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型辅导员

2024-12-11

学习型辅导员(共12篇)

学习型辅导员 篇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具有质疑、探究、解答的创新能力。辅导员是大学生成长道路上不可或缺的重要引路人和良师益友,在大学生成长发展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成长成才,关系到高校的人才培养。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建设学习型社会,要建设学习型社会学习型组织是基础,借鉴学习型组织理论,高校应积极开展和探索建立学习型辅导员队伍。

一、学习型组织特点

学习型组织的主要特点:一是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即把学习作为终身发展的理念,工作、学习,学习、工作,从而与时俱进,不断提升;二是善于交流和共享组织文化,通过组织的成员交换,没有量的突变,而组织内思想的交换碰撞,使成员可以获得多种思想,学习型组织注重成员内的交流与共享,知识经过集体成员共享,新的想法立即在组织内部传播,最终上升为制度、程序和行为规范,而且确保长时间保留;三是学习型组织强调不断发展和自我完善,通过不断增强自身能力,带来行为或绩效的提升。

二、学习型辅导员队伍的内涵

学习型辅导员队伍,是指辅导员整个队伍要拥有以做好全体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全面培养学生成长成才为队伍的共同愿景,并将学习与工作紧密结合,具有学习常态化的终身学习理念的新型辅导员队伍。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是在学习型组织理论的基础上,以提升学习力、创造力、团队协作能力为核心要求,以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为建设目标,不断提升辅导员队伍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工作绩效。导入学习型组织,可以帮助辅导员更熟练地创造、获取和传递知识,不断完善自身的思想和品行,共享学习成果,不断突破能力上限,发掘自身潜力,更好地服务学生的成长成才。

三、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现状与困惑

1. 自主学习时间严重不足、欠缺制度保障

随着科技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大学生的需求也变得丰富多样,辅导员除了满足学生成长的日常工作事务外,还面临着新形势下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这些新问题往往没有以前固有的成功做法或经验,需要辅导员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总结才能寻求到新的与时俱进的解决方案。他们需要不断了解新时代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素质,才能提高工作绩效。对此辅导员普遍认同学习,渴求学习,但苦于时间和精力的严重不足,辅导员除了要承担相应学工部门任务外,还要承担来自学校其他部门的延伸工作,大量冗杂的事务性工作占据了辅导员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身心疲惫,再无暇、无精力去学习和研究案例,总结工作中的经验和启示,因此,科研数量不多,层次质量也不高。在辅导员选聘、培养发展、职称职务评定、绩效评价等方面,保障制度还欠缺完善,未能根据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和专业化的要求制定系统完善的选聘、培训与发展和激励措施,未能从学校顶层设计方面激发各方面的潜力,形成关心辅导员成长的合力,往往是借鉴其他事业单位人员招聘的条件要求进行组织。考核激励的方法和形式各高校之间也不均衡,需要一套行之有效的队伍认可标准来建立。

2. 职业化和专业化基础薄弱、角色定位不明确

辅导员队伍的学历普遍较高,如盐城师范学院辅导员队伍已达到100%硕士水平,有些已在攻读博士学位,但学科背景广泛,各门类学科都有,欠缺从事辅导员工作所需的专业方面学科背景,对于一类专业掌握的比较透彻,而现实的工作需要辅导员是各类问题的多面手,他们在平时的工作中难以给予学生生活、心理、就业等方面具有针对性、专业性、个性化的指导,只能浮于表面解决一些简单问题,不能深层次地解决问题实质,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和专业化基础相对薄弱。相比于普通教师,辅导员地位和待遇有待提高。目前高校中一致普遍认为所有的学生管理事务都是辅导员的分内之事,教学、后勤、保卫,凡和学生沾边的或者是一些后续工作最后往往都落到辅导员的头上,使辅导员整天陷于无穷无尽的事务中,疲于应付,辅导员作为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这一角色定位体现的并不明显,尤其是一些本二类的学校,大量繁杂的事务性工作往往挤占辅导员大部分的工作时间和精力,甚至于工作时间之外,加班加点是常有现象,由于工作太苦太累,虽想学习,也是有心无力。

3. 培训课程的系统性有待加强、欠缺职业生涯规划

尽管各高校逐步按照上级精神,对辅导员的培养与发展工作逐渐重视,高校为加快转型升级,促进人才培养,也采取相关措施,积极开展辅导员队伍建设实践探索,如组织研讨班、举办专题培训、举行辅导员沙龙、组织素质拓展、高校间交流学习、赴国外学习交流,但多数高校尚未形成系统的辅导员队伍建设制度及课程培训体系,缺乏完整、系统的培养方案和提升措施,尤其是欠缺高层次的培训,各学校目前辅导员数量多,一年内接受教育培训的机会较少,高端培训的机会更少。辅导员培养中要注意理论培训和业务培训的有机结合、定期培训和自我学习相结合。坚持开展新进辅导员岗前培训、辅导员职业技能大赛,定期进行辅导员工作交流座谈会,经常性举办辅导员专项专题、心理咨询、就业指导方面的讲座和报告会以及辅导员主题班会竞赛等多种多样的活动。为辅导员积极开辟渠道、搭建舞台,努力提高学生工作者的综合素质。选择辅导员工作,并非所有的辅导员都出于对这份工作的热爱,相当一部分人是把所从事的工作定位为临时性的或是过渡性工作,一旦有更好的发展机会,往往是毫不犹豫,极少部分人是出于对这份工作的爱而选择将其作为自己的事业去努力。即使希望将这份职业当做事业来做的那些辅导员,常年累月面对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也是感慨万千,力不从心,工作成就感、体验感也不是特别深刻,而且辅导员队伍对未来的自身职业发展也很迷茫,因而自身的学习动力不足。

四、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路径思考

1. 完善保障制度

当前,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由于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保障制度的不健全受到极大影响,积极推进制度革新是保障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良性发展和有序推进的基础和前提。高校应根据上级部门有关法律法规和文件精神,从加快高等教育转型发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战略高度积极构建相关规章制度,为高校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保障,促进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快速健康发展。

2. 进行明确定位

辅导员是大学生的人生导师,现实工作中,辅导员队伍陷于日常事务的泥潭中,教学、后勤、保卫等延续性事项工作最终都可以落到辅导员头上,辅导员成了高校校园内每个部门都可以分配工作的最底层工作人员,使得他们身心俱累,忙于应付具体的事务性工作,难以挤出成块时间进行系统学习思考、提升自己。因而,高校应进行明确的角色定位,明晰辅导员队伍的工作职责,并在校园内形成辅导员的主要工作是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氛围,同时结合学校各部门合力为辅导员减压,解放辅导员,保障他们能有充足时间和精力在工作中学习、学习中工作。

3. 职业生涯教育

学校在选聘辅导员时,就要对其进行职业适应性考量,从职业性格、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角度进行选聘,并帮助他们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并适时分阶段地进行追踪,提出整改意见,将个人职业发展目标与学校发展目标和学生的成长融合起来,从而形成共同的愿景,内生出自发学习的动力,并通过组织相关活动,提供一些平台,如辅导员技能大赛、素质拓展、素质提升课程等能够激发辅导员奋斗目标的活动,进行团体学习,改变辅导员的心智发展模式,有所创新,自我超越。

五、结束语

当前,辅导员队伍在大学生的成长成才等各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新时期辅导员的岗位职责、教育理念、职业能力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由以前单纯的“事务型”“经验型”逐步向与时俱进的“学习型”“创新型”转变。辅导员的工作领域拓宽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学业指导、大学生的日常管理、心理健康教育、就业创业指导、人际关系指导等。高校辅导员的角色丰富性对辅导员的素质、知识和能力等方面都提出了要求。建设一支学习型辅导员队伍是适应现代高等教育改革的现实需要,也是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发展的重要路径。建设学习型辅导员队伍是一项系统工程,建设途径是重点,制度建设是保障,要从辅导员工作的专业性和特殊性出发,激励辅导员队伍全员学习的动力,规范各项制度,完善各项措施,确保提升学习力、执行力与学习成效。

摘要:从对学习型组织内特点和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内涵的分析出发,研究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现状与困惑。探讨创建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路径,提出要通过完善保障制度、清晰定位、职业生涯教育推动学习型辅导员的队伍建设。

关键词:高校,学习型辅导员,辅导员队伍,建设

参考文献

[1]徐红晖.传统企业管理和学习型企业管理特点对比分析[J].北方经贸,2004,(26):84—85.

[2]陈清华.构建高校学习型辅导员队伍的策略探讨[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4):87—88.

[3]黄伟东.高校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调查与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4,(6):93.

[4]龚建萍.学习型组织理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运用[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15—25.

[5]朱立言,孙健.学习型组织文化与领导角色[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7,(4):85—89.

[6]高世杰,陈清华.学习型团队——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思考[J].科技信息,2008,(2):40.

学习型辅导员 篇2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青年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线工作者,在这样一个大的学习型社会环境下,更应以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努力创建学习型团队,从而更好地开展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学习型青年辅导员队伍的提出和涵义

1.学习型组织的定义。关于学习型组织的定义,学术界目前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观点。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彼德・圣吉在他那本被称为“21世纪的管理圣经”――《第五项修炼》中认为,学习型组织是一个“不断创新、进步的组织,在其中大家得以不断突破自己的能力上限,创造真心向往的结果,培养全新、前瞻而开阔的思考方式,全力实现共同的抱负,以及不断一起学习如何共同学习”。圣吉提出了建立学习型组织的“五项修炼”模型,即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和系统思考。

2.学习型青年辅导员队伍的内涵。(1)学习型组织是全体成员全身心投入并有能力负担学习的组织。学习型青年辅导员队伍应该对本专业领域内最新的知识有比较全面、深入的了解,并且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积累,以此提升实际工作的实效性。(2)学习型组织是让成员在工作中体会到生命意义的组织。创建学习型青年辅导员队伍的最高目标是让青年辅导员的社会地位和职业价值得到认可,改变辅导员的“边缘人”地位,使他们找到职业的荣誉感和归属感,个性得到充分发展,把学生工作当作一项有前途的事业、职业和专业来做。(3)学习型组织是通过学习创造自我、扩大未来能量的组织,强调把学习转化为创造力。作为学习型青年辅导员队伍,应该具备工作学习化和学习工作化的氛围,能及时把握时代脉搏,更新观念,与时俱进。

二、建设学习型青年辅导员队伍的现实意义

1.创建学习型青年辅导员队伍体现了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随着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在这种新形势下,面对新的思想和文化的变革。面对青年大学生对新事物的渴望,面对知识更新周期的缩短,高校青年辅导员惟有不断学习,掌握新的技能,理解新的思想,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

2.创建学习型青年辅导员队伍是高等学校和谐发展的前提条件。青年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在构建和谐校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建设一支学习型的青年辅导员队伍,才能确保和不断提升这支队伍的战斗力,以应对复杂多变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势。

3.创建学习型青年辅导员队伍是青年辅导员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本质是一项育人的工作,和教学工作一样是一门科学,具有很强的专业性,有自身的规律和特点。学习型组织的引人,将有利于全方位提高青年辅导员的业务能力。青年辅导员通过个人的不断学习,不断自我超越,促进辅导员团体相互切磋、相互合作、彼此反馈,有利于青年辅导员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

4.创建一支强有力的学习型青年辅导员队伍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必然要求。身处经济全球化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面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意识、伦理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领域出现的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诸如生涯规划指导、心理咨询、网络德育等新内容被纳入了思想政治工作的范畴。笔者认为,只有在不断学习的基础上,对思想政治工作进行从指导思想到工作理念、从工作内容到工作方式、从工作方法到工作手段的全方位改进,才能行之有效地应对当前的工作形势。

三、创建学习型青年辅导员队伍的探索与思考

1.以规范管理为基础,科学定位青年辅导员的工作角色。青年辅导员应定位为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专职教师。然而在实际工作中,青年辅导员的角色却往往因各种原因而出现不当迁移。要提高青年辅导员的工作水平,必须先明确青年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和工作范围。要树立青年辅导员也是专业从业人员的思想,彻底改变青年辅导员是“生活保姆”和“救火队员”的观念,不要把凡是有关学生的事务随意分配给青年辅导员,确保他们把主要时间和精力放在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上,放在对新时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进行深入研究和积累创新上。学习的时代需要青年辅导员不断思考自身的行为角色,研究学习型组织理论,探讨学习型组织理论在学校和自身工作中的运用,充分认识辅导员角色的新内涵和新要求,以便更好地参与到新时期的思政工作中去。

2.以专业培训为依托,抓好学习型团队的素质提升。高校学生工作是一项涉及思想政治教育、时事政策、管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和心理学以及就业指导、学生事务管理等多领域的工作,也是一项不断面临新形势、新挑战、新问题的工作。无论从业人员经验多少、学历高低,都要经常性地接受专业化辅导与培训,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青年辅导员工作的需要。我们要以各高校举办的系统培训为主体,逐步构建分层次、多形式的培训体系,做到先培训后上岗,日常培训和专题培训相结合,业务培训和职业精神教育培训相促进。要选取一部分有志于长期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进行重点培养。鼓励他们攻读思想政治教育或相关专业的博士学位,提升学位层次和理论水平,走专业化、职业化和专家化的道路。

3.以“两课”教学为主渠道,搭建青年辅导员专业化发展平台。“两课”尤其是其中的思想品德课,对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这与青年辅导员对学生的思想、学习、工作以及人际交往等进行日常教育、引导、管理和服务的工作职能相吻合。同时,在团体教育中便于及时发现问题,为开展机会教育、个别辅导、因材施教提供实质性的基础。这种课堂内外相辅相成、相砺相长的学生工作模式,不仅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工作的有益补充与有效延伸,也是青年辅导员提高自身理论素质的宽厚平台。在目前的形势下,许多高校的青年辅导员都不同程度地承担了“两课”教育的教学任务,但由于水平和科研能力不强,队伍的不稳定性等原因,青年辅导员在“两课”教育中发挥的作用不明显,没有在理论探索和学科化建设方面有所建树。青年辅导员参与“两课”教学,不仅需要进行系统的理论学习,提高自身理论水平,而且还要开展深入调研,分析研究,适时改进工作方式方法,切实增强业务能力。高校也应逐步明确以青年辅导员承担“两课”教学任务的教学方针,培养一批有经验、并具备一定理论基础知识的教师队伍,为辅导员专业化发展提供条件。

4.以课题研讨为重,最,深化学习型青年辅导员队伍的理论水平。目前高校青年辅导员大都为应届毕业生留校工作,年轻而富有朝气,但由于事务性工作繁杂,青年辅导员对理论

学习型辅导员 篇3

一、学习型辅导员的队伍建设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辅导员也要不断的提升自己的能力,这就需要辅导员具有学习能力,不断的学习提升,这就是所谓的学习型辅导员。”但是目前辅导员队伍中学习型辅导员的定位不准确,因为辅导员自我认同感不高所造成的辅导员没有积极性这也成为不挣的事实。很多的高校队伍辅导员在职称与奖励机制上并不完善,这也客观造成了辅导员学习积极性不高,这种现象不利于辅导员的长远发展。因此改变这种局面关键是建立学习型辅导员的队伍。

“学习型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对于学校而言,学习型辅导员队伍的建设有利于辅导员更好的理解学校的各项政策从而更好的传达思想,”学习型辅导员的队伍建设也更有利于不断提高辅导员的管理能力,从而更利于辅导员对学生的管理。

学习型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对于学生而言,学习型辅导员队伍的建设有利于辅导员更好的了解学生的动态,例如一些辅导员虽然学历很高,但缺乏教育学与心理学的知识,这样并不利于辅导员对学生的深入了解,如果不进行学习,很可能因为指导不当而出现辅导员与学生的冲突。所以学习型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十分必要。

学习型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对辅导员自身而言,学习型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可以提高辅导员对于职业的认同感,对自己的职业进行规划,对于学生们存在的问题也能够更及时的察觉,从而找到最佳的解决办法。辅导员自身的积极性提高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们成长,同时将学校的教育精神传达给学生。

二、高校学习型辅导员的角色定位

“要想成为学习型辅导员就要先对辅导员进行角色定位,明确自己的角色才能更好的成为学习型辅导员。”

首先对于学生,辅导员主要担任学生辅导者的角色,辅导员作为一位成年人在学生面对问题时更应该提供最佳的方案,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面对的问题也越来越多样化,所以辅导员就要不断的进行学习,提高自己为学生辅导的能力。但是再帮助学生的同时也是辅导员自身学习的过程,所以辅导员也要把我在实践中学习的机会。

对于学校,辅导员担任的是传递者的角色,将学校的精神传递给学生,从而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就需要辅导员能够提高自己的理解力和传递时候的耐心与信心。这也需要辅导员的不断学习,信息的正确传达对于信息的执行十分重要,辅导员需要不断学习信息中所蕴藏的教育精神。辅导员正确的处理信息对于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

身为辅导员自己要明确自己在各种场合的角色扮演,同时为了更好的提高自己的能力,在角色扮演的同时更要在角色中学习,在角色外学习,不断地学习才能让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

三、高校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途径探索

高校学习型辅导员的建设十分必要,所以更要找到建立学习型辅导员的途径,只有采取正确的培养途径,才能建设一支学习型辅导员队伍。

(一)建立辅导员学习培养机构

辅导员的学习是长期的,因此应该建立学习培养机制,通过长期的学习提高辅导员的各项能力。辅导员的学习培养机构应该多元化,例如网络学习和线下学习相结合,辅导员的学习是十分必要的,但也不应该耽误正常的工作,因此对辅导员学习的安排也应该具有灵活性,关键是促进辅导员的自我学习能力。

(二)建立辅导员竞争选拔机制

辅导员良性的竞争选拔机制有利于促进辅导员提高工作效率,但目前辅导员的竞争机制并不完善,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不高是造成学习型辅导员团队无法建立的原因。因此应该不断的完善辅导员的竞争选拔机制,提高辅导员的积极性。

(三)提高辅导员的自我认同感

“目前辅导员的职位主要是由新老师担任,大多老师将其作为一种过渡大学职业生涯的开始,因此对辅导员的职位重视度不高。”[5]再者,辅导员大多不担任主课程,学生的认同感较低,这也影响了辅导员的自我认同感,客观上造成了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不高。因此要逐渐提升辅导员的自我认同感。

高职辅导员构建学习型班级的思考 篇4

2.学校和家庭积极引导,做好监督和管理工作,完善大学生使用手机微博的外部环境。该内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

(1)学校做好引导和监督工作。当下大学生爱用博客,患上网瘾,大学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若是校园活动足够丰富多彩,足够积极向上,影响很好,则哪个学生还愿意整天戴着眼镜看微博呢?学校应当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业余文化活动,尽量将不爱上微博的学生人群固定住,侧面引导那些网瘾较重的同学回归精彩的学校生活而不是沉迷于网络。如果学校一年就那么两三个活动,试问谁还愿意整天盼着参加学校活动呢?开展活动,大力建设健康合理的校园文化环境,积极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这样的学习环境自然造就人才而不是整天沉迷于网络博客的学生。

(2)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家庭这个小社会当中,也有着父母应当在网络微博使用中能发挥的作用,那就是起到规劝和提醒作用。大学生寒暑假回家时间本不长,家长应与孩子多沟通,取长补短的同时注意观察孩子在网络方面是不是有着浓厚兴趣甚至耽误了学业导致成绩不理想。这是较为细微的工作,但只有家长能办到,因为大学生可能不会听老师或校领导的,但是一般都会听父母的话。从父母角度上讲,学生能有良好的生活习惯,父母应当以身作则,学会倾听孩子,善于发现问题并合理解决问题,谨记不能简单粗暴,和谐讨论,开个家庭会议,笔者认为就是很好的方法。

3.社会组织群策群力,手机微博教育引导机制应当及时建立健全。社会团体种类繁多,大到党团,小至社区服务站、爱心活动站等。不是所有伟大的东西都是轰轰烈烈的,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感知更加令人难以反对。社会组织都应当谨记自身的社会责任,建立健全社会保障机制的同时区别对待爱用博客的与网瘾患者的区别,不要“一刀切”。什么是最重要的宣传机制,鼓舞机制,丰富多彩的社会、社区文化活动,吸引学生积极投身到社会发展建设中来,而不是放弃他们,让他们整日以聊微博为生活,这对学校、家庭、社会都是极为不利的。这里,笔者还想说明一点,微博不是洪水猛兽,不用排涝围堵,完全可以轻松将之操控在可控范围内。健康合理地使用微博,对大学生德育工作必将产生极为有利的积极影响。

高职学生的学习能力普遍较弱,辅导员作为学生学习引导和管理的一线组织者,如何引导学生个体健康成长,帮助学生牢固树立积极向上的精神,这是高职辅导员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不容忽视的任务。

一、学习型班级的内涵

彼得·圣吉的学习型组织的理论认为,所谓学习型组织,指的是同一组织的所有成员全身心投入,形成勤奋好学氛围的组织,是一个学习资源和学习成果共享,促进所有成员不断

注释:

(1)余卉.论博客时代的高校辅导员工作[J].文教资料,

(2)张南.博客在学员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07(01).

(3)张永光.博客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04).

参考文献:

[1]熊文.以博客为载体,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9(04).

[2]余卉.论博客时代的高校辅导员工作[J].文教资料,

[3]朱珊.作为生活方式的博客———大学生博客使用状况调查报告[J].今传媒,2008(05).

[4]杜晶波,王琦,赵伟.增强高校思政博客德育载体效能的路径分析[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2).

[5]郑赛红,孙峰.博客:高校德育的新载体[J].文教资料,

[6]熊焰.基于博客平台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探讨[J]长沙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9(03).

[7]张南.博客在学员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07(01).

[8]戴跃侬.博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J]中国高等教育,2007(10).

[9]伍安春.博客文化对青年一代的影响[J]中国青年研究,2006(06).

[10]郑赛红,孙峰.博客:高校德育的新载体[J].文教资料,

[11]王宏伟.建立和应用高校辅导员博客的思考[J].科技信息,2010(05).

[12]朱武,张树辉,周建国.基于博客平台的高校团学工作初探[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0(01).

[13]张永光.手机博客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04).

[14]寇翔.高校德育存在的不足及对策分析[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2).

[15]郑洁,欧阳梅.博客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2).

[16]张丽.高校德育的困境及对策探析[J].山西科技,

学习的互动组织。学习型组织的核心价值在于,学习是为了实现个人与工作的真正融合,体现个人价值,在工作中追寻生命的意义。

因此,我们认为,所谓学习型班级,是指在课堂内外善于获取、创造、提炼各方面有益知识,并以这些新知识、新见解、新理念为指导,不断修正自己的行为,促进个人和集体的成长,努力实现共同愿景的班级。

二、构建学习型班级是大学生健康成长和高职长远发展的要求

1. 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必然要求

一方面,高职人才培养的目标是面向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的实用型的人才。学生跨进高职院校,需要学习更宽泛的知识,需要掌握多种技能,才能应对毕业后社会的挑战。所以,学生的压力和责任还是比较大的。另一方面,现阶段很多的大学生面临着各种困惑,主要表现在缺乏目标,面对人际关系、就业竞争等不知所措。学习无疑是通向成才的必备桥梁。这在迈入学习型社会的今天,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树立信心,进而掌握所需要的技能。

2. 是适应高职学习方式转变的需要

高职学生学习情况普遍存在以下的问题:

一是学习缺乏明晰的方向。由于学生对职业方向和专业缺乏全面的了解,同时受到社会上多元的价值观及大学丰富的文化活动的冲击,他们难以把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上,课堂是学习的主要渠道。

二是学习的信心不足。由于他们的高考成绩不够理想,这种不佳的心理状态就延续到了大学的学习中。从日常的接触中我们发现,有很大一部分的学生明确表示自己属于被动配合教师上课,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学习上存在无助、气馁等悲观情绪。

三是学习动力不足。这是高职学生学习存在的最大问题。某高职院校曾对校内197名学生进行学习动力心理研究,统计发现:81.6%的学生如果别人不督促,自己很少主动学习;58.9%的学生在学习中遇到不懂的知识不想弄懂;88.4%的学生希望自己不用花太多的时间,成绩也会超过别人。自主学习是大学学习的基本方式。高校教师在授课时不可能再像高中老师那样,反复讲解一个知识点。他可能采用互联网等现代技术手段进行教学,辅以实训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这样的教学方式要求学生除了在课堂上尽可能地吸收知识外,在课外也能自主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消化知识,熟悉技能。

三、构建学习型班级的措施

1. 树立理念,培养动力

要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首先要明白“为什么要学习”这个问题。强劲而持久的学习动力来源于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高职学生的学习目标,主要是通过在高职院校三年的努力学习,把自己练就成为一名具有高素质的技能应用型人才,为行业和社会作贡献,实现个人价值。对此,高职学生要把自己的全部精力、时间用在专业理论学习和技能培养上,把学习当做自己成长成才的钥匙。

辅导员要积极引导学生树立立志学习、立志成才的信念,寻找学习的动力。通过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使学生明确大学三年的专业目标和职业发展方向;通过分析当前的就业形势和就业需求,帮助和引导学生客观评价自我,制订科学生活、学习和职业发展规划;鼓励学生紧紧围绕自己的人生目标和职业方向,有目的、有选择地学习和积累知识;通过在班级内组织各种学习主题活动,教育他们杜绝混文凭的思想,改正慵懒的恶习。

2. 丰富学习内容

高职教育的基本特点是“素质+技能”。那么,高职学生除了学习课堂讲授的知识,还可以学些什么内容?

学习永无止境,一方面说明学习是一项与时俱进的工作,也说明学习内容的浩大繁多。辅导员要根据班集体和个人的发展需要,完善其学习的知识结构,合理确定不同阶段的学习内容,制订出中长期的学习方案。不单单要让他们掌握课堂上的文化知识,成为理论和实际相互融通的学生,而且要让他们提升自己的人文素质,引导他们关注社会发展,涉猎心理学、法律等相关知识;不仅要成为生产一线的能手,而且要成为一个能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技术员;不仅能发挥自己的特长,而且能发掘自己的潜力,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大学生。

3. 构筑多元的学习载体

要构建一个学习型班级,辅导员要积极开拓多渠道深层次的活动,拓展学生学习的平台,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增强知识运用的信心,让班级充满活力和朝气。

一是以学校多元活动为载体。校园文化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沃土,也是高校育人的永恒主题。鼓励学生参加各种活动,调动其积极性、主体性,才能实现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提高。如让学生全程策划和组织多样的比赛活动,既锻炼了能力,又增进了团结。

二是以持之以恒开展读书活动为载体。培根在《论学习》中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教授也说过: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阅读史。阅读对提升一个人素质可谓功不可没。辅导员绝对不能放弃指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的机会,大力开展读书主题活动,开展相应的征文比赛、知识竞赛、演讲赛等,在班级内营造好学氛围。

三是以考证为载体。证书是能力的外化的表现,也是从业的资格准入,一般高职院校都会对学生提出考证的要求。比如文秘专业的学生就要求获得普通话证书、文秘职业资格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英语等级证书等,学有余力的还可以考取教师资格证书、人力资源资格证书等。为了帮助学生考证,辅导员首先要多场合阐明考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鼓励学生积极考取相关证书;其次关注学生考证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学生参加的校内外相关考证培训给出意见和建议;最后要鼓励学生互助学习,将班级同学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由成绩优秀的带动成绩落后的,主动学习的带领被动的,锻炼班级同学的团队精神,形成共同进步、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

4. 辅导员自身素质的提高

俗话说:“要给学生一瓢水,老师要有一桶水。”构建学习型班级,除了学生的自身努力外,作为指导和组织的辅导员,也不能忽视自身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的提高。广大辅导员应该要通过考研、参加各种在职培训和参加比赛等方式,勇于挑战,持续充电,不断提高自身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更好地发挥导航人、辐射源的作用。此外,学校也应当采用各种激励措施,充分尊重辅导员队伍的劳动成果,帮助辅导员不断积累管理经验,实现辅导员队伍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摘要:构建学习型班级,是改变高职学生的学习能力普遍较低的状态、培养技能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加强高职辅导员的指导针对性的内容之一。构建和指导学习型班级,应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和学情出发,激发学习热情、丰富学习内容,科学构筑多元的学习平台,提高和优化集体和个人的能力和素质,以达到帮助和指导学生健康成长目的。

关键词:高职辅导员,学习型班级,构建方法

参考文献

[1]吴甘霖.高校班主任在学习型班级构建中的作用探析[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9).

课外学习辅导员 篇5

我的课外辅导员是外公,别看他年己六旬,他的精气神可足着呢!

他为了培养我的学习兴趣,真肯花老本。为提高英语学习成绩,给我买了步步高学习机,好易通。为了学习上的便利,还买了好多辞典,字典和课辅书。他经常带我到新华书店,浏览我喜欢的科普书和课辅书,在书店一呆就是好几个小时,他却悄然地睡着了…每当看到这样的情景,我就会眼涩心酸。我心里在想,外公年龄大了,为了陪我学习却如此地专心和操劳,如果我的学习成绩好一点,各方面再懂事一点,少让外公操点心,他的身心肯定会更好,肯定陪伴我成长的时间会更长久些。

我很庆幸,能有这样一位可亲可敬又认真负责的课外辅导员,真是太好了。也太有福气了。

学习型辅导员 篇6

关键词:大学辅导员;角色学习;角色建设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大学辅导员队伍建设受到我国教育部的进步一重视,近年来教育部相继出台了《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意见》等等一系列的文件,从而推动大学辅导员队伍的建设与发展。大学辅导员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领路人,我们需要正确认识大学辅导员的角色学习和角色建设,使大学辅导员队伍建设符合我国教育的发展趋势,从而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人才。

一、大学辅导员的角色学习

角色学习是角色扮演的基础和前提。角色学习是在特定的社会互动中掌握角色的行为规范、权利与义务、态度与情感、知识与技能的过程。角色学习可以让角色扮演者更加符合社会的期望,从而提高角色效果。角色学习的内容是由角色的种类、技能所决定的,一般而言,角色学习的内容主要包括角色的权利义务、行为规范等等。

大学辅导员是高校教育工作的实践者,其工作内容与一般的大学教师存在很大的不用。大学辅导员负责大学生的日常事务管理,协助学校开展学生管理工作,是大学第一线的管理工作人员。作为辅导员,必须明确自己的责任,充分发挥领导者的作用,引导学生发挥个人优势,从而促进班级积极健康地发展。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高校的办学理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辅导员角色定位已经不能适应教育的发展,需要对辅导员角色的认识进行进一步的拓展。

大学辅导员也是大学教师,需要不断进行学习、不断研究,通过不断的学习研究,才能提高教育水平。大学辅导员需要研究不同阶段不同时代学生的特点,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从而为开展工作提供帮助。同时,通过不断的学习研究,可以提高大学辅导员的管理水平与自身素质。

二、大学辅导员的角色建设

角色建设是指社会或组织引导个体按照社会期望与要求,加强自身担当角色所具有的意识、规范、形象、机制及方法等方面的建设,并使之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模式。角色建设是对角色行为规范的制定、完善,角色建设的内容就是对社会角色有一个准确的定位,从而提高角色的工作能力。

大学辅导员的角色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我国大学辅导员制度已经逐渐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角色规范,其主要内容包括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学生管理工作等等。辅导员在工作中需要帮助学生建立多方位的学生信息管理体系,让学生家长能够了解学生在学校的生活、学习情况。第二,培养大学辅导员的角色意识。大学辅导员需要强化其角色意识,通过强化角色意识,自觉执行角色规范,做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大学辅导员应形成角色意识,认识到自己所担当的社会责任,并通过角色行为规范指导自己的行为。

三、大学辅导员的角色学习与角色建设的关系

角色学习和角色建设是角色行为规律化的重要环节,通过角色学习可以为角色建设的发展提供一些理论指导。大学生的健康发展又要求大学辅导员不断进行角色学习和角色建设。

大学辅导员的角色学习集中体现在大学辅导员的角色权利、义务、行为规范等方面,而大学辅导员的角色建设主要是制定相应的角色规范,从而强化辅导员的角色意识。但是,大学辅导员的角色学习是角色建设的前提和基础,只有通过角色学习,才能推动角色建设,大学辅导员只有履行了其角色学习中的角色义务,才能不断增强其角色意识。只有通过角色学习,才能为大学辅导员的角色建设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大学辅导员的角色学习与角色建设相互交叉,并不存在明显的界限。大学辅导员角色学习的关键是增强大学生的角色意识,而大学辅导员的角色建设过程,本身又是一个角色学习的过程。同时,大学辅导员角色意识的增强必须通过角色学习来逐渐培养和强化,大学辅导员通过角色学习内化为角色行为规范的过程,其本质也是增强其角色意识的过程。因此,大学辅导员的角色学习、角色建设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大学辅导员作为大学管理的基层实践者,对大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需要对大学辅导员的角色内容进行研究,促使大学辅导员角色学习与角色建设的发展,使大学辅导员角色行为合理化、规律化,从而推动大学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和发展。

总之,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辅导员制度的改革逐渐成为高校教育改革的重点。大学辅导员是学生日常事务的管理者,是学生生活的指导者,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本文分析了大学辅导员的角色学习和角色建设的内容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认为角色学习和角色建设是密不可分的,只有正确认识两者的关系,才能真正推动我国大学辅导员队伍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范惠莹.高校辅导员角色维度探讨[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2]魏义梅.论高校辅导员角色自我觉知[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6).

学习型辅导员 篇7

一、新形势下加强建设学习型辅导员队伍的必要性和意义

习总书记提出,“ 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当代高校辅导员作为年轻的团体, 作为青年教师中的骨干力量,代表着正能量,“ 中国梦”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的统一凝聚了辅导员的思想意识,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批判当前各种非主流文化,抵制当下反主流意识形态的渗透,通过鲜明的辨别是非的主观能动性, 消除了高校辅导员在政治信仰中存在的问题。 实现中国梦,教育敢当先,它的提出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为加强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造了良好契机。辅导员作为与大学生最贴近的人,积极引导大学生把“ 中国梦”与自己的梦想相结合,努力成长成才,将梦想早日付诸实践,努力成为传播者与践行者。习总书记在五四青年节北大谈话中也提出:“ 青年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 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 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 中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迈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学生的大量涌入使高校面临着空前的压力,如何保证和提高高校的育人质量逐渐成为高校研究的重点。 新形势下,如何充分利用网络的教育功能, 发挥新媒体功能优势的一面, 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使学生成长成才,高校辅导员作为和大学生最亲密的人,为大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和品行,帮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增强受挫折的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等方面,无疑起着关键性作用。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是提高高校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重要保证,更是组织和实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坚实基础。 构建新形势下的“ 以人为本”的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创设积极和谐的工作氛围,对于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具有现实意义。

二、积极探讨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培养途径

学习型辅导员,有学者提出它是指在高校的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 时时学习、处处学习、 事事学习”的学习理念以及精神,以完成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任务和达到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巅峰为目标,努力进取,积极开拓,不断发展,积极向上,提高自身理论修养水平和认识,不断改善和提高高校辅导员工作实效的新型辅导员。只有建立一支学习型的辅导员队伍,才能适应时代发展和学生健康成长的要求,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伟大“ 中国梦”提供更加有力的人才支持,为大学生努力实现中国梦而奋斗提供有效保障。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积极探索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

(一)创建学习新理念,提高辅导员的职业积极性

高校辅导员应该具备良好的自我学习意识,切实加强自身的政治修养,通过相关的培训等多种途径,进行理论或实践的学习。除了认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政治觉悟以及敏锐度之外,辅导员还应该努力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主动学习与辅导员工作相关的学科领域知识,比如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领域知识,加强自身的业务能力。 同时在辅导员队伍中要树立起学习型新理念,倡导辅导员深刻认识学习的重要意义,以自发的、内在的学习动力,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不断增强创新能力。 高校辅导员要善于把学习真正融入工作之中,做到工作和学习两不误,把工作作为不断学习、深化学习的最好平台,使学习成为推动工作创新发展的动力源。积极引导辅导员自觉接受新观念,汲取新知识,高校需要在辅导员队伍建设中的工作内容方面打破常规,有所突破,搭建更好的平台,为高校辅导员学习提供一片天地。当前我国高校的辅导员大多数是青年之中的佼佼者,不仅知识结构完善,而且实践能力突出,当外部的激励环境改良之后,更容易致使辅导员将自身的价值同所从事职业的内在价值联系在一起,更有助于辅导员对自身职业的认同,在将来必将会得到较大的提升和发展。

(二)加强辅导员课程建设,提升辅导员的归属感

曾经有研究者提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无法取代辅导员专业,高校应该努力实现辅导员队伍由“ 泛兼职化” 向“ 职业化”转型,辅导员由“ 经验事务型”向“ 科学规范型”转变。 现在国家教育部也有专项的辅导员工作项目涉及高校辅导员课程建设项目,这些对于提高高校辅导员的归属感都有积极意义。 建设一支学习型辅导员队伍,重点是要解决学习什么的问题。首先,对于辅导员的职业化发展需求应该根据个人职业发展特长,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工作方法和能力培训,帮助辅导员提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能力, 比如组织主题班会的能力、开展党团工作的能力、进行谈话谈心能力等,这些都涉及了辅导员工作的方方面面。 其次,辅导员可以参与负责高校大学生党建工作、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以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教学工作,让辅导员在学生工作中理论与实践能够得到有效的结合,同时也拓展了辅导员工作和学习的范围,让辅导员从心理咨询、就业指导等领域中进行专业的学科指导,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够提高实效。 只有通过系统化的学习,才能让高校辅导员在这个工作中找到存在感,增加价值感,提高职业效能感,找到职业归属感。

(三)搭建学习新平台,推动辅导员的学习执行力

各高校可以通过辅导员沙龙、辅导员论坛、学生工作论坛、辅导员QQ群等形式,通过集体备课、案例讨论、定期交流,开展讨论式学习。比如每年做好辅导员工作专题辅导、工作研讨、学习考察、学术研究等各种形式的日常培训。 此外,每年可以召开心理健康、贫困生工作、就业工作、宿舍管理工作等学生工作总结交流会,实现在讨论中学习,在讨论中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工作开展。各高校同时可以将辅导员在职攻读研究生学位纳入教师培训计划,鼓励和支持一批骨干辅导员积极攻读博士学位,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向专家化方向发展。组织辅导员开展境内外短期考察,不断拓展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思路,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这些平台都能在实际工作中给予辅导员有效的支持动力,让辅导员能够在坚持理论和业务学习相结合,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掌握现代化建设所必需的各方面知识的基础上,重点学习掌握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所必需的知识,不断夯实工作基础,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学习内容体系,不断增强学习针对性,推动高校辅导员工作的执行力。

(四)完善辅导员培训机制,推进辅导员学习制度化

高校应该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的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工作评估机制,构建理论与实践指导相结合的省级培训专家库,不断优化师资配置,构建开放型师资格局, 加强辅导员工作资源共享。从目前现有的研究我们不难看出, 有效的选聘机制是学习型辅导员诞生的基础,完善的考评制度和有效的培训机制是学习型辅导员有效工作的重要保障,专业的培训机制是学习型辅导员职业认同的有利条件。各高校应该积极落实国家关于高校辅导员制度的相关配套政策,各相关领导机构要完善领导体制,制定相关政策,推动高校辅导员开展工作和学术研究。比如设立高校辅导员专项课题,资助开展研究,每年立项建设一批“ 优秀辅导员团队”项目,通过优秀辅导员团队项目建设, 探索科学有效的辅导员团队合作机制,打造一批协作精神强、专业素养高、富有创新和务实精神的在省内外有影响的优秀辅导员团队,并通过团队的示范、引领作用,提升辅导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专业水平,打造辅导员工作品牌,设立特色项目,进行有效的推广,让高校辅导员在学术领域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只有建立有效的学习保障机制,才能保障学习型辅导员队伍长期有效的发展。

摘要:高校辅导员在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文章通过对高校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内涵以及意义的积极探索,寻找高校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路径,努力推动学习型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对于高校全面提高辅导员队伍建设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高校,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

参考文献

[1]朱平.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化、专业化解读[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3).

[2]王信.高校辅导员工作职责研究述要和思考[J].太原大学学报,2010,(11).

[3]肖呈生.高校辅导员工作新思考[J].江西蓝天学院学报,2010,(1).

[4]白永生.谈新时期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建设[J].教育探索,2012,(5).

学习型辅导员 篇8

《科学技术馆建设标准》提出:“科技馆是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基础设施, 是面向社会、面向公众宣传科普教育的机构, 是不以盈利为目的的社会公益性机构, 是我国科普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公众对科技重要性的认识在不断提高, 作为向公众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的重要场所, 科技馆义不容辞地成为公众学习与追求科学知识的地方。在不断强化和拓展科技馆教育、服务功能的同时, 科技馆的科普教育理念有了新的提升, 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与此同时, 我们也要看到科技馆事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各种瓶颈, 看到国家对科技馆发展的殷切希望, 科技馆在发展的过程中要始终以科学为中心, 坚持以公众需求为导向, 紧紧围绕国家科普政策, 让先进科技成果惠及更多公众, 使科技馆事业的发展成为国家经济建设和国民素质提高的重要支撑。

二、辅导员在科技馆发展中的地位及作用

随着科技馆事业的深入发展, 科技馆辅导员在科技馆发展中的地位逐渐凸显出来。辅导员实际上是科技辅导老师, 承担着教育任务, 其专业化水平主要体现为教育能力的高低, 观众的不同需求对辅导员的涵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展品讲解是辅导员工作的重中之重。讲解是辅助观众参观的重要手段, 生动深入的讲解可以帮助观众加深对展品科学原理的理解, 开拓观众的科学视野, 激发观众对科学的兴趣。辅导员的讲解是公众直接接触科技馆, 了解展品知识的纽带, 以中小学生为例, 据调查, 在来科技馆参观的中小学生中, 有近六成在参观后反应平淡, 对大部分展品表示不理解, 并认为与日常生活不相关[1]。

事实上, 对于辅导员角色, 国外普遍认为不需要讲解, 国外一些科技馆专家提出, 科技馆教育的重点在于开发人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 科技馆的展教思想认为, 展品的设计、开发重点在于培养公众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迅速兴起交互式展览和体验。在我国, 这样的理念还未深入人心, 儿童和青少年以及大众的教育还未达到相应的深度, 仍然需要科技辅导员发挥展品讲解作用。

除此之外, 科技辅导员还承担着展厅秩序维护、展品看护保养、为观众答疑解难提供优质服务等多种职责。

三、学习型辅导员对科技馆发展的意义

我们正处于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 各种新知识新思想不断颠覆人们的传统观念, 在这种情况下, 从事科普工作的科技馆辅导员的知识更新和再学习尤显重要。

(一) 学习型辅导员的定义

辅导员是指能够运用教育、传播或普及等方式, 对公众理解科学的活动给予引领、协助和指导的成人。学习型辅导员则是辅导员在工作中, 不断深化对学习的认识, 通过主动学习努力提升自身素质, 提升专业辅导水平和技能, 注重知识的更新换代, 以满足培养青少年科学素质和造就科技创新后备人才的时代需求[2]。

(二) 培养学习型辅导员的意义及影响

(1) 是辅导员自身发展的需要。辅导员作为一个普通的社会人, 需要得到社会的认可, 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 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服务技能, 才能实现自身发展的需要, 实现自身的价值。 (2) 终身学习不仅是个人生存的需要, 也是社会经济、文化、科技发展的需要。培养学习型辅导员, 加快辅导员知识的更新换代是科技馆事业不断发展, 科普知识更新普及的必然要求。 (3) 是培养青少年科学素质和造就科技创新后备人才的需要。科技馆作为重要的科普基地, 辅导员只有通过勤奋而有创造性的学习, 使自己成为一名学习型辅导员, 才能在科普工作的过程中承担起培养青少年科学素质和科技创新后备人才的培养的重任。

四、关于培养学习型辅导员的几点建议

1.鼓励人员进行再继续教育。科技馆应该为辅导员提供必要的条件, 制定和落实员工培训计划, 划拨专项培训基金, 鼓励员工在工作实践中主动学习, 不断提升自己。2.鼓励楼层人员相互轮岗和学习, 找出知识盲点, 有针对性的学习。3.定期举行科技馆工作者知识经验交流, 或者组织员工馆际间学习交流, 互通有无, 资源共享。

参考文献

[1]陈沪铭.基于公共科普场馆的青少年科学教育.中国科技教育, 2013, (10) .

学习型辅导员 篇9

一、“学习型组织”的内涵及目标

学习型组织理论 (Learning 0rganization) 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 在管理理论与实1践中发展起来的一种全新的被认为是新世纪管理模式的理念。从理论源流看, 阿吉里斯是学习型组织的理论奠定者, 彼得·圣吉是学习型组织理论的集大成者。学习型组织是关于组织的概念和员工角色的一种崭新的态度和理念, 是通过充分发挥每个成员的创造性能力, 努力形成一种弥漫于群体与组织的学习气氛, 凭借着学习, 使个体价值得到体现, 组织绩效得以大幅提高的组织。[1]1990年, 彼得·圣吉出版的《第五项修炼—— 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 (The Fifth Disciline:the Art and Practice of Learning Organization) 一书中, 他提出了构建学习型组织的五项修炼:第一, 自我超越, 它是学习型组织的精神基础;第二, 改善心智模式, 即以局部或静态思考的方式向以注重互动关系与静态变化的思考方式为主的共同心智模式转变;第三, 建立共同愿景, 它的作用在于为组织学习提供焦点和能量;第四, 团队学习, 它是发展团队成员相互配合实现共同目标的能力的学习活动及其过程;第五, 系统思考, 即将问题置于系统中去思考, 从动态发展的各种要素中寻求新的动态平衡, 在圣吉看来系统思考是五项修炼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根据学习型组织理论及模型, 创建学习型辅导员队伍的目标也相应包括五个方面:一是辅导员拥有将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与实现个人价值结合起来的共同愿景;二是辅导员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价值和意义有较高的认同感, 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三是辅导员能够主动围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经常性、创造性的学习和研究, 实现工作学习化, 学习工作化;四是辅导员之间能够定期开展工作交流和研讨活动, 团队学习气氛浓厚;五是骨干辅导员队伍向专业化和职业化方向发展。

二、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中引入“学习型组织”的现实需要

(一) 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 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 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 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在2006年4月召开的全国普通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会议上要求, 各地各普通高校要将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作为一项具有长期性、基础性的重大任务, 作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措施来抓。21世纪的教育注重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 关注于培养身心健康、基础扎实、具有广博知识和丰富创造力的人才, 高校辅导员需要拥有综合性和专业性有机统一、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知识体系, 必须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较强的科学文化素质、全面的组织管理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及强烈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另外, 在社会转型期, 大学生也呈现出新的群体特征, 特别是学生心理问题的突出, 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因此, 创建学习型辅导员队伍, 促使辅导员的角色从事务型、经验型向学习型转变, 正是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在要求。

(二) 创建学习型社会的需要

学习型组织理论问世以来, 首先在企业管理中取得了长足进展。新时期下, 它迅速应用于更能体现学习型组织特征的高校。学习型社会是科技高新化、信息网络化、经济全球化的产物, 其本质特点是善于不断学习, 包括终身学习、全员学习、全过程学习和团体学习等, 提升社会的学习力。根据学习型社会的理念, 学习将成为一种生活和生存方式, 学校只是人们学习的一种场所而不再是惟一的场所, 社会将根据个人需要提供多渠道、多时空、多媒体的学习机会和方式, 人的一生将无法区分成教育阶段和工作阶段, 强调终身教育.强调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非正式教育三者协调统一的大教育观。创建学习型社会必须发挥高校的人力资源优势和示范效应, 培养学习型人才, 引导全社会形成全员学习、全过程学习的良好氛围。在今天这样一个以知识的生产、配置、消费为基础的社会里,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引路人, 应率社会之先建立学习型辅导员队伍。而良好的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对良好校风、学风的形成起着核心的导向作用。良好的校风和学风又是培养学习型人才的摇篮, 学习型人才走向社会必然极大地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形成。

(三) 个人价值实现的需要

一直以来, 高校和社会都十分关注学生的成长和需要, 强调以人为本。然而, 在大力呼吁关注学生健康成长的同时, 我们却忽视了一个重要的群体——辅导员队伍的建设问题。为了解辅导员这个群体的心理状况, 我们做了项调查。调查内容涉及到了辅导员最需要的是什么、最关心的是什么等重要问题。我们问卷调查的数据反映了辅导员工作、生活的真实情况:有85.2%的辅导员选择“需要职业发展的方向性和职业的尊重感”, 最关心的是生活保障及发展空间问题。从中可以看出被充当“万金油”角色的大部分辅导员感到职业发展前景与自身的期望价值之间还存在很大地差距;有近77.8%的辅导员表示缺乏长效的学习平台, 很少有进修的机会, 整天忙于处理学生事务性的工作, 由于缺乏足够精力因而也较少对学生的思想动态、学习动态、心理发展、情感需要等方面的进行调研和系统分析。在工作和学习中, 遇到困难和困惑, 辅导员也普遍也缺乏政治导师和业务导师的实践指导。学习型组织本身具有随时学习、自我调整和自我适应的能力。如果在辅导员队伍建设中引入学习型组织的作用, 那么在组织中辅导员就可以不断探索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规律, 不断实现自我超越, 组织成员之间能够相互学习, 共同进步, 共同思考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使学习更有兴趣, 工作也更有成效, 从而提高学生辅导员的综合素质和工作绩效。所以, 高校德育工作发展的过程中, 高校应重视、关注辅导员队伍建设, 应将学习型组织引入辅导员队伍建设中来, 激发辅导员的工作热情, 实现个体价值和学校目标的和谐统一。

三、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中引入“学习型组织”的思路

(一) 建立辅导员-学校共同发展的愿景

建立共同发展的愿景, 是指在辅导员队伍建设中形成组织成员普遍认同的目标、价值观与信念。共同愿景是组织中人们所共同持有的意象或景象, 它创造出人们是一体的感觉, 并遍及与组织各方面的活动中, 从而使各种不同的活动融会起来。[2] (237) 在我们通过调查中, 有89%的辅导员表示因为生存环境较差、工作竞争激烈, 从而减弱、磨灭了拥有与学校共同发展的愿景, 针对这一严重现实问题, 笔者认为, 高校应从制度上保障辅导员队伍的蓬勃生命力, 建立激励机制, 通过建立生活保障及激励的长效机制, 让辅导员充分表现自己的意愿与想法, 激发他们形成不断地向前超越的力量, 集广大成员的智慧和力量, 逐步形成一种成员之间融合成一体、集体为之奋斗的动力和希望, 从而使辅导员找到职业归属感和认同感, 并不断地向职业发展方向和目标而努力。

(二) 转变管理模式

从管理的角度来看, 作为一个学习型组织,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结构应该是扁平式结构。校级书记、各二级院系书记、学生处领导与辅导员之间的管理层次一般应不要太多, 行政等级观念在实际操作中也不能太强。建立扁平式结构, 便于上下沟通, 领导们能够第一时间了解辅导员第一线的工作动态及个人动态, 而辅导员也能够直接体察领导们的决策思想与智慧, 从而共同为组织目标的实现而努力。转变管理模式, 是学习型组织理论提出的一种新世纪管理模式的核心理念, 它是在管理理论和实践中发展起来并逐步将核心理念深入我国的教育改革中。转变管理模式, 其实就是上述所指的改变心智模式, 因为在圣吉看来每个人的心智模式在内心深处是根深蒂固的, 它影响着组织成员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意愿与方式, 而组织同样可能存在一种共有的心智模式。所以, 通过以局部或静态思考的方式向以注重互动关系与静态变化的思考方式为主的共同心智模式转变, 使每位辅导员心态容纳他人并相互交流、学习, 让大家朝着共同的目标而群策群力, 共同学习和进步。高校辅导员队伍通过高效能的组织再设计和管理模式转变, 将有利于增强辅导员间的凝聚力, 激发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和热情;有利于提高辅导员的业务水平和个人素质, 学会通过深度会谈, 敏锐洞察, 系统思考, 找出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途径, 并致力于解决问题的实践;有利于促进辅导员的地位提高和持续发展, 即每个成员把学习变为自身内在需求, 培养终身学习意识, 从而保证辅导员的思想、行为、教育观念与时俱进。[3]

(三) 强化学习意识, 完善学习长效机制

要将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成为学习型组织, 建立适当的学习机制是一个重要的条件。高校辅导员的学习应贯穿于工作生活的始终, 注重发展学习的思考能力, 借助行动研究, 不断探索与解决新时期大学生思政教育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困惑, 将“学会工作”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 努力提神自己的工作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我们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得出, 随着时代的发展, 辅导员越繁忙于日常事务性的工作。而且, 随着学生群体心理问题、价值观念等问题的凸出, 辅导员缺乏相关知识和相应指导, 不能对学生问题进行有效性指导或解决。面对这种情况, 大多数辅导员希望健全、建立辅导员学习长效机制和组织机构, 加大外出进修和学习交流机会。众所周知, 上海市教育职能部门非常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 而且其建设成效在全国属于领先地位, 也得到思想政治教育界人士充分的肯定。但是, 笔者认为, 能否根据辅导员工作现状和内在需求, 逐步完善辅导员工作学习、交流、指导及实践等方面的建设, 以切实提高辅导员自身业务素质对于辅导员队伍建设至关重要。即使是上海市在这方面取得了不小的成绩, 但仍然有待进一步改进。措施很多, 比如建立辅导员网上学习交流平台、创建辅导员导师队伍、设立辅导员学会、搭建校校实践平台等。另外, 还要强化辅导员的学习意识, 切实增加长效学习机会, 以科学研究带动学习和工作实践, 实现工作学习化, 学习工作化。这种再学习是辅导员人生学习的一个阶段, 每个阶段并不是以提高学历水平为目的, 而是以通过较为长久、专业的学习和实践, 更好地解决工作中所面临的新问题。根据调研结果, 笔者建议高等教育职能部门可以通过进一步完善或建立专业培训机构和进修学习基地, 使辅导员队伍建设成为思想型的学习型组织, 以进一步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四) 营造良好的学校组织文化

大学不同与企业, 它是培养人的场所, 辅导员队伍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军, 更是紧紧围绕这一中心目标开展工作。大学的组织文化是一种内化的规范的力量, 组织成员对学校组织文化的理解、认同, 他们所信奉的价值以及蕴藏于内心的无意识的假设等等, 都能激发、驱使组织对学校组织的生存与发展、对学校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等, 投入极大的热情与关注, 从而不计较利害得失, 以积极的态度和热忱投身到学校工作之中。另外, 辅导员所在的上级部门学生处 (部) 及工作所属的院系制定的各种规章制度、人际关系、学习交流氛围、团队精神、院系人文环境等方面, 如果这些方面做得好, 也会产生比较大的激励效果, 激发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 激发、驱使辅导员对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等投入精力, 促进团队学习与合作, 也可以慢慢消除辅导员因长期琐碎的繁重工作所带来的的职业倦怠感。四、结 语近年来, 我国社会各方面飞速发展, 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 人们对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成效的质疑越来越多, 社会普遍要求学校联系当前发展的实际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主力军的辅导员队伍必须加强学习和不断提高素质, 通过创建学习型组织发挥集体智慧将成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大举措。这反映了高校教育规律的内在要求, 这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在不远的将来, 辅导员队伍中学习型组织的建立必将成为现实。

参考文献

[1]周娟娟.高校辅导员队伍创建学习型组织的思考[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106-109.

[2]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1994.

学习型辅导员 篇10

学习型组织理论是彼得·圣吉在1990年出版的《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务实》一书中提出的新型组织管理理论。在彼得·圣吉看来,学习是一个终生的过程,其已经不仅是吸收知识或获取信息,还包括了心灵的根本转变或运作。因此,真正的学习必须涉及“生命的意义”这一核心,必定是能修正行为的。透过学习,我们重新创造自我;透过学习,我们能够做到从未能做到的事情,重新认知这个世界及我们跟它的关系,以及扩展创造未来的能量。这也就是学习型组织的真谛。而至于如何打造学习型组织,彼得·圣吉提出了以下5项修炼工具。

(1)自我超越:以磨炼个人才能为基础,以精神的成长为发展方向,其意义在于创造。

(2)改变心智模式:心智模式是根深蒂固于心中,影响我们如何了解这个世界以及如何采取行动的许多假设、成见。

(3)建立共同愿景:共同愿景是组织中人们所共同持有的意象和景象,它创造出众人为一体的感觉,并遍布到组织全面的活动,而使各种不同的活动融汇起来,它为学习提供了焦点与能量。建立共同愿景能帮助组织培养成员主动而真诚地奉献和投入,而非被动地遵从。

(4)团队学习:是指组织成员获得持续学习的机会并在团体中进行对话、交流、合作,发展团队力量,使团体力量超乎个人力量的总和。

(5)系统思考:整合其他四项修炼成一体的理论与实务,实现既见树木又见森林的效果。

彼得·圣吉提出的这5项修炼可谓学习型组织理论的精髓和核心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各领域、各行业作为打造新型组织、培养新型人才的科学范式。其中,它也应用于高校辅导员的专业化建设。

高校辅导员的专业化建设问题,近年来一直为学术界热烈讨论。根据《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2006]第24号令),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在促进大学生全面成才、维护高校稳定等方面肩负着重要职责。因此,加强高校辅导员的专业化建设,打造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够强、学术水平够高、职业素养够坚的专业化辅导员队伍,是实现高校辅导员自身发展和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双赢举措。而之所以将学习型组织理论作为打造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建设的科学范式,是因为二者在本质内核上存在高度契合性:一方面,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特点要求辅导员不断更新专业知识,具有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和团队学习的品质;另一方面,正是由于高校缺乏建立共同愿景和系统思考的理念,导致当前高校辅导员队伍在专业化发展中缺乏有力的后盾支持。

2 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建设的困境剖析

纵观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情况,我们发现,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在现实的宏观环境、微观体制和个人意志下,遭遇众多阻力,专业化建设任重而道远。

2.1 工作“双大”阻碍业务水平专业化

首先是工作负荷大。《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所规定的辅导员工作范围几乎涵盖了政治思想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困难学生帮扶、择业就业指导等方方面面,而学校的绝大部分工作都是围绕学生开展。那么,辅导员就成了连接学校与学生的衔接点。因此,学校的各个部门习惯于一有事情就找辅导员:组织学生体检,医务室通知辅导员;学生晚归不归、宿舍卫生不合格、搬宿舍等,宿管科找辅导员;学生旷课迟到、补考重修等,专业老师找辅导员;学生各种费用的收取,财务处找辅导员……长此以往,辅导员整天疲于应付各种各样的繁琐事务,成了学生心中的保姆和管家,成了各部门眼中的消防员和协管员。此外,院系实行二级管理之后,很多辅导员在自己所在院系还承担很多额外的工作任务。如此强大的工作负荷,造成辅导员根本没有多余的时间去总结、思考工作做法,难以创新工作方式方法,使得工作变成一种低水平的重复,缺乏系统的理论高度,更谈不上专业化发展。

其次是工作压力大。安全稳定大于一切,这是当前中国大环境下的核心要求。高校管理者、高校领导、学生家长都对学生的安全提出了极高要求。而最终落实安全稳定工作的重任毫无例外地压在辅导员身上。如笔者所在高校能够基本安全稳定,毫不夸张地说,有80%的功劳归于高校辅导员。各高校要求辅导员手机必须保持24小时开机状态,必须保证在学生出事的第一时间能接到电话并赶往现场,这个“第一时间”不管白天还是晚上。此外,一旦发生学生意外死亡等突发事件,容易给辅导员的心理造成较大创伤,而学校在人文关怀和心理介入方面,往往又忽略了这一点。这些原因导致很多辅导员形成巨大的工作压力,整天诚惶诚恐、战战兢兢,不求有功,只求学生不出事,幸福指数从何谈起。

2.2 低职业认同感有碍职业追求专业化

低职业认同感既有管理体制的因素,又有辅导员个人的原因。

2.2.1 身份地位尴尬

教育部[2006]第24号令明确提出“辅导员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而正是这一个“双重身份”的界定,让高校辅导员在高校中缺乏自身独立存在的合法性和适合自己的发展空间。高校辅导员长时间处于领导、专职教师、学生三者之间的“夹心层”的窘境。同时,因为身份地位的尴尬,直接导致部分高校管理层和教职工看不到辅导员的作用,认为辅导员的工作谁都可以干,对辅导员工作不够尊重,导致任何一个部门甚至宿管科值班阿姨都能对辅导员随意布置任务。这直接造成辅导员工作时内心的自卑感和职业的不认同。

2.2.2 缺乏科学发展平台

目前,高校辅导员的发展渠道与以往相比,应该说拓宽了许多,但是整体而言辅导员的发展路径仍相当有限。在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发展路径一般有以下两个方向:一是学生管理队伍线路;二是其他部门行政人员。但学管路线需求毕竟有限,更多的辅导员流向了学校各部门成为一般行政人员。当前许多高校的某些部门把“辅导员”这一岗位变成“人才蓄水池”,将成绩突出的优秀辅导员进行转岗、轮岗。这原本是拓宽辅导员出口的一项利好举措,但在实际操作中却未能实现预期效果。有机会转岗、轮岗的这部分辅导员一般都是辅导员队伍的骨干力量,原本应在学生管理这条线上大展拳脚的,而在他们转岗后很多人却沦为平庸,未能发挥很大作用。这也严重影响了辅导员队伍的稳定,不利于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

另外,前面所提到的辅导员工作的“双大”特点,也使得很多辅导员在这份工作中找不到职业荣誉感和成就感,看不到职业晋升的希望,久而久之也逐渐地对这份工作失去认同感,萌生“骑驴找马”心理,将辅导员工作作为自身职业发展的跳板。在这样的心理作用下,他们难以集中精力做好本职工作,对业务学习也缺乏应有的钻研,业务水平就更加谈不上专业化了。

2.3 再学习机制短板制约专业化锻炼

辅导员的专业化锻炼是指辅导员结合所从事工作的具体实践不断进行理论与技能的锤炼和提升。这既需要辅导员自身不断加强学习,更需要高校在再学习机制方面提供足够支持。然而,当前高校在辅导员的再学习机制方面显然存在许多短板。

首先,辅导员自我学习条件受限。辅导员这一行政岗位环境,使得其每天疲于应付各种繁杂工作,难以抽出时间进行自我学习,更不用谈学术交流。同时,辅导员的学科背景来自各个学科,不同的教育背景造就了不同思维模式的辅导员,因此辅导员队伍往往难以在某个领域聚集起一个学习团队进行探索研究,学习氛围难成气候。

其次,辅导员培训机制短板。学习应该是一个永恒的过程,只有不断地结合工作实际进行知识更新,才能更好保证工作效果。然而,当前很多高校对辅导员的培训工作重视不够,资金投入不足,培训方式陈旧。大部分高校对辅导员的培训一般集中于常规的新上岗辅导员培训、骨干培训,培训形式往往为请专家进行理论讲授,很少进行培训效果的跟踪反馈。由于经费较少,学校内部的辅导员培训很少开展。这样的培训机制,使得辅导员走出去学习和交流的机会太少,造成了很多辅导员思路窄,缺乏先进的学生事务管理和教育的思想,因此在实际的工作中很难创新。此外,高校实行院系二级管理之后,辅导员的学习和培训机会也受到所在院系支持度的影响。这就造成有些辅导员一年接受多次培训,有些辅导员几年都未外出参加过一次培训和交流。

3 基于学习型组织理论的高校辅导员专业化路径探讨

学习型组织理论及其精髓5项修炼,毫无疑问,是高校加强辅导员专业化建设的科学范式。高校和辅导员个人都要深刻领会学习型组织理论中的5项修炼精髓并对症下药、学以致用,齐心协力、切实突破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建设的困境。

3.1 自我超越,提升专业能力

当前,高校辅导员面临工作负荷大、工作压力大的“双大”困境,归根结底,这与辅导员难以自我超越有绝对的关系。辅导员在繁杂的工作中,逐渐忘记对自己最重要的事及个人愿景,导致工作起来逐渐机械、简单。因此,必须加强辅导员的自我超越修炼。通过自我超越这一修炼,让辅导员学会理清到底什么对自己最重要,更清楚地看清目前的真实情况,从而保持强大的创造力。辅导员首先要建立起自己的个人愿景,明确自己内心真正关心的事情,并将此化作为实现个人愿景而进行的自觉主动的创造性活动。愿景和现实状况必然是有差距的,这个差距恰是创造力的来源。因此,辅导员必须保持对个人愿景的坚定不移,保持强大的创造性张力,通过不断自我学习,将现况不断拉向愿景,不断提升专业能力。

3.2 改善心智模式,坚定职业信念

辅导员低职业认同感困境的出现与心智模式存在着紧密的关系。由于组织和个人的一些根深蒂固的错误或不恰当假设造成了辅导员在工作中找不到职业价值感并缺乏工作成就感。因此,加强组织和个人的心智模式修炼,强化辅导员岗位的价值,对坚定辅导员职业信念、推进辅导员的专业化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一方面,高校组织要充分尊重辅导员。现有的组织架构和管理制度的不健全,让很多高校及各部门忽视了辅导员应有的价值和地位,对辅导员也缺乏足够的尊重。因此,高校及各部门应首先从改善自我心智模式开始,摒弃根深蒂固的“辅导员就是全能保姆”这一传统观点,重视辅导员在学校各项工作有序运行、在大学生成才成长中的重要作用,从政治上、生活上和工作上关心辅导员,倾听他们的呼声、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

另一方面,辅导员要对自身重新进行角色定位和情景认知。坚定职业信念,改善辅导员个体的心智模式更是关键。辅导员要清晰认识到自己作为高校教师和干部队伍的重要身份,深刻体会自身作为大学生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所肩负的使命,将辅导员这一岗位作为实现自身价值的平台。同时,在工作方式方法上,辅导员也要学会由“自发一事务型”转向“自觉一价值型”,即工作模式应由单一的自发性转为专业的自觉性方式,工作导向由传统的学习与工作二元对立的事务型转向学习、工作和生活融合的价值型,工作重心由“学生保姆”转变为“职业人”。

3.3 确立共同愿景,稳定队伍

共同愿景是组织中人们所共同持有的意象和景象。在彼得·圣吉看来,在缺少愿景的情形下,只会产生“适应性的学习”,而当人们致力于为实现某种他们深深关切的事情时,就会产生“创造性的学习”。当前,高校辅导员队伍由于在身份地位、职业发展、薪酬待遇、再学习机制等诸多方面的原因,导致这支队伍存在低职业认同感、流动性较强等问题。因此,高校应该通过建设高校与辅导员个人间的共同愿景,引导辅导员为实现愿景而付诸“创造性的学习”,推动辅导员建设走向专业化、职业化道路。例如,高校可以在掌握大量最新知识和信息的基础上,运用“情景企划”方法拟定几种学校在未来可能出现状况的情境,思考未来学校发展的所有必要条件,引导辅导员重新思考自身工作、前途与学校的未来的关系,从而激励他们为学校发展而不懈努力。

3.4 团队学习,加强培训

再学习机制的短板严重制约了辅导员的专业化锻炼。而团队学习恰是破解这一疑难杂症的一剂良药。

一是搭建团队学习平台。通过搭建辅导员论坛、辅导员技能竞赛等展示平台,既能帮助辅导员找到自己工作的努力方向和提升在学校的影响力,又能引导辅导员找到团体学习的触点,促进辅导员团体在工作领域形成相互学习、共同研讨、百家争鸣的浓厚氛围。通过定期开展团体培训、工作案例分析、工作研讨会、辅导员沙龙等,建立以团队为单位的批评平台、学习平台,引导辅导员将学习成果转化为工作实效,为辅导员的专业化成长提供良好环境。

二是完善培训机制。打造专业化的辅导员队伍离不开专业的培养培训。2013年5月,教育部出台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规划(2013—2017年)》为高校辅导员的培养培训提供了更有力的法律依据。因此,高校应逐步建立适应高等教育发展需要、符合辅导员成长成才规律、规范科学的培训机制,构建内容完善、形式多样、科学合理的培训体系,全面提升辅导员的专业素养和职业能力。

3.5 系统思考,推动制度改革

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制度改革是保障。首先,推进扁平化工作模式。高校应对职能部门和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加以明确界定,积极推进扁平化的工作模式,各职能部门直接面对学生开展业务工作,将辅导员从繁忙的“非本职”事务工作中解放出来,摆脱“保姆式”的发展模式,探索“人生导师型”的成长路径。其次,畅通辅导员职业发展路径。明确辅导员干部和教师的双重身份,构建双轨式晋升机制,搭建职务晋升、多元分流、职称晋升、经济待遇、学术研究、专业培训等平台,建立分层次、分阶段、分类别的辅导员培训体系,完善培训机制,提高专业化水平。再次,健全辅导员职业保障机制。将辅导员纳入学校整体专业教师队伍发展规划,完善职业化发展的制度框架,保障辅导员队伍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按照职业化的管理要求,建立导向清晰、管理科学、考核严格、奖惩分明的激励与评价机制,坚持学术水平与工作实绩并重的原则,将职称评聘与辅导员年度考核直接挂钩。

摘要:高校辅导员的专业化建设在现实的宏观环境、微观体制和个人意志下,遭遇工作“双大”阻碍业务水平专业化、低职业认同感有碍职业追求专业化、再学习机制短板制约专业化锻炼等困境,文章对学习型组织理论与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建设的理论契合进行分析,以5项修炼为工具,探讨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建设的路径。

关键词:学习型组织,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建设

参考文献

[1]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M].郭进隆,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

[2]高世杰,赵红灿.基于“五项修炼”的高校辅导员学习型团队建设研究[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

[3]唐竞瑜.创建学习型组织推动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发展[J].高教研究,2011(19).

[4]王东.基于学习型组织的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2.

学习型辅导员 篇11

【关键词】班杜拉 观察学习理论 辅导员 非权力影响力 建设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10C-0106-03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观察学习理论对推动人们认识和掌握社会知识的过程产生了重要影响。该理论主要是指针对复杂的技能,个体通过观察榜样的行为示范以及对榜样表率特征的认可,从而引导个体做出大量与榜样类似的行为过程,并从榜样那里获取对行为过程的反馈和鼓励,以达到学习的目的。班杜拉观察学习理论认为观察学习主要由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复制过程和动机过程等四个心理环节组成。随着时代发展和科技进步,高校学生受到社会复杂化、文化多元化及生活多样化的影响,呈现出思维活跃、独立意识不断加强的特征,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应对此现象面临着新的挑战。实践证明,辅导员依靠传统的权力影响力与服从性师生管理模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难以有效地解决根本问题,甚至会起到相反的教育效果,而现实中辅导员的非权力影响力对高校学生所产生的影响则越来越强。因此,运用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诠释高校辅导员发挥非权力影响力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其实质就是要发挥高校辅导员的榜样作用,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一、班杜拉观察学习理论概述

班杜拉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观察学习理论,其在论述观察学习过程中示范行为传递信息的效能时指出:在观察学习中,示范者对观察者来说不仅仅是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反应,在不同示范类型的影响下,观察者还能收获难以用言语传递实际行动所具有的同等量信息,而且示范者的示范行为在引起注意方面比言语描述的影响更为广泛和持久。基于此,班杜拉将观察学习理论的具体过程划分为注意、保持、复制和动机等四个子过程。

注意过程是班杜拉观察学习理论的起始环节,在观察环节中,观察者会从示范者丰富的示范行为中选择观察什么以及从示范者的行为中提取有标志性特征的信息。而在观察过程中会有很多因素影响观察者对示范者行为的选择和感知,这其中部分与观察者自身的认知技能有关,部分受示范行为本身活动特征的影响,还有会受到人们相互行为模式的结构安排影响。其中观察者与示范者之间相互行为模式对影响观察者选择观察的宽度和深度处于重要的地位,如果示范者与观察者在年龄、性格、价值观念等个体特征相似的情况下就容易影响观察者的注意程度。其次,示范活动本身的特征,比如示范行为的可观察性,示范行为本身的吸引力和形象性等因素都会影响观察学习的注意过程。

保持过程是观察学习的第二个环节,在这个环节中,如何保持一次或多次示范行为的信息成为制约观察学习的主要因素。为使示范者的行为存在于观察者的记忆中,观察者主要依赖表象和言语这两大系统将其所观察到的东西转化为简明符号,通过符号这个媒介,使临时的示范信息通过认知复述方式被长时间保持在记忆中以备后用的过程。

复制过程是观察学习的中心环节,在这个环节中,主要是将以符号形式存储在记忆中的内容转换成适当的行为,从而引领观察者在活动中从事类似的行为。此环节主要利用观察者的反应整合能力、行动观念与演练信息匹配的调控等因素选择和组织,并在信息反馈的基础上不断具体化示范者的行为。

动机过程是观察学习的最后一个环节,这主要是指观察者由于受到积极诱因的引导激发和维持观察者对示范行为的强化过程。而其中的强化将会受到直接的外部强化、替代性强化和观察者自身的自我强化三种因素影响,如果可模仿的示范行为对观察者来说是有价值的,那么就会增强观察者实施同样的行为;如果可模仿的示范行为对观察者来说存在惩罚或无价值的信息,那就会弱化观察者模仿示范者行为的倾向。

二、班杜拉观察学习理论视阈下辅导员非权力影响力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榜样教育是推动我国传统文化和思想品德延续的传统教育方法,榜样教育不仅帮助观察者学习榜样的示范行为和领悟榜样示范的精髓,同时对激发和强化观察者学习榜样的示范行为具有积极意义。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阐述了榜样的意义和模仿对学习的重要性,而示范者的榜样作用有利于高校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非权力影响力的作用。如今“90后”已成为高校学生的主体,而他们特有的个性以及学校 “以生为本”的管理理念决定了高校辅导员权力性影响力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着局限,而以良好的品德、优良的作风、渊博的知识以及突出的能力等个人魅力所产生的非权力影响力对大学生心理和行为的影响将是长久的和深远的。

(一)辅导员非权力影响力有利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作用。高校学生正处于身心成长的发展阶段,自身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世界观尚未成熟,普遍存在着“向师性”和“模仿性”的倾向,教师的言行成为学生观察和模仿的重要对象。因此,示范教育成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方法。作为与学生交往最密切、对学生影响最深刻的高校辅导员,可通过与学生之间相互交往,利用自身渊博的知识、高尚的品德以及突出的能力等人格魅力唤起学生心理上的信服和尊崇,以此为基础在交往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从而使高校学生在思维观念上对辅导员产生“向师性”。反过来,这种“向师性”也增强了辅导员非权力影响力的强大感召力。

(二)辅导员非权力影响力有利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规范作用。情感对推动人类社会精神活动和社会活动的实现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促进人类社会和谐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当前,高校学生自我意识强烈,抵触和逆反心理较强,如果辅导员运用权力影响力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其效果可能适得其反。应依靠高校辅导员高尚的道德修养、严谨的治学态度及渊博的知识等人格魅力吸引和感染广大学生,同时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坚持“以生为本”,以情感人的管理模式,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让学生感受到被尊重、被认可,从而使辅导员和学生之间产生情感共鸣,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尊重,以达到“不教而教”的境界来规范学生的精神和行为。endprint

(三)辅导员非权力影响力有利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模仿作用。随着大学生对知识的追求以及思想的逐步成熟,模仿榜样成为他们获取新知识和提升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而作为对学生影响最深的高校辅导员,其高尚的品德、突出的能力、渊博的知识以及丰富的情感等人格魅力必然会感染影响学生的心灵之弦,从而使学生在情感上和心灵价值上与辅导员产生趋同性。当学生与辅导员在情感上产生趋同的价值意识,而崇高的价值意识对推动自身目标的实现具有积极意义时,这些学生就会把心灵体验内化为谋求自身发展不可改变的坚定意志,从而在追求自己人生和事业进程中模仿和学习自己的榜样,而具有较高人格魅力的高校辅导员则成为他们模仿的最佳偶像。

(四)辅导员非权力影响力有利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激励作用。高校辅导员作为学生健康成长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坚力量。辅导员自身良好的品德修养、丰富的知识结构以及成熟的人格魅力等非权力影响力对培养学生和谐的人格,奋发上进的意志具有无形的动力。而这种无形的动力转化为高校学生内在的驱动力,将会激励学生不会因安逸的环境和无形的压力而轻易放弃自己的梦想,必将产生一种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而在高校学生这种内在动力转化过程中,辅导员的非权力影响力对学生所发挥的无形感染和激励是其他任何教育方式都无法替代的,其对学生健全的人格培养也必将是长远的。

三、班杜拉观察学习理论视阈下高校辅导员非权力影响力提升的途径

班杜拉在论述示范行为时指出多样化的榜样教育对提升观察者创造性反应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因此,观察者在观察和学习示范者过程中,示范者不仅可以影响观察者的行为,而且不同的示范类型和形式能够使观察者学到更多东西以及带来创造性发展。因此,班杜拉观察学习理论为培养和提高高校辅导员非权力影响力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同时,为高校辅导员利用自身非权力影响力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长效奠定了理论基础。

(一)以坚定的政治立场为基础,不断提升自身的政治素养。高校辅导员的政治素养是提升非权力影响力的基础性力量,这是基于高等教育主要是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具有坚定政治立场、良好职业道德以及较高专业技能的高端人才。这就要求高校辅导员首先要以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宣传和弘扬社会主流文化,以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对待学生和工作,坚持以生为本;其次,辅导员要坚持做到公道正派,着力营造言行一致、民主平等、相互尊重、情感互融的师生关系;最后,辅导员应具备应对突发事件的组织管理能力、协调沟通能力以及思想政治教育能力等综合素质,从而使高校辅导员以较高的政治素养和高尚的人格魅力赢得广大学生的尊重,以此来发挥高校辅导员非权力影响力的关键力量。

(二)以德为本,努力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高校辅导员的道德修养在提升非权力影响力发挥着主导作用,是奠定辅导员非权力影响力的灵魂和精髓。因此,高校辅导员首先应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无私的奉献精神,努力以爱岗敬业、甘于平凡的品质感染学生。其次,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工作过程中要严于律己、言行一致,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率先垂范起到模仿带头作用,以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吸引和征服学生,使学生自觉的接受引导和教育。最后,道德修养的提升并非一朝一夕的工夫,这就要求辅导员坚持终身学习,从自身做起,从生活中细节抓起,以自己睿智的言行和高尚的情操形成一种无形的人格魅力感染和征服学生,从而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正直友爱、谦虚谨慎的生活态度,使高校辅导员的道德修养发挥非权力影响力的主导力量。

(三)以知识为后盾,努力增强自身的知识底蕴。随着知识社会的到来以及网络时代的快速发展,高校辅导员深厚的专业知识、渊博的知识面以及卓越的才干成为吸引和征服学生的必要条件。作为高校辅导员,应刻苦钻研、勤奋好学,随时扩充自身的知识储备,这就要求辅导员首先应系统学习和掌握马列主义、党的理论以及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等基础知识,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这不仅是辅导员有效开展工作的时代要求和知识要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成效的政治保障。其次,拥有教育者和管理者双重身份的高校辅导员,应学习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及口才学等学科知识,只有熟悉和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才能运用科学的管理理念管理学生,赢得学生的尊重,在新形势下优化自身的非权力影响力。最后,随着前沿知识快速更新以及网络时代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挑战,高校辅导员应加强对新知识和新技能的学习,跟上时代的要求掌握运用网络开展思想教育的本领。总之,高校辅导员应该努力加强知识的积累和技能的提升,逐步让自己成为“一专多能”的教育者和管理者,以此提升自身非权力影响力在学生当中的人格魅力。

(四)以能力结构为导向,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实力。能力是智(下转第115页)(上接第107页)慧的象征,也是知识外化的表现形式,更是构成人格魅力的重要因素,而辅导员的能力体现在教育、指导及管理等日常活动中。面对网络时代的大学生,辅导员必须具备完整的能力结构,才能适应日新月异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势。具体来说,辅导员首先应该努力提升组织管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协调能力、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实践工作能力,这是推动辅导员非权力影响力发挥的重要保障。其次,辅导员工作在学生管理的第一线,对学生的思想动态掌握着一手信息,基于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考虑,提升辅导员分析研究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科研能力,对增强辅导员自身的教育管理能力以及推动辅导员从管理型向学者型转变都具有现实意义。

(五)以情感为依托,努力增强自身的亲和力。从某种程度上讲,情感教育是推动教师与学生情感认同的桥梁,师生之间融洽的情感可为提升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奠定良好基础,进而对推动学生“乐其道、学其道”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而高校辅导员以心润人、以情感人的教育方式是提升非权力影响力的精神动力。首先,辅导员可在尊重和平等基础上构建情感影响力。辅导员应该从人格上尊重每个同学的权利和尊严,尊重不同学生的差异性和多样性,一视同仁地对待所有学生,从思想上触动学生内心的情感认同,从而创造一种彼此尊重、相互信赖的师生关系。其次,辅导员应以真情实感感染学生,抛弃情感教育的功利性。辅导员在实际学生工作过程中应讲究策略,深入学生生活,不分亲疏远进帮助每位有实际困难的学生,从生活上、学习上和思想上关心和爱护学生,倾听学生的心声,缩短师生之间情感上的距离,从而赢得学生的尊重。而学生感受到辅导员的情感投入时,也必将相对应的附属情感反馈到辅导员身上,这对提升辅导员非权力影响力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1]李旭平.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对我国学校德育的启示[J].当代教育论坛, 2010(5)

[2]苏光鸿.对高校辅导员非权力性影响力运用的思考[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2)

[3]阴冬胜,杨啸风.班杜拉观察学习理论对高校德育教育的启示[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4]石成田.高校辅导员非权力影响力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 2012(6)

【基金项目】广西2012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立项课题(2012LSZ046)

【作者简介】余 钦(1979-),男,河南平顶山人,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外语系讲师,硕士。

学习型辅导员 篇12

对高校辅导员工作的研究主要表:杨春如、栾永玉《高校政治辅导员工作概论》 (1997年) ;吴麟麟、陈龙、周西安《将职业生涯管理理论引入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 (2003年) ;周烁《高校政治辅导员专业化刍议》 (2004年) ;冯刚、陈立民《着力建设一支高水平的辅导员、班主任队伍》 (2005年) ;范润宽《高校政治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必要性及途径》 (2005年) ;王木森《建设高素质的高校辅导员队伍思考》 (2005年) ;杜庆君《“专业化+职业化”:当前高校专职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新视角》 (2005年) ;时长江、陈乐敏《试论我国高校学生工作职业化与专业化》 (2005年) ;陈石研《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建设探究》 (2006年) 、肖辉《当前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现状分析与对策》 (2006年) ;吴广宇《专业化:新世纪新阶段高校辅导员持续发展的生命力》 (2006年) ;黄文浩《新时期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探析》 (2006年) ;肖辉《当前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现状分析与对策》 (2006年) ;曲建武、吴云志《高校辅导员素质与能力建设问题研究综述》 (2006年) ;李景国、何独明《论职业化、专业化与专家型辅导员队伍建设》 (2006年) ;白逸仙《专业化+职业化: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新视角》 (2006年) ;汪麟《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探析》 (2006年) ;周先进《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建设必须强化五项机制》 (2006年) ;陈楠、王奋《我国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管理探析》 (2006年) ;彭庆红《试论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 (2007年) ;冯刚《论辅导员的专业化培养和职业化发展》 (2007年) ;刘淑英《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的几点思考》 (2007年) ;陈垠亭《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和职业化建设的若干思考》 (2007年) ;赵旻《关于高校辅导员工作定位的思考》 (2007年) ;王树荫《论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与职业化》 (2007年) ;李绍明《浅谈我国地方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必要条件》 (2007年) ;梁家峰《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的途径分析》 (2007年) ;程祥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对策研究》 (2008年) ;胡刚《略论高校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 (2008年) ;郭绍生《正确处理辅导员专业化培训中的若干关系》 (2008年) ;赵春华, 孙景川《论高;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与专业化的构建》 (2008年) ;蒋明军《职业化视野下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机制初探》 (2008年) ;漆小萍《论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的建设路径》 (2008年) ;顾晓虎、高远《职业化高校辅导员的人格特征及其塑造》 (2008年) ;张宇明、赵雪梅、杨少华《高校政治辅导员职业生涯管理探讨》 (2008年) ;叶绍灿《论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的组织管理》 (2009年) ;陈珠琳、姚溱、林禄水《试论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管理》 (2009年) ;徐瑾《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目标的定位与实现》 (2009年) ;杨永久《创新型辅导员的自我培养》 (2009年) ;何湘江《构建高校辅导员的职业生涯路径系统》 (2010年) ;林伟能《科学发展观引领下的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 (2010年) ;薛艳、朱宁、王昕《基于胜任力的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 (2011年) ;王杨《高校辅导员职业体验探析———基于内外职业生涯的分析》 (2011年) ;徐瑾《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内驱力研究》 (2011年) ;何蓉《高校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研究》 (2012年) ;何冰生《高校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研究》 (2012年) ;邓寿群等《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研究 (2012年) ;钟健雄《高校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路径》 (2012年) ;陈孔祥《高校创新型辅导员队伍建设长效机制的构建》 (2012年) 。

以上学者主要侧重于: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建设的重要性;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建设的内涵、标准和条件;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建设的途径;以生涯发展论为基础的辅导员发展阶段划分研究;以类型论为基础的辅导员发展模式研究;以职业锚理论为基础的辅导员核心竞争力研究;学习型、创新型辅导员队伍建设路径初探;以内、外职业生涯理论为基础的辅导员职业;目标研究、以心理动力论为基础的辅导员内驱力研究;以超个人心理学为基础的辅导员职业生涯成功研究等方面的研究。

二、研究价值

第一, 对学习型、创新型、专业化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研究, 有利于从多维度、新方法来分析学习型、创新型、专业化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影响因素, 从“问题”着手, 以方法“解决”为途径促进学习型、创新型、专业化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机制完善和内涵丰富, 进而增强学习型、创新型、专业化辅导员队伍建设研究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

第二, 学习型、创新型、专业化辅导员队伍建设过程需要融入学习型组织建设理论, 需要创新, 本课题研究以“问题”为导向, 培养辅导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特别是运用学习的五项工具能力、创新能力和专业化能力, 进行形成专、兼结合的知识和能力结构, 促进辅导员向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发展。

第三, 以角色定位、职业发展共同体、机构识别等形式, 建立辅导员队伍的共同愿景, 组织辅导员队伍以共同体的方式, 共同探讨职业发展过程中碰到的各种问题, 发挥不同类型辅导员的特点, 从而有利于不同类型的辅导员在不同的起点、不同的程度上得到专业化、专家化的发展, 进而带动辅导员队伍整体向学习型、创新型、专业化方向发展和素养的提升。

第四, 由辅导员牵头, 构建基于“问题解决”的学习型、创新型、专业化辅导员队伍发展的共同体, 是辅导员队伍建设适应新形势发展, 尤其是在“第三条道路”选择过程中的一种新模式探索, 这种模式有利于推进现有辅导员自身和辅导员队伍进行自我改革, 并建立现代大学制度下的辅导员队伍发展新模式。

第五, 加强学习型、创新型、专业化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研究也是贯彻中央相关文件精神, 加快辅导员队伍建设, 改进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增强辅导员队伍整体素质, 为“十二五”规划作出贡献的重要因素。

三、研究方向

(一) 学习型、创新型、专业化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内涵和特征研究。

学习型、创新型、专业化辅导员队伍的概念界定;学习型、创新型、专业化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理论基础;学习型、创新型、专业化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特征分析。

(二) 学习型、创新型、专业化辅导员主动发展的研究———基于“问题解决”的价值导向。

学习型、创新型、专业化辅导员队伍建设存在“问题”;学习型、创新型、专业化辅导员队伍建设“问题解决”的路径选择;学习型、创新型、专业化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总体要求和原则;高校辅导员“学习型、创新型、专业化”建设意识调查;学习型、创新型、专业化辅导员队伍建设过程中“存在缺失”的原因分析。

(三) 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实践研究。

调研问卷的设计、调查与分析;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现状分析;学习型、创新型、专业化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环境分析;学习型、创新型、专业化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战略选择、策略选择。

(四) 学习型、创新型、专业化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机制与对策研究。

有关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研究综述;学习型、创新型、专业化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内涵和特征;学习型、创新型、专业化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现实意义、基本原则、总体要求和策略选择;基于“问题解决”的学习型、创新型、专业化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路径选择;基于“问题解决”的学习型、创新型、专业化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运行机制;基于“问题解决”的学习型、创新型、专业化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发展对策。

摘要:本文综述了学习型、创新型、专家型辅导员的研究现状, 基于研究现状提出了研究学习型、创新型、专家型辅导员的价值, 并提出内涵和特征、辅导员主动发展的研究、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实践研究、机制与对策研究等研究方向。

关键词:学习型,创新型,专家型,辅导员,研究现状,学术进展

参考文献

[1] .肖辉.当前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现状分析与对策[J].高教论坛, 2006

[2] .程祥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对策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8

上一篇:传统治理下一篇:求真务实开拓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