秀积极分子, 2008年度天津市创建平安天津志愿者先进个人, 2009年河东区经济普查工作先进个人, 2007-2009年连续三年被评为天津市五一劳动奖章先进个人。他分管的春华街道劳动保障中心在2005年度和2007年度被评为区级模范职工小家, 2007年度被评为区级五一劳动奖状先进集体, 2009年被评为区级文明窗口单位, 2010年被评为“青年文明号”单位和区级“帮扶助困”先进党支部。分管的春华街道爱心编织站在2006年被评为天津市模范集体。

组建和领导街道零散务工再就业人员工会联合会, 打基础办实事

由于零散务工人员是个特殊群体, 人员流动量大, 春华街道零散务工再就业人员工会联合会成立以后, 他和同志们针对零散务工人员的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工作方法, 组织有特长的人员从事小、快、灵的工作, 比如维修、疏通管道、保姆等工作;对于没有什么特长的人员推荐从事搬运、装卸工作, 解决这些人的工作难问题。同时吸收他们入会, 让他们体会到政府、工会的温暖;对暂时无工作的会员, 保留其会员资格, 在最短时间为他们安置工作, 使得工会会员总量只增不减。

参与并组织天津市爱心手工编织有限公司, 从创业到创新

2004年, 时任天津市副市长的黄兴国同志亲自来河东为春华街道爱心编织站挂牌。编织站从无到有, 经历了艰苦漫长的过程。编织站接待过中央督察组、全国政协负责人、亚洲60多位劳工部长、财长考察和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领导视察任务, 并代表编织中心出席了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办的中国经济与全球商贸高峰论坛和越南国际贸易投资项目洽谈会, 把河东的编制产业推向了全国, 推向了世界。王宝绪同志还主持研发了传统中国结与木雕工艺相结合的中国结新工艺, 并获得了专利证书, 被天津市首届手工编制制品成果展览博览会收藏。此外, 中国结编织工艺方面申报专利共100余项, 受到了黄兴国市长的肯定。在此基础上, 他组织参加了5次广交会、大连服装节以及历届天津商品交易会, 为爱心编织业做出了突出贡献。编织中心获2007年专利发明银奖, 获2008年专利发明铜奖。

分管街道劳动保障服务中心工作, 为群众解难题, 出色完成了各项任务

春华街道劳动保障服务中心负责管理街域内存档失业人员11719人, 下岗人员2822人, 工作量在整个河东区街道系统位居第三, 工作压力非常大, 任务十分繁重。

王宝绪同志能够率先垂范, 尽职尽责, 开拓创新。工作中, 他无怨无悔, 正确对待职务和待遇问题, 每天坚持早来晚走, 经常加班加点, 甚至带病坚持工作, 带领全街23个劳动保障工作站和69名劳动保障协管员, 不畏艰难, 认真落实市政府提出的建设充分就业社区, 清除零就业的目标:一是创立了培训、就业、维权三位一体工作新模式, 保证有就业愿望的劳动者都能得到较好的免费培训和就业安置;二是在全区率先提出“有求必有应, 满意在春华”的工作口号, 创建了托底安置亲情辅助工作法, 积极落实联动机制, 将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工作全部融入社区工作, 实现了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全部联网, 就业信息共享, 失业人员实现就近就业, 第一时间得到及时关照, 及时问需, 及时访困, 及时救助;三是建立了劳动保障八项机制:即街领导包片、保障队包户、协管员包人、社区联动、警民联谊、军地共建、邻里互帮、通讯问询机制。在该同志的带领下, 春华街率先在全区完成了全街所有充分就业社区创建工作的目标, 多项区业务主管部门工作考核项目列为先进。

在日常工作中, 王宝绪同志坚持以身作则, 认真落实岗位责任制, 带领中心工作人员齐心协力, 克服时间紧、任务重和人员少等困难, 保质保量完成年度各项工作任务, 超额完成了公益性岗位免费职介招聘会任务, 提前完成了失业人员技能培训工作任务, 超额近一倍完成了安置下岗人员任务。完成“4050”失业人员灵活就业社保补贴指标, 共计606人, 失业人员享受补贴121.2万元;参加年审1593人, 占全区总人数的11%, 失业人员享受补贴350万余元。完成了4761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征缴、打印单据上网及建档工作, 以及医疗费用审核报销工作;按要求完成了失业保险发放等工作。为17人提供自主创业小额贷款, 共计51万元, 追缴还贷67万余元。完成了全街区域社会保险扩面工作, 共走访438个企业, 宣传保险政策、协调保险手续, 数量和质量均排在全区第一, 两次受到区有关部门领导的表扬。

加强干部队伍管理, 为出色完成各项工作任务提供保障

街道劳动保障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由事业编制干部、协管员和公益岗大学生组成。人员素质与技能层次不一, 为了带好这支队伍, 王宝绪同志常说的一句话:“咱们都是老百姓, 为老百姓办好事应当责份, 用真心换真情”。他注重加强干部队伍管理, 为出色完成各项工作任务提供政治、组织和人才保障。一是积极组织和引导广大干部参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和创先争优活动, 带领党员走访困难失业职工, 建立中心帮扶制度, 在走访帮扶中, 他带头用自己的工资为困难职工购买生活用品、更换门窗, 以解他们的燃眉之急, 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多次收到老百姓送来的感谢信和锦旗。在加强对中心自身干部培养教育的同时, 他克服工作繁忙等困难, 对公益岗大学生给予政治、工作和生活上的关心, 积极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并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 及时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在他的精心培养下, 多数大学生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二是定期组织政策业务培训, 不断提高协管员及大学生这支队伍的战斗力。在对协管员的管理上, 他提出了“今天工作不努力, 明天努力找工作”的理念, 并把协管员当作兄弟姐妹来对待, 关心他们的生活, 帮助解决各方面的困难, 改善他们的工作条件, 指导他们做好本职工作, 充分调动起全体协管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热情。在他的付出与努力下, 69名协管员和35名大学生在年度考核中全部合格并续签了劳动协议。在同事们眼中, 与他一起共事安心, 大家有话乐意跟他说, 在事乐意跟他一起商量;在群众心中, 找他办事称心, 无论是下岗失业人员, 还是灵活就业者, 大事小事在他手中都能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大家都称赞他是个优秀的领导者、群众的贴心人。

帮扶助困 篇2

主讲人:

一、低保救助

低保救助分农村低保、城镇低保和重度残疾人单独低保三类,低保是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简称,是帮助困难群体解决温饱问题的,不是用于改善生活条件的,所以低保工作有其特别的政策性和严肃性,必须要做到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应保尽保,应退尽退。下面就2014年正在实行的我市低保救助管理办法,作如下解析:

(一)申请农村低保救助条件

申请农村低保救助应同时具备下列条件:

1、持有太阳镇农业居民或城镇居民户口。

2、以户为单位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人均年纯收入和实际生活水平低于当地农村低保标准385元/人、月;城镇低保标准530元/人、月。

(二)申请农村低保所需的材料

1、书面申请书。

2、家庭成员的户口簿、身份证原件。

3、户主照片。

4、收入证明。包括本户内外出务工人员收入证明。

5、非农户人员的家庭,应提供非农户口人员的收入证明。

6、对劳动能力有争议的,需提供有效健康证明。医院病历证明。

7、残疾人提供残疾证。

8、审批管理机关要求提供的《困难救助评议表》、公示照片等等其他有关材料。

(三)农村居民家庭纯收入的计算

农村居民家庭纯收入以年为单位进行核算,包括所有家庭成员全年农副业生产的纯收入及其他合法劳动,经营所得收入的总和,主要包括:

1、种植业、养殖业、手工业及其他生产性收入。

2、批发零售贸易及餐饮业收入。

3、社会服务业外出务工劳务收入。

4、村组集体经济分配收入。

5、因征地、拆迁或其他原因所获得的一次性补偿收入中扣除房屋重建及简要装修费支出,家庭当年非生活性必需费用支出之后的收入。

6、遗产或财产继承所得收入。

7、自供自给的实物(以市场价格折算)收入。

8、在购买奖券、彩票等有奖销售中所获得的收入。

9、其他应该计算的收入。

(四)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不予享受农村低保救助

1、三年内因购买、修建或装修住房(必要的维修除外)造成家庭生活困难的(因拆迁安臵购买、修建房并进行简单装修的除外)。

2、好逸恶劳,有承包田(地)且有劳动能力但不耕种的。

3、家庭成员有赌博、吸毒行为或者进行高消费娱乐活动的。

4、家庭拥用非生活所必需的高档消费品,如机动车、空调及贵重饰品的。

5、家庭生活水平明显高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

6、弄虚作假骗取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

7、其他法律、法规规定不能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

(五)农村低保救助申请审批程序

1、申请。由户主通过村民委员会向居住生活所在的镇人民政府提出书面申请,并提供有关证明材料。

2、初审。村民委员会收到申请书后,组织村民代表开展民主评议,并对申报对象的家庭情况进行初审,将初审结果在村公示3—5天,并指导其填写《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申请审批表》,连同申请人提交的全部材料报镇民政办。

3、审核。镇民政办在校验申请人上报材料齐全后,正式受理申请人的申请,立即组织入户核查,对于符合条件的对象,提出补助意见,由村民委员会进行第二榜公示3—5天,对不符合条件的由镇民政办通知申请人,对符合条件的上报临安市民政局。

4、审批。市民政局收到上报申请材料后,按季度组织入户抽查、复审,进行依法审批,对符合享受农村低保待遇的对象发给《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救助证》,对不符合享受农村低保待遇的书面通知申请人。

申请重度残疾人单独低保的,(即:申请人为一级重度残疾,且听力言语残疾的除外)除了参照以上方式申请办理外,还要提供《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原件。

二、低保边缘救助

低保边缘救助指的是,当该户因病、因灾或其他突发原因,导致该家庭经济困难,人均月收入在低保标准的120%内。该政策一年申报一次,且有名额安排的限制,实行一次性补助1200-1400元/每户,市民政局在春节前将补助资金发放到位。

三、临时救助

市民政局救灾救济科临时救助指的是,当该户因病、因灾或房屋倒塌等等其他突发原因,导致该家庭经济困难,医疗费用经合作医疗报销和大病救助外,仍然自负3万元以上,凭相关的出院记录或大病救助回执单等材料,到镇民政办填表申请临时救助。

慈善总会临时救助指的是,当该户因病、因灾或其他突发原因,导致该家庭经济困难,医疗费用经合作医疗报销和大病救助外,仍然自负2万元以上,凭相关的出院记录或大病救助回执单等材料,到镇民政办填表申请慈善临时救助。

四、其他民政工作

(一)、自然灾害灾情信息报送

突发性自然灾害(台风、大暴雨、倒房、泥石流……)初报要“快”,各行政村要在灾害发生后1小时内向镇人民政府民政办、党政办报告灾情,并且拍好灾害现场全景照片留档。重大灾情发生当天要滚动报送灾情;续报要“细”,要对初报的灾情进行核实,完整各个灾情项目。对新发现的重大灾情,实行动态滚报,随时报告;核报要“实”,灾情稳定后,各行政村要协同农办、党政办、民政办等进行会商,核定灾情。干旱灾害报告,要执行每10日一次续报制度,直至灾情解除,上报核报数据。

(二)、殡葬管理工作

目前,骨灰乱埋乱葬、乱立坟头等丧葬陋俗在个别村有所抬头,严重影响了环境保护和土地集约利用。市政府也专门又发文临政办函„2013‟45号《临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殡葬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围绕全市“四边三化”和“三改一拆”等中心工作,进一步加强殡葬管理,开展丧葬陋俗治理工作,节约土地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倡导文明丧葬。

1、鼓励采取树葬、花葬、骨灰寄存等生态节地葬法。

2、规范殡葬行为,杜绝在公墓以外乱葬乱埋。

3、加大对建新坟、做“双空”寿坟、修豪华坟等行为的查处。如发现有建新坟、做“双空”寿坟、修豪华坟的,由镇、村两级责令当事人限期平毁,愈期不改的,由市殡葬执法大队、镇、村一同实施强制平毁。

创业助困感动江苏 篇3

王辉2007年考入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大学期间学习成绩优异, 多次获得省市级及学院奖助学金, 先后被委任为艺术设计系团委副书记、学院动漫社社长等职务, 正是在校期间积极参与各种社团活动, 培养了自身管理等方面的能力。在学院鼓励在校大学生创业的氛围下, 先后创建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创业团队、常州轻院橙果设计工作室。大学三年级时, 申请注册了常州橙果广告有限公司, 立足于常州大学城开展业务, 以团队的核心竞争力, 优质的服务来赢得客户的认可。团队成立两年来, 为近百名的轻院应届实习生提供实习岗位, 带动近二十个工作岗位, 2012年完成了300万元的营业收入。

王辉来自农村, 曾经是贫困生, 在创业取得成功的同时, 也懂得分享与感恩, 通过股权激励以及业绩提成的方式来鼓励团队, 常怀感恩之心的他, 两年来, 先后为常州轻院提供超过6000人次的贫困生兼职岗位, 在中央电视台开展的“2012感动中国”评选活动中, 王辉因其创业助困的先进事迹脱颖而出, 先后荣获“十佳最美常州人”、“2012感动江苏十大人物”称号。常州日报、江苏电视台、中国常州网等数家媒体进行报道, 2013年初, 王辉及其团队成员, 前往常州向阳小学, 为近百名外来民工子女送上崭新的书包和文具, 再一次用行动践行他的感恩宣言。

多重体验创业启航

正如知名作家张洁所说, 任何一种兴趣都包含着天性中有倾向性的呼声, 也许还包含着一种处在原始状态中的天才的闪光。王辉对艺术的热爱之情也许正印证了这段描述。各种手绘艺术, 为他枯燥的高中生活平添了一抹亮色。高考结束后, 王辉决定向艺术设计的世界挺进, 毫不犹豫的选择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专业。因为兴趣的指引, 灵感的引领, 他想要在这片未知的领域里点燃人生的霓虹。

进入大学以后, 王辉有计划地进行社会实践。他做过很多兼职——各种小型文艺活动、发单员、酒店跑菜员、恐龙园清洁工等等, 在自己创业的同时, 还能够带动身边的同学一起创业, 不仅锻炼了自己, 也感染了更多人。正是由于王辉积极参与各种校园活动, 成了同学口中津津乐道的“百变学生”。

在校期间, 由于表现突出, 王辉被委任为艺术设计系团委副书记。他积极、主动地协助系部团委书记做好系部日常工作;创建学院动漫社并任社长, 积极开展动漫题材的画展、设计展, 同时参加全国动漫设计大赛。在积极参与课余学生活动的同时, 王辉还积极组织在校大学生兼职活动。正是通过这些经历, 他不断成熟, 为创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10年, 王辉审时度势, 认为时机成熟, 创建了常州橙果广告有限公司, 为创业之旅续写着崭新的篇章。

创业磨砺同甘共苦

所谓万事开头难, 成功是99%的汗水与1%的聪明才智的结果——王辉团队的创业经历印证了这一点。

王辉和同学们初入商海, 是典型的“没有经验, 没有收入, 没有家人支持”的“三无人员”, 创业之路举步维艰——虽有了创业的想法, 但是理想与现实还是有很多的差距,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 每件事情的开端都是从“0”启航中开始, 慢慢锻炼, 慢慢成长起来的。创业过程中, 曲折而快乐的经验, 使他们一步步地成熟、壮大。“橙果”一词是“成果”的谐音, 寓意每个橙果人都要时刻记住所取得的点点滴滴。在前期, 公司经历了“轻工学院大学生创业团队——橙果创意设计工作室——常州橙果广告有限公司”的一个发展过程。在工作室阶段的一些回忆, 至今仍使他们唏嘘不已:由于经验不足, 常常为一些小事情浪费很多时间, 因此效率很低。在客户方面, 还要饱受冷言冷语。但是每当想到自己辛辛苦苦的一路走来, 又不想轻易的把自己的成果扔掉, 一次次的坚持下去, 这也是他公司名称的由来。刚开始的时候, 父母也不太支持他过早创业, 后方没有了稳定的支援, 他的创业之路更加地艰辛。此时学校伸出了援手, 免费为团队提供办公场地, 学院领导也经常关怀, 这样的雪中送炭使原本颓丧的士气的他重新振作。

除了外部的压力, 团队内部也难免有一些分歧, 甚至因为各持己见而引发争吵。每逢“不和谐”的场面出现, 王辉总是发挥“领头雁”的作用。正是因为不断磨合, 他们少了几分尖锐, 变得包容和成熟, 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几个年轻人住在简陋的“公司”里面, 虽然很辛苦, 但他们相互扶持, 以苦为乐, 在困境中不忘憧憬着未来, 团队凝聚力空前高涨。有时内外交困, 吃饭不及时, 需要通宵工作, 1米75的王辉一度瘦到106斤。提起这些经历, 王辉认为这正如“梅花绽放之前的寒冬”, 是每个创业者走向成功所无法逃避的过程。

立足优势畅想未来

近两年的成长, 常州橙果广告有限公司已经发展成为集策划、设计、制作于一体的综合性广告公司, 团队规模也从最初的3人发展到现在的17人。在王辉的带领下, 2012年度, 实现营业额超300万元, 拥有喷绘机、写真机、雕刻机等生产设备固定资产70余万元。经过不断的尝试和抉择, 公司也在慢慢由设计、制作公司逐渐向创意设计、包装设计、策划方面转型。王辉说:“只有根据市场的需求, 把握市场的命脉, 才能越走越远。”公司通过团队的核心竞争力, 优质的服务, 取得了国内外数家知名品牌的认可, 为公司的壮大发展, 打下坚实的基础。其公司作为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系的学生创业基地, 也为轻院更多有创业想法的同学提供了创业平台, 同学的设计作品多次斩获殊荣。

王辉对自己的团队充满了信心, 认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便是团队优势——团队秉持着“梦想聚团队、团队铸梦想”的创业理念, 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 打造“我的橙果、您的成果”的终极梦想, 为客户送上舒心满意的服务。随着公司的日益壮大, 对人才的需要不断增加。王辉在这方面早已做好了准备, 2013年在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系, 王辉与系部共同成立了“橙果班”, 为今后橙果人才培养和储备, 打下坚实的基础。王辉说:“我来自常州轻院艺术系, 系部在我的创业路上给予我很大的支持和帮助, 现在又一点能力了, 也要回报母校。橙果班的建立, 不仅为公司的人才培养和储备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更是学校在产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上的大胆尝试。学生得到锻炼、学校产学结合、橙果公司人才培养和储备的保证, 这是一种多方共赢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我们会积极做下去, 而且要做得好、做得精。”

帮扶助困 篇4

关键词:资助体系,思想政治教育,助困育人,HCAT模式

高校贫困生人数众多, 目前已占在校生比例约为23.06%, 作为一个特殊群体, 他们受到了国家、社会和学校的极大关注。2007年以来, 我国逐渐构建了一套新的以“奖、勤、助、贷、补、减、免”为主体的高校贫困生资助政策体系。当前, 高校基本完成了不让一个贫困学生因为经济原因而辍学的目标, 但是作为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组成部分的资助工作, 如何依托适当的载体和方式发挥其育人功能, 仍值得探究。

1 高校资助工作育人功能的辩证思考

1.1 高校资助工作和学生教育的内在逻辑

一方面高校资助工作作为学生工作最重要的环节之一, 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身就有教育功能。正如毛泽东同志曾说:“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 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空洞的思想教育缺乏说服力, 资助工作可通过帮贫助困, 凸显党和政府的关怀, 实现社会公平, 也使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富有成效, 增强思想教育的说服力和感召力。

另一方面, 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促进资助工作的一种有效手段, 是资助工作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要从根本上消除高校贫困学生的自卑自闭心理、焦虑心理, 减少学生在“争”、“抢”、“骗”取国家助学资源等方面的概率, 降低隐藏行为, 同时为了减少事后信息的道德风险, 使学生在还贷、立志成才、感恩和服务社会等行动中表现得更加主动和积极, 都还必须把“育人”这条主线贯穿到资助工作的全过程。从这个角度讲, 资助工作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又反作用于资助工作。

1.2 高校资助工作育人功能的具体体现

高校资助工作具有隐性教育功能, 它具有引导性、潜在性和渗透性等特点, 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思想品德、价值取向。事实上, 每一种资助项目都体现了其特殊的育人功能, 比如:奖学金的激励导向作用, 助学金的感恩引导作用;以信用为基础的助学贷款的潜在诚信教育教育, 勤工助学的励志教育渗透等。

1.3 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积极意义

一是可以推动资助工作自主的良性循环。资助可以产生良性循环, 也可以导致恶性循环。资助育人则可引导学生怀着感激的心接受他人资助, 让他们受人资助而后助人, 消除信任危机, 形成资助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良性循环。二是可提高学生的自立自强能力。“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 通过助困与教育并举, 在解决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的同时, 使其克服依赖心理、增强独立性和自立自强能力, 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理应成为高校资助工作的新思路。三是有利于高校稳定和和谐社会发展。贫困学生思想和实际问题的明显增多, 暴露了全社会城乡差距、贫富差距、阶层分化等问题。有针对性的对贫困学生实施经济帮助与精神帮扶相结合的有机资助, 有利于学生长远发展和实现教育公平、维护校园稳定;而且通过扶助一个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往往能带动一个困难家庭和家族, 甚至带动所在乡村和地区的发展, 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将对促进城乡教育共同发展, 促进社会和谐、持续、稳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2 我国高校新资助体系的再认识

2.1 我国高校新资助体系的特点

2.1.1 国家投入明显加大

自2007年开始, 高校贫困生资助总投入逐年加大。有关统计显示, 2009年, 中国共有3106.04万人次高校学生获得资助, 总金额347.2亿元, 比2008年增加53.5亿元, 增幅18.21%;具体而言, 体现在资助强度和资助范围两个方面:①资助的强度逐渐加大。单项资助金额如国家励志奖学金由年生均4000元增加到5000元, 国家助学金由生均每年1500元增加到3000元。②资助范围显著扩大。近年来, 国家励志奖学金从每年奖励5万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增加到每年51万名, 资助比例从在校生总数的0.3%提高到3%。国家助学金资助困难学生人数也从每年53万名增加到约340万名, 比例由占在校生总数的3%大幅提高到20%。

2.1.2 无偿资助模式为主

不难看出, 新资助体系中除勤工助学和助学贷款外, 其余资助项目均为无偿资助 (奖学金具有间接的权利和义务平衡功能, 但还未成为师生大众意识中普遍的有偿资助元素) 。其无偿性体现在受助前学生不需要用自己的劳动和努力来获取资助, 仅依据自己的家庭经济条件来评定是否受助和受助等级;受助后学生也无须承担等价的义务。

2.1.3 一元资助方式为主

新资助体系中虽资助形式丰富, 但仍以物质 (或经济) 的一元资助为主要方式, 学生获得的资助直接体现在货币或实物上。学生的自信心、人际交往、成长等多元化需求仍未得到同等力量扶助。

2.2 新资助体系下高校资助工作育人功能的局限

综上可见, 较之于旧资助体系, 新资助体系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关注力度虽有加大, 但重点仍关注于物质资助, 对贫困生的思想、成长状况了解和关注较少, 导致资助工作中助困与育人脱节。同时, 新资助体系在制度设计上本身有一定的不平衡性, 无偿资助仍占较大比重, 对贫困生的激励和教育引导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 也导致资助工作对学生的教育功能没有得到应有体现, 限制了国家资助政策效应的充分发挥。

3 高校贫困生现状调查结果分析

为设计合理的贫困生教育和帮扶模式, 针对高校贫困生当前的生存及心理状态, 课题组对西南科技大学及绵阳地区高校贫困生进行了随机抽样问卷调查。通过纸质和网络问卷调查了1500余名学生, 学生涵盖本科各年级, 回收有效问卷1435份, 有效回收率为95.67%。部分重要指标及统计结果见下表。

统计发现, 81.25%的学生月生活消费达到400元以上, 高出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水平260元/人·月, 基本能够保证生存需要, 生活费主要来源为家庭提供;但是在基本物质生活需要得到保障的前提下, 调查却普遍反映出贫困生成长环境及状态的如下问题:①63.07%的同学认为在贫困生评议过程中存在不诚信行为和“伪贫困”现象, 这主要因贫困生评议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所致;②多数贫困生在自我意识、人际交往、情绪调控、把握人生方向四个方面还存在不足, 但却很少主动与老师及亲朋讲述和沟通;③贫困生面临的压力来源多, 以就业等最为明显;在校期间, 超过50%的同学迫切需要得到各类实践锻炼, 但学校的供给却仍显不足;④近95%的被调查者认为贫困生乃至全部大学生在感恩回馈意识方面还很薄弱。

4 高校助困育人的HCAT模式设计

大学生资助工作仅仅是手段, 育人才是目的, 而学生成才是最终目标。提升贫困生的诚信意识、感恩意识、自立自强意识和自我解困能力, 实现经济资助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 最终建立“物质资助与精神资助两手抓, 两手都要硬”的资助育人模式格外重要。在新资助体系指导下开展高校贫困生教育, 应按照“受助—自助—助人”的教育思路, 科学设计四位一体的助困育人HCAT模式 (见下图) 。

4.1 诚信教育:减少信息不对称行为, 营造公平的助困育人环境

开展诚信教育系列活动, 从受助诚信、考试诚信、就业诚信等主要方面入手, 采用讲座、座谈、案例、模拟演示等多种形式, 逐步激发学生培养诚信意识的自觉性, 促进校园诚信之风的形成。高校加强诚信教育的同时, 在贫困生认定或奖助学金评定过程中应加强对学生的跟踪调查, 减少甚至消除“伪贫困”现象, 充分提高资助政策的效用。

4.2 励志教育:丰富教育形式和内容, 增强学生自立自强信心

高校可以通过课堂理论教育和课外集体心理团体辅导活动让学生树立以正确态度对待挫折和困难, 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决心;同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相互帮助的作用, 对服务于贫困生的学生、社团应予以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使贫困生在社团活动中感受到社会和学校的温暖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 培养他们积极、主动地利用社会支持的意识和行为习惯, 最大限度地消除经济贫困所带来的消极影响。高校也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经济状况建立优秀人才库, 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一个自由交流的平台。采取“一对一”、“面对面”结合的办法:“一对一”就是让优秀的人带动需要帮助的贫困生;“面对面”即社团通过团队开展励志经验交流、播放励志电影等励志系列活动来实现励志教育。

4.3 能力培养:搭建能力实践平台, 实现由受助到自助的转变

一是可建立校内外勤工助学基地, 开发素质拓展岗位, 促进学生在实践中成长成才。勤工助学基地尽量以教学、科研、产业为依托, 增加科技含量, 激发学生参与勤工助学的热情, 提高贫困生的互帮互助、社会工作的能力。二是鼓励贫困生积极参加各类第二课堂活动, 提高综合素质。以贫困生为本, 从实际需求出发, 引导学生结合专业知识及自身特长主动参与到各类竞赛活动中, 激发学生的进取心和责任感, 培养学生的竞争和创新意识, 可增强贫困生生活和生存能力, 将资助工作从“输血型”变为“造血型”, 为贫困生步入社会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4.4 感恩教育:开展德报观念教育, 强化学生感恩回馈社会意识

利用主题教育活动、征文、知识竞赛等载体在学生中大力开展德报观念教育, 将“滴水之恩, 涌泉相报”的传统文化深深融入学生心中;加强典型事例的媒体宣传, 依托榜样的力量, 确立正确的舆论导向;充分发挥团学系统的作用, 有针对性的组织贫困学生参加三下乡等公益活动, 让贫困生明确社会责任和义务, 在锻炼中学会感恩、学会回报。最终实现学生从受助到助人的飞跃, 促进助困育人功能的实现。

西南科技大学在准确把握新资助体系特点的基础上, 按照“济困、扶志、强能、成才”的资助工作理念, 自2008年开始全面启动了贫困生帮扶和教育的“助困励志工程”, 实施“励志成才2+4”计划, 即鼓励和要求当年度受资助的学生每年至少参加2次公益活动和4次励志类第二课堂活动。学校在组织形式上实行励志2+4活动立项, 调动二级学院和学生的积极性;在机构上由学生工作部指导、学生勤工助学中心组织开展;活动内容上努力打造特色励志2+4活动, 着力从学生诚信、自信、能力、感恩四个方面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培养。迄今为止, 学校已经连续举办了五届学生校外兼职招聘会、六届兼职岗前培训、两届自立自强之星演讲比赛、励志杯辩论赛、三届诚信征文知识大赛, 联合心理咨询中心在学生中开展团体心理辅导, 联合后勤集团开展学生校内公益劳动;学校学生创业超市在培养学生自立自强和创新创业意识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学校还组织贫困学生赴灾区及边远地区开展“阳光家教”志愿服务活动, 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HCAT助困育人模式已经在西南科技大学得以顺利实施并得到了检验。

参考文献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 (第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4.

[2]赵贵臣, 刘和忠.试析高校学生资助体系的育人功能[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0 (1) :189.

[3]http://edu.workercn.cn/c‐08/20/100820141836984656521.html.

[4]方运纪, 徐冬生, 徐关怀.充分发挥学生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10 (4) :15-18.

[5]王平.我国高校贫困学生新资助体系的实施现状及对策[J].教育管理研究, 2009 (6) .

[6]贺鹏.从教育公平视角探析高校贫困资助工作创新[J].高等教育, 2010:5-14.

帮扶助困 篇5

一、贫困大学生“助困”和“育人”相结合的重要意义

1. 将“贫困”和“育人”结合起来,是对党的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助困”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家庭贫困大学生因经济困难而辍学的问题;而“育人”则关乎受资助大学生的思想问题。只解决实际问题却忽略了思想问题,这样的环境下成长的大学生是片面的,思想是不够充实的。只有解决了思想问题,才能全心全意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中。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认识到这一特点,并利用好这一规律,才能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和困难。因此,将贫困大学生的“资助”和“教育”结合起来,也是对党的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2. 将“助困”和“育人”结合起来,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

胡锦涛同志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思想政治教育既要育人、引导人,又要关心人、帮助人。”国务院发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强调指出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激烈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将“助困”和“育人”结合,既有助于解决贫困大学生的实际问题,又能推进贫困大学生思想健康发展。因此,把贫困大学生的“资助”和“教育”结合起来,是做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保证。

3. 将“助困”和“育人”结合起来,是贯彻“以人为本”理念的体现。

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学生是高素质型人才,贫困大学生相对于普通大学生而言是弱势群体,“以人为本”的思想在资助工作中的具体表现为:物质资助、精神鼓励和思想教育;把“资助”与“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不仅着力于解决其生活问题,更要加强解决其今后的发展问题。

4. 将“助困”和“育人”结合起来,是对党中央扶贫工作的有力支持。

我国将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学生和城市中因父母下岗、家庭成员生病或其他的家庭变故等造成的家庭困难学生,是高校贫困生的主要两个来源。这些贫困家庭已经成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逐步实现共同富裕道路上必须改善的民生问题。“助困”贫困大学生,能够为他们创造更好的学习条件,使他们接受高等教育,掌握一技之长。“育人”工作使得贫困大学生思想健康发展,懂得自立自强,感恩回报社会,更好地帮助家庭摆脱贫困,最终实现消除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

二、贫困生资助工作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 强调物质资助,缺乏能力培养。

现在学生助困模式,主要是以“授人以鱼”的给予型资助模式为主,这种模式的缺点是自我发展激励不足。家庭经济困难生因长期生活在贫困中,没有足够的资金获取相对优质的生活资源、教育资源,从而会失去更多发展机会,导致出现自我发展不足,自信心缺乏等问题。现阶段工作中只有奖学金等少数几个项目作为激励措施,无法为贫困生提供更大的发展平台。

2. 主动开拓助困资源不足,以被动性应对为主。

目前,大多数学校助困流程第一步是由学生自身提出申请,而有些家庭情况确实很困难的学生本来自信心就不足,加上虚荣心驱使其“好面子”,把“贫困”当做不齿的事,甚至刻意掩饰自己贫困的事实,从而增加了开拓助困资源的难度。同时,实际工作中,存在某些一线辅导员老师为了“图省事”,不能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从而造成工作的被动性。

3.“强势关心”为主,忽略心理帮扶。

大多数贫困生内心深处存在胆怯、自卑、孤僻、逆反、悲观、自负等消极情绪,心底缺乏阳光,不够坦然自信,因此做好贫困生心理疏导是资助工作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然而在现实工作中,由于种种限制,学校对于贫困大学生的帮助往往是以粗放型“强势关心”为主,缺乏更细致有效的针对性工作,不能提供个性化的指导与关怀。

4. 滋生依赖情绪,不利于思想健康发展。

目前很多高校没有明确的规定贫困生的义务,从而导致无偿“输血”的资助方式使资助体系的“造血”功能基本丧失[2]。实际中往往出现这样的情况,一位学生通过刻苦努力学习所获得的奖学金,可能没有一位贫困生获得的助学金多。贫困生只是因为家庭贫困就接受资助而无需其他太多付出,这些都会导致贫困学生对助学金的依赖加重,进取心不够,不利于贫困大学生健康成长。

三、构建“助困”与“育人”相结合资助教育模式

1. 加强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由于受生活环境的影响,贫困大学生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心理问题和负面情绪,如何帮助他们解决心理贫困已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首先要加强心理帮扶宣传教育,指导他们培养健康的心态,解决思想上的迷茫和困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荣辱观;同时,要积极引导他们,不以富贵为荣不以贫穷为耻,让每一位家庭经济贫困学生都能以较平等、自信、乐观的心态融入大学生活中;另外,教师要积极帮助贫困学生学会自我调适,引导他们化贫困为动力,以积极、向上的心态面对学习和生活,真正把困难当成磨炼自己意志和毅力的宝贵财富。

2. 注重贫困大学生的诚信教育。

《论语》说:“人无信而不立,业无信而不兴。”实际的资助工作中,高校上下要有计划性、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贫困生诚信教育活动,尤其对于申请贷款的同学,应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宣传教育,弘扬古今中外诚信品行,积极树立诚信典型,采取规定教育与自选教育相结合形式引导贫困生不断提高诚信意识。同时,通过建立诚信档案等途径引导他们自觉约束自身行为,真正做到明德自律、笃行诚信。

3. 实施贫困大学生感恩教育。

感恩教育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教育,对贫困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目的是让他们提高自身的责任感、提升自己的价值观。高校应加强对贫困大学生的引导,唤起他们的感恩心,培养他们感恩图报、乐善好施的良好品性和与人为善、宽容豁达的胸襟气度,鼓励他们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回报母校、回报社会。由此使他们意识到有义务做出积极的心理回应,努力完善自我,为今后走上社会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3]。

4. 帮助贫困大学生实现勤工助学。

培养贫困生“助人自助”的思想,引导他们通过自身努力解决经济困难,不要一味地“等、靠、要”,让他们明白他们有能力用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改变命运。尽可能地搭建校内外勤工助学为平台,为贫困大学生提供更多勤工助学岗位。同时根据工作需要,学校可通过设立不同类型的岗位,如服务型勤工助学岗位、助管型勤工助学岗位、助研型勤工助学岗位等,使广大贫困生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体验服务和助人的快乐与价值感,激发贫困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不断提升自身管理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培养他们的科研能力、创新能力。总之,通过勤工助学,将会大力提升贫困生的综合素质和自身能力,促使他们健康成长成才。

5. 加强贫困生自强自立教育。

古语说:“人穷志不短。”在资助工作中,积极帮助贫困大学生树立自立意识,克服困难,战胜挫折。告诉他们虽不能改变自己的出身,但是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使其看到自己的优势,正视自己的不足;不盲目自信,也不妄自菲薄;生活学习中要充分发挥自身特点,扬长避短,自觉发扬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艰苦奋斗的精神,引导他们通过自身努力,改善生活状况。

6. 加强贫困生能力培养。

很多贫困生来自农村,有些贫困生家庭情况比较特殊,从小到大的生活环境使得他们获得比同龄人更少的锻炼机会,在性格上可能更内向。鼓励受资助的贫困大学生担任学生干部,参加校园活动,加强社会实践,通过学习锻炼他们的社交能力和综合素质,更好地适应将来的社会职场生活,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

总之,高校资助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高校基层教育工作者应不断改进和完善助困工作模式和方法,建立起“助困”和“育人”有机结合的科学、高效的资助工作体系,实施全过程、全方位、全员参与的资助工作模式,为贫困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成为对社会有用的高素质型人才积极努力,体现教育的公平公正性,进一步维护校园、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高校贫困生比例约20%[OL].[2004-08-06].

[2]欧永美.构建“造血”型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J].消费导刊,2008(12):43.

帮扶助困 篇6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资助,助困育人

高校教育实施收费制度以来, 贫困生一直是社会、学校关注的群体之一, 做好贫困生资助工作是高校落实科学发展观,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 对于进一步优化教育结构, 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校园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1 高校贫困生的现状分析

据统计, 目前我国一般高校贫困生占在校生比例约为20%, 农林院校比例稍高, 约为25%, 由于物质贫困, 高校贫困生往往同时面临经济、学习等多重压力:少数贫困生学习精力无法集中, 影响到了自身学业;部分贫困生因来自乡镇和农村, 相比城市生源的学生, 自身综合素质相对较差, 难以融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中去, 使他们感觉孤立、自卑等负面心理, 产生心理失衡, 造成心理贫困。如何深入细致地做好这部分学生的资助工作, 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 是各高校一直探索的问题, 目前高校都基本形成了以“贷、勤、奖、补、助、减”为主要内容的多元化资助体系, 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但随着国家新资助政策的出台, 特别是经济资助力度的不断加大和受助层面的不断拓展, 一些新问题也逐渐呈现, 学生“唯利”观念显现明显, 感恩奉献意识表现淡薄。因此, 认为在当前形势下要做好贫困生资助工作, 关键在于要坚持“助困育人”的工作理念, 做到资助与教育并举, 济困与扶志并重, 将物质资助、心理帮扶和思想教育紧密结合, 努力构建资助工作新模式。

2 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必须坚持经济资助与心理帮扶、思想教育“三结合”原则

高校贫困生中表现出来的经济贫困与心理贫困相互交织、强化的复杂关系决定了贫困生助困工作必须坚持经济资助与心理帮扶、思想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2.1 坚持经济资助与心理帮扶、思想教育

相结合原则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具体体现。实行教育成本分担政策和高校扩招政策的目的是为更多的青年学生提供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 因而, 党和政府一直把“确保每名学生不因经济困难而辍学”作为对社会的郑重承诺。同时, 党的十六大报告把“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新时期党的教育方针的目标和归宿, 这就要求高校不仅要确保每一位贫困生能读书, 而且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所以, 做好贫困生资助工作, 不仅要解决经济困难, 还要进行心理帮扶及必要的思想教育。

2.2 与经济资助相结合是做好贫困生思想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必要手段。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 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贫困学生的思想问题、心理问题是由经济贫困派生出来的。所以, 解决贫困生的思想问题、心理问题都要以经济资助为基础, 也只有这样, 贫困生的思想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才收到良好成效。

2.3 只有坚持经济资助与心理帮扶、思想

教育“三结合”, 高校助困工作才能收到实效, 才能实现“助困育人”的工作目标。坚持“三结合”, 可以巩固助困工作的成效, 减轻助困工作的压力。如果片面强调物质资助, 一方面, 校内贫困生逐渐增多, 贫困生对物质资助的需求越来越大, 另一方面, 部分长期接受救助的贫困生易产生“等、靠、要”的思想, 认为享受救助是理所当然的, 这样, 高校的助困压力就会越来越大。因此, 只有通过“三结合”, 鼓励贫困生自尊、自信、自立、自强, 培养他们健康的心态和良好的精神面貌, 才能引导他们树立克服困难的勇气, 努力进取, 奋发成才。

3 实现经济资助与心理帮扶、思想教育工作“三结合”的途径探索

实现经济资助与心理帮扶、思想教育相结合, 就要充分发挥经济解困的基础作用, 从高校实际出发, 认真探索“三结合”的方式与途径。

3.1 以心理健康教育为先导, 引导贫困生努力进取, 奋发成才。

解决贫困生的心理贫困问题首先是要帮助他们解决思想上的种种迷茫和困惑, 培养健康的心态。一方面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荣辱观, 引导他们不以富为荣, 不以贫为耻, 以平等、自信的心态融入大学生活;另一方面, 帮助贫困生学会自我调适, 拥有一个健康的、积极的心态, 真正地把困难当成磨练自己意志和毅力的宝贵财富。

3.2 以感恩教育为突破口, 激发他们的感恩回馈意识。

从社会层面看, 国家、社会及学校的各项资助举措, 体现了保证贫困生受教育权利的社会公平机制。但从贫困生个人层面看, 各种形式资助措施实际上是国家、社会对贫困生受教育行为的投资, 体现了资助者对贫困生个人的关爱, 资助者希望广大贫困生通过经济资助行为顺利完成学业, 成为国家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 成为有益于社会和谐发展的人。学校作为资助体系的设计者, 应该教育和引导每位受助者深刻领悟和体味这种情感。通过感恩教育使他们意识到有义务做出积极的心理回应, 努力完善自我, 在学校建设发展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为今后走上社会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因此, 感恩教育不仅对克服贫困生群体消极的心理因素有重要的积极作用, 而且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

3.3 以励志教育为手段, 树立典型, 促使贫困生成为优良校风学风的促进者。

学校要以励

志教育为手段, 通过搭建多种活动平台, 培养贫困生的坚强意志, 树立自力更生, 艰苦奋斗精神, 通过设计合理的激励措施, 在贫困生中选出典型, 树立榜样, 促使贫困生不畏困难、奋发成才, 成为优良校风学风建设的促进者。

3.4 以校内勤工助学为平台, 促使贫困生成为和谐校园的建设者。

学校在设立校内勤工助学岗位时, 要以“助人自助”为指导思想, 引导广大贫困生通过自身努力实现经济解困。根据工作需要, 学校可通过设立服务型勤工助学岗位, 使广大贫困生在为师生服务的过程中体念服务和助人的快乐与价值感;通过设立助管型勤工助学岗位, 组织贫困生成立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成才的团队, 使他们在协助学校进行有效管理的同时, 充分发挥学生的教育主体作用, 激发贫困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不断提升自身管理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通过设立助研型勤工助学岗位, 让贫困生协助一些部门和教师进行科研工作, 培养他们的科研能力、创新能力。总之, 通过校内勤工助学这个平台, 要大力提升贫困生的综合素质和自身能力, 促使他们成为和谐校园的建设者。

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是一个长期的系统性工程, 特别是在我国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 如何构建科学、完善的社会与学校相互协调、相互补充的贫困生资助模式, 仍将是今后一个时期高校不断研究和探索的重点。

参考文献

[1]蒋连霞, 李小鲁.当前高校资助体系存在的问题研究[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 2005, 3.[1]蒋连霞, 李小鲁.当前高校资助体系存在的问题研究[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 2005, 3.

帮扶助困 篇7

1 贫困生的界定

构筑贫困生工作体系, 首先要明确的就是该体系的实施主体, 也就是贫困生的界定问题。高校贫困生是指由于家庭经济困难, 就学期间无力支付教育费用或支付教育费用困难的学生。关于他的量化标准, 长期以来, 众说纷纭, 莫衷一是, 究其原因, 主要是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和各高校确定贫困生的标准不同所致。判定贫困生, 笔者认为, 也不能仅仅依靠一张学生困难情况调查表和学生本人的申请, 还应考虑以下几点:

(1) 建立贫困生档案。

申请建立贫困生档案的学生, 要符合下列条件之一:①烈士子女;②孤儿;③父母患有严重疾病或残疾 (丧失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 ;④家庭地处边远经济较落后的农村地区;⑤父母下岗无固定经济来源;⑥残疾学生;⑦单亲或父母离异 (低收入家庭) ;⑧家庭或本人突遭不幸, 如遭遇自然灾害, 收入严重下降, 本人患病, 面临长期或短期经济困难的学生。

(2) 明确划分档次。

根据贫困程度不同, 将贫困生划分为特困生和一般贫困生。孤儿、单亲等无经济来源, 难以维持基本生活需要 (伙食费、生活必需品和学习费用) 的学生划为特困生, 其它满足申请条件的贫困生为一般贫困生。在划定时应注意, 对于学生健康成长所需的最基本的营养需要和最基本的交际需求、文化娱乐活动的费用以及因勤工助学需要购买通讯工具, 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不能一概而论。

(3) 评定程序公开化。

评定贫困生的过程要面向者, 全校师生公开, 学生在校期间的生活表现、生活表现也是界定依据之一。评定过程中要充分征求同宿舍同学、同班级同学的意见, 对生活不俭朴、奢侈浪费、经常在外就餐、使用高档消费品者, 不得界定为贫困生。在确定贫困生建挡名单后, 要在全校进行公示、接受广泛监督, 以保证评定结果的透明化、公开化。对有同学反映的情况, 要再次进行严格审查, 并将结果向提出意见的同学反馈。另外, 所有对贫困生的资助也要严格执行公示制度, 接受学生监督。

(4) 贫困生档案动态化。

确定贫困生建档名单后, 对这些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家庭经济情况要定期回访摸底, 及时掌握情况变动。同时, 贫困线的划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要根据物价上涨、学生实际需要等因素作适当调整, 对已经建立贫困生档案的, 要根据其家庭经济状况作适当调整, 以保证贫困生档案的动态化管理, 使贫困生资助能确实帮助到有需要的学生。

2 高校助困工作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为解决高校贫困生的实际困难, 国家相继制定了一系列资助贫困生的政策和措施。从而, 在我国高校中建立起了以“奖、贷、助、补、减”为主体的多元化资助贫困生的政策体系, 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 在推行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 需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

(1) 扩大奖学金的覆盖范围, 设立“特困生专项奖学金”。

国家设立奖学金, 主要是为了激励大学生奋发学习、积极向上, 然而, 大部分高校奖学金奖励面小、类型过于单一, 这就使得贫困生获得高额奖学金的机会不大。因为大部分贫困生来自偏远农村或经济欠发达地区, 环境的巨大差异更容易使他们造成心理失衡。与全班同学相比, 由于经济困难、学习条件差等客观因素, 更容易形成自卑、孤独迷茫、嫉妒和无奈等心理。沉重的生活负担影响到他们的学习成绩, 使得他们获得奖学金的几率降低。因此, 各高校更有必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扩大受奖面, 增加奖励额度, 并适当向贫困生倾斜, 有条件的高校可专设“特困生专项奖学金”, 以缓解贫困生的经济困难。

(2) 继续推进国家助学贷款。

国家助学贷款已产生多年, 它本应是我国现阶段确保贫困大学生不因为经济困难而失学的一个重要措施, 但是在其实施过程中却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 主要是银行作为商业性盈利机构不愿意放贷部分学生到期不还贷, 造成恶意拖欠。笔者认为, 要使助学贷款真正能发挥它的作用, 成为贫困生的救命粮,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政府方面:全面推行生源地贷款, 由学校证明学生身份, 以家长名义在生源地申请贷款, 贷款者作出贷款用于子女上学的书面承诺, 国家承担相应贴息, 这样操作可以规避国家风险, 增强银行放贷的信心, 降低银行回收贷款的风险和成本。

允许高校或银行实行抵押制度。对于毕业时确实因家庭经济困难而无法偿清贷款的学生, 国家应允许学生将毕业证、学位证原件抵押在学校或银行, 由学校出具证明, 不会对学生就业造成影响。有了国家的政策允许, 就避免了社会舆论对学校和银行造成的无形压力。

银行方面:简化贷款手续。办理国家助学贷款涉及到了学生、学生家长、学校和银行四个方面, 来回办理各种繁琐手续对于外地求学的贫困生来说, 耗费的将不仅仅是金钱, 还有大把的时间。加上银行对申请人的要求条件过于苛刻, 导致极少数学生才能获得贷款。因此, 银行方面应该从国家助学贷款的特殊性考虑, 尽量简化贷款手续, 压缩审核成本。

学校方面:加强对贫困大学生群体的诚信教育。从新生入学开始, 学校就应开始对大学生的诚信意识教育, 可以举办讲座、研讨会, 倡导学生写承诺书等形式来加强大学生的自律观念, 使大学生认识到讲诚信是一个人立足与社会, 进行人际交往的基石, 一旦丧失了诚信, 这个人的道德污点就将携带终生, 进而影响到其将来的就业、生活等。

(3) 积极开展勤工助学活动。

高等学校组织学生参加勤工助学活动, 高等学校收费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配套措施。通过此项活动, 不仅可以改善贫困生的学习和生活条件, 而且又给他们提供了接触社会、锻炼自我的好机会。但是,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 却存在着以下问题:其一是高校内部勤工助学岗位少、类型单一、局限性强的问题, 形成了僧多粥少的局面, 这样既限制了勤工助学活动的规模, 又给学校带来了较大的用工压力和经济压力。因此, 各高校应该解放思想, 主动与校外企业、单位联系, 争取支持, 寻找一些适合大学生特点的知识型、智能型勤工助学岗位, 并在制度上、时间上、机会上给予学生一定的保证。其二是校内外勤工助学岗位并不能很好的为贫困生敞开。贫困生大多来自边远农村、贫寒家庭, 经济上的困难使这些学生形成了性格内向、自卑心理较重, 不擅长与外界交流的性格, 而这又恰恰成为了他们参加勤工助学活动的障碍, 要解决这一问题, 除了对大学生贫困群体进行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外, 高校方面在组织勤工助学活动时也要尽可能地向贫困生倾斜, 为贫困生创造更多的机会。

(4) 多方筹措资金, 建立特困生临时补贴和学费减免措施。

对少数连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的贫困生, 学校应设立校内临时困难补助, 以解决贫困生在日常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学校还应根据自身情况适当减免特困生部分学杂费, 以保证不让一名学生因为经济困难而失学。但是,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 贫困生的数字也在激增, 这无形之中给学校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压力。因此, 高校方面除了确保每年学费收入的10%用于资助贫困生的政策措施外, 还应当积极与外界联系, 寻求社会捐助、企业帮助, 想尽一切办法作好贫困生资助问题。

3 由问题引发的思考

现行高校助困工作体系从经济上、物质上资助了贫困生, 但是这种资助方式对学生而言是暂时的, 而精神上的帮扶却能使学生受益终身。所以, 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来加强对大学生贫困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

(1) 加强对大学生贫困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贫困生由于其特殊的家庭环境和生活条件, 使得他们的心理问题更为突出, 主要表现为:自卑感强、人际交往困难、心身疾病突出。我们应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贫困群体进行心理健康与挫折教育。可以聘请专家教授开设心理教育讲座对贫困生进行集体辅导;开设心理门诊对贫困生的个性化问题进行个别指导;可以开展网上心理咨询, 这种形式使得性格内向或当面沟通有障碍的学生也能毫无顾忌的敞开心灵, 使得交流、沟通更具有真实性、直接性, 教育的效果也必然更好;有条件的高校, 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教学计划, 进行系统教学。

(2) 引导大学生贫困群体树立艰苦奋斗的自强、自立精神。要作好大学生贫困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 必须紧紧抓住影响大学生思想道德观念和行为产生的重要环节, 广泛持久地对其开展有针对性、持久性的思想教育;要帮助他们分析困难、正确对待困难, 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引导他们在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环境中学会独立生存、不断进取的本质, 能够处理眼前困难和长远前途的关系, 做一代有志气、有抱负的优秀大学生。

总之, 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意义深远, 责任重大。高校助困工作体系也需要我们在探索中不断的健全与完善。这个问题的良好解决, 将有助于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 有助于教育公平的进一步体现, 有助于和谐校园及和谐社会的构建。

摘要:目前贫困生问题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日益突出。现行助困工作体系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种矛盾, 但是在实施过程中, 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与不足。通过对这些问题与不足之处进行分析, 并在此基础上了提出了改善思路。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助困工作体系,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冯景波.高校特困生解困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煤炭高等教育, 2005, (3) .

[2]周利平, 黄建伟, 余群英.新形势下高校特困生成因及对策分析[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 2005, (2) .

[3]侯贵宝.对我国高校贫困生问题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 2005, (16) .

[4]袁琳瑛.高校弱势群体——贫困生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新疆财经学院学报, 2005, (2) .

帮扶助困 篇8

关键词:乐知者,情景教学,语感,积极大胆

多年的英语教学实践表明, 初中学生学习英语两极分化现象严重, 学生的发展水平参差不齐, 无疑给英语教学带来了困境, 教师普遍反映英语课难上。目前的新课程改革, 英语课堂教学如何面对全体同学, 进行培优助困, 成为了英语教学的关键问题, 任何只培优不助困的教法都不符合新课程的理念, 反之, 只助困不培优的教法同样与新课程的思想背道而驰, 那么如何进行培优助困呢?

一、 辅导学困生重在改变教法

1.激发动机, 寓教于乐。

(1) 巧激将。学困生的学习好奇心一点都不比优生差, 对未知的领域乐于问津。教师要善于抓住契机, 将激励机制引入课堂, 重新点燃其求知的火光。激励其进取心, 使之产生情感的波动。

(2) 互竞技。学生普遍存在的好胜心, 教师要正确引导, 使学生的好胜心转化为学习的一种推动力。教师可以利用课外活动举办词汇、猜谜、书写、演讲、作文、故事会等小型智力竞赛。组织英语角活动和形式多样的英语party, 建立英语教学的开放系统, 让学生在大量信息交换的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扩大知识面, 提高“四会”能力。

(3) 设梯度。学困生的教学目标梯度设置应稍小些, 设置口语、听力和书面练习按照由易到难的梯度段, 针对性地提高学困生英语学习的基本能力, 只要稍有进步就及时表扬, 让学困生也尝到成功的喜悦。

2.创造情景, 加强直观。作为一个英语教师, 倘若仅满足于对课文和语法作概念化的解释与程序化的分析, 而不求助于情景的感染, 就会使课堂语言平淡, 表情呆板, 学生不能全身心地投入课堂, 因此, 教师要吸收现代直接教学法的长处, 重视情景教学。

(1) 实物呈现。在教词语和课文时, 尽量用实物教具。为了上好一堂课, 要不厌其烦地准备各种必需的实物教具, 例如教有关文具的单词, 可以联系学生身边实物编写情景对话材料。

(2) 图片展示。不能用实物的, 就用图片或简笔画。

(3) 体态表现。不能用图片的就用表情、手势进行辅助演示。教师先表演, 再叫学生反复操练, 融行为和语言于一体。

(4) 谐音顺口溜。用直观的语言来强化识记, 例如:基数词变序数词有规律, 一、二、三特殊记, 八加h , 九去e, ve须用f替, y要变成i和e, 词尾th不忘记。

通过情景、直观教学, 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 使他们能触景生情, 整体跳跃, 脱口而出, 把课堂上学到的语法与句型变成自己的语言, 逐渐达到“为吾有而外物不能夺”的境界。

二、培养优生重在指导学法

1.指导学法, 培养英语学习能力。

(1) 强调语感的重要性, 培养多朗读的习惯。语感的培养对外语学习十分重要。要培养语感, 就必须通过大量接触目标语。而这一点对中学生来说, 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多读, 适当布置重点课文段落进行背诵与自由对话活动。

(2) 教学中注意举一反三。对于优生, 在完成课时任务之后, 学生要能举一反三, 开拓视野, 扩展英语的实用性训练, 把英语学习与日常生活结合起来。

2.主攻句型, 形成英语思维模式。

(1) 结构模式。由于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不同, 有些英语句型与汉语的表达方式不同, 这是中国人学习英语的难点。如否定句型, 比较句型, 疑问句型等。如:“玛丽昨天看见他。”英语不能说:Mary yesterday saw him.而应该说:Mary saw him yesterday.

(2) 词不离句。词汇教学必须坚持词不离句的原则。生词造句成实用率高的句子, 常用疑问分析的方法, 在帮助优秀学生掌握常用词的用法 , 提高遣词造句的能力。

(3) 句型转换。句型转换有助于用各种不同的句型表达自己的思想。把句型转换题型分类操练。分成否定句、一般问句、特殊问句、感叹句、复合句、简单句、同义句、被动句等专项句型转换。例如:引导学生用不同的句型表达, 如:“他是班上最年轻的。”可以是:“He’s the youngest student in the class. ”或“He’s younger than any other student in the class.”

3.积极大胆地用英语交流。

(1) 观察模仿。语言是一套任意性符号, 是符号与它所指的对象的关系, 就是声音与意义的关系。学好一种语言, 一定要排除母语的干扰, 同时要弥补缺少文化背景知识。这也就是说, 外语学习单靠课堂学习是远远不够的, 学习者要主动积极投入言语活动中去, 从多方观察模仿语言所在国的人的言语行动, 这在英语学习中非常重要的。

(2) 合作交际。现阶段把培养语言的交际能力作为主要的英语教学目标。外语教学若要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就需要通过交际练习来培养。因此, 我们应当在平时注意培养学生大胆的外语学习与交流的心理倾向, 要求学生间加强交际方面的练习, 相互配合和帮助, 共同提高。

上一篇:医院内部财务会计下一篇:学前教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