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老年痴呆症的征兆

2024-09-17

发生老年痴呆症的征兆(共7篇)

发生老年痴呆症的征兆 篇1

褥疮是局部软组织持续受压, 导致组织、细胞缺血、缺氧坏死后引起的皮肤缺损。亦是临床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尤其是70岁老年长期卧床患者、截瘫, 重型颅脑损伤及其他病情危重长期卧床患者更易发生。由于长期卧床, 大小便失禁, 极易发生褥疮, 影响治疗及预后。

我科统计了自1994年7月~2010年5月, 共收治卧床在3年以上的患者26例, 其中病人8例10处 (尾骶8处, 髋部2处) , 19例25处 (尾骶17处, 髋部5处, 内外踝2处, 足跟1处) , 按褥疮分期Ⅲ期8处, 其中髋部4处, 踝关节3处, 足跟1处, 均为浅度溃疡, 破溃处有脓性分泌物, 一处带褥疮时间22 h, 其余均在16天以上;Ⅳ期28处, 其中尾骶部24处, 髋部4处, 均为坏死组织侵入肌肉层, 创面感染, 分泌物多, 尾骶部创面大多有脓苔覆盖, 带褥疮时间最短23天, 最长160天;最大面积20 cm×15 cm, 最小面积2 cm×4 cm, 入院时病程最短26 h, 最长2年。我们对其在住院期间精心护理, 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26例长期卧床的老年患者中, 男16例, 女10例, 年龄77~92岁, 平均79岁。其中26例患者均生活不能自理, 感觉缺失, 大小便失禁, 入院时已有褥疮发生, 营养状况较差。

2 褥疮发生的原因及机理

2.1 受压是发生褥疮的主要原因。受压组织长期缺血缺氧, 无氧代谢产物堆积, 对细胞组织的毒性作用, 使细胞变性坏死, 皮肤发硬变色, 形成水泡或表皮脱落。

2.2 长期卧床患者, 肌张力降低, 全身脱水致皮肤干燥, 抵抗力差。由于神经营养功能失调, 软组织抗压能力降低, 这类病人软组织承受的压力超过承受能力。当皮肤组织在承压9.33 kPa下持续2 h, 就可发生不可逆损伤。

2.3 大小便失禁及出汗引起的潮湿刺激导致皮肤浸渍松软易为剪切摩擦等损伤。

2.4 摩擦机械力作用于上皮组织, 能去除外层的保护性角化皮肤, 增加皮肤对褥疮的敏感性, 床铺皱褶不平, 有渣屑或搬动时拖拉病人产生较大的摩擦力。

2.5 患者长期卧床不起, 局部组织受压, 血液循环障碍, 以致肌肉持续性贫血、营养不良, 极易发生皮肤溃烂和组织坏死而形成褥疮。

2.6 全身营养障碍, 能量摄入不足, 负氮平衡蛋白合成减少。

3 护理方法

3.1 加强皮肤护理

保持床铺的清洁、干燥、无皱褶和渣屑。避免物理刺激, 减少皮肤摩擦力。每日温水擦浴1~2次。大小便污染时应及时清理。对瘫痪肢体禁用刺激性强的清洁剂, 不可用力擦拭。特别是骶尾部, 会阴部皮肤易被大小便浸泡, 每次清洗后, 涂以油剂尿湿粉或爽身粉等。

3.2 定时翻身护理

每2h翻身一次, 避免疮面与床面接触而继续受压是褥疮最基本的治疗, 对骶尾部及髋部同时并发褥疮的使用气圈, 足跟、内外踝的小疮面使用自制小棉圈垫起, 低蛋白血症引起的全身水肿及极度衰竭病人, 1 h翻身1次, 并使用海绵垫或气垫床等辅助用具, 以减轻局部压力, 防止压伤部位软组织再损伤及压迫疮面致缺血、缺氧加重, 影响愈合。

3.3 局部治疗

一度褥疮可予定时按摩, 变换体位, 局部酒精涂搽和烘烤, 若炎症显著, 可用0.5%新霉素溶液等湿敷。二度褥疮可外涂抗生素软膏后覆以无菌纱布。三度褥疮必须清除腐肉, 反复清创。

(1) 创面小者可外用磺胺嘧啶银湿敷根除感染, 应用康复新滴剂等促使肉芽组织形成。各期褥疮均应在无菌操作下进行, 用双氧水和生理盐水彻底清洗疮面, 采用全暴露疗法, 每次撒敷药粉后即用无菌敷料压敷药粉数秒钟, 以使药粉与疮面充分接触。

(2) 对于感染较轻的Ⅲ期褥疮, 清疮后直接撒敷药粉1 mm厚于创面。每天1次, 直至结痂。同时配合红外线灯或烤灯局部照射。

(3) 感染严重, 分泌物多的Ⅲ、Ⅳ期疮面, 彻底清疮后采用氧气吹气法, 3~4 L/min, 每次15 min。然后撒敷药粉2~3 mm?厚于疮面, 每天2次。如疮面分泌物或渗出较多, 换药次数可增至每天3~4次。

(4) 疮面有痂皮覆盖而压之有浮动感及尾骶部感染严重, 疮面被脓苔、干痂覆盖者, 首先用生理盐水湿敷, 使干痂软化, 面积小的直接清除, 面积大, 病人全身情况又差的可从疮面的一边分次清除, 以免一次性创伤过大, 引起大面积渗出致愈合困难。清疮后的疮面经氧气吹气后直接撒敷药粉2~2.5 mm, 换药次数酌情每天2~4次。

3.4 局部按摩

对骨突部位如:骶尾部、肩胛部、股骨大转子、足跟、内外踝等部位, 每次翻身后要给予按摩。每次10~15 min, 以促进血液循环。

3.5 改善全身营养

改善病人全身营养状况, 通过计算每日正常需要及消耗量, 在以鼻饲满足基本热能的基础上, 加入优质蛋白, 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少量脂质饮食, 适当静脉补充白蛋白, 复方氨基酸, 新鲜血浆等, 以提高全身抵抗力。密切观察是否存在水电解质失调现象, 合理补液。

3.6

使用防褥疮气垫床, 可防剪切力, 同时能减轻护士的体力劳动, 对预防褥疮和促进褥疮早期恢复都有较好疗效。

4 护理体会

老年患者由于卧床时间长, 全身各部位均有神经麻醉, 感觉缺失等情况发生, 自身不能更换体位, 而且大小便失禁, 极易发生褥疮。在护理过程中, 护理人员的责任心和工作主动性是预防褥疮的关键。我们体会, 预防褥疮的发生不是某个人的事, 应当从患者的痛苦和护理工作方面考虑, 是需要全体医护人员共同的努力, 从思想上重视, 认真细致地做好每项护理操作及交接班工作, 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发生老年痴呆症的征兆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于2011年8月~2013年8月收治老年痴呆患者58例, 以发生院内感染的30例为观察组, 其中男18例, 女12例, 年龄63~89岁, 病程为1~14年。以未发生院内感染的28例为对照组, 其中男17例, 女11例, 年龄62~87岁, 病程为1~15年。两组患者老年痴呆病情、病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可展开对比。

1.2 院内感染判定标准

根据卫生部医院感染监控协调小组所制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判断患者是否发生院内感染:老年痴呆患者在入院时并无感染, 且并非处于感染潜伏期, 住院后出现感染, 或在医院内获得感染、在出院后发生感染现象。在判定患者是否存在感染时, 主要依据患者临床表现、监测结果、实验室检查结果 (病原体检查、抗原体检查与细菌分离培养等) 与相应检查结果展开综合性判断。

1.3 方法

对两组患者男女比例、年龄、抗生素应用合理与否、在治疗与护理中是否有侵袭性操作、患者住院时间等进行统计并展开对比。

1.4 统计学方法

利用统计学软件SPSS 17.0展开统计学分析, 用 (±s) 形式表示计量资料。对组间数据展开t检验, 组内数据展开χ2检验, 当P<0.05时, 二者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观察组院内感染情况分析

观察组30例院内感染患者中口腔真菌感染2例 (6.67%) , 胃肠道感染3例 (10.00%) , 皮肤软组织感染3例 (10.00%) , 泌尿系统感染3例 (10.00%) , 上呼吸道感染12例 (40.00%) , 下呼吸道感染7例 (23.33%) 。其中呼吸道感染发生率最高 (63.33%) 。

2.2院内感染因素分析

观察组患者年龄为 (78.6±10.2) 岁, 住院时间为 (32.5±7.2) d;对照组患者年龄为 (67.3±9.7) 岁, 住院时间为 (20.7±5.5) d;对比可知, 观察组年龄显著高于对照组, 住院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 (P<0.05) 。

对两组患者男女比例、侵袭性操作率、抗生素应用不合理发生率进行对比, 两组男女比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观察组侵袭性操作率与抗生素应用不合理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具体见表1。

3 讨论

3.1 老年痴呆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因素

老年痴呆患者因智力下降、自理能力缺失、需长期卧床等原因, 发生医院感染的概率较高[3]。作者通过对存在院内感染的观察组患者与无院内感染的对照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 发现年龄、侵袭性操作率、抗生素应用不合理发生率、住院时间均是老年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因素。随着年龄增长, 老年患者抵抗力较差, 更易被致病菌感染。随着住院时间延长, 患者与医院内致病菌接触的时间延长, 故而院内感染发生率大大提高。在为老年痴呆患者基础疾病展开治疗时, 当采取导尿管留置、气管切开、胃管留置等操作时患者感染致病菌的几率会大幅提高。而抗生素的不合理应用会导致患者体内正常菌群严重失调, 致使本不致病的致病菌快速繁殖并引发感染, 同时致病菌耐药性的逐渐增强也可能导致真菌感染。

3.2 老年痴呆患者院内感染的预防对策

对老年痴呆患者发生院内感染加以预防, 需采取以下几方面措施: (1) 对环境加强管理。对病房进行定期消毒与通风, 确保病房中温度及湿度适宜, 对探视次数与陪护人员数量予以严格规定, 及时为患者更换衣物及床单被罩, 同时应加强相应消毒与洗涤工作。 (2) 展开呼吸道护理。为患者定期清除呼吸道中分泌物, 按时为其翻身、拍背, 对于长期卧床患者协助其定时更换体位并给予适当按摩, 以免造成压疮。 (3) 控制侵入性操作次数, 尽量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在治疗与护理中应尽可能减少侵入性操作次数, 在展开吸痰等侵入性操作时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 降低感染发生率。当患者病情允许出院时, 应安排患者及时出院, 同时做好健康宣教工作。 (4) 对抗生素予以合理应用。在治疗中尽量控制抗生素应用频率, 尽可能避免多种药物联合应用, 同时应合理缩短用药时间;为患者展开细菌定期培养, 以便对患者感染情况加以动态观察, 确保抗生素应用的合理性。 (5) 展开饮食护理。对于有吞咽困难者应照看并协助其进食, 尽量给予易消化、易吞咽的流质食物, 在进食时协助患者取半卧位或坐位, 同时贯彻少食多餐原则。

摘要:目的 对老年痴呆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因素与护理对策进行分析。方法 选取老年痴呆患者58例, 以发生院内感染的30例为观察组, 以未发生院内感染的28例为对照组, 对比两组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观察组年龄、侵袭性操作率、抗生素应用不合理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住院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结论 老年痴呆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因素主要包括患者年龄、侵袭性操作、抗生素应用不合理、住院时间等, 在临床中给予关注并采取有效护理措施, 可对院内感染发生率予以有效控制。

关键词:老年痴呆,院内感染,因素,护理措施

参考文献

[1]陈爱菊.护理干预对老年痴呆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齐鲁护理杂志, 2009, 15 (21) :164-165.

[2]程珀, 顾秀凤, 钱昌, 等.护理人员手卫生对控制院内感染的效果分析.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 (13) :1-2.

发生老年痴呆症的征兆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在我院进行下腹部或下肢手术的患者84例作为研究对象, 排出患有呼吸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患者, 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均为42例。在观察组中, 男患者23例, 女患者19例, 年龄62~76岁, 平均年龄 (70.46±3.27) 岁, 体重46~71kg, 平均体重 (59.45±10.22) kg, 在对照组中, 男患者22例, 女患者20例, 年龄61~76岁, 平均年龄 (70.55±3.18) 岁, 体重48~70kg, 平均体重 (59.62±10.45) kg。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基础资料差异较小, 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两组患者术前半小时肌肉注射0.5mg阿托品、0.1g苯巴比妥钠。采用全身麻醉方法对照组患者进行麻醉, 静脉滴注3~5μg/kg芬太尼、0.3mg/kg依托咪酯、0.2mg/kg顺式阿曲库铵, 进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 持续静脉泵注6~8mg/ (kg·h) 异丙酚、0.1~0.2μg/ (kg·h) 瑞芬太尼进行麻醉维持, 吸入1%~2%q七氟烷, 如需要维持肌松, 则静脉注射0.1mg/kg顺式阿曲库铵。采用腰硬联合阻滞麻醉方法对观察组患者进行麻醉, 患者鼻导管吸氧, 取L2~L3椎间隙穿刺进行腰硬联合麻醉, 蛛网膜下腔注射8~12mg5%罗哌卡因, 根据实际情况对硬膜外腔追加0.5%罗哌卡因。

1.3 观察项目

记录患者术前、术后1天、术后3天的认识功能情况, 采用MMSE量表对患者的视空间、语言、记忆、注意力等项目进行评价, 重度障碍时评分低于10分, 中度障碍时评分为10~20分, 轻度障碍时评分为21~26分, 评分不低于27分则表示无认知功能障碍。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用X2检验,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用检验, 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术前认知功能评分与对照组并无显著差异, P﹥0.05, 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术后1天、术后3天认知功能评分与对照组存在较大差异, P﹤0.05, 有统计学意义, 详情见表1。观察组术后1天、术后3天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比对照组低, 数据差异显著, P﹤0.05, 有统计学意义, 详情见表2。

3 讨论

术后认知功能障碍是临床上常见的神经性病症, 患者通常表现为焦虑、记忆障碍、人格改变、精神错乱等情况, 不利于患者身体康复, 甚至会增加患者死表2两组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比较 (n, %) 组别例数术后1天术后3天观察组426 (14.29) 3 (7.14) 对照组4216 (38.10) 10 (23.81) 亡的风险[1]。本次研究中, 观察组术后1天、术后3天认知功能评分与对照组存在较大差异, 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术后1天、术后3天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比对照组低, 数据差异显著, 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可见, 在老年下腹部或下肢手术中应用腰硬联合阻滞麻醉方法时, 可降低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评分。老年患者机体处于衰退阶段, 术后容易出现苏醒时间延长、认知功能障碍等情况, 相关研究指出, 不同麻醉方式对行非心脏手术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有不同的影响[2]。本次研究中, 全麻老年患者术后的认知功能障碍程度明显更严重, 该情况可能与全麻期间麻醉药物损伤患者机体细胞程度有关, 且全麻患者术后麻醉残留药物会对患者中枢机制产生抑制作用, 进而导致患者发生认知功能障碍[3]。有学者提出, 麻醉药物会使患者记忆能力降低, 且老年患者记忆能力降低的情况更为严重。而腰硬联合阻滞麻醉不仅能达到手术麻醉要求, 还能一定程度地降低麻醉药物使用量, 进而有助于减少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相关研究指出, 采用脊椎-硬膜外阻滞方法对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老年患者进行麻醉, 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4]。总之, 腰硬联合阻滞麻醉方法应用于老年下腹部或下肢手术时, 可减少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不同麻醉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情况。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在我院进行下腹部或下肢手术的患者84例作为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为两组, 观察组和对照组, 均为42例, 采用腰硬联合阻滞麻醉方法对观察组患者进行麻醉, 采用全身麻醉方法对照组患者进行麻醉, 对两组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术后1天、术后3天认知功能评分与对照组存在较大差异, 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术后1天、术后3天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比对照组低, 数据差异显著, 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腰硬联合阻滞麻醉方法应用于老年下腹部或下肢手术时, 可减少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

关键词:麻醉方法,老年患者,认知功能障碍

参考文献

[1]王焕彬, 陈枝.不同麻醉方法对老年患者全髋置换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的比较[J].中国医学创新, 2013, 22 (26) :118-120.

[2]高珊.不同Narcotrend分级指导下全身麻醉对老年腹部手术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D].南方医科大学, 2014.

[3]许德奖, 杨威, 赵国栋.丙泊酚与气体麻醉对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Meta分析[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2012, 20 (11) :1623-1627.

发生老年痴呆症的征兆 篇4

患者,男,67岁,入院前10个月有复视、颈部酸痛感,后出现颈部活动无力,2个月后出现咀嚼肌无力及张口困难、吞咽困难、饮水呛咳,继而言语不清,有疲劳加重现象,无肢体功能障碍。经肌电图检查疑重症肌无力(MG)。给予嗅吡斯的明、强的松、丙种球蛋白治疗后症状无缓解。后出现张口不能、不能进食、胸闷明显、四肢无力。于2008年7月往上海某医院住院治疗,入院诊断考虑为MG,次日行新斯的明试验后感胸闷不适、脉氧急剧下降,并出现意识障碍,予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脉氧回升。次日行气管切开用呼吸机辅助呼吸,后用米乐松冲击,病情再次加重。查肿瘤全套,血清铁蛋白高,考虑肌无力综合征,停激素,按肌无力综合征对症处理,转入我院进一步治疗。既往史无特殊。入院查体:T 36.1℃,R 20次/min,P 122次/min,BP 110/80mmHg。消瘦貌,神志尚清,不能言语,呼吸机辅助呼吸,皮肤巩膜无黄染,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应迟钝,双肺呼吸音粗,双肺满布湿性啰音,以两下肺明显,未闻及干性啰音。HR 122次/min,四肢肌力对称性减弱,查体不配合,肌张力减低,病理征未引出。入院后给予抗感染治疗,肌无力症状逐渐消失,成功脱机,能自行行走,但有乏力、胸闷感。加用嗅吡斯的明30mg,tid,效果尚可,辅以家庭式呼吸机出院。出院后一直间断使用无创呼吸机,口服嗅吡斯的明逐渐加量至60mg,4次/d。15d后因胸闷、呼吸困难再次入院。入院时大汗、紫绀、四肢强直抽动、烦躁不安、流涎,考虑为胆碱能危象,给以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阿托品1mg,iv,1次/h,反复用3次后,症状好转,无流涎等。次日再次行气管切开术,给予丙种球蛋白0.4g/(kg·d),iv,连用5d为一疗程;强的松:从20mg/d开始,每5d增加10mg,逐渐加至治疗量55mg,同时辅以中药治疗。20d后呼吸有力,成功脱机,治疗的第2个月给予丙种球蛋白1次巩固治疗,40d后出院,出院时行走自如,随访无不适,强的松减量至10mg,qod长期服用。住院过程中出现听力下降,排除药物的因素,后随病情恢复,一并好转。随访2年,患者无不适,肌力正常。

2 讨论

MG是由乙酰胆碱受体介导的导致神经-肌接头传递障碍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任何年龄均可发病。老年MG患者有其独特的临床特点,免疫抑制治疗是其治疗的重要措施之一。MG危象是指MG的病人因延髓支配的肌肉严重无力导致呼吸、吞咽困难,严重威胁病人生命的一种急症。

2.1 诊断

万顺伦等[1]报道老年人MG以全身型为多,其首发症状以眼肌症状(眼睑下垂,复视)等最为多见。首发症状发生后可以发生演变,从眼症状演变到球症状、肢体无力、颈肌等,在自然的病程中,MG一般是从眼型向全身型演变,而且这种演变常常在2~3年内完成,而老年眼型MG患者转化为全身型的51.4%在第一年内发生。老年患者中发生危象者占4.7%。本文报道的病例起病形式与既往报道相仿,进展亦较快,10个月进展到全身型,后出现危象,但由于年龄的因素,查肿瘤指标稍高,曾考虑恶性肿瘤导致肌无力综合征。癌性肌无力综合征是一种神经肌肉接头传递障碍的疾病,其发病机制为一种神经末梢突触前膜的电压门控的钙通道数量减少。该病多表现为肢体近端无力,其中下肢肌无力最常见,伴随其他自主神经障碍。肌电图对癌性肌无力综合征的诊断有决定意义。对癌性肌无力综合征,成功的抗癌治疗可使其症状改善。

患者住院过程中出现听力下降,已排除其他原因,听力随病情的好转而好转,听力下降的原因刘卫彬等[2]认为可能有两方面的原因:(1)听小骨受累;(2)中枢神经受累。MG的听觉通路在各级神经元的转换时,由于乙酰胆碱抗体和其他免疫物质的作用,使突触内传递时间延长,波幅出现易疲劳性。

2.2 诱因问题

肌无力危象最常见的原因是本身病情恶化或治疗不当而引起的感染,特别是肺部感染。如果控制不及时或不理想,而影响通气功能,进一步形成恶性循环而诱发危象。

2.3 救治体会

目前公认的MG的病理基础是乙酰胆碱受体抗体介导的T细胞调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故免疫抑制是其治疗的重要措施之一。出现危象时及时上呼吸机,控制感染,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紊乱,营养支持及对症治疗。该病例两次入院,中间相隔半个月,初次入我院时仅抗感染对症处理症状缓解,其原因考虑前期在外院用激素冲击治疗,治疗当时症状加重,后治疗效果逐渐显现,但在早期症状加重时否定MG诊断而考虑癌性肌无力以致后期未再继续使用免疫抑制剂,短期内复发,复发后重新考虑诊断,认为仍是一典型的MG危象,给予强的松口服治疗,在传统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丙种球蛋白效果显著。该患者住院期间反复使用丙种球蛋白,病情得到较快恢复,故此我们建议有条件可以每月使用一次。国内亦有文献报道丙种球蛋白的应用[3],可以缩短危象病人气管插管的时间,使病人存活率大幅提高。

值得一提的是,治疗过程中脱机后出现CO2分压高达80mmHg,当时考虑病情复发,后发现是气管套管痰痂堵塞导致。出现过阻塞性肺不张,在支气管镜下取痂处理。故上呼吸机后气道管理非常重要,患者已行气管切开,无力咳痰又无法用言语表达,如不及时吸痰可造成痰液阻塞呼吸道、气体交换障碍,机械通气呼吸机又可将痰液吹向远端支气管,阻塞支气管造成肺不张,易使低氧血症加重或病情恶化。

关键词:老年重症肌无力,危象

参考文献

[1]万顺伦,孙昊,等.老年重症肌无力患者免疫抑制治疗法的远期疗效分析[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5,38:393-396.

[2]马成燕,宫自珍,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重症肌无力危象效果观察[J].齐鲁医学杂志,2007,22:163.

发生老年痴呆症的征兆 篇5

1996年1月-2011年12月,临洮县玉井镇卫生院共收治52例老年人急性阑尾炎患者进行了治疗,并全部治愈出院。笔者通过查阅患者病历、观察临床特点及进行相关治疗,总结出了老年人急性阑尾炎发生特点和治疗原则,通过几年的边实践边应用,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现将初步结果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共计52例,其中男性29例,女性23例。年龄在50~87岁之间,平均年龄68.8岁。

52例患者中患有1种合并症者29例,2种合并症者16例,3种及以上合并症者7例。这些患者多患有糖尿病、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高血压病、冠心病、脑血管病等多种疾病。

1.2 临床表现

52例病例中均有腹痛这种最常见的症状。但还表现如下症状特点:

1)典型的转移性右下腹痛病例者仅21例,占整个病例的40.38%。

2)不典型的转移性右下腹痛病例者中,表现为不典型的腹痛、腹胀等症状者31例,占整个病例的59.6%。伴有消化系统症状的,即表现为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等症状者18例,占整个病例的34.6%;其中3例因不典型腹部胀痛,进行腹部透视有气液平面后以“肠梗阻”病例收入住院,占整个病例的5.8%。

3)有发热症状表现者50例,占96.2%。其中体温在38.5℃以下患者有38例,占整个病例的73.1%;高于38.5℃患者有12例,占整个病例的的23.1%。

1.3 治疗时间

52例病例中,从发病到入院治疗时间平均为47.9小时。其中发病后24小时以内入院治疗的患者有16例,占整个病例的30.8%。24~72小时以内入院治疗的21例,占整个病例的40.4%;发病后72小时以上入院的患者有15例,占整个病例的28.8%。

1.4 白细胞数目检查

室内化验检查白细胞数,其中白细胞数正常患者8例,占整个病例的15.4%。白细胞数升高患者44例,占整个病例的84.6%。

1.5 治疗及转归

52例病例中,保守治疗3例,占整个病例的5.8%。手术治疗49例,占整个病例的94.2%。其中阑尾切除术41例,占整个病例的78.8%;阑尾切除腹腔引流术7例,占整个病例的13.5%;阑尾周围脓肿切开引流术1例,占整个病例的1.9%。

经治疗后,52例病例全部痊愈出院。

2 小结与讨论

2.1 老年人阑尾炎的病理生理特点

研究发现,急性阑尾炎已成为老年人常见的外科疾病。老年人生理功能衰退,各器官功能都有不同程度地改变,阑尾组织呈生理性退变也是如此。同时,老年人阑尾壁多有脂肪变性、纤维增生、黏膜变薄、淋巴滤泡逐渐退化消失、管腔变窄、排空功能差等特点,因此易形成粪石,容易发生管腔梗阻,影响管壁血运。腔内细菌易繁殖,产生内外毒素,极易损伤阑尾壁,从而导致阑尾炎的发生。同时阑尾发生感染后易导致动脉闭塞,引起血运障碍,引起阑尾缺血坏死,引发化脓性门静脉炎、感染性休克等症状,从而加重了阑尾炎症的进展,容易导致坏疽穿孔。再加上老年人反应迟钝,自觉症状不重或既往有上腹痛,消化不良、习惯性便秘等病史,与阑尾炎早期症状相混淆,使患者就诊晚而延误诊治,致使阑尾病变恶化,从而极易造成坏疽、穿孔、休克甚至死亡严重后果。

2.2 老年人急性阑尾炎临床特点

从本组52例患者临床资料看,老年急性阑尾炎与青壮年急性阑尾炎在临床表现相比较,具有共同的特点就是右下腹痛,但也有其独特的特点,主要表现以下4种类型。

1)症状不典型。多表现腹痛,但有典型转移性右下腹痛病患者不到半数。很多患者无发热表现,血白细胞计数不升高,甚至偶有降低者。

2)腹部体征轻。绝大多数患者右下腹有压痛,但反应弱,反跳痛较轻,腹肌紧张不明显。

3)少数患者以腹痛、腹胀、呕吐、不排便气就诊,X射线检查可见右下腹气液平面,易误诊为“肠梗阻”。

4)多数患者患有多种疾病,临床症状复杂。

2.3 诊断要点

1)认真询问病史,详细了解腹痛部位和特点、症状出现的先后顺序及演变过程。

2)仔细检查身体。绝大多数患者有右下腹固定性压痛症状。同时临床表现与病理变化经常不平行,故不能过分依赖化验检查结果。若白细胞计数不升高而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时,仍有一定诊断价值。X射线检查、B超检查结果对鉴别诊断该病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特别是B超检查阳性率的高低,对临床判断是否为急性阑尾炎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4 治疗原则

因老年急性阑尾炎进展快,坏疽穿孔的发生率高,容易发生中毒休克,加之合并内科疾病多,故作者认为一旦诊断明确,应将手术治疗作为首选。

手术治疗时若无绝对禁忌证,应术前积极处理合并内科疾病,手术方式力求简单有效,快速、细心、动作轻柔,切忌追求小切口而增加手术的难度。同时手术时尽量缩短手术时间,以免错失手术的时机。对于手术时若阑尾周围炎症比较少,脓性分泌物不多,阑尾切除后不作广泛冲洗,一般不放引流。若阑尾坏疽并穿孔,形成弥漫性腹膜炎,则应充分冲洗,并放置引流,以防术后发生腹腔脓肿。对于内科疾病较重的患者,手术前应进行全面检查,尽可能在手术前短时间采取控制血压、改善心功能、调整血糖、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抗休克、使用抗生素减少中毒症状及邀请内科医生及麻醉科医生会诊等各种措施,以改善各种功能障碍,保障手术过程中各种预想不到事件的发生,以便手术能顺利进行。

观察发现,老年人急性阑尾炎手术后,并发症相对增多[4]。其主要原因是老年人手术后免疫防御机制减弱,结缔组织增生受到限制,循环血量减少,切口污染机会多。因此在手术中严格无菌操作,稳准轻柔,彻底止血,腹膜外翻钳夹保护,尽量减少逆行切除阑尾,阑尾残端不留粗糙面,腹膜外翻缝合,使腹腔面光滑,吸净脓液,畅通引流,关腹后用甲硝唑溶液冲洗伤口,尽量避免发生术后并发症[5]。手术后应用广谱性抗生素;加强营养支持治疗;积极治疗合并症;控制补液量及速度,防止发生心功能衰竭;在体力允许的情况下,尽早下床活动,以促进胃肠功能恢复,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总之,对于老年人急性阑尾炎的治疗,应在加深对其认识的基础上,应采用多种方法,及早诊断,并做好手术治疗的时机,及时进行治疗,从而降低并发症的发生,降低患者痛苦和病死率,显著提高治疗效果。

摘要:1996-2011年,笔者结合临床实践,对52例老年人急性阑尾炎患者的发生特点及临床表现进行了初步研究,并总结出了简单易行的临床诊断要点和治疗原则,具有较好的实用价值,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应用。

关键词:急性阑尾炎,老年人,特点,体会

参考文献

[1]杨士斌,俞汉蒙.老年急性阑尾炎107例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医药,2008,10(8):63-65.

[2]杨国亮.皮肤病学[M].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M].1992.

[3]岑斌,黄胜英,赵小红,等.老年急性阑尾炎165例临床分析[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5,11(14):72-73.

[4]赵增顺.有关阑尾炎的误诊问题[J].临床误诊误治,1998,15(2):100-101.

发生老年痴呆症的征兆 篇6

资料与方法

2008年1月-2014年7月我院泌尿外科住院手术患者312例, 均为前列腺增生手术患者。病例采集包括患者个人史、既往史、家族史等术前情况, 术中麻醉方式、麻醉药种类及剂量, 手术时间, 术中有无低血压、低血氧, 术中失血量, 术后呼吸循环情况, 留置导尿时间, 膀胱冲洗时间, 是否应用镇痛药物 (阿片类及非阿片类) 及应用时间。

诊断标准及研究方法:应用精神错乱评估法 (CAM) 评价并记录谵妄的发生率: (1) 急性起病, 病程波动, 数小时到数天内精神状态出现改变, (2) 注意力难以集中 (注意力散漫或者无法完成谈话) , (3) 思维无序 (对话散漫离题) , (4) 意识状态变化。若患者有 (1) + (2) + (3) 或 (1) + (2) + (4) 的表现即诊断为谵妄。

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危险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模型。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312例患者中, 年龄60~70岁145例, 71~80岁96例, >80岁71例。发生术后谵妄39例 (12.5%) , 男33例, 女6例, 随年龄增长术后谵妄发生率增加, 60~70岁与70~80岁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3.7, P=0.054) , 70~80岁与>81岁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49, P=0.019) , 60~70岁与>81岁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9.67, P=0.00) 。60~70岁患者发生术后谵妄8例 (占此年龄段5.52%, 占总例数2.56%) , 71~80岁发生术后谵妄12例 (占此年龄段12.5%, 占总例数3.85%) , >81岁发生术后谵妄几率最高, 19例 (26.76%) , 占总例数6.09%, 和其他年龄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60~70岁术后谵妄患者往往伴随血液动力学并发症及术中输血, 或使用过阿托品或肾上腺素[6], 此年龄段术后谵妄患者与麻醉方式无关, 无论是硬膜外麻醉还是蛛网膜下腔麻醉;71~80岁术后谵妄患者不仅在术中有血液动力学并发症, 术前合并有其他疾病, 如贫血;>81岁的23例术后患者中, 有输血史6例 (10%) , 而术中使用肾上腺素和 (或) 阿托品13例 (30%) , 总结术后谵妄的发生率, 见表1。

注:60~70岁组与≥81岁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5, 71~80岁组与≥81岁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1, 60~70岁组与71~80岁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0.054。

此研究显示, ≥81岁组与其他两组术后谵妄发生率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术后谵妄发生率受年龄影响, 相对危险性在各年龄组不同, 见表2。

讨论

谵妄是以思维、注意力、记忆力、精神运动和睡眠周期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精神紊乱综合征, 其主要特征是认知功能改变和意识障碍。随着社会老龄化, 老年人接受各种手术者正逐年增加, 尽管外科手术技术、麻醉以及术后ICU监护手段等不断提高, 术后发生谵妄的老年患者仍占很大比例, 通常在术后数小时和数天内发生, 呈波动性, 大多可逆转。谵妄发生后导致总体费用增加, 如护理费用、诊断检查及治疗费用等, 加重患者及家属经济负担, 而且易诱发视力及听力损害。

术后谵妄是多因素的共同作用结果, 其具体机制未明, 大量研究支持神经传递异常理论, 广泛接受的是胆碱能缺乏机制, 氧化应激导致神经系统损伤是其论据之一, 血清中抗胆碱能物质增多与谵妄发生相关。另一假设支持褪黑色素及5-羟色胺异常, 异常的色氨酸代谢[7], 色氨酸是褪黑素及5-羟色胺的前体。其他假设包括去甲肾上腺素活性增高, 氧化、炎症、细胞因子 (IL-6及IL-8、25) 及C反应蛋白等引起的神经元损伤[8]。一种假设是炎症和异常神经活动相关, 炎症诱发周围血管水肿, 水肿导致组织缺氧[9], 缺氧引起乙酰胆碱合成减少。通常谵妄患者表现为大脑整体功能异常, 脑电图可发现α波迅速降低、θ波缓慢增加, 颞叶、额叶、枕叶的血流灌注减少, 当这些区域血流恢复正常时, 谵妄有所改善, 说明脑血流灌注起着重要作用。一些疾病同样是发生谵妄的诱因[10], 如糖尿病、HTA、血管损伤、急性心梗、房颤、营养不良、外科急救、酒精中毒、术后镇痛时间延长、手术时间延长等情况[11]。当然, 使用苯二氮卓类药物、抗胆碱能药物、复合用药、泌尿系导管插入、电解质紊乱、术中血液动力学不稳定、术后皮质醇使用增多等情况也与谵妄的发生有关。贫血是诱发老年人术后谵妄的一个重要因素。

本研究认为, 年龄是老年患者泌尿外科术后谵妄主要的危险因素。本组研究结果表明, 随着年龄的增长, 术后谵妄发生率逐渐增加, >70岁患者术后谵妄发生率比<70岁患者明显升高, 其中>80岁的患者术后谵妄发生率可高达7.14%。其原因考虑是伴随年龄的增长, 老年患者的适应能力减弱及机体多个器官储备能力降低[12], 老年人神经元密度普遍降低, 尤其80岁以后其脑组织减少30%。老年人大脑皮层5羟色胺受体减少, 脑组织不同区域的乙酰胆碱受体减少、纹状体核和黑质的多巴胺水平降低、以及纹状体核多巴胺受体减少。加之老年患者的自我调节机制的减退, 对手术应激反应的加强可促使谵妄的发生。手术创伤应激、膀胱痉挛疼痛、持续膀胱冲洗、留置导尿管均可影响患者夜间睡眠, 睡眠缺乏也是诱发老年患者术后谵妄的重要原因。除此之外, 麻醉过程中若使用抗胆碱能药物, 如长效阿托品制剂长托宁, 该药的不良反应之一就是出现谵妄。老年人TURP术后意识障碍除了上述因素以外, 重要的是应警惕发生脑血管意外, 对于脑出血或大面积脑梗死, 出现意识障碍的同时多数有明显的神经定位体征, 而腔隙性脑梗死也可出现谵妄症状, 但神经定位体征可能并不明显, 从而导致诊断困难。分析并发现引起术后精神障碍 (POPD) 的原因, 理解药物代谢动力学, 可能有助于我们治疗及预防老年患者泌尿系手术术后并发症。因此, 预防及治疗这些紊乱可能对调整术后患者状态有良好效果。

摘要:目的:1检查使用CAM (意识状态评估方法) 监测老年人术后谵妄的有效性;2理解发生谵妄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治疗方案;3理解这种心理状态的异常对术后发病率及死亡率的影响;4认知这些异常对医疗机构的经济影响;5描述泌尿外科中老年患者术后谵妄的病因学及发病率。方法:2008年1月-2014年7月我院泌尿外科住院手术患者312例, 应用精神错乱评估法 (CAM) 评价并记录谵妄的发生率。结果:12.5%患者 (39/312) 出现术后谵妄, 发病率随着年龄增长从5.52%升高到22.76%。结论:术后谵妄可能是多因素导致的后果, 不仅和生理年龄有关, 而且和其他因素如老龄、药物使用、外科手术应激、体内生化失衡、血流动力学及电解质紊乱均有关。

发生老年痴呆症的征兆 篇7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共对2012年度与2013年度肿瘤内科老年患者总住院例数进行了临床回顾性研究(2012年度肿瘤内科共收治了60例老年患者,2013年度肿瘤内科共收治了62例老年患者);2012年度我科未实施预防跌倒细节护理,而于2013年1月1日,我科开始实施预防跌倒细节护理。

1.2护理方法

1环境护理:患者入院当天及时安排进行各项检测,并安排较为安静的病房。病房内保证光线充足,夜间设有脚灯。病房内卫生间及病区走廊均设置扶手,清洁人员时刻注意病房地面有无积水等,一旦发现立即进行清理,防止老年患者发生滑倒。此外,入院时嘱咐患者家属进行陪同,并在病区内悬挂相应警示牌以提醒患者注意安全。2进行详细评估:由于肿瘤内科的特殊性,大多数患者经过放化疗治疗,身体较为虚弱。因此,对于患者治疗后一般身体情况及时进行评估,对于身体虚弱,有意外跌倒风险的患者,及时安排护理人员陪同,并通知家属。此外,入院前对患者基础疾病进行评估,对于存在高血压、精神疾病、行走不便等患者,在住院期间进行严格监护,做好看护工作。3安排进行健康教育护理:所有老年患者入院后,进行一对一的健康宣教,主要增强患者自我保护意识,防止意外跌倒。相关护理人员需要耐心、反复交代预防跌倒的相关方法,使老年患者充分掌握。对于行动不便的患者,可以在患者床边防止尿壶。

1.3观察指标

1记录实施预防跌倒细节护理管理前后肿瘤内科老年患者发生意外骨折例数及发生率;2护理工作满意度共分为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三类,患者根据实际情况对自己此次入院期间的护理工作进行评分。本研究共设计100份调查表,实施预防跌倒细节护理管理前后各发送50份,以满意+基本满意例数除以总例数得到护理工作满意率;3护理人员工作质量评价采用业务评比,主要的评比内容包含了服务态度、专业水平、履行职责、制度实施、优质服务等5个方面,每条10分。随机对实施护理管理前后20名肿瘤内科护理人员进行考核。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处理,计量资料用±s表示,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两样本t检验,组间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说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实施预防跌倒细节护理前后老年患者意外骨折率及护患纠纷率分析

实施护理管理前,2012年度肿瘤内科共有老年患者60例,共发生意外骨折1例,护患纠纷2例;实施预防跌倒细节护理后,2013年度肿瘤内科共有老年患者62例,共发生意外骨折0例,护患纠纷0例。实施后,意外骨折率、护患纠纷发生率均较实施前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见表1。

2.2实施预防跌倒细节护理管理前后患者护理满意率分析

实施护理管理前后,各发放50份问卷,实施前,共收回有效问卷48份;实施后,共收回有效问卷49份。结果显示,实施后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5.92%,实施前为81.25%,差异有显著性(P<0.05),见表2。

2.3实施预防跌倒细节护理管理前后护理业务水平分析

实施后,护理人员服务态度、专业水平、履行职责、制度实施、优质服务评分均较实施前有显著提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见表3。

3讨论

护理质量是护理管理的核心,只有主动参与患者的护理质量控制,提高了对患者的护理管理水平,增进护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做到业务中自检、自查,才能保证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1,2,3]。对实际工作中发现的具体问题,应该当初解决、纠正,对护理工作中存在的疑难问题给予指导建议,才能够有利于提高患者的临床护理质量[4,5]。

目前,我国医疗风险管理处于刚刚起步阶段,缺乏系统的调查与研究,在实践方面更未建立相关风险管理体制,而护理风险管理更是薄弱环节。跌倒作为风险管理的目标之一,其目的在于保障患者安全,提高医疗质量与效益。通过评估患者的跌倒风险水平,对高危患者采取针对性的干预对策,并对效果进行评价和反馈,通过这3个环环相扣的过程,建立较为完善的跌倒风险管理体系。自预防跌倒细节护理管理在肿瘤内科开展以来,在科室全体护理人员不辞艰辛实施下,护理人员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宗旨,朝着患者满意、社会满意、政府满意的目标不断前进。通过加强细节护理管理的实施,我科进行了相关规章制度的建立,有如下几个方面:1科室内建立相关规则制度,对所有护理人员职责进行划分[5,6];2定期进行规制考核,落实护理职责,优化护理服务;3加强“以患者为中心”理论,丰富护理工作内涵[7];4强化人力资源管理;5进行临床护理质量管理优化,持续质量提高[8];6高度重视临床护理工作,保障措施到位。全面有效地提升了护理服务质量,为病人提供创新、人性化服务,得到了病人的称赞[9,10]。通过掌握专业知识对病人病情开展有效护理工作,牢记生活护理和安全同等重要。为深化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更好地为广大患者提供安全、优质、高效的护理服务,促进护患关系更加和谐,在科室营造一种奋发向上的工作氛围。

本研究对实施预防跌倒细节护理管理前后肿瘤内科老年患者意外骨折发生进行了详细的分析。首先,在老年患者意外骨折发生率及护患纠纷发生率方面。实施护理管理后,意外骨折发生率及护患纠纷发生率分别为0.00%、0.00%,较实施前有了显著下降(P<0.05)。说明加强细节护理管理,可以极大程度上规范临床护理工作,有效预防、避免老年患者意外骨折与护患纠纷。而经过加强细节护理后,患者对外科护理满意度较实施前有了明显的提升(P<0.05)。充分说明科学、合理的护理干预有利于护患双方共同合作,战胜疾病,保证各项临床治疗的顺利进行。此外,通过综合外科加强细节护理管理实施,肿瘤内科护理工作人员在服务态度、专业水平、履行职责、制度实施、优质服务等5个方面评分,均较实施前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P<0.05),该结果说明预防跌倒细节护理实施在我科中具有良好效果,可以提升护理人员业务及服务水平。

摘要:目的:观察预防跌倒细节护理对肿瘤内科老年患者发生意外骨折的影响。方法:对比实施预防跌倒细节护理前后肿瘤内科老年患者发生意外骨折例数。此外,对实施预防跌倒细节护理前后护理人员工作质量进行评分,并随机发放50份调查问卷,对在肿瘤内科治疗的老年患者进行护理满意度分析。结果:未实施预防跌倒细节护理前,肿瘤内科老年患者意外骨折发生率为3.33%,实施后,老年患者意外骨折发生率为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实施预防跌倒细节护理前,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为81.25%,实施后,患者满意度为95.9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护理人员工作质量进行评分,实施后亦较实施前有明显提高(P<0.05)。结论:实施预防跌倒细节护理,能够有效降低肿瘤内科老年患者发生意外骨折的风险,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并有效提升护理人员业务水平,值得推广。

上一篇:习题选编原则下一篇:流动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