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产低效井(共7篇)
低产低效井 篇1
0 引言
低渗透油田因为其本身渗透率较低,单井产能低,再随之经过不断的开发,油井出现见水、能量下降、水驱效率降低等问题,油井产能不断递减,从而产生一部分低产低效井,而这部分井会直接制约着油田开发工作的整体效益。这就需要通过各种手段,将这部分井的潜力进行挖掘,保证其潜力发挥最大化,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1 低产低效井的成因
低产井一般表征为低液量和高含水两大类,其中低液量低产井主要因储层物性差、地层堵塞等因素造成,高含水低产井主要因见地层水和见注入水造成。通过分析形成低产井深层次的原因,分析单井的挖潜方向及潜力。
1.1 低液量低产
储层物性差:该类井多处于油藏边部,由于储层的物质基础较差,投产初期的单井产能就比油藏中部油井低,且开发过程中驱替系统难以建立,见效程度低,单井产能很难提高。以西峰油田为例,主力区块董志、白马南油藏边部由于储层物性差造成的低产井较多,据统计,其初期单产与渗透率、油层厚度呈正相关性,当地层系数越小时初期产量越低,动态表征为液量低且持续递减,中低含水。
地层堵塞:通过薄片对比分析,地层堵塞的井由于粘土矿物中高岭石,随着流体矿化度的降低,分散运移加剧,释放更多的微粒,堵塞孔喉,使渗透率下降。该类井投产初期产量高,动态表现为产量呈台阶式下降,含水小幅度上升。
1.2 高含水低产
见地层水:该类井由于储层含水饱和度高,油井投产后即高含水,矿化度高。见地层水井一般分布在油藏边部,相对低含水油井,含油饱和度低、电阻率低、泥质含量高,原层潜力不大,基本无挖潜空间,治理此类井应从挖掘剖面潜力层入手。
见注入水:低渗透油藏均采用注水开发,随着开发时间的延长,油井见水是必然现象。根据见水时间及动态表征,见注入水可分为两种模式:裂缝见水、孔隙见水。一是裂缝见水。裂缝对于低渗透油藏开发来说是一把双刃剑,既能提高储层渗流能力,也能导致油井快速见水。受天然裂缝控制的油井,初期单产一般较高,但开发过程中表现为快速见水,见水时间一般在3~6个月,含水快速上升至50%以上,个别井直接表现为爆性水淹,含水突升至100%,该类井治理难度较大,一般通过堵水调剖或者查层补孔来治理,但无法恢复正常产能。二是孔隙见水。目前在开采技术以及现存井网的基础上,由于注水波及体积的局限性,致使油井剩余可采储量减少,含水随之上升。根据童氏图版可以看出,随着采出程度增加,油井含水会不断上升。以西峰油田白马中区为例,该区块经过多年开发,地质储量采出程度已接近标定采收率,尤其是在产液剖面的角度上,部分井纵向小层的含水已达80%以上。该类井的见水时间较长,动态表征为含水缓慢上升,符合含水与采出程度的关系,一般通过周期注水、井网调整等方式,提高注入水波及体积,最终使水驱动用程度上升,以达到单井挖潜和提高油藏采收率的目的。
2 低效井综合治理方法
2.1 储层压裂
开展这项工作主要是为了改善油井周围渗流能力,提高油层的动用程度。对该类井可进行大强度的压裂、提高射孔程度后压裂等措施,在强化加砂量的基础上,对裂缝的长度进行延长,增加裂缝延展方向。在实施压裂前,提高压裂的目的层对应注水井的注水量,完善压裂前能量培养工作。对于低产低效井而言,压裂是一类较好实现提液的方式,通过有效的措施参数优化,可以保证油层动用状况的高效性,提高井的出油能力,让每一个油层的生产能力均能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发挥。
2.2 注采系统调整
一般情况下,低产低效井能通过措施直接治理的仅占小部分,大部分井需从提高水驱效果方面入手,通过调整注采系统,提高地层压力、降低油井含水、提高见效程度,间接性的达到治理低产井的目的。常用的方式有注水优化、堵水调剖、周期注水等。一是注水优化技术。针对压力低,见效差的低产井,通过加强注水,提高地层能量,促进油井见效,同时也可为后期压裂改造提前做好培养工作。二是堵水调剖技术。通过有机复合交联和无机复合凝胶等调剖体系,封堵裂缝和高渗通道,提高低渗段的动用。三是周期注水技术。通过改变注水量,形成高低渗储层不断发生油水交渗作用,动用低渗层剩余储量,提高储层动用程度。
3 结语
综上所述,低产低效井进行综合治理作为复杂的一项工程,我们简析了低渗透油田低产低效井的成因以及综合治理方法,分析和探讨的目的是为了更好提高低渗透油田的开发效益。
参考文献
[1]刘春林,贺海洲,王卫忠,韩生军,苏小明.油田低产低效井综合治理技术研究[J].石油化工应用,2011,05:61-66.
[2]梁丽.低产低效井综合治理技术方法[J].科技与企业,2013,21:197.
低产低效井 篇2
1 苏77区块生产动态分析
1.1 苏77区块的气井总体生产现状
截止2016 年2 月, 苏77 区块共投产集气站3 座, 投产气井333口 (其中水平井41口) , 累计产气27.3×108m3, 日产气量136×104m3。
对比苏里格地区各区块气井生产情况, 苏77区块气井较其它区块整体表现为:工区普遍产水, 水气比较高, 气井产量低、产量递减快。苏77平均单井日产量仅为0.59×104m3, 平均水气比高达2.8×m3/104m3, 平均套压9.43MPa, 综合递减率30.3%。
2 气井分类研究
2.1 气井静态实施情况
按照气井静态分类标准, 对苏77 区块2015 年63 口完钻直丛井进行统计, 盒8、山1 气层钻遇率最高, 山2 气层次之, 平均单井钻遇气层厚度8.5m, Ⅰ+Ⅱ类井静态比例83.4% (图5) 。4口完钻水平井水平段长度均为1000m, 平均钻井周期56 天, 平均砂岩钻遇率84.4%, 有效砂岩钻遇率72.7%。
2.2气井动态分类生产情况
按照套压年递减率和产量年递减率生产情况 (图7) , 将工区280 口直丛井和41 口水平井动态分类统计, 其中:直丛井Ⅰ类井53 口, 占统计井数的18.9%;Ⅱ类井85 口, 占统计井数的30.4%;Ⅲ类井142 口, 占统计井数的50.7%。Ⅰ+Ⅱ类井比例49.3%。水平井Ⅰ类井7口, 占统计井数的17.1%;Ⅱ类井21口, 占统计井数的51.2%;Ⅲ类井13口, 占统计井数的31.7%。水平井Ⅰ+Ⅱ类井比例68.3%。统计分析表明, 苏77区块Ⅰ+Ⅱ类井比例动静指标差距大。
2.3单井产能分析
对工区已投产的333口生产井单井产能情况统计。日产量大于1×104m3的井35 口, 占总投产井数的10.5%, 平均日产量2.05×104m3 (主要是有23口水平井, 产量贡献率在65%以上) ;日产量低于0.5×104m3的井243口, 占总投产井数的73.0%, 其中包括产量低于0.1×104m3的121 口井, 单井气井产能两极分化严重, 气井稳产和增产困难。
2.5气井产水情况
由于区块气藏含气饱和度不足, 储层物性差, 地层能量不足。自2010年建产以来, 工区337口完试气井普遍产水 (含4口未投产井) , 平均井口产量2.48万方/天, 无阻流量8.69万方/天, 平均产水量4.6 方/天, 日产水最高30 方, 试气水气比1.95 方/万方 (图1) 。
3 结论与建议
(1) 通过对苏77区块动静态资料分析, 总体表现为动静指标相差大, 气井产量低, 递减快, 低产低效井占的比例大, 需立足含水气藏开发, 从地震、地质认识方面避水、测井资料识水、储层改造工程工艺方面控水和采气工艺方面排水, 进一步完善了工艺技术配套, 发挥单井储层产能, 提高气井采收率。
(2) 分析了苏77区块低产低效井原因, 认为影响该区产量原因主要是两方面:地质、气藏工程条件本身不足和气井管理欠缺人为造成两方面因素。地质、气藏工程条件本身不足因素包括低压、低渗、低含气饱和度、压降快、气体运移逃逸等因素;气井管理欠缺人为因素包括气井动态分析不及时、不到位、技术力量薄弱、缺乏经验等因素。加强地质、气藏认识和低效低产井精细管理, 对于苏77区块稳产工作尤为重要。
(3) 及时跟踪气井生产情况, 定期开展气井核产工作, 开展气井分类管理, 对携液能力差, 油套压较大气井及时开展排水采气措施, 发挥气井产能。
摘要:苏77区块位于苏里格气田北部, 随着区块开发程度的逐步增大, 大部分气井地层压力下降, 产水气井逐渐增多, 产量快速递减, 水淹停产井逐年增多, 成为气田生产突出问题之一。本文以苏77区块气井实际生产情况为依据, 对区块低产低效井进行动态分析。
关键词:低产低效井,动态分析
参考文献
[1]单敬福, 杨文龙.苏里格气田苏东区块山西组沉积体系研究.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12.第32卷第一期.
低产低效井 篇3
关键词:捞油,生产成本,地质条件,工程条件,筛选标准
捞油井状况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一个油田捞油生产规模及捞油车组的利用率, 因此, 对捞油井的选择是捞油生产作业的重要环节, 确定“什么样的油井可以转捞油”是我们开展捞油工作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1 长停井转捞标准
1.1 地质条件
(1) 储层要有一定的可采储量, 如果没有可采储量, 即使有非常好的油层流通渠道, 还是没有油流流入井筒, 捞油生产作业也就无实际意义。
(2) 油层要有一定的供液能力, 如果油层拥有一定的可采储量, 但是没有供液能力, 油层流体无法流入井筒, 致使井筒内没有油流, 还是无法进行捞油生产作业。
(3) 井筒内液面要达到一定的高度, 根据捞油设备的承载能力, 液面深度不得大于2000m, 且液面位置在油层顶界100m以上。
1.2 工程条件
(1) 捞油深度范围内, 套管质量完好, 无变形和错断现象且井筒内无落物, 如果套管出现变形、错断或井筒内有落物, 捞油抽子将无法下到预定捞油深度, 或者在捞油过程中造成油井卡抽。
(2) 井口大四通完好且各部件灵活好用, 如果井口四通配备不全, 阀门开关不灵活或井口根本无大四通, 一旦在捞油生产作业过程中发生井喷事故时, 就不能有效地进行井控抢险关井作业, 极容易发生事故。
(3) 进井路及井场规格满足捞油车组通行和摆放, 如果道路过窄, 井场过小, 捞油生产作业施工将无法开展。
地质条件和工程条件是捞油井筛选的前提和基础, 只有同时具备上述6个地质工程条件, 捞油生产工作才能有效运行, 否则油井不可以实施转捞油。
根据上述标准, 对部分长停井进行了筛选, 从121口长停油井中筛选出了67口具备捞油条件的油井, 日增加捞油量为17.2t, 部分油井筛选情况见表1。
2 低产低效井转捞标准
当低产低效油井的吨油成本超过油井生产的经济极限时, 油井将处于负效益生产, 因此, 常规的机械采油, 已不适合这类井的生产需要, 必须转变现有生产方式, 实施转捞油, 转捞油生产是降低这类井生产成本的首要措施, 这些油井转捞前应当进行地质条件及工程条件论证, 如果满足要求, 可实施转捞, 对于不符合要求的应实施关井。
说明:√表示满足条件;×表示不满足条件
根据低产低效井筛选标准, 当油井满足转捞的地质工程条件, 且吨油成本大于目前油价时, 对这类井实施转捞油, 生产方式转变后, 这些经的生产成本得到了大幅的降低, 具体情况见表2。
表2部分低产低效井转捞前后效果对比
3 其他情况
除上述长停井和低产低效井外, 还有一些特殊井, 当这些井地质条件和工程条件具备时, 应采用捞油方式生产:油井远离油气生产集输系统;在油田的边远、边缘地带, 油井稀少且不适宜建立油气生产集输系统;受到地理与环境条件影响, 不能建立单井高架罐进行生产的。
4 结论
⑴地质条件及工程条件是捞油井筛选的前提和基础, 当油井的地质条件和工程条件不满足要求时, 捞油作业施工将无从谈起。
⑵捞油生产能够有效盘活长停井资源, 扩大低产低效区块的产油规模, 同时采油成本大幅降低。
参考文献
[1]赵俊平, 等.低渗透油田不同采油方式的经济性分析.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2004, 10:25-27.
[2]KreppA, “Hole cleanling in ER wells, it’s not the mud man’s job”drilling&Well performance technology new sletter, 4th quarter1999:6-7
[3]于士泉, 刘伟文.大庆外围油田油井捞油界限研究[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2002, 19 (5) :43-44.
[4]么学禹, 罗文生.提捞采油技术问答[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2005:12-31.
[5]翟云芳等:渗流力学, 石油工业出版社 (北京) , 1994:69-90.
[6]宋保全, 李音.杏北地区精细地质研究的实践与认识[J], 2000.
[7]赵虹, 党永潮等.安塞油田延长组储集层特征及物性影响因素分析[J].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2005, 27 (4) :45-48.
低产低效井 篇4
测试资料能为地质分析提供丰富的动态资料, 同时检查各种调整措施的效果, 为油田开发提供技术支持。XX井为一口低产低效油井周围的水井, 由于井区开发效果有所变差, 需采取调整措施, 本文以XX井组为例, 制定停注层进行停注和恢复停注层注水措施, 利用测试资料判断停注措施和停注层恢复注水措施是否实施成功, 并对对措施效果进行评价。
1 井的基本概况
X X井为一口注水井, 与该井连通的油井有X X1、X X2、X X3、X X4、X X5和X X6等六口。该井于1990年11月份投产, 开采层位为高Ⅲ、Ⅳ油层, 射开33个小层, 射开砂岩厚度63.5m, 有效厚度18.1m, 油层中部深度1093.4m。
2 X X井停注方案前后资料的分析及效果评价
由X X井区综合开采曲线可知, 从1999年12月至2000年5月份期间X X井和6口未措施采油井的总日注入量增加3m3, 总日产液增加13t, 总日产油减少3t, 综合含水增加2.0%, 沉没度升高14m, 井区开发效果有所变差, 需采取调整措施。
2000年5月为控制井区含水上升速度, 对第二个层段高Ⅲ5-Ⅲ13 (共9个小层) 实施停注。
停注措施实施后, 对X X井进行措施前后吸水剖面测试资料对比, 有对比明显可看出, 要求停注的停注层高Ⅲ5-Ⅲ13完全停注, 说明停注措施实施成功, 并且停注后新增吸水层数5个, 停注期间油层纵相层间干扰减小, 没有注入水在个别油层中的突进现象。
与该井连通的油井X X1井前后产液剖面资料对比可分析出, 停注期间产油比率有所增加, 并且油层层间矛盾得到有效的缓解。
由测试产液剖面的资料给出的XX井区停注前后生产状况变化表 (见表1) , 停注措施实施之后6口连同油井总日产液降低9t, 总日产油增加2t, 总含水降低1.6%。
由以上分析可知X X在2000年5月进行停注措施以后, 测试资料显示要求停注的停注层完全停注, 达到措施的要求, 且该井及周围的连通油井的层间矛盾有效减缓, 并且使油井的产油量增加, 产液量和含水率减小, 说明停注措施有效。
3 X X停注层恢复注水后的资料分析及效果评价
XX井停注层段高Ⅲ5-Ⅲ13时间停注常达5年之久, 得不到有效动用, 动用程度较低。2005年9月对高Ⅲ5-Ⅲ13层段实施浅调剖后恢复注水。
XX井停注层恢复注水前后吸水剖面资料对比可知, 停注层高Ⅲ5-Ⅲ13恢复注水, 且停注层高Ⅲ5-Ⅲ1恢复注水后新增了吸水层数, 且恢复停注后高Ⅲ5-Ⅲ13油层纵相层间干扰减小。
X X井区恢复注水前后生产状况变化表可知 (见表2) , X X与其井区连通井X X1、XX2、XX3、XX4、XX5和XX6, 6口未措施采油井的总日增液8t, 总日增油2t, 总综合含水下降0.3个百分点, 取得较好的调整效果。
4 结论
(1) 利用同位素吸水资料分析对比, 可判断并跟踪停注措施和停注层恢复注水措施是否实施成功。
(2) 利用与其连通油井产液剖面资料的日产液和含水率, 能准确得对停注及停注恢复措施效果做出评价。
低产低效井 篇5
1 低产低效井分类及成因
1.1 低产低效井的分类
低产低效井是产液量和含水两项指标结合的结果, 低产井大致可分为两类:低液量型、低液量高含水型和高液量高含水型。
1.2 低产低效井的成因
1.2.1 油层发育差
从低效井界限划分可见, 敖南新井主要的低效井是低液量型, 统计61口低效井, 平均单井射开厚度4.0m, 有效厚度1.3m, 其中有效厚度≤0.5m的井有16口, 平均单井射开厚度4.23m, 有效厚度0.16m, 10口井有效厚度为0。16口井平均单井日产液0.75t, 日产油0.59t, 含水21.3%, 因此, 油层发育差是导致油井低产低效的重要因素。
1.3 注采关系不完善
1.3.1 与水井连通差
这类油井的特征是油层发育较好, 但与水井连通差或无水井连通, 地下长期亏空, 地层处于弹性开采状态, 随开采时间延长, 生产能力下降, 造成油井低效。如油井南280-斜232井, 发育砂岩厚度3.6m, 有效厚度2.7m, 但该井单向连通, 虽然油层发育较好, 但能量不能得到补充, 变成低产低效井。这类低效井共有18口, 平均单井发育砂岩厚度4.3m, 有效厚度2.2m, 平均单井日产液0.48t, 日产油0.42t, 含水12.5%。
1.3.2 位于断层边部, 受断层的遮挡, 注水受效方向单一
通过分析发现由于该地区断层发育, 砂体非均质性严重, 在低产低效井中有19口位于断层边部, 由于受断层的遮挡, 注水受效方向单一, 形成低产低效井。如油井南271-斜240井, 发育砂岩厚度4.6m, 有效厚度3.7m, 但该井注水受效方向单一, 虽然油层发育较好, 但受效差, 变成低产低效井。这19口井平均单井发育砂岩厚度3.7m, 有效厚度1.5m, 平均单井日产液0.57t, 日产油0.56t, 含水1.75%。
1.3.3 钻井、射孔及作业施工等各种因素对油层的污染, 连通水井吸水状况差
这类油井至少与2口水井连通, 但水井吸水不好, 能量得不到补充, 变成低产低效, 如南292-斜268, 该井发育砂岩厚度2.3m, 有效厚度2.3m, 与2口水井连通, 但294-斜267不吸水, 能量补充不足, 变成低效井。这类低效井共有4口, 平均单井发育砂岩厚度3.3m, 有效厚度1.3m, 平均单井日产液0.72t, 日产油0.72t。
2 综合治理对策及效果评价
2.1 注水井方面
2.1.1 加强注水井综合调整, 减缓层间矛盾
2.1.2 实施层段轮换注水
2.1.3 对吸水差水井进行压裂
2.1.4 对油层污染井进行酸化
2.2 油井方面
2.2.1 压裂低产低效井
2.2.2 油井微生物吞吐
3 下步潜力探讨
3.1 采用合理的压裂改造工艺
敖南新井低效主要类型是低液量型, 对于低产液量的新井采用合理的措施压裂改造工艺非常重要。
敖南新井共有90口是压裂投产, 对于低产液量油井, 压裂投产形成的人工裂缝对油井产量的贡献较低, 采用常规压裂工艺对其进行重复压裂改造, 其结果只是对压裂投产形成的压裂裂缝 (原裂缝) 进行二次充填和对缝长的有限延伸, 对油井产量的提高幅度有限。因此, 对低产液量油井重复压裂改造, 采用堵老缝、造新缝的储层改造思路, 采用缝内转向压裂工艺, 运用缝内转向剂, 在压裂前置液阶段或低砂比段直接对原裂缝进行封堵, 迫使施工压力升高, 压开并形成与原裂缝延伸方向不同的新的人工裂缝, 达到压裂增产的目的。
3.2 制定合理的间抽制度
根据泵效、含水、产量三项指标进行分类, 进行适应各项指标的间抽试验。观察间抽后产液、产油量变化情况及能耗下降幅度, 制定出这三项指标合理范围内的间抽制度。
3.3 低压地区加强注水
对于低压区 (压力低于7.0MPa) 中的低产低效井的根本治理措施是加强区块注水, 提高地层压力。对于水井地层条件较差的井考虑实施压裂改造, 以改善吸水状况, 或者实施增压注水;而对于孤立井点, 我们考虑实施提捞采油, 一方面, 目前的地面设备可以再利用, 另一方面通过改变生产制度来降低损耗, 以改善经济效益差的现状。
3.4 与水井连通差
对于该类型低产低效井应通过注采系统调整来改变其水驱状况, 对于剩余油富集区通过补钻新井来完善注采关系, 不能通过注采系统调整治理的, 可以考虑应用微生物吞吐采油。
4 结语
4.1 低产低效油井的成因较多, 不同成因的油井应采取不同的治理措施
4.2 通过采取不同治理措施, 可有效减缓低产低效油井比例的上升速度, 但低产低效井的治理是一项长期工作, 需要不断探索努力。
摘要:葡萄花油层储层属于低渗、低产、低丰度的“三低”油藏, 由于低渗透油田的客观地质特点, 造成了开发过程中的诸多突出矛盾。在遵循“精细水驱、分类研究、分批治理”的原则下, 对敖南油井, 系统地分析了不同类型低产低效井的成因及潜力, 在此基础上采取了相应治理措施, 并对其效果进行分析, 探讨下步挖潜对策。
低产低效井 篇6
辽河油田产生低产低效井的原因众多, 如油层发育较差、高含水影响、水淹严重、泵况变差影响等。这些因素错综交融, 极大增加了低效井的治理难度。而且这些低产低效井比例逐年增大, 严重制约油田的有效开发。大部分地区已进入高含水开发期, 特别是老区, 大部分区块含水已高达90%以上, 高水淹低效区块较多;新的零散区块则由于构造复杂、储层物性差、油水关系复杂, 低产量低效区块较多。这些区块中由于差油层动用程度较低、水井欠注、油层较薄差动用程度较低、含水较高等原因造成的低产低效井, 均有较大的挖潜增效空间。另外通过治理水井, 周边的正常井也会受效增产, 带来一定经济效益。因此, 低产低效区块挖潜增效潜力巨大, 它的有效开发对于盘活油气储量资产, 缓解原油稳产压力具有重要意义。
2 常规管理模式的不适应性分析
(1) 常规油田管理方法过于模式化, 不能形成有效的治理常规油田管理方法简单。虽然老区扩编编制试采设计、开发设计, 拟定了油井各阶段的生产制度, 以及区块开发过程中编制了各时期的开发方案和制定了油井各阶段的生产制度。但由于大多数低产低效区块生产形势变化速度远高于普通区块, 而常规油田管理方法对生产制度的调整明显滞后于低产低效区块生产形势变化的需要, 从而导致区块内低产低效井数量逐步增加, 给油田的进一步开发带来困难。
(2) 治理常规问题油水井技术简单, 不能满足于低产低效井治理油田开发均希望用最小的投入得到最大的产出, 因此对于常规问题井的治理, 通常采用最常规的技术手段, 如普通酸液酸化技术、普通压裂技术、简单封堵技术等等。但由于低产低效区块地质条件复杂, 层间矛盾、油水井间矛盾较大, 常规技术手段已不能达到使复杂低效井增产的目的, 因此低产低效井需要更为先进、更有针对性的技术方法进行治理。
3 低产低效区块的精细化管理模式的探讨
(1) 突出生产管理的信息化, 寻找挖掘治理潜力低产低效区块地下、地面多重矛盾并存, 选择灵活、有效的管理方式是治理低产低效区块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以沟通和协作为主要手段, 加强科研部门与生产单位的有机结合, 使各项科研、生产信息组织化, 隐形信息显性化, 依据精准的信息精细管理, 动态跟踪, 科学调整, 充分挖掘治理潜力。
(2) 强化基层的基础管理, 提高资料录取精度加强油水井动态跟踪管理。为提高区块综合治理效果, 所在生产单位在加强日常管理维护工作的基础上, 要细化油水井资料录取工作。实行滚动监控, 加密资料录取频率, 及时收集第一手资料, 随时掌握生产动态, 为科研单位进行科学分析和调整提供可靠依据。完善资料管理流程。并指定单井资料承包人, 要求承包人每天必须跟踪记录承包油井液量、含水、油量等数据, 并及时、准确填写油水井报表。
(3) 强化措施管理, 优化油水井生产参数合理匹配生产参数。执行生产形势分析制度, 拓宽提液界限, 充分挖掘提液上产潜力。一是对沉没度较大, 产液量高的非高含水井, 及时换泵, 增强油井提液能力。二是进行降低液面界限管理, 对沉没度大于100米的非高含水井, 采取长冲程、慢冲次的调整原则, 调大生产参数, 提高单井日产液量。三是对沉没度连续三个月低于100米的油井, 采取降参措施, 恢复沉没度, 稳定地层压力, 确保油井供采协调。
调整间抽井间抽周期。遵循“动液面随生产时间下降、随关井时间恢复”的规律, 通过对低效井进行动液面和示功图连续监测, 寻找液面恢复阶段动液面的变化特点, 从而找到泵抽时间和关井恢复时间、泵抽产量与地层流量间的共同合理区域, 及时调整间抽周期, 确保间抽井产量保持相对稳定。
分类制定注水井注水方式。对部分欠注井采取分段异步周期注水。根据地层压力下降速度, 含水上升幅度, 确定周期注水的井点和停注时间, 对物性相同或相近的油层组合在井间或层段间进行交替注水, 改善欠注井注水量和液流方向, 确保地层压力平稳。
加强措施井监督管理。对压裂、酸化和三次采油等增油增注降水的措施井, 在措施方案设计、现场施工监督、施工验收、跟踪效果评价等方面完善管理流程。加密录取措施井示功图、动液面、泵效等资料, 根据注水量、注水压力、含水变化情况、产液量、产油量等数据, 对措施井进行措施效果跟踪对比, 进而优化油井生产参数, 延长措施井有效期。
(4) 引进先进工艺技术, 提高治理水平针对低产低效成因, 选择恰当、有效的先进技术是成功治理低产低效区块最有力的保障之一。结合区块特点不断探索和研究, 抓住导致产生低产低效区块的“注、采”两方面矛盾, 以“生产一线普查、地质勘探确认、工程技术跟踪、全面有效治理”为原则, 结合自身特点, 合理选择治理技术, 为低产低效区块治理提供技术保障。
4 结语
经过低产低效区块的精细化管理的实践, 低产低效区块的工作人员均转变了思想, 责任意识明显增强, 低产低效区块的各项开发指标均得到好转, 开发形势得到较好改善。水驱控制程度增加, 油井受效效果好, 通过各项治理措施及注水调整, 日产油小于1吨的低效井下降30%左右。平均单井日产油量增加0.5吨, 层压力上升了0.2MPa。产量递减、含水上升速度减缓。经济效益明显。
摘要:辽河油田经过近40年的勘探开发, 老区进入了整体注水开发, 区块生产矛盾突出, 后期调整困难, 剩余油分布零散, 寻找挖潜方向难度大。部分老区存在着油层薄、钻遇率低、丰度低等问题, 动用难度较大。因此低产低效区块逐年增多。所以必须转变观念加大低产低效区块的治理力度, 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 形成指导低产低效区块开发的科学管理模式, 才能实现低产低效区块的有效开发。
关键词:辽河油田,老区,低产低效,注水,综合治理,精细化管理
参考文献
低产低效井 篇7
关键词:温室,低产,低效,成因,对策
设施农业作为朝阳市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农民脱贫致富的首选项目, 自2010年实施新增100万亩工程后, 建设规模和效益都实现了飞跃发展。截止2012年末, 全市设施农业总面积达到了12.33万hm2, 蔬菜产量490万t, 产值实现了141亿元, 仅此一项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500元。尽管朝阳市设施农业总体效益不错, 但是棚室间效益却很不均衡、悬殊较大, 这将是阻碍设施农业发展的一大问题。通过多年来对朝阳市设施农业的管理调查研究, 现将低产低效菜棚产生的原因及改进措施总结如下:
1 造成日光温室低产低效的原因
1.1 日光温室设计建造结构不合理, 影响了作物本身的生长发育
一是棚室建造方位不正确。这种原因造成的低效益棚一般都是发展较早的老棚, 由于当时的技术服务力量较薄弱, 有的地区农民建棚缺乏技术指导, 温室的建造方位出现了偏差, 使冬季原本有限的日光透入棚内的日照时数更短, 造成作物生长发育不良, 产量低。二是墙体结构不佳。如墙体不够厚, 保温能力差;举架不够高, 日光透射率低。故2个不合理因素很大程度地影响棚内作物的生长发育, 造成低产, 从而直接影响经济效益。此外, 如若棚膜的保温透射性不好或早苫等覆盖物的保温能力弱, 也将会对作物的生长发育及产量效益产生一定影响。
1.2 日光温室茬口安排不合理, 延误产品最佳上市期
如朝阳市的北票的番茄主产基地, 日光温室为一年两茬生产, 而下茬番茄的生产茬口为12月份定植, 3~6月份产品上市, 正好错过了春节前后蔬菜价格的高峰期, 使经济效益没有达到最大化。这种茬口因当地农户20余年的种植习惯以及思想观念保守, 至今仍未有多大调整和改善。
1.3 农户自身素质及思想观念保守, 制约了蔬菜效益的提高
与农业发达地区相比, 朝阳市农民的思想观念仍显落后, 农户旧习惯难改, 新观念难接受, 造成蔬菜效益低下。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一些农户依然沿袭着露地蔬菜粗放式生产方式进行栽培管理, 造成作物产量不高, 如大水漫灌浇水、不疏花疏果、不及时整枝打杈等。二是主观思想保守, 目光短浅, 对一些高新技术生产设施设备只看眼前投入, 不讲究收益, 如膜下软管微喷技术、秸秆生物发应堆技术等。三是自身懒惰, 对经济效益要求不高, 容易满足, 不接受增产增收的高效模式, 如后墙种豆角、立体套作等高效增收模式。
1.4 技术服务力量小且不均衡, 先进技术不能全面广泛普及
全市12.33万hm2的设施农业紧靠500名左右技术人员服务, 技术员极其匮乏, 且分布不均衡。如境内的7个县市区, 北票凌源喀左县技术服务队伍相对较大, 技术人员水平相对较高, 这3个县内的温室效益都较高, 平均667m2效益能达到4~5万元;而其它县区技术服务体系基本是“线在网破”, 从县到乡服务力量都极为薄弱, 根本无法保证技术服务, 尤其是温室零散稀少和偏远的乡村, 农民很难接收到先进的技术信息, 只能自行摸索随心所欲种植, 效益自然较低。
1.5 无大型蔬菜批发市场, 产品销路狭隘
境内仅北票和凌源有3处专业的大型蔬菜批发市场, 离市场较近的周边农户相对信息灵通, 产品交易方便, 销售畅通, 效益较高。其它县区因无市场或离市场较远, 大部分蔬菜产品只能靠外地客商前来拉运, 或是依托极少的订单农业和当地的合作社进行销售, 价格受限, 不能达到高效生产。
2 改进措施
2.1 加速旧棚改造步伐, 优化温室建造结构
良好的设施条件是打造高效的设施农业的基础, 因此, 政府部门应该把旧棚改造视为新建棚纳入推进设施农业规模发展的任务指标, 并给予一定的补贴, 以加大旧棚提升改造步伐, 将原有的低矮、薄墙体和竹木结构的老旧棚、简易棚逐步改造为高举架、厚墙体、大跨度的优型结构温室, 从基础上清除硬件设施这些客观因素对效益提高产生的影响。
2.2 根据市场合理安排茬口, 做好内部结构调整
要及时广泛了解市场信息, 合理安排茬口。尽量把蔬菜产品的盛果期安排在市场蔬菜需求期, 以最大程度地获取经济效益。目前朝阳市90%以上温室种植的是蔬菜, 风险性较大, 一旦蔬菜价格下跌, 设施效益就会严重受损, 因此, 建议设施农业在继续以蔬菜为重点发展的同时, 要注重多样化发展, 逐渐加大向花卉、食用菌、水果等高效益结构发展, 降低蔬菜产业比重, 规避市场风险, 以确保和提高设施农业整体经济效益。
2.3 加强技术服务体系建设, 加大农技推广力度
与不断壮大的设施产业相比, 加强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已迫在眉睫, 因为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技术服务队伍是设施农业获得高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因此, 应该加紧技术队伍扩建, 增编扩员, 广泛吸纳高素质的大中农业院校毕业生和招聘实践技能较强的农民技术员, 深入生产一线, 为农户进行技术指导。同时要加强科技培训, 不断提升农技人员的服务水平, 使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快速深入农户广泛应用, 提高设施经济效益。
2.4 提高产品质量档次, 从源头把好质量安全关
加大对农户从常规栽培技术向无公害标准化生产的引导, 加强从应用新品种到整个栽培管理病虫害防治、肥料和农药的使用监管, 从源头控制好投入品的使用, 确保生产出高质量的蔬菜产品。此外, 还要加强产品采后的分级加工和包装上市, 争取国内外质量标准认证, 注册商标品牌, 提高产品档次及知名度。
2.5 加快市场建设, 拓宽产品销售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