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力资源政策对企业资金安全的影响(精选9篇)
论人力资源政策对企业资金安全的影响 篇1
论人力资源政策对企业资金安全的影响
毕业论文是检验在校学习成果的重要文档,如何写好毕业论文也成为每个即将毕业的学子最关心的事情之一,可以参考一些优秀的论文范文
【摘要】资金作为企业重要的经济资源,是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并实现发展战略的物质基础。所以,资产管理必须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然而一个系统、科学、可持续的人力资源政策会促生一个高效的资产管理环境,从而保障企业资金安全。
【关键词】资金安全 内部控制 人力资源政策 影响
在,我国制定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将合理保证资产安全作为内部控制目标之一,同时单独制定了《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8号——资产管理》,着重对库存现金、存货、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等资产提出了全面风险管控要求,旨在促进企业在保障资产安全的前提下,提高资产效能。虽然在现在企业中存在这么完善的制度来约束企业的资产管理,但有些企业还是面临资金挪用、非法占用和实物资产被盗的情况。
由此可以看出,对于我国企业,当前的问题不是没有比较完善的资产管理制度,而是制度执行力较弱,从某种意义上一也可以说是人力资源政策薄弱。这致许多制度成为一纸空文,给企业带来众多资产安全隐患。只有通过合理的人力资源政策,才能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所以笔者认为制度在企业资金管理过程中是基础,具体的实施和控制得靠人力资源政策。
一、人力资源政策和企业资金安全及其主要内容
人力资源政策指的是指对人力资源进行有效开发、合理配置、充分利用和科学管理的制度、法令、程序和方法的总和,它贯穿于人力资源的整个运动过程。《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第16条规定企业应当制定和实施有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政策,并且规定人力资源政策的基本内容应包括:
(1)员工的聘用、培训、辞退与辞职;(2)员工的薪酬、考核、晋升与奖惩;(3)有关人力资源管理的其他政策。
资金安全的基本内容从狭义上来说包括:
(1)货币资金是否被挪用;(2)是否非法占用企业的货币资金或者实物资产;(3)实物资产是否被盗。资产的安全性还应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有相对稳定的现金流和流动资产比率;二是短期流动性比较强,不至于影响盈利的稳定性。
二、人力资源政策对企业资产安全的影响
从上面可以看出人力资源政策和资金安全所包含的内容各不相干,但是人力资源政策的各个环节都从侧面上无时无刻影响着企业资金安全,也就是说企业资金管理制度的准确实施需要人力资源政策各个环节做保证。
(一)员工的聘用、培训、辞退与辞职对企业资产安全的影响
员工的聘用、培训、辞退与辞职是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新招聘的员工不管是在学历、经验、道德上,还是前沿的、创新的管理思想和理念上,都必须符合企业的需要,这是建立内部控制的基础。员工招聘进来之后培训是必不可少的,培训能够使员工了解应遵循的工作职责、行为要求及业务流程。
(二)员工的薪酬、考核、晋升与奖惩对企业资产安全的影响
公司薪酬福利结构及政策是吸引、保留和激励员工的重要手段,是公司经营成功的影响要素。只有让企业的薪酬福利做到以人为本,员工才会一心一意地按照企业的规则工作,这样才能保证企业的利益不被员工利用,才能有利于企业的资金安全。可持续发展的公司薪酬福利结构需要在制订薪酬政策时充分考虑短期、中期、长期报酬的关系,并为特殊人才设计特殊的”薪酬方案”。企业必须坚持”职业精神,相互尊重”的用人哲学。员工在为公司创造价值,也得给员工创造持续发展的空间,保证企业的人才不流失,加强企业资金安全。
(三)关键岗位员工的强制休假制度和定期岗位轮换制度对企业资产安全的影响
岗位轮换制在企业经营上有重要的作用。首先能够有助于打破部门横向合作上的隔阂和界限,为部门合作打好基础。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其次能够让员工认清本职工作与别人、其他部门的关系,能够提供工作积极性。但最重要的是,关键岗位员工轮岗制度是保证内部审计独立性的有效方法。岗位定期轮换和强制关键岗位员工休假可以让别的第三人介入工作查看以前工作是否合法,是否存在非法转移资金,侵吞公司资产的行为,做到互相监督保证企业资金安全完整。
(四)掌握国家秘密或重要商业秘密的员工离岗的限制性规定对企业资产安全的影响
对掌握重要商业秘密的员工包括高级管理人员、高级技术人员和其他负有保守商业秘密的人员。此人力资源政策要求其在本单位任职期间履行对企业的忠诚义务,保守企业的商业秘密,不得在与本单位竞争的企业兼职或任职。不难看出,对掌握商业秘密的员工离岗的限制性规定本身就属于企业内部控制的一个方面,而且其与内部控制环境要素中的权责分配相联系,因此保证了企业资金的安全。
三、总结
一个系统、科学的人力资源政策能够促生一个高效的内部控制环境,无效的人力资源政策则可能导致内部控制环境的其他组成要素失效,使内部控制无效。要建立科学、有效的人力资源政策需要从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主要环节入手。总之,人力资源政策的各个环节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其从不同侧面在不同程度上对企业资产安全的其他构成要素产生影响。良好的人力资源政策不仅有利于提高员工的素质,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创造性,还有利于净化内部控制环境,节约内部控制成本,弥补内部控制缺陷,并最终实现内部控制效果,保证资金安全完整。
参考文献
[1]沈英.关于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思考.商业经济,,第5期.
[2]元丽萍.货币资金内部管理和控制的思考.经济师.,第7期.
[3]林钟高,刘捷先.基于企业人力资本组合的内部控制分析. 新会计.2010.第5期.
[4]田林.论内部控制环境中的人力资源政策及其影响.会计之友,,第8期.
[5]杨国胜.企业货币资金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河北企业, 20l0,第8期.
[6]刘维玲.提高会计内控效力确保资产安全的思考.财会研究.2008,第11期.
论人力资源政策对企业资金安全的影响 篇2
一、国家安全委员会的建立及其历史演变
1947年, 美国国会通过《国家安全委员会法》, 并经总统签署, 国家安全委员会成立。其成员包括:美国总统, 副总统, 国务卿, 国防部长, 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 中央情报局局长以及负责该委员会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从其成员就可以看出, 这是一个高规格的委员会, NSC的主要职能是为总统提供对外政策的咨询以及建议, 以保证政策的顺利执行。正是由于NSC的这些职能, 它在美国对外政策制定的过程中发挥着其他部门无可比拟的作用。经历了冷战洗礼的NSC, 其演变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早期的咨询机构 (1947-1968年)
NSC成立之初, 其成员只有六名。时任总统的杜鲁门和艾森豪威尔都倾向于向国务卿等强有力的内阁成员来获取对外信息和建议。这时的NSC主要是向总统提供咨询和建议的工具。在肯尼迪和约翰逊总统时期, 肯尼迪强调需要通过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来保证所有的信息都可以顺利传达到总统那里, 约翰逊更倾向于采纳国务卿的意见, NSC难以发挥决定性的作用。
2、作用上升膨胀阶段 (1969-2000年)
尼克松担任总统时期, 强调必须由总统来主管白宫的外交方针, 以及由于他本人与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的私交关系, NSC的作用开始得到显著地提升。基辛格将NSC的规模由10人扩大到150人, NSC的权力达到了顶峰。
里根总统上任时虽然保证要抑制NSC过大的权力, 但在实际中却实行两个体制:一个正式的国家安全委员会程序和一个更重要的非正式顾问程序。里根时期的美国政府在制定对外政策时依然以白宫为中心。里根后期担任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的鲍威尔很快恢复了NSC的地位, 老布什则使得NSC专业化。两伊战争时期, 布什总统依靠NSC的信息及建议, 做出了海湾战争的决定。
3、重新定位为协调作用的阶段 (2001—至今)
小布什担任总统后, 任命赖斯为国家安全事务助理。赖斯在上任伊始, 就宣布裁员NSC 1/3的职员, 并进行重组。赖斯指出, 美国的对外政策不应有两个国务卿, 她指出:“弥补裂痕, 将各有关部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充当好美国在全球范围内部署的许许多多的部门和机构的粘合剂”。这些讲话意味着NSC发挥协调作用的重新确立。与NSC改革相适应, 国务院重新负责国家或地区间的涉外事务, NSC则主要负责这些问题中的交叉事务。交叉事务是指那些没有一个部门能够完全处理以及地区性并不突出的外交事务。[1]
二、影响国家安全委员会决策的因素
1. 总统
总统的领导风格对NSC的影响不可忽视。总统对外政策的制定总的来说有两个程序:一是作为正式的NSC决策机制, 听取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和NSC的成员的意见;一种是非正式的总统与国家安全事务助理之间进行交流的机制。这两种机制无论选择哪种, 总统都会避免与其在政策上有争议的人。
2. 国家安全事务助理
在肯尼迪政府时期, 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就开始绕过内阁, 直接为总统提供信息和建议, 当总统越依赖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时, NSC的作用也就越大。尼克松总统时期的基辛格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3. 内阁中部长的能力及作用
内阁中的部长主要指国务卿和国防部长。如果国务卿能力很强, 德高望重, 那么NSC的权力就会相应地下降。国防部长则可以对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的建议提出意见, 具有一定的约束作用。在小布什任内, 国务卿鲍威尔因其特殊的地位, 国务院超过NSC而掌握对外决策权, 相比之下, 资历尚浅的赖斯负责的NSC就主要起到协调的作用了。[2]
三、国家安全委员会对华政策中的作用
尼克松任总统时期, 美国对华政策主要是担任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的基辛格及其领导的NSC班子制定的, 国务院在此时起着一些辅助的作用。例如在中美两国建交的关键时期, 基辛格及其领导的NSC功不可没。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由于同总统特殊的关系, 可以正确领悟总统的意图, 按照总统的指示采取政策的主动, 以至于基辛格作为特使的秘密访华时, 美国国务院甚至完全不知道。1971年基辛格对北京的秘密访问, 为中美关系取得了突破的进展, 同时也为尼克松的本人的正式访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中美关系出现沟通不畅时, NSC尤其是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在中美两国间起着沟通协调的作用。例如1978年卡特总统不顾国务院的反对, 批准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访华。布热津斯基在访华期间向邓小平转告了卡特总统承诺:“卡特政府希望加速两国关系正常化的进程并愿意为实现这一目的而全部接受中国的三个条件:对台湾实行断交, 废约, 撤军三原则, 总统已经决定实现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关系正常化”。他还告诉中方美方坚决抵制苏联的扩张。布热津斯基的访华为中美关系正常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3]
摘要:纵观二战结束以来美国对外政策的制定, 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 (NSC) 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作为其负责人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也因其地位的特殊, 逐渐成为与国务卿共同影响总统对外决策的重要人物之一。本文拟从国家安全委员会的历史演变, 地位及其对中国的影响等方面入手, 分析NSC对美国对外政策的影响。
关键词:国家安全委员会,美国,对外政策
参考文献
[1]卡伦.德扬.精简机构、保持低调的国家安全委员会已经形成.[J]华盛顿邮报.2001年2月10日
[2]夏立平.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在美对外和对华政策中的作用.[J]国际观察.2002. (2)
论人力资源政策对企业资金安全的影响 篇3
首先本文从理论上分析了房地产行业管理层特征与企业资金使用效率的关系。然后选取136家房地产行业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以管理层薪酬、管理层规模、平均学历和管理层持股数五个特征为视角,对管理层特征与企业资金使用效率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采用了相关性统计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的方法对研究理论进行实证检验,最后得出结论。
关键词:房地产业;管理层特征;企业资金使用效率早已成为国内外学术界探讨的重要话题
一、房地产业上市公司资金使用效率评价体系构建
(一)房地产企业绩效指标体系分析与构建
本文从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偿债能力、未来发展能力四个方面,选取了12个变量。净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净现金流量、存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营业利润率、净利润增长率、总资产收益率。
(二)分析验证
Kaiser给出了一个度量标准:在0.5 (三)因子提取 二、实证研究 (一)管理层薪酬对企业资金使用效率(F)的影响假设 由委托代理理论,股东是公司的所有者。公司业绩与高管持股部分的薪酬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样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会为了通过持股的方式多获得收益提升公司的绩效。因此提出了假设: H1:我国房地产行业上市公司管理层薪酬总额(A1)与公司资金使用效率正相关。 H2:我国房地产行业上市公司前三名董事薪酬总额(A2)与公司资金使用效率正相关。 (二)管理层规模对企业资金使用效率的影响假设 管理层规模是指组成管理层成员的数量。合理的管理层规模,不但能提高管理层决策的效率,而且还能提高企业绩效。本文提出第四个假设: H3:管理层规模(A3)与企业资金使用效率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 (三)管理层平均学历对企业资金使用效率的影响假设 这一指标是运用Likert五点正向计分法将高层管理人员的学历分别赋予1至5分,以此表示不同的学历水平,见下表: 提出假设: H4:管理层的平均学历水平(A4)与企业资金使用效率之间正相关。 (四)管理层持股金额对企业资金使用效率的影响假设 H5:管理层的总持股金额(A5)与企业资金使用效率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H6:公司规模(B1)与企业资金使用效率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本文用资产负债率来衡量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提出假设: H7:资产负债率(B2)与企业资金使用效率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 (五)研究模型的建立 在前文假设的基础上,以企业绩效综合指数F作为因变量,以A1、A2、A3、A4、A5作为自变量,控制变量为B1、B2,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方程,运用SPSS19.0,选用参数检验来确定其相关显著性。多元回归模型为: (六)相关性分析 本文通过运用Spss19.0统计软件,在1%的显著水平上,房地产企业资金使用效率与管理层薪酬总额、前三名董事薪酬总额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与管理层规模不相关。与管理层平均学历存在相关关系,与管理层管理层的总持股金额不相关。与资产负债率和公司规模都没有显著相关性。 (七)多元回归分析 说明:从表4.5看出,回归方程是显著的,通过了F检验,说明该回归方程有意义。可以看出: 1.管理层薪酬和前三名董事薪酬总额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即假设H1、H2成立。 2.管理层规模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假设H3不成立。 3.管理层的平均学历通过显著性检验,即假设H4成立,而管理层的总持股金额不存在显著相关性,即H6不成立。 以管理层薪酬、管理层平均年龄、管理层规模、平均学历和管理层持股数五 三、结论总结 (一)管理层薪酬对企业资金使用效率影响显著 管理层薪酬和前三名董事薪酬总额变量与上市公司资金使用效率正相关,说明我国上市公司的薪酬激励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激发管理层工作的积极性,从而促使高管人员积极、努力地工作,从而实现自身人力资本价值的最大化。 (二)管理层规模对企业资金使用效率影响不显著 管理层规模变量与上市公司资金使用效率没有显著相关性。 (三)管理层平均学历对企业资金使用效率影响显著 管理层平均学历与企业资金使用效率呈现正相关关系,说明随着我国公民受教育水平的逐年提高,管理层人员的整体学历水平也有所提高,管理层人员学历结构的改善有利于提高企业资金使用效率。 (四)管理层持股金额对企业资金使用效率的影响 管理层的总持股金额对公司资金使用效率没有呈现显著相关性。 四、建议 基于本文的研究结论,提出如下建议: (一)完善上市公司管理层的激励制度 由研究结论可知提高管理层薪酬和监事持股可以提高上市公司资金使用效率,因此上市公司应建立有效地管理层激励机制来加强上市公司治理,提高上市公司的治理水平。本文认为可将短期激励与长期激励相结合。 (二)提高管理层平均学历水平 一、公允价值与股利政策的研究现状 我国学者围绕公允价值会计问题的研究主要是基于国外公允价值会计准则的介绍、评析以及相关背景理论和实际应用的规范性文字分析,实证的文献很少。关于公允价值与股利政策,郭凯(2009)选取公允价值损益变化占利润总额比例较高的公司研究公允价值计量对公司利润分配的影响,发现利润分配与公允价值损益变化之间的关系并不显著;李育红(2010)在对2007 年深证A 股、上证A 股中具有向上的金融资产公允价值调整的上市公司,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对现金股利政策影响研究时,证实了向上的公允价值调整与现金股利变化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认为上市公司大股东存在利用公允价值调整损害外部投资者利益的行为。 分析前述国内研究文献,我们发现:对于我国转型经济时期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实施后的企业股利分配行为变化研究才刚刚起步。 二、公允价值计量对股利政策的影响 (一)加剧了会计利润与现金流量之间的不一致性 历史成本会计模式下,会计确认的权责发生制原则使得会计利润与同一会计期间的现金流量在数量金额上产生了不一致。公允价值的应用将进一步拉大这种差距。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是公允价值计量中十分重要的一环。新会计准则设置了“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账户来核算采用公允价值变化给当期会计报告带来的损益。准则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会计核算分成三部分:第一,计提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第二,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结转至本年利润;第三,处置时将前期计提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累计数转入相应损益账户。根据准则,期末须将“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余额转人“本年利润”。按照会计准则应用指南的附录会计科目和主要账务处理,在终了时应该将“本年利润”的借贷发生额相抵后结出的本年实现的净利润转人“利润分配”科目。这说明准则将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视为当期已经实现的利润,也就是将市场价格波动带来的资产负债价值变动等同于已经发生了的销售等交易行为带来的损益。销售等交易行为意味着资产或者负债已经完成了从非现金状态到现金状态的转移,而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所依附的资产负债依然停留在非现金状态,这就加剧了会计利润与现金流量之间的不一致性。 在首次执行新会计准则的2007 年,由于在首次执行日将原按成本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转为按公允价值模式计量,其转换作为会计政策变更在年初一次调增了企业的留存收益,加之2007 年的股市和楼市基本上是处于牛市状态,2007 年末很多上市公司又确认了数额不小的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年初和年末确认的公允价值变动收益使得不少上市公司2007 年的利润打了一个非常漂亮的翻身仗,不少公司将其作为可供分配利润做出了较为丰盛的现金股利分配政策。由于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实际上是未实现的潜在的损失或收益,在资产或负债没有处置前,这一部分收益是没有现金支持的,将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作为当期损益计入利润表,特别是在公允价值变动收益数额较大的情况下,其净利润中水分太多,除了不符合谨慎性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外,还可能导致随着现金股利的分配使实际的资产流出企业。如果以后发生公允价值变动导致的净损失数额较大时,企业的现金可能会断流,不要说扩大再生产,就是简单再生产也可能难以正常进行,将严重影响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为操纵报告利润提供条件 新会计准则规定将交易性金融资产、交易性金融负债和按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额直接计入当期利润表。在有些情况下,公允价值变动频繁而且表现为数值范围而不是一个精确值,如投资性房地产价值估计有一定的合理波动范围。但是在会计报告中必须确定一个精确值。企业可以根据自身利益的状况选择公允价值范围内的高点或者低点来报告该项资产负债的价值。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记入利润表,使得企业只需要选择公允价值范围内的某个具体金额就能操纵当期利润表的最后结果,在以后的相应期间,也可以进行类似操纵,直至企业处置该项资产负债时,才将以前各期计提的相关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转人其他损益类账户。 由于我国特殊的制度背景,在我国股权分置改革后,尽管两权分置的现象有所缓解,但股权集中度依然相对较高,仍然存在大股东通过现金股利的发放侵占中小股东利益的行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则为这些行为提供了套利的机会和平台。公允价值的引入使得大股东可能利用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进行利润操纵,其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可以为大股东通过现金股利的分配侵占中小股东的利益找到合法的途径。原红旗(2001)认为由于我国存在股权高度集中的现象,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存在以现金股利从上市公司转移现金的行为。 谢军(2006)发现第一大股东增发现金股利的激励会随着持股的增加而强化,并且公司会根据企业的成长性状况调整现金股利发放率。陈洪涛等(2005),徐国祥等(2005)也认为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越大越可能选择较多的现金股利支付。杨淑娥(2007)对沪市584 家上市公司进行研究发现在股权相对集中的公司表现出大股东对利益侵占性的现金股利政策的偏好。叶建芳等(2009)对于新准则下上市公司的金融资产分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企业可以根据对金融资产的分类来实现盈余管理和为收益平滑提供“蓄水池”。这表明现实中公司的大股东可能会利用这一因素,调整报告利润,以达到侵占中小股东利益的目的。 (三)为公司股价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 由于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与公司现金流量可能存在较大的差距,会存在公司利润较多时发放较少的现金股利,或公司利润较少时发放较多的现金股利两种情况。根据信号传递理论,公司利润较多时发放较少的现金股利,市场会认为公司未来有较好的后续投资机会而高估公司的价值,导致公司股价上涨。相反,公司在利润较少时发放较多的现金股利,市场会认为公司未来发展前景较差,从而造成公司价值被低估,导致公司股价下跌,为公司带来意想不到的理财困难,这两种情况为公司股价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 三、政策建议 (一)重视对现金流量的分析 研究表明,现金流量对公司的利润分配政策尤其是现金股利政策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企业财务通则》第五十条规定,充分考虑现金流量状况后,向投资者分配。这就说明,向投资者分配利润(除分配股票股利外),要动用的是企业实实在在的现金储备。如果只有账面利润,没有与之相对应的现金流入,或利润的变现能力不强,企业可以选择不向投资者分配利润。因此公司在利润管理中应更加重视对现金流量的分析。一方面,要依据现金流量评估会计利润的质量;另一方面,也要使公司股利政策建立在可靠的预期现金流量基础之上。 (二)公允价值估价人员应保持相对的独立性 避免公司利用公允价值操纵报告利润和通过现金股利侵占中小股东利益行为的关键在于必须解决人为操纵问题。公允价值信息若能由企业外部独立的资产评估机构来提供,其独立性和公正性显然是最好的,但受信息成本不足和及时性差的约束,这种方式通常无法采用,而只能由企业内部专设机构或专职人员来提供。为保证公允价值获取的可靠性和公正性,企业应设立相对独立的企业资产估价委员会,该委员会最好能够隶属于公司董事会或股东大会,使公司管理当局或财务负责人无法干预企业的资产定价,资产估价委员会的组成应符合专业性和代表性两项基本要求,一般由会计人员、技术人员、采购人员、销售人员、独立董事、内部审计人员及其他相关人员组成。其主要职责是定期或于每一会计报告日对企业的资产、负债进行估价,以获取各资产负债项目的公允价值。采用公允价值对财务报表中重要的资产、负债项目进行计量时,要以能否持续可靠地取得公允价值为前提。同时,上市公司应充分披露确定公允价值的方法、相关估值假设以及主要参数的选取原则,提高公允价值信息的透明度。 (三)加强对股票价格的管理 由于存在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与公司现金流量的较大差距,导致净利润与现金股利不一致的情况。根据信号传递理论,公司利润较多时发放较少的现金股利,市场会认为公司未来有较好的后续投资机会而高估公司的价值,导致公司股价上涨。此时,一方面,公司可以利用宽松的理财环境,抓住机会进行资本重整;另一方面,在公司未来利润缺乏足够支持的情况下,应注意股价回落造成的理财困境。相反,公司在利润较少时发放较多的现金股利,市场会认为公司未来发展前景较差,从而造成公司价值被低估,导致公司股价下跌,为公司带来意想不到的理财困难。此时,公司应及时调整股利政策或通过增加企业的利润等可行且有效的措施,尽快扭转不利局面。 (四)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一、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为了缓解贸易顺差过大,促进外贸平衡,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经国务院批准,2007年6月18日,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商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海关总署发布了《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调低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率的通知》,规定自2007年7月1日起,调整部分商品的出口退税政策。 外贸顺差增长过快,不仅加剧贸易摩擦,而且加大了国内流动性过剩和人民币升值压力。为了缓解贸易顺差过大,促进外贸平衡,政府需要利用多种政策工具,出台一揽子政策措施,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这次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作为一揽子政策措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抑制外贸出口的过快增长,缓解我国外贸顺差过大带来的突出矛盾,同时,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抑制“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品的出口,促进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和进出口贸易的平衡,减少贸易摩擦,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根据有关专家预测,出口退税率每下调1个点,我国出口就会下降4.9个点。调整后的出口退税率平均水平将降低3%左右,这将直接提高部分出口企业的成本和定价,削弱出口企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不利于企业的出口。根据有关部门计算,出口退税率每下调1%就相当于一般贸易出口成本增加1%;若下调3%,将使一般贸易出口成本增加约3%—4%。当然不同的企业因其出口产品的不同影响程度也不同。 近几年国内市场的饱和使生产企业下大力气开拓国外市场,争取出口订单,降低或取消出口退税,企业将处于两难境地,若提高出口产品价格,将影响出口产品的竞争力,若不提高出口产品价格,企业将出现收益下降。而且不少企业所用原材料不断涨价(如棉花、化工产品等),企业生产和出口已处于亏损边缘,甚至有些出口订单已出现亏损。出口退税率下调将加剧这些企业的亏损。企业若提高出口产品价格,那么其产品出口竞争力将下降,以物美价廉赢得海外市场的企业及其产品很可能因此市场分额缩小,将会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将原来外销的产品改为内销,在国内市场竞争已很激烈的情况下,外销的产品返回来涌入国内市场,必将加剧国内市场的饱和,升级价格战。出口企业如不得不放弃国外市场,而国内市场又无法容纳其产品,企业的生存能力就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企业的生产成本又会上升。相当一部分生产传统产品的企业产品单一,资金不足,靠低价打市场,出口退税率的下调将加剧这些企业的困难。外贸企业如何适应出口退 税政策的调整,如何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将会是外贸企业生存的关键。本课题将会对上述问题进行分析,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对外贸企业优化出口商品结构、促进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和进出口贸易的平衡将具有深远的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近年来由于我国出口退税政策的频繁调整和出口退税率的多次下调,出口退税的作用和影响力不断加大。特别是在东南亚经济危机之后,出口退税己经成为我国调整进出口贸易的重要宏观调控手段。因此,引起了国内国外学者对于出口退税政策的关注。 国际上,重农学派的先驱布阿吉尔贝尔最早于18世纪中叶提出了进口商品征税出日商品免税的思想,他在《法昌的辩护书》指出,“我们王国的关税、出口税和渡河税开始整顿。把王国内部征收的这些税全部取消,这对于国王及其人民是一笔巨大财富,因为这些税收带来了可怕的后果。关于法国的进口税,税额应仅持现状,但应消除手续上的麻烦,因为这对国王丝毫无益,却会使外国人望而却步。至于出口税,则丝毫不应轻饶,而应全部取消。因为这是国王和王国前所未有的敌人”。 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明确从税收来源及转嫁角度指出出口退税的必要性。他认为某 个国家如果对其享有特殊便利的生产条件的效率高于别国的某些输出品课税,这种税会完全落在外国消费者身上,该国政府支出的一部分就将由外国的土地和劳动所有者来负担。但是,如果一个国家闭关自守,不与邻国通商,就不能把税赋的任何部分转嫁出去。因此,从税收方面来看,对出口产品征税是进口国消费者负担的,既不公平又不合理。从道理上讲,出口退税是必要的。 亚当.斯密(Adam Smith)是集古典政治经济学之大成者,他对出口退税有过较为深入的研究,他认为高关税比低关税危害更大,出口税比进口税危害更大。他指出,在各种奖励出口措施中,要数退税最合理。商品输出国外时退回其国内交纳的一部分或全部税金,既不会使货物的输出量减少,也不会驱使资本违反自然趋势转投入某些特定产业,破坏社会资本的自然平衡和劳动的自然分配。他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认为,商人和制造业者,不以独占国内市场为满足,而要为他们的货物谋求最广大的国外市场。拟由于他们的国家在外国没有管辖权,他想要占领国外市场是不可能的。出口退税是奖励出口的最好手段,国家可以根据贸易情况退还部分或全部税款,有利于自由贸易和商品出口。 诺思在《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中指出,制度是人为设计出来构建政治的、经济的和社会的互动关系的约束,由非正式的规则(奖惩、禁忌、习俗、传统和行为准则)、正式的规则(宪法、法律、产权)组成。出口退税制度作为国 家管理出口退税的法律制度,包括一国退税的税种、退税率的高低、退税管理办法等,是一项正式的经济制度。一国的出口退税制度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税式支出、退税运行成本、出口企业所能取得的退税资金乃至该国的对外贸易结构等。 国内的一些学者也提出了他们对出口退税的一些看法。茅于轼2001年在《出口退税未必合适》中认为出口退税会造成三种弊端:(1)出口退税会扭曲价格,导致资源配置错误,降低投入产出效率,对本国消费者和外国生产者不利;(2)出口退税会造成国内企业竞争的不公平,最后会形成国内经济结构的扭曲;(3)出口退税会造成大量诈骗案件。他针对对我国出口实践过程中产生的种种问题而对出口退税的合理性提出了质疑。 刘剑文2004年在《出口退税制度研究》中从间接税的转嫁性强调出口退税的必要性,指出出口退税作为一种宏观的调控政策,在各国追求贸易自由化的时代背景下,是WTO的公平贸易原则所认可,是鼓励各国商品以不含税的价格进入国际市场来竞争。 朱智强、张晓丽2004年在《出口退税制度的理论依据及政策建议》中则认为出口退税制度的定性问题应该跳出从“中性税收原则”的角度去探讨的旧框框,应该以是否实现政府既定的长期经济战略目标为依据,也就是当前的出口退税政策应该为现行实施的“走出去”战略服务。 虽然理论界对出口退税制度合理性及必要性的判断存在上述两种分歧,但从总体上看,学者还是普遍认为出口退税具有合理性,也有必要实施。国内大部分学者也认为出口退税有助于消除重复征税,保护公平竞争。 参考文献: 5谢静 论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论文摘要:现代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使得企业对人才的重视不断提高,其已经成为现代企业提高综合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工作。现代市场竞争是企业科技的竞争、是企业营销的竞争、是企业经营策略与方针的竞争,而这一切都需要企业具有相应的专业人才得以实现。人力资源管理正是针对企业人才需要进行的一系列工作。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企业发展;促进作用 1、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内容概述 细致了解和分析人力资源管理内容是分析其对企业发展作用与影响的基础,了解其管理工作内容与智能有助于对工作开展进行细致的分析。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有别于传统的人事管理工作,其是以人才储备为基础进行企业人员档案、薪资结构设计、福利待遇设计、人才培养等工作。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开展需要企业针对自身行业特点进行具有针对性的管理体系建设,以此使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能够适用于行业情况,促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开展。 2、招聘 招聘工作直接关系到企业人力资源的形成,有效的招聘工作不仅可以提高员工素质、改善人员结构,也可以为组织注入新的管理思想,为组织增添新的活力,甚至可能给企业带来技术、管理上的重大革新。招聘是企业整个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基础,有效的招聘工作能为以后的培训、考评、工资福利、劳动关系等管理活动打好基础。因此,员工招聘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性工作。 3、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2.1 人力资源管理中人才储备对企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分析 人才储备职能实施是现代企业快速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作,是企业为了应对发展与岗位人才需求进行的基础工作。在现代人才流动频繁的今天,企业人才储备工作的科学开展能够使企业在人才流动中及时进行人员补充,避免空岗等情况的发生。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的人才储备不仅仅是对外部员工的招聘,其还是对企业内部员工的储备。通过对员工个人能力、专业、技能的掌握使企业在急需相关人才时能够以内部人员的聘用为基础,保障人才的快速到位,为企业经营活动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通过企业内部人才储备方式还能够为企业员工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发展机遇,促进企业员工的稳定以及员工的企业忠诚度,有效避免员工由于发展前景问题造成的人才流失。而且,在企业人才储备过程中,企业多渠道人才选拔提高了员工的危机意识,使员工认识到了自身综合技术水平与综合素质不能适应企业的发展将被淘汰,其使得员工能够积极主动的进行自身岗位技能的提高,为企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促进了企业员工主动、积极的工作态度,能够使员工在实际的工作中提高工作效率,促进企业经营活动的开展。 2.2 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员工综合素质提高的促进作用 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科学开展能够通过科学的规划设计为企业员工提供良好的培训,并对企业员工的工作进行绩效考核,以此促进员工对工作的积极性,同时也能够提高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为企业的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良好的培训机制还能够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促进企业员工的稳定性。在培训工作开展中,人力资源管理还能够科学的针对员工需求进行系统培训,能够使员工得到自身技能与素质的提高,为企业各项管理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 2.3 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为企业综合经营成本控制的促进作用 有利于减少劳动耗费,提高经济效益并使企业的资产保值。经济效益是指进行经济活动中所获得的与所耗费的差额。减少劳动耗费的过程,就是提高经济效益的过程。所以,合理组织劳动力,科学配置人力资源,可以促使企业以最小的劳动消耗取得最大的经济成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资产要保值增值,争取企业利润最大化,价值最大化,就需要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不仅能偶有效的促进企业人才储备以及人才的稳定性,同时其还通过自身的职能为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降低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能够增加企业人员的稳定性,减少企业人员招聘以及新进人员上岗后熟悉过程造成的成本增加。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通过对薪资水平、福利待遇的行业调查以及对本地区相同岗位的调查设置科学的薪资水平以及企业人力资源相关体系,以此为企业员工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薪资与发展空间,减少企业员工的流动,有效减少了企业员工招聘造成的人工成本增加。同时稳定的人员也是的企业减少了新员工岗位熟悉过程造成的工作效率低下,促进了企业人工成本的降低。 4、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经营活动的影响分析 有利于促进生产经营的顺利进行。企业拥有三大资源,即人力资源管理论文、物质资源和财力资源,而物质资源和财力资源的利用是通过与人力资源的结合实现的,只有通过合理组织劳动力,不断协调劳动力之间、劳动力与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之间的关系,才能充分利用现有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资源,使它们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形成最优的配置,从而保证生产经营活动有条不紊地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科学开展在提高人员稳定性的同时为企业的经营活动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使得企业经营过程中的员工熟练掌握本企业的特点与流程、掌握企业经营活动中的内容,提高了工作的效率,促进了企业经营活动的开展。以生产过程为例,在企业工作多年的老员工其对企业声场过程的工艺、技术参数极为熟悉,能够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提高生产效率。而新员工则需要在岗位上熟悉一段时间后方能够达到这一水平。岗位熟练的过程不仅仅影响该岗位的生产活动,其还会对后续工作产生极大的影响,造成企业整体生产流程效率的降低,影响了企业的经营与发展。如果员工离职期间为企业生产高峰其所产生的后果还将更为严重。因此,强化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已经成为影响现代企业经营活动的重要因素,成为了企业发展中所必须重视的重要工作。 5、关于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开展重点的分析 在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开展中,企业应针对自身的行业特性以及企业的特点进行相关管理体系的完善,同时注重对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的引进与培养,以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为基础促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开展,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6、结论 通过上述论述可以看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科学开展对现代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其对企业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在现代企业的经营中,企业应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加快企业相关人才的引进以及人力资 源管理体系的建设。以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促进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开展,使其在管理体系的规范下促进企业各项活动的开展,促进企业综合技术水平与综合管理水平的提高,促进企业综合市场竞争力的提高,奠定企业健康发展的基础。 参考文献: 我国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逐渐兴起的。是由人事管理转化而来的。人力资源管理包括招聘、培训、绩效等内容, 并不断丰富和充实。后来才由人力资源管理发展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最后随着我国各项法律制度的健全, 我国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有了充分的制度保障和依据, 从而成为今天较为科学和人性化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二、劳动保障监察条例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 1994年劳动法的颁布实施, 促进了劳动保障工作的开展, 并对实施劳动保障制度, 规范劳动市场秩序, 规范企业用工的行为, 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以及社会的稳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鉴于我国当前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 整个劳动力市场是一个买方市场, 所以劳动者处于弱势群体的地位, 因此, 一些用人单位在雇佣劳动者时为了片面追求自己的经济利益, 而不顾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例如拖欠农民工工资等现象层出不穷。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的加强, 使得企业不得不按照法律规定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通过严厉打击和制止违反劳动保障法的行为, 规范了劳动力市场, 同时使得企业对劳动者的态度开始转变, 引导他们重视对人的培养, 推进了人力资源管理发展历程。又通过法律的规范落实, 切实维护了广大劳动者的工资、劳动合同、休假、社会保险等劳动保障权益, 逐渐丰富了我国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如果用人单位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保障合同的话, 那么用人单位将受到法律的制裁。现行的法律保障还使得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签订书面合同, 同时为劳动者缴纳保险, 这在很大程度上为劳动者争取了利益。同时引导企业与劳动者建立无固定期限合同。 三、劳动保障为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提供了法律保障 在劳动和社会保障领域内, 用人单位应当遵守的法律、法规和规章主要有:《宪法》、《劳动法》、《工会法》、《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禁止使用童工规定》、《工伤保险条例》、《失业保险条例》、《劳动行政处罚若干规定》、《劳动行政处罚听证程序规定》、《处理举报劳动违法行为规定》、《社会保险费征缴监督检查办法》、《招用技术工种从业人员规定》、《劳动力市场管理规定》、《境外就业中介管理规定》、《企业年金试行办法》、《最低工资规定》等。 1. 对任何组织或者个人对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行为, 可以向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举报。 任何个人认为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 可以向劳动保障部门投诉。2.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认为用人单位有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行为, 需要进行调查处理的, 应当及时立案查处。 3.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在进行劳动保障监察中, 根据需要, 可 以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对用人单位工资支付、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情况进行审计。 劳动保障条例的颁布, 对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劳动保障法律建立之前, 侵犯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事情屡有发生。随着劳动保障条例的提出, 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受到了法律的保护, 权益得到了保证。可以有效的制止违法行为的发生。劳动法颁布以来, 劳动和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得到完善, 工时制度、职业培训、社会保险等方面的法规相继出台, 在劳动保障领域初步形成了有法可依的局面, 确保了法律的权威。劳动保障法律是调整用人单位和劳动关系的手段之一。通过法律宣传, 可以有效预防违法事件的发生。营造良好的法律环境, 实现社会和谐。 四、劳动保障中侵犯劳动者合法权益处罚条例处罚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 《劳动保障监察条例》第四章规定了对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处罚制度, 主要有:对用人单位侵犯女职工、未成年工合法权益的处罚;对用人单位克扣或者无故拖欠工资报酬、经济补偿等的处罚;对用人单位瞒报工资总额、职工人数, 欠缴社会保险费的处罚;对职业中介、职业技能鉴定和业技能培训机构违反国家有关规定的处罚等。 劳动保障制度规定了对侵犯劳动者合法权益行为的处罚。《劳动保障监察条例》对用人单位违反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护规定, 不依法签订劳动合同, 违法延长劳动者工作时间, 拖欠和克扣劳动者工资, 瞒报工资总额或者职工人数欠缴社会保险费, 以及不履行配合劳动保障监察义务的情形, 职业中介机构、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和职业技能培训机构违反规定的情形, 都规定了相应的法律责任。这些制度的建立, 维护了弱势群体的权益, 使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更加人性化, 为促进社会和谐提供了法律支持。但是也增加了企业管理的成本。 五、劳动保障制度的建立使我国人力资源管理逐步走向科学化轨道 通过劳动保障引入人员进入、职务晋升、辞退等更新交替机制, 实现了领导干部选拔透明度较高的用人机制, 强化了民主决策机制。通过劳动保障条例来规定了劳动保障监察的适用范围、职责义务、监察事项、案件管辖、方式程序、法律责任等。通过对职业中介机构、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和职业技能考核鉴定机构进行劳动保障监察, 《劳动保障监察条例》规定, 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执行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情况, 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根据其职责, 依照本条例进行监督检查。另外, 针对当前突出的不具备用工主体资格的单位和个人, 侵犯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问题, 《劳动保障监察条例》规定, 对无营业执照或者已被依法吊销营业执照, 有劳动用工行为的, 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依据本条例实施劳动保障监察, 并及时通报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予以查处取缔。 六、劳动保障对人力资源管理影响的案例分析 2008年3月16号, 小赵到某制药公司应聘见习经理, 结果到公司之后, 公司通过简单的面试, 认为小赵同志符合该公司的人员需求, 但是鉴于小赵还处于实习期, 所以就没有签订用工合同, 而只是默认到时候给工资, 到了4月16号, 小赵在一家外企公司找到了更好的实习机会, 所以他想既然自己已经在制药公司工作满一个月, 理应得到一个月的工资再离开。但是公司以他离职给公司造成损失为由答应只支付一半的工资, 另一半工资不想给小赵, 结果小赵非常的郁闷, 为什么自己辛辛苦苦干了那么长时间的活, 而要离开的时候却得不到应有的回报。 案例分析劳:动合同法强调书面劳动合同的重要性, 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但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 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 同时规定, 一年以上不签书面合同的, 就视为签订了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连续订立两次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续订合同的就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终止合同时用人单位一般情况下应当按照每年一个月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 经济补偿最高不超过十二个月;在某些特殊情形下 (如在该单位连续工作满十年又续订劳动合同的) , 用人单位应当与劳动者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工资报酬权是劳动者最基本的权益。事实上, 尽管《劳动法》等法律明确规定了劳动者及时足额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 但用人单位拖欠、克扣劳动者工资问题依然普遍存在, 并一度十分严重。近年来, 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 虽然状况大有好转, 但实践表明, 在立法上对工资支付问题做出明确规定, 建立长效机制, 是根本解决这一问题的必要途径。 对保障劳动者及时足额取得劳动报酬做出强制规定, 这是《劳动合同法》令广大劳动者非常鼓舞的地方。第三十条不仅明确了“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劳动合同约定和国家规定, 向劳动者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 而且规定“用人单位拖欠或者未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的, 劳动者可以依法向当地人民法院申请支付令, 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发出支付令。”同时, 还明确了用人单位拖欠工资程度严重的需予以处罚、职工一方可以与用人单位订立工资专项集体合同等。《劳动合同法》对工资拖欠问题予以的特别关注, 以及做出的规定, 相比《劳动法》在可操作性、威慑力上都有进一步发展, 这将更有力地维护劳动者的工资报酬权。 试用期本来是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劳动合同中协商约定的对对方的考察期。但是, 在实践中, 用人单位滥用试用期的现象比较严重, 比如随意延长试用期、压低试用期的工资、将试用期作为廉价期、随意辞退试用期内的劳动者等。针对实践中一些用人单位滥用试用期的问题, 《劳动合同法》多角度、全方位对试用期做出了新规定: 1. 试用期的期限与劳动合同的期限有了新的对应关系。 即劳动合同期限3个月以上不满1年的, 试用期不得超过1个月;劳动合同期限1年以上不满3年的, 试用期不得超过2个月;3年以上固定期限和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 试用期不得超过6个月。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或者劳动合同期限不满3个月的, 不得约定试用期。 2. 同一用人单位与同一劳动者只能约定一次试用期。续签劳动合同时, 不论是否变更岗位都不得再约定试用期。 3. 明确试用期应包括在劳动合同期限之内。 单独的试用期合同不成立, 该试用期合同就是劳动合同, 视为用人单位放弃试用期。 4. 劳动者在试用期的工资不得低于本单位同岗位最低档工资 或者劳动合同约定工资的80%, 并重申试用期工资不得低于用人单位所在地的最低工资标准。 5. 在试用期中, 除劳动者有本法第39条和第40条第1项、第 2项规定的情形外, 用人单位不得解除劳动合同。用人单位在试用期解除劳动合同的, 应当向劳动者说明理由。 6. 违法试用要支付赔偿金, 即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与劳动者约定试用期的, 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改正; 违法约定的试用期已经履行的, 由用人单位以劳动者试用期满月工资为标准, 按已经履行的超过法定试用期的期间向劳动者支付赔偿金。所以小赵应依据法律向用人单位索要劳动的工资, 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总之, 新的劳动保障制度将对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管理工作带来很大的影响。它就像一把双刃剑, 如果人力资源部门处理得恰当, 将能给用人单位带来吸引人才、激励员工、提升凝聚力等效力。如果处理得不好, 将会增大企业的人工成本费用, 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损失。只有劳动保障与人力资源管理和谐共存, 才能给社会带来最大的效益。 参考文献 [1]梁镇赵国杰:企业管理创新[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1996 [2]王方华:现代企业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6 [3] (美) 加里·德斯勒:《人力资源管理精要》,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年.[G]Dessler, Prime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Beijing:China Renmin University Press, 2004 承兑汇票的特点和作用 1.承兑汇票在货币市场上更具有灵活性 承兑汇票在货币市场上既有较强的灵活性,此汇票经过较有财力第三者承诺兑现的保证,也就是债权人并不直接向债务人兑现,而是由此第三者兑现。这样从很大程度上和企业的汇票方式产生了较大的区别,突破了以往汇票双方进行交易的局面。通过兑现人直接兑现承诺,可以直接地降低传统的借贷关系中资金的欠贷,使得资金的流通有较大的保障,增强企业的进步。承兑汇票的灵活性从很大的程度上讲,可以加速企业中对于资金的有效使用,能够促进企业对资金进行合理化的配置,总之对于资金的流通是极为有利的。 2.承兑汇票具有安全稳定性 由于付款人与出票人在出票之前双方之间存在资金关系,汇票的付款日期是明确的,这样就能够在规定的日期内要求承兑人无条件地付款,这已经成为了一种合同上的约定,如果对方不承担,就形成了违约,要求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因此,这种依靠法律来进行约束的合同关系,使得承兑汇票对于资金的掌控有很大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从而保证了债权人的利益,正是由于承兑汇票的这一优点,对于企业的发展和资金的运行情况是至关重要的,维护了整个企业的正常稳定的发展。承兑汇票通过法律和形式上的约束,充分地保证了资金在使用的过程中能够按照既定的程序归还,确保了安全稳定地运行和流通。 承兑汇票对于企业资金流通的影响 1.加速企业的资金流通 承兑汇票通过对兑现人的付款义务的约束,保证了资金的有效兑现,在很大程度上说,这样极大地促进了资金的流通性,保证了资金在借贷中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双方的归还,加快资金的使用情况。承兑汇票通过对资金的借贷和归还进行准确的控制,使得资金能够用作其他的使用,对于整个企业的运行来说,是至为关键的,资金的流动性能够促进企业的各个领域和部分的发展,使得企业的经营情况得以按照既定的程序和方案准确无误地实施,加速企业的进步,为企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承兑汇票充分地实现了资金的流通,这对于资金的使用产生了较强的影响,便于让资金在企业的其他方面产生较强的经济效益。 2.能够较为灵活地调整资金的流通情况 在资金的流通性上说,承兑汇票能够保证资金的安全可靠性,按照既定的日期进行归还,并在法律上进行约束,能够积极地调整资金的运行情况。通过严格的兑现人的出现,承担了归还债务的责任,这样能够实现资金在规定的日期内进行归还。从总体上讲,承兑汇票这种货币交易手段具有较强的灵活性,首先有了第三方承兑人的保证,就会使得资金有了较强的支持,不会出现有借无还的情况,使得资金在兑现的过程中,能够通过形式上的约束进行,保证了资金的正常流通。这样大大地降低了到期归还的难度,与此同时,相关的债权人能够灵活地与债务人进行归还时间的切磋,能够有效地实现资金的归还情况,促进资金的流通。 3.降低企业的资金流通风险 承兑汇票具有较强的稳定和安全性,使得资金的借贷和归还能够沿着既定的方案和达成的一致,在既定的时间段内进行资金的归还,保证了资金的稳定使用。这样的结果是大大地降低了企业的资金流通的风险,能够使得资金在具体的使用中发挥更大的经济效益。降低企业的资金流通风险,能够促进企业的资金运行情况,使得资金的用途更加广泛,从根本上为企业的发展和运行提供了较强的资金保障和支持。 结语 承兑汇票作为企业的一种货币交易手段,对于企业资金的流通和掌控极为关键。由于承兑汇票存在着其本身固有的安全稳定性和灵活性的特点,所以在很大的程度上讲,可以作为企业最重要的货币手段。承兑汇票可以加速企业的资金流通情况,根据实际对资金的需求来灵活地调整承兑汇票的日期,实现资金的灵活使用,让资金得到最有效的配置。这个货币手段的使用,大大地提高了企业的经营效益,实现了企业的高速运转,对于企业的资金流通来说是重要的交易工具。充分地认识到承兑汇票对于企业资金的运行和流通的影响,并将之成功地应用到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实现企业的高效发展。 (作者单位:1 冀中能源邯郸矿业集团有限公司结算中心; 2 河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摘 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针对不同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态势制订并实施了不同的区域政策。以经济特区为重心的沿海地区优先发展政策。以浦东开发为龙头的沿江、沿边重点发展政策,以缩小区域差距为导向的西部大开发政策,以及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系列区域政策,有效地改变了原区域间低水平发展的格局,推动了区域经济社会快速的发展。尽管如此,中国区域发展中仍存在差距过大、区域政策框架不完善等问题。文章通过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的区域政策,分析区域政策的优劣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区域政策 协调发展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主要区域政策对城市发展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政策的演进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 (一)以经济特区为中心的沿海地区优先发展阶段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为改变国内区域间低水平发展的格局,政府制订并实施了向沿海地区倾斜的投资政策,并在财政、税收、信贷等方面实行配套的优惠政策。同时对外开放和体制改革也向沿海地区尤其是经济特区倾余。1987 年10 月中共“十三大”报告明确提出“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广度与深度,不断发展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的任务,并强调:必须继续巩固和发展已初步形成的“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内地”这样一个逐步推进的开放格局。 (二)以浦东开发为龙头的沿江演变地区重点发展阶段 1990年4月30日、国务院有关部门和上海市政府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开发开放浦东新区的9 项政策规定,浦东开发进人了实质性阶段。1992 年10 月,党的十四大做出了“以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城市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飞跃”的战略决策。 (三)以缩小区域差距为导向的西部大开发阶段 1999年9月,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正式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此为标志,中国区域政策的重心实现了第三次转移。“十五”计划明确指出:“国家要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实行重点支持西部大开发的政策措施,增加对西部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和建设资金投人,并在对外开放、税收、土地、资源、人才等方面采取优惠政策”。 (四)以区域协调发展为导向的共同发展阶段 中央政府审时度势,作出了建设和谐社会、统筹区域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提出“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形成分工合理、特色明显、优势互补的区域产业结构,推动各地区共同发展。”这个阶段的主要区域政策是: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二、我国区域政策中的利弊分析 (一)我国区域发展中的利 1.培育了经济发展的重点区域 首先,中央政府制定的区域政策作为外生变量,有效地增加了重点区域的资源供给和各种需求的满足,更加刺激了该区域的经济发展其次,在区域政策的支持下,使重点区域的自身地理位置优势得以充分体现,相对降低了国际贸易的运输成本增加了比较优势,在原有的产业经济基础上,更容易接纳外来经济并与之融合,从而较好地形成产业集聚和规模经济,为重点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促进了欠发达地区的发展 随着一系列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政策的相继出台.欠发达地区的基础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部分欠发达地区发展活力竞相迸发,自我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建设了一大批农田、水利、公路、小流域治理、草场等农村小型基础设施工程,改善了生产生活条件,增强了这些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另一方面,通过西部大开发和扶持老少边穷地区发展的区域政策,不仅加大了中央财政对这些地区的投人,而且进一步加快了这些地区的体制改革步伐和市场机制的完善程度,为其创造了区域发展良好的体制环境。 3.增强了区域发展的协调性 在东部、西部、东北、中部四大板块的经济社会发展明显提速的情况下,区域之间的生产总值、人均GDP、投资、消费、进出口增长速度的差异呈缩小趋势。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8 年上半年的数据表明,我国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的增速均超过了东部地区,改变了改革开放以来东部地区的增速一直居各大区域之首的局面。与此同时,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的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地区合计的比重均有所提高。这表明我国地区经济结构正在发生积极变化,区域发展协调性在增强。 4.丰富了区域发展的内涵 从西部大开发政策到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中部崛起等区域政策,都非常重视这一点,并初步取得了政策所预期的效果。例如,在国家关于西部大开发的多项政策文件中特别强调农村、社会保障、教育、科技、卫生、计划生育、文化、环保的公共服务供给和对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防沙治沙工程的支持。在关于东部振兴的若干文件中,均提到生态环境保护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工业企业污染防治,松花江环境污染治理、流域生态环境和湿地保护、工矿废弃土地复垦和矿山生态环境治理等。在促进中部崛起战略中,专门强调提高城乡公共服务水平,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措施等。 (二)我国区域政策的弊 1.区域政策尚难于有效解决区域差距过大的问题 据统计,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东西部人均GDP均呈稳步上升趋势,但东部人均GDP的增长幅度远远大于西部,东西部之间的差距在逐渐拉大。1991年东西部人均GDP相差1540.3元,前者為后者的208倍;2005 年东西部人均GDP相差14430元,前者是后者的255倍。区域差距的过大是导致收人分配不公、区域合作受阻、有效需求不足的重要原因,它给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等宏观经济目标的实现增加了难度。同时,区域差距扩大到一定程度,往往会导致和激化一些社会矛盾,影响社会的和谐发展。 2.现代区域政策框架仍在探索阶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在不同时期进行过多次区域范围的调整,也先后实行过区域均衡发展、区域非均衡协调发展和梯度发展等多种发展战略,投入了大笔公共财政资源。但是,区域发展的公共绩效一直较为低下,达不到政策设计时的理想目标。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在法律制度方面,区域协调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尚不健全;其次,在组织体系上,缺乏专门负责区域政策实施的职能部门;再次,区域的划分过于笼统,缺乏实施区域政策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此外,区域政策缺乏有效的政策监督与评估机制。 3.区域政策实施过程中的协调机制不完善 在分税制以及现行政绩观的引导下,实现地方保护,加决地区经挤发展往往成为地方政府追求的主要目标其次是区域合作机制泛化。大多是重形式轻内容,重协议轻实施。再次是对口扶持机制有待深化,提升落后地区的自身造血功能有待加强。此外,区域间的补偿机制特别是生态补偿机制匮乏。诸如生态服务功能价值如何评估,生态环境保护的公共财政体制如何制定,流域生态如何补偿,重要生态功能区的保护与建设怎样进行等,都需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以解决。 三、结论 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行动的启动,中国的区域问题会表现得越来越复杂。在一些地区落后,一些地区萧条的情况下,全面小康社会目标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完善区域政策是未来中国统筹区域发展的必然要求。由于目前无论在认识上还是在实践上,中国区域政策的缺陷是十分突出的。在借鉴发达国家的区域政策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完善中国的区域政策研究体系和框架,并明确未来的区域政策研究与实践重点,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否则,区域经济研究者难以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方面作出真正有用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方创琳.区域发展战略论.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3. [2] 陆大道等.中国区域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109. [3] 张可云.区域经济政策.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40-41. [4] 郑金武.30年来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思路演进.http://www.plansky.net/index.php.2008.1.6. 【论人力资源政策对企业资金安全的影响】推荐阅读: 建设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对企业的影响09-21 论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文化08-09 关于宏观经济形势对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影响的调研报告06-17 论人力资源管理的激励问题10-21 论IT项目的人力资源管理05-30 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浅见07-26 试论人力资源会计08-02 人力资源开发影响09-04 浅论成本控制于人力资源的重要性11-06 人力资源市场政策问答08-04论人力资源政策对企业资金安全的影响 篇4
论人力资源政策对企业资金安全的影响 篇5
论人力资源政策对企业资金安全的影响 篇6
论人力资源政策对企业资金安全的影响 篇7
承兑汇票对企业资金流通的影响 篇8
论人力资源政策对企业资金安全的影响 篇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