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效现状

2024-11-07

低效现状(共12篇)

低效现状 篇1

课堂小练笔低效现状

课堂小练笔开辟了阅读和写作的通道, 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把练笔辐射到阅读课上, 已成了语文老师的共识。然而, 写虽然挤进了课堂, 效果却不容乐观, 不少语文课是每堂一练或每课必练, 但练来练去, 学生的表达能力却没有什么提高, 小练笔走向了低效、无效甚至负效的困境。

1.笼统空泛的总结性练笔, 画蛇添足。

不少教师都喜欢在教学即将结束时安排总结性小练笔:课文学完了, 你想对主人公说些什么?或者, 读了课文, 你有什么感受?这类总结性练笔笼统空泛, 学生写的大都是不痛不痒的套话。例如,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中, 教师用临下课前的两三分钟时间, 安排了如下小练笔:“鲁迅先生的高尚品质深深地打动了我们, 此时此刻, 你心中一定有许多话想对他说, 请用几句话写下来。”以下是几位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

鲁迅先生, 您真伟大!您为自己想得少, 为别人想得多, 您憎恨旧社会, 同情劳动人民, 人民永远热爱您!

鲁迅先生, 您心中总是装着别人, 唯独没有自己。病重时还三更半夜地写文章, 您是多么伟大啊!

鲁迅先生, 您心中时刻装着劳苦大众, 您永远活在劳动人民心中。

……

这类总结性小练笔重形式, 轻实质, 成了走过场。首先, 学生写的大都是课堂上回答、交流时说过的话语, 无论是学生的思想认识, 还是笔下文字都没有什么提升;其次, 由于没有明确的目标指向, 再加上时间仓促, 学生只能泛泛而谈, 写的都是干巴巴的、空洞的套话, 教师点评时也只是含糊地予以肯定。再者, 由于经常做类似的小练笔, 已没有挑战性, 学生无需思考, 随便写两句就能交差, 大多数学生都应付了事, 练与不练没有实质上的区别, 学生只是在原地徘徊, 难以获得一种进步感。

可见, 那种仿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你想对主人公说什么”或“你明白了什么”之类的总结性小练笔, 常常是个摆设, 既没有挖掘出文本意蕴, 也没有“反哺”文本感悟, 更没有活化学生的言语心智, 学生既没有得“意”, 也没有得“言”, 更谈不上表达方法的迁移, 这种小练笔可以说是画蛇添足。

2.“套公式”似的仿写, 机械僵硬。

仿写是常用的练笔方式, 用得好, 能帮助学生内化语言, 盘活言语图式。但仿写中也出现了不少“套公式”的现象, 如《落花生》的课堂上, 教师安排了一个小练笔:“仿照课文的写法, 选择你身边的一种事物, 想想, 你领悟到什么道理, 并写下来。”应该说, 让学生学习文章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 是很有必要的。但练笔的情况却让人大跌眼镜, 班上竟然有50%左右的习作都成了《落花生》的翻版, 文中都出现了爸爸妈妈、弟弟妹妹等, 而且感悟的道理都是以一家人对话的形式表达出来的, 简直就是在套公式做数学题。执教老师也疑惑了, 难道就不该让学生去仿写?可课后明明安排了相关的小练笔啊。

其实, 问题不是该不该练, 而是教师该怎样作适当的指导。就以上例子来说, 教师抛出小练笔后, 就不管不顾了。“仿照课文的写法”这几个字, 一方面, 禁锢了学生的思维, 让他们跳不出文本的窠臼;另一方面, 学生又觉得无从着手, 仿写课文, 到底仿什么?仿到什么程度?教师都没有作相应的指导。

3.随意而为的想象性练笔, 节外生枝。

想象性练笔能充分激活学生生活与情感的积淀, 对文本意蕴作深层次挖掘, 将作者隐而未发的意思表达出来, 让文章更饱满。但是, 教师在设计想象性练笔时常常任意而为, 有的没有找准空白点, 成了无效、负效的练笔, 有的练笔时机不恰当, 影响了教学进程。

例如, 《草原》第一自然段的教学中, 学生感受了草原辽阔美丽的景色后, 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想象性练笔:“如果你来到这美丽的大草原, 你最想做什么?请用几句话写下来。”从练笔的情况看, 学生思维的确活跃, 有的想在草原上骑马, 有的想纵情高歌, 有的想画下草原美景, 有的想在草原上拍照, 有的想在草地上打滚, 有的想吃烧烤……学生欲罢不能, 心思早已跑出了课文之外, 像脱缰的野马, 怎么也收不回了, 接下来的教学可想而知。

这不能不说是练笔惹的祸。首先, 此处小练笔的题目本身就值得商榷。本文的学习目标是引导学生感受充满诗意的草原风光和民族风情, 品读文章的优美语句, 体会文章的表达方法。而这一练笔, 完全游离于课文学习之外, 偏离了文本内容, 脱离了课文语境, 既没有加深对文本的感悟, 也没有内化表达方法, 纯粹是为想象而想象, 为热闹而练笔。学生的思维信马由缰, 课堂是热闹了, 可热闹有余, 思考不足, 不但无助于课文的学习, 反而节外生枝, 影响了课堂教学, 成了负效的练笔。

对策探究

让文本言语得以“增值”, 表达方法得以迁移, 言语技能得以提升, 是小练笔的真正目的, 也是语文教学的本源旨归。所以, 小练笔要有明确的目标和精准的训练点, 为什么练、练什么、该怎样练, 教师心中都要非常明了, 并且要选择好练笔的时机, 进行有效的指导, 让每次小练笔都能在学生原有的表达水平上有新的提高, 而不是简单的重复。

1.根据文本核心价值, 精心选择练笔内容。

随文练笔应致力于学生的语言发展, 阅读教学中是否有必要练笔、该练什么、怎样练, 并不是任意而为的, 而是由单元教学目标和文本核心价值所决定的。教师应依据教学目标和文本特点找准训练点, 找准学生语言发展的生长点, 让练笔有的放矢, 才能实现习得语言和内化表达方法之目标。

例如,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六年级的一篇精读课文,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感受鲁迅先生的崇高精神, 学习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该文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和神态描写来展现人物的美好品质, 因为是以小孩的口吻叙述的, 学生较容易学习内化。结合文本特点及学生写作实际, 可设计如下两个练笔点:第一, 伯父笑谈“碰壁”时的语言描写生动风趣, 说话提示语的位置灵活多样, 其中还巧妙地融入了说话者的动作和神态, 是一个非常经典的对话片段。针对学生写作时往往不注意灵活运用提示语的现象, 此处可设计小练笔, 让学生也写一个生活中的对话场景, 要求通过对话来表现人物特点, 并灵活地运用提示语。第二, 伯父和爸爸救助车夫的片段中, 对人物的动作描写细致具体, 学生平时习作就缺少这样的细节描写, 教师可针对性地设计小练笔, 让学生结合平时观察到的一些场面, 如做家务、运动项目、游戏活动、才艺展示等等, 学习本片段的表达方法, 把人物的动作具体细致地写下来。

2.针对学生思维盲区, 巧妙搭建练笔“支架”。

写作是一项复杂的心智活动, 如果教师将小练笔抛出后, 没有及时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生活积淀, 没有帮助学生跳出文本的束缚, 学生思维受文本的影响, 就会出现“套公式”的现象。因此, 教师不但要深入研究课文的语言特色, 发掘有仿写价值的语言范式, 还应帮助学生找出仿写规律, 并进行有效的引导。

例如《白杨》的课后小练笔:“写几句话, 夸夸像课文中的爸爸那样的祖国建设者或保卫者, 可以用上‘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等词语。”要写好这个小练笔, 关键是要对边疆建设者的生活环境和工作情况有一定的了解, 否则, 学生写出的东西就可能苍白无力、空洞无物。因此, 教师要适时补充边疆建设者的相关文字资料和图片影像资料, 让学生较为全面地了解边疆的艰苦生活和劳动环境, 加深对建设者们无私奉献的理解, 感受他们开发西部的壮志豪情, 学生有感而发, 就能写出生动鲜活的文字来。

再如《威尼斯的小艇》中描写小艇样子的片段非常精彩, 虽然只有短短的60来个字, 但语言生动, 节奏明快, 采用列数字、比喻等方法把小艇的样子介绍得形象生动, 流露着作者对小艇的喜爱之情。教学中, 可设计相关的小练笔, 让学生学习这段的写法, 写写自己喜爱的一种事物。如果教师不作任何指导, 学生就容易出现两种无效的仿写。一种是完全照套书中的句式, 如, 我的文具盒有二三十厘米长, 又扁又平, 有点像……又像……还像……另一种是完全抛开文章的表达方法, 只凭自己的意愿写了一个片段而已, 基于过去的水平, 笔下的文字没有质的提升。为避免出现这两种现象, 教师应找准指导的切入点, 首先要引导学生揣摩其中蕴涵的表达规律, 作者之所以能将小艇的样子写得这样生动形象, 是因为作者细致观察, 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描写, 并灵活运用列数字、比喻等表达方法, 把喜爱之情融入其中。接着, 再作相应的拓展:把事物的特点写具体, 还可以采用哪些表达方法?这样指导, 能让学生拨云见日, 既帮助他们把握了写作规律, 仿写时有了抓手, 又使他们走出了文本的束缚。

3.顺应学生学习心理, 恰当把握练笔时机。

小练笔虽然姓“小”, 同样是一种写作, 如果学生没有表达冲动, 教师生硬地在阅读教学中插入一个小练笔, 人为地割裂了教学过程的流畅性, 破坏了和谐的阅读场, 不但收不到预期的练笔效果, 还会影响正常的阅读教学, 得不偿失。所以, 小练笔要把握恰当的时机。高效的练笔应练在学生思维最为活跃、情感不断迸发、情意和谐共振之时, 让小练笔在阅读中自然生发出来, 实现读写结合的最优化, 最终达到内化语言、迁移表达方法之目标。

例如《老人与海鸥》前半部分教学中, 学生为老人对海鸥的深情所感动, 对老人与海鸥交流的场景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教师可趁热打铁, 针对文章对老人与海鸥说话的情景写得较简略这一空白点, 设计如下小练笔:“请结合文中海鸥的名字和当时的情景, 展开想象, 老人还可能怎样呼唤海鸥?还可能怎样与海鸥说话?把当时的情景写下来, 注意把老人与海鸥的深厚感情表达出来。”这一练笔, 练在文本的空白点上, 练在学生的兴趣点上, 最终落在单元的训练点上, 学生有话想写, 有话可写, 可以从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进行个性化的思考与表达, 文本情、学生情和谐共振, 学生笔随心动, 兴趣盎然地投入到练笔中, 实现了阅读与写作的有机交融。

低效现状 篇2

浅议重点生态公益林中幼龄林抚育及低效林改造现状及前景

作者:赵凤杰 李延民

来源:《新农村》2012年第13期

近年来,国家对林业建设非常重视。启动实施了六大林业工作目标,加大了造林绿化力度,加快了国土绿化进程。但是,林子越多,抚育的任务越重。目前,我国现有人工林面积0.47×108hm2,其中林分面积0.31×108hm2,中幼龄林面积0.26×108hm2,占林分总面积的84%,形成了以中幼龄林为主体的森林资源分布格局,这些中幼龄林都亟需实施抚育间伐。长期以来,由于多种原因,经营主体开展中幼龄林抚育及低效林改造积极性不高,使得中幼龄林抚育与低效林改造成为林业工作最薄弱的环节,森林结构和质量问题十分突出。主要表现是纯林多,密度大。全国以马尾松、杉木、杨树为主的人工纯林占全国人工林总面积的58.8%,混交林仅占7.9%。有的人工林分每公顷密度高达15000株以上,既严重影响林木正常生长,增加了森林火灾和病虫害隐患。全国每年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达800×104hm2,森林火灾频繁,火险等级提高,灾害加剧。其主要原因是大面积林分密度大、结构差的森林不能得到及时抚育。

中幼龄抚育及低效林改造是培育森林的重要措施,也是林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从2005年开始,我国开始在东北、东南沿海、中南、西南等森林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实施国家重点生态公益林中幼龄林抚育项目,以优化生态公益林林分结构,提高森林质量和效益。重点实施地区包括北京、河北、黑龙江、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广东、广西等23省(自治区、直辖市)、四大森工集团的37个县(局)。

全国计划安排中幼龄林抚育1.69×104hm2,单位面积投资标准1500元/hm2(100元/亩)。国家投资主要用于除草割灌、定株修枝、抚育间伐、间伐物运输、林地清理、作业设计、检查验收等方面,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适当提取一定比例资金用于作业设计、检查验收。主要任务是对过密、过纯的国家重点生态公益林进行有效抚育。对过密、过纯的国家重点生态公益林进行有效抚育,旨在优化林分结构,提高林分质量,培育健康森林,防止森林火灾、病虫害发生,使森林生态、经济和社会统合效益得到正常发挥,促使林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物理课堂高耗低效现状及解决策略 篇3

【关键词】物理课堂;高耗低效教学;巧问妙答;合作备课

在物理教学中,有效的课堂教学可以全面提高物理教学活动的质量,促进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全体提升,因此,对于教师而言,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个永恒的话题。然而,在现实的高中物理教学中,教材的新旧更替,教学要求与时俱进不断变化;教师个人对教学内容理解差异;学生过去知识掌握程度不同等等诸多因素造成高耗低效课堂教学频频发生。由于低效课堂的影响,学生在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形成等方面遇到了很多的困境。因此,作为教师,一定要了解物理课堂教学中的高耗低效症状,采取有效措施来解决低效课堂的问题,打造低耗高效物理课堂。

一、物理课堂中高耗低效教学的症状表现

1、不重视学情分析

新课程改革以来,学生不再是课堂教学的旁观者,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课堂教学的主动参与者,是知识规律的探索者。课堂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式的选择、教学策略的运用等都要围绕着学生的实际来进行。因此,在开展课堂教学之前,教师一定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学情分析,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学习态度等,然后采取行之有效的对策。然而,如今很多教师偏偏容易忽视这一重要环节,只懂得机械地按照教案进行教材内容的复制,从而使得教学活动脱离学生的实际,影响了教学的效果。例如,在讲到“欧姆定律” 一节的内容时,按照教材上的编排,在探究“小灯泡伏安特性曲线”时采用分压式电路来改变小灯泡两端的电压。虽然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过电路的基本知识,但是到了高中阶段以后,大部分学生对这部分的知识已经遗忘了,而且分压式电路的原理对于大多数刚学习高中电路内容的学生来说难度都偏大一些,如果教师直接照搬教材上的内容,而不注意对初中相关知识进行回顾,势必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相当大的困难,降低教学的有效性。

2、表面形式的课堂互动

新课改理念特别强调课堂师生的互动性。教师也正在努力改变传统的教师一言堂,想尽各种方式与学生进行课堂上的互动,然而,有些教师片面理解新课改的精神,过多的强调形式上的互动而缺少实质性的内容。例如课堂提问,在新课改实施之前,教师在课堂上可能很少会问问题。而新课改实施后,课堂教学变成问题大本营,问题设置零碎繁多,内容浅显,没有思考价值。这种表面上“一问一答”的师生互动不但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反而会使得课堂教学陷入高耗低效的地步。

3、课堂演示实验虚拟化

新课改对各学科的课时做出很大调整,用于物理教学的时间相对减少。在物理课堂教学中,相较于语言讲授,课堂实验需要介绍实验原理,演示操作步骤,数据处理,往往会占有更多的课堂时间,为了节约课堂时间,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有些教师就干脆用讲实验的方式来代替做实验。要知道,与语言讲授相比,用实验的手段来呈现物理知识,可以使得知识变得直观具体,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知识,但是如果教师用讲实验的方式来加以替代,这样,就会剥夺学生直接观察的机会,造成学生在理解上的困难。因此这种看似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的讲实验反而使得课堂教学陷入了低效。

二、解决高耗低效课堂症状的策略分析

1、重视在课堂教学前备学生

备课是实现有效课堂的前提条件,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不但要备知识、备策略,更重要的是还要备学生。在开展课堂教学之前,教师要通过学生的听课反应、作业完成情况、考试成绩、课后谈话等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了解,这样,在了解的基础上制定与学生特征相适应的教学计划,在具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指导下,课堂教学实现有效教学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例如,在讲到“欧姆定律”时,考虑到学生对初中阶段有关电路的知识已经发生了遗忘,那么在讲新课之前,教师就先带领学生一起回顾一下初中阶段的相关知识,然后从学生比较熟悉的限流式电路进行切入,然后再利用演示实验的方式逐渐过渡到分压式电路,这样,就可以有效降低学生的思维难度,提高学习的效果。

2、重视教师间合作备课

教师间合作备课是打造高效课堂的重要保证。课堂教学中,新内容的引入,知识点的呈现方式,问题的设置,教师分析释疑的方法等等都是因人而异的。备课组教师间合作备课,畅谈教学方法和教学体会,讨论各种教法的利与弊,集众人之长形成优质高效的教案。然后,每个教师再根据本班学生的具体情况稍作修改,形成适合本班学生的导学案。如此操作,何愁没有优质高效的课堂呢?

3、重视课堂中的巧问妙答

在课堂教学中,问答是师生之间进行互动的有效途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课堂问答越多越好。课堂上问题设置太简单,缺乏深度,学生容易麻木,不会积极思考;问题设置太难,超过学生的思维深度,学生会失去兴趣,放弃思考。教师的解答强调精辟,能够替学生解开谜团。过于啰嗦会使学生分不清主次,缺乏独立思考的空间。一般来说,在进行课堂提问的时候,上新课之前的提问可以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维活动的目的,在课中讲到重点难点知识的时候进行提问可以加深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新课结束后的提问则更加侧重对知识的总结和知识掌握情况的检测。这样,在课堂教学中,巧问妙答才能促进师生之间形成有效互动。

3、重视课堂演示实验

物理学科是一门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学科,物理实验不仅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其重要的教学手段。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重视课堂演示实验的开展。“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很多时候用很多语言都无法表述清楚的知识,一个简单的演示实验就可以瞬间解决问题。例如,在讲到“平抛物体的运动”,教师就可以在讲课之前用玩具小手枪或者用手平抛一个物体来进行平抛运动的实验演示,这样,可以瞬间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起一个平抛运动的感性认识,从而为接下来的教学活动打下基础。

总之,有效课堂教学是保证素质教育目标实现的前提。江苏省实施“五严”规定,物理学科的教学时间进一步减少。作为教师,一定要在物理课堂教学中避免高耗低效式教学,打造优质高效课堂,将新课程理念融入到每一节物理课,确实提高每一个学生的三维素质。

【参考文献】

[1]张兴莉.让低效教学行为远离高中物理课堂[J].新课程导学,2011年第35期.

[2]张平.物理课堂教学中的“低效”现象透视[J].云南教育(中学教师),2008年12期.

[3]顾振兴.物理课堂低效现象的批评与思考[J].试题与研究·新课程论坛,2011年第22期.

思想政治课教学低效现状之思考 篇4

思想政治课是以思想教育为主的德育课, 其主要目的是通过课堂教学, 使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提高对各种社会问题的分析和判断能力, 从而提高思想政治素质, 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所谓教学低效是指教学效率不高, 学生不能完全接受和领会教师传授知识的内容。学生不会将掌握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 进而也影响到了教师教学的热情。具体地说, 主要表现为学生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积极性都不高。从学生的角度看, 主要是在政治课堂上大多数学生只是象征性地把教科书拿出来, 但实际上听课的人却寥寥无几, 而一到考试的时候所有的弊端都暴露出来, 背什么会什么, 学生根本不会应用理论知识。试想这样的课堂持续下去怎能高效。另外我们从教师的角度看, 面对这样的学生, 面对毫无反映的学生时, 哪个教师还会有教学的热情与激情, 只有悲哀与叹息。所以, 一些政治教师也只好随波逐流, 不深入挖掘教材, 不分析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 不去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只是机械性地把每节政治课的知识点表述清楚, 不追求教学效果的提高。长此以往造成了政治课的恶性教学循环。难道政治课教学只能这样进行到底吗?当然不是!政治课教学低效的原因究竟在哪里呢?

二、思想政治课教学低效的原因分析

课堂是获得精神财富的最好地方, 也是提高思想政治素质的最好方式。但长期以来, 由于各种原因, 政治课的课堂给人的印象就是满堂的大道理, 乏味无聊, 缺乏适用性。教师往往在讲台上口若悬河、口沫横飞, 而讲台下却是毫无生气、毫无反映, 表情木然的学生。我想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先来分析原因。

(一) 从教师的主导作用分析

在教学过程中, 我深深的感受到了, 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 教学本应是为学生服务的, 教学就应该以学生的需要为中心。而在我们的教学中, 教师只顾自己的表演, 而忽视学生在想什么。教师只从理论、教材和自己的思维出发, 而忘记了学生的真实存在。如备课不备生、对相关学科知识牵引不到位等情况屡有发生。

(二) 从学生的主体地位分析

在教学活动, 对教师来说是教的活动, 但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学习活动。学习是学生自己的认识活动, 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生, 要靠学生自己学, 自己来完成这项任务。任何人不能代替学生学习。而大多数学生都认为政治课是一门上课时划一划, 考试前背一背的副科、小科, 对于提高个人能力并无多大的作用, 所以学与不学一个样。还有些学生认为政治课就是死记硬背一些马克思主义理论, 听与不听一个样, 早就过时了。学生的偏见思想及学生的学习动机、内容、目的不明等因素的影响, 使学生学习兴趣不浓, 造成教学效果低下。

三、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的策略

教学是一门艺术, 它没有固定的模式和套路, 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寻找最有效的方法和手段。思想政治课教师必须博古通今、博采众长, 广泛学习和借鉴其他学科和领域的新信息新成果, 不断的充实自己和完善自我, 做一个知识型和能力型相结合的新型教师, 从而能够极大的调动学生对政治课学习的兴趣。同时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会调查研究, 收集信息, 自主探究, 在实践中感悟和体验。我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教学方法的总结和归纳, 逐步形成了以知识为载体, 以思想为指针, 以情感为桥梁, 以形式为纽带的愉快教学法。通过实践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 构建情感桥梁, 用真情增强政治课的吸引力

作为政治教师, 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效率, 必须树立正确的师生观,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对老师的亲切感。让学生和教师做到心与心的交流和沟通必定能增进师生间的情感, 使学生的心理活动处于最佳状态, 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政治课堂教学氛围。同时也可以提高政治教师的号召力和影响力。我想教师只有了解学生, 贴近学生, 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建立起相互信任、尊重的良好关系, 使教师对学生有“向心力”, 学生才能亲其师, 信其道, 乐其道。

(二) 思想指导行动, 加强学生对政治课的重视程度

作为政治教师, 必须从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偏见思想入手, 分析政治课教学低效的症结, 这样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是政治课教学的核心内容, 以达到学以致用。因为只有学生对政治课有了正确的认识和理解以后, 其学习思想政治的积极性才得以调动起来, 学生真正才会感受到了政治课的乐趣、政治教师的魅力, 只有这样, 才能使政治课的教学效果得到提高。

(三) 事例鲜活, 以生活化、典型化的事例说明问题

教师在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学指导的同时, 还要考虑教学的内容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有意识地让学生用学到的理论知识来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同时更重要的是举例时应尽量说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事例。因此, 教师除了掌握所教的学科知识以外, 还应该注意学习有关学科的知识, 广泛地阅读实事新闻、科学、技术和文艺读物, 掌握一定的文娱、体育等方面的前沿新闻和动态。政治教师还要全方位的扩展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只有这样, 才能更快地提高教学质量, 使政治课的教学内容丰富多彩, 耐人寻味。

总之, 作为思想政治课教师, 只有坚持不断的理论学习, 加强自身的文化素养和教学能力的提高和培养, 才能正确把握和实现政治课教学的目的;只有坚持教师为指导, 学生为主体, 密切配合, 才能实现教和学的真正统一;只有在教学中勇于实践, 大胆探索, 常教尝新, 才能达到思想政治课教学胜利的彼岸。

参考文献

[1]魏丽萍.浅谈政治教学艺术[J].山西大学附属中学政治教研组, 2002.

[2]郑杰.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J].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3]许坚.政治课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桂林市第一中学政治教研组, 2005.

低效行为自查报告 篇5

当阳市雄风小学付华

本人针对教学中存在的“流于形式,忽视实质,缺乏实效”的现象,分析和归纳了产生低效的五大原因,并提出了整改措施。

一、原因分析

1课堂导入低效

有时课堂导入时间过长,内容复杂,喧宾夺主主次不分。

2课堂提问低效

有的提问没有指向性,摸棱两可甚至南辕北辙误导学生。

3课堂点拨低效

教师的点拨不够准不够精,造成理解感悟不够深刻。

4练习设计低效

有些练习设计,目的不明确,为练而练,有走过场之嫌疑。

5辅导学生低效

对于差生关爱不够,辅导不细,效果不佳。

二/、整改措施

1,简化课堂导入

力争做到导入简单明了,切忌冗长拖沓,力求简约不简单。

2精化课堂提问

提问要斟酌恰当,逻辑更严密,语言更简练。

3深化课堂点拨

吃透教材,学会倾听,理清教学思路。既要肯定学生,也要引导学生向正确的理解逐步迈进。

4优化课堂练习

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提高练习设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5耐心辅导差生

低效现状 篇6

作文教学真的就无章可循吗?我觉得如果能够彻底弄清楚当前作文教学高耗低效的成因并对症下药,改进作文教学的方式方法,作文教学一定能够迎来“柳暗花明又一春”。那么,当前作文教学高耗低效的原因到底在哪里?又该采取什么对策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去分析。

一、学生方面

1.学生阅历浅薄,生活面狭窄,对生活缺乏感受

经验和阅历是人生的宝贵财富,许多文化程度并不高的人能成为杰出的作家,正是由于他们丰富的阅历为其写作提供了不尽的宝藏。然而学生由于年龄小,而且常年生活在近乎封闭的学校环境中,天天过着教室、宿舍、餐厅三点一线的单调生活,严重限制了他们思想的全面健康发展。

生活本应是充满阳光的,枯燥、机械化的生活必然影响学生的思维,使他们缺乏独到的见解和感受,从而造成作文立意不奇、选材不新、语言乏味的现象。因此,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充分利用节假日走向社会,合理利用网络资源去了解社会,把生活的“活水”引入到作文教学中来。我们要大胆地实行开放式的作文教学,让学生在生活中挖掘作文的丰富源泉,做到“生活语文化,语文生活化”,让作文教学和社会生活紧密结合起来。

2.学生的观察、体验、思考不够,缺乏发现美的眼睛。

不留心观察,对外界事物就会视而不见,头脑里就难以留下深刻的印记,写作就没有材料;不用心体验就缺少感动和感受,写作就难以产生真情;不认真思考就难以产生联想和想象,写作就像断翅的鸟儿难以飞得更高。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没有感动、感受和发现就不会产生思想感情,也就不会产生写作的欲望,没有写作的欲望,硬着头皮去挤牙膏,又怎么能产生高质量的文章?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必须让学生走出校园,走进大自然,亲近自然,体验自然的美。这样就能够丰富写作素材,点燃学生的创作激情,唤起他们内心的写作欲望,从而写出文情并茂的佳作。

3.阅读不精,语感不强,积累不够

读是写的基础,读和写是密不可分的。古人把行万里路和读万卷书同样作为人生的阅历,可见读的重要性。可是现在的学生在学校往往陷于题海不能自拔,回家后又被作业压得抬不起头,有的家长和教师还把报纸杂志等视作“洪水猛兽”,禁止学生阅览。久而久之,阅读成了学生奢侈的想法。

閱读的缺乏直接导致词汇积累不足,语感培养不够,这样学生作文中出现词汇贫乏、用词不当、语句不通就是正常现象了。所以,教师要把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同时要教育家长多给孩子买好书,并督促孩子认真阅读。

4.写作训练不足,题目布置盲目,缺乏训练的系统性

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只练不学不行,只学不练也不行,学生写作中存在的问题只能在写作中慢慢纠正。现在作文教学中规定的每周一次的作文,其训练量是远远不够的,甚至有的学校连这样的训练也难以保证。

我觉得要想避免盲目性就应当在学期初制定作文教学计划,同时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动笔练习的机会,例如,周记、日记、摘抄、说明书、总结反思等等。只有多动笔,学生下笔才能运用自如。

二、教师方面

1.重课文教学、轻作文教学

现在由于升学考试的压力,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忙于赶进度、做练习,而在作文教学上投入的时间越来越少,很多平时的作文课都成了摆设。再加上作文批改、讲评都占用太多的精力和时间,效果却不明显,所以许多教师不愿意自讨苦吃,作文能少写一篇就绝不多写一篇。另外,有的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往往只是泛泛指导几句,就开始让学生闭门造车,作文后也不能及时批改,这样下去学生怎么不对作文失去兴趣?

面对这样的状况,我认为作文教学应从语文教学中剥离出来,由专门的写作经验丰富的教师来单独上作文课,学校每学期要多举行作文教学的观摩公开课,保证作文教学的质量。

2.重理性、轻感性,不注重审美体验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作品美文众多,自然美、人文美、社会美、人格美异彩纷呈。这些文章能使学生的情感性格等各方面得到熏陶、升华,并在美的体验中不自觉地进行心灵的洗涤、灵魂的净化。

但是,在教学中,有的教师只是照搬教参,服务应试,把课文的欣赏变成了搜寻知识点、挖掘应考元素的过程,把完整的课文分析得支离破碎,使语文学习变得索然无味,也挫伤了学生的学习和写作兴趣。因此,在教学中必须要加强引导学生对文章美的感受。教师要精心设计导语,讲解要绘声绘色,板书要美观巧妙,让学生耳目一新。

3.作文教学命题、指导、批改、讲评等环节教法陈旧,难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目前作文教学基本上是按照命题、指导、批改、讲评四步法去组织实施,这样固然容易实施,但常此以往难免让学生感到乏味,写作的活力也将会受到扼杀。因此,必须对作文教学的各个环节实行改革创新,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命题要避免单一机械,要多种形式结合;指导要改变教师一言堂的形式,变成师生共同讨论,让学生充分参与其中;作文批改要尝试让学生自批自改、小组互评等方式。

总之,作文教学的各个环节都有许多值得我们思考、改进的地方,只有广大教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切实改变作文教学高耗低效的现状,使作文教学焕发新的活力。

【责编 张景贤】

低效现状 篇7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高中语文,教学,高耗低效

“ 高耗低效”已经成为当前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普遍现象深刻揭示了教学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失衡, 不利于高中教育教学工作的有序进行, 也对学生的学习造成了消极影响。 要解决高中语文教学“ 高耗低效”的现状, 就要分析造成上述问题的深层次原因, 究其本质, 还要从教学者与学生身上寻找突破口。 结合当前高中教育的基本形势, 冲刺高考、题海战术等字眼不足为奇, 在这样一个高压状态下学生的学习状况自然不容乐观, 很容易偏离正常轨道, 教师只有调整好自己的教学节奏, 并且引导学生回归良性的学习状态中来, 才能最终建立高耗与高效的等价关系。

一、高中语文教学“ 高耗低效”现状分析

首先, 应试教育的传统观念仍然大行其道。 高中语文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提升学生综合阅读和理解能力, 在更高层次上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然而, 仍有不少教师唯分数论成败, 单纯地依靠分数评价学生的综合学习情况, 忽视了对学生个人特长的培养, 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挫。

其次, 教师的语文教学形式呆板、内容缺乏创造力。 为了保证教学进度, 教师通常会按照事先的拟好的备课大纲进行教学, 而对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反馈置之不理, 丧失了主动与学生进行互动、深入了解学生学习实际的机会, 使得语文课堂成为教师自己的课堂。 因此, 教学者即使花费再大的精力, 也难以取得显著的教学成果。

二、高中语文教学“ 高耗低效”的原因分析

1.大搞题海战术, 缺乏有效讲解

为了冲刺高考, 教学者布置给学生越来越多的学习任务大搞题海战术, 虽然在短期内收获了一定效果, 但长此以往学生便会感到厌烦和焦躁, 学习的积极性也越来越弱, 最后甚至产生厌学、弃学的消极心态。 另外, 在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 教师缺乏有效的参与, 未能给学生及时进行讲解。

2.教学方法简单直接, 与学生缺乏沟通和理解

基于冲刺高考这一事实, 高中语文教学频繁地要求学生参与各种考试, 学生变成了“ 考试机器”, 失去了学习的快乐和满足感。 学生从频繁的考试中并未收获多少有益的知识只是在无形中加剧了心理压力和精神压力, 导致学生状态越来越差。 教师为了保证教学进度, 一味地按照自己的方式进行教学, 缺乏与学生的沟通和理解, 忽视了学生的内在诉求。

三、高中语文教学解决“ 高耗低效”问题的基本方法

1.紧扣新课程核心要求,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高中语文教学不应仅仅局限于理论知识的传授, 还应不断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进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可以引进其他学科的资源进行综合教学, 既能够增强语文教学的趣味性和丰富性, 又能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 只有当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了发自内心的喜爱, 才会自觉地提高学习效率, 从而改变“ 高耗低效”的现状。

例如在学习高中语文汪曾祺先生的文章《 胡同文化》 时教师应摆脱传统教学模式, 通过讲述和胡同有关的趣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再引导学生了解课文中提及的相关知识。 为了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胡同文化的魅力, 教师还可在课后活动环节带领学生参观胡同, 切身感受胡同文化。

2.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语文学习

调查发现, 不少高中生对语文学习的认识还不够深刻认为只要背一背就能学好语文, 这无疑是一种极为错误的观点。 高中语文教学内容包罗万象, 蕴含了丰富的学习资源, 教师应利用多样化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重新认识语文学习。

例如在学习高中语文中的《 边城》 ( 节选) 时, 教师对小说中的人物和情节进行了生动地描述,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此时, 教师再引导学生在课后通读《 边城》 完整版小说, 从而有效连接了课内与课外两个课堂。

3.全面提升高中语文教师的教学水平

教师是课堂的灵魂, 必须具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和灵活变通的能力, 既能够有效掌控课堂, 又能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就要求学校加强对教师培养的投入, 教师自身也要不断自我学习。

例如在学习高中语文中的综合学习专题《 兰亭序》 与书法文化时, 教师应在备课过程中主动了解和学习相关知识提升书法文化修养, 便于在课堂教学中准确无误地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四、结语

综上所述, “高耗低效”已经成为高中语文教学普遍面临的问题, 教学者为此进行了多样化的尝试, 提出了很多具有可行性的解决办法, 总体来说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教学成果。基于高中阶段学生学习的特殊性, 大多数学生在面对日益繁重的学习任务时都会产生急躁冒进的心理, 这无疑提升了教师的教学难度。“高耗低效”不仅表现在教学上, 更表现在学生日常的学习过程中, 教师必须正确引导学生, 帮助学生分析原因, 共同探索更加优化的学习方法, 从根本上解决高中语文“高耗低效”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倪文锦, 谢锡金.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 2006

低效现状 篇8

现象一:起点定位“飘忽不定”,“以生为本”意识缺乏

教师准确定位学生的学习起点,是有效教学的前提。但在课堂上,时常会出现教师定位不准确的现象:学习起点定位过低,呈现出表面的“热闹”;学习起点定位过高,带来的是课堂的“沉闷”。

[案例1]“用字母表示数”(北师大教材四年级下册)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请观察这幅图(有六只青蛙的彩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六只青蛙。

生:有两只是一样的,另外四只也是一样的。

生:一只青蛙有四条腿。

生:荷叶很漂亮。

师:同学们真能干,想想荷叶下面可能有几只?

生:50只。

生:100只。

生:1000只。

师:都有可能,那么有什么办法表示青蛙可能有的只数?

生:用字母表示。(师未作任何评价,继续要求其他学生回答)

生:画图。

生:两只两只地数。

生:六只六只地数。

师:可以用a来表示,也可以用b、c、d等其他字母来表示。

[成因与出路]就本节课的起始教学而言,教师对学生学习起点的定位显然不准确。“用字母表示数”学习的逻辑起点应是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图形面积、周长公式等经验。学习的现实起点是已经有用字母表示数的生活经验,即用字母表示一个数的具体状态,可以表示一个数(如扑克牌),表示特定的含义(如肯德基)等等。两者都是学生探求“用字母表示一个不确定的且有范围的数的状态,表示一个数与另一个数的关系”等新知的基础。教师可以通过课前充分暴露学生的真实想法,动态地了解学习起点,如设计“你知道用字母可以表示什么?”激活学生对“旧知”的回忆,在师生、生生交流中感知了解学习的真实起点。

另外,除了课堂上的沟通交流外,课前测试、作业分析、学生访谈、问卷调查等途径也是准确把握学习起点的有效方法。

现象二:目标确定“模糊不清”,解读与落实不到位

教学目标涵盖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形成、内容的感悟、实际的应用、方法的习得等等,多元且多维。在一节课中,教师应根据教材和学生发展水平,确立准确、简明、清晰的教学目标。然而,在很多课堂上,课时目标的达成与预设却“大相径庭”。

[案例2]“三位数进位加法”(现代版教材二年级下册)教学片段

(一)提问导入

教师出示主题图:

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佳佳小组的《世界童话选》比《西游记》多几票?

师:能不能提有关加法的问题?

生:迪迪小组的《西游记》和《十万个为什么》共有几票?

生:迪迪小组和佳佳小组一共有多少票?(有几位学生轻声说:好难啊)

生:迪迪小组的《西游记》和《世界童话选》比《十万个为什么》多几票?

师:允许老师提一个简单的数学问题吗?

师:迪迪小组和佳佳小组共有《西游记》几票?

师:你能提这样的问题吗?

生:迪迪小组和佳佳小组的《世界童话选》共有几票?

师:今天就让我们从简单的开始吧,同时,先研究老师提出的问题,好吗?

(二)进位加法学习

师:想想该怎么列式计算?

师:列竖式应该注意什么?

生:十位满十,向百位进一。

生:相同数位对齐。

师:相同数位为什么要对齐?

生:个位表示几个几相加,十位表示几个十相加,百位表示几个百相加。

师: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十位满十向百位进一。请同桌间相互说说。

师: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5+1=6,240+160=400,6+400=406。

师:你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这两种方法有什么相同?(根据学生举手情况,喜欢第一种的有6人,喜欢第二种的有24人)

(三)尝试练习(略)

[成因与出路]

可以看出这节课课时目标的达成是不理想的。《教师教学用书》对算法探究、算理掌握、估算方法等教学目标都有明确的要求。简而言之,这节课的核心目标应是三位数进位加法算理理解和算法沟通,而不是学生提问和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在第一环节中,教师却花去25分钟的时间将学生的提问一一板书呈现。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在课始,不妨直奔主题,设计“要比较哪种书的得票高,可以提哪些一步计算的加法问题?”直接引入新课。对于估算教学目标,可以在计算《西游记》的得票时让学生先估算,一是培养学生估算意识;二是可以借此给出一个结果的取值范围,为精确计算提供支持;三是为突破十位满十向百位进一提供经验支持。其实对于估算目标,教材也作了明确提示(如图所示)。同时,对正确计算和良好计算习惯目标的达成,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解释自己算法的合理性,并相互沟通不同算法的共同点,如都要数位对齐(为什么),都要满十进一(为什么),在新授和练习阶段让学生口述理解,突出重点,以此强化位值意识,提高算法系统的概括性,实现既定的课时目标。

现象三:问题创设“随心所欲”,针对性和指向性不明

课堂上,学生的思维往往始于问题,因此,教师既要在课前精心预设,又要能“审时度势”,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的兴趣。然而,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提问往往随心所欲,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案例3]数的顺序和大小比较(人教版教材一年级下册)教学片段

师:1~100中,你喜欢哪个数?

生:100。

生:55。

师:老师喜欢这些数,你能帮老师整理一下吗?师出示百数图中的51~60)

(师请一位学生上黑板前排列)

师:同学们,她是怎么拿的?

生:每个增加1。

师:这些数有什么规律?

生:个位上的数一个一个地增加。

生:十位数上的数不动。

师:什么意思?

生:也就是十位上的数不动且相同。

师:你能不能写一组有规律的数?

(学生单独完成后交流)

师:谁愿意与大家交流一下你写的数?

……

师:还有不是这样排列的吗?

生(上台展示):12、22、32、42、52、62、72、82、92

师:想一想是怎么增加的?

生:十个十个地增加。

……

[成因与出路]

从上述教学环节可以看出,教师对于学生的回答缺乏有效的指导和追问,事实上,教师可以充分围绕“百数图”,以“观察百数图,说说你对数的排列有什么发现?”这一问题为统领,设计相应的“问题串”,辅以补问、追问和反问,将“看图、说数、比较数的大小、说比较方法”等寓于百数图中,重点使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交流等途径理解在同一行的10个数中,右边的比左边的大;相邻两个数相差1;同一列的数中,下面的数比上面的大,相邻的两个数相差10;还可以引导学生说说斜线位置上各数的特点等。有效利用百数图中数的位置和数的组成来比较大小,使学生对100以内数的顺序有更深刻的认识,充分感悟数在表中与相邻数之间的关系,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思考,理解知识,激活思维,培养数感。

因此,教师在创设问题时应突出指向性和针对性,关注学生的思考性和挑战性,力求少而精,尝试以“问题串”的形式出现,预设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充分估计学生可能碰到的困难,思考如何根据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预设教学指导策略。

现象四:练习设计“按部就班”,由“题”及“类”意识不强

对于练习设计,教师容易忽视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沟通及知识板块的梳理。而对于通过练习提升学生学习能力、获取学习方法的意识更是不强,往往使练习驻足在浅层,将一节课上得很单薄。

[案例4]三位数进位加法(现代版教材二年级下册)练习设计

在巩固练习阶段,教师安排了如下练习:第一关:对的打“√”,错的画“×”,并改正。

(全班25人中有12人认为第二题正确)

第二关: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768+52 596+407 794+352 674+192 187+286 356+648

(师补充:请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结果许多学生运用口算进行计算)

第三关:哪座桥最短?

第一座桥:369+361

第二座桥:319+282

第三座桥:112+497

[成因与出路]

教师在课堂练习阶段共安排了多达13道的列竖式计算题,且练习形式单一,效果也不佳。教师没有从整数加法大背景出发去关注算理算法,忽视了通过典型练习使学生掌握算理的方法,课堂上没有从“题”到“类”的提升,更没有从“类”到“题”的回炉。

笔者认为,本节课练习,不妨设计以下四关:

第一关:□里填几,才能使算式成立?想一想,有几种可能?

第二关:说说下列三题进位有什么不同:109+123、164+372、413+621

第三关:用515、387、476、628列出两数相加的竖式,不计算,说说是几次进位?

第四关:选择第三关中一次进位和两次进位各一题列竖式计算(抽学生板演)。

教师结合例题教学与练习作简单整理并板书:

课堂练习是教学的重要一环,是学习过程中落实基础、提升能力的重要保障。笔者认为,练习的“题类同梳”应包含两个层面:一是由题及类的提升。如上例中第二关的设计是三位数加法核心要素的提炼、归纳,使学生初步从“题”拓展到“类”的层面,并感知计算法则;二是由类到题的回归。如第三关练习是立足“类”基础上的列举,借助三位数加法的不完全体系,重点巩固对进位加法的理解和内化应用。这样的设计,赋予练习以“活力”,有利于学生归纳、概括等学习方法的形成,发展能力。

低效泵站的节能改造 篇9

节能减排建立节约型社会是当前面临的重要任务。农业灌排泵站以及市政给排水系统是国民经济中主要的高能耗系统之一。其中,农业排灌机械总动力占农用总动力的40%以上,每年耗油约为农用柴油实际供应量的1/4,耗电占农村用电的44%。但由于设计水平、制造质量上的差距,以及配套不合理、使用管理不当等原因,每年要浪费20%~30%的能源,节能潜力十分巨大[1]。

当前许多机电排灌泵站中机组的运行主要依赖于人工值守,根据人工经验简单控制机泵启停、运行及容量切换。机泵一般处于恒速运行状态,电机运转效率低下,导致泵站系统能耗巨大。由于设备配套和管理工作上的一些问题,泵站装置效率大多低于部颁标准(54.4%)。能源单耗及灌溉成本增大,严重地影响了泵站效益及灌溉效益的发挥。

1 泵站存在的问题

1.1 水泵选型不合理,泵站装置效率低

泵站装置效率偏低是一些中小泵站存在的突出问题。有的泵站设计工况下泵站装置效率仅有52%,耗能指标超过国家规定标准(5.0kW·h/kt·m)。在长期运行中能量损失更为严重。有的泵站虽在更换过水泵,解决了机组老化的问题,但在更换过程中水泵选型不尽合理,进出水管道口径偏小,机组装置效率仅有49.7%,耗能指标超过国家规定标准。改造前泵站情况如表1所示。

1.2 未安装无功补偿电容器

泵站电动机功率因数较低时,运行时要吸收较多的感性无功功率,这就增加了电网的功率损耗和电压降。如果泵站中主机全部选用异步电机,就会严重影响电网质量,使同一电网中其它用电设备难以正常运行。为了能使功率因数达到规范要求的0.85以上,可装设适量的电容器进行无功补偿[2]。

无功功率在电力系统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因为电力系统中许多根据电磁感应原理工作的设备,如电机和变压器等,都是具有电感的负载,都要消耗无功功率。一般感应电机占70%,变压器占20%,线路占10%。由此可见,异步电动机无功损耗所占的比重。电机功率因数是有功功率与实在功率之比,功率因数愈大,说明电机做有用功愈多,电机的利用率愈高。电机运行时,功率因数也是变化的,其变化大小与负载大小有关,电机空载时,功率因数很低,大约为0.2;电机在额定负载下运行时,功率因数达到最大值,一般约为0.7~0.9(称为自然功率因数)[4]。

国家《功率因数调整电费办法》规定:中小型泵站,变压器高压母线功率因数低于0.85,加收当年总电费的3%~10%。1号泵站功率因数低于0.85没有加挂无功补偿装置,每年都要多支出上万元电费。2号泵站曾更换过电器设备,但现使用的SJ-180/10变压器2台,为非节能型,耗能高,增加了电费支出。该站至今尚未安装无功补偿电容器,以致每年都需缴纳变压器功率因数调整电费。

1.3 泵站运行中缺乏优化调度

随着生产能力的提高,传统的经验调度方式能耗浪费甚大,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泵站的经济运行主要包括机组间负荷的优化分配、最优日运行和梯级泵站的优化调度等问题。而一些泵站中机组的运行主要依赖于人工值守,根据人工经验简单控制机泵启停、运行及容量切换。机泵一般处于恒速运行状态,电机运转效率低下,导致泵站系统能耗巨大。

2 节能改造措施

2.1 在改造中优化原有设计,提高水泵效率

为了解决春季引水困难的问题,将吸水管径由原来的500mm扩大到700mm,以降低吸水管路中的水头损失,提高水泵吸水能力。

水泵机组设计工况点偏离高效区,泵站装置效率较低,耗能指标不符合部颁标准,要进行工况调节。采用车削叶轮直径的方法。车削后叶轮直径的实际值可按下式进行计算,即

式中H0—额定扬程(m);

Q0—流量(m3/s);

K—修正系数;

D2—车削前叶轮外径(m);

D实—实际车削量(m);

D2实—车削后叶轮外径实际值(m);

S—管路阻力系数;

D2a计—车削后叶轮外径计算值(m)。

经计算原叶轮直径D2=390mm,车削后叶轮直径D2a=360mm。车削后水泵工况点移入高效区,装置效率由49.7%提高到56.7%,高于部颁标准(54.4%)。

车削后水泵流量略有减少,能源单耗明显下降,节能效果显著。

改造前泵站水泵情况,如表2所示。改造后泵站水泵情况,如表3所示。从表2可以看出,经过管路改造后,水泵效率从81.4%提高到84.5%,提高了3个百分点,装置效率从51.9%提高到59.9%,提高了8%,能耗降低了0.7 kW·h·(kt·m)-1,节能效果比较显著。

从车削前后的变化中可看出,水泵流量略有减少,能源单耗明显下降,节能效果非常显著。

2.2 优化水泵运行工况

在实际运行中,水泵工作点常偏离设计工作点,导致机组效率下降,能耗增加。如果采用优化调度,不仅能节省大量能源,而且使管网能在合理的状态下运行,既保证泵站供水的要求,也使压力更为合理。

调速机组负荷优化分配一般采用实时调度形式,当泵站净扬程发生变化时,可以通过确定合理的开机台数和调节机组转速,优化机组间的负荷分配,使泵站的能耗最少。

调节水泵转速,是拓宽水泵高效区、降低泵站能耗的一种有效途径。对有多台水泵机组的泵站,由于各机组之间流量是相互影响的,故各机组的转速应当根据整个泵站系统的优化来确定,而不能简单地将各台机组视为单台装置来单独优化。同时,在实际运行中,一旦泵站扬程偏离设计净扬程或泵站总流量要求发生变化,就有必要进行确定各机组最优转速的优化计算,从而使水泵工作点始终在高效区内运行。

不同转速下的水泵性能曲线:设对第i台水泵的额定转速n0i下的性能曲线进行处理后有如下的扬程Hi~流量Qi、轴功率Ni~流量Qi、水泵效率ηi~流量Qi的关系式[3],即

根据水泵比例律,转速ni下的水泵性能曲线可以表示为

式中K—水泵转速比。

对多台水泵机组的泵站而言,由于各机组运行时相互影响,故各机组运行时的最佳转速应根据整个泵站系统来确定。当流量、进出口水位变化频繁时需要合理、快速、准确地计算出该状态下泵站的最优运行方式,以便泵站工作人员操作。由此可见,用有效的方法迅速找出泵站最优远行方式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设泵站的开机台数为n,所抽取的水的密度为ρ,泵站净扬为HST,则以整个泵站1 000t水能耗E最小为目标的目标函数可表示为

式中Qi—第i台运行机组的上作点流量(m3/s);

T—机组运行时间(h);

ηi—第i台运行机组工作点对应泵站效率。

2.3 加装无功补偿电容器

泵站现使用SJ-0200/10型和SJ-125/10型变压器,虽都是节能型变压器,但变压器功率因数低于0.85,因此安装无功补偿电容器,达到国家要求。改造前后泵站变压器耗电量计算如表4所示。表5为变压器高压侧功率因数计算表。

3 各项改造节能效益

泵站在采取上述节能改造措施后,不仅解决了春季吸水困难的问题,同时大大降低了能源单耗,提高了泵站运行效益,投资的回报率是相当可观的。采取适当的技术手段对水泵装置效率低的泵站进行节能技术改造是提高泵站运行效益、降低灌溉成本的可行措施。各项改造节能效益总表如表6所示。

4 结论

综上所述,农业灌排及市政工程泵站节能技术改造中,水泵选型设计、优化运行和电气设备方面的问题较为突出。在水泵选型上,如何综合考虑影响泵站系统的多种因素,优化选型方案是设计中首要解决的问题;泵站运行的过程中及时结合用水量变化情况,适度调节水泵运行方式,提高泵站系统总体的运行效率以及及时解决电气设备方面的老化高耗能等问题是建立节能高效泵站的基本途径。

摘要:泵站系统是国民经济中主要的高能耗系统之一,由于设计和管理工作上的一些问题可造成能源的浪费,泵站装置效率低更是应该在节能技术改造中着重解决的问题。为此,针对一些泵站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节能技术改造措施。泵站采取节能改造措施后,可以大大降低能源单耗。

关键词:泵站,效率,节能,措施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2[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3.

[2]Lindell E Ormsbee.Optimal control of water supply pumping systems[J].AWR'A,1989(1):30-34.

[3]周龙才,赵天宇,泵站变速节能的优化计算[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1(2):42-45.

[4]李浩涛.提灌泵站无功补偿的容量及意义[J].甘肃农业,2004(8):127-129.

[5]王圃.城市供水系统的节能与优化[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2(4):56-59.

[6]王兆菡,陈素芬,宣长国.团山子泵站节能术改造分析[J].农机化研究,2005(1):222-223.

[7]葛强,陈松山,王林锁.大型泵站主电动机选型优化的研究[J].水泵技术,2002(5):39-41.

语文低效教学文化探源 篇10

一、传统的笼统宽泛的思维方 式, 导致有效教学“元概念”的界定大 而无当

中国传统文化思维偏于整体把握对象世界, 往往通过直觉体察和内省冥证以求通悟事理, 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和可行性。当然, 它也有缺陷, 即过于笼统和宽泛, 轻视精确和解析, 容易走向空虚玄秘和大而无当, 妨害认识的精确和深入。这种思维特质, 必然通过文化基因的传习, 在现代文化人的思想之中潜移默化。这种重整体把握、轻概念界定的思维习惯, 也影响着今天的语文教学。

近年来, “有效教学”成为基础教育改革推向纵深的一个重要抓手。然而很多人对这个概念仍含糊不清, 或者是各自解读。讨论“有效教学”时, 很有必要先对“有效教学”这个概念进行准确的界定。

“有效教学”的“效”, 根本的含义当有两个, 一是“效果”, 二是“效率”。有些人理解为“效果”, 有些人理解为“效率”。他们各执一词, 是源于对元概念的迥异解读;也有人此处按“效果”理解, 彼处又按“效率”理解, 最终无法自圆其说。不将“有效教学”的元概念弄清, 仍将“效果”和“效率”混淆使用, 业界的争论将无休无止。

将“有效教学”的概念引入语文教学, 必须在顾及语文学科特点的前提下明确界定其概念内涵。笔者以为, 语文“有效教学”涉及到隐效与显效、长效与短效等诸多对关系。语文教学的“有效”, 应该是效率、效果的综合体现, 最主要还是应该指向“效果”, 兼顾关注“效率”。语文教学效果, 有显性的, 也有隐性的, 不能由于显性效果不明显而轻易认为是“无效教学” (或“低效教学”) , 因为还有隐性的效果有待察证。对于语文教学来说, 隐性的和长期的效果更值得关注。语言能力的培养, 是需要很多条件的, 其中极为重要的就是时间的保证。效果的检验, 除了看眼前, 亦应着眼于长期, 不能由于当下“效果”差就枉定是“无效教学”或“低效教学”。在急功近利的心态下, 我们往往过于追求高效率和当下效果, 不免“误判”甚至“错杀”了一些有效教学。从弄清“有效教学”的元概念入手, 抓好语文有效教学, 当有助于消除语文教学中一味追求“高效率”和“好效果”的时弊。

二、传统的综合糅融的文化体 例, 导致课堂教学“泛语文”现象比较 严重

中国传统文化的另一个特点是, 在历史的演进中, 几乎没有独立和纯粹的哲学、文学、经学与史学学科, 文史哲充分交融于一体, 成为以章句或文本为表现形式的文化综合体。例如, 《诗经》本为文学, 又被称为经学; 《左传》本为史学, 却也添列于文学和经学之中。由此, 我国古代语文教育, 历来就是融识字教育、书法教育与文、史、哲、经、艺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教育, 教育内容高度综合, 教学目标非常宽泛。

在分科教学相对成熟的今天, 一部分语文教师仍旧习惯于把语文教学目标定得过于宽泛。工具和人文, 知识和能力, 过程和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文学和文化兼顾……表现在教学目标设计中, 往往方方面面均要兼顾。语文教学承担了过多的不应该由语文承担或者不应该主要由语文承担的任务。

教学目标是教师期望学生达成的语文学习任务, 是实现有效教学的保证;但目标要求过多, 就给达标带来了困难。其实, 目标设计简洁一点, 学生反而更容易学得扎实、有效。语文教师应抓住重点, 无需时时处处面面俱到。在教学中, 针对一篇课文或是一节课, 要清楚哪些知识只需大概了解, 哪些知识需要重点了解并能够运用, 要重点训练听说读写中哪一项能力, 能力训练达什么层级, 等等。学会取舍极其重要。

以“人文性”为例, 新课程标准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着力强调语文教学要为“人的发展打下精神的底子”, 这是大有必要的。但是, 我们不少人在理解上有偏颇, 认为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就是指课文所表现的人文内容。其实, 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是指语文课程的人文本质。许多教师弄混了两者, 认为落实语文教学的“人文性”目标, 就是学生对文本的人文精神的理解和把握, 走向了“泛语文”“泛人文”。真正的语文学科教学目标, 在课堂教学中一旦受到“泛语文”“泛人文”内容的挤压, 就会被边缘化。

再以“拓展与延伸”为例, 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了它涵盖的知识较任何一科都广泛, 它为教师提供了多方面的、跨学科延展的可能性。有效的拓展与延伸, 有助于丰富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有助于学生磨砺意志、陶冶情操、丰富阅历、开发思维、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但大可不必每节语文课都一定要花时间来拓展。语文课堂并非“综艺大观”, 哲学、历史 (甚至地理) 、文化问题的拓展与延伸, 应当适可而止, 绝对不能喧宾夺主。

三、传统的师道尊严的道德背 景, 导致学生“主体性”地位严重缺失

中国人有着根深蒂固的长幼尊卑意识, 表现在教育上, 古代谓之“师道尊严”, 把教师与学生放在一“尊”一“从”的地位。今天, “师道尊严”已衍变为“尊师爱生”, 然而“尊师爱生”仍留有“师道尊严”的痕迹, 师生地位仍然不平等。因而, 常有无视学生人格, 对学生不同意见进行讽刺、挖苦的现象发生。表现在课堂上, 教师常常令学生在事先设定的框框里活动和思考, 教师主导异化为教师主宰, 扼杀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许多教师上课很“善讲”, 尤其是语文教师, 一上讲台就口若悬河、滔滔不绝, 自始至终都是课堂的主角, 牢牢主宰了整个课堂, 很少注意到变换教学方式, 调动学生参与。在课堂上, 往往就是:善于朗读的, 教师就一味地读;善于书法的, 教师就热衷于板书;擅长信息技术的, 就尽情地展示课件;甚至, 善于唱的, 还在课堂上亮起了金嗓子。唯恐不能充分展示教师的风采、特长, 唯独忘却了真正的主角——学生。这样的课堂, 学生参与度不高或参与不深入, 不容易抓住全体学生, 只有少数学生能一直跟着教师思路走, 教学效果就比较差。没有全体学生真正意义上的量和质的参与, 正是造成语文课堂教学无效、低效的重要原因之一。

语文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 把课堂还给学生。激励、引导所有学生参与目标设计、学法选择, 自主地合作探究、质疑解难, 积极地参与教学评价等教学过程, 从而改变长期以来教师向学生“灌输”“植入”知识的状况, 而把学习知识、建构体系、培养能力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从而使教师变主宰为主导, 有效改变学生“被学习”的状态。

从语文课堂教学具体的操作手法上讲, 要突出学生课堂学习的主体性。一是教学目标要体现主体性, 所有目标设计都围绕学生的发展;二是师生伦理定位要体现主体性, 师生间平等对话, 教与学双方共生共长;三是课堂活动要体现主体性, 要着眼学情设计活动, 让学生积极参与活动, 亲历学习活动;四是学生发展要体现主体性, 课堂应该是学生活动、发展的时空存在, 而非教师“表演”的舞台。

四、传统的“实用理性”的价值追 求, 导致教师对“表演控”癖好趋之若 骛

“朝为田舍郎, 暮登天子堂”是古代知识分子的主流追求。人生所指, 不惟学术目的, 亦为得到贵人的肯定与恩宠。一旦得不到恩宠, 难免落寞失意。著名学者李泽厚先生将这一文化概括为“实用理性”, 就是缺乏对超验价值的追求, 只关注现实的、此岸的价值。今天, 仍然有不少教师, 不惟把职业当作理想;也有更多的人将其当作谋生获利的手段, 追求名利, 看重“教而优则仕”。于是, 公开课变成“作假、作秀、作态”的“表演课”。特别是频繁出现的“一课成名”现象, 诱使许多语文教师明知作假而违心作假, 以追求“成名效应”。表现在语文课堂教学上, 有些语文教师在备课时, 更多琢磨的不是学生, 而是听课者、评委的思想理念、心理需求, 以“教为悦己者教”的心态, 把语文课堂变成了“秀台”。久而久之, 低专业含量、形式主义、功利主义的无效、低效教学, 成为语文教学的“流感”。

“表演”现象之一:课堂上组织“无效”“低效”的讨论、探究。讨论、探究应该是围绕某个问题有效展开的, 如果这个问题根本无需讨论、探究 (比如纯粹的知识性问题) , 或者根本无法讨论、探究 (难度过高、时间不允许) , 那么这个讨论、探究就是“伪讨论”“伪探究”。围绕必须要研究讨论并加以解决的矛盾、疑难, 才能形成有效的讨论、探究。纯粹知识性的问题, 通过学生查资料、教师直接讲授等等, 都能解决, 并不需要讨论、探究。问题难度过高, 或者课堂时间不足, 学生又会无法展开讨论、探究。这样的讨论、探究, 最终会流于形式, 毫无效果, 成为典型的无效教学。

“表演”现象之二:多媒体喧宾夺主。多媒体引入课堂, 可以增加课堂容量, 链接教学资源, 创设教学情境, 增加语文教学的生动性、趣味性。但是, 使用不当, 则可能成为语文教学的一个新陷阱。现在, 语文教学中出现一种“多媒体化”的倾向, 给语文教学带来明显的影响。比如, 把多媒体当作黑板用, 用多媒体来控制语文教学过程, 教学中一旦出现非预设的教学情况, 要么就弃用课件, 要么就掐断生成, 按照预设程序继续上课。再有, 就是用多媒体对文本进行过度演绎, 导致多媒体反客为主, 取代文本, 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对象。

“表演”课中“表演”形式多种多样, 如学孔乙己打酒, 表演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由《邹忌讽齐王纳谏》而拓展研讨中国古代的妻妾制度, 由《兰亭集序》而探究书法艺术等等。凡此种种, 不一而足。

传统文化之于中华民族, 已入髓入心, 其中精华有之, 糟粕有之。愿我们借语文“有效教学”的议题, 来探究低效、无效语文教学的文化根源。在反思中, 直面流弊, 让语文教学走上一条有效之路。

摘要:语文低效教学, 误导了人们对语文教育本质和主要使命的认知, 影响了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追求的走向, 浪费了学生宝贵的学习时间……随着语文课程改革、教学改革的深人, 语文低效甚至无效教学并未真正销声匿迹。本文试图从传统文化源头上去探寻语文低效教学无效教学的原因, 分析阻碍语文教学改革走向纵深的文化共性。

关键词:语文教学,低效,文化探源

参考文献

[1]姚玮.关于语文[M].中国文联出版社.2010.

低效读写探因 篇11

一、读而不铭记

学生日常的阅读量并不少,除了教材中的诸多经典篇目之外,《读者》《意林》《疯狂阅读》《最小说》等也是案头、手头常见之书。但是,问题在于,没有受到阅读指导的学生,其读书的方式大多是泛泛而读。学生读书之后,既没有积累到“思想材料、事例材料、文章样式材料”,甚至连一些优美词句的“文辞材料”也没有积累到。或者有所记忆,但是记忆不深,达不到“铭记”的程度,在写作运用时回忆困难,不能得心应手。学生积累的素材少,头脑空空,写作时便无从下手。

二、读而不梳理

许多学生在阅读的时候也有一定的积累意识,但常常是随读随记,随意性比较大,没有归类梳理,知识在头脑中杂乱无章,记忆缺乏准备性,因而写作时无法分类提取、鉴别比较。这就好比一个大仓库,里面堆满了很多东西,每一样东西原本都是有价值的,但是由于堆放无序,难以查找,久而久之,它们或者过期作废了,或者混杂无用了,或者散发消失了,等等。反之,读书之后有所思考,根据材料性质或者主题进行归类,使之有系统性、条理性,头脑中的知识便容易检索,容易运用了。

三、读而不深思

现在的孩子,读书最大的弊病在于读而不思。常常见到的现象是,学生读的书往往是流行读物,快餐性质的,注重故事情节,其阅读的动机在于课余消遣,打发时间,因而阅读时往往是走马观花,浅尝辄止,以至养成这样的坏习惯后,即便是阅读经典名著也不能够深入思考,有所发现。没有深刻的思考,就不会有清晰的材料积累,更不会有可以广泛联系、灵活运用的思想、见解、观点、认识;写作时就不会有独到的见解,久而久之,只能人云亦云,甚至难以下笔了。这就好比一日三餐,进食颇多,却只尝滋味,囫囵吞枣,不去细嚼慢咽,结果只是满足了口舌之乐,无法化为成长所必需的诸多营养,而致身体瘦弱,精神萎靡。

四、读而不仿写

读书要有系统的收获,就必须仿写,这是由读到写、学以致用的开端。这里所说的仿写并非指单纯形式上的模仿,而是连思想、手法、文辞等一起,在细心阅读、深入思考的基础上,进行有创作倾向的仿写。这样的仿写可以随时插入到课堂教学、文本学习之中。比如,读了《故都的秋》,仿写一篇《家乡的秋》;读了《祝福》,仿写一篇《鲁镇人命案》,等等。在仿写进行到一定阶段后,可以尝试续写、补写等多种与仿写相关的写作形式。这就是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如此读书,写作何难?

对症下药,量体裁衣。问题的症结找到了,解决的方法也就容易摸索出来。针对这种情况,我们不妨通过铭记、梳理、深思、仿写等手段,指导学生进行有深度的读书,读写结合,使学生读书真正能够“破万卷”,从而“下笔如有神”。

总之,阅读是理解,是写作的基础;写作是表达,又得益于阅读,两者密不可分。“读”与“写”是两个重要的能力,特别突出地体现着一个人的语文综合素养。语文教学是一个开放的教学体系,既要加强学生阅读的指导,又要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让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荡起双桨,乘风破浪。

语文作业低效分析及对策 篇12

⒈缺少梯度———忽略学生之间的差异和作业题目设计的深度渐进性

梯度有两层含义:一是不同学生有不同的作业, 一是每一次作业设计要有渐进性。许多学校订了和教材配套的练习册, 对许多语文教师来说, 布置作业很简单, 学一课, 让学生做一课。

⒉缺少密度———忽略知识形成过程中的作业数量

新知的掌握不可能靠一次作业就能实现, 对全班常见的错误应该有多次纠正。根据不同的情况, 作业密度也不同。而我们常见的情况是:语文老师们带着学生赶教学进度, 早早上完新课, 然后是长时间的复习。

⒊缺少广度———忽略作业量对所学内容的涵盖程度

对预习、新授、复习, 作业都应该有所涉及, 作业应根据所学内容有所侧重。有的语文教师布置作业或多或少, 第一课时结束就是抄写词语, 任务偏轻;第二课时后作业又一下子压下来, 量大, 难度也大, 学生做起来吃力, 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提高小学语文作业有效性的几点做法

⒈关注蝴蝶效应, 重视初值的敏感性

(1) 值得反思的课前三分钟现象

课前三分钟是一堂课的开始, 许多有经验的教师都利用这个黄金时间对学生进行各种有效的教育, 也有许多教师课前三分钟在做着与教育初衷背道而驰的事情。如有的教师会利用这三分钟批评班级存在的问题;有的教师利用这三分钟检查学生的家庭作业, 面对学生作业出现的问题, 难免着急上火。于是, 一顿批评, 时间何止三分钟, 学生和教师一节课的心情和学习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2) 刚开学的特殊作业:读完整本语文书

开学初, 当学生对语文书很感兴趣, 拿起书就舍不得放下时, 我往往布置一项特殊的作业:要求学生将一本语文书浏览完, 第二天交流读书收获。预设一些交流的话题:这本书中你最喜欢的课文是哪一篇?你有什么发现要和同学们交流?……

实践证明:学生对这些话题很感兴趣, 学生的发现也令人欣喜。以苏教版六年级下册为例, 有的学生将每组课文的共同点都找了出来:第一单元都是写祖国壮丽山河的, 第二单元每篇课文写的都是正义战胜邪恶……有的学生根据课文内容, 提议本学期要读《西游记》, 读苏格拉底的故事, 读季羡林、莫泊桑、福楼拜的书, 背《论语》等等。这样的作业设计不但能激起学生仔细阅读课本的兴趣, 还将他们引向更广阔的阅读空间。

⒉树立多元的作业理念

(1) 因人而异。有的学生读书多, 作文写得不错, 但是对生字词不够敏感, 错别字多。我就多布置了一道特殊的作业:每天给自己出10个看拼音写词语, 或听写10个词语。有的学生成绩优异, 在学习《孔子游春》一课后, 我给他们布置的作业是回家背诵《论语》中的相关内容, 带动全班同学进行拓展背诵。

(2) 因时而异。以习作为例, 可根据要求的不同, 选择写作的时间。有的在课堂上当堂写, 有的需要进行前期的观察、实践才能写。时间可长可短, 长可达一周、一个月。作业布置灵活, 学生不再无话可写, 写出来的文章充满灵气。

上一篇:农业相互保险论文下一篇:教育服务贸易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