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泪囊炎的治疗

2024-09-19

婴幼儿泪囊炎的治疗(精选9篇)

婴幼儿泪囊炎的治疗 篇1

婴幼儿泪囊炎是婴幼儿常见的疾病, 多由先天性泪道发育障碍引起, 常见病因为鼻泪管下端的开口被先天性残膜封闭或鼻泪管的管腔被上皮细胞残屑阻塞。泪道探通术是治疗婴幼儿泪囊炎的有效方法。我院2009年8月-2011年6月行泪道探通术治疗泪囊炎患儿106例22眼, 取得了满意疗效。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泪囊炎患儿106例122眼, 男64例, 女42例;单眼90例 (90眼) , 双眼16例 (32眼) ;年龄3个月~4岁, 中位月龄7.5个月, 其中3~8个月55眼, 9个月~1.5岁39眼, 1.6岁~4岁28眼。所有患儿均为经泪囊部按摩、抗生素滴眼液滴眼保守治疗无效者, 且泪溢症状明显, 冲洗泪道时有黏液性或黏液脓性分泌物反流。

1.2 治疗方法

采用苏州医疗器械厂生产的带针头探针。术前用丁卡因棉片表面麻醉3min, 患儿取仰卧位, 患儿家属配合固定好患儿头部、躯干及四肢, 操作者用左手拇指将患儿下睑向外方向牵拉, 充分暴露下泪小点, 右手持6号探针垂直插入泪小点1~1.5mm, 然后转为水平进针5~6mm, 达骨壁后稍退针转90°向下顺鼻泪管缓慢进针。遇阻力可稍用力突破阻塞部位, 深达2.5~3cm, 用生理盐水3ml+妥布霉素2万U+地塞米松2mg冲洗泪道, 边冲洗边退针, 同时将泪道积液和上皮碎屑等清除, 以减轻炎症及水肿。如患儿有吞咽动作即为探通成功。当探针退至泪囊处时, 将泪囊的脓液抽至针管, 直到退出探针, 然后用药水再次冲洗泪囊、泪道, 泪道探通完毕。隔日行1次泪道冲洗, 局部点妥布霉素眼药水。

1.3 观察指标

所有患儿追踪观察3~18个月, 比较各年龄组患儿治愈率, 同时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疗效判断标准

治愈:溢泪及脓性分泌物消失, 泪道冲洗畅通;基本治愈:溢泪及分泌物消失, 泪道冲洗畅通, 但患眼有轻微的溢泪现象;无效:与治愈反之。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并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本组患儿总治愈率为97.5% (119/122) , 其中3~8个月患儿探通治愈率最高, 1.6~4岁治愈率最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无1例泪小点和泪管裂伤及假道发生, 但发生下睑水肿2例, 下睑水肿一般在24h内完全自行吸收。

注:与1.6~4岁患儿比较, *P<0.01;与9个月~1.5岁患儿比较, #P<0.01

3讨论

婴幼儿泪囊炎早期保守治疗, 如抗生素滴眼液滴眼及挤压、按摩泪囊无效者, 3个月后改行泪囊探通术治疗。冲洗探通时要注意避免患儿头部摆动, 否则易导致泪小点撕破或探通失误形成假道;固定头部时用力要适当, 因为婴幼儿的前囟、后囟没有完全闭合, 用力过大可引起颅内压增高, 导致其他并发症的发生[1];冲洗量不宜过多, 防止患儿吞咽与呼吸不协调使液体吸入气管;探通后, 患眼继续滴抗生素眼液、泪囊部挤压、按摩, 3次/d, 必要时冲洗泪道, 以确保疗效。

婴幼儿泪囊炎的治疗方式及治疗时机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 从组织发育上看, Hasner膜通常在新生儿出生后4~6周自然穿孔, 临床上在3个月前加压冲洗泪道的治愈率较高[2]。探通适宜年龄为3~8个月[3], 本文结果也证实了这一说法。

综上所述, 泪道探通术治疗婴幼儿泪囊炎操作简单、易行, 费用低, 损伤小, 一次治愈率高,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泪道探通术治疗婴幼儿泪囊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106例122眼婴幼儿泪囊炎行泪道探通术治疗, 并按年龄分组, 分别进行疗效观察和统计、分析。结果 本组患儿总治愈率为97.5% (119/122) , 其中3~8个月患儿探通治愈率最高 (100.0%) , 1.6~4岁治愈率最低 (75.0%)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 泪道探通术治疗婴幼儿泪囊炎操作简单、易行, 费用低, 损伤小, 一次治愈率高,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泪道探通术,泪囊炎,婴幼儿

参考文献

[1]吕国芳, 王旭.泪道探通术治疗新生儿泪囊炎的体会[J].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2005, 27 (4) :304-305.

[2]张莉.婴幼儿泪道探通术年龄探讨[J].中华眼科杂志, 1997.

[3]乔彤, 张莉, 汤洪.泪道探通术治疗先天性泪囊炎的年龄探讨[J].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2001, 23 (2) :192-193.

婴幼儿泪囊炎的治疗 篇2

【关键词】 泪道逆行插管; 慢性泪囊炎 ;

【中图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174-02

慢性泪囊炎是眼科常见病,虽然对视力无明显影响,但因溢泪溢脓对工作和生活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泪囊中的细菌可成为眼部的感染病灶,对眼球构成潜在威胁。现对2009年6月至2011年6月36例 (38眼 )慢性泪囊炎患者行泪道逆行插管治疗后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6月至2011年6月本院确诊的慢性泪囊炎患者共36例 (38眼)。男性2例,余均为女性;年龄 31~69岁,平均 44岁。病程 3个月 ~31年。

1. 2 应用器材

济南晨生医用硅橡胶制品有限公司生产的一次性手术器械,塑料导丝长 35 cm,直径 1~3 mm,一体式长约 10 cm,实心泪道扩张硅胶条。泪道再通管 (进口硅胶制成 ),长 4 cm,外径 2. 5 mm,内径 1. 5 mm,头部两侧各有一翼状展开,下方各有一小孔,尾部两侧各有3小孔。其它基本器械有取线钩,9号带芯探通针。

1.3 手术方法

患者取坐位。爱尔卡因表麻。2%利多卡因1ml滑车下神经浸润麻醉。术前再次行泪道冲洗,同侧下鼻道填入有 1%地卡因和 1%麻黄素的浸湿棉片。常规消毒铺巾。扩张下泪点,用 9号带芯探通针探通阻塞部位至下鼻道,取出下鼻道内棉片,拔出针芯,行泪道冲洗。患者觉咽喉部有液体流入,插入导丝,在鼻内窥镜下钩出导丝,拔出探通针,烧灼一下塑料导丝致端点膨大,系上锥形扩张硅胶条引线,上拉导线,泪点处有硅胶,留置 3 min。用扩张硅胶条引线系上泪道再通管引线,涂少许红霉素眼膏于泪道再通管头部及周围,从泪点外剪除 1条带有硅胶引线,拔出扩张硅胶条,留置泪道中的 1条引线上拉泪道再通管至泪囊部,见 3个蓝点露出,剪斷再通管引线,行泪道冲洗。剪除露出鼻腔外的白线,外观不受影响,门诊患者滴 0. 5%左氧氟沙星滴眼液及 1%呋麻滴鼻剂共一周,术后每天庆大霉素2万单位,地塞米松2.5mg冲洗泪道,连冲3天。以后每周冲洗泪道一次,保持泪道通畅。一年后拔管。

2结果

2. 1 疗效标准

治愈:无溢泪溢脓,冲洗泪道畅通;好转:无溢脓,溢泪减少,冲洗有阻力,不全畅通;无效:有溢泪溢脓,冲洗泪道不通,有脓性分泌物返流

2. 2 治疗结果

36例 (38眼 )术后随诊 1~12个月,治愈 30例 (31眼 ),有效 4例 (5眼),无效 2例 (2眼 ) ,总治愈有效率 94. 74%。

3讨论

慢性泪囊炎较常见, 本组女性患者较多,与女性骨鼻泪管细长解剖因素[ 1]有关。泪道逆行插管操作简单,副作用小,可重复性强,治愈率高。手术中应注意正确选择病例,对门诊拟诊“慢性泪囊炎”者,需排除泪小管炎及泪小管阻塞。否则,易形成假道或由于炎症泪道冲洗欠通畅。我们无效的2例,仔细检查后确诊慢性泪囊炎并下泪小管阻塞,术前泪囊骨壁探通不确实,术后自上泪点冲洗泪道通畅,无阻力;早期自下泪点冲洗欠通畅, 冲洗有阻力。1月后冲洗泪道不通,有脓性分泌物返流,只能提前拔管。 考虑与术后炎症反应相关。另外由于术中有痛感,部分患者不能忍受,故采取滑车下神经浸润麻醉可减轻患者手术疼痛,减少患者恐惧感。手术难点为没有在鼻内窥镜下将导线钩出,这需要经验。自我感觉与插入导丝时避免声门开放,即可顺利进入鼻腔,紧贴下鼻道就可顺利钩出导线。同时,一例患者病程较长,术后疗效欠佳。冲洗泪道有阻力,不全畅通。3月后再次阻塞。但手术过程顺利,是否与病程相关。本组病例随访时间一年有效率94. 74%,而远期疗效还有待于在今后的临床实践中得到验证。

参考文献

慢性泪囊炎的临床治疗与护理 篇3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21例 (121眼) 患者, 男43例, 女78例;年龄17岁~78岁, 平均年龄42岁;左眼63例, 右眼58例;患者溢泪流脓时间最长三十几年, 最短1个月余, 常见十几年。

1.2 泪囊鼻腔吻合术的手术方法

(1) 患者平卧手术台, 常规消毒铺巾。 (2) 术眼筛前和滑车下浸润麻醉及泪囊皮下浸润麻醉。 (3) 用爱尔凯因和肾上腺素混合液浸润的棉片填塞术侧前鼻孔做鼻部麻醉。 (4) 在泪囊区皮肤沿皮纹方向切开皮肤, 钝性分离皮下组织, 泪囊撑开器撑开术野。 (5) 剪断内眦韧带, 分离皮下组织和骨膜, 暴露出鼻骨。闭合的止血钳打开鼻骨, 用咬骨钳扩大骨孔约15 mm~20 mm。 (6) 用探针自下泪点进入泪囊, 剪开泪囊黏膜。做一个Ⅰ形的黏膜瓣。 (7) 在骨孔内做一个同样为Ⅰ形的鼻黏膜瓣。 (8) 5-0的棉线缝合两个黏膜瓣的后唇, 间断缝合泪囊黏膜瓣和鼻黏膜瓣3针。 (9) 间断缝合皮下组织, 缝合内眦韧带, 连续皮内缝合皮肤。 (10) 自下泪小点冲洗通畅无阻力, 切口涂典必舒眼膏, 包盖术眼, 前鼻孔填塞棉片。手术完毕, 患者返回病房。

2 结果

119例 (119眼) 患者泪囊区皮肤切口愈合平整, 无红肿;3例 (3眼) 患者因瘢痕体质切口有轻微瘢痕增生;121例 (121眼) 患者术后1周冲洗泪道通畅无分泌物;121例 (121眼) 患者治愈出院, 效果满意。

3 围术期护理

3.1 术前心理疏导

告知患者所采取的手术方法、目的、麻醉方式及术前准备用药;介绍手术中、术后可能发生的情况及应对措施, 使患者有充分的心理准备;采用亲切易懂的语言, 口头指导患者, 建立融洽的护患关系, 以减少患者的焦虑, 使其更好地配合手术。

3.2 术前检查与准备

术前眼部常规检查, 普通视力, 裂隙灯检查, 眼底检查, 泪小点扩张, 泪道冲洗;常规心电图, 胸部X线片检查;血常规、血糖、凝血机制检查, 如有异常请内科会诊, 积极治疗;请鼻科医生会诊, 检查鼻部有无异常, 有无鼻中隔偏曲、萎缩性鼻炎、下鼻甲肥大, 下鼻道是否通畅, 是否适宜泪囊鼻腔吻合术。

3.3 术前用药及冲洗泪道

术前点抗生素眼药水, 每天4次, 点眼药水前先挤出泪囊分泌物;每天用生理盐水冲洗泪道, 冲洗至水清无脓液为止, 冲毕注入抗生素溶液 (庆大霉素8万U) ;术前30 min无菌用生理盐水冲洗结膜囊, 术前30 min肌肉注射止血敏0.5 mg和鲁米那0.1 g, 起到镇静止血的作用。

3.4 术后护理

3.4.1 术后病情观察

术后采取半卧位, 有利于切口渗血及鼻腔分泌物的引流;术后加压包扎切口24 h, 静滴抗生素3 d, 根据病情使用止血药, 消炎止血;术眼点抗生素眼药水每天4次。密切观察切口有无渗血, 鼻腔有无出血, 告知患者切口、鼻腔少量渗血为正常现象, 勿惊慌;告知患者如鼻腔有出血流至咽部时, 勿咽下应轻轻吐出, 以免引起胃部不适;如有异常及时呼叫通知医生处理。告知患者卧床休息, 术后第3天可适当下床活动, 勿大声说笑, 控制咳嗽, 勿擤鼻, 勿用力排便, 以免切口出血。

3.4.2 饮食护理

告知患者勿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戒烟禁酒;进食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 如新鲜蔬菜、水果, 保持大便通畅;进食的食物温度适宜不能太烫, 以免引起切口出血;避免进食难咀嚼的食物, 以免牵拉切口, 引起疼痛、出血。

3.5 切口护理

术后24 h后, 拆开敷料, 手术切口每天用0.5%的碘伏清洗1次, 无需包扎, 抗生素眼药膏每天2次;洗脸时注意不要浸湿切口, 保持切口干燥;观察切口有无渗血, 缝线有无脱落;切口是否对合整齐, 是否愈合良好, 有无红肿、热痛、炎性反应, 如有异常应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3.6 术后冲洗泪道

术后第4天可冲洗泪道保持泪道通畅, 用4号半冲洗针头5 m L生理盐水冲洗, 动作要轻, 遇到阻力时要调整冲洗方向, 不可强行冲洗, 以免损伤泪囊黏膜;有时冲洗不通, 有可能是血凝块堵住泪道, 应等血液吸收后再冲洗泪道。泪道通畅后每3 d冲洗1次连续1周。

3.7 出院指导

出院后注意休息, 保持皮肤切口干燥;预防感冒, 避免咳嗽;1周后复查, 冲洗泪道, 每周1次;患者如有疼痛、渗血, 或脓性分泌物等症状应及时就诊;不适随诊。

4 讨论

泪囊鼻腔吻合术是在泪囊和相应鼻黏膜部位建立新的引流通道, 泪液经泪小点到泪囊后经宽阔的新骨孔直接流入鼻腔, 明显缩短了泪道, 无Hasner瓣膜的阻挡, 可更好地利用重力作用及呼吸时鼻腔的正负压变化完成引流[2], 是治疗慢性泪囊炎的最佳方法。手术前的精心准备和术后的观察与护理是患者获得最佳疗效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葛坚, 赵家良, 黎晓新.眼科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146.

婴幼儿泪囊炎的治疗 篇4

【关键词】药物;鼻泪管逆行置管;慢性泪囊炎;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2-0097-02

泪囊鼻腔吻合术和鼻泪逆行置管术是治疗慢性泪囊炎的两种常见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均取得了较为明显的临床价值,但两者相较鼻泪逆行置管术以其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等临床优点,受到了众患者及专家的一致好评。本研究就药物联合鼻泪管逆行置管治疗慢性泪囊炎的临床应用效果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现报告如下,供研究和参考。

1 一般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6月至2014年5月我院收治的60例慢性泪囊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实验组患者中,共有男性患者10例,女性患者20例,年龄在25-60岁,平均年龄为(46.21±9.09)岁;对照组患者中,共有男性患者11例,女性患者19例,年龄在26-61岁,平均年龄为(45.22±9.13)岁。经确认,参与本次研究的所有患者均经相关的临床检验确诊为慢性泪囊炎患者,并伴随有溢泪、泪囊区有脓性分泌物、泪道冲洗不通等临床症状,且排除心、肝、肾功能严重受损、鼻腔严重狭窄及手术禁忌患者,符合本次研究的基本条件。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组间可以进行良好的比较和分析。

1.2 方法

1.2.1 对照组患者采取泪囊鼻腔吻合术进行临床治疗。术前为患者进行常规的消毒和麻醉。取仰卧位,以暴露术眼,在术前鼻腔填塞盐酸丙美卡因丁和呋喃西林麻黄素液纱条,剂量分别为0.5%和1%;利用200g/L的利多卡因将术眼内眦部上方和眶下神经进行局部麻醉,在内眦部作弧形切口,将皮下组织和和骨膜进行钝性分离,暴露内眦韧带和前嵴,使用弯血管钳将眶内侧壁的筛骨纸板捅破,使用咬骨钳将骨质咬破,之后作1ⅹ1.5cm的方形骨孔,使鼻粘膜暴露,将泪囊和鼻粘膜切开,并进行对位缝合,最后,对皮下组织和皮肤进行间断缝合,对术眼进行加压包扎。术后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给予抗生素治疗及泪道冲洗。

1.2.2 实验组患者采取药物联合鼻泪管逆行置管术进行临床治疗,具体的操作方式如下:

(1)术前使用生理盐水和庆大霉素对患者的泪道进行冲洗,以清除相关的分泌物,之后为患者进行常规的麻醉和消毒,为充分扩张上泪小点,需在泪囊内浸润麻醉泪点,将泪道针探入常规的通泪道,并注入0.5mL的洛美沙星眼用凝胶,泪道牵引针进入泪道后,下推其导丝,并在钢丝中穿入泪道扩张牵引线,将导丝向上拉,将上泪点和泪道硅胶管牵引线带入,并在鼻腔内退出扩张条,最后待牵引线在标志线后,对其进行剪切。

(2)手术结束后,使用庆大霉素和地塞米松对泪道进行冲洗冲洗过程混入10mL的生理盐水和0.5mL的洛美沙星眼用凝胶,冲洗5min后,加入贝复舒滴眼液进行终末冲洗,1日1次,连续冲洗3天后,每周1次,治疗1个月后,每月2次。

1.3 觀察指标

治疗结束后,对研究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越高表示治疗效果越好,具体的评价指标如下:治愈:溢泪等临床症状消失,泪道可正常冲洗;有效:溢泪等临床症状显著改善。泪道冲洗不完全正常;无效:溢泪等临床症状没有改善或恶化,泪道不能正常冲洗,总有效=治愈+有效。

1.4 数据处理

对两组研究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研究结束后,使用SPSS18.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使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用T检验进行对比分析,使用率(%)表示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进行对比和分析,P<0.05的前提下,认为数据之间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具有明显差异(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详情如表1.

3 讨论

慢性泪囊炎是临床常见的眼科疾病,患病人群主要以中老年女性为主,引起该疾病的主要因素是患者的鼻泪管阻塞或狭窄,使泪液不能排除,堵塞或滞留在期泪囊炎,进而引发细菌滋生、泪囊壁受到刺激,最终导致慢性泪囊炎疾病,该疾病常伴随着溢泪、眼内存在脓性分泌物、内眦韧带下方囊状隆起等临床症状,如不及时对该疾病进行有效治疗,将给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不良影响,严重者甚至会直接失明[1-2]。

鼻泪逆行置管术是治疗慢性泪囊炎的有效手段之一,与传统的泪囊鼻腔吻合术相比,该治疗模式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临床优点,且相关的临床资料表明,药物联合鼻泪管逆行置管治疗慢性泪囊炎的疗效比单一的手术治疗更为显著,洛美沙星眼用凝胶具有抗菌功效,并在治疗过程中可以减少泪道置管引起的机械损伤;贝复舒可以促进细胞的增殖,可以有效防止泪道的粘连,并起到润滑作用[3]。

本研究结果表明,药物联合鼻泪管逆行置管治疗慢性泪囊炎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故该治疗模式值得在临床实践的过程中,大力借鉴和推广。

参考文献:

[1]王曙红,刘秀明,宋曙光等.药物联合鼻泪管逆行置管治疗慢性泪囊炎的临床应用[J].天津医药,2013,41(6):608.

[2]杨卫华,方晖,韩伟等.鼻泪管逆行置管治疗老年慢性泪囊炎48例[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23):6775-6776,6777.

慢性泪囊炎的临床治疗方法分析 篇5

关键词:慢性泪囊炎,治疗

慢性泪囊炎, 俗称风流眼。是一种常见的眼病, 主要特征为持久的溢泪, 压迫眼内目止部的泪囊时, 有脓性分泌物自泪点流出。一旦有角膜的损伤, 易导致感染因而对眼睛的健康危协很大。治疗方面常采用泪道探通, 冲洗消炎等。药物控制炎症后, 做高频泪道浚通术、泪道插管或泪囊鼻腔吻合术, 使堵塞的泪道重新通畅。我科自2009年02月至2010年8月收治的慢性泪囊炎患者60例, 65眼, 临床治疗疗效较为满意, 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科自2009年2月至2010年8月收治的慢性泪囊炎患者60例, 65眼, 其中右眼20例, 左眼26例, 双眼8例。其中男15例9眼, 女45例56眼, 年龄20~70岁。病程300 d~23年。其中慢性鼻泪管堵塞57例, 并发下泪小管堵塞2例, 泪囊鼻腔吻合术后吻合口堵塞3例。

1.2 诊断

上睑外上方肿胀, 上睑提肌受影响时, 可引起上睑下垂。泪腺区触及分叶状、质软肿块, 可移动, 无压痛。肿胀的泪腺有时影响眼球向外上方转动, 而引起复视。通常不影响泪腺的分泌功能。

1.3 治疗

全身情况不能耐受手术及不愿接受手术者, 可以抗生素眼液点眼。泪道探通术用探针探通阻塞部位, 置管或注入眼膏或高黏弹剂, 重复2~3次, 不成功则应放弃。注意探通前泪囊应处于无活动性炎症状态, 探通时应熟悉解剖, 避免假道形成。激光泪道成形术:探通失败可考虑本术式。用激光切除阻塞或狭窄区的瘢痕组织, 置管3~6个月。鼻腔泪囊吻合术, 既可消除炎症, 又可解除泪溢。除有禁忌证, 如凝血机制障碍, 机体不能耐受, 鼻腔严重疾患等, 均可选择该手术, 另外应避免于月经期手术, 以免术中大量出血。本术式常用, 成功率为90%以上, 缺点是术中较痛苦, 出血多, 创伤较大。

2结果

60例患者经治疗, 随访3个月~1年。无溢泪, 冲洗泪道通畅, 压迫泪囊无脓液流出, 治愈57眼, 治愈率95%, 好转2眼, 占好转率3.3%;无效1眼无效率占1.7%。

3结论

泪囊炎是指各种原因所致的泪囊黏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急、慢性炎症。除少数因发育异常见于初生儿外, 以鼻泪管狭窄或阻塞和随后的微生物感染造成的慢性泪囊炎最常见。慢性泪囊炎可发生于任何年龄, 以中老年女性多见。主要症状为泪溢, 泪溢使下睑鼻侧皮肤出现慢性湿疹表现。挤压泪囊区有黏液或黏脓性分泌物自泪小点溢出。鼻侧球结膜充血。慢性泪囊炎是眼部的感染病灶, 角膜存在损伤的情况下, 可导致角膜溃疡。慢性泪囊炎对眼球构成潜在威胁, 在施行内眼手术前, 必须给予治疗, 避免引起眼内化脓性感染。慢性泪囊炎一般分为卡他性、粘液囊肿性和慢性化脓性三类。鼻泪管阻塞后的微生物感染是慢性泪囊炎的主要原因, 慢性泪囊炎的致病菌主要包括肺炎双球菌、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绿脓杆菌等。鼻泪管阻塞和鼻泪管狭窄或阻塞是慢性泪囊炎的基本因素, 当泪道排泄功能正常时, 泪囊黏膜对细菌的侵袭有一定的抵御能力, 泪液中的溶菌酶随泪液排至泪囊, 也有助于抑制细菌的繁殖, 而当各种原因造成鼻泪管狭窄或阻塞时, 泪囊内的泪液排泄不畅或不能排出, 长期积滞于泪囊内, 刺激泪囊黏膜, 使之发炎肥厚, 产生粘性分泌物, 有利于细菌的生长和繁殖, 成为良好的细菌繁殖培养基, 滞留于泪囊内的细菌不断繁殖, 造成泪囊黏膜感染、肿胀、肥厚, 肿胀的黏膜进一步堵塞了本来就比较狭细的鼻泪管。

婴幼儿泪囊炎的治疗 篇6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慢性泪囊炎41例 (45眼) , 右23眼, 左22眼;男13例 (14眼) , 女28例 (31眼) ;年龄21岁~70岁, 平均45岁;发病时间6个月至8年;泪囊指压阳性23例 (27眼) , 分泌物为脓性者11例 (13眼) , 黏液者5例 (5眼) , 所有患眼泪道冲洗不通畅。

1.2 慢性泪囊炎的治疗效果判断标准

治愈:无溢泪, 泪道冲洗通畅。好转:溢泪减少, 自觉症状好转, 泪道冲洗有少量液体流到鼻腔。无效:术后溢泪流脓症状无改善, 冲洗泪道不通[2]。

1.3手术方式

改良鼻腔泪囊吻合术, 即在造骨孔时直接顶穿泪囊凹中最薄的骨壁加咬骨钳法, 术中咬除前后泪嵴勾状突及集合部, 使骨窗较大且低位, 泪囊壁切开到底部, 吻合口大且低;不切断内眦韧带、吻合腔放置引流管注入迪可罗眼膏、只吻合前叶并悬吊于肌层和骨膜[3], 我院2006年开始对泪囊鼻腔吻合术进行综合改良, 在很大程度上简化了手术操作, 减少了术中和术后出血的机会, 提高了手术成功率。

1.4 效果观察

病人术后1周、2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2年各复诊1次, 并常规进行泪道冲洗至拔管。经2年的随访, 41例 (45眼) , 痊愈43眼, 好转1眼, 无效1眼, 成功率98%。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术前准备

指导并协助病人做好心电图、血常规、血糖、凝血功能、血压等检查, 术前常规进行泪道冲洗, 以了解其是否通畅, 并根据液体流向判断泪道阻塞部位:冲洗液完全从原路返回, 提示泪小管阻塞;冲洗液自下泪点注入, 液体由上、下泪小点反流, 泪囊部没有隆起, 提示泪总管阻塞;冲洗有阻力, 部分自泪小点返回, 泪囊部隆起, 提示鼻泪管狭窄;如果同时有脓性分泌物, 提示鼻泪管阻塞合并慢性泪囊炎。术前还应做鼻内镜检查排除鼻腔疾患。

2.1.2 心理护理

慢性泪囊炎病人常因泪溢带来不适感, 并且影响容貌, 加之缺乏有关慢性泪囊炎的治疗和护理知识, 病人难免产生急躁、悲观思想。因此, 要向病人耐心解释手术过程、手术效果等, 使病人理解, 减少紧张情绪。

2.1.3 眼部、鼻部用药

术前3d开始点抗生素眼药水, 以清洁结膜囊。指导病人将眼药滴入患眼下穹隆的结膜囊内, 嘱病人闭眼1min~2min。另外, 术前1d用1%麻黄碱液滴鼻, 以收缩鼻黏膜, 利于引流及预防感染。滴鼻前嘱病人轻轻擤出鼻涕, 病人取仰卧位, 头尽量后仰, 使头部与身体成直角, 每侧鼻腔滴入3滴~4滴药水, 用棉球轻轻按压鼻翼, 使药液均匀分布在鼻黏膜上, 保持原位2min~3min后坐起。

2.2 术后护理

2.2.1 一般护理

术后予半坐卧位, 利于伤口积血的引流, 同时减轻头部充血, 手术当天不要进过热饮食, 减少出血;如出血量多者, 可行面颊部冷敷;切口加压包扎2d, 注意观察敷料是否在位有效、切口渗血情况, 保持敷料清洁干燥, 换药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避免伤口污染。按医嘱及时使用抗生素, 预防感染。注意保暖, 防止感冒, 尽量不要擤鼻涕, 以免发生逆行感染[4]。

2.2.2鼻部护理

术后注意观察鼻腔填塞物和引流管的正确位置及鼻腔渗血情况, 嘱病人勿牵拉填塞物, 每天用1%麻黄碱液滴鼻, 每天3次, 以收敛鼻腔黏膜, 利于引流, 叮嘱病人勿用力咳嗽或打喷嚏, 以免鼻腔填塞物松动或脱出而引起出血。根据病情, 在鼻内镜下清除鼻腔内分泌物。

2.2.3 眼部护理

按医嘱用抗生素眼药水滴眼, 注意用眼卫生, 勿用手揉眼。术后第2天用庆大霉素加地塞米松进行泪道冲洗, 每天1次。泪道冲洗进针时动作要轻巧, 遇有阻力时不可用力进针, 避免损伤泪道黏膜或出现假道, 并观察分泌物性质、反流情况及引流管有无移位、脱离[5]。避免因错误的泪道冲洗, 如冲洗过频、冲洗液过少、冲洗方法不正确, 导致医源性逆行感染[6]。定期随访, 按时滴鼻药和滴眼药。

3 小结

慢性泪囊炎是一种常见的眼病, 治疗原则是药物控制炎症后, 手术使堵塞的泪道重新通畅[7], 传统泪囊鼻腔吻合术是治疗的方法之一, 但此种术式手术视野小, 部位深, 操作困难, 手术时间长, 且术中、术后并发症较多见[8], 我院对41例 (45眼) 慢性泪囊炎病人采用改良泪囊鼻腔吻合术, 经术前检查、泪道冲洗、心理护理、局部用药和术后的一系列精心护理, 保证了手术顺利进行, 使病人泪溢症状消失或好转, 无并发症发生, 经随访观察, 获得满意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席淑新.眼耳鼻咽喉口腔科护理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36.

[2]康玲艳.慢性泪囊炎的治疗及护理进展[J].实用护理杂志, 2003, 19 (10) :75.

[3]谭庆雄.改良泪囊吻合术治疗慢性泪囊炎46例临床分析[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10, 32 (4) :579.

[4]吴雯, 付玉芳, 陈冬运.鼻内镜下鼻腔泪囊吻合术的护理[J].中国伤残医学, 2013, 21 (2) :149.

[5]秦建丽.新型泪道扩张引流管逆行置入治疗慢性泪囊炎的围术期护理[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2, 16 (2) :97.

[6]颜波, 张敬先, 尹红, 等.类Y型硅胶管行泪道逆行置管术的围术期护理[J].当代护士, 2006 (9) :49.

[7]葛坚.眼科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147.

婴幼儿泪囊炎的治疗 篇7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47例患儿中男29例 (32眼) 、女18例 (22眼) ;年龄1月内3例, 1~3个月6例, 出生4~6个月15例, 7个月~1岁19例, 1岁以上4例。临床主要表现:单眼或双眼发红、溢泪、脓性分泌物增加, 挤压泪囊部有脓性分泌物自泪小点溢出。

1.2 方法

细菌培养:所有患儿均进行细菌培养, 采用专用细菌培养标本采集试管和棉枝, 于患儿下睑穹窿部转动几次, 直到分泌物湿透棉枝为止, 放置试管后送细菌室培养。治疗方法: (1) 抗生素滴眼。选择毒性低、浓度低的适宜新生儿的抗生素眼水, 如托白士滴眼液每次1~2滴, 每日3~4次, 泪囊区挤压按摩后、泪道冲洗前后和泪道探通前后均需点药治疗。 (2) 泪囊区挤压按摩。操作者剪短磨平拇指指甲, 洗净双手, 用食指指腹压迫患眼上下泪点的同时, 自泪囊向鼻泪管方向挤压, 力度适中, 使分泌物向下冲破残膜, 观察泪小点是否狭小、膜闭、畸形等。每日按摩2~3次, 每次10~20下, 按摩后用温盐水清洗眼部, 然后再局部滴入抗生素眼液, 经治疗2~3周无效, 可进入下一步治疗。 (3) 泪道加压冲洗。让患儿取仰卧位, 家属双手抱紧以耳廓为中心的头部两侧。先轻轻挤压泪囊部, 排出分泌物利于治疗。行表面麻醉后观察泪小点是否狭窄, 适当扩张泪小点, 再用适当大小冲洗针连接内盛有生理盐水+庆大霉素稀释液5m L注射器, 自下泪小点进针, 沿泪小管进入泪囊后同时用拉钩堵住上泪小点, 立即将冲洗液加压推入。治疗后继续泪囊区按摩加局部滴抗生素眼液, 如不畅则每周2次, 连续3周泪道加压冲洗并配合按摩加滴抗生素眼液, 如仍无好转则进入下一步治疗。 (4) 泪道探通法。术前0.5h患儿肌注阿托品, 术中给面罩吸入七氟醚基础麻醉, 滴1%地卡因2~3次扩张泪小点。右手持泪道探针, 左手将下睑拉开, 将针头部垂直进入泪小点约2mm, 然后拉直泪小管, 将探针转向水平位置与泪小管走向一致, 用柔和力量向前推动探针5~6mm, 直到能触及骨壁, 然后使探针从水平转向垂直向下, 稍倾向后外侧, 如有突破感时为鼻泪管已探通, 并留针20min拔针后, 再行泪道冲洗, 并记录结果, 应用抗生素眼水。

1.3 疗效评价

疗效评定标准参照相关文献[2], 治愈的标准为无泪溢, 无分泌物或分泌物明显减少, 冲洗通畅及其他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

2 结果

2.1 细菌培养结果

47例患者中23例 (48.94%) 细菌培养为阳性, 其中最多的是G+菌, 主要致病菌是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等。

2.2 临床治疗效果

经综合治疗后随访6个月, 47例 (54眼) , 治愈53眼, 治愈率98.15%。

2.3 并发症

2眼术中出现少量鼻出血, 未予处理数分钟后出血自行停止并治愈;所有患儿均无泪小点撕裂、角膜上皮脱落、泪囊区皮肤红肿痛等并发症发生。

3 讨论

新生儿泪囊炎是由于鼻泪管下端的胚胎残膜没有退化, 阻塞鼻泪管下端, 泪液和细菌潴留在泪囊内, 引起继发性感染所致。约有2~4%足月产婴儿可能有此种残膜阻塞, 但绝大多数残膜在生后4~6个周内自行萎缩而恢复通畅。还有很少一部分是由于鼻泪管骨性管腔狭窄或鼻部畸形引起的。新生儿泪囊炎有流泪、大量的眼屎和眼睑湿疹三大症状。本组细菌培养发现主要致病菌是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等, 阳性率是48.94%。

新生儿泪囊炎应先对症治疗, 其次对因治疗。新生儿泪囊炎与新生儿泪道阻塞互为因果, 只有泪道阻塞问题顺利解决, 泪囊炎治疗才能收到良好效果, 必要时做分泌物细菌培养可以指导用药, 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减少治疗时间。本组采用泪囊区挤压按摩、滴抗生素眼水、泪道加压冲洗和泪道探通术综合治疗, 治愈率达到98.15%, 效果满意。

治疗注意事项: (1) 患儿具有急性泪囊炎、急性泪囊周围炎者禁止泪道冲洗, 禁止挤压泪囊部。 (2) 冲洗和探通前30min不要喂饱奶, 以免患儿呛咳。 (3) 冲洗和探通前检查口腔内是否有食物, 操作时动作要轻柔、稳定、准确, 以免损伤泪点周围的皮肤。 (4) 冲洗无阻力, 液体顺利进入鼻腔或咽部, 表明泪道通畅;冲洗液完全从注入原路返回, 为泪小管阻塞;冲洗液自下泪小点注入, 液体由上泪小点返流, 为泪总管阻塞。 (5) 冲洗不通时再实施探通冲洗, 采用钝头侧孔空心探针, 可以减少反复进出泪囊次数和对泪囊的刺激。

摘要:目的探讨综合疗法治疗新生儿泪囊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泪囊区挤压按摩、滴抗生素眼水、泪道加压冲洗和泪道探通术综合治疗。结果经综合治疗后随访6个月, 47例 (54眼) , 治愈53眼, 治愈率98.15%。结论综合疗法治疗新生儿泪囊炎操作简单, 效果满意, 是一种安全实用的治疗方法, 值得临床首选。

关键词:泪囊炎,新生儿,综合治疗

参考文献

[1]刘小琼.改良鼻泪管冲洗治疗新生儿泪囊炎护理[J].当代护士, 2003, 10 (6) :32~33.

婴幼儿泪囊炎的治疗 篇8

关键词:鼻内镜,泪囊鼻腔吻合术,慢性泪囊炎,钬激光

众所周知, 慢性泪囊炎是眼科的常见眼病, 经常有脓性分泌物自泪点溢出, 对眼球的安全构成潜在威胁[1]。临床应用经鼻外泪囊鼻腔吻合手术治疗慢性泪囊炎已有近百年的历史, 手术方法日趋成熟。但由于泪液的导流系统受到影响, 一部分患者的泪溢症状仍就存在[2]。本研究通过取鼻内镜下行钬激光泪囊鼻腔造孔术和常规经鼻外泪囊鼻腔吻合手术患者的临床疗效对比, 来探讨了鼻内镜下行钬激光泪囊鼻腔造孔术的临床疗效,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长沙市中心医院2009年4月至2010年9月的收治慢性泪囊炎患者60例 (60眼) ;男25例, 女45例;年龄最小32岁, 最大75岁, 平均45.8岁。病程1~25年, 平均4.5年。眼部表现:溢泪40眼, 内眦部溢出脓性分泌物10例, 黏性分泌物10例。所有病例术前48h行抗生素滴眼, 术前24h行泪道冲冼。根据入院时间的不同, 我们把上述患者平分为两组-治疗组与对照组各20例, 两组一般资料情况对比无显著性差异, 具有可比性 (P>0.05) 。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患者采用鼻内镜下行钬激光泪囊鼻腔造孔术:仰卧位, 局麻以1%利多卡因+1∶1000肾上腺素于中鼻道内中鼻甲附着处, 前缘平中甲前端, 后缘至钩突之间作黏膜下浸润麻醉。用直径0.89mm光导纤维从上泪小点经泪小管导入泪囊, 于鼻腔内光点最亮处用10%AgNO3棒作标记以助定位。于定位点用钬激光通过0.5mm导光束点击, 功率调节在5~10W, 能量0.5~1J, 脉冲10~15次/秒, 依次打开鼻黏膜、骨壁及泪囊黏膜。为帮助准确定位, 同时经上泪小点导入探针进入泪囊, 鼻内窥镜下可见探针进入鼻腔, 以探针为中心, 用激光继续扩大造孔口。清理造孔口周围的黏膜组织, 冲洗泪道后根据造孔口的大小逆行导入直径0.8mm的5环、7环不等的硅胶条于造孔口并固定。连续或间断缝合皮下组织及皮肤。单侧加压包扎, 取出鼻腔的充填物。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经鼻外泪囊鼻腔吻合术:仰卧位, 滑车下神经及眶下神经、相应泪囊区域的局部麻醉。内眦部内侧3mm, 内眦韧带上2mm处开始沿泪前嵴向下、向外做1.5~2cm长的皮肤面切口, 钝性分离暴露泪前嵴。用弯头血管钳于薄弱的泪骨向鼻侧顶一孔, 咬骨钳咬去泪骨凹槽, 并止血暴露视野, 骨孔大小1.0cm×1.5cm。骨孔的前后边界为前后泪嵴, 上至内眦韧带, 下至鼻泪管开口处。于美蓝做标记的泪囊的内侧壁稍后做一“[”形切口, 形成前后两唇;鼻黏膜上亦做“]”形切口, 形成前后两唇, 并用明胶海绵做鼻腔填塞。其次, 将泪囊的前唇与鼻黏膜的前唇间断缝合两针。续或间断缝合皮下组织及皮肤。单侧加压包扎, 取出鼻腔的充填物。

1.3 疗效评估

显效:溢泪和溢脓完全消失, 泪道冲洗通畅。有效:偶有溢泪, 无溢脓, 泪道冲洗通而不畅。无效:溢泪或溢脓无改善, 泪道冲洗不通[3]。

1.4 统计方法

本数据采用SAS7.5统计软件处理。计数资料的两样本率的比较用χ2检验。正态分布资料采用平均数±标准差表示, 两组间比较采用团体t检验。以P>0.05作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作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经过治疗后, 治疗组30例患者显效18例, 有效10例, 无效2例, 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组30例患者显效15例, 有效5例, 无效10例, 总有效率为66.7%。治疗组的临床疗效明显好于对照组 (P<0.05) 。

2.2 手术指标

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天数见表1。结果显示治疗组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天数都明显短于对照组, 差异有显著性 (P<0.05) 。

3 讨论

慢性泪囊炎为常见的眼病, 少数由于鼻窦炎、外伤、结核、梅毒等引起, 而绝大多数则继发于鼻泪管狭窄后[4]。性泪囊炎时泪道排泄功能障碍, 泪液长期积滞于泪囊内, 容易导致细菌生长繁殖, 刺激泪囊黏膜。使之肥厚充血, 引起溢泪和溢脓等, 严重时导致角膜炎、眼内感染等症状[5]。

除泪囊感染灶, 建立鼻内引流道仍是现代治疗的基本原则, 综合几种治疗慢性泪囊炎的方法, 我们可以发现泪囊摘除术因术后仍溢泪不宜采用;泪道置管术疗效差多不采用;泪道激光治疗泪囊炎虽操作简便但设备昂贵, 效果欠佳[6]。在具体治疗方法中, 为保证手术的成功, 我们此前对行传统的经鼻外泪囊鼻腔吻合手术的患者, 须住院解决鼻部手术后, 方可行泪囊鼻腔吻合手术。而目前我们对行钬激光泪囊鼻腔造孔术的患者, 在行钬激光泪囊鼻腔造孔术的同时即可行鼻部手术, 极大方便了患者。同时一般认为, 鼻内镜下行钬激光泪囊鼻腔造孔术与传统的经鼻外泪囊鼻腔吻合术的疗效比较的优越性是显而易见的: (1) 颜面部皮肤无瘢痕; (2) 中鼻道的损伤相对减少了; (3) 提高了术中止血的功效, 出血量显著减少, 视野清晰, 术后鼻出血的发生率显著下降; (4) 术后无须鼻腔填塞; (5) 手术时间缩短; (6) 泪液的导流系统不受影响; (7) 可以准确地去除骨组织、使软组织凝固, 减少对邻近组织的损伤; (8) 提高了小泪囊患者的成功率, 也是泪囊鼻腔吻合手术失败患者的补救措施[7]。本文结果显示, 经过治疗后, 治疗组30例患者显效18例, 有效10例, 无效2例, 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组30例患者显效15例, 有效5例, 无效10例, 总有效率为66.7%。治疗组的临床疗效明显好于对照组 (P<0.05) 。同时治疗组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天数都明显短于对照组, 差异有显著性 (P<0.05) 。

总之, 鼻内镜下行钬激光泪囊鼻腔造孔术治疗慢性泪囊炎疗效好, 同时可减少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和住院天数, 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长国, 刘华.泪囊鼻腔吻合术治疗泪囊瘘管的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2007, 25 (7) :764.

[2]李绍珍.眼科手术学[M].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9:203.

[3]王熙.鼻内窥镜下行鼻腔泪囊吻合术治疗慢性泪囊炎[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09, 32 (9) :50.

[4]黄胜, 周福林, 王小娅, 等.改良泪囊鼻腔吻合术的设计及远期疗效观察[J].慢性职业眼病杂志, 2006:28 (3) :216-218.

[5]王辉, 郝立君, 庞建华, 等.5-氟尿嘧啶对增生性瘢痕组织形态学的影响[J].黑龙江医学, 2006:30 (4) :262-264.

[6]李长国, 刘华.泪囊鼻腔吻合术治疗泪囊瘘管的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2007, 25 (7) :764.

婴幼儿泪囊炎的治疗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梅州市人民医院自2011年4月~201年8月收治的60例(80眼)慢性泪囊炎患者,其中男22例(20眼),女38例(60眼),平均年龄43岁。病程3个月~21年。患者均有溢脓溢泪等症状并以检查确诊为慢性泪囊炎,所有患者术前冲洗泪道,且经检查无鼻腔畸形无鼻黏膜萎缩,无其它系统严重合并症,可耐受手术。对泪道冲洗后不能明确诊断为鼻内管阻塞或考虑小泪囊者行泪囊造影,对有鼻中隔偏曲或流脓涕者行CT扫描,以明确诊断泪囊炎。两组在年龄、性别、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方法

将60例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其中对照组行传统常规鼻内镜下泪囊鼻腔造口术,对照组行改良鼻内窥镜下鼻腔泪囊造口术。手术前1周冲洗患眼泪道并滴抗生素眼药水。患者取仰卧位,常规消毒铺洞巾,将浸有肾上腺素、地卡因棉片塞入鼻腔达中鼻道进行鼻丘黏膜麻醉。

治疗组手术过程:患者取仰卧位,常规消毒铺洞巾,将浸有肾上腺素、地卡因棉片塞入鼻腔达中鼻道进行鼻丘黏膜麻醉。鼻内镜下,以中鼻甲前段附着处上方约8mm为泪囊上界,钩突前缘为泪囊后界,用刀做弧型切口,直切至骨壁并剥离黏骨膜,暴露鼻腔外侧的上颌骨额突和泪骨,用下鼻甲剪剪开钩突前缘黏骨膜,形成黏骨膜瓣,将其向上翻转至嗅裂并固定,从上颌骨额突与泪骨间骨缝咬除鼻腔外侧壁骨质,暴露鼻泪管,向前上方扩大骨窗,暴露泪囊,骨窗的大小由泪囊的大小决定,但需确保所造的骨窗必须让泪囊和上端鼻泪管充分暴露。咬骨钳无法咬出的骨质可用电钻去除;探针自泪小点、泪总管进入泪囊后,在探针引导下,用镰状刀或钩突刀切开泪囊,形成蒂在后方的黏膜瓣,可见自泪总管开口探出泪道探针和泪总管开口,说明造口已经充分松解,将带蒂黏膜瓣向后翻起,使其贴附在鼻腔外侧壁上,用浸有地塞米松的明胶海绵贴附压迫黏膜瓣,有需要时也可将其与鼻腔黏膜缝线固定,黏膜瓣可修剪后贴附在骨口前部的骨壁上,缝合皮下组织与皮肤切口。

对照组手术过程:患者取仰卧位,患侧眼及患侧颜面部行常规消毒,泪囊区皮下及皮肤行浸润麻醉,筛前神经、同侧眶下神经、滑车神经行阻滞麻醉;在患侧内眦部切开一弧形切口,分离皮下组织,暴露泪前嵴;泪前嵴暴露后,沿泪前嵴内侧切开骨膜,暴露泪囊窝,在泪后嵴处向鼻腔方向打通1个孔道,用咬骨钳将此孔道扩大至1.1cm×1.4cm大小,从上泪小点处插入探针探察泪囊,用剥离刀在鼻腔黏膜及泪囊外切开形成大瓣,用丝线间断吻合黏膜瓣,吻合口内置入导尿管,管的下端放置在腔内,上端压于前壁,用丝线缝合固定,4ml生理盐水+5mg地塞米松注射液+庆大霉素混合液清洗泪道,缝合皮下组织与皮肤切口,包扎术眼。

1.3 疗效评价标准

(1)痊愈:溢脓、溢泪等症状消失,无异常分泌物,泪道冲洗通畅,鼻内窥镜下观察中鼻甲前端鼻腔外侧壁泪囊造孔形成、上皮化、流脓等症状消失;(2)好转:患者溢泪,溢脓等症状减轻或者消失,泪道冲洗不通畅,鼻内镜下观察中鼻甲前端鼻腔外侧壁泪囊造孔形成,上皮化;(3)无效:患者溢脓、溢泪等临床症状无好转,局部异常分泌物无明显减少,泪道冲洗不通畅,造口闭锁[4]。

痊愈和好转均视为手术成功的标志,两者相加之和即为手术的有效率。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患者手术后进行半年以上的随访,以确定最终的治疗效果,二者相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两组在手术后炎症反应程度存在明显差异,治疗组术后均无眼睑,红肿等现象,而对照组术后均存在眼睑肿胀、睁眼困难现象,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中全部病例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见表2。

3 讨论

医学上治疗慢性泪囊炎的方法很多,临床上多采用鼻腔泪囊吻合术和泪道疏通术治疗。传统鼻腔泪囊吻合术要求从眼睑皮肤到鼻腔黏膜全部切开造,术后引流通畅,但是由于术中创伤大、出血相对较多,手术视野较小,手术时间延长,甚至可能会影响泪小管功能,同时吻合口处凡士林棉纱条的局部刺激会导致肉芽组织增生,进而吻合口狭窄引起引流不畅[5],当然,传统手术的最大的不足是会在眼部形成瘢痕而影响患者的容貌。由于传统鼻腔泪囊吻合术存在的这些不足,因而在过去几年我院采用了改良鼻内窥镜下鼻腔泪囊造孔术对慢性泪囊炎患者进行治疗,操作过程简单,鼻腔黏膜完整保留,组织的损伤和出血减少,术后无肉芽组织的形成,提高了患者的治疗质量。

在本研究中,采用改良鼻内窥镜下鼻腔泪囊造孔术治疗慢性泪囊炎取得相当理想的治疗效果,这种治疗效果与之前文献报道的治疗效果是一致的[6],从两组的治疗效果以及术后炎症反应来比较,表明改良鼻内窥镜下鼻腔泪囊造孔术优于传统鼻腔泪囊吻合术。与传统的鼻腔泪囊吻合术相比,改良鼻内窥镜下鼻腔泪囊造孔术优点主要体现在:(1)解剖学上的位置使手术更加简便,安全;(2)鼻内窥镜使手术视野直观清晰,手术更精细更准确;(3)术后不留面部瘢痕,术后炎症反应轻,患者心理负担和经济负担小;(4)保留了鼻腔黏膜。

本研究虽发现改良鼻内窥镜下鼻腔泪囊造孔术治疗效果明显,但是纳入病例数相对较少,且仅仅限于本院的患者资料,需通过多中心合作研究进一步完善研究。

总之,鼻内镜下鼻腔泪囊造口术具有创口小、无面部疤痕、手术视野清晰、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是目前治疗泪囊炎的一种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赵雅铭,张维天,李寅,等.内镜下泪囊鼻腔吻合术与经典开放术式的疗效对比[J].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2014,28(4):46-48.

[2]方剑峰,张业顶,胡晓耘.鼻内镜下鼻腔泪囊造孔术与传统泪囊鼻腔吻合术的比较[J].临床眼科杂志,2010,18(5):446-447.

[3]姚小春,刘小苓.鼻内镜下鼻腔泪囊造口术112例临床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2013,29(17):2870-2871.

[4]康有志.鼻内镜下鼻腔泪囊造口术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26):122-123.

[5]刘扬,张映国.鼻内镜下泪囊鼻腔吻合术治疗慢性泪囊炎的临床应[J].2011,5(7):2154-2155.

上一篇:业务区划分下一篇:建筑屋顶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