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体系

2024-09-11

任务体系(共11篇)

任务体系 篇1

上海市徐汇区正在开展基于课程标准教学的区域转化与指导策略研究,尝试将课程标准进行层级式转化。小学英语学科作为其中的子项目,我们着重于开展任务链式小学英语课程实施体系的研究,通过区域《小学英语任务链式课程实施指南》以及校本化的《小学英语任务链式教学手册》的研制,在宏观的课程标准和微观的课堂教学之间搭建脚手架。

一、基于教学现状,形成评价研究目标

小学英语教学积极提倡任务型教学方法,强调培养学生“用英语做事情、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在课堂教学中仍存在以下现象:1.教师对于教学任务和教学活动的概念不清,一节课中有多个任务;2.教师对于模块项目、单元任务和课时子任务之间的关系不清,导致模块、单元和课时之间学习目标、语言要求和语言技能毫无关联或没有体现递进关系;3.教师在项目学习中缺少评价量规,评价中也未能体现学生学习的差异性。基于此,我们确立了研究专题“项目式学习和评价”,并最终形成了研究目标:1.设计不同层级的任务,把握模块、单元、课时不同层级任务之间的关系,明确评价维度;2.形成同一模块主题项目式学习目标的序列,理清各年级目标的递进关系,确定任务结果评价的内容;3.制订项目分级评价标准,体现目标与评价的一致性、学生学习的差异性。

二、基于任务特征,明确评价维度

我们聚焦任务链式课程体系中评价工具的开发与使用,开展学生学业成果的评价,解决如何体现以语用为导向的模块、单元、课时的表现性评价的呈现方式:以“项目-能力”评价,检测模块目标达成度;以“任务-话语”评价,检测单元目标达成度;以“子任务-话语”评价,测评课时目标达成度。我们根据任务的层级和话题的功能,提炼出任务链中能体现模块、单元、课时三个层级任务和话语之间关系的四种关系模式,即特征模式、序列模式、问题解决模式和概括模式。基于此,我们重新设计模块的语用任务,解决教材中部分模块项目的设计未能涵盖相应模块中三个单元的话题、语境、学习内容和语用要求的问题。然后,我们分解模块语用任务,将该项目分解为三个单元的语用任务,再将单元的语用任务分解为每个课时的语用任务。

三、基于学习水平,确定评价内容和标准

在这一阶段,我们关注并梳理了同一模块主题年级之间语言知识和技能的递进关系。我们在原来的基础上重新梳理各年级的目标,将课程标准转化为10个学期的学习水平纲要,再细化为10个学期的学习要求,学习要求包括语言知识技能的分级要求和学习策略、思维方式两个部分。随后,我们梳理同一模块年级之间知识和技能的递进关系,完成项目式评价体系中评价量表的内容填写,完成项目能力的话语描述,并检测工具表设计的合理性。

在梳理关系的基础上,我们着手研究任务结果的评价标准。我们在原来评价指标的基础上细化了评价的层级,制订了分级评价标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差异性。分级评价标准分成达标要求Good和二级要求Very Good。达标要求的评价标准偏重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等显性目标,这一层级反映的是学生的达标水平。而对于二级要求的评价标准,我们则更偏重于思维策略、习惯培养和情感等隐性目标的达成。我们在撰写分级评价指标的描述中不仅描述学生能做什么,还描述用什么方法来做,表现出什么样的学习习惯,这就把学习兴趣、学习行为和学习成果三个维度结合起来。该评价体系为学生提供了分层的评价指标,体现了评价的指导性、诊断性和激励性。

我们研究评价体系中三个层级任务的关系和分级评价指标,最终目的是为了关注单元统整中话题、语用和功能之间的关系。我们横向关注的是目标、话题、内容的延续性以及语用任务、预设话语的关联性,纵向关注的是目标、教学、评价的一致性,从而最终完善单元统整的教学与评价。

任务体系 篇2

为扎实推进我局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任务分工,我局相关科室,有针对性地开展了一次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工作。现报告如下: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精心组织

我局把推行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列入党组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作为贯彻落实《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工作规划》(以下简称《工作规划》)的重要抓手和有效手段,在各科室、直属单位、党员干部中全面推行。在推行中,坚持与党风廉政建设结合;与本行业行政业务、行政管理工作相结合,加强领导,周密安排部署,认真组织实施。成立了由局长、主任任组长,班子成员任副组长,镇(街)人口计生办主任、直属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地区人口计生系统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统一负责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的组织、协调和推进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具体负责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开展、监督、检查和指导,同时做好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的信息上报、材料汇总等日常工作。及时召开了动员大会进行了全面安排和部署,统一了干部职工的思想认识,增强了全系统上下开展廉政风险防范活动的自觉性和紧迫性。为把廉政风险防范管理

工作落到实处,局组分别与镇(街)人口计生办、直属单位、各科室负责人签订了廉政风险防范管理目标责任书,建立起了落实“一岗双责”、共同参与、多方联动的领导体系和工作机制,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责任到人,上下协调,齐抓共管,层层抓落实的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格局。

二、加强教育,不断增强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和拒腐防变的自觉性

紧紧围绕地区和人口计生中心工作,始终把廉政准则教育和警示教育纳入反腐倡廉教育。一是为了解决党员干部思想认识问题,委党组先后采取召开动员会、听讲座、专题学习、观看警示教育光盘以及开辟廉政风险防范专栏,制作宣传标语等形式加大了教育宣传力度,使党员干部受教育面达到100%。二是为了使党员干部对廉政风险防范知识入脑、人心,要求党员干部认真做好学习笔记,撰写心得体会。坚持制定各类学习计划,健全完善各项学习制度,严格执行《廉政准则》,组织开展好党风廉政教育月活动,坚持和完善党组中心组学习、主要负责同志定期讲廉政党课制度,建立健全党性定期分析、反腐倡廉专题民主生活会等制度,以理想信念教育和党性党风党纪教育为重点,深入开展示范教育、警示

教育和岗位廉政教育,利用多种形式和载体,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坚持不懈地开展党纪政纪、勤政廉政、职业道德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三是通过执行廉政谈话、诫勉谈话、个人重大事项报告等制度,进一步规范党员干部行为;通过专员热线、哈广行风热线、信访举报、行风监督员等反馈信息及舆论监督方式,及时掌握群众和社会反应的问题,采取针对性防范措施。四是在日常工作中,针对易产生腐败,影响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关键时期和重要环节,采取提前打招呼提要求的方式在思想上自觉筑起拒腐防变的堤坝。制订了《廉洁自律规定》、《地区人口计生委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任务分工》等,对每一项任务明确了负责领导和配合科室,使贯彻落实有“抓手”、有目标、有要求。增强了遵纪守法、廉洁自律意识,形成了自觉抵制腐败的浓厚氛围,这一系列有效经常性教育措施取得了扎扎实实的效果,不断筑牢党员干部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

三、找准廉政风险点,开展廉政风险防控,切实完善廉政风险防范建设工作机制

一是为进一步加强全地区人口计生系统反腐倡廉建设,增强预防腐败工作的实效性,推进党风廉政责任制的落实,及时召开了专题会议,对系统内加强廉政风险防范工作进行了全

面安排部署,制定下发了《地区人口计生系统推行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的实施方案》、《地区人口计生委廉政风险防范实施细则》,《地区人口计生委干部思想道德风险及防控措施》、《地区人口计生委机关科室廉政风险点及防控措施和流程图》以及各阶段工作进度表,明确了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原则、目标、范围和步骤程序,从责任范围、内容、纪律等方面强化了各党支部、科室、直属单位主要责任人的责任,也为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确定了目标和方向。并将制定的廉政风险及防范措施文件汇编成了覆盖全系统各项业务工作。二是通过精心组织,完成了查找风险点工作。领导主动查找风险点,“一把手”重点查找本人在重大决策、人事、财务管理以及大额资金使用方面存在的风险点;机关科室之间相互查找风险点,首先是科室结合本科室职责自己查找,然后委领导召集各科室负责人进行相互排查,对科室查找出来的风险点逐条进行讨论,形成统一意见;个人自觉查找风险点,对照自己的岗位职责等情况,对照履职、执行制度等实际,分析和查找存在或潜在的廉政风险点。通过反复查找,全委四个科室查找出风险点17个,其中一级风险点3个,二级风险点11个,三级风险点3个,针对查找出的风险点,有的放矢地制定风险防控措施17

条。三是坚持把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作为一项政治纪律,按照委领导的业务分工不同,各科室、各直属单位业务职责不同,制定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计划、目标要求和具体措施,对委领导班子成员党风廉政建设责任进行分解,对本委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任务进行分解,明确班子成员、责任领导、责任科室在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中的职责和任务,并加强专题研究,完善监督工作机制。四是按照自治区人口计生委和地区纪委要求,制定“五重一大”(重大事项决策、重要工作部署、重要人事任免、重大项目建设、重大事件处置和大额资金使用)、各项争创活动验收以及有关评比表彰项目等监督制度,并把制度执行情况纳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检查考核和领导干部述职述廉内容,切实提高制度执行力,维护制度的权威性。坚持民主决策,认真落实“五重一大”集体研究制度,凡是重大事项决策、重要项目安排、重要干部任免和大额资金使用,都要实行民主集中、集体决策。五是利用半年工作考核及专题督查之际,对各直属单位党风廉政责任落实情况,从责任书的签订、廉政建设安排部署、建立和完善廉政规章制度等方面进行了抽查,从检查的情况看,各级领导干部的责任明确,并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贯彻落实与业务工作一起部署、一起考核,直接与业务工作目标

责任考核结果挂钩,与奖惩挂钩,使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真正落到实处。六是推行政务公开,及时公开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接受群众监督。各级人口计生部门坚持民主生活会制度,每年召开一次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深入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认真查找廉政方面存在的问题,积极进行整改,自觉做到廉洁从政。认真抓好党风廉政教育月活动,召开全地区人口计生系统行风评议大会,邀请行风评议员进行了深入评议。切实建立起了前期预防、中期监控、后期处置的“三道防线”,做到了突出重点,主动预防、超前防范、关口前移。

四、加大监督力度,规范干部行政行为

为了加强全地区人口计生系统内作风效能建设和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的反腐倡廉建设,加大督查力度,规范了干部行政行为,扎实推进行业作风建设。一是委党组对维护党的政治纪律执行情况、推进政务公开、“阳光计生行动”、开展“诚信计生”、基层文明执法、贯彻执行“两项工作纪律”、各级人口计生部门基建重点工程项目情况的监督检查,以及加强行业作风和效能建设、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规定等方面的工作情况进行了专题检查。多年来各级人口计生部门没有发生一例违法违纪事件,得到了各级政府

和育龄群众的好评。二是在全地区人口计生系统内组织开展了“请农民兄弟姐妹评计生”、“请城市居民流动人口评计生”、系统内“下评上”的“三评”活动,对发现的问题全部采取实名制通报,群众满意率达98%以上,对上级机关、领导批转和群众举报案件办理结案率达到100%,严格执行《人口和计划生育群众工作纪律》和《人口和计划生育检查考评工作纪律》,确保了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坚持文明执法,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

五、加强政风行风建设,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 地区人口计生委始终把政风行风建设工作情况作为考核人口计生部门工作实绩的一项重要内容。一是坚持民主生活会制度,每年召开一次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深入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认真查找廉政方面存在的问题,积极进行整改,自觉做到廉洁从政。严格执行厉行节约、政府采购、经费审批、津贴发放、公务接待等各项制度,认真组织开展住房清查和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二是地区人口计生系统结合创先争优,开展了弘扬“五种精神”,打造“五型机关”活动。即弘扬负责精神,打造忠诚型机关;弘扬进取精神,打造学习型机关;弘扬奉献精神,打造效能型机关;弘扬开拓精神,打造创新型机关;弘扬协作精神,打造和谐型机关。同时,在加强机关效能建设严格执行“十条禁令”,要求在作风建设上做到“八个不让”:不让上级部署的工作在我手里延误;不让传递的信息在我手里中断;不让应当及时处理的文件在我手里积压;不让各种差错、事故在我这里发生;不让不良风气在我这里出现;不让来机关办事和反映问题的人员在我这里受到冷待;不让违法违规的事在我身上发生;不让机关每一位同志掉队。三是制定出台《哈密地区人口计生系统关于加强机关效能建设实施方案》、地直人口计生系统效能建设考核办法及地区人口计生系统机关效能建设及文明科室(个人)考核细则等,先后出台了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行政执法公示、信访接待、人口计生工作规范、财务公文处理、车辆使用等制度26个,并将相关制度上墙公开,切实以制度管理规范计生干部的执法行为,有效减少腐败现象的发生,形成以制度监权、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工作机制。四是完善监督员制度,积极聘请育龄群众代表和社会知名人士担任行风监督员。完善激励群众监督的实名举报奖励制度,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监督人口计生工作的积极性;畅通群众诉求渠道,开通了“阳光计生热线”,方便群众咨询和投诉,着力解决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切实维护了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回顾近年来本委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认识还不够深刻。有的干部职工警惕性不高,认为廉政建设是领导干部的事,自己无职无权与己关系不大。二是本委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各项制度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三是如对规章制度落实的监督检查处理还不够严格,工作的主动性还有待进一步增强等。

六、下一步整改和完善措施工作安排

下一步,我局将认真分析存在的问题,结合本委工作实际,制定完善切实有效地防范措施,狠抓落实,全力推进地区人口计生委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扎实有效开展,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不断完善并认真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落实领导干部“一岗双责”,真正做到把党风廉政建设同其他各项业务工作同安排、同检查、同考核、同奖惩,强化责任追究。

(二)以党性党风党纪教育为基点,加强对党员干部的廉洁从政教育。对一些重要岗位、重要工作环节加大监督力度,开展岗位廉政教育,防止不廉洁行为的发生。以“五重一大”为重点,积极推行重大事项阳光决策机制。

(三)继续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在全体干部职工中开展

“学理论、学业务、学先进,比学习、比服务、比业绩,无违纪、无差错、无浪费”为内容的教育活动,切实提高素质,树立良好形象。

(四)扎实推进“阳光计生行动”,树立人口计生部门的良好形象。全力推进 阳光计生热线运行,进一步完善行风监督员制度,形成社会监督、舆论监督、群众监督和其他监督并举的监督模式,切实改进作风,促进工作落实,维护育龄群众的切身利益,及时解决其合理诉求。

(五)开展专项检查和专项治理,严肃查处利用检查考评权收取贿赂案件及弄虚作假的违纪行为。加大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执行情况专项检查等。

从化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局

任务体系 篇3

关键词:Photoshop; 教学; 任务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10-161-001

Photoshop图像处理(简称PS)是艺术设计专业的必学软件,它广泛应用于广告设计、绘画、装潢设计、建筑效果图后期处理、网页美工设计、数码照片处理等领域。但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设计人才,由于受造型艺术教育观念的影响,侧重艺术感觉的审美层面,画图案,画设计,对所设计产品的工业流程,材料选择和技术统筹缺乏必备的知识,设计出的产品实用性不大。这样只注重学生个性创造和艺术表现力的培养,忽视设计艺术教育中技术实践能力培养的教育观念,影响了学生进一步的发展潜力。在教学方法上比较单一,并缺乏相应的实验、实习设施和场地,学生从未亲手制作过“产品”,从未接触过怎样用材料和工艺过程来实现设计,从未想过制作成本问题也是当今设计艺术专业普遍存在的现象。学习环境艺术设计的同学不懂施工过程;学习平面设计的同学从未接触过印刷;毕业设计的实物作品寥寥无几,很少考虑市场行情或社会需求,至于生产环节和消费环节则更是无从检验。这种环境下培养的人才,很难说不脱离实际。出不了自己的作品或在实际设计中不能把自己的操作能力发挥出来。实际上图像处理和平面设计不仅仅是熟悉软件就可以做出好的作品的,绘画性的效果图和制作图仅仅是完成了全部流程中的一道工序,更要具有设计和思考的能力。我们的教学只截取了其中的一个片段,学生看不到前因和后果,获得的知识结构不完整,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不太高。

依照设计艺术的专业特点,其实践性十分突出。这不仅体现在教学中要穿插大量的实践或实际操作活动,更重要的是必须对产品或商品性质的实践因素及社会因素有足够的认识。这种“实践”是与社会生活,生产加工相对应的实践体验,是设计艺术观念的物化,是设计实践中产品流向的需求所决定的,也是设计艺术的基本属性。而任务模式的建立,有助于加强各环节的实践认知。

整合课程体系,建立“分组任务”结构,是完善“技艺并重”教学体系的重要途径。将基础造型能力与工艺制作和材料技术相结合,将设计课题与生产技术应用进行综合训练,注重知识的先进性与技术的应用性能力的培养,形成按照职业化标准进行实践教学的模式,以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需求。运用整合能力设置课程,建立既相互关联、衔接,又有明确的区别和技术成分,强调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建立“技艺并重”的设计艺术教学体系。

为改善PS的教学效果,提高教育质量,我们引入了“任务驱动教学法”,并试图在实际教学中建立相对完整的任务体系。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指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许多院校与教育机构都采用了这种方法,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有成熟的理论与实践基础。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尝试与任务体系的建立,对改变常规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方法,教学互动,产学研并重,激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有重要意义。

“任务驱动”中的任务应该是具有一定解决问题思维过程的任务,强调结合大学生学习中遇到的实际设计问题,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掌握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鼓励学生将所学的操作技术积极地应用到生产、生活乃至信息技术革新等各项实践活动中去,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实践。这样“任务驱动”不再单纯按学科体系安排教学内容,学科知识不再是简单的线性展开,而是跳跃式、“超链接”式的,通过多个小任务之间的有机联系,将多个看似不相关的知识点联系起来,使学生能从整体上把握知识,培养其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任务体系的构建,要求教师在把PS课程按照内容设计成多个大任务之后,还要将每个大任务按照其知识点的划分设计成若干个彼此相互关联的小任务。小任务的难度不能太大,工作量也不能太多。难度太大、工作量太多,会使学生所碰到的需要解决的问题太大,一下子涌现出来的一大堆问题,会降低学生学习的兴趣,不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发挥,也不能完成对所学知识点的意义建构,达不到原定的教学目标,“任务驱动”将半途而废。小任务之间的顺序应该循序渐进的、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并体现完成大任务的步骤。因此需要形成学科式、结构清晰的“任务体系”。

任务完成后,要对同学们完成的任务进行评价。根据本课程的特点,一般是把观察法评价和作品评价结合起来。教师需要关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态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以及获取知识的经验与教训,使其真正得到提高。把评价的重点放在整个的学习过程,不应过多地注重结果的对与错。这就是观察法评价。另外,制作的作品需要展示,通过直观效果看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应用能力。学生之间可以互相对作品评价,老师对作品进行点评,引导学生讨论,以求提高学生对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完善能力。

实践表明,在Photoshop教学中,合理地应用任务驱动法教学,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掌握知识、技能和方法。真正体现了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可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

任务体系 篇4

要建立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必须改革职业教育的课程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 逐步形成一套内部体系完整、外部关系协调、便于普及推广和运行顺畅高效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制度, 努力将新时期我国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效益推向一个新的水平。

第一, 加快课程模式改革。中等职业学校要突破传统的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封闭式教学组织形式, 密切与企业的联系, 发挥学校和企业的各自优势, 把教学活动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推广及技术开发紧密结合起来。要处理好“工”与“学”的关系, 积极推进学生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 校企共建实训基地, 安排学生在校内进行生产性实训, 努力形成以学校为主体, 企业和学校共同教育、管理和训练学生的教学模式。

第二, 加快教学内容改革。及时根据行业发展和企业人才需求变化调整更新内容。虽然目前的教学计划中第三学年是顶岗实习, 但是在实际运作中前两年理论内容仍然相对偏多, 学生在校期间没有足够的时间安排生产实训。现行的教学计划还需要继续进行调整。在指导思想上, 要努力突破学科本位思想, 注重安排提高学生完成岗位工作任务能力和综合职业素养的内容。在确定教学目标时, 要从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考虑, 注重培养学生具备适应企业工作岗位任务要求的实践能力、专业技能、敬业精神和严谨求实作风, 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在专业设置上, 必须瞄准产业发展, 及时调整教育教学内容, 加强专业建设。在具体的教学内容安排上, 以工作任务为导向, 调整职业学校课程结构, 对第三学年的顶岗实习进行适当调整, 增加校内生产性实训时间, 合理安排文化公共课程和职业能力训练的比例。

第三, 加快教学方法改革。中等职业学校要大胆改革教学方法, 切实加强实践教学, 创新有利于培养学生技能、工艺和职业能力的教学方法, 共性与个性相结合, 对经过实践检验的教学方法进行确认和推广, 同时也鼓励学校的特色发展。检验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方法的成败得失, 就是要看是否有助于学生解决在工作岗位上遇到的技术问题、工艺难点, 是否有助于他们提高职业能力和工作绩效, 能否有利于他们顺利就业。

“三阶段”一体化是落实“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要求的课程模式, 其基本形式是学校与企业等用人单位合作培养学生, 学生通过基础阶段、实训阶段、半工半读交替循环完成学业。在基础阶段重点进行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 着重强化单项业务技能的熟练性;在实训阶段分为三个层次:达标培训阶段、岗位演练阶段、实训业务阶段;在半工半读阶段中, 对于能够很好地完成实训任务的学生可以进入到生产性岗位进行更广泛内容的学习, 实现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岗位上的半工半读, 这三个阶段不断循环交替, 成为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一个整体框架。在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过程中, 存在着两种片面倾向:一是忽视应用能力的培养, 追求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二是不注重专业理论的教学, 单纯强调操作技能, 培养简单的操作工。“三阶段”一体化模式的意义就是为了克服这两种错误倾向。另外, 通过“三阶段”一体化课程模式, 在学校内部的实训基地就可以实现完成工作任务的培训, 这也是目前职业教育学校解决职业教育发展问题的课程模式方案。

在实施“三阶段”一体化课程模式的过程中, 首先要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以校企合作共同建设实训基地为平台, 调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积极性, 从企业引进实际的工作任务。其次, 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校企合作共同建设实训基地是企业与学校合作培养的重要机制, 但全面推进校企合作建设实训基地关键在于取得企业的共识, 要有名师和能工巧匠。最后, 要有强大的实训基地和良好的实训条件, 要有适应企业岗位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硬件环境, 否则这个课程模式就落不到实处。

任务体系 篇5

为贯彻落实《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做好规划期前三年工作安排,经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部际联席会议同意,现提出2014—2016年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重点工作任务。

一、加强信用法律法规制度和信用标准体系建设

(一)加强信用法律法规制度体系建设。

1、启动信用法前期调研工作,形成法律草案,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发展改革委、人民银行牵头负责,法制办参加)

2、出台《征信业管理条例》相关配套制度和实施细则,建立异议处理、投诉办理和侵权责任追究制度。(人民银行负责)

3、各地区、各部门依法制定和实施信用信息采集、整理、加工、保存、使用,以及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各有关部门、各省级人民政府负责)

4、研究制定信用信息分类管理制度,依法推进信用信息在采集、共享、使用、公开等环节的分类管理。(发展改革委、人民银行牵头负责)

(二)建立健全信用标准体系。

5、制定全国统一的信用信息采集和分类管理标准,统一信用指标目录和建设规范。(质检总局、发展改革委、人民银行牵头负责)

6、制定和实施公民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制度建设方案、法人和其他组织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制度建设方案。(发展改革委、公安部按照职责分工分别牵头负责,中央编办、民政部、人民银行、税务总局、工商总局、质检总局参加)

二、推进信用记录建设和信用信息征集共享

(三)行业信用信息系统建设。

7、建立健全各部门在依法履行公共管理职能过程中形成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基础信息和信用记录,健全信用信息归集机制。(各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分别负责)

8、各部门依托国家各项重大信息化工程,整合行业内的信用信息资源,建立完善行业信用信息数据库,实现信用记录的电子化存储。(各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分别负责)

(四)地方信用信息系统建设。

9、建立健全省级统一的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整合本地区各部门、各单位履行公共管理职能过程中形成的信用信息,通过互联网为社会公众和征信机构提供查询服务。(各省级人民政府负责)

10、各地区制定政务信用信息公开目录,推进本地区各部门、各单位政务信用信息的交换与共享,在公共管理中加强信用信息应用。(各省级人民政府负责)

(五)征信系统建设。

11、推动社会征信机构建立征信系统,依法采集、整理、保存、加工企事业单位及其他社会组织、个人的信用信息。(人民银行负责)

12、推动征信机构提供专业化的征信服务,有序推进信用服务产品创新。进一步扩大信用报告在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及政府部门行政管理等多种领域中的应用。(人民银行、发展改革委牵头负责)

(六)金融业统一征信平台建设。

13、推进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建设,提升数据质量,完善系统功能,加强系统安全运行管理,进一步扩大信用报告的覆盖范围,提升系统对外服务水平。(人民银行负责)

14、推动银行、证券、保险、外汇等金融管理部门之间信用信息系统的链接,推动金融业统一征信平台建设,推进金融监管部门信用信息的交换与共享。(人民银行牵头负责,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外汇管理局参加)

(七)推进信用信息的交换与共享。

15、健全信用信息共建共享合作机制,统筹利用现有信用信息系统基础设施,依法推进各信用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和信用信息的交换共享,逐步纳入金融、工商登记、税收缴纳、社保缴费、交通违章等信用信息,形成覆盖全部信用主体、所有信用信息类别、全国所有区域的信用信息网络。(发展改革委、人民银行牵头负责,工商总局、税务总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公安部等部门参加)

16、依法推进政务信用信息系统与征信系统间的信息交换与共享。鼓励社会征信机构整合已公开政务信用信息和非政务信用信息,形成完整的信用档案。(发展改革委、人民银行牵头负责,各

有关部门、各省级人民政府参加)

三、加快推进政务诚信建设

(八)坚持依法行政

17、完善政府决策机制和程序,提高决策透明度。进一步推广重大决策事项公示和听证制度,拓宽公众参与政府决策的渠道,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社会监督和约束。(各有关部门、各省级人民政府负责)

(九)发挥政府诚信建设示范作用。

18、制定出台相关政策措施,推动在行政许可、政府采购、招标投标、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科研管理、干部选拔任用和管理监督、申请政府资金支持、金融等领域,率先使用信用信息和信用产品。(发展改革委、人民银行牵头,中央组织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科技部、教育部等部门、各省级人民政府按照职责分工分别负责)

(十)加快政府守信践诺机制建设。

19、把政务履约和守诺服务纳入政府绩效评价体系,把发展规划和政府工作报告关于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落实情况以及为百姓办实事的践诺情况作为评价政府诚信水平的重要内容,推动各地区、各部门逐步建立健全政务和行政承诺考核制度。支持统计部门依法统计、真实统计。完善政务诚信约束和问责机制。(各有关部门、各省级人民政府负责)

(十一)加强公务员诚信管理和教育。

20、探索建立公务员诚信档案,依法依规将公务员个人有关事项报告、廉政记录、考核结果、相关违法违纪违约行为等信用信息纳入档案,将公务员诚信记录作为干部考核、任用和奖惩的重要依据。深入开展公务员诚信、守法和道德教育,编制公务员诚信手册。(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公务员局牵头负责)

四、深入推进商务诚信建设

(十二)生产领域信用建设。

21、以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特种设备生产企业以及民用爆炸物品生产、销售企业和爆破企业或单位为重点,建立安全生产信用记录,并与其他部门实现信用信息交换共享。建立安全生产信用公告制度,完善安全生

产承诺制度和失信行为惩戒制度。健全安全生产准入和退出信用审核机制。(安监总局、质检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等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分别负责)

22、以食品、药品、日用消费品、农产品和农业投入品为重点,建立市场主体信用记录,并与其他部门实现信用信息交换共享。开展市场主体信用分类监管。建立产品质量信用信息异地和部门间共享制度。加快完善12365举报处置指挥系统,建立质量诚信报告、失信黑名单披露、市场禁入和退出制度。严厉查处制售假冒伪劣产品违法行为,不断加大执法力度、共治力度和宣传力度,促进市场规范公平竞争。(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质检总局、农业部按职责牵头负责)

(十三)流通领域信用建设。

23、建立商贸流通领域企业和从业人员信用记录,并与其他部门实现信用信息交换共享。开展批发零售、商贸物流、住宿餐饮企业信用分类管理。完善零售商与供应商信用合作模式。(商务部牵头负责)

24、对垄断、不正当竞争、虚假宣传、商业欺诈、商业贿赂等违法行为建立信用记录,完善12315消费者投诉举报资讯平台功能,并与其他部门实现信用信息交换共享。对典型案件、重大案件予以曝光。(发展改革委、商务部、工商总局等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分别负责)

25、建立以商品条形码等标识为基础的全国商品流通追溯体系。(质检总局牵头负责)

26、制定出台支持商贸服务企业信用融资、发展商业保理、促进企业信用销售和个人信用消费的政策措施。制定规范预付消费行为的相关办法。(商务部牵头负责)

27、制定出台对外贸易、对外援助、对外投资合作等领域的信用信息管理、信用风险监测预警和企业信用等级分类管理制度。建立完善进出口企业信用评价体系、信用分类管理和联合监管制度。(商务部、海关总署牵头负责)

(十四)金融领域信用建设。

28、对金融欺诈、恶意逃废银行债务、内幕交易、制售假保单、骗保骗赔、披露虚假信息、非法集资、逃套骗汇等金融失信行为建立信用记录,并与其他部门实现信用信息交换共享。(人民银行、银监会、保监会、证监会、外汇管理局按照职责分工分别负责)

(十五)税务领域信用建设。

29、进一步完善纳税信用等级评定和发布制度,建立税收违法黑名单制度。建立纳税信用记录,并与其他部门实现信用信息交换共享。建立跨部门信用信息共享机制,开展纳税人基础信息、各类交易信息、财产保有和转让信息以及纳税记录等涉税信息的交换、比对和应用工作。(税务总局牵头负责)

(十六)价格领域信用建设。

30、实行经营者明码标价和收费公示制度,推行“明码实价”。对捏造和散布涨价信息、价格欺诈、价格垄断等价格失信行为建立信用记录,并与其他部门实现信用信息交换共享。对典型案例予以公开曝光。(发展改革委负责)(十七)工程建设领域信用建设。

31、建立工程建设领域从业单位和从业人员信用记录,并与其他部门实现信用信息交换共享。建立企业和从业人员信用评价结果与资质审批、执业资格注册、资质资格取消等审批审核事项的关联管理机制。建立工程建设领域从业人员信用评价机制和失信责任追溯制度。完善工程建设市场准入退出制度。依托政府

网站,全面设立项目信息和信用信息公开共享专栏,集中公开工程建设项目信息和信用信息,推动建设全国性的综合检索平台,实现工程建设项目信息和信用信息公开共享的“一站式”综合检索服务。(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水利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等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分别负责)(十八)政府采购领域信用建设。

32、建立供应商、评审专家、政府采购代理机构以及相关从业人员的信用记录,并与其他部门实现信用信息交换共享。完善政府采购市场的准入和退出机制。依法建立政府采购供应商不良行为记录名单,对列入不良行为记录名单的供应商,在一定期限内禁止参加政府采购活动。(财政部牵头负责)(十九)招标投标领域信用建设。

33、建立投标人、评审专家、招投标代理机构以及相关从业人员的信用记录,并与其他部门实现信用信息交换共享。进一步贯彻落实招标投标违法行为记录公告制度,推动完善奖惩联动机制。依托电子招标投标系统及其公共服务平台,实现招标投标和合同履行等信用信息的互联互通、实时交换和整合共享。制定出台在招标投标领域使用第三方信用评价结果的政策措施,将信用评价结果作为投标人资格审查、评标、定标和合同签订的重要依据。(发展改革委牵头负责)(二十)交通运输领域信用建设。

34、建立交通运输领域从业单位和从业人员信用记录,并与其他部门实现信用信息交换共享。出台相关政策措施,鼓励和支持在采购交通运输服务、招标投标、人员招聘等方面优先选择信用考核等级高的交通运输企业和从业人员。对

失信企业和从业人员,建立跨地区、跨行业联合惩戒机制。(交通运输部牵头负责)

(二十一)电子商务领域信用建设。

35、推行电子商务主体身份标识制度,完善网店实名制。建立电子商务领域经营主体信用记录,并与其他部门实现信用信息交换共享。推动电子商务平台建立健全网上交易信用记录和信用评估制度,促进电子商务信用信息与社会其他领域相关信息的交换和共享。建立失信主体行业限期禁入制度。开展电子商务网站可信认证服务工作,推广应用网站可信标识,为电子商务用户识别假冒、钓鱼网站提供手段。(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工商总局、质检总局等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分别负责,海关总署参加)

(二十二)统计领域信用建设。

36、建立企业统计诚信评价制度、统计失信行为通报和公开曝光制度,将统计信用记录与其他部门信用信息交换共享,并与企业融资、政府补贴、工商注册登记等直接挂钩。建立企业统计从业人员诚信档案。(统计局牵头负责)(二十三)中介服务业信用建设。

37、建立完善中介服务机构及其从业人员的信用记录,并与其他部门实现信用信息交换共享。建立中介机构、从业人员失信行为披露制度。对公证仲裁类、会计类、担保类、鉴证类、检验检测类、评估类、认证类、代理类、经纪类、职业介绍类、咨询类、交易类等机构开展信用分类管理。(司法部、财政部、银监会、质检总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工商总局、保监会等部门

按照职责分工分别负责)

(二十四)会展、广告领域信用建设。

38、建立完善展会主办机构、从业人员信用档案,并与其他部门实现信用信息交换共享。建立健全广告业信用分类管理和违法违规披露制度。完善广告活动主体失信惩戒机制和严重失信淘汰机制。(商务部、工商总局按照职责分工分别负责)

(二十五)企业诚信管理制度建设。

39、开展各行业企业诚信承诺活动。加大诚信企业示范宣传和典型失信案件曝光力度。推动企业建立客户档案、开展客户诚信评价,将客户诚信交易记录纳入应收账款管理、信用销售授信额度计量。推动出台在企业发债、借款、担保等债权债务信用交易中应用信用报告的实施办法。加强供水、供电、供热、燃气、电信、铁路、航空等关系人民群众日常生活行业企业的信用记录建设,并与其他部门实现信用信息交换共享。(发展改革委、人民银行牵头负责)

五、全面推进社会诚信建设

(二十六)医药卫生和计划生育领域信用建设。

40、建立完善医疗卫生机构和从业人员的信用记录,与其他部门实现信用信息交换共享,并作为医院评审评价、医师考核和职称评定的重要参考。全面建立药品价格、医疗服务价格公示制度。开展诚信医院、诚信药店创建活动。加快完善药品安全领域信用制度,建立药品研发、生产和流通企业信用档案。积极开展以“诚信至上,以质取胜”为主题的药品安全诚信承诺活动。开展人口和计划生育

信用信息共享工作。加强对卫生计生工作服务相对人的信用记录管理和应用。(卫生计生委、食品药品监管总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按照职责分工分别负责)

(二十七)社会保障领域信用建设。

41、在救灾、救助、养老、社会保险、慈善、彩票等方面,建立健全相关单位和人员的信用记录,并与其他部门实现信用信息交换共享。建立健全社会救助、住房保障等民生政策实施中的申请、审核、退出等各环节的诚信制度。建立违规失信个人信用黑名单制度。(民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按照职责分工分别负责)

42、加强医保定点医院、定点药店、工伤保险协议医疗机构等社会保险协议服务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各类参保人员失信行为的信用记录建设,并与其他部门实现信用信息交换共享。建立社会保险领域违规、欺诈、骗保等失信行为的披露曝光制度。(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卫生计生委等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分别负责)

(二十八)劳动用工领域信用建设。

43、建立劳动用工领域相关单位和人员的信用记录,并与其他部门实现信用信息交换共享。制定重大劳动保障违法行为社会公示办法,建立用人单位拖欠工资违法行为公示制度,健全用人单位劳动保障诚信等级评价办法。加强人力资源市场诚信建设,建立打击黑中介、黑用工等违法失信行为的联合惩戒机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牵头负责)

(二十九)教育、科研领域信用建设。

44、建立健全教育机构和从业人员的信用记录,并与其他部门实现信用信息交换共享。开展教师诚信承诺活动。建立教育机构及其从业人员、教师和学生、科研机构和科技社团及科研人员的信用评价制度,将信用评价与考试招生、学籍管理、学历学位授予、科研项目立项、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岗位聘用、评选表彰等挂钩。(教育部、科技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分别负责)(三十)文化、体育、旅游领域信用建设。

45、建立文化、体育、旅游领域从业单位和从业人员信用记录,并与其他部门实现信用信息交换共享。加快文化市场信用体系建设,依托全国文化市场技术监管与公共服务平台,建立健全娱乐、演出、艺术品、网络文化、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领域文化企业主体、从业人员以及文化产品的信用信息数据库。制定职业体育从业人员诚信从业准则,建立职业体育从业人员、职业体育俱乐部和中介企业信用等级的第三方评估制度,研究制定相关信用信息记录和信用评级在参加或举办职业体育赛事、职业体育准入、转会等方面运用的政策措施。制定旅游从业人员诚信服务准则,建立旅游业消费者意见反馈和投诉记录与公开制度,建立完善旅行社、旅游景区和宾馆饭店信用等级第三方评估制度。(文化部、体育总局、旅游局、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按照职责分工分别负责)(三十一)知识产权领域信用建设。

46、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侵权失信行为记录,并与其他部门实现

信用信息交换共享。开展知识产权服务机构信用建设,探索建立知识产权标准化体系和信用评价制度。建立对盗版侵权等知识产权侵权失信行为联合惩戒机制。(知识产权局、工商总局、版权局等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分别负责)(三十二)环境保护和能源节约领域信用建设。

47、建立环评机构及其从业人员、评估专家信用记录,并与其他部门实现信用信息交换共享。强化对环评机构及其从业人员、评估专家的信用考核分类监

管。完善环境信息公开目录,建立环境管理、监测信息公开制度。建立企业环境行为信用评价制度,定期发布评价结果,并组织开展动态分类管理,根据企业的信用等级予以相应的鼓励、警示或惩戒。加强环保信用数据的采集和整理,实现环境保护工作业务协同和信息共享,加强与银行、证券、保险、商务等部门的联动。(环境保护部牵头负责,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商务部等部门参加)

48、加强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目标责任考核,定期公布考核结果,研究建立重点用能单位信用评价机制。对能源审计、节能评估和审查机构及其从业人员建立信用记录,与其他部门实现信用信息交换共享,并实施信用分类监管。研究开展节能服务公司信用评价工作,向全社会定期发布信用评级结果。(发展改革委牵头负责,住房城乡建设部等相关部门参加)(三十三)社会组织诚信建设。

49、依托法人单位信息资源库,加快完善社会组织登记管理信

息。建立社会组织违法失信行为信用记录,并与其他部门实现信用信息交换共享。健全社会组织信息公开制度。把诚信建设内容纳入各类社会组织章程。推动行业协会(商会)加强会员诚信宣传教育和培训。(民政部负责)(三十四)自然人信用建设。

50、依托国家人口信息资源库,建立完善自然人在经济社会活动中的信用记录,并与其他部门实现信用信息交换共享。建立公务员、企业法定代表人、律师、会计从业人员、注册会计师、统计从业人员、注册税务师、审计师、评估从业人员、认证和检验检测从业人员、证券期货从业人员、上市公司高管人员、保险经纪人、医务人员、教师、科研人员、专利服务从业人员、项目经理、新闻媒

体从业人员、演出经纪人员、导游、执业兽医、消防工程师等人员信用记录,推广使用职业信用报告。(发展改革委、人民银行牵头,公务员局、工商总局、司法部、财政部、统计局、税务总局、审计署、住房城乡建设部、质检总局、证监会、保监会、卫生计生委、教育部、科技部、知识产权局、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文化部、旅游局、公安部等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分别负责)(三十五)互联网应用及服务领域信用建设。

51、大力推进网络诚信建设。落实网络实名制。建立健全互联网企业的服务经营行为、上网人员的网上行为信用记录,形成涵盖互联网企业、上网个人的网络信用档案。积极推进建立网络信用信息与社会其他领域相关信用信息的交换共享机制。推动网络信用信

息在社会各领域推广应用。建立网络信用黑名单制度,对列入黑名单的主体采取公开曝光、网上行为限制、行业禁入等措施,加大对利用网络实施的违法活动的防范和打击力度。(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牵头负责,各相关部门参加)

六、大力推进司法公信建设(三十六)法院公信建设。

52、推动全国四级法院审判执行案件信息互联互通。推进审判流程公开、执行信息公开和裁判文书公开三大平台建设。推进由法律规定的协助执行部门参加的网络化执行查控体系建设。扩大失信被执行人名单适用范围,加大对失信被执行人的惩戒力度。(最高人民法院负责)(三十七)检察公信建设。

53、完善行贿犯罪档案查询制度,规范和加强查询工作管理,建立健全行贿犯罪档案查询与应用的社会联动机制。探索建立职务犯罪记录查询制度,建立

健全职务犯罪的应用机制。(最高人民检察院负责)(三十八)公共安全领域公信建设。

54、全面推行“阳光执法”,依法及时公开执法办案的制度规范、程序时限等信息。加强人口信息同各地区、各部门信息资源的交换和共享,完善国家人口信息资源库建设。向社会公开火灾高危单位消防安全评估结果。建立交通安全、消防领域信用记录,并与其他部门实现信用信息交换共享。(公安部负责)

(三十九)司法行政系统公信建设。

55、大力推进司法行政信息公开。完善律师、公证、基层法律服务、法律援助、司法考试、司法鉴定等信息管理和披露手段。(司法部负责)(四十)司法执法和从业人员信用建设。

56、建立健全律师、公证员、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法律援助人员、司法鉴定人员等人员的信用记录,并与其他部门实现信用信息交换共享。建立各级公安、司法行政等工作人员信用档案,依法依规将徇私枉法以及不作为等不良记录纳入档案,并作为考核评价和奖惩依据。建立司法从业人员诚信承诺制度。(公安部、司法部按照职责分工分别负责)

(四十一)健全促进司法公信的制度基础。

57、研究建立推进执法规范化的制度措施。充分发挥人大、政协和社会公众对司法工作的监督机制,完善司法机关之间的相互监督制约机制。(中央政法委牵头负责)

七、建立健全信用联合奖惩机制

(四十二)加强对守信主体的奖励和激励。

58、通过新闻媒体加大对守信行为的表彰和宣传力度。发展改革、财政、金融、环境保护、住房城乡建设、交通运输、商务、工商、税务、质检、安全监管、海关、知识产权等部门,研究出台在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过程中,深化信用信息和信用产品的应用和对诚实守信者实行优先办理、简化程序等“绿色通道”支持激励政策。

(发展改革委、人民银行牵头,各有关部门、各省级人民政府负责)(四十三)加强对失信主体的约束和惩戒。

59、强化行政监管性约束和惩戒。健全失信惩戒制度,建立各行业黑名单制度和市场退出机制。推动各级人民政府在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的市场准入、资质认定、行政审批、政策扶持等方面制定信用分类监管制度。建立行政许可申请人信用承诺制度。推动形成市场性约束和惩戒。完善失信信息记录和披露制度。推动形成行业性约束和惩戒。推动行业协会对违规机构会员和个人会员实行警告、行业内通报批评、公开谴责等惩戒措施。推动形成社会性约束和惩戒。完善社会舆论监督机制,加强对失信行为的披露和曝光。建立失信行为有奖举报制度。(发展改革委、人民银行牵头,各有关部门、各省级人民政府负责)(四十四)建立多部门、跨地区信用联合奖惩机制。

60、推动部门间、地区间建立信用信息交换共享机制,探索建立多部门、跨地区信用奖惩联动机制。(发展改革委、人民银行牵头,各有关部门、各省级人民政府负责)

八、培育和规范信用服务市场(四十五)培育和规范信用服务市场。

61、研究制定促进公共信用服务机构和社会信用服务机构发展的政策措施。(人民银行、发展改革委牵头负责)

62、研究制定培育发展本土评级机构和规范发展信用评级市场的政策措施。探索创新双评级、再评级制度。推动我国评级机构参

与国际竞争和制定国际标准,加强与其他国家信用评级机构的协调和合作。(人民银行牵头负责,发展改革委、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外交部参加)

63、推动出台信用服务产品在社会治理和市场交易中应用的政策措施。研究制定促进信用保险、信用担保、商业保理、履约担保、信用管理咨询及培训等信用服务业务发展的政策措施。(发展改革委、人民银行牵头负责,各有关部门、各省级人民政府参加)64、建立政务信用信息有序开放制度。制定政务信用信息的开放分类和基本目录制度。(发展改革委、人民银行牵头负责,各有关部门、各省级人民政府参加)65、完善信用服务市场监管体制。建立健全信用服务机构和从业人员的信用记录,并与其他部门实现信用信息交换共享。建立信用服务机构准入与退出机制。推动信用服务机构设立首席信用监督官。(人民银行负责)

九、保护信用信息主体权益和保障信用信息安全(四十六)保护信用信息主体权益。

66、健全信用信息主体权益保护机制。研究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切实保护信用信息主体权益。建立自我纠错、主动自新的社会鼓励与关爱机制。建立信用信息侵权责任追究机制。制定信用信息异议处理、投诉办理、诉讼管理制度及操作细则。(各有关部门、各省级人民政府按照职责分工分别负责)(四十七)强化信用信息安全管理。

67、健全信用信息安全管理体制。研究制定加强信用信息保护的规章制度。开展信用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实行信用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开展信用信息系统安全认证,加强信用信息服务系统安全管理。建立和完善信用信息安全应急处理机制。加强信用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公安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质检总局、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人民银行等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分别负责)

十、开展试点示范创建活动

(四十八)实施专项工程。

68、推进政务信息公开工程。深入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切实加大政务信息公开力度。(各部门、各省级人民政府负责)

69、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程。为农户、农场、农民合作社、休闲农业和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等农村社会成员建立信用档案。开展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创建活动。深入推进青年信用示范户工作。建立健全农民信用联保制度,推进和发展农业保险。(人民银行牵头负责,各有关部门、各地方人民政府参加)70、推进小微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工程。建立健全小微企业信用记录,并与其他部门实现信用信息交换共享。完善小微企业信用信息查询、共享服务网络。研究制定鼓励信用服务机构为小微企业提供信用服务的政策措施。创新小微企业集合信用服务方式。(人民银行牵头负责,各有关部门、各地方人民政府参加)

(四十九)推动创新示范。

71、开展地方信用建设综合示范。推动示范地区整合本地区各部门、各单位的信用信息,形成统一的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并依法向社会有序开放。推动示范地区各部门在开展经济社会管理和提供公共服务过程中,使用信用信息和信用

产品,并作为政府管理和服务的必备要件。建立健全社会信用奖惩联动机制。公开曝光违法违规等典型失信行为,制定对严重失信行为的具体惩戒措施。(发展改革委、人民银行牵头,各省级人民政府负责)72、开展区域信用建设合作示范。探索建立区域信用联动机制。开展区域信用体系建设创新示范活动。推动区域间信用信息平台互联互通,实现信用信息交换共享。推动建立跨地区信用奖惩联动机制。(各省级人民政府负责)73、开展重点领域和行业信用信息应用示范。在食品药品安全、环境保护、安全生产、产品质量、工程建设、电子商务、证券期货、融资担保、政府采购、招标投标等领域,推行信用报告制度。探索建立地方政府信用评价标准和方法,在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等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信用融资活动中开展地方政府综合信用评价。(发展改革委、人民银行牵头,食品药品监管总局、环境保护部、安监总局、质检总局、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商务部、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工商总局、证监会、银监会、财政部等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分别负责)

十一、开展诚信教育和诚信文化建设(五十)普及诚信教育。

74、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在各级各类教育和培训中进一步充实诚信教育内容。大力开展信用宣传普及教育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村屯、进家庭活动。继续开展道德讲堂活动。开展群众道德评议活动,对诚信缺失、不讲信用现象进行分析评议。(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按照职责分工分别负责)(五十一)加强诚信文化建设。

75、弘扬诚信文化,树立诚信典型。充分发挥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和网络的宣传引导作用,结合道德模范评选和各行业诚信创建活动。(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负责)

76、深入开展诚信主题活动。开展“诚信活动周”、“质量月”、“安全生产月”、“诚信兴商宣传月”、“3·5”学雷锋活动日、“3·15国际消费者权益保护日”、“6·14”信用记录关爱日、“12·4”全国法制宣传日等公益活动,突出诚信主题。(质检总局、安监总局、商务部、中央文明办、工商总局、人民银行、司法部等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分别负责)77、大力开展重点行业领域诚信缺失突出问题专项治理。针对诚信缺失问题突出、诚信建设需求迫切的行业领域开展专项治理。(中央文明办牵头,各有关部门参加)(五十二)加快信用专业人才培养。

78、加强信用管理学科专业建设。支持有条件的高校设置信用管理专业或开设相关课程,在研究生培养中开设信用管理研究方

向。开展信用理论、信用管理、信用技术、信用标准、信用政策等方面研究。(教育部负责)79、加强信用管理职业培训与专业考评。建立健全信用管理职业培训与专业考评制度。推广信用管理职业资格培训,培养信用管理专业化队伍。(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负责)

十二、加强组织领导(五十三)强化责任落实。

80、成立规划纲要推进小组,制定具体落实方案。定期总结评估本地区、相关行业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成效突出的地区、部门和单位,按规定予以表彰。对推进不力、失信现象多发

地区、部门和单位的负责人,按规定实施行政问责。(各部门、各省级人民政府负责)

(五十四)加大政策支持。

81、各级人民政府将应由政府负担的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予以保障。加大对信用基础设施建设、重点领域创新示范工程等方面的资金支持。开展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创新示范领域试点示范,并在政府投资、融资安排等方面给予支持。(各部门、各省级人民政府按照职责分工分别负责)

(五十五)健全组织保障。

82、完善组织协调机制。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对各地区、各部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指导、督促和检查。健全组织机构,设立专门机构负责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成立全国性信用协会。(发展改革委、人民银行、中央编办牵头,各有关部门、各省级人民政府负责)

83、建立地方政府推进机制。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定期督查本辖区内各部门、相关行业信用建设。研究制定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考核办法。(各省级人民政府负责)

任务体系 篇6

关键词:辅助驾驶;场景分析;环境表示

中图分类号:TP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2) 12-0113-01

一、引言

高级辅助驾驶系统的设计主旨是基于明确定义的交通情况下对驾驶者提供支持,例如车距控制。其研究大多专注于独立且高度特化的单一任务。虽然系统各个性能的评估结果都是良好的,但是任务或环境的变化将导致整个系统的重新设计。此外,所获取的空间信息仅限于低层传感器的数据,难以简单地与各种算法进行整合。本文提出一种整合不同处理模块结果的方法,该方法在较高抽象层次上利用空间信息以获取适于特定任务的环境表示。

二、系统描述

完整的系统体系结构包括以下四个部分:

(一)“What”方法

该方法用于分析视景中某区域的细节信息。

1.探测

首先利用注意原理得当前视景的显著图,通过最小化复杂度的方式进行视景分解。注意原理是大脑的一种基本信息预处理过程,可以对感知的环境进行预先过滤以最小化其复杂度。注意原理包括以下两个独立的驱动方式。自上而下注意原则是基于任务的特定物体的搜索。自下而上则用于搜索非特定物体,以探测视景中潜在的危险[1]。

2.分类

利用基于区域生长的图像分割算法计算显著图的最大值以获取关注焦点。通过计算关注焦点,图像中一部分限定区域中的物体经过神经网络分类器被归类。不同的是,交通标识单独使用一组弱分类器进行分类,通过对关注焦点的计算,获得其属于某一交通标识类型的概率[2]。

3.信息融合

信息融合过程可以提高各模块的执行能力。例如通过与数字地图进行信息融合,可以提高识别交通标识的确定性。数字地图也称作电子视界,提供了基于当前位置和方向的经裁剪的地图,包括当前环境中的静态物体和道路信息。通过将弱分类器的结果与电子视界进行比对可以提高其分类信任度。此外,数字地图还可用于在视景中搜索特定物体。

4.长时存储

长时存储用于存储各种对象类型的属性。基于这些数据,可以进行自上而下视觉注意的计算,因此使得动态搜索所有可能的物体类型成为可能。可以使用车辆、指示牌和交通标识等作为长时存储的内容。

(二)静态特定领域任务

该模块用以提供道路的相关信息。

1.标记路径探测

标记路径探测是基于哈夫变换的,其输入源于注意系统。此时的自上而下注意突显了黑暗背景下黄色和白色结构。黄色结构又强于白色有助于施工现场路径标识的处理。经过过滤的视景在进行哈夫变换前首先需要转换为俯视图,而且视景中道路的宽度及位置需要预先设定。

2.无标记路径探测

无标记路径探测通过评估车辆前方训练区域的街道和非街道区来探测行驶道路。区域生长算法以测试区域为起点,能够确保清晰分辨公路和人行道。通过对比训练区域的街道和非街道的特征,算法产生一个阈值用以进行动态自适应调整。

3.数字地图

大部分相关研究所使用的数字地图都是经过处理的地图数据,仅着重某一特定功能。而这里使用的数字地图是由电子视界提供的分辨率为0.1米的空间地图数据,可以展示前方的行驶环境,包括精确的GPS定位、路径的形状和方向、交通十字路口、交通标识和交通信号灯等。数字地图数据还可以作为实际传感器数据直接使用。数字地图不仅限于单一功能,是基于任务的表示生成中多种任务的基础。

4.视景分类

需要明确当前视景的情境,例如城市、乡村道路、高速公路等,来选择不同的操纵模式。否则将无法设定处理模块的参数,也无法设定当前环境下的驾驶规则等。视景分类仅需要使用一张图片,首先将其分割为16部分,并各自转换为频域,然后通过一组高斯滤镜取样得到平均功率谱,并运用层次主成分分类器进行分类。

(三)环境交互

系统需要能够进行环境交互的接口以辅助驾驶者。例如,通过测算障碍物的距离和相应速度并需要紧急制动的情况下,调用危险处理机制。

(四)“Where”方法

该方法用于定位和追踪较小数目的物体。

1.短时存储

短时存储包括多个不同的层次用以存储不同的对象类型。这样,由于更新和融合过程只需要处理同一类型的元素而被大大简化。此外,每一层元素都以米为单位标识,因此不需要描述各元素的高度,不同的类型就粗略反映了其高度。每次图像刷新后,根据车辆的不规则行进,每层的各个元素基于卡尔曼滤波预测进行移动和旋转。

2.对象融合

下面需要将新探测到的对象与已知对象进行融合。根据新探测对象的类型选择不同的层次,例如交通标识层或者物体层。基于新探测物体的位置和大小,搜索短时存储中相应层某一半径范围,如果该范围内无其它对象,那么该层只需更新新探测到的对象。否则,需要将搜索到的对象与新探测对象进行比较,如果相似度超过阈值,则对象的新位置将被存储于短时存储的相应层。

3.对象追踪

所有对象的探测都是基于直角坐标系的。结合车辆不规则运动以及已探知对象,经过卡尔曼滤波预测,二维探测器从三维信息中获得其锚点[3]。通过比较当前三维位置与探测对象的位置可以获得探测对象的类型。如果探测器在当前帧重复探测到某对象,则更新三维信息。如果探测器丢失某对象,系统将中断当前处理,搜索短时存储中后续的帧。

4.基于任务的表示的生成

无标记路径层、标记路径层和电子视界层整合为第一层,由于是基于冗余数据的,可以有多种整合模式。例如,如果电子视界数据简化为二维矩阵,无标记路径层和电子视界层的整合就是简单的乘法运算以确定行驶路线。而第二、三层的整合是基于当前任务的。假设当前任务为寻找合适的停车位。那么第一层需要与交通标识层进行整合,并只需要保留相关的交通标识,其结果是行驶路径中的基于停车标识的位置。最后与物体层进行整合,物体层仅需保留行驶路径中的物体,首先需比较物体与停车线的距离,如果物体较近,那么停车线转换为该物体的位置。整合结果为当前形式路径中最近的停车位置的空间信息。

参考文献:

[1]尹立苹,于德敏,王永强,许增朴.二值图像中多目标区域的标号和几何特征提取[J].计量与测试技术,2006,3

[2]陈限.基于视频的交通参数采集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西安:西北大学,2005

任务体系 篇7

一、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内涵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 因为效率高、应用广泛而广受欢迎和应用。所谓任务驱动教学, 是指教师将教学任务和课程目标全部隐藏在一项具体的任务之中, 引导学生们完成这项特定任务, 进而实现教师预期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目的, 对于提高教学效果, 激发学习主动性都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从受教育的者的角度来看,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更加适合在理工科操作类的专业中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有以下几个特点。

1.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摒弃了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取向, 将教学的内容都隐含在一项具体的任务之重, 学生们通过完成特定的任务, 掌握必要的知识技能, 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 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这对于计算机网络技术是非常重要的。

2. 有利于发现教学设计中的短板。

在传统教学课程体系中, 由于无法对教学成果进行及时的检验, 教师也就无法发现自己教学设计中的问题和不足。在任务驱动模式下, 通过完成任务, 可以有利于教师发现学生对知识和技能掌握方面存在的不足, 从而对自己的教学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和改进。

3. 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理论比较枯燥乏味, 如果运用传统教学方式, 学生们的积极性就很难调动, 教学效果也很难保证, 而在任务驱动模式下, 学生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实际操作, 教学的参与性和互动性更加突出, 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也更容易满足, 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具体措施

1. 以职业能力为突破口, 科学划分教学课程。

以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的特点来看, 主要是围绕计算机网络的构建、使用、管理和维护来实现的, 这是学生职业能力的核心和关键。因此, 基于任务驱动模式, 可以将专业课程分为六个部分, 一是计算机通用技术, 这是计算机的入门知识, 也是学好其他技术的最基本知识。二是网络通用技术, 它与计算机通用技术构成了计算机网络课程的基础部分。三是系统集成与工程监理, 这是讲计算机技术与施工操作紧密结合的重要课程。四是网络工程施工, 这是网络技术的关键部分, 是计算机网络硬件建设的核心部分。五是网络编程, 这是网络管理技术的主要部分, 直接关系网络软件与硬件的配套施工。六是网络管理, 这一部分主要围绕网络技术的软件构成来进行, 课程主要包含网络管理、安全防护和日常维护等。

2. 借助知名企业资源, 提高课程的应用性和实效性。

需要看到的是, 在任务驱动模式下, 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体系构建, 单靠高职自身是很难完成的, 因为, 高职的教学课程比对社会生产的技术需要和更新, 具有相当大的滞后性。因此, 在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的构建中, 特别是对专业水平的测试和评估方面, 必须要借助知名企业的资源。比如:比对华为、IBM等知名企业的国际IT认证中级考试标准, 构建高职院校自己的专业人才技能水平标准, 然后细化到每一门课程之中, 让每一门课程的教学目标非常清晰、直接、有效。同时, 要以此为基础, 构建相关课程的操作考核平台, 通过校企合作等方式, 一方面借助企业的培训资源来教学, 另一方面, 通过在企业的考核资源部来检验教学成果, 检验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3. 发挥精品课程的带动作用, 提升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整体水平。

通过分析当前企业对网络人才的需求, 我们就会发现,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更新很快, 很多知识随时都在更新换代, 只有一些最核心和最基础的知识是相对固定。因此, 给予任务驱动模式, 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构建必须要实现精品化。一是对课程大纲进行修改, 突出基础知识和实用技能部分。二是在实行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 要比对华为等知名企业技术标准, 提高课件的实用性。三是推进网络教学的普及和应用。对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来讲, 必须要实现教学方式的网络化, 搭建网上教学平台和实验室, 为学生们更好地应用网络知识提供载体和平台。同时, 要加大教学科研力度, 紧跟社会生产需求, 围绕网络信息技术的核心课程, 进行集中攻关, 成立课题小组, 组织专人进行技术攻关, 不断积累教学经验。

参考文献

[1]陈顺立, 邓荣, 姜雷, 何同林.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J].职业教育研究, 2009 (01) .

[2]池瑞楠, 蔡学军.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探索[J].计算机教育, 2007 (13) .

任务体系 篇8

1 方法

1.1 动物医学专业职业能力分析

“订单培养”课程体系的重构,必须根据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的特点和规律,从专业分析入手,对现行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开发适合企业实际需要的课程体系,为此,与企业技术人员合作,进行职业岗位能力分析显得尤为重要。

1.2 专业定位

本专业培养主要面向动物卫生监督所、畜牧兽医站、屠宰加工场、肉禽蛋乳加工企业、饲料与兽药生产经营企业、畜禽养殖场、畜禽改良站和自主创办的各类畜牧兽医综合实体等企事业单位,在生产、服务第一线能从事动物检疫检验、动物疾病诊断与防治、畜禽生产与经营管理、饲料兽药生产与经营、技术推广等工作,具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应用性高技能专门人才。

1.3 职业面向

主要就业单位:动物卫生监督所、畜牧兽医站、屠宰加工场、肉禽蛋乳加工企业、畜禽门诊部、饲料与兽药生产经营企业、畜禽养殖场、畜禽改良站。

1.4 职业能力结构

以动物医学专业的工作岗位为例进行岗位职业能力分析,其职业能力结构见表1。

1.5 动物医学专业课程体系重构

动物医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重点是使课程内容和人才培养过程贴近职业岗位实际,使课程计划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相适应,高度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及时将新知识、新技术融入课程体系中。在课程体系重构过程中,本课题组与订单企业合作,将南农高科有限公司培养要求纳入专业培养计划之中,将该企业认证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相衔接。构建“工作任务”课程体系。

(1)改变传统的以系统总成为框架的课程体系,重构体现“订单”特色的“工作任务”课程体系。根据南农高科有限公司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将课程分为文化素质课、职业技术课、企业授课、职业拓展课四大类组织教学,其中企业授课由企业安排技术能手进行授课。

(2)加强与南农高科有限公司订单培养班考核体系的融合,将考核内容融入课程教学以及实习实训等实践性课程。

(3)课程建设。按照职业岗位要求确定教学内容,保持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在所有的专业课程中,打破理论与实践分离的传统教学模式。部分职业技术课和企业授课在实训室和南农高科有限公司采取做中学、学中做的方式,主要由企业技术专家讲授。强调知识、理论、实践教学一体化,实现“教、学、做”合一。同时提高实践教学的学时比例,使得实践教学学时占总教学学时的50%以上。教学内容突出针对性、实用性、先进性。基础理论教学以应用为目的,课堂教学中广泛使用病例和工作任务教学,体现真实的职业岗位的工作过程。专业课教学以传授成熟的技术为主,并且增加新技术等体现专业发展方向的教学内容。

(4)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在教学结果评估上,采用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突出能力考核。

2 讨论

任务体系 篇9

固原市原州区位于宁夏南部山区清水河上游的六盘山东北部, 属典型的黄土丘陵山区, 土地总面积2759.78平方千米。区内气候干燥, 降雨量少, 蒸发强烈, 多年平均降水量400毫米, 年蒸发量为1361毫米。干旱不仅造成了原州区粮食大面积减产、土壤沙化、草山植被和森林遭到破坏, 而且每年都会给原州区干旱片区人畜饮水带来巨大困难, 政府每年都要不同程度地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 组织运输车辆拉水解困、抗旱保苗。频繁发生的旱灾给原州区城乡居民生活和工农业生产造成重大损失, 严重制约了原州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改善。

为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日益严重的干旱灾害, 加快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抗旱减灾体系, 形成抗旱减灾长效机制, 全面提升我国抗旱减灾的整体能力和综合管理水平。在节约用水的前提下, 遇到不同干旱情况, 把保障城乡供水安全作为首要目标, 提高防御重大干旱灾害的能力, 完善抗旱减灾保障体系, 实现城乡生活、工农业生产、生态全面抗旱, 最大程度减轻干旱造成的损失和影响, 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条件、提供有力的支撑。

二、抗旱减灾的建设任务

根据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和水利发展格局、《宁夏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宁夏水利发展与改革“十二五”规划》及其他专项规划成果, 结合当地旱情特点, 具体抗旱减灾的建设任务是:按照抗旱救灾总体目标和阶段具体目标, 通过扩展和挖掘水利工程的抗旱能力与功能、建立和完善抗旱应急备用水源工程体系、建立旱情监测预警和抗旱指挥调度系统及健全抗旱服务管理体系等措施, 确保在遇到特大干旱、严重干旱和中度干旱等不同干旱等级的情况下, 节约用水, 满足城镇生活、农村饮水以及农业、牧业、工业生产和生态等用水需求。

㈠拓展和挖掘水利工程的抗旱能力建议

1. 尽快形成规划区水资源配置格局。根据规划区的水资源配置体系和工程格局, 在提高区域城镇、农村生活、生产和生态的节水水平的前提下, 提出规划区水资源配置格局的建设思路。根据原州区主体功能区规划、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布局以及水资源条件,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用水方式, 充分运用价格等经济杠杆, 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 加大水污染防治工作力度。大力推进农业节水灌溉, 因地制宜推广低压管灌、喷滴灌等高效节水技术和设备。严格控制高耗水工业发展规模, 鼓励发展低耗水的高新技术产业。加强城乡生活用水管理, 加快更新改造供水管网, 研制推广节水型器具、计量仪表。充分利用雨洪资源, 扩大再生水利用, 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按照“先节水后调水, 先治污后通水, 先环保后用水”的原则, 加强流域骨干水源工程、重要引调水工程和河湖水系连通工程建设, 尽快构建原州区水资源配置格局, 整体提高水资源调控水平和供水保障能力。

2. 充分挖掘现有水利工程的抗旱功能。最大限度地扩展和挖掘现有水利工程的抗旱功能, 是有效提升区域综合抗旱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正常年份, 加强现有水利工程及输配水设施的养护和管理, 根据区域干旱发生、发展以及旱灾时空分布特点和现有水利工程体系的抗旱能力, 在确保防洪安全、水资源高效利用的前提下, 各类水源工程尽量多引、多提、多拦、多蓄, 千方百计增加库、塘蓄水, 合理储备水源, 预留抗旱应急供水量。遭遇严重、特大干旱时, 通过采取适当减少或暂时停止部分用户供水等非常措施, 尽量满足居民基本生活和重要行业最基本用水需求, 对于水质要求不高的用水部门, 调整新鲜水和再生水的供水比例, 增加再生水供水量以替代新鲜水的供水量, 保障干旱情形下合理有序供水。按照重要水源水库与供水工程的应急供水调度预案, 实行干旱期间的应急管理, 湖泊、水库的旅游等功能服从并服务于抗旱需要, 包括动用湖泊水库的死库容等非常措施, 最大限度保障干旱期间的最基本用水需求。

3. 全面加强水利工程体系抗旱应急联合调度。提出干旱期间增加应急供水量而需要采取的对规划区内各类水利工程联合调度的措施。加强各类水利工程的联合调度, 充分发挥水利工程体系联合调度的抗旱应急作用, 是保障干旱期间应急供水的重要手段和有效措施。要充分发挥蓄水工程的一库多用、一水多用及综合利用作用, 全面加强流域内上、中、下游各类水利工程和区域水资源配置工程的联合调度和水量统一调度, 加强流域和区域水资源的统筹调配和科学调度, 特别是加强流域骨干水资源配置工程的左右岸、干支流、上下游之间的水量联合调度, 最大限度地增加应急供水量, 保障城乡居民、重点工业、粮食基地以及基本口粮田的最基本用水需求。

㈡建立和完善抗旱应急备用水源工程体系抗旱应急备用水源工程是指在遇到中度、严重或特大干旱时, 为解决常规水源工程无法保证受旱地区城乡居民饮水以及重点工业、农业和生态核心区基本用水而建设的水源工程及配套工程。

乡镇抗旱应急水源工程在建设过程中, 充分挖掘和拓展水利工程体系抗旱功能的基础上, 根据不同地区特点, 水源条件及工程建设可能, 以解决城乡居民饮用水安全为主要目标, 按照先挖潜、后配套、先改建、后新建的顺序进行抗旱应急备用水源工程建设, 合理确定工程建设的规模和标准, 切实提高全区受旱地区的抗旱减灾总体水平。

㈢健全抗旱管理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原州区抗旱组织机构体系, 加快推进抗旱政策法规体系建设, 创新抗旱管理服务体制机制, 完善抗旱预案制度, 大力加强抗旱减灾科学研究及新技术应用和抗旱宣传培训结合抗旱减灾需求, 建设省级抗旱物资储备仓库, 以现有县、乡两级抗旱服务组织为重点加大投入、更新设备, 进一步提高干旱期间机动送水能力和抗旱浇地能力, 确保能够有效开展抗旱减灾服务。

㈣建设旱情监测预警和抗旱指挥调度系统旱情预警系统建设主要包括旱情信息采集子系统、旱情监测站网布设 (土壤墒情监测站气象信息监测站网、地表水监测站网、地下水监测站网、水质监测站网、遥感监测站网、农情监测站网) 、旱情综合数据库建立、旱情监测预警系统平台 (旱情信息服务子系统、旱情分析预测评估子系统和旱情预警子系统) 。抗旱指挥调度系统包括抗旱会商子系统和调度指挥决策子系统。

任务体系 篇10

一、工学结合与典型工作任务

所谓工学结合是将学习与工作结合在一起的教育模式, 其主体是学生、企业、学校。我们认为, 工学结合是利用学校和企业 (或课堂和实践场所) , 两种既不相同却又紧密联系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 将工作与学习结合在一起的教育模式。它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 在职业岗位中学习, 在学习环境中工作, 把学习与工作的结合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之中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方向, 也是培养毕业生“零距离”上岗的有效途径。

那么, 如何开发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工学结合课程体系的开发思路是:首先从市场中调研实际工作任务, 然后从中提炼典型工作任务, 最后从典型工作任务中选取学习性工作任务, 从而完成工学结合课程体系的构建。在此过程中, 典型工作任务的获取在工学结合课程体系的构建中起到一个衔接的作用, 是将实际工作任务转化为学习性工作任务的桥梁, 是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开发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二、园林技术专业人才市场需求分析

园林技术专业是一门融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和人文科学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根据最近对人才市场需求的调研分析, 我们发现园林专业的就业形势相对显得较“软”。并不是需求总量少, 人才需求总量很多, 但单个企业需求的数量比较有限。

随着现代园林的发展, 园林就业市场对求职者的要求显得比较苛刻。不仅要求在专业上有明显的一技之长, 更关注求职者是否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较强的协调与沟通能力, 它要求园林人才的人品和人格的完整性, 即以“诚信、敬业”为目标。在业务能力素质中更为注重与岗位相关的技能素质的要求, 例如:从事园林设计的工作人员, 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 还要懂植物的生长特性、懂美学、懂平面及立体构图、色彩构成、工程技术等, 同时要有很好的个人修养和气质, 要有很强的交流及沟通能力。从事园林施工的人员, 首先要掌握园林工程施工等基本的专业知识, 其次必须要有很好的协调和沟通能力, 吃苦耐劳的精神也是必须具备的。

那么现在市场上园林技术类专业的人才岗位到底有哪些特点?

三、园林技术类人才岗位调研分析

对园林技术类人才岗位要求的调研主要是通过企业的问卷调查和网络来完成。问卷调查的主要对象是企业人力资源部门主管 (或者办公室负责人及企业负责人) , 网络的调研主要是通过登录一些招聘网站来搜集园林公司对园林人才的需求及岗位的要求。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园林单位多为私企, 规模普遍较小, 这是园林技术专业高职类学生就业的主要方向。园林自身的特点是:“比建筑多了自然, 比林业多了艺术”, 它是一门综合交叉学科, 这就要求从业者不仅要懂艺术还要懂植物, 了解一定的建筑施工技术也是必不可少的。除此以外, 作为私企, 他们看重的是实际的操作能力, 也就是应届毕业生“零距离”上岗的能力。综上所述, 我们不难看出目前园林行业对从业者的要求比较高,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 现阶段园林行业中懂技术、会管理的一线技术管理人员短缺, 这些岗位工作条件相对恶劣, 工作比较辛苦, 又要求具有熟练的专业技能和一定的专业知识, 其中包括:运用园林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园林规划设计能力;园林工程施工管理能力;园林植物栽培养护能力;其它从事园林活动所需要的能力, 如CAD制图技术、电脑效果图制作技术、机动车驾驶技术、体能、吃苦耐劳等, 还要具有很好的协调和沟通能力, 比较适合高职毕业生。

高职园林技术专业的学生到底怎样来适合当今市场的需求?这就需要符合市场需求的课程体系, 因为课程体系的科学性和先进性会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效果。“工学结合”模式下的课程体系是以市场为基础的。

四、“工学结合”模式下园林类课程体系开发

课程体系作为人才培养方案, 其本身的科学性和先进性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效果。在“工学结合”模式下进行园林类课程体系开发时, 我们要紧扣园林技术类人才岗位的特点, 注重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的开发和合理分配。专业核心课程内容与现阶段园林岗位工作技术技能必须一致。在教学内容上必须以园林工程的施工过程及职业要求为基础, 以市场调研得到的实际工作任务为参考, 以分析得到的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 最终将典型工作任务转化成学习任务, 通过一个个鲜活的工作情境进行教学和学习。专业基础课程是核心课程的基础, 对岗位技术技能的掌握和应用必须具有支撑效用, 要根据学习和掌握工作岗位技术技能的实际需要进行取舍精选。

“工学结合”模式下的课程体系要符合高等教育的基本教学规律, 注意与学生既有的知识能力结构紧密衔接, 平稳过渡, 注意兼顾学生未来发展所需要的智能技能开发和继续学习提高, 社会进步培养具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专业思想, 具备课程专业所需的基础知识和较广博的专业知识, 具有一定知识运用能力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摘要: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就是课程体系的开发与设置。本文从工学结合的角度, 首先阐述了对工学结合与典型工作任务的认识, 然后通过对园林技术专业人才市场需求及岗位要求的调查分析, 浅谈工学结合模式下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导向的园林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开发。

关键词:工学结合,高职园林技术,课程体系开发

参考文献

[1]刘庆华, 袁雪峰, 王学东.试论工学结合课程体系的开发[J].教育与职业, 2010, (29) .

[2]赵志群.对工学结合课程的认识 (二) [J].职教论坛, 2008, (4) .

[3]李松青.高职会计专业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开发的探讨[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0, (4) .

任务体系 篇11

一、优化调整教学内容

1. 结合《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目标, 选用符合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教材

因为现行很多高职教材大多套用高校学历教育相关教材, 知识陈旧, 未能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以及及时反映新理论、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 成为制约高级技能人才培养的瓶颈。

2. 在考虑学科内在的逻辑关系和培养职业能力宏观指导下, 微观上精选、调整教学内容

《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知识面广、信息量巨大, 而课时非常有限, 必须根据职业能力培养的目标, 有所侧重地选择、调整教学内容, 使“培养高级技能人才”落到实处。例如在讲授《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时, 要充分考虑在数控技术上, 电工电子技术、电动机、发电机、电子产品在数控领域的应用等。

3. 课程内容要紧跟学科发展的步伐

比如电子技术处于晶体管时代, 《电工电子技术》课程应该以分立元件为基本的知识单元, 要学习电路中每一元件所起的作用及其工作原理。但随着电子技术的飞跃发展, 今天已来到集成电路时代, 《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内容重点应由分立元件转移到集成技术, 而且对于高职的学生来讲, 重点应学习集成电路的外部特征及其应用。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

采用案例教学法贯穿全课程的教学方法:精心选用较大的、典型的、有实用价值的、学生感兴趣的实例, 以该案例的设计和改进中的问题为切入点, 步步深入, 将实践技能的培养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克服传统教学方法中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造成的弊端:学习本课程后, 学生分析电路虽然头头是道, 但若要设计制作一个电路系统往往不会查手册、不会选器件、不会连电路、不会调试系统。可见, 案例教学法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 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 若运用得法, 将会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兴趣。但采用案例教学法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

(1) 案例要有典型性和实用性, 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

(2) 案例要有综合性和启发性, 应将课程内容与案例有机结合、融会贯通。

(3) 案例应体现本学科的前沿知识、技能, 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手段的改革

有了好的教学理念、教材、教学方法, 要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还要有好的教学手段, 要善于根据课程不同内容、不同的知识点的特点选用不同的教学手段, 才能推动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故本人在教学过程中, 除了采用传统的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方法, 大量地使用多媒体课件、EDA仿真软件、网络教学等多种教学手段。比如:

(1) 在讲到三相异步电动机结构、工作原理及常用控制电器结构、动作原理时, 若用传统的黑板加粉笔的方法, 在课堂上把电动机的结构和常用控制电器的结构画出来是不可思议的, 即使画得出来, 也很难将此部分的内容讲清楚, 课堂效率极低是可想而知的。但采用Power Point和Flash做成的多媒体课件, 节省了在堂上画电动机、常用控制电器的时间, 还可以通过Flash动画生动地表现电动机的内部结构、工作原理和常用控制电器的动作过程, 非常直观而富感性, 有利于学生准确、全面、深刻地接受知识, 大大地降低理论学习的难度。

(2) 在讲单管的共射极放大电路时, 工作点设置对放大电路的非线性失真的影响 (工作点设置的太高, 容易导致饱和失真;设置的太低, 容易导致截至失真) ;负反馈对放大电路性能的影响;放大电路的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虽然我们可以借助Power Point、Flash、VB等制作的包含文字、图片、动画的课件进行讲解, 降低学生对这些知识点理解方面的难度, 但学生还是觉得缺少感性的认识。但通过利用Multisim对单管放大电路进行仿真后, 学生好像置身于实验室, 体验到设置适当的工作点的重要性、负反馈的作用、放大电路的频率响应等, 对所学知识豁然开朗。实现了理论教学由难化易, 由繁化简。

(3) 《电工电子技术》内容包括电路基础、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力电子技术、电机与电气控制、电工电子新技术等学科组成, 知识面广, 信息量巨大, 加上电工电子技术发展迅速, 新技术层出不穷, 单靠课堂教学来完成电工电子技术知识、技能的学习是不可能的。可以利用网络资源搭建一个网路学习平台, 把网络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学习网站包含“课程介绍”“电子教案”“教学资源”“师生讨论”“教师答疑”“学科前沿”“虚拟实验室”等。实践证明, 网络教学在增长学生知识面、了解学科前沿最先进技术和发展趋势、因材施教等方面起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实践环节的改革

《电工电子技术》是一门工程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一定要通过实践环节来培养职业能力和素质, 实验包括硬件实验和软件实验, 两者不可偏废。

在硬件实验方面, 要减少验证性实验, 增加综合性、设计性, 从原来简单地强调动手能力的培养, 转变为在培养实践能力的同时, 加强综合应用能力、系统集成能力、设计能力的培养。

在软件实验方面, 要重视虚拟实验室的建设, 因为硬件实验受教学课时、实验场地、实验元件和设备等的制约, 不能开设很多的设计性、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还有, 在实验过程中难免出现错误操作, 很容易损坏元件甚至仪器仪表, 需要很多实验员对元件和仪器进行维护和维修。为了避免损坏元件和仪表, 教师一般不主张学生轻易把自己的想法付诸实践。而采用Multisim等EDA软件的实验有丰富的元件 (并且可扩充) , 既有一般实验用的通用仪器, 又有一般实验室少有或没有的仪器, 还提供完备的电路分析手段, 学生可以无限发挥自己的创意, 非常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学习了当前电子设计领域的先进技术。

五、考核方法的改革

好的考核方法能给学生一个正确的学习导向, 所以考核方法的改革是职业教育改革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职业教育课程的考核方法一定要与职业教育的人才观和质量观一致, 考核的内容和方式要“以能力的考核为中心”作相应改革, 在传统的闭卷笔试考核基础上, 增加技能考核, 把学生课外的小制作也纳入考核的范围。

总之, 要达到职业教育人才的培养目标, 满足社会和企业对高级技能人才的需要, 职业教育亟待改革。而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 其中课程体系的改革是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但要取得改革成效, 还需要多方面的支持和协调, 特别是需要教师在微观教学各环节进行改革的配合。

摘要:当前, 为了能培养出满足社会、企业急需的高级技能人才, 职业教育进行了教学改革——构建任务引领的课程体系。文章阐述了与基于任务引领的课程体系相呼应的高职《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改革的观点和实践。

关键词:任务引领,电工电子技术,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夏刚毅.浅谈《电工电子技术》教学改革[J].科教新报 (教育科研) , 2011 (7) .

上一篇:现代服务类院校下一篇:国际组织架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