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资金支持

2024-08-14

政策、资金支持(共9篇)

政策、资金支持 篇1

摘要:财政资金支持对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尤其是对加快创业服务平台建设, 引导社会资金参与, 改善中小企业发展环境改善具有重要作用。介绍了中小企业创业基地财政资金支持现状, 分析比较了国家、发达省市和山西省的财政资金支持政策, 指出了中小企业创业基地财政资金支持存在的主要问题, 提出了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创业基地财政资金支持的建议。

关键词:中小企业,创业基地,财政资金,财政支持,山西

财政资金是一个国家社会资金的主导, 一般采取无偿分配方式, 它对社会资金的运作有巨大的控制力和影响力, 直接满足行使和实现国家职能的需要。

财政资金支持对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尤其是对加快创业服务平台建设, 引导社会资金参与, 改善中小企业发展环境改善具有重要作用。其支持对象主要有:基地运营主体、创业企业、服务机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规定, 中央财政预算应当设立中小企业科目, 安排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 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实际情况为中小企业提供财政支持, 设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 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促进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

中小企业创业基地财政资金支持现状

国家财政资金支持政策

国家财政资金对中小企业创业基地的支持政策重点内容为:强化政府公共财政对创业基地支持的核心作用, 扩大中央财政预算资金规模, 加大支持范围, 进一步促进服务平台、服务体系建设, 鼓励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 引导社会资金设立创业投融资、担保机构, 改善中小企业发展环境。具体措施主要有以下5点。一是扩大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规模, 设立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 鼓励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1]。二是加大对孵化器的支持力度, 对孵化器内在孵企业等实施优先扶持, 加大企业项目的资助力度。三是鼓励多种方式建设一批产品研发、检验检测、技术推广等公共服务平台, 对信誉好、服务优、效果显著的示范服务平台, 实行服务补助和奖励表彰等扶持措施, 鼓励专业服务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优质服务[2]。四是鼓励地方加大对服务体系建设的政策支持力度, 推动服务体系建设投入的逐年增长, 重点引导地方、创业投资机构及其他社会资金支持处于初创期的小型微型企业。五是引导社会资金设立主要支持中小企业的创业投资企业, 积极发展股权投资基金, 设立包括中央、地方财政出资和企业联合组建的多层次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基金和担保机构[3]。

发达省市财政资金支持政策

目前, 国内对中小企业创业基地财政资金支持政策较为完善的省市主要为科技资源较为发达地区, 如北京、武汉、西安、上海等。其支持政策主要表现为对国家相关政策的进一步细化, 针对区域实际出台具体实施细则。

北京市在对中小企业创业基地财政资金支持上, 采取了以下4项具体措施。一是设立市和区县两级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 在专项资金中设立创业投资引导资金, 重点向小型微型企业倾斜。二是通过“创业投资加孵化”“跟进投资”及创业投资母基金等方式和手段, 吸引民间和海外创业投资资金向园区创新企业投入。三是建立中小企业专项资金使用绩效评估机制, 健全中小企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管理机制与绩效考核制度。四是加大政府采购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 逐步提高采购中小企业货物、工程和服务的比例, 在同等条件下优先从小型微型企业采购。

陕西省在对中小企业创业基地财政资金支持上, 采取了以下6项具体措施。一是每年安排一定规模的工业集中区建设资金, 支持标准化厂房和孵化器建设;从省级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中列出一定规模资金, 主要用于支持各级中小企业综合服务机构建设。二是支持公共服务平台、创业基地 (孵化器) 、服务平台网络等服务设施建设, 促进各类服务机构为小微企业提供优质服务。三是加大对重点服务内容的补助力度, 通过奖励的方式引导服务机构提升服务水平。四是加大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业务补助、担保费补助、风险补偿、资本金补充和创新奖励, 形成国家、省、市三级配套的专项资金扶持机制。五是实施对经培育成长为规模以上工业的小微企业, 省、市两级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直接奖励企业的扶持政策。六是建立企业上市前期培育扶持资金[4]。

山西省财政资金支持政策

山西省对中小企业创业基地财政资金支持在扩大财政预算规模、强化服务体系建设、金融信用担保体系、政府采购、补助奖励等方面, 结合山西省实际情况做了较为具体的规定。

山西省主要采取了以下5项具体措施。一是逐年扩大山西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规模, 2012年起省级财政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由1亿元增加到1.5亿元, 到“十二五”末省级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规模扩大到5亿元, 主要用于小型微型企业集群发展、服务体系建设、小企业创业基地建设、中小企业融资风险分担和风险补偿、小型微型企业贷款贴息等[5,6]。二是安排不低于年度政府采购项目预算总额18%的份额, 专门面向小型微型企业采购;在政府采购评审中, 对小型微型企业产品可视不同行业情况给予6%~10%的价格扣除;鼓励大中型企业与小型微型企业组成联合体共同参加政府采购, 小型微型企业占联合体份额达到30%以上的, 可给予联合体2%~3%的价格扣除[5]。三是探索设立创业扶持专项资金, 重点支持创业基地的企业开展联合担保、捆绑贷款;扶持和鼓励金融机构、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等参与支持“中小企业银河创业工程”。四是省级小企业创业示范基地纳入省中小企业发展资金扶持范围, 优先支持省级小企业创业示范基地及入驻基地的重点企业, 对信息手段先进、信誉好、服务优、效果显著的示范服务平台, 实行服务补助和奖励表彰。五是安排年度创业辅导服务体系扶持资金, 支持省级小企业创业示范基地及创业服务示范机构的建设。

中小企业创业基地财政资金支持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几年, 从中央到地方为支持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发展制订出台了一系列财政资金支持政策, 如设立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 (基金) , 加大服务体系建设, 引导各级政府部门、服务机构、社会资金参与基地建设等, 并对逐年加大了财政预算资金投入、政府采购规定等作出制度性安排, 有力促进了中小企业创业基地级中小企业发展。但受制于创业基地现有规模偏小, 尚未形成园区效应, 创业基地创业服务体系不完善, 创业企业源挖掘培育需要一定的过程, 社会资本对创业基地及设立中小微企业投融资机构认知度不足等方面因素影响, 财政资金在培育扶持中小企业创业基地上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一是缺乏政策宣传引导力度, 社会覆盖面不全。二是对创业基地建设扶持资金安排较少, 大部分侧重于对基地内中小企业的扶持。三是财政资金在引导中小微创业企业入驻创业基地发展政策规定较少, 中小微企业集群化效应不突出。四是财政资金对社会资本引导作用不明显, 缺乏对社会资本投资设立创业基地、投融资机构明确支持项目及具体细节。

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创业基地财政资金支持的建议

针对财政资金在培育扶持中小企业创业基地上存在问题, 笔者提出以下5点建议。一是尽快出台关于对中小企业创业基地配套政策, 进一步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 在基地培育、认定、服务体系支持、资金补助奖励、基地考核等方面作出具体规定。二是加大创业孵化基地政策资金支持宣传力度, 通过新闻广播、网络媒体、短信平台、户外公益广告、政策巡回宣讲等形式, 扩大政策社会覆盖面、知晓度。三是加大对潜在创业对象引导力度, 挖掘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社区内创业资源, 鼓励积极开办创业企业, 引导创业资源向创业基地集聚。四是逐步形成国家、省、市等多级配套专项资金扶持机制, 明确补助奖励范围及标准, 加大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业务补助、担保费补助、风险补偿、资本金补充和创新奖励。五是加大创业培训工作, 建立健全创业基地从业人员培训标准体系, 加大财政资金补贴力度, 逐步提高创业服务能力和专业水平, 形成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和中小企业群体的良性互动机制, 实现服务体系和企业的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国发[2009]36号) [R/OL].[2009-09-19].http://www.mofcom.gov.cn/aarticle/b/g/200911/20091106616061.html.

[2]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促进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指导意见 (工信部联企业[2010]175号) [R/OL].[2010-04-06].http://www.gov.cn/zwgk/2010-04/21/content_1588478.htm.

[3]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强中关村科技园区的若干意见 (京政发[2005]22号) [R/OL].[2005-11-06].http://www.chinaacc.com/new/63/74/117/2006/1/zh346811381951600212183-0.htm.

[4]陕西省中小企业促进局.关于进一步加强金融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发展的意见 (陕中企融发[2012]131号) [R/OL].[2012-09-18].http://www.smte.gov.cn/admin/pub_newsshow.asp?id=1026513&chid=100051.

[5]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扶持小型微型企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 (晋政办发[2012]42号) [R/OL].[2012-06-10].http://www.shanxigov.cn/n16/n1203/n1866/n5130/n31265/16268646.html.

[6]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山西省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 (晋政办发[2013]30号) [R/OL].[2013-03-18].http://www.shanxigov.cn/n16/n1203/n1866/n5130/n31265/17200163.html.

政策、资金支持 篇2

一、争取政策支持

(一)支持新能源汽车消费,对新能源汽车的购买和通行便利给予支持。(市工信委牵头,市科技局、市发改委、市财政局配合)

(二)推进能源革命试点示范,构建清洁能源消纳长效机制,加快传统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加强电网、油气管网布局优化和互联互通,增强天然气供给保障能力和油气储备应急能力。(市发改委牵头)

(三)以开展“深化放管服改革工作突破年”活动为契机,改进优化报建审批制度,大力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在更大范围、更多领域推行网上行权。(市放管服办公室、市编办、市发改委牵头)

(四)围绕开展“转变工作作风改善发展环境建设年”活动,加快建立营商环境评价体系。(市发改委、市场监督管理局牵头)

(五)推动投融资体制改革全面落地,深化企业投资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市发改委牵头)

(六)争取开展电力现货交易和天然气配售环节改革试点。加强政府定价成本监审,深化电力、天然气、城镇供水、农业供水、医疗服务、铁路运输等领域垄断环节和公共服务价格改革。(市发改委牵头)

(七)全面实施并不断完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破除歧视性限制和各种隐性障碍,放宽民间资本准入领域。认真落实支持民间投资的政策措施,营造稳定、透明、公平投资环境,支持民间资本进入油气、电信等领域。(市发改委牵头)

(八)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提高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调入一般公共预算比例,全面实施绩效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市财政局牵头)

(九)深入推进产业扶贫、健康扶贫、生态扶贫,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增强农业农村自我发展能力,强化对老年人,残疾人,重病患者等特定贫困人口的精准帮扶。(市扶贫办牵头,市发改委、市农林局、市商务局、市旅游局、市文化局、市卫计委配合)

(十)实施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方案和打赢蓝天保卫战行动计划,持续推进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市环保局牵头)

(十一)编制乡村振兴规划,重点强化市域、三镇乡村振兴规划编制实施。(市发改委牵头)

(十二)完善农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政策,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和使用权分置改革,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市农林局、国土局牵头)

(十三)健全进城落户农民农村土地承包权、集体收益分配权自愿有偿转让机制,探索宅基地使用权自愿有偿退出机制。(市农林局、国土局牵头)

(十四)加速升级旅游消费,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市旅游局牵头)

(十五)积极争取开展城乡居民增收,根据省级政策深化机关事业单位收入分配领域配套改革,促进城镇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市人社局、市农林局、市发改委牵头)

(十六)推动建立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适度提高城乡低保标准、特困供养标准和优抚补助标准,适度增加优抚对象医疗投入。(市民政局牵头,市财政局配合)

(十七)巩固完善跨省异地就医住院费用直接结算,进一步扩大联网医疗机构范围。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市人社局牵头,市财政局配合)

(十八)持续改善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深化产教融合,拓宽社会力量举办职业教育空间,继续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市教育局牵头,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人社局配合)

(十九)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全科医生建设,支持中医药事业传承发展。(市卫计委牵头,市发改委配合)

(二十)建立健全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加快建立多元主体供应、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市房管局牵头)

(二十一)建立健全用能、用水、碳排放权初始分配和交易制度,深入推进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市发改委牵头)

(二十二)推动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加快制度创新。推进国家公园体制配套制度建设,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研究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市发改委牵头,市国土局、市农林局配合)

二、争取项目支持

(一)积极争取“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建设。实施新一轮制造业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工程和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三年行动计划。加快制造业智能化共性技术平台建设,开展重点行业工业互联网集成应用示范。抢抓设立“中国制造2025”产业发展基金机遇,争取对我市制造业发展给予更多支持。(市工信委牵头)

(二)实施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加大网络提速降费力度。建设一批共享经济示范平台。组织实施数字经济试点重大工程。抢抓设立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基金机遇,实施一带一路信息港项目,争取对我省新兴产业发展给予更多支持。(市工信委、市发改委牵头)

(三)开工建设一批重大水利工程,加强中小河流治理、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等水利薄弱环节建设。(市水务局牵头)

(四)继续推动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和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市发改委、市工信委、市科技局牵头)

(五)建设创新创业资源共享平台,开展“双创示范基地十强百家工程”和“创投基金十百千工程”。(市发改委牵头)

(六)抢抓启动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产业投资基金的机遇,争取对我市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给予更多支持。(发改委牵头)

(七)增加清洁电力供应,稳步推进浅层地能利用,燃煤锅炉改造、余地供暖等煤炭消费减量替代重点工程,因地制宜稳妥推进北方地区清洁取暖。(市发改委牵头)

(八)加快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开展重点地区工矿企业重金属污染耕地风险排查整治。加强固体废弃物和垃圾处理。(市环保局、市环卫局、市建设局牵头,市发改委配合)

(九)加快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划定与建设,推进以高标准农田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开展乡村产业振兴行动,大力发展现代化农林牧渔业,培育农村特色优势产业。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加强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建设。支持绿色品种技术生产研发推广,实施现代种业竞争力提升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行动。争创省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市农林局牵头)

(十)加快完善农村水利、交通、通信、电网、环保、物流等基础设施,组织实施,组织实施“百兆乡村”示范,加强农业饮水安全保障。隐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实施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工程。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实施农村生态清洁流域建设,梯次推动山水林田路房整体改善。(市农林局牵头,市水务局、市交通局、市建设局、市发改委配合)

(十一)促进国家级新区持续健康发展,有力有序推进临空经济示范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产城融合示范区等规划建设。(市发改委牵头)

(十二)全面实施城市群规划,推进大中小城市网络化建设,有序推进县改市和小城镇、特色小镇健康发展。加快城市排水防涝、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大力发展绿色城市、智慧城市、生态园林城市、人文城市。持续发展农村危房改造,启动实施新的三年棚改攻坚计划。(市建设局、市房管局牵头)

(十三)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加大对“三农”、创新驱动、生态环保、民生改善、安全保障能力建设等领域的支持力度,加强水利、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电网、信息、物流等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市发展改革委牵头,市农林局、市建设局、市安监局、市交通局、市水务局、市工信委等部门配合)

(十四)继续推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及发展战略和规划对接。加快推进铁路、公路、通信、电网、港口、产业合作园区、能源基础设施等项目建设,加强政策规划标准三位一体“软联通”。推进国际大通道建设,深化沿线大通关合作。推进数字(网上)丝绸之路建设和空间信息走廊建设与应用。支持跨境电商等各类新业态健康发展。深化国际产能合作,推进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市发改委、市工信委牵头,市交通局、市商务局配合)

(十五)研究制定推进绿色生态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壮大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产业。推进资源股息你换利用基地建设、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继续实施园区循环化改造。(市发改委牵头,市工信委配合)

(十六)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加快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和城镇空间、农业空间、生态空间划定工作。启动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扩大退耕还林还草,继续实施退牧还草,健全耕地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养生息制度,适时启动祁连山生态搬迁。深化国土综合整治,推进矿山地质环境修复治理。深化低碳发展试点示范和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市发改委、市农林局、市国土局、市环保局牵头,市财政局配合)

三、争取相关资金支持

(一)抢抓国家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和对地方一般性转移支付的机遇,加大衔接争取力度,进一步增强我市财力。(市财政局牵头、市房管局、市交通局、市建设局、市发改委等政府相关部门配合)

(二)进一步发挥好财政政策在促进调整和民生保障方面的重要作用,着力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三大攻坚战的支持,更多向创新驱动、“三农”、民生改善等领域倾斜,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市财政局牵头)

(三)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用好差别化准备金、差异化信贷政策等工具,引导资金更多投向小微企业、“三农”和贫困地区。加强对创新驱动发展和新旧动能转换的金融支持,加大对国家重大发展战略、重大改革举措、重大工程建设的资金支持力度。(人行嘉峪关中心支行牵头)

政策、资金支持 篇3

(一) 陕西省的水资源总量及供需情况

陕西省地处内陆腹地, 南北狭长, 由南向北可分为三个不同的气候带, 除陕南比较湿润外, 关中、陕北属于半干旱和干旱气候带。干旱半干旱的气候, 决定了水资源紧缺的省情。全省年均水资源量423亿立方米, 仅占全国的1.51%, 居第19位, 人均水资源量仅为1 138立方米, 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2, 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8。同时, 全省水资源时空分布又极不均衡, 全省71%的水资源量集中在陕南, 70%的降水集中在汛期, 陕西省水资源可利用量仅163亿立方米, 其中关中和陕北分别为55.0亿立方米和15.0亿立方米, 陕南93亿立方米 (见图1) 。

从目前的情况看, 陕西省水资源的缺口相当大。据《陕西省水中长期供求规划》, 全省2010年现状总供水能力85.4亿立方米, 实际需水量为104.2亿立方米, 供水缺口为18.8亿立方米, 占总供水能力的18.1%。其中农业灌溉供水缺口达到12亿立方米, 工业缺水量2亿立方米, 城镇居民生活缺水4亿立方米, 生态缺水0.8亿立方米。到2020年全省需水量将达到124亿立方米, 2030年达到137亿立方米, 供水缺口将进一步加大, 水安全面临严峻的挑战 (见图2) 。

(二) 陕西省财政水利建设投入情况

据统计, “十二五”的头三年, 陕西省水利建设总投入572亿元, 是“十一五”水利总投入的1.9倍, 其中各级财政投入406亿元, 占总投入的71%, 是“十一五”期间财政水利投入的1.7倍。在各级财政投入中, 中、省、市、县财政投入分别为192亿元、121亿元、62亿元和31亿元, 分别占财政资金的47.3%、30%、15.3%和7.4%。

(三) 陕西省水利建设取得的成效

“十二五”以来, 全省加大投入, 先后启动了渭河综合治理、引汉济渭调水等一批重大水利工程, 加快推进引红济石调水、定边供水续建、延安南沟门水库等一批重点水源工程, 全力建设12个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小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等农田水利设施项目, 继续实施了农村饮水安全、中小河流治理、水土保持等民生水利工程项目, 抓紧完善水利管理体制机制等, 水利现代化建设布局已基本形成。到2013年底, 全省累计建成堤防长度8 703.33公里, 水利工程供水量89.21亿立方米, 解决农村饮水安全人口2 453.79万人, 自来水入户率达到77%, 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 209.94千公顷, 节水灌溉面积824.60千公顷, 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 784.91千公顷 (其中小流域治理面积达到2 473.17千公顷) , 新修加固淤地坝3185座, 新增小水电装机5.45万千瓦。水利建设的快速发展, 在保障全省粮食安全、饮水安全和防洪安全, 抗御洪旱灾害、维护社会稳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也为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和关中一线两带开发提供了可靠的供水保障。同时, 全省生态环境实现了由整体恶化、局部好转向总体好转、局部良性循环的历史性转变, 绿色已经成为三秦大地的主色调, 为促进全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保障和支撑作用。

二、陕西省水利投入存在的突出问题

水利投入不足, 既有体制问题, 又有机制问题, 还有管理问题,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水利投入能力远远满足不了项目建设需求

2011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指出, 要突出加强农田水利等薄弱环节建设, 全面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建立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加快水利建设的关键是投资。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面临着艰巨的治水兴水和保障水安全任务, 是水利建设的高峰期, 也是资金需求的高峰期。但受体制机制诸多因素影响, 水利投入能力远远满足不了项目建设需要。初步测算, 2011-2020年全社会水利建设投入约需2 360亿元, 年均需投入236亿元, 而目前全省年均实际投入仅为190亿元, 资金缺口较大。随着渭河综合整治、引汉济渭以及泾河东庄水库等重大水利工程陆续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 投资需求进入高峰期, 受财力所限, 重大水利工程建设资金缺口逐年加大。2013年全省重大水利工程省级财政投资需求为33.8亿元, 资金缺口16.3亿元;2014年重大水利工程省级投资需求41亿元, 资金缺口达到24亿元。

(二) 水利建设中政府的缺位和越位并存

目前, 水利建设领域政府与市场的边界不清, 政府缺位和越位现象仍然存在。对纯公益性的水利建设项目, 如防洪除涝、农田灌排骨干工程、水土保持、水资源保护等, 政府投入明显不足;对准公益性或经营性的水利建设项目, 如水电、水产养殖、供水等, 市场化融资、建设、营运改革严重滞后, 政府仍然承担了一定的投入责任。加之长期受全能政府定位的影响, 水利建设和管理中仍有政府干预不当的现象, 如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法人制不落实, 法人的领导班子多由行政部门领导担任, 项目管理仍以行政手段为主, 行政审批程序过多, 法律、经济等间接调控的办法和手段运用不够。同时, 水利法规制度建设滞后、内容不协调等问题没有彻底解决, 水权初始配置及相应的保护制度也亟待建立和完善。

(三) 中央与地方在水利建设方面的财力和事权不匹配

分税制改革导致的集权, 从严格意义上讲并非是完全的财政集权, 只是财权或者是收入的集中, 事权和支出责任在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划分并未取得实质性进展。在水利建设方面, 我国财力格局呈现“倒三角”, 即中央财力大, 地方财力小;事权格局呈现“正三角”, 即中央事权和支出责任小, 地方事权和支出责任大。这种财力与事权的不匹配,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的水利建设投入。如, 陕南地区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要水源地, 每年供水约40亿立方米, 受益地区是跨省区的北京、天津、河北等地, 目前生态保护的支出责任却主要由陕西承担, 中央仅在水土保持和生态补偿方面给予一些补助, 远远满足不了投入的需要。再如, 渭河综合整治具有明显的外溢性, 受益范围会扩大到黄河下游的河南、山东等多个省份, 渭河治理的支出责任应以中央投入为主或受益省份共同承担, 但按目前事权划分, 治理的投入责任主要由陕西承担。截止目前渭河治理95亿元资金中, 中央资金仅有16亿元, 仅占16.8%, 其余全部由陕西承担。

(四) 市场化筹融资机制尚未完全形成

近年来, 全省南沟门水库、王圪堵水库等经营性较强的准公益性水资源综合配置工程, 通过企业入股以及用未来水费收入担保融资等市场化方式, 解决了工程建设资金短缺的难题, 积累了一定经验, 取得了好的成效。但是, 全省大部分跨流域调水以及大型水资源综合配置工程, 受前期审批和建设周期长、公益性强、自身收益率低以及符合市场导向的水价机制尚未形成等因素影响, 水利项目建设对金融和社会资本吸引力不足, BOT、PPP、TOT等新型项目融资方式尚未得到充分运用, 水利建设投入仍然以政府投入为主, 投资结构单一。2011-2013年全省金融和社会水利资金投入仅为104亿元和62亿元, 分别仅占水利总投入的18%和11%。同时, 现有水利融资平台作用也没有得到充分发挥。陕西省水务集团成立初期的主要任务是为大中型水利工程进行融资, 但由于各种原因, 近年来该集团的主要在水利项目建设中进行了大量投资, 其融资平台作用未能充分发挥。

(五) 水利管理体制机制亟待进一步改革和完善

一是符合市场导向的水价定价机制尚未建立, 难以发挥吸引社会资金作用。农业供水受准公益性、政府价格管制、农民经济承受能力等因素制约, 成本严重倒挂;水利工程供水水价水平较低, 居民生活和工业供水水价仅能到达成本的70%-80%, 难以吸引社会资本投入。二是水利工程分类建设的体制尚不完善, 阻碍了工程项目的筹资、建设、经营和养护, 缺乏水利工程建设的顶层体制设计。三是小型水利工程的产权不明晰, 管理责任不明确, 管理效益低下, 影响工程长期效益的发挥。四是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尚不完善, 基层灌区职工收入低、人员不稳定, 难以发挥水利服务机构的应有作用。五是水利行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体系不健全, 尤其是科技创新基础平台缺失, 是全国3个没有省级水利科学研究机构的省市之一, 加上科技人才匮乏, 激励机制不健全,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水利现代化发展。

三、支持陕西水利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解决水利投入中存在的以上问题, 需坚持系统思维, 立足于水的公共产品属性, 按照水利建设事权和支出责任, 以公共财政投入为主导, 通过政府与市场两手发力, 统筹财政、金融、社会三方投入, 加强管理和改革, 调动全社会各方兴水治水的积极性, 建立水利建设投入稳定增长机制, 为提高水治理能力、加快水利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一) 合理划分水利建设的事权和支出责任

1、要合理界定政府与市场的边界。

对防洪除涝、农田灌排骨干工程、水土保持、水资源保护等以社会效益为主、公益性较强的项目, 应主要依靠政府投入;对供水、水力发电、水库养殖、水上旅游及水利综合经营等以经济效益为主、兼有一定社会效益的项目, 应主要通过市场化渠道筹集建设资金。

2、要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的事权和支出责任。

对渭河综合整治、汉江综合治理以及国家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保护等跨省区且外溢性很强的水利建设项目, 其事权和支出责任应主要由中央承担或受益地区共同分担。对受益范围局限于我省的其他水利建设项目, 其事权和支出责任主要由地方承担。

3、要合理划分省级与市县的事权和支出责任。

对水利项目中的骨干治理项目和跨流域的引水及水资源综合利用等对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有重大影响的项目, 其收益范围是全省的, 如引汉济渭、泾河东庄水库等重大水利工程, 其事权和支出责任主要由省级承担;对受益范围局限的防洪除涝、城市防洪、灌溉排水、河道整治、供水、水土保持、水资源保护、小型水电建设等项目, 应按照“谁受益, 谁负担”的原则, 由市县承担支出责任, 省级根据有关政策和财力情况给予适当补助。

(二)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完善政府投入为主导的水利投入机制

对于纯公益性的水利基础设施和准公益性水利基础设施的公益性部分, 按照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 由各级政府分别承担投资责任, 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充分发挥政府投资主渠道作用, 确保水利建设投入的稳定增长。

1、积极争取中央财政支持。

紧紧抓住今后10年国家水利投入4万亿元的难得机遇, 深入研究政策动向, 加强部门协调配合, 分层次、分梯队建立水利项目储备库, 精心谋划一批高质量的项目, 主动与中央有关部委沟通衔接, 争取更多项目进入国家总盘子, 争取中央更多的资金支持, 缓解全省资金筹措压力。

2、稳定和扩大地方财政投入, 逐步扩大财政支持范围。

调整和优化地方各级财政支出结构, 稳步增加预算内基建和水利财政专项资金, 不断提高财政性资金对水利投入的总量和增幅。同时, 加强地方水利建设基金、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基金、水资源费、煤油气资源开采水土流失补偿费、从土地出让收益等涉水政策性收费的计征, 建立定期监督检查及考核奖惩机制, 确保各项政府性基金和行政事业性收费做到应提尽提, 并足额用于水利建设。同时要根据全省水利建设的发展实际, 逐步扩大财政水利资金支持领域, 将水资源保护、水生态治理、水污染治理、水利工程运行维护、小型水源工程、农村排 (洪) 水等纳入财政支持范畴, 发挥其在促进水利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3、大力整合各类水利建设资金。

建立以省政府领导挂帅、省级财政、发改、水利等有关部门共同参与的涉水资金整合领导小组, 加强统筹协调, 以规划为依托, 以项目为载体, 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捆绑使用、各记其功”的原则, 整合各类水利建设资金, 集中财力办大事。重点整合各类农田水利建设资金, 加快推进全省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整合城市建设维护税、城市建设配套费和水利建设基金, 加快城市防洪、供水、排水、水污染治理等建设;整合交通、林业等行业部门专项资金, 推进渭河综合治理等重大水利工程工程建设。

4、加强对水利建设资金的监管和绩效评价。

加大财政涉水资金的监督检查力度, 实行“立项审批、计划下达、方案批复、资金使用、绩效评价”等事前、事中和事后全过程监控管理。市、县以及乡镇财政要充分发挥“一线监督”和就地就近监管的优势, 对各类涉水资金实行全面监管。省级委托具有资质的第三方机构定期不定期全面开展项目及资金使用管理监督检查, 确保资金使用安全高效。进一步推进财政资金使用绩效评价工作, 通过对市县财政投入增长、预算执行、项目支出以及使用效益等进行全方位的考核, 建立财政激励约束机制。

(三) 充分发挥市场作用, 建立水利融资新机制

1、提升水利投融资平台市场化运作能力。

整合现有水利项目, 考虑各项目间不同发展阶段、运营模式与发展目标, 通过水利融资平台为全省水利建设制定个性化的金融方案。充分发挥资本金注入、贷款授信、股权投资、债券发行、融资租赁的组合效应, 为增强平台资本实力、增加现金流、扩大市场份额、最终走入市场、参与竞争提供可靠的资金及金融支持。对具备较强资产实力及运营能力的水利融资平台予以政策倾斜, 大力扶持, 通过发行债券、上市等直接融资手段筹措水利建设资金。

2、引导金融资本加大对公益性水利项目建设的投入。

有效利用银行贷款, 通过制定水利建设项目发布制度, 建立水利建设项目库, 定期向金融机构发布水利建设项目名录, 加大水利项目信息推介, 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 与相关商业银行制定相关战略合作协议, 施行银团贷款模式, 进一步增加水利建设的信贷资金。此外, 要积极吸引亚行、世行以及外国政府贷款及捐助资金投入水利建设。研究制定水利工程贷款财政贴息政策, 针对不同工程类型, 研究确定财政贴息期限和规模, 撬动和吸引商业银行资金参与水利工程建设, 有效放大财政资金效能。对渭河综合整治、引汉济渭以及泾河东庄水库等具有重大社会影响的公益性水利项目, 可实行较长时间的全额贴息补助, 对局部受益且经营性较强的准公益性水利建设项目, 给予短期较低比例的贴息。开展大型水利建设的信托融资, 凭借信托制度打破水利建设与社会民间资金相互隔绝的状态, 为社会民间资金直接进入水利建设提供一个通道, 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大型水利建设。

3、疏通社会资本对准公益性水利项目建设的投入渠道。

创新项目投资模式, 可采取直接投资、投资补助和授予特许经营权等方式, 鼓励社会资本以独资、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参与河道治理、供水、污水处理、小水电、渔业养殖等准公益性或经营性水利工程建设和运行管理, 重点发展BOT、PPP、TOT等新型水利项目融资模式, 吸引社会资本投入水利建设。发挥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的引导作用, 在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 充分发挥中省小型农田水利以及水土保持建设资金的引导和激励作用, 对农民、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村组集体建设小型水源、渠道、机电井、泵站、水窖等小型水利工程给予补助, 通过以奖代补, 先建后补、收益补贴等方式, 鼓励和引导农民投工投劳开展小型农田水利以及水土保持建设。开展小型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 按照“谁投资、谁受益、谁管理”的原则, 深入开展小型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 通过拍卖、租赁、承包、股份制以及股份合作制等方式, 明确所有权、拍卖使用权、放开建设权、搞活经营权, 盘活存量资产, 调动工程所有者的积极性。以农户自用为主的小微型工程明确产权归农户所有;对受益户较多的小型工程, 相关设施归用水合作组织所有;政府补助投资, 归项目受益主体所有。同时允许小型水利设施以承包、租赁、拍卖等方式进行产权流转, 吸引社会资金投入。

4、用足用活相关税收政策, 充分利用现行税收政策对社会资本的导向作用, 继续对水利设施及其管护用地免征土地使用税, 对纯公益性水利项目免征占用耕地税, 对准公益性水利项目减征占用耕地税。

继续对从事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企业免征减征企业所得税, 对各级政府及行政主管部门委托自来水厂 (公司) 随水费收入的污水处理费免征增值税, 对企业从事符合条件的水环境保护、节水项目免征减征企业所得税, 对企业购置并实际使用符合条件的水环境保护、节水等专用设备继续实施投资抵免政策, 用足用活现有政策, 吸引社会资金投入水利。

(四) 深化改革, 不断创新水利管理的体制机制

1、建立符合市场导向的水价定价机制。

合理的水价是保证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吸引社会资本投入水利的重要基础。应加大改革力度, 合理核定不同类型工程供水价格, 来吸引社会投资水利, 促进水利建设的良性运行。从定价机制方面来讲, 对跨流域调水和水资源综合利用工程供水应实行政府定价, 按照补偿成本、合理收益、优质优价、公平负担的原则, 推行基本水价和计量水价相结合的两部制水价, 并根据供水成本、费用及市场供求变化情况适时调整。对社会资本以独资、控股等形式投资建设和运营的工程供水, 实行政府指导价或协商定价。从用水对象来讲, 按照促进节约用水、降低农民水费支出、保障灌排工程良性运行的原则, 继续推进农业灌溉综合水价改革, 通过对农灌用电补贴, 弥补灌区单位供水成本同时减轻农民浇地负担;对工业和服务业用水要逐步实行超额累进加价制度, 拉开高耗水行业与其他行业的水价差价;对居民生活用水, 合理调整城市居民生活用水价格, 稳步推行阶梯式水价制度。

2、完善水资源管理体制。

强化城乡水资源统一管理, 对城乡供水、水资源综合利用、水环境治理和防洪排涝等实行统筹规划、协调实施, 坚持以水定产, 以水定发展, 促进水资源优化配置和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完善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制度, 建立事权清晰、分工明确、行为规范、运转协调的水资源管理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协调机制。

3、加快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体制改革。

区分水利工程性质, 分类推进改革, 健全良性运行机制;深化国有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 落实好公益性、准公益性水管单位基本支出和维修养护经费;对非经营性政府投资项目, 加快推行代建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水利工程建设和运行中的作用, 引导经营性水利工程积极走向市场, 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实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4、健全基层水利服务体系。

水利工作的服务对象在基层, 政策落实更要靠基层, 需要建立健全职能明确、布局合理、队伍精干、服务到位的基层水利服务体系, 全面提高基层水利服务能力。以乡镇或小流域为单元, 支持健全基层水利服务机构, 强化有关公益性职能, 按规定核定人员编制, 保障必要的经费。

5、支持推进政府购买水利公共服务改革。

政策、资金支持 篇4

为支持和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开展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业务,落实《财政部、商务部关于印发 <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的通知》(财企[2005]255号,以下简称《办法》)的有关精神,中央财政对我国企业从事境外投资,境外农、林和渔业合作,对外承包工程,对外劳务合作,境外高新技术研发平台,对外设计咨询等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业务予以支持。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办法》所称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业务具体包括的内容

(一)境外投资是指我国企业通过新设(独资、合资、合作等)、收购、兼并、参股、注资、股权置换等方式在境外设立企业或取得既有企业所有权、管理权或产品支配权等权益的经济活动。

(二)境外农业合作是指我国企业通过开办企业、购买或租赁土地等方式在境外开展的农作物与经济作物种植、畜牧养殖、农产品加工、销售等方面的经营活动;境外林业合作是指我国企业通过签订合同(协议)、购买林权或采伐许可证、兴办企业等方式在境外开展的林木种植、采伐、更新及木材加工等方面的经营活动;境外渔业合作是指我国企业通过签署合同(协议)、购买捕捞许可、开办企业、派出渔船等方式,在境外从事的渔业捕捞、养殖、加工、销售及相关产业的开发等方面的经营活动。

(三)对外承包工程是指我国企业按照国际通行做法承揽、实施境外工程建设项目的设计、施工、设备材料采购、安装调试和工程管理等经营活动。

(四)对外劳务合作是指经商务部核准具有对外劳务合作经营资格的我国企业在境外开展的劳务合作活动。

(五)境外高新技术研发平台是指我国企业以各种方式在境外设立、购并的从事基础研究、产品应用研究和高科技研究等研发活动的研究开发和实验发展机构。

(六)对外设计咨询是指我国企业在境外承担地形地貌测绘,地质资源普查与勘探,建设区域规划,工程设计、生产工艺、技术资料和工程技术咨询,工程项目的前期环保评估、可行性考察、研究和评估,工程融资方案招投标模式的制定,工程监理,技术指导,项目管理,运营维护评估,项目后评估,设施管理及境外企业建立方案的制定等经营活动。

二、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专项资金的支持方式

(一)直接补助。

1.企业从事境外投资,境外农、林和渔业合作,对外承包工程,对外劳务合作,境外高新技术研发平台,对外设计咨询业务发生的前期费用;

2.企业从事对外劳务合作,境外高新技术研发平台,对外设计咨询业务发生的运营费用。

(二)贴息。

企业从事境外投资及境外农、林和渔业合作业务发生的贷款利息。

三、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专项资金的支持内容

(一)直接补助。

1.前期费用是指我国企业为从事境外投资、境外农、林和渔业合作、境外高新技术研发平台业务,在项目所在国注册(登记)、购买资源权证之前,或对外承包工程、对外设计咨询和对外劳务合作项目签订合同(协议)之前,为获得项目而发生的相关费用,包括聘请第三方的法律、技术及商务咨询服务费,勘测、调查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费,购买规范性文件和标书等资料费,规范性文件和标书的翻译费用等。

2.运营费用包括:

(1)对外劳务合作。

——境外企业(机构)办公场所租赁、购置费。

(2)境外高新技术研发平台。

——境外企业(机构)办公场所租赁、购置费;

——境外实验室、实验设备等租赁、购置费;

——境外高新技术信息资料收集费。

(3)对外设计咨询。

——境外企业(机构)办公场所租赁、购置费;

——开展设计咨询业务所必需的设备租赁、购置费;

——境外设计软件等信息资料收集费。

(4)境外突发事件处理费。

包括相关企业赴境外处理突发事件工作人员的护照、签证、国际旅费和临时出国费用(包括住宿、伙食、公杂和出国人员国外零用费)。

境外突发事件指从事境外投资,境外农、林和渔业合作,对外承包工程,对外劳务合作,境外高新技术研发平台,对外设计咨询业务的企业派出的人员因恐怖、战争、政局动荡、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因素造成的人身安全受到威胁、发生伤亡等紧急事件。

(二)给予贴息的银行贷款是指我国企业从事境外投资及境外农、林和渔业合作业务而从境内银行取得,用于项目建设及运营的一年以上(含一年)的中长期贷款。

四、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专项资金的支持范围

(一)直接补助支持项目的注册(登记)或项目签约时间在2003年1月1日至2005年12月31日期间;

(二)贴息支持的项目,在2003年1月1日至2005年12月31日期间项目合同及贷款合同有效,并在此期间支付的贷款利息。

五、申请企业除应具备《办法》规定的条件外还应具备的条件

(一)开展对外承包工程、对外设计咨询、对外劳务合作业务的企业应具有经商务部门核准的对外承包工程或对外劳务合作经营资格;

(二)按照商务部、国家统计局《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制度》和《对外承包工程、对外劳务合作、对外设计咨询业务统计制度》的规定报送统计资料;

(三)接受国家有关部门、我驻外使(领)馆经商参处(室)的指导和有关商(协)会的协调。

六、申请项目应符合《办法》中所规定的条件。其中,对外劳务合作项目当年在一国(地区)累计合同额原则上不低于50万美元(或等值货币)。

七、申请专项资金除报送《办法》规定的申报材料外还应报送的材料

(一)申请企业营业执照复印件;

(二)境外企业注册文件复印件或合作项目合同副本;

(三)申请前期费用企业须提供外汇核准文件和资金汇出证明(在当地或第三国融资、企业内部从第三国调动资金等方式的,可不提供外汇核准文件和资金汇出证明,但须提供相关证明)、项目所在国有关机构的验资证明、以设备等实物投资的须提供海关报关单复印件、前期费用支出情况说明、前期费用支付凭证、记帐凭证及费用支付合同复印件;

(四)申请运营费用的企业须提供运营费用支出情况说明、运营费用支付凭证、记帐凭证及费用支付合同复印件。境外突发事件处理费用还须提供我驻外使领馆或经商机构、有关政府部门或商(协)会要求处理境外突发事件的书面意见、我驻外经商机构对突发事件及处理情况的说明(需列明赴境外处理突发事件工作人员名单)、相关工作人员护照、签证复印件;

(五)申请贴息企业须提供项目基本情况及银行贷款付息一览表(详见附件3),银行贷款合同副本和贷款银行的书面说明(包括贷款的起止日期、用途、金额等),银行贷款、支付利息及归还贷款的结算凭证复印件。

八、2003-2005年已经获得过前期费用支持的资源类境外投资和对外经济合作项目,以及已经获得过中央财政贴息的境外投资及境外农、林和渔业合作项目,不予重复支持。

九、赴境外处理突发事件人员的国际旅费和临时出国费用资助标准不超过《财政部、外交部关于印发<临时出国人员费用开支标准的管理办法>的通知》(财行[2001]73号)的规定,超出部分不予支持。

十、项目申报及资金拨付程序

(一)地方企业于2006年7月15日前将申请材料报送至注册地省级财政、商务部门,各地省级财政和商务部门应按照《办法》及本通知规定对申请材料进行认真审核,并于2006年7月31日前将符合条件的申请资料联合向财政部、商务部申报;

(二)中央企业将申请材料于2006年7月31日前报送财政部、商务部;

(三)中央企业由财政部根据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有关规定将资金拨付到企业;地方企业由财政部将资金拨付地方财政部门,再由地方财政部门根据有关规定拨付到企业。

十一、企业于收到专项资金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填写专项资金收入回执(详见附件4),并报送至财政部、商务部,地方企业同时抄送所在地省级财政、商务主管部门。

十二、本通知由财政部、商务部负责解释。

附件:

1.企业申报说明

2.驻经济商务参赞处(室)意见

3.境外投资及境外农、林和渔合作项目基本情况及2003年至2005年银行贷款付息一览表

4.专项资金收入回执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中央12亿资金支持畜牧良种 篇5

从会议上获悉, 2012年中央财政共将安排12亿畜牧良种补贴资金支持畜牧品种改良, 比上年增加1000万元, 计划改良家畜近4000万头只, 其中生猪6.56亿元, 奶牛2.6亿元, 肉牛5000万元, 牦牛3640万元, 羊1.976亿元。有关人士介绍, 畜牧良种补贴项目工作从2005年开始试点, 项目资金从最初的1500万元, 逐年增加到2010年的9.9亿元, 2010年是一次大的跳跃, 与2010年相比2011年增加2亿元, 达11.9亿元, 加上2012年的12亿元, 目前累计投入超过54亿元, 但是, 很明显近两年的增加幅度不大。

据介绍, 良种补贴项目于2005年开始从奶牛试点, 起初项目资金只有1500万元, 到2010年达2.6亿元。2012年将有896万头奶用能繁母牛享受补贴, 将对全国756.5万头荷斯坦牛 (含娟姗牛) , 9省 (区) 51.5万头奶水牛, 9个项目区46万头乳用西门塔尔牛, 新疆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32万头褐牛, 青海省5万头牦牛, 以及内蒙古5万头三河牛实施良种冻精补贴。补贴标准每头能繁母牛每年30元或20元。除奶水牛外, 每头能繁母牛每年使用2剂冻精, 荷斯坦牛、娟姗牛每剂冻精补贴15元, 其他奶牛品种每剂10元。奶水牛每头能繁母牛每年使用3剂冻精, 每剂补贴10元。牦牛种公牛一次性补贴2000元/头。生猪良种补贴项目从2007年开始实施, 最初项目资金1.8亿元, 到现在达6.56亿元。主要在全国生猪主产区实施, 对能繁母猪人工授精进行补贴。项目的实施, 使养殖场 (户) 种公猪饲养量明显减少, 而专业化的供精单位加快了淘汰更新种公猪的工作, 社会化人工授精技术推广服务队伍不断强化, 生猪生产水平稳步提升。在项目实施区, 母猪的受胎率大幅提高, 增加了每胎平均产仔数, 商品猪平均提前5~8天出栏, 良种效益显著。补贴标准按每头能繁母猪年繁殖两胎, 每胎配种使用2份精液, 每份精液10元, 每头能繁母猪年补贴40元。

据相关部门统计, 到2012年良种补贴项目累计改良奶牛4200多万头 (次) 、猪1.3亿胎 (次) 。成年母牛平均单产水平提高约10%, 生产良种商品猪超过10亿头。项目县种公猪站由2800多家增加到近3500家, 供精荷斯坦优秀种公牛761头, 是2006年的1.9倍, 其中验证种公牛超过50%。项目明显增加了养殖收益, 带动农民增收300亿元以上。

浅析新疆设施农业资金支持问题 篇6

关键词:设施农业,资金需求,资金供给

今年年初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及政府工作报告, 均提出要强化农业基础、稳定农业生产、增加农业投入、促使农民增收。可见, 今年我国将农业发展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设施农业是农村和农业赖以发展的“先行资本”, 是农民持续增收的“后期保障”, 对于促进农业产业升级、保持农业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新疆地域辽阔, 土地、光热资源丰富, 同时又与中亚八国相毗邻, 这就为设施农业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发展设施农业不仅解决了蔬菜冬季供应问题, 而且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增加了农民收入, 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为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稳定社会做出了历史性贡献。

一、新疆设施农业发展现状

设施农业是通过采用现代化农业工程和机械技术, 改变自然环境, 为动、植物生产提供相对可控制甚至最适宜的温度、湿度、光照、水肥和气等环境条件, 而在一定程度上摆脱对自然环境的依赖进行有效生产的农业。

新疆设施农业发展起步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的城市郊区, 进入九十年代, 随着国家和自治区“菜篮子工程”的实施, 设施农业开始与规模化发展。特别是近年来, 全区各地坚持科学发展观, 把设施农业作为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突破口和增长点, 本着“因地制宜, 相对集中, 规模经营, 提高质量”的原则, 通过示范引路, 基地带动, 设施农业发展规模进一步扩大高效性日益显现, 农民发展积极性高涨。截止2007年底, 全区设施农业总面积4.2万hm2, 生产反季蔬菜、瓜果150万t。目前全区667hm2以上的设施农业生产基地达到5个, 67hm2以上连片基地近30个, 规模效益逐步显现。设施农业已成为全疆各地特别是南疆少数民族地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以和田墨玉县为例, 2007年该县设施农业生产西红柿、辣子、黄瓜等蔬菜36267.4t, 总创收5440.1万元, 棚均收入达3028元, 人均增收100.62元, 比2006年人均增收71.19元, 占种植业增收的58%。此外, 培训当地农民48362人次, 培训出专业技术员32人, 并为该县45381个青壮年剩余劳动力提供劳动就业机会。到2010年, 全区设施农业总面积力争达到100万亩, 亩均纯收入5000元以上, 农民通过设施农业实现人均收入500元以上。设施农业在丰富淡季蔬菜供应、发展高效农业、增加农业收入中发挥这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二、新疆设施农业资金供求分析

(一) 新疆设施农业资金需求分析

1.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投入大量资金

设施农业的发展程度与农业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是密不可分的。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农民生产、生活中集体参与共享的具有一定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设施或服务。由于设施农业的发展离不开交通设施、农村电网、农村市场、水利设施、气象预报、公共安全等基础设施和服务, 因此要发展设施农业就要先完善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 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又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

2.设施农业科技创新需要大量资金支持

设施农业是一项涉及面广的产业, 投入规模大、技术含量高。例如:开发各种设备装置及探测头, 这是实现自动化、机械化和智能化的基础条件;研究开发新型高透光、防老化、保温、流滴、防雾多功能多层复合农膜;继续开发PC板材、氟素乙烯薄膜及其他功能性覆盖材料;研究开发温室冬季生产节能技术, 增温保温技术, 太阳光热资源利用技术;强化工厂化农业生态环保意识, 无公害绿色食品蔬菜生产意识, 在设施生产中建立绿色蔬菜产品生产技术保障体制等等。这些新技术的开发与研制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撑。

3.设施农业产品市场开拓需要资金的扶持

随着科学技术的运用, 20世纪90年代以来许多农产品出现了过剩的格局, 加上加入WTO后国外廉价农产品的冲击, 市场竞争异常激烈, 原有的一点市场份额都有可能丧失。设施农产品急需开拓国内国际两个市场, 需要资金的投入, 同时我区农民开展设施农业时间较晚, 缺乏开拓市场的经验, 这些都需要金融给予一定程度的支持。

4.农业人力资本培养急需资金的投入

现代农业是知识型农业, 现代农民需要科学知识来武装自己, 而我国农业人力资本处于相当匮乏的境地, 需要加大对农民和当地技术人员的培训力度。除了常规的农业生产技术外, 更重要的是有关农业经营技术、市场营销技术、组织管理技术以及农业创新技术等方面的内容, 需要大量而长期的投入。

(二) 新疆设施农业资金供给分析

1.财政资金支持不足

政府对农业投入的比重呈不断下降趋势。农业是我区的基础产业, 虽然我们一直都在强调农业的基础地位, 从农业投入总量来看, 政府对农业投入的总量近年虽有所增加, 但农业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仍然严重不足。同时政府对农业投入结构不合理。一是在财政农业建设性资金中, 用于大中型带有社会性的水利建设比重较大, 而农民可以直接受益的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比重较小。二是在政府在对设施农业的投入中, 注重了基础设施建设和生产, 资金投入对其衍生的原材料供给、加工、运输、销售等环节没有扶持或者甚少扶持, 导致投向上对产业链其它环节的盲点。

2.金融业资金支持力度不够

新疆农村处于边远少数民族地区,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农民收入水平低, 发展相对滞后, 使得我区农户和涉农企业贷款风险较高, 况且设施农业是一次性投入高, 多年受益的项目, 与一般支农贷款期限相违背, 造成设施农业贷款困难。同时, 2001年以来, 国有商业银行大量撤并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网点, 造成我区尤其是南疆部分地区农村金融服务机构严重不足。目前, 我区具有支农作用的银行主要有农发行、农行、农信社。农发行服务领域仅为农业产业链的流通、储备环节, 其支农扶贫、推进农业发展的融资作用很小;农业银行近年在向国有商业银行转轨的过程中, 不断调整经营战略和市场定位, 基本上不承担对农户的贷款业务, 业务范围已从农业转向工商业;作为支农主力军的农村信用社尽管近些年国家加大了对其改革力度, 人民银行提供了多种政策和资金支持, 但规模和服务功能还十分有限, 信贷投入总量有限, 还无法满足农村规模经济发展的资金需求。

3.其他融资方式较少

新疆自然条件恶劣, 经济发展落后, 农户和涉农企业融资渠道狭窄。新疆上市企业32家, “农业板块”所占比例不足5%。由于受企业规模、经营业绩等上市条件的限制, 涉农企业很难通过股市融资来获取企业发展资金。同时, 受本地投资环境的影响, 招商引资的力度严重不足, 民间投资发展也较为缓慢。融资渠道狭窄严重制约了新疆设施农业的发展。

三、加大新疆发展设施农业资金支持力度的措施建议

(一) 充分发挥财政支农资金导向作用

自治区财政应安排设施农业发展专项资金, 用于科技生产示范、开展新品种引进、新技术研发推广以及农技人员和农民的技术培训等, 重点支持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民建棚, 对新建、改建的温室进行奖励或补助。同时要积极申请项目资金, 争取国家和自治区的支持。自治区扶贫、农业综合开发、农业产业化等部门在项目资金方面要进一步加大对设施农业发展的支持。各地区政府也要通过政策引导, 充分调动农民发展设施农业的积极性, 把扶持设施农业发展作为重要的帮扶项目, 加大资金、技术帮扶力度。

(二) 切实加大金融信贷支持力度

金融机构要进一步改善农村金融服务, 把设施农业发展作为信贷支农的重点, 每年从信贷资金中安排一定比例资金用于设施农业发展, 特别是在农户小额信贷、中长期贷款方面给予扶持。各商业银行要适当放宽贷款条件, 合理确定贷款期限, 增加贷款额度。各乡镇要制定出台发展设施农业的优惠政策, 鼓励和支持社会各阶层力量采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多种形式参与设施农业建设。同时, 人民银行应充分考虑新疆民族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与特殊性, 在差别存款准备金政策、支农再贷款、扶贫贴息贷款等方面给予新疆政策倾斜, 在资金使用上放宽, 在政策运作上更加灵活, 地区调控方面予以区别对待。

(三) 鼓励各类民间资本投入设施农业发展

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采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多种形式参与设施农业发展, 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建设设施农业生产基地、购买或自营原属集体建设的温室、拱棚, 转变经营机制, 提高生产经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推动设施农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安虎.南疆地区发展设施农业的现状与策略.新疆农业科技, 2008, (5) .

[2]欧兴江.浅议新疆设施农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新疆农机化, 2008, (5) .

[3]尹建萍.发展设施农业提高农民收入.农村经济, 2005, (3) .

[4]尤佳.关于政府投资向农村基础设施倾斜之我见.农业经济, 2005, (1) .

[5]永刚.浅析我国农业融资的问题及对策.生态财富, 2005, (5) .

[6]焕鉴.发展设施农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浙江农村机电, 2006, (3) .

中小企业专项资金支持范围明确 篇7

《办法》规定,专项资金支持范围包括: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中小企业参加重点展会、完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中小企业创新活动、融资担保及国内贸易信用保险等;民族贸易和少数民族特需商品定点生产企业发展;其他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工作。 财政部会同相关部门,根据国家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决策部署适时适当调整专项资金支持的重点领域,并通过发布工作指南等组织实施。

根据《办法》,民族贸易企业和少数民族特需商品定点生产企业有关省份包括内蒙古、广西、西藏、宁夏、 新疆5个民族自治区;贵州、云南、青海3个多民族省; 吉林、湖北、湖南、四川、甘肃5个辖有民族自治州的省。

政策、资金支持 篇8

1 积极争取市、县累加补贴政策

通过积极争取和汇报, 2011年泸州市政府专门下发了《关于加强农业机械推广工作的通知》 (泸市府函[2011]36号) , 决定自2011年起对纳入当年《四川省农业机械购置补贴产品目录》的耕种收农机具实行市级、县 (区) 级累加补贴, 补贴标准是市、区两级各10%, 各县根据不同机具种类补贴10%-30%。这是泸州市自2005年实施国家农机购置补贴项目以来, 第一次实行市级、县 (区) 级农机购置累加补贴政策, 对于探索丘陵山区农机化又快又好发展新路, 促进农业机械化跨越式发展, 实现“十二五”耕种收农机化水平发展目标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

2 加强组织领导, 落实工作责任

泸州市将农机补贴工作纳入了系统内的目标管理进行考核, 并根据农业部有关要求与各县 (区) 农机 (农林) 局签订了农机购置补贴工作责任书, 在责任书中明确了各自的工作职责、操作规范、奖惩制度, 同时要求各区县农机部门将责任细化到乡镇, 与乡镇政府也要签订农机购置补贴工作责任书, 切实把购置补贴工作责任落到实处。

3 精心部署, 认真指导, 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 泸州市农机局、市财政局领导加强项目督促, 实时关注工作进展情况, 对各县 (区) 在项目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给予指导。县 (区) 农机部门认真执行《四川省2011年农业机械购置补贴项目实施方案》和县级累加补贴资金兑现操作办法;县级财政部门积极筹措项目累加补贴资金及工作经费, 保障项目顺利实施。

4 整合相关项目, 发挥购置补贴政策的综合效应

政策、资金支持 篇9

关键词:中央财政,地方高校,专项基金,管理使用

一、引言

为促进高等教育区域协调发展, 提高地方高等教育质量, 中央财政设立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 支持地方高校的重点发展和特色办学。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地方学校重点学科建设、教学实验平台建设、科研平台和专业能力实践基地建设、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以及人才培养和创新团队建设等。中央财政专项资金下达高校后, 地方财政应按规定比例落实配套资金, 专项资金与配套资金均列入地方高校财务预算计划, 实行统一管理和核算。

为了响应《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财教[2010]21号) 的通知精神, 完善中央财政对地方高校发展的支持政策, 探索和建立保障有力的地方高等教育投入新机制, 江苏省财政进一步加大了对地方高校的财政投入。同时, 地方学校也积极筹措资金用于相关的配套条件建设, 并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 形成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及省级配套资金 (下称“高校发展专项资金”) , 支持高等学校事业发展, 提高地方高等教育质量。

二、专项资金来源、项目分配及实施流程

2010~2012年期间, 盐城工学院 (以下简称我校) 共申请实施12个专项基金承担项目, 实际获得专项资金4266.9万元, 其中:中央财政专项资金800万元, 江苏省财政专项资金2780万元, 我校自筹资金686.9万元, 专项资金12个项目承担。我校财务处对各项目建立独立的项目号, 以便对专项资金和配套资金实施专户核算, 专款专用。项目情况见表1所示。

为了规范资金的使用, 学校特制定了以下的实施流程。

(一) 动员部署

组织相关人员认真学习省财政厅、教育厅有关文件精神, 建立相应的工作机构, 明确各自的工作责任, 制定详细的工作方案, 为项目实施作好各项准备。

(二) 组织实施

1. 各个项目工作组根据下达的经费, 编制项目调整预算计划 (采购计划) 。项目调整预算计划由项目负责人和归口职能部门审核后及时交财务处汇总。

2. 财务处将汇总的预算调整计划提交学校领导小组审核, 并将经审核同意的预算调整计划方案于年底之前报送省财政厅、教育厅备案, 同时反馈给各项目负责人。项目执行计划一经确定, 一般不作调整, 确有必要调整的, 须经学校领导小组同意并报省财政厅审核。

3. 学校国资处在项目工作组的协助下, 根据经批准的设备采购清单, 按照省财政厅、省教育厅及学校有关规定和程序组织招标采购。项目所在单位负责组织设备的验收、安装和调试工作。

(三) 项目验收和追踪问效

各项目工作组于定期向学校领导小组书面报告项目建设情况, 学校对项目的执行、运转情况进行检查、考评, 并及时向省财政厅、教育厅作专题报告。

三、专项资金项目经费管理

根据《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有关专项资金的使用管理和监督的有关规定, 我校制定了以下专项资金项目经费管理办法。

1.学校成立专项资金项目建设工作领导小组, 由校长担任组长, 分管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工作的副校长担任副组长, 成员由学校学科建设办公室、教务处、科技处、人事处、财务处、国资处、监察处、审计处主要负责人及各项目的主要负责人组成, 统一领导、协调专项资金项目实施工作。在领导小组下, 再按建设项目成立工作小组, 具体负责各个项目的规划建设、资金使用管理等工作。

2.实行项目负责人制度。校长为项目总负责人, 对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的使用、管理和监督负总责。学校学科建设办公室、教务处、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分别负责重点学科类、教学实验平台类、公共服务体系类各类项目执行的指导、协调、审核和汇总。各项目负责人作为项目实施主体代表, 主要负责拟订设备采购计划、参与招标采购、组织设备的验收、安装和调试等。

3.加强采购管理, 规范采购行为。在使用专项资金采购仪器设备的过程中, 学校严格执行政府采购相关管理办法及学校有关物资采购的各项规定, 切实维护学校利益和政府采购招标投标活动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4.学校招标采购的资金支付, 全部采用国库集中支付方式, 实行财政专户管理, 资金单独核算、专款专用, 严禁挪用。

四、专项资金管理和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为了进一步规范和提高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率, 根据省财政厅对我校2010~2012年度高校发展专项资金管理使用情况的检查结果, 查找和分析了我校2010~2012年期间专项资金的管理使用、项目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一) 未严格按预算执行的问题

2010~2012年期间, 我校所承担的12个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项目, 不同程度存在超预算、无预算问题, 涉及金额2699.65万元, 且未能及时按规定程序报批。为完善相关手续, 现按实际执行情况补充报告备案。

(二) 列支与项目无关的支出问题

原计划应在2012年实施的5个项目, 提前于2011年实施并发生支出109.82万元, 分别是:生态环境材料科研创新平台建设项目33.2万元、工程训练中心建设项目2.86万元、汽车制造与检测教学实验中心项目43万元、力学土建教学实验中心项目27.9万元、应用化学重点学科建设项目2.86万元。上述支出, 已按规定要求进行了调账。

分析我校2010~2012年高校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 主要为:

一是在编报项目计划时, 前期调研论证不够充分, 导致预算不精确。

二是为全面完成项目计划, 在财政资金不足的情况下, 直接增加了学校自筹资金用于解决缺口。

三是考虑到设备采购, 尤其是进口设备采购程序多、周期长, 为及时完成项目计划, 部分项目实施时间有所提前。

五、进一步加强专项资金管理的措施

为规范项目管理、加快项目建设步伐、确保资金使用效益, 针对2010~2012年高校发展专项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结合项目实际, 我校认真总结经验, 吸取教训, 进一步强化管理, 制定了进一步规范使用高校发展专项资金的具体措施。

1.加强项目预算编制管理。编制项目预算之前, 应进行必要而充分的调研论证, 科研、教学、物资和财务等部门应做好指导服务工作, 项目预算力求达到全面、精细、准确、可行。

2.加强项目预算执行管理。所有项目必须严格按照既定预算执行, 未经批准不得做任何调整。在项目执行过程中, 科研、教学、物资、财务等部门应会同项目负责人定期召开例会, 对照项目规划和预算计划, 及时检查执行情况、分析计算差异、提出改进措施, 及时履行相关手续, 形成预算执行反馈报告。

3.加强财务监管, 规范报账流程。在项目实施阶段, 财务部门要按照项目单独核算, 加强监管, 确保专款专用。坚持严格审核把关, 所有支出内容及相关票据必须符合规范要求, 所购设备清单和金额必须符合上报项目规划及预算计划, 否则一律不予报销。

4.加强项目管理。将项目建设和项目管理列为学校重点工作, 将项目资金列入学校年度财务预算。明确每个项目的责任单位、责任人以及项目的完成时限, 建立健全从申报立项、编制规划和预算到过程管理、结果评价等覆盖各个工作环节的制度体系, 促进项目管理更加规范、更加有效。

六、结语

上一篇:比赛场地照明下一篇:滑坡危险性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