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痴呆症的认识误区

2024-07-15

老年痴呆症的认识误区(共11篇)

老年痴呆症的认识误区 篇1

随着经济社会的长足发展, 人类的物质文化生活以及卫生保健质量不断提高, 人类的平均寿命越来越长。目前, 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经达到1.43忆, 占总人口的11%, 预计2020年我国老年人比例将达到总人口的17%, 到2050年将达到总人口的31%。按照联合国的规定, 我国已成为典型的老龄型大国。这是中华民族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在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重大意义。作为老年工作者, 要想做好老年工作, 必须研究这些问题, 思考这些问题, 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对新时期的老年工作给出科学的解释和说明, 提出有效的应对措施, 做好老年工作。

1 正确认识老年群体的历史地位

1.1 充分认识老年群体在现代化建设中的特殊作用。

老年人作为一个智慧的群体, 是一支成熟的经过实践锻炼的智力大军, 在政治、智力、经验、技巧、威望等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世界公认的最高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奖项———诺贝尔奖, 其中60岁以上占三分之一, 最大年龄为88岁;我国的工程院院士和科学院院士, 中国院士和外籍院士现有1658人, 年龄最大的106岁;邓小平74岁成为国家领导集体的核心, 88岁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恩格斯整理出版《资本论》第三卷时已经74岁, 唐代医学家孙思邈编著《千金巽方》时已是百岁老人;两院院士侯祥麟91岁时主持了国家可技续发展油气资源战略课题, 至今仍有许多老专家和导师活跃在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领域里, 他们的科学精神、科学理论、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作风, 堪称后人的楷模。在我们的周围, 在普通的岗位上发挥着积极作用的老人们更是比比皆是。尽管层次不同, 作用不同, 却影响着、引领着一个又一个时代。因此, 认识老年群体在新时期的作用, 充分发挥这个群体的特殊作用, 是一个老年工作者的应有的责任, 也是老年工作的价值所在。

1.2 老年群体是社会安定和谐的基石。

老年群体经历了几十年的风风雨雨, 亲历了国家动荡不安给人民带来的颠波流离生活。现在的青年人, 只从电视新闻上看到了海湾战争, 看到了美伊战争的实况, 只是从影片和书本中看到了中国革命的悲壮历史, 他们是从中间接地接受教育, 哪有老年群体对动乱的切肤之痛。老年人谈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无限热爱的那份深情, 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过上幸福美满生活的那份感激之情无不影响着年轻人;他们对那些不珍惜今天的大好形势、牢骚满腹甚至违规违纪的人深恶痛绝。他们的口头禅就是身在福中不知福!他们不但言传身教管好自己的子女, 还主动现身说教, 组成报告团, 到学生和青工中去进行传统教育, 这样的事例, 比比皆是。人类就是这样一代代繁衍, 文明就是这样一代代传承, 老年群体是传承今天文明的纽带。历史要前进, 文明要传承, 要保持好连接历史的“纽带”。老年稳则天下稳, 这句话其中有这样的意思, 要构建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老年群体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老年工作者的工作就在于如何发挥好这块“稳定和谐”的基石作用。

1.3 老年群体是教育后代的主力。

老年群体在家人中、在社会上都是德高望重的长辈。凭他们的血缘关系, 凭他们的影响力, 年青一代对他们都有一种敬仰之情。老年群体也把教育子女、教育年青一代做为自己义不容辞的义务。当然这里说的老年群体教育作用, 是指广义上的教育。包括思想品德、伦理之道、科学技术、经验体会、待人接物、文明礼仪等等, 老年群体在这方面的身体力行楷模作用, 对年青一代的教育作用是巨大的。许多老年人自告奋勇组成传统教育报告团, 义务兼做校外辅导员, 积极参加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的工作, 助学、助教、挽救失足青年, 为教育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努力工作。从思想教育部门和学校教育来看, 他们已经把聘请“五老人员”、参与教育年青一代纳入了议事日程, 老年群体是年青一代的良师益友, 老年群体已经成为了我国教育工作队伍中的一支具有特殊作用的队伍。老年群体的历史贡献和现实作用, 应该说怎样评价也不算过份。充分认识这一点是一个老年工作者做好老年工作的不竭动力!

2 积极做好新时期老年工作

老龄事业是国计民生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时期的老年工作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作, 要做好老年工作, 必须首先做好以下三点:

2.1 要依照法律法规做好新时期的老年工作。

因为老龄事业的举足轻重, 党和政府为发展老龄事业, 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颁布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 不仅在国家的根本大法《宪法》中对老年人有专门论述, 而且在《婚姻法》、《继承法》、《民法通则》、《刑法》、《劳动法》中有关于保障老年人权利的章节。还专门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老龄工作的决定》等一系列的法律、法规, 对发展老龄事业的方方面面都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依据。老年工作者必须学好用好这些法律法规, 依法行事, 做好老年工作。在老龄委的领导下, 加大对新时期老年工作的宣传力度, 引起各级党政组织对老年工作的高度重视, 理顺管理体制, 完善充实老年工作机构, 理顺老年活动经费拨发渠道, 根据《纲要》精神, 要建立长效投资机制, 各种经费要有计划、有标准纳入本单位财政预决算计划, 且保证专款专用。这是一个硬指标, 完成的好坏应列入有关领导政绩考核内容。

2.2 要加强新时期老年工作队伍建设。

根据工作实践来看, 由于老年群体的特殊性, 不但定编定员数量要偏高, 人员素质也要好, 因为在离退休群体中, 有相当数量的人是刚刚从管理岗位上退下来的领导干部, 就是普通职工也有一个转变习惯、适应环境的过程, 诸多的思想问题, 需要老年管理干部去沟通, 去疏导, 让他们尽快适应新生活, 老年管理干部没有一定水平很难适应。在老年管理干部的配备上, 现在主要问题是两个方面:一是舍不得把素质好的干部放到老年工作管理岗位上, 误认为管理老年嘛, 哄着那帮老家伙不闹事就行, 不靠他们出菜;二是干部本身不愿到老年管理岗位上工作。在人们的心目中有个误区, 认为到老年部门工作没啥出息。这种思想认识的偏见不破除, 既使安排到老年部门工作的干部也不能安心。新时期的老年工作对于一些干部来说, 本身就是一个新领域, 存在着许多新情况、新矛盾和新问题, 如果自己不熟悉, 怎么能做好老年工作?因此, 一定要正确认识并认真研究新时期老年问题, 提高人们对老年工作的认识和理解。尊重老年群体、管理好老年群体, 干部管理部门义不容辞。

2.3 要建立健全各级约束机制。

这里所谓约束机制, 就是有关各级老年工作机构为了实现老年工作的有序发展, 要建立健全适合老年群体的规章制度。老年工作的不同层次各有侧重, 党政领导机关要把老年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 根据《规划纲要》制订本单位老年工作的长期发展规划。年度部署其他工作的同时要部署老年工作检查, 总结其他工作的同时, 要检查、总结老年工作, 以保证有关老年工作的法律法规得以全面贯彻实施。各基层单位就要从老年工作的特点出发, 制订符合老年人特点的具体规章制度, 与抓其他行业的基层建设一样, 要做到因事设岗, 岗位职责明确, 工作标准高, 以确保包括“六个老有”在内的各项方针政策落到实处, 让老年人的合法权益有保障, 尽享改革发展的新成果。新时期的老年工作是个新课题, 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必须做好的课题。对新时期的老年工作要做更全面更深入的调查研究, 正确认识老年群体的历史地位, 积极打造健康型老年群体, 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

老年痴呆症的认识误区 篇2

步入老年之后,很多人更喜欢运动了,要提醒的是,因为身体素质原因,老人在选择运动方式、时间以及强度上有很多要求。下面就是老年人运动要规避的误区:

负重练习

老年人肌肉有所萎缩,协调能力差,对刺激的反应时间延长。因此老年的运动宜选择动作缓慢柔和、肌肉协调放松、全身得到活动的练习,如太极拳、步行、慢跑等都很合适,尽量避免负重练习。

急于求成

活动量过大或增加快往往是老年人发生意外损伤的原因之一。老年人由于生理功能降低,对体力负荷的适应能力较差,因而在运动时应有较长的适应阶段。30岁以上的人,年龄每增长10岁,对负荷的适应时间约延长40%。因此锻炼时要循序渐进,对一定的运动负荷适应后再慢慢增加活动量,切忌操之过急而使活动量负荷过大。

屏气使劲

平时人胸膜腔内压力低于大气压,称胸腔负压,这有利于静脉血液流回心脏,而屏气时胸腔内压力骤然升高,使血液回心不畅,心输出量减少,因而脑的血液供应也减少,故易发生头晕、目眩,严重者可发生昏厥;而屏气完毕时,血液骤然大量回心,会使心输出量骤增,血压上升,脑子血供也猛然增加,易发生脑血管意外。因此老年人运动时一定要注意呼吸顺畅自然,切戒屏气使劲。

翻滚倒立

认识老年病人的特殊性 篇3

——威廉·莎士比亚

全科医生的病人中有25%是老年人。大多数老年人同时患有多个系统的疾病。大多数老年人或多或少地受到器官老化的影响。

老年人具有如下特征:

◆代谢能力降低。

◆器官功能减弱。

◆适应压力的能力降低。

◆疾病的易感性增加。

◆病死率增高。

人体功能会随年龄增长发生退行变化,如听力、视力、葡萄糖耐受、收缩压、肾功能、肺功能、免疫功能、骨密度、认知能力、咀嚼功能和膀胱功能的降低。

造成功能退化的最主要因素是功能失用问题。所以要鼓励老年人多运动,特别是走路和水中的有氧运动。

老龄化与疾病

随着老化过程,会发生心血管的退化性疾病,基本规律如下:

年龄:40——肥胖

50——糖尿病

55——缺血性心脏病

65,12,肌梗死

70——心律失常

75——心脏衰竭

80——脑血管意外

1健康退化与潜存的疾病

老年人会出现一些出乎意料的疾病,比如心理上的紊乱(这是老年人常见的疾病)。这些疾病往往是由一些潜在的疾病引起的。

◆抑郁

◆药物,包括乙醇和抗胆碱药

◆糖尿病

◆贫血

◆甲状腺疾病

◆尿道感染

◆神经系统顽症

——帕金森病

——脑血管意外

◆感染(例如支气管肺炎)

◆肿瘤形成

◆巨细胞动脉炎/风湿性多肌痛

在老年人中常见的重点管理疾病包括:

◆高血压

◆缺血性心脏病和心力衰竭

◆抑郁

◆糖尿病(非胰岛素依赖型)

◆老年痴呆

◆社会和空间上孤立

◆骨关节炎

◆前列腺疾病

◆尿失禁

◆下肢运动障碍

——神经学疾病

——外周神经病

——运动性共济失调

——由于血管供血不足导致的跛行

——其他外周血管疾病

——由椎管狭窄导致的跛行

——坐骨神经痛或神经根麻痹

——骨关节炎:臀部、膝部、足

——足部疾病(例如趾甲向内生长)

——腿部溃疡2

“典型的”三角关系(见图1)

这个三角代表了急性疾病(特别是感染)的非特异性的体征。在等待血培养结果和观察临床进展的同时,应该考虑抗生素冲击治疗。

让老年人生气和困惑的医生行为

Ellard写过一篇很有趣的文章,他把老年人抱怨医生的话摘录下来,反映出那些让老年人生气的医生行为。

◆医生诊所门前的台阶太滑,光线太暗,扶手安得不合适。

◆诊所的接待人员没有注意最基本的礼貌举止。

◆让病人等待时间太长。

◆候诊室和诊室的椅子太矮太软。

◆医生对病人表现得过于熟悉,比如直呼其名。

◆大声对病人讲话,好像病人聋了。

◆匆忙地接待病人,尽快打发病人。

◆忽视心理社会问题,只关注生理疾病(即缺乏整体观念)。

◆忘记病人有多种疾病,却另选一个治疗策略。

◆没意识到老人可能去其他医生那里看过病,或正在吃许多其他药物。

◆没让病人谈他们对自己身体不适的理解。

◆忘记给病人有关疾病和治疗的印刷资料。

◆忘记给病人解释药品的作用。

◆认为病人不了解自己的健康和治疗措施。

◆不尊重病人隐私,比如进监察室之前不敲门。

◆没有给病人提供各种社会服务的建议,例如送饭服务等。

◆没有认真地对病人的健康和用药情况进行再评估。

◆没有采取措施缓解病人恶化的健康状况,包括不愿意转诊。

老年人的孤独

Forbes指出,至少有1/3的老年人感到孤独。在“老老人”、丧偶老人、残疾老人中,孤独的情况更为常见。孤独的老人往往闭门呆在家中,他们常患有抑郁症、广场恐惧症、社会恐惧症、感觉器官失能以及尿失禁和便失禁。

老年人孤独的主要征兆包括:

◆絮叨

◆衣着邋遢

◆离不开电视

◆表现出“被挫败”的身体语言

◆访友时持续时间过长,总抓住别人的手不放。

探讨老年性痴呆的中医认识 篇4

1 中医对老年性痴呆的认识

历代中医文献无“老年性痴呆”病名的记载。从症状的角度看, 属于中医的“呆病”、“健忘”、“癫病”、“善忘”、“神呆”、“郁证”、“文痴”、“语言颠倒”、“狂证”等病证的范畴。痴呆病名首见于汉代《华佗神医外传》, 明代《景岳全书》首次提出“痴呆”为一独立疾病。可见中医学对痴呆的病名、病因病机不断有了较为明确的认识, 在治疗上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目前在老年性痴呆的病因病机的共识上达成一致的是:病位在脑, 与心肝肺脾肾五脏功能失调存在密切的关系。纵观中医医学文献, 老年性痴呆是以肾虚为基础, 心脾肾三脏功能失调的基础性疾病。傅仁杰等[2]认为痴呆的病位在脑, 与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 主要涉及心肝肾脾。由此可以看出, 老年性痴呆的病位在脑, 与肾、脾、心等脏器的虚损、气血精髓亏虚及气血精液运行失调、痰浊瘀血阻滞脑窍有着密切关系, 属于本虚标实。基本病机是髓减脑消, 神经失用。其发生时由于气血痰瘀火等病邪造成老人精血亏损、脑髓空虚、元气不足, 进而阴阳失调, 神经失用出现呆傻愚笨诸症。王山江等[3]认为老年性痴呆成因不外乎“虚、瘀、痰”三个方面, 病理特点为本虚标实, 本虚为肾虚精亏, 不能上充于脑, 标实为痰阻血瘀, 病机责之心肝脾肾等脏功能失调、气血不足、肾精失充、脑髓失养、气血痰瘀互阻、蒙蔽清窍。傅仁杰等[2]指出七情失调是形成本病的重要原因。脑之所以能正常工作, 有赖于脑髓的充养, 神明的主导。肾为先天之本, 肾藏精气, 生髓充脑;脾为后天之本, 主化生气血;心主神明, 主血脉运行。《素问·宣明主气篇》:“心藏神, 肺藏魄, 肝藏魂, 脾藏意, 肾藏志。”脑为元神之府, 内藏精髓而真气所聚, 通连诸脏为全身阳气总会, 主视听言动而统帅五神, 五神是脑主神明功能在五脏中的具体体现。脑的功能正常与否, 与心脾肾等脏器的盛衰密切相关。

2 中医对于脑的认识

中医基础理论有关脑的概述如下:喜清恶浊, 喜盈恶亏;喜静恶躁, 喜通恶瘀;中清之脏, 不能容邪, 宁静之器, 内持为贵[4]。关于头的功能记载, 如《素问·脉要精微论》中说:“头者, 精明之府;头倾视深, 精神将夺矣”, 明确指出头脑产生精神智慧。而在《灵枢·海论》中说“脑为髓之海”, 其髓与骨有关;明代张介宾在《类经》中说:“髓之骨之充也”。如唐代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说:“头者, 人之元首, 人神之所注”;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提出“脑为元神之府”的见解等, 所谓元神仍为先天之本。脑主神明, “脑为元神之府”即心与大脑高级中枢神经功能有很大的关系。清代的王清任更有“灵机记性不在心, 在脑”之说, 由此可以看出中医认为智能为脑所主, 与心也有很大的关系。中医认为:“高年无记忆性者, 脑髓渐空”、“人之精与志皆藏于肾, 精气不足则志气衰, 不能上通于心, 故迷惑善忘也”、“心气虚, 神不清而生痰, 痰迷心窍则遇事多忘”、“凡心有瘀血亦令人健忘”。徐灏在《说文解字注》说到:“人之精髓在脑, 脑主记识, 故思从囟”, “神明之体藏于脑, 神明之用藏于心”, 脑无所藏, 神明不发。《内经》中曰:“脑为髓之海, 髓海不足, 则脑转耳鸣, 胫酸眩冒, 目无所见, 懈怠安卧。”王世雄说“脑为主宰觉悟动作之司”。人的情志、思维、记忆等活动均与脑有关。

3 中医五脏与老年性痴呆

3.1 心脏与老年性痴呆

《中医名词术语解释》对神明的诠释:神明是神态、知觉、运动等生命现象的主宰, 凡神气旺则身强, 脏腑器官机能旺盛而协调, 神气涣散则一切机能活动的正常都被破坏[5]。在中医古籍记载中, 《素问·灵兰秘典论》认为:“心者, 君主之官, 神明出焉。”《素问·六节藏象论》:“心者, 生之本, 神之变也。”《素问·调经论》:“心主血脉, 主藏神。”《疡医大全·卷三·内景图说 (上) 》、《心经》曰:心者, 惺也。言心气旺, 则惺惺运其神明也。从上述经文中可以看出心是藏神的地方, 是精神意识的发源地, “神”或“神明”是指精神意识功能而言, 这些功能由“心”主管和体现。另《灵枢·邪客篇》说“心者, 五脏六腑之大主, 精神之所舍也”, 也阐明了心与精神关系问题。若心阳先天禀赋不足, 外邪耗伤心阳, 至心阳衰微、神舍无主, 致记忆、思维丧失, 神明蒙蔽而发为病, 从而心神失用出现记忆力、思维甚至性格改变。

3.2 肾与老年性痴呆

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生命之源”, 生理功能是藏精、主水、主纳气、主骨、生髓充于脑, 其华在发, 开窍于耳, 司二阴。如《内经灵枢·本神》中的“肾藏精”说明主生长、发育和生殖;《内经》云:“肾者主蜇, 封藏之本, 精之处也。腰者, 肾之府”。肾藏精, 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肾藏生殖之精, 主管人体的生育繁殖功能;二是指肾藏五脏六腑之精, 主管整个人体的生长发育功能。肾精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 精生髓, 髓居骨中, 给骨以营养, 上充于脑, 故有“脑为髓之海”之说;“齿为骨之余”, 所以牙齿有赖于肾精的营养;“发为血之余”, 精血同源, 所以毛发的润泽需得到肾精的濡润。肾虚之人因而出现骨质疏松、牙齿松动、头晕、健忘、毛发干枯、脱发、白发早生、腰痛、腿酸、不孕、不育、阳痿、性冷淡;小儿发育迟缓、筋骨软弱等藏精功能失常的表现。《医方集解》指出:“人之精神与志皆藏于肾, 肾精不足则志气衰, 不能上通于心, 故迷惑善忘。”《素问·五脏生成篇》谓:“诸髓皆属于脑。”中医基础理论认为肾主骨生髓, 而脑为髓之海, 肾精充足, 髓海得以充养, 脑可以发挥主神明之用。老年人肾精不足, 不能生髓充脑, 髓海空虚, 则灵机记忆功能减退, 而成痴呆之证。许多历代医家认为AD发病中主要是肾精亏虚。年老体衰、肾虚精亏、肾气不足, 无以上奉于脑, 脑窍失养, 发为痴呆。众多医家认为肾中精气的虚衰是老年性痴呆致病之本, 因此从肾论治老年性痴呆是本病中医药治疗的关键[6]。导师何明大教授独创的脑灵汤就是以补肾填精为治疗原则, 在临床运用取得较好的疗效。

3.3 肝脏与老年性痴呆

在肝与老年性痴呆的关系中, 情志失调是导致痴呆的重要原因。张介宾在《景岳全书》中说:“痴呆症, 凡平素无痰, 或以郁结, 或以不遂, 或以思虑, 或以惊恐而渐致成痴呆。”老年人易为情志所伤, 陈直在《养老寿亲书》中说:“老年之性孤僻, 易于伤感, 常觉孤寂, 便生郁闷。”说明情志失调与痴呆的关系密切。陈士绎在《辨证录》特设呆病名, 明确指出呆病起于肝郁, 发于痰浊, 其曰:“大约其始也, 起于肝气之郁……肝郁则木克土而痰不能化, 胃衰则土不制水而痰不能消, 而痰居胸中而盘踞于心外, 使神明不清而成呆病矣。”《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记载了“七情内乱, 郁而生痰”之说;《医旨绪余》曰:“思想无穷, 所愿不遂, 抑郁不乐, 因生痰涎, 不进饮食, 或气不升降, 如醉如痴。”说明气郁成痰、肝郁生痰的成因及转化对痴呆有重要的影响。从肝的功能上看, 肝主疏泄功能与神志活动密切相关。肝气郁滞日久也可导致肝火炽盛, “气有余便是火”, 上扰清空, 神机失用发为痴呆。如在痴呆的早期, 患者可表现为活动减少, 行动较前迟缓、退缩, 不愿与人打交道, 类似老年抑郁症患者。年老则体衰, 五脏功能衰退以肝脏为起始点, 肝郁能克伐五脏, 为“五脏六腑之贼”, 欺强凌弱。其主要表现为, (1) 肝郁及肾:生理上“肝肾同源”, 相应地肝肾在病理上也可以相互影响, 主要体现于阴阳失调、精血失调和藏泄失司等方面; (2) 肝郁犯脾:有人认为脾虚失运、气血生化乏源而不能充养脑髓而成痴呆; (3) 肝郁血瘀:有人认为肝郁气滞, 脑络瘀阻而成痴呆。

3.4 脾脏与老年性痴呆

中医基础理论认为, 人之既生, 赖后天之本脾胃的健盛, 化生饮食水谷精微得以充养。随着年龄的增长, 人至衰老, 全仗脾胃运化、吸收精微, 使五脏滋荣, 元气得继, 方可生精化髓, 营养脑窍, 即所谓“后天养先天”。气血是人体先天获得, 靠后天不断补充而形成的生命物质。只有脾胃化生营血, 徐徐变精归肾, 上养脑髓, 才能保证人的感觉、思维等各种精神神志活动。正如宋代陈直《养老寿奉亲书·饮食调治第一》说“主身者神, 养气者精, 益精者气, 资气者食。食者生民之天, 活人之本也……故脾胃者, 五脏之宗也”[7]。四脏之气皆受气于脾, 故四时皆以胃精虚损, 脑髓空虚, 神明失养, 发为痴呆。正如《内经》所言:“脾为生痰之源。”脾居中州, 为制水之脏。若脾失健运生痰源, 痰浊随气升降, 到处流行, 内而脏腑, 外而皮肉筋骨, 痰浊内蕴, 瘀阻脑络, 蒙蔽清窍而发为痴呆。《内经》早已意识到脾与记忆的关系:“脾为谏议之官” (《素问遗篇·刺法论》) , “脾藏营, 营舍意” (《灵枢·本神》) , “脾藏意智” (《难经·三十四难》) 。《素问·八正神明论》说:“血气者, 人之神”, 神的物质基础是气血, 神赖气血奉养神明。脾胃为五脏六腑之本, 气血生化之源。若脾营不足, 气血生化无源, 以致气血亏虚或升举无力, 不能奉养神明, 则善忘、神志恍惚、易制善恐、头晕神疲。若脾运化失健, 营蕴不运, 脏器升降失常, 神明受扰。《灵枢·本神》曰:“脾藏营, 营舍意, 脾气虚则四肢不用, 五脏不安。”体现了脾为气血生化之源, 主运化水谷, 化生营气, 以营养意的生理。“思者心神通于脑” (《说文通讯定生》) [8], 脾主思, 思维记忆一切的灵性兼在脑中;脾藏意, 意受元神之气发于脾, 乃能斡旋中焦之气, 脾升胃降, 游溢精气, 润养脏腑经络四肢百骸, 可见脾脑之间有着密切的相关性。脾为情志之枢, 意灌四旁, 实质上既是脾为后天之本、气机之枢的情志表现, 也是脾在脾脑相通理论中的作用体现。

3.5 肺脏与老年性痴呆

近年来随着中医理论的不断完善, 发现肺脏的虚损与功能失调在AD的发病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两个方面来分析, (1) 肺与其他四脏的关系:肺与肾的关系主要表现为相生关系及收藏关系;肺与肝的关系主要表现为相克及宣泄关系;肺与脾的关系主要表现为子母关系;肺与心的关系主要表现为肺主气, 宗气贯心脉主气血等。 (2) 肺与瘀血痰浊的关系:肺主气, 司呼吸, 肺气虚弱则气血运行不畅而成瘀血;肺主通调水道, 肺气虚弱通调水道失职水湿停滞成饮, 聚而成痰[9]。以上可以看出, AD与肺有着密切的关系。

综上所述, 脑-神志运动-五脏的关系, 反映了以古代哲学为基础的中医特色理论。探讨五脏与老年性痴呆的发病关系, 继承和发展中医脏象学说发展的必然趋势, 是中医理论与实践的特色之一。应加强这方面理论、实践和临床的研究, 在AD的诊治中真正发挥中医的临床价值。

摘要:以中医基础理论来探讨老年性痴呆的病因病机关系及各脏在发病过程中的作用, 从而为中医治疗老年性痴呆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关键词:中医,老年性痴呆,认识

参考文献

[1]叶佳文.老年性痴呆的中医证治[J].甘肃中医, 2003, 16 (3) :45-48.

[2]傅仁杰, 王永炎.老年期痴呆证浩座谈[J].中医杂志, 1991 (1) :39-41.

[3]王山江, 周文泉.治疗老年性痴呆临床经验[J].中医研究, 2000, 13 (4) :18-19.

[4]丁兴, 陈文恺.浅谈脑主神志[J].辽宁中医学院学报, 2003, 5 (3) :2000-2002.

[5]中医研究院, 广东中医学院.中医名词术语选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73:73.

[6]崔远武, 张玉莲.老年性痴呆从肾论治驺议[J].河北中医, 2009, 31 (11) :1653-1654.

[7]清.陈士绎.石室秘录[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999:429-430.

[8]章薇, 严洁.试论中医心脑与“神明”[J].湖南中医药导报, 2003, 9 (1) :11-13.

走出老年心理误区 篇5

自卑心理 自卑就是自己瞧不起自己,认为“人老珠黄不值钱”。“老了不中用了”,甚至感到自己是社会或子女的“累赘”,因而对生活淡漠,情绪低落,自暴自弃。如果长期精神上压抑、忧郁、沮丧,大脑皮层会处于抑制状态,易使内分泌失调,免疫功能降低,抗病能力减弱,以致容易生病。

多疑心理 多疑是一种思维障碍、病态心理,称之为“猜疑性人格”。有些,离退休同志因亲友或同事来访少了,就怀疑人家有意疏远自己,产生“人走茶凉”、“人情淡薄”之感;有的见别人在闲聊便怀疑在说自己的坏话;有的疑病、恐病,若身体稍有不适,就怀疑自己得了重病。到处求医,医院检查不出来,便怀疑医生、家属瞒着自己。

无端怀疑别人的人,对外界事物特别敏感,时常以己度人。疑神疑鬼,结果庸人自扰,自我折磨。由于长时间愁眉苦脸,胡思乱猜,易致大脑功能失调,引起神经衰弱、焦虑症、疑病症等神经官能症。

惰性心理 有些人进入老年期后认为该享“清福”了。除了吃、睡、看电视外,懒得活动,平日深居简出,养尊处优,什么事不想干也不愿干,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一旦生病就卧床不动,依赖家属或保姆侍奉代劳。结果是恶性循环,越是四体不勤,越助长惰性心理,以致机体生理功能减退,头脑反应迟钝,不但衰老得更快,还好发糖尿病、胆结石、心律失常等病。

固执心理 不少老年人自恃见多识广,阅历深。往往固执己见,自信不疑,不愿接受新事物,听不进别人的意见。这种老人一般能言善辩,好胜争强。偏激易怒,常使交感神经处于亢奋状态,体内胆固醇、甘油三酯、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较高,高血压、冠心病的发病率增高。

回归心理 有些老人喜欢怀旧,追忆过去的美好时光,尤爱夸耀自己,以获得心理上的满足。这种心理现象,心理学上管它叫“回归心理”。有“怀旧癖”的人脱离社会,循规蹈矩。对现实求全责备,爱唠叨,对年轻人看不惯,格格不入,犹如鲁迅笔下的“九斤老太”,时常发出“一代不如一代”的慨叹。当心理上得不到满足时。就感到委屈,有失落感、孤独感。郁郁寡欢,消极悲观,产生厌世情绪。这种不良的心理机制,使大脑皮层处于抑制状态,易招致消化性溃疡、恶性肿瘤和老年期忧郁症等。

综上所述,不良心理易致躯体疾病,加速衰老进程,还容易造成人际关系紧张,使老年生活处境艰难,所以说它是老年人身心健康的严重隐患。

对我国社区老年人服务的认识 篇6

关键词:社区管理,奇山社区,蛤堆后社区,老年人服务

烟台市牟平区大窑镇的蛤堆后村社区和烟台芝罘区的奇山社区分别是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的典型, 笔者对这两个社区进行了调查。

一、选题原因和意义

(一) 我国老龄化趋势以及当前经济发展水平

我国人口众多, 老龄化速度加快。同时, 高龄化程度明显加深, 人口压力比较大。

(二) 社区老年人服务研究的意义

老年人服务由社区来完成是很便捷的, 遇到困难可以及时向社区服务者寻求帮助。另外, 老年人可以互相交流, 参加各种活动。

当前, 我国社区老年人服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是还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通过研究可以为社区提供一些改进的建议, 以促进社区老年人服务的发展。

二、社区老年人服务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一) 社区老年人服务的现状

奇山社区属于建设较早的城市社区, 蛤堆后社区属于新兴的农村社区, 两个社区在老年人服务方面的侧重点不同。

1. 奇山社区

奇山社区是城市社区, 社区内的老年人多为退休人员。老年人活动站成立了不同的小组, 为不同的老年人找到了适合的工作岗位。

奇山社区也经常组织老年人开展丰富的文娱活动。例如, 社区常组织老年人开展琴棋书画比赛, 社区运动会中有老年人的项目等。

社区服务中心特别重视“空巢”老人的生活, 政府雇义工为空巢老人服务, 社区还为生活不便的老人安装了“爱心门铃”, 当老年人遇到突发事件的时候可以按响“爱心门铃”, 就会有志愿者或者义工前去帮忙。

2. 蛤堆后社区

蛤堆后社区老年人服务内容主要有:

首先是供养服务, 社区设立敬老院, 为孤寡老人安置晚年生活。农村家庭中老年人与子女分居不分家, 也便于子女对老年人的照料。

第二, 社区建设老年公寓, 由国家以及当地的仙坛集团、荣华集团等企业和部分个人投资兴建, 使村里的老年人实现老有所养。

第三, 社区有专门的老年活动中心, 为老年人提供棋牌、球类活动室, 图书、报刊杂志阅览室以及茶室。

(二) 社区老年人服务存在的问题

奇山社区和蛤堆后社区在老年人服务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1. 社区服务过程中许多问题考虑得不够周到

通过与社区里一位的老人的交流, 笔者发现, 很多社区服务设施并没有考虑到老年人的身体状况。

2. 缺少竞争和监督机制

由于社区老年人服务是由政府、社区负责, 服务过程中缺少竞争和监督机制, 很多为老年人服务的义工并没有做到尽职尽责, 甚至晚到早退, 使得老年人的需求得不到满足。

3. 很多理论没有付诸于实践, 老年人参与度不高

很多社区老年人服务的项目形同虚设, 并没有得到社区老年人的认可, 社区服务中心也没有积极地发动老年人参与。

4. 投入社区老年人服务的资金短缺, 参与社区老年人服务的人员较少

社区老年人服务中心的资金部分来源于政府拨款, 但是这部分资金远远低于实际的需要, 社区组织各自活动的资金经常需要自筹, 因此社区服务进程比较缓慢。此外, 社区服务的人员较少, 任务繁重, 很难满足实际的需要。

三、改进方向以及启示

我国社区老年人服务做得还不够周全, 很多方面需要改进。

(一) 政府应当提高对社区老年人服务的重视, 提高资金投入

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为社区增加服务人员。社区应积极做好老年人服务工作, 采取各种措施筹集资金, 吸引人才的加入。

(二) 引入竞争机制, 鼓励民营资本进入社区老年人服务市场

民营资本的进入有利于推动老年服务业的发展, 提高服务质量, 带动社区服务的发展。由于竞争机制的引进, 服务会更加合理周到。

(三) 在保健方面, 社区老年人服务中心应为老年人提供预防和康复服务

要定期组织老年人参加体检, 宣传和普及健康生活知识, 鼓励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 经常给老年人提供合理膳食和保持健康精神状态方面的指导。社区老年人服务中心应为老年人提供日常护理和上门服务。

(四) 建立老年人健康档案

在科技、资金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建立老年人健康档案, 以密切社区与其他社会资源的相互配合, 加强服务跟踪, 提高服务效率, 共同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总之, 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保障老年人的健康是社区老年人服务的努力方向和目标。我国的社区老年人服务建设无论在为老年人提供保健、文化娱乐服务方面, 还是在社区服务队伍建设方面都有明显的进步。作为即将走入社会的大学生, 我们也应努力为社会服务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叶妍, 《对我国老年人社区服务供给的思考》

[2].王丽芬、扬挂霞、王守云、周燕, 《城镇老年人的健康服务需求和利用状况及社区护理》

[3].房海英、马艳、王欣, 《社区老年人服务利用与需求分析及对策》, 2006

浅谈中医对老年性痴呆的认识 篇7

1 病位

脑与人的精神、记忆、思维、聪明智慧密切相关。《素问.脉要精微论》[1]曰:“头者精明之府, 头倾视深, 精神将夺矣”。 《灵枢.海论》[2]云:“髓海有余, 则轻劲多力, 自过其度;髓海不足, 脑转耳鸣, 胫酸眩晕, 目无所视, 懈怠安卧”。明代李时珍明确指出“脑为元神之府”。汪昂亦云:“人之记忆, 皆在脑中”。王清任直言“灵机记性不在心在脑”[3]。再如《类证治裁》云:“健忘者, 徒然忘之, 尽力思索不来也。夫人之神宅于心, 心之精依于肾, 而脑为元神之府, 精髓之海, 实记性所凭也”。以上论述说明中医早已认识到:脑为清窍之府、元神之府、精明之府、为髓之海, 人的精神、记忆以及一切思维活动的物质基础皆在于脑。凡因脑髓不充, 或脑窍受阻, 以至元神失养, 清窍失灵, 使人出现记忆、思维等智能方面的功能减退和行为、人格改变的疾病皆病位主要在脑。

2 生理基础

老年性痴呆病位主要在脑, 脑的生理功能统归于心, 而分属于五脏。脑的功能正常与否, 有赖于五脏的生理功能旺盛及相互平衡协调。正如内经所云[4]:“五十岁肝气始衰……六十岁心气始衰……七十岁脾气始衰……八十岁肺气始衰……九十岁肾气始衰……百岁五脏皆虚, 神气皆去, 形骸独居而终矣”。“人年四十, 阴气自半”。故尔究其发病的生理原因是年岁日增, 五脏内衰, 功能低下, 精血不足, 髓海空虚, 生机渐惫, 精神衰萎。由此可见, 随着人们年龄的增长, 脏腑生理调节功能日益减退是发生该病的生理基础。

3 病因病机

3.1 肾精不足、髓海空虚

《灵枢》[5]云:“脑为髓之海”, 脑是由髓所汇聚而成。《素问.上古天真论》[6]曰:“肾者主水, 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肾藏精, 为人先天之本, 精生髓, 髓充脑, 精足脑充, 则元神清而记不忘。肾精的盛衰直接影响着脑髓的充盈;脑的功能与肾精的关系密不可分。

3.2 心脾两虚、脑失荣养

脑的功能统归于心, 心主神明, 又主血脉, 心气虚弱, 鼓动无力, 气血不能上荣于脑, 则脑失充养, 神失所主。脾为后天之本, 气血生化之源, 若脾胃虚衰, 气血不足, 亦可导致神失所养, 脑窍不荣。

3.3 痰浊内生、迷蒙清窍

《素问.经脉别论篇》明确阐述了肺、脾、肾三脏在津液代谢过程中的作用[7]:“饮入于胃, 游溢精气, 上输于脾, 脾气散精, 上归于肺, 通调水道, 下输膀胱, 水精归布, 五经并行”。所以, 肺之通调滞涩、脾之转输无权、肾之蒸化失职均可导致痰浊内生。痰性流动, 随气机升降出入, 上蒙清窍, 则神机失灵, 而成痴呆。

3.4 瘀血痹阻、元神失聪

或因肝气郁滞, 气滞血止;或因心脾气虚, 推动无力;或因阴血亏虚, 血脉枯涩;或因痰瘀交阻, 脉络不畅皆可导致瘀血产生。瘀血痹阻, 累及脑窍, 元神失养, 乃生痴呆。

痴呆病机不外虚实两端:实为痰浊、瘀血, 然二者皆为病理产物, 非是发病的根本原因, 对该病的发生、发展只具有推动、加快的作用, 故可谓是病机之标。虚者责之于脏腑虚衰, 功能减退, 平衡失调, 三者共同构成疾病产生的根本原因, 可谓是病机之本。

4 分型论治

4.1 髓海失充型

症见:精神萎靡, 头昏耳鸣, 反应迟缓, 记忆力减退, 齿枯发焦, 腰膝酸软, 步履艰难, 舌淡苔薄, 脉沉细弱。治法:补肾填精, 益髓健脑。代表方:河车大造丸。

4.2 心脾两虚型

精神疲软, 不寐健忘, 心悸多梦, 头晕心烦, 记忆障碍, 食欲不振, 身体倦怠, 舌淡或见舌尖红, 苔薄白, 脉细或细数无力。治法:益气健脾, 养血安神。代表方:归脾汤。

4.3 痰蒙清窍型

表情呆钝, 终日不言, 智力减退, 头重如裹, 恶心欲吐, 纳呆食少, 口多粘腻, 舌淡润, 舌体胖大、边有齿痕, 苔滑腻, 脉滑或弦滑。治法:涤痰开窍醒神。代表方:涤痰汤合苏合香丸, 温胆汤。

4.4 瘀血内阻型

表情痴呆, 思维迟缓, 言语不利, 善忘易惊, 肌肤甲错, 口唇紫暗, 口干不饮, 舌暗有瘀斑或瘀点, 苔润, 脉细涩。治法:活血化瘀, 宣窍醒脑。代表方:通窍活血汤。

5 防治关系

老年性痴呆是一种顽固疾病, 其发病的基础, 根本病机皆是年老脏腑机能减退。内在脏腑机能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出现减退是人体在衰老过程中难以避免的生理现象。中医对治疗本病已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 中药对延缓该病的发展过程具有一定的作用。但是, 目前尚无根治方法。故尔, 对于该病防重于治, 这也符合中医“不治已病, 治未病”的思想。

总之, 只要我们生活规律, 调畅情志, 加强锻炼, 并配合中医保健、治疗手段, 老年性痴呆是可防可治的。

摘要:老年痴呆病位在脑;脏腑生理调节功能日益减退是发生该病的生理基础;其病因病机为肾精不足、髓海空虚, 心脾两虚、脑失荣养, 痰浊内生、迷蒙清窍, 瘀血痹阻、元神失聪;临床分为髓海失充型、心脾两虚型、痰蒙清窍型、瘀血内阻型四型加以论治;老年性痴呆虽是一种顽固疾病, 只要生活规律, 调畅情志, 加强锻炼, 并配合中医保健、治疗手段, 老年性痴呆是可防可治的。

关键词:老年性痴呆,老年呆病,文痴,中医中药,分型论治

参考文献

[1] (清) 张隐庵, 集注;孙国中, 方向红, 点校.黄帝内经素问集注[M].北京:学苑出版社, 2002:147.

[2] (清) 张志聪, 著;孙国中, 方向红, 点校.黄帝内经灵枢集注[M].北京:学苑出版社, 2006:279.

[3] (清) 王清任, 著.李占永, 岳雪莲, 校注.医林改错[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999:15.

[4] (清) 张隐庵, 集注;孙国中, 方向红, 点校.黄帝内经素问集注[M].北京:学苑出版社, 2002:382.

[5] (清) 张隐庵, 集注;孙国中, 方向红, 点校.黄帝内经素问集注[M].北京:学苑出版社, 2002:278.

[6] (清) 张志聪, 著;孙国中, 方向红, 点校.黄帝内经灵枢集注[M].北京:学苑出版社, 2006:6.

老年痴呆症的认识误区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2月-2014年7月的138例在我院老年科住院有完整住院资料的冠心病患者138例,男76例,女62例,年龄64~87岁,平均年龄为(76.2±3.5)岁;病程为2.5~20年,平均病程为(7.9±1.9)年,均有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患者,其中高血压107例,糖尿病76例,血脂异常75例,心血管病危险分层,高危者86例,极高危者58例,吸烟41例,肥胖超重57例,脑血管病史52例,有早发家庭病史26例,观察组74例,对照组64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病情、服药、合并危险因素等比较均无显著差异,有可比性(P>0.05)。入组排除标准:心脏瓣膜病、先天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继发性高血压;合并严重肝肾功能不全;合并恶性肿瘤、风湿免疫系统疾病。

1.2 方法

1.2.1 采集患者一般资料

收集患者基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身高、体质量、吸烟、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病史,既往饮食、运动、用药、不良情绪症状等。经过1年干预后收集相关资料。

1.2.2 主要心血管危险因素及控制达标的定义

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版[2]诊断标准:血压≥140/90 mmHg(1mmHg=0.133 KPa);或既往诊断有高血压并服用药物治疗。达标标准:血压<140/90 mmHg,合并糖尿病、肾病血压<130/80 mmHg。糖尿病:空腹血糖(FPG)≥7 mmol/L或糖负荷后2H随机血糖≥11.1 mmol/L;或既往诊断为糖尿病并服用药物治疗。血糖达FPG 3.9~7.2 mmol/L,糖化血红蛋白(HbA1)<7.0为达标,FPG与HbA1均达标视为血糖达标。血脂异常:空腹TC≥5.18 mmol/L或LDL-C≥3.37mmol/L.据危险分层,冠心病及等危症为高危者,LDL-C<2.59 mmol/L视为达标,急性冠脉综合征或缺血性心血管病合并糖尿病为极高危者,LDL-C<2.07 mmol/L视为达标。

脑血管病史:既往有缺血性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肥胖:体质指数(BMI)≥28 Kg/m2,超重:BMI≥24 Kg/m2,吸烟:正在吸烟且每天≥1支。早发心血管病家族史:一级男性亲属发病<55岁,一级女性亲属发病<65岁。

1.2.3 所有入组患者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检查,评分24分以上是严重抑郁,17~24分是中度抑郁,7~17分轻度抑郁,7分以下无抑郁。

(HAMD)减分率≥75%为临床痊愈(症状完全消失),≥50%为显效(症状大部分消失),≥25%为有效(症状部分消失),<25%为无效(症状无变化)。抑郁症诊断标准按ICD-10标准。

1.2.4 认知干预

(1)健康知识宣讲:全面收集患者的详细资料,家庭情况,掌握患者当前的心理状况及对疾病本身的认知程度,利用床边宣讲,录像、讲座、宣传手册等多形式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内容包括冠心病的病因、发展过程、症状、并发症、治疗方法,预防措施,抑郁症的表现及危害等,每周1次,教育内容不断地交叉重复,经过多次宣教,让患者和家属深入了解疾病,积极配合治疗,在此过程中与患者及家属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增进医患信任;(2)不合理认知的分析及合理替代:通过对患者基本情况的充分了解,并与其个人和家属有效沟通,坚持不回避原则,鼓励患者找出自身不良行为或导致不良情绪的事件、想法和原因,逐步帮助患者脱离不合理认知和行为方式,建立健康的合理认知及生活方式;(3)创造良好的社会支持环境:来自家庭和社会的物质和精神支持,让家属积极配合,主动关心患者,配合做好支持性心理治疗。

行为干预方法(1)帮助患者逐步改变不良行为如吸烟、饮酒、饮食、睡眠习惯不科学行为;(2)运动训练:以康复师按患者病情进行评估后训练,以步行和体操为主的多项运动方法。每天1次,每次30分钟,每周5次;(3)情绪调节放松训练:对患者开展培训工作,培养个人兴趣爱好,参加唱歌、绘画、书法、手工、棋类等活动,同时让每个患者掌握通过呼吸放松的方法和技巧,放松训练每周2次。

1.4 观察指标

体质量、吸烟、血压、血糖尿、血脂、疾病知识知晓率、急性冠脉事件发生率,健康行为形成率,抑郁症状及评分。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0.0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使用表示,两组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和频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冠心病危险因素干预前后比较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与对照组干预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观察组健康相关行为干预前后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干预后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3 讨论

高血压、高血糖、血脂异常、超重与肥胖、吸烟、社会心理因素、缺乏体力活动、膳食与营养是公认的心血管主要危险因素。对冠心病患者的多种危险因素进行干预,对老年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有重要的意义。认知行为干预通过认知、营养、运动、心理和社会支持改变患者不良生活方式,帮助患者培养保持健康行为,配合合理药物治疗,控制冠心病的多种危险因素,使患者在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恢复到最好状态,延缓或逆转心血管疾病的进展,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同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研究表明,通过认知行为干预对冠心病众多危险因素的控制有积极意义[3],本组研究发现,患者对冠心病相关知识知晓率低,干预前43%~45%的知晓率,生活方式不健康,60%缺乏体力活动,饮食不健康,因地域习惯部分患者喜食咸鱼腌菜等多盐腌制食品,超重与肥胖的比率高达40%,吸烟30%,遵从医嘱不良,部分患者高血压、高血糖、血脂异常的控制不理想,众多的危险因素共同作用导致急性冠脉事件的发生,患者的生活质量受到影响。通过健康教育,有计划、有目的使患者掌握相关的基本知识,提高了冠心病相关知识知晓率,患者对自身疾病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饮食习惯、运动习惯、服药依从性等健康相关行为得到明显改善,形成良好的健康理念,自觉纠正不良生活习惯,血压、血糖、血脂等危险因素得到良好控制,急性冠脉事件的发生减少,观察组各项指标与干预前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与国内研究[4]结果一致。吸烟是患者能自我控制的危险因素,通过健康教育宣传吸烟的危害,配合医院公共场所不能吸烟的禁令及研究组员坚持不懈把戒烟指导融入日常临床工作中,观察组患者有一半人能戒烟成功,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体重控制不理想,可能与饮食、运动及1年干预时间短有关。

运动训练是行为干预的重要措施,运动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调节患者免疫,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延缓冠心病的病理发展。本组老年患者选择运动方式采用安全的步行和体操运动,活动强度适合老年人的体力,集体活动使患者舒缓压力,快乐平衡的情绪。本研究将抑郁症纳入观察项中,因多项研究表明[5],抑郁症是冠心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危险因素,与运动减少、饮食和生活方式不良、戒烟率低等不良行为习惯相关,影响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本组患者抑郁症发生率高,24%的患者有抑郁症状,对照组常规治疗可能使伴发抑郁患者得不到有效治疗,观察组经1年综合干预,抑郁患者得到有效心理治疗,与干预前比较有显著差异性,随着抑郁症状的改善,相关不良行为习惯得到纠正。

本研究结果表明,认知行为干预包括健康教育、心理辅导、监测下的运动训练、危险行为纠正,建立健康生活行为方式,对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包括血压、血糖、血脂、吸烟、运动、不良情绪有显著改善,减少急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保持疾病的长期稳定,认知行为干预是一项低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防治心血管疾病的有效措施,与胡大一[1]的心血管病的预防的新目标、新思路、新策略是一致的,医护人员应坚持不懈把认知行为干预融入日常临床工作中,做好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防控,保护人民群众的健康。

注:同组干预前后比较*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干预后比较★P<0.05

注:同组干预前后比较*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干预后比较★P<0.05

参考文献

[1]胡大一.心血管病预防的新目标、新思路和新策略[J].上海医学,2010,33:(5):395-396.

[2]陈卉.生活方式干预多重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J].现代预防医学,2011,38(10):1892-1894.

[3]李昱婷,郭青,李春花.冠心病危险因素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J].护理研究,2011,25(4):1038-1039.

[4]张冬梅,王建军.运疗法对冠心病病人的血浆IL-6及CRP水平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1,9(2)156-157.

老年痴呆症的认识误区 篇9

1 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问题

1.1 合适静脉的选择

(1) 让患者的手自然放置, 护理人员用左手将老年患者欲穿刺的手固定成背隆掌空的握杯状[1]。 (2) 护理人员用左手大拇指和食指绷紧固定穿刺点的上下方, 其余三指放在背隆掌空中轻顶手背, 使手背处血管再最高点上, 以利于穿刺和固定。 (3) 根据血管分布和针头型号, 选择直而易固定的手背静脉穿刺。 (4) 穿刺时, 要避开静脉瓣, 避开关节处, 以防止输液不畅、活动针尖穿破血管及针头折断的发生。 (5) 不能盲目选择血管, 尤其是慢性病老年患者。要做到轮换使用, 有计划地保护血管, 延长血管的使用寿命。

1.2 穿刺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2.1 进针角度和时间控制

用消毒液消毒穿刺部位皮肤后, 选择5~6号针头, 用右手拇指和食指持针头的上下面, 在血管侧方与皮肤之间约30°快速进针刺入皮下, 再改变针头角度约15°。进针的起止时间应控制在1s以内, 要一气呵成, 不能停顿。

1.2.2 合理掌握进针长度

5~6号针头的长度为19~24mm, 尽量减少针头进入血管的长度, 应控制在6~8mm, 以确保针头进入血管并达到牢固固定。原因在于进针浅会使针头暴露在外面易受感染, 而且不好固定易漏针;进针深会穿破血管, 形成皮下血肿。

1.2.3 进针方法的选择

研究表明, 老年患者手背静脉穿刺时, 与传统穿刺法相比, 采用负压进针法其血管破裂和皮下瘀血的出现率可以得到明显降低[2]。当出现末梢循环不良、血管充盈欠佳、回血慢等情况时, 采用该方法或折压头皮针近端的输液管, 都能提高回血率, 并有利于判断穿刺是否成功。

1.3 妥善固定针头

穿刺成功后, 应用输液胶贴固定穿刺点针头, 以遮盖暴露在皮肤外的针梗, 防止感染, 并有利于拔针后按压针眼。再用2块输液胶贴固定针柄, 同时将头皮针软管绕过穿刺部位相近的手指根部, 用胶贴固定。

2 输液过程中的观察和护理

2.1 输液速度的观察和护理

由于老年人血管多有硬化, 在静脉穿刺时, 针头斜面有可能贴到血管壁, 出现液体静脉滴注不畅或不滴;而当患者变换体位使之离开血管管壁时, 滴速反而增加。因此, 在输液过程中, 护理人员要随时观察, 注意调节输液速度。

调节输液速度时, 其主要依据是药物的理化性质和患者的病情情况。如输入对血管有刺激作用的药物时, 要适当减慢速度, 以保证既保证治疗要求, 又减少药物对血管的损害。再如对心肺功能不全的患者, 输液速度要慢, 同时告诫患者及其家属, 输液加快会在短时间内增加循环血量, 加重心肺负担, 易导致心力衰竭和肺水肿, 不能擅自调节输液速度, 以免出现危险情况。

2.2 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

输液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由于老年患者新陈代谢功能减退, 对疼痛等机体反应较为迟钝, 因此, 护理人员要经常巡视, 注意观察穿刺点周围皮肤是否出现发红、发麻、疼痛、肿胀、渗出等现象, 一旦出现要进行及时处理。

药物不良反应的观察和护理。观察患者是否出现头晕、恶心、出冷汗、皮疹及其他药物不良反应, 如发生要及时报告医师并处理。

3 拔针按压护理

3.1 拔针按压基本操作

减慢输液滴速, 用左手大拇指按压住针柄, 右手轻轻分离输液胶贴, 滞留针眼部位的胶贴。之后, 用左手拇指按压穿刺点, 右手拇指和食指握紧针柄, 稳、无痛地拔出针头后举高, 按压至不出血。若让患者自己按压, 交待患者用大拇指顺着血管方向按压针眼, 或四指并列按压针眼, 使针刺点和血管针眼均在按压范围内。

3.2 按压时间

对220例静脉输液患者拔针后按压时间的效果观察表明, 按压时间在4min左右较为适合[1]。但是, 由于老年人血管的脆性相对较大, 凝血时间延长, 因此, 老年患者静脉输液后按压时间应相对2~4min, 以有效防止出血的发生。

3.3 拔针按压的注意事项

(1) 为了增加穿刺的成功率, 便于穿刺后固定, 避免过长针梗暴露于外环境之中, 穿刺时常规先进入皮肤, 再沿血管上方平行进入血管, 这使得皮肤和血管各有一个针眼, 而且两者之间有一定的距离。患者按压时, 往往只按压皮肤部位的针眼而遗漏了血管部位的针眼, 此时血液可流入皮下形成瘀血或瘀斑。所以, 护士要耐心解释、交待和示范正确的按压方法。 (2) 按压针眼时, 切忌边压边揉。因为, 反复揉按会导致针眼出血, 皮下瘀血[3]。如遇皮下渗出或瘀血, 可在渗出上缘向下挤压, 使渗出液和瘀血从针眼处排出, 或用注射器抽出体外, 以减轻肿胀和疼痛。 (3) 拔针后护理人员要嘱患者不得急于下床活动, 以免发生直立性休克。

从穿刺到拔针是静脉输液的连续过程, 要求护理人员不仅要有娴熟的穿刺技术, 而且要有较强的责任心和同情心。在输液过程中, 护士要做到勤快、耐心、周到, 观察要细心、准确。

参考文献

[1]杨梅.改进静脉穿刺方法的研究[J].护理研究, 2003, 17 (7) :851.

[2]梁孝梅, 郑秀珍, 迟晓玲, 等.负压进针法在老年患者静脉输液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 2006, 7 (7) :1353-1354.

老年痴呆症的认识误区 篇10

静脉输液是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也是基础护理操作的重要内容。老年人由于病理生理特点所产生的血管条件,为静脉输液技术带来了很大的难度。静脉穿刺的成功率不仅影响治疗质量,而且也给老年病人带来极大痛苦。因此,为了确保穿刺的成功率和减少病人痛苦,穿刺前,必须全面了解血管的生理特点和解剖位置,才能做到一次成功,具体做法如下:

1 掌握静脉的生理特点

1.1 老年人由于活动量减少,末梢循环差,血管细而不充盈。

1.2 皮下脂肪少,血管表浅,末梢血管纤维化,导致静脉硬、滑,缺乏弹性。

1.3 随着年龄的增大,凝血酶原时间缩短,自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度降低,使血管壁的脆性增加,针尖一触即破,极易发生皮下淤斑。

1.4 老年瘢影响手背静脉的清晰度,造成穿刺困难。

2 穿刺前准备 

2.1 心理护理:老年病人常有紧张、焦虑情绪。穿刺前,主动与老年病人交流分散其注意力,如进食情况、居住环境、身体状况等,并解释治疗的目的方法,以减轻紧张、焦虑情绪,取得病人配合。

2.2 使静脉充盈:①在穿刺点上方6cm处扎止血带,松紧适度。白丽梅[1]等研究表明止血带的压力在10.7~16.0kp时,肢体远端的静脉充盈达到最佳状态,既能保证上肢远端的动脉压,又能完全阻断其表浅静脉的回流。李曼玲[2]研究还发现扎止血带40-120s进行静脉穿刺为最佳穿刺时间。老年人末梢循环较差,血管壁脆性大,扎止血带时间长了会使手背静脉淤血,要尽量缩短扎止血带的时间和压力。②在冬季,因周围温度低,致静脉痉挛而充盈不良造成穿刺困难。可先给局部湿热敷,或用热水带保暖局部3~5分钟,待血管充盈暴露后再行穿刺,但注意不要烫伤老人。③护士先用左手代替止血带握住病人的手腕,右手轻拍病人的手背使静脉扩张,确定穿刺静脉后放手,消毒穿刺部位皮肤,扎止血带。这样可以缩短扎止血带的时间,增加静脉回流。

3 穿刺成功率

3.1 选择合适的静脉:①杨梅[3]主张让被穿刺者的手自然放置,护士用左手将病人被穿刺的手固定成背隆掌空的握杯状手。②护士用左手的大拇指和食指绷紧固定穿刺点的上下方,其余三指放在病人背隆掌空中轻顶手背,使手背的血管在最高点上,利于穿刺和固定。③老年人手背血管细而弯曲,应根据血管分布和针头型号选择直而易固定的静脉穿刺。④穿刺时既要避开静脉瓣,防止输液不畅;而且要避开关节处,防止活动使针尖穿破血管或针头折断。⑤选择血管不能盲目,要轮换使用,有计划地保护血管,延长血管的使用寿命。

3.2 进针角度、长度与进针时程:①用2%碘伏或75%酒精消毒穿刺部位皮肤后,选择5~6号针头,用右手拇指和食指持针柄的上下面,在血管侧方与皮肤之间的角度约300快速进针刺入皮下再改变皮肤针头的角度约150,在整个穿刺过程中,进针的起止时间应控制在1s之内,整个进针过程不要停顿,一气呵成。②5-6号的针头长19~24mm,进针浅了针头大部分又暴露在外面容易感染,而且不好固定易漏针;进针深了又会穿破血管形成皮下血肿,因此进针长度应约为6~8mm,以确保针头进入血管达到牢固固定的前提下应尽量减少针头进入血管的长度。③梁孝梅[4]等研究表明对老年人手背静脉穿刺采取负压进针法其血管破裂和皮下淤血比传统穿刺法有明显降低。对末梢循环不良、血管充盈欠佳、回血慢等,采用负压进针法或折压头皮针近端的输液管都能提高回血率,并能及时判断穿刺是否成功。④穿刺时务必沉着,进针要做到快、稳、准。若穿刺失败,应拔出重新穿刺,不可来回退针在皮下穿梭,增加病人痛苦。

3.3 妥善固定针头:①穿刺成功后,先用已消毒含止血的输液粘贴固定穿刺点针头,一方面是遮盖暴露在皮肤外的针梗,防止感染,二是有利于拔针后按压针眼。②再用两快输掖粘贴固定针柄,同时将头皮针软管绕过穿刺部位相近的手指根部用粘贴固定。

4 输液观察和护理

4.1 观察输液速度:①由于老年病人的血管多有硬化,在静脉穿刺时针头斜面有可能贴到血管壁,出现液体点滴不畅或不滴,而当病人在输液过程中变换体位使针头离开血管壁时,滴速加快,因此要随时观察,注意调节输液速度。②根据药物的理化性质和病情变化调节输液速度,输入对血管刺激较强的药物应适当减慢滴速,以保持既适合治疗要求,又可减少药物对血管的损害。③对心、肺功能不全的病人,输液时速度要慢。同时告诫患者及家属,输液加快会使循环血量在短时间内急剧增加,心肺负担加重,易导致心衰和肺水肿,不能擅自调节输液速度,以免发生危险。

4.2 并发症观察:①老年患者机体新陈代谢功能减退,对疼痛等各种症状反应迟钝,要经常巡视;观察穿刺点周围皮肤有无发红、发麻、疼痛、肿胀或渗出。输入刺激性的药物如有皮肤发红、发麻现象,要及时减慢输液速度;有药液外渗要立即中止注射,并根据所渗药物的理化性质及时进行局部处理,或用空针抽吸渗出液以减轻疼痛。②观察患者有无头晕、恶心、出冷汗和皮疹等药物不良反应,如有要及时报告医生并处理。 

5 拔针按压护理

5.1 减慢液体点滴,用左手大拇指压住针柄,右手轻轻分离粘贴,只留针眼粘贴。 

5.2 用左手拇指按压穿刺点,右手拇指和食指握紧针柄,快、稳、无痛的拔出针头后举高,按压至不出血。若让病人自己按压,交代用大拇指顺血管方向按压针眼,或四指并列按压针眼,这样可按压皮肤和血管针眼。

5.3 为了增加穿刺的成功率,又便于穿刺后固定,同时也避免过长针梗暴露于环境中,所以,在穿刺时常规先进入皮肤,再沿血管上方平行移动进入血管,这样就使得皮肤和血管各有一个针眼,而且有一定的距离,病人按压时往往只按压皮肤针眼,而遗漏了血管针眼,使得血液沿血管针眼流入皮下形成瘀血或瘀斑,因此,护士要耐心解释、交代和示范正确的按压方法。

5.4 按压针眼, 切记边压边揉,反复揉按可使针眼出血和皮下淤血。如遇皮下渗出和瘀血,可在渗出上缘向下挤压,使渗出液和瘀血从针眼处流出,或用针头抽吸以减轻肿胀和疼痛。

5.5 黄陈维[5]等通过对220例静脉输液病人拔针后不同按压血管时间的效果观察,认为拔针后按压血管4分钟左右较为合适。根据老年人血管壁脆性大和凝血时间延长等特点,在拔针后按压时间应为6~8分钟,才能有效防止出血。

5.6 拔针后不要急于下床,以免发生直立性休克。

6 体会

静脉输液从穿刺到拔针是一个连续的护理过程,他不仅需要娴熟的穿刺技术,而且需要高度的责任心和同情心。老年病人一般都有不同程度的健忘、耳聋和眼花,输液护理时要勤快、耐心和周到,观察要细心和准确。虽然拔针是静脉输液过程中的最后一个环节,由于护士责任心不强,或病人按压方法不对以及按压时间太短,都会出现皮下出血和瘀血,不仅给病人带来不必要的紧张和痛苦,而且也影响了血管的清晰度,给下一次穿刺带来困难,因此正确的拔针护理,皆在最大限度地减少皮下瘀血,保护静脉血管,以减轻病人的痛苦。

参考文献

[1] 白丽梅,傅常清,郭欣欣,等.止血带张力对浅静脉充盈度的影响.中华护理杂志,2000.35(10):587-588

[2] 李曼玲.扎止血带时间长短对浅静脉穿刺成功率的影响.护理研究,2001,15(3):168-169

[3] 杨梅. 改进静脉穿刺方法的研究,护理研究.2003.17(7):851

[4] 梁孝梅,郑秀珍,迟晓玲等.负压进针法在老年患者静脉输液中的作用.齐鲁护理杂志,2006,7(7)

[5] 黄陈维,曾秀冬.静脉输液拔针后按压血管时间的临床研究,护士进修杂志.1998.13(12):9-10

老年痴呆症的认识误区 篇11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调查对象为2015年6~8月在老年内分泌科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20名, 年龄在60~80岁, 其中男性12名, 女性8名, 20名患者均为汉族, 无宗教信仰, 文化程度:小学5名, 初中6名, 高中6名, 大学3名。

1.2 研究方法应用质性研究中的现象学研究方法。

1.2.1 收集资料方法

采用深入访谈形式[3], 了解20名患者对糖尿病知识的掌握情况。向研究对象详细说明研究目的、内容和方法, 并承诺以编号代替真实姓名, 以免除顾虑和担忧, 得到患者的同意。研究在自然场景下进行, 选择不被打扰的安静房间, 氛围轻松, 时间充足。研究者采取观察、深入会谈的方法获取受访者的真实感受和体验, 不对其言行表示不一致的意见.并做好现场记录。

1.2.2 资料分析方法

访谈结束后, 及时将访谈录音逐字、逐句地进行转录, 并记录下受访者的非语言行为及其所提供的个人基本资料。在访谈资料的分析过程中采用了Claizzi现象学资料七步分析法, 包括: (1) 仔细阅读所有的访谈记录; (2) 析取有重要意义的陈述; (3) 对反复出现有意义的观点进行编码; (4) 将编码后的观点汇集; (5) 写出详细、无遗漏的描述; (6) 辨别出相似的观点, 升华出主题概念; (7) 对存在疑问的地方返回参与者处求证。然后研究者按照一定的顺序和主题进行重构, 并穿插研究者自己的洞见和反思, 使最终形成的主题间具有一定的内在关联性[4]。

2 结果

2.1 主题1:发病因素了解不全面

调查中大多数患者对糖尿病的发病因素了解不全面, 有的患者认为与遗传有关, 有的认为由肥胖引起, 还有的认为与不良生活方式有关, 比如:抽烟、喝酒、三高饮食等。D3:“我妈妈之前也有糖尿病, 听妈妈说外婆也有, 我患糖尿病可能是遗传吧!”D6:“看我这么胖, 我都超了标准体重很多了, 所以我患这个病肯定与肥胖有关。”D12:“我以前上班的时候工作忙再加上应酬很多, 每天都会抽烟喝酒, 有时候加班都会加很晚, 早上一般不会吃早餐, 患上糖尿病都怪我生活习惯。”

2.2 主题2:缺乏对糖尿病并发症的认识

很多患者都认为糖尿病不会引起严重的并发症, 比如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糖尿病神经病变等, 更不知道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和高渗性昏迷对自身健康带来的严重影响甚至会威胁生命。D7:“刚查出来的时候医生告诉我要控制好血糖, 如果控制不好, 在疾病的晚期会引起许多并发症, 我真的不敢相信。”D9:“有一次我出现了极度的口渴还伴有恶心、呕吐等, 被家人送到医院, 后来医生告诉我这是酮症酸中毒的表现, 现在想有点后怕了, 不知道这么厉害。”

2.3 主题3:片面认识糖尿病的治疗

2.3.1 降糖药物的认识不全面

部分患者知道有些降糖药物名称, 如二甲双胍、糖适平, 但对于药物的作用机理、适用范围、副作用却了解较少。有的患者随便改变药物的剂量甚至停用药物。D11:“几个月下来, 我觉得血糖正常了, 所以有时候我少吃一片药, 有时候也忘了吃药, 这样也没有出现什么不舒服的。”

2.3.2 缺乏对胰岛素的认识

大多数患者宁愿吃药也不愿意使用胰岛素。不了解胰岛素的机理、适用范围以及胰岛素使用时的注意事项。D13:“吃药就可以了嘛, 为什么要打针, 多吓人的。”D17:“这次弄好了, 我出院以后不用胰岛素了, 我害怕像止痛药那样会有瘾。”D4:“每次打完针以后, 护士都让我记好打的哪个部位, 不免下次重复, 这个谁会记住, 多麻烦的。”

2.4 主题4:血糖知识比较欠缺

血糖是监测糖尿病病情变化和治疗效果的主要指标, 调查患者中有一半能够定期测量血糖, 但不能正确掌握测量的方法和目标血糖值, 更不能坚持测量血糖。其中有的患者认为只要血糖暂时稳定就可以不控制饮食, 不需要吃药, 也不需要监测血糖。D7:“一天测几次, 手都扎痛了, 哪个愿意呀。”D20:“连续几天血糖正常的话, 我就不想测了。”D19:“一次护士给我测血糖, 有20 mmol/l, 当时觉得没有多高, 现在想想还是多恐怖的。”还有患者认为测血糖很简单, 忽略了很多细节的问题, 比如:采血不当、不洁的血糖仪、试纸条的影响等。

2.5 主题5:缺乏良好的生活方式

2.5.1 饮食方面

树立正确的饮食观并采取合理的生活方式, 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糖尿病的发生率。糖尿病饮食不仅要按照“三高二低”规则进食, 即多进食含维生素、蛋白质和纤维素、低糖、低脂饮食, 还要定时定量。但是调查中发现, 大多数患者不能很好的控制饮食, 这使得血糖难以控制, D15:“我平时就是喜欢吃那些脂肪高的食物, 你叫我不吃, 我真的受不了, 所以管不了那么多。”D14:“这几天我测血糖都正常, 没有不舒服的地方, 所以还是忍不住的吃了很多东西, 结果一查血糖又高了!”

2.5.2 运动方面

运动能够调节糖代谢, 降低血糖。研究发现有的患者了解运动对糖尿病的益处, 但是掌握不全面, 盲目的进行运动, 没有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 不知道循序渐进, 甚至在胰岛素作用高峰时间运动, 造成低血糖的发生。D5:“我不怎么能接受我得糖尿病的事实, 所以我每天都做很多运动, 希望自己赶快好起来。有一次我锻炼了很久, 突然觉得心慌, 出冷汗, 四肢无力, 后来才知道就是因为运动量过大, 再加上没有吃什么东西, 发生了低血糖。”D2:“我每天做其它事情都忙不过来, 根本没有时间去运动。”

2.5.3 烟酒控制不佳

吸烟可增加2型糖尿病的发生, 增加糖尿病大血管和微血管并发症, 增加糖尿病死亡率[5], 患者长期饮酒也会加重病情。D10:“我抽了几十年的烟, 我怎么也戒不掉, 酒还可以勉强不喝。”D8:“我曾经戒了一段时间, 但是和朋友一起的时候, 所以就不好拒绝。”

2.6 主题6:心理存在一定的问题

心理社会因素对糖尿病的发生、发展及其转归都有一定的影响。糖尿病目前尚不能根治, 需要终身治疗, 而且随着病程延长, 将会出现不可逆性的肾、心、脑、周围神经等器官的并发症[5]。所以在访谈中发现大多数患者出现紧张、焦虑、恐惧、愤怒心理, 他们惧怕因患有DM影响自己的未来, 给家人带来负担, 惧怕死亡, 对治疗过分关心, 甚至出现感觉过敏、精神高度紧张、失眠等[6]。D18:“我家里本来就没有钱, 这个病不是一时半会就可以医好, 需要终身服药, 但是我也害怕死亡, 所以真的很矛盾。”D1:“为什么就是我得了这个病, 想想很不公平, 想这次住院就弄好。”

3 护理措施

3.1 增强对疾病的认识

耐心细致地向患者讲解糖尿病的相关知识, 既要让患者认识到糖尿病不防不治的危害性和严重性, 又要让患者认识到糖尿病是可防可治的。所以针对大多数患者对疾病的病因、临床表现等相关知识了解不全面, 根据患者的文化程度, 采取不同方法, 指导患者及家属增强对疾病的认识, 如讲解、放录像、发放宣传资料等。让患者及家属真正了解糖尿病的病因、临床表现等, 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 使之以乐观积极的态度配合治疗。

3.2 血糖监测的指导

血糖升高是诊断糖尿病的主要依据, 也是监测糖尿病病情变化和治疗效果的主要指标, 在对20名患者的访谈中, 将近一半的患者能够定期测量血糖, 但是对血糖值概念、测量方法不清楚, 以至于血糖控制不佳, 所以应该指导其学习和掌握测量血糖的方法, 如演示血糖仪的使用方法并说明注意事项, 让患者尽量把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

3.3 药物治疗教育

护理人员向患者介绍降糖药物的种类、作用机理、服用方法和副作用, 同时告戒患者不可自行调换药物、改变剂量, 应在医师的指导下进行治疗。部分患者对胰岛素治疗有恐惧心理, 担心一旦使用将终生依赖甚至“成瘾”。针对此心理, 护理人员反复讲解胰岛素的优点, 使其消除顾虑, 积极接受治疗[7]。

3.4 加强患者对糖尿病并发症的了解

若患者血糖长期得不到满意的控制, 在疾病的晚期会引起许多并发症, 护士应向患者讲解糖尿病的一系列并发症, 引起患者的高度重视, 让其更好的遵医用药。并意识到积极有效的控制血糖是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关键。同时向患者及家属讲解低血糖反应、酮症酸中毒、深昏迷等的临床表现以及简单的急救措施。

3.5 指导患者采用健康的生活方式

在2型糖尿病治疗中, 降低患者的体重有利于糖、脂代谢紊乱的纠正。糖尿病患者应采取低糖、低脂、低钠饮食, 指导患者根据身高、体重及运动量计算每日摄入的总热量, 然后计算出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的含量, 平均分配于三餐中, 并且做到定时定量, 早、中、晚食量分配为1/5、2/5、2/5。同时应控制全天总热量, 成人休息者, 25~30 kcal/kg·d;轻体力劳动者, 30~35 kcal/kg·d;中度体力劳动者35~40 kcal/kg·d;重度体力劳动者, 40 kcal/kg·d以上[8]。

3.6 运动疗法指导

适当的体育锻炼使人心情舒畅, 有益于身心健康, 促进新陈代谢, 增强体质, 促进肌肉组织对糖的利用, 从而降低血糖[9], 所以患者应该坚持长期锻炼, 并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 循序渐进地增加活动量, 防止过度劳累, 医护人员在动员和指导患者进行运动时, 应首先告知运动对于糖尿病患者的必要性和益处, 使患者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 增加战胜疾病的信心, 并且给患者及家属讲解运动时的注意事项, 如不宜空腹时进行, 要随身携带糖果以预防低血糖的发生, 运动时随身携带糖尿病卡等, 防止低血糖的发生。

3.7 心理指导

心理护理的基础是了解患者、沟通感情, 所以护理人员应该主动了解患者的性格、爱好、家庭情况, 让患者把思想顾虑倾诉出来, 使患者了解糖尿病目前虽然不能根治, 但合理的饮食、适当的运动、科学的用药、良好的情绪可以很好的控制病情, 并能像健康人一样工作、学习和生活, 由于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是一种需要终身治疗的慢性疾病, 患者的治疗离不开家属的参与, 做好家属的工作, 通过家属对患者的支持, 使患者得到心理上的最大安慰和关心。

4 小结

患者的生活方式及对疾病的认识态度、治疗的经过等对糖尿病控制有很大影响。了解糖尿病知识掌握情况, 予以针对性的护理干预, 使患者掌握糖尿病的基本知识, 能够更好地控制饮食, 坚持运动, 按时用药, 改变不良生活习惯, 懂得自我护理方法, 能自觉调整心态, 减轻心理压力, 保持情绪稳定, 形成有利于控制血糖的良性循环, 降低并发症, 提高生活质量。据美国疾病控制中心估计, 50%~80%的各种糖尿病并发症通过适当的教育是可以预防的[10]。所以在今后的护理工作中, 护理人员应该多给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和护理干预, 提高患者的认知水平, 取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摘要:目的 通过了解糖尿病患者对本病知识掌握情况, 为护理人员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和健康教育, 有效控制糖尿病患者的病情及合并症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 选取20名符合条件的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采用质性研究中的现象学方法为指导, 采用半结构式访谈为提纲, 以深入会谈的方式进行研究。结果 调查结果显示:患者缺乏糖尿病的相关知识或虽有所了解, 却不能真正掌握其意义。结论 根据患者对疾病知识的掌握情况, 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 对有效控制病情和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老年人,2型糖尿病,疾病认识,质性研究

参考文献

[1]Frod E, Giles WH.A comparison of the prevalence of the metabolic syndrome using two proposed definition[J].Diabetes Care, 2003, 26 (3) :575-581.

[2]赵文杰, 张春艳, 尹璐.多因素干预对老年代谢综合征的影响[J].医学研究杂志, 2006, 35 (7) :58-60.

[3]胡雁.质性研究[J].护士讲修杂志, 2006, 21 (9) :773-775.

[4]Nilsson PM, Gudbjornsdot tir S, Eliasson B, et al.Smoking is asso ciated with diabetes data from the National Diabetes Register in Sweden[J].Diabetes Metab, 2004, 30:261-268.

[5]文国英.糖尿病病人健康教育研究现状[J].全科护理, 2009, 7 (9) :2529-2531.

[6]莫丽娟, 张震宇.糖尿病病人的心理问题及其护理[J].现代医药卫生, 2007, 23 (9) :1393-1394.

[7]吴翠香.2型糖尿病患者疾病知识掌握情况及护理干预[J].齐鲁护理杂志, 2008, 14 (1) :37-38.

[8]刘恩琴.2型糖尿病患者的饮食护理体会[J].山东医药, 2002, 42 (26) :28.

[9]周晓玲.门诊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J].山东医药, 2002, 42 (27) :64.

上一篇:收银服务系统论文下一篇:传统步行商业街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