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相关性分析

2024-12-07

多重相关性分析(共12篇)

多重相关性分析 篇1

多重耐药菌一般被认为是具有多重耐药性的病原菌,具有引起症状性感染与引起无症状定植的特点[1]。多重耐药菌阴道定植是指多重耐药菌在待产孕妇的阴道中生存并繁殖,但没有引起临床症状与体征[2]。目前医院感染的病原体较多,定植菌、致病菌及污染都是引起医院感染的主要因素,其中多重耐药菌引起感染的概率逐年升高,已受到了医学界的重视。有研究报道称,多重耐药菌阴道定植与切口感染有直接关系,但相关结果却鲜有报道[3]。本次研究为了降低产妇术后感染,提高其生活质量,就我院收治的447例待产孕妇对其进行定植菌筛查并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研究对象为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447例待产孕妇,年龄23~38岁(27.3±3.5)岁。

1.2 纳入标准所有研究对象均按照《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进行研究,且均属于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并获得其家属同意。

1.3 方法

1.3.1 标本采集鉴定

对我院收治的待产孕妇进行阴道分泌物采集,并进行细菌培养,采用由珠海DL公司提供的细菌鉴定仪对标本进行细菌鉴定及药敏试验,质控对象为大肠埃希氏菌ATCC25922及金色葡萄球菌ATCC25923,所有研究中的菌株均由我院细菌室分离、鉴定及将不重复的菌株进行上报[4]。

1.3.2 观察方法

由我院自行定制多重耐药菌阴道定植表,对研究对象的多重耐药菌进行目标性监测并观察,根据患者的多重耐药菌实际情况认真填写多重耐药菌监测报告并交于医院感染科,由医院感染科对其进行分析并提出控制措施,对多重耐药菌控制的落实进行监督及指导。

1.3.3 治疗方法

顺产、会阴保护及会阴侧切的产妇均未使用抗菌药物治疗,行剖宫产的产妇均在检验报告出来前给予一次一代头孢菌素类药物治疗,发生切口感染的患者需延长抗菌药物治疗时间并进行药敏试验。多重耐药菌阴道定植患者在出院前应对其进行健康知识宣教,提高个人卫生重视程度,指导患者进行正确的清洁方法,并严禁乱用抗菌药物,叮嘱患者产后42d来院复查。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医院感染科的感染管理软件系统对多重耐药菌的监测报告进行统计汇总并进行相关分析。

2 结果

2.1 定植菌筛查结果447例待产孕妇中,有44例为多重耐药菌定植,占9.8%;有403例为正常菌群,占90.2%。

2.2 多重耐药菌定植占比情况

观察发现,多重耐药菌定植主要由金黄色葡萄球菌a、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a及大肠埃希菌构成,分别占15.9%、79.5%以及4.6%。

2.3 多重耐药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率

金黄色葡萄球菌a、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a及大肠埃希菌对他唑巴坦、哌拉西林、左氧氟沙星、亚胺培南、阿米卡星、头孢唑啉、头孢噻肟、青霉素及氨曲兰的敏感率详见附表。

3 讨论

产妇阴道内的多重耐药菌多由正常定植菌演变而成,产妇阴道内的正常菌群一般不致病,但由于产妇处于孕期特殊阶段,随着产妇阴道内环境的改变而引起定植菌群的种类及耐药性发生改变[5]。当产妇阴道内的正常定植菌演变成感染菌或多重耐药菌后对自身的影响极大,感染菌或多重耐药菌往往会向易感部位进行转移,导致产妇生殖道感染发生,严重时还会引起早产、宫内感染及胎膜早破等,严重影响母婴的健康和生命安全[6]。本研究发现,447例待产孕妇中,有44例为多重耐药菌定植,占9.8%;有403例为正常菌群,占90.2%。多重耐药菌定植主要由金黄色葡萄球菌a、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a及大肠埃希菌构成,分别占15.9%、79.5%及4.6%,充分证实了多重耐药菌阴道定植是影响切口感染的主要因素,同时金黄色葡萄球菌a、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a及大肠埃希菌对主要抗菌药物的药敏率较高,导致抗菌药物治疗的效果降低,也是引起切口感染的因素之一。目前产妇会选择在临床或决定手术终止妊娠前一天入院待产,通常在产妇终止妊娠后没有药敏试验的结果支持,一般情况下医院会采用经验性的方法对产妇切口进行清洁、用药进行感染预防,但由于预防措施的参考依据不足,很难达到预防目的,反而会引起耐药菌株的增加。多重耐药菌阴道定植对母婴的影响极大,产后治疗也非常困难,所以多重耐药菌阴道定植的预防是关键。综上所述,多重耐药菌阴道定植是引起切口感染的主要因素,所以对待产孕妇要及时做好多重耐药菌定植监测,一旦发现有多重耐药菌的感染或定植发生,及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减少宫内感染情况的发生,提高母婴生存质量。

摘要:探讨多重耐药菌阴道定植与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收治的待产孕妇447例,对其进行定植菌筛查,对多重耐药菌阴道定植的待产孕妇进行观察分析,并探讨多重耐药菌阴道定植与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447例待产孕妇中,有44例为多重耐药菌定植,占9.8%;有403例为正常菌群,占90.2%。多重耐药菌定植主要由金黄色葡萄球菌a、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a及大肠埃希菌构成,分别占15.9%、79.5%及4.6%。多重耐药菌阴道定植与切口感染密切相关,控制好多重耐药菌阴道定植才能有效预防切口感染。

关键词:多重耐药菌,阴道定植,切口感染

参考文献

[1]常洪美,张丕,柴建华,等.重症监护室住院患者多重耐药定植菌调查与临床分析[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3,12(6):439-441.

[2]曾沁,孟华蓉.待产孕妇阴道多重耐药菌耐药性状况调查分析[J].医学信息,2013,1(7):195.

[3]全斌,王清诚,黄东标.我院药剂科重症监护病房多重耐药菌主动筛查及定植与感染状况调查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5,53(5):111-114.

[4]黄湘宁,郑俊,刘华,等.重症监护病房多重耐药菌主动筛查及定植与感染状况调查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3):3357-3359.

[5]刘华,黄学斌,肖代文,等.重症监护病房鲍曼不动杆菌感染/定植情况及耐药性分析[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2,9(6):102-104.

[6]曾沁.多重耐药菌阴道定植与切口感染相关因素分析[J].四川医学,2013,34(5):686-687.

多重相关性分析 篇2

多重耐药菌(MDRO)已经逐渐成为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为加强多重耐药菌的医院感染管理,有效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在医院内的传播,保障患者安全,现将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一、重视和加强多重耐药菌的医院感染管理

医院各部门应当高度重视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贯彻实施《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的各项规定,强化医院感染管理责任制。针对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监测、控制的各个环节,制定并落实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管理的规章制度和有关技术操作规范,从医疗、护理、临床检验、感染控制等多学科的角度,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的传播。

二、建立和完善对多重耐药菌的监测

医院各部门应当加强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细菌和多重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等实施目标性监测,及时发现、早期诊断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加强微生物实验室对多重耐药菌的检测及其对抗菌药物敏感性、耐药模式的监测,根据监测结果指导临床对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控制工作。

医院微生物室和院感科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暴发时,应当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的规定进行报告。

三、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的传播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的传播。采取措施主要包括:

(一)加强医务人员的手卫生。

医务人员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活动过程中,应当严格遵循手卫生规范。医务人员在直接接触患者前后、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操作前后、接触患者体液或者分泌物后、摘掉手套后、接触患者使用过的物品后以及从患者的污染部位转到清洁部位实施操作时,都应当实施手卫生。手上有明显污染时,应当洗手;无明显污染时,可以使用速干手消毒剂进行手部消毒。

(二)严格实施隔离措施。

应当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实施隔离措施,首选单间隔离,也可以将同类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者定植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不能将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者定植患者与气管插管、深静脉留置导管、有开放伤口或者免疫功能抑制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

医务人员实施诊疗护理操作中,有可能接触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者定植患者的伤口、溃烂面、粘膜、血液和体液、引流液、分泌物、痰液、粪便时,应当使用手套,必要时使用隔离衣。完成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者定植患者的诊疗护理操作后,必须及时脱去手套和隔离衣。

(三)切实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医务人员应当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特别是实施中心静脉置管、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留置尿管、放置引流管等操作时,应当避免污染,减少感染的危险因素。

(四)加强医院环境卫生管理。

应当加强诊疗环境的卫生管理,对收治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的病房,应当使用专用的物品进行清洁和消毒,对患者经常接触的物体表面、设备设施表面,应当每天进行清洁和擦拭消毒。出现或者疑似有多重耐药菌感染暴发时,应当增加清洁和消毒频次。

四、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应当认真落实《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卫生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通知》(卫办医发〔2008〕48号)和《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09〕38号)要求,严格执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正确、合理地实施抗菌药物给药方案,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的管理,减少或者延缓多重耐药菌的产生。

五、加强对医务人员的教育和培训 对全体医务人员开展有关多重耐药菌感染及预防、控制措施等方面知识的培训,强化医务人员对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控制工作的重视,掌握并实施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传播的策略和措施,保障患者的医疗安全。

恒生医院抗菌药物应用管理制度及措施

一、建立健全抗菌药物应用的管理制度:《恒生医院抗菌药物管理规范》、《恒生医院各科室抗菌药物应用限额试行方案》

二、临床药学室每季度对抗菌药物使用率进行统计、力争控制在50%以下。

三、由我院参与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工作的抗感染药物专家、临床药学专家,药剂科专家和临床科室主任负责全院抗感染药物应用的指导工作。

四、严格督促落实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和实施细则。临床药学室每月抽查、公布门诊处方抗菌药物使用率及使用的合理性;抽查住院病历(重点查围手术期病人)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合理应用抗菌药物评价,评价结果在院周会上反馈。

五、推行不当处方公示和点评制度。临床药学室、药剂科、质控科、医保科共同对门诊、急诊医生临床用药的合理性不定期抽查,对大处方进行跟踪调查。一是使用“平均处方金额”、“每人次平均金额”这二项指标,对门诊医生的处方进行监控。二是每月上网通报门诊、急诊医生处方数据超标情况以及门诊、病房抗生素使用情况。三是改革绩效工资分配方案,对使用药品比例和门诊平均人次处方进行双重考核,对超标科室和个人扣款处理,并对医生的不当处方在院周会上进行点评。

六、实行药品用量动态监控措施。每月将销售量前10名的药品名单在院内网进行公布。建立医院用药信息查询监控系统,动态监控药品用量异常情况,对单品种药品用量异常增长,追查其增长原因。对每月用量超过20万元的抗菌药物暂停使用。

七、对社康中心实行抗菌药物的限制使用管理。

八、院感科、细菌室、临床药学室和药剂科每季度向临床医务人员提供主要致病菌及其药敏试验结果和抗感染药物信息。临床医务人员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严格掌握适应症,合理选用药物。

九、临床医生抗菌药物使用原则: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1、经验用药::在病情急,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及血、尿常规,初步诊断为感染性疾病。门诊病人有初步诊断依据可用药。住院病人用药前先留取相应标本,待病原菌和药敏结果出来后再参考调整药物(以临床治疗效果为准,药敏作为参考)。经验用药前应参考院感科网页中的“菌群趋势”和“药敏趋势”结果。

2、目标用药:根据病原检查结果确诊后用药。门诊病人依病情和病人经济情况,先作病原学检查再进行目标用药。住院病人,先留取相应标本,立即送细菌培养,以尽早明确病原菌和药敏结果。(欠费病人除外,但要在病情记录上写明),待病原菌和药敏结果出来后参考结果用药。如病情紧急,先经验用药,但用药前先留取相应标本,待病原菌和药敏结果出来后再参考调整药物(以临床治疗效果为准,药敏作为参考)。

3、预防用药:依据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中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有关规定执行

4、分级使用抗菌药物。依据卫生部办公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中:“非限制使用”、“限制使用”和“特殊使用”的分级管理原则执行。

5、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依据生部办公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第四执行。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预防与控制制度

医院获得性肺炎(HAP),又称医院内肺炎(NP),是我国最常见的医院感染类型,呼吸机相关肺炎(VAP)尤为严重。根据卫生部医院感染控制项目组的相关要求和我院的具体情况,特制定以下防控措施:

一、如无禁忌证,应将床头抬高30-45°;

一、对存在HAP高危因素的患者,建议洗必泰漱口或口腔冲洗,每2~6小时一次;

二、鼓励手术后患者(尤其胸部和上腹部手术)早期下床活动;

三、指导患者正确咳嗽,必要时予以翻身、拍背,以利于痰液引流;

四、严格掌握气管插管或切开适应证,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患者应优先考虑无创通气;

五、对气管插管或切开患者,吸痰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吸痰前、后,医务人员必须遵循手卫生规则;

六、尽量使用经口的气管插管;

七、呼吸机螺纹管每周更换1次,有明显分泌物污染时则应及时更换;湿化器添加水可使用新制备的冷开水,每天更换;螺纹管冷凝水应及时做为污水清除,不可直接倾倒在室内地面,不可使冷凝水流向患者气道;

八、对于人工气道/机械通气患者,每天评估是否可以撤机和拔管,减少插管天数;

九、正确进行呼吸机及相关配件的消毒:

1、消毒呼吸机外壳、按钮、面板,使用75%酒精擦拭,每天1次

2、耐高温的物品如呼吸机螺纹管、雾化器、金属接头、湿化罐等,首选清洗消毒机清洗消毒,干燥封闭保存。不耐高温的物品如某些材质的呼吸机螺纹管、雾化器等,应选择高水平消毒方法,如2%戊二醛、氧化电位水、过氧乙酸或含氯消毒剂等浸泡消毒,流动水冲洗、晾干密闭保存。也可选择环氧乙烷灭菌(选择其中之一的方法);

3、不必对呼吸机的内部进行常规消毒。

十一、不宜常规采用选择性消化道脱污染(SDD)来预防HAP/VAP;

十二、有关预防措施对全体医务人员包括护工定期进行教育培训。

留置尿管所致尿路感染的预防和控制制度

尿路感染(UTI)是第二位常见医院感染类型,75%~80%与留置导尿管相关。为有效预防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特制定以下防控措施:

一、插管前准备的措施

1、严格掌握留置导尿管的适应症,尽量避免不必要的留置导尿;

2、仔细检查无菌导尿包,如过期、外包装破损、潮湿,不得使用;

3、根据年龄、性别、尿道情况选择合适的导尿管口径、类型。通常成年男性选16F,女性选14F;

4、规范手卫生和戴手套的程序;

5、对留置导尿患者,应采用密闭式引流系统。

二、插管时的措施

1、常规的消毒方法:用0.5%的碘伏消毒尿道口及其周围皮肤粘膜,程序如下:

(1)男性:自尿道口、龟头向外旋转擦拭消毒,注意洗净包皮及冠状沟。(2)女性:先清洗外阴,其原则由上至下,由内向外,然后清洗尿道口、前庭、两侧大小阴唇,最后会阴、肛门,每一个棉球不能重复使用;

2、插管过程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动作要轻柔,避免尿道粘膜损伤;

三、插管后的预防措施

1、保持尿液引流系统通畅和完整,不要轻易打开导尿管与集尿袋的接口;

2、如要留取尿标本,可从集尿袋采集,但此标本不得用于普通细菌和真菌学检查;

3、导尿管不慎脱落或导尿管密闭系统被破坏,需要更换导尿管;

4、疑似导尿管阻塞应更换导管,不得冲洗;

5、保持尿道口清洁,日常用肥皂和水保持清洁即可,但大便失禁的患者清洁以后

还需消毒;

6、患者洗澡或擦身时要注意对导管的保护,不要把导管浸入水中;

7、不主张使用含消毒剂或抗菌药物的生理盐水进行膀胱冲洗或灌注来预防泌尿道感染;

8、悬垂集尿袋,不可高于膀胱水平,并及时清空袋中尿液;

9、长期留置导尿管病人,定期更换导尿管(1次/2周)和集尿袋(2次/周);10、11、疑似出现尿路感染而需要抗菌药物治疗前,应先更换导尿管; 每天评价留置导管的必要性,尽早拔除导管。

四、培训和管理

1、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宣教;

2、定期公布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UTI)的发生率。

血管内导管所致血行感染的预防和控制制度

血管内留置导管广泛应用于各临床科室,尤其是重症监护病房(ICU)。因导管插入、护理等不当,导致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十分常见,部分病人因此而死亡。根据卫生部医院感染控制项目组的相关要求和我院的具体情况,特制定预防CR-BSI措施如下:

一、插管时

1、深静脉置管时应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操作要求,插管部位应铺大无菌单;

2、操作人员应戴帽子、口罩、穿无菌手术衣;

3、认真执行手消毒程序,戴无菌手套,插管过程中手套意外破损应立即更换;

4、插管过程中严格遵循无菌操作技术;

5、使用的医疗器械以及各种敷料必须达到灭菌水平,接触病人的麻醉用品应当一人一用一灭菌或消毒;

6、权衡利弊后选择合适的穿刺点,成人尽可能选择锁骨下静脉;

7、建议0.5%碘伏消毒穿刺点皮肤;

8、建议选用抗菌定植导管;

9、患有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患感冒等呼吸道疾病,感染或携带有MRSA的工作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进行插管操作。

二、插管后的预防控制措施

1、用无菌透明专用贴膜或无菌纱布敷料覆盖穿刺点;

2、定期更换穿刺点覆盖的敷料,更换间隔时间:无菌纱布为2d,专用贴膜可至7d,但敷料出现潮湿、松动、沾污时应立即更换;

3、接触导管接口或更换敷料时,须进行严格的手卫生,并戴手套,但不能以手套 代替洗手;

4、保持三通锁闭清洁,如有血迹等污染应立即更换;

5、病人洗澡或擦身时要注意对导管的保护,不要把导管浸入水中;

6、输液管更换不宜过频,但在输血、输入血制品、脂肪乳剂后或停止输液时应及 时更换;

7、对无菌操作不严的紧急置管,应在48h内更换导管,选择另一穿刺点;

8、怀疑导管相关感染时,应考虑拔除导管,但不要为预防感染而定期更换导管;

9、经过培训且经验丰富的人员负责留置导管的日常护理;

9、每天评价留置导管的必要性,尽早拔除导管。

三、培训与管理

1、置管人员和导管维护人员应持续接受导管相关操作和感染预防相关只是的培训,并熟悉掌握相关操作技能,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

2、定期公布CR-BSI的发生率。

四、循证医学不推荐的预防措施

1.不提倡常规对拔出的导管尖端进行细菌培养,除非怀疑有CR-BSI; 2.不要在穿刺部位局部涂含抗菌药物的药膏; 3.不要常规使用抗感染药物封管来预防CR-BSI; 4.不推荐通过全身用抗菌药物预防CR-BSI;

分析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多重反馈 篇3

小学语文教学多重反馈教学案例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很多无效的教学案例曝光。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老师应该综合起步、局部、止步反馈等不同的反馈方法,以减少各种缺少有效性的行为。在课堂环境中,老师应该根据学生心理与年龄特点,顺着学生的思维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得到知识的同时,得到更加丰富的情感经验。

一、无效的教学案例

(一)教学流程机械

从目前的教学情况来看,很多地方仍然存在无效教学的现象,例如,在学习《蜻蜓与蚂蚁》中,在上课前,学生已经将课文背诵下来,而老师却不管学生水平以及情绪,对学生在课堂的表现没有任何回应,而是机械的教学。在这个过程中,很多老师只考虑怎样将课文教的精彩,却没有站在学生的立场为学生考虑,从而让很多学生在朗读时出现欲罢不能的现象,这样不仅不能激发学生情感,思维也不能得到锻炼。

(二)在朗读中缺乏情感共鸣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很多老师由于自身素质或者教育理念老化,在课堂教学中没有根据使学生实际情况出发,片面地要求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却不知道怎样引导,所以对吸收与内化知识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偏远山区这种现象尤为突出。

(三)缺乏问题意识和思维训练

在《群英降马》中,很多老师不能激发学生思维的主要原因,是按照课本内容讲解。在简单的一问一答中,不仅不能带动课堂氛围,还会让整个课堂显得更加无趣。由于学生很少发表见解,所以老师只能重复自己的见解,导致师生与生生不能真正互动起来。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多重反馈

(一)起步反馈

在课堂教学中,为了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老师应该根据学生特点以及知识掌握情况,激发学习欲望。有效的课堂教学,不仅能凝结学生思维方式,还能给学生一个生动有趣的情感状态。所以,课堂反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老师在教学中应该充分发挥引导作用,让整个教学内容更加活泼、生动、自然。在这过程中,老师可以使用风趣幽默的语言,对课文内容进行预热。例如,在教学《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时,老师可以利用巧设“补白”等形式,向学生提问或者让学生对旅行进行讨论。当老师投入情感时,学生就很容易被感染和熏陶,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情感活动与思维中,迫切地需要理解课文内容。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能带动学生学习状态,还能促进学习活动的开展。

(二)局部反馈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都带着各自的差异。在课堂教学中,由于智力与接受能力等因素影响,有的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具有很强的能力,另外一些学生理解能力稍微差点。因此,在教学中,老师应该根据学生状况,进行分层教学法,在对少数优秀学生提出要求的同时,也应该让学习能力中等的学生拥有上进的机会;在不同的问题设置中,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原基础上得到提高。该环节的反馈,虽然是针对少数优秀学生,但是也是从课内教学向课外教学发展的重要渠道。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合理设置教学问题,努力开发学生思维。

例如,在《江雪》中,老师问学生:大冬天,这位老人真的是在钓鱼吗?对于智力与思维一般的学生对于这个问题虽然存在困难,但是却能激发学生思维,让学生用不同的眼光看待文中主人公。有的同学说:老人感到孤苦;有人说:他在锻炼意志;有人说:为了生计……这种局部反馈的方式不仅打开了学生思维,同时,也对该诗写作背景进行了探讨。这种小学语文课堂,不仅能提高智力,还能让课堂充满魅力与活力,从而展现出更多的课堂生机。

(三)止步反馈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止步反馈不仅是对一节课或者一个阶段的反思,同时也是教学方法与过程的总结。一堂高效的小学语文教学课堂,可以通过揭示规律、内容、精华,诱发学生对相关内容的学习兴趣与探索兴趣,将知识更加系统、完善的交给学生,给学生更好的印象。

在这过程中,良好的止步反馈,能帮助学生抓住学习脉络与结构,在巩固知识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归纳和概括能力,从而帮助学生开发智力,让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解《少年闰土》这篇课文时,通过学习少年闰土的机智勇敢、灵活聪明,让学生联想30年后的闰土会是什么样?对于这个问题,很多学生会根据少年闰土的爱好、性格特点进行想象。最后,为了让学生更加清晰地了解故事結局,老师说鲁迅的《故乡》有长大后的闰土,这样不仅能将课内知识延伸到课外,还能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三、结束语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老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特点,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打开思维,进行有效率的学习,养成良好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吕小英.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多重反馈\[J\].广西教育,2012,(06).

\[2\]郑秋娟.一年级语文评价初探\[J\].贵州教育,2005,(08).

\[3\]孙建国.论儿童文学视野下小学语文教学的价值取向\[J\].教育导刊,2009,(11).

多重相关性分析 篇4

风能、太阳能等能源作为清洁可再生能源在世界上得到大规模开发和利用。特别是风能资源的开发, 截至2012年底, 世界风能装机容量达到282.5GW, 其中中国达到75.32GW;预计2015年世界风能装机容量达到418.7GW, 其中中国达到100GW[1,2]。随着风电场规模的扩大, 同一区域内可能安装多个风电场, 而这些风电场内的风均属于同源风能, 即两个风电场内的风速具有相关性[3], 同样风向也具有一定相关性, 而且单个风电场内的风速和风向具有条件相依特性。因此, 在含多风电场的电力系统可靠性分析中, 模拟多个风电场的风速和风向数据时, 需要计及它们之间的相关性和条件相依性。尾流效应对风电场输出功率具有较大的影响, 特别是风电场内安装风力机的密度较大时其影响更突出[4], 因此在本文的可靠性分析中将计及尾流效应的影响。本文风向对风电场输出功率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尾流模型中。

近年来, 世界上很多学者对风速模型、尾流效应模型以及风速相关性模型进行了大量研究, 计及该模型分析了含风电场的电力系统可靠性。针对风速模型, 目前主要研究成果有: (1) 以自回归滑动平均 (ARMA) 模型为代表的时序风速模型, 该模型能够反映风速本身的自相关性[5,6], 主要用于时序可靠性评估方法中; (2) 以Weibull模型为代表的非时序风速模型, 该模型能够反映风速的分布特性[7,8], 主要用于非时序可靠性评估方法中。风向因素主要在尾流效应模型中考虑, 常用的尾流效应模型主要有用于分析平坦地形上尾流效应的Jensen模型[4,9]和用于分析复杂地形上尾流效应的Lissaman模型[10]。文献[4]研究了风电场内尾流效应对风电场输出功率和电力系统可靠性的影响, 尾流模型中计及任意风向、风切变、多台风电机组阴影区域重叠等影响因素。文献[10-11]分析了平坦地形和复杂地形上风电场尾流效应, 模型中考虑了风电场内风速时间延迟, 给出不完全重叠阴影面积的计算方法。以上均是从单个风电场角度分析尾流效应, 计及了风向对风电场输出功率的影响, 但在风速与风向样本模拟时没有考虑它们之间的条件相依特性。

Copula函数是用来描述变量间相关性的理论, 是连接变量联合分布和其边缘分布的函数。Copula函数的结构及其边缘分布具有灵活多样性, 且变量的边缘分布和Copula函数能够分别独立地建模和分析, 这些特性是Copula函数的优点, 也是它被广泛应用的主要原因。文献[3, 12-15]分别建立两个风电场的风速相关性模型, 分析风速相关性对电力系统可靠性的影响。其中, 文献[3, 12-13]均采用Copula理论建立风速之间的相关性模型。文献[14-15]通过相关性结构变换和风速分布转换方法建立生成相关性风速数据模型。以上有关计及风速相关性的电力系统可靠性评估研究中均没有考虑风电机组间尾流效应, 更无法计及风向影响, 因此评估结果偏向乐观。

生成具有相关性和条件相依性的风速和风向数据是研究含多风电场电力系统可靠性评估的先决条件。因此, 鉴于以上问题和研究的必要性, 本文采用Copula理论、风向经验分布和风速Weibull分布模型建立满足相关性和条件相依特性的风速和风向数据生成模型。

1 风速和风向相关及条件相依性分析

1.1 相关性的初步分析

相关性是指两风电场内风速与风速、风向与风向的相关性。本节取两个风电场实测小时风速和风向数据 (2010-01-01至2012-12-31) , 分析它们之间存在的相关性和条件相依性。利用式 (1) 中的线性相关系数 (ρ) 刻画它们之间的相关特性, 并绘制风速频率直方图和风向频率直方图以更直观地展示它们之间的相关性, 如图1所示。根据频率直方图的含义, 图中的频率是指落入各组距内的频数除以样本总数而得到的值。

在图1中, 为比较相关与不相关数据的差异, 也绘制了随机模拟的风速和风向数据 (该数据与原始风速、风向数据有相同的概率分布特性) 的直方图。

式中:X和Y为随机变量;E (·) 和D (·) 分别为随机变量的均值和方差。

经计算, 两风电场实际观测风向的线性相关系数ρ=0.86, 说明它们之间具有较高的相关性。如图1 (a) 所示, 两风电场的风向绝大部分分布在三维图的对角线上, 即风向A与风向B保持一致的增加或下降趋势。然而根据风向A与风向B的分布特性随机模拟风向的线性相关系数ρ=0.016 4, 说明这两列数据具有极弱的相关性, 从图1 (b) 中也可以看出, 它们零散地分布在三维平面上。采用相同的方法也可以分析两风电场风速之间的相关性。

综上所述, 同一区域内两风电场的风速与风速、风向与风向均存在一定相关性, 在模拟风速和风向数据时要计及它们之间相关性的影响。

1.2 条件相依性的初步分析

条件相依性是指单个风电场内风速与风向的相依关系。采用单个风电场实测小时风速和风向数据, 任取两个风向 (如以140°和240°风向为例) , 分别绘制该风向下风速的累积概率分布曲线和全部实测风速的累积概率分布曲线, 如图2 (a) 所示。可以看出, 三种风速分布曲线相差较大, 即不同风向下风速的分布存在差异, 或者说风速的分布依赖于风向。同样, 绘制该风电场风速和风向的频率直方图, 如图2 (b) 所示, 其线性相关系数ρ等于0.295, 该值也进一步说明风速和风向存在相依性。因此, 模拟风速、风向数据时需要考虑它们之间的条件相依性。

2 相关性和条件相依性模型

2.1 Copula理论及相关性模型

Copula理论源于Sklar提出的将一个n维联合分布函数分解为n个边缘分布函数和一个连接函数, 该连接函数即为Copula函数[16]。Sklar定理是Copula理论的基础。

2.1.1 Sklar定理

设F (x1, x2, …, xn) 为边缘分布F1 (x1) , F2 (x2) , …, Fn (xn) 的联合分布函数, 那么存在一个Copula函数C (·) 满足:

若F1 (x1) , F2 (x2) , …, Fn (xn) 是连续函数, 则Copula函数C (·) 唯一确定;反之, 若F1 (x1) , F2 (x2) , …, Fn (xn) 是一元分布函数, C (·) 是相应的Copula函数, 则F (x1, x2, …, xn) 为边缘分布F1 (x1) , F2 (x2) , …, Fn (xn) 的联合分布函数。

2.1.2 常用Copula函数

常用的Copula函数有正态Copula函数、Gumbel Copula函数、Clayton Copula函数、Frank Copula函数, 其中后三者为阿基米德Copula函数[17]。

正态Copula函数表达式如下所示:

式中:ρ为相关系数矩阵;Φρ为标准多元正态分布函数;Φ和Φ-1分别为标准正态分布函数及其逆函数。

阿基米德Copula分布函数统一表达式如下所示:

式中:φ (·) 为阿基米德Copula函数C (·) 的生成元。

单参数二元Gumbel, Clayton, Frank Copula函数的具体表达式分别如下所示[16]:

式中:α为Copula函数中的未知参数。

针对Copula函数的选择, 本文采用经验Copula函数与理论Copula函数之间的欧式距离最短为准则选择Copula函数[17]。

2.1.3 Copula函数的相关性测度

本文采用Pearson线性相关系数ρ和Kendall秩相关系数k描述随机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其中, ρ由式 (1) 计算, k主要用于描述两组随机变量变化趋势的一致性, 其值由下式计算:

式中: (X1, Y1) 和 (X2, Y2) 为独立同分布的随机变量;p (·) 为表示概率的函数。

2.2 条件相依性的风速和风向模型

典型的风速分布模型有Weibull模型、正态分布模型、Gamma模型等。本文采用两参数Weibull模型模拟风速w, 其概率密度函数fV (w) 和累积概率分布函数FV (w) 如下面公式所示。

式中:a和b分别为Weibull模型的尺度参数和形状参数, 其值均大于0。

风向像风速一样具有随机性, 但鲜有能够较好地描述风向分布特性的典型概率分布模型。因此, 本文首先将风向样本进行聚类, 并统计聚类后各风向的概率, 再采用经验分布函数FDk描述风向的分布特性, 如式 (11) 所示。

式中:θ1, θ2, …, θm为将聚类后的风向从小到大排序后的值, θ1<θ2<…<θm;p (θi) 为θi对应的概率, i=1, 2, …, m;m为聚类的状态数。

由图2 (a) 知, 不同风向对应不同的风速概率分布特性曲线, 因此本文采用式 (12) 表示风速与风向的相依关系, 即用给定风向θ条件下的风速分布特性描述其相依关系。

式中:w (θ) 为当风向为θ时的风速样本值;a (θ) 和b (θ) 分别为当风向为θ时风速Weibull模型的尺度参数和形状参数。

2.3 风速与风向样本生成模型

2.3.1 风向及风速生成模型

设随机变量R1和R2均服从[0, 1]均匀分布。对于任一R1值, 将轮盘赌选择方法和插值方法应用到式 (11) , 可得到与R1相对应的风向θ, 如式 (13) 所示。该方法得到的样本与原始样本保持相同分布特性。

对式 (12) 实施逆变换, 得到其逆函数, 如式 (14) 所示, 利用该式即可生成与风向有条件相依关系的风速数据。

在式 (12) 和式 (14) 中, 对于不同的风向θ, a (θ) 和b (θ) 不尽相同, 本文根据历年观测风速和风向数据, 并利用最大似然估计方法[18]估计a (θ) 和b (θ) 值。

2.3.2 二维相关均匀随机数生成方法

根据历年观测风速和风向数据分别建立它们各自的Copula函数。基于风速Copula函数和风向Copula函数, 分别生成具有相关性的二元[0, 1]均匀分布随机数 (Uw, Vw) 和 (Uθ, Vθ) 。由于 (Uw, Vw) 和 (Uθ, Vθ) 的生成步骤相同, 下面用 (u, v) 统一描述具有相关性的二元随机数的生成步骤。针对Copula函数C (u, v) , 具有相关性的二元随机变量 (u, v) 的生成步骤如下。

步骤1:产生[0, 1]均匀分布的独立随机数u和s。

步骤2:对C (u, v) 求偏导, 即。设Cu-1为Cu的逆函数, 则v=Cu-1 (s) 。那么 (u, v) 即为具有相关性的一对二元随机变量。

将得到的二元相关随机数 (u, v) 分别代入相应的风速和风向样本生成模型, 即可得到具有相关性和条件相依性的两风电场风速 (wA, wB) 和风向 (θA, θB) 数据。

结合Copula模型和风速风向样本生成模型, 详细的风速和风向建模和样本生成流程如图3所示。

3 尾流效应及系统可靠性评估

3.1 风电机组间的尾流效应

常用的尾流模型有Jensen模型[9]和Lissaman模型[10], 它们分别用于描述平坦地形和复杂地形上的尾流效应。设win和win′分别为平坦地形和复杂地形上吹向上游风力机的风速, 则沿着风向方向且距离上游风力机h处的下游位置处的风速w (h) 和w′ (h) 由下式计算[4,10]:

式中:r为风力机叶轮半径;l为尾流下降系数;Asi为下游风力机落入上游风力机i的阴影区内的面积;df为风速下降系数;ζt为推力系数;Nup为上游风电机组的数目。

将观测处的风速折算为叶轮轮毂处的风速[4]:

式中:wz和wref分别为z和zref高度处的风速;z0为地面粗糙度。

本文假定风电机组能够实现最大功率点跟踪。风速与风电机组输出功率P (w) 的关系可用式 (19) 近似表示[19]。

式中:wci, wr, wco分别为风电机组的切入、额定和切出风速;Pr为风电机组的额定功率;c1, c2, c3为系数, 由wci和wr确定且为恒值。

3.2 含风电场的电力系统可靠性评估

将风电场和传统发电厂组成的发电系统称为组合发电系统 (combined generation systems) 。设某区域有两个风电场接入到电力系统。本文采用Monte Carlo方法[20]评估组合发电系统的可靠性。图4给出将风速风向数据生成模型应用到电力系统可靠性评估中的流程图。

计及风机的随机故障, 并假定故障风机不产生尾流效应。采用缺电概率 (LOLP) 、缺电时间期望 (LOLE) 和期望缺供电量 (EENS) 指标[21]描述系统可靠性水平。

4 算例分析

4.1 风速风向数据生成及模型验证

设区域内有两个风电场 (风电场A和风电场B) , 根据风电场历史观测风速和风向数据[22]建立相关性模型、条件相依性模型和风速风向生成模型。两个风电场的历史观测风速和风向统计量见表1。

4.1.1 Copula函数选择

根据历史观测数据, 采用最大似然估计方法计算正态Copula函数、Gumbel Copula函数、Clayton Copula函数、Frank Copula函数的未知参数α, 其结果如表2所示。

计算四种理论Copula函数与经验Copula函数之间的欧式距离以选择误差较小的理论Copula函数, 其结果如表3所示。

从表3可以看出, 对本文使用的风向样本建立Copula相关性模型时, 宜采用Frank Copula函数模型, 而对使用的风速样本建立Copula相关性模型时, 宜采用正态Copula函数模型。

4.1.2 条件相依的风速模型

历史风向数据是以10°为间隔, 即从0°至350°共36个风向 (0°和360°为同一风向) 。根据统计论原理和最大似然估计方法计算各风向的概率和风速Weibull参数估计值, 其值详见附录A表A1。

4.1.3 风速和风向数据模拟

基于Copula模型选择和数据生成方法, 分别采用Frank Copula函数和正态Copula函数模拟两风电场的风向和风速数据。并对模拟数据和原始数据的统计特性和分布特性进行比较, 其统计特性如表4和表5所示。

从表1、表4和表5知, 模拟数据和原始数据的均值、标准差、相关性值均非常接近。说明本文所提算法和所建模型能够较好地描述风的统计特性和相关特性。

图5为风电场A的模拟数据和历史统计数据的分布特性比较图 (采用同样方法可对风电场B的数据分布特性进行比较) 。由图5知, 模拟数据和历史统计数据的概率分布曲线非常接近, 说明由本文算法和模型生成的数据能够很好地刻画原始风速和风向数据的分布特性, 该结论更进一步证明算法和模型的正确性和合理性。

4.2 含风电场的电力系统可靠性评估

设区域内有两个风电场, 每个风电场内分别安装20台相同型号的风电机组, 将风电场接入到IEEE-RBTS可靠性测试系统中。该组合系统包括总装机容量为240 MW的传统发电机组11台, 峰值负荷为200 MW的时序负荷曲线, 其他可靠性基本参数详见文献[23]。

设每个风电场内的风力机分布成4行5列, 其中, 相邻两行和两列的距离均为600 m。风电机组的额定容量为1.5 MW, 切入、额定和切出风速分别为4m/s, 10 m/s, 22 m/s;风力机叶轮半径r为40m;轮毂高度为80 m;尾流下降系数l和地面粗糙度z0分别为0.075 m和0.03 m[4];风电机组的故障率为0.04。

本节选取相关系数不同的两组风电场 (即风电场A和B、风电场C和D) 分别进行可靠性分析。风电场A和B的历史观测数据的相关系数见表1和表5。风电场C和D的历史观测数据风向与风向之间、风速与风速之间、风电场C的风向与风速之间、风电场D的风向与风速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42, 0.65, 0.19, 0.22。

根据可靠性评估理论, 风电场接入前, 该测试系统的可靠性指标LOLP, LOLE, EENS分别为0.000 416, 3.64h/a, 37.86 (MW·h) /a。采用本文提出的数据生成算法, 模拟计及相关性和条件相依性的两风电场风速和风向数据, 并将该数据代入风能转换模型、尾流效应模型和可靠性评估模型中评估风电场接入电力系统后的组合系统可靠性。

当风电场接入测试系统后, 对以下3种情形进行评估分析 (三种情形均保持相同的统计特性和分布特性) 。

Case 1:历史观测风速与风向统计数据。

Case 2:具有相关且条件相依性的风速与风向模拟数据。

Case 3:既不相关也不相依的风速与风向模拟数据。

当考虑风机间尾流效应影响时其评估结果如表6所示;当不考虑风机间尾流效应影响时其评估结果如表7所示。

注:表中LOLE和EENS的单位分别为h/a和 (MW·h) /a。

注:表中LOLE和EENS的单位分别为h/a和 (MW·h) /a。

从表6和表7可以看出, 风电场接入电力系统后显著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风力机间的尾流效应对系统可靠性有负面影响。Case 2与Case 1的评估结果非常接近, 说明本文所建模型的正确性;然而Case 3与Case 1评估结果存在一定差异, 其差值约占Case 1中相应指标的10%, 说明在可靠性评估中, 模拟风速和风向数据时需要考虑它们之间的相关性和条件相依性, 而独立生成的风数据将导致评估结果偏向乐观。本文采用两组风电场观测数据进行分析, 其结论均一致。

5 结语

两风电场的风速和风向数据之间存在相关性和条件相依性。含风电场的电力系统可靠性评估中, 模拟具有相关性和条件相依性的两风电场风速和风向数据是可靠性评估的先决条件。本文建立两风电场风速与风速、风向与风向间的Copula相关性模型, 以及风速与风向间的条件相依模型, 进而建立满足上述特性的风速和风向数据生成模型。采用实际风电场观测数据对上述模型进行了验证, 结果表明采用本文方法模拟的数据与原始数据能够保持相同的相关性和条件相依性, 以及相同的统计特性和分布特性, 该结论说明本文所提算法和模型的正确性。

计及风电场中风机间尾流效应, 将上述模型应用到IEEE-RBTS可靠性测试系统中, 并采用Monte Carlo方法进行可靠性评估, 评估结果表明在可靠性评估中, 风速和风向数据的模拟需要考虑它们之间的相关性和条件相依性, 而独立模拟的数据将导致评估结果偏向乐观。

附录见本刊网络版 (http://www.aeps-info.com/aeps/ch/index.aspx) 。

摘要:同一区域内两风电场的风矢量 (风速和风向) 均存在相关性和条件相依性, 在含风电场的电力系统可靠性评估中模拟具有相关性和条件相依性的风速和风向样本是进行可靠性评估的先决条件。文中根据Copula理论建立两风电场风速与风速、风向与风向间的相关性模型, 采用经验分布和Weibull分布模型, 以及聚类、变换和插值方法建立风速与风向的条件相依模型, 进而建立具有相关性和条件相依性的两风电场风速和风向数据生成模型。采用实际观测风速和风向数据对所提方法和模型进行了验证, 结果表明模拟数据能够保持与原始数据相同的相关性、条件相依性、统计特性和分布特性, 从而证明了模型的正确性和实用性。将该模型应用到IEEE-RBTS可靠性测试系统中, 测试结果表明上述模型可直接应用于风电场可靠性效益和影响分析中。

多重阻击下的企业营销战略分析 篇5

▲基金项目:本文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基于多重阻击的企业自我保护战略研究》(70372031)

内容摘要:wto的营销思想就是主张有条件地限制以低价为核心的营销战术,并力图引导实施以差异化为核心的非价格营销战略。从这个角度审视我国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的营销行为,发现

确实存在诱发多重阻击的营销战术缺陷。加强全球营销管理,好范文,全国公务员公同的天地实施创造性营销战术组合,是企业在共赢开放战略条件下应对多重阻击的有效选择。

关键词:多重阻击营销战术差异化营销组合创新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品面临倾销、反倾销、反补贴与保障措施等多重阻击,此种情况并没有随着入世而改变。2002-2005年,我国对进口产品共发起31项反倾销调查,占全部反倾销立案(1997-2005)的72;与此同时,国外对我国出口产品共发起反倾销、反补贴与保障措施等立案调查313起,占1978-2005年全部立案总数的35。从管理的角度看,与贸易摩擦有关的政治、经济与法律因素,本是企业必须面对和适应的营销环境。而在自由贸易条件下,如何应对或避免法律纠纷,已经成为企业必须面对的重要经营问题。因此,本文对我国企业进行营销战略分析,力图提供一种基于全球营销管理的应对多重阻击的新视角。

wto对企业营销战略的基本导向

wto宗旨中的营销思想。根据《建立世界贸易组织协议》序言的内容,可以将wto的宗旨简洁地概括为三个层次:提高生活水平,保障充分就业、实际收入和有效需求的持续增长,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扩大商品、服务的生产与贸易。从某种意义上说,wto宗旨是自由贸易环境下现代营销思想的高度概括,体现了企业在自由竞争环境下的基本要求与发展趋势:即企业需要建立双赢的营销观念,学会在自由贸易条件下的沟通与合作,同时还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wto有关规则中的营销内涵。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限制进口数量在进口国的过快增长。其中,反倾销与反补贴针对的是低价营销战略所实现的市场份额增加,保障措施尽管不以低价为构成要件,但市场份额的迅速提升却与之存在必然的联系。为此,wto通过《保障措施协议》序言强调了市场结构调整的重要性,通过不可申诉补贴指出了走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方向,通过《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确立了以知识产权为核心的自主创新的至高无尚地位,通过对环境与劳工标准的关注提示低成本竞争是有底线的。用营销战略的语言表达,就是wto主张参与贸易自由化的企业,应该有条件地限制以低价为核心的营销战略,尽可能地实施以差异化为核心的非价格营销战略。

我国入世文件中三个争议条款中的营销指南。不论是《中国入世议定书》第15条规定的我国企业在反倾销案中的非市场经济待遇,还是《中国入世议定书》第16条规定的以市场扰乱为核心保障措施(即特别保障措施),以及《中国入世工作组报告书》第242段规定的可以重新使用纺织品配额的特别保障措施(即特殊保障措施),都表明了wto各成员对我国产品以低价抢占市场行为的特别关注。其意义在于提醒入世后的我国企业,入世就意味着需要改变惯性思维而另辟途径,追求共赢才是参与、推进自由贸易并分享好处的基本途径。

多重阻击下的企业涉案产品营销战略分析

根据全球营销管理,营销战略包括差异化、营销组合和销售三个要素,目的在于将营销战略所确定的思维份额变成现实的市场份额。为方便分析,可以将多重阻击下企业涉案产品的营销行为归为三类:一是国内市场导向型营销,以受到倾销的新闻纸和化工产品为典型;二是产能过剩型的出口营销,以彩电和钢铁产品为典型;三是进口国市场导向型的出口营销,以纺织品和鞋类为典型。

(一)差异化战略

差异化是营销战略的核心,其本质在于适应和促进进口国市场结构的变化趋势,并尽可能避免与本地产品的正面竞争冲突,目的在于为实现贸易自由化的互利共赢创造条件。应该说,差异化早已成为我国企业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是在实际执行中,特别是在与外国产品相竞争的过程中常常发生偏差。

国内市场导向型产品主要立足于满足国内市场需要,而且国内市场需求旺盛,其市场是一个正在成长中的市场。国内市场导向型产品一般以国内市场细分为基础,以国内市场为其目标市场,以差异化产品满足国内市场需要。但与进口的倾销产品相比,其在质量、技术含量等方面都不占优势,基本上处于同产品档次和水平。从全球营销管理的角度看,国内市场导向型产品的差异化是低水平的,其营销战略基本上可以归结为无差异的营销战略。

多重相关性分析 篇6

【摘 要】 目的:回顾性分析2013~2014年我院临床分离多重耐药菌(MDRO)的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控制MDRO 感染提供依据。方法:将2013~2014年检验科细菌室对我院多重耐药菌监测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分离出致病菌7324株,多重耐药菌1997株,占33.7%;耐药菌以革兰阴性菌居多,多重耐药菌中占前三位的为: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鲍曼不动杆菌。结论:革兰阴性杆菌耐药菌株的增加,对临床抗感染治疗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合理选用抗菌药,加强感染监测和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是控制感染播散的可行方法。

【关键词】 多重耐药菌;抗药性;感染控制

【中图分类号】R9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5)13-0137-03

多重耐药菌(MDRO,multidrug resisont orgonism)感染已遍布全球,在社区或医院中引起散发、交叉传播、甚至暴发流行,已经成为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1],其产生与流行已构成社会性危害, 医院多重耐药菌感染已成为世界范围的威胁[2],为及时掌握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分布,加强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降低发生医院感染的风险,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现将本院2013~2014年住院患者分离出的病原菌进行分析,以了解多重耐药菌分布及菌种特征,探讨感染相关因素及对策,为临床预防控制感染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回顾性分析2013~2014年我院住院患者临床血液、尿液、粪便、痰液等不同标本分离出的致病菌7324株,其中多重耐药菌1997株,同一患者不同时间分离出相同菌株只计1株。

1.2 方法 细菌药敏鉴定及菌株分离与鉴定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1版),常规方法从各种临床标本分离细菌,采用珠海黑马DL-96型全自动病原菌鉴定及药物分析仪进行菌株鉴定及药敏试验。对检测出的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产超广谱β-内酚胺酶(ESBL)细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PDR-ABA)、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PDR-PAE)等进行统计分析。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组间比较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多重耐药菌菌种分布 MDRO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占89.1%。MDRO株数前三位的分别为: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鲍曼不动杆菌。MDRO分离率最高的菌种为铜绿假单胞菌达68.7%,其次为鲍曼不动杆菌36.9%。见表1。

2.2 标本分布 两年总计送检各类标本1997个,其中以痰和尿标本为主,分别占63.0%和21.4%。见表2。

2.3 多重耐药菌科室分布 全院11个内科科室多重耐药菌总计占45.52%,9个外科科室总计占22.13%,综合ICU占23.74%。见表3。

2.4 耐药性分析 革兰阴性菌及革兰阳性菌对常用抗菌药的耐药率。见表4。

3 讨论

3.1 MDRO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随着抗菌药物在临床上广泛应用,细菌耐药性日趋严重,而且细菌耐药性具有地区性差异,及时了解各地区和医院的细菌耐药情况,对掌握病原菌构成及耐药性变迁情况,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具有重要意义。

全年共检出致病菌7324株,其中多重耐芍菌1997株,检出率27.2%。致病菌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72.1%),与其他医院研究结果相近[3]。革兰氏阴性致病菌占前三位菌种为条件致病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多重耐药菌占前三位的分别为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鲍曼不动杆菌,分析原因,与近年来第三代头孢抗菌药物在临床上的不合理应用使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耐药菌流行[4]。耐药菌分离率最高的为铜绿假单胞菌,对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呋辛酯、复方新诺明耐药率100.00%。究其原因为铜绿假单胞菌拥有巨大并且复杂的基因组,不仅含有自己的药物抗性基因,还能从其他细菌获取抗性基因,从而对多种抗菌药物有天然或获得性的多重耐药性[5]。大肠埃希菌对氨苄西林耐药性较高,对碳氢酶烯酶类抗菌药的耐药率相对较低,对亚胺培南和美洛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0.13%和0.23% 。调查显示革兰阳性耐药菌较少(10.9%),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呋喃妥因和万古霉素敏感性较好,分别为1.32%、2.34%,与国外[7]的30%~50%相比较耐药率略低。但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医院及社区感染的重要条件致病菌,且近年革兰阳性球菌感染有增多的趋势[5],应加强对新入院及MRSA易感者的检查。

3.2 MDRO科室和标本分布 从标本的构成比看,排在前两位为痰、尿分别占63.0%和21.4%,分析原因一方面可能是痰、尿标本较血以及分泌物等具有易于采集,对患者无伤害易于接受。另一方面可能与血液标本的量不够、严重溶血、严重脂血、标本污染等不合格血标本,且阳性率不高,仅有7.5%[8]有关。说明MDRO主要发生在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这与内科患者占比较大相一致。内科、ICU发现MDRO株数比例较大,主要原因为内科患者多为感染患者,使用抗菌药物频繁。而ICU为多重耐药菌感染发生的重点科室[9],患者多为其他科室转入,病情较重,且在转入TCU前已使用过多种抗菌药物。

3.3 预防与控制MDRO措施 要遏制耐药菌不断上升,应针对其危险因素着手。首先减少气道、尿道定植菌的数量,减少气管插管、导尿管插管等各类侵入性操作及持续时间。其次加强医院感染管理,加强手卫生和医院环境卫生的管理,严格执行一床一巾,拖把分区使用、多重耐药菌患者接触隔离等措施,切实遵守无菌操作规程,并对控制措施的落实进行具体监测[10],制定奖惩制度,对控制措施落实情况进行考核,以确保落实到位。再次加强对标本采集方法的培训,努力提高各类标本的送检率以及标本合格率。根据药敏结果用药,杜绝不必要预防性用药。最后,加强患者及家属的宣教,防止耐药菌在病床间传播。

参考文献

[1]张卓然,倪语星.临床微生物学和微生物检验 [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289.

[2]Waiters AS, LeBrocq C, Dhar A , et al . Valida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Restless Legs Syndrome Study Group rating scale for restless legs syndrome[J]. Sleep Med, 2003, 4(2):121-132.

[3] 张任飞, 马永能, 潘淑. 2010年某院主要病原菌耐药监测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2, 9: 1079-1081.

[4] 戚少云, 马兴好, 闵建珍,等. 多重耐药菌感染预防及护理进展[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 2011, 7(20): 2476-2478.

[5]Brüssow H. Pseudomonas biofilms, cystic fibrosis, and phage: a silver lining [J]MBio, 2012 ,3(2) :12-61.

[6] 李乡,李光荣,向成立.2008年临床分离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8):1155-1158.

[7]刘振华,李彦,贾淑琴,等.重症监护病房病原菌分布与耐药分析[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2009,19(22):3116.

[8]李梦妮, 邱萌, 吴蓉,等.不同血标本采集法对病原菌检出率的影响研究[J]. 中华全科医学, 2012,10(1):107-109.

[9]Seral C, Saenz Y, Algarate S, et a1. Nosoeomial outbreak of methicillin and linezolid-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epidermidis associated with cathete related infections in intensive care unit patients[J]. Int J Medical Mcmbio, 20ll, 30(1): 354-358.

[10]Clocks A, Cohen B, Behta M, et al. Contact precautions for multidruy-resistant organisms: Current recommendation and actual practice [J]. Am J Infect control, 2010, 38(2): 105-111.

多重相关性分析 篇7

1 病例介绍

病例1:患者女, 58岁, 右乳腺癌术后右锁骨淋巴结转移, 于2014年10月31日在右上肢贵要静脉行PICC置管术, 过程顺利患者无不适, 上臂围23 cm, 导管置入体内长度45 cm, 外露7 cm, 置管后行X线拍片示导管尖端位于第6胸椎水平。使用导管为美国巴德公司的三向瓣膜式4Fr PICC导管。2014年11月4日下午, 患者出现发热, 最高体温39.2℃, 右上肢PICC置管部位局部红肿, 触痛, 皮温高, 考虑为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或败血症, 予以拔除PICC导管, 导管尖端行细菌培养并行左右手血液细菌培养, 细菌培养结果为金黄色葡萄球菌, 立即采取隔离措施, 做好消毒隔离工作。抗感染治疗, 右上肢予如意金黄散+蜂蜜+温开水调糊外敷, 远红外线灯照射2次/d, 30 min/次, 加强换药。2014年11月6日, 患者体温恢复正常, PICC置管部位红肿稍减轻, 触痛减轻。2014年11月13日, 患者PICC置管部位局部红肿消退, 疼痛减轻, 连续两次复查血液细菌培养均无细菌生长, 予以解除隔离。

病例2:患者男, 65岁, 肺癌并脑转移瘤, 肝脓肿, 于2014年11月29日在左上肢贵要静脉行PICC置管术, 过程顺利患者无不适, 上臂围27 cm, 导管置入体内长度43 cm, 外露7 cm, 置管后行X线拍片示导管尖端位于第7胸椎水平。使用导管为美国巴德公司的三向瓣膜式4Fr PICC导管。2014年11月30日, 患者左上肢PICC置管部位轻微疼痛, 置管部位红肿, 皮肤温度正常。2014年12月1日, 患者出现发热, 最高体温39.6℃, 伴有寒战, 结合患者有行PICC置管, 考虑败血症可能, 行血液细菌培养, 细菌培养结果为金黄色葡萄球菌, 立即采取隔离措施, 消毒。抗感染治疗, 拔除导管, 左上肢予如意金黄散+蜂蜜+温开水调糊外敷, 加强换药, 2 d后红肿、疼痛消退。患者抗感染治疗第3天体温恢复正常, 1个星期后连续2次复查血液细菌培养均无细菌生长, 予以解除隔离。

2 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合并多重耐药菌感染原因分析

2.1 患者因素

(1) 免疫力低下, 属感染高发人群。2例患者均行同步放化疗, 均有白细胞低。有报道[2]认为, 血液肿瘤疾病患者由于骨髓抑制, 免疫力低下, 易发生感染, 置管后更是感染高发人群。

(2) 依从性差, 对携带PICC导管的日常生活注意事项不了解。2例患者置管后, 均有进行淋浴过程中因保护措施不到位导致敷料潮湿的情况。

2.2 护理因素

(1) 护理人员操作不当。护士在置管过程中不规范的操作及不注意无菌环境、护理人员在换药过程中未严格执行手卫生和导管维护流程, 这些都有可能导致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3]。

(2) 维护不规范。根据文献报道[4], 皮肤消毒不彻底, 敷贴面积小, 敷贴有松动、卷边、潮湿、污染、未及时更换, 患者健康教育不到位等因素均有可能导致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

(3) 护理人员对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相关知识不掌握, 对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危险性、危害性认识不足, 对早期的感染症状没有足够重视, 对置管后的机械性静脉炎与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早期症状没能区分, 并及时进行处理。

3 对PICC置管患者预防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护理措施

3.1 置管前的患者评估

行PICC置管前, 充分评估患者的情况, 特别是行同步放化疗的患者, 密切关注患者白细胞情况。对于骨髓抑制严重的患者, 暂不予置管, 予升白细胞治疗, 提高免疫力, 待白细胞上升后, 再行置管, 以避免高危人群的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

3.2 加强健康教育

置管前与患者进行详细沟通, 告知患者携带PICC导管的相关注意事项及对日常生活的影响程度, 并充分评估患者的依从性。置管后告知患者可以淋浴不可盆浴、泡澡、游泳。淋浴前使用塑料保鲜膜以穿刺点为中心环绕贴膜处两圈以上, 上下两头边缘用胶布贴紧, 淋浴后检查贴膜下有无浸水, 如有浸水应立即请护士更换贴膜。

3.3 消毒

置管前处置室用紫外线消毒室内空气30 min, 消毒后避免人员进出走动。置管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备物前使用流动水洗手, 戴口罩、帽子、无菌手套, 穿无菌手术衣, 铺大无菌单, 实施最大化无菌屏障。皮肤消毒可使用碘伏, 75%酒精脱碘, 最大面积的消毒整个手臂, 消毒后患者手臂不可随意摆动。在PICC穿刺过程中为避免感染的发生, 刘志敏等[5]认为应遵循轻、稳、快、准的原则, 尽可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将穿刺完成, 有效地减少穿刺区域的暴露时间。

3.4 规范化培训护理人员的导管维护流程

对新护士及新轮转入科的护理人员, 由经过培训、有一定经验的护士进行一对一的培训, 培训后须进行考核, 合格后方能进行导管维护, 维护过程中严格执行手卫生、无菌操作, 随时评估新护士及新轮转入科护士的知识掌握和标准执行情况, 这对降低感染率至关重要。

4 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转播的措施

多重耐药菌 (MDRO) 是指对临床使用的三类或以上不同类别的抗菌药物同时呈现耐药性的细菌。其防护措施有一下几点。

(1) 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特别是置入了中心静脉导管的患者, 应当避免交叉污染, 减少感染的危险因素。

(2) 加强医院卫生环境。患者病房内设专用物品, 对患者经常接触的物体表面, 须每天用含氯消毒剂进行清洁、擦拭消毒。对使用过的抹布、拖把必须进行消毒处理。

(3) 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4) 严格遵循手卫生规范。接触患者前后, 实施诊疗护理操作前后, 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后, 接触患者周围物品后, 摘手套后, 从患者身体的污染部位转到清洁部位实施操作时, 都应当实施手卫生操作。

(5) 做好工作人员及家属的健康教育。

(6) 严格实施消毒隔离措施。床头挂上接触隔离标识, 首选单间隔离, 尽量限制、减少人员出入, 使医护人员相对固定, 专人诊疗护理。

(7) 医疗废物管理。锐器置入专用锐器盒内, 其余医疗废物、生活垃圾均使用双层黄色专用垃圾袋集中收集, 并做好标识后送医疗废物暂存间。

(8) 对医务人员、清洁工人、患者及家属做好培训、宣教。

(9) 根据文献报道[6], 在整个多重耐药菌预防和控制过程中运用心理学知识, 充分沟通、倾听、陪伴和尊重患者, 使患者情绪稳定, 可提高治疗效果。

5 结语

肿瘤患者放化疗过程中, 因射线、化疗药物的影响, 出现骨髓抑制, 导致机体免疫功能下降, 属于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 因PICC置管引发的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 不仅增加了患者身体、心理上的痛苦, 同时还加重了患者家庭的经济负担, 感染严重时甚至可能会增加病死率。医护人员在诊疗护理过程中, 要严格进行无菌技术操作, 严格执行手卫生, 有效地控制和预防感染。在防止并发症发生的同时, 做好健康教育, 尽可能地避免PICC的非计划性拔管, 使患者得到最满意的治疗和护理。

摘要:目的 探讨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合并多重耐药菌感染发生的原因及相应的护理措施。方法 分析2例PICC置管后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合并多重耐药菌感染的详细观察记录资料, 找出发生感染的原因, 并给予相应护理。结果 2例PICC置管患者发生感染与患者本身免疫力低下、对PICC相关知识欠缺以及护理人员的无菌操作不严有关, 患者经过相应的治疗、护理后均痊愈。结论 PICC留置期间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与患者本身的免疫力及健康教育、护理人员的无菌操作不严、换药不及时等有关, 通过医患双方的共同重视和护理人员的积极干预, 可极大程度地减少其损害程度。

关键词: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多重耐药菌感染,护理

参考文献

[1]杨方英, 吴红娟, 张美英, 等.问题管理对肿瘤患者PICC主要并发症的影响[J].护理学报, 2009, 16 (23) :33-36.

[2]梁沣.肿瘤患者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集束化干预措施[J].吉林医学, 2014, 35 (11) :2488-2489.

[3]嵇燕君.乳腺癌化疗患者PICC导管的护理及相关性血流感染的预防[J].当代护士 (中旬刊) , 2012 (9) :61-62.

[4]吴惠莲.25例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医药前沿, 2013, (35) :63-64.

[5]刘志敏, 刘纯一, 石书芹, 等.比较超声引导下与盲穿使用改良Seldinger技术置入PICC导管的临床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 2012, 27 (9) :773-775.

多重相关性分析 篇8

剪切波速测试的技术方法和必要性在《地基动力特性测试规范》 (GB/T5 0269-97) 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01) 中已有明确规定。建筑场地覆盖层厚度和建筑场地的类别划分, 一般也要依据场地剪切波速的测量。场地剪切波速对地基土的动力学参数的计算、建筑地基的承载力、地层沉积年代的确定、饱和砂土的液化判别和场地微振卓越周期的估算都有直接或者间接的意义[1,2]。

目前, 我国工程剪切波速测量方法主要有单孔法、跨孔法和面波法。《地基动力特性测试规范》中对这三种方法的技术要求都有明确的规定。实际工程中, 单孔法应用最为广泛, 该方法利用水平锤击上压重物木板的端部激发剪切波, 木板下部铺沙垫平, 以保证与地面紧密接触[1,2]。木板下面埋置触发传感器, 长轴向中垂线对准测试孔, 孔口与木板的距离在1~3m之间。单孔法剪切波速测量时, 当井下探头在预定深度处固定好后, 沿木板纵轴方向分别打击木板两端, 以记录极性相反的两组激发剪切波波形, 这一特征有利于剪切波的分辨。井下探头记录中剪切波的到时读取方法是在两个水平检波器记录中, 取振幅较大的记录通道作为灵敏接受方向, 根据两个方向激发剪切波极性反转的特点, 确定剪切波的初至, 初至时刻与触发传感器信号的起点的差, 就是激发剪切波的旅行时间[3]。判断初至时间差是场地波速测量的关键, 也是难点。由于信号频率的分散性和环境因素等造成的触发传感器和探头输出的波形不是很相似, 因此很难判断波形的初至时间。地脉动和仪器电流引起的信号成分也是影响识别波形初至时间的一个重要因素。地脉动频率非常低, 一般低于10Hz, 由仪器电流引起的信号频率往往为高频率信号, 因此可以通过带通滤波器滤除这些干扰信号[4]。

目前用单孔法测试场地剪切波速时常用以下三种方法来确定到时差:

(1) 人工寻找触发传感器输出波形和两个探头输出波形的初至时刻, 然后求其差。此方法操作简单, 但因环境噪声的影响, 往往不能准确地找到剪切波的初至时刻。

(2) 正反波形叠加法。此方法操作简单, 但跟方法 (1) 一样, 没有采取降噪措施, 而很难准确地判断出剪切波的初至时刻。

(3) 互相关函数法。互相关函数能提高信噪比和判断出两相似信号的相位差或到时差, 但当信号的信噪比比较低时, 容易产生误判。

当剪切波信号与触发信号比较相似的情况时, 上述三种方法能比较准确地分析出两信号的初至时差。但在实际波速测试过程中常常遇到以下两种情况:当测点比较深或噪声比较大, 剪切波衰减比较大或被噪声埋没, 使剪切波信号的波形与触发信号的波形非常不相似, 上面三种方法就不能准确地从噪声中分辨出微弱的剪切波信号的初至时间, 导致求出的剪切波速为负值;当测点很浅时, 因地面其它振动的影响, 使求得的剪切波速往往比实际值大很多或小很多。

自相关分析能去除信号的白噪声, 互相关分析能提取两信号的相似成分和计算出两相似信号的相位差或到时差[5]。本文结合剪切波速测试数据分析特点, 提出通过多重互相关分析来提取出两信号中的相似成分及精确求出其相似成分的到时间差。

1多重互相关分析的原理

假定两个信号y00 (t) 和y01 (t) 分别为:

y00 (t) =x0 (t) +n (t) (1) y01 (t) =x0 (t+t0) +n (t) (2)

式中:x0 (t) 为有用信号;n (t) 为白噪声。在信号处理方面, 经常用自相关法和互相关法来提高信噪比, 而且还可以用互相关法来求两相似信号的相位差或时差。从有用信号的角度来看, y00 (t) 和y01 (t) 在时间差上相差t0。设信号采样时间为T, y00 (t) 和y01 (t) 的互相关函数为y010 (τ) , y00 (t) 的自相关函数为y001 (τ) 。

由相关性质可得x0 (t) 与n (t) 的互相关系数值为0;当T趋于无穷大时, n (t) 自相关值为0。但是T在现实采样中不可能趋于无穷大, 故n (t) 自相关值只能是比n (t) 值更小, 但不为0, 而是逐渐趋于0, 因此式 (3) 可写成:

y010 (t) =x1 (t+t0) +n1 (t) (4)

式中:x1 (t+t0) 为x0 (t) 与x0 (t+t0) 的互相关函数, n1 (t) 为n (t) 的自相关函数。

同样式 (5) 可写成为:

y001 (t) =x1 (t) +n1 (t) (6)

式中: x1 (t) 为x0 (t) 的自相关函数。

由此可得, 从有用信号角度来看, y001 (t) 与y010 (t) 时差为t0。从噪声角度看, n1 (t) 比n (t) 更小, y001 (t) 和y010 (t) 的信噪比比y00 (t) 和y01 (t) 的信噪比高, 更容易看出有用信号的时域特性。

y020 (t) 为y001 (t) 与y010 (t) 的互相关函数, 则:

y020 (τ) =12Τ-2Τ2Τy001 (t) y010 (t+τ) dτ (7)

y002 (t) 为y001 (t) 的自相关函数, 则:

y002 (τ) =12Τ-2Τ2Τy001 (t) y (t+τ) dτ (8)

因为y001 (t) 与y010 (t) 在时域上相差时间t0, 所以由自相关特性和互相关特性可得y002 (t) 和y020 (t) 也在时域上相差时间t0, 且信噪比有所提高。

y0n0 (t) 为y00 (n-1) (t) 与y0 (n-1) 0 (t) 的互相关函数, y00n (t) 为y00 (n-1) (t) 的自相关函数, 则y0n0 (t) 和 y00n (t) 更能清楚地显示y00 (t) 和 y01 (t) 的时域特性。因y0n0 (t) 信噪比比y0 (n-1) 0 (t) 的信噪比更高, 从而更能准确的测量出y00 (t) 与y01 (t) 的时间差t0。而y00n (t) 更能准确地测量出y00 (t) 信号的有用信号x0 (t) 的周期。

2实验验证

x (t) =sin (20πt) +n (t) n (t) 为幅值为1的白噪声信号。编写程序模拟得图1波形。设y (t) =sin (20πt+π3) +n (t) n (t) 为幅值为1的白噪声信号, 编写程序模拟得图2所示波形。

图1和图2无法辨识正弦信号。对两信号进行一重自互相关分析后, 其相关函数的波形如图3和图4所示。有用信号逐步显现出来, 但还是看不出有用信号的时域特性。对两信号进行二重自互相关后, 其相关函数的波形如图5和图6所示, 可以辨识出原信号的某些时域特性, 如有用信号为正弦信号和准确的显示正弦信号的周期。实验分析结果见表1。

因此, 多重互相关分析可准确地提取出两微弱相似信号的相位差或初至时差值, 为测量更深土层波速提供了理论依据。

3场地剪切波速测试数据分析

用多重自互相关分析法对辽宁新城市大学城5号教学楼场地2号孔第1个测点的数据来分析触发信号与探头采集的信号的初到时差。此测点深1m, 土的主要成分为淤泥, 其实验剪切波速为60~130m/s[6]。其原始波形见图7和图8, 一重相关的波形见图9和图10, 二重相关的波形见图11和图12, 分析结果见表2。

4 G01波速测试系统-剪切波速自动识别软件简介

基于以上的思路, 编写了剪切波速自动检测软件。此软件主要由带通滤波器、波形截取、多重自互相关分析、波速计算、结果优化和形成Word形式的标准的剪切波速测试报告等程序块组成。表3和表4为采用本软件对辽宁新城市美心花园第23号孔的剪切波速分析结果。

将表3中得到的剪切波速与表4进行对比, 表明所测得波速准确地反映了此孔的土层分布情况。

5结语

由实验数据和实际场地剪切波速测试数据分析可得出下面结论:两相似信号的多重互相关函数信号与两信号中的任何一个信号的等重自相关函数信号的到时差 (相位差) 等于两相似信号本身的到时差 (相位差) 。且多重相关后, 相关函数信号只表达出两信号的同频率成分的时域特性。在对场地剪切波速测试数据处理时, 多重互相关函数能精确地提取出触发信号与井下三分向探头输出信号的相似成分, 从而准确地计算出场地剪切波速。

摘要:论文介绍了一种提高剪切波速测量精度的新方法——多重互相关函数法。考虑到判断场地剪切波到时差的困难, 提出了用多重互相关函数来求得两剪切波的到时差。对噪声比较大的信号需要进行多重自相关分析才能达到较高的信噪比;互相关分析可求取两相似信号的到时差, 但当两信号噪声比较大时, 所求得的到时差误差较大;自相关函数本身可进行多重自相关分析, 互相关函数结合多重自相关函数后, 也可以进行多重互相关分析。实验表明:多重互相关函数能提高触发信号和井中三分向探头输出信号的信噪比和精确地识别出它们的到时差。基于此原理设计了剪切波波速的测试系统, 此系统能自动分析出测点的剪切波速和形成完整的报告。

关键词:多重互相关函数,剪切波速,到时差,单孔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地基动力特性测试规范 (GB/T50269-97) [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3.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01) [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1.

[3]林宗元.岩土工程试验监测手册[M].沈阳:辽宁科学出版社, 1994.

[4]侯兴民, 薄景山, 杨学山, 刘德东.互相关函数在单孔法剪切波速测量中的应用[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2004, 24 (2) :60~65.

[5]应怀樵.波形和频谱分析与随机数据处理[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 1985.

节目主持人多重角色话语分析 篇9

要探究主持人的角色, 我们首先要从主持人入手, 然后进一步通过话语的文本分析, 来看主持人是否拥有多种角色, 有哪几种角色, 每一种角色是如何实现的。主持人, 在舞台上, 更多的是通过他的讲话来进行节目。

在研究中, 我们需要对主持人的话语进行分析。话语分析“话语”是语言, 但不是对象化的物化语言, 而是有着时间向度的、在传播对话中的语言。它包括话语的生产过程、解释过程以及语言使用的情景, 意义与传播共生、共存并随语境表现为多样性。[1]如何界定话语分析这个问题, 语言学家们虽然没有统一的说法, 但都倾向于把它看作是对语境中语言如何用于交际所做的研究。M.A.K.Halliday在论述语言学的定义时曾经说过, “语言学是一门研究人们如何通过‘使用语言’交换意义的学问”。把话语分析看作是“一门具体研究人们如何通过‘使用语言’即通过真实的话语活动交换意义的学问”。[2]

托马斯依据会话的生产者对所传递的信息所负责任的大小的程度将该类话语角色类型细分为五种具体的话语角色:说话者、作者、传递者、代言者、传声筒。[3]在这里, 作者指的是话语的原创者, 参与交流中的一个原始身份。在日常生活中, 不同交际者对这几种身份有不同的运用。在这五种话语角色中, 一位主持人会有不同的角色担当。

在中国的电视节目中主持人可以说是一个不亚于明星名人的角色, 他们运筹帷幄、灵活应变。他们的话语也是常常令人回味深思, 包含着许多不同层次及的含义。在央视, 我们可以看到有朱军、董卿这样稳健的主持人;在地方台, 可以看到像何炅、汪涵这样娱乐一点的主持人。其实, 每一场演出, 每一个舞台, 都可以看到主持人的灵活的话语应变。在这里, 选取了比较有代表性的一个案例。那就是在《我是歌手》第三季。孙楠退出, 汪涵救场的台词。这一段救场讲话里, 一个主持人包含了许多角色。

首先汪涵和孙楠确认:“楠哥我特别想问一下刚才您说的每一句话都是内心所想所感, 都是你自己拿定主意之后的观点?”这是在向大家表示这个行为是孙楠自主选择的, 不是台里的责任, 也所谓重要的事要说三遍, 虽然没到三遍, 但是这么紧张的环境相信大家也都听清楚了。此外, 这个问题基本是无须思考就能脱口而出, 说短点就是:“孙楠你说的真的?”这里他从一个基本的逻辑斯文问对方, 确认这个选择的真实性, 同时传递出一个观点, 这个是一个他人的自主选择。这里, 汪涵扮演的就是一个说话者和传递者。

然后汪涵说起了自己的主持生涯他先说再这样的场合是摊上了大事, 但是我不怕, 我为啥不怕, 因为有亿万观众在台下, 在电视机前给他力量给歌手期待。这里汪涵用了他自己的亲身经历, 来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演绎了一个作者的角色。这段话的创作, 是汪涵在台上表达自己观点的话语。

汪涵接着说还可以从各位的姿态当中可以感受到他们内心的那种力量, “这个力量足够给楠哥, 给红姐, 给The One, 给李健, 给维维, 给黄丽玲, 给所有的歌手, 给彦斌”。这个就是一个代言者角色。他为其他选手说话, 表达出其他选手的状态。即使出现演播事故, 但是其他选手依旧要表演下去。

汪涵让观众鼓掌给比赛的歌手以鼓励, 然后汪涵很机智地说了一句:“楠哥, 不信你听”然后大家啪啪啪鼓掌。这是告诉孙楠还是依然爱你, 尊重你的决定。这里, 就是汪涵传声筒的一个角色。这个不同于上面所说的, 上面是汪涵将孙楠的意思传递给观众, 这里, 是将观众的态度传递给孙楠。汪涵的救场词, 可以说是体现了多年的主持功底, 演绎了一个十分全面的主持人角色。

话语角色一般呈现两种状态:当不考虑节目中的具体话题和具体情境的前提下, 只是从理论上来进行分析, 主持人的话语角色是比较固定和单一的。如果主持人不是节目的编剧, 那么节目的编剧是作者, 而主持人是说话者和代言者。如果主持人同时是节目的编剧, 那么主持人只是说话者。之所以主持人不能作为传声筒, 是因为传声筒只代表某一团体或个人, 不是该团体中的一员, 只是传递该团体或某个人的言语意图而已, 因此传声筒是不需要对他的言语信息负责的。

当考虑具体话题和具体情境时, 主持人担任的话语角色就呈现比较灵活多变的状态。此时, 从表面上来看, 主持人与日常交际者几乎是一致的, 但其实他们之间有一个根本区别, 那就是主持人永远不可能充当传递者以及纯粹的传声筒。传递者所传递的话语是未经作者授权与许可的, 对于一名专业的主持人, 如果说出未经他人授权与许可的信息, 那么容易出现播出事故。因此, 除特殊情况除外, 主持人都会细致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不允许这种话语出现。而传声筒是不具备自己意志的说话者, 也就是传声筒对其所说的话语负责程度最小, 因为他只是传达别人的观点, 话语内容与自身无关。

主持人在主持节目时, 无时无刻不需要自己意志的参与, 即使有时表面上他们是在陈述他人的话语, 但其实陈述的目的也是为了从嘉宾那里获取他们所需要的信息。

参考文献

[1]胡春阳.传播的话语分析理论[D].复旦大学, 2005.

[2]朱永生.话语分析五十年:回顾与展望[J].外国语, 2003 (3) .

多重发现存在本质的语境分析 篇10

一多重发现是语境定义权竞争的产物

多重发现研究肇始于奥格本(William Ogburn,1886-1959)和托马斯(Dorothy Thomas,1898-1990)的著名论文“创造发明是必然的吗?”,该文及其附带的“两人以上在同一时间分别完成的发明和发现一览表”(简称“一览表”)是多重发现研究的案例基础。奥格本通过对一览表中多重发现案例的统计分析,提出了科学创新的“文化决定论模型”[3]43:认为作为在文化继承中积累起来的一定的知识,并且作为引导研究者关注特定问题的社会发展,创新实质上已经变得不可避免了。默顿(Robert Merton,1910-2003)在奥格本和托马斯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多重发现假设”[1]490:认为所有的科学发现,包括那些表面上像是单一发现的发现在内,大体上都是多重发现。西蒙顿(Dean Simonton)则通过对一览表中案例的统计分析,提出了科学发现的“机遇模型”[4]14:认为文化进步与科学发现并没有必然的相关性,科学发现源于机遇。纵观各家观点,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往往先从科学史料中搜集大量的多重发现案例,然后通过对这些案例的统计分析得出结论,这种研究方式能够较好地把握多重发现存在的整体状态,但也存在若干值得注意的问题,其中一个关键疑问就是,科学史的文字记录能否准确而充分地反映科学发现的历史事实。

波兰尼(Michael Polanyi,1891-1976)的默会理论为回答这一疑问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他认为,人类知识不仅包括能够用语言充分表达的“名言知识”(articulate knowledge),而且包括不能用语言充分表达的“默会知识”(tacit knowledge),很多时候,默会知识比名言知识更接近科学发现的本质,但是客观主义往往片面拔高名言知识的地位,忽视默会知识对科学发现过程的控制作用,结果则可能歪曲了真理的概念。[5]286克服客观主义语形和语义分析的片面性,强调意向性心理状态的实在性,是语境本体论的根本要义[6]49,心理意向不仅贯穿在科学发现的过程之中,而且蕴含于发现成果的符号命题之内,所以,如果仅仅把科学发现结果的符号命题作为判断依据,忽略潜存于科学发现操作和表征之中的意向性差异,就可能把本质不同的发现看成是实质相似的发现,进而忽视不同研究传统的根本差异。例如,微积分发明被认为是典型的多重发现,实际上,在流数法和微分学的发明和表征中蕴涵着不同的认知意向:牛顿(Isaac Newton,1642-1727)把无限可分的原子及其运动作为流数法的隐喻,莱布尼茨(Wilhelm Leibniz,1646-1716)则把有限可分的单子及其关联作为微分学的隐喻;流数法的内容与其标志符号相互游离,“点记法”示意性较差;微积分的内容与其标记符号相互融合,“d记法”起到了阿里阿德涅线的作用;牛顿属于分析主义的科学传统,莱布尼茨则属于整体主义的哲学传统。[7]92

那么,科学史记载的多重发现的相似性从何而来呢?科学文本是对科学实践的语言模拟,但是科学文本并非只是纯粹地再现科学实践,而是记录者在特定语境的约束下,重新建构科学实践和可能实在的过程,因此科学文本的相似性并不一定就是科学实践相似性的直接映照,往往更可能是文本写作者在特定语境约束下的重新建构或“再语境化”(recontextualization),这种再语境化的过程,很多时候就表现为某一重要科学发现“语境定义权”或曰学术主权的竞争。科学发现优先权的竞争,表面上看是争取科学发现的时间优先性,实质上是争夺科学发现的“语境定义权”(definition of the situation)[8]58,谁获得了对新发现的语境定义权,谁就可能重新建构出新的学科范式,并以此范式为核心塑造出新的语境系统,当这种语境成为科学活动的主流语境,其他科学理论要想获得生存权利就必须要接受新语境的改造,这不仅包括对其表征形式的重新塑造,而且包括对其认知语境的重新置换。这样,即使表面相似而实质不同的科学发现,也可能被重新构造成具有实质相似性的多重发现。

例如,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列(Joseph Priestley,1733-1804)首先给出了“脱燃素空气”的燃素说解释,随后法国化学家拉瓦锡(Antoine Laroisier,1743-1794)给出了“氧气”的氧化说解释,当氧化说在竞争中战胜燃素说获得燃烧理论的语境定义权后,“脱燃素空气”就被重新定义为“氧气”,普利斯特列也成了“氧气”的发现者。但是,正如郭贵春先生在其研究中所指出的那样,这个构造过程不是无中生有的随意编造和拼接,而是要求获得时间、空间以及其间一切可观察和不可观察的整个系统的集合,这一集合应包含对象的整个可测度的运动轨线、因果链条或合理的可预测性。[6]49虽然普利斯特列没有给出“脱燃素空气”符合科学规范亦即符合氧化学说科学语境的解释,但他确实发现了氧气这种自然物质,这是“脱燃素空气”被转译为“氧气”的因果链条的基点。由此可见,多重发现是语境定义权竞争的产物,离开了对主流科学语境学术主权的竞争,多重发现问题也就失去其存在的价值。极端情况如中医和西医,在相当多疾病的认识方面都具有完全不同的语境认知,因此,也就基本上不存在多重发现的竞争与冲突,相反彼此由于语境不同而相互质疑的问题显得更加突出。

二多重发现同时性意义的语境依赖

多重发现又称为“同时发现”(simultaneous discoveries),同时性是多重发现的主要特征之一。但是,同时发现的内在意义是什么?这个问题尚未得到明确的回答。法国科学院常任秘书阿拉戈(Francois Arago,1786-1853)说:“‘大约在同一时间’证明不了任何东西,因为相差几星期、几天、几个小时、几分钟都有可能产生优先权的问题。”[1]439阿拉戈的话代表着大多数科学家对同时发现的真实看法,虽然他们有时会说自己与他人同时做出了某项发现,但是科学家们为争取科学发现优先权而采取各种权宜之计的行为表明,他们实际上否认同时发现的现实存在。在现实中,客观上同时的科学发现的确极少存在,所谓的同时性实际上来自某种判定尺度的选择,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选择什么样的判定尺度,二是为什么选择这种尺度,前者是显在的标准,后者是内在的根据。本文将主要集中于对后者的探讨。奥格本、默顿、西蒙顿等人都曾编制过体例相似的多重发现表,但都没有明确说明选取怎样的判定尺度及其原因,不过,默顿曾隐含地说道:“即使历法时间上相距遥远的发现,人们也可能根据知识在不同文化中积累的状态以及这些发现在其中出现的不同社会结构,把它们看作是在社会和文化时间上同时或差不多同时完成的。”[1]510由此可见,默顿实际上是把知识的积累状态和社会结构作为同时性的判定尺度,但是,这种基于文化决定论的解释并不能明确说明同时性的意义,正如奥格本所说的那样,“尽管发明需要依赖现存的文化,但并不能说同样的发明需求必有同样的文化历史,两种不同的文化情境可能产生同样的发明或看起来是同样的发明”。[3]44简言之,文化历史与同时发现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因果联系,而且文化上的同时性只是循环论证:一方面,同时发现由文化积累状态或社会结构来说明,另一主面,文化积累状态或社会结构又由同时发现的出现来确证。

从语境分析来看,无论从客观的时间顺序还是从文化的积累状态来说明多重发现的同时性,在本质上都是“超语境”的解释,即脱离了多重发现产生和存在的特定语境,以理想化的状态来考察多重发现的同时性。实际上,多重发现同时性的意义不在于对客观同时的真值判断,而在于对特定语境——语境或范式转换的历史关节点——中学术主权的建构或具体语用,因此所谓的同时性“只有根据语境才能真正回答”。[6]48同时性的具体语用主要表现在科学发现优先权的竞争之中,正是各种现实的或潜在的科学发现优先权的竞争才赋予了同时性丰富的现实意义。

例如,生物进化论的提出被看作是典型的同时发现,但是在其背后隐藏着更为复杂的社会意义。1838年,达尔文(Charles Darwin,1809-1882)就初步形成了生物进化思想,1844年,他完成了阐述生物进化论的理论纲要,这标志着达尔文的进化论已经成熟。1856年,达尔文接受赖尔(Charles Lyell,1797-1875)的建议开始著述《物种起源》,1858年,正当达尔文全身心地投入写作之时,他收到了华莱士(Alfred Wallace,1823-1913)寄来的全面论述生物进化的论文。达尔文先是按照华莱士的要求将其论文寄给赖尔,并表示希望单独发表华莱士的论文,随即又写信向赖尔表达了对发现优先权的矛盾心情,而后达尔文又给胡克(Joseph Hooker,1817-1911)寄去1844年的原稿作为确认优先权的物证。正是在这种复杂的情况下,赖尔和胡克为了避免可能出现的优先权争论,决定在1858年7月1日召开林耐学会,并在会上同时宣读了达尔文和华莱士的论文,会后又将其同时刊发,于是生物进化论成为典型的同时发现。[9]122-138从这个过程可以看出,虽然达尔文和华莱士的论文是同时发表的,但这显然是科学共同体在特定语境下对二者学术主权同时建构并认同的结果,正是这一空前的认知统一,生物学才掀起一场科学革命。

三多重发现独立性判断的语用渗透

科学制度的根本目的是拓展人类知识,独创性是科学规范的最高要求,科学家作为科学制度的主体,只有当他们对科学发展作出独创性贡献时,才能证明自己成功地实现了角色要求,是合格的科学工作者。但是,如何界定科学发现的独创性是科学评价中的一大难题,托马斯在叙述编辑多重发现表的主要困难时就曾经说:“界定新贡献的标准是模糊不清的,某项研究是否由个人独立完成的,往往是由他的后继者和竞争者提出疑问”。[3]45萨顿(George Sarton,1884-1956)也曾经表达过相似的看法,他说:“绝对从零开始的创造,即便出现也是十分罕见的,大部分创新只不过是旧要素的新组合,因此创新程度也不过是一个解释问题,在相当程度上它可能因历史学家的体验、观点或成见而有所不同”。[10]3-4因此,解析科学发现的独立性,是深刻认识多重发现存在本质的又一重要问题。

在科学编史学中,存在辉格解释和非辉格解释两种主张,历史的辉格解释主张参照今日来研究过去,但是非辉格解释认为,这种直接参照今日之观点和标准来进行选择和编织历史的方法是历史理解的障碍,历史更本质的价值就在于恢复过去具体生活的丰富性和复杂性。然而,历史内容是无限丰富的,要想把所有历史事实都充分记录和表述下来也是不可能的,因此任何历史著作都必然是节略的历史,从某种意义上说,历史研究的全部困难都来自有关节略的根本性问题,[11]正是在节略标准的选择上,历史学家的个人体验、观点或成见就不可避免地会渗透进来。多重发现是否具有独立性的判断困难也是如此,初看起来,似乎是界定标准的模糊不清,实质上却和科学史家进行判断的价值取向相关联,判断者的研究目的、个人偏好、民族心理、利益追求等都会对其判断产生影响。如前所述,多重发现的竞争实质上是争夺新发现的语境定义权,当某一科学发现获得语境定义权并成功地创造出新的科学语境之后,“落后的发现者将不得不为避免被人怀疑剽窃他人研究成果而自我辩护”,[12]但是,从法律辩护的逻辑来看,当事人自我辩护的效力要低于局外人旁证的效力,所以当事人的学生、朋友或其他人常常成为当事人的同盟军,但他们参与优先权争论的目的并非只是表达没有私立的道德义愤,[1]394而是试图与当事人结成荣辱与共的“信誉联盟”,通过协助当事人争得科学发现的优先权来提高自己的“信誉资本”(credibility capital),[13]216这也是历史的辉格解释的现实根源所在。由此可见,科学发现的独立性判断是在特定解释语境下的“术语优选”[6]52,判定科学发现独立性的“真理的标准是依赖语境的”。[14]6

默顿曾把卡文迪什(Henry Cavendish,1731-1810)未发表的成果与已经被普遍承认的其他发现看作是多重发现,[1]491但是,如果在卡文迪什的成果公开发表并得到社会普遍承认之后,再拿出其他普通科学家未发表的成果,它们的独立性是否能得到社会承认呢?这种历史转换将把我们考察的视角从“法律书籍转向当法律还只是草案之时的国会”[15]48。卡文迪什未发表的发现之所以日后能够获得社会的普遍认可,并非源于对其研究过程的详细考察,而是源于人们对其科学天才的历史信念,既然他们已经做出了许多重要的科学发现,理所当然能够独立做出这些未发表的发现;但是,对于那些在科学史上未曾做出任何重要发现的普通人,人们就会持谨慎的怀疑态度,既然他们从未做出过任何重要发现,也很难想象他能做出与伟大科学家相匹敌的成果。这种怀疑产生的原因,不在于这些发现是否真的是独立发现,而在于其发现者学术主权的地位劣势,前者通过先前的语境建构已经建立起强大的学术主权,而后者则完全没有这些历史的积淀,于是将不得不面对前者的强烈质疑和抵制。这说明,对多重发现是否具有独立性的判断,也将受到特定语境以及参与者利益乃至思维惯性的影响,在这里,马太效应似乎也同样会产生作用。任何关于多重发现独立性的判断,都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具体语用环境及其价值选择的深刻影响。

四结语

综上所述,语境分析法为我们重新审视多重发现问题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探索视角。为在更广阔的思想空间中理解多重发现的存在意义,借助语境分析方法,关于多重发现的存在本质,至少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应全面认识多重发现的意义。逻辑实证主义把科学命题的意义等同于逻辑证明和经验验证,把科学发现过程中学术主权的获得看成是无意义的形而上学命题,事实上,学术主权是客观存在的现实,它们不但驾驭着科学发现的可能方向,而且因果地蕴含于科学发现的符号命题之中。因此,如果仅仅根据科学发现在语言上的相似性,或者文化积累状态的模糊类比,而不充分考虑科学发现在不同语境中的具体语用,就可能把本质上不同的两个发现当作多重发现,或者简单地将后来拥有学术主权的发现者想当然地看作是多重发现的优先者,并进而推出科学知识是线性发展的错误结论。

第二,应重新审视多重发现与科学竞争之间的关系。传统科学社会学把多重发现看作是科学竞争的诱因,但是,事实上正是科学竞争的特定语境才构造出现实的多重发现,或者说多重发现是科学竞争的产物而不是原因。科学家们讨论多重发现的目的,并非表示他们潜意识地认为科学发现原则上都是多重发现,而是在特定语境下竞争学术主权的一种社会修辞手法。

第三,传统科学社会学忽视对科学社会活动中语用影响的考察,否认科学评价和科学奖励中某种程度上的主观语用渗透,希望科学评价是毫无私利和偏见的客观判断。事实上,对多重发现存在本质的理解,也依赖于特定的解释语境和具体语用,特定判断语境的形成,必然要渗透表述者自身的某种价值选择或语用影响,脱离了具体语用渗透影响纯而又纯的科学规范和科学制度,也是抽象的和难以想象的。最后需要强调的是,尽管本文将研究目光聚焦在多重发现存在本质的语境分析上,并且认为多重发现很多时候实际上是特定语境下学术主权建构的结果,但对此不应做片面的“超语境”夸大。学术主权的语境分析是构造和理解多重发现本质意义的重要维度,但并非唯一尺度,我们观点的区别在于,要将对多重发现本质的确认,置于特定的语境环境之下,最终接受历史和经验的严格检验,正是在与各种语境要素时间和空间的具体关联中,多重发现的存在本质才得以具体而丰富地显现与展开。

摘要:多重发现是科学社会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探索多重发现的存在本质是认识其社会文化意义的前提。语境分析方法是深入探究多重发现存在本质的重要视角,文章应用语境分析方法,通过对已有多重发现理论和典型案例的分析认为,多重发现存在的本质在很多情况下并不仅仅是自然发生的客观事件,同时也是特定语境下学术主权建构的结果。

多重相关性分析 篇11

【摘要】目的:分析替加环素治疗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我院2013年1月-2014年6月期间诊治的63例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30例)与对照组(33例),对照组患者莫西沙星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替加环素治疗,观察患者的治疗效果及细菌清除率。结果:试验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试验组中有29名患者细菌彻底得到清除,细菌清除率为96.67%,对照组中有27名患者细菌彻底得到清除,细菌清除率为81.82%,试验组患者的细菌清除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替加环素治疗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关键词】替加环素;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3-0274-01

鲍曼不动杆菌具有很强的传播耐药性,临床表明,多重耐药、全耐药、广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已呈世界性流行,该病菌引起的感染已逐步成为全球抗感染领域的挑战[1]。本文旨在分析替加环素治疗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临床疗效,特收集我院的63例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患者进行了研究分析,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的63例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患者,所有患者均经防控专家共识和中国鲍曼不动杆菌感染诊治的标准[2]确诊,随机分为试验组(30例)与对照组(33例),试验组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27岁-84岁,平均年龄(50.34±18.35)岁;对照组中男19例,女14例,年龄22岁-85岁,平均年龄(51.45±18.46)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莫西沙星(国药准字J20090132 北京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生产)治疗,每次剂量3g,与浓度为0.9%的氯化钠溶液100ml混合静脉滴注,每日三次,持续治疗两周;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替加环素治疗,首次剂量为100mg,之后增加50mg,与浓度为0.9%的氯化钠溶液250ml混合静脉滴注,每日两次,持续治疗两周。

1.3效果判定标准

观察患者的治疗效果及细菌清除率。本次效果判定主要根据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试验技术标准[3]进行:痊愈:患者的咳痰、咳嗽等表现消失,血象恢复正常,影像检查未见肺部阴影;显效:患者的咳痰、咳嗽等表现得到明显改善,血象基本恢复正常,影像检查未见肺部阴影;有效:患者的咳痰、咳嗽等表现有一定的改善,血象存在好转,影像检查可见肺部阴影但明显减少;无效:无以上改善者。总有效率=(痊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0%[4]。

1.4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18.0统计软件加以分析,使用χ2检验统计计数资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结果

试验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试验组中有29名患者细菌彻底得到清除,细菌清除率为96.67%,对照组中有27名患者细菌彻底得到清除,细菌清除率为81.82%,试验组患者的细菌清除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具体情况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对比情况

组别例数痊愈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对照组338118681.82%试验组3010154196.67%3 讨论

鲍曼不动杆菌属于一类条件致病菌,在医院各处均有廣泛,很容易在住院患者皮肤、胃肠道、结膜、呼吸道、口腔、泌尿生殖道等部位定植,尤其是肺部,很容易引起获得性肺炎(HAP),最常见的为呼吸机相关肺炎。在2010年的时候,CHINET通过监测表明,在所有的不动杆菌中,鲍曼不动杆菌大约占据了总数的百分之八十五,与2009年的数据相比明显提高。同时,鲍曼不动杆菌具有很高的耐药性,在2012年的时候,CHINET通过监测表明,鲍曼不动杆菌对美罗培南和亚胺培南的耐药率均超过了百分之五十六,同时对头孢哌酮一舒巴坦的耐药率超过了百分之三十,对阿米卡星的耐药率超过百分之四十,对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超过了百分之四十五,而对其他测试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超过了百分之五十,对多黏菌素 B 和黏菌素的敏感率均超过了百分之九十[5]。

替加环素属于一类新型抗感染药物,在2013年上市,目前在多种多重耐药感染治疗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替加环素的药物成分中包含了阳离子一四环素类复合物形式,该成分能够利用主动转运机制穿过细菌外膜并聚积在包膜间质,继而侵入到细胞质,通过结合核糖体30S亚基,进一步对肽链的延长产生阻滞作用,最终使细菌蛋白质的合成受到抑制;同时,替加环素还可以通过与其他位点,充分保障药物对核糖体保护介导的耐药菌仍保持活性。目前国外一些研究机构已将替加环素纳入广谱高效抗菌药物的范围,并提出,该药物对临床难治性细菌具有较高的敏感性,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药物。同时,单独采用替加环素容易产生耐药性,因此在应用过程中可采用联合用药的方式。本次研究结果显示,采用替加环素治疗的试验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单纯采用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的对照组(P<0.05)。同时,试验组患者的细菌清除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了替加环素治疗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水跃翔,童海燕,鲍绪新,赵顺金,杨惠芳. 替加环素联合异帕米星治疗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肺炎疗效观察[J]. 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14,06:632-634.

[2] 章白苓,桂炳东,胡晓彦,胡龙华,贾坤如. 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对替加环素等15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分析[J]. 临床检验杂志,2011,07:553-554.

[3] 何超,康梅,陈知行,邓瑶,陶传敏,郭靓,谢轶. 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对替加环素敏感性降低的机制研究[J]. 现代预防医学,2012,10:2513-2515.

[4] 周广伟. 多粘菌素E、替加环素及比阿培南联合舒巴坦对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肺炎模型抗菌活性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3.

高压直流输电控制保护多重化分析 篇12

为了达到高压直流(HVDC)工程所要求的可用率及可靠性指标,HVDC输电控制系统全都采用多重化设计[1]。通常采用双通道设计,其中一个通道工作时,另一个通道处于热备用状态。当工作中的通道发生故障时,切换逻辑将其退出工作,处于热备用状态的通道则自动切换到工作状态[2]。为了防止HVDC保护装置本身的故障而造成运行可靠性降低,HVDC输电保护装置也采用了冗余配置。

本文首先介绍了控制保护冗余配置的概念及实现原理,分析了现有HVDC工程中没有完全冗余配置的元件及存在问题,结合近几次相关停运事故,提出了改进建议。本文还对高岭换流站在三重化保护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指出了三重化是测量装置、信号传输装置以及控制保护装置的完全三重化,在硬件和电源上完全独立。保护出口采用“三选二”方式,可以避免任何一套保护装置本身故障造成的保护设备误动和拒动。

1 直流控制保护双重化

1.1 MACH2系统双重化简介

为了使HVDC输电系统达到高利用率,将HVDC控制保护系统进行双重化非常必要。MACH2 (Modular Advanced Control System for HVDC and SVC 2nd Edition) 系统的可用率设计标准为100%,单点故障不允许中断运行,因此,控制保护系统各方面都必须冗余,双重化的范围包括从输入/输出回路到数据采集与监控(SCADA)、局域网(LAN)系统中的所有部分[3,4]。

1.2 分布I/O系统的双重化

分布式输入/输出(I/O)系统包括如下组成部分[5]:①交流场的交流保护(ACP)和交流现场终端(AFT)I/O;②直流场的直流现场终端(DFT)I/O;③交流滤波器保护(AFP)I/O;④换流变压器的变压器控制接口(TCI)或变压器现场终端(TFT)I/O;⑤平波电抗器的控制接口(SRCI)I/O;⑥水冷及阀厅(C&V)I/O。

分布I/O系统独立于ACP,AFP或极控和保护(PCP)系统之外,而且通道双重化,正常时2个通道都在运行。一次回路中所有的传感器都接至I/O系统,2个I/O系统分别连接传感器2个独立线圈。当主回路只有1个传感器时,这个传感器就与2个I/O系统相连,连接后能够实现在运行期间代替一个I/O系统的输入回路,同时不影响另一个I/O系统的运行。I/O系统连续监测I/O测量通道的运行,检测到偏移即发出报警,并根据故障的严重程度决定是否切换至备用系统。

来、去交流场的所有数字信号都送到I/O系统。与测量通道一样,数字I/O系统通道也接至冗余的2个系统,但是2个通道的信号都送给主回路设备,例如开关的跳闸信号。

1.3 分布子系统的双重化

分布子系统与分布I/O有相同的硬件特性。只有一点不同,就是子系统有它自己的控制保护功能。也就是说,对于系统A和B,子系统有它自己的切换逻辑和通信通道。因此,这一层切换到冗余系统不会引起PCP系统的切换,反之亦然。双重化的子系统有:①水冷控制保护(CCP)系统;②换流变压器的变压器电子控制系统(ETCS);③平波电抗器的平抗电子控制系统(ERCS)。

1.4 DOCT和DCOCT接口的双重化

主设备中带有直流光电式电流互感器(DCOCT)和数字光电流变送器(DOCT) 的远方接口[6,7]。低压侧的接口是一个外设部件互连接口(PCI)板,直接装在PCP和AFP柜的主机中。每一个测量设备和测量通道都实现了双重化,一个A系统、一个B系统。DOCT测量值通过6通道单光纤信号接口板SG101传送至主机,DCOCT测量值通过双通道双光纤信号接口板SG102传送至主机。

1.5 CAN总线和TDM母线的双重化

控制器局域网(CAN)总线通常作为冗余ACP,AFP,PCP系统的控制总线。这些系统总线彼此完全独立。PCP系统的总线由双重CAN总线控制。这种布置下分布式I/O系统接到每一个控制柜,这样所有保护功能都可以实现双重跳闸回路。因此,保护发出切换到冗余系统之后,双重跳闸回路都可用。

MACH2系统中的时分多路复用(TDM)母线是单向母线,并使用高速测量信号。2个数字信号处理器以点对点方式串联。与CAN母线一样,TDM母线也是双重化冗余布置。

2 直流控制保护三重化

三重化冗余控制技术在航空航天、军事、铁路、石油、化工、电力等要求高可靠性的行业得到了广泛应用[8]。为提高HVDC输电控制保护的安全性、可靠性和可用性,保证HVDC系统安全、可靠、减少误闭锁,将保护实现三重化是一种较好的技术措施。以高岭换流站为例,HVDC保护系统共配置A,B,C这3套极保护。3套保护采用“三取二”保护逻辑出口:2套保护动作,极保护逻辑跳闸;单套保护动作,极保护不跳闸[9]。三重化保护动作逻辑如图1所示。“三取二”逻辑可完全由软件实现,不会增加误动或拒动的概率。高岭站的控制系统仍是双重化的,配置了2个“三取二”逻辑来实现保护与双重化控制系统的接口。3套保护设备的所有与控制系统的接口信号,分别接入2个“三取二”逻辑单元,形成2路接口信号与控制系统对应连接。在一重及以上保护动作时,若处于运行(Active)状态的控制系统检测到接收到的电压、电流信号测量异常,将进行控制系统的切换,并闭锁或退出使用异常测量信号的保护,以避免测量异常时保护误动。

3 无双重化造成的事故及应对措施

3.1 葛洲坝站中性线压变测量异常导致双极停运事故

葛洲坝—南桥(以下简称葛南)HVDC系统的中性线电压测量装置安装在双极中性母线区域,其测量量既用于极Ⅰ保护,也用于极Ⅱ保护。2009年8月12日,当葛洲坝站中性线电压测量装置发生异常时导致双极相继闭锁。在葛南HVDC系统之后建设的龙政、江城和宜华等HVDC输电系统,设计进行了改进,极Ⅰ和极Ⅱ分别设独立的中性线电压测量装置,单一设备故障不会造成双极闭锁。在下一步葛南HVDC综合改造中拟增加中性线电压突变以及中性线电压测量装置功放报警信号启动录波的功能,以便及时发现测量异常,并将葛南HVDC系统中性线电压测量装置改造为极Ⅰ和极Ⅱ相互独立。

3.2 政平站换流变网侧A套管SF6压力监测装置事故

2008年5月27日13时55分,政平站因雷雨天气导致站用电波动,进而导致极ⅠC相Y,y接线换流变网侧A套管SF6压力监测装置发压力低信号,极Ⅰ闭锁,后将压力监测装置电源改接于站内不间断电源(UPS)屏,故障消除[10]。建议对SF6压力监测装置进行双重化以减少误动。

3.3 南桥站内冷水分支流量低的事故

2007年6月23日,南桥站发生了由于极Ⅰ内冷水3B分支流量低导致极Ⅰ直流闭锁事件[11,12]。该分支流量计为单元件配置,同时接入水冷A/B系统,由于流量计发生瞬时故障,导致极Ⅰ直流闭锁。 针对此次闭锁所采取的反事故措施为:①取消分支流量跳闸功能,更换南桥站所有分支流量计。②进行单双极闭锁隐患清查,对所有可能引起闭锁的保护所涉及的单元件配置传感器进行设备改造,使传感器单元件配置变为传感器双重化配置。③修改部分保护程序,涉及双重化传感器的保护都执行先切换系统再出口跳闸的顺序,保证动作的可靠性。

4 传感器多重化分析

4.1 保护双重化配置,传感器单元件配置

各换流站或多或少存在保护是双重化配置而部分传感器是单元件配置的情况,这种配置大大降低了直流运行的可靠性。这种配置方式下发生传感器故障,无论控制保护是双重化配置还是三重化配置,都可能造成误动,第3节的3个事例均属于此类。

换流变、平抗等设备本体保护单元件单接点配置的非电量保护有:①极穿墙套管SF6压力低;②换流变本体油温跳闸;③换流变阀侧套管1 SF6压力低跳闸;④换流变阀侧套管2 SF6压力低跳闸;⑤平抗本体油温跳闸;⑥平抗阀侧套管1 SF6压力低跳闸;⑦平抗阀侧套管2 SF6压力低跳闸。

换流变、平抗单元件双接点配置的非电量保护有:①换流变本体瓦斯继电器跳闸;②分接开关油流继电器跳闸;③平抗本体瓦斯继电器跳闸。

上述非电量保护无论是单元件单接点还是单元件双接点,都是任一副接点动作都会导致直流闭锁,就厂家设计原则来看,是宁愿保护误动,不愿保护拒动损坏设备。换流站内多台换流变、平抗同时运行,众多跳闸点导致了较大的误闭锁风险。针对单元件单接点非电量保护,建议将其跳闸信号与报警信号相“与”,仅当2个条件同时满足时,保护才出口。

上述处理办法可以降低非电量保护误动概率,但同样提高了拒动概率,例如:报警信号接点故障时,可能导致跳闸接点无法出口跳闸,损坏设备。所以,是否采用这种修改,还取决于运行单位是倾向于防误动还是防拒动,如何在两者之间平衡取舍。对于换流变和平抗的本体瓦斯而言,由于轻瓦斯和重瓦斯动作原理不同,并不适用这种修改方法。

以后的工程可以考虑用2副告警接点并联再与跳闸接点串联使用,这样既防止因单个跳闸接点绝缘降低而引起直流系统闭锁,又防止因单个告警接点绝缘降低而导致拒动。若要保护三重化,要求一次设备上所有的本体保护出口继电器均提供3副硬接点,保护系统采取“三取二”逻辑,从而有效避免换流变和平抗单元件故障导致的直流闭锁。

4.2 保护和传感器均双重化配置,单一传感器故障对策

4.2.1 ABB公司

ABB公司直流极保护按双重化配置。每一系统具有全部的保护功能,同时每重保护具有独立的、完整的硬件配置和软件配置,并与另一重保护之间在物理上和电气上完全独立。保护正常运行时,系统A和B,一个在Active状态,另一个在备用(Standby)状态。当Active系统监测到故障时,首先进行系统切换。如果另一系统也检测到故障,保护才动作出口。此方法避免了一套保护装置本身故障或单个传感器故障时的误出口。

4.2.2 南瑞公司

南瑞公司直流极保护也按双重化配置。直流极保护有各自独立的电源回路、测量互感器的二次线圈、信号I/O回路、通信回路、主机,以及二次线圈与主机之间的所有相关通道、装置和接口。任意一套保护因故障、检修或其他原因而完全退出时,不影响另外一套保护的正常运行,并对整个系统的正常运行没有影响。

保护正常运行时系统A和B都在Active状态。2套保护同时运行,任意一套动作可出口,保证安全性。 当单一元件故障时,每套保护采取一定的措施保证单一元件损坏时本套保护不误动,从而保证可靠性,并不进行切换。例如,对于中性母线差动保护,首先判断传感器(电流互感器回路)是否正常,若异常则闭锁保护。

4.2.3 两种方式的比较

对于ABB公司的保护而言,避免单元件故障导致闭锁的方法是通过保护切换,使非故障系统进入运行状态,从而达到闭锁保护出口的目的。它没有采用国内已普遍使用的当测量元件故障时闭锁本系统保护的理念。龙政直流(完全采用ABB公司技术)有些快速电气量保护,如换流器保护、交流母线和换流变保护等,并不进行系统的切换,若其测量回路上的板卡发生故障,由于没有单元件故障闭锁保护措施,有可能导致其测量值出现极大偏差,直接导致保护误动而引起直流闭锁。例如,2008 年7月9日,龙泉站因极Ⅰ控制保护B系统PS801板卡故障导致换流变大差动保护动作,极Ⅰ闭锁。

4.3 传感器单元多重配置

传感器多重化配置时,多路测量值信号可以相互比较,若差别超出允许范围则判为测量异常。有些传感器可以根据正常的测量值范围来判断其是否正常工作。例如,当阀温度计测温高于80.0 ℃或者低于-20.0 ℃,可以确定为测量异常。若保护检测到测量异常或装置故障时可闭锁或退出本保护。若保护为三重化配置,动作策略由“三取二”变为“二取一”,若再有一套保护闭锁或退出时,动作策略则变为 “一取一”。若保护为双重化配置,退出一套保护后,另一套可以单独出口。当处于Active状态的控制系统检测到测量异常或系统故障时,则切换至Standby状态。原来处于Standby状态的控制系统则转为Active状态。

控制保护本身板卡或其他内部故障,通常只能由该系统自检来发现,需要每套系统有完善的自检功能,一旦检测出来则进行控制系统切换或保护闭锁,HVDC输电系统可以正常运行。

5 高岭站保护三重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高岭换流站单元1,2直流正负极母线分别配置组合式直流电流/电压互感器,用来测量直流极母线的直流电压和电流,分别供每个单元的2套直流极控制、3套极保护系统和直流故障录波装置使用。由于高岭换流站直流极母线电流、电压值只能由配置的2个传感器测量,无法通过其他量计算,因此直流电流/电压传感器的可靠性直接关系到直流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组合型直流电流/电压传感器通过其内部远程模块IX9001,将一次侧直流极母线电流和电压转换为光信号传送给直流电流/电压变换器(current and voltage transformer for direct current,DCCT)接口屏内的数据模块IX9004。由IX9004将来自多个远程模块IX9001的数据信息组合为光串口信号,并通过光纤分线器连接发送到2个模拟输出模块IX9006中。IX9006接收来自IX9004的光学数据,并将这些数据转换为模拟电压信号输出。以阀厅为例,高岭站改造前电流电压信号传输路径如图2所示[7]。

由图2分析可知,单元1的IX9004故障或数据模块到光纤分线器间光纤损坏时,单元1极控制系统屏A、单元1极保护屏A、单元1极保护屏C 接收到单元1阀厅正负极母线的电流、电压信号将同时故障;同时,单元2极控制系统屏A、单元2极保护屏A、单元2极保护屏C接收到单元2阀厅内正、负极母线的直流电流、电压信号也同时出现故障,将会出现双单元闭锁的严重后果。

针对以上分析,提出如下改造方案:①增加直流电流/电压输出回路,2个换流单元的3套极保护完全独立;②组合式直流电流/电压传感器端部增加远程数据模块,将每个传感器独立输出3路模拟量;③每个单元新增一面DCCT 屏(屏内包括2个IX9004和1个IX9006),用来接收传感器端部新增远程数据模块发出的电压、电流信号。

6 相关建议

1)对于保护双重化配置,传感器单元件配置及换流变、平抗等设备本体保护单元件故障误出口等问题,在后续的直流工程中,要减少或杜绝单元件配置情况,做到控制保护所有回路的完全双重化,提高HVDC输电各项指标。对于要求高可靠性的工程,例如核电送出工程,建议将控制保护三重化。

2)从防止误动的角度上考虑,建议对龙政HVDC系统(ABB 技术)等引入宜华HVDC系统(南瑞技术)保护设计理念,修改相关软件,对于一些快速的且不需要进行系统切换的电气量保护,在其电气量发送的PS860板卡内设计遥测量检测程序。若检测到遥测量出现极大偏差或板卡故障,则应立即发出遥测量不可用信号,从而快速闭锁保护,避免保护误动作。目前比较可行的方法是修改软件,一旦PCP系统检测到板卡故障,就用此检测所得的故障信号先行将相应保护闭锁,这样也间接达到了避免测量板卡故障所导致的保护误动作或直流误闭锁的目的。

3)在HVDC控制保护系统单系统进行维护和板卡更换工作时,工作过程中无法保证运行系统的冗余性,由于当前系统处于“测试(TEST)”不可用状态,若此时另一系统也发生紧急故障,则会由于无可用系统而导致直流闭锁。预控措施是:①加强维护人员对系统的熟悉和培训,提高维护人员的维护技能水平,尽量缩短作业时间。②定期清查备品,确保关键设备的备品足够。③对于部分库存不足的关键备品尽快联系购货渠道,并购买落实。④有些换流站极控MC2(Main Computer 2)主机没有独立的键盘、鼠标及监视器,给抢修工作带来不便,这一方面延长了工作时间,另一方面需要来回拔插线缆,可能误碰光纤。建议对PCP屏柜加装多计算机切换器(KVM),即能够实现用一套键盘、显示器、鼠标来控制多台设备,这样可以方便维护,缩短作业时间。⑤对换流站所有的备用板卡(如PS900板卡等)预先装载好程序,完成所有参数设置,故障处理时做到即插即用。

解决此问题比较彻底的方法是将控制保护系统完全三重化,这样在一套系统维护时,即使有一套系统由于发生紧急故障而退出运行,这时“二取一”动作策略变为“一取一”,HVDC输电系统可以继续运行。

4)在后续的HVDC工程中,推荐将保护三重化。换流变或平抗的招标文件上,建议要求其一次设备上所有的本体保护出口继电器均提供3副硬接点,保护系统则采取“三取二”逻辑,这样既可防止本体保护误动,也可防止本体保护拒动,从而有效避免了换流变和平抗单元件故障所导致的直流误闭锁。

7 结语

本文介绍了HVDC输电控制保护双重化及三重化的概念及实现原理,分析了3起因测量装置或传感器没有完全双重化而造成停运的事故,比较了ABB公司和南瑞公司的避免单一元件故障造成停运的解决方案。在此基础上,建议对采用ABB技术的换流站引入测量板卡故障时闭锁相应保护的理念。对于保护双重化配置,传感器单元件配置及换流变、平抗等设备本体保护单元件故障误出口等问题,提出后续工程尽量做到控制保护所有回路的双重化,减少HVDC输电非计划停运次数。

对高岭换流站保护三重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指出目前“三取二”保护逻辑应用并不普遍,一次设备往往只考虑满足2套保护配置的要求。在将“三取二”保护逻辑接入为2套保护提供输入/输出的一次设备时,存在单一元件故障导致直流闭锁的隐患,从而降低HVDC系统可用率。建议后续工程一次设备上所有的本体保护出口继电器均提供3副硬接点。

本文对现有换流站的停运隐患分析及控制保护改造方向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陶瑜,龙英,韩伟.高压直流输电控制保护技术的发展与现状.高电压技术,2004,30(11):8-10,17.TAO Yu,LONG Ying,HAN Wei.Status and development of HVDC control and protection.High Voltage Engineering,2004,30(11):8-10,17.

[2]赵畹君.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技术.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2.

[3]曹森,王德意,王涛,等.灵宝背靠背直流输电工程冗余极控系统的实现.电力系统自动化,2005,29(20):89-92.CAO Sen,WANG Deyi,WANG Tao,et al.Realization of redundant pole control system of Lingbao back-to-back HVDC project.Automation of Electric Power Systems,2005,29(20):89-92.

[4]沈志刚,汪道勇.MACH2系统在高压直流输电中的应用.高电压技术,2006,32(9):46-49.SHEN Zhigang,WANG Daoyong.Application of MACH2system in HVDC transmission project.High Voltage Engineering,2006,32(9):46-49.

[5]田杰.高压直流控制保护系统的设计与实现.电力自动化设备,2005,25(9):10-14,42.TI AN Jie.Design and realization of HVDC control and protection system.Electric Power Automation Equipment,2005,25(9):10-14,42.

[6]徐雁,朱凯,张艳,等.直流光电电流互感器运行及分析.电力系统自动化,2008,32(13):97-100.XU Yan,ZHU Kai,ZHANG Yan,et al.Operation and analysis of direct current optical-electronic current transformer.Automation of Electric Power Systems,2008,32(13):97-100.

[7]李九虎,郑玉平,古世东,等.电子式互感器在数字化变电站的应用.电力系统自动化,2007,31(7):94-98.LI Jiuhu,ZHENG Yuping,GU Shidong,et al.Application of electronic instrument transformer in digital substation.Automation of Electric Power Systems,2007,31(7):94-98.

[8]邹见效,徐红兵,张正迁,等.一种三重化冗余危急跳闸系统设计与实现.电力系统自动化,2008,33(7):52-56.ZOUJianxiao,XU Hongbing,ZHANG Zhenqian,et al.Design and i mplementation of a triple modular redundancy emergency trip system.Automation of Electric Power Systems,2008,33(7):52-56.

[9]张望,黄利军,郝俊芳,等.高压直流输电控制保护系统的冗余设计.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09,37(13):52-56.ZHANG Wang,HUANG Lijun,HAO Junfang,et al.Redundant design of control and protection system for HVDC transmission.Power System Protection and Control,2009,37(13):52-56.

[10]国家电网公司.国家电网公司直流输电运行经验交流材料[R].北京:国家电网公司,2008.

[11]国网运行有限公司.南桥站2007年06月23日极Ⅰ内冷水3B分支流量传感器故障导致闭锁分析报告[R].北京:国网运行有限公司,2006.

上一篇:平面广告中的视觉美下一篇:尊重主体 发展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