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化学

2024-10-10

大学化学(共12篇)

大学化学 篇1

引言

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当今时代特点,环境保护问题已成热点。绿色化学是在获取新物质的化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每个原料原子,实现“零排放”,既充分利用资源,又不产生污染,对环境的治理从治标转向治本。

日前,我国环保部参与欧盟亚洲可持续生产和消费项目研讨会会上提出“采用废物跟踪系统,提高电子废物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水平”,可见环保问题全球关注。垃圾之多,却未用尽其能,眼看是不环保,实则是有限资源的浪费。中国南方素以水乡为其优势,由于工厂、化肥农药农业、生活、校园实验等排放的污染水,严重超过环境水体容量,打乱水体的自净能力,单方向的水治理困难重重,污水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民众身心健康,同时治理污水耗重金耗时而且影响基本生活,如今真正能为民众享用的洁净水正急剧削减中,地表水污染引起的土壤污染影响农业的健康耕作,地下水的污染,源头水的保护,水污染污染物的扩散侵袭等一系列水问题引起我们深思。近日,对环境污染事件的关注度日益提高,尤其在水污染防治方面颇为重视。例如华北平原地下水污染防治开展淮水污染重点工程检查正要在2015年初步完成耗资数十亿建立的监测网,耗资巨大,耗时长久,若能减少污染,这些资源的便能得以节约。就高校来说,从实验排污源起,减少污染。

在高校中,通常做完实验就将试剂直接倒入水池中。这样的实验不停地进行着,而实验室很少有三废处理,致使实验室如一污染排放源向外排放着各种污染物(所用的化学药品种类多,消耗量大,而且大部分有腐蚀性或有毒,有的实验还伴随有毒或有害物质的产生)。不仅对水体造成污染,其对土壤、水生生物的副作用更强,尤其笔者深有感触的是所在学校中的湖泊,经常是发黑散臭气,而如在国庆假期之后的几日里能明显感受到湖的清爽,湖面也无明显漂浮的植物,这是由于没有污染行为的发生,可见实验室的绿色化势在必行。

一、绿色成果创意———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通过引导促使学生通过一些改良实验(如用无毒、弱毒试剂代替有毒试剂进行实验,发现新方法代替原本效率低的方法,等等),使学生感受到绿色化学创新带来的好处,产生学习兴趣,从而真正步入绿色化学实验的学习中。

二、绿色化学之源———网络微型实验

在当今网络迅猛发展的时代,网络化已具备各方面完善的功能。在网络环境下微型化学开放实验的开设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环保效益和教学效果,代表了化学实验改革发展的方向,是贯彻两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的战略指导方针。

创新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源泉和动力。网络环境下微型化学实验教学模式有如下优点:实验的项目准备、操作等都是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由过去被动“等待”和“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变为“主动”和“探索式”的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了学生实践和创新的能力。便于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实验探究和课外进行家庭小实验(而笔者认为学生的主动思考性实验即使有缺陷也远胜过安排性实验),能增强参与意识和动手能力,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由于微型实验使用剂量少,可以给学生更多的机会动手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娴熟的实验操作技能。

三、绿色实验开展———融会贯通

1. 实践绿色化学实验课程教学,提高学生开展绿色化学实验的能力。

(1)以学生为中心,使化学实验成为绿色工程。

要求学生做到“实验源头预防、实验中间控制、实验排放达标”。期间包括避免使用剧毒原料、用绿色溶剂代替易挥发性的有毒有机溶剂、用绿色催化剂替代有毒、易腐蚀的催化剂、对实验中产生的“三废”进行分类处理,等等。

(2)革新常规实验,开展微型、半微型化学实验。

微型化学实验是以尽可能少的试剂,获取与常规实验相当的化学信息的实验原理与技术。其主要优点是:试剂用量大大减少,仅为常规实验的1%~10%,减少了“三废”排放量,以及相关材料和水、电的消耗,降低了实验成本,节约了实验经费,缩短了实验时间,提高了实验的安全性,改善了实验环境,降低了环境的污染。

常规实验的半微量是指在不改变实验方法、不改变操作技术的前提下,采用常规的小容量仪器、药品用量减量,不用额外的经费投入,就可以充分利用实验室现有的资源而进行实验操作的方法,因为成熟的实验技术更容易推广。

2. 实践课程教学中形成绿色工程理念,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绿色化学行为。

(1)绿色化学观念贯穿实习、实践。

毕业实习、课程实习及社会实践时,要求学生用绿色化学的思维审视生产单位的技术路线、生产工艺、生产管理、产品销售等环节,用绿色工程的12条标准验证各生产环节,总结出符合绿色化学标准的各环节,整理出不符合绿色化学标准的各个环节,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措施。依据“5R”原则考虑和解决化学实验中出现的污染问题,做到实验药品的减量化、循环或回收再利用,选择污染少、装置简单、产物易分离、安全性高的实验方法,在无法避免使用或产生有毒有害物质时,必须采取有效的保护和消害处理措施。通过反复多次地实习实践、归纳总结,强化学生的绿色化学观。

(2)绿色化学观伴随毕业生终生。

要求学生在进行毕业论文及毕业设计时,从开题报告到论文答辩都必须体现绿色化学观。凡违背绿色化学观及绿色工程理念的毕业论文及毕业设计都视为不合格,要么修改,要么重做。指导老师要严格把关,及时跟踪指导,务必培养出合格的应用型人才。要让绿色化学思想扎根于每一位学生的心田。这既是对学生负责,更是对社会及历史负责。

结语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从源头开始的绿色实验,使清洁生产跟上环保主题前进的步伐。绿色化学实验的进行促进学生在科研、实验的道路上保持绿色、清洁意识,使用绿色材料,开展节约型实验,拥有绿色洁净实验过程,排放低污染值三废。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化学实验的绿色化是一项大工程,需要学者、生产者持久地进行建设。

摘要:本文探讨了在当今环保主题的时代条件下, 由水污染引发绿色实验进行的思考, 指出大学化学实验绿色化重要性及其开展的方法。

关键词:大学化学教学,绿色化学实验,三废处理

参考文献

[1]唐纯翼.绿色化学观在《环境化学》教学中的实践[J].当代教育论坛, 2011 (10) :126-127.

[2]张康华, 曹小华, 谢宝华, 陶春元.化学实验教学与绿色化学教育[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0, 29 (5) :123-125.

[3]黄树辉.问题教学法在环境化学中的应用[J].检验医学教育, 2008, 15 (3) :15-172.

[4]戴树桂.环境化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492-495.

大学化学 篇2

一、微课堂的定义

微课堂是现阶段新出的一种教育模式,通过“短、小、精、活”的形式进行教学,受到广泛大学生的热爱。微课堂通过使用短视频的方式和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与网络终端相结合的形式向每位学习者提供信息化的一种网络教学,打破以往的教学形式,通过制作成短片的形式将其出现在学习者的视野中。

二、微课堂的优点

微课堂讲课的方式是以短小、精炼的视频内容进行讲课,通过学习与使用电子终端设备进行自学,并且具有以下几个优点:

(一)讲课时间短。微课堂通过用短片的形式展示学习内容,时间通常为10分钟左右,在一定程度上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讲课者要积极运用现实课堂重点掌握其中一个知识点,其中包括概念、例题、课后复习、习题练习等,由于时间的问题,教学者根据对知识的构思与表达一直是进行教育工作者的一大挑战,同时也是考验教师智力的体现。

(二)教学内容少。微课堂一般情况下,讲课内容比较集中,没有那么复杂与繁琐。通常状况下,微课堂只专门讲解其中一个知识要点,其特点是针对性较强、内容简洁明了、主题突出。因此在进行讲课时,教学者要将其重点、难点以及疑点进行相互融合,以此达到想要达到的教学目的。与此同时保证好教育可持续性,虽然微课堂视频短,但其内容精炼,保证了教育的完整性。

(三)资源容量小。微课堂是目前新兴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信息内容多,视频短小并支持在线播放,师生之间能进行在线观看并且能实现远程教学,能实现教师之间相互交流沟通以及评价。

(四)资源构成情境化。微课堂将课本、教案、试题形成一体组成一个短视频,成为集教学为一体的教学资源。微课堂可以通过视频反应教课记录,也可以通过辅助资料进行学习,使学习者更具主动性,微课堂视频内容包括丰富的教学资源内容,其中包括教学理念、课程设计、多媒体素材与幻灯片等这些内容将其构成一个内容丰富,结构紧凑的“教学包”,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方便。

三、微课堂的设计原理

微课是充分利用先进的微信息化技术,运用在较短的时间内将其传统的教学内容进行视频化,它不能将某个学科的所有知识点概括,也不能将其传统课堂上的所有重点概括。所以,微课堂不能进行传统课堂的教学,只能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方式。所以在整个教学设计中,微课应遵循一定的原则。

(一)短小精悍且结构完整。微课堂有一定的时间限制,因此微课堂不仅要体现“微”又要体现“课”,而且一定要围绕中心简单易懂,突出重难点又讲解清楚,杜绝滔滔不绝的讲解要吸引人注意,要语言精准不能说些无关紧要的话,总之要做到有引人注目且语言精练、新颖。

(二)易学实用且生动有趣。微课应主要集中在其中一个知识点上,要求一定要简短有吸引力、生动且实用、自成篇章、易学易懂。在进行设计制作时要将其视频动画、图像声音以及字幕背景等方面进行统一,保证多媒体软件技术有效搭配,保证微课的吸引力。

(三)完整性与共享性。微课堂是以小课堂而深受大家追捧,不仅有头又有尾,而且将其引导思考布置任务的责任一并承担,这就要求不仅要突出重点而且要形象直观,以此实现较好的教学目的。微课堂一般情况下是运用网络传输的,一方面可以使学习者在多种移动终端上进行随时随地的学习,比起课堂的集中教学,另一方面比较省时省力又节约资源,达到了教学资源共享。

四、微课堂在大学化学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化学课作为医科高职缺一不可的基本课,其主要讲解了化学中的基本原理以及相关的知识点,通过将化学中的基本知识鱼特征和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在一块,旨在培养新的一批技术人员。我校学习大学化学课程的多半是高一新生,由于高一新生来自我国各个地方,首先在接受能力方面就存在一定差异,其次对于内容的认识以及知识概括相对于中学来说进展较快,学生不能全部适应。大学化学内容难理解、概念涉及的区域大况且与中学体系差距较大,再加上学生本身自学能力较薄弱,积极性较低、总是需要老师强迫着去学习。因此在学习大学化学时,那些重点以及难点可以采用微课进行自主学习。在进行大学化学教学实践时,第一步要将大学化学中的难点进行深入学习;第二歩是要注意课堂教学设计,主动改变教学方式与教学质量。另外不能直接进入课题,首先要引导并且教师说话要得体,教案要简单明了,讲完课后要迅速的总结小结。

(一)微课堂中心内容的确定。微课堂的核心是将教学中的设计作为重点。将文章中的重点、内容以及结构的重点引导学生能够自发学习教学中的简单的知识点。例如:讲原子构成时,可通过视频的形式将原子的结构、显现出来。可以采用小动画的形式将抽象的物体简单简单化,带给学生新的认识,及时帮助理解这些难点和重点。

(二)将内容结合学科特点。我们要将微课程与自己的学科相融合,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例如使用到在高职化学教学中,可以实现将生活化的东西重新在微课中体现出来,让同学们更加清楚地观察以及发现生活,从中感悟到其中的奥妙。对于微课程的开发需要我们齐心协力的总结教学中的重点以及疑点,设立一个小目标。

(三)针对中心点进行教学活动设计。将教学活动设计好导语,围绕核心点进行教学活动设计,点出重点问题。重点问题要紧抓中心点,并对中心点展开仔细的分析。其中课堂总结是对课程中心点与核心摘要的再次练习,通过反复练习增加对知识的记忆,指引学生进行反复性思维练习,争取做到对知识数往知来。但值得注意的是视频实质所显现的设计和超高水平的视频制作技术,高水平的拍摄,才能增加学生对学习知识的兴趣。进行视频的制作,例如将有关镜头的设计及写作还有音频与视频等相关东西与讲课内容相结合,同学生的兴趣紧紧联系在一起。对于学生,有字体的微课更加容易学习。相反对讲课老师来说,有字体的内容需要加强录制时口语问题。根据大纲整体思路,从符合实际教学的中心点出发,重点将热力学与氧化还原以及化学平衡等课程采用微课教学。主要涉及的重难点以及常见知识点集中在热力学、吉布斯函数、微观物质结构、四个量子数以及杂化轨道等问题上。根据视频制作以及相关老师、教学效果来看,经常见的重点以及知识要点要集中使用微课教学效果最好。根据物质结构基础的纯薛定谔方程结果显示表明,四个量子数在进行学习制作时使用了图表,最后收尾处同样进行了总结与练习,知识点总结效率高,但微课堂的特点是教课时间短,因此使得整个知识点讲的不清晰,导致教学效果下降。例如热力学部分中吉布斯函数求解由于自身局限性的问题,不适合使用模型、动画等方式教学。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使用了公式推导并结合典型例题,讲授过程中采用启发式、对比式、总结式微课教学方式,加强了学生对公式的理解与使用能力。在进行电化学中原电池进行微课学习时,可以使用新的教学设计方案。不是直击主题,而是以大家非常熟知的各种电池为引线并与实际相结合,首先应当让学生有一种全新认识,之后再慢慢引入到原电池中关于电池的核心内容以及主要概念。并运用图片、动画、视频等多种方法进行教学讲解,使用这种方法教学得到有效提高,因此获得了学校举办的微课堂比赛活动一等奖。

(四)微课堂可化难为易。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分析,将难点问题简单化,从难理解的重点开始讲解,结合科目特点进行一一讲解,首先做好分类,其次全方位展开,不能快速,要稳定走精度路线,才能更好地推广。由于制作微课堂的比较多,所以要以知识的中心为出发点,进行学科微课程关乎的知识点通常比较科学与准确,因此不能随意改变。况且以知识点为中心进行制作微课堂,可以使每个科目操作简单化。对于杂化轨道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方法,这个量就比较大,面也广,可以采用模型图片、动画、视频与必要的板书进行讲解,运用启发式提问方法并总结教学实际,进行对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结束语

根据以上分析可得:课文只能适当地运用到理科的大学化学中去。相对于某些知识点,例如:简介性质简单明了,知识点比较少的知识可以使用微课堂进行教学,能达到想要的效果,并且能进一步加强记忆,帮助学生达到自学的目的。那些比较复杂且难点和重点较多的知识,一般情况下10分钟左右不能讲解清楚,这样的知识点不建议使用微课,即使使用了也很难达到想要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谭智敏,沈洪杰,郭淑艳.基于微课程的翻转课堂在信息素养教育中的应用[J].河北科技图苑,20xx(2):66-69,96.

[2]张孟.“翻转课堂”的微课程模式在会计电算化课程的应用探析[J].科技经济市场,20xx(1).

[3]梁颖珊.“微时代”高校专门用途英语微课程建设与应用研究[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xx(1):138-139.

[4]邢卓媛,郑巧英,李芳.大学图书馆信息素养微课程教学平台建设与实践[J].图书馆学研究,20xx(3):12-19.

[5]孔钰.“韦寨之窗”课程:道德与法治时政微课程设计与实施[J].教书育人,20xx(5):72-73.

大学化学教学改革探析 篇3

化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科学,与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社会发展的各种需要息息相关。提高工科学生化学素质,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九五”期间的“面向21世纪工科基础化学教学体系和内容改革”,到“十五”期间的“新世纪工科化学系列课程新体系的实践与完善”,许多院校对已沿用一个世纪的四大化学基础课体系进行了大胆而富有成效的改革,求新、求变成为大学工科化学教学改革的主流。可是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讲,报考大学化学化工类专业第一志愿的人数越来越少,大学生对于工科化学课程的学习兴趣和热情随着课程的进行与日衰减。因此,在教学中如何加强学生对化学价值的认识显得越来越迫切,有必要对现有的教学方式、方法进行改进。

一、国外大学化学课程设置及特点

(一)课程设置多层次化

将基础课内容分为多层次设课,有初级和中级,中级课程不同于我国的专业方向课,该特点在其课程计划中十分明显,如许多学校的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结构化学等基础课均分为Ⅰ、Ⅱ两个层次设课,然后就是选修课。

(二)实验学时比例大,内容现代化

如德国Halle大学的化学专业基础实验课学时是讲授课的2-5倍,高中级学生在实验中可反复使用现代化大仪器器,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对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三)课程小型化、板块化

课程小型化是指各门课程的学时大都少于我国的相同课程,这一特点尤其在高年级的课程中更为明显,这种做法表现出许多的优越性,课程小,可吸引一批从事科研的教师承担教学工作,集科研。教学于一身,使讲授方法到课程内容体现一个!新"字,剑桥为此编写了一系列小型教材,很有特色; 学生选课跨度可以很大,有利于扩大知识面; 增加了选课的灵活性,有利于实行真正的学分制; 有利于促进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如CAI软件的研制及在教学中的推广应用。

(四)实验课自成体系

与原来无机、分析、有机和物化课的联系减弱或几乎脱钩,主要设立三门实验课,分别为化学实验入门,中级化学实验、高等化学实验及仪器应用。

二、深化化学教学改革的措施

(一)加大实践教学环节

在化学专业教学过程中,实验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如果基本的实验条件都不能保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就只是一纸空谈。所以,高校应加大实验仪器设备的投入力度,以保证正常的实验教学。同时,高校应该积极主动地和科研院所、厂矿企业加强联系与合作,将“产”、“学”、“研”真正结合起来,保证实践教学的效果,为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和科研创新能力提供更多更好的锻炼机会。在借鉴国外大学成功办学经验的同时,我们也要根据国情、校情,逐步改革,稳妥发展。本着“宽口径、厚基础、重创新、强能力”的人才培养理念,对高校化学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和创新。

(二)增加学生主观能动性

化学素养不可能凭空出现,它是在化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逐步总结、在实践和应用中不断升华而形成的。在“教”与“学”这对矛盾中,“教”虽然重要,但毕竟是外在的东西,“学”才是内在的。学生要获得知识,培养能力,使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归根结底要依靠他们自己的努力,学校和教师不能包办。因此,要树立“以学为本”的观念, 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及构建自己知识与能力结构的自主性。强调学习上的责任感, 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和方法,是“学为主体”的具体体现。

目前的大学生总体上还是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对老师的依赖性很强,这种状况不改变,就难以实施素质教育。在多年的教学研究中,研究教师如何教的多,而研究学生如何学的很少。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我们多研究一些“学”的问题。比如,怎样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怎样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氛围中学习?怎样在各个教学环节中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的学习状况如何?最希望学校和教师为他们解决什么问题?如果我们深入学生多做些调查研究,必然会引发出许多深化教学改革的鲜活课题,开辟教学改革的新思路。

(三)提升学生动手能力

大学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课程,实验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手段,是实施全面化学教育的有效形式.应从实验内容上作相应的改革,改变传统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向开放型、主动性模式转变,应开设基础实验、综合实验、开放性实验、基础实验和综合实验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基本实验技能训练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开放性试验面向全校学生开放,形式以学生自学和独立实验为主,教师辅导为辅。开放性实验的效果好,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也可以自带课题到实验室来,实验室将在材料、仪器等方面给予支持,教师参与帮助他们完善设计方案,提高其创新和动手能力。

(四)精选教学内容,突出重点

大学化学课程在教学内容上应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各自的特点,对教学计划作相应的调整。首先确定该专业学生应该掌握的基本内容,在教学内容的取舍上注意与相关课程的衔接和联系,然后重点放在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上,结合当前专业方向和本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和科学成果,适当介绍一些现代化学的前沿领域或重大发现或教师本人的科研课题,启迪学生思维,开阔学生眼界,激发学习兴趣。例如绿色化学教育、智能材料、纳米材料、液晶材料、新型陶瓷材料、光电转换材料等。总之内容的选取以真实问题为切入点,通过问题展开讨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大学化学课程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沈玉龙,王克诚.国外大学的绿色化学教育[J].化学教育,2006(10):63-64.

[2]周长智.无机元素化学教学方法的改革[J].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2(3).

[3]陈祖福.迎接时代的挑战 更新教育思想和观念[J].大学化学,1997,12(4).

大学化学教学探索 篇4

通过对物质结构理论基础化学热力学、化学反应的基本规律与工程实际密切有关的重要元素和化合物等基本知识的学习以及化学实验, 使学生了解近代化学的基本理论, 具有必要的基本知识和一定的实验基本技能, 为后继课程的学习和将来的工作提供必要的化学基础, 能在工程技术中以化学的观点观察物质变化和现象, 对一些涉及化学有关的工程技术的实际问题, 有初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和研究方法, 逐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大学化学理论性强, 概念抽象, 学生不易自学, 这就增大了工科大学化学教学的难度[1]。同时《大学化学》课程的授课对象是非化学化工类专业学生, 由于学生的学习基础不同、专业差异大, 在进行课程教学中, 我们必须做到由潜入深。使学生能够慢慢地接受、吸收。

以下是作者根据工科大学化学的课程特点, 结合自身的教学体会提出的几点建议和几点心得体会与从事教学的同仁共同探讨。

一、明确学习化学的目的

我们每个教师在上第一堂课的时候, 很多非化学专业的学生对于学习大学化学非常迷茫, 经常会有学生是抱有能在考试过关就行的态度, 因此对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 加之对化学与本专业联系之处不知道在哪, 所以往往会造成某些学生在上第一堂课时就会出现听课疲劳, 注意力不集中, 从而在以后上课会产生这样的想法:“反正没什么用, 及格万岁”, 那么这样就和我们开这门课的目的背道而驰了, 最终造成补考率往往高于其它科目, 那么如果我们老师能够把第一课——绪论讲得生动形象, 明确与学生所学专业的紧密联系, 那么绪论课能够在最短的时间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我们可以举例来提高学生对学大学化学的兴趣, 我们许多学生有的会带有银饰, 那么时间长了大家都会发现银表面变暗了, 那么是什么原因呢?我们可以和学生说银属于不活泼金属, 在空气中性质较稳定, 不易与空气中的O2直接反应, 但长期接触空气中的微量H2S气体后, 则会与之反应生成黑色硫化银, 故导致银表面变暗;同时我们还可以设问我们为什么能活下去吗?其原因就是我们的身体内每时每刻都在进行无数个化学变化来提供生理机能所需要的一切东西。饿了吃饭, 病了吃的药, 那一样也离不开。只是我们没给与注意罢了。那么此时学生心里就会想到底是发生了什么化学变化呢?因此也就有了听下去的理由, 也可以说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有了好的开始, 就要有好的结尾, 我们在上完每节课后, 还可以提出承前启后的新问题制造悬念, 为第二节课做好铺垫, , 可以使学生对下一节课的内容充满期待。这样学生就会充满期待地等待下一节课的到来[2]。

二、改进讲授方式

由于上课学生的专业和年级特点的不同, 大学化学课程包含的内容较多, 各章内容的连贯性不是很强, 差异性也较大。因此, 针对不同的内容, 要采取不同的形式组织课堂教学, 以求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由于课时少, 每次课与下次课的时间间隔较长, 学生容易淡忘已经学过的内容。在课程开始时, 利用几分钟时间对上次课的内容作简单的回顾, 可以起到承上启下, 逐渐过渡的作用, 有利于课程的衔接[3];因为目前学生面临科目多, 课下对补修的课程投入的精力少, 所以应该在授课最后几分钟对所讲内容让学生在课堂进行巩固, 加深印象, 能够做到当堂把本节课的内容吸收消化;同时也可通过提问的方式提高学生对重点知识的重视度, 使学生对当堂不理解或不懂的内容和老师沟通, 总之就是要做到所学的内容尽可能地在课堂上能掌握, 不拖拉。同时要做到对难于理解而且习题量大的章节要增加辅导答疑课和习题课, 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消化。

对于高中时学生已经接触过这方面的知识, 则可采用讨论式教学法, 将书本上的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正确定位和对其课堂教学形式的合理选择, 可使教学效果明显提高[4]

三、改变讲授手段

目前我们的传统的教学方法就是板书, 我们的大学化学主要还是应用板书进行教学, 虽然板书具有写字的模范示范功能, 迅捷的信息交流互动功能, 符合学生获取信息的心理规律等优点;但也有课堂信息量不大, 不够直观, 不利于抓住学生注意力等缺点。而多媒体教学却具有课堂信息载量大, 形象直观, 图文并茂, 有利于增强教学的生动性, 那么建议还是采用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的教学手段, 对于推导公式的比较多的章节, 比如说在化学热力学基础这一章, 我们还应该以板书为主, 多媒体为辅的教学方法, 而对于原子结构、分子结构和晶体结构这二章内容非常抽象, 因而讲解时以多媒体技术为主, 板书为辅来提高学生对微观世界的认识;当然可以在多媒体教学中采用一些动画设计来提高学生的兴趣更好。

四、实验法与理论课相结合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在培养学生全面化学素质中具有重要作用, 实验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 获得化学知识和能力, 培养学生观实验能力, 还有助于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学习方法。加强实验是提高学生能力的重要环节。教学中要坚决反对“黑板上画, 课堂上讲实验, 课下背实验”的应试模式, [5]以往的实验模式是在大学化学整本书学习完之后再进行实验, 这样的缺点是学生学完之后有些已经都忘记了, 再做实验时就会显得吃力, 那么我们可以做一下改动, 例如, 我们在学习完一章理论课之后穿叉开展相应的实验课, 例如;在学习原电池、电解和电化学腐蚀后, 马上就可以进行氧化还原与电化学的实验课, 使学生们在学完此章后对能够通过实验了解到原电池、电解和电化学腐蚀的基本原理;认识电极电势与氧化还原反应方向的关系;掌握浓度、酸度、温度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影响。

五、在课堂教学中开展绿色化学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 我们也可以适当地介绍一下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绿色化学知识, 几分钟的时间就可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绿色化学教育, 受到绿色化学思想的熏陶.学生有了绿色化学的理念, 在学习其他课程时就会被相关的绿色化学知识所吸引[6], 比如说在原电池的教学过程中, 我们可以向学生介绍一节纽扣电池弃入大自然可以污染六十万升水, 相当于一个人一生的用水, 而中国每年要消耗这样的电池四十二亿只;一节5号电池可以使一万立方米的土壤遭到污染。作为新世纪的一代, 不但要有能力去发展新的、对环境更友好的化学, 以防止化学污染, 为绿色化学作出应有的贡献。

六、建议

大学化学主要检查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思维方法的掌握情况, 同时, 也要考察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所以, 我们开设大学化学考试的方式多数以试卷考试为主, 实验成绩、作业成绩为辅, 平时成绩做适当参考。我们以为, 可以对考核的方式加以修改, 例如:我们可以把平时成绩的分数比例加大, 将平时成绩的组成分为:课堂表现+课堂小考两部分, 对于课堂学生积极回答问题的学生进行加分鼓励, 激发学生上课主动性, 也即是一种“迫使”学生实施这种主动性。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同时我们也可以随机在课堂给学生出适量的当堂课所应该掌握的重点习题进行课堂小考, 随时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 及时对所考的内容加以分析总结, 在下一节课用几分钟时间对小考中出错的地方指出并要求学生进行改正, 这样能够加深对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以往的大学化学平时成绩的考查主要以点名为主, 虽然这种做法可以迫使学生来上课但是我们发现有些同学是为了应付平时成绩而上课, 这种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来就是经常做一些小动作, 根本不听老师讲课。因些笔者认为应该以减小点名在平时成绩中的比例, 着重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兴趣。

总之, 要注意讲授的艺术, 多提问, 多引导, 多讨论, 改变以往的填鸭式教学。我们现用由梁发书主编的《大学化学》教材, 总章节是13章, 包括物质的聚集状态、化学热力学、电解质溶液和电离平衡, 电化学及原子结构等, 涉及的知识面很广, 这些知识点看似凌乱和庞杂, 但是各章节之间却是有一根纽带连接在一起的。因此在教学中, 我们可引导学生找到内在的相关性, 并且在讲授中, 注意章节之间相互联系, 理清脉络, 把握知识骨架[7~8]。

七、结论

教学是一个互动的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互动的形式, 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同时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化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引导学生回忆已学的知识, 建立与新知识的联系, 教会学生运用已学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从而使得学生觉得所学的知识有用, 提高教学效果。同时我们也必须提高自身的素质, 合理运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摘要:结合课程教学内容实际情况, 从教学目标、特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对非化学专业补修课程《大学化学》的教学进行了探讨, 从此类专业中大学化学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出发, 提出在教学中应当注重化学各知识点的连贯,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以求在传授适当内容知识的同时, 旨在努力从多角度提高学生素质。

关键词:大学化学,教学方法,教学建议,绿色教育

参考文献

[1]刘作华, 张云怀, 李泽全等《大学化学》教学改革应处理的几个关系[J]重庆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3, 9 (6) :206~207[1]刘作华, 张云怀, 李泽全等《大学化学》教学改革应处理的几个关系[J]重庆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3, 9 (6) :206~207

[2]张艺, 雷艳虹, 绪论课对大学化学课堂教学的重要性[J]保山师专学报, 2006, 25 (2) :29~30[2]张艺, 雷艳虹, 绪论课对大学化学课堂教学的重要性[J]保山师专学报, 2006, 25 (2) :29~30

[3]张欢, 杨昕对提高大学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J]读与写杂志, 2008, 5 (12) :66[3]张欢, 杨昕对提高大学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J]读与写杂志, 2008, 5 (12) :66

[4]张丽娜, 张会菊, 李英杰, 非化学专业大学化学教学改革的探索[J][创新]教改思考[4]张丽娜, 张会菊, 李英杰, 非化学专业大学化学教学改革的探索[J][创新]教改思考

[5]赵晶应用多种教学方法在大学化学教学中初探[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 2007, 2:22[5]赵晶应用多种教学方法在大学化学教学中初探[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 2007, 2:22

[6]范彩玲, 李迎在大学化学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理念的探索, [J]天中学刊, 2006, 21 (5) 期天中学刊:100~101[6]范彩玲, 李迎在大学化学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理念的探索, [J]天中学刊, 2006, 21 (5) 期天中学刊:100~101

大学化学论文 篇5

关键词:大学化学论文

[摘要]以高等农业院校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对大学化学实验课程进行改革。提出了改革教学模式、拓展教学内容、完善评价体系等三个模块。真正实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目的,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实现终身学习的理念。

[关键词]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2549(20xx)06-0109-02

东北农业大学化学实验课主要针对工科学生所设立,是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实验课。一直以来都存在着学生层次差距较大,实验内容设置单一,评价体系难以量化,不同层次的学生不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学生缺乏课堂参与、讨论的机会,难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在理论知识上不求甚解,实验过程中,遇到特殊现象不主动分析原因,使学生养成被动接受,机械地完成实验内容。进入21世纪,人才需求的发展趋势正向知识与能力并重型转变,变革实验教学内容与重构大学教学模式和评价体系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开拓学生的创新思路、发展高层次的思维技能、增强解决问题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相互沟通、团队相互协作的能力,实现终身学习的理念,需要创立新的多元立体化的教学模式。让大学化学实验课教学真正达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目的。真正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化,由继承性学习向创新性学习的教育转化。

一优化整合实验内容

传统的大学化学实验课程内容设置顺序没有与学生相应理论课内容同步,并且课程内容设置存在知识点重复、内容枯燥,有些实验内容数十年不变,教材体系明显不符合化学实验发展的特点,与高等教育培养具有现代化开拓精神和自主创新人才的战略目标不相适应。大学化学实验主要针对大一学生开设,实验内容首先应从学生实验基本操作水平出发,循序渐进的提高学生实验能力,注重个性化、兴趣化培养。所以我校在实验课开课时间略迟于理论课,在操作难度设置上采取阶梯式培养。依据“重基础,强能力,宽专业,高素质”的新时代人才培养目标,大学化学实验教学体系既要注重规范的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又要吸收专业实验及科研课题的精华,突出现代化学实验的特点[1]。在实验内容方面上首先设置验证性试验,例如粗实验提纯、醋酸离解度测定验证性试验主要为了培养学生基本操作技能以及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和安全意识,严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拓展实验内容相应提高综合性实验和自行设计实验设置比例,综合性实验内容的选择要立足基础、贴近实际生产和生活、跟踪科技前沿、涉及多学科的研究方法,有效提高学生文献查阅、综合分析问题等素质。针对授课的对象层次不同,为了让基础较好的学生有更大的提升空间,设置了开放实验,给学生提供宽松的学习环境和实验条件,实验内容为老师科研课题或课题相关方向,也可以是老师选择与日常生活相关的课题,学生通过兴趣选择题目,通过课余时间查阅资料,选择实验仪器药品,确定实验方法,设计实验方案,通过兴趣化进行实验,不仅能增进理论知识的学习,提高操作能力,激发创新意识[2],也为将来继续深入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强化教学模式的改革

1导学-助学-自学的学习模式根据调查将学生按性格、基础、专长等特点分组,采用2人小组,8人大组的分组方法,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在课前预留结构性问题,以问题为纽带引导学生进行预习,学生通过查询网上资源等方法更有效、快速的预习。鼓励对将进行的实验细节提出改进,通过组间讨论和教师的协助,对可行性改进方面,实际进行操作验证,这种预习模式能有效地通过预习增强对实验操作细节的了解,通过验证促进对实验内容和原理的理解。而且用小组为单位探讨回答老师课前预留的问题,渐进地实施“基于问题导向”的教学模式,可以有效避免学生消极和焦虑情绪,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效能感和团队协作能力。课堂上教师首先应当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给学生预留充足的思考问题和发表见解的时间。引导和协助学生完成实验,培养学生探索问题、善于发现问题、自主解决问题能力。选取适合的实验,采用师生互换角色教学模式,学生自主选择题目,组内根据学生性格、专长选择收集资料、总结观点、课堂展示等分工,这种教学模式有效地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开展组内讨论,增强学生之间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总结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在此期间,适当地给予指导,促进学生养成“想问、敢问、好问、会问”的习惯[3],培养学生主动积极的问题意识、善于提问的质疑精神及总结归纳知识的能力;课堂上成果展示,组间讨论交流,有利于知识体系深入化、系统化、完整化。2.教育技术现代化建设信息科技的迅猛发展,学生学习工具逐渐智能化,为了使教师和学生沟通无极限、无时限,构建多维网络立体信息交流平台是大势所趋,沟通平台以QQ群和微信群为主要的联系承载方式,真正的实现了随时、随地、随需的无缝学习。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功能,逐渐提高网络技术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增强学生对实验课程重点和难点知识讲解的实效,不断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

三完善实验成绩评价体系

目前实验课成绩评价很难量化,实验课成绩评定一直是实验教学过程的难点。现在教师大多对学生实验课成绩评定主要考察学生对实验基本操作掌握,实验报告书写情况等。但实验课成绩应当体现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综合分析能力、自主学习、创新精神、进步程度等方面综合素质的客观评价。所以构建评价主体多元化、考核内容多元化、考核方式多元化、科学、完善、公正的化学实验成绩评定体系,可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改变实验操作细节提高创新思维,养成良好的科研习惯。我校主要采用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学生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相结合、团队评价和个人评价相结合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记录,构建大学化学实验“多元化”教学模式考评体系。教学考评体系力求实现全面性、开放性、公平性的评价标准。具体考察点见表1[4]。1形成性评价考核教师普遍都是通过课前提问形式来考察学生的预习情况,但课前提问只针对少部分的学生,学生会心存侥幸不重视预习,我校主要通过预习报告来检验学生课前准备情况,这种形式具有普遍性,而且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提出改进实验操作细节的建议检验预习情况。2实验基本操作能力考核容量瓶、移液管、滴定管的使用等基本操作及典型有机化学合成装置的搭制用操作考核制来检验,对学生逐个进行考核打分,既可以量化学生成绩,又起到了督促学生规范化基本操作的作用。3综合素质考核综合设计性实验考查,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选取测定方法,根据所得数据分析数据的可靠性。有效地体现出学生独立应对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总结写作的水平。4化学实验理论知识考核为了弥补实验考核及课堂上无法体现的操作之外其他相关知识点,我们有针对性地设计并制作了化学实验网上考试系统。利用自主开发的网上实验考试系统进行实验理论知识考核。学生通过考试系统可随机抽取客观题,由计算机系统直接批阅,主观题教师在线批阅试卷。系统根据班级章节题型难易度进行统计分析,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5]。总之,培养创新的实验人才是现代高校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构建多层次的创新实验教学体系是完成目标的有效途径。大学化学实验课通过优化实验内容,教学模式多样化,完善试验考核体系,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科研素质、实验技能和创新能力。大学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是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发挥了很大作用。

参考文献

[1]崔培英.高等师范院校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xx,25(12):140-142.

[2]许晶,白靖文,徐宝荣,徐雅琴,邢志勇.深化分析化学实验改革,培养农业拔尖人才[J].实验科学与技术,20xx,11(3):52-54.

[3]孙爱民,孙亚维,刘英,陈龙华.PBL教学法与教师角色转变[J].南方医学教育,20xx(1):8-9.

[4]徐雅琴,白靖文,徐宝荣.多元化化学实验考核体系的构建[J].中国电力教育,20xx(28):110-111.

[5]白靖文,徐雅琴,许晶,邢志勇,徐宝荣,付颖.基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高等农业院校分析化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化工高等教育,20xx(6):28-30.

大学化学 篇6

关键词: 高中化学 大学无机化学 知识衔接

化学学科被分为不同深度展开不同阶段的教育,在各教学阶段的衔接必须引起人们的重视,然而,目前我国教育教学中高中化学和大学无机化学知识的衔接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导致学生化学知识的学习受到不良影响。化学知识在社会生产和人们生活中的应用广泛,因此,大学化学教学中教师需要结合高中化学课程的知识点有效开展教学,找出高中化学和大学化学知识的衔接点,其对学生知识水平的提高和人生的发展影响重大。

一、高中化学知识和大学无机化学知识的差异分析

(一)教学方式和目标的差异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我国高中化学教学发生巨大变革,然而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其问题依然存在,例如高中化学教学中增加大量实验环节,但是某些经济落后的地区受限于有限的教学资源,实验课程的开展受到阻碍,教师通常采用黑板教学的方式将实验环节取代,从而使学生进入大学后,对化学实验的了解甚少。如此,高中化学知识和大学无机化学知识之间就出现衔接问题。首先,高中化学和大学无机化学知识在教学目标上存在区别。高中化学知识学习是为大学化学知识学习奠定基础,大学化学知识学习则是对化学知识进行深入研究,更好地满足工作的需要。所以,大学化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掌握基础化学知识的同时,要具备一定的自主探索能力和创新能力。目前我国许多地区的高中化学教学在应试制度下的化学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大学化学培养优秀人才的需求。

(二)教学内容的差异

高中化学主要是模块学习,各章节间基本上是彼此独立的,并且涉及的理论知识不多,而且为了应付高考,课程学习不全面。大学化学教学中,例如无机化学教学,其虽然包括一些实验环节,但主要以理论知识作为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在课程学习中占据较大的比重,多达七成以上,而高中化学课程无法为大学的无机化学课程学习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

二、高中化学和大学无机化学知识的衔接策略

(一)高中阶段化学教学

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加深学生对高中化学的了解,明白高中化学学习是为大学无机化学学习打下基础,从而使学生的传统学习观念得到转变,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化学学习将关系到今后大学学习中哪些专业,使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促进高中化学知识和大学无机化学知识在思想层面上的有效衔接。高中化学教学在内容方面应注重“启后”,然而并非将大学化学内容的教学取代,而是基于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加强化学理论知识的教学,从而为学生大学化学学习奠定基础,从而使学生做好今后大学无机化学的学习的思想准备。

(二)大学阶段化学教学

首先,在保持教材不变的前提下,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调整。其中,需要结合学生专业的不同和知识需求的差异,理论根据化学类和医药类的区别从理论和应用两方面对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的内容进行调整。需要进行高中化学欠缺知识的完善,并将重复赘述和无关紧要的内容删除或跳过。也有一些知识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有所提及,但是并未进行深入讲解,那么这些内容需要在大学无机化学教学中进行补充,从而使化学知识紧密衔接。其次,化学教师应使教材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以贴近实际的展现形式,促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得到提高;教师需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的提问,通过提出问题进行化学教学活动的引导,实现学生自主思考习惯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体现科学性和思想性,并且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引入高中化学知识。并且需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正确处理高中化学和大学无机化学知识的衔接,在提高学生学习热情的同时,为学生开放化学实验室,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化学研究条件,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对化学的技能知识具有真正的了解和掌握,学会科学的研究方法,树立正确的研究态度,从而更好地进行化学学习并获取实践经验。教师在课堂上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将新知识及方法纳入学生已有的认知当中。

结语

我国教学改革一直重视高中化学和大学化学知识的衔接问题,因此,针对这一问题,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结合学生的现状及发展需求,寻找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积极促进高中学生和大学学生化学知识水平及素质能力的提高,从而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建设进行优质人才的培养和输出,促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玉娴,张欣.高中化学新课程与大学无机化学电化学的衔接[J].化学教育,2015,07:12-15.

[2]李静.新课标下大学与高中化学教育衔接研究[D].西北大学,2013.

大学化学 篇7

1 有机化学与超分子化学的关系

从19世纪中期正式成为一门学科, 有机化学在不断开拓中发展, 一直以来有机化学都是分子层次的研究, 有机化合物的设计也是以分子的组成和分子的结构为基础的。直至二十世纪六十年代, 有机合成方法、策略以及有机化合物鉴定手段的日趋完善使人们发现一些结构新颖的化合物成为了可能[3]。1967年7月美国杜邦化学公司的Pedersen博士在合成化合物 (双[2-邻羟基苯氧基]乙基) 醚时, 在所得的产物中, 发现除上述化合物外, 还有极少量的白色纤维状的结晶, 经过对该副产品纯化以及结构分析, 证明是一个大环多醚的化合物[4] (图1) 。

1969年Lehn等发现了一类新的具有三维结构的双环配体—穴醚[5]。接下来人们制备出了许多结构新颖的如冠醚、穴醚等有机大环分子, 并借鉴了配位化学的研究手段来探索这些大环配体对多种金属阳离子的络合能力。这些大环类配体在于金属离子络合前后分子构象常常发生变化, 激发了人们的研究兴趣, 涌现出大量结构各异的单环、双环、多环以及含有各种不同配位原子、配位原子数目的环状化合物[6]。

随着对多个系列的大环化合物研究的深入, 发展起来的主-客体化学, 特别是笼包化合物、冠醚、穴醚等的化学分子通过弱相互作用结合成的分子聚集体系体现新颖的特性, 于是有关分子间的弱相互作用的研究迅速成为关注的热点[7]。而在这些分子聚集体系中, 常常都有有机化合物的参与, 这些化合物的合成采用了多种类型有机反应, 如简单的脂肪族或芳香族冠醚一般是借用Williamson合成醚的方法;酯型或酰胺型冠醚的合成则是利用酰氯与醇或胺发生酰化同时环化的反应等。

1.1 有机化学中的超分子作用

早在19世纪下半页人们就注意到有机分子间存在这弱作用力如氢键、范德华力、配位键、π…π相互作用等, 这是组装超分子体系的根本, 同时人们也注意到这些弱作用力存在着选择性如在1874年Fischer提出“锁和钥匙”的理论。1953年DNA双螺旋结构体现出的丰富的作用力是生物体体系得以维持的根基。自1967年起人们开始系统的研究大环有机分子如冠醚等, 从而逐渐形成超分子化学。

有机化学中的重要经验规律“相似相溶原理”本质上就是超分子化学概念的体现, 主要内容是极性分子组成的溶质易溶于极性分子组成的溶剂, 难溶于非极性分子组成的溶剂;非极性分子组成的溶质易溶于非极性分子组成的溶剂, 难溶于极性分子组成的溶剂。极性有机分子溶于极性溶剂, 则主要是范德华力 (静电力、诱导力和色散力) 其主要作用, 其中静电力和诱导力与分子的偶极矩平方成正比, 分子极性愈大, 则分子间作用越大, 因此极性分子易溶于极性溶剂, 极性越大, 溶剂也越大。而极性溶剂H2O的溶解性质又与氢键有密切的关系, 极性分子H2O既可以提供氢原子, 又能接受其他分子提供的氢原子。如醇类化合物R-OH, 随非极性的R基团的增大, 这样与水分子的结构差异增大, 与H2O之间的氢键所占比重也越小, 所以在水中的溶解度也逐渐下降[8]。

1.2 超分子化学中的有机化学

超分子化学的两个重要内容对同学们学习有机化学有很大的帮助:一是分子间的作用力甚至达到或接近共价键的水平, 可形成稳定的超分子体系;二是通过组装可使超分子体系具有新的功能性, 如新颖的光敏、热敏、开关等可控性, 同时可用于分子器件、新型磁性材料等多种功能性材料, 此外在生命过程中也广泛存在着具有各种独特功能性的自组装体。

有机化学表现出极大的创造力, 能提供具有特定结构及性能的有机化合物, 这有利于系统的研究组分间的作用力, 对阐明生物体运行体制以及对环境科学、能源科学起着重要的作用。

合理地利用超分子化学知识可以获得传统有机合成中较难合成的有机化合物。如Saha等采用rctt-环丁烷四甲酸 (rcttcyclobutanetetracarboxylic acid, cbta) 为模板, 与trans-1, 2-二 (4-吡啶基) 乙烯 (trans-1, 2-bis (4-pyridyl) ethylene, 4, 4'-bpe) 分子之间通过分子间氢键形成一维链的超分子化合物 (cbta) ·2 (4, 4'-bpe) , 取该化合物的单晶置于紫外灯下光照激发40 min后, 经过1H NMR鉴定表明4, 4'-bpe发生了[2+2]加成选择性的生成了rctt-四 (4-吡啶基) 环丁烷 (rctt-tetrskis (4-pyridyl) cyclobutane, 4, 4'-tpcb) [9]。

2 有机化学教学中超分子化学应用实例

例一有机化合物的熔沸点体现的超分子化学

可采用水蒸汽蒸馏法来分离苯酚在室温下采用稀硝酸硝化得到是邻基苯酚和对硝基苯酚的混合物, 这是因为对硝基酚形成分子间氢键沸点较高同时可与水形成分子间氢键溶解度增大, 而邻硝基酚通过分子内氢键形成螯合环沸点较低并且在水中溶解度较小。

例二互变中体现的超分子化学

乙酰丙酮存在着如下的互变异构反应:

通常, 在极性溶剂中, 易形成分子间氢键, 酮式异构体相对稳定, 如水中乙酰丙酮的酮式大约占85%;在非极性溶剂中, 易形成分子内氢键, 因此烯醇式异构体更稳定, 如在正己烷中大约占92%[10]。

3 基于功能性超分子化学体系的有机分子设计 (两个例子)

在超分子化学中, 选定各组件的功能性以及它们在超分子器件中的自组装的方式是首要考虑的内容, 然后再找寻或合成能够实现设计要求的分子。

从以上反应式可见:化合物 (1) 不是荧光分子而 (2) 是荧光分子, 可以作为由光引发的分子开关, 这是因为光照时, H+和Na+阻止光诱导电子转移, 而从蒽的芳香环发射出荧光, 成为光致荧光开关。

Roberts等为了研究具有氢键驱使 (Hydrogen-bonddonatingcatalysis) 的催化剂催化性能, 设计了一个对称的含脲片段结构的四元羧酸配体 (5, 5'- (carbonylbis (azanediyl) ) diisophthalic acid, cbadpa) (如图3) , 在溶剂热条件下与4, 4-联吡啶 (bpy) , Zn (NO2) 2·6H2O反应得到一个三维的柱层结构[Zn2 (bpy) 2 (cbadpa) ]n, 该结构在三个方向都有较大孔道, 并且孔道中有大量的脲片段上的N-H键伸展在其中。该化合物对吡咯和硝基烯烃间傅-克烷基化反应有较好的的催化性能, 结果表明催化是在孔道中依靠氢键作用而完成的[11]。

4 结语

在有机化学教学中引入超分子化学概念, 可以使学生加深理解有机化学中基础的经验规律的, 体会多学科融合的必要性, 并且引入化学前沿知识内容, 能够开拓学生的关注视野, 提高对基础化学的学习兴趣。目前超分子化学已成为化学领域了的重要分支, 与化学领域的传统的分子化学研究相互促进, 而且超分子化学的研究思路又有别于分子化学, 因此十分有必要在大学阶段就引进超分子化学的概念。当然, 超分子化学作为一门内容丰富并且不断完善的学科, 仅仅通过以上的学习远远不够, 因此, 接下来我们会继续探索如何更好的将超分子化学引入到基础化学如无机化学、物理化学等的教学中, 在实现提高基础化学教学效果的同时也能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发展的魅力。

摘要:针对超分子化学快速发展, 结合有机化学教学的现状, 教师在有机化学教学中引入超分子化学概念及前沿知识, 指导学生初步运用超分子化学知识解决有机化学学习中的问题, 提高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兴趣, 以达到增强有机化学的教学效果的目的, 并初步培养学生的超分子化学的学科意识。

大学化学教学研究 篇8

在众多的大学课程中,大学化学是讲授化学知识的一门重要的基础理论课,这就要求我们应该在教学中突出本课程基础性,科学性,理论性,搞清楚化学反应的基本规律和了解物质结构等基础知识。基于化学课程本身所具有的社会性、应用性等特点,教学安排中适时地加入一些化学学科前沿的发展科普讲座,了解当前化学学科发展现状,恰当地介绍与各学科交叉渗透的状况,并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对社会热点的化学问题进行探讨。

1 精心组织教学内容-绪论提领,各章相串,知识结构清晰

对于非化学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大学化学课程初始,最大的困惑是为什么我们专业也要学习化学课程,我的专业和化学学科有什么联系吗?这些疑问反映了学生们对这门学科的认识还存在问题,多数学生对于化学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的认识是模糊、片面;对化学学科地位和发展趋势等认识更是存在问题,甚至全不知晓;对当前化学学科发展非常迅速,向其他学科渗透趋势明显,将会进一步带动和促进其他学科发展这种变化趋势并不了解。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非化学专业的学生对大学化学这门课程开设产生很多疑问。解决这些就需要我们教师在化学教学中首先要告知学生学习化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这是学习这门课程首先解决的问题,它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的效果[3]。

绪论课是大学化学课程教学的第一课,在整个教学环节中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4]。在绪论课的教学中,应着力突出其引导作用[5]。在这一环节中明确本课程的学习目的、任务和主要内容是至关重要,并且在这个教学环节中一定要强调学生必须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除此之外,我们还要结合当化学学科的发展,启发和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为后续学习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充分利用绪论课的教学,结合化学学科与各学科的密切联系,解决他们认识的问题,让学生认识到化学已成为人们日常生产生活中的一门重要学科。通过了解化学不仅在医疗、农业、工业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天文、国防、能源、环保等等方面也具有重要的作用,离开了化学,社会将无法进步,甚至无法生存。对任何事物的认知过程若是建立在兴趣的基础之上的,认知的效果往往不错。当学生建立学习化学兴趣后,他们对化学问题的感受就会敏锐,有了良好情感交流,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掌握知识会牢固[6]。在绪论课上还应该向学生介绍教材内容的框架结构及学时分配, 借助串讲使学生构建教材基本知识体系, 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大学化学课程的全局意识。

大学化学课程包含的知识点多,教学中一定要注重各章节之间衔接,了解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逻辑,加强理论知识之间的关联,使各环节的教学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形成一个知识体系,才能让学生整体把握学习方向[7]。我在开始一个新知识点、新章节的教学时,注重加强与其他知识点联系性的分析;在结束一章或一个知识点时,指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结构梳理,找出各环节的相互联系和逻辑关系。对各部分的内容特别注意发展它们的横向逻辑关系,力求把学过的知识有机串联起来,从而形成知识点的完整认识,使学生更牢固掌握所学的化学知识。例如在学生掌握化学热力学和动力学知识后,为了引出物质结构基础的学习,可以适时的加入这几个知识点联系,化学热力学和动力学的概念讨论了物质间进行反应的可能性和现实性,从宏观上显示了各种物质性质的差异。为了深入研究物质性质的变化规律,必须进一步在微观上考虑物质的结构。再如学习电化学和水化学之前,要适时地向学生渗透电化学和水溶液中发生化学反应都应遵循所有化学反应遵循的热力学和动力学一般规律原理,由于许多重要的化学反应及平衡存在于电化学和水化学中,电化学和水溶液中的化学反应及平衡具有一些特殊的规律,需作进一步的讨论。这样教学强化各知识点联系,突出知识的概括与升华, 从多角度、多层次分析理解领会知识,加大思维连续性,培养综合能力,促使学生能够掌握全面而系统的知识。

2 丰富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积极性,参与教学

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能较好地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主观能动性。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对原来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改进[8]。每章节学习前,让学生搜集与课堂内容相关或者与自己专业相关的资料,在课堂中利用少量时间进行讨论交流。学习后思考已掌握的化学知识能否解决生活或社会热点问题。学生在搜集资料、解决生活中问题的同时,也认识到化学在他们所学领域内的重要性与生活密切关联性。学生们带着问题上课,用知识解决问题,参与性强了,积极性就高,再也不会觉得自己的专业和化学关系不大了。另外,我们课堂教学中适当地留出时间,让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主题或者话题进行交流学习。例如,学生们学习大气污染和水污染后,针对目前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的现象,搜集到了相关视频材料与同学们分享,使每个人都了解环境保护势在必行。学生既看到了化学知识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作用,提高了学习化学兴趣的同时,又感到了保护环境的责任。同时引导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制作宣传材料倡议同学们借助化学知识,从化学角度改善生活环境做出努力[9]。学生们学习电化学后,有位学生利用电化学知识自制电池,拿到课堂展示。还有学生讲解随意丢弃废旧电池对环境造成的危害,使同学们意识到电池回收利用的问题是值得每个人思考的。学生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课堂气氛活跃,疑惑的问题较好的解决了。在学生参与教学以后,学生发现利用化学知识能够解决生活中问题,化学离生活不再遥远了,实实在在感受到我们的生活的确与化学密切相关。课堂教学中,突出化学学科和各专业学科的联系,加强化学与其他学科的渗透作用的教学[10]。

3 重视实验环节-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验在化学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化学实验教学目的不是仅仅巩固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和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树立科学创新意识[11]。我们在学习缓冲溶液相关知识后,让学生自行设计一个实验——制备pH=10的缓冲溶液,并用实验方法验证配制缓冲溶液的性质。通过实验学生切实了解缓冲溶液的性质,将枯燥的理论知识通过感性的认识彻底消化吸收。在这个设计实验环节中,还有位学生通过在水中加入少量的强酸和强碱后观察pH值变化研究实验,进一步突出了缓冲溶液对少量强酸和强碱有缓冲能力。别小看这个实验,激发了学生创新意识,培养了学生独立思维能力和研究能力。在学习反应动力学知识后,我们安排了一个“浓度、温度和催化剂对反应速率影响”实验,每三人一组在规定的时间内共同完成实验环节。这次实验除了使学生了解影响反应速率的几个因素,还要求学生除了实验操作正确,熟练,还要团队成员密切配合,实验过程中统筹安排,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在记录分析实验数据中,要求学生真实记录实验数据,养成实事求是、认真负责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良好的数据收集、整理、分析能力,培养学生周密、严谨的科学思维方法。在实验教学环节始终贯穿要勤俭节约、倡导团队相互协作,提出勇于开拓创新,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开展大学化学教学,使这门课程能够担负起拓展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各项能力的作用,我深入挖掘教学素材,通过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了解当前化学学科发展,又能够将所学化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产、生活中。用化学观点思维方式解决当前社会的热点问题。做到学有所获,学有所用。在整个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化学家在揭示化学规律时的研究思路以及严谨求实、不畏艰难、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9]。

总之,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大学化学的兴趣,需要教师运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手段,改变教学方法、挖掘教学内容。同时需要教师要有浓厚的教学兴趣,满腔热情地进行教学工作,改善教学效果而努力。还需要教师的情感、心理、审美等多方面的投入。

摘要:大学化学课程是非化学化工类专业学生继续学习化学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在教学中,应该抓住绪论提纲挈领的作用,使学生认识化学学科在各个领域的重要性。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必须精心组织教学,将各章节的知识点串联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感受学科内容之间的关联。重视实践环节的教学,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将知识点牢固掌握,准确吸收。

大学化学 篇9

1 蒸馏和分馏实验

蒸馏、分馏是有机化学实验中提纯分离液态混合物及有机合成中十分重要的实验技术,其主要的原理涉及到物理化学中的气液相平衡知识和界面化学知识。在学生学习时应该理解这样几个问题:(1)蒸馏和分馏的原理是什么?(2)在实际操作时混合物怎么样达到较好的分离效果?(3)蒸馏分馏中为什么加入沸石可以防止暴沸?前两个问题可以通过气—液平衡相图来分析讨论,第三个问题可以用物理化学中界面化学中的知识解答。

(1)蒸馏是较为粗略的分离两种或两种以上沸点相差较大的液态混合物[1],对于有机液相混合体系在加热沸腾时有几种情况一种情况是有机混合物无固定的沸点第二种情况是有机混合物形成二元或三元的最低恒沸物和最高恒沸物有固定的沸点,这几种情况可以结合T-X-Y双液相图进行讨论;仅以第一种相图为例进行讨论,该相图如图1所示。

A和B是沸点不同的完全互溶的液态混合物,蒸馏时由于AB两种物质的沸点不同,根据拉乌尔定律和分压定律,气相中B组分(低沸点)的含量较高,液相中A组分(高沸点)的含量较高。一次简单蒸馏,馏出物中B含量会显著增加,剩余液体中A组分会增多。具体过程结合相图分析如下:混合物起始组成为x1,加热到温度为T1时,对应气相组成为y1,沸点升高到T2,对应馏出物组成为y2,一次简单蒸馏,接收在T1到T2间的馏出物,馏出物组成从y1到y2,剩余物组成为x2,随着蒸馏的进行在烧瓶中高沸点的组分越来越多,整个系统的温度逐渐的上升,所以可以观察到温度计的温度在不断的上升,当观察到温度计的温度突然下降时,说明蒸馏结束。从相图中还可以看出对于完全互溶的双液体系AB组分沸点相差越大分离效果越好,另外学生也清楚了简单一次蒸馏不能将混合物完全分开,若要完全分离则要改为精馏。通过以上分析学生对蒸馏的原理就有了较为深入的理解,同时能通过理论来分析实验中出现的现象是为什么了?

(2)若要完全分离混合物AB则要改为分馏,分馏是指在定压条件下,液态混合物同时多次气化和部分冷凝,相当于多次的简单蒸馏。此分馏装置是将冷凝管换成分馏柱来完成,分馏的原理同样结合分馏的相图讨论,分馏具体结合图2分析如下,对烧瓶中的混合物x进行加热至沸腾后,沸点设T3此时有部分气化,,蒸气进入分馏柱中此时蒸气的组成为y3,液相的组成为x3,经分馏柱中被冷却温度下降到T2,高沸点的物质被部分冷凝,气相中低沸点物质的含量继续增加至y2,蒸气上升温度继续下降至T1,气相中低沸点物质的含量继续增加至y1,烧瓶中液体继续沸腾,新的蒸气上升与分馏柱中已经冷凝的液体进行热交换,产生一次气—液平衡,上升的低沸点物质浓度不断增加,从分馏柱中流出接近纯物质,而达到分离的目的。结合相图已知在操作中,加热的速度不宜过快,尽量使蒸气与冷凝下来的液体进行充分的热交换,直观就是控制馏出的速度,在外界环境温度较低时,注意对柱子进行保温,以防止热量交换不完全而高沸点物质的一同被冷却下来,将分馏的原理结合相图使学生有了一个较为直观的印象,实验中就减少了一定的盲目性。

(3)在蒸馏分馏时实验中要加入多孔物质例如沸石、瓷片,对于为什么加入多孔物质起到防止暴沸的作用学生往往理解的不是十分清楚。此体系属于物理化学知识中界面化学部分,沸腾时根据开尔文公式,气泡中液体饱和蒸汽压比平面的气泡越小,液体的蒸汽压于平面蒸汽压相差越大,液体也不易沸腾,此外,由Yang—Laplace方程可知,气泡承受的压力为凹液面所产生的附加压和外界的大气压[2],即Pr=2σ/r+P大气,因此若要沸腾必须凹液面气泡的饱和蒸汽压大于2σ/r+P大气,液体只有被升温到显著高于正常沸点Tb的温度时泡内饱和蒸汽压才可达到上述稳定压力Pr,溶液才能沸腾,那么这样就出现了过热液体(温度高于Tb),溶液容易出现暴沸现象;为了避免过热向溶液中加入多孔性的沸石和瓷片,在其孔道中有空气存在,加热时会产生大量的气泡,使整个体系蒸汽压增加,沸点会相应的降低,从而避免因过热而导致暴沸的现象。

2 重结晶实验

重结晶操作也是实验中常用的分离技术,其主要涉及到物理化学中的二组分固—液相衡和界面化学的知识,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对有些问题理解不是十分的清楚,例如:重结晶的原理是什么?在结晶过程为什么加入晶种或摩擦器壁可以加速晶体的析出?那么这些问题完全可以通过物理化学的知识来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的实验。重结晶是提纯固体物质常用的方法,是利用混合物中各组分在某种溶剂中的溶解度不同或在同一溶剂中不同温度溶解度不同而使它们之间相互分离的一种方法。重结晶过程溶解—蒸发浓缩—晶体析出—洗涤—晶体干燥等过程。

(1)重结晶过程中包括了物理化学中固—液相平衡中水—盐相图和热力学中的相平衡等知识,以H2O-(NH4)2SO4相图来讨论,其相图如图3所示。

将纯度较差的硫酸铵加热溶于水中,不溶性的杂质被滤去,可溶性的杂质较少可以认为该体系为二组分体系,因此符合二组分水—盐相图。设此时物系点在相图s点上,在溶解后对溶液在液相区s点进行加热随着溶剂的蒸发,物系点逐渐向右移动到达b,当温度下降达到溶解度线上c点时,此时有晶体析出,表面上出现晶膜,当冷却到d点时,已有相当多的固体析出,此时将晶体与母液分离则可得到纯的晶体。若要估计可得到晶体的质量可以根据杠杆规则进行计算,设100 g的b点溶液的质量百分含量为52.6%,冷却到d点时析出固体的质量为x,母液浓度e点为41.6%则根据杠杆规则有:x100-x=de¯df¯,可析出晶体的质量为17.2 g;根据上面计算d点母液为82.8 g,再溶解17.2 g粗硫酸铵,则物系点由e点加热又到达s点,浓缩至b冷却降温至c点,又可以析出17.2 g的(NH4)2SO4晶体,经重复循环几次后被提纯;由于母液中杂质的浓度过高,也会随盐的一同析出,降低了盐的纯度,体系也不再是二组分体系,而是多组分体系,因此母液一般使用2~3次就应被换掉,通过以上讨论学生对重结晶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2)实验中有时会出现当浓缩冷却到一定程度时发现晶体还不析出的情况,而此时可以向溶液中加入该晶体的晶种或摩擦器皿壁,即可促进晶体析出;对于这一问题可以这样理解,晶体的形成可以看作是复相化学反应:液体晶体,实际上晶体析出过程是晶核的形成和晶核的长大过程,成核速率和核的成长速率的相对大小决定了其晶粒的大小。成核结晶过程发生要求体系处于过饱和或过冷状态,获得结晶的驱动力外,还要求体系中某些均不区域内,在这些区域首先形成新相(晶相)的核[3],这样体系中出现相界面,然后依靠相界面逐步由旧相区域内推进而使新相不断长大。在重结晶实验中,当溶液浓缩到一定程度溶液中的原子或分子就可能聚集在一起形成晶核,在逐渐冷却过程中,溶液就达到过饱和状态,结晶获得了足够的驱动力,在此驱动力的作用下新相就可以沿着晶核逐渐形成,此时宏观上我们可以看到溶液中有晶体析出;但在实际重结晶实验中若操作不当,往往在前面过滤转移过程中溶质损失过大,造成在浓缩时冷却时溶液没有达到过饱和状态或过冷状态,结晶没有获得足够的驱动力,不易析出晶体此时相溶液中结晶种或摩擦器壁,则提供不均与区域降低成核时所需的表面能,这有利于成核,核优先在这些不均匀的地方形成,因此在过冷程度或过饱和程度较小的情况下也可成核,因此在重晶实验中可采用这样的方法来促进晶体的析出。

3 结 语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因此实验课对于整个教学是十分重要的环节,但是实验课若脱离理论的指导将失去其实际意义,如何提高实验课的教学效果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应用物理化学知识来指导化学实验是十分有意义的;当然物理化学知识广泛有一定得难度,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还需要教师的积极引导和适当的讲解才能到达理想的教学效果,由于许多基础实验渗透在不同的实验课中,所以若在教学中能始终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思路,学生经过几年的学习实验能力和理论基础一定会有很大的提升,同时对教师教学素质和教学能力的提高也是十分有帮助的。

参考文献

[1]王清廉,李瀛.有机化学实验(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70-75.

[2]上海师范大学,河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物理化学(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169-174.

大学化学教学改革初探 篇10

国外一些高校的课程设置层次多样, 重视基础能力及科研能力的培养, 化学课是理科学生的必修课。[1]对比国内大学的课程设置, 我们不难看出, 多数大学将化学作为一门必修或选修课来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和基本技能。

一、大学化学教学改革

(一) 大学化学与高中化学的衔接

大学化学是高中化学的延续, 然而大学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 所用教材有所不同, 使得学生的起点不同。大学与高中的教学目标和目的也不同, 因此在内容的衔接上存在很大的困难。高中化学的教育还是更偏向于机械式的课本知识, 而大学化学则不同, 在将知识整体串联的同时, 更偏向于利用创造性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2]在教学模式上, 大学化学和高中化学更是相距甚远, 高中化学多是以解题为目的的灌输学习模式, 而大学化学则是引导思考和探索的模式, 对于学生而言, 这种学习模式的转变一时会难以适应。因此, 教师应采取相应的措施, 认真研究高中化学课程, 注意化学知识内在的连贯性和系统性, 在教学时由学生已知的知识进行拓展更利于接收新知识。

(二) 多媒体辅助教学

随着当代科技的不断发展, 化学的知识信息量也在不断的增加, 而化学教学时长有限, 在有限的时间内要尽可能多的介绍最新的科技成果便成了教学过程中的一个挑战。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加入多媒体, 不仅可以拓展课堂的时间和空间, 还能大大的提高教学水平。[3]多媒体辅助手段具有灵活方便、信息量大等特点, 在弥补教学形式单一的同时, 也给课堂增加了不同的色彩和活力。

多媒体课件的内容需涵盖课堂涉及的所有理论内容, 辅以图片、视频等, 在此基础上还必须充分展现出教师的思想和思维。避免多媒体课件是教材的翻版, 只有创新才能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优势。

(三) 绿色化学在大学化学教学中的渗透

在美国化学会 (ACS) 提出了“绿色化学”概念后, 绿色化学很快就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绿色化学是指通过化学路径的设计减少副产物的生成, 从而降低对环境的污染。我国的绿色化学研究已经渐入正轨, 教学工作者更应该积极做好学生关于“绿色化学”概念的引导。

有些学校已经把绿色化学作为一门单独的学科加入课程设置中, 但是大部分学校还是没有开设这门课程。大学化学作为基础学科就要担起这个任务, 教师应该在基础教学中补充绿色化学的相关知识,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绿色化学概念。在化学与能源和化学与环境保护两章中便能很好的体现绿色化学思想, 其中, 化学与能源中一章涉及清洁能源和化学能源等, 而新能源的利用是本章的重点、难点。化学与环境保护一章中直接介绍了绿色化学的含义。

(四) 培养学生求知欲

大学化学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 可以在一个较宽的范围内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爱因斯坦说过:“我自己并没有特别的天赋, 只有强烈的好奇心。”兴趣才是学习的本质动机。在兴趣的引导下激起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欲望, 在欲望中不断创新, 并将这种创新精神落实到实际应用中。

大学化学课程的多数内容与生活息息相关, 把理论与生活结合起来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如化学与材料一章, 可以引入化学科技的最新成果, 如宝石、发光材料、C60、碳纳米管、纳米陶瓷等, 这些新奇的物质会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 进而激发起求知欲。此外, 还可以设置课题研究讨论等活动, 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其中, 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研和实践能力。

二、结束语

总之, 通过与高中化学内容相衔接, 利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在基础教学过程中渗透绿色化学概念, 培养学生求知欲等方法能推进大学化学的教学改革。但是, 在实际教学中仍然存在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希望通过对这些方法的探讨对大学化学的教学改革提供一些有用的帮助。

摘要:本文针对大学化学教学现状和学生的学习情况, 结合大学化学的教学目标, 分析了大学化学与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 探讨了绿色化学在大学化学中的渗透。在教学过程中,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及培养学生求知欲等, 提出了改革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大学化学,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马晓明, 瞿洪明, 杨林.国内外大学化学课程设置分析与比较[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1 (8) :56-59.

[2]谢九生, 钟华.浅谈大学化学教学与中学化学教学的衔接[J].江西化工, 2009 (2) :42-44.

关于大学化学的教学方法探索 篇11

【关键词】大学化学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3-0134-02

在新时期的高校教学中,课改是给教师提出的新标准,新要求,尤其是对大学教学课程,必须要讲方法,提效率,重实效,从而不断的提高学习质量。在新标准的新要求下,教师怎样可以达到教学效率,并且在课堂当中增加效益,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完成课堂要求,教师就必须在教学方法上进行探索,发挥出主体作用,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创新思维,从而提高他们对化学知识的掌握能力,达到教学目标。

一、化学教学方法中的原则

1.综合性

教师一般在大学化学的教育过程中,通常会应用一些综合的教学模式,单独应用一种教学手段是不可取的。因为在学习化学课程当中,它所涉及的范围是较为广泛的,所以应用综合措施渗透在教学当中,可以提高教学的效率,但要注意它的原则性。

2.层次性

在我国传统的教育当中,实行时期最长久的一项就是应试教育,对此,在新时期的教学改革当中国家教育已经针对这种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改变这种教育环境。然而对学生来说,在教学当中应用科学的教学手法不能全面的接受,在实施过程中还有待提高,所以,这就需要根据学生的自身情况出发,逐渐的掌握他们的心理状态,注重学习的阶段性,有层次的渗入到教学方法当中,完成教学目标。

3.持续性

成熟有效的教学方法必定是通过长期实践而总结出来的,在新时期,新阶段应用创新的教学方法并不能在几次实验当中就会让学生全面的掌握和适应,必然会一个长期的学习当中进行磨练。所以,在大学化学教学当中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时,教师必须要具有扎实的学习目标,引领学生接受新思维,新理念,并且逐渐的引导学生通过科学的教学方法达到学习效率,这个过程是具有一定的持续性。

二、多效的方法应用在教学当中

1.渗透法

在高校化学的教育当中,应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最终目的就是要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而渗透应用这是较为有效的一种模式。作为教师在应用渗透法时应该有一个循序渐进的合理过程,否则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反而会适得其反,所以,在应用此方法时,作为教师必须要具有一定的判断力以及分析能力,在探索中发现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用科学的渗透法来提高教学的整体水平,在日后的发展方向上可以有效的进行实施。另外,在教学过程当中,应用科学的渗透法可以发挥出学生的自主性,并且在学习当中找到快乐,感觉愉快,在一个轻松的氛围当中学习掌握化学知识,提高化学素养。当然,我们在应用渗透教学法时也应注意教学的具体要求和内容,不能盲目的一概而论,要把内容与方法相统一有效的结合起来,把科学的渗透法应用在化学教学当中,让学生更加全面的掌握化学知识,完成教学任务。

2.提问法

在大学化学课堂中,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可以全面的掌握学生的学习成效,对此,课堂提问就是了解学生对知识理解程度的一种有效途径,并且也可以及时的调整学习内容和方法程序。此外,合理适当的教学提问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在诱发学生思考上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提问是一种有效的互相方式,在其过程当中,可以调动学生的思维和智能,也可以与学生之间有一个良好的交流,提高他们的注意力,开动大脑,集中思维。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教学当中只有改变了授课的方法,由浅入深的传授过程,用问号来吸引学生,钳住他们的思维,并赋予一定程度的学习动机,足以达到良好的课堂效率。

3. 互动法

由于学习大学化学知识时,相对比较枯燥,所以就必须要在课堂形式上有进行改变,把单一的教学模式转化为多样式的,带有互动式的教学方法。在以往的应试过程当中,从教学形式上来说,通常教师不会刻意的去下功夫,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达到一个满堂灌,从而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并且在考试当中得到一个理想的成绩。所以,进行教学时,就不会用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表述自己的思维观点,只是教师讲,学生听,极少的课堂互动,这就是在传统教学当中的一个弊端。但是我们也不能否认,在这种教学模式下通过应试得出的成绩也是存在的。然而,通过教学新课改以后,培养新时期的人才更注重的是全面发展,综合素质,作为教师就必须要跟进新时期下的发展要求,在课堂教学当中积极的与学生互动,掌握学生心理,并且及时的调整教学方法,适应创新式的教学模式,完成教学目标。

4. 实验法

在化学教学当中,实验课在化学应用当中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可以通过化学实验的过程讲解理论知识,可以让学生更牢固的掌握化学基础内容。但是,通过教师个人来进行操作化学实验是不能达到锻炼学生的目的,必须要让学生通过自己操作从而加深化学理论知识。当教师完成讲解的内容以后,必须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而教师可以掌握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吸收程度,在实验当中他们所遇到的问题也可以及时的有效解决。

三、结论

总而言之,对于大学化学的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作为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找出最适合的条件,挖掘教材的中心点,并且灵活运用,再结合现代化学知识相结合,从而积极的探索出最合理、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和途径,为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周宇洁.分析新课改背景下如何开展化学教学[J].南北桥,2015(8).

[2]李忠华化学教学中的方法教育研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3(23).

[3]薛萍萍.大学教学中的若干问题思考[J].中国科技信息,2009(6).

大学化学 篇12

关键词:大学基础化学,课程群,改革,建设

大学基础化学课程群所包括的理论课程有无机化学、分析化学、仪器分析、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化工基础和结构化学等课程。要实现新时期大学化学教育的培养目标,大学基础化学教育的课程结构与内容就必须进一步完善, 切实与学生的实际相结合,使教学内容与课时分配更合理。下面我们从基础化学课程群结构的现状、改革、建设等方面谈谈想法。

1.化学基础课程群结构现状

近十年, 虽然我国高等院校化学基础课程的教材经过多次修改, 各课程教材的质量有了显著提高, 但化学教育因框架所限,化学基础课程结构不尽合理,多种弊病依然存在,具体可概括如下:1仍然没有跳出传统课程体系结构的束缚,课程内容分得过细,内容庞杂。2教学内容的起点低,不能适应化学的学科发展。3一直以来都是将化学理论课程———物理化学作为最后一门化学基础课开设, 这样使系统的化学理论只能为技术基础课奠定基础,而不能发挥对其他化学基础课程学习的指导作用4传统的课程体系均是在原四大化学课程中分别设置实验课各实验课程各有分工。随着化学学科的发展及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原有的分工限制了实验内容的更新,有必要将实验课单独开设,使其不受相应课程影响,开出更多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

2.大学基础化学课程群改革

要实现新时期化学教育的培养目标,大学化学基础教育的课程结构与内容必须进一步完善,切实与学生实际相结合使教学内容与课时分配更加合理。课程体系的改革应突出以下特点:1物理化学是其他化学基础课程的理论基础;2减少经典的化学内容, 明显增加现代的化学内容; 3加强物质结构、反应机理和现代技术实验;4注重拓宽知识面和学科的交叉与渗透;5分子科学与生命科学应备受重视;6开设小讲座与讨论课,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院经过多年的教学改革,取得了显著成绩。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和物理化学课程为省级精品课程;分析化学、化工基础和结构化学课程为校级精品课程。我院的基础化学实验作为安徽省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经过多年建设也已取得了长足发展, 为大学基础化学课程群的实验课程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3.课程群建设内容

根据课程体系的发展及其与化学相互依存的关系, 探索大学基础化学课程群的建设方案, 其建设内容主要分为理论教学体系和实验教学体系。

3.1建立新的理论教学体系。1调整物理化学的授课时间,充分发挥物理化学的理论指导作用,将物理化学的授课时间安排在其他基础课程之前。2优化组合无机化学、分析化学与结构化学, 将无机化学与分析化学的化学分析内容重新优化组合,增加生物无机化学的讲授,拓宽学生知识面。3结合结构化学,深化有机化学教学内容改革。应用物理化学、物质结构理论加深对有机化学规律的认识, 改变有机化学中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思维方式。加强有机化合物结构推测,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4充实现代仪器分析内容。现代测试技术和设备日新月异,为适应化学学科快速发展的需要,将光分析、电分析、色谱分析、波谱分析、物相分析、在线分析、自动控制和连用分析技术等引入仪器分析课程,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2建立基础实验—综合性与研究性实验 —开放性试验的多层次实验平台。以学院的安徽省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主体,整合实验内容,综合分析各实验间的关系,按照不同层次划分成基础实验—综合性与 研究性实 验—开放性试验,独立设课。将实验中心办成综合型、研究型、开放型实验教学中心,为学生开出多层次的化学基础实验。

3.3改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教学中仍然采用形式多样的多媒体教学,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将一些抽象的化学概念、复杂的化学变化过程和运动形式,生动直观地模拟出来,引导学生探索事物的本质及内在联系。实验教学采取虚拟实验课堂、模拟实验过程、观看实验录像,强化预习效果,为做好基础化学实验打下坚实基础。

3.4教材建设。优先选取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和面向21世纪教材作为教学参考书, 形成系列化的优秀教材群。在整合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争取编写适合我校化学各专业的基础化学课程群系列教材, 修订我院编写的《大学化学实验教程》,争取所编写教材纳入省乃至国家规划教材。

上一篇:重点风险源下一篇:学校内涵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