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帮扶体系(共7篇)
成长帮扶体系 篇1
在我院长期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中, 我院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 积极构建以树立“公心”, 体现“关心”, 奉献“爱心”, 给予“信心”, 确保“细心”, 铸就“恒心”为工作思路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帮扶体系, 秉承以经济资助为基础, 以思想教育和心理引导为核心, 以提升就业竞争力为关键的工作理念, 从物质资助、思想和心理帮扶、能力提升三个层面努力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服务, 促进其健康成长、成才。
1. 我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基本现状分析
为构建我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帮扶体系, 准确了解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生活、心理、学习等方面的相关情况, 本人对全院1878名学生进行了一次经济困难学生的情况调查, 通过调查发现1878名在校学生中有845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占学生总数的45%。可见,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已占学生总数的一半左右, 是一个相当大的学生群体。
2. 经济资助——构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帮扶体系的基础
经济问题是高校经济困难学生所面临的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因此, 构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帮扶体系, 首先就要解决其经济上的问题, 这也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点工作之一。我院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 已初步形成了“奖、勤、贷、补、助、减”较为完善的资助体系。每年9月份, 组织全院各小班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
目前我院主要实施了以下资助措施:1、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2、生源地国家助学贷款、就学地国家助学贷款;3、学校不定期发放校内临时生活补贴;4、学院设立复天杯奖学金;5、学校和学院设立勤工助学岗位;6、“绿色通道”;7、学院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突发意外导致基本生活出现困难, 发放临时生活救济。
3. 思想教育和心理引导——构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帮扶体系的核心
“心理贫困”是目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经济困难学生中相当一部分由于物质上的贫困诱发思想或者心理上的问题, 产生了自卑心理。因此, 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方面和心理方面的问题是构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帮扶体系的核心。
3.1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状况分析
经济困难学生中的大多数心理还是比较健康的, 但是, 仍有一部分家庭经济困难的同学由于家庭、物质上的多重压力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如:自卑心理、依赖心理等。针对这些心理问题的学生, 我们在构建成长帮扶体系的时候, 要着重注意对他们开展思想教育和心理引导。
3.2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帮扶措施
3.2.1 思想教育
首先加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教育。要教育他们用正确的人生态度面对生活和学习, 正确处理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其次, 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自立自强教育, 培养他们坚强的品质, 教育学生感激生活带给他们的磨练, 鼓励他们坚强面对人生。最后, 应该加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感恩教育。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感恩教育主题活动, 引导他们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回报社会, 回报学校。
3.2.2 心理引导
良好的心理素质, 是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才的重要基础。我们应该加强对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引导, 帮助他们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使他们拥有健康的心理品格。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对心理问题学生做到早发现、早干预, 帮助他们缓解心理障碍, 通过一对一的谈话及时为他们解除心理问题, 引导他们以积极良好的心理状态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
4. 提升就业竞争力——构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帮扶体系的关键
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而言, 能够在毕业的时候找到一份自己满意的工作, 成为有用之才, 也是改变其命运和家庭经济状况的重要途径。面对当下残酷的就业竞争, 由于家庭经济困难, 社会关系缺失等因素导致他们在就业过程中处于弱势。学院计划通过开展一系列技能提升训练, 大力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和综合素质, 促使他们成长成才, 这是构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帮扶体系的核心环节。
首先, 根据学校人才培养方式和社会需求, 结合学院开展的《文法学院可雇佣性技能提升计划》和《“我的职业梦”实习体验计划》, 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社会实践、实习和技能培训等方面的支持力度, 帮助他们制定职业规划, 联系实习单位, 开展技能培训, 让他们将专业知识运用在社会实践中, 增长知识和才干。
其次, 进一步做好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的就业服务工作, 对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提供“一对一”的就业指导, 包括就业形势、就业政策、面试技巧等, 并及时向他们发布就业信息, 帮助他们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
结语
构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帮扶体系是我院学生工作的重中之重, 直接关系到全院学生的成长成才。构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帮扶体系, 是构建一个合理、科学、长效的体系, 这是一项长期的工作, 也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完善和改进。
摘要:目前, 在全国各地的高校中,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占有很大一部分比例, 所以, 如何构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帮扶体系, 是我们实际工作中急需研究和思考的问题。本文以四川农业大学文法学院为例, 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基本现状分析为基础, 根据工作实际开展情况, 就如何构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帮扶体系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四川农业大学,文法学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帮扶体系
参考文献
[1]刘建荣, 李方柏.高校经济困难资助体系的困境与对策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 2006, (2) .
[2]王建斌.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调查及解困途径[J].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8 (2) :175—178.
[3]林莉.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体系创新初探[J].高教探索, 2003 (2) .
成长帮扶体系 篇2
2008年西安工业大学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开始实施大学生目标教育工作, 重点从价值目标、健康目标、学业目标和职业目标四个方面推进, 将思想道德目标内化到价值目标教育中去, 采取分阶段、分层次、分模块的形式, 使目标教育成为思想道德教育的有力抓手, 将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在实践中, 结合价值目标开展“成人教育”、结合学业目标开展“成才教育”、结合健康目标开展“成长教育”、结合职业目标开展“成事教育”。目标教育开展四年来效果显著, 全校学生已经形成“人人有目标、目标促成才”的良好氛围, 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做到“人生定位不缺失, 前进发展有方向, 努力实践能成才”。目标教育开展以来, 全校20000多名学生均制订了个人目标, 并且在不断实践中修订目标, 全面成长。
帮扶学业受挫学生, 形成合力强固身心
贫困学生、学业受挫群体学生、心理问题学生等特殊群体是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形成了全体教职员工关爱特殊群体学生的教育氛围, 专业教师、辅导员、公寓管理员等教育工作者为他们伸出援手, 在学习上积极引导、在生活上无微关怀、在思想道德上耐心引导, 通过开展贫困生强心工程、阳光技能培训、教师党员与贫困学生手拉手, 心理健康月活动、学业受挫学生转变典型事例宣传教育等工作, 教师、管理人员和学生家庭三者形成合力, 引导学生转变观念, 提高责任意识和使命感、强固学生身心。
学业受挫群体学生由于自我认知、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能力相对其他学生不足, 是特殊群体学生中数量较多和思想教育的重点难点问题。出现留级、降级等学业受挫的情况多集中在大学一二年级。针对学业受挫群体学生采取了一系列的思想教育活动, 旨在通过教育引导、因材施教, 关爱感化、心理辅导等工作帮助学业受挫学生自觉提高学习意识、树立学业目标, 促进学业受挫群体学生奋起直追, 健康成长。
辅导员及带课教师关注学业受挫学生的成长经历, 帮助学生分析产生问题原因, 制订个性化的帮扶策略。对不能适应大学生活, 不能掌握学习规律的学生, 重点帮助学生尽快适应, 在学业上帮助学生查漏补缺, 采取专业教师、学生党员结对帮扶的方法, 解决学生学业问题;对因自制力不强, 自我教育约束能力较弱而沉迷于网络等原因产生问题的学生, 辅导员、班主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经常与学生谈心进行疏导, 通过参加体育活动和班级活动的形式帮助学生重拾学习兴趣, 逐渐戒除网瘾;对于因人际关系、情感、家庭突变产生问题的学生, 各学院分析学生个体和成长环境, 了解学生产生学业问题的深层原因, 加强心理辅导, 让学生担任学生干部或辅助辅导员开展力所能及的工作, 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融入集体, 在生活上无微不至的关怀, 在经济上给予资助, 解决学生后顾之忧, 教育学生正确应对挫折与困难, 提高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各学院主管领导及辅导员与学生家长定期沟通, 共同促进学生自觉转变, 健康成长。许多学业受挫学生有文艺、体育等方面的一技之长或业余爱好, 由于把握和控制时间的能力较弱或过度专注于业余爱好, 由此产生了学业问题, 辅导员老师帮助学生总结自身优点和存在不足, 充分肯定学生的优点和长处, 帮助学生树立学业目标, 引导学生合理使用和驾驭时间, 做到学业和特长爱好两不误;学校在奖学金评定过程中设立学习进步单项奖学金, 充分肯定学业受挫学生取得的进步和成绩,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体现了学校对于学业受挫学生的人文关怀。
以学生为主体开展学业受挫群体学生帮扶转化工作, 帮助学生自觉提高责任意识, 内化学习需求。学校重视发掘学业受挫学生中成功转化的案例, 树立学业受挫学生成功转化的典型, 搜集整理学生转化的心路历程、奋斗经历、取得的成绩等典型案例, 以《跨越成长的烦恼》为主题, 编辑学业受挫学生典型事例汇编。通过典型案例引导和感化学生, 帮助更多的学业受挫学生重拾学习兴趣、重建自信心, 引导他们融入新的集体。近年来, 通过开展卓有成效的工作, 共有340余名学生成功转化, 比率达90%。许多同学获得奖学金、被评为“三好学生”等荣誉称号, 部分学生还加入了党组织或考取研究生。
近年来通过开展学业受挫群体学生帮扶工作, 产生学业问题的学生人数年均下降10%, 学业受挫学生的成功转化率逐年提高, 考取研究生和顺利毕业的学生人数逐渐增多, 教育效果明显。
德育考评量化指标, 德育答辩深度思考
德育考核和评估是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环节, 学校制订《西安工业大学大学生德育考评办法 (试行) 》, 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提高量化考核。通过学生自评和班级互评相结合的方式评定学生德育成绩, 指标量化促使学生主动审视自己在思想道德方面的得失, 班级讨论有效帮助学生自觉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评奖评优规定德育成绩一票否决, 体现了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
创新思想道德教育形式和手段, 2009年起在全体毕业生中开展德育答辩工作, 德育答辩成为毕业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印发《西安工业大学毕业生德育答辩实施办法 (试行) 》, 将德育答辩列入教学计划, 占1学分, 设计《西安工业大学毕业生德育答辩评审表》、制定《西安工业大学毕业生德育答辩评分参考指标》, 旨在通过实施德育答辩使毕业生系统、认真地梳理四年来的学习、生活和思想感受, 对大学生活进行一次全面的回顾和总结, 查找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展望美好愿景, 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 合理规划职业生涯。
学校要求每一个毕业生以大学学习生活的收获与体会、人生价值目标审视与调整、个人成长经历与身心健康素质提升、毕业体会与感受、就业经验展示等为主题撰写德育答辩论文, 通过撰写论文深入思考, 总结提高。
各学院成立德育答辩工作委员会, 答辩委员会由学院党政领导、教师代表、年级辅导员、班主任、学生代表组成。设答辩委员会主席1人, 人员不少于5人, 主要负责本学院德育答辩工作的宣传、组织、实施和总结工作。
实践证明开展德育答辩工作, 将德育答辩作为毕业生就业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效地增进了师生感情, 是对学生进行爱校教育的又一举措;参与答辩的教师帮助学生查找问题, 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各类关系, 调整学生就业心态;此项工作开展的同时检验了我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水平, 学校及时总结教育规律, 调整教育内容;通过德育答辩树立先进典型, 用身边的事例和榜样的力量影响教育低年级学生。
开展德育答辩工作以来, 近15000名毕业生认真思考和梳理自己在思想道德方面的得失, 在即将离开学校之际重新审视、及时调整自身的职业生涯目标和规划, 给学生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回忆。学校将优秀的德育答辩论文汇编成册, 各学院将毕业生的成长成才历程和全体教师的毕业祝福制作成精美的纪念册和视频资料, 许多学生还制作了精美的视频和PPT对自己的大学生活进行全面展示和总结。德育答辩成为学生在校期间接受全方位立体化思想道德教育的最后一环, 为学生在大学期间的思想道德教育画上圆满的句号。
彰显成效,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实践证明, 立德树人创新实践, 帮扶学业受挫群体学生, 开展毕业生德育答辩工作, 积极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思想道德教育体系, 取得了显著的育人成果。近四年来, 有6700余名学生加入了党组织;有6000余名学生被评为“三好学生”等荣誉称号;有9400余名学生获得各类奖学金;涌现出一批宿舍全体成员均考取研究生的“考研宿舍”;有12000余名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近500名学生参加西安世园会志愿者服务活动。学生在各类竞赛中屡获佳绩, 获得国家级、省部级一等奖49个、二等奖87个、三等奖133个。毕业生的综合素质高, 得到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 就业率一直居全省同类高校前列, 涌现出自主创业的典型。
摘要:在新的历史时期, 面对90后大学生, 高校的德育工作迎来了新的挑战和任务。以学生为主体, 关心帮扶学业受挫学生, 积极开展德育答辩工作, 形成良好的文化育人氛围, 取得了显著的育人成果。以目标教育为主线, 以校训精神发掘培育点, 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与继承、德育答辩与深度思考等活动为载体, 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思想道德教育文化氛围。
成长帮扶体系 篇3
一、文献述评
目前, 关于社区服刑人员帮扶工作的研究刚刚起步, 相关的研究成果很少, 尚无关于社区服刑人员帮扶工作指标体系的研究, 但是已有研究成果对于构建社区服刑人员帮扶工作指标体系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例如李光勇采用深度访谈方法对上海市社区服刑人员帮扶工作进行了调查, 从经济困难、重新就业、家庭关系、社会适应、心理健康五个方面分析了社区服刑人员帮扶工作的主要内容。孙国兴和李小磊将社区服刑人员帮扶工作划分为生活救助、就业帮扶、安置住处与医疗救助四大类。本文将基于以上既有研究成果构建社区服刑人员帮扶工作指标体系。
二、社区服刑人员帮扶工作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社区服刑人员帮扶工作指标体系属于社会指标范围, 构建此评价指标体系不仅需要符合社会指标构建的原则, 也要符合社区服刑人员帮扶工作自身的特点。具体而言, 需要遵守如下几个原则:
1. 指标体系应全面反映社区服刑人员帮扶工作内容
社区服刑人员生活在社区, 他们除了接受一定程度的监督管理之外, 拥有较大的人身自由, 他们中的许多人可能面临着相似的困难, 也可能遭受了不同的生活危机。例如, 有的社区服刑人员面临贫困、难以就业、无处居住等基本生活困难;有的社区服刑人员可能经济条件较为宽裕, 却遭遇婚姻危机、父母不接纳、心理压力较大的困难。又如, 农村社区服刑人员与城市社区服刑人员也可能面临不同的困难。因此, 指标体系的构建应该细致考虑、全面反映帮扶工作的各个方面。
2. 指标体系应既立足于理论分析又具有实际操作性
开展社区服刑人员帮扶工作的直接目的是预防他们重新犯罪, 促进他们顺利回归社会。因此, 在研究社区服刑人员帮扶工作指标体系构建时需要充分运用犯罪学与社会学理论进行指标设置的论证。在此方面, 西方国家的犯罪学家在两百多年的发展历史中创立了许多具有重要价值的犯罪学理论, 例如社会支持理论、社会控制理论、差别交往理论、标签理论、冲突理论等。人类社会存在很大的共性, 我们应该充分借鉴这些成熟的理论开展帮扶工作指标体系的设计。另一方面, 我们设计的帮扶工作指标体系也应符合中国实际, 具有可操作性, 因此需要充分征询我国司法行政机关特别是社区矫正管理者与一线工作者的建议。
3. 指标体系应既包括客观评价指标又涵盖主观指标
当前, 我国一些社区矫正研究者在开展社区矫正相关指标体系研究时, 存在过度重视客观指标, 忽视主观指标的问题。例如, 浙江、上海、江苏等地研究者设计的社区服刑人员重新犯罪风险评估指标体系。本文认同这些研究者追求客观评价的目标, 但据笔者对国外诸多成熟的犯罪学理论与实证研究的梳理后发现, 国外的犯罪学理论与实证研究不仅重视客观变量对犯罪行为的影响, 而且非常重视主观变量对犯罪行为的影响。例如美国极富盛名的犯罪学家萨瑟兰的差别接触理论非常强调伙伴对自己犯罪行为的赞同这一主观评价问题;美国著名犯罪学家赫希的社会控制理论也非常注重个体对自己与父母关系、同学关系、教师关系的主观评价。因此, 客观行为与主观评价都是社区服刑人员帮扶工作指标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很难说谁比谁更重要。
三、社区服刑人员帮扶工作指标体系维度与指标
社会指标是由维度、具体指标构成框架清晰、层次分明的指标体系。构建社区服刑人员帮扶工作指标体系首先要明确帮扶工作包括哪些维度, 然后确定这些维度包括哪些具体指标。
1. 经济困难帮扶维度
经济困难是许多社区服刑人员面临的最基本问题, 因此应该成为帮扶工作指标体系的首要维度。因为经济困难直接导致他们陷入生存困境, 如果生存都无法保证, 他们极有可能选择重新犯罪。正如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指出, 个人最基础、最低层次的需求是生存的需求, 只有在满足生存需求之后, 才能谈及其他层次的需求, 如安全需求、爱的需求、尊重与自我实现的需求。经济困难维度的具体指标主要包括:个人月收入、家庭月收入、村/居委会提供的最低生活保障、村/居委会、司法所提供的临时生活救助、村/居委会、司法所提供的临时医疗救助、家庭对其经济支持、亲戚对其经济支持、朋友对其经济支持、帮教志愿者对其经济支持, 个体对自身经济状况的主观评价。
2. 就业困难帮扶维度
就业困难是大多数社区服刑人员面临的突出问题, 应该成为帮扶工作指标体系的核心维度。社区服刑人员难以就业是他们犯罪的重要原因。美国犯罪学家特伦斯·肖恩波利与R.L.克里斯汀森对1000名生于费城的男子所进行的纵贯研究也发现, 失业对于犯罪活动的增多具有即时的或短期性刺激效果, 两者之间具有互相作用、互相强化的关系。就业困难维度的具体指标包括:文化程度, 是否拥有专业技术, 失业的次数, 就业的稳定性, 灰色就业即一些与犯罪紧密联系的行业, 如讨债公司、洗头店、桑拿浴室、赌场、游戏厅、桌球室、歌厅、舞厅、夜总会, 就业观念, 就业主动性, 是否接受过职业技能培训, 司法所、村/居委会、家人、亲戚、朋友是否帮忙找工作, 从事个体经营者是否享受税收优惠, 农村人员是否已落实责任田。
3. 居住困难帮扶维度
居住困难是一些社区服刑人员面临的生存问题, 应该成为帮扶工作指标体系的重要维度。有的假释人员从监狱转入社区服刑, 由于离婚、父母不接纳或者房屋动迁等原因无处居住, 严重影响正常生活。美国非常注重解决社区服刑人员居住问题, 美国犯罪学研究者与司法部门都认为一些从监狱进入社区服刑人员的罪犯如果无家可归, 或者居住状况非常不稳定的话, 极易重新犯罪。美国司法部门为这些社区服刑人员安排了专门的居住方案, 并建立了带有居住性质的社区矫正机构。居住困难维度的具体指标包括:有无住所、住所的稳定性、是否独居、与谁同住、人均居住面积、社区居住环境。
4. 社交困难帮扶维度
社交困难是一些社区服刑人员面临的重要问题。因为一些社区服刑人员面临如婚姻破裂、父母排斥、朋友断交、他人歧视导致他们能够获取的社会资源减少, 在遇到困难时难以获得帮助。加拿大的累犯研究表明:行为人与社会关系越远越容易犯罪, 帮助罪犯建立与社会的密切联系是控制重新犯罪的重要途径。社交困难帮扶的具体指标包括:家人关系优劣度评估、亲戚关系优劣度评估、邻居关系优劣度、亲戚关系优劣度、社区居民关系优劣度、他人歧视程度、个体社会交往技能、社会交往技能培训、家人关系干预、亲戚关系干预、邻居关系干预、社区反歧视宣传、个体对自身社会交往技能的评价。
5. 心理健康帮扶维度
社区服刑人员在进入社区服刑的初期容易遭遇许多困境而导致心理问题。例如自卑孤僻、容易被激怒、仇视社会等。社区矫正人员的心理问题会造成重大心理危机甚至心理疾病, 继而严重影响其回归社会。正如美国犯罪学家罗伯特·安格纽在社会心理学层面上提出的广义紧张理论认为, 犯罪人的压力既源于实现经济目标的失败, 并且还来自于大量的有压力的人生经历。这些人生经历如服刑、失业、陷入贫困、他人的歧视等, 将会导致犯罪人遭遇心理问题, 甚至重新犯罪。心理健康帮扶的具体指标包括:焦虑程度测量、抑郁程度测量、是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否开展了心理咨询服务, 是否开展了心理治疗服务。
6. 制度障碍帮扶维度
社区服刑人员在进入社区服刑之后, 因为犯罪人的身份, 他们会面临许多制度障碍, 这会导致他们回归社会出现困难。这些制度障碍是社区矫正工作者在开展帮扶工作过程中遭遇的最大困境, 例如目前用人单位广泛执行的就业政审制度, 即用人单位在正式录用员工之前都要求其到户口所在地开具《无犯罪记录证明》, 这种制度导致许多已经接近就业的社区服刑人员被用人单位拒绝录用。制度障碍帮扶的具体指标包括:就业是否面临制度障碍、社会保险是否面临制度障碍、是否接受过解决制度障碍帮扶。
7. 帮扶工作评价维度
社区服刑人员帮扶工作评价维度属于主观评价维度。例如帮扶工作开展的效果怎样?是否符合社区服刑人员的合理期望?这些主观评价是指标体系重要组成部分。帮扶工作评价维度包括:个体对经济帮扶的需求程度, 个体对单项、总体经济帮扶工作效果的评价, 个体对就业帮扶的需求程度, 个体对单项、总体就业帮扶效果的评价, 个体对居住困难帮扶的需求程度, 个体居住困难帮扶效果的评价, 个体对社交帮扶的需求程度, 个体对各种社交干预工作效果的评价, 个体对心理健康帮扶的需求程度, 个体对心理咨询、治疗服务效果的评价, 个体对制度障碍解决的需求程度, 个体对制度障碍解决效果的评价。
四、社区服刑人员帮扶工作指标体系结构图的构建
根据上文的分析, 笔者构建了如下社区服刑人员帮扶工作指标体系结构图:
以上是笔者依据既有的犯罪学理论与实证研究构建的“社区服刑人员帮扶工作指标体系”。社区服刑人员帮扶工作将会随着社区矫正工作的推进更加完善, 也会出现新问题, 因此, 这个指标体系也需要根究具体的情况进行调整或优化。
摘要:社区服刑人员帮扶工作指标体系能够促进社区矫正帮扶工作科学化与标准化, 完善社区矫正工作与促进社区服刑人员回归社会具有重要价值。本文基于相关理论与实证研究构建了社区服刑人员帮扶工作指标体系。该体系涵盖了经济困难、就业困难、居住困难、社交困难、心理问题、制度障碍、工作评价六个方面的帮扶工作。
关键词:社区服刑人员,帮扶工作,指标体系,构建
参考文献
[1]徐俊驰.社区矫正的刑事政策意义:兼论恢复性司法进路的局限[J].中国刑事法杂志.2013 (4) .
[2]但未丽.社区矫正的犯罪学依据[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5) .
[3]李光勇.社区矫正人员帮扶现状、困境与对策调查研究[J].中国刑事法杂志, 2013 (4) .
[4]孙国兴, 李小磊.社区服刑人员和刑释解教人员帮扶救助机制建设的调查和思考[J].人民调解, 2011 (12) .
[5]Thornberry T., Christenson.R.Unemployment and Criminal Involvement:An Investigation of Reciproca lCausal Structures[J].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49, 1984:398-411.
[6]李素琴, 谭恩慧.美国社区矫正制度对我国的借鉴[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5) .
[7]Hanson R.K.Sex Offender Risk Assessment.In Hollin, C.R. (Eds.) , Hand book of Offender Assessment and Treatment.Chickerter:John Wiley&Sons.Ltd.[M].2001:90-91.
[8]Agnew R.Foundation for a General Strain Theory of Crimeand Delinquency.Criminology30, 1992:47-87.
成长帮扶体系 篇4
一、经济发达地区高职院校贫困生就业难的特点
经济发达地区高职院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除了具有普通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共性问题外,还呈现出典型的地域特点和学历困境。
(一)呈现出典型的地域特点
1.许多选择经济发达地区就读的高职生都抱有改变命运,努力融入发达社会的想法,现实的差距却让很多人望而却步。与当地相对优越的生活水平相比,贫困生更显经济拮据,在校生活的成本和求职就业的成本更高,理想与生存的矛盾更加激烈。很多人在做兼职和努力学习之间纠结徘徊,顾此失彼,自卑感逐渐加剧,导致不愿意直面职场,面临毕业即失业的尴尬。
2.经济发达地区较为充裕的就业机会和相对公平的竞争环境对贫困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但机会多的背后隐藏的风险也多,贫困生受生活阅历和教育背景等影响,对赚钱致富极度渴望,同时对社会和他人缺少应有的辨识力,在求职过程中上当受骗的概率较高,严重挫伤了求职信心,增添了对社会的不信任感。
3.经济发达地区相对较高的职场收入和较好的创业环境对贫困生求职的预期产生较大影响,许多人盲目羡慕白领、老板等高薪人员,不愿意从基层做起,对发家致富持有不切实际的幻想,人为设置了求职的思想障碍, 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问题,真正走上工作岗位后也容易眼高手低。
4.学校所在地较高的求职成本和置业成本加剧了贫困生的生涯迷茫感。许多人没有清晰的职业生涯规划, 遇到不满意就选择换工作,被动地频繁跳槽后却感受到改变现状的无力和失望,在离开和留下的问题上纠缠不清,影响到职业发展的延续性。
(二)专科学历层次的影响
在目前以学历作为主要入职门槛的就业市场上,高职校的贫困生完全不占优势。面临着起薪低、岗位技术含量低的问题,更容易接触到管理不规范的基层岗位, 对求职者的长远发展形成较大的挑战。与本科院校和名牌大学的毕业生相比,高职学生在学历能力上的确有一定的差距,经济的拮据进一步拉大了这种差距。能否在竞争激烈的求职市场上找到适合自己的一席之地,更多取决于个体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调适能力。学习是终身的,继续深造的机会是多元的,正视学历的短板,发挥好自身优势,是可以顺利就业的。但是很多高职贫困生怀揣着本科生甚至研究生的就业预期,自己就瞧不上专科学历,同时又不愿付出努力,不去深入了解经济形势和岗位需求,一味做着跳龙门的白日梦,以至于出现就业动力不足、自信心缺乏、自身定位不清的问题,忽略了城镇化发展趋势下众多成长成才的机会。
二、经济发达地区高职院校贫困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一)“心理贫困”的困扰
“所谓心理贫困,是指大学生由于各方面的压力所导致的自卑、抑郁、人际关系敏感、自我封闭等一系列个性特征和心理健康上的负面变化。”心理贫困是引发贫困大学生交往难、学习难、就业难的关键因素,给学生的生活和求职带来意想不到的麻烦。虽然目前高校设立的各类针对贫困生的经济援助足以让学生应对正常的大学生活,但经济脱贫远较心理脱贫容易得多。国家提供的众多奖学金、助学金、生源地贷款、创业扶持等政策, 无法改变学生贫困的内心。高校贫困生以相对贫困者居多,绝对贫困者居少,贫困更多来自比较。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有人对比后发奋努力,也有人对比后怨天尤人,把贫困作为对现实不满意的借口,畏惧竞争害怕失败,想就业与害怕就业并存,缺乏承担责任的勇气和魄力。
(二)家庭职业教育的缺位
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这句话体现在生活的很多方面。父母的引导和示范可以很好地助推孩子的职业选择和职业发展,帮助学生少走弯路少犯错误。然而条件的限制使很多贫困生的成长路径和环境较为单一,父母无暇给出切实有效的指导。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多数贫困生上大学前从未接触过职业引导,只在填写高考志愿时略作了解,学生职业选择和素养的养成似乎理所应当成为高校应传授的技能,这种对学校的过分依赖忽略了教育的滞后性,为贫困生就业埋下了隐患。甚至还有家长会误导学生,盲目给贫困生施压,对孩子寄予超出学生能力的期望。这些都对贫困生积极就业产生不利影响。家庭职业教育的缺位使相当多的贫困生对自己缺乏客观评价,或被动顺从或自暴自弃或自负妄为,不懂感恩,不讲诚信,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能干什么。
(三)生涯与职业意识缺乏
让学生建立生涯与职业意识应该从中学教育开始, 但目前多数中学的职业教育效果是不明显的,尤其贫困学生,升入大学前的目标只有读书升学,从小努力的目标就是考大学,过分渲染了读大学的重要性,当翻越高考这座大山之后,瞬间的懈怠让很多人迷失了方向。大一新生入校时的迷茫与憧憬相交织的情绪如果得不到适时引导,会伴随三年的学习生涯,出现就业困难就是必然结果。在校期间,很多贫困生把大量精力和时间放在了拼奖助学金或兼职赚钱上,过分看重分数和金钱, 没有形成健康的生涯意识。毕业求职时,缺乏明确的就业目标和要求,容易人云亦云,对岗位和单位百般挑剔, 更倾向于从事稳定的工作,缺少创业激情。目标不清规划不明是加重心理困难和就业困难的重要因素。大学必须要补上职业规划的课。
三、立体式贫困生就业帮扶体系的构建
解决贫困生就业问题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建立目标清晰、层次分明、目光长远的引导机制。这也是检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机制合理性和有效性的重要表现。从引导贫困生职业生涯规划入手,以心理脱贫为支撑,划分年级培养目标,提早介入就业指导,构建覆盖高职教育全过程的立体式就业帮扶体系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实现心理脱贫、建立生涯职业意识都必须循序渐进,针对这一特定区域和特定层次院校贫困生的特点,以及这部分学生学历低,综合素质欠佳的劣势,建立横向和纵向交叉的体系,点滴渗透式帮助个体树立自信,以初次就业为契机,探索职业发展路径。
从横向来看,高校所在地区是大学生真正了解社会融入社会的第二故乡。当地各职能部门和高校应加强合作,重视舆论引导,鼓励和支持高职生向小城镇等区域就业,继续完善各级经济资助政策,加强创业扶持力度和开展好就业服务,打造适合专科层级技能型人才发展的人力资源市场,努力破除大学生就业的各类政策壁垒、户籍限制等,提供更加开放公平的竞争环境。学校要继续转变人才培养模式,突出高职生的应用型优势,与其他层次高校实现错位发展。
从纵向来看,要将职业生涯规划与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根据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落实好班主任、辅导员负责制,重视家校联系,以思想引导为主, 分年级实施职业生涯规划引导,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团体辅导,树立和宣传优秀贫困生事迹,积极传递正能量, 设置年级主题班会,帮助贫困生正确认识和对待贫困, 克服心理贫困,引导其开阔视野见识多彩的生活。例如, 一年级以培养健康心态、树立自信为目标,为迎接大学生活和幸福人生做好心理准备。引导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注重形象礼仪,积极参与各类实践活动,提升交往能力、表达能力、学习能力,营造良好班风学风,通过软环境塑造人和改变人。同时让学生尽早了解出口在哪里,升学(接本还是转本)还是就业(专业发展还是跨专业发展)。二年级开始鼓励学生专业发展,孵化创业团队,进驻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通过竞赛提升团队业务能力,组织招聘会观摩,帮助学生确立短期目标和长远计划。三年级激励学生用行动实现梦想,积极参加招聘会或努力学习继续深造,加强感恩教育。同时落实专人负责制,对贫困生就业开展一对一服务。
成长帮扶体系 篇5
一、构建“帮扶”工作体系的基础
困难职工群体产生的原因复杂多样, 由此引发的帮扶需求情况各异。如何把准困难职工的“脉”, 有针对性地为困难职工提供恰如其分的帮扶措施, 关键是要彻底摸清困难职工的致困原因, 制定解困方案。
(一) 摸清实情, 找准客观存在的“帮扶”难题
通过调查分析, 南京铁发集团公司的“帮扶”工作存在着“三大三多三低”的难题。“三大”:点多线长管辖范围大, 地域经济发展差距大, 职工收入差距大;“三多”:老职工多, 病残职工多、劳务临时工多;“三低”:一是部分职工由于收入低, 遇到自然灾害、生病住院、子女就学等情况, 生活就出现了困难。二是社会保障覆盖面不够广, 保障水平低, 造成职工生活困难。三是部分职工配偶文化水平低、观念陈旧, 不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 没有技术, 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 下岗失业后难以实现再就业。
(二) 构建网络, 形成共同落实“帮扶”救助的合力
编织救助网、设立救助岗、明确救助人, 是集团公司解决难题的第一举措。几年来, 逐渐形成了上下贯通、覆盖全员, 全方位、全天候的救助组织和管理网络。确定了“党委领导、行政支持、工会主抓、团委配合”、“帮困事业大家办、工会工作大家干”等工作格局, 制定了相应的职责范围和各项制度, 形成了党政工团共同落实“帮扶”救助的合力。各二级公司都相继成立“帮扶”救助领导小组。建立了调查、走访、帮扶等措施和困难职工档案、助医、助学、助困台帐。建立了以集团公司工会为主体的“三助”体系;以二级公司工会为主体的20个“三助”站;以工会小组为主体的若干个“三助”点。制定了工作标准和活动制度, 严格要求各级工会和小组做到“七知道、两清楚”, 即知道困难职工家庭住址、联系方式、成员情况、健康情况、收入情况、消费情况、居住环境;清楚特 (重) 困职工困难程度、致困原因;清楚一般长期困难职工的底数。同时, 建立了困难职工档案, 纳入微机, 动态管理。
(三) 广泛宣传, 形成点面结合、干部包岗的良好态势
集团公司工会采取了点线结合的方法进行广泛深入的宣传。以工会专兼职干部和相关工作人员为点, 进行系统、全面、细致的学习, 形成一批小教员, 以点带面层层培训。以幻灯片, “帮扶”救助工作流程图, 电脑网上实际操作, 发放宣传手册等方式, 进行拉网式宣传。同时, 还实行了领导干部包保困难职工的活动, 干部定期、不定期走访慰问联系户, 送上救助款和慰问品, 把温暖及时送到职工家中。二级公司工会定期召开“帮扶”专题办公会, 对特 (重) 困、一般长期困难职工基本情况进行调查分析, 建立困难职工档案, 了解推进情况, 找出问题, 及时解决。
二、构建“帮扶”工作体系的实践
(一) 坚持“三公”, 资金严监管
集团公司工会十分重视“帮扶”资金的收缴工作, 将资金的收缴情况纳入工会工作竞赛内容, 加大考核力度, 对资金上缴不力的企业, 实行“一票否决”制, 有效提高了各企业上缴“帮扶”资金的积极性, 收缴率达到100%。为了确保“帮扶”救助资金使用“三公”:公正、公开、公平, 制定了帮扶资金管理使用办法, 专人管理, 专款专用。对各项补助的申请、审核、发放, 严格执行程序网上公示。帮扶资金使用以及申报情况每年接受工会经审员会委、纪委和上级工会等部门的审查和监督, 并向职代会报告。同时, 也设立了帮扶公示制度, 定期向职工通报资金使用情况。
(二) 特事特办, 救助暖人心
对困难职工, 工会特事特办, 适时帮助。对职工家中发生水灾、火灾、雪灾等, 都在第一时间内进行救助。2008年, 职工邓小虎因患扩张性心肌病住院。需预交手术费7万多元, 在职工生命受到威胁时, 工会临时办理借款手续, 当日救命钱到账。通过邓小虎借款这件事, 工会认识到职工看大病预交款已成为职工看病的拦路虎, 于是2008年工会成立职工大病借款课题小组, 工会委员会反复论证, 经职代会联席会议讨论通过了集团公司大病借款管理试行办法。办法实行后为7名生大病的职工实施了医疗借款15万元, 解除了职工后顾之忧。
(三) 抓住特点, 处理好三个关系, 获得四个成效
集团公司各级工会组织根据自身实际, 牢牢抓住了四个特点:一是覆盖广泛;二是运作规范;三是救助及时;四是保障有力。同时, 还注意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送物质和送精神的关系。救助困难职工不仅送钱送物, 还送精神鼓励、送思想开导、送真情感染。二是“输血”与“造血”的关系。注意给困难职工提供信息、开阔思路、免费培训、贷款扶助, 鼓励困难职工自尊自强、脱贫解困, 明白救助不是一种福利、脱贫, 还需自立。三是救助与互助的关系。在实施对困难职工救助的同时, 帮助他们树立彼此关照、互助互济、感恩和回报社会的思想。努力做到人到、钱到、物到、情到。由此, “帮扶”工作取得了四个实实在在的成效:一是帮助困难职工解决了问题;二是促进了和谐集团公司建设;三是增强了干部爱民、亲民、为民的责任意识;四是提高了工会组织维权的能力和水平。
三、构建“帮扶”工作体系的思考
(一) 完善“帮扶”工作体系的机制
“帮扶”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 必须与社会和企业发展与时俱进。因此, 完善“帮扶”工作体系, 尤为重要。一要进一步深入一线进行调研, 摸清困难职工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分析其原因, 并提出对策和建议;二要进一步完善困难职工档案制度, 做好特 (重) 困职工信息收集和动态管理;三要进一步建立完善扶贫帮困的工作机制, 困难职工子女助学机制, 职工大病医疗互助工作机制, 在制度上保障困难职工分享企业发展成果, 从而提高帮扶工作质量和水平;四要进一步完善送温暖资金筹集机制。“众人拾柴火焰高。”把工会帮扶与社会化帮扶救助结合起来, 形成社会共同关爱困难职工的良好氛围。
(二) 拓展“帮扶”工作体系的范围
工会“帮扶”工程要从送资金、送物质向送思想、送文化技能、送法律援助、送亲情、送安全等方面进一步拓展与延伸。
1、送思想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困难职工在困境中往往思想波动大, 表现出悲观、消沉, 甚至厌世情绪。工会要在开启困难职工头脑上下功夫, 用真理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让他们明白受一次挫折, 则前进一步, 同时又树立对生活的信心和战胜困难的勇气。
2、送文化技能
“科技既是财富, 科技又能创造财富。”工会要在“扶知”上下功夫, 用先进文化、科技知识教育困难职工, 丰富他们的头脑, 让他们掌握真知, 开启智慧大门;同时为他们开设职业技术培训, 提高困难职工的实践操作和技能水平, 让他们拥有扎实的本领, 成为真正的“蓝领”。
3、送“保护”
要通过灵活多样的形式让困难职工学习、领会、掌握《工会法》、《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有关的法律法规, 使他们既守法又能用法律保护自己, 提高自我维权能力。
4、送亲情
工会要从精神上贴近职工, 用亲人般的情怀鼓励、安慰、关爱困难职工, 让他们感受到工会干部亲人般的温暖, 增加对工会的信任度, 把工会当成自己的“娘家”。
5、送安全
工会要深入基层检查作业环境及安全生产情况, 对存在隐患及时提出整改意见, 并进一步监督检查, 关爱职工的生命安全。
(三) 探索完善“帮扶”工作体系的途径
实现帮扶工作经常化、社会化、制度化, 必须进行不懈地探索和创新。
1、要创新思路
努力实现工会帮扶工作的主动“融入”。一要融入到整个社会保障大体系中去。要面对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的相继推出, 组织开展专题调研, 及时反映职工的呼声, 为决策提供准确的第一手材料, 真正落实工会源头参与、监督保障职能;二要融入到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工作中去。把党的温暖和工会的关怀及时送到职工的心坎上, 使广大职工都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 坚定克服困难的决心和信心。
2、创新载体, 探索帮扶困难职工新模式
以困难职工帮扶中心为主体, 建立快速知情、快捷帮扶的救助系统, 把帮扶工作合理渗透到职工维权、小家建设、劳模管理、技能培训、共青团工作和女工工作等各个工作层面, 并形成联动机制, 让帮扶工作的内涵更加丰富, 载体更加有力, 形式更加新颖, 从资源上保障了帮扶工作的活力和动力。
3、创新考核
工会要以“职工小家”建设为基础, 将帮扶工作作为一大亮点工程, 整体纳入到“职工小家”的健全和完善之中, 并按照“月月主题探访”模式要求, 从不同侧重点创建“品牌帮扶小家”, 实行“月汇报、季总结、年评比”运作格局, 确保帮扶工作横成片、纵成网、全覆盖。实现帮扶工作由节日活动型向长效机制型转变, 由单纯物质帮扶型向全方位保障型转变, 由局部受益型向全员覆盖型转变, 确保帮扶工作呈现出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格局。
摘要:随着企业改革的深入和经济的发展, 职工的生活水平总体提高, 但是由于区域发展不平衡, 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够健全, 一些职工仍需要“帮扶”。本文就工会如何进行“帮扶”, “帮扶”对象、形式、内容、效果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思考, 基本形成了覆盖公司上下的“帮扶”网络体系, 做到“帮扶”工作的制度化, 真正使职工救助落实到位, 发挥了工会“帮扶”的主体作用。
关键词:工会,帮扶,工作实践
参考文献
[1]关于农村 (社区) 贫困党员帮扶救助长效机制的调查与思考[J].现代人才, 2009, (04) .
成长帮扶体系 篇6
1 充分认识建立职工帮扶体系的重要意义
职工帮扶体系是国家基本社会保障的重要补充。它是企业帮助职工解决生活困难, 实现职工共享企业发展成果的必要方式;是稳定职工队伍、增强企业凝聚力, 激发职工工作积极性的有效手段;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 提升核心竞争力, 构建和谐企业的重要途径。建立和完善职工帮扶体系也是职工对工会组织的迫切期望, 各级工会组织要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 积极争取企业党委的领导和行政的支持, 切实把建立和完善职工帮扶体系工作落到实处。
2 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2.1 指导思想
企业职工帮扶体系要与坚持国家基本社会保障制度相衔接, 拾遗补缺;坚持从企业实际出发, 量力而行, 尽力而为;坚持以人为本, 重点保障与特殊扶助相结合;建立健全工作机制, 构建职工帮扶体系建设的长效机制, 实现可持续发展。
2.2 目标任务
各企业要结合自身实际建立具有本企业特色的职工帮扶体系, 使职工生活、医疗和子女上学等基本需求得到制度性保障。不让一个职工家庭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不让一名职工看不起病;不让一名职工子女上不起学。推动困难职工家庭子女高校毕业生“阳光就业行动”的落实。
3 建立职工帮扶体系的基本原则和内容
3.1 基本原则
(1) 可持续性。职工帮扶体系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需要在长期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 实现规范化、制度化。
(2) 补充性。职工帮扶体系是企业为职工提供的国家基本社会保障之外的补充帮扶方式, 是对国家基本社会保障的补充, 不能取代国家社会保障的功能。
(3) 非盈利性。不以营利为目的, 坚持为职工服务的原则, 切实为职工办好事, 办实事。
(4) 公平性。职工帮扶体系的建立要体现公平原则, 特别要处理好企业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一线工人等不同群体之间的关系, 处理好普惠性与重点帮扶的关系, 努力做到统筹兼顾、科学合理、公平公正。
(5) 共谋发展、互利双赢。要综合考虑企业条件和职工承受能力, 因地制宜, 建立具有本企业特色的职工帮扶制度, 做到兼顾企业、职工双方利益, 促进双方共同发展。
3.2 职工帮扶体系的主要内容
3.2.1 职工生活困难帮扶
生活困难职工应包括以下各类职工:因家庭人均收入较低造成生活困难的;由于个人或家庭成员严重疾病或残疾造成生活困难的;因子女上学造成生活困难和因各类自然灾害或重大意外事故等造成困难的职工。对生活困难职工应分类帮扶, 因人施助, 全面覆盖。可根据实际情况按照职工的困难程度实行按月 (季度、年度) 发放困难补助金等方式救助;对因各类自然灾害或重大意外事故等造成困难的职工实行临时救助。继续加强节日送温暖工作。建立困难职工家庭创业扶持制度, 鼓励和引导困难职工家庭进行创业脱贫。
3.2.2“金秋助学”活动
企业“金秋助学”活动的主要对象是困难职工子女 (在校初、高中及大学生) 。要多方筹集助学资金, 可采用企业各级党政领导、工会干部等与贫困学生结对帮扶、对口资助、劳模爱心帮扶等形式进行助学帮扶。对“金秋助学”对象可按不同教育阶段给予资助, 保证助学活动的连续性。
3.2.3“阳光就业工程”及“零就业家庭”帮扶
“阳光就业工程”的对象是困难职工家庭子女高校毕业后就业有困难的人群。“零就业家庭”帮扶是工会配合企业行政以各种方式帮助下岗、失业职工再就业, 全面消除“零就业家庭”的帮扶工作。要全面摸清下岗人员和困难职工家庭高校毕业生未就业的基本情况, 积极开展创业培训和就业帮扶。对具有创业意愿和能力的职工进行创办能力、市场经营素质等方面的培训, 积极支持下岗失业人员和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 培养创业带头人, 带动更多人员就业。可通过参加省市工会举办的小额贷款等形式帮助职工筹集创业资金。企业新上项目可通过考核优先录用下岗人员。对困难职工家庭高校毕业生未就业的可根据其所学专业、就业意向和困难程度等情况, 优先安排实习培训, 通过考核 (考试) 优先安排就业。
3.2.4 医疗救助
可通过建立企业医疗互助基金等方式对职工重大病医疗给予相应的帮助, 也可组织职工参加所在省 (市) 工会组织的职工互助医疗保险, 缓解职工医疗负担。积极帮助因病致贫的低保职工申请政府的医疗救助金, 多渠道缓解职工生活困境。
除了以上各项目之外, 工会还可配合行政, 积极推动企业建立制度化的补充保险体系。
3.2.5 企业年金
企业依法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并履行缴费义务, 具有相应的经济负担能力, 已建立集体协商机制的可以根据自身经济实力, 在国家规定的实施政策条件下为职工建立企业年金。企业年金所需费用由企业和职工个人按一定比例共同缴纳, 有条件的企业可以完全由企业出资。建立企业年金, 应当由企业与工会或职工代表通过集体协商确定, 并制定企业年金方案。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企业年金方案草案应当提交职工大会或职工代表大会讨论通过。
3.2.6 企业补充医疗制度
企业在职工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基础上, 可为职工建立具有多层次、多种类内容的补充医疗制度, 减轻职工医药费负担。可为职工投保大病补充医疗保险;可根据企业实际建立职工医疗费补助制度, 对职工医疗费中个人自付部分按比例给予帮助。企业补充医疗制度要向生活困难职工和大病职工倾斜。
4 建立和完善帮扶资金运行和保障机制
4.1 帮扶资金来源
通过企业拨款、工会经费投入、职工缴纳和社会捐助等多种途径筹集资金, 努力拓宽资金和物资筹措渠道。
4.2 帮扶资金管理
制定和完善帮扶资金管理制度, 规范业务程序, 建立健全帮扶资金管理、使用和监督相互制约的内控机制。凡是涉及到职工帮扶体系职工利益的重大事项, 必须经职工代表大会 (职工大会) 讨论通过。资金的管理、使用和监督由企业行政、工会和职工代表全程参与, 定期研究各个项目运行情况, 及时解决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4.3 严格财务制度
建立帮扶资金使用、发放和管理制度以及监督审计制度, 完善资金支出审批程序和报帐手续, 严格审核。每项资金专款专账、专人负责, 坚持收支两条线, 做到账账、账款、账物相符。帮扶资金专款专用, 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挤占、截留、挪用, 不得改变资金用途, 不得扩大开支范围。
4.4 确保帮扶资金安全性
在确保资金安全性的基础上, 保持资金的独立性和流动性, 在国家政策规定范围内, 建立科学的保值、增值机制。
4.5 落实监督检查
企业困难职工帮扶机构每年向职工代表大会 (职工大会) 报告帮扶资金财务收支情况, 做到公开透明, 接受全体职工的监督审查。职工代表大会经费审查委员会聘请行政审计部门定期对资金拨付、使用情况进行审计, 并公布审计结果。
5 建立健全工作体系
5.1 加强组织领导
(1) 设置机构和人员。企业根据实际设置工作机构和人员, 有条件的企业可建立帮扶中心等机构。工会组织承担职工帮扶体系建立的组织、管理和服务职能, 全面负责落实各项具体工作, 实现企业帮扶工作的规范化和经常化。
(2) 加强工会职工帮扶工作人才的培养。注意吸收有群众工作经验, 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工作能力的人员参加管理工作, 努力建设一支有爱心、懂政策、擅宣传、能力强, 热心为职工服务的工作人员队伍。
(3) 加强宣传, 加大舆论引导。充分利用企业各种宣传资源, 运用多种途径方式, 大力宣传建立职工帮扶体系的重要意义、取得的成效等, 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不断增强广大职工自我保障意识, 让职工自觉加入到帮扶体系中来。
5.2 完善规章制度体系建设
(1) 完善规范困难职工档案和建立联系困难职工网络。要坚持依档帮扶、因困施助的原则, 做好困难职工求助受助信息的统计和分析;建立健全并动态化管理困难职工档案;根据困难职工群体的数量、分布、成因及困难程度, 制定帮扶措施, 确定帮扶标准。通过设立帮扶联络员等方式建立困难职工联系网络, 及时掌握困难职工思想状态、经济情况和生活状况等, 与困难职工随时沟通。工会公布服务电话, 职工有困难能够及时向工会反映。
(2) 制定工作制度, 落实工作责任。对困难职工生活救助、医疗救助、“金秋助学”活动、“阳光就业工程”行动、职业培训和介绍、法律援助等制定详细工作制度, 明确职责权限, 落实工作责任, 公布工作内容和程序, 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实行规范化管理, 严格遵守各项纪律, 努力提高服务水平和办事效率。
成长帮扶体系 篇7
1 研究和掌握政策导向和市场趋势
企业的发展方向往往取决于政策和市场。那么, 市场到底在哪里, 哪些群体, 谁是主力?市场到底有多大?大市场大生产, 小市场小生产, 没市场不生产。企业既要适应市场, 还要拓展市场。农机具投资与使用效率决定了大型、复式、高效农机具必须走社会化服务道路, 产生专业分工, 实行有组织经营管理, 农机用户从散户到大户、作业公司、协会, 延伸到合作社, 进而适应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和现代农业要求, 这既有政策导向作用, 又有市场趋势作用, 反映了生产工具的普及向高级阶段发展, 必然会逐步减少广大的农机户, 适度增加农机合作组织或作业公司。农机企业与农户打交道会减少, 与农机合作社代表或成员打交道会增多, 农机企业尤其是大企业应当适应农机作业主力军发展的形势, 适应国家鼓励和引导以及大力扶持农机合作社发展的政策导向, 正确把握农业机械化与农机工业发展的重要关系。否则, 有可能贻误战机, 失去机遇。
2 共同创造合作共用的集团用户的好市场
农机合作社发展, 依赖自身的内在因素, 依靠政策的扶持, 更离不开农机企业的帮扶。农机合作社发展, 能为企业带来诸多便利, 不仅能增加企业产品销售数量, 而且能降低销售和售后服务成本, 化解农机使用面广、量大、分散带来售后服务难的问题。通过农机合作社保障能力的提高, 大大减轻企业售后服务和应急维修的负担, 减少用户对企业的过度依赖, 适应农机具更新换代的变化。服务就是最好的广告, 使用者的口碑是品牌的基础。随着购机补贴政策的发展变化, 农民购机自主性加大, 许多地区的农机品牌越来越多, 越来越杂, 这对农机售后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 仅靠经销商和社会维修网点已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如何整合和利用农机合作共用的资源, 将机具向某些合作社集中, 进而提高其应急维修能力, 大有文章可做, 值得企业思考。
3 积极培育售后服务、应急维修的支撑点
农机合作社的机具多, 作业能力强, 维修保障需求量大。国务院《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指出:“严格经销商资格审查, 将售后服务能力作为选择经销商的重要标准。”今后农机事业单位不能成立公司销售补贴产品, 那么售后服务的主要任务在企业, 如果提高农机合作社的售后服务能力, 合作社服务到散户, 增强合作社吸引力, 将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许多合作社农机具数量和质量要多于和好于过去的农机站队, 提高合作社售后服务和应急维修能力, 企业的售后服务将更直接、及时、有效, 成本会更低, 更适应农忙应急、农机流动作业的需要。让农机作业者会使用、懂维修、有工具和必要的配件, 是售后服务省工节本之道。应降低维修工具和配件价格, 解决购机有补贴但配件无补贴等农民难接受的问题。维修人才的培训可以由职业技能鉴定站牵头, 企业部分出资、授课, 鉴定站考核发资格证书, 这样阳光工程培训的针对性强, 受训人员的作用更大。
4 建立产品使用质量、维修质量、性能改进、试验示范的可靠信息采集点
企业的产品质量、维修质量及性能的不断改进, 是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所在, 需要企业内在的努力, 也需要使用群体的帮助。农机合作社的发展壮大, 为企业提高产品使用质量、维修质量, 进行产品试验示范提供了条件和可能, 当农机合作社售后服务和应急维修能力提高之后, 可能才会成为现实。企业与合作社加入平安农机通, 可以减少信息沟通的费用, 企业获取所需的数据素材和有用信息, 让企业发展方向更明确, 步伐更踏实, 达到双赢的效果。
5 设立农机服务论坛, 助推合作社发展
【成长帮扶体系】推荐阅读:
就业帮扶体系06-13
成长性评价体系07-24
帮扶单位帮扶工作计划10-03
帮扶工作总结及帮扶成效07-28
“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帮扶工作总结11-07
帮扶学习05-29
帮扶对象06-03
困难帮扶07-04
帮扶助困07-09
帮扶策略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