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市场政策问答

2024-08-04

人力资源市场政策问答(通用12篇)

人力资源市场政策问答 篇1

目前, 我国有660个城市, 各类餐馆350多万家, 餐厨废弃物日均产量超过50吨的城市有500余个, 保守估计, 我国城市餐厨废弃物的年产生量不低于6 000万吨。而目前我国餐厨废弃物年清运量为4 700万吨左右, 资源化利用项目建设较为滞后, 一定程度上导致我国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的原因之一, 我国餐厨废弃物问题亟待解决。

为促进食品安全监管责任的落实, 并首次明确将食品安全纳入地方政府年度绩效考核内容, 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地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 规定“对于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地方, 在文明城市、卫生城市等评优创建活动中实行一票否决”。

我国的餐厨废弃物处理的发展重点, 则集中在“食品安全”领域, 主要是为了减少“地沟油”等现象的产生。因此, 我国亟需建立从餐厨废弃物回收到利用的体系化制度, 以发展循环经济为支撑, 以从根本上杜绝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试点成为重要载体。并对首批33个试点城市 (区) 给予了6.3亿元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资金支持。第二批试点申报工作再次启动, 全国多个城市已启动餐厨、厨余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工作, 我国餐厨废弃物处理已形成规模。

(商讯)

人力资源市场政策问答 篇2

1、问:“湖南社会保障卡”是什么卡?

答:“湖南社会保障卡”由湖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联合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交通银行、中信银行、兴业银行、湖南省农村信用社、招商银行、长沙银行、华融湘江银行发行,具有银行借记卡和社会保险结算、社会保险查询功能,卡面为金黄色并印有“湖南社会保障卡”字样。

2、问:参保职工使用“湖南社会保障卡”是否安全? 答:参保职工办理或更换“湖南社会保障卡”时设有初始密码,需本人凭身份证在银行柜台 “激活”(修改密码),才能使用。

3、问:申领、使用“湖南社会保障卡”要收费吗,和一般银行卡相比有什么优惠措施?

答:和其它借记卡相比,各银行优惠:免收参保职工“湖南社会保障卡”的使用年费和首次领取“湖南社会保障卡”的工本费。

参保人员即使遗失“湖南社会保障卡”要求补卡,银行也将按照物价部门核定的标准收取工本费。

4、问:哪些人群可以申领“湖南社会保障卡”?

答:“湖南社会保障卡”面向全省社会保险参保人员发 行,包括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和失业保险等五个险种。未参加社会保险的人员不能获取“湖南社会保障卡”。

5、问:单位在职参保职工如何申领“湖南社会保障卡”? 答:单位在职参保职工一般由单位办理“湖南社会保障卡”。参保单位经办人员持单位介绍信和本人身份证到参保的社保经办机构办理核定信息、领取卡手续。

6、问:农垦企业在职职工、其他以个人身份参保的人员到哪家银行申领“湖南社会保障卡”?

答:为了防止出现参保人员缴费的银行与经办机构收款银行不一致、参保人员承担跨行付款手续费情形,农垦企业职工和以个人身份参保的人员持本人的身份证,到参保的经办机构确定的养老保险缴费银行申领“湖南社会保障卡”。

7、问:单位为参保人员办理“湖南社会保障卡”如何选择银行?

答:为便于结算和管理,一般由单位确定代理发放职工工资的银行为办理“湖南社会保障卡”的银行。

8、问: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员到哪里申领“湖南社会保障卡”?

答: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员持本人身份证件到当地农村信用社办理“湖南社会保障卡”申领手续。

9、问:已开始领取待遇的离退休参保职工如何申领“湖 南社会保障卡”?

答:已开始领取待遇的离退休参保职工可持本人身份证和养老金领取存折,到养老金存折开户行申领“湖南社会保障卡”。

10、问:离退休人员可以用“湖南社会保障卡”领取养老金等待遇吗? 答:一般来说离退休人员领取“湖南社会保障卡”主要用于领取养老金等待遇,银行柜台工作人员或自动柜员机可用此卡提供养老金到账时间和余额等信息(小条)。

如果离退休人员不领取“湖南社会保障卡”,仍可使用养老金存折接受和领取养老金。

11、问:持“湖南社会保障卡”的参保人员变动工作单位后,要换发社保卡吗? 答:已持有“湖南社会保障卡”的参保人员如变动工作单位,新单位如果要求换发卡,参保职工到原发卡银行注销已有社保卡,再到单位指定发卡银行申领新卡;如新单位确定的发卡银行与所持卡银行一致就不需要换卡。

新增参保职工无社保卡,单位在经办机构办理新增异动后,如不统一办理“湖南社会保障卡”,则要求职工至指定的银行申领社保卡。

12、问:哪些情况下,参保职工可换领“湖南社会保障卡”? 答:

1、参保职工更换工作单位,新单位为工资发放方便,要求换卡的;

2、单位变更工资发放银行的;

3、参保职工退休后,需变更银行领取养老金的。

13、问:参保职工可申领多张“湖南社会保障卡”吗? 答:为便于管理,参保职工只能申领一张社保卡。换卡前必须注销原卡。

14问:在何处使用“湖南社会保障卡”,可查询哪些社会保障信息?

答:参加社会保险的人员可逐步使用“湖南社会保障卡”在上述12家银行任一网点的查询终端机或自助柜员机上查询社会保险信息。

在职人员可实时查询本人的基本信息:身份证号、出生年月、参加工作时间、建账年月等;个人账户信息:个人账户总额、累计缴费月数、视同缴费月数、间断工龄月数、间断缴费月数等;缴费信息:历年的缴费基数、缴费金额、可补缴月数等。

离退休人员可实时查询本人的基本信息:身份证号、出生年月、离退休时间、缴费月数(含视同)、是否有高级职称、军转干部转业时级别等;待遇核定信息:现月待遇总额、待遇明细项目等;待遇发放信息:现养老金领取银行账号、现养老金领取银行开户行、待遇发放记录等;待遇调整信息:调整金额、月养老金、起调时间等。其它险种的信息随着信息网络建设的进程将逐步开通。

15、问:如果参保职工在使用“湖南社会保障卡”查询时发现社保信息有误怎么办?

“明白”市场与“糊涂”政策 篇3

源于几个中小国家的主权债务危机终于演变成为波及整个欧元区的银行危机,同时引起了全球金融市场的剧烈动荡。

希腊政府债务事实上的违约,以及不久前发生的西班牙某银行的重组是这一“债务危机引致银行危机”的标志性事件。

危机的蔓延和深化迫使欧洲的政策当局和国际社会采取行动。在刚刚结束的二十国集团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上,各方就危机的救助方案达成基本共识。金融市场开始企稳。

其实,早在2010年初“欧猪五国”主权债务问题集中显现之时,就有分析人士呼吁以德法两国为主导的欧元区政策制定者应采取坚决果断的救助措施,把危机风险因素遏制在萌芽状态。

理论上讲,欧元区核心国家的确应该主动出手施救。这不仅仅是基于政治道义上的诉求,而且完全符合他们本国公民的自身经济利益。

欧洲的货币一体化,使欧元区内的贸易投资便利化达到极致,令德国这样的贸易大国受益匪浅。德国以贸易立国,外需是拉动其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德国的超强竞争力使其他国家的内需变成了自己的有效外需,帮助其实现高增长和创造就业。

更重要的是,德国长期以来一直保持大规模的贸易顺差。如果德国不是欧元区的一分子,从而一直保持独立的货币体系,德國马克势必面临巨大的升值压力。而强货币对贸易的负反馈机制会部分抵消竞争力的释放以及对经济的积极作用。

然而,在欧元区庇护下,德国避免了汇率升值的威胁。仅从利率和汇率这两个宏观经济中最基本的价格变量的作用机制出发,就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德国是建立欧元区的最大受益者。

然而,主权债务危机爆发伊始,德法等核心国家迟迟不愿出手相救。他们一方面敦促希腊等危机国采取各种手段加强财政纪律;另一方面,反复强调其自身的财政和银行系统的稳健,不惧危机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一副糊涂的旁观者姿态。德法政治领袖不可能辨不清上述利害关系,他们实际上是“装糊涂”。政治领袖们清醒地知道,把他们送上领袖地位的普通选民不会也不应该像经济专家和基金经理那样考虑问题。

整日为生计忙碌的德国产业工人,更多地只会把他们高质量的生活归功于自己的勤奋工作,而不是汇率和利率这些难以把握的概念。

这里“宏观”和“微观”的脱节是很自然的,由此形成的“认知缺口”,仅靠政治领袖雄辩的演讲是无法弥合的。只有当普通百姓意识到他们放在银行里的存款可能拿不回来的时候,才会作出符合他们朴素逻辑的理性选择。

决策者正是通过他们的“难得糊涂”来完成对公众的“教育过程”。反之,如果政治领袖们表现得“高瞻远瞩”,过早采取行动,而不被选民理解,反而可能落得个“出师未捷身先死”的境地。

经济和金融危机通常因市场纪律开始约束不负责任的经济行为而触发。然而,危机的深化和蔓延则应归咎于“政策失灵”而非“市场失灵”。在这个意义上,危机的演变可以看做是“明白”的市场和“糊涂”的政策之间博弈的过程。

有必要指出的是,这里的“政策失灵”不应理解为“制度失灵”。在现代市场经济制度下,这恰恰是公共选择机制发挥作用的一个具体表现。

人力资源市场政策问答 篇4

若按照人的寿命来算, 世界范围内的互联网行业只是一个“80后”, 而诞生于1997年的中国互联网行业至今只是个15岁的少年。因而,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正式到来, 本该欢呼雀跃的中国互联网企业主们却失望地发现, 曾经与自己合作愉快的广电与电信两系巨头们都开始各自发力跑马圈地, 原本广阔的市场成了两大阵营角力的战场, 而自己则正处于夹缝中。

互联网企业备感压力的同时, 电信与广电则是另外一番光景。虽然中国互联网发展所依赖的骨干网络资源几乎都是由国家投资建设的, 但物理上的“中国互联网”一直都在“两电”巨头手中。另一方面, 国家在对互联网行业的管理上也没有新建机构, 只是将管理职能分解后由电信、广电及其他多部委分管。

因此, “互联网行业”在“两电”国企内部一直被称为“增值业务”, 面向移动互联网部署新战略只是自身发展的一个新阶段而已。并且, 随着“三网融合”的发展, 电信、广电、互联网核心技术的日益趋同, 三网早已经成为同一产业链上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

行业纷乱折射多种资本博弈

互联网行业是资本最活跃的行业, 国资、外资和社会资本都扮演着重要角色, 行业主导权的争夺无疑也是其背后多种资本的意志的体现。国资强大的渗透能力让互联网行业能够辐射和影响到各行各业进而影响国计民生, 相对于国资, 外资和其他社会资本进入行业的目的更为直接地表现为趋利, 对利润的追求让其必然尽力争取更好的政策与资源环境, 这就难以避免地与国资企业发生碰撞, 博弈也就随之而生。

虽然目前电信和广电行业早已不是国资一统天下, 但国企依然牢牢把握着行业核心资源——号码资源、频谱资源、网络资源、内容资源等, 还有更为至关重要的特许经营权, 这些动辄被冠以“垄断”之名的政策和资源壁垒, 正是国资与其他资本博弈的焦点, 它们既是国家维护自身信息安全与核心利益的手段, 也不可避免地成为其他资本发展的藩篱。

理智地看, 在现有行政框架下, 政策与资源壁垒短期内很难解除, 外资和社会资本要想要进入行业都必须接受行业管理并采取与电信或广电运营商合作的方式, 如果还想争取更大的伸展空间, 就只能采取合资、融资等措施加深合作层级。

“双向进入”的时间窗口已经不大

行业壁垒的另一种解释是“画地为牢”。政策和资源优势能挡住竞争者, 但反过来也让自己被拒于别人门外。

多年来“三网融合”进度很大程度上受制于电信与广电的相互掣肘, 本该同舟共济的兄弟只因意气之争一直无法坐上同一条船。这种竞争让两个行业间留下了大量空隙和机会, 互联网企业也借由这些空隙和机会而获得了发展。然而当国家提出“双向进入”的新战略之后这种局面正在改变, 今年一季度已经传出中国移动与广电总局直属的中广传播即将成立合资公司的消息, 如果此事能够做实, 则从事互联网视频运营的网企将面临巨大压力, 只要广电与电信运营商配合得当, 广电口卡住内容审批, 移动卡住视频流控, 整个互联网视频市场的份额顿时将会被分走一大半, 除了已经上市的几家龙头, 中小型网企基本可以放弃这块阵地了。

互联网视频市场如此, 其他内容类的市场也会如此, 而同样的情况也可能发生在电商行业。事实上, “两电”企业不论在物流管理还是电子支付上都有着大量的贮备和实战经验——中国移动仅积分商城一项每年配送的各类产品价值就已超过10亿, 而广电旗下各电视台的电视购物销售额有多大几乎没人能说清楚, 这些产能只要稍加改造都能快速转入电商市场, 只要国家政策不加限制, “两电”之间一旦达成谅解联起手来绝对有实力端掉电商市场一半以上份额, 这还没有考虑到与其他行业国企合作可能带来的增益。

“双向进入”的速度究竟有多快?对全行业影响有多大?没人能给出准确答案, 但毫无疑问在能控制内容的广电和能够控制渠道的电信巨头完全联手前, 留给网企们搭建核心竞争力的时间已经不多。最后时段到来之际, 缺少核心竞争力的企业甚至连被“招安”的资格都没有。

持续创新能力决定网企命运

说到核心竞争力就不能不提到创新能力。在资源日益匮乏的今天, 互联网以其花样繁多的新技术和商务模式优化和重组了社会资源, 给人们带来了很多便利, 技术和商务模式创新一直是互联网企业的制胜法宝。但与依靠创新起家的众多硅谷同行不同, 中国互联网企业自诞生起就更多地奉行“拿来主义”, 快速跟进国际热点, 依靠本土化策略和用户基数就可以轻松融资然后赚得盆满钵满。这种得过且过的态度让中国的互联网企业渐渐丧失了自主创新的能力和动力, “创新能力之殇”困扰中国互联网界多年, 至今我们都难以拿出够分量在世界范围内普及的技术或商务模式。

国内互联网企业在创新能力上乏善可陈, 使得国企们在启动自己的产品创新战略时也少了很多忧虑, 就在今年三月通信业“长子”中国电信启动了上海创业园项目, 而中国移动几年前“互联网疯子”的言谈也更是耳熟能详, 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 大型国企的经营效率正在不断提高, 配合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对传统互联网企业势必形成冲击。

当然, 受限于体制运营商的举措似乎不会在短期内奏效, 但仅其象征意义依然给互联网企业敲响了警钟——再不努力创新国企真要赶上来了。所以具备实力的互联网企业应该早作打算, 安排足够的预算用于构建持续创新能力。

之所以谈持续创新, 是因为虽然国家花了大力气保护知识产权, 但目前也只是对科技创新有了一定程度的保护, 而对商务模式创新的保护尚在探索阶段, 没有太多的实际执行能力。各互联网企业技术上基本是系出同源, 商务模式上往往大同小异, 想靠一两项创新就站住脚跟基本上是痴心妄想, 对于不能持续创新的中小网企, 朝生暮死将成为常态。

“互联网”的另一个名字“万维网”更能体现其行业内的生存逻辑, 一个维度就是一个特点, 没有特点的企业就没有存在的价值, 有特点的企业就有生存的空间。也许有人会说国企也没有特点, 但其实独占资源可就是其最大的特点, 仅此一点足以让人对其前景有好的预期。而对没有资源优势的企业而言, 不懈的创新和努力也一样能赢得尊重。

债券市场政策法规 篇5

杨长汉1

一、债券投资的相关法律

中国债券市场相关的法律法规主要分3个层次:国家法律、主管部门法规和业务规则。证券结算机构在适用法律方面具有比较清晰、透明的法律基础。以银行间债券市场为例,具体表现为:所有中国的法律法规都是公开颁布的。所有 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简称中央结算公司,英文简称CDC)的业务规则和客户协议都在“中国债券信息网”公共部分发布;现有规章规定,交易一旦达成,即具有强制效力,双方必须遵守;由于客户资产必须独立于托管机构或者第三方中介机构,在会计处理上也不进入托管机构资产负债表内,因此受到了充分的保护,不会因为中介机构破产影响托管资产的安全;结算的最终性和券款对付的依据明确,主要文件是中央结算公司和央行清算中心签署的两大系统《联合运行协议》和各自的业务细则,目前尚无法院不支持系统规则和成员协议的判例,且即使某个成员破产,系统规则及其成员间协议也具有强制效力;在跨境安排方面,经央行批准,中央结算公司与香港金管局(简称CMU)的香港债券结算系统建立了单向联系,签立合作协议,法律关系明确,但目前业务量很小。在此安排下,中央结算公司作为香港金管局的合格交易商,为客户投资港币债券代理结算,遵守香港金管局的业务规则。

然而,当前债券市场在法律方面也有一些需要完善的地方。例如,金融企业破产尚未纳入原《破产法》的范围,只有适用《民事诉讼法》。目前在《破产法》修订过程中,对确定一方破产时另一方债权、担保权的受偿顺序存在争议。又如,《证券法》(2005 年修订)提及“净额结算”,但现有规章没有明确净额安排的法律依据。此外,关于担保品的处理,现行法律规定明确,体系完整。人民银行〔2000〕2 号令也确认了回购守约方对违约方的主张受偿的权利,主管部门规章也一直规定双方可以通过协商或仲裁进行质押处理,但是依据《担保法》(1995 年颁布),对质押品的处理需要双方协商或者法庭判决,因此权利执行的效率较为低下。

债券市场的主要国家法律如下:

1本文由中央财经大学MBA教育中心教师、金融学博士杨长汉(笔名杨老金)编写

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修正)

4、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

5、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

6、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管理暂行办法

7、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托法

8、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

9、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

10、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11、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

12、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

13、企业债券管理条例

1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库券条例

二 债券市场主管部门法规

人民银行规章

(一)公开市场

1、货币政策司关于开办公开市场业务现券交易的通知

2、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关于恢复人民银行债券回购业务的通知

3、货币政策司关于开办公开市场业务现券交易的通知

(二)双边报价

1、关于调整双边报价商最大报价价差和最小报价金额的通知

2、中国人民银行与双边报价商融券业务操作规则

3、中国人民银行关于规范和支持银行间债券市场双边报价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

(三)银行间市场——准入2 2本文由中央财经大学MBA教育中心教师、金融学博士杨长汉(笔名杨老金)编写

1、中国人民银行关于亚债中国基金进入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开展债券交易的批复

2、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泛亚基金进入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开展债券交易的批复

3、中国人民银行关于中国工商银行等商业银行开办债券结算代理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

4、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关于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实行准入备案制有关事宜的通知

5、中国人民银行公告〔2002〕第 5 号 :金融机构加入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有关事宜的公告

6、关于印发《财务公司进入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和债券市场管理规定》的通知

7、关于印发《基金管理公司进入银行间同业市场管理规定》和《证券公司进入银行间同业市场管理规定》的通知

(四)银行间市场——发行

1、中国人民银行公告〔2005〕第 30 号:关于公司债券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流通的有关事项公告

2、资产支持证券信息披露规则

3、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金融债券发行管理办法

4、短期融资券承销规程

5、短期融资券信息披露规程

6、短期融资券管理办法

7、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管理办法

8、证券公司短期融资券管理办法

9、国际开发机构人民币债券发行管理暂行办法

10、商业银行次级债券发行管理办法

11、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发行现场管理规则

(五)银行间市场——交易结算

1、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公司债券转让过户业务规则事宜的批复

2、证券公司从事短期融资券主承销业务的标准

3、中国人民银行自动质押融资业务管理暂行办法

4、小额支付系统质押业务主协议(中债网用户文件3)

5、小额支付系统质押业务管理暂行办法(中债网用户文件)

6、中国人民银行公告〔2005〕第 30 号 :关于公司债券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流通的有关事项公告

7、中国人民银行自动质押融资业务管理暂行办法

8、中国人民银行公告〔2005〕第 15 号 :关于资产支持证券在银行间债券市场的登记、托管、交易和结算等有关事项公告

9、中国人民银行公告[2005]第 13 号:关于非金融机构投资者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债券结算代理业务有关事项的公告

10、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远期交易主协议

11、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远期交易管理规定

12、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交易流通审核规则

13、中国人民银行发布《证券公司短期融资券管理办法》

14、中国人民银行关于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上市交易有关事项的通知

15、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上市交易的通知

16、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到期收益率计算有关事项的通知

17、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买断式回购业务管理规定 3中债网用户文件,指中债信息网(Chinabond)注册用户专用文件,请在首页登陆后到相应栏目查看。

18、商业银行柜台记账式国债交易管理办法

19、中国人民银行与双边报价商融券业务操作规则(中债网用户文件)20、商业银行柜台记账式国债交易管理办法

(六)银行间市场——其他

1、国债承销团成员资格审批办法

2、中国人民银行关于货币经纪公司进入银行间市场有关事项的通知

3、中国人民银行信用评级管理指导意见(银发〔2006〕95 号)

4、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结算代理机构名单(43 家)

5、银行间债券市场做市商机构名单(15 家)

6、关于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资金融通管理问题的通知

7、各商业银行停止在证券交易所证券回购及现券交易的通知

8、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各商业银行停止在证券交易所证券回购及现券交易的通知

(七)其他

1、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开展人民币利率互换交易试点有关事宜的通知

2、电子支付指引(第一号)

3、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试行国债净价交易有关事宜的通知

4、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加强对农村信用社监管有关问题的通知

5、《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管理办法》

6、货币市场基金管理暂行规定

7、中国人民银行关于中资商业银行市场准入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

8、关于统一采用债券收益率计算方法有关事项的通知

9、证券公司股票质押贷款管理办法

10、凭证式国债质押贷款办法

财政部规章

(一)国债承销团成员资格审批办法

(二)财政部 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印发《储蓄国债(电子式)代销试点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三)中央国库现金管理暂行办法

(四)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会计处理规定

(五)国债跨市场转托管业务管理办法

(六)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试行国债净价交易后有关国债利息征免企业所得税问题的通知

(七)财政部 中国人民银行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试行国债净价交易有关事宜的通知

(八)凭证式国债质押贷款办法

(九)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债托管管理暂行办法 银监会规章4

(一)金融机构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监督管理办法

(二)货币经纪公司试点管理办法

(三)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管理办法

(四)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指引

(五)银行业监管统计管理暂行办法

证监会规章

(一)国债承销团成员资格审批办法

(二)关于证券公司借入次级债务有关问题的通知

(三)证券公司债券管理暂行办法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投资基金法

(五)货币市场基金管理暂行规定

(六)商业银行设立基金管理公司试点管理办法

三 债券市场业务规则

(一)、市场准入及开销户

1、中央债券综合业务系统客户端 CA 证书管理办法(中债网用户文件)

2、债券交易结算履约金专户(保证金账户)开户资料一览表

3、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公告 [2002]第 2 号《债券托管账户开销户规程》

4、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乙类托管账户开户及相关事宜须知

5、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丙类托管账户开户及相关事宜须知

(二)、债券发行及分销

1、关于派购发行的金融债券进行回购交易时要特别注意持有债券到期日问题的通知

2、证券公司短期融资券发行结算操作细则

3、关于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市场化发行债券分销过户有关事宜的通知

4、关于对承销单位进行债券分销业务使用密押的通知

(三)、债券托管及转托管

1、资产支持证券发行登记与托管结算业务操作规则

2、关于中央债券簿记(三期)系统上线后国债跨市场转托管业务相关事宜的紧急通知

3、关于发布《国债跨市场转托管业务细则》及有关事宜的通知(中债网用户文件)4本文由中央财经大学MBA教育中心教师、金融学博士杨长汉(笔名杨老金)编写

4、债券调换与合并业务操作流程

5、关于丙类账户托管债券兑付及收益款项拨付有关问题的通知

(四)、回购协议

1、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远期交易主协议

2、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买断式回购主协议

3、《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回购主协议》

4、关于签署《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回购主协议》的通知

(五)、交易结算

自营结算

1.关于发布《非交易流通公司债券转让过户业务规则》的通知

2.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债券交易结算规则(中债网用户文件)3.保证金(券)保管协议

4.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远期交易结算业务规则 5.债券交易结算保证金集中保管操作细则 6.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远期交易主协议 7.短期融资券托管结算操作细则

8.证券公司短期融资券发行结算操作细则 9.债券买断式回购交易结算业务暂行细则

10.用户单位应急业务密押公式备案卡(中债网用户文件)11.关于公布债券现值计算公式的公告

12.证券投资基金参与银行间同业市场债券交易托管结算业务规程 13.证券公司参与银行间同业市场债券交易托管结算业务规程(暂行)14.应急业务密押使用规程(试行)(中债网用户文件)15.债券交易结算违规操作处理规程

16.债券交易结算应急业务处理实施细则(会员文件)结算代理

1.结算代理人应急业务密押公式备案卡(中债网用户文件)2.债券结算代理业务操作规程

(六)、净价交易

关于开通债券净价交易结算功能的公告

(七)、收费规定5 1、2004 年第四季度至 2005 年第三季度欠费情况统计表(中债网用户文件)5本文由中央财经大学MBA教育中心教师、金融学博士杨长汉(笔名杨老金)编写

2、关于中央债券簿记(三期)系统上线后收费业务相关事宜的通知

3、关于对《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业务收费办法》的补充通知(中债网用户文件)

4、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业务收费办法(中债网用户文件)

5、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债券托管账户维护费收费标准(中债网用户文件)

6、普通债务工具发行登记及兑付服务费收费标准(中债网用户文件)

(八)、质押业务

1、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自动质押融资业务实施细则

2、小额支付系统质押业务主协议(中债网用户文件)

3、小额支付系统质押业务管理暂行办法(中债网用户文件)

4、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小额支付系统质押业务操作规则(中债网用户文件)

5、债券质押业务操作流程(试行)

(九)、债券拍卖

关于印发《债券拍卖操作规程(试行)》的通知(中债网用户文件)

(十)、业务培训

关于参加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托管结算业务上岗资格培训有关问题的注意事项

(十一)、债券柜台

1、储蓄国债(电子式)代销试点业务实施细则(试行)

2、债券柜台交易结算业务规则

(十二)、企业债

1、关于再次明确实名制记账式企业债券托管和开户问题的公告

2、实名制记账式企业债券登记和托管业务规则

3、实名制记账式企业债券托管账户开销户规程

4、实名制记账式企业债券兑付和付息业务操作规程

5、实名制记账式企业债券上市转托管操作规程

6、实名制记账式企业债券二级托管业务操作细则

7、实名制记账式企业债券一级登记托管业务操作细则

(十三)、特种金融债

特种金融债券托管回购办法实施细则(试行)

(十四)、外币债券

1、香港 CMU 债务工具发行投标代理业务细则(中债网用户文件)

2、香港 CMU 债务工具托管结算代理业务规则(中债网用户文件)

3、境内美元债券登记托管和兑付业务暂行细则

(十五)、其他

1、中央债券综合业务系统联网登记表

2、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信息调研员制度(试行)

3、银行间债券交易规则(试行)

4、深圳证券交易所可转换公司债券上市、交易、清算、转股和兑付实施规则

5、上海证券交易所可转换公司债券上市交易规则

6、港币债券结算代理协议

7、国家开发银行金融债券本息拆离与还原业务操作规程 6

市场理解政策需要时间 篇6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之前的几个重磅炸弹的影响散去了,而是,市场在默默消化着,观望着。

重新理解8号文

3月末,中国银监会发布“8号文”对中资银行理财产品业务进行整顿,立即引致银行股大跌,进而明显拖累大盘,沪深两市量能放大,显示有恐慌盘杀跌出货。

因为银监会要求,理财资金投资“非标准化债权资产”的余额在任何时点均以理财产品余额的35%与上一年度审计报告披露总资产的4%之间孰低者为上限;超出上限部分的理财产品的资产规模需要被压缩。

这意味着中资银行表外业务的发展将受到限制,同时中国经济也可能因此而放缓增长。其中首要的忧虑在于银行通道业务被卡,市场担忧短期内投融资渠道受限,资金面有趋紧的倾向,融资成本看涨,而弱复苏的中国经济可能不能承担这样的压力。

但海通证券认为,从中期来看,仍需继续观察政策动态和资金利率趋势再评估其影响。

至于影响银行业绩一说,先不谈规范银行理财产品投资“资金池”业务从长远看,有助于帮助银行降低风险,厘清风险责任归属;即便是影响银行业绩,也应看到,理财产品业务占整体银行收入的比例很小,而且只是部分收入受到影响,因此对银行的直接盈利影响不大。根据招商证券测算,8号文对上市银行整体利润的负面影响不超过3%。

事实上,银监会新规有助于大类资产配置偏向股市的趋势延续下去。自2011年开始,大类资产配置已从实物类资产偏向固定收益类金融资产,随着理财监管升级使固定收益类产品规模收缩、收益率下降,资金更趋向流向股市等权益类金融资产。

当然,毋庸讳言,8号文对周期类股票和资产类股票都易造成打击,因为经济复苏受阻或资金面趋紧的负面影响对这两类板块影响最大。

反倒是对银行股来说,新政的影响并非是一律负面。除了创新业务发展迅速的兴业银行和民生银行受到的打击更大一些外,其他银行股并非就那么坏。当市场逐渐从突发的8号文打击中恢复过来后,上周三的盘面显示,银行股倒成为了护盘的主力军。

博弈国五条

如果说清明节前的3个交易日,还有什么明显的政策力量在驱动市场的话,那就只有“国五条”下的地方细则了。

上周一,地产板块一反被政策严厉打压的疲态,一度大幅反弹。原因在于,陆续公布的各地细则让人暗自发笑,长沙、杭州、南京等多个城市均以“微博体”落实国务院政策,除了房价涨幅低于实际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这句羞答答的官话外,再无新的东西,甚至对“国五条”的关键内容20%个税避而不谈。

此情此景颇像是愚人节流传的这个笑话:国务院布置了一道名为“国五条细则”的作业题,除了北京、上海经过思索,给出了限购多套房等答案外,其他地方多是草草抄了一句话就纷纷交作业了。

瑞士信贷分析师杜劲松说,在公布调控细则的城市中,有半数城市对房地产交易税避而不谈,其余则包括了豁免这一税种的条款。

英国《金融时报》也分析说,虽然中国楼市调控升级,但从房地产在中国经济增长中所起的作用、新型城镇化的推进以及上市地产公司业绩看,均对地产股票形成利好支撑。如何对待地产股,投资者应该给予更长远的思考。

人力资源市场政策问答 篇7

一、如何看待市场准入问题

市场准入在竞争政策和贸易政策中处于不同的地位。贸易政策的目标是消除人为的针对外国企业和产品的市场准入障碍, 但是各国在确定竞争政策目标时却很少关注外国企业进入本国市场的市场准入问题。与限制竞争行为有关的外国企业在本国市场的市场准入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企业限制竞争行为

1.同一市场国内企业之间达成协议, 拒绝从外国企业购买产品或拒绝销售从外国企业进口的产品, 或者协议拒绝向外国企业提供产品、服务或其他必要原材料, 这些措施都会阻碍外国企业进入国内市场。

2.供货商与销售商之间形成的协议, 外国企业会因此而无法建立销售网络, 进而达到阻止外国企业进入国内市场的目的。

3.国内垄断企业滥用市场势力, 拒绝供货或拒绝交易, 滥用知识产权、掠夺性定价以及差别定价等手段, 阻止外国企业进入国内市场。

4.国内企业间并购形成国内龙头企业, 会在其他国家市场形成市场势力, 或者阻止外国企业进入本国市场。

(二) 政府行为

1.一国政府直接免除国内企业应受的反垄断处罚, 而这种豁免会无形中培养本国企业的市场势力, 助长国内企业的限制性竞争行为, 进而阻止外国企业进入本国市场。OECD1998年《抵制核心卡特尔的建议》中指出各国均不愿放弃已有的竞争政策豁免和除外责任做法。大量竞争政策豁免导致全球大量的经济活动避开竞争政策处罚。

2.一国政府可以通过战略性地适用国内竞争政策来培育本国龙头企业, 从而增强本国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 来抗衡跨国公司事实上或潜在的竞争优势。欧洲在20世纪60年代末就曾以促进合并来迎接美国跨国企业的挑战。如果说美国跨国公司具有很强的市场势力并加以滥用, 那么这一做法可以认为是符合竞争政策初衷的。但如果美国跨国公司并没有采取限制性竞争行为的话, 那么这一政策对美国企业来说就意味着是进入欧洲市场的壁垒。

(三) 混合型限制竞争行为

混合型市场进入障碍在竞争政策和贸易政策争议中的比例不断上升。混合型市场进入障碍既有企业参与, 又有政府机构参与, 难以单独通过竞争政策或者贸易政策来解决。

1.一国政府可以授权国内行业协会来决定是否批准企业的经营权, 该行业协会可以利用该项权利来排除外国企业的竞争。

2.在全球性产品市场, 尤其是在通信业和信息技术产业等高科技领域, 一国制定标准的组织可能给予本国企业更多的考虑, 外国企业会因为没有能力影响国内标准制定组织的决策而无法进入该国市场。

3.国内反垄断机构执法不力也会助长企业的限制竞争行为, 因为企业会认为政府已经默许其限制竞争行为。政府甚至会积极地鼓励企业分割市场, 以此来保护幼稚产业, 抵制外来竞争。从竞争政策来看, 政府的参与表示本来应受到处罚的企业限制竞争行为可能免予处罚。从贸易政策来看, 虽然政府的参与会受到WTO规则的制约, 但这种制约的力度值得怀疑。

二、可否用开放的贸易政策来替代竞争政策

(一) 贸易政策部分替代竞争政策的途径

1.自由开放的贸易政策来代替竞争政策。

一些研究成果表明, 当不考虑产业内企业间相互战略影响时, 进口的增加会降低这一产业的利润率, 也就意味着贸易政策可以部分替代竞争政策, 甚至在一些小的国家可以实现完全替代。这些研究用价格成本加成率表示利润率, 考虑其受产业集中率、进口比率、资本产出比率、产业特殊性以及特定时间等因素的影响。进口比率的增加可以被看作是贸易政策更加开放, 利润率高低可以用来表示这一产业的竞争程度。这就意味着如果一国采取自由的贸易政策, 来自于进口的压力就会限制本国企业的市场势力。加拿大竞争政策机构认为, 过去许多并购交易或企业行为存在限制竞争方面的效果, 加入NAFTA后由于进口压力的存在, 这些效果就不再存在了。

2.国内贸易法。

各国的国内贸易法规也会被用来解决外国市场上与限制市场准入相关问题。美国《1974年贸易法》 (修订案) 第301条就是要解决外国政府的“不公平”、“不公正”、“不合理”和“限制或阻碍了美国贸易”等行为或政策。企业限制市场准入的行为可被认为是不合理的外国行为, 外国政府一贯地宽容企业限制竞争行为的政策和执法活动也属于上述“不合理”情形, 因此也在301条款适用范围之内。

3.WTO规则。

WTO规则规制的是政府行为, 而不是企业限制竞争行为。但是WTO有关非歧视和透明度的基本规则、在基础电信等领域的各成员国关于规制企业限制竞争行为方面需遵守的最低标准、在反倾销领域以及在WTO争端解决机制方面针对企业行为的救济措施的规定等都会对企业限制竞争行为产生影响。WTO通过多边体系在某些领域要求各成员国建立解决企业限制竞争行为的法律体系。《技术贸易壁垒协议》和《服务贸易总协定》都要求其成员国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 以确保其国内制定标准的机构遵守《技术贸易壁垒协议》中关于最惠国待遇原则、国民待遇原则和其他基本原则。WTO也制定详细的实体法规则, 例如《与贸易相关的知识产权协议》。这些也都会对企业限制竞争行为产生影响。

(二) 贸易政策能否完全替代竞争政策

如果仅仅依靠贸易政策的实施就会解决与企业限制竞争行为相关的问题, 那么竞争政策就失去了其存在的必要性, 也就没有必要再去考虑是否在竞争政策领域引入一套普遍原则。虽然从自由贸易立场看, 贸易政策途径大大地减少了竞争政策存在的必要性, 但这并不意味着竞争政策就绝对地没有用武之地。虽然贸易与投资的自由化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一支重要力量, 但仅仅消除贸易与投资壁垒还不能保证市场的自由进入。

1.要辩证地看待一些理论研究结果。前面提到的开放自由的贸易政策替代竞争政策的相关理论结论, 虽然有一定道理, 但我们在制定政策时还是要考虑到这些理论的局限性, 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不同产业的利润率可能受生产效率高低的影响, 生产效率高的产业在面对海外竞争时更可能维持高的利润率。有些产业的企业主要竞争的是创新和产品种类, 而不是价格。产品差异化以及其他一些非价格竞争因素也会使得国内产业免受外国竞争。 (2) 贸易自由化后的较高的进口比率并不意味着国内产业在贸易自由化以前存在限制竞争行为。在赫克歇尔-俄林理论中, 如果进口竞争产业是相对资本密集型的, 贸易自由化会使得资本报酬率降低, 但这是要素价格均等的结果, 而不是消除限制竞争行为所带来的结果。 (3) 当贸易自由化之前国内产业存在X-无效率时, 贸易开放而带来的竞争压力的增加就会使得国内企业降低成本或改进管理效率, 从而使得利润率增加, 而这并不是消除限制竞争行为而带来的结果。 (4) 在许多国家占GDP很大份额的许多产业并不受进口竞争压力的影响。 (5) 进口比率的变化不仅受贸易政策的影响, 而且受国内企业抵消外国竞争能力大小的影响。一些类似于制造商和分销商之间的纵向协议会限制外国企业进入。当国内企业相对于外国竞争者位于不利地位时, 他们经常游说竞争当局放松国内的竞争政策执行力度, 以采取限制性竞争行为来阻止外国企业在本国的竞争。

2.自由贸易政策必须以市场上企业自由进入为条件, 包括潜在竞争者自由进入。OECD 1993年的一份报告主张经济的全球化有利于提高生产与营销效率, 但前提条件是市场准入条件和竞争环境不受破坏。企业在不断全球化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努力提高自己的市场势力, 可能在国内市场上从事某些排除外国竞争的行为。外国企业可以利用竞争政策来解决市场准入方面的问题。

3.虽然贸易政策可以消除由于政府机构而产生的市场准入问题, 但并不能解决企业限制竞争行为而产生的市场准入问题。国内竞争政策存在制度缺陷或者实施不力, 都会导致外国企业的市场准入问题, 形成妨碍来自国外竞争的进入壁垒, 限制了国与国之间贸易和投资的流动。

4.国内贸易法在实际操作中的有效性受到多种因素的限制。美国《1974年贸易法》第301条款并未界定“宽容”、“限制竞争”、“一贯地”等概念, 美国贸易代表在决定是否提起诉讼方面享有很大的自由裁量权, 301条款下的程序也不涉及法庭审理、司法裁决和救济措施等程序。

三、竞争政策的运用能否起到贸易政策的效果

(一) 具体的方式

1.如果一国不能有效地通过贸易政策来制止本国企业阻止外国企业进入国内市场的限制竞争行为, 外国企业的所属国政府就希望通过域外适用其竞争政策, 以达到进入该国市场的目的, 起到类似于贸易政策的作用。

2.当一国企业运用限制性竞争行为来阻止外国企业进入国内市场时, 外国企业有权利用贸易伙伴国家竞争政策进行诉讼来获得救济, 从而弥补贸易政策的不足。

3.一个国家可以通过战略性地运用本国竞争政策来培育本国龙头企业或者豁免出口卡特尔等国内企业的限制性竞争行为, 目的在于在国际市场上增加本国企业的竞争力, 进而抢占国际市场, 实现贸易政策的目标。

4.反垄断机构之间加强合作, 签订含有积极礼让原则的双边协议, 有助于增加全球竞争政策的一致性, 促进各国企业之间的公平竞争, 从而有利于市场的开放和贸易与投资的增长。

(二) 效果大小受到制约

一个国家可以通过竞争政策的国际运用来弥补贸易政策的不足。运用竞争政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因为企业限制竞争行为而产生的国际贸易壁垒, 但其效果要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

1.竞争政策的适用范围和目标很难统一, 还不存在广为接受的用以解决市场准入问题的准则。各国有可能在竞争政策如何解决市场准入问题上争执不休。几乎全部贸易大国关于出口卡特尔都有某种形式的免责规定, 国内竞争政策的效率会因为豁免条款而大打折扣。

2.国内竞争政策的效力还取决于其竞争政策的执行力度。如果外国企业不是本地注册企业, 可能不具备提起诉讼资格。国内反垄断机构的自由裁量权以及所受的政治压力使得保护外国的贸易利益受到制约。与关税壁垒的大幅度消减相伴而来的却是非关税壁垒的盛行以及反倾销等手段的滥用, 故意放松国内竞争政策也会达到同样的效果。竞争政策比贸易政策更容易受到利益相关者的游说。

3.在战略环境下的贸易政策与竞争政策关系变得很复杂。虽然他们的效果很相似, 但目标却不同。竞争政策的目标是抑制国内企业的市场势力, 而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目标是运用国内企业的市场势力来从国外企业那里获取转移租金。广泛的政治目标会损害竞争政策对贸易政策的补救效果。

4.反垄断机构之间的双边合作存在局限性。反垄断机构之间若没有涉案企业的同意, 将无法交换保密信息, 致使反垄断机构很难真正地解决跨国限制竞争行为问题。各国竞争政策内容和执法程序上也存在很大差异。如果缺少一套共同的反垄断规则和解决争端的机制, 就很难避免贸易摩擦。

四、如何实现竞争政策和贸易政策在市场准入问题上的互动

(一) 在贸易政策和竞争政策中同时引入市场准入规则

在竞争政策中建立普遍的市场准入规则, 可以有效地解决企业限制竞争行为引起的市场准入问题。该原则与贸易政策中的市场准入规则相对应, 禁止一切形式的阻止外国企业进入国内市场的限制竞争行为, 包括企业和政府机构两方面, 从而解决混合型进入壁垒的难题。

(二) 促进贸易政策和竞争政策的国际化

竞争政策和贸易政策在解决市场准入问题上均存在某些缺陷。一方面, 法律域外适用虽然可以解决某些问题, 但会因此而引发其他问题。反垄断机构之间加强合作又缺乏构建全球竞争政策框架的基础。另一方面, 贸易政策不是直接地调整企业限制竞争的行为。这就需要竞争政策国际化。贸易政策在国际层面上已经有了很大发展, 而竞争政策仍然没有国际规则。

(三) 在WTO框架下实现竞争政策与贸易政策的互动

反垄断机构之间主要的合作方式一直表现为签订双边协议, 全球超过100个国家制定了反垄断法, 还有30多个国家正在制订反垄断法。全世界所有的国家不可能制订有完全相同的反垄断法, 进行大量的双边合作的困难和障碍显而易见。国际社会越来越认识到通过多边框架发挥作用的必要性。

在WTO框架之外存在一些双边的、区域性的和全球性的机制和框架, 包括EC、NAFTA、UNCTAD、OECD、世界银行以及ICN等。与其他国际机构不同的是, WTO多边框架既包含发展中国家成员, 又包含发达国家成员, 能够实施具有广泛拘束力的规则。

竞争政策如果能够在WTO多边框架下引入普遍的市场准入准则, 就会使得各成员国在其各自国内法体系中都采用该原则, 并且建立有效的执行机制, 在非歧视原则基础上为其他国家提供充分的法律救济, 就可以实现国际竞争政策和贸易政策的互动, 从而有效解决市场准入问题, 促进全球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晓晔.纳入多边框架——竞争政策对国际经贸活动的影响[J].国际贸易, 2003 (6) .

[2]黄勇.论贸易政策和竞争政策的相互关系及其对策建议[J].国际贸易, 2006 (6) .

[3]于立, 吴绪亮.国际竞争政策的分歧、互动与展望[J].世界经济研究, 2006 (11) .

[4]尹竹.WTO框架下竞争政策与多边贸易体制的协调问题述评[J].中国法学, 2004 (3) .

[5]马赫.M.达芭 (Maher, M.D.) .反垄断政策的国际化[M].肖兴志, 丁宁译.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8.

[6]Olivier C.J..Grether and Jaime D.M..Trade and Competition Policy, Where Do We Stand?.Journal of World Trade, 2000 (34) .

[7]Lloyd.P..Multilateral Rules for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Law[J].World Economy, 1998 (21) .

人力资源市场政策问答 篇8

随着先后三批共计3 000万t的东北玉米国家临时存储收购任务的全面启动, 2008年12月底至今, 我国主要玉米产区的收购进度明显加快, 在政策收储的直接推动下, 东北产区农民售粮十分踊跃。

预计东北三省一区的玉米总产量在6 000万t左右, 随着政策性玉米收储的持续加快, 按照省内消耗30%计算, 折合商品粮预计有近70%的贸易粮源被国家所掌握。与此同时, 北方产区多数贸易商手中玉米库存十分有限, 尤其是东北粮商仍普遍采取以销定购的贸易策略, 加上政府曾表示不排除后续增加收购的可能, 因此自2008年新粮上市以来, 国储正由“大粮仓”逐渐转向“大粮商”的角色, 对2009年下半年的玉米价格具有决定性的定价权。

政策收储出现“惠商”不“惠农”现象。从政策收储的整体进度来看, 国储在东北地区的收购进展十分顺利, 但多数农民却依然无法享受政策高价收购带来的实惠, 主要原因在于:首先, 长期以来, 一些东北农民渐渐养成了等待粮商上门收购的习惯, 因此, 即使在得知国储收购价格明显高于市场价格的情况下, 多数农民主动售粮的积极性仍有限。其次, 国家此次收购东北玉米全部是以临时存储的形式来进行的, 加上今年政策收购价较去年大幅提升, 因而使得一些粮商趁机以低价从农民手中收购粮源, 进行筛选后再以高价转售国储。再次, 由于今年东北玉米产量大幅增长, 市场粮源供应充足, 因此政策收储对新粮的收购标准也较为严格, 部分农民在售粮过程中被国储收购拒之门外, 而这些粮源最终只能以较低的价格流入加工企业或贸易商手中。

由于大量不符合标准的玉米被粮商及用粮企业低价吸纳, 造成农民种粮收益进一步缩水。因此, 东北玉米临时存储作为国家惠农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其收购标准也应“随行就市”, 根据多数农民手中存留玉米的质量水平适当放宽入库标准, 并鼓励用粮企业及贸易商积极加入到收购的行列中来, 使得政策收储能真正起到“惠农”的作用。

倘若国家采取更为简单直接的措施--最低保护价收购玉米, 可以在此前国内玉米价格持续大跌的背景下, 使得多数农民种粮不至于亏损, 并通过一系列的调控手段来逐步引导市场收购价格稳步回升, 最大限度减少托市政策“惠商”不“惠农”现象的存在。

随着2008~2009年度我国政府对玉米市场调控力度的不断加大, 当前国储在玉米市场上的角色正逐步改变, 同时政策价格也将成为市场价格的风向标。2009年国家对玉米市场的政策调控将依然偏紧, 玉米价格有望在二季度逐步走强。

发展住房租赁市场的政策建议 篇9

一、我国住房租赁市场存在的问题

1.供应总量及供应结构不合理。从全国总量上看,住房租赁市场总体需求量较大。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约有25.8%的城市居民通过租住住房解决住房问题;另外,目前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3.7%,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只有36%左右,在常住人口中有相当大比例的人口是通过租房解决居住问题,而租房市场总的供给量相对不足。从区域结构及不同城市看,租房供给也不均衡,大城市尤其是特大城市由于大量人口的涌入,对租房需求量大,而供给之于需求显得相对不足;而人口净流出的城市或地区供需矛盾相对较低。在供给总量不平衡的情况下,租房市场供求结构错位现象突出,小户型、低总价的出租住房供求矛盾突出。鉴于常住人口的收入状况等客观条件,中小户型、中低价位的出租房需求量相对较大,而市场供给呈现出与实际需求相背离的状况。

2.住房租赁市场供给主体较为单一。从其他国家和地区发展经验看,完善的住房租赁市场由个人出租者和机构出租者组成。而我国现阶段的租房租赁市场的房屋供给主体仍然不成熟,以居民个人房屋出租为主,机构出租者较为缺乏。我国目前房屋租赁市场上除少量单位或机构持有部分住房提供给本单位职工短期周转、租住以外,大部分的租房供应主体仍是居民个人,市场上机构出租者相对缺乏。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租房租赁市场总供给中约89.5%的可出租房屋来自个人出租住宅,而在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机构出租的房源占比较高,大约能占到租赁市场总供给量的约25%~30%。

3.住房租赁市场制度建设仍不完善。有效的制度安排有利于稳定参与者的预期,降低交易成本,稳定市场秩序。我国住房租赁市场发展迅速但极不成熟,住房租赁市场制度建设相对滞后。租房者的利益得不到保障,侵犯租房者利益的事件频发,而且侵权事件发生后纠纷解决机制或违法处置机制不完善,侵权者得不到有效处罚,违法违规成本相对较低。具体来讲,从法律体系上看,目前我国还没有一部保护租房者的专门法律安排,缺乏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从机构设置上看,国内不仅没有设立专门保护租房者利益的职能部门,也没有相应的中介机构,社会层面的保障机制缺乏;从政策环境看,鼓励机构出租者发展的政策体系仍未建立,机构出租者缺失,市场秩序混乱。住房租赁市场相关制度的缺乏直接约束着市场参与者积极性,不利于稳定的住房租赁市场的建立和发展。

4.住房租赁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严重。信息资源是市场稀缺资源,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受制于不同参与者所处的不同地位,不同人员对相关交易信息的了解是有差异的。因此,在交易双方中对交易信息掌握比较充分的人,往往处于相对比较有利的地位,而信息相对贫乏的人,则处于比较不利的地位,因而容易带来代理人风险问题和道德风险问题。在租房市场上就是如此,信息不对称现象突出,出租者相比于租房者掌握更多、更充分的房屋质量信息;中介机构比租房者掌握更多的房源信息,容易导致道德风险。租房者往往是租房市场参与者中的最弱势群体,租房者的利益最容易受到侵害,再加上社会纠纷协调机制不健全,被侵权后投诉无门,给租房者带来后顾之忧,这也是当前中国为何很多居民不愿意进入租赁市场,而特别强调要有自己的住房根源所在。

5.房屋租赁中介服务体系不专业、不规范。近年来,我国住房租赁市场发展迅速,但作为重要参与者的房屋中介机构发展相对滞后,中介服务体系专业性不高、规范性不强、自律性较低。从法律层面看,我国关于房地产中介服务方面的法律法规仍然缺乏、尚待完善,尤其是关于房产中介的法律仍未建立,而且现有的规定过于原则性,可操作性不高,无法覆盖房产中介涉及的众多方面。从从业人员看,从业人员资格认证制度仍不规范,部分人员则缺乏有效资格,服务人员素质较低、服务水平不高、服务意识淡薄,过分追求商业利益,不讲诚信、欺骗客户之事经常发生,有失客观公正立场,提供虚假宣传,扰乱市场秩序,损害了中介机构形象和行业信誉。

二、发展住房租赁市场的政策建议

住房租赁市场是我国住房供应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善住房供应体系和住房保障体系、满足居民对住房的合理消费、实现“住有所居”目标的重要措施,同时也是适应人口流动、保护承租人利益和盘活存量资源、提升社会基层管理水平的重要举措。要加大改革力度,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加快推进建设并形成渠道多元、总量平衡、结构合理、服务规范、制度健全的住房租赁市场。

1.完善住房租赁市场法律法规体系。在我国现有的法律法规体系中,适用于房屋租赁的法律条文主要有国家层面的《合同法》中关于房屋租赁的条文、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2011年2 月1 日实施的《商品房屋租赁管理办法》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城镇房屋租赁合同纠纷案件司法解释的理解与适用》等。近年来,我国住房租赁市场发展迅速,现有的法律法规体系已滞后于市场发展的需要,急需建立健全指导住房租赁市场发展的更高层级的专门法律法规,从法律层面约束租房市场供需双方参与者的行为,并提供有效的纠纷调解机制和违法违规的处罚依据,为住房租赁市场的良好有序发展提供明确的法律指引。

2.健全住房租赁中介服务体系。高效的中介服务体系是联系市场供需双方的有效渠道。适应我国住房租赁市场迅速发展的需要,要大力发展房屋租赁中介机构,推进住房租赁规模化经营,培育规范的大型租赁机构,进而稳定市场租赁关系,规范租赁行为,促进住房租赁市场发展。加强行业协会建设,完善行业自律机制建设,提升住房租赁中介机构自律水平,提升租赁服务水平。培育住房租赁人才建设,提高中介服务人员素质,注重服务人员道德建设,培养中介服务人员树立服务意识。打击非法中介、非法宣传、欺诈买卖、不实宣传等市场乱象,提高违法违规成本,建立公开、透明、有序、高效的中介服务体系。

3.突出租房市场供给侧结构改革。我国住房租赁市场的住房供应存在明显的供需错位,中小户型、中低价位的出租房需求量大但供给相对不足,急需调整供应结构。在需求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应突出住房供给侧改革,调整供应结构适应市场需求,提高供给效率,优化资源配置。通过培育机构出租者,鼓励市场及企业供给中小户型、中低价位的房源满足市场需求。同时,不断拓展房源供应渠道,积极加快推进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试点,以充分吸引和利用社会资金进入租赁市场,来开拓住房租赁房源供应渠道,增加市场有效供给,优化市场结构,满足市场需求。

4.应用大数据技术构建完善的信息服务平台。租房市场上信息不对称现象突出,应充分利用大数据等新技术构建完善的信息服务平台。我国已提出要搭建住房租赁信息政府服务平台,《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住房租赁市场的指导意见》(以下称意见) 指出:“建立政府服务平台,为租赁市场供需双方提供高效、准确、便捷的信息服务,出租人可随时发布出租房屋的区位、面积、户型、价格等信息,承租人可发布租赁房屋的需求信息,逐步实现在平台上进行对接。”同时,要为租赁关系提供正规交易范本,意见指出,政府信息服务平台要:“提供房屋租赁合同示范文本,明确提示双方的权利义务;为房地产中介机构备案提供方便,公布经备案的房地产中介机构名单,房地产中介机构和从业人员信用档案等信息。有条件的城市,要逐步实现房屋租赁合同网上登记备案,方便群众办事。”

5.积极培育和发展机构出租者。机构出租者是我国住房租赁市场的短板,在稳定个人出租者的基础上要积极培育机构出租者。《意见》指出要:“鼓励成立经营住房租赁的机构,通过长期租赁或购买社会房源,可直接向社会出租;也可以根据市场需求进行装修改造后,向社会出租。”同时,提供专业化的高质量服务,“经营住房租赁的机构,要提供专业化的租赁服务。”另外,要从户型、价位等上适应市场需求,“积极引导经营住房租赁的机构,从事中小户型、中低价位的住房租赁经营服务。”支持房地产开发商向租售并举的经营模式转变,鼓励开发商将持有的存量房源投向租赁市场。在培育机构出租者的同时,稳定发展个人出租者,完善利益保障机制、提供交易便利,构建个人出租者和机构出租者相结合的房屋租赁主体结构,优化资源配置。

6.盘活存量房市场,打通保障房与租赁市场通道。我国房地产在经历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后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阶段,房地产市场进入存量房时代,如何盘活存量住房资源是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去库存的重要举措。可以考虑从租赁市场筹集公共租赁房房源,意见指出:“各地可以通过购买方式,把适合作为公租房或者经过改造符合公租房条件的存量商品房,转为公共租赁住房,保障性住房要逐步从实物保障为主转向建设和租赁补贴并重,‘补砖头’与‘补人头’相结合。鼓励和支持符合公共租赁住房保障条件的家庭,通过租赁市场解决住房问题,政府按规定提供货币化租赁补贴。”这样既可以筹集到公共租赁住房资源,又可以提高安置工作效率并有效盘活住房存量资源。

摘要:发展住房租赁市场是完善我国住房市场的重要内容,是实现住有所居目标的重要举措。尤其是现阶段在房地产市场进入存量房的时代背景下,发展住房租赁市场显得尤为关键。我国当前的住房租赁市场存在诸多问题,如供应总量不平衡、供应结构不合理、供给主体不成熟、租赁市场制度不完善、中介服务不规范等,需要从制度、资金、服务等方面加快改革和建设,加快住房租赁市场法制化、规范化建设。

人力资源市场政策问答 篇10

在2013年“两会”开幕前, 国务院常务会议发布了新一轮房地产市场调控措施, 其中最引人瞩目的一条细则, 莫过于“出售自有住房将按转让所得的20%征收个税”。此细则是国家利用税收政策等经济手段对经济市场进行调节的体现, 但其作用仍有待市场验证。

1 个税提高对二手房市场短期影响的经济学分析

按照目前新“国五条”细则中的20%的个人所得税征收方式, 在不考虑转移机制作用的情况下, 二手房的售房者需要缴纳的税额为房款差价的20%。而根据经济学中税负转嫁的机理与效应, 这部分新增成本却可以转嫁给购房者。下文将讨论增加的税负将如何以转嫁的方式在购房者和售房者之间进行分配及其经济效果。

1.1 税负转嫁原理分析

新“国五条”所要求征收的个人所得税, 可视为一种从价税, 即是对某一种商品征收特定销售价格比例税。其简单经济分析如图一所示。

D和S分别是初始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在E0处均衡 (不考虑边际变化) 。T为按照比例计征之后产生的税额, 因此S曲线将向上平移至S+T。价格由P0提高到P1, 购买量由Q0减少到Q1。而P1到P2的距离正是税负T。易知购买者需承担价格的差额P1P0部分, 而售房者承担差额P0P2部分。此外, “税收楔子”E0E1B是征税导致的净税负成本, 是社会总收益的减少, 也可以看作是一种政策成本。而P0的位置则决定了购买者和纳税者 (售房者) 对税负的分担比例, 且决定P0位置的因素是供给和需求的价格弹性, 即图中的曲线斜率。根据赋税转嫁的一般性结论, 在供给者和需求者中, 弹性小的一方将要承担更多的税负。[1]

1.2 个税提高对普通购房者和投资型购房者影响的区别分析

笔者将参与房地产市场最终交易的群体按照购买意图分为两类:一类是寻求保值或升值的投机投资型购房者, 另一类是购房自用的普通购房者, 即刚性需求者和改善性需求者群体。这两类人群, 乃至普通购房者内部两类群体, 都对价格的需求弹性有差异, 其在经济分析中的表现也存在差异。

投机投资型购房者的理性人属性更强, 会在计算投资风险与收益比的情况下做出购买与否的决策, 相对普通购房者对房屋的强烈需求, 投机投资型购房者的需求弹性要更高。而普通购买者由于客观需要, 所能接受的价格较投资者更高, 因此价格的需求弹性更低。

图二把原先总体均衡中的需求曲线, 拆分为两个不同价格弹性的需求曲线, 然后假设两者能各自形成新的市场均衡 (事实上只存在一个由它们合成的市场均衡) 。从整体市场上来看, 价格最终是由所有参与者决定, 而不同类型的参与者对市场变化反应却各异。因此, 对于需求弹性有差异的不同群体, 改变销售价格带来的影响是有强有弱的。[2]

(1) 普通购房者。此类购房者对房屋的需求比投机投资型购房者更刚性, 因此这类群体愿意承担更高的价格, 其需求曲线也更加陡峭。在图二中, 将原需求曲线D以原均衡点E0为中心顺时针转动使之更加陡峭形成另一个需求曲线Da, 此时需求曲线Da与供给曲线 (S+T) 相交于新的均衡点Ea, 易知, Ea高于征税后均衡点E1, 此时对应的需求量Qa要高于征税后的均衡需求Q1, 有Q1

(2) 投机投资型购房者。此类购房者对房屋的需求较为不迫切, 因此这类群体面对升高的投资成本可能会削减甚至停止投资行为, 故这类群体的需求曲线更为平缓。在图二中, 将原需求曲线D以原均衡点E0为中心逆时针转动使之更加平缓, 形成另一个需求曲线Db, 此时需求曲线Db与供给曲线 (S+T) 交与新的均衡点Eb。显然, Eb低于征税后均衡点E1, 此时对应的需求量Qb要低于征税后的均衡需求Q1, 有Qb

1.3 两种不同需求的对比分析

(1) 税收楔子分析:对比三角形E0EaA的面积和三角形E0EbB可以得出, 普通购房者的税收楔子面积要小于投机投资型需求者, 显示出同样的税收政策对普通购房者的影响更大, 但个税提高会更多地减少投机投资购房者的交易量, 而这种削减是我们希望看到的。

(2) 税收矩形和总交易额矩形分析:对比投资购房者的总交易额矩形Pa1EaQaO面积和投机投资购房者的总交易额矩形Pb1EbQbO面积, 可以看出税收的提升对两种不同弹性的群体产生的影响不同。普通购房者产生比一般均衡条件下 (E1) 更多的需求, 随之有支付更高的价格的意愿;而投机投资购房者者减少了自己的需求, 愿意支付的价格也更低, 因此成交的数量要更少。两个矩形长度OQa和OQb的差别, 显示了该政策对市场的影响:削减投机投资购房者的需求, 减少该群体交易量, 最终使更多的投机投资购房者退出市场。

(3) 税收转嫁分析。税收的转嫁是税收对买卖双方产生不同效果的关键因素。对于购房者而言, 弹性的不同决定了税收在买卖双方转嫁的差异。以直线P0E0为基准, 对比Pa1Pa2和Pb1Pb2和均衡价格P0的位置关系可知, 普通购房者的需求矩形Pa1EaAPa2在P0E0以上的部分大于投机投资需求者的需求矩形Pb1EbBPb2中的该部分, 即税收更容易转移给普通购房者, 由购买者负担。而对投机投资购房者, 税收更多地将转移向供给的那一方, 而这种结果提升了交易成本, 最终将减少交易量, 压缩这类交易的规模, 这可能导致二手房售房者在投机投资型购房者提出低条件交易时拒绝出售。

2 个税提高对住房市场供需双方的博弈分析 (图三)

二手房个税的提高增加了二手房售房者的交易成本, 二手房售房者为了维持收益, 必然希望将此成本转嫁到购房者手中, 普通购房者将被迫选择接受增加的成本。由此, 在推高房价的同时, 也加重了交易双方的经济负担。而除二手房市场外, 住房市场还有新房市场和租房市场可以满足大众的住房需求。

2.1 二手房售房者策略选择对房价的影响

面对二手房交易个税的提高, 二手房售房者有三种策略可供选择, 即:提高房价、转售为租及空置惜售。[3]当二手房售房者将房产转租或空置时, 二手房交易市场上可供出售的房产减少, 与提高房价的策略一道, 将导致二手房交易市场房价上升。特别是当二手房售房者将房产空置, 以期将来房价上升时出售获利的策略, 与开发商捂盘惜售并无区别, 二手房价格受此影响将不断走高。

2.2 购房者策略选择对房价的影响

当购房者预期到二手房价格将上涨时, 由于在国家政策颁布与地方出台细则之间存在着时间差, 因此, 出于避税的目的, 这段时期内会出现成交量“井喷”的现象。在此期间, 为了迅速完成交易, 二手房售房者和购房者都将向对方做出一定让步, 使房价呈现一定程度的下跌。但地方细则出台后, 购房者的需求必然将向租房和购买新房分流。因此购房者也存在三种策略可供选择:接受更高的价格, 继续购买二手房;转向新房市场;转向租房市场。由于租房对房屋交易的影响有限, 本文在此不予讨论。但随着购房者——特别是普通者对新房的需求增加, 将刺激新建商品房价格升高。

2.3 新房销售者策略选择对房价的影响

个税提高的政策出台后, 新房销售者出于对二手房交易市场的预期, 将采取最有利于自身的策略。假定新房销售者有转售为租、降价销售、维持不变和提价销售四种策略。可以预期到二手房交易市场上房价将经历微跌、回暖、上升等阶段, 新房销售者的最佳策略是先维持房价不变, 待二手房交易市场回暖后, 再提价销售, 从而获取利润的最大化。由此, 房价将进一步上涨。

二手房交易个税提高后, 二手房售房者和购房者出于对自身利益的维护, 将采取最有利于自己的措施。就短期而言, 在地方细则出台前, 交易双方为节约成本, 必然采取降价成交的措施。而地方细则出台后, 买卖双方都将选择租房, 这样在满足二手房投资者资本回流的同时, 也将暂时满足购房者的住房需要。但长期来说, 由于受到传统家庭观念的影响, 刚性住房需求将逐步显现, 此时, 对于二手房售房者和新房销售者而言, 显然提价对自己更为有利。投机投资型购房者将在此时再次进入市场, 进一步抬高房价。但对于广大购房者而言, 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 将产生“囚徒困境”, 此时的个体购买行为反而将使自身蒙受损失。

3 个税提高的影响分析

从以上分析可以预见, 房价将经历一个先下跌后上涨的过程, 在地方细则出台前, 房价成交量暴涨而价格下跌, 但就长期而言, 房价将会继续上涨。

3.1 个税提高的有利影响

(1) 将有效抑制房产商相互购房以推高房价。通过调节个税提高成本的一个显著影响是交易量的削减。二手房市场的交易量将会受到一定甚至严重的冲击, 可以预见的是二手房交易将经历暴增之后暴跌的“过山车”过程。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通过对个税的调节, 使得房产商之间相互炒房的行为变得不可能, 从而达到调控房价的目的。

(2) 清理投资者, 提高市场效率。个税提高还可以很明显的削减投资型购房者的购买需求。由于投机投资型购房者将因为利润空间的压缩以及不确定的政策风险而选择退出房地产市场, 转而寻求其他投资渠道, 因此部分投资者将会被清除出市场, 从而使市场可以更好的进行资源配置。

(3) 增添新房市场活力, 稳定经济运行。由于二手房市场交易受到削减, 新房市场可以更加有活力的持续增长。购房者在税收的调控下将更加偏好于购买新房, 从而刺激新房销售, 使新城镇建设继续稳步推进, 保持经济建设良好势头。而受到压力的二手交易市场可以回归到较为理性的交易行情, 炒房行为将得到有效的遏制, 房价变动的扰动因素减弱, 市场规律调节价格的作用进一步增强。且整个房地产交易市场不会因交易量大跌而萎靡, 可以保证整个市场保持平稳发展, 不会对经济造成太大冲击。

3.2 个税提高的不利影响

(1) 对股市的冲击迅猛, 影响金融安全。房地产市场对新政策的反应迅速在金融市场上得到体现。3月1日国务院发布“新国五条”后, 3月4日沪深两市房地产及相关板块遭受重挫, 收盘暴跌近8%, 上证指数下跌3.65%, 创下2010年11月12日以来最大跌幅。[4]本次恐慌性下跌导致A股153只地产股市值蒸发近千亿元, 其中48只地产股跌停。地产股的急剧下跌还对建材、金融板块的股价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2) 避税手段层出不穷, 增加社会成本。从近期的报道看, 国务院“新国五条”出台后, 市面上各种避税手段层出不穷, 例如通过假离婚来进行房产转移, 或者订立“阴阳合同”, 使合同价格和实际成交价格存在巨大差距, 又或者通过将房产作为债务抵押而故意不予偿还, 经法院判决使得房产进行转移。目前, 针对二手房交易产生的逃税手段不断增多, 且呈现隐蔽化的特点。这种行为无疑增加了社会成本, 占用了行政和司法资源, 对诸如此类的采用政策漏洞来规避税收的行为, 应当引起广泛的重视。

(3) 误伤居民住房改善积极性。当前, 不少家庭对住房存在着改善型需求。具体的说, 存在着以下三类:第一类是青年夫妇在婚后由于家庭成员的增多, 原有的住房面积不足, 需要购买较大的住宅;第二类是对于中年夫妇, 可能为了能让子女得到更好的教育, 或者由于工作的调动, 需要购买同城学区房或者异地购房;第三类是老年人为了为子女的婚房筹集首付款而出让自有住宅。在这三种情形下, 由于购房者在售出原有房产后短期内就将购入新房, 因此对供需的影响极小, 对房价并没有明显的推高作用。而对这三类改善型需求征收个税, 不仅会挫伤人民改善住房环境的积极性, 而且由于成本将被转嫁到购房者手中, 降低了普通购房者的购买能力, 不利于市场正常发展。

(4) 政府声誉受损。在本次政策出台前, 舆论爆出京沪等地官员集中抛售房产的消息。对此, 各方说法不一。但政策出台后, 舆论很快认为是由于各地官员事先得到消息, 进而为维护既得利益, 大规模集中抛售。这对政府的声誉造成了负面的影响。此外, 由于本次政策出台突然, 事先并未经过听证咨询等环节, 使得民众对其反应过激, 对政策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不满。可以说, 政府的本意是好的, 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 以致对政府的声誉造成了一定的损害。

整体来说, 本次个税提高带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能够承担最终价格的普通购房者将被留下, 投机投资型购房者将被挤出, 但不能承担更高房价的普通购房者也会被“误伤”。而更深远的影响, 还有待于进一步的观察。

4 政策建议

解决我国的住房问题, 关键在于增加住房的有效供给。[5]政府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 逐步建立健全保障性住房体系, 使广大中低收入群体可以长期居住在公益住房中, 从而达到抑制住房需求, 缓解房价压力。就本次个税提高, 应当注意以下四点:

4.1 区别对待购房需求

在国家出台房地产调控政策时, 应该注意区分不同对象。以本次调控来说, 一方面, 对二手房交易征收20%的个税, 而对新建住房却并未如此要求, 说明国家已经注意到了投机投资型需求对房价的推高作用, 但另一方面, 却对改善型需求造成了误伤。因此, 在对房地产进行调控时, 政府应对各类需求区别对待, 避免伤及无辜。

参考北京地区出台的细则, 笔者认为个税的征收应遵循新房转手交易从重, 长期持有房交易从轻的原则, 对个人出售自有唯一普通住房的行为, 可以免征个税;对于个人出售持有五年以上且非唯一住房的, 可以先对其征收个税, 若五年内售房者及其直系亲属不存在购房行为, 则将税款返还, 从而避免伤害改善型需求。此外, 还可以依据具体情况, 通过验证入学证明、工作调动证明、子女结婚证书等, 对各类购房者进行区分, 进一步细化政策, 保护改善型需求购房者的合理权益。

4.2 加强对二手房交易审查

对于二手房交易, 应当加强审查, 避免二手房投资者恶意逃税。首先, 应当确定二手房交易双方是否存在欺诈行为, 避免任何一方受到损失。其次, 应当对交易双方身份进行确认, 判断其是否存在通过虚假离婚、伪造欠款等方式进行逃税。最后, 应当对交易双方的账户资金进行审核, 避免交易双方采取阴阳合同的形式逃避税款。此外, 对于交易价格严重偏离市场价格的, 应当按房产原值或核定方式确定交易差价, 向二手房售房者收取个人所得税。

然而, 在各地的地方细则中, 并未体现出该点。而在北京、上海等地的细则中仅提到“对个人转让住房按规定应征收的个人所得税, 通过税收征管、房屋登记等信息系统能核实房屋原值的, 应依法严格按照个人转让住房所得的20%计征;不能核实房屋原值的, 依法按照核定征收方式计征个人所得税”, 这为二手房售房者逃避税款留下了一定的操作空间。

4.3 以房产税代替土地出让金

一般来说, 流转税易于转嫁, 但所得税和财产税不易转嫁。对二手房投资者征收的个人所得税, 虽然是一种所得税, 但由于其征收额取决于购房成本与售房收益之间的差额, 致使其体现出流转税的特征。针对二手房交易所征收的个人所得税, 由于其流转的特征, 较易转嫁到消费者手中。但如果向二手房投资者征收房产税的话, 由于财产税不易转嫁, 将会导致持有成本大部分由投机投资购房者承担, 从而提高其持有成本, 降低其投资欲望。另一方面, 由于地方财政严重依赖地产出让金和房地产交易税费, 在开征房产税后, 可适当下调土地出让金, 让利于民。

目前, 房产税的开征已是箭在弦上, 相信不久的将来即将看到雏形。就此, 希望政府在决定开征房产税后, 可以适当的削减土地出让金和交易中的个税, 真正地让人民享受福祉。

4.4 控制信贷水平

对房市的调控, 还应当注重对信贷水平的控制。二手房的投资型需求者需要大量的资金进行运作, 因此必然存在着对贷款的依赖。从银行入手, 控制住房贷款, 不仅有利于房地产市场交易的稳定, 也是对银行贷款良好发展的保护。[6]

在本轮地方细则中, 上海出台了“严格执行第二套住房信贷政策, 重点强化对异地、外籍、离异、低龄人群等借款人的贷款资格审查”、“严禁发放第三套及以上购房贷款”等条款。与此类似, 北京也提到要进一步提高二套房贷首付款比例。可以预见, 资本市场对购房贷款的控制将会趋严趋紧。

近来, 有人称加征20%个税由于税收转嫁的原因将成为“空调”。对此, 笔者认为虽然有些言过其实, 但也不无道理。个税本属不易转嫁的税种, 但在房产流转过程中, 却极易被滥用。因此, 合理考量房产交易各方行为, 审慎出台调控政策, 才能真正为人民谋福祉, 圆百姓中国梦。

摘要:2013年3月1日, 国务院颁布了最新的房地产调控政策, 简称新“国五条”。其中, 对二手房交易从严征收20%的个人所得税的条款是否可以有效控制楼市的投机炒作, 进而抑制房价, 大家莫衷一是。本文通过税收转嫁分析和博弈考量, 分析个税提高可能造成的影响, 认为此项政策有其施行的合理性, 但也存在与政策制定初衷不符的影响。结合最近出台的地方细则, 提出一些政策修改建议。

关键词:新“国五条”,住房市场,房价,供求弹性,博弈分析

参考文献

[1]彭迪云, 朱为英, 李俭峰, 等.企业税负转嫁行为的经济学分析——兼论新税制下税负转嫁的调节作用[J].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 2003, (06) :43-47.

[2]况伟大, 马一鸣.物业税、供求弹性与房价[J].中国软科学, 2010, (12) :27-35.

[3]图解二手房重税[DB/OL].http://house.qq.com/zt2011/xiangou/esfzs.htm, 2011-03-07.

[4]王炳根“.国五条”洗劫地产股——调控效用再引争议[J].股市动态分析, 2013, (10) :52-53.

[5]丁任重.中国房地产业的调控效应与走势分析[J].经济学家, 2010, (05) :21-29.

市场随调控政策而变 篇11

同时,8月下旬后,充裕的资金面对债券市场形成了有力的支撑,虽然其间也有过再次出台紧缩政策的传闻,但随着8月份宏观经济金融数据的公布,显示出前期宏观紧缩政策已初现成效,宏观面态势日渐明朗。加上近期债券发行规模较小,市场资金面充裕,交易所国债一路小幅上扬。9月15日,上证国债指数收于110.39点,是近一个月内的最高点位。成交量基本与上一个月持平,约为6.44亿元。

从券种来看,10年期的国债表现较好,涨幅高于平均水平,而浮息债受加息因素的推动,市场成交较为活跃。

资金推动一级市场

最近一个月有三只国债发行。为了避免在加息后市场利率环境不明朗的情况下发行,财政部将原本定于8月24日发行的今年第十三期国债推迟到8月30日发行,本期国债期限7年,发行规模331.1亿元,发行利率2.89%,低于二级市场5个基点,也低于此前市场的普遍预期。本期国债认购倍数为2.03倍,为6月中旬以来的新高。由于信贷紧缩造成市场资金面较为宽裕,加上加息紧缩预期减缓,使第十三期国债受到市场追捧。

9月4日,财政部发行第十四期国债,期限3个月,最终发行规模为300亿元,中标利率1.84%,符合市场预期。市场对本期国债热情依旧高涨,本期国债认购倍数为1.95倍,显示市场的资金面较为宽裕。

9月14日,第十五期国债发行,期限为一年,实际发行规模为306.1亿元,超额认购倍数为1.68倍。本期国债中标利率为1.958%,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最近连续三期国债的发行显示目前市场资金宽裕这个不争的事实,如果这种情况继续维持,预计发行市场的利率仍将继续走低。

加息概率降低

国家统计局于9月11日公布了8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8月,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3%,较7月提高0.3个百分点,其中食品和非食品价格均出现上涨。如果考虑未来货币高速增长,能源及地产价格等因素,我们预计全年CPI可能达到2%或者更高水平。这将会增加继续出台紧缩政策的概率。

在持续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下,中国经济在8月份出现了放缓迹象,固定资产投资和工业增加值增速由7月的27.4%和16.7%下降到8月的21.5%和15.7%。国际贸易保持强劲,8月份贸易顺差为188亿美元,创历史新高。

从货币金融数据上看,8月份M1和M2同比增长分别为15.6%和17.9%,M2比7月下降0.5个百分点,而M1比上月增长0.3个百分点,两者差距在缩小。信贷规模增速略有减缓,8月份新增贷款1875亿元,比去年同期减少了22亿元,但由于今年前期增长过快,1-8月份累计新增贷款已经超过央行全年调控目标。

人力资源市场政策问答 篇12

据统计,在此前国家四部委联合开展的“十城千辆示范工程”实际推广的新能源汽车数量中,公交车辆占了八成以上。城市公交作为城市公共交通的主要方式之一,对城市功能的发挥、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乃至广大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都有很大影响,因而在我国新能源公交客车的推广就显得更具意义。

然而,诸如资金缺口等问题仍然令不少地方寄希望于国家补贴,从而使新能源市场推广呈现出明显的等待观望情绪,市场整体发展一度陷入瓶颈。此前,国家863“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重大项目监理咨询专家组组长王秉刚曾表示,今年1月至2月,中国新能源汽车推广总量不及3000辆,与计划到明年底推广33万辆相比进展缓慢。

近日,辽宁省抚顺市一次性投入运营600台宇通插电式混合动力新能源公交车,成为截至目前我国新能源推广非示范城市一次性采购量最大的城市,再算上此前投入运营的200台NG类燃气公交车,800台新公交车的全部上线运营不仅使该市的公交车辆总体品质全面提升,更为发展缓慢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注入了一针强心剂。作为国家发展新能源汽车的非试点城市,抚顺市为何要“不惜成本”地发展新能源公交?又为何能一次性投运600台插电式混合动力新能源公交车?“抚顺模式”以其大胆创新的魄力展示了地方发展新能源汽车的新思路。

创新发展新能源汽车思路

据了解,“抚顺模式”,简言之就是地方以适度超前的新能源发展理念,广汇资源解决新能源公交采购的资金瓶颈,注重以LCC (全生命周期成本)理念解决公交运营难题,最终实现多方共赢的良好发展效果。

据悉,2013年9月,紧随国务院《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辽宁省出台的《关于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深入实施蓝天工程若干意见》之后,抚顺积极实施蓝天工程,绿色交通成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作为国家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非试点城市,与受到国家重点扶持的试点城市相比无疑面临的挑战更大,抚顺又该如何应对呢?

对此,抚顺市委、市政府坚持以民生为出发点,通过细致调研、科学决策、大胆创新,创造出独特的购车资金筹措模式。抚顺市公共汽车总公司总经理丁绍杰将其概括为“能源公司、车辆公司‘两担挑’”,即在积极向国家申请新能源补贴的同时,通过拍卖天然气特许经营权加公交公司土地租赁方式,获得新能源汽车采购首付金,剩余新能源汽车购置资金则通过油气差价和节省下来的车辆维修费解决。

在解决资金来源这一核心问题之后,紧接着面临的则是运营成本问题。抚顺市创新性地引进国际领先的LCC理念,在车辆采购之初就将前期投入与后期运营成本统筹考虑,以取得产品全生命周期成本最低的方案,从而使资金整体利用效率最大化。

树立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城市标杆

抚顺市不单纯依赖补贴,积极自筹资金,主动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通过创新金融手段,将资金劣势反变为经营优势,形成了“适度超前,广汇资源,注重LCC理念,多方共赢发展”的“抚顺模式”,实现了城市公交升级、城市生态优化、公交运营成本可控、司机劳动强度降低、百姓舒适便捷出行的良好综合效应,为地方政府发展新能源汽车提供了值得借鉴的新思路。

首先,抚顺市在新能源推广上以前瞻性眼光果断决策,大胆创新,以民生发展为出发点,把城市公交升级、生态环境改善与发展新能源汽车结合考虑,一次性大手笔完成城市新能源公交布局。

众所周知,新能源汽车目前尚未市场化,因而采购成本仍然较高,地方政府要想大批量推广发展新能源汽车需要突破种种难题,这就需要更强的决断意识和执政魄力。以此来看,抚顺政府“不惜投入为民生”的做法值得喝彩。

其次,先进的理念需要与之相配的创新思路,这是“抚顺模式”得以成功的主要因素。当前全国各地都在积极响应发展新能源,然而面对资金压力,一些地方就显得束手无策。抚顺市积极开拓发展思路、整合多方资源,最终巧妙地解决资金、运营等一系列难题,进而将民生环保落到实处,且兼顾多方利益。

促进新能源汽车市场化

行业专家表示,抚顺市政府作为非试点城市,能够大胆创新布局新能源公交,或将成为其他地区发展新能源汽车的研究标本,对于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也将提供良好的借鉴意义。与此同时,抚顺在新能源客车采购招标中坚持品质为先,注重LCC理念的做法,也将推动新能源汽车企业在技术产品方面进行充分的市场竞争,从而加速我国新能源技术产品的成熟,也有利于整个新能源汽车的市场化。

事实上,以宇通为代表的我国主流客车企业已逐步掌握了混合动力核心技术,产业链也已基本健全。相关产品经过近几年来的市场考验,已具备了大范围推广应用的条件。“抚顺模式”可以带动非试点城市认清发展形势,抛弃观望心态,早日开始规划发展新能源,有利于改善整个新能源市场“政策热市场冷”的现状,从而全面提振市场。与此同时,“抚顺模式”对资金瓶颈的解决模式,涉及新能源产业链的多个利益环节,具有很强的实践价值,为新能源汽车彻底市场化提供了有参考价值的预案。

上一篇:油田开发项目下一篇:江苏宝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