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组织架构

2024-09-11

国际组织架构(共12篇)

国际组织架构 篇1

2015 年11 月,德勤中国发布对我国央企和地方大型国企所做的有关国企国际化和“一带一路”问卷调查分析报告,显示约九成受访国企已为国际化设置或集中或分散的组织架构,近六成受访国企是由一个国际业务部( 或其他名称的部门) 集中规划管理其海外业务,但有24% 的国企海外业务的管理职能分散在各个业务板块,6% 由海外分支机构自行管理; 更值得担忧的是,有约一成受访国企没有固定职能部门管理海外业务,说明这类企业的海外业务管理处于无序状态,在组织架构方面还未做足准备。传统的跨国公司组织管理结构主要有母子结构、国际业务部、全球职能结构、全球地区结构、全球产品结构、全球矩阵结构、全球混合结构,但目前呈现出扁平化、网络化和虚拟化等新的趋势和特点。但德勤报告显示我国60% 的受访国企采用的是国际业务部结构,表明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主要处于起步阶段。

一、国际业务部的内涵

所谓国际业务部结构,是指在母公司国内结构中增设一个“国际业务部”,该部设有与总部各职能部门基本对口的职能部门,由国际经营管理专家和其他人员组成,通常由企业副总经理负责并受母公司总经理直接领导,代表总部管理、协调本企业所有国际业务,一般采用图1的结构形式。

二、国际业务部的特点

在国际业务部结构中,国外子公司一般不与企业总部建立直接的汇报关系,不直接接受母公司最高管理者的指示,而是与国际业务部联系,且这种联系涉及计划、采购、生产、财务、销售、研发、人事和情报交流等各方面,即国外子公司与母公司之间开始通过国际业务部构建一种相对较为正式的联系。

三、我国国企选择国际业务部这一组织架构的合理性

国际业务部往往在进出口部门基础上发展而来,是适应跨国公司国际化初步发展阶段的一种组织结构,通常适用于如下条件: 国际化程度低,海外收入占比较低;产品多样化程度较低,生产规模不是很大; 各子公司在地理上的分散程度有限; 国外环境对国际经营活动的影响不大; 管理人员缺乏国际经营的经验。因此,对于还处于跨国经营初始化阶段的我国国企而言,当前选择国际业务部这种国际组织结构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1. 我国国企国际化经营程度较低

如德勤中国调查结果显示: 国企总体的海外收入占比远低于著名的500 强跨国公司的水平,也低于许多进入500 强的中国民企———43% 的国企海外收入占其总收入的比重不到5% ,60% 的国企海外收入占比低于10% ,仅有20% 的国企海外收入占总收入的30% 以上,不仅低于国外著名跨国公司( 如2015 年位居财富世界500 强第五位的埃森克美孚公司,海外营收占总营收比达62% ,居第100 位的宝洁公司该比重达47% ) ,也低于我国部分著名民企( 如2014—2015 财年,联想海外市场收入占比达到68% ,华为2014 年海外收入约占总收入的62% ) ,这说明目前我国多数国企的海外市场开发还处于早期阶段,适宜选择国际业务部组织架构。

2. 我国国企产品/ 服务多样化程度较低,生产规模有限

如德勤中国调查显示: 我国实施海外经营的国企,约40% 属于基础设施工程建设行业,其次为能源行业和制造业。基础设施工程建设行业通常产品/服务较为单一,主要以工程承包为主,属于非股权的契约式投资,且单个项目国际建设与运行时间一般不长( 但BOT模式除外) ,大大短于制造业企业,缺乏长期再投资的可行性,即工程项目多为一次性投资和生产,而不像制造业企业,具有长期累积投资和生产规模效应。《2014 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显示: 截至2014 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超过1000 亿美元的行业有4 个,依次为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金融业、采矿业、批发和零售业,累计投资存量6867. 5亿美元,占存量总额的77. 8% 。但需注意,这些行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较为单一,产销地理覆盖面较小,致使单个海外单个分支机构生产规模有限。因此,当前我国国企适宜选择国际业务部组织架构。

3. 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地理分布较为集中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发布的《2013 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及经营状况调查报告》显示: 我国企业全部海外分支机构的32. 5% 分布在亚洲,15. 6% 在非洲,11. 7% 在大洋洲,13. 8% 在北美洲,16. 9% 在欧洲,9. 5% 在拉丁美洲; 最新设立的海外分支机构中的48. 7% 在亚洲,17. 1%在非洲,12. 7% 在欧洲,12. 3% 在北美洲。该比例表明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地理分布较为集中,主要集中在地缘、文化、经济状况等类似的亚洲和自然资源丰富的非洲,且集中度有所提高。《2015 中国统计年鉴》显示: 2013 年和2014 年我国对外投资流量的70% 流入亚洲,截至2014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的68. 1% 位于亚洲,而前20个国家/地区的存量占总量的近90% ,表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地域分布高度集中。

4. 管理人员缺乏国际经营的经验

我国企业缺乏国际化管理人才已成为各界共识,如2013 年上海财经大学课题组调研表明: “海外经营经验不足”( 53. 16% ) 和“缺乏海外经营人才”( 34. 18% ) 、被受访企业列为“走出去”的第一大和第三大困难; 2015 年第二届“中国企业全球化论坛”上中国与全球化智库( CCG) 主任、中国国际经济合作学会副会长王辉耀指出:目前中企“走出去”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人才,需更多应用国际化人才和海外人才弥补中企“走出去”国际化人才的短板; 德勤中国调查显示,33% 的受访国企认为“储备懂得当地法律法规和文化又懂管理运营的国际化人才”是解决企业“走出去”困境的当务之急,仅次于战略( 61% ) 、资金( 54% ) 和风险管控( 46% ) ,也从一个侧面证明我国国企管理人员普遍缺乏国际经营的经验。而2013 年中国贸促会的调查则直接表明缺乏国际化经营人才( 54. 5% ) 和国际化经验( 50. 9% ) 已成为制约我国国企国际化经营的前两大因素,虽然民企有所改善,但仍以47. 4% 和44. 5% 分列制约因素的第二和第三位,仅次于公司管理层对海外投资持谨慎态度( 50. 4% ) 。更进一步,企业能否“制定出清晰的海外投资和拓展的长期战略以避免冲动型投资或短期行为”、能否“加强对投资/建设目的地各类风险评估、防范和应对能力”、能否“改善对海外投资的谨慎态度”的关键还在于是否储备了具有丰富国际经营经验的管理人才。综上,当前我国国企管理人员还普遍缺乏国际经营经验,适宜选择较为初级的国际业务部组织架构。

但须注意,虽然现阶段我国国企选择国际业务部组织架构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该组织架构也存在一些缺点,进而制约企业国际化经营: 影响国外子公司对国际市场的反应速度———国际业务部不是国际企业的最高决策机构,只是作为母公司和国外子公司的中介桥梁以实现信息的上传下达,该上传下达容易造成拖延时间,延误市场机会,影响决策效率,最终影响海外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内外销之争会影响整体业绩———国际业务部结构使国内部和国际部完全分开,容易导致内外销相互争夺资源和业绩而产生纷争,加之两者信息沟通不直接畅通,进而影响企业整体业绩和形象; 公司整体管理才能难以发挥———国际业务部组织架构仍以国内部门为主体,在公司整体决策中占较大比重,国际业务部并无支配权,且由于投入限制而无法完全掌握子公司所在国的经营环境,致使国际业务部协调和支持海外经营活动的能力有限,统一制定的有关决策恐难适应子公司的发展。

四、我国国企国际组织结构演变的趋势

由于国际组织架构合理与否是决定公司国际经营战略能否顺利实施的重要因素,因此,随着国际化经营的深入,特别是随着产品/服务多元化和经营地区多元化的发展,我国国企国际组织架构必然发生变化。

众所周知,跨国公司国际组织结构调整须适应国际业务的发展需要,具体而言,应坚持适应技术与产品要求、适应地区和环境要求、适应职能和环境要求等原则,即企业国际组织架构必须高度适应国际市场运行实际情况。

我国国企跨国经营未来将主要围绕两种战略开展:全球战略和地区战略。全球战略是指跨国公司从全球角度出发,合理安排有限资源,抓住全球性机遇,进行全球性选择和部署,确定全球性战略目标; 决策者不受民族、国家的限制,考虑在全球范围内实行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取得最佳的长期总体效益; 但缺点是难于适应东道国的特点和各国不同的情况。该战略强调在全球生产成本最低的国家或地区进行产品生产和服务提供,然后统一提供给全球消费者,即注重全球产品种类的多样化和生产成本的最低化,而忽视地区的差异化。地区战略是指跨国公司注重地区资源和条件的差异,着力寻求地区调适最大化,即跨国公司广泛地改造其提供的产品和营销策略以适应不同的国别条件。我国国企在国际化经营过程中,可在权衡全球战略和地区战略的基础上选择相对最优的组织架构。

摘要:2015年11月,德勤中国发布的问卷调查显示我国国企国际组织架构处于低级阶段,海外业务管理处于无序状态,六成企业选择了适应国际化经营初始阶段的国际业务部结构。当前,我国企业选择国际业务部结构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存在诸多弊端。随着我国“一路一带”战略的实施,国企国际化经营必将深入,国企应权衡全球战略和地区战略选择海外组织架构。

关键词:国企,国际组织架构,国际业务部,组织优化

参考文献

[1]杨培雷.跨国公司经营与管理[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2.

[2]何芬兰.“一带一路”助涨央企海外投资高潮[N].国际商报,2015-11-04(A7).

[3]尹国俊,汪志华.跨国创业投资组织模式的选择——基于能力资源整合理论的分析[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15(2):4-11,25.

[4]夏辉.走出困顿:跨国公司战略、组织和经营的重新审视与调整[J].上海经济研究,2015(6):72-80,105.

[5]汤吉军,安然.国有企业跨国并购风险防范的制度研究[J].经济体制改革,2015(3):120-125.

[6]任洁.中国大型制造企业海外战略的风险及路径选择[J].理论探讨,2014(1):87-90.

国际组织架构 篇2

教学目标:

1、知道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APEC等国际组织的名称,认识这些组织的标志。

2、初步了解这些国际组织在解决全球性问题中所起的作用。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知道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APEC等国际组织的名称,认识这些组织的标志。

2、初步了解这些国际组织在解决全球性问题中所起的作用。难点:初步了解各国际组织的作用。教学时间: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知道联合国等部分国际组织的名称和作用。

2、了解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丰富,激发自豪感和保护世界遗产的意识。课前准备:

教师搜集各国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的图片。

学生了解有关国际组织的资料,调查当前形势下国际组织所起的作用。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在我们的地球上一共有200多个国家,这些国家没有一个是孤立的。大大小小的国家就像大大小小的家庭,构成了一个地球村。(点击画面:出示地球图片)为了地球村的和谐发展,各种国际组织相继成立。这节课,老师就和大家一起走进国际组织,去瞧瞧都有哪些组织,它们是如何解决全球性的问题。

2.学生自学教科书p.76,说一说从中知道了哪些国际组织,此外,还找到哪些国家组织。

(教师出示“连一连”),学生连一连。

二、学习

/ 6

(一)联合国

师:在这些国际组织中,联合国是全球最大的一个国际组织,到2006年,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已有192个加入了它的队伍。接下来我们就走进联合国,了解他是个怎样的组织,在解决全球性问题中起什么作用。(教师出示“联合国”)

师:请说一说你对联合国的了解。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归纳:

1.联合国总部设在纽约。(教师出示“世界地图”)学生找一找联合国在地图上的大概位置。

2.我国1945年加入联合国,是创始成员国之一。

3.联合国的宗旨:维持世界和平及安全,发展国际间友好关系,促成国际合作,构成一个协调各国行动之中心。

(教师出示“联合国大楼和雕塑)师:这两个雕塑代表着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打结的手枪和铸剑为犁体现了联合国“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宗旨)

4.联合国的现任秘书长是潘基文。(二)安理会

1.学生自学教科书p.77。

2.师:联合国安全理事会是联合国主要机构之一,简称安理会,由5个常任理事国和10个非常任理事国组成。什么是常任理事国?非常任理事国是如何组成的?

学生自由回答。

常任理事国分别是哪几个国家?(中、俄、英、美、法)

3.(教师点击“安理会会议”图片)师:你发现了什么?(每个人都带着耳塞)

师:为什么?(参会人员来自时间各地,他们使用不同种语言,他们通过同步翻译参加会议)

师:耳塞中响起的是五个不同国家的语言,其中就有中文,因为中国是安理会5个常任理事国之一,中国在安理会中对国际事务拥有否决权,真了不起!

/ 6

4.师:联合国是全球最大的国际组织之一,它的下面还有六大机构,(教师出示“联合国主要机构”图)分别是:联合国大会、安全理事会、经济及社会理事会、托管理事会、国际法院和秘书处。安理会是联合国唯一有权采取行动来维持国际和平和安全的机构。这六大机构下面还有许许多多的组织,都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下一站我们要去的就是“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下属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去看一看。

(三)教科文组织

1.师:在电视、报纸或网络上,你接触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吗? 学生自由讲述。

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宗旨是什么? 学生学习教材p.78后回答。2.走进丽江古城。

(1)师:我们熟悉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就是该组织工作的一部分。我们来看一段影片。(教师点击“美丽的丽江古城”)

师:看了影片,你有什么感受?(美)

师:这就是现在的旅游胜地、文化名城——丽江,可是在1996年,丽江却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教师出示“丽江地震”)

(2)师:在丽江古城在遭受毁灭性的地震后,在短短10年中,是如何回复原来的美丽容颜的?我们来听一听答案。(教师点击“丽江古城介绍”)

(3)师:为了更好地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建立《世界遗产名录》。要进入名录,各缔约国就要向世界遗产委员会提出申请,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申遗”。申遗成功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提供哪些资助?(国际援助、技术支持、免受战争或人为破坏等一系列的保护措施和优惠待遇;濒危遗产的保护,在国家资源无法保障时,教科文组织能提供国际援助和技术指导„„)

(4)师:丽江古城为什么能成功申遗?那是由于古城的完整性和独特的纳西族文化,因此1997年12月4日,丽江古城被正式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3.师:除了文化上面独树一帜,被列为世界遗产,还有哪些方面与众不同,同样也能被列为世界遗产?

/ 6

学生讲述。教师归纳:自然风光和自然面貌。这些称为“世界自然遗产”。师:请你辨一辨:中国黄山属于哪一类世界遗产?(有突出的自然风光、有很多关于黄山的传说、古诗等,所以被归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

4.师:我国还有哪些自然与文化遗产?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点击出示“中国申遗”图片)5.师:其他国家还有哪些自然与文化遗产?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点击出示“世界申遗”图片)6.师:全世界目前共有自然与文化遗产830处,这是一笔巨大的财富。看了这么多的世界遗产,你有什么感想?

学生自由讲述(自豪感和保护意识)

三、拓展

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对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保护中,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而这仅仅是教科文组织工作的一部分,它还通过教育、科学及文化的交流,促进各国之间的合作,从而为和平与发展做出贡献,以增进对正义、法治和人权及基本自由的普遍尊重。你知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世界教育所做出的贡献吗?(教师播放“教科文组织致力扫盲工作”录音)

师:课后,请同学们搜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中国教育所做出的工作。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绿色和平组织、世界银行、世界粮食计划署和国际标准化组织等国际组织的标志以及对世界人民生活的影响。

2.了解世贸组织在推动世界贸易自由化方面的作用,同时也要深刻认识到我们加入世贸组织后生活上所起的变化。

3.了解APEC的全称、成员国和宗旨以及作用。课前准备

教师搜集APEC会议的内容、领导的着装等方面的资料,以及有关加入世贸,我们生活产生变化的事例等。

学生分组搜集“WTO””APEC”“绿色和平组织”“世界银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相关资料。

/ 6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一些国际组织的标志,并认识到这些国际组织在地球村的作用,明白了随着国际间交流与合作的进一步加强,国际组织发挥的作用也将越来越大。除了你了解到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奥委会,你还知道哪些国际组织呢?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课堂去了解、去探索。

二、学习

(一)世界贸易组织

1.(教师点击“世界贸易组织的标志”)师:这是什么国际组织的标志? 师:世界贸易组织的宗旨是什么?(教师点击“世界贸易组织宗旨”)2.师:你知道中国自2002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们的生活出现了哪些变化呢?(开放了电信业、开放了农产品市场、降低关税、开放法律、医疗、教育业、开放零售市场„„)

师:我们来看一看外经贸部副部长谈到的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对国内引起的三大变化(教师点击“龙永图在中韩经济研讨会上的讲话”)

(二)APEC 1.师:随着经济全球的一体化的迅速发展,涌现出了许多与贸易、投资相关的国际组织,你知道这是什么组织的标志吗?(教师出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标志”)

2.(教师点击“第九次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图片)师:APEC包括哪些成员国?其宗旨是什么?

3.师:最近一次APEC会议是在哪个国家的哪个城市召开的? 4.师:APEC都有哪些工作组?

(三)其他国际组织

师:你还了解到哪些国际组织?

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材料。(教师随机点击“其他国际组织”)

(四)小结

/ 6

师:国际组织是指由多个国家参加的政治、军事或经济利益团体。在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发展中,国际组织有效地协调着国家间的关系,解决着一些全球性的问题。

三、拓展

1.“让标志回家”的游戏。教师事先准备好一些国际组织的标志,分发给大家,然后出示“国际组织”的名字,让学生把标志贴到相应的国际组织旁。

2.学生编写有关国际组织的手抄报、剪报,在班级里交流。

国际组织对国际法发展的影响 篇3

摘 要 随着国际组织的不断发展,其对国际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同时对国际法的完善和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国际组织的历史,发展以及现状和对国际法的影响。

关键词 国际组织 国际法 联合国 国际经济组织

一、国际组织的历史及特点

(一)国际组织的定义

凡两个以上国家或其政府、人民、民间团体基于特定目的,以一定协议形成而建立的各种机构,均可称为国际组织。广义上的国际组织,既包括若干国家或其政府所设立的国际机构(如国际民用航空组织,欧洲联盟等),也包括若干国家的民间团体及个人组成的机构(如国际红十字会和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等)。狭义上的国际组织则仅指若干国家或其政府通过签署国际协议而设立的机构。这个定义使国际组织有了以下几种性质:它是一种跨国界的多国机构;它是由不同国家或其政府,或不同国家的自然人或法人组成的机构;它具有较完善的结构体系;它根据其组成分子之间的协议而成立;它具有特定的目的或使命;它在国际社会中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二)国际组织在国际法上的地位

除国家间的关系外,国家与国际组织间以及国际组织彼此之间的关系,也能形成国际法的新规则。由于国际组织具有参与国际法律关系的资格,从而大大丰富了国际法的内容。例如,在现代外交法中,国际组织一方面有派遣外交使团的职权,另一方面也能接受外交使团;在现代条约法中,国际组织不仅有一定的缔约能力,可以享受权利,而且也需承担违约责任。国际组织在法律上地位的特点,具体表现在下面两个方面:

1.国际组织在一定范围内有独立参与国际法律关系的能力。由于国际组织是一种国际合作的法律形式,因此,它具有与其成员国相区别的法律人格,是一种自成一类的国际法主体。由于国际组织是根据其组织约章而成立的独立实体,因此,它具有依法独立参加国际法律关系的能力。

2.国际组织在其职权范围内具有国际上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国际组织有权与其他国际法主体交往,建立正式关系,派遣和接受外交代表,缔结双边或多边条约,享有外交特权与豁免权等。此外,像联合国这样一类国际组织,还享有直接提起诉讼和要求赔偿的能力。国际组织的国际法主体资格已为许多国际条约和其他国际文件所确认。

二、国际组织的发展趋势

(一)国际组织的数量在呈爆炸性的增长

50多年以来,各种全球性与区域性国际组织的发展迅猛,据统计,目前各种较大的国际组织已达4000多个,其中政府间的重要组织已超过500个。

(二)国际组织的种类在不断丰富

现代国际社会是各种国际组织并存的社会。有民间性组织也有政府间组织,有全球性组织也有区域性组织,有开放性组织也有封闭性组织,有一般性组织也有专门性组织,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参加的国际组织也有各种类型国家间的集团性组织,有多边协定组织也有双边协定组织,有纯政府间的国际组织也出现了具有超国家因素的一体化组织。21世纪将是各种国际组织平行发展的世纪。

(三)国际组织的职权范围在扩大

现代国际组织的触角渗透到各个领域,上到外层空间,下至海床洋底,包括政治、文化、科技、教育、卫生等在内的各个领域。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同国际组织或多或少的联系起来。国际组织数量的增加与只能的扩大,使地球上彼此影响的各种国际组织,已经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国际组织网。

(四)国际组织的作用日益增强

国家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及其利益的一定组合,产生了国际合作的必要与可能。国际组织就是现代国家既相互依存又相互独立这种矛盾现象的连接点。国际组织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1.每个国际组织都是特定区域范围内或者特定问题的国际论坛,是一种常设的固定的国际会议形式。

2.从世界范围来看,不论是自然资源生产、开发和销售还是资金的融集和借贷,除了各自主权范围内的只能,还存在着一个在各有关国家之间公平、合理分配的问题。在一定意义上讲,公平、合理的经济新秩序的建立也需要国际组织的努力。另外,促进国际社会整体的经济发展,需要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大大小小的组织协调中心。这种国际分配者的只能与组织者只能非国际组织莫属。

3.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是现代国际法的一项基本原则。许多国际组织的章程里都规定了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是其重要的职能,有的还规定了相应的解决机制,如联合国和世界贸易组织(WTO)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协调,解决争端的程序。

三、联合国

联合国是世界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性行政组织,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具有广泛职权的世界性国际组织。目前联合国共有191个会员国。《联合国宪章》是联合国组织的根本法,加入联合国的会员国,有遵守《联合国宪章》的义务,其中规定了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根据《宪章》,联合国的四项宗旨为: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发展国家间友好关系;合作解决国际问题,增进对人权的尊重;成为协调各国行动的中心。

(一)联合国机构

联合国有六个主要机关包括联合国大会、安全理事会、经济及社会理事会、托管理事会和秘书处等五个机关设在纽约联合国总部。第六个机关国际法院,设在荷兰海牙。联合国系统还包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12个称为“专门机构”的其他独立组织按照合作协定与联合国保持联系。以及一些办事处、计划署和基金,例如联合国难民事务高级专员办事处(难民专员办事处)、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开发计划署)或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儿童基金会),负责改进世界各地人民的經济和社会状况。这些机构向大会或经济及社会理事会负责。这些组织与联合国一起,统称为联合国系统。它们一起提供技术援助和其他形式的实际协助。范围几乎涉及所有经济和社会领域。

(二)联合国对国际法的影响

《联合国宪章》明确要求联合国逐步编纂和发展国际法。联合国这项工作产生的500多项公约、条约和标准已经为促进国际和平与安全以及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一个框架。已经批准这些公约的国家都受到这些公约的法律约束。

联合国专门下属国际法委员会负责起草国际法各个主题的草案,然后将其纳入公约,开放供各国批准。有些公约已成为国家间关系的法律基础,例如有关外交关系的公约和规定国际水道使用的公约。

国际贸易法委员会负责发展规则和准则,旨在协调和促进管制国际贸易的法律。如联合国率先发展的国际环境法,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管辖范围内的一些协定包括防止荒漠化公约、保护臭氧层公约和管制有害废物越境转移的公约。《海洋法公约》谋求确保所有国家能够平等利用海洋的各种财富,保护海洋免受污染,并便利航行自由和海洋研究。《禁止非法贩运麻醉药品公约》是打击毒品贩运的重要国际条约。

同时,联合国仍然是国际努力建立一个打击恐怖主义的法律框架的国际努力关键所在。在联合国主持下谈判了12项关于打击恐怖主义问题的全球公约,包括1979年《反对劫持人质公约》、1997年《制止恐怖主义爆炸事件国际公约》和1999年《制止向恐怖主义提供资助的国际公约》,并正在拟订一项全面的反对恐怖主义条约。2001年,在9月11日恐怖主义袭击美国后,安全理事会根据《联合国宪章》的强制执行规定,通过一项范围广泛的反对恐怖主义决议。其中规定防止资助恐怖主义、将为恐怖主义筹集资金定为刑事犯罪和立即冻结恐怖主义金融资产。安理会呼吁各国加强交流关于恐怖主义分子行动的情报,并决定各国应在有关恐怖主义行为的刑事调查或程序中互相给予最大程度的协助。

四、国际经济组织

(一)全球性经济组织

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三个组织是全球性协调经济贸易的主干,在实现全球贸易自由化和稳定性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有利于增强贸易规章和政策措施的透明度,并对全球贸易中的摩擦及争端建立了一套协商、调解、斡旋的解决方法。世界贸易组织的各多边贸易协定,大大强化了其制定条款的法律约束力,使其具有更好的稳定性和可预见性,对全球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有益的推动。

(二)区域性经济组织

区域性国际经济组织,是国际组织当中最活跃也是最重要的种类。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经济贸易格局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世界各国在经济贸易交往中纷纷采取了措施,一方面以地理位置为依托,在数个国家之间范围内酝酿或制定一体化的自由贸易协定,建立区域自由贸易组织,形成共同贸易市场。另一方面,以各自区域性经济组织为基础,制订贸易协定,加强贸易保护主义,强化贸易壁垒,抵制外国产品对共同市场的冲击。目前,最引人注目的有“1992年欧洲共同体形成一体化大市场”;“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组织”这些组织都通过了宣言,制定了地区性的一体化经济合作计划。

(三)国际贸易的集团化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区域性经济组织的地位日益加重,国际贸易集团化趋势已对全球的国际经济贸易和投资等方面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各区域性贸易集团在对内和对外贸易方面都建立了一整套法律机制。这些法律和行政往往是利已排他的。在当今国际贸易活动中,有些国家利用反倾销作为控制进口的一种贸易保护手段。如何防止一些国家滥用反倾销手段,也是需要国际经济条约与法律上需要进一步完善的方面。

(四)国际经济组织对国际法的影响

国际经济组织的活动,从范围上看,国际经济组织已经从战前的主要协调跨国经济活动中的技术标准发展到对国际贸易、金融、投资等各领域的全面协调和管理;从内容上看,国际经济组织制定的法律规范已经不再局限于对国家经济管理的加强和补充,而是开始从国际经济整体立场出发,以促进国际协调,建立国际经济的法律秩序为目标;从方式看,国际经济组织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也从主要采取协商、调解等传统的外交手段发展到利用仲裁、拆讼等准法律随着国际经济组织调整的对象扩大,手段增多,效力加强,其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已是早期国际经济组织不可比拟的。国际经济组织发展到现在已经具有比较完善的结构安排,出现了组织内部权力机构、执行机构、争端解决机构的分工,并发展出具有国际经济组织特色的议事规则等组织制度。而从制度安排的效力范围大小的角度来看,国际经济组织所影响到国际经济关系制度化的表现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主权国家的国内法规。国内法规对国际经济制度的承认,为国际经济关系的制度安排提供了国内立法的效力依据。作为国际经济制度一部分的国内法规的最大特点是它具有较强的约束力。

2.主权国家间的双边经济协定。双边经济协定作为单边国内法规的补充,是国际经济制度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双边经济协定虽然在协调两国经济关系上发挥着灵活、务实的作用,但其效力范围却仅限于协议国双方之间。

3.區域性组织的多边经济协议。区域性组织的多边经济协议的效力范围仅限于区域组织内部,由于组织内不同成员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其制度安排具有过渡性和协调性的特点,因此,区域性组织的多边经济协议的约束力一般较弱。

4.全球性组织的多边经济协议。全球性组织的多边经济协议主要是在联合国、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等全球性组织内部达成的,虽然全球性组织的多边经济协议涉及国际经济关系各个领域,但由于参加国多样性的存在以及参加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这些制度安排中有一部分或是示范性的,或是自愿参加的,或是不可强制执行的,其约束力在目前仍然较弱。

参考文献:

[1]梁西.国际法.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

[2]陈宪民.区域性国际经济组织的发展对国际经济法的影响.国际法论坛.

[3]柳剑平,郑东.当代国际经济关系制度化特征分析.当代亚太.2000(2).

国际组织的政治分析 篇4

1 国际组织形成和发展的动因——国家利益

摩根索在《政治学的困境》一书中指出:只要世界在政治上还是由国家所构成的, 那么国际政治中实际上最后的语言就只能是国家利益。国家利益是满足一个国家生存与发展等需要的各种因素的有机综合。不过, 国际利益并非一个泛化的概念, 只有那些关乎国家生存与发展的核心和重要的国家利益, 才受到国家的重视。大部分国际关系理论都以这一假设为基础:国家知道自己需要什么, “偏好被认为是国家本身所固有的”, 它们来自于国家内部的物质状况和功能需要, 是国内政治活动的结果。国家总是为了实现某一国家利益而决定采取一定的国家行为。国家在选择参加国际组织时, 国家利益是最根本目标与出发点。国家利益的需求刺激了国际组织的产生。

1.1 三十年战争——一战前国际组织的发展

国家利益这一概念的正式形成以及国际组织的萌芽, 都始于1648年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此次会议上确立的主权原则, 使国家具有了最高权威性, 拥有独立的生存与发展需求, 也就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的国家利益。除此之外, 它开创了以“国际会议”的方式协调国家关系, 解决国际问题。由于国际组织是以协议, 条约等正式的法律形式来解决彼此间的冲突, 协调各方的立场, 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国际会议”是国际组织的原始状态。三十年战争后, 英国走向了对外扩张的道路, 同荷兰争夺海上利益, 接着法国, 普鲁士, 俄国以及独立后美国都相继发展了资本主义, 民族利益被奉为硅皋。此时的民族国家成为国际关系的主体, 国际社会进入无政府状态, 各国不断加紧对权力的争夺与扩大威斯特伐利亚和维也纳体系的失败证明当时的均势状态是无法承载激烈的权利运动。但是, 这却内在地产生了对权力加以协调为主要目的的国际组织的需要。此后, 国际组织的发展主要形式是欧洲协调。《休蒙条约》为奠定基础的欧洲协调会议机制, 是欧洲各主要大国以会议外交的方式处理欧洲或与欧洲有关事物的一种定期协商制度。条约规定缔约国定期举行会议, 协调一致, 维持欧洲和平。欧洲协调从1814年维也纳会议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持续整整100年之久, 在此期间, 欧洲大国频频召开国际会议约三十次, 欧洲四十年无战事, 可以看出欧洲协调起到的缓冲作用。而资本主义黄金发展时期正是这一阶段。之后, 国际行政联盟代替了欧洲协调, 国际组织进入实践运行的阶段。国际行政联盟主要致力于各国在共同利益上的实际合作, 包括经济、社会、科学、文化、卫生等广泛行政技术事项, 也称万国联盟。最早出现的国际行政组织是1815年和1856年成立的莱茵河委员会和多瑙河委员会。1874年在伯尔尼成立的万国邮政联盟是同类组织中最完善、最有影响的一个。成员国几乎遍及世界所有国家。它们的问世, 标志着现代意义的国际组织产生。国际行政联盟是现代国际组织的先导, 它把国际关系推向更广、更深的领域, 标志着国际社会和国际合作有组织化的开端。“进入19世纪最后的25年期间, 竞争的工业资本主义让位于垄断资本主义, 并伴随着国际事务方面的自由贸易帝国主义转变为全球性的殖民主义。”19世纪70-90年代, 欧美围绕着商品贸易和资本输出、军事安全、政治权力在非洲、中近东、远东以及拉丁美洲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各国为了解决此时充斥在他们之间因掠夺而不断增多的争端以及避免战争的发生, 于1899和1907召开了两次海牙会议。会议虽然未达成任何协议, 但就讨论和平解决争端和制定战争法规等问题上却取得了相当进展, 并具体规定了以斡旋、调停、调查、国际仲裁以及常设仲裁法院等项和平方法解决国际争端, 承认大国与小国处于同等的地位, 产生了全体一致的表决机制。为国际组织的发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有所创新, 它第一次将国际会议扩展到欧洲之外的国家。这三百年, 国际组织处在一个相对缓慢的发展时期。资本主义大国为保障经济环境, 维护安全, 逐步选择了以协调而非暴力的方式。

1.2 一战后, 国际组织的发展

两次世界大战爆发后, 国联和联合国分别在战后被建立起来。两次世界战争给世界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对和平的渴望甚至超过了生存。可以说, 是对和平的渴望催生了国联和联合国。这一点清晰写在《联合国宪章》的序言中:“欲免后世再遭今代人类两度身历惨不堪言之战祸……运用国际机构, 以促成全球人民经济及社会之进步……”。同时在欧洲各国也为了各自的利益, 走向了联合的道路。法国希望借由欧共体束缚住德国, 借由欧洲的力量来实现自身的在欧洲大陆的领导地位, 德国则欲借此恢复正常的国家地位, 实现国家的统一, 英国是出于自己传统的均势外交路线, 选择了从共同体内部平衡欧洲。当然, 此时由于意识形态的对抗, 也产生了以一系列的国际组织, 诸如北约、华约、东南亚条约组织以及中央条约组织。这六十年, 国际组织更倾向于是权力的工具, 是“保持权力, 增加权力和显示权力的手段”。

进入20世纪70年代之后, 由于欧共体的成功经验和为了应对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更多的国际组织建立起来。特别是区域性的国际组织, 为实现区域内的资源、信息、技术的交流, 提高各成员国的实力, 促进一体化程度的提高。国际组织被看作是“区域一体化主体聚合的过程与结果。此时的国际组织更多的是强调区域的整体利益。”20世纪80年代后期, 国际组织更加注重微观层面, 一系列的国际组织被建立起来, “国家之间共同利益的增多导致国际合作机制的建立, 正是国际组织和被确认为国际制度的主要表现形式和载体”。

国际组织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基于不同种类的国家利益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虽然在不同的时期的发展速度不同。除此之外, 我们可以看出, 国际组织的发展不是一个被动的建构过程, 它是顺应国家间合作的需求而不断成长的, 它是国际关系发展, 国家间合作的自然结果。

2 国际组织与主权的关系

通过前文的论述, 我们可以看出:从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大会确立了国家主权原则到20世纪前期, 这200多年的国际关系发展过程中, 主权国家是基本的国际行为主体。甚至是国际关系的惟一执行者和参加者。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 主权是国家绝对的、不受任何限制的权力, 具有排他性、至上性、权威性。在国际组织形成、演变时期, 其结构性功能和作用都是从属于主权国家间政治交往的产物。国际会议形式只不过是国际社会进行沟通交流的场所, 并不具备现代意义的国际组织所具有的结构、组织程度、规模、作用, 对国家主权不构成影响。但是, 二战以后, 各种国际组织纷纷建立, 其机构设置、职能范围和运行机制更加完善, 作用越来越大, 在国际政治生活中发挥着主权国家所不具备的独特作用, 对国际社会产生重大而又深刻的影响。如联合国、世贸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全球性的国际组织, 它们成员广泛, 在协调当代国际关系, 处理国际社会面临的各种矛盾、危机方面的作用举足轻重。主权的绝对排他性在国际组织的行为、作用中受到冲击。主权国家加入国际组织就必须遵守组织规章和国际法则, 承担规定的责任与义务, 如果违反组织规定或有关法律将受到制裁, 这对国家至高无上的主权来说必然意味着要受到一定的影响和制约。就如杰克逊说的那样:“参加或接受一项条约, 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缩小国家政府行动自由的范围。至少, 某些行动如不符合条约规定的准则, 就会导致触犯国际法。”“国际组织是以管理单个主权国家所不能及的公共问题为己任, 它的存在本身反映了主权妥协的事实, 即国家把曾经包揽而现在无力管理的事务转让或让渡到具体的、共同协商的国际组织手里……在许多特定的问题领域的声明、决策和立法上会对国家主权的行使构成外在的规范限制。”昔日国家对自身内外的事务绝对而又排他的权利, 开始不同程度地流失到国际组织手中。加之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和中美关系的缓和, 使国际贸易、投资, 金融真正成为世界性的经济活动, 推动了全球化进一步高涨, 商品、资本、人员、服务在世界范围内流动的速度越来越快, 各国间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程度日益加深, 共同利益日益增多, 需要各国之间加强协调和合作。但是全球化也让国际组织对国家主权造成更为深刻的影响, 进一步削弱了国家主权:“第一, 经济、安全自主权受到制约;第二, 民族国家的传统边界正在变得模糊。”除此之外, 全球化只是使主权行使的范围和空间发生变化, 立法权和军权仍然掌握在国家的手中, 主权事实上并未分割, 它只是让渡了一部分主权的使用空间。

合作和国际组织化是国际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 单个的主权国家应经无法生存, 国际组织是国家聚合化的一个必经阶段, 在未来, 它将发挥更加完善的协调作用。

摘要:作为国际政治中重要的行为主体之一, 国际组织在国际关系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主要从国家利益、主权两个政治视角, 通过梳理国际组织的产生、发展, 解析国际组织在现代国际关系中所发挥的作用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国际组织,利益与主权,趋势

参考文献

[1]玛莎.费丽莫, 袁正清.国际社会中的国家利益[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1.

[2]李铁城.联合国五十年[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 1996.

[3]刘志云.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家主权问题探讨[J].现代国际关系, 2002, (7) .

[4]苏长河.非国家行为体和国际关系[J].国际政治, 1998, (5) .

[5]孙关宏, 胡春雨.政治学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

[6]王惠岩.政治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国际组织的特征 篇5

组织机构趋于完善

19世纪的国际行政联盟,是由常设机构国际事务局负责日常工作,成员国代表会议只是在若干年内讨论一次有关条约规定的国际合作,并不负责实际工作;当代国际组织一般在常设秘书处之上设置大会、理事会这种实质性的权力机构,享有决策权。

组织规模庞大

19世纪的国际组织,其成员国基本上是欧美少数发达国家。当代国际组织如联合国,几乎包括了世界所有国家,各种专门组织绝大多数都拥有 100多个成员国。

形成国际组织网络

联合国与18个专门性的政府间机构建立了密切的、非隶属的关系,其中16个被称为联合国专门机构。联合国还给予 1/6的非政府国际组织以协商地位,并有12%的非政府国际组织与欧洲共同体有密切关系。这样,许多国际组织在业务与信息方面已有机地联合在一起,形成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国际组织网络。

数量猛增

美国国际小母牛组织中国项目 篇6

自1944年创立以来,国际小母牛项目依据HPI创始人丹·韦斯特先生提出的“送人一杯牛奶,不如助人养一头奶牛”的最初理念,HPI已连续50多年采用“教人以渔”的方式扶持农户,成效远胜过“给人以鱼”的短期救济。今天,HPI在世界上125个国家和美国的35个州扶持过的家庭以及他们的村社正过着自力更生的生活,数百万的人们享受着健康、富裕和帮助他人的快乐。

HPI在1996年获得了美国总统颁发的志愿者行动奖,1990年获得结束饥饿总统奖,是美国国际志愿者行动服务协会的成员之一。HPI在全球非洲、亚洲、拉丁美洲、北美和中欧以及东欧设有28个地方办公室,工作人员都从当地聘用。这些办公室与当地各级推广机构合作开展工作。

针对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和需要帮助的受灾人群,HPI中国项目积极与各方面通力合作,致力于减轻贫困以及保护环境。HpI中国项目向农村家庭和社区援助畜禽和可持续发展的畜牧技术,帮助受援者实现自力更生,同时提高他们的能力去发展社区和帮助他人。HPI中国项目注重提高贫困家庭的生存技能,而不仅仅是短期的福利和救济。

1946年HPI通过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向中国赠送了550头奶牛。1984年春四川省畜牧局组团访问HPl美国总部,同年秋获得批准申请在四川实施项目。1985年10—11月HPI援赠的第一批158只种山羊和200只种肉兔分别从英国和美国运抵四川雅安、简阳和大邑,最早的三个项目正式实施。

HPI中国办事处于1987年建立,先是挂靠在四川省畜牧局,1992年正式单独注册为美国国际小母牛项目组织成都办事处,代表总部实施和管理HPI在中国的全部项目。目前HPl中国(成都)办公室共有18位专职工作人员、10位顾问和全国200多名志愿者,与政府和非政府机构的专职或兼职项目伙伴合作管理基层项目。

国际小母牛项目的发展方法由十二条“公正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石”组成。HPI中国项目贯彻执行中国政府关于农村发展和开发扶贫的政策,坚持以HPI的12条基石为指南,按照HPI的以基石为基础的计划与管理模式,结合中国农村实际情况,立足社区发展,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注重扶贫者的广泛参与,以优良畜禽品种为主要扶贫工具,以发展畜牧业为主要手段,结合“传递礼品”,发展项目。

传递礼品体现了HPI项目发展模式的核心理念。在传统的HPI项目里,牲畜被提供给项目受援农户,而“传递”则是所提供的援助牲畜的后代被提供给项目区的其他项目参与农户。在这种情况下,接受牲畜的农户变成了积极的项目参与者和社区发展的参与者。小母牛项目传递礼品的模式作为一种发展机制激发了受援者对社区的责任。HPI中国项目结合礼品传递和小额信贷机制,实行包括借畜还畜、借畜还款和借款还款等多种形式的礼品传递。同时引入“龙头企业”,积极带动项目农户,促进了分享与关心。这个发展模式已经被地方政府机构、蹦及。政府或艮间资助的农业畜牧业发展项目广泛借鉴和采纳。

国际组织架构 篇7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程度的加深,我们对国际组织有了更多的了解。其中,影响力较大的有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世界银行(World Bank)、世界贸易组织(WTO)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等。由于创建的历史背景不同,各国际组织在机构属性、目的和原则上也呈现了多样化(详见表1)。

属性上,经合组织、世界银行和世贸组织都是涉及贸易、经济和金融领域的组织。如经合组织创立于1961年,前身是欧洲经济合作组织,目前是由欧美等发达国家联合组成的国际经济组织。世界银行成立于1945年,致力于向发展中国家提供低息无息贷款或赠款,是国际信贷组织。作为协调全球多边贸易的国际组织,世贸组织原名为“关贸总协定”,这一名称更能体现其作为贸易协调组织的特点。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则是一个促进国际理解、增进人类和平和保障人权的国际组织。

由于属性的差别,这些国际组织在目的和原则上也必然存在差异。经合组织的目的,我们可以从其50周年愿景宣言中看出:“需要恢复市场、机构和企业的信心,使之有效运作;重建卫生、公共财政,为将来可持续的经济发展奠定基础;通过创新、环境友好的‘绿色增长’策略以及新兴经济体的发展,来培育和支持新的增长点;确保各个年龄层次的人都能增长技能”。[1]世界银行的章程目的是资助贫穷国家,减轻世界穷困状况,提高生活水平。但是其真正掌控者是世界银行巨头,在实际运作中,世界银行并没有实现其对落后贫困国家的帮助,反而加剧了这些国家的贫穷。世贸组织致力于开放贸易体制、实现贸易自由化。所有世贸组织的成员国都要承诺开放市场,打破贸易壁垒,容许外来资本的进入,利用市场经济规律实现贸易自由化。与之相反的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遵循人道主义原则,促进国际理解和增进人类和平。这些也可以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宗旨看出:“通过教育、科学及文化来促进各国的合作,对世界和平和安全做出贡献,以增进对正义、法治及世界人民不分种族、性别、语言或宗教均享有人权与基本自由的普遍尊重。”[2]

二、四大国际组织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取向

在上述对四大国际组织属性、目的和原则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将进一步分析它们在高等教育属性界定、作用认识、约束力、推动方式、政策重点和发展中国家地位等六方面的异同(如表2)。

(一)对高等教育属性的界定

现代意义上的高等教育一般都具有“公共属性”和“市场属性”两种。虽然四大组织都认可上述两种属性,但不同组织的侧重点不同。一种是经合组织、世界银行和世贸组织所强调教育的市场服务特性。如世贸组织将高等教育作为可兹出售的商品或服务进行交易,即通过高等教育商品化来实现其国际化。根据世贸组织《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的规定,除了完全由政府资助的教学活动之外(核定例外领域),凡是要收取学费,具有商业性质的教学活动都属于教育服务贸易范畴。[3]另一种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强调教育的公共服务性质,致力于以文化交流为宗旨的高等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高等教育是一种主要由政府主办,以免费或不计成本方式提供,并能长期投资的基本无竞争属性的服务。高等教育应最大程度体现民主平等的原则,为满足公共需要、促进社会发展和实现人类进步而存在。

(二)对高等教育作用的认识

高等教育的作用是多样的,既有文化社会功能,也有政治经济功能。不同的国际组织基于不同的创立宗旨和目的,对于高等教育的作用也有不同的认识。

经合组织和世贸组织的共同点都是关注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在GATS相关规定中,世贸组织把国际服务分为12类155个分支部门,其中教育服务为第5类,而高等教育为第76个分支部门。将教育乃至高等教育作为可兹出售的商品来获得经济利益,彰显了世贸组织着重高等教育经济作用的意图。由于认识到高等教育在培养人才、生产高科技知识方面的优势,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经合组织开始重视高等教育以及国际化的进程,希冀通过高等教育国际化来推动经济增长。而这一趋势在20世纪70、80年代以后更为明显,欧美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都面临着大规模的失业、国内经济增速减缓等问题,如何通过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来推动经济增长成为经合组织的重要议题。但进入21世纪以后,经合组织也在部门和职能上进行改革,其宗旨是:“协助成员国和合作伙伴实现全民高质量终身教育,并为个人的发展、可持续的经济增长和社会融合做出贡献。”[4]这也显示了经合组织经济功能的减弱,社会功能日益凸显。

世界银行对高等教育作用的认识体现在经济和政治两方面。和经合组织的经历类似,世界银行早期并不涉及教育领域,主要集中在战后大规模的基础建设,如高速公路、飞机场和发电厂等,20世纪末期开始重视高等教育。如前所述,世界银行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银行业巨头操控,任何形式的信贷业务都是首先追寻经济利益的,同时在提供低息无息贷款甚至是赠款时都附带相关的政治条款,以达到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控制的目的。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高等教育作用的认识集中在文化和社会功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于“二战”之后,其建立是各国人民渴望世界和平的反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组织法》中明确提出:战争的爆发主要根源于各民族之间缺乏对彼此的了解,进而产生猜疑与信任缺失;而消除这些猜疑与不信任的主要途径是广泛传播教育、科学和文化。显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推进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更强调高等教育在追求真理、交流思想、传播理念等方面的作用,旨在通过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来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交往,促成相互了解,达到共同繁荣。

(三)约束力

约束力主要体现在组织对各成员之间的规范方式。有的国际组织相对松散,只是提供交流和共享的平台,而有的则较为正式,有严格的规章制度,甚至是法律条文对各成员国进行管理。

其中,经合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约束机制相对松散,效力较弱。由于立法约束有限,经合组织对成员国的影响更多的是靠各种形式的软法律,主要是以柔性的或者非正式的手段来实现其功能和作用。这种形式对成员国没有约束力,成员国可以自愿参与经合组织实施的决策和项目。经合组织所采取的软法律的形式主要有平等审议(peer review)。平等审议可以描述为其他国家系统地分析和评估一个国家的表现,最终目的是帮助被审议国家改善决策、接纳最佳作法并遵守已建立的标准与原则。[5]经合组织通过这种方法为成员国寻求最佳的解决方案或政策实践,但是这些方案和建议对成员国没有强制约束力,即成员国可以采纳,也可不予采纳。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约束方式也相对较弱,不具强制性,正如其所强调,国际合作的真正基础应该是彼此之间的伙伴关系、相互信任与团结一致。[6]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各成员国的约束主要通过制定相应的公约、协定和决议等来保障思想传播和行动开展。但随着进一步发展,为了保障决议和项目的实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采取了一些政策和法律形式来约束成员国的行动。

与之相对应的是,世界银行和世贸组织的约束力较强。为了规范投资行为、减少投资风险、提高投资绩效,世界银行提供的信贷服务是通过法律形式实现的,有严格的审查程序和相应的附属条款,对资金接受国的约束力强。如世界银行的项目审批主要有项目的选定、准备、评估、谈判、执行与监督、后评价等6个流程。在项目的谈判中,如果世界银行和借贷国均无异议,就由世界银行邀请借贷国派代表到华盛顿谈判。双方就贷款协议和项目协定两个法律文件的条款进行确认,项目获批准后,世界银行和借贷国在协议上正式签字。协议一经签署,就具备强制性的法律效力。[7]

作为具有法人资格、致力于处理国与国之间贸易交往的国际组织,世贸组织有一套完整的运行机制,包括加入和退出机制、决策机制、贸易政策审查机制和争端解决机制。每一种机制都有严格的规定和相应的原则,尤其是贸易争端解决机制具有很强的约束力,如严格规定争端解决的时限、实行“反响协商一致”的决策原则、允许交叉报复和禁止未经授权的单边报复。[8]从法律上讲,世贸组织规则及GATS是捆绑物,与高等教育相关的各项规则也属于其监控范围。高等教育属于GATS中列出的12类中的第五类,被视为一种服务贸易产品,必然同其他类服务贸易一样受其制约、服从世贸组织的一系列复杂规定。

(四)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方式

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方式主要有两种:“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经合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要是采用“自下而上”的方式,即为了共同目标而结合进行磋商,弥合分歧,进而达成共识。经合组织主要通过出台审议报告和决策建议来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如对其10个成员国的高等教育进行主题审议之后,经合组织出台了《重新界定高等教育》,对高等教育的变化进行描述,并倡议各国政府必须考虑这些变化,满足各方面需求。同时,经合组织也可受邀对成员国或非成员国的高等教育进行考察和审议,并提出相关建议和对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要通过广泛合作、国际会议和援助支持等来进行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如在承认高等教育学历和资格方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先发表《关于承认高等教育学历和资格的建议》,然后组织各个地区办事处和高等教育研究中心召开本地区研讨会,促进对话和协作,逐步建立本地区的高等教育学历和学位资格互认的机制与制度。[9]

世界银行和世贸组织采用的是自上而下的方式。从世界银行对成员国的约束方式和约束力可以看出,其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方式也必然是自上而下的。如世界银行对非洲高等教育的援助是通过一系列报告启动的:1994年《高等教育:经验教训》指出非洲高等教育面临的危机;2001年的报告《一个学习的机会: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知识和教育财政》对非洲高等教育发展进程进行反思;2002年《构建知识社会:高等教育新挑战》指出在新的知识经济和市场经济背景下,非洲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10]在此之后,世界银行又通过附加贷款条件、提供发展建议、影响其他援助机构、参与决策、召开国际会议、招募非洲专业人员等方式对非洲的高等教育发展施加影响。作为经济落后的一方,非洲为了获取资金,不得不接受上述方式及其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世贸组织在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方面也是自上而下的方式。如世贸组织的基本原则有国民待遇原则、最惠国待遇原则、市场准入原则、经济一体化原则、透明度原则和一般例外和安全例外原则,适用于所有服务业。[11]高等教育作为服务贸易的一个重要领域,也必须遵守这些原则。虽然各国的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不同、立场不一,但是都要对高等教育服务做出承诺,并认真履行。如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也承诺了GATS中的各项原则和规定。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做出的是部分承诺,具体在服务项目和推行方式上做出了部分承诺。

(五)制定政策的侧重点

上述几方面的差异也使各国际组织在制定高等教育政策有不同的取向和侧重点。经合组织侧重于推动高等教育服务贸易和保障高等教育质量体系。自世贸组织实施《服务贸易总协定》以来,经合组织也开始重视高等教育的贸易性,制定高等教育服务贸易政策,推动高等教育服务贸易的发展。经合组织主要是通过召开会议、发布文件、报告等来推动高等教育服务贸易的发展。在21世纪以后,随着高等教育服务贸易的激增,建立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成为经合组织教育工作的重点。经合组织在建设跨境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过程中,影响较大的就是2005年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起制定的《跨境高等教育质量指导》。该指导为政府、高等教育机构、学生团体、质量保证和认证机构、学术认可机构和专业团体提供了不同的建议,成为跨境高等教育方面的主要指导原则。

世界银行对高等教育的政策重点无疑是资金的投入。20世纪60、70年代之后,世界银行开始关注对高等教育的资助。在1990~2007年,世界银行一共在高等教育领域投入了69.3亿美元,资助了104个国家的314个项目。世界银行的高等教育贷款主要用于三个方面:一是高等教育的基本建设,包括校舍、实验室和实验设备的建设;二是高等院校教育科研人员的培养,尤其是社会与经济发展重要领域的人才培养;三是鼓励发展中国家用贷款扩大高等教育规模,增加入学机会,资助贫困学生。[9]

作为贸易协定组织,世贸组织制定的政策注重国际高等教育市场的开放性,打破贸易壁垒,促进自由流动。根据GATS对服务贸易的定义,高等教育服务贸易主要有四种:第一种是跨境支付,指分处不同国家的成员方之间的服务,由一成员方在境内向任何其他成员方境内提供,包括网络教育、远程教育等;第二种是境外消费,指服务消费者进入服务提供国,在一成员方境内向任何其他成员方提供的服务,如留学、学术访问与进修等;第三种是商业存在,指服务者跨国在外直接投资,一成员方在其他任何成员方境内通过商业实体形式提供服务,如在他国直接开办的独资或合资学校、培训机构等;第四种是自然人流动,指服务提供者以自然人身份进入并暂居服务消费国而提供的服务,如中国的教育科研人员在国外就职,外籍教师来华任教等。[13]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政策方面更多是引导高等教育价值取向,促进国际合作交流。如“创业教育”思想就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其召开的“世界高等教育大会”上提出的。1998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首次召开了规模空前的“世界高等教育大会”,会议对高等教育的质量、目标、资金筹措和管理、国际合作等问题进行了专题研讨,通过了《面向21世纪高等教育宣言:观念与行动》及《高等教育变革和发展的优先行动纲领》。这些报告中提出的创新理念和“创业教育”思想迅速在全世界蔓延,直至今日仍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重心。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历届世界高等教育大会上,各成员国主要通过分享高等教育共识、讨论和磋商高等教育问题等方式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如2009年的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就有来自150个国家和地区的1,400多名代表参加。代表们就新形势下国际高等教育中的问题进行讨论,最终促成了《高等教育与研究在促进社会变革和发展方面的新活力》的诞生。[14]

(六)发展中国家的地位

世界的总体发展是不平衡的,依据依附理论的说法,“中心———边缘”的体系始终存在:少数的发达国家掌握着大量的社会财富和资源,制定社会规则,主导世界的发展潮流;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处于被牵制的地位,经济落后,社会发展缓慢。这种现象也必然会反映在国际组织中。

在世界银行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发展中国家是处于被扶持和帮助的对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从成立之日起,就反复强调要把帮助和促进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作为主要使命,为发展中国家的教育发展提供支持。虽然世界银行也致力于向发展中国家提供低息贷款、无息信贷和赠款,以帮助其摆脱贫穷落后的局面,但是由于该组织的性质和运行原则,使其更多追逐经济利益和政治影响,最终并没有促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甚至于产生了负面的作用。

被誉为“富人俱乐部”的经合组织目前有34个成员国,主要包括英国、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丹麦、芬兰、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韩国、新西兰、瑞士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虽然经合组织也与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建立了合作关系,但其核心仍旧是上述发达国家。相比之下,世贸组织的“中心———边缘”体系更为明显。长时期以来,发展中国家一直处于世贸组织框架中的边缘位置。世贸组织的规则一直是由少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制定的,其中主要是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如少数发达国家一直致力于将高等教育纳入服务贸易体系中。发展中国家的高等教育体系一旦进入世贸组织所规范的国际学术市场,只能成为利益角逐的竞技场,丧失其对本国社会的发展和贡献,处于劣势的发展中国家高等教育体系也有可能会被发达国家所支配,成为发达国家进行新殖民主义的舞台。由此,“中心———边缘”的模式只会越演越烈。如2002年4月,拉美与西班牙、葡萄牙的众多大学在巴西召开了一次大会。与会代表反对用GATS来规范高等教育的行为,认为这一做法会使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的发展中国家处于不利地位,倡议各国政府不要签署任何有关高等教育服务贸易自由化的协议。[15]

三、结论

上述四大国际组织都不同程度地推动了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进程,但由于属性、原则和使命的不同,四者在高等教育属性界定、作用认识、约束力、推动方式、政策重点和发展中国家地位等方面都表现出了不同。通过比较,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关于高等教育属性的理解。虽然不同的国际组织都承认高等教育的“公共属性”和“商业属性”两方面,但侧重点却有所不同。高等教育的“公共属性”是我们一直以来强调和重视的,而正如布鲁贝克在《高等教育哲学》中提到的那样———“高等教育通过满足不同历史时期的需要来获得自身的合法地位”,21世纪社会的要求需要我们正视高等教育的“商业”属性。同时,我们也必须明确,高等教育的“商业”属性并不意味着其偏离学术旨趣、降低质量标准等完全负面的影响。

第二,利用国际组织的发展平台。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高等教育发展还很不完善,随着近几年高等教育数量的迅速增长,其质量问题也日益凸显。从硬性条件到软实力,我国的高等教育都亟待提高。在这一时期,我们应准确把握不同国际组织的高等教育政策侧重点,充分利用其提供的多种发展机遇,如世界银行提供的项目资金支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国际合作交流项目和平台等,从而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创造有利的国际大环境。

第三,关于国际组织的规则。正如上文分析,各国际组织也有不同的运行规则。作为上述几个组织的成员国或观察国,中国要学会使用规则来保护自己,发展自己。不同的国际组织在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方面既有正面的作用,也有负面的影响。中国在高等教育国际化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远没有达到成熟。清晰认识不同国际组织的性质,才能在规则所提供的平台上更好地生存,也才能规避风险和侵蚀。

最后,掌握主动权,引领未来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也在不断增强,在越来越多的国际重大事务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遵守和利用规则的同时,中国未来要学会引领规则,成为规则的制定者,更好地在国际组织和国际事务中体现我们的价值诉求,从而真正在国际舞台上掌握主动权,发挥主导地位,更好地谋求自身发展。

摘要:随着知识经济和全球化程度的加深,高等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高等教育未来发展的趋势和特征。在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过程中,国际组织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世界银行(World Bank)、世界贸易组织(WTO)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由于自身属性、目的和原则的不同,各国际组织在高等教育国际化取向方面也存在差异,对其进行深入分析可以为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提供参考。

国际组织人才十大核心素养 篇8

那么,国际组织中的国际化人才究竟该具备何种能力?笔者以联合国系统专门人才为对象,收集了1742份招聘说明书,并对国际公务员进行了深入访谈后,发现国际组织人才需要具备十大基本素养。

民族文化身份认同。所谓的民族文化身份认同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爱国心,虽然国际公务员的《行为准则》中要求工作人员“在其与组织外任何权力机构的关系上保持独立”,“不寻求也不接受本组织外任何政府、个人或实体的指示”。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必须放弃个人的政治观点或国家观点。事实上,在国际组织中工作,没有强烈的民族文化身份认同,不仅无法在多元、复杂的文化环境中找到明确的自我定位和自身不可替代的价值优势,更无法以一个自信的形象和积极的心态与他人沟通、合作以开展工作。

尊重多元文化的价值观。国际组织是一个不同文化汇聚的大家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文化背景、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要在这个大家庭中和谐共处,就必须学会尊重不同的文化价值,尊重并理解多元化的观点,并能自觉地审视自身的偏见和行为,与不同性别、不同背景的人有效地开展工作。此外,作为倡导性别平等的表率,联合国特别重视女性地位,例如,在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的招聘说明书中,还特别注明“特别鼓励来自各会员国的女性申请职位”。

客户和目标取向的思维方式。联合国强调要以“客户”即联合国服务的对象国为中心,能识别并满足他们的需要,与他们经常保持联络,并对他们的反馈进行及时回应。同时,联合国还特别强调“目标取向”的思维方式,工作时必须目标明确,并鼓励在不同的团队层面共同合作,确保及时优质地完成任务。这在世界银行中强调得尤为突出,是员工聘用和考核时的重要评价项目。

语言沟通能力。联合国有六种官方工作语言,英语、法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俄语和汉语。其中英语和法语最为重要。联合国的很多机构在招聘时都要求应聘者能够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进行交流。当然,除了要做到听说读写“四会”,更为重要的是运用这些语言进行沟通交流,比如能够进行协商谈判,做口头报告,在公众面前演讲,撰写相关报告或文件等。而且联合国要求员工必须能够与不同的对象进行交流,并做到有效、清晰、简洁、准确可信、能阐释复杂的问题,同时要有吸引力,便于对方理解。

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信息技术运用能力是任何工作的基础。联合国也要求其员工必须具备良好的计算机素养,能够使用办公软件或其他与职业有关的专业软件。当然,信息技术并不局限于对于计算机的使用,国际组织员工必须积极地学习新技术、运用新技术,同时还要理性地认识技术本身的局限性。

团队合作能力。国际组织要求员工必须具备团队合作的精神,能够与不同的对象进行合作,如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合作、与多种利益相关者 (如非政府组织、行业专家、政府人员) 合作、与不同职位级别的工作人员合作(特别是高层人员)、与机构内外的人员合作、与来自不同学科背景的人合作。除此之外,他们需要在合作中灵活地进行角色转换,既能够做领导,又能做队员;既能独立工作,又能参与团队合作。

组织、计划、管理与领导力。国际组织要求员工必须有良好的执行力,以保障组织理念的落实。这些执行力包括分析、计划、资源调动与整合、时间管理、组织协调等能力。此外国际组织特别强调,管理与领导力不仅仅是具备管理职责的高级职员才应具备的能力,各级职员都应具备,主要表现为能够建立和促进团队合作,具备复杂环境下对未来的洞见,并能高效地制定决策,学会授权并信任下属,学会自我管理,学会主动地分享成功并承担风险。

主动开放、认真负责、灵活应变、积极抗压的个性特征。国际组织要求员工积极主动、乐观外向,在认真负责的同时具有宽容的态度,处事灵活,为人机智,对别人提出的要求能够做出迅速、有效的回应,对于突发事件能灵活沉稳地应对。此外,在国际组织工作并不像外人想象的那样光鲜亮丽,同时也需要承受多种压力,包括紧张的日程安排、复杂的国际事务处理、频繁的国际流动,快速地跨界学习等,有时还需要志愿者精神,甚至冒着生命危险完成工作。

学习意愿和持续学习的能力。国际组织大量的工作是基于专业发展基础之上的跨学科工作,同时很多国际组织自身也是知名智库,所以国际组织的员工必须要有强烈的学习意愿和持续学习的能力,对待学习持开放的心态,学会及时地分享知识、更新知识,特别是根据任务需求寻求所需的新知识,并快速学习。可以说,持续学习是国际组织人员的日常生活状态。

国际组织架构 篇9

现代国际刑法起源19 世纪末期国际社会对打击海盗犯罪行为的需求, 美国的菲尔德、德国的李斯特等都曾倡议起草统一的国际刑法典, 但由于与实际情况不符而作罢。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国际社会认识到侵略战争等严重国家暴力行为应当受到惩罚, 1918 年欧洲各国签订的《凡尔赛合约》第一次以国际公约的模式对战争犯罪做出规定, 开国际刑事法律规范之先河。国际刑法在二战后得到蓬勃发展, 纽伦堡军事法庭及远东军事法庭先后设立, 审判了众多在二战中犯下滔天罪行的战犯, 如德国的戈林、日本的东条英机等。此后, 国际社会虽再无世界性大战爆发, 但是局部动乱时有发生, 特别是中东、非洲等地因政权更迭频繁、宗教矛盾充斥、地缘政治角逐等原因导致局部冲突从未间断。同时一些新型国际犯罪开始进入国际社会的视野, 例如恐怖主义罪、反人类罪、贩卖毒品罪等, 使得国际刑法获得了全新的发展。1998 年7 月17 日联合国通过了《国际刑事法院规约》, 这是一部包含刑事实体规范及程序规范的国际刑事公约, 旨在通过设立国际刑事法院, 对违反国际刑事法律规范、犯下国际刑事罪行的罪犯进行审判。

二、ISIS恐怖组织及国际刑法的适用

ISIS ( 伊拉克和大叙利亚伊斯兰国) , 前身为卡扎维领导的国际圣战组织, 2003 年成立并对当时基地组织领导人本·拉登宣誓效忠。2006 年卡扎维被美军击毙后国际圣战组织陷入混乱, 直至2009 年阿布·贝克尔·巴格达迪接手ISIS。巴格达迪利用叙利亚发生内战混乱, 壮大ISIS的力量, 目前控制了伊拉克西北部和叙利亚东北部等大片区域。ISIS等恐怖组织的诞生与发展与阿拉伯世界宗教派系斗争关系深切, 伊斯兰世界存在逊尼和什叶派两大教派, 两大派内部又分为众多细小派系, 如逊尼派中有罕百勒、哈乃斐、沙斐仪、马立克等派系。各宗教派系政教不合、加上欧美大国地缘政治力量角逐导致阿拉伯世界持续动荡, 从而为ISIS等恐怖组织发展、壮大提供了温床。

国际刑法的适用范围是一个不断扩展的过程。从最初主要对国际海盗犯罪的制裁到对二战战犯的审判, 发展至今既包括战争罪、种族灭绝罪、反人类罪等传统罪名, 也有劫机、贩卖毒品、经济犯罪等新型罪名。21 世纪后全球局势稳定, 恐怖主义开始成为威胁世界和平的主要因素, 以基地组织、东突恐怖分子、ISIS等为代表的恐怖组织先后活跃于世界舞台, 主导并制造了众多骇人听闻的恐怖袭击事件, 包括美国9·11 事件, 我国昆明暴恐事件以及巴黎恐怖袭击事件等等。国际恐怖主义的肆虐急需强硬有力的规则去惩罚, 因此国际刑法将此类极端反人类的恐怖行为纳入了制裁的范围, 也为各国开展反恐行动提供法律上支持, 使得反恐军事行动更为合法有效。

三、反恐军事行动的国际刑事司法模式探索

目前国际上常设的国际刑事司法组织有两个, 一是总部设在法国里昂的国际刑警组织, 另一个是依《罗马规约》建立的国际刑事法院。但固有缺陷使得这些国际刑法机构缺乏有效运行机制, 特别是在应对国际恐怖主义方面。国际刑警组织由于其政治中立立场极少介入有关宗教、军事、国家争端的案件, 目前实际主要处理毒品贩卖、走私军火、偷运人蛇、贪污腐败案等犯罪, 虽恐怖犯罪也属国际刑警查处范围, 但由于缺少一支强力警察部队使得其对ISIS等拥有强大武装力量的恐怖组织束手无策。国际刑事法院是一个专门审判机构, 其是否具有强制管辖权国际社会尚无定论, 且因缺少强制执行能力, 国际刑事法院对ISIS等恐怖组织威慑力有限。

新型恐怖组织大多具有强大军事实力和经济实力, 强大者如ISIS等是可以和当地政府军相抗衡的武装力量。为了有效打击国际恐怖主义, 国际社会有必要组建由国际刑警组织组协调的反恐军事部队, 而后由安理会激活《联合国宪章》第七条效力, 赋予反恐部队开展军事行动打击恐怖组织、捉拿罪犯权力, 在罪犯归案后则由国际刑事法院进行判决。在糅合了《联合国宪章》第七条, 国际刑事法院、国际刑警组织力量后, 不仅可以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国际刑法运作机制, 又可为目前各国开展反恐军事行动赋予合法性, 结束各自为战的混乱现状, 必定能够对国际恐怖犯罪产生严厉制裁。

参考文献

[1]朱文奇.国际刑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

[2]朱文奇.国际刑事法院的成立和国际刑法的发展[J].政治与法律, 2003.

张晓刚:当选国际标准化组织主席 篇10

化组织 (ISO) 大会上, 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提名的中国标准化专家委员会委员、国际钢铁协会副主席张晓刚成功当选I S O主席。这是自1947年ISO成立以来中国人首次担任这一国际组织的最高领导职务。

中国人当选ISO主席, 得益于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 是我国科学技术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的充分体现, 将推动我国在国际标准化战略、政策和规则的制定中发挥更重要作用, 有利于我国产业和企业进入国际市场, 有利于促进我国产业发展和国际贸易, 提高我国产品质量, 更好地服务大众。

国际组织架构 篇11

据国际文凭组织(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Organization,IBO)网站2015年5月7日报道,为了履行促进国际理解的承诺,国际文凭组织积极参与美国国际教育协会(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IIE)的新一代留学项目(Generation Study Abroad),通过该项目帮助更多的学生获得国际经验。新一代留学项目致力于调动各种资源使美国学生出国留学的人数在10年后翻一番。

对于年龄在3~19岁的学生,IBO希望促进其跨文化的理解和相互尊重。IBO所研发的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具有国际意识的学生,让这些人担负起共同守护地球的责任,并且帮助创设一个更美好、更安宁的世界。在全世界147个国家中,有超过4100所IBO国际学校提供一个或多个IBO项目,其中有超过1500所是在美国。IBO总干事西瓦·库马里博士(Dr. Siva Kumari)指出,“IBO的教育愿景是建立在创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之上的,培养具备国际情怀、全球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人才。我们相信,出国留学不仅能使学生自身经验得到丰富,也能使接收他们的社区得到多样化发展。此外,建立在理解和尊重别国文化基础之上的出国留学项目,将会使我们的世界更加和平。”

(上海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邓静编译)

国际组织与会计全球化探析 篇12

一、国际组织与会计全球化

全球化和国际社会的组织化是互为因果、彼此促进的历史进程。经济全球化趋势使国际组织越来越成为全球化的载体和依托。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当今世界,任何全球性与区域性重大问题的处理,如果没有相关的国际组织的参与,都难以获得圆满解决。会计全球化早在1904年美国圣·路易斯召开的第一届国际会计师大会就开始了,但真正开展则主要是通过一些国际政府组织机构和民间会计职业组织等国际组织进行的。

主要政府组织机构主要有联合国会计和报告国际准则政府间专家工作组(ISAR)、欧洲联盟、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非洲会计理事会(AAC)等,它们分别各自在公司层次、国家之间、地区之间进行会计审计方面的协调,甚至与民间会计组织之间协调,对会计全球化作出了贡献。

会计全球化的努力在很大程度上是来自于民间会计职业组织,虽然它们制订的准则不具有强制力,但能得到国际性职业组织间和各国的普遍认可与支持,推动了会计全球化。民间会计职业组织主要包括北欧会计师联盟(NFA)、欧洲财政经济会计专家联合会(VEC)、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其中,IASB对国际会计实务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对国际会计的理论建设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并成为当前会计全球化的关键;IFAC的分支机构如亚洲太平洋会计师联合会(CAPA)、欧洲会计师联合会(UFA)、南北美会计师联合会(AIC)、西非会计团体联合会(ABWA)、证券委员会国际组织,对各地区的会计协调作出巨大的贡献。

二、我国如何应对会计全球化

目前,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发布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已在很多国家得到不同程度的应用,分为四个依次递减的层次:要求全部企业、要求部分企业、允许全部企业、允许部分企业。我国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一直积极广泛地参与会计国际协调,从《企业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准则》、《金融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到2007年1月1日38项新会计准则的实施,无不表明了我国会计在国际化进程中取得的巨大进展。如何利用和发挥自己在国际组织中的作用来应对会计全球化,是值得探讨的问题。基于上述所言,笔者认为我国在应对全球化上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从我国国情考虑。

由于会计的国际化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首先,应当从社会经济环境、法律法规、人员素质等各个方面做好会计国际化发展的基础配套工作,如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加强市场环境和市场秩序的治理与整顿;加强证券监管的程序化、规范化和公开化,对企业信息披露加强管理与监督;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强化企业内部管理与内部控制的科学化和有效性;加强外部审计监督,提高审计质量;对会计从业人员加强专业培训,提高会计人员素质等。其次,构建我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并借鉴国际会计准则,进一步完善和修订我国会计准则体系,只有建设和完善了本国的会计标准执行机制,才能在国际组织中有发言权。再次,关注国际组织的最新动态,引进先进的信息技术,加快会计信息披露全程电子化、规范化和标准化,增强会计信息国际可比性。如可扩展的企业报告语言(XBRL)——种基于互联网的新型财务报告语言,我国深交所对XBRL进行了大量深入的研究,是全球首家提出将XBRL技术应用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领域的机构。最后,设立若干个的国际组织研究中心,投入经费,进行深入的专题研究,并建立相应的数据库,密切与各重要国际组织秘书处的联系;准备参与国际组织工作的有关人才;在高等院校开设国际组织的公共课,并把国际组织列入相应的专业基础课等等。

(二)积极参与国际会计交流,扩大中国的影响力。

其实,在会计国际协调中,实际已远远超出了技术层面,更多的是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如欧盟,之所以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是因为在2005年或者之后的一段时间里,建立欧盟统一的金融市场,提高其竞争力和在国际舞台上的谈判力,尤其是提高与美国的抗衡能力。而发达国也往往忽略了一个重要事实,即发展中国家参与全球化进程的起点与发达国家是不平等的。根据全球性会计准则实现的两阶段来看,在未来3至5年内,制定一套能够被美国和欧盟所接受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这一首要目标是虽未得到发达国家的全面认可,但是从美英及欧盟对国际会计准则及国际报告准则的趋同来看,实现这一目标已经得到实质性的进展;只有这个阶段性目标实现后,IASB才有可能转向中小企业及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信息需求。可见,IASB在考虑发达国家和成熟市场的同时,也考虑到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转型国家的环境因素。这就给发展中国家很好的机会。我国于1997年加入了国际会计师联合会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并成为了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观察员,现已当选为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咨询委员会委员。这样,一方面我国可以充分利用IASB会议的开放机制参加会议和提供观点,反映我国的特殊情况,尽可能地对国际协调施加我们的影响,例如建议IASB立项研究经济转型国家的会计问题等,以便在国际会计准则制定机制的新格局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另一方面通过加强与国际组织的交流和合作,特别是参与IASB的具体工作,与IASB的工程项目进行合作,充分发挥我国的国际影响力。

(三)加强地区国际组织间的协调和沟通。

上一篇:任务体系下一篇: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