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信息(精选12篇)
个人信息 篇1
一、个人信息及其价值
关于个人信息的定义, 德国、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对其都有着不同的解释。而我国对于个人信息这一概念的认识至今为止也尚未得到统一。尽管对什么是个人信息的观点各异, 但从立法的角度上, 国际国内普遍认可的方式是识别型定义。所谓识别型定义, 简言之就是通过这些个人信息能够将信息主体直接或间接地识别出来。因此, 个人信息是指一切可以直接或间接识别本人身份的信息, 包括本人的姓名、性别、年龄、职业、生日、健康状况、学历、地址、特征等等。
在阿瑟·米勒的戏剧《坩埚》里, 约翰·普罗克特在拒绝签字反而选择被吊死前这样悲痛地呐喊道:“因为它是我的名字!因为在我的生命中不能再有另一个!……没有我的名字, 我怎么活下去?我已将我的灵魂给了你们, 留下我的名字吧!”普罗克特的悲痛源于其对名字的重视, 他宁愿牺牲生命也不愿被夺取的并不是名字本身, 而是名字背后所蕴含的一切。名字是个人信息的一部分, 个人信息的内容从本质上来说只是一堆毫无意义的文字或数字, 然而它的重要性在于当其按照特定顺序组织在一起后所反映的我们是谁以及我们怎样与社会联系的情况。失去了个人信息等于失去了身份, 等于被剥夺了作为一个人生活在世上的权利。
普遍认为, 在信息社会时代, 个人信息具有双重属性, 是个体的精神利益与财产利益的辩证统一。一方面, 个人信息与人格尊严、独立安宁密切相关。尤其是个人信息中的与隐私有关的信息, 其强调的是与公共利益无关的个人私生活方面的事宜。另一方面, 随着个人信息被广泛应用于商业目的, 逐渐体现出了巨大的经济价值。就商家对个人信息的需求而言, 个人信息的供给具有相对的稀缺性, 已成为一种价值极高的物品。
二、个人信息是怎样泄露的
笔者在每次领取完快递之后, 都发现领取地附近的垃圾箱里快递包装袋堆积如山, 而且大都是没有撕掉快递单的包装袋。快递单上的个人信息就这么轻易地暴露在外。如果快递单能告诉别人你的姓名、电话、住址、网购账号以及所购物件, 那么它就有可能被不法分子用来盗取你的身份, 分析你的消费倾向和购买力, 破解你的账号密码盗取银行存款。因此, 你所丢弃的快递袋很有可能会威胁到你的财产甚至人身安全。这不是危言耸听, 而是现实生活中每天都在发生的事情。大多数同学都不了解他们最熟悉的事物或最习惯的行为是如何泄露其个人信息的。他们对于存有非常重要和私人信息的物品的态度过于轻率。他们也许认为, 既然这些快递袋已经扔进了垃圾箱, 那么自然就会有清洁工将其收走。然而事实上, 在被收走之前我们无法得知有什么人会看到甚至是利用它。
信息泄露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个人信息泄露问题更严重地体现在互联网上。毋庸置疑, 社交网站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可以让多年未见的老同学重新获悉对方的状况, 让相隔万里或从未见过面的人们亲密交谈。社交网站已然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也因为社交网站的风行, 个人信息以惊人的速度被公布在互联网上。除此之外, 新兴媒体微博也在迅速占领我们的社交生活。微博让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明星, 至少是可以拥有“粉丝”的小范围内的明星。互联网提供给使用者一个巨大的舞台和一盏耀眼的聚光灯, 这种难得的社交体验很难不叫人为之疯狂。可是, 当许多的微博作者发表的是有关资讯、书籍、音乐、公益或其他话题时, 更多的微博作者则享受着谈论自己的生活琐事和身边的人。他们自以为这些内容只在小范围内传播, 可是最终究竟有多少人看到甚至利用了这些信息根本无从得知。因此, 这些人在许多案例中损失惨重。
有时个人信息是被故意放到网上, 有时只是意外, 而在更多的时候, 信息是在未经同意或不被知情地出现在网络上的。究其原因, 是因为我们作为普通大学生, 很难在确切的好处和不确切的代价之间做出平衡。个人信息泄露将会造成的后果不是那么的显而易见, 这也就是为什么当我们的个人信息泄露, 自身受到威胁时却往往不加防范的原因。
三、个人信息泄露的利与弊
信息的共享是信息化时代的显著特征, 给我们的生活以及社会带来深刻的变革。笔者想起在初入大学之前就是通过人人网和室友们建立了联系, 仅靠名字和地域就可以联系到一个陌生人, 这在十年前是不敢想象的。而当真正开始宿舍生活之后, 因为早已在网络上熟悉彼此所以大家相处得十分融洽, 直接跳过了初步了解的阶段。
此外, 有时信息泄露还会给社会带来利益。近年来, 通过被公开名下巨额非法财产或各种记录违法行为的视频和文字资料等而被拉下马的贪官不在少数。有时个人从中所获得的利益足以抵消其在信息泄露方面所做出的牺牲, 通过网络一夜成名的明星大都是此种情况的受益者。有时信息的泄露会给政府和公司带来损失, 但是却会给老百姓带来利益。比如某些新闻报道一定程度地影响了政府的信誉度和企业的经济增长, 但从长远来看这对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来说是值得且必要的。
然而, 信息的泄露也具有潜在的危害。并非所有人都了解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 尤其是少年儿童和大学生。他们不知道暴露身份将带来的后果。更严重的是, 他们中的许多并非只做自我揭露, 毕竟几乎没有一个人的行为是完全独立于其他人之外的。因此, 即使你没有泄露自己的个人信息但是仍然有被与你相关的人泄露的可能性。我们必须意识到当个人信息落入坏人之手将会发生什么。要知道, 窃贼的主要目的不是获得你的个人信息, 而是盗用身份、盗取钱财、骚扰、诈骗、人身伤害以及进行其他犯罪活动。早在2002年, 身份盗用就给美国造成了约500亿美元的损失。个人信息泄露的另一潜在危害在于, 可能会给人一些有关于你的错误印象。通常情况下, 被泄露的信息并不一定就能为人所知你整个人, 被他人获悉的也许是未经确认的信息片段。国际知名隐私法专家丹尼尔·沙勒夫在其所著的《隐私不保的年代》一书中提到:“某些人主张说:若能获得更多他人隐私的信息是件好事。信息时代的咒语是‘信息要免费’以及‘越多的信息越好’。尽管信息时代的传统认知是, 较多的信息比较少的要来得好, 但在许多情况下, 私人的信息将会导致错误的判断, 因为所凭借的只是对他人情况的部分了解而已。”
笔者强调辩证认识个人信息泄露的利与弊, 但是正如丹尼尔·沙勒夫所说:“认识本身就很困难。我们很难完全认识到谁正在对自己的个人信息做着什么样的事情, 也无法确定究竟是谁在传播有关我们的信息包括虚假信息, 谁在使用我们的身份, 或者有谁正在利用我们的个人信息密谋着一场犯罪。”
四、如何防止个人信息的泄露
防止个人信息泄露的方法分为两个方面:个人与法律, 其中又以个人为主, 法律为辅。
法律应该以怎样的方式介入对个人信息的管理?从某种角度来看, 信息的流通已经形成了一个自由的信息市场, 法律作为一种调控手段干涉太多或太少都不能解决问题。在目前的形势下采取介于两者之间的方式似乎是最好的选择。首先, 法律必须加强对个人信息的了解, 承认其复杂性与广泛性。为了保障信息市场的正常运作, 法律应提供必要的协助, 要给予公民个人信息不被恶意泄露与利用的权利, 即准许因侵犯个人信息而对他人提起诉讼。此外, 应该准许信息所有者对他们的个人信息实施更大的控制。关于对个人信息加强控制是一直被强调却很少被实践的。法律的作用就是提供更强有力的控制方式, 可是控制多少又该如何掌握呢?目前的冲突是:一方面我们希望自己的个人信息在信息市场自由流动以获得更多的机会, 同时这对自由的信息市场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另一方面我们也希望对自己的个人信息有一定的控制权, 因为这对我们自身的自由来说不可或缺。当社会的自由与个人的自由产生矛盾时我们该如何抉择呢?
改革开放以来, 各种关于矛盾的命题层出不穷, 作为大学生我们必须认识到这是社会高速发展的必然结果, 也是中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面对的问题。当面对这些难以解决的问题时, 寻求完美的解决方式是不现实也是浪费时间的, 因为这些问题的根源往往由来已久。这时, 实事求是显得尤为重要。
事实是:法律不可能像经济一样迅速发展, 法治社会下, 法律的每一处细微改变都要经过众多推敲与尝试。就个人信息泄露这一问题, 就算法律可以在防止泄露他人个人信息上做出更大努力, 但是要阻止人们泄露自己的个人信息则显得十分困难。19世纪伟大的哲学家约翰·斯图亚特·密尔就这一点清楚说明过:“任何人的行为, 只有他对社会应有责任的那一部分才会和他人产生关联。而只和他自己本身有关的那一部分, 按照权利他的自主是绝对的”。也就是说, 法律有权在你的行为影响到他人时出面制止, 但是当你的行为只与你自己相关的话, 法律是不应该干涉的。
虽然法律的固有局限性决定了它无法解决这一问题, 但它也的确避免了信息市场的失控。就当下历史阶段而言, 我们要做的是具备改变与发展的意识, 逐渐使法律发挥出更强大的掌控力。
作为个人, 不同国家的公民对个人信息保护的需求是不同的。为了保护个人信息不被泄露, 就必须认清我们的国情, 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在遭受损失之后应该反思自己做了什么以及没做什么。
当前的挑战是:信息社会下庞大的信息市场, 使得我们很难将自己的个人信息完全隐藏起来, 我们往往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就被获取了个人信息甚至与不法分子分享了我们的个人信息。避免这种无意识被侵犯的最有效的措施是:在网上发布个人信息之前, 想清楚哪些信息一旦泄露会给我们带来不利。套用股市的一句名言:信息市场有风险, 发布信息请谨慎。
五、如何有效利用个人信息
移动互联网的崛起, 使个人生活能够全面信息化并联网分享, 个人信息的透明化已难以阻挡。Sun公司的CEO斯科特·麦克尼利曾经预言, 基于互联网的信息分享将彻底“杀死”隐私。这是一个信息扩散不受任何法律、道德限制的极端假设条件下的命题, 但也促使我们重新思考, 界定个人信息与隐私的边界。
在现行的观念中, 隐私经常被以二元的方式来考虑——某件事情若非私人的便是公共的。根据一般法则, 如果某件事发生在公共场所, 它就不是私事。法律一般也都认为, 一旦某件事暴露给大众之后, 它就不能再算是隐私了。就网络这一开放的空间来说, 可以合理地假定任何对你感兴趣的人都可能用百度来搜索你。任何人都可以自由浏览你的微博, 搜寻你的人人账号查看你的个人信息。因此在让自己的个人信息流传到网络上之前, 就应该预料到这些信息被用作其他的可能性。否则, 就应该避免使用微博、人人、网上银行, 杜绝网购, 拒绝所有可能将个人信息泄露到公共区域的行为。这样的生活在现在听来是可怕的, 一个人不可能仅仅为了回到原始社会的隐私保密水平就真的过起原始生活。我们生活在一个被高科技围绕的信息社会, 几乎不可能不留下任何信息地生活。
至此, 如何有效、合理利用我们的个人信息转化为另一个命题:如何有效、合理地利用我们个人信息的交换价值。实际上, 我们在享受着全球化信息服务的同时, 也时刻利用着个人信息的交换价值:我们使用手机大众点评, 交换出去地理位置信息;使用QQ, 交换出去好友关系;使用快递服务, 交换出去联系方式。这些交换虽然难以用价格标示, 但如果你觉得物无所值, 你大可放弃它的服务。
目前, 我国已经制定了《信息安全技术、公共及商用服务信息系统个人信息保护指南》简称《指南》, 《指南》将个人信息分为个人一般信息和个人敏感信息, 并提出了默许同意和明示同意的概念。对于个人一般信息的处理可以建立在默许同意的基础上, 只要个人信息主体没有明确表示反对, 便可收集和利用。但对于个人敏感信息, 则需要建立在明示同意的基础上, 在收集和利用之前, 必须首先获得个人信息主体明确的授权。
由此可以看出, 用户个人信息并非不能触碰的禁区, 我们可以接受用它来交换价值相等的服务。不过在此之前, 需要建立一套让交换更加有序、效率的机制。
六、结语
关于大学生个人信息泄露的问题, 大学生自身和法律都应该加强认识。大学生应该认识到个人信息的重要性并提高个人信息泄露的防范意识。这是自我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对于法律能够做的, 我们的期待必须实事求是。在可能的情况下, 法律应该更广泛地给予公民对个人信息的控制权。至于人们如何控制他们的个人信息, 应该被给予选择。当人们努力将个人信息维护在一个特定区域而不继续向外传播时, 法律应该竭力保护这种努力。法律和政策的制定是漫长艰辛的, 而且很难被所有人认可。更多时候它只是为规范社会行为提供导向作用, 最重要的还是我们自己。
社交网站和网络平台作为最亲民的科技已经融入了我们的生活。未来还会有什么将会改变我们生活方式的新兴科技出现我们无法预料。可以肯定的是:人们仍会泄露自己的个人信息, 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 而信息泄露所带来的风险也将继续。因为科技一直在进步, 可是人类源于内心深处渴望被关注的欲望不会消失, 我们能做的只有将可能发生的危害减到最少。
参考文献
[1]丹尼尔.沙勒夫.隐私不保的年代[M].江苏人民出版社.
[2]Robert Vamosi.个人信息保卫战[M].机械工业出版社.
[3]吉隆.奥哈拉, 奈杰尔.沙德博尔特.咖啡机中的间谍[M].三联书店.
[4]齐爱民.个人信息开发利用与人格权保护之衡平——论我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的宗旨[J].社会科学家, 2007 (2) .
[5]郭燕芬, 吕美琳.大学生网上个人信息保护意识问题调查与分析[J].现代交际 (下半月) , 2012 (2) .
[6]李大章.我国高校学生个人信息保护的现状探究[J].消费导刊, 2009.5.
[7]张友梅.高校大学生个人信息保护——以安徽省大学生为例[J].安徽大学, 2010.6.
[8]李林.出售、非法提供个人信息罪若干问题研究[J].内蒙古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1, 43 (5) .
[9]王兵, 郭垒.网络社会个人信息侵权问题研究[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12 (2) .
[10]江业胜.我国法律有关大学生隐私权的规定及思考[J].法制与社会, 2009 (11) .
[11]冯心明, 戎魏魏.个人信息保护立法若干问题思考[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4) .
[12]刘春雁.大学生微博使用状况的调查与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 (上半月综合版) , 2011 (2) .
个人信息 篇2
基本信息
姓 名:
性 别: 男
年 龄: 24岁
婚姻状况: 未婚
最高学历: 本科
政治面貌: 共青团员
现居城市: 南昌
籍 贯: 江西南昌
联系电话: ×××××××××××
电子邮箱: ×××
求职意向
工作类型: 全职
期望薪资: 3000-5000元
工作地点: 南昌市
求职行业: 金融保险、证券、期货 党政机关、团体事业 信息产业、计算机 批发、零售、物流仓储 商业服务、律师、翻译
求职职位: 风险控制 资产评估/分析 信贷管理/资信评估 证券分析师 知识产权/专利顾问
教育经历
2010-09 - 2014-07 华东交通大学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本科
专业描述: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培养具备现代管理学理论基础、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掌握系统思想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能在国家各级管理部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科研单位等部门从事信息管理以及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 所学课程:会计学,市场营销学,管理信息系统,系统分析与设计,项目管理,管理学原理,财务管理,统计学原理,统计应用软件,概率论与数理统计,ERP原理与应用,数据结构,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数据库系统原理
2012-09 - 2014-01 华东交通大学 法学(知识产权方向) 本科
专业描述: 本专业培养能在律师事务所、专利事务所、商标事务所等从事商标代理、专利代理等专门知识产权事务,同时也能在公、检、法等部门从事专门的知识产权司法审判及其他法律事务,或者在版权局、商标局、专利局、科技局等部门从事知识产权管理事务的.知识产权专门人才。 所学课程:宪法,法理学,民法,经济法,公司法,刑法,行政法,专利法,专利代理实务
语言水平
英语:熟练 (通过国家英语四级考试)
自我评价
个人信息不要“裸奔” 篇3
7月底,在以实行网络实名制闻名的韩国,多个知名门户网站遭黑客攻击,约3500万名用户个人信息外泄,此事在韩国引发轩然大波。韩国行政安全部称,出于保护网络用户个人信息安全考虑,政府拟分阶段逐步取消网络实名。
中国政府决心推行网络实名制,其主要范本正是韩国,然而韩国的新动向,有关部门似乎视而未见。2011年12月16日,北京市多个政府部门联合制定了《北京市微博客发展管理若干规定》,要求任何组织或者个人注册微博客账号,应当使用真实身份信息。其后,广州、深圳、上海等地也正式实施微博实名认证制。
正是在这个当口,中国的互联网世界上演了一出史上规模最大的泄密事件。12月21日,国内最大的开发者社区CSDN600万用户账号和密码遭黑客泄露;旋即,天涯有4000万用户密码流出。“泄露门”从论坛社区很快蔓延到人人网、开心网等多个社交、游戏网站,再到京东、当当、淘宝等电子商务网站。传闻还波及支付宝、工商银行、民生银行及交通银行等支付和金融机构。政府网站也未能幸免,广东省出入境政务服务网站的444万条用户信息,在2011年12月30日被证实泄露。
金山网络反病毒工程师李铁军12月30日接受财新《新世纪》记者采访时则表示,根据他们从网上下载的数据库,剔除重复信息之后,有超过1亿条用户信息在此次事件中泄露。泄密已演化成席卷整个中国互联网的大事件。
此次“泄露门”暴露出中国互联网在网络安全上的多个“命门”:
首先,即使国内一些看似很大的网站,在安全防御上也漏洞百出,很难应付黑客攻击。例如,匪夷所思的是,大型网站居然采用明文存储密码,甚至像CSDN这样以程序员和开发者为核心的大型社区也犯这种低级错误,如此这般违背常识,如何指望能够保护用户安全?
其次,从用户方面来看,非常多的网民习惯为邮箱、微博、游戏、网上支付等账号设置相同密码,一旦密码被泄露,很有可能导致网上支付等重要账号一并失窃,从而遭到更大程度的泄密及财产损失。即使规模如此之大的泄密之后,用户的安全意识也未见有多大提高。CSDN董事长蒋涛说,在密码泄露事件后,经多次提醒,仅有30%用户修改了密码。
但最关键的是,用户信息大量泄露后,个人权益无法得到保障,也没有明确的用户赔偿机制。在索尼用户个人资料泄密事件中,索尼承诺为所有泄密的美国用户提供一项价值100万美元的身份盗用保险,用于防止被窃取用户信用卡和个人信息被滥用而造成损失。而中国用户提交个人信息既难以得到有效的保护,发生泄密后,也无法使用法律追究泄密责任。在缺乏强有力外在约束的情况下,那些互联网企业没有谁愿意花大量资金投入网络安全,从而给黑客留下了可乘之机。出事了,大家只有面面相觑,问:“下一个被黑的是谁?”
随着微博实名制规定的出台及实名制向其他网站扩大化的可能,用户私人信息大量泄漏的风险更加巨大,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将不仅成为一场网络个人隐私灾难。而且,伴随电子商务在互联网经济中日渐突出的重要性,这样的个人隐私灾难也意味着一场经济上的重创。
大规模泄密事件,也暴露了互联网江湖中最为隐秘的黑色产业链——数据交易。有网络安全人士估算,目前互联网地下数据交易产业规模已达到上千亿元。个人隐私保护从来就非单纯的技术问题,而是事关利益的博弈。《个人信息保护法》迟迟不能出台,本身就与信息滥用业已形成巨大产业链,有关各方难以“忍痛割爱”相关。
在今天的中国社会,个人信息成了利益筹码被随意倒卖,滥用个人信息达到触目惊心的程度,滥用者包括形形色色的机构:银行、保险公司、汽车销售商、医院、学校和各种各样服务代理商都卷入其中。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09年《法治蓝皮书》指出,随着信息处理和存储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个人信息滥用问题日趋严重,社会对个人信息保护立法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但据调查,仅有4%左右的人对个人信息被滥用进行过投诉或提起过诉讼。究其根源,在于目前个人信息保护尚缺乏专门性规定。社科院认为,通过设定刑事责任来加大对滥用个人信息的打击力度固然重要,但如果不能确立个人信息保护的基本制度来对个人信息处理行为进行有效的管制,则很难从根本上遏制滥用个人信息的问题。为此,必须抓紧对隐私、个人数据保护进行专门立法。
个人信息检索概述 篇4
随着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个人电脑里存储的信息越来越庞大,即使是拥有良好整理习惯的人,也无法理清成百上千Gigabytes的数据资料,很可能忘记将一些数据和信息存放在何处。还有越来越多的人发现,自己整理了大量工作和学习资料,却很少查看资料中具体有哪些内容,当需要的时候,他希望能从这些资料找到合适的信息和数据,但是,因为信息量太庞大,他无法直接观察,并筛选出需要的资料。
个人数字信息检索技术应运而生。人们可以通过个人信息检索,在个人电脑里找到需要的信息与所需信息文件的准确位置。本文回顾了个人信息检索技术的历史发展、主要特点和问题,讨论了相关个人信息技术的研究,还对个人检索技术主要产品———桌面搜索工具进行了调研。并针对统一检索模型,提出了优化的方案。
1 简单介绍
1.1 历史与背景
个人电脑里存储的信息,有数据文件、文字文档、电子邮件、多媒体文件等类型,而随着计算机存储技术的发展,个人电脑的存储容量越来越大,人们需要对个人数据信息进行有效的检索,从大量的个人数据中找到需要的信息。
早期的文件系统,提供了文件搜索功能,通过文件名查找到文件和文件夹,也能通过查找文档中的关键词来查找文件。这样的搜索功能运行速度慢,而且只能搜索少量的文件。
后来多媒体信息文件,以及类似提供了元数据的文件出现了,要求文件搜索能够提供对元数据的搜索。这样进一步加剧了文件搜索的负担。
文件索引的建立,使得文件搜索速度得到提高。文件索引,包括了文件内容和元数据。在进行文件搜索的时候,是对索引进行的搜索,而不是对文件系统进行搜索。
数据信息日益庞大,也促使人们使用数据挖掘的方法从大量非组织的数据中查找相关的信息。个人信息管理系统的出现,利用数据库和索引为人们提供了管理个人信息的工具。
信息检索走过了从文件搜索,到Web搜索,到利用索引的桌面搜索的过程[10]。
1.2 个人信息检索的特点
个人信息检索的最大特点是,用户对他们所存储数据信息的细节和特点比较熟悉,因而能提供记忆信息,利用广泛和多变的上下文联系和线索来进行检索[4,5,6]。而Web搜索则通过关键字来简化和加速对大量网页信息的检索。这也是Web搜索和个人信息检索最大的不同之处。
用户可以通过关键字来检索个人信息,更多时候可以通过信息的property-value来过滤和查找有用的信息,这样的property-value称为元数据。用来检索的上下文联系和线索也可能与检索的信息并没有直接的联系,而人类记忆的特点就在于能使用并不直接相关的信息联系记忆,例如,人们记忆电话号码时可能并不记忆连续的数字,而是记忆拨号码的位置顺序。
个人信息检索与Web搜索另一个不同之处在于,个人信息包括了许多类型不同的文件、文档和信息,如Email、文档、多媒体信息(mp3、视频文件等),还有许多未公开文件格式的数据,比如超星阅读文件。个人信息的检索,需要将这些信息整合在一起。目前许多桌面搜索工具提供了扩展的接口或者接受plug-in,对未公开格式的文件进行搜索。
利用上下文联系和其他线索进行搜索,并且检索包括了许多不同类型的文件和信息,使得个人信息检索发展的趋势是将搜索和浏览整合到一个通用的用户界面接口上[5]。检索工具提供了灵活的界面为用户进行搜索和过滤,还提供灵活的检索结果视图,可以提供针对任意属性的排序,可以对检索的信息进行操作,如打开、复制、删除等操作,对媒体数据可以利用检索工具建立播放列表和媒体库。
1.3 桌面搜索
相对于个人信息管理系统(PIM),桌面搜索工具使用更为普遍,发展非常迅速。
桌面搜索主要搜索的是用户个人电脑上的信息内容,而不是搜索互联网。桌面搜索的内容包括了文本文档、声音视频等多媒体文件、邮件文档、Web浏览纪录等信息,同时桌面搜索工具往往也整合了互联网搜索功能。
桌面搜索的最大好处是相比操作系统的文件搜索功能,能快速地获取搜索结果。这往往得益于桌面搜索所采用的索引技术。
桌面搜索引起用户注意是由于两方面的原因[1]:非结构化和非标签的数据产品,使得用户需要通过搜索工具找到需要的信息;另一个原因是安全问题,IT业界还没有一个桌面搜索的标准,桌面搜索软件搜索了用户的个人信息,建立了索引,有的甚至在防火墙外建立索引的共享,这带来了信息安全上的问题。
桌面搜索实现的关键技术是实现索引数据库,建立索引的过程往往是在个人电脑处于空闲状态,或者处理任务负担并不严重的时候。在使用电池的状态下,电脑的许多任务暂停了,建立索引的过程也会停止。索引的内容包括:
(1)文件和文件目录;
(2)信息元数据,包括标题、作者、评论等等,多出现在mp3、pdf、jpeg等媒体数据上;
(3)支持的文档内容。
1.4 个人信息检索的主要挑战
(1)检索未公开格式数据文件内容当前个人信息检索工具已经可以检索包括文本文档、电子邮件、多媒体信息、网页缓存等多种文件和信息类型,但是,仍然有许多未公开的数据文件格式,不能对数据内容进行检索,需要规范统一提供检索的接口。
(2)索引的有效组织和快速性我们发现,对于个人信息的搜索与索引,需要耗费大量的系统资源与时间,所以往往在系统空闲时进行。另外,文件被删除后,索引更新时间过短,就会导致文件搜索结果错误。同样,如果索引更新不及时,新添加的文件也无法查询到。索引的快速建立,部分取决于索引模型有效与快速的组织。
(3)检索、浏览和操作相结合的用户界面三者结合的检索工具是未来个人信息检索的发展方向。用户界面提供灵活的交互式、可重复、具有筛选的检索,充分利用用户对信息的记忆和熟悉程度,可以对检索结果进行各属性的排序[4]。用户可以通过筛选,交互式地查询获得结果。
(4)安全性和隐私问题个人信息检索涉及个人数据,要采取措施对个人信息的安全性和隐私问题进行规范,确保搜索过程、索引信息与检索工具的安全。
2 相关研究与产品分析
2.1 相关研究
SIS(Stuff I’ve Seen)是微软开发的一个工具,用于将查看过的信息进行检索,达到重新利用之前看到信息的目的,图1显示的是SIS用户界面。它描述了SIS的框架和对SIS进行的实验评估,提出了未来的发展。SIS的系统架构可以简单分为:
(1)Gatherer,通过统一的接口访问不同的数据文件;
(2)Filter,将不同的格式数据解码为文字流;
(3)Tokenizer,文字流分解处理;
(4)Indexer,对数据进行索引;
(5)Retriever,提供查询功能搜索数据。
由此我们可以将个人数据检索过程归纳为三个部分:获取与处理源信息、建立索引过程、用户交互设置与检索。
文献[3]提出了将数据接口统一化的问题,用来将数据进行分类,他们利用RDF(Resource Description Framework)-XML模型描述数据的内容和关系,并使用在了Haystack中。
文献[4-6]中提出了个人信息检索需要在用户界面上把搜索和浏览进行整合,利用人们熟悉个人信息的特点,使用上下文联系和线索不仅对数据文件名称和内容进行检索,还对文件元数据和其他相关信息进行检索。针对用户自主记忆的特点,提供了tags,一种用户创建的层次化的元数据,并对tags也进行索引。这些概念实践在了Phlat项目中。
Phlat是使用C#开发的基于Windows Desktop Search的个人信息检索系统,实现了以上提到的tags和友好的用户检索界面,利用多层联系和线索进行筛选和检索,Phlat的用户界面如图2所示。
文献[8]中通过实验发现人们在查询过程中关注的文档相关信息和属性,用来优化搜索。并提出了几点建议:
(1)推荐查询属性:通过文字内容进行搜索,通过信息类型进行过滤/排序,通过预览信息外表来认可查询结果;
(2)提供属性的相似表达;
(3)提供属性细节的弹性表达;
(4)提供查询结果的可扩展性;
(5)提供文件内容的可视化;
(6)提供明确的文档间关系;
(7)提供文档的操作日志。
以上建议有利于优化个人信息的搜索。
文献[9]提出了一个i Me Mex数据模型(i DM),用于个人信息的管理。模型使用4元组表示一个Resource View,每个Resource View表示一个数据块,若干个Resource View建立图,以此建立索引结构。该模型能够表达非结构化、半结构化和结构化的文档格式。
本文在第3节提出方案建议,基于SIS的框架和i DM,吸收tags做法,从规范检索未公开格式数据文件内容和索引的组织模型上进行优化。
2.2 桌面搜索软件现状比较
作为用户,往往会关心桌面搜索的以下功能:
(1)管理,产品是否易于操作和维护;
(2)安全性,搜索的信息不被攻击而泄漏;
(3)隐私策略,软件本身操作不泄漏个人隐私;
(4)支持的文档类型;
(5)对外部存储介质的支持,如网络硬盘、邮件服务器;
(6)用户界面接口;
(7)垂直或水平搜索能力,水平搜索即广度搜索能力,能够搜索的文件和信息的类型多少;垂直搜索能力即搜索特定文件类型的能力;
(8)最大支持搜索容量。
桌面搜索的性能,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评估:
(1)爬行数据能力包括爬行的速度,衡量的测算是爬行文档数/小时;爬行的范围,能够分析的文件格式数量。
(2)建立索引能力包括建立索引的速度;每篇文章的索引大小、索引的效率、索引的有效性、索引更新时间,当文件删除后,索引需要多少时间进行更新;以及新文件的建立索引时间。
(3)搜索能力包括搜索速度,是查询复杂性条件和索引大小的函数;查询的表达式;搜索结果的相关性;搜索结果提供的反馈,搜索的召回率。
文献[7]对现有桌面搜索软件产品作了一次全面的评估和比较。目前比较流行的桌面搜索产品是Google Desktop和Windows Desktop Search。加上其他桌面搜索产品:Copernic Desktop Search,Yahoo!Desktop Search,ISYS:Desktop,以及Windows XP中集成的搜索功能:Windows Search Companion。使用CACM样本,包括3 204篇文章和64种查询,对各桌面搜索产品进行了实验。图3是建立索引时间的比较,图4是搜索时间的比较,图5是召回率的比较,图6显示了查询时间与样本大小的关系。建立索引往往是在系统空闲时间进行的,也包括了获取与处理信息的过程。搜索时间与召回率直接影响用户的使用和观感。
以上的结果表明了Google Desktop Search和Windows Desktop Search在桌面搜索领域占有市场的领导地位,也由于其在性能方面具有优势。这些对现有桌面搜索软件性能方面的评估,反映了桌面搜索产品被关注的主要问题,促进桌面搜索软件的进一步研究和发展。
3 统一数据接口模型
针对未公开文件格式的检索问题,本文提出的统一接口模型是:利用i DM的四元组结构,融入tags,表达个人信息,在这基础上进行索引;利用SIS的框架进行改进,提供一种通用的数据访问接口,使得个人信息检索系统可以检索各类未公开的数据格式。
3.1 个人信息的数据模型
借鉴i DM模型,我们设计的个人信息的数据模型也是一个四元组。如图7所示,个人信息块(PIB)四元组包括:
(1)Name,标识该块名称;
(2)Metadata,存储元数据信息,即数据文件的相关属性,s是元数据schema集合,v是值集合;
(3)Content,内容集合,具体包含了数据内容的描述;
(4)Group,是引用的PIB集合,可以表达子PIB集合。
Tags可以当作元数据信息存放在Metadata中,设置标志为Tags。
3.2 系统框架
在SIS系统框架的基础上,添加了Meta Reader和Meta Writer,用于对元数据的读写,写的功能主要是针对tags,使得用户可以在数据文件上附加tags信息。图8是本文所设计的个人信息接口结构。
Gatherer、Filter、Tokenizer与Meta Reader、Meta Writer组成Personal Information Interface(PII),可以由各未开放数据格式开发商进行开发,作为个人信息检索系统的插件(plug-in)。PII操作的数据是PIB,Indexer和Retriever对PIB进行处理,这样一来个人信息检索系统可以对各种未开放的数据格式进行检索。图9是我们所设计的个人信息搜索引擎框架。
4 结语
本文回顾了个人信息检索技术的发展,描述了个人检索技术的主要特点和面对的问题,讨论了个人信息检索的相关研究,以及对现有桌面搜索工具的调研。针对未公开文件格式的检索提出了统一接口模型:利用i DM模型,融入tags技术,在SIS系统框架的基础上发展统一的数据检索接口,使得个人信息检索系统可以对各种未公开格式数据进行检索。
参考文献
[1]Wikipedia.Desktop Search.http://en.wikipedia.org/wiki/Desktop-Search.
[2]Susan Dumais,Edward Cutrell,JJ Cadiz,et al.Stuff I’ve Seen.A Sys-tem for Personal Information Retrieval and Re-Use[C]//Proceedings of the26th Annual International ACM SIGIR Conference o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 Informaion Retrieval.New York:ACM Press,2003:7279.
[3]David R Karger,William Jones.Data Unification in Personal Informa-tion Management[J].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2006,49(1).
[4]Edward Cutrell,Susan T Dumais,Jaime Teevan.Searching to eliminate personal information management[J].Communication of the ACM,2006(1).
[5]Edward Cutrell,Daniel C Robbins,Susan T Dumais,et al.Fast,Flexi-ble Filtering with Phlat-Personal Search and Organization Made Easy[J].ACM,2006(4).
[6]Edward Cutrell,Susan T Dumais.exploring personal information[J].Communivations of the ACM,2006(4).
[7]Michael Lowe.Evaluation of desktop search applications.http://www.kalio.info/Desktop-Search-Comparison/.
[8]Tristan Blanc-Brude,Dominique L Scapin.What do People Recall a-bout their Documents-Implications for Desktop Search Tools.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lligent User Interfaces,Proceedings of the 12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lligent user interfaces,2007:102111.
[9]Jens-Peter Dittrich,Marcos Antonio Vaz Salles.iDM:A Unified and Versatile Data Model for Personal Dataspace Management.Proceedings of the3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Very large data bases,2006:367378.
个人信息名称 篇5
(考试时间:2012年1月5日9:00—11:00)
考生须知:
1.全卷分试卷I、II和答卷I、II。试卷共6页,有五大题,29小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试卷
1、II的答案必须做在答卷I、II的相应位置上,做在试卷上无效。
3.请用钢笔或圆珠笔将姓名、准考证号分别填写在答卷I、II的相应位置上,用铅笔将答卷I的准考证号和学科名称所对应的括号或方框涂黑。
试卷I
一、(共32分,每小题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召唤(zhào)濒临(bīn)独处(chǔ)恪尽职守(gè)
B.唾弃(tuò)堆砌(qiè)刹那(shà)惟妙惟肖(xiào)
C.焦灼(zhuó)机杼(zhù)赊账(shē)殒身不恤(xù)
D.角逐(jiǎo)桑梓(zǐ)纨绔(kuà)凝眸远眺(móu)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康菲公司近来问题频出,蓬莱19-3油田c平台周边海底的溢油量昨日再度飙升。
B.著名小提琴家盛中国说:“如果抱着功力的心态逼孩子学琴,反而会压抑孩子的天性。”
C.针对我国大辐增长的外汇储备,专家认为有必要进行严格控制,以防掉进“美元陷阱”。
D.收藏市场“温度”过高,势必刺激更多的膺品流入市场,导致鱼目混珠的情况屡屡发生。
3.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①贵阳父母寻找失踪孩子的消息通过微博广为 ▲,很快就有数千网友转发和评论。
②网络售药的 ▲ 有一定难度,有关部门提醒公众切勿通过网络购买非法销售的药品。
③环卫工人是城市的“美容师”,但是,我们究竟有多少人能够 ▲ 地为他们着想呢?
A.传颂监管身临其境
B.传播监管设身处地
C.传颂监督设身处地
D.传播监督身临其境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学生们参与“金点子”活动的热情之高、想象之奇、创意之新真是不堪设想,大大出乎老师的意料。
B.不少网民认为,尽管网络无疆,然而言行应有界,因此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净化网络环境势在必行。
C.文艺创作切忌远离观众孤芳自赏,音乐剧《妈妈咪呀》就因通俗易懂、群众喜闻乐见而获得了成功。
D.某项调查显示,82%的被调查者认为今年的公务员考试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公务员热”仍在持续。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我国发射的“天宫一号”带上天的服装就有好几套,可让多人多天穿着和更换的需要。
B.体育运动的目的是身心都要健康,至于能不能在比赛中得金牌,那是锦上添花的事情。
C.电视连续剧《辛亥革命》展现了一幅宏大厚重的历史画卷,成为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活动的一份厚礼。
D.由于史蒂夫·乔布斯的才华和激情,使他在数字音乐、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领域都作出了革命性的贡献。
6.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短语,排列恰当的一项是()
人生真是太渺小,和时间相比,和夜色相比,和海洋相比„„哪怕是 ▲,也比人更长久。它永不疲倦地涌动着,没有死,也没有生。或者说它们无时无刻不在 ▲,也无时无刻不在诞生当中。你不能说一朵浪花死了,就像你不能说一朵浪花 ▲。
①一颗露珠②一朵浪花③死亡之中④新生之中⑤是在何处死亡 ⑥是在何处诞生
A.①③⑤B.②③⑥C.②④⑤D.①④⑥
7.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B.土地说:我要接近天空/于是,山脉耸起(江河《让我们一起奔腾吧》)
C.我们将来也不满足,除非正义和公正犹如江河之波涛,汹涌澎湃,滚滚而来。(马丁·路德·金《我有一个梦想》)
D.到了十一月,一个冷酷无情、肉眼看不见、医生管他叫做“肺炎”的不速之客,在艺术区里蹑手蹑脚,用他的冰冷的手指这儿碰碰那儿摸摸。(欧·亨利《最后的常春藤叶》)
8.学校要开家长会。下列是同学们写在教室黑板上的欢迎标语,最得体的一项是()
A.欢迎爸爸妈妈联袂来学校采风!
B.亲爱的爸爸妈妈,您辛苦了!
C.亲,我们以优异成绩向您交代!
D.热烈欢迎爸爸妈妈莅临指导
1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B.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C.买五人之头而函之D.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10.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B.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
C.以为凡是州之山水异态者
D.沛公居山东时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水之积也不厚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B.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后秦击赵者再
C.会于西河外渑池将藏之于家
D.小则获邑,大则得城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12.下列各句的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B.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C.若属皆且为所虏
D.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
13.下列对《论语》章节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A.孔子认为教育应让学生主动思考。
B.孔子认为教育应该基于学生的体验、感悟。
C.孔子认为学习必须由此及彼、善于联想。
D.孔子认为教育者应该诲人不倦、锲而不舍。
14.下列对《娜塔莎》选段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司仪副官走到别素号娃伯爵夫人面前,邀请她。她微笑地举起手,没有望他,把手放在副官的肩上。司仪副官是个跳舞能手,他紧搂着他的舞伴的腰,自信、从容、平稳地和她开始在圈子的边上跳滑步,然后在大厅的角落抓住她的左手,把她转过来,由于音乐节奏越来越快,只听到副官的疾速的灵活的两腿发出有节奏的鞋刺声,每隔三个拍子,在旋转时,他的舞伴的天鹅绒衣服便飘起来,好像闪光一样。娜塔莎望着他们,几乎要哭了,因为跳第一圈华姿舞的不是她。
A.作者采用了心理描写,通过娜塔莎想象伯爵夫人美妙的舞姿,来表现其失落的情绪。
B.司仪副官是个跳舞能手,作者通过听觉来写跳舞的节奏,通过视觉来写舞姿的轻快。
C.司仪副官和别素号娃伯爵夫人的舞姿越曼妙动人,就越能表现出娜塔莎的焦急不安。
D.选段画线句子,写娜塔莎几乎要哭了的神情,反映了她渴盼关注、争强好胜的心态。
15.下列对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A.上片写词人面对千古江山,缅怀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抒发登高怀古之情。
B.用孙权、刘裕建功立业的壮举,和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形成鲜明的对照。
C.用廉颇的故事,直抒胸臆,表达自己不被重用的愤慨,深化了作品的主题思想。
D.作者紧扣现实,连用多个典故,借古讽今,表现自己的爱国情怀。
16.下列诗句中,所写的季节不同于其他诗句的一项是()
A.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李白《劳劳亭》)
B.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南朝乐府《西洲曲》)
C.小树开朝径,长茸湿夜烟。柳花惊雪浦,麦雨涨溪田。(李贺《南园十三首》)
D.绿草蔓如丝,杂树红英发。无论君不归,君归芳已歇。(谢朓《王孙游》)
二、(共18分,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史铁生的幸运与不幸(节选)
黄敏兰
史铁生曾经对我说,他一生中的一大遗憾就是没能上大学,要不是因为那场倒霉的病,他肯定会像我一样在1977年考上大学。虽然农村生活也给我带来不少疾病,例如淋巴结核、风湿热等等,但是毕竟没有像史铁生的病那样可怕。我等到了恢复高考那一天,所以后来的生活道路也要比他顺利得多。史铁生还说,他若参加高考,一定会报考英语专业,因为他在学校时英语成绩很好,本人也喜欢英语。我想,那不是太屈才了吗?如果史铁生不成为文学大师,而是从事其他行业,哪怕是很好的职业,无论对他个人,还是对中国文学都将是一大遗憾。
史铁生初回北京后的几年,几乎就是在痛苦中挣扎。希望与绝望、生与死的抉择无时无刻不在折磨着他。人们一般喜欢引用《我与地坛》中的那句名言:“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似乎史铁生有着超然于生死的天性。但人们未必知道,他这份迎接死亡的宣言看似洒脱,却是经历了多少痛苦思考才做出的。我不知道史铁生有多少次试图赴死,但我知道他比绝大多数病人都饱受选择生死的艰难。
史铁生从陕北回京后马上住进友谊医院,是在他父亲的搀扶下艰难地走进医院的。当时他曾暗中发誓:“要么好,要么死,一定不再这样走出来。”没想到一年之后却是被人抬着出院。为什么没治好病也没去死呢?其中原因很多,一是天使般的大夫的挽救。一位王主任和一名护士长两次将他从死神那里“抢下来”,王主任后来劝他看书,说:“人活一天就不要白活。”这句话给他指出一条活的路,让他慢慢地做些事,于是慢慢有了活的兴致和价值感。还有就是朋友的支持和帮助,史铁生说:“我没死,全靠了友谊。”朋友们鼓励他,不时给他带来欢乐和对新生活的期待。.
出院后的史铁生成了“待业青年”,前途无望;他母亲不甘心放弃,多次尝试治疗均以失败告终,也引起他的烦恼。于是他经常失魂落魄地摇着轮椅到家附近的地坛公园,不断地思考生与死的问题。地坛的苍凉与宁谧让史铁生躁动的心安静下来,让他暂别外界的纷扰,沉迷于精神的畅想、与大自然的交流。静下心来的他,也能通过观察地坛的人与事思考尘世生活。
更重要的是,在那个洁净的世界里,他找到了灵魂的支柱——上帝(这个概念并非狭义的、具体的“上帝”)。他不停地与上帝对话,终于在上帝的感召下,使精神得到升华。不幸的史铁生因走进地坛而选择了生路。
“在人口密聚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若换作人潮密集的北海、颐和园等名胜景区,即便有动人的美景,也不能符合史铁生的需要。“因为这园子,我常感恩于自己的命运。”
17.下列对史铁生的回忆与评价,不符合作者意思的一项是()
A.如果史铁生没有成为文学大师,而是去从事其他的行业,那将是中国文学的一大遗憾。
B.史铁生有着超然于生死的天性,能非常洒脱地面对生死问题,将“死”视作“节日”。
c.善于思考的史铁生要忍受超出常人的痛苦,他比绝大多数病人都饱受选择生死的艰难。
D.-场倒霉的病给史铁生留下了不能上大学的遗憾,也使得他的生活道路变得更加坎坷。
18.下列对史铁生“幸运与不幸”的理解,不符合选文意思的一项是()
A.因生病而不能参加高考的史铁生是不幸的,但后来能把握自己的命运,并最终成为文学大师的史铁生是幸运的。
B.在希望与绝望、生与死的痛苦抉择中挣扎的史铁生是不幸的,但能在宁静的地坛中找到生路的史铁生是幸运的。
C.住进医院一年后没治好病被抬出院的史铁生是不幸的,但在医生、朋友鼓励下有了活的兴致的史铁生是幸运的。
D.出院后成了“待业青年”的史铁生是不幸的.但在不甘放弃的母亲再三鼓励下走出烦恼困扰的史铁生是幸运的。
19.下列说法最符合选文内容的一项是()
A.四百多岁的地坛宽厚博大,像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容纳了双腿残废、失魂落魄的史铁生,让他感觉有着宿命的味道。
B.荒芜但并不衰败的地坛草木繁盛,生机勃勃,史铁生从中领悟到生命的内涵,不再恐惧不幸的命运,坦然面对生与死。
C.史铁生在苍凉与宁谧的地坛中静下心来,通过观察地坛的人与事思考尘世生活,找到了灵魂的支柱,选择了生路。
D.北海、颐和园等名胜景区因为有动人的美景,无法让史铁生静下心来找到心中的上帝,所以不能符合史铁生的需要。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0~22题。
劝学(节选)荀子 君子日: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鞣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鞣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歧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2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木直中绳中:合于。B.虽有槁暴暴:晒干。
C.假舆马者假:借助。D.君子生非异也生:出生。
21.下列句子中“而”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A.吾尝终日而思矣B.登高而招
C.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D.蟹六跪而二螯
2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用“鞣木为轮”这种生活现象说明学习可以使人发生变化,发展提高,实现超越。
B.第一段用“青出于蓝”来推导出通过学习和“参省乎己”才能达到理想境界的结论。
C.第二段用“跛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这种生活体验阐明“善假于物”的重要性。
D.第三段通过正反对比论述了只有积累、持之以恒和专心致志地学习,才能有所成就
试卷Ⅱ
三、(共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25题。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愣愣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量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节选自朱自清《荷塘月色》)
23.第一段依次描写了荷叶的▲、荷花的▲、荷香的淡雅和流水的饱含深情等特点。(2分)
24.请简析第二段中“笼”字的表达效果。(3分)
25.概括第三段所写环境的主要特点,并分析画线句中作者所表达的内心感受。(3分)
四、(共12分)
26.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4小题)(4分)
(1)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论语》)
(2)弟子,▲,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论语》)
(3)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庄子《逍遥游》)
(4)闻道有先后,▲,如是而已。(韩愈《师说》)
(5)小楼昨夜又东风,▲。(李煜《虞美人》)
(6)大江东去,浪淘尽、▲。(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27.将《劝学(节选)》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28.日前,《人民日报》通过人民网对有关公民个人信息保护的热点问题进行了调查,参加此次活动的共有3000多人,其中“你认为下列哪些个人信息最需立法保护”的调查结果如下表。
请分析“个人信息名称”及相对应的“百分比”,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两个结论。(4分)
个人信
息名称
百分比
五、(30分)
2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一天,学校请来一位学者,请他和同学们谈读书与生活。学者说:“每个人都应胸怀大志,为社会的发展、祖国的崛起而读书。”激情澎湃的演讲赢得了全场热烈的掌声。
不久,学校又请来一位学者,也谈读书与生活。他说:“我们应该凭兴趣读书,因为真正的教育就是解放自己的身心。”新颖独到的见解引发了同学们的深思。
听了两位学者的演讲,你有什么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写一篇文章。可以写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可以讲述身边的故事,也可以发表见解。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600字。④不得抄袭。
公民个人信息概述 篇6
[关键词]个人信息;法律属性
个人信息作为个人信息保护的出发点,概念的界定与浅析自然而然的成为本文研究的基础。然而,个人信息的定义和法律属性,学术界还没有达成共识,以下意见从不同的学术分析提取出适合中国目前的个人信息保护,有利于中国的个人信息保护立法。
一、公民个人信息的概念
我国法学界目前有三种不同的称谓,即,个人隐私,个人资料(或数据)和个人信息。所谓的个人隐私,主要是指个人的私人信息公开。个人数据,是指公民个人已经确定所有数据或可以被识别,数据或信息的载体被物化了的个人信息,足以构成识别信息主体。
个人信息是指那些能够直接或间接识别特定自然人身份的信息。我国学者大多采用枚举表达包括个人信息内容的方式,而事项清单和语言不同,但个人信息的内容,基本已达成共识:个人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出生日期,国籍,身份证号码,血型,婚姻状况,户籍,指纹,家庭状况,教育背景,工作经验,健康信息,财务状况,任何单独或与其他信息可以识别特定的个人信息。《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示范法草案(学者建议稿)》中对个人信息的界定,个人信息是指自然人的姓名,出生日期,身份证号码,登记,遗传特征,指纹,婚姻和家庭的健康,疾病史,财务状况,社会活动和其他可识别的个人信息1。
二、公民个人信息的特征
1、广泛性
在广泛意义上的个人信息是反映和识别的个人信息。因此,个人信息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有些学者甚至认为信息与个人的属于个人信息,具体表现为:物理特性;感情,思想和观念;经济和财产状况;生活方式;认同;家庭和社会之间的关系;专业经验,简历和个人文件;卫生状况和医疗记录,日记和个人通信;其他个人文件;所有其他个人资料纯属个人内容。总之,其中包含个人信息,内容丰富,与时俱进的特点,一种新的信息交流方式如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催生了,微博微信等是典型的。
2、可识别性
个人信息可以从个人信息直接或通过各种零散的和相关的个人信息识别,最后通过间接识别,包括直接识别和间接识别。直接识别,是指当事人的主体直接的信息而不使用其他辅助材料,如身份证,驾驶证;间接识别,这意味着如果需要使用现有的数据和其他信息,如地址来识别当事人的信息。我们要保护个人信息必须是确定的,无论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识别,这是最基本的构成要素。如日本《个人信息保护法》的定义:“个人信息”指的是相关的个人信息,如姓名,出生日期等内容来确定具体的个人信息”。这里比较容易识别的部分是直接识别,和需要比较的部分是间接识别。个人信息只有在被认知和个人信息只有循环利用价值认识主体,否则就是一个空壳,没有使用任何的内涵。因此,个人信息是可以直接或间接识别的。
3、时效性
大多数个人信息从产生之日起一直在不断地变化和更新,如年龄,教育,金融状况,职业,住址。因此,对于个人信息的及时性具体个人信息的法律保护是非常重要的,错误或个人信息失真不仅能反映自然人的真实情况,相反会误导。同时,个人信息的限制,也意味着社会福利部门或商业机构不能对自然人的个人信息无限期占领,不再使用的手机号码或电话号码,民众有权要求通信部门删除个人信息,同时,通信业有删除自然人信息的义务。自然人有权使用和决定使用他们的个人信息。
4、共享性
共享就是分享性,是指同一内容的信息和使用时间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同的多个用户同时访问。此外,在传递信息的过程中,接受方来获取信息,但发件人不丢失信息2。虽然个人信息的利益空间的市场化发展,也使法律上的保护难度增大。
三、公民个人信息的法律属性
对于公民个人信息的法律属性问题,理论界依然存在着不同的意见,尚未达成一致,就目前而言,主要的观点有以下三种:
1、人格权
人格权,是指民事主体专属享有的,需要保持自己的独立人格权,并以人格利益为客体3。一个人从生到死都会伴随着大量的个人信息,一旦主体的个人信息受到侵权,如一些敏感信息或个人隐私,就会扰乱生活秩序,对个人信息主体的人格权造成一定的侵犯。
2、隐私权
个人信息的法律属性,是隐私权的客体。美国的“隐私”是理论的主要来源。从隐私权的客体来看,相当于个人信息的隐私权,对个人信息的保护应采取保护隐私的模型。对于那些属于私营部门要触摸信息给予绝对的保护。我们需要保护的信息最终转化为私人利益看的隐私利益,是个人信息权的对象。
3、所有权
所有权客体的法律属性的观点认为:个人信息作为一种社会的生产力能够带来良好经济效益,这类似于所有权,是个人信息的主体可以对产生经济效益的个人信息占有,使用和处分,类似于民法上对“物”的所有权规定。现在的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个人信息将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那么市场将吸引更多的利益,使个人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多,而对个人信息的处理者,负责对个人信息的收集和处理,他们可以针对复杂和繁琐的个人信息进行大型数据库的排列组合,用户可在其中找到自己想要的个人信息,他们的最终目的不是查看信息而是将信息转化为经济效益。因此,只要公民享有个人信息的所有权,你可以使用,占有,处置和收益的个人信息。除非违反法律,触及公共利益,否则,就算他人再熟悉该信息,也不能更改个人信息4。
注释
1齐爱民:《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示范法草案》(学者建议稿)《河北法学》,2005年第6期:P2-3.
2王利明.人格权法新论[M].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 20.
3周蕾.论我国公民个人信息法律保护[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2.
4丛珊、李盖.浅析公民个人信息法律保护.《法制与社会》,2012年第3期.
个人信息 篇7
(一) 个人信用信息的界定
1、文献综述。
我国关于个人信用信息的研究是从信用的界定开始的。黄达(1999)认为信用是一个借贷行为的范畴。对于信用怎样按照运作主体分类,李新庚(2002)和张中秀(2002)认为信用可以分为个人信用、企业信用和政府信用。吴晶妹(2002)“将信用按主体分为商业信用、银行信用、政府信用和消费信用”。对于个人信用,钟楚男(2002)将其明确划分为个人经营信用和个人消费信用,认为个人经营信用是企业信用的人格化和具体化。现在主流理论认为个人信用又称消费者信用,是指消费者以对未来偿付的承诺为条件的商品或劳务的交易关系。个人信用首先是服务于消费者的经济活动。同时,个人信用又是一个可以度量的概念,其度量的标准是消费者获取信用服务的能力。基于上述对个人信用的界定,信誉信息的大致可以从(1)经济学视角。(2)个人征信的视角。(3)立法视角。(4)信用的主体与表现方式视角加以界定。
2、笔者观点。
个人信用信息就是指能够反应个人履行信用交易的守信状况的各种各样的信息资料或是个人在信用交易活动中形成的履行或不履行义务的记录及相关数据。个人的信用信息可以划分为四个方面,即个人基本资料、个人商业信用状况、个人社会公共记录及个人守法情况。个人基本资料通常包括姓名、性别、年龄、籍贯、学历、政治面貌、婚姻状况、住址、电话、工作单位等;个人商业信用状况包括个人收入、资产、银行贷款及其还款情况、信用卡使用情况等过往的商业信用交易记录,以及有无破产记录等;社会公共记录包括从事的职业、社会保险金缴纳情况、纳税情况等;守法情况主要指有无刑事、行政与民事违法记录等。
个人信用信息具有以下特点,对个人而言,个人信息价值的实现,通常以该信息的保密为前提。在商品经济和信息交流不畅的情况下,一个人的财产状况、收入与负债等与公共利益或群体利益基本没有关系。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金融业的突飞猛进、交易手段的更新和交易空间的拓展,市场经济成为一种信用经济,此时,市场风险无时无处不在。一个人的资产状况、收入与负债情况、违约记录等已不是单纯的个人私事,而直接关系到其个人的履约能力,关系到他人预期利益的实现程度,作为交易方有权过问和了解其相应的信用状况。一些发达国家的个人征信实践表明,个人信用信息已不再是纯粹的私人信息或商事秘密,而是与社会交易秩序密不可分,个人信用信息的适度开放是征信机制建立的前提和基础。
(二) 理论研究的现实意义与实践价值
1、理论意义。
目前我国的市场经济已迈入了信用经济的阶段,信用存在于一切交换之中。市场经济由于社会分工的深化,信息的不对称成为经济生活的一种常态和特征,导致经济生活中的不确定性增加,信用市场中产生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的可能性增大,授信主体的信息成本增高,市场的交易费用也增大。
个人是市场经济的重要参与者,个人信用信息的有效传播和利用,将有助于信息不对称问题的缓解,抵消经济生活中的不确定性。个人信用信息的广泛存在,将使人们利用信息不对称牟利的动机大为降低,从而减少经济生活的不确定性。经济主体可以大胆地投资消费,从事经济交易活动,从而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率。
此外,信用信息的有效利用还能降低经济主体的交易成本.个人信用缺失导致个人信贷市场上形成“格雷欣法则”:即信用不良者驱逐信用优良者。个人信用信息的有效传播和使用,能使授信方从征信机构处获取借款人的真实信用资料,而减少了自己去实地考察借款人信用状况的成本。同样,受信方不必每次申请信用,都必须提供相关个人资料,而通过征信机构来提供信用信息,受信方也节约了交易成本。
2、实践价值。
对个人信用信息内涵给出明确的界定以及信息项范畴做出明确的划分,在实践中也具有很高的价值。
(1)金融领域。各类金融机构可以通过规范的个人信用信息采集,结合当今各种信用评估模型对客户的信用等级进行整体评价,确定授信限额,统一其授信管理;从而改变其信息劣势,削弱金融机构和消费者间的信息不对称性。
(2)商业贸易领域。专业消费信用机构和零售商亦可以通过对个人信用信息的采集与应用预测潜在客户终身价值,设定对不同信用风险等级客户的授信额度和信用条件,并且进行跟踪调整。例如,零售商向信用良好的客户发放的赊购卡,信用协会的低息贷款等。
(3)社区综合服务领域。随着现代社会服务业的不断深入发展,各种专业的服务机构倾向于深入住宅区设立分支机构,如洗衣店、美容院、私人诊所等。信用信息的采集与利用有助于这些机构确定对不同信用等级用户的延期支付的时限,有效的保证欠款的收回。
(4)社会征信领域。在现代信用经济不断深化发展的情况下,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信用体系是保证市场经济健康有序运行的制度保证。个人信用信息的规范化采集与传播可有效的缓解消费信用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行为,健全“失信惩罚机制”,大大提高失信者的违约成本,使其不敢轻越雷池。
(5)用人单位考察。社会各类用人单位也可以利用个人信用信息考察应聘者是否具有符合所申请岗位的基本要求,评估应聘者履行各种承诺的能力和信誉程度。
二、美国对个人信用信息的界定
美国对个人信用信息的界定可以从其较为完备的法律中得到体现。美国信用管理的相关法律框架是以《公平信用报告法》(Fair Credit Reporting Act,简称FCRA)为核心的17项。其他法律主要包括:《公平信用报告法》、《平等信用机会法》、《诚实借贷法》、《消费者信用保护法》、《公平结账法》、《平等信用机会法》、《公平债务催收作业法》、《信用卡发行法》等。
所谓个人信用信息,《美国公平信用报告法》(Fair Credit Reporting Act)第603条规定,“‘消费者信用报告’是指由信用报告机构提供的有关消费者信用可靠度,信用的名声、信用能力、性格、一般名誉、个人特点或生活方式的任何书面、口头及其他联系方式的信息。它被部分或全部用于或准备用于作为确定一个消费者某种资格的因素。”
同时,该法律在个人信用信息的采集及使用方面作了如下规定:
(1)关于信息的收集范围和程序方面。F C R A采用排除法对信息的征集范围进行了界定,下列性质的数据不包括在信用信息征集范围:有关个人之间的交易活动信息;信用卡发卡机构给予消费者直接或间接的授信额度;破产记录超过十年以上的信息不包括在信息收集范围内;超过七年以上的民事诉讼、判决和逮捕记录不包括在信息收集的范围之内;拖欠税款记录,自缴纳该税款七年后不再作为信息收集范围;任何其他负面信息,超过七年后不再作为收集的对象。关于信息采集程序,FCRA规定,在合理的动机和目的下,征信机构收集和获取消费者个人信息均不需经过信息主体授权。
(2)信息报告机关的义务。FCRA对于信用报告机构规定了各种义务。如第605条规定,消费者信用信息报告机关不能提供陈旧的信息。第607条规定,要确保提供的信息的正确性,要建立完善的手续。第615条规定,如做成的消费者信用报告中有不利于该消费者的内容时,应把做成这一信息的机关的名称、住所通知给该消费者。
(3)关于消费者的权利。F C R A规定:消费者有要求了解有关本人信息的情况的权利(即开示的权利);;同时,消费者对开示的信息存有异议时,可以要求重新调查,如果该信息被认定为不正确,那么信息主体有权要求取消。如果信息无法核实不能给予修正或取消,消费者则可以在档案中附加一份自己的声明,以后征信机构在出具信用报告时必须包含该声明的概要;关于消费者的健康信息,规定消费者有选择权。
(4)关于信用报告的使用目的。F C R A有关许可的消费者信用报告的用途分为两个大类:第一类是FCRA规定的消费者信用报告只限于五种目的:信贷;就业;保险;获得政府许可证或者其他利益;商业往来。第二类是消费者信用报告机构可以根据情况自行决定是否提供的用途。
(5)信息使用者的责任。F C R A规定:如果信息使用者根据或部分根据信用报告的信息采取了不利于信息主体的决定,使用者应当:将决定以口头、书面、或电子邮件等方式通知该信息主体;告知该信息主体信用报告提供机构的名称、地址、电话号码。
(6)对于消费者权利的救济。关于消费者的隐私权受到侵犯时的权利救济方面,消费者个人隐私权的保护长期以来主要采取自律方式,赋予征信机构较大的自主权。
三、我国部分省市对信用信息界定的实际情况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为配合地方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地方立法机构制定和通过了一些地方法规。北京市启动了个人信用信息共享机制研究,重点确定个人信用信息范围;中国建设银行济南市分行出台了《个人信用等级评定办法》,在建设个人信用制度方面进行了尝试;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和上海信息化办公室联合发布了《上海市个人信用联合征信试点办法》,是国内第一部地方的联合征信的政策性管理办法,并于2004年2月开始实施;上海市政府制定了《上海市政府信息公开规定》;深圳地方政府制定实施了《深圳市个人信用征信评级管理办法》,用以规范个人征信和信用评级;汕头、温州等地也建立了一些地方性的信用法规。
至2005年6月,全国已有上海、江苏、浙江、北京、广东、天津等省、市的省级地方政府陆续发布了相关的信用管理法规。
其中,对于个人信用信息明确提出界定的有:
(1)《深圳市个人信用征信及信用评级管理办法》第3条规定,“个人信用信息是指个人的商业信用记录及对判断个人信用状况可能有影响的其他信息。”
(2)原《上海市个人信用联合征信试点办法》第2条规定,“个人信用信息是指个人的银行信用和与此相关的其他信息。”第6条规定,“个人信用信息包括下列内容:(一)据以识别个人身份以及反映个人家庭、职业等情况的个人基本信息;(二)个人与金融机构或者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等机构发生信贷关系而形成的个人信贷信息;(三)个人与商业机构、公用事业服务机构发生赊购关系而形成的个人赊购、缴费信息;(四)行政机关、行政事务执行机构、司法机关在行使职权过程中形成的与个人信用相关的公共记录信息;
(五)其他与个人信用有关的信息。”
同时,人民银行制定颁布了《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管理暂行办法》、《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金融机构用户管理办法》、《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异议处理规程》等法规,采取了授权查询、限定用途、保障安全、查询记录、违规处罚等措施,保护个人信用信息安全。
纵观各省市的法律法规,其共识主要集中在:强调个人信用信息的披露与保护的统一。与信用相关的个人信息应当只限于三类:第一,表明被征信主体信用能力的身份信息、收入信息、家庭状况;第二,表明被征信主体履约意愿的信用记录和公共事业缴费记录;第三,影响被征信主体信用评价的处罚记录。
这些地方性的法规虽然为国家信用管理法律的建设走出了实验性的一步,在信用信息的采集,传播和使用上达成一定程度上的共识,但是,就个人信用信息内涵界定与信息项细致化方面存在差异,或由于地域差异,效率能力等原因缺乏明确规定。
四、调查与基本结论
1、问卷调查概况
为了圈定个人信用信息项的范畴,首先要列出较大范围的个人信息项,从中进行筛选,筛选出信息项必须以一定量客观真实的样本数据为基础。从理论上讲,个人信用信息项的范畴划分结果的准确与否完全取决于样本数据。为了最大程度上保证结果的准确性,所选取的样本数据应该包含评估对象的指标数据和现实信用状态数据。因此,笔者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取得划分信息项范畴的数据资料。
(1)问卷的调查和实施。考虑到获取信息的难度,本研究小组基于个人信息的基本分类与描述,结合当代社会的一些基本认识,设计了一份面向广大社会群众的调查问卷,名为“个人信用信息范围界定调查问卷”,其宗旨在于实证性的调查社会公众对于个人信用信息的看法。该问卷的设计尽量做到简单明了,且涵盖评价个人信用所需要的全部信息,共包含5个大类、31个具体小项指标。
笔者利用寒假时间,在北京、天津两地发放问卷。笔者之选取京津两地主要是综合考虑了政治、经济和地理的因素,并且两地的市民相对有较好的教育经历,可以无障碍的理解问卷并且顺利填写问卷。在发放对象的年龄问题上,被调查者主要是青年和中年人,因为这类人群正是当代信用经济的主要参与者,顺理成章的成为个人信用评价的对象。而在性别上,对于被调查者未作要求。整个问卷的发放过程纯属随机式。
(2)样本统计分析。“个人信用信息范围界定调查问卷”共发放853份问卷,有效回收816份。依据统计学原理,本研究小组选取回答为“是”的问卷占有效回收问卷份数一半以上的项目,即选取统计结果选择“是”大于408份的各项。由此,按照统计结果的降序排列,确定出了存款、金融资产持有情况(股票、债券等)、遗产继承情况、收入情况、拥有信用卡数量及额度、有无接受遗产赠予、民间借款还款记录、商业赊欠记录、住房公基金、金融机构贷款还款记录、固定资产、健康状况、保险信息、家庭背景、违法犯罪记录、家庭稳定状况、单位鉴定信息等17项,作为个人信用信息项的核心内容。
从信息分类的大类上来看,个人的财产信息(存款,固定资产等)和个人商业信息(借贷还款记录等)得到了较大程度的关注,构成了个人信用信息项的核心组成部分。另外,个人的健康状况,家庭背景,以及以违反犯罪信息和单位鉴定信息为代表的社会公众信息也是刻画表述个人信用情况的重要信息,成为个人信用信息项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学术理论
基于上述问卷调查的结果,并结合个人信用信息调查获取利用的相关理论,笔者认为,在运用过程中可将个人信用信息项如下分类处理。
(1)个人识别信息。描述个人的基本信息,包括姓名,健康状况,家庭背景等。以上基本信息在未得到当事人的许可的情况下,授信机构不允许私自传播与公开。
(2)信用交易信息。此类信息应既包括反应个人财产的信息(如存款,固定资产、金融资产持有情况等)又应该包括反应个人信用交易的商业信息(如银行信贷记录,民间借款还款记录,商业赊欠记录等)。既从客观上反应了个人可承担的受信额度,又从主观上刻画了个人的信用状况。
(3)收入及就业信息。信息项大致包括固定收入,遗产赠予情况,以及职业,工作经历等。该类信息以求反应个人的经济收入来源,确定个人现金流入项,以保证授信者在授信期间的资金安全。
(4)公共信息记录。主要包括个人违法犯罪信息和单位鉴定信息等,以反映个人在社会上遵纪守法的情况。
在实践过程中,还可以增加个人信用信息的查询记录,即个人信用档案被查询的记录,反映个人寻求信贷和雇佣机会的频率。
3、政策建议
(1)制定个人信用管理领域术语标准,明确界定个人信用信息的内涵。标准的确立应以科学的信用概念体系为基础,兼顾国际趋势和中国特色。在充分参照国际及发达国家现有术语和定义的基础上,按照“精而专”的原则,重点精选了内涵或外延比较明确的个人信用信息内涵及其他基本信用专业术语,并结合中国实际和信用行业的发展趋势和特点,对个人信用信息内涵及其他基本术语的内涵或外延上做了适当的完善和发展。
(2)出台规范采集,使用,传播个人信用信息的法案,加强相关行业的监管。首先,明确信用专业机构可以采集和使用的信用信息范围;第二,界定与消费者个人信用信息相关的个人信息保护范畴,并明确对个人隐私等特殊个人信用信息的保护措施;第三,明确政府部门及其相关机构信用信息公开的内容、范围和具体方式;第四,对信用专业机构采集和使用信用信息的权利与义务做出明确规定。
(3)促进个人征信数据库建立。结合中国实际,笔者认为最为适宜的模式选择应该是民营化经营的模式,政府给予一定的扶持和鼓励。在征信数据库的建立过程中,对于涉及消费者个人信用信息的保护问题,应依据保护个人信用信息的法案,进行有效监管。
个人信息 篇8
我们在享受新技术带来的便利之余, 也承受着其给人类增加的新的风险。个人信息的法律保护, 就是人们要面对的一个现实而迫切的问题。
一、什么是个人信息
作为展开的讨论的基础, 我们先从个人信息一词入手。
英文information (信息) 一词来源于拉丁文informatio, 原意是解释、陈述。《辞海》关于信息的定义是:音讯;通信系统传输和处理的对象, 泛指消息和信号的具体内容和意义。《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关于信息的定义是:符号、信号或消息所包含的内容, 用来消除对客观事物认识的不确定性。信息论的创始人申农 (Shannon) 有个经典语句:信息用来消除不确定的东西。
笔者认为, 个人信息是人类利用自己的符号系统对对人特征的描述。其中既有反应人的生物属性特征的, 如血型、DNA、性别、年龄、身高、体重、出生地、健康状况等;亦有反应人的社会属性特征的, 如姓名、学历、联系方式、财产、家庭、社会关系等。当上述信息以电子数据的方式存在时, 即为我们所说的个人数据。
二、为什么要保护个人信息
在心理学上, 人与人沟通时, 有个安全距离原则, 过近了, 会给对方压迫感;这种安全距离犹如我们自己的私人空间 (如住房) , 在这个空间里, 你可以展现最原始的自己而不必考虑社会规范的约束, 这个充满安全感的空间可以让个体享有充分的自由。在信息世界里, 也存在着这种个人信息安全的范围界限, 一旦被逾越, 则意味着个人私人空间的被压缩、个人自由的受限, 同时也意味着个人被外界影响、控制的可能性的增大。其实, 我们讨论的政府信息公开正是基于这一道理:信息的公开程度与政府受监督的程度成正比, 政府信息公开的目的也正是对政府可能出现的不规范行为的制约。只是相对于个人信息的被公开, 这种制约是具有正当性基础。
可以说, 个人信息保护最重要的意义就在于防范不必要的风险, 给自由的绽放提供一个安全的避风港。然后, 在大数据、云计算的时代, 我们必须正视个人信息日益凸显的财产价值。并且, 个人信息中属于个人隐私、与人格权有涉的部分将会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常量, 而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的兴起, 个人数据的搜集、处理与应用将更为便利和广泛, 数据的规模呈几何量级的递增, 个人数据的财产权益将不断增长, 财产权属性将不断增强。
但自由与财富, 就价值位阶而言, 可能自由对人们的意义更为深远。讨论个人信息权利的属性时, 这一点应尤为注意。
三、个人信息保护的特殊性
蒸汽机的发明、电力的应用、原子能技术的发展, 每次引起人类社会深刻变革的新技术孕育之初, 其高昂的成本非寻常百姓可以企及, 因而每次新技术革命在促进社会整体进步的同时, 亦加剧了技术的垄断与财富的集中。然而, 当前以新一代移动通信、物联网等为代表的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 其带来的不仅仅是人们“身外之物”的垄断与集中, 也将人类自身变成了技术变革的客体。
以人类自身的信息记录为载体的技术变革, 亦将挑战人之所以为人的社会基本价值, 个人信息人格与财产的双重属性, 是人们必须冷静面对的现实问题。有鉴于此, 在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洗礼、尤其是二战中纳粹集权主义对于人们自由及生命的戕害的欧盟各国, 对涉及个人隐私及自由的个人数据极为看重。在欧盟个人数据保护指令的立法说明中, 强调了个人数据保护立法对于守护和平、增进自由及促进宪法意义上的民主等重大社会价值的积极意义。《欧盟基本权利宪章》第八条就明确了个人数据权 (the right to the protection of personal data concerning him or her) , 赋予其宪法层面的意义。技术进步带来的未必是人类的解放, 亦有可能是对人的更隐蔽、更深刻的奴役。目前正在发酵中的“棱镜门”事件正是新信息技术革命可能给我们带来的风险的初步显露。
四、个人信息保护的限制
1、网络治理的需要
在现实生活中, 出于秩序与安全的需要, 人们让渡一部分权利出来从而形成了国家权力。在网络空间亦然, 人们需要让渡一部分个人信息以供网络社会治理之需, 其本质就是剥夺了部分个体的自由空间, 而留给国家公器留有施展的余地。不过, 此处需要注意两点:一是界定好公共服务部门占有个人信息范围, 二是公共服务部门所占有的数据的处理。
当前最精准高效的信息持有者是各级公共服务部门。目前这些单位所持有的尚未被“唤醒”的信息是各方经营者所垂涎的对象。在此, 既要警惕行政管理部门在追求政绩的过程中对个人信息可能的直接戕害, 也要提防其对所掌控个人信息的不当使用或有偿转移。
2、表达自由的需要
其实, 即使是在现实生活中, 对于人们的个人信息保护亦有着严格的限定, 各类平面媒体正是籍于此得以发展和繁荣, 人们亦由此开始自己认识与改造世界的历程。而在自媒体时代, 每个人不仅成为了信息的受众, 亦是信息的源头, 人们的表达自由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公权力的运行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监督。需要警惕各种假保护个人信息之名、行约束表达自由之实的不当之举。
3、经济发展的需要
在不久的将来, 海量数据将像今天的石油、电力等能源一样, 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性资源, 而这些海量数据的绝大部分都将与个人信息有关。个人与社会之间的信息交换, 不仅有助于社会的进步, 亦是个人自我发展的必由之路。一个不与社会发生信息交换的个体, 将成为信息社会的孤岛。
4、个人的权利放弃
对于主体主动公之于众的个人信息——不论这些信息的敏感性如何——都意味着信息主体就该部分信息部分权利的放弃, 不过, 尽管他人可以不受约束地传播该部分信息, 但不能对信息内容通过删减、组合等形式歪曲信息的内容。
摘要:个人信息的法律保护不仅体现了个人信息的财产价值, 对维护人的自由与尊严更有着深刻的意义。鉴于信息的合理利用对社会进步与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讨论个人信息保护时, 亦应对个人信息予以必要的限制。
素数与个人信息加密 篇9
1977年, 麻省理工学院一群数学家和计算机专家罗纳德·里维斯特、爱迪·沙弥和伦纳德·阿德李曼为了制成私人密码本, 应用素数特性编制密码系统, 被称作RSA码。
于是现在所用的某些最好的密码是依靠素数创制的。在这些密码中, 字母被转换成数字, 某些计算程序较易创制但极难破译。
我们个人却不需要过于复杂的加密方法, 比较实用的是设置个人密码和个人信息加密传递。
1设置个人素数密码
如今, 银行卡、上网、发邮件、QQ, 都需要设置密码。简单了不安全, 复杂了自己也会忘记, 几种密码还会混淆。如果单纯使用生日数码, 好记却不安全。
常用的是六位到八位的数字密码, 可以设置嵌入生日数码的素数密码, 既具有个性特征有便于记忆。
一位生于1966年7月5日, 生日数码是196675, 可以查阅《奇珍素数荟萃》随书光盘的“九位四君子素数卷”, 就有四个素数可供选择作为素数密码:719667581, 719667583, 719667587, 719667589。
某同学生日是1993年12月26日, 生日数码是19931226, 查阅电子版《德人素数表》“卷199”, 就有四个素数属于他的素数密码可供选择:1993122631, 1993122641, 1993122647, 1993122671。
如果某孪生兄弟 (姐妹) 生日数码是199835, 想在生日数码前面冠以66。上述两种光盘没有十二位的素数, 可以在电子版《经典素数表》查阅。
很幸运, 有几对十二位孪生素数嵌入了他们 (她们) 的生日数码, 可以选作素数密码:661998353561, 661998353563或661998356777, 661998356779。
十二位素数已经比较安全, 自己只需记住前后几个数字。
田纳西大学的克里斯·考德威尔说:“素数因为难找而出名。
这有点像发现钻石, 出于某种原因人们认为它们就像钻石, 因此它们就有价值。”现在素数派上用场了, 具有个性的素数密码珍贵难得, 堪称钻石密码。
2应用素数特性加密个人信息
如果您需要将个人密码或个人信息传送给亲友, 可得慎重!
QQ, 电子邮件, 手机传递, 都是在开放空间传播的, 并不十分安全, 需要先加密再传递。
在数论中, 裴蜀等式是一个关于最大公约数的定理:对任何整数a与b和它们的最大公约数d, 未知数和的线性方程ax+by=m当且仅当m是d的倍数时有解。
裴蜀等式有解时必然有无穷多个整数解, 特别地, 方程:
当且仅当整数a和b互素 (没有公因数) 时有解。
根据我们编制密码的需要, a、b、x、y只需在自然数 (包含0) 范围内取值。则不定方程 (1) 可以简化为:
只要其中p是素数且a≠p, a与p就没有公因数, 因此方程⑵有 (整数) 解。
在选定素数p时, 有集合N={1, 2, 3, ……, p-1}, 对于给定的a∈N, 方程⑵有一对且只有一对解x与y, 其中x∈N, y=0, 1, 2, 3, ……, p-1。
用实验法解方程 (2) :
在选定素数p又给定a的情况下, 依次取y=0, 1, 2, 3, ……, p-1进行试运算, 会得到唯一的x同a对应。例如选定p=11, 当a=2时, 试运算到y=1的时候, 就得到x=6;当a=5时, y=4的时候, 就得到x=9。
应用方程 (2) , 选定素数p, 建立自然数码a同数码x的一一对应关系, 可以实现个人信息加密, x就是加密数码。
如果我们要传送密码k, 对于k中的各个数字a, 只需找出方程 (2) 中的x与y, 以x代表a, 就可以实现信息加密, 而后通过电子邮件、短信或者QQ传递。
于是有了如下几种个人信息加密的方法:
1) 应用加密数码传递数据
我们选取p=11, 解方程 (2) , 建立a与x的对应关系:
比如要传送密码k=195733, 根据上表的对应:9→5, 5→9, 7→8, 3→4。
传递加密数据k'=159844就可以了。虽然方程⑵是公开的, 但是素数11只有接受的亲友知道, 对方可以根据解方程⑵来读取原数据信息。如果选取的素数p比较大, 他人即使截获, 一时是难以破译解读的, 传递起到了加密的作用。
表1中, a是自然数码, x是对应的加密数码。保留y仅作为验算参考。从2到9的8个数字有40000多种不同的排列, 选取不同的素数p, 自然数码同其对应的加密数码会有不同的组合, 不同的素数p得到的对应组合是不容易重复的。因此, 0与1是可以加密也可以不加密的。
2) 数字与字母混合的信息加密
如果能够建立英文 (汉语拼音) 字母 (以下简称字母) 同数码的对应关系, 那就能传递语言信息了!字母本身是有顺序序号的, 建立序号同加密数码之间的对应关系, 也就建立了字母同加密数码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很多人对字母序号很熟悉, 编制与解读均是得心应手的。
为了使用英文 (汉语拼音) 字母方便, 我们用希腊字母α表示自然数码, β表示加密数码, γ表示需要传递信息的字母或数字, 而δ表示素数。
比如选取δ=37, 可以有如下的编排方法:先按字母序号的顺序排列, 后按数码从小到大顺序排列, 这样便于编码和解读。
如果自然数码α同传递信息γ的对应关系按照表2这样的顺序排列, 加密和解读双方都比较方便, 属于常规排列。加密数码β会随着选取的素数δ而改变, 起到了信息加密传输的作用。
选取δ=59, 按照常规排列, 得到相应的对应关系:
表3前36个自然数码α与传递信息γ的对应关系跟表2相同, 但是加密数码改变了。只要选取不同的素数, 加密数码随之改变。因此选取的素数必须保密!
现在我们要传递信息是:Happy birthday to you!2013/5/4。
选用δ=59的表3作为“密码本”, 两个传递字母 (或数字) 的加密数码之间空1格, 两个单词之间空3格, 有下列的加密短语传递给对方亲友:
37 1 48 48 26 30 46 23 3 37 15 1 25 3 4 25 4 45!35 41 3557/40/2。
接收方收到以后, 根据被告知的保密素数59和方程 (2) , 可以编制同样的“密码本” (表3) , 解读出Happy birthday to you!2013/5/4。翻译出来就是祝您生日快乐!2013年5月4日。
3) 信息超常规加密
信息常规加密主要是靠选取不同素数起到加密作用, 为了更安全, 可以采取超常规加密设置。
我们选取素数δ=101为例, 这时候有100个自然数码与加密数码相对应, 就可以不必按照常规顺序从1开始设定字母和数字的加密, 可以选择其它区间设定字母, 另选区间设定自然数码。
这样建立的传递信息同加密数码的对应关系, 称之为超常规加密。编制超常规密码, 安全性增加, 破解难度也增加。当然需要制定发收双方都知道的解读规则。
选取素数δ=101, 从自然数码51到76的26格设置字母a到z, 从自然数码90到99的10格设置从0到9的数字, 解方程 (2) 得到:
此处设置的时候还是“有章可循”的, 有序的设置比较便于编制和解读。当然可以选择其它区间进行设置, 得到完全不同的“密码本”。因为设置不同得到的“密码本”是不同的, 因此表4可以多用, 成为通用“密码本”。
不论采用常规的还是超常规的加密, 选取素数比较大的话, 即使第三方得到加密所选用的素数, 运算方程又是公开的, 除非专业人员, 需要花费较长时间才能计算出与自然数码和相对应的加密数码, 在短时间内是不容易被破译的。如果是超常规加密, 更是“丈二和尚”摸头了。
显然, 读者可以尽情发挥, 选择更大的素数, 采用自己的加密方法。
需要强调的是, p (或δ) 必须选取素数才能建立如上所述的一一对应关系, 而且所选取的素数务必保密!这是素数在密码领域的妙用。
参考文献
[1]张君达, 方金秋, 许华棋.整数基础知识.北京出版社, 1985, 6 (2) .
[2]王世强, 史璟.素数与一种简单密码, 中小学数学 (中学版) , 2010 (5) .
[3]马朝翰, 严德人, 马长冰.奇珍素数荟萃.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12, 5.
个人信息的民法保护 篇10
(一) 内涵
个人信息在理论上存在着如下几种定义:关联型、隐私型及识别型。关联型定义学说认为:个人信息并不仅限于与个人之人格或私生活有关者, 个人社会文化生活及作为团体组织成员之活动, 以及其他与个人信息有关联之信息, 全部包括在内; (1) 隐私型学说认为个人信息指多数人所不愿意向外透漏或不希望他人知道的相对敏感的信息;识别型学说认为个人信息是指个人的姓名、住址、出生日期、身份证号码、医疗记录、人事记录、照片等单独或与其他信息比照可以识别的特定的个人信息。 (2)
综合以上的论述, 我更倾向于识别型定义, 理由如下:个人资料是代表人、事、时、地的一种序列符号 (不以文字为限) (3) 。相比于个人信息, 个人数据显得过于客观, 忽略了个人信息的主观要素;个人隐私的外延界定只是个人信息中不愿意他人知道的那部分, 若在我国的立法上采用此种定义不利于个人信息的有效利用。
(二) 个人信息的法律属性
目前学界对于个人信息的法律属性一般有以下三种观点:“隐私权客体说”、“人格权客体说”以及“基本人权客体说”。笔者赞同“人格权客体说”因为所有权客体说混淆了人格权利益与财产利益, 个人信息从其本质来说仍然属于人格权益, 具有财产属性的个人信息不能划入物的范围内。隐私权客体说的个人隐私缩小了个人信息的外延。而人格权客体说把个人信息的主观性与客观性结合起来, 科学地阐述了个人信息的属性。
二、信息主体享有的民事权利
由于篇幅所限, 此处的信息主体仅指自然人。
(一) 查阅权
信息查询权是重要的当事人权利, 除非因公益或保密之需要, 任何机关不得任意剥夺。 (4) 查阅权的方式包括两种:信息主体申请、信息管理者公告。这种权利可以让其充分了解自己的个人信息使用情况, 对信息的使用者进行监督。
(二) 知情权
知情权指个人信息主体有知悉本人的信息被何种主体以何种方式在什么时间的情况下使用及处理的权利。因为个人信息的处理者是直接或间接收集到信息的, 在间接收集到的情况下个人信息很可能在某一个环节被不法窃取。知情权就是对这些利益的保护手段之一。
(三) 获得救济权
获得救济权是一种兜底性权利。一旦个人信息遭到了泄露, 就要及时弥补所造成的损失。对于公共部门, 信息主体可以采用投诉方法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对于非公共部门, 起诉可以有效的阻止当事人继续侵害并且可以得到一定的补偿。
三、我国对于个人信息民事立法保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 个人信息界定不明
目前, 我国个人信息的立法保护分散于一些部门法的相关法律规范中, 还没有形成一部统一的、完善的关于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对个人信息的界定不清, 使得对个人信息的保护相当薄弱, 也无法规范政府以及其他组织的行为, 而只能寄希望于行业自律, 使得对于个人信息的保护处于一种缺乏约束的状态之下, 这也导致了在信息化高度发展的当今社会, 公民对于自己个人信息被非法使用的情况毫无知觉, 同时行政机关也在对相关人的管理中无故收集、传递了很多不必要的信息。 (5)
(二) 信息主体享有的权利规定不明确
目前我国的立法仅仅对名誉权、隐私权等做出了明确规定。因此当肖像权等权利受到侵害时, 应将其划入哪种权利就会很难处理。
(三) 对个人信息的立法保护范围过窄
随着个人信息内容的不断丰富, 其蕴含的经济利益也日渐增长, 对个人信息的保护力度也应随之加大。目前我国对个人信息的法律属性倾向“隐私权客体”。但隐私权不同于个人信息, 它属于个人信息的一部分, 采用此种立法保护模式会缩小对个人信息的保护范围。
四、对我国个人信息民事法律保护的建议
(一) 统一立法
出台一部完整的《个人信息保护法》, 明确界定个人信息的定义及范围, 完善相关立法体系。相对应的立法模式应采用识别型来界定个人信息。同时还应规定个人信息遭到侵害时的归责原则, 从根本上遏制个人信息的非法利用。
(二) 建立统一的个人信息保护执法部门
如果只是依靠法律的规制, 不仅会造成高昂的费用支出, 还会达不到法律预期的效果。因此执法层面上要有一个系统的法律运转监督机构, 强化执法人员的素质, 加大对执法人员的考核, 保证执法队伍的高效率执法。
(三) 公民自身应提高法律知识储备与维权意识
公民个人需加强自我保护意识, 不要轻易泄露个人信息。同时应增加相关法律知识的储备, 在自己的个人信息受到不法侵害时懂得如何在第一时间去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注释
11齐爱民.美德个人资料保护立法之比较——兼论我国个人资料保护立法的价值取向与基本立场[J].甘肃社会科学, 2004 (3) .
22 周汉华.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 (专家建议稿) 及立法研究报告[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6.3.
33 齐爱民.个人资料保护法原理及其跨国的流通法律问题之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社, 2004.3.
44 齐爱民.论个人信息的法律保护[J].苏州大学学报, 2005 (03) .
香港的个人信息保护 篇11
个人信息在香港保护得好不好?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因为一方面,香港有亚洲唯一的个人信息保护机构——香港私隐专员公署,也有专门的《个人资料(私隐)条例》,生活其中的人们有理由相信自己的个人信息是安全的;另一方面,香港社会却也经常爆出诸如“艳照门”、“八达通买卖用户个人资料”的轰动性事件,给人们带来种种不安。
独立的专门机构:香港个人资料私隐专员公署
在香港住了稍微长一点时间才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很要好的香港朋友会跟你探讨学习课程,会跟你一起八卦明星绯闻,但是很少会跟你讲他的家庭,分享他的感情;他们会跟你在外边吃饭,但是从来不像内地好朋友那样“亲密无间”,很少见他们邀请你去家里做客;学习和工作之后的生活,他们会觉得是自己私人的事情,没必要与别人分享。香港普通市民大多具有很强的保护自己个人信息的意识,这与个人资料私隐专员公署的积极努力分不开。
成立于1996年8月1日的香港个人资料私隐专员公署非常特殊,并非仅仅因为它是亚洲唯一一家公营的个人信息监管机构,更是缘于它的完全独立性,不受香港任何机构的管治,也不需要向最高行政长官负责和报告,这一点确实比声名远扬的香港廉政公署还“牛”。因此,很多人因为津津乐道于香港廉政公署雷厉风行的执法,进而猜测香港个人资料私隐专员公署也应该是一个“厉害角色”。但事实上,它的职责只是监察香港法例第486章《个人资料(私隐)条例》的施行,其重要目标也只是确保个人和公司(其他机构)认识自己在个人信息保护领域的权利和义务。
香港个人资料私隐专员公署平日里最多的工作不是凭借强力手段打击对个人信息的侵犯,而是通过教育、宣传和推广,培养香港公众尊重个人信息的文化。普通公民可以在公署官方网站上预订每个月2-3次的隐私权保护讲座,公署也经常会派员到香港的酒店和医院宣传推广“如何保护个人资料”,还会在电视节目上提醒公民要善于保护自己的个人信息。
孩子是文化养成的向上生长力量,公署为了培养香港青少年的个人信息保护意识,煞费苦心。在他们的官方网站上有专门为青少年设计的栏目。公署工作人员也充分考虑到青少年对法律知识的接受方式,用不同种游戏代替说教来普及个人信息相关的法律知识。譬如说公署会联合香港青年协会合办“隐私新节‘拍’广告短片创作比赛”,参赛者制作一段一分钟以“尊重隐私”为题的电视宣传短片,获奖者不但可以获得现金和电脑产品等物质奖励,而且他们的获奖作品更有机会在电视上播放,供全香港观众欣赏。这样的荣誉感可能比物质奖励更能给孩子带来成就感。而正是在这样的参与体验和成就感培养当中,让青少年潜移默化地认识和了解了基本的个人信息保护法律知识。
温柔公正的法律防线:《个人资料(私隐)条例》
公署虽不是一个执法机构,但是对侵犯个人信息的行为,它会责无旁贷地认真处理投诉,也会积极主动地出击调查和发出改正通知。根据《个人资料(私隐)条例》,如果香港居民感觉自己的个人信息被非法泄露或者不当商业使用,受害者可以向个人私隐专员投诉滥用资料者。
但是公署并不会对每一个投诉都做出调查,按照《个人资料(私隐)条例》规定,如果他们认为投诉所涉及的行为是微不足道的,这种行为只对投诉人造成轻微的损害或不便;或者投诉是无理取闹或不是真诚做出的;投诉是因为私人恩怨或其他和个人信息无关的因素引起的等等,这些投诉都不会被受理。比如,2010年末,黄先生为儿子数月前遭杂志跟踪偷拍一事,去信个人资料私隐专员公署求助,公署就没有受理,报纸报道黄先生因此怒斥“这个政府是不是空的啊?那么会推卸责任”。其实他不明白,隐私专员公署跟政府无关,政府也不能命令隐私专员公署受理或者不受理某个投诉。
更普遍的情况是,在接到投诉并核实投诉人的身份后,私隐专员公署会辨别证据真伪,再展开调解,或正式调查。如果经过初步查询后,公署发现投诉对象没有违反条例任何规定的表面证据,他们也可以终止调查。假如举报属实,私隐专员发出执行通知,要求违规者改进。如果公署觉得违规者有可能重犯,也会出一个执行通知,此人必须遵守执行通知。2006年初,一所学校为了记录出勤情况和提供午膳及图书馆服务而收集职员及学生的指纹。有学生向个人私隐专员公署投诉,公署调查后认为这一做法违反《个人资料(私隐)条例》,发出执行通知校方立即停止这一做法,并销毁已经收集的指纹。
不管是教育、宣传,还是调查、执行通知,其实都是以很温和的方式开展。即使《个人资料(私隐)条例》祭出的“最高处罚”也显得 “温柔”,在其第九部分第六十四条,有十条规定了可被认定为犯罪的侵犯个人信息的行为,其中就有如果不遵守个人私隐专员的执行通知,当事人可能被处五万元罚款和两年的监禁。事实上,香港个人资料私隐专员公署建立多年以来,并没有很多人或者机构因为侵犯个人信息而被科以“最高处罚”(两年监禁和罚款五万元)。这个“最高处罚”在香港的法律里其实只是“小儿科”,也被极其谨慎地适用,原因正如前专员吴斌接受媒体采访时所言:“我自己觉得这个条例是比较温和有柔性的,条例最终是希望培养一个个人信息受到尊重和保护的社会。所以我们更重视教育和调查。”
不过,现实中可能存在被投诉的个人和企业会被“冤枉”的情况,为此,《个人资料(私隐)条例》尽量做到了公正,给被投诉的个人和企业提供充分救济的路径,尽量向亚里士多德所言的“中道的权衡”那样的良法靠近。按照条例规定,如果被投诉的个人或企业不服私隐专员公署的调查和裁决,可以向私隐专员公署行政上诉委员会申诉,如果被驳回,可以向香港高等法院提出司法复核。
2008年,私隐专员就吃到了一个败诉,他们收到国泰航空员工投诉“国泰航空要求长期因病请假的员工提供过去12个月的医疗记录”之后,展开调查并认为国泰航空违反条例的有关条款,遂向国泰航空提出执行通知,要求国泰航空停止有关做法。国泰航空不服,向私隐专员公署行政上诉委员会申诉,被驳回之后又向香港高等法院提出司法复核,最后高等法院判决国泰航空司法复核胜诉。这个败诉并没有损害私隐专员公署的声誉,反而增加了人们对其在积极保护居民个人信息方面的信心。可见,由《个人资料(私隐)条例》构建的个人信息保护防线温柔又公正。
香港居民若遇到个人信息侵权事件,除了可以向私隐专员公署提出投诉之外,也可以向法院提出起诉,其实,香港普通法中并没有明确隐私权是一项独立的权利。即使这样,对个人信息的侵权行为还是可以向法院提出起诉,只不过当事人无法获得直接的法律救济,而必须诉诸其他民事侵权的诉讼因由,通过间接的方式寻求保护。根据普通法制度,这些因由主要包括“侵犯他人土地”、“妨害个人安宁”、“违背信任”、“侵犯版权”、“违约”、“有意施加精神压力导致身体伤害”、“侵犯他人人身”、“诽谤”、“恶意谎言”等。
其实有很多居民认为《个人资料(私隐)条例》太过温和,缺少保护的力度,所以面对个人信息侵权事件,他们选择了法院而不是选择香港个人资料私隐专员公署去救济自己的权利。在“艳照门”事件中,有关当事人均未主动向个人资料私隐专员提出投诉,而是采纳了代表律师的意见,首先承认自己拥有有关照片的版权,方才遏制了其进一步传播。
信息时代的个人信息保护
专门的机构、温柔又公正的法律防线、隐藏但坚固的普通法盾牌,看似完美的保护个人信息的组合在信息时代的今天,事实上正在经历一次又一次考验。
2008年,先是医院陆续发现病人资料遗失,后有汇丰银行近16万名客户的资料失窃,之后泄密事件再次升级,香港入境处的秘密文件竟然出现在网上;2009年,一名浸会大学职员处理招生申请时,不慎将附有190名申请人个人详细数据的计算机档案外传;2010年,八达通公司在听证会上承认“自2006年起向信诺等两家保险公司出售近200万名客户的个人资料,非法获利4400万港元”,之后媒体又爆出香港有六家银行在过去五年里,将总计60多万名客户的资料透露给第三方。
这些考验自然引起了多方质疑,这些质疑有的来自普通居民,有的来自法律学者,有的来自政府,而他们大多是冲着香港个人资料私隐专员公署和《个人资料(私隐)条例》而去,很少质疑普通法对个人信息保护的不力。其实,香港个人资料私隐专员公署自身每年也都会对自己的工作和条例做认真的检讨,仅仅2010年检讨《个人资料(私隐)条例》的公众咨询报告就有186页,涉及“直接促销”、“资料保安”、“当事人的权利”等议题,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对“个人资料私隐专员的法定权力和职能”、“罪行和制裁”这两个方面的检讨。
无独有偶,在“八达通出售用户资料”事件前后,前任个人资料私隐专员吴斌称,“长远而言,建议将出售个人资料刑事化”,而现任专员蒋任宏也期待“港府能修例加强私隐专员的执法能力,及加重违反私隐的罚则”。身为专员,他们这样建议也是因为深知《个人资料(私隐)条例》和个人资料隐私专员公署的不足,主要在于:一方面,个人资料私隐调查报告不具有约束力。另一方面,个人资料隐私专员监管权力有限。面对有企业违反个人资料私隐条例,私隐专员只能要求机构改善,劝告无效后才会提出检控。在面对有可能要提出检控的违规事件时,专员就要将案件的调查交给警方处理,他也没有代表市民向违规者申索的法定权力。
究竟要不要赋予私隐专员刑事检控违例机构和个人的权力?要不要硬化法律防线,对个人信息侵权者苛责严重的刑罚?对这些问题的争论,其实从信息成为一种商品,互联网繁荣以来,都没有停止过。只要合意自由、信息自由的商业精神和个人安宁安全隐私人权保护的冲突在既定的社会发展中没有得到很好的平衡,以上两个问题都不会很容易得出确定的答案,总之,变数在两组价值的冲突与协调中长久存在。
但是,无论《个人资料(私隐)条例》和个人资料私隐专员公署对个人信息保护的力度和范围变与不变,或者抛却两者的贡献完全不谈,个人信息受到侵犯的居民仍旧可以通过法院,借由其他民事侵权的诉讼因由,间接但是有力地保护自己的权益。不能忽略的是,其实《个人资料(私隐)条例》第六十六条已经规定:“任何人可以向违反规定的资料使用者提出民事索偿”,也就是说不管“个人资料私隐专员的法定权力和职能”、“罪行和制裁”这两个方面是不是朝着强硬化发展,个人信息受到侵犯的居民都可以通过两种民事诉讼救济自己的权益。
(作者系香港城市大学法学硕士)
当心!
你的隐私快要泄露了
注意那些街头各行业的调查问卷,不要为了一个小礼物而去填写,特别是在个人信息的那些空栏里。
疏忽了手机卡客服密码的后果就是,大家都知道你给谁打了电话,谁又给你打了电话。
妥善处理作废的飞机票,因为那上面印着你的很多真实信息。
求职和婚介网站上注册的信息,不要无限制地保持公开状态,可以理解你找工作和配偶的急切心态,但那上面的信息实在太过于详尽了。
不要以为你简单地删除旧硬盘和旧手机列表里的文件就可以了,现在随处可见的数据恢复软件很轻松地就能恢复所有的数据。
当心你的Vista电脑操作系统,它非常智能,会自动记录用户的信息以方便下一次的操作。
没错,就是你的激光打印机,越来越多的生产商在它系统内配备了一种可以在打印页面上留下黄色小点的技术,通过这种小点可以追查到打印机的序列号,并最终识别你的身份。
看管好你用数码相机拍的照片,不要在网络上得瑟,它保存了一些拍摄参数,很有可能还有你的相机序列号,如果你的照片激起了某些人的“兴趣”,通过序列号便能找到你。
赶快清除你操作电脑时留下的历史痕迹,因为它会告诉别人你上过什么网,看过什么电影,搜索过什么关键字等等。
个人信息 篇12
一、个人信息的含义
个人信息也被称为个人隐私、个人数据或个人资料。而对个人信息的概念,学术界则有着截然不同的定义:有的学者认为,“所谓个人信息,包括人之内心、身体、身份、地位及其他关于个人之一切事项之事实、判断、评价等之所有信息在内。”有的学者认为,“个人信息是指社会中多数所不愿向外透露者(除了对朋友、家人等之外);或是个人极敏感而不愿他人知道者(如多数人不在意他人知道自己的身高,但有人则对其身高极为敏感,不欲外人知道)。”有的学者则主张,“个人信息是指个人的姓名、性别、年龄、血型、健康状况、身高、人种、地址、头衔、职业、学位、生日、特征等可以直接或间接识别该个人的资料。”相比而言,第一种观点对个人信息的界定过宽,而第二种观点则过窄,笔者赞同第三种观点,因其较准确地反映了法律所应保护个人信息的范围。其中,所谓“识别”,就是指信息与本人存在某一客观确定的可能性,即通过这些信息能够把个人直接或间接地“认出来”。
二、网络下个人隐私权的内涵及其权利内容
如前所述,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传统意义上的隐私权已演变为网络环境下的隐私权,即隐私权保护的主要是个人信息,因此也可称之为个人信息权。个人信息权是指个人信息本人依法对其个人信息所享有的支配、控制并排除他人侵害的权利,其权利内容大体包括:
1.信息决定权。本人得以直接控制与支配其个人信息,并决定其个人信息是否被收集、处理与利用,以及以何种方式、目的、范围被收集、处理与利用的权利。
2.信息保密权。本人得以请求信息处理者保持信息隐秘性的权利。
3.信息查询权。本人得以查询其个人信息及其有关的处理情况,并要求答复的权利。
4.信息更正权。本人得以请求信息处理者对不正确、不全面、陈旧的个人信息进行更正与补充的权利,具体包括个人信息错误更正权(本人对于错误的个人信息有更正的权利)、个人信息补充权(本人对于遗漏或新发生的个人信息有补充的权利)、个人信息更新权(本人对于过时的个人信息有要求及时更新的权利)。
5.信息封锁权。在法定或约定事由出现时,本人得以请求信息处理者以一定的方式暂时停止信息处理的权利。
6.信息删除权。在法定或约定事由出现时,本人得以请求信息处理者删除其个人信息的权利。[1]
7.信息报酬请求权。本人因其个人信息被商业性利用而得以向信息处理者请求支付对价的权利。特定的信息处理者必须在对信息控制、处理与利用前后向本人提供一定的报酬。
三、个人信息采集过程中存在的侵权行为
在互联网上,用户的个人资料作为一种重要的网络资源被收集和利用是无法避免的,这势必会对用户的网络隐私权造成侵害。在网络中侵犯他人隐私权是指“未经他人许可、擅自通过网站上自己或他人的主页,将特定的他人隐私公诸于众,或擅自通过第三人、第四人等发送E-mail的方式宣扬特定的他人的隐私,情节恶劣、后果严重的行为”。网络侵犯隐私权的行为主要表现为:
(一)一般侵权行为的表现
1. 个人信息搜集。
个人信息搜集包括政府部门、私营机构和新闻机构对个人信息的非法搜集或搜集错误信息等。
2. 个人信息分析。
政府部门、私营机构、新闻机构都有可能对从网络上搜集到的个人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很有可能产生与当事人真实情况不符的“资料形象”,从而做出错误判断或行为。
3. 个人信息传输。
即拥有个人信息的机构、个人在未征得当事人同意的情况下,不当泄漏;擅自在网上宣扬、公布他人隐私;未经授权在网络上宣扬、公开或转让他人或自己和他人之间的隐私。个人未经授权进入他人系统收集获得资料或打扰他人安宁;未经授权截获或复制他人正在传递的电子信息。这类“侵权者”大多是黑客(hacker)。
4. 个人信息使用。
主要表现为学校、社会团体、政府部门、商业机构等对个人信息超出原定目的使用。
5. 个人信息存储。
主要表现在非法进入私人的信息系统,或非法打开他人的电子邮箱,刺探个人信息。
(二)商业机构的侵权行为
大批专门从事网上调查业务的公司进行窥探业务,非法获取、利用他人的隐私。某些网络公司使用具有跟踪功能的cookie工具浏览和定时跟踪用户站上所进行的操作。Cookie将自动记录用户访问的站点和内容,并将详细资料发送到网络公司中,网络公司根据这些资料掌握个人的情况,并建立庞大的资料库。这可能导致某些用户重要信息的失窃,例如股票信息、信用卡资料等。或通过cookie监控用户上次网上购物的经过,然后向该用户的电子邮箱中发送相关产品的广告,或者在此基础上对用户进行分析,判断该用户的个人爱好,家庭中是否有学生、小孩或老人以及可能是做什么职业的,可能需要哪些商品等,在该用户下一次访问时首先推销与其上一次所购物品配套的其他产品或开始出现各种各样的商业广告、推销单等。虽然这体现了网站的个性化服务,方便了用户,但这种做法也构成了对用户个人信息隐私权的侵害。
(三)部分软硬件设备供应商的侵权行为
有些软件或硬件厂商在自己销售的产品中埋下伏笔,用于收集消费者的隐私。例如,英特尔公司1999年就曾在其PⅢ处理器植入“安全序号”。每个使用该处理器的计算机在网络中的身份极易识别,从而可以监视用户接、收发的信息,使计算机用户的私人信息受到不适当的跟踪。对于这种侵权行为的识别需要极高的技术要求,所以个人是无法得知的。这就需要特定的法律对其加以规范,因为软件和硬件在全球范围内的流通性和其供应商的不同地域性,一部全球性的规范性文件的出台对制约供应商的侵权行为是具有极大意义的。
(四)网络服务提供商的侵权行为
网络服务提供者包括网络连线服务提供者(IAP)、网络平台服务提供者(IPP)和网络内容服务提供者(ICP)。商家在利润的驱使下采取种种技术手段取得上网者的信息。如当网络服务提供者在向网络用户提供诸如邮箱、论坛或会员服务时,一般要求用户注册个人信息,如身份证号码或手机号码等。网络服务提供者为了扩大网民数量,为了自身经济利益,相互交换客户信息,这是对用户个人信息隐私权的侵害。当网络服务提供者在与合作方发生分歧而自立门户是,又会出现个人数据被擅自复制的问题,两家或多家业务相同的电子商务网站拥有着同一批用户,各网站不停地往会员的电子邮箱里发邮件,或者要求会员修改密码、检查资料。未征得用户同意而对其个人数据加以复制,致使其个人数据存储于多个网站或在复制过程中灭失,这也是对用户个人信息隐私权的侵害。
四、国际社会对个人信息隐私权保护的立法现状
以各种方式获得个人信息,并由此产生的隐私权保护问题并非网络环境下独有。然而,网络具有多媒体的特点,使得快速、高效地收集、存储、修改和传播个人信息成为可能。这是传统社会所不能想象的。因此,各国均需要对网络环境下的个人信息保护予以特别的立法规制。
从世界范围来看,最早的个人信息保护立法是德国黑森州《1970年数据保护法》。此后,各国陆续颁布各具特色的个人信息保护法。当然,在同一大背景下,各国立法也在称谓上略有区别,形成两种模式:一是采用“个人隐私”称谓的立法例,如美国《1974年隐私权法》、加拿大《1982年隐私法》等;更多的则是采用“个人信息或个人数据”等相关称谓的立法例,如德国《1977年数据保护法》(1990年、1994年、1997年、2001年修正)、瑞典《1998年个人数据法》、日本《2003年个人信息保护法》等。
从国际组织立法来看,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简称经合组织)与欧盟的努力值得一提。前者在1980年颁布了《隐私保护与个人数据跨界流通指南》,这是国际上开展个人数据保护的标志性法律文件。该《指南》在第二章(第7-14条)国内适用的基本原则,规定了个人数据保护的八大原则。这八大原则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成为许多国家开展立法的基础。
1.限制收集的原则。应当对个人数据的收集加以限制,收集任何数据都应当采取合法的、公正的手段;必要时,应当得到本人的同意或者告知本人。
2.资料内容完整、正确的原则。个人数据应当与使用的目的有关,且在特定目的范围内必须保持完整、正确和时新。
3.目的特定化的原则。个人数据在收集时,目的应当是确定的,禁止超出目的范围收集、处理和利用个人信息。
4.限制使用的原则。除非本人同意,或者法律另有规定,个人数据不得被公开、被他人取得或者被以特定目的以外的目的利用。
5.安全保护的原则。个人数据应当以合理的措施加以保护,避免发生个人数据的意外灭失、被不法接触、破坏、使用、修改或者泄露的风险。
6.公开的原则。对个人数据的收集、处理与利用一般应当保持公开,本人有权知悉个人数据的收集与利用的情况;应当存在有关个人数据的开发、实践和操作规则的公开政策;应当提供现实可行的手段,证实个人数据的存在和性质、被使用的目的以及持有人身份和住址。
7.个人参与的原则。本人对他人所持有的自己数据享有如下权利:(1)从世界控制者处知道其是否保有自己的个人数据;(2)在合理期限内、在必要时以合理的费用、方式知悉有关自己的个人数据;(3)在以上请求被拒绝时提出异议;(4)对有关自己的个人数据提出合理异议时,对数据进行删除、修改、完善或者补充。
8.负责解释的原则。个人数据的控制者应当对是否遵守了上述原则作出说明。
欧盟关于个人数据隐私权保护的最重要规定是1995年通过的《个人数据保护指令》。该《指令》在其第二章(第5-21条)阐述了关于传递个人数据合法性的一般规则,也确立了个人数据保护的七项基本原则:(1)没有合法根据,不得处理个人数据;(2)个人数据仅得用于数据主体同意的目的,或者数据收集时数据主体应当合理知悉的目的;(3)处理敏感个人数据时必须得到数据主体的明确同意;(4)个人数据必须准确,必要时应当更新;(5)数据处理与数据收集目的之间应当具有相关性、合适性;(6)数据主体应当被告知数据处理的目的等;(7)数据处理机构应当采取适当的技术和组织安全措施,以防止处理过程中的风险。该《指令》还明确规定数据主体的权利包括四项:(1)知情权;(2)介入权;(3)异议权;(4)不受约束权。
五、我国个人隐私权法律保护的现状与完善的措施
1.个人隐私权法律保护的现状分析
到目前为止,我国并没有制定单独的《个人信息保护法》或《个人隐私权法》,有关隐私权保护的法律规定散见于宪法、法律及其他规范性文件中。如在我国宪法第38、39、40条分别规定了一般人格权、住宅自由权、通信自由权,虽无“隐私权”字样,但隐含着对隐私权的认可与保护。《民法通则》第101条规定公民和法人享有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但没有明确规定隐私权的概念,也没有把隐私权作为一项独立的人格权。《未成年人保护法》、《人民警察法》、《商业银行法》、《律师法》等行政法律、法规也对隐私权的保护作了规定,如《未成年人保护法》第30条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律师法》第33条规定,律师在执业活动中不得泄露当事人的隐私。在有关网络的法规、规章方面,1994年2月国务院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条例》第7条规定: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利用计算机信息系统从事危害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公民利益的活动,不得危害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此为原则性规定。1997年12月公安部制定的《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与隐私权相关的是第5条7款: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利用国际互联网制作、复制、查阅和传阅公然侮辱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信息。但此规定并未具体指明隐私权。而且这些法规、规章的大多数条款是从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角度加以制订的,缺乏对隐私权保护的明确规定。
2.具体完善措施
第一,建立以宪法保护为中心、民法保护为重点,以刑法、行政法、诉讼法等其他法律法规保护为辅助的法律保护体系。首先,应通过宪法明确规定公民享有隐私权,可在宪法第38条增加一款:“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隐私权受法律保护,禁止任何组织和个人非法侵害。”其次,通过民法典的制订,在人身权中增加隐私权的内容,可规定为:“公民享有其私人事务和资料的处理、住宅、家庭、有关财产和亲属关系中的隐私权,不受任何组织和个人的非法干涉。”并通过民法典规定侵害隐私权应承担的民事责任,包括停止侵害、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精神损害赔偿等。再次,通过刑法、行政法、诉讼法等对隐私权的保护作出规定。我国刑法对非法侵入他人住宅和侵犯通信秘密等二项侵犯公民隐私权的行为作了规定,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提请于2009年2月25日开始举行的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审议的刑法修正案(七)草案中,在刑法中增加规定:“国家机关或者金融、电信、交通、教育、医疗等单位的工作人员,违反国家规定,将本单位在履行职责或者提供服务中获得的公民个人信息,出售或者非法提供给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窃取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获取上述信息,情节严重的,依照前款规定处罚”。考虑到目前单位从事上述行为的情况也比较严重,新的草案修改稿在上述犯罪中增加了单位犯罪的规定。草案规定,单位犯此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各该款的规定处罚”。;2009年12月26日由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通过、自2010年7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在第二条中明确把隐私权纳入该法所保护的民事权益当中,并在第三十六条第二款、第三款规定,网络用户利用网络服务实施侵权行为的,被侵权人有权通知网络服务提供者采取删除、屏蔽、断开链接等必要措施。网络服务提供者接到通知后未及时采取必要措施的,对损害的扩大部分与该网络用户承担连带责任。网络服务提供者知道网络用户利用其网络服务侵害他人民事权益,未采取必要措施的,与该网络用户承担连带责任。
第二,加强计算机及网络的立法。目前,我国尚未制定专门的个人信息保护法,只有一些相关规定散见于一些法律、法规和规章中。从1999年开始,新制定的法规或规范中涉及个人信息保护的规定明显增加,其中,国务院发布的法规有约65件,由国务院职能部门发布的规章或规范性文件约有683件,由地方立法机构等发布的地方性规范约有2883件。但遗憾的是,却缺乏一部诸如《计算机信息及网络保护法》这样的基本法。为此,一是通过《计算机信息及网络保护法》的制定,加强对计算机信息和网络的管理,设立专门的网络管理机构,规范网络服务商、网络使用者的权利义务,禁止通过网络散布、传播淫秽、色情、暴力、凶杀、恐怖等不健康的信息。二是制订诸如《个人信息保护法》或《个人数据保护法》的法律或法规。我国可以参照美国、欧盟及其他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立法规定,确立一些关于对我国网络个人信息隐私权保护的原则:
(1)限制的原则:经本人同意以合法、公正的手段在适当场所收集;
(2)限制利用的原则:除本人同意外,不得作目的范围以外的利用;
(3)有关资料内容的原则:符合资料利用的目的,并保持资料的正确、完整,满足使用者对数据准确性的要求;
(4)目的明确公开的原则进行收集目的必须明确公开,个人信息必须是为了专门及法定的目的才能对其进行收集;
(5)公开原则:个人资料的开发、利用遵循公开的政策;
(6)个人参与的原则:个人有权利向资料管理者确认是否保存着自己的资料,并知悉个人资料的内容,还可以请求删除、更正;
(7)安全保护的原则:对资料应采取合理的安全保护措施,确保档案中个人数据的机密,防止泄露;
(8)资料收集限制的原则:禁止对某些敏感数据的收集,比如揭示出身种族,表述政治观点和宗教信仰,透露健康状况、性习惯或刑事犯罪记录等信息的数据;
(9)明确侵权责任和救济措施原则:在立法中应当明确个人信息隐私权一旦受到侵犯的,侵权人应当承担的具体的法律责任以及被侵权人采取何种措施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即救济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