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风险源

2024-10-10

重点风险源(精选11篇)

重点风险源 篇1

1 电网安全风险调度

1.1 电网安全风险调度体系

为了有效地开展电网安全风险管理,调度机构作为电网安全生产的最重要环节,必须建立起一套切实有效、严密闭环的风险应对体系,并以电网安全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为平台,实现从电网安全管理三大体系,风险识别-风险评估与管理-提升风险防范能力-风险实时调空-风险管理能力持续改进的全过程闭环管理,不断提升调度系统对电网安全风险的调控能力,以最大限度地规避风险、最快速度地平息事故、最大可能地减少损失。

1.2 电网安全管理体系

一个严密、完善的电网安全管理体系是确保电网安全常态化管理、高效执行的前提和有力保障。具体而言,应抓好三方面的建设:构建电网安全管理的组织体系、执行体系和监督体系;建立明确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电网安全生产的全员、全面、全过程管理;规范电网安全管理的工作流程。

1.3 电网安全的风险识别风险识别是电网安全风险管理的起点和重要环节。通常可以多视角地对电网安全风险进行识别。

第一,外部与内部。从电力体制改革、自然灾害、外力破坏、人为事故等因素识别电网外部安全风险;也可以通过对输电网安全性评价及调度系统安全性评价来识别电网内部自身固有隐藏的风险。第二,电力与电网。可通过对电力供需预测及电力市场运行的分析来识别电力供需平衡方面的矛盾;或通过对电网网架及运行方式的分析来识别电网方面存在的矛盾。第三,目标和过渡。通过对电力规划与电力建设最终目标的分析,识别电网目标网架存在的安全风险;也可通过对电力规划与电力建设过渡过程的分析,识别电网过渡期潜在的安全风险。

1.4 电网安全的风险评估及调度策略

第一,风险评估。在这一阶段的过程中,重点通过定性的统计分析和定量的仿真计算,确定电网安全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严重性,评估对电网风险的可预见性、可控性以及承受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对上述风险进行多维度的排序,绘制相应的风险管理图,以确定各阶段电网安全风险管理的重点与轻重缓急。第二,调度策略。首先,滚动修订电网事故处理预案,从年度层面,应针对电网结构的发展变化,及时滚动调整年度电网事故处理预案和年度电网迎峰度夏预案,并滚动修订电网黑启动方案;从短期层面看,应制定日前电网方式事故处理预案及调度台实时运行反事故预想,或根据需要制定特殊时期或特殊方式下电网保电预案。其次,制定并实行电网整改反措计划。最后,反省电网规划和系统三道防线建设。

1.5 要进行实施的预警

通过调度员事故预想、EMS系统越限提示和在线稳定监测系统等实时预警,可以使调度运行值班人员及时了解电网运行薄弱环节,提前采取针对性的、有效的措施及时将事故隐患消灭在萌芽中或将系统恢复到一定的安全裕度内,从而有效避免电网事故的发生。

2 电力安全风险管理体系探讨

2.1 电力安全风险的挂牌管理风险挂牌管理是在班组、所

(队)、局三个层面,分别对生产工作过程中所涉及到的人的行为、电网、设备、环境、其他六个维度方面进行危害辨识和风险评估,依据风险等级高低和各级力所能及的控制条件,对高风险、中风险、低风险分别采用红、黄、绿三种色标,并以公开公示的方式,按照班组、所(队)、局三个层面进行分级挂牌管理。

2.2 电力安全风险实施的挂牌策略

在学习掌握困际上成熟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危害辨识、风险评估控制等技术和方法,结合现有的生产技术管理手段和传统的安全控制方法,在现有的电网运行分析、缺陷管理、巡视巡查、技术监督分析、安全性评价、工作人员的技能和业绩分析等管理手段和安全控制方法的基础上,对作业活动及非作业活动涉及到的人的行为、电网、设备、环境、管理以及其他等因素中存在的各种危害进行全方位的辨识和风险评估。也就是要将原来相对单一、独立、专项性的分析和管理,变为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一个整体进行全面的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估,依据风险等级进行分级挂牌,并将挂牌内容列入安全工作计划。

实施发现挂牌管理以来,班组行为转型、风险的“可控、能控、在控、预控”,各级管理者和全体员工的风险意识和防控风险的能力在逐步提高,特备是班组个人在关注职业健康的危害方面有了进步,也为主动、全方位辨识危害有了一定成效。

3 电力风险管理以人员评价为核心

3.1 评价个人诚信度

分局、部门两级进行统计和分析。由安全监察部负责局层面的统计和分析,每月通过记分情况,发现安全管理上的普遍性和突出性问题,提出整改措施加以完善,并动态修订记分条款,促进针对性问题的有效改进,并注重管理“短板”和“缺陷”的解决和消除。

3.2 评析人员安全技能

人员安全技能评估分为岗位适应性评估和岗位发展性评估。岗位适应性评估按照班站长、工作负责人、一般工作人员分级建立技能评估标准,通过理论和实际两方面测评,定量评价员工技能素质水平。岗位发展性评估是员工岗位升迁变动所必须经过的评估。通过人员安全技能评估,逐步建立安全培训长效机制,进行针对性技能消缺。同时,试点进行作业准入,实行关键重点作业门槛禁入制度。

3.3 电力安全管理进行风险评估

由安全监察部负责建立安全管理评估标准,按每年春、秋安全检查为周期,开展局、生产部门、班站安全管理评估工作。及时发现、掌握在安全管理过程中反映的突出问题和倾向性问题。定期统计、分析、评估安全管理工作状况,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事故措施,监督各项安全制度得以落实。

摘要:随着电力市场的不断改革,人们已越来越重视电力安全的风险防范意识。现阶段,电力安全风险工作已引起国家和社会的高度重视,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不断提高电力安全的风险系数。本文主要针对当前电网安全的风险调度、安全风险管理体系等几个方面进行相关的概述。

关键词:电力,安全风险,重点

参考文献

[1]黄强,徐田.电网安全风险的调度应对体系研究[J].华东电力,2006(8).

[2]王蜀,刘东,等.安全风险管理体系在供电企业的应用研究[Z].2008年云南电力技术论坛,2008.

[3]董天仁,李庆宇,寇瑞山.以人员评价为核心的安全风险管理[J].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10(1).

重点风险源 篇2

商业银行的战略风险管理具有双重内涵:

一是商业银行针对政治、经济、社会、科技等外部环境和内部可利用资源,系统识别和评估商业银行既定的战略目标、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中潜在的风险,并采取科学的决策方法和风险管理措施来避免或降低可能的风险损失。

二是商业银行从长期、战略的高度,良好规划和实施信用、市场、操作、流动性以及声誉风险管理,确保商业银行健康、持久运营。

一、战略风险管理的作用:长期的战略性投资

战略风险管理通常被认为是一项长期性的战略投资,实施效果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显现。实质上,商业银行可以在短期内便体会到战略风险管理的诸多益处:

・比竞争对手更早采取风险控制措施,可以更为妥善地处理风险事件;

・全面、系统地规划未来发展,有助于将风险挑战转变为成长机会;

・对主要风险提早做好准备,能够避免或减轻其可能造成的严重损失;

・避免因盈利能力出现大幅波动而导致的流动性风险;

・优化经济资本配置,并降低资本使用成本;

・强化内部控制系统和流程;

・避免附加的强制性监管要求,减少法律争议/诉讼事件,

简言之,战略风险管理能够最大限度地避免经济损失、持久维护和提高商业银行的声誉和股东

价值。

知识要点:

商业银行致力于战略风险管理的前提,是理解并接受战略风险管理的基本假设:

(1)准确预测未来风险事件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2)预防工作有助于避免或减少风险事件和未来损失。

重点风险源 篇3

关键词:重点设备;催交风险;风险分析;风险应对

在国内的大型石化工程项目中,重点设备采购在整个项目合同成本中高达40%甚至更多,能否保证重点设备保质保量并且按时交货是实现整个工程设计意图、顺利实施项目的基本保障。在大型石化项目中,重点设备种类型号繁多各异,设计工艺精密,制造工序复杂,交货周期较长,因此重点设备的催交、催运工作是整个工程进度的支撑,也是工程质量的重要保证。如何识别催交催运过程中的风险,并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确保重点设备按期保质交货成为工程承包单位面临的难题之一。

催交工作是指催缴员负责从发出采买订单签订后至货物运输抵达现场(到场产品的质量、数量等方面安全完好)这之间向供应商催交与联络,确保交货进度的工作。通行的做法是采购下单后把催交作为项目的主要支撑,如催交供货商的设计资料、合同生效后设备的排产时间、跟踪各供货商当前生产进度情况、外购件、备品备件和专用工具的采购、生产情况,催交设备清单、包装发运等。催交工作每一项活动紧密相连,任一环节出现的问题都会影响设备生产进度,可能导致交货期延误。目前,在国内大型石化项目中,业主常常选择国内就近工程现场的设备供应商,分析原因有:第一,为节约采购成本,第二,受工期限制,防止设备制造进度和运输延误的风险,第三,人文环境的差异,防止技术沟通和制造标准差异的风险。所以本文主要针对国内设备供应商的催交工作作为论述对象,以整个催交周期为主线,根据以往的所承建的工程项目的经验,研究重点设备的催交活动在不同阶段的风险和应对措施,确保项目顺利实施,进一步提高业主的经济效益。

本文的重点设备指的是非标监造的长周期设备、重点主机设备、重要外协加工件和重要备件等。

一、催交工作准备阶段的风险分析及应对

本阶段从投标开始到主合同签署结束即主合同形成时期。

(一)项目环境认知风险

因项目性质各异加上项目权限限制,有的项目组往往只单纯把催交工作定义为催货、催文件,催运的工作,往往屏蔽催交人员对整个项目宏观环境的认识,使得催交人员对项目合同和项目各个里程碑缺乏了解,会导致催交人员自身的催交意识淡薄;另外,在项目初期,土建设计变更不定,若催交人员不熟悉建设现场状态,从而也使得催交工作茫然无措;

再次,一旦达成合同目的后,有些供应商往往会在服务态度和合同执行上不太配合催交员工作,导致催交预期工作困难重重。

针对以上风险因素,有以下几点措施来应对:

1.加强与项目组沟通,积极收集整理项目信息,了解项目环境,熟悉项目合同及里程碑,明确催交任务在项目进行中的重要位置。

2.在项目的影响力、名誉度和信誉度上提高设备制造方的认识,使双方达成按期交货的共识。只有双方都意识到设备按期交付的重要性,统一思想,才能使确保设备生产和交货按时完成,不影响整个工程进度。

3.在催交准备过程中,可以将供应链绩效评估体系引入与供应商的交流中,申明评价体系的关键指标,如可靠性、信息共享效率、准时交货率、产品合格率等,使供应商明确本单客户满意度将成为下一单意向采购者衡量是否下单的直接参考指标,使其以长期合作为目标提高服务质量。

(二)催交信息认知风险

由于重点设备型号众多,设计标准高,在采买合同中的技术协议相对复杂,商务条款也各异,对于经验缺乏的催交员若对不同设备的合同条款认识不透,容易造成诸如设备、材料合同及技术协议,供货范围、外购件要求等信息混淆,易造成催交报表信息失误,很可能在供应商催交过程中造成信息模棱两可,无法通过有力条件控制和掌控供应商的生产进度和产品质量,使工作处于被动地位。

针对以上风险,有以下几点措施:

1.明晰合同条款,明确催交任务。

催交人员在接到采购合同后,应分别熟悉设备、材料合同及技术协议,了解设备的交货期、供货范围、外购件要求、付款条件、付款情况、制造厂信息及联系方式等,应格按照合同规定,编制详细合理的催交报表。催交报告重要信息应包括:合同名称、合同编号、供货单位、联系方式、合同交货期、调整交货期、设备状态、设备分批交货情况等。

2.划分设备催交重要性等级,编制合理的发运计划。

催交人员应主动联系现场计划工程师和各专业工程师,根据现场施工进度动态更新设备需求计划。针对不同设备的性质和重要性,划分设备催交重要性等级,如一级催交针对长周期,工艺复杂,工期时间紧迫,最紧要到现场的主力设备,二级催交针对相对重要,工艺较复杂的辅助设备。

3.了解制造厂的加工工艺、加工难点。只有充分了解设备制造厂的工艺及其难点才能掌握设备生产所需要的大体时间。

二、主合同履行阶段

(一)进度控制风险

石化工程建设过程中,重点设备是在基础施工完成后就要安装,是机械、配管、电气、仪表专业的前期作业,设备能否按时到现场,是其他相关专业能否正常开展的前提。此外,重点设备的制造工艺复杂,工序繁多,制造周期长,进度控制难度大。设备的制造进度直接影响到整个项目的进度。

(二)质量控制风险

由于重点设备质量标准要求高,技术难度大,制造工艺复杂,制造商从原材料进货,到设备出厂检验,中间经过下料、压型、组焊、组装、检验试验等几十个环节,整个过程质量控制环节多,控制难度大。买方单位有必要对每个环节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稍有疏忽会给设备整体带来不可修复的质量缺陷。

(三)出厂及装运风险

经过长周期制造,设备检验合格,准备发货,或发货途中,往往出现“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尴尬。由于重点设备尤其精密仪表部分容易受损,包装上若稍有疏忽,很可能造成设备的损坏,再加上运输途中受天气、交通等外界环境的影响,都可能延迟设备到达现场的正常时间,使催运控制失调,容易造成货物扎堆到场,产生卸货压力。

分析以上风险,风险应对的建议有:

1.坚持以合同为依据,控制进度和质量风险

进度控制坚持以合同为依据,以相互信任为基础,以经济奖罚为手段,电话、电传催交和驻厂催交相结合的方法。

根据合同条款中规定的制造进度计划,尤其是里程碑节点的时间,及时督促供应商在签约后立即提供生产进度计划,内容应包括设计、生产制造、检验和运输等各关键环节的预计开始、结束时间。生产进度应清晰显示所有关键环节的复杂性和紧迫性,详细内容涵盖进度概要、设计进度、关键文件清单、分供单状态(如元件、原材料等)、制造进度、检验日期,并列出可能影响进度的事项。该表应至少两周更新一次。

另外,定期寻访设备制造厂家非常有必要,认真核查厂家制造进度情况,按照原编排好实施作业进度进行逐一检查,找出影响工期的具体因素。若设备生产进度出现偏差,立即向直属领导及对口专业工程师反应,按照专业工程师与厂家制定的整改要求进行跟踪核实。

2.加强设备制造关键点的质量检验和监制

对重点设备要进行驻厂监造或停检点监造,复验设备原材料,审查工艺方案,监督检查各工序加工焊接、检验以及整体性能试验等,及时发现制造过程中的质量问题,并通过专业人员找出整改要求,消除制造过程中的质量缺陷。

3.严格控制出厂检验

设备出厂前要组织相关部门认真最好出厂验收工作,验收时除了要对照设备图纸和技术附件进行外观质量、尺寸、管口方位、标准配件检查外,还要对设备制造过程中的材料证明文件,检验试验报告等进行检验,检查出的质量问题,厂家要在厂内整改合格,才可放行设备。

三、结语

风险的存在是必然的,风险管理重在风险控制,本文通过对重点设备催交过程中的风险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应对措施,减少设备催交过程中风险发生的概率,确保设备交货期满足工程进度的需要,为以后相关项目防范设备交期延误提供一定的借鉴。

【参考文献】

[1]罗凤霞.石化工程非标设备采购风险与应对[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3(10)

[2]孙歆,胡哲,李明君.国际石油工程采购催交催运关键条款分析[J].石油工程建设,2009(10)

重点风险源 篇4

重点患者护理风险原因分析

患者因素:护理风险评估不足, 特别是危重患者病情危重, 复杂, 变化快, 病情预见性有一定难度, 对患者的护理安全缺乏预见性, 容易造成个性应对预案措施无力;患者对疾病知识了解少, 而对护士的宣教依从性差。

专业知识缺乏:病情观察不到位, 对专科用药作用、不良反应危害认识不足等不能为医生及时提供治疗依据和患者的病情变化, 延误宝贵的抢救时机。护理人员技术水平低, 经验不足或技术操作不熟练和不注重语言交流或解释不耐心, 对患者安全构成威胁和不满。

管理因素:制度不健全或有制度不执行, 业务培训不到位或不注重岗前培训, 缺乏逐级管理、监督、检查、指导, 缺乏环节控制, 护理人力资源不足, 护士职业法律意识淡漠、工作态度不严谨 (抢救时) 、工作责任心不强, 巡视病房不到位, 不能及时满足患者的需要, 实习、进修生带教不善。

医源性因素:医疗设备物品与环境管理不善, 不执行“五常法”管理或管理监督不得力, 急救药品、物品配备不完善, 不能正确地使用监护仪器或监护仪器运转不良, 抢救延误等;护理人员语言、行为不当或过失;护理不安全隐患警示标识牌使用不全;意外坠床、跌倒、烫伤、压疮、脱管等。

医护配合不协调, 协作能力不强以及沟通不良, 解说, 做法不一致。

护理管理实施方案

根据科室情况建立个性化护理安全管理规范: (1) 科室成立抢救小组, 做好应急预案, 制定抢救方案与抢救护理计划, 做好查对工作和抢救记录。护士长掌握了解重点患者的治疗护理效果、患方的心理与需求, 督促、检查各级护士落实护理措施, 并及时反馈护理安全防范效果。 (2) 加强重点患者的病情观察与护理:要求每班、每一位护理人员根据患者的护理级别和要求严格执行相应的护理操作, 及时掌握患者及家属的心理及需要, 满足合理的要求,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严密观察药物的作用与不良反应, 对本责任组的重点患者的治疗、护理计划、护理措施的落实做到心中有数, 及时准确完成各项护理措施, 及时做好护理记录。护理人员一旦发现重要或束手的并发症、合并症必须立即向主管医生、科主任、护士长报告, 并及时处理。 (3) 加强巡视, 落实重点患者管理规定, 对重点患者应加强床边巡视, 另外, 每天上下班前各增加一次巡视, 并做好床边交接班。医护交接班时, 详细报告重点患者情况。责任护士每天落实基础护理与专科护理, 护理措施落实到位, 做好患者的预见性护理。护士长每天执行“五查”即晨间护理后查、医嘱处置后查、上午下班前查、下午接班时查和下午下班前查等5个时间段必须加强督查, 护士长在日督查中对落实不到位的环节及时指出。例如, 护士长通过询问患者或家属, 了解护理分级制度的落实情况;输液、输血中严格实行查对制度, 身份识别制度;有关跌倒、压疮、烫伤、脱管等的防范措施的落实情况。 (4) 强化高危环节的管理, 降低风险系数:护理风险始终贯穿在护理操作、处置、配合抢救等各个环节和过程中, 安全管理不能忽视特殊环节, 如危重患者的护理严禁护生单独操作, 危重患者外出检查或转至他科, 必须生命体征较稳定, 有医护人员陪同, 并做好交接工作;输血、护理安全、管道护理、护理记录等严控质量进行专项重点检查, 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指出, 限期纠正;对好发差错时段如夜班、中班、双休日、节假日弹性排班, 重点督查 (护士长值班督查) , 避免工作忙乱, 对于实习护士、新入护士、轮转护士等高危人群实行高年资护士导师制一对一搭配带教上班, 因人力资源不足, 及时上报护理部, 给予调配, 保证危重患者的护理安全与质量。 (5) 加强医疗资源管理, 创造安全的病房休养环境:抢救室内备齐完善的急救药品、各种无菌急救包、简易呼吸器囊、通气导管等抢救物品, 全院实行统一的“五定”管理, 抢救用物使用后及时清理, 归还原处、补充和交班等处理, 保持整齐清洁, 各类仪器定期保养、及时维修、校检呈完好备用状态。护士必须掌握各类仪器的使用方法, 抢救工作熟练;各科均使用护理警示标志牌, 如防跌倒、防压疮、防烫伤等, 提高护士及患者家属的风险意识, 有利于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1]。 (6) 加强学习培训:护理人员通过学习培训三基知识、专科知识、急救技术、护理技术操作, 提高业务水平, 熟练掌握本科疾病相关知识。护理人员必须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水平, 才能及时观察到危重患者的病情变化, 采取准确、有效的措施, 使患者转危为安, 保护患者的生命。护士长加强护理安全认识和安全决策学习, 护理人员要强化学习培训法律法规、安全态度、安全技能和风险安全知识、各类应急预案, 提高对风险的认识和增强责任心。护理人员必须具有安全意识, 才会时刻去关注患者的安全, 而患者安全了, 医护人员才会安心、安全。学习培训:核心制度、医德医风、各类应急预案, 增强护士责任心, 加强病情观察。 (7) 医生护士患者加强有效沟通, 责任护士与主管医生沟通, 了解患者病情, 预后情况, 可能发生的病情变化。与家属做好沟通, 如病情、注意事项的交代, 了解患者及家属预期疗效, 满足重点患者及家属的合理要求, 当患者及家属出现不满时, 应耐心、实事求是的向患者及家属做出解释、慎重、认真的说服, 以取得他们的理解, 及时洞察纠纷苗头。医护对患者的治疗、预后、并发症的发生解释一致, 或者统一由主管医生解释。特殊患者特殊病情, 医护人员做好上报制度, 会诊制度, 必要时建议转上级医院。

护理部加强巡视检查工作:根据各科上报的重点患者, 科护士长对本片区各病房重点患者的护理工作展开检查, 包括各科重点患者的护理措施落实情况:如基础护理工作落实情况;安全护理工作有无缺陷是否完善;制度落实情况;护理人员对重点患者病情掌握情况;通过与科室护士长和护理人员沟通, 了解各科室在重点患者的护理方面存在的困难, 并给出解决意见;巡查过程中发现的不足之处及时反馈给护理人员, 并提出整改意见, 下次巡查时应重点检查整改效果。

建立重点患者护理管理考核制度:根据护理部巡查结果, 在每月的护士长会议上反馈。同时将检查结果与护理质量挂钩, 与绩效工资相结合。对于管理中的护理纠纷与投诉问题, 应制定相关的处罚处理规定, 以加强各科室护理工作的重视。

讨论

控制护理风险是为患者提供优质护理服务的前提和基础。我院护理部为针对重点患者的管理专门制定了相应的规定, 通过对重点患者采取前瞻性的护理管理模式, 实现对重点患者护理风险的早评估、早识别, 做到事先预防重点患者的护理风险, 寻找护理风险防范措施, 尽可能地减少重点患者风险的发生。3年来, 全院共上报重点患者672例, 通过采取前瞻性的护理管理模式, 充分重视每一位重点患者的护理工作, 很好的落实了各项护理措施, 未出现护理纠纷和投诉情况。

摘要:重点患者是发生医疗纠纷较多的一个患者群体, 这类患者病情相对复杂、且易发生突然变化, 再加上基层医院的自身局限性, 使得此类患者的护理风险相对增加。为进一步加强对重点患者的风险管理, 降低护理风险发生率, 改善护理质量, 确保重点患者安全, 本文就重点患者护理风险管理的体会介绍如下。

关键词:县级医院,重点患者,护理风险管理

参考文献

重点领域廉政风险工作总结 篇5

防控机制建设排查阶段工作总结

为了进一步落实交通运输局关于《重点领域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排查阶段方案》的要求,加大预防腐败的工作力度,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使党员干部健康成长,我公路工程处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和权力运行特点,加强风险分析、风险监控和管理,通过健全制度、堵塞漏洞、强化权力制约、及时提醒教育等一系列措施,实现预防在先的廉政风险防范机制。大力开展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不断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有力地促进了反腐倡廉建设。

一是加强廉政风险教育。通过教育活动,使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树立“有权力就有风险”的意识,深刻认识开展廉政风险防范对于避免权力滥用,促进干部廉洁从政的重要意义,逐步养成勇于接受他人和社会监督的主动意识。

二是找准廉政风险点。认真梳理权力,界定廉政风险范围,制定权力运行制度。围绕容易滋生腐败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采取岗位自查、部门自查等方式,全面排查廉政风险点。对排查的廉政风险点,按照风险发生概率、危害程度进行风险评估,确定风险等级。采取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方式,从行政管理事项、业务工作流程等方面,逐一排查廉政风险点,按风险发生概率、危害损失程度确定风险等级。围绕制约监督和规范权力运行,结合各部门、各岗位实际,突出重要岗位,认真查找在思想道德、岗位职责、制度机制和外部环境等方面可能发生腐败行为的风险点。

三是制定风险防控措施。围绕各类风险点和风险等级,有针对性地提出防控措施,形成以岗位为点、以程序为线、以制度为面的廉政风险防控机制。针对不同的廉政风险,制定不同的防控措施。如:岗位风险,由本人对照与业务工作相关的各项规章制度,提出防范控制风险的具体措施和办法。健全完善防控风险的规章制度,明确防控风险任务要求和工作标准。

四是建立廉政风险防范制度。通过制订方案、贯彻执行、工作总结等环节,对预防腐败工作进行系统化管理。对党员干部行为、制度机制落实、权力运行过程进行监督。对存在风险表现的个人进行告诫、责任追究。

五是加强监督管理。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应当做到四个结合:一要与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相结合,避免查找风险简单化、廉政教育形式化、制度建设老套化、监督制约表面化;二要与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相结合,把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纳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强化责任,细化任务,严格考核,重点推进;三要与本单位实际工作特别是重点、难点工作相结合,与履行职责和业务工作相结合,推进和服务于中心工作;四要与解决突出问题相结合,解决本单位勤政廉政、制度建设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重点风险源 篇6

宣传教育重点抓“早”。该区人口计生局在风险防控管理工作中,及时宣传部署,明确开展重点岗位廉政风险排查工作的意义,强化干部的廉政风险意识,增强开展重点岗位廉政风险排查防控工作的自觉性,树立风险观念,筑牢思想防线。

风险查找重点抓“准”。深入查找利益导向、生育证审批、病残儿鉴定、违法生育处罚等工作中可能发生的廉政风险点,并对排查出来的风险点按风险发生的机率和危害性确定风险等级。

风险防控重点抓“实”。围绕梳理排查确定的风险点,有针对性地研究制定具体防控措施并抓好落实,着力形成以岗位为点,以程序为线,以制度为面的廉政风险防控机制。

重点风险源 篇7

本刊讯 日前, 质检总局印发了《关于加强消费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指导意见》 (以下简称《指导意见》) , 提出多项“以发现问题为导向, 以强化处置为核心, 以保障安全为底线”的新举措。

作为今年全国质检系统聚焦的“三大安全”之首, 消费品安全既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也考验着质检工作的改革创新能力。《指导意见》要求质检系统通过突出监管重点、创新监管方式、推动电子商务质量监管等10个方面来提升消费品安全水平, 并提出了一系列让人眼前一亮的新办法, 包括逐步建立重点消费品质量安全风险清单;建立国内消费品质量安全风险快速预警系统;加快构建“网上抽查、源头追溯、属地查处”的电子商务产品质量监督机制等。

重点风险源 篇8

一、风险管理的基本理论及框架

风险管理是企业在实现其未来战略目标的过程中,将企业面临的不确定性和变化所产生的影响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的过程和系统方法。

随着企业面临风险的多样化、复杂化,风险管理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国际上很多专业团体和组织对风险管理展开了深入的研究与探索。其中,美国COSO委员会发布的《全面风险管理——整合框架》为企业开展风险管理提供了理论基础,成为当下理论界最具影响力的风险管理理论。

如图1 所示,企业风险管理框架包括第一个维度(上面维度)、第二个维度(正面维度)和第三个维度(侧面维度)三个维度。

第一个维度主要由战略、经营、报告、合规性四个目标组成;第二个维度由内部环境、目标设定、风险识别、风险评价、风险应对、控制活动、信息和沟通、风险监督控制八个要素组成,构成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基本框架,是风险管理框架的核心;第三个维度由各个单元组成,包括子公司、业务单位、科室、公司层面等。第一个维度的四个目标决定了全面风险管理过程中第二个维度的八个要素,第三个维度的不同层级均要以第一个维度的四个目标为活动出发点,并在开展风险管理活动时立足于第三个维度的八个要素。

由于各企业行业背景、管理模式、具体业务流程、企业环境及文化等均存在差异,企业在构建风险管理框架体系时,应当以《全面风险管理——整合框架》为理论基础,充分考虑企业特点,构建与企业战略、经营目标相匹配的风险管理体系。企业风险管理体系只有与企业的其他管理活动相融合,才能有效发挥其分析风险、抗拒风险的能力,为企业的发展起到保障作用。

二、工程总承包企业风险管理流程设计

(一)工程总承包企业主要经营管理模式

目前,工程总承包企业承接业务采取的主要管理模式为EPC模式,即设计(Engineering)、采购(Procure⁃ment)、施工(Construction)。工程总承包企业在接受业主委托后,成立专门的项目公司或项目部,指定项目负责人,组织相关专业人员展开项目建设方案的勘察与设计;并按照确定的设计方案进行建安分包、物料采购、设备定制等;最后对建成后的项目进行试运行或调试,使之符合业主的要求。

图2反映了工程总承包企业项目组织实施方式。

(二)工程总承包企业风险管理流程

工程总承包企业风险管理流程如图3所示。

工程总承包企业在进行风险管理时,首先,必须结合企业既定的战略及经营目标,科学选择风险管理目标,引导企业风险管理的方向。其次,在针对具体的业务活动开展风险管理的过程中,企业应针对信息的收集、风险的分析、风险的评估、风险的应对四个环节来制定风险管理策略,这样才能更顺利地开展具体风险管理活动。最后,企业应通过对风险流程的监控、对风险效果的监测,来发现风险管理体系运行中存在的缺陷,不断改进和完善风险管理体系。

三、工程总承包企业主要业务流程风险管理的具体策略

从工程总承包企业对项目的经营管理模式来看,工程总承包企业的主要业务流程包括业务开拓、项目采购和项目实施。工程总承包企业应以主要业务流程为风险评估及风险控制的主要对象,结合各业务流程的特点,设置控制目标,进行风险识别和分析,确定控制重点,有针对性地采取风险管理应对措施。

(一)开拓业务流程风险管理具体策略

1.开拓业务流程主要风险环节及应对措施。

表1概括了工程总承包企业开拓业务风险控制目标、主要环节、各环节可能存在的风险及拟采取的管控措施。

2.开拓业务流程中重点风险管理策略。

工程总承包企业在开拓业务流程中还应采取以下风险管控措施:

(1)建立投标项目筛选标准。在业务承接方面,工程总承包企业应加强销售部门的风险意识,不能将合同金额的大小作为判断是否参与投标的唯一标准。应建立投标项目筛选标准,根据招标单位的经营及信用情况、标的金额大小、招标单位对项目资金的安排(是否需要总包商垫资,垫资金额的多少)等方面拟定详细标准,通过标准对比后确定是否组织投标。

(2)建立拟投标项目全面风险调研报告制度。在对投标项目进行初步筛选后,销售部门应将投标项目的基本情况传递给企业内部相关部门,如费用控制部门、项目管理部门、采购部门、财务部门、法律部门等,并组织这些部门对投标项目进行全面风险评估,形成风险分析报告,重点关注项目本身的合法性和项目建设资金需求量及使用安排,若项目是海外项目,还需考虑汇率变动影响等。由于各部门对项目风险的关注重点不同,通过综合各部门的风险分析能够较全面地反映项目风险,为管理层做出科学的招标决策提供充分的信息。

(3)加强底价测算的精准度。费用控制部门应分析历史同类项目成本收益情况和当前技术发展水平,综合考虑投标项目具体情况后进行底价测算。若测算的底价与预算及实际发生的成本费用存在较大差异,则应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4)加强收款风险控制。财务部门应定期对工程总承包项目的收款情况、项目是否欠款等进行监督检查和清理,并将检查结果在企业内部各相关部门进行通报。对于欠款较多的工程总承包项目的项目经理和项目主管领导,可采取扣发项目津贴,停发、少发奖金等手段督促其尽快催收欠款。同时,项目管理部门应协同财务部门与客户进行积极磋商,创新收款方式,如采取实物抵款、办理融资租赁、应收账款保理等,及时收回款项。

(5)单独成立客户售后服务部门,加强与客户的沟通和互动。一方面收集客户对产品和服务的反馈,可以为企业改进技术、提高服务质量提供参考;另一方面,建立客户回访制度,可以加强与客户的交流,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并获取新的商业机会。

(二)采购业务流程风险管理具体策略

1.采购业务流程主要风险环节及应对措施。

表2概括了工程总承包企业采购业务的风险控制目标、主要环节、各环节可能存在的风险及拟采取的管控措施。

2.采购业务流程中重点风险管理策略。

工程总承包企业在采购业务流程中还应采取以下风险管控措施:

(1)选择正确的采购定价机制,控制企业项目成本风险,提高企业盈利能力。工程总承包企业应对企业所需物资设备进行具体分析,并制定出具体的采购定价机制。对竞争充分、多项目通用的物资设备应采取集中采购模式,一方面增加企业在采购过程中的议价能力,将采购成本控制在较低水平;另一方面减少企业在采购环节上的资源消耗。对于价格波动较大的物资采取战略采购模式,工程总承包企业可根据物资价格波动进行预判,并对价格进行锁定,从而有效控制项目成本。对于高价值设备采取直接采购模式,取消代理商中间环节,在保证设备质量、项目进度的基础上,降低采购成本。

(2)加强对采购合同执行情况的监督。工程总承包企业的采购部门应对所签订合同的履行情况实施跟踪监督。对于集中采购的物资设备,采购部门应根据各工程项目的时间安排要求供应商发货。对于战略采购的物资设备,采购部门应时刻关注价格的波动,当价格波动偏离企业可控范围,采购部门应及时与供应商进行协商,对战略采购合同做出恰当调整。对于定制的设备,采购部门应定期与设计人员到生产厂商的生产现场,监督生产进度、了解生产过程中的问题,及时进行技术上的指导,确保生产的机器设备符合工程项目需要。

(3)加强付款管理。一是工程总承包企业应根据项目收付款资金匹配情况安排付款,通过对项目收付款情况进行统计,确定项目资金支付额度。二是与供应商签订采购合同时,工程总承包企业应对付款条款进行仔细斟酌,最大限度地争取卖方信用。三是供应商形成拖、欠款时,工程总承包企业应积极地与供应商协商解决办法,如采用三方抹账、债务重组等方式,减少诉讼事件的发生。

(三)项目实施过程风险管理具体策略

1.项目实施流程主要风险环节及应对措施。

表3概括了工程总承包企业项目实施过程中风险控制目标、主要环节、各环节可能存在的风险及应采取的管控措施。

2.项目实施过程中重点风险管理策略。

工程总承包企业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还应采取以下风险管控措施:

(1)完善项目预算编制制度,并根据历史数据制定出成本费用消耗定额标准。工程总承包企业在编制程项目预算时,应要求全员参与,使各个业务部门和相关人员对项目的基本情况有一定的了解,有利于项目预算的有效执行,提高项目成本管理的执行效率。另外,工程总承包企业应根据已完成的工程项目,对项目管理费用、人工费用、辅助材料消耗等成本费用进行测算,确定消耗定额标准,有效控制项目固定成本费用。

(2)加强施工现场安全管理。一是工程质量安全管理。项目管理部门应督促设计人员或技术人员在设备验收环节,重视对设备质量的验收。在安装调试过程中,应严格按照设计方案进行,设计人员或技术人员均需全程参与,并对安装调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处理,保证工程的正常进行。二是现场施工人员的安全操作管理。项目管理部门应编制项目现场施工安全手册,定期开展安全知识讲座,对施工人员进行规范操作的培训,并制定严厉的惩罚措施。

(3)严格把关各项预算调整,确保预算执行效力。若因为顾客原因导致合同发生重大变更,或者在项目执行过程中由于实际工作量与预算工作量的差异引起的合同总价的调整,项目管理部门应会同设计人员或技术人员对调整事项进行判断,如确实需要对预算进行调整,项目管理部门可提出调整预算的申请,由费用控制部门编制工程项目的调整预算,并按预算审批流程报企业领导审批。在批准前,项目管理部门不得与客户或供应商、分包商进行调整事项的确认。

四、风险管理的监督与评价

风险管理的有效性最终需通过对风险管理效果的监控来体现,工程总承包企业应鼓励良好的风险控制行为,并建立严格的问责机制和惩罚机制,保障风险管理体系的实施效果。因此,工程总承包企业在对风险管理进行监督时,一方面应对内部审计部门的审计职责进行创新与整合,通过风险管理审计与风险导向审计,发现企业内部的风险敞口,加以改进;另一方面可通过聘请经验丰富并具有较高风险管理水平的中介机构,对企业的风险管理工作做出评价,并提出建设性管理意见。另外,工程总承包企业要在考核制度方面引导各级经营管理机构在日常工作中将风险管理作为重要的工作目标和业绩评价指标,从而提高企业整体对风险管理的重视程度,加强对风险的管理。

现实环境中,工程总承包企业面临的各种风险处在动态的变化中,风险对企业产生的影响也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工程总承包企业只有坚定不移地以经营战略目标为导向,按照全面风险管理框架的总体要求,建立并实施企业风险管理体系,并在风险管理工作中实时开展创新活动,健全风险管理体系,才能实现企业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

参考文献

施仲波.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J].金融经济,2010(1).

张琴,陈柳钦.论全面风险管理框架体系的构建[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朱敏.ERP环境下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在线审计[J].财会月刊,2015(4).

重点风险源 篇9

一、建行网点转型后银行内部呈现三大变化

(一) 转型后结构和业务流程发生变化。

网点转型后, 网点功能和定位发生了很大变化, 业务进行了分工, 业务流程发生了新的变化。零售网点由交易型转为以营销为主, 通过营业网点功能划分和五岗位一角色配置, 对不同客户完成不同的服务功能。一些网点服务工作和复杂工作转移到后台集中处理, 最大限度解放柜员营销产品。

网点转型工作的推进, 也便得银行的经营模式发生了转型。进一步强化了基层机构直接服务客户的负债、结算业务及相关资产业务的具体运作, 将直接价值创造的信贷业务运作和风险控制环节上移到二级分行及以上层面, 明晰了各个层级的职能定位 (包括网点的功能定位) , 并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管理考核机制, 实现客户服务、风险控制与价值创造的有机统一。

随着经营模式的转型, 人力资源、财务资源、业务流程、机构规划等诸多管理方面都进行系统性调整, 涉及对公业务、个人业务经营模式及营业网点优化也在随之调整和发生变化。两种转型导致人、财、物流发生变化, 权力上移, 如建立个贷中心、小企业中心、票据中心等;人员上移, 财务资源、车辆等物资资源更多分配到这些重要的业务中心, 采购、工程等涉及利益转移事项也大部分转移到二级分行, 监督的重点也在发生变化。

(二) 员工层面呈现新变化

建行经过两次网点业务转型后, 支行、二级分行两层面的管理人员职能发生了变化。一是设立了网点经理, 全面负责网点管理和营销, 支行行长也由全面发展, 转为重点关注个人业务发展。二是设立了柜员主管, 来控制柜面操作风险。三是上移个人贷款业务和对公贷款业务, 成立了个金事业部和对公事业部, 由独立经理人员负责管理。

由于零售网点转型而设置了五岗位一角色, 每一岗位的工作内容与原来有了很大调整, 从而带来了不同岗位工作特点, 各个工作岗位风险程度和重要程度也不相同, 网点经理、柜员主管、个人业务顾问、高级柜员、一般柜员风险呈现渐次降低趋势, 这些变化带来工作内容与以往的不同, 从而产生了新的风险特点。

(三) 服务客户的渠道比重呈现新变化

一是通过网点业务转型, 电子渠道日益重要, 客户通过电子渠道办理业务比重快速提高。二是网点转型加大ATM、自终端等设备利用率, 自助渠道分流加大, 渠道占比大幅提高, 现在犯罪分子利用自助渠道进行犯罪案件在增多, 手段多样化, 科技含量提高, 管理风险在加大。三是网点重心发生新变化, 网点由全能型转变为专业型, 由提供一般服务转变为营销产品的主战场, 由控制操作风险、道德风险、信贷风险转变为主要控制操作风险、道德风险。

二、网点转型后风险分布的特点

1.网点转型导致风险点在不同岗位间发生转移。网点转型之前实行的是综合柜员制度, 柜员基本上是什么业务都办, 柜员面临的风险基本一样, 服务的专业性差, 难以满足客户质量需求。转型后, 除对一些业务和事务进行分离外, 复杂业务由个人业务顾问和高级柜员办理, 简单业务由普通柜员办理, 操作风险把关由柜员主管来完成, 网点经理则对个人业务全面管理。

2.经营模式转型带来风险分布变化:经营模式转型实现了对公业务上移, 个人业务下沉, 实际上带来了信用风险控制上移, 对公业务操作风险上移, 个人业务操作风险下移的分布变化。

3.由于转型导致员工职责权限再调整, 导致人员违规违纪风险程度发生变化, 业务和风险控制上移后, 公司、个金业务中心的权限和支配的资源在增多, 岗位的重要性在增强, 发生违规违纪的潜在可能性必然增大。

4.电子渠道风险增加。由于电子渠道的普及性在提高, 又由于其便捷性, 针对电子渠道犯罪手段多样化和高科技化, 因此电子渠道风险提高, 通过这些年电子银行的发展看, 内外部通过电子渠道作案的可能性增大。

三、网点转型后风险控制的重点

基于以上分析, 作为建行内控内管部门和各级管理人员, 要全面研究这些转型后违规违纪及案件防控的新特点, 积极应对, 以变治变, 做好本职工作。我认为防控重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岗位:由重点防范基层负责人、基层关键岗位人员转移到业务条线负责人、业务条线关键岗位。如个贷中心、小企中心、对公部、个金部等负责人及关键岗位。当然就基层机构来说, 防范重点仍然是负责人、基层关键岗位人员。

2.业务:基层机构现金、票据、帐户 (特别是对公帐户) ;上移集中经营部门的个人贷款、企业信贷业务。从银监会通报的2010年银行业金融机构案件特点看, 信贷领域外部骗贷和内部违法放贷相互交织是风险防控中出现的新苗头和趋势。尤其在当前货币信贷收紧、企业资金链紧张的市场环境下, 针对商业银行的各种造假和欺诈行为呈高发态势, 防控工作任重而道远。

3.新兴渠道:特别是电子银行渠道, 具有资金转移快、隐避性强、科技含量高、操作容易等特点, 风险将越来越大, 防范任务越来越重。

4.人员配置:随着银行业的全面开放, 银行对人才的依赖更大, 面对不断变化的经营环境, 必须重视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风险管理, 才能应对越来越激烈的人才竞争, 获得持续的核心竞争力, 因此说适应转型变化配置合适人员, 是防范风险关键措施之一, 人力资源配置不好也会产生经营管理的高风险。

参考文献

[1]戴磊.见证建行零售银行战略提速[N].金融时报.2007 (07) .

重点风险源 篇10

“公共安全风险防控与应急技术装备”重点专项面向公共安全保障的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重点围绕公共安全共性基础科学问题、国家公共安全综合保障、社会安全监测预警与控制、生产安全保障与重大事故防控、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安全保障、城镇公共安全风险防控与治理、综合应急技术装备等重点方向不同重点任务的关键科技瓶颈问题,开展基础理论研究、技术攻关、装备研制和应用示范,旨在大力提升我国公共安全预防准备、监测预警、态势研判、救援处置、综合保障等关键技术水平,为健全我国公共安全体系、全面提升我国公共安全保障能力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该重点专项执行期从2016年至2020年。按照分步实施、重点突出原则,2016年度已在共性基础科学问题、社会安全治安防控、城市火灾防治、司法鉴定、毒品查缉和吸毒管控、煤矿灾害预警与处置、化工园区事故防控、油气及危化品储运设施安全、应急技术装备等方面安排部署32个项目。2017年度国拨经费总概算约为11.9亿元,拟在重大综合灾害耦合、社会安全治安防控、犯罪侦查与防范打击、煤矿灾害防控、危化品及工贸企业生产事故防控、工程施工安全、国家物资储备库等重大基础设施安全、现场应急保障救援装备等方面安排39项任务,重点加强立体化治安防控以及依靠智能化手段提高主动防控和应急救援能力等方面的研究,39项任务中的2项任务拟定向择优(指南另发)。

重点风险源 篇11

全面保障催生医疗消费趋势性扩张

如果从上世纪80年代试行职工医疗费包干算起, 中国进行职工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用了将近20年的时间, 而基本实现全民医保只用了不到10年的时间。十年中国医保适应社会全面发展, 借力经济高速增长, 走了一条全面增量扩张之路。制度建设由单一职工医保走向全民医保;参保人群由1亿从业人员突破13亿国民;基金收入由不到千亿达到将近万亿;支付比例总体提高20个百分点左右, 保障范围逐步扩大, 医疗资源利用水平大幅提高。

踏着增量扩张旋律高歌猛进的全民医保建立, 无疑为消除国民因医疗负担而引发社会性风险提供了制度性保障 (这一直是我强调的基本观点:政府基本保障功能不是单纯增加医疗福利而是消除因医疗负担过重导致的社会风险) 。但全民医保增量扩张必然带来医疗需求快速释放。医保基金的增长基本决定于GDP增长以及由此决定的个人收入和财政收入增长, 医疗消费增长则决定于医疗保障程度。可以基本判断, 随着GDP增速回落到8%左右, 基金收入增长正常情况下不应超过10%, 如按10%测算, 2020年医保基金总量将达到2万亿。而近几年我国卫生总费用增速基本保持在20%左右, 如没有根本的体制性变革, 在继续增加的保障措施刺激下, 医疗消费增速不太会有明显降低, 2020年卫生总费用就有可能超过10万亿。其中主要体现为社会医药费用负担的医疗机构业务收入则超过5万亿。

医疗消费增速超过基金增速必然增加基金缺口, 如果支付政策不变则必然降低保障度。在这一大格局下, 仍寄希望于单纯提高保障待遇以降低个人实际费用负担无疑痴人说梦。

全民医保的系统风险

系统风险一:保障度决定消费弹性。一个仅统计现象就可说明的制度规律是:保障度越高的人群, 次均费用越高;保障基金供给越充裕的领域, 卫生资源越集聚。全面保障意味着全面医疗消费扩张。

系统风险二:公平性驱动福利化。多元利益诉求源于客观差距, 追逐福利均等, 其结果永远不可能实现利益均等, 却必然推升福利负担。公平诉求内生福利惯性, 而作为十三亿人的发展中大国绝对承受不起福利化的后果。

系统风险三:均等化拉抬服务成本。在卫生资源总量不足、结构失衡情况下, 就医选择的便捷性将促使资源利用阶梯式上移, 服务均等化将促使高端资源平面式扩展, 两者都不是存量均衡, 而是资源利用和投入的成本扩张。北京、上海是高端卫生资源最集中又是最稀缺的城市, 因为全国人民都要到北京、上海看病。

增量的待遇扩张催生惯性消费扩张, 同时损耗持续的保障供给 (福利是社会财富的再分配, 过度福利侵蚀社会财富创造动力) 。医保的趋势性风险, 与当下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问题高度重合:高增长后的资源紧缺以及平衡各层面需要与可能所面临的严峻挑战。

医保的资源属性与利益机制

社会治理的核心命题是平衡需要与可能, 而政策或制度工具无非就是用资源配置平衡利益诉求。就应对医保长期趋势性风险而言, 降低待遇、提高费率、缩减结算等所有现实选项我们都不能做。对决策者而言, 清醒地认识到不能做什么要远比以为能做什么重要得多;也只有清醒地认识到我们不能做什么时, 才能真正深刻认识到医保统筹到底要解决什么问题。

资源性短缺。医保筹资决定卫生资源供给, 卫生资源有限性根本上决定于医保筹资供给不足。卫生资源属性本质上是由医保资源属性决定的。医保资源属性的具体体现:1.国民收入总量决定医保资源供给总量;2.医保筹资水平决定保障水平及能够支付医药服务的品种和价格。那种只认识到卫生资源属性而忽略其背后的医保资源属性, 一味强调扩大医疗保障供给以解决卫生资源不足的思路, 只会加剧资源失衡而非相反。

利益性冲突。由资源短缺必然产生利益冲突。医保筹资、待遇设定和购买价格等无一不是利益平衡与资源配置的结果。利益机制是人类社会最基本最具活力也最不可忽略的社会机制。利益博弈力量和利益机制作用方向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资源占用和配置效能。在错综复杂的医疗保障利益冲突中, 排斥利益性或在利益机制之外寻找平衡机制尤如隔靴搔痒。

系统性割裂。任何资源占用分散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剧资源的短缺性, 而利益冲突则会进一步分散和固化资源占用。全民医保存在的城乡制度分设、区域基金分割、多层次保障体系不衔接等问题, 皆因日益固化的利益关系和资源配置问题而逐步形成系统性割裂的治理格局, 进而反过来又成为利益调节和资源配置的体制性障碍。系统性割裂的结果, 激化利益诉求, 损耗资源效能, 增加运行成本, 降低公共政策和管理的功能一致性和职能协调性。

系统统筹:

重在集聚资源配置效能

资源短缺、利益冲突、系统割裂, 揭示了医保统筹所要解决的客观性、机制性和体制性问题。统筹, 就是在钱少势弱的条件下进行资源整合、功能整合, 进而进行体制整合和职能整合, 从而实现目标趋同、体制顺畅、机制协调。真正的顶层设计是整合涉及医疗保障的公共政策目的、制度功能定位、管理体制及政策权限, 消除政府治理内部的公共政策功能冲突和能量消耗。这就要求统一基本保障管理体制, 统筹协调多层次保障体系功能定位、发展规划和政策设计, 逐步统一医疗保障核心政策标准并提高政策管理权限。医保整合的关键是破除部门之间和系统内部的利益圈子和体制症结, 真正形成一个政府一项功能一个目的的社会治理格局。

有统就要有分。政府治理的有效性不在于想做多少事和已经做了多少事, 而在于能做多少事和做什么事。资源有限决定能力有限, 利益多元必须分解矛盾。要始终坚持和完善分担机制:明确并坚守基本保障责任边界, 守住防范系统风险的第一源头;逐步调整和均衡缴费水平, 减轻企业和用人单位负担以降低对经济发展的损害;完善费用分担机制, 守住起付、简化共付、提高并逐步淡化封顶。加快建立健全分层保障机制:要在统筹规划、功能清晰、机制协同的前提下, 全面实施基本保障应保尽保, 简化和规范各类政策性补充保障措施, 加强社会转型期的医疗救助功能, 积极鼓励和扶持商业健康保险和社会慈善事业。积极探索和创新分级多元的公共管理服务模式:核心政策权限和基金调剂层级要上移, 公共管理和服务平台要下沉;探索经办管理主体社会化, 积极探索政府购买服务, 充分发挥社会组织承办公共事务的作用, 从而逐步使政府组织由经办责任主体变成管理主体, 由利益相对人变成利益协调人。大力推进分级医疗服务体系, 逐步建立与分层医疗保障相适应的医疗服务分类支付标准体系。

统筹, 说到底就是要精打细算过紧日子。医保统筹是运用系统工程理论, 整体解决医保公共政策和管理体系中存在的系统性缺陷, 集聚医保资源能量, 推进医保集团购买机制, 系统性地平衡资源使用中的利益冲突和修正资源配置中的机制失灵, 在系统内部建立完善的待遇保障机制和风险防范机制。应对系统风险, 关键在三招:收紧口子, 坚持基本保障战略, 回归社会治理的制度功能, 着力平衡利益诉求, 同时防止福利扩张;分散责任, 以分层保障化解多元利益诉求和社会矛盾, 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和商业保险等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成本战略, 着眼资源配置推进集团购买, 实现费用控制向成本配置的管理模式转变, 以资源成本绩效置换待遇保障效能。

(作者单位:人社部医疗保险司)

上一篇:成本管理下的管理会计论文下一篇:大学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