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低效原因

2024-09-21

课堂低效原因(共12篇)

课堂低效原因 篇1

1 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学生因素的分析

1.1 学生课堂关注的事物在发生改变

在手机没有大范围使用之前, 学生所面对和所关注的事物是极少的。在手机大范围使用之后, 各种信息冲击着学生的精神世界, 学生所关注的事情也越来越多。学生由以前的上课精神开小差, 变成了现在的上课玩手机, 由以前的图书馆查资料学习, 变成了现在的手机百度查答案, 单词不会, 不是查实体字典, 而是变为了有道词典的一点就知道。正是因为手机功能的越来越齐全, 使得学生变得越来越懒惰, 对于手机等高科技产品的依赖程度更深。学生在上课的过程中, 对知识的渴望度在降低, 而对于知识以外的事物的关注度却在增加。由于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是枯燥的, 新鲜事物比起枯燥的知识更加的吸引学生的眼球以及注意力, 从而形成了学生对课堂知识的关注度减少, 而对于新鲜事物的关注度增加。如果教师在课堂上一味的只是对知识的讲解, 那么课堂很容易变得死气沉沉, 课程的进度也会被拉下。教师在赶进度的时候, 学生又学不到知识, 这就造成了大学生英语课堂教学的失败, 学生没有学到应有的知识。

1.2 排斥心理严重

学生出于保护自己的目的有意排斥某种人或事物的心理称之为排斥心理。在没有学到应有的知识去参加学校组织的考试下, 很显然, 有很多的学生都会挂科。很多学生不是因为挂了科便会努力的去学习, 而是认为这样的学习很困难, 出于保护自己, 便有了排斥学习英语的心理。这样学生便产生了一种错误的思维, 认为只有排斥它, 不去碰它, 便会无事。因此变的越来越不喜欢英语课, 这对于英语课堂教学, 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学生排斥英语学习, 在课堂上表现出厌学的状态, 教师在这种情况下, 如果没有使用正确的教学方法, 学生在课堂上就会表现出费时低效的局面。

1.3 学而无用思想

我国高校的英语教学依然重视知识的传授, 轻视能力的培养, 教学模式的单一, 缺乏改革, 教师上课只注重知识的传播和语法的讲解, 学生下课背单词, 做习题, 造成哑巴“英语现象”的产生。学生不开口说英语, 不用英语交流, 而且现实生活中除了书面英语以外很少用到口语, 加之我国并没有太多的企业涉及到外贸方面, 大部分针对的还是本国的业务, 所以学生就业之后, 用到英语的方面很少, 也就造成英语学而无用的思想。既然学而无用, 不如不学, 既然不学, 也就造成了英语教学课堂学习氛围的“死气沉沉”。现代大学英语的教学, 不仅仅是把知识传授给学生, 而是要适应新世纪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去联系实际, 处理好教授知识, 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的课堂活跃性, 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 从而做好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活动。

2 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因素分析

2.1 师资力量不足

我国目前从事大学英语教学工作的教师大概有七万余名, 这些教师是我国大学英语教学这一系列工程的操作主体和英语改革的先锋。但他们存在知识结构单一、科研薄弱、理论素养不足等方面的问题。而从事大学英语教学的教师中, 大部分是青年教师, 特别是刚参加工作不久的教师, 他们只是具备了英语学科的知识, 教育专业知识并不丰厚。中国认知语言学研究会会长束定芳在《外语教学改革:问题与对策》中指出, 师资状况调查表明目前许多教师没有经过专门系统的理论培训, 教学缺乏理论研究的支持。也就是说, 大学英语教师在教学活动中, 教学的能力存在不足。从而使学生失去学习英语的兴趣, 造成大学英语课堂学习氛围的“费时低效”。

2.2 教学方式不当

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较强的阅读能力和一定听、说、写、译的能力, 使他们能使用英语交流信息。传统的大学英语精读教学方法、语法翻译法重视语言知识、灌输而轻篇章结构分析、重视语法解释而轻体裁把握、重句子翻译而轻交际能力培养。结果导致学生对篇章结构一窍不通, 文体知识一无所知, 所学知识没有联系, 从而形成一叶障目, 不见森林的现象。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 并没有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使学生从单纯的词汇和句子中走出来, 从宏观角度去分析文章的内容、体裁、结构, 培养学生对语篇的分析、综合和对逻辑思考能力, 使这无疑是培养学生具有较强阅读能力的一个可靠保证和主要手顿弃之不用, 而且在英语写作方面, 也使得学生不知所措。错误的教学方式, 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形成有效联系的学习, 学生学习的知识形不成自己的系统, 导致学生学习到的英语知识支离破碎, 学生需要运用到所学知识时运用不到位或者运用不上, 从而使得大学英语教学“费时低效”。

3 大学课堂管理的漏洞

3.1 课堂“点名”反作用大

大多数高校在对于学生的管理方面, 都有“点名”这一管理方式。高校通过“点名”这一管理方式, 既考察教师的教学成绩, 又兼顾到学生的到课率。但在这种管理模式下, 令学生对英语课堂特别反感。在高校师资力量良莠不齐的情况下, 学生对老师的教课效果格外的关心, 通常一节教课效果优秀的课程, 学生的注意力都会集中在教师的身上。但一节教课效果差的课程, 学生的关注点就会发生转移。然而, 对于学生来说, 每节课程都要去听讲, 学生会产生厌倦的心理。又因为课堂的“点名”的管理模式, 学生会感到更加的反感, 产生反作用。在这种反作用的影响之下, 对于课程的学习是不利的。

3.2 不良思想充斥校园

改革开放以来, 不良思想开始在校园里传播, 尤其近几年来更加的流行。学生缺少一种良好的学习环境。大量的不良思想充斥着学生的思想, 这种思想传播使得学生在高中时代所形成的观念发生动摇。这些不良思想的传播以社会中功利主义思想、自由散漫思想以及不劳而获思想在高校的传播危害中最大。这些不良思想的传播使得学生失去脚踏实地学习的思想, 总想利用各种途径来获得考试的通过和学位证、毕业证的获得。这些思想的传播, 严重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心态。学生学习心态的改变, 直接影响到学校教授课程的质量, 学生学不进去, 教师教授课程困难加大, 也是当今大学教学费时低效的原因之一。这种思想传播的危害对于英语教学来说, 危害更大, 影响学生个体特质的发展, 在对102名英语学习者的个性特征和情商之间关系的研究中发现, 学习者的语言、文化和情感之间的关系相当复杂, 应将个性特质纳入语言教学的各方面研究中。

4 结束语

我国高校英语教学费时低效问题的研究无论在广度上还是在深度上, 都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因此, 高校英语教学费时低效问题要继续深入开展, 广泛研究。通过对师资问题、学生心态以及研究高校的管理模式, 各种社会思想的探究和校园思想环境的维护, 切实推动我国高校外语教学的发展。

摘要:时代在改变, 各种事物也在改变, 然而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却没有发生太多的变化, 不仅停留在老师一味的灌输, 学生一味学的阶段, 而且还出现老师用抄写的形式来教学的倒退现象。这样的课堂教学不仅不能够让学生产生对英语学习的热情, 反而降低了学生甚至是浇灭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从而形成英语教学费时低效的现象, 这种现象是不利于英语课堂教学的。本文通过对英语课堂教学费时低效的原因研究, 反助大学英语课堂教学。

关键词:大学英语,语言教育,低效

参考文献

[1]刘润清.外语教学中的科研方法[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2]束定芳.当代外语教学理论研究中的几个重要趋势[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1995.

[3]郑大湖, 戴炜华.我国高校双语教学研究十年:回顾与展望[J].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3 (1) :54-61.

[4]刘启珍.学与教的心理学[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2.

[5]周延波.教学方法与技能[M].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2.

课堂低效原因 篇2

一、中职德育课构建有效教学的迫切性

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德育课教学应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规律和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实际需要出发,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做到知识学习、能力培养和行为养成相统一,切实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

良好的课堂气氛可以极大的增强德育课教学的效果。但据调查表明,目前中职德育课堂的教学气氛还存在较大的问题。有近85%的学生认为课堂气氛一般甚至是枯燥乏味。我们发现,现在中职德育课课堂现状是教师认真备课,辛苦上课,讲课口干舌燥,而学生却是“人在曹营心在汉”,课堂教学“死水一潭”,课堂无欢声笑语,无思想交锋,这样上课的结果是摧毁学生的学习兴趣,扼杀学生的学习热情,抑制学生思维的发展。课堂可以说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

德育课堂教学迫切需要提升教学的有效性。课堂教学实效可以说是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本人的经验是要把握教学的切入点,具体地说要做到以下几点:

二、中职德育课构建有效教学的几个切入点

(一)从教师的角度来看:

1.钻研教材、深入浅出

新编师大版德育课程是符合中职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发展需求,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和实效性。中职学生经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普九教育后基础也有所提高,那德育课低效的现状问题在哪?主要是部分教师对教材钻研不透,讲起课干巴巴,不善举例和比喻,不善联系和联想,不能把知识扩展和深化,也难怪学生不买这种教师的帐。德育课教师要对教材深入进行钻研,钻研教材时先从整体入手,浏览整册教材,明确教材结构和地位,把握教材的精神实质。然后进行模块钻研,先是单元看,再以课时为单位看。课时钻研时,要一篇一篇地看,一个字一个字的想。在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时的主要内容;对于课后练习,要像学生一样认真地做课后练习。遇到无从下笔做答的问题,看不明白的问题用笔记下来。教师备课时经历这样的过程所得到的收获,是任何参考书都无法提供的。

教师这样做后悟出来的道理就透彻,上起课就能够深入浅出、游刃有余,就能够讲在点子上。正所谓“一语破的,一语解惑,一语启智,一语激情”。

2.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学情境就是以直观方式再现书本知识所表征的实际事物或者实际事物的相关背景,显然,教学情境解决的是学生认识过程中的形象与抽象、实际与理论、感性与理性以及旧知与新知的关系和矛盾。如笔者在执教《法律、生活、职业》第十三单元“有多少生命可以重来”时就播放了有关少年犯的视频:一群花季的孩子在迷惘、在沉沦、在犯罪,这段视频是少年犯血泪的结晶,惊心动魄的真实故事的播放,极大的震撼了学生,使学生很快就进入到教学中来。但这只是情境的一个维度:“境”,它是学生进行有意义学习的认知背景,情境的另一个维度是“情”。教师必须用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有意义学习的情感前提。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的,从血管里流出来的是血,从山泉里流出来的是水,从一位充满爱心的教师的教学里,涌腾出来的是一股股极大的感染力。

在教学中,如果教师上课冷漠,学生听课也必然冷漠;教师无激情讲课,学生必然无激情听课,没有激情,课堂教学就像一潭死水。只有激情才会在师生间

产生一种互相感染的效应,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唤起学生的求知欲,诱发学生进入教材的欲望。情感激发的目在于为课堂教学提供一个良好的情绪背景,学生兴致勃勃、兴趣浓厚,甚至兴高采烈,这是教学的最佳精神状态。

3.挖掘典型生活素材,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德育要真正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教师必须要在挖掘素材上下工夫,让学生感受到德育就存在于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同时能够学以致用。课本上的一些道理学生听起来往往觉得比较抽象、空泛,从而失去学习兴趣,那么教师在讲课时就要时常引用鲜活的实例,调动学生的兴趣,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在选取素材时要精心筛选,不能随便捡几个敷衍了事。很陈旧的例子难以反映鲜活的现实生活,对阐述、理解理论毫无帮助,也很难让学生产生认同感、信服感。我们要找那些典型的、真实的、与学生生活联系比较密切的事例,同时也可以让学生用所学理论从他们的现实生活中找案例在课堂上阐述、讨论,这样学生的兴致就会提高,教学能够有效进行。如我在讲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时,引入近期发生的多起幼儿园教师严重疏忽而致学生死亡的事例,学生听得很投入,并且深感震惊,他们对这些身边的事例讨论得很深入,对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的重要性有了真实的认识,接受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水到渠成。在讲到价格变动的影响时,我采用了提出问题、自主思考、合作探究、模拟市场的教学模式,以商场的服装随着季节不同价格的变化、当地的液化石油气的价格变化、空调的价格不断调整与生产关系等为例创设问题情境,材料源于生活,贴近学生,并且体现地方特色,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积极参与模拟情景游戏,寓教于乐,教学效果得到了保证。

4.精心预设、促进生成当前德育课堂教学却出现了两者的冲突现象,表现之一,预设过度,挤占生成的时空,有些教师教学就是依据教案来上课,如有位老师在教《企业与经营》时设计的教学难点是有限责任公司与股份有限公司的区别,可当他在PPT打出这个问题后,学生立即就说,老师我们知道它们的区别,我们在经济法的课上已经学过。可这位老师说,说过,再学一次也不多。表现之二则是生成过多,如有一位老师在教《多彩的消费》时,一堂课设计了两个调查,四个合作探究活动,有两个探究都仅用时一分钟。在“参与”和“活动”的背后,透露出浮躁、盲从和形式化倾向,学生内在的思维和情感并没有真正被激活,可以说是为探究而探究。

构建德育课有效教学要转变课程观。要精心预设、促进生成,德育课教学不能也不再“我”讲你“听”;“我”讲你“通”的过程,而应该是教与学交往互动、相互促进、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

5.走出课堂、走向社会

构建德育课有效课堂要把实践性教学看作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要精心设计,认真准备,围绕教学内容和目的,选择恰当的形式来组织实践性教学,务必使之针对性和有效性。既要启发、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还要适当的进行讲评、归纳、提高,以巩固教学效果。例如《法律、生活、职业》课主要是对学生进行以宪法、民法和刑法为基础,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教育,我们可以邀请一些法官和律师给学生做报告,帮助学生理解一些热点和疑难的法律问题;可以组织学生去参加法庭旁听,熟悉案件的审理程序;可以组织学生观看法律专题录像片,或举办模拟法庭,提高学生运用法律的能力;还可以组织学生到监狱、劳改农场等地参观调查,提高知法、守法的自觉性等等。

6.构建新型师生关系,促进共同成长

发挥德育课的德育主渠道作用,教师是关键。职校德育教师不仅要有广博的专业知识、过硬的教学本领、精湛的教学艺术,而且要有崇高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严谨的教风、踏实的作风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德育课教师更是如此,在学生面前我们更应该注意自己的言行,你课堂上讲要文明礼貌,不能随地吐痰,刚下课,你出了教室门就是一口,好了,你所讲的其他内容,学生也不信你的了。德育教师的人格魅力主要来自于他高尚的品格、精湛的技艺、高尚的道德素养赋予教师以责任心和爱心,只有在责任心和爱心的推动下,教师才会千方百计地去了解学生,帮助学生,进而追求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的创新,以求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

(二)从学生的角度来看:

1.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实现主动学习

连续三年新生开学时的问卷调查发现:学生最喜欢的课堂教学方式是:“能引发较多的讨论交流,有较多的实践机会”;对以往德育课学习的评价是:“最不喜欢”、“实用性最差”“、内容偏多”等。这就给了我们启示:只有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地发展,才能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在教学中,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角,而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组织者和合作者。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发言,自主探索,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当然,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会出现过分强调趣味或半途而废等不利因素,老师应及时调控和引导,自主不是放任自流。教师还要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将掌握的学习方法运用于学习实践中,学习效率会显着提高。例如在讲述“把握现实机遇,发展职业生涯”时,我让学生分组收集比尔盖茨各个年龄阶段的素材,参考已学习过的理论知识,如职业生涯的特点、职业理想的作用、职业生涯发展要从所学专业起步,立足本人实际,发展职业生涯等,分组讨论比尔盖茨各个阶段的特色,教师关注每个小组讨论的动态,发现问题及时引导,最后各小组汇报成果,学生认识到取得成功的人是那些努力寻找机会的人,如果找不到机会,他们就去创造机会的道理,同时也意识到机会往往留给有准备的人,自己应该为将来打好基础,做好准备。这样的教学效果比教师讲述、学生被动接受要好得多。

2.转变课堂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参与程度

传统的侧重于理论教学的教学方式明显不适合中职学生,教师应该想办法让课堂“活”起来。在教学中我发现“小课堂、大社会”的实践课比较受学生欢迎,实践课主要是通过学生参与具体的实践活动实现对知识的理解和消化,将理论学习和实践相结合,达到既巩固理论知识又提高综合能力的目的。实践课的具体活动形式多种多样,比如主题辩论、模拟法庭、职业生涯设计、社会调查、志愿者行动等等。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生的积极参与会拉近他们和德育的实际距离,学生不再觉得德育课是空洞的高高在上的,实践出真知,实践教学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实践课既要重内容又要重形式,既要重过程也要重结果。例如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内容比较抽象,靠老师灌输式的说教效果肯定很差。于是我就组织一场辩论,先确定辩题,明确正、反方观点。学生查找资料,明确辩论的规则,然后自由分成正方反方,推荐辩手,围绕本方观点寻找材料。学生的一系列准备及时告知教师,教师予以必要的指导。在自由热烈的辩论中,学生以自己认为有人生价值的人物作为材料证明本方观点,感悟到“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最后教师就整个过程做出点评,肯定学生的表现,指出学生在准备、辩论中存在的问题,教学目的水到渠成。通过辩论学生对知识有了深刻全面的认识,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同时自信、口才、胆识和个性得到训练和培养,综合能力得

到提高。德育实践也可以走出课堂,走进社会,如职业道德与法律课主要是对学生进行以宪法、民法和刑法为基础,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教育。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去法庭旁听相关案件的庭审过程,采访庭审法官和有关当事人,这对帮助学生消化、理解法律条文非常有益,活动结束后,教师要对实践的结果检查和评估,及时总结经验和教训。

(三)从教育评价体制看:

1.建立有效评价体系,面向全体学生

改进德育课的考评方法也可以促进德育课教学实效性的提高。单一的以考试成绩为唯一标准的教学评价方式,忽视了学生在个性和潜能上的差异,容易伤害部分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因而构建科学的考评方式显得尤为重要。建立有效的评价体系,既能增进德育课的教学效果,又能达到德育课程服务于学校整体德育工作的要求。为构建德育课有效课堂,实现激励学生学习和推进教师教学的教学评价目标夯实基础,我们应该让学生参与到评价中来,采用学生自评、学生互评以及师生共评等评价方法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客观评价。总体而论,在教学中形成了“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点评——学生反馈”的评价流程,使全员评价有机、有序地结合起来,可以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形成民主、平等、接纳、尊重、理解、赏识的人际关系,引导学生积极主动、身心愉悦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如笔者执教 “开启职场之门”中的制作简历的内容时,要求每个学生制作一份简历,完成后由我们同学来评比,并选出其中优秀的在学校的宣传栏予以公布。

在接下来简历这一主题教学时笔者发现学生上课是全神贯注,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提出了许多针对自身的问题。在制作他们自己的个人简历时,学生是象着了“魔”似的。他们自己修改,组内讨论,大部分学生的简历都修改了四五次,有的学生修改了七八次。让学生学会自己评价,学生的自我肯定,学生与学生之间无距离的认同、老师欣赏的目光、赞赏的话语,让学生的成就感得到充分的提高。可以促进学生更好地自主学习、实现自我升华。

有效评价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评价形式多样化。在传统的闭卷考试和笔试的基础上,可以大胆尝试开卷考试和闭卷相结合,引导学生写小论文、调查报告等,让学生走出课堂,用生活中的实例去印证教学内容,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除此以外我们还可以采用口试、答辩等多种考核方法考查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接受、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主体不仅仅是德育课老师、班主任,还包括学生自己。通过学生自主评价、小组或班级的集体评价,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在评价中的作用,班主任的参与也是德育课评价主体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主要针对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意识进行评定。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可以体现考核的全方位、统一性、独立性与协调性相结合的原则。

(3)评价范围广泛化。德育的评价范围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还可以渗透到学生所有的德育范围,通过对学生知识、情感、意识、信念、行为等多方面的评价,实现从课堂内到课堂外,从知识到行为,从行为到情感,从情感到心理,从心理到意志的综合评定。实践证明,学生在不同形式的评价中获得一定程度的肯定,形成良性循环,对于教学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一句话多元评价、激励成长

构建有效教学的途径很多,我们中等职业教育的德育教师要注重挖掘学科教材中蕴含的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静态、凝固、共性),另一方面要注重开发课堂教学中生成的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动态、流动、个性)。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去学习,构建德育课有效课堂,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和谐发展。

课堂低效原因 篇3

关键词:师生交流;节奏协调;教学方法

面对新课标的要求,教师要及时地自省和反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找到导致教学低效甚至无效的原因,并能结合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式,优化教学过程,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症结一:课堂上师生无交流

教师慷慨激昂,口若悬河,学生却呆若木鸡,鸦雀无声,对于教师的要求也是机械照做,毫无生机。

原因及策略:物理教学本就充满了抽象的定理概念,在课堂上,教师的教学方法、内容形式单一,难免会让学生产生枯燥、单调的感觉,无法集中注意力,对于教师传递的知识信息自然无法接受和掌握。想必陶行知先生在武汉大学演讲时的一个喂鸡的精彩故事,已是家喻户晓,其实,教育又何尝不是喂鸡,要是学生不情愿,灌输再多,也只会是食而不化。所以,教师应该转变角色,成为课堂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转变观念,学生才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要把课堂还给学生,不硬逼,不强灌,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症结二:课堂上,时间节奏不协调

很多老师应该都犯过这样的毛病,刚上课,觉得时间还长,不断地重复,生怕讲得不够细致,快下课时,为了完成教学任务,速度加快,生怕讲不完,从课上到课下不停地讲授,没有轻重缓急,也不留给学生消化吸收的时间,造成了学生的反感。

原因及对策:在一节课的时间里,学生能够接受的知识量有限,教师在课上应少讲,精讲,讲重点,注重教学节奏的控制。要上好一节物理课,就要在教学中有张有弛,高低起伏,在教学重点和难点部分设置更多样、更细致的教学环节,化整为零,化难为易,帮助学生理解。经过了重点和难点的学习思考,学生会出现短暂的疲劳,这时教师可设置一些简单的小实验,制造小悬念,或是利用一些轻松幽默的小故事,给学生一些精神上的刺激和意外的惊喜,在不知不觉中度过疲劳阶段。只有良好的教学节奏,才能让学生更快、更好地接受和消化知识。

症结三:课堂上,学生听课、学生方法不当

实验教学中会出现学习只看有趣的实验现象,而不动手、动脑,不注重知识点的落实;课堂教学,学生不注重预习,课上学习无准备,无重点,目标茫然,注意力难以集中,失去学习乐趣。

原因及对策:预习,是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重要途径。所以,在教学中要提倡学生课前预习,这样才能提前明确自己的不足和课堂教学的重点,带着预习问题听课,才能有效地集中注意力。同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一些学习方法,例如:听课,实验观察、动手操作等等,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课堂低效原因 篇4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 为语文课堂教学确立了明确的目标, 但是现实和目标之间总会存在一定的差距。初中语文教师最大的苦恼, 就是看到语文课堂教学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 深知这个目标与现实之间的巨大差距。这种差距表现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学生学习热情不高, 缺少方法指导。

绝大部分学生没有自己解决语文问题的勇气和方法, 而主要依赖于教师的帮助。许多学生对语文课堂缺乏应有的兴趣, 对问题敷衍了事。不少学生有严重的厌学情绪, 并在课堂上形成了不良的学习氛围。对一部分学生来说, 语文逐步变为“边缘主科”, 受重视程度日渐衰弱, 学习时间不能保证, 形成了学习时间与成绩落后的恶性循环。很多学生不会主动参与课堂, 基本的语文学习意识都未形成。

2.语文教学缺乏强烈的目标意识。

比如, 语文课伊始, 不少教师喜欢介绍时代背景等知识, 可有时这些知识与本节课的联系并不紧密, 学生听了反而感觉“云山雾罩”的, 干扰了下面的学习。有时, 课刚开始时, 我们喜欢让学生根据题目设疑。有些学生的问题提得很散, 有些学生的问题在教师看来不值得提, 于是课前提问成了一个摆设。学生提学生的, 教师仍旧按着自己的预设目标上自己的课。这些现象说明教师唯教参至上, 生搬硬套其中的教学步骤, 对于如何有效实现教学目标心中无底, 对于课堂上生成的教学资源无法灵活地加以运用。一位青年教师在校内公开课《幽径悲剧》开始时, 绘声绘色地讲了一个季羡林的故事:一年, 北大秋季开学, 一位新生报名时, 因行李太多, 便请路过的季羡林帮他看了一个多小时的行李。等第二天开学典礼时, 这位新生发现, 昨天替他看行李的人居然是北大副校长季羡林。这个故事可以反映季羡林先生良好的人品修养以及平易近人的作风, 但与本课的教学目的无关, 教师完全可以不讲这个故事。

3.教师不能灵活恰当地运用多媒体。

在当今信息时代, 语文公开课课堂上不仅有幻灯片、录音机等教学设备, 更增加了电脑多媒体、实物投影仪等先进的教学手段。语文公开课上, 教师的讲台上常常摆满了各种设备, 可教学效果往往并不好。有的语文教师上课时用完这个用那个, 忙得不可开交, 整堂课很少说话, 不像是教师, 倒像是演示各种设备的工作人员, 语文教师和学生之间缺乏必要的交流和互动。一些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规定, 教师必须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并且将其作为公开课比赛评奖的一项重要标准, 以此证明教师是否具有先进的教育能力。

其实, 语文课文多是文学名篇, 学习它们是要让学生有所领悟, 现代化手段往往解决不了这些问题。如果无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还是少用这些手段为好。例如一位教师讲《梵天寺木塔》, 他就播放了好多幅扬州和宝应的文物古迹、风景名胜的照片, 照片拍得非常优美, 可与课文教学无关。我们知道, 文学作品就是通过语言来感悟这种情境的, 需要学生去想象, 而想象比任何实际图像都更辽阔、更丰富。如果我们每次教学都给学生看图片和录像, 这对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能力的培养, 很可能是弊大于利。滥用、乱用多媒体, 是导致语文教学低效的元凶。

4.无鲜明的文本意识。

比如一位青年教师讲授《明天不封阳台》校内公开课, 他带领学生匆匆讨论了课文的几个问题之后, 就让学生用将近10分钟时间欣赏动画音乐《我是一只小小鸟》。这个作品是全国比赛获奖作品, 设计优美、形式新颖, 非常吸引人, 与本课主题也有关系, 但是, 用这么多的时间欣赏动画, 无疑占用了学生理解文本的时间, 学生对文本的内涵只有肤浅的理解, 总体看是得不偿失的。

二、教学应对策略

1.坚持师生互动, 激发学习热情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 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与学生学, 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 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师应尊重学生、相信学生、激励学生、帮助学生、引导学生自主参与、独立思考, 感悟人生的意义, 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基本的善恶、是非观念, 过积极健康的生活。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 而且应该是学生的合作者和引导者, 从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师生、生生保持有效互动的过程。教学中师生、生生间多向交流, 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多样式的主体化交流网络, 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 使学生思维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主动、积极、活跃的状态, 而不仅仅是一种形式化、表面化的互动。

2.方法须先行

(1) 探讨方法, 授之以渔。排序常见题型有:排序题, 即给出若干句子, 按照语境、要求排列成连贯的句子;嵌入题, 已给定上下文, 确定了语境, 要求在其中嵌入一句话或一段话使上下文衔接、语意贯通;承接题, 只给定上句, 要求选择或补充与之衔接相连贯的下句。扬州市主要考察的题型是给出若干句子, 按照语境和具体要求排列成连贯的句子。所以, 以时间为序, 应抓住表示时间的词语。在对典型例题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 要引导学生进行方法技巧归纳, 如明确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等。 (2) 抓关键性的词语。如关联词、暗示性词语、有指代意义的词语, 以及句子之间的过渡、对应关系。 (3) 统揽全局, 善抓中心句, 分析其他句子是怎样围绕中心句来组织的。 (4) 保持话题及陈述角度的统一性, 前后一致。 (5) 排列后要通读全文, 斟酌个别难以分辨的语句的顺序, 颠倒比较, 最后确定。 (6) 注意上下文句式的协调。

3.准确灵活运用多媒体

多媒体手段的运用要慎重, 用好了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语文课堂当然不可能离开多媒体手段的运用。语文教师不能一味地依靠这些教学设备, 要尽可能扩大自身的人格影响。现代化教育手段是为了使教学工作更轻松, 而不是教学目的本身。一位初三年级教师在校内公开课《病句辨析与修改》的复习教学中, 恰当运用课件, 迅速而准确地展示了教学内容, 扩大了学生的训练量, 增加了课堂教学的容量, 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4.树立强烈的文本意识

语文课上, 学生应该充分感悟文本。阅读教学中, 语文教师应抓住关键语句, 指导学生品读赏析, 从中感受语言的美感。一位教师教授《明天不封阳台》一课时, 紧紧抓住文本, 让学生在细读课文之后, 寻找并把握线索, 概括课文内容, 辨析“封”“不封”阳台的原因, 品味描写鸽子的词句, 如“伏”“惊恐”“蜷缩”“紧紧盯”“令人怜爱”等, 朗读赏析文中议论性的语句, 理解文章主旨, 然后再适当延伸拓展, 让学生说说如何保护环境、爱护生灵, 人与自然如何和谐相处。这样的设计虽然不像前者那样时尚新潮, 但是阅读能力训练踏实有效。

语文有效课堂总的来说就是落实“生本”理念。郭思乐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一书中指出, 生本教育是以“一切为了学生, 高度尊重学生, 全面依靠学生”为宗旨的教育, 是真正做到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人、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生本教育与师本化、灌注性教学相对立, 有强大的穿透力、冲击力、震撼力和感染力。具体有三点:首先是目标明确度;二是发展性目标;其次是方法有效度;还有就是学生参与度。传统的课堂教学, 学生比较被动, 学习方式也较单一。新教材的研究性给学生创设了广阔的参与空间。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丰富多彩的栏目, 以栏目为“路标”, 给学生创设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全面提高学生的素养。坚持以下三个维度进行教学, 语文教学肯定是有效的, 甚至是高效的。

1.语文有效课堂总是自主课堂。教师要能采取灵活的手段, 将自己的教转化为学生的学, 教学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教师通过组织、引导和激励, 努力推动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过程。

2.语文有效课堂总是活动课堂。教师要能让学生在活动中去经历、去探索、去发现, 在活动中体验有效的喜悦和创造的欢乐。能根据课堂需要和学生水平不断变换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 用活动贯穿整个课堂, 使学生兴趣盎然、乐在其中。

课堂低效原因 篇5

导致幼儿园教学低效、无效甚至有害的原因很多,诸如教师的专业水平不齐整、教学资源不丰富、教师运用的课程本身存在问题等。但是,在不少地区,导致幼儿园教学低效、无效甚至有害的一个致命原因是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及相关机构对幼儿园教学进行了不适当的审定和评估。对幼儿园教学的审定和评估是“牵牛鼻子”的事情。把握着教育、教学的导向,如若这一环节出了问题,那么整个教育、教学就有可能出现问题。

由自上而下的控制所产生的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教育行政运行体制受到工业组织管理中“技术理性”的影响。对幼儿园课程和教学的审定和评估一直是作为一种“行政性概念”和“控制性概念”被纳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日常工作的,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总是自上而下对幼儿园课程和教学质量进行管理、监督和控制。

教师是幼儿园课程和教学的实施者。教师实施课程和教学的有效性会直接体现在能否使课程、教学计划与教育实际产生较高的切合度上。

幼儿园课程与教学的实施有三种取向。课程实施的忠实取向将课程实施的过程看作是忠实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即教师的教学忠实地反映课程设计者的意图,能达成预定的课程目标。课程实施的相互适应取向将课程实施的过程看作是课程设计者与实施者通过协商相互适应的过程。即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教学作出最为适当的选择。课程实施的创生取向将课程实施的过程看作是课程实施者自身创造的过程,即教师的教学是在具体教育情景中创生新的教育经验,而课程计划只是为这个经验创生过程提供的平台而已。幼儿园课程与教学实施的三种取向本不存在孰优孰劣、孰对孰错的问题,在实施课程与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持有哪种取向。取决于多种因素,教师本身的专业水平和能力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

而今,在我国不少地区,教师实施课程和教学的取向并不取决于该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状况,也不取决于教师的实际水平、能力以及教育资源。而是取决于教育行政部门的指令。换言之,这些地区的教育行政部门可以运用其行政的合法性以及行政资源,推动和支持教育行政管理人员既定的课程和教学实施取向,而这样的实施取向还可以通过对课程和教学的审定和评估等措施和途径得到保证。

这种自上而下的控制会使幼儿园教学的有效性产生问题:(1)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特别是较高级别的教育行政部门的决策是否准确无误,是否合时合理成为关键。如若教育行政部门的决策不正确,不合时合理,就会导致很大的问题。(2)对于差异性极大的我国幼儿园教育现状,任何划一的教育政策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审定、评估标准和要求,都会导致教育、教学的不适合性。(3)由不适合的课程和教学的审定、评估导向的幼儿园课程和教学的实施取向,会导致幼儿园教学的低效、无效甚至有害。

例如,在我国不少地区,甚至在发达地区的一些幼儿教育机构中,专业水平高的教师比例并不高,要求所有教师在实施课程和教学时都持相互适应取向甚至创生取向,并以与相互适应取向或创生取向一致的审定和评估标准加以监督和管理。必然导致幼儿园教学的低效、无效甚至有害。

来自教学审定和评估人员的问题

在实施幼儿园课程和教学的过程中,采用相互适应取向或创生取向,不仅对教师的专业水平有很高的要求,而且对审定和评估幼儿园课程和教学的人员也有很高的要求。

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使课程的价值取向从强调教师教学的学业知识和技能转化为强调儿童的发展和一般能力的获得,使课程的管理从注重课程的标准化和统一性转化为注重课程开发和发展的多元化、自主性等方面。这样的幼儿园课程改革取向,会使对幼儿园课程和教学的审定和评估在本质和类型等方面发生相应的变化。例如,会使对幼儿园教学的评估从目标取向转向过程取向或主体取向,从外部人员评价转向内部人员评价。

这种以幼儿园课程基本价值观的转化为基础的幼儿园课程和教学的审定和评估,要求审定者和评估者也发生相应的转变,要求审定者所持有的标准和要求以及他们在评估时所使用的方法和工具等也发生相应的转变。且不说我国幼儿园课程基本价值观的转变能在多大程度上与我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状况相切合,应该看到,在我国教育行政运行体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的前提下,多年来大部分幼儿园课程和教学的审定者和评估者自身并没有完成与课程基本价值观转化相一致的转变,他们使用的标准、要求、方法和工具也没有完成这样的转变。

对幼儿园教学的审定和评估是极为复杂的,它是对教育、教学的价值作出判断的过程,而价值观是相对的,持有不同的价值观,就会对同样的教育实践作出不同的判断。如若审定和评估幼儿园教学实施的标准和要求是混乱的,其依据的价值观之间存在难以消除的矛盾,就会导致审定者与被审者、评估者与被评估者之间陷入难以对话的状态。由于不少幼儿园教学的审定者和评估者本身没有完成与课程基本价值观转化相一致的转变,他们一方面会以“上传下达”的方式要求教师以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既定的要求实施幼儿园课程和教学,另一方面却以自己也不很清晰的方式去审定和评估教师的教学行为。这种状态使已有相当高的专业水准的教师哭笑不得,甚至思维混乱。也使水平一般的教师堕入云里雾里,处于左右不是的境地。

笔者在幼儿园教学实践中经常看到来自教育行政部门以及与此相关的教研部门的人员对幼儿园教学实践的审定和评估。由于他们中的不少人对实施教学的不同取向的概念以及操作方式不是很清楚,因此,他们的.审定和评估工作不仅没有帮助幼儿园教师解决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反而为教师的教学制造了麻烦,增加了教学中的低效、无效甚至有害。

此外,在我国不少地区,一些教育行政部门虽然资源不甚丰富,但是权力很大,而且还常常会去控制和监管不该去管理的事情。不少教育行政管理人员似乎无须精通业务,只需根据一些没有经由认证的标准和要求,甚至只是自己的偏好,即可发号施令,要求教师根据他们的要求行事,他们将审定和评估的“杀手锏”牢牢地把握在手里。不仅把教师折腾得苦不堪言,而且直接导致了幼儿园教学的低效和无效。

改变幼儿园教学审定和评估的“行政性概念”

对幼儿园教学的审定和评估是极为复杂的,因此,因地制宜、因人而异是应该坚持的一个原则。在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等发展极不平衡的情况下,是不可能运用统一的要求和标准去审定和评估幼儿园教学的,是不可能去要求所有幼儿园都以某种课程和教学的理念和取向去实施教学的。例如,用于发达城市的幼儿园教学的审定和评估标准和方法,就不可能直接用于发展中的城市;用于城市的幼儿园教学的审定和评估标准和方法,也不可直接用于农村;即使在同一城市或农村,用于幼儿园教学的审定和评估的标准和方法也应有所不同。

而今,在我国。各级政府正在逐渐改变自身的职能,在对幼儿园课程和教学的审定和评估的问题上,正在逐渐改变由教育行政管理人员说了算的状况。包括幼儿园课程和教学的审定和评估在内的专业性工作更多地由专业人员把关。

但是,应该看到这种改变需要时间,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迄今为止,将幼儿园课程和教学的审定和评估作为“行政性概念”和“控制性概念”的倾向依然十分严重。因此,各级政府职能部门要改变自身的职能,各级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应该改变幼儿园教学审定和评估的“行政性概念”。他们需要做的事情应该是鼓励和支持因人而异、因地而异、因园而异地进行幼儿园教学的审定和评估,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幼儿园教学的审定和评估的公平、公正、多元和有效;只有这样,才能改变由幼儿园教学的审定和评估引起的折腾人的现象。

参考文献:

(1)朱家雄,幼儿因课程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朱家雄,从幼儿园评估的角度谈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幼儿教育,2009,(5).

(3)霍力岩,学前教育评价[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4)施良方,课程理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课堂低效原因 篇6

【关键词】高中数学 学案教学 原因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5-0144-02

“学案教学”模式主要是以教学学案为依据,强调学生的自我学习意识,并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合作式学习,围绕学生为中心培养创新精神和学习能力,它的这一要义是和新课程改革要求相一致的。高中数学作为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采用这种教学模式虽然给学生学习带来很多益处,但是具体来讲,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很多的缺陷,课堂教学效率逐渐下降,作者就从“学案教学”课堂低效问题出发,分析了产生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改善对策。

1.“学案教学”课堂效率低下的原因

1.1课堂教学整体节奏的散漫

“学案教学”的载体是学案,因此,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按照学案设计的问题,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相互间的交流和合作,对问题进行讨论解决,但是,由于学生讨论的内容程度各不相同,而且学生的自制力也各有差异,对于具体的知识点讨论时间也难以准确确定,这就需要教师做好课堂的管理和控制,对学生的讨论状况进行整体把握和协调,但是,现在很多数学教学在这方面缺少相应的经验,导致简单知识浪费时间、中等知识缺少时间而重点知识没有结果的现象,课堂的整体节奏把握不准,尤其是时间的安排过于散漫和混乱,直接导致了课堂教学效率的低下。

1.2实施的深度不够

在新课程改革下,高中数学强调的是教学的本质化,要把教学的深度作为重点,不能过于形式化,但是实际教学中却出现与之相反的状况。首先,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安排小组间进行知识竞赛,这样的话很多时候是小组内部部分学生在解决问题之后代表整个小组进行比赛,这就会导致组内很多学生失去了思考的时间和机会;其次,学生间的“教学”,高中数学中会有很多相对复杂的知识点,在学习过程中很多题目学生可以自己完成,但是对于具体的数学思维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对于其中关键的、有价值的东西没有充分挖掘,理解的深度还不是很够,只是简单的掌握解题过程,很容易遗忘,这对课堂的整体教学效果提升也是会有阻碍的。

1.3过于依赖教案

高中数学采用“学案教学”的目的是让教师通过学案来明确本节课程所要掌握的知识点,对整节课堂有一个总体的把握,合理安排教学进度,但是,很多教师过于依赖教案,在课堂上按照教案的程序进行讲解,以教案的已有内容为主,而课堂教学的时间和学生的自学能力是有限的,如果数学问题过于复杂的话,教师还会因为教学节奏的原因只是做形式上的讲解,如果是学案上没有的内容,教师甚至于不予提及,久而久之,学生对于数学课程学习兴趣逐渐下降,而且所掌握的知识点也十分零碎,没有形成一个体系,缺少深度。

2.对于“学案教学”课堂效率低下问题的改善对策

高中阶段的学生思维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和多变性,对于问题的解决往往会有自己的思维思路,在“学案教学”模式下,学生对于高中数学的学习是以教师的安排为主的,在课堂上通过教师的指导以及同学之间的讨论合作,对存在的疑惑之处进行解决,但是对于上述存在的教学效率低下问题,还需要根据教学现状采取相应的完善策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切实发挥出“学案教学”的优势。

2.1制定课堂教学目标,合理把握教学节奏

首先,数学教师要对本节课堂教学的内容和目标进行明确,按照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对学案进行认真细致的制定,对所讲章节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明确,对教材进行深入挖掘,然后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对各个知识点的教学时间进行合理安排,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事前的预测,必要时还要制定解决方案。例如在对二元二次方程这一章节进行讲解时,就要对二元二次方程的变形和各种解法掌握作为重点来讲,对其怎样配方和平移转化为圆形、椭圆形、双曲线以及抛物线进行明确,并对缺少xy的二元二次方程的转化条件和方法进行讲解,而后根据教材中的知识点排序进行有序化教学,必要时还可以将其进行适当变更,变更的依据要以学生实际学习接受能力为主。

其次,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深入学生小组之间,对讨论的进展状况进行了解,对讨论的时间进行合理收放,如果学习任务完成就要压缩时间,如果正处于讨论的关键阶段,就可以适当的延长讨论时间,并且教师可以给予一定的辅助,帮助学生进行深层次的理解,进而对问题的解决和知识点掌握形成一个完整系统的体系,尤其是学案中没有提及的教学重点,教师更要将其作为重点来讲。

2.2教学方式的创新和合理选择

随着教学体制改革的不断加深,越来越多的新的教学方法开始应用到高中数学教学中,例如常见的趣味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等,这对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是有重要作用的。对于教师来说,在教授新知识的过程中,务必要确保学生可以全身心参与到课堂中,对知识的来龙去脉有清晰掌握,尽可能的避免采用个体间或者是小组间竞争式的教学模式,并且也不能以点带面的认为,只要小组整体讨论出了问题的解决方法,就代表每个学生都掌握了,要通过小组的问题解答状况,教师做最后的总结,对问题的解决思路进行细致的、清晰的讲解,此外,学生之间对于问题的讲解很多时候不能抓住知识的本质,缺少深层化,教师要对难点知识点进行多次反复教学,可以让学生提出不解之处,让学生发言,了解到学生对于问题的困惑之处,进而有目标的进行讲解。

2.3摆脱对学案的依赖,提倡自我探究

对于教师而言,“学案教学”模式可以为其带来很大的便利之处,但是这并不是教师可以完全依赖教案进行教学,学案只是充当一种参考作用,是一种预设,它与课堂教学实际进程还是会有一定差异的,如果一味的按照学案设置的流程进行教学,那么对于学生来说是极为不利的,数学教师要在对学案借鉴参考的基础上,学会自主探究和创新,根据教材的内容和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学习能力状况科学合理的安排教学流程,对教学课堂进行有效的调控,也可以在课堂上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可以以饱满的热情参与到课堂学习中,这样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就会形成一个系统的体系,进而对知识点有深入掌握,有助于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提升,于师于生都是有利的。

3.总结: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中数学教学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创新和提高。“学案教学”模式作为高中数学教学的一种有效教学方法,是教师课堂教学的重要参考和依据,它可以使整个课堂教学更为有序,但是在其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导致课堂效率低下,那么对此的解决就需要教师积极改变教学策略,正确运用学案,结合学生的实际制定合适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带动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魏霞.高中数学“学案教学”课堂低效现象及应对策略[J].学周刊:上旬,2015,(2):83-83.

课堂低效原因 篇7

原因一: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通过笔者观察, 在实践过程中, 合作学习并未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以下是某次讨论中教师对合作学习的看法。

观点1:平时教学中很少用到合作学习教学方式, 但为了赢得评委和听课老师的好感, 在公开课和评比课中会采用这一方式, 。

观点2:通过合作学习方式并不能让学生学到多少东西, 目的是活跃课堂气氛。

观点3:通过比较和分析课堂的投入时间和学习效果, 认为合作性学习效率低下。而学生的考试分数仍是衡量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 合作性学习对提高学生成绩作用不大。

反思一:

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应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在合作学习中, 教师在课堂设计时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动手能力, 带着问题进课堂, 把握好教与不教的尺度, 留给学生一个适当的、可以自由考虑的空间, 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观察、探索、发现、解决问题。在合作学习和帮助他人学习的过程中, 使学生学会有效地寻找和鉴定主要信息, 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提高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

原因二:教师课堂调控能力有待提高

合作学习强调学生应该成为学习的主体, 应身体力行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体验学习。所以在实践过程中, 有时过于突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教师的主导作用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例如, 一些教师会设计make an interview、续写故事、辩论等教学活动, 如果教师把课堂完全交给学生, 则会导致小组活动草草收场, 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反思二:

教师应确定自己是合作学习的引导者, 为学生创造合适的学习情境, 架好生生互助学习的桥梁。当学生遇到困难和疑惑时, 可以正面传授, 对小组提出明确的学习要求, 或在小组学习中提供适时的指导。教师应深入几个合作学习小组进行倾听、观察和指导, 了解每个小组的学习状况, 发现值得反思的问题。

原因三:学习小组组建不合理

一些教师对如何合理地搭建学习小组存在困惑。他们认为依靠合作学习, 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能帮组学习差的学生。这样的分组方法容易给一部分优秀学生造成超越于集体的优越感, 而给学困生带来自卑感。这就使得合作学习仅仅成为某些优秀学生展现自己的平台, 而使合作学习“名存实亡”。

案例:在教学实践中, 某教师往往有意识地按照学习成绩将好、中、差不同层次的学生搭配在同一个学习小组中。为了拓展教学内容, 布置了教学任务供学生讨论。在汇报讨论内容时, 英语水平较高或外向的学生总是大胆发言, 阐述自己独特的观点, 承担大部分甚至全部的学习任务。而学困生由于英语基础差, 不能用英语完整地或顺畅地说出自己的想法, 成了配角, 甚至无所事事。

反思三:

1.教师应该发挥每一个学生的长处与优势, 通过互补式分组使得每个小组成员都能为小组贡献自己的力量。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长处, 不能用单一的标准来衡量学生的好、中、差。

2.要明确任务与责任。在分配任务时, 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特长, 使每个成员都担任不同的角色, 如记录员、资源收集者、组织者、时间控制员、总结者、报告人等, 让每个学生都觉得有活干, 成为积极的参与者, 分享成功的乐趣。或者是在评价时使用捆绑法, 即把小组的整体表现作为小组的评价和奖励依据, 确保分工到个人, 做到人人有责。

3.教师让合作学习小组讨论交流时采用轮流发言的方式。这种方式使每个成员不得不参与思考、讨论, 这样可以提高学困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使他们变被动为主动, 在合作交流中能有所收获。

原因四:合作学习中讨论的内容不符合学情

合作学习虽然是值得提倡的教学方法, 但并不是所有的英语教学内容都可以采用合作学习的形式。比如, 单词的记忆, 一些语言知识点, 还有一些语法的掌握等等都不太适合合作学习。上述例子中的知识内容是属于英语事实性知识, 学习起来一般不存在理解上的难点, 这些内容的答案是唯一性的, 不具有讨论的价值。因此答案唯一的学习内容一般不适合运用合作学习。而且合作学习主要是围绕一定的任务展开的, 合作学习的任务一般是讨论或探究的问题。问题过于简单, 则失去了合作学习的意义, 而过难又不利于学生的积极性和合作学习的开展。

反思四:

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确定合作学习的问题, 同时注意问题具有开放性和挑战性, 并关注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发展需要。首先教师要在分析课程内容的基础上, 确定合作学习的目标。学习目标在合作学习中有重要作用, 学习目标是教学准备、实施的指挥棒, 也是教学评价的依据。课前教师要分析教材和学情, 制订合理的教学目标, 既要注重学生的知识技能和学习方法的培养, 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要设计好合作学习的内容, 要难易适度, 并且合作学习内容要有讨论价值、有一定的思维含量。这就要求教师围绕课堂教学中的某一目标和任务, 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习内容的性质特点, 设计一个有利于学生相互之间展开合作研讨的活动情境。这是一个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的起始环节, 实施这一环节时要注意几个问题:一是活动内容要具有现实性和趣味性, 要能够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的兴趣;二是活动过程要具有探索性, 体现合作学习的意义。如, 深圳牛津版7A Chapter 2课文描述了一个叫Wendy的学生的日常生活。Wendy的部分日常安排、兴趣爱好和其他中学生是相似的, 但她又被誉为“神童”, 这也就意味着她生活中有异于普通中学生的一面。这应是学生的兴趣点, 有讨论价值, 属于学生的积极思维区域。所以教师可以让学生分小组比较Wendy和普通中学生的日常生活, 进而讨论以下问题: (1) What do you think of Wendy? (2) What kind of students are successful?

原因五:学生缺乏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

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特别是初中学生, 正处于青春期, 具有独立性和依赖性, 易受周围人的影响。一旦他们的发言被别人否定, 他们往往会放弃合作学习。同时初中生具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和表现自我的欲望。他们往往以自我为中心, 不懂得去尊重和理解别人, 不知道怎样去妥善地处理合作小组内的争议。

案例:某教师教学深圳牛津版8BChapter5 LangLang:Piano Prodigy时, 把学生分组进行合作学习活动。教师请学生在阅读完课文的基础上, 以I am a successful person为主题讨论。在一个小组中, A同学结巴地说:“I am a successful person.I work hard...刚讲了两句, 就被B同学打断了。

反思五:

当合作学习中出现了不和谐的现象, 这时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合作意识, 教授合作技巧。例如:专心倾听别人的观点, 大胆清晰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当组员间有争议时, 能相互沟通并妥善地处理。合作意识和技能的培养有利于营造一个平等、宽松、安全的交流空间, 有利于学生大胆地用英语交流。

合作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开拓学生的思维和提升他们的学习能力。但是教师要加强对这一学习方式的探究, 努力探索有效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 力求提高英语课堂合作学习的时效性。

摘要:针对中学英语课堂中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和效率低下的现象, 分析了合作学习低效的原因, 并提出了相应的反思对策。

关键词:合作学习,低效,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黄远振.新课程英语教与学[M].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3..

课堂低效原因 篇8

多年来, 大学英语教学一直是教育界讨论的高频率话题,一方面是因为其学习对象众多,另一方面是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一直都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从事大学英语教学工作的教育工作者和专家们经常会听到有关英语教学费 时多、效率 低的言论 ,具体是指 ,中国学生 英语学了 很多年 ,张口能力 却很差 ,学的是“哑 巴英语”,主要归咎 于学校和老师对英语教学的改革不够得力。实际上,语言学习主要靠环境, 而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恰恰在语言环境方面是缺乏的,没有相应的英语语言环境,我们的大学生学习的英语就只是作为外语(EFL)而不是第二语言 (ESL),这两者的区别很大。 下面将就大学英语教学中这种低效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

二、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低效的客观因素分析

上面所说的一些批评性的言论, 指出大学英语课堂低效的主要原因在于学校和老师对英语课程教学改革不够得力,实际上,这种言论忽视了这一低效问题存在的客观因素,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ESL)和英语作为外语教学(EFL)是有很大的区别的。我们的大学英语老师在中国的环境下教英语,而大多数学生则是把英语作为外语,而不是第二语言学习的。例如,我国西部一些地区的学生可能见到外国人的机会不多,他们怎么会把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来接受呢?去跟谁讲英语呢? 即便是在我国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城市里, 我们的大学生毕业走出校园, 用英语交际的机会终究要比生活在英美国家的学生少得多。英语专业的学生也是如此,除了在校期间与外教的口语交流,毕业后如若待在国内,也是没有英语语言环境的,且我们大多数大学英语教师出国参加过培训交流的只是极少数。所以,在我们国家,人们对英语的态度就是外语,不是第二语言,这是一个客观事实。我们的大学英语教学当然也要尊重这一客观事实, 并且要遵循把英语作为外语教学和学习的客观规律,不能一味强调英语听说能力,弱化读写能力的培养,不能只追求实现能听能说的目标, 而忽视英语语言基础知识的学习。

三、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低效的主观因素分析

当然,客观因素的存在,确实是造成我们大学英语课堂低效问题的根源, 但是目前我国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实际上也受到很多主观因素的影响。

1.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学生因素的分析

近年来,随着智能手机和互联网的普及,大学生在大学英语课堂上的注意力分散了,各种信息冲击着学生的精神世界,学生关注的事情越来越多。现在的大学生上课玩手机是普遍现象,有了强大的网络支持,他们不再去图书馆查资料学习,而是用手机或电脑上网搜索答案或信息, 英语课上不再带笨重的字典,而是在手机上装上有道词典等软件。正是因为手机越来越智能,使得学生变得越来越懒惰,对于手机等高科技产品的依赖程度更深。学生在课堂上的专注力越来越低,在上课过程中, 对于学习以外的事物的新鲜感和娱乐性都在大幅增加。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对知识的讲解缺乏趣味性和创新性,那么课堂很容易变得死气沉沉, 造成大学生英语课堂教学的低效,学生没有掌握应学的知识。

由于我们国家的大学英语教学是英语作为外语教学,学生却不开口说英语,不用英语交流,现实生活中除了书面英语以外很少用到口语, 高职的学生毕业后只有很少数有机会在大型的优秀外企工作,所以大多数学生就业之后,用到英语的方面很少,也就造成英语学而无用的思想。既然学而无用,不如不学,既然不学,就造成英语教学课堂学习氛围的“死气沉沉”。当前大学英语的教学,不仅要教授英语语言知识,还要适应新世纪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联系实际,处理好教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三者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从而开展好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活动。

2.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因素分析

目前我们的大学英语教师团队中青年教师居多, 他们中很多人都没有在英语语言环境中应用英语、去听去说的经历,实际上,这在教学过程中就有纸上谈兵的诟病。另外,有些教师还存在知识结构单一、科研薄弱、理论素养不足等方面的问题, 比如只是具备了英语学科的知识, 教育专业知识并不丰厚, 没有经过专门系统的理论培训, 教学缺乏理论研究的支持。也就是说,大学英语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教学的能力存在不足,从而使学生失去学习英语的兴趣,造成大学英语课堂学习的“费时低效”。

很多的大学英语教学方法欠妥,在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而是以老师为中心,课堂上都是老师在讲解、在表演, 忽视了或者根本就忽略了学生的参与和表现。学生在课堂上得不到有效的语言演练,一学期英语课上到最后,只是老师英语说得流利好听,而学生却仍然是“哑巴英语”。

另外,很多高职院校为了保障学生尽可能去上课,都在实行课堂考勤制度。但是,这种被动考勤的方式,会让很多同学最后是为了上课而去上课,而不是为了兴趣去上课。

四、针对低效的改进策略

大学英语教师面对这种课堂低效问题, 首先要明确教学目的。英语作为外语教学的教学目的,绝不是培养所谓的交际能力,而是要掌握一门语言工具。教师要精讲精练,讲的内容要精心研究,讲的方式要精心设计。比如词汇学习要结合上下文语境,教学生了解汉英文化思维差异,训练语言实际运用能力。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不仅教授知识,更要教学生自主学习,即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为了达到这样的教学效果,教师还要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学生有了愉悦的心情,学习效率自然就会提高。

教师还要充分利用智能手机和因特网的优势, 既然学生的兴趣很多都在这些方面, 那就利用这些智能手段来安排一些英语学习的活动,比如远程学习资源、网络讨论等。

当然,单纯靠一个大学英语课堂的语言环境促进学生的英语学习是不够的,教师要创造更广泛的语言环境,开发利用更多的第二语言课堂,由课堂教学扩展到以校园为主的大课堂去学习英语。比如很多高职院校开展的外教参与的英语角、英文电影放映、英语演讲比赛等丰富多彩的英语学习活动。

我们相信,有效采用这些改进手段,大学英语课堂低效的问题会得到明显的改善。

摘要:多年来,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一直存在着低效问题。这样的课堂教学不仅有着根源上的客观因素原因,还有很多主观因素的影响。本文通过对高职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低效的原因进行分析,探讨了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改进策略。

职高思想政治课低效原因解析 篇9

当我问道:“男人走到社会上, 比的是事业, 那么, 男孩在学校比的是什么?”本想着学生会回答:好好学习, 掌握一种专业技能。结果, 他们坦率地说:比看谁混得硬。我追问:“什么叫混得硬?”有一个同学理直气壮地说:“就是想打谁就打谁呗。”

“混得硬, 就是想打谁就打谁”, 学生的回答让我不寒而栗!《职业道德与法律》白学了!之后, 我反思良久。对于我班、我校甚至整个职业高中政治课教学的低效现状, 我感慨颇多!

职高学生, 正处于人生最美好、最脆弱的年龄段。他们整体呈现出以下特征: (1) 精力旺盛, 却时常不知劲往哪儿使, 感到学习太无聊, 只好玩手机游戏、睡觉, 插上耳机听流行音乐。 (2) 他们心灵纯洁, 却时常抵御不住各种诱惑, 晚上12点之后还精神振奋, 凑成一伙抽烟、打扑克, 甚至看不健康的视频、电子书等等。 (3) 他们思维敏捷, 却时常遇事冲动, 不假思索就大打出手, 轻者鼻青脸肿, 重者头破血流, 住院疗伤。打人的学生自恃拳头硬, 混得油, 竟还有一帮狐朋狗友们尊其为“大哥”, 这就是我们班学生所说的:混得硬, 就是想打谁就打谁。

职高学生中类似的人虽然为数不多, 但其影响恶劣, 害人害己。作为思想政治课教师, 在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矫治学生的不良行为方面, 真的是身负重任, 义不容辞!

按理说, 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 矫治学生的不良行为, 只要师生共同努力, 防微杜渐, 莫以恶小而为之, 许多不良的行为习惯都是可以矫治的。但实际的政治教学为什么甚是低效?个中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点:

一、学生方面:学生学习认识有偏差

习惯于初中思想品德课的开卷考试, 使学生进入职高后, 根本不把政治课当回事儿。尽管今年山西省的对口高考要考政治学科, 这一消息只对高三学生有压力, 而高一、高二学生一如既往地厌学, 想学一技之长却没有真正付诸行动, 恒心和毅力方面太差劲, 政治课仍然是职高生眼中的“休息课”。

二、家长方面:家长素质对孩子有影响

能进入职高上学, 除了有孩子自身的诸多因素外, 家长的素质和教养方式也不容忽视。人们常说:“有其父必有其子。”在职高, 还可以倒过来说:有其子必有其父!在学校政教处处理诸多问题学生的违规行为时, 总结家长的种种表现, 基本上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每一个问题孩子的后面都会站着一个问题家长。此言虽有些以偏概全, 但也确实代表了一部分家长家教方式上的问题。

比如某学生上课沉溺于玩手机游戏, 老师将其手机没收后通知家长, 希望家校合力帮助这位学生, 可家长来校后, 反倒气呼呼且理直气壮地反驳说“你没收了手机不对, 害得我联系不上孩子”之类的话, 说到上课玩手机的问题, 这位家长却不以为然地说:“我知道, 就是让他在这儿混呢, 又学不进去, 不玩手机干啥?”这样的回答, 反倒显得老师太幼稚、不明事理了。

三、教师方面:政治教师要多反思自己

1. 教师的管理心态有变化

由于近年来职高生生源质量的不断下降, 老师们明显感到课堂教学管理的难度加大。学生底子薄、基础差不说, 更重要的是学习态度消极, 厌学情绪严重, 导致正常的教学秩序无法保证, 预期的教学任务无法完成。尤其是政治考试, 学生因为很少下工夫背记, 所以试卷空白, 不会填写, 偷看抄袭的学生最起码还想要得高分, 有一部分学生则破罐子破摔, 不会做就干脆不做。

学生这样的学习态度直接导致教师教学信心的严重丧失, 有的老师不愿意与学生生气, 睁只眼闭只眼, 对于教材内容不讲或少讲, 反正学生不好好听课, 只要课堂不出事儿, 怎么都行。

2. 教师的责任感需加强

职高生难教、难管的现实问题毋庸置疑, 但我们的学生也有闪光之处, 并不是一无是处。我们要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实职业高中的每一科教师都有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责任和义务。我们必须认识到:孩子是家庭的灵魂, 教育好一个学生就是造就一个和谐的家庭。职业高中不是问题学生的“收容所”, 教育教学的目标是:培养掌握专业技能, 靠本事自食其力, 并贡献于社会的有用之才。

作文讲评课低效原因及对策探究 篇10

一、作文讲评课存在的弊端

在作文训练教学实践中,有些教师虽然重视了作文的指导和批改,但是忽视了作文的讲评,结果是劳而无功,使作文讲评课没有发挥它应起到的作用。目前的作文讲评课主要存在如下弊病:

(一)教师满堂灌输讲解,学生缺乏参与、思考的机会。

通常的作文讲评是“综合讲评”,即由教师对全班学生的作文由内容到写法做全面的概括讲评,分析本次习作中共同存在的优点和问题。教师始终雄居讲台,控制课堂话语权,这种讲评由教师唱主角,完全忽略学生的主体性,也无视学生的感受与想法。即使教师讲得头头是道,学生往往也是无动于衷,有的心不在焉甚至打瞌睡,这就是教师们常抱怨的“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却收效甚微的现象。

(二)讲评只关注少数学生,没有面对全体学生。

首先,很多教师在讲评作文时往往只注意抓个别同学作文中存在的个性问题,如字数不足、写错别字等,却没能把多数学生作文中的缺点、带有倾向性的问题概括出来。没有抓住共性的问题,不能引起大多数学生的共鸣;只抓个别问题,以偏概全,一叶障目,导致讲评失误。

其次,关注少数尖子,忽略普通层次的学生。每个班总有几个学生每次作文都写得挺好,于是很多教师无意中把焦点一味集中在某几个“尖子”学生身上,被表扬的总是那几个,多数“普通”学生就被忽略了。尤其是平时作文基础不好的学生,本来写出一篇作文就挺困难,交上去后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但是往往得到的是不如意的分数和简略的公式化的评语,写作的动力就大受打击了。

(三)讲评时根据评分表,追求面面俱到,没有突出重点。

一篇作文可以讲评的内容很多,如立意是否切题、选材是否恰当、中心是否突出等。假如抓住细枝末节的问题,什么都讲,什么都评,势必达不到效果。因此每次作文讲评时,应针对习作训练的要点,抓准这次作文中全班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评,每次讲评只抓住一两个具体问题重锤敲打,使学生在教师的“重锤”敲打中震惊起来,使得每次讲评都能一评一得。

(四)要求苛刻,专挑学生毛病,严重压制了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由于教师的阅历及知识的积累都在学生之上,因此在评价学生的习作时,很多教师还不习惯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欣赏习作,而那些略显稚嫩的文笔在眼光挑剔的教师眼中就暴露出许多缺点。有的教师在总结学生作文时,大谈特谈的都是学生作文中暴露出来的似乎无穷无尽的问题、毛病,甚至略带嘲讽地指责学生水平低、能力差;过分地求全责备,造成讲评课死气沉沉,学生闷闷不乐,挫伤了学生的写作积极性,从而导致学生产生厌烦心理,对作文望而生畏,进而影响作文讲评课的教学效果。

二、提高作文讲评课效率的方法

针对作文讲评课主要存在的弊病,我尝试采用如下方法提高作文讲评课的效率,以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一)作文讲评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积极参与评价。

在作文讲评课中,教师的“一言堂”收效不大。那么,何不尝试着把作文讲评课堂变成“茶馆”,把教师的“讲台”变成学生的“论坛”,把讲评课上成点评课、甚至辩论课,师生多些互动,让学生在其他同学的建议中更易于悟出自己作文的得失之理呢?

这种讲评方式适用于已经拥有了一定的自评作文能力的学生。学生的自评能力是可以培养的。具体做法是首先下发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对照表中的要求,详细地给学生解释各个等级的具体要求,然后印发不同等级的文章,让学生明白分数是怎样得出的,这样学生就有了初步评判作文的能力。

在头几次作文训练时,同学们在交上作文前,都先自己给自己的作文打分,并写上评语。我看了以后,给他们打分,再写些相应的评语。训练了几次,我发现同学们对文章的评价比较客观了,也更准确地发现问题了。这时我们可以开始充分发挥学生在讲评作文中的主体作用。

把全班学生按日常习作中能力的强弱分为六人的评改小组,并选举写作较好的学生为小组长。在批改作文前,教师要先把此次作文训练的重点讲清楚,这个重点就是评价作文的依据。然后各组交换着批改作文,并做好记录。作文讲评课时,组员之一在课堂上做简洁的发言并谈谈自己小组归纳的主要优缺点。鉴于时间关系,各组的发言可以采用轮流的方式。同时有选择性地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宣读自己的习作,请其他同学予以评议,多听听学生们的意见,然后我再予以点评、小结。这样就给学生创造了一个表现自我、展示自我、交互学习的环境,这比由教师一个人滔滔不绝地讲、学生们鸦雀无声地听效果要好得多。因为在学生自主参与的评价过程中,个体的积极参与影响了群体,群体的表现又影响了个体。这样的课堂是开放的、热烈的,学生在这种氛围中明辨了优劣与得失,学到了自己所没有掌握的写作手法,并张扬了个性,品尝到了成功的愉悦。

(二)讲评时要抓住共性问题,关注到各个层次的学生。

如何发现学生的共性问题呢?

在批改学生作文时,教师要随时记下学生作文的有关情况:主要优缺点、典型例子等,教师应当手勤、脑勤,随时记录,这样就能了解学生作文的普遍问题,作好讲评的资料预备,使作文讲评能有的放矢地施教。

例如:作文题为“总有一种感动,让我们泪流满面”。学生都能抓住写作的对象是“感动”,于是在文章里写了很多感动:父母为自己无偿付出的感动,同学在自己生病时背自己上医院的感动,汶川大地震那些抗震救灾的英勇的人带来的感动,北京奥运会志愿者为奥运放弃很多个人利益带来的感动……内容丰富但中心不集中。我在讲评此次作文时抓住这个共性问题,提出两个问题让同学们思考:一是你文章中写到的“感动”是“一种”吗?二是这个“感动”是不是让“我们”感动,还是只是你自己很感动?同学们在回答这两个问题时发现了这类作文题存在的问题。假如没有总结学生的作文,问题没有经过筛选,没有一定的代表性,讲评时就有可能挂一漏万,失之偏颇。

同时,教师在讲评时还应留意不同层次的学生。对不同程度的学生,要用不同的评价尺度,尤其是平时作文基础不好的学生,要善于挖掘其作文的闪光点,哪怕是点滴的进步:一个片段、一个句子、一个题目、一个词语用得较好,教师也要从鼓励的角度出发当众加以表扬和评点。尤其是一些能显示学生个性的文字,例如尽管选材不很恰当,但有自己的独特观点;谴词造句不很正确,但有些文句有点新意,教师要及时指出这种独到的地方,点明个人的特点,使他们增强自信心,提高写作的爱好。对于作文水平较高的学生,在鼓励之后也要提出适当的希望,使他们知道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三)讲评时要抓住此次作文训练的一个重点和难点,要有针对性地总结和突破。

我们每次作文皆有目的、有组织、有侧重,或审题,或立意,或结构,或语言表达,或表现手法,或写人记事,或论证方法,那么,我们的这次作文讲评就应有针对性地对某个方面多下功夫,多注意发现这方面的成功和创新处。鼓励的重点,指正的重点也应以它为主。

例如给材料作文,我们的训练重点是审题,讲评时指导学生通过抓住关键句子来立意;而命题作文,训练的重点是选材,讲评时我们根据题目的提示,指导学生如何联想到最恰当的例子。

当然,我们要注意知识的渐变性,不能停留在一个层面上,否则学生会厌倦。例如审题能力的训练,高一重点训练命题作文,但每次内容不一,以词命题、以词组命题、以句子命题等;高二重点训练供料作文审题能力,供料作文又可分单元进行,如分为文字材料和图画材料,亦可分为单则材料和多则材料等;高三可以进行综合训练,查漏补缺。经过这样一次一个内容的点的积累,再组成作文整体能力、整体水平的面。

(四)讲评时忌责备过多,应注重鼓励。

心理学告诉我们,成功会给人以快感,可以增强成功者的自信心和再次成功的勇气,能克服自卑心理;创新能给人以新奇感,一旦创新成功,更能激发起创新者的创造欲望。对创新者和成功者的尝试和努力加以肯定和鼓励,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师生共赏成功的欢乐,学生也不会因努力、花了心血无所获而心灰意冷,丧失进取心。

首先,写作文批语不要用居高临下的说教的语气,应尽可能多地运用启发式的口吻与学生探讨。教师的作文评语要多给些鼓励性的语言,要由衷地为学生的点滴优点“喝彩”,让学生从中受到激励,让学生从教师的片言只语中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莫大鼓励。

其次,每节讲评课一开始,我就将全班成功的、进步的、创新的经验归纳成系列,并且每点之后都列上对应的学生姓名,再宣读出来,使成功者都沉浸在成功后的欢乐中,其他学生也发出由衷的赞叹声。当然,这些内容的选择应以作文水平处于两头的学生为主,以两头促中间,全班的整体水平就会全面提高。

高中作文教学低效原因的思考 篇11

【关键词】反思 作文教学 存在问题 根源

为了使新课程标准的推行产生更大的效益,使作文教学更为有效,有必要对作文教学的现状进行反思。

一、反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002年6月10日的《中国青年报》发表了曹保印的一篇新闻评论,题目是“谁剥夺了孩子们说真话的权利”。小学生王聪(化名)在一篇题为《春天》的作文里写了几句春天的“坏话”:“春天细菌繁殖旺盛,夏季蚊虫都在这时孳生;春天易患流行感冒;春天雨水淅淅沥沥下个不停,很烦人,像个爱哭的小姑娘总也止不住;春天冷热不均,忽冷忽热……”被老师说成“胡思乱想,……古往今来,文人们都夸春天好,说春天不好是动错了脑筋”。小贺是一名初二男生,有次他看到几个税务人员戴着墨镜,对集市上卖东西的农民又打又骂地要钱,十分生气,就写在了作文中。结果作文被老师批得一无是处。老师说:“那么多好事,你为什么不写?要是毕业考试这样写,你就完了!”原来,不让学生在作文中说真话的主要原因在于可能影响考试成绩——老师这样做是为学生好。

作者一针见血地指出,为了分数,为了迎合“不良社会风气和错误认识观念”,孩子们被迫分裂人格,不惜扭曲灵魂。

《中国青年报》的评论针对我国的写作教学提出了非常尖锐的问题,这些问题可谓知根知底、切中肯綮。但问题并不止这些,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重阅读轻写作

阅读和写作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孰轻孰重,确实难以比较权衡,但当前语文教学中确实比较普遍地存在重阅读轻写作的现象。

(1)从课时分配看,阅读花费了语文教学的绝大部分时间,作文教学只是阅读教学的一种调剂或是语文教学的一个小小的配角。作文教学所花的时间比阅读教学少得多,甚至到了可有可无的状态。

(2)从教材编写看,阅读才是语文教学中的“主人”,写作只是“附庸”。语文教材无论是初中的还是高中的,无论是老教材还是新教材,无论是人教版还是地方版,阅读部分都“占据”了教材的绝大部分篇幅,写作要么是“躲”在阅读单元后面(有的教材在两个阅读单元后安排一次写作),要么是“躲”在每册教材的结束部分,像补白一样,有那么几页。篇幅少,说明内容单薄,内容单薄就难显系统化。现阶段我国语文的阅读教学内容是成体系的,但没有自成体系的写作教材,从某个方面讲,这也就无怪乎作文教学中的随意性和无序化了。

对作文教学缺乏应有的重视最终导致作文教学陷入低效的困境。

2.重知识轻能力

传统的作文教学中,教师的教学重点就是结合范文或范例向学生传授写作知识,这些知识包括写作方法和文体知识等。

显然,这样安排教学内容系统性逻辑性强,教师也能按部就班地完成教学步骤,但老师们陷入了误区,他们误把写作知识等同于写作能力。事实上并不是一个学生写作方面的知识方法掌握得多,写作能力就强。

写作是学生运用书面语言表达自己认知的活动,写作能力是一种与多种心智活动密切相关的综合能力。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任何一种能力的形成与提高都必须经过反复的实践才能奏效。整个写作教学过程中也应加强对学生能力的综合培养训练。这种培养训练,不仅要进行与字、词、句、段、篇以及写作知识有关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培养训练,更要进行与写作过程中的认知活动有关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的培养训练。

近年来,许多老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制造出多种应试之作的模型框架,比较著名的要数有“新八股”之称的分为“引—议—联—结”四部分的议论文了。他们热衷于传授这类所谓的知识,而不注重学生运用语言自由表达思想的能力,使得学生的作文没有一丝灵气,毫无生机。

写作能力的形成要靠训练,不是光讲出或掌握甲乙丙丁几条方法或几点知识就能奏效的。

3.重外显轻内修

现在许多教师教作文,主要的教学方法是以老师讲授为主,按照不同的文体、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和写作内容结合例文进行剖析。在教学中,强调学生理解掌握范文的写作特点,然后学生通过大量的模仿练习,熟悉范文的语言文字与思路框架特点,达到掌握这类文章写法的目的。这只是掌握了一些“技术”。但一个人的写作能力不仅与他掌握的写作模式、词汇和句型等“技术”因素有关,更重要的是还跟他认识事物、分析现象的能力,对生活的积累、态度、思维品质等内在因素有关。每一个写作者都有自己的生活视野,他对生活中发生的事情会有自己的见解和认识,这些见解和认识逐渐形成生活积淀,进而上升到人的价值取向。这就是古文论家所论述的由“物”到“意”的转化,用心理学的说法叫做“感知—思维”的转化。当学生有了丰富的生活积累和情感体验后,就要设法将这些主观情意转化为特定的语言文字,这就是古文论家所认为的由“意”到“文”的转化,亦即心理学上所说的“思维加工—语言表达”的转化。有些人有着丰富的情感体验,却很难写出优秀的文章,这不仅是语言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思维的问题。观察生活,搜集素材,形成情意,思维加工这几步分明是大脑内部加工处理信息的过程,也是习作者对生活不断加深认识的过程,比之于写作的知识和技巧等东西,这些是内在因素。对这些“内在因素”的重视就是注重“内修”。

只注重外部刺激,只强调对“个体”的“外显”行为进行强化,而不考虑引导个体注重“内修”的行为主义训练方法,对于某种模式的熟练掌握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但条件一变化,它就会令学生无所适从,最终将学生带到机械套作的“死胡同”。在这个问题上,正确的态度应该是“内修”为基,“内”“外”兼顾。

4.重结果轻过程

现在的作文课堂教学一般过程是:教师出题之后简单指导——学生作文——学生上交作文——作文讲评。两节连堂作文课,教师花在指导上的时间约为十五分钟,剩余时间就是学生作文的时间。教师最关注的是第二节课下课时学生能否把作文交上来,作文一交上来,学生在本次作文教学中就完成任务了。接下来就是教师批改两堆作文本,至于讲评,则是一至两周之后的事。

整个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关心的只是结果:学生写完了,教师上了作文课,而且有指导,有训练,有讲评。其实这样的作文教学过程是不完整的,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的:“与文章产生的自然程序严重的不一致。”首先,它省略了写作前的观察生活、积累材料的步骤,这不符合作文的规律。其次,教师的指导启发过程简单,根本不能调动学生的写作表现欲望。最后,连必要的修改也被忽略了,我们的老师每次批改时所面对的作文事实上只是学生的初稿。

对过程的轻视,使得作文教学的内容空洞,步骤虚化。作文教学只是走过场,“为教而教”,还有什么高效可言?

5.重模式轻个性

新时期德育低效原因的另类思考 篇12

关键词:德育,实效性,思考

随着社会思潮多元化程度的日益加深, 学校德育面临着一系列的新情况、新问题。其中德育研究者和德育工作者极为关注的就是德育的实效性问题。针对这一问题, 很多研究者和德育工作者通过理论和实证研究从如何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在分析德育实效性低下的原因方面, 更多研究者从德育本身深入系统分析, 但德育低效与否应该在新时期采用新的视角重新评估。

一、过高的德育期望与德育低效性

就当前的研究文献来看, 对于德育的实效性的含义, 不同学者持有的观点并不完全一致, 有研究者从德育工作的成功率衡量德育的实效性问题, 即预期目标任务的达到的程度完成率。也有研究者指出应从投入和产出的效果衡量德育的实效性, 德育的效果、效益和效率共同构成了学校德育实效性的基本内涵。但更多的德育研究者指出所谓德育的实效性, 是指德育的实际效果, 即学校德育预期目标要达到的程度和学生对学校德育预期目标的接纳程度。[1]也就是说德育实效性指德育的现实功能与期望功能的吻合程度。吻合程度越高, 就认为德育是有实效性的, 如果两者的吻合程度相差太远, 就说明德育的实效性低下。

当前我国现行德育的“金字塔倒挂”的层次教育, 德育的期望值与学生可能达到程度之间产生差异, 德育理想游离于现实生活, 总想在一个假设的、净化的情境里用“高、大、全”的架势塑造人类的灵魂, 超越了学生的实际生活, 建立在这种德育理想下的德育与学生的实际脱节, 也与现实生活脱节, 因此德育最终的结果是, 学生既没有坚强“顶天”又没有扎实“立地”, 很显然德育没有达到所预期的期望效果。因此德育的期望功能与现实功能明显背离, 致使评价时德育低效现象出现。

因此学校要想把德育目标落到实处, 就需要将德育理想与学生的实际相结合, 与当前的现实生活相结合, 根据新时期的社会特点, 学生在不同年龄阶段所体现出来的不同的心理特征进行相应的思想道德教育。如小学生从身边事一点一滴地接受思想品德的、道德规范的约束;中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 理想教育要与学生的发展水平相适应, 大学生处于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爱国主义教育能让学生建立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世界观和理想信念。

二、德育效果评价单一化与德育低效

以往的德育工作者常常忽略受教育者的个体差异, 用同一标准衡量不同的个体是否达到了一个统一的固化的标准。这种方法忽视了个体的特殊性, 因此德育工作者容易从学生个体身上看到德育低效的结果。另外, 德育工作者倾向于在不同个体之间作比较, 这样做忽视了受教育者的个体差异性, 不利于对德育工作准确测评。因为每个人的起点是不同的, 接受能力也是有差别的, 所以应该根据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前后的不同阶段比较。只要受教育者在道德素质方面是呈提高趋势的, 我们就认为德育是有效果的。当前德育效果的评价方法依然采用教师评价法这种主观的评价方法, 缺乏客观的评价指标和体系。所以, 评价德育是否有效果, 应该根据德育的目标体系, 结合学生的发展水平, 建立客观的评价指标和统一的评价方法与程序, 从而根据个体的不同水平制定不同的发展标准, 学生达到所制定的评价标准, 就应该说德育是有效的。

德育过程是一个反复的过程。德育实效性是长期的, 因为道德素质的养成必然有一个潜移默化的形成过程。对受教育者而言, 其接受德育的过程是客体知、情、意、行不断发展演变提高的过程, 受教育者需要对道德规则进行深刻的道德情感体验, 才能促进德育内容的认同和吸收, 从而达到德育目的。[2]而这一个过程是长期的, 不是一蹴而就的。德育实效性的这些特点表明, 德育是一种动态质量观的反映, 在评价德育实效性时, 如果只看到即时效果, 德育自然就是低效能的。但如果能采用纵深视角重新评估德育实效性, 凡符合德育目标的有价值、有效度和信度的信息及事实依据, 都可视为德育实效, 德育是否真的低效不是很容易就可以断言的。

因此, 不仅要有效提高教师整体素质、构建多样化班主任德育方法, 还应该多角度评价学生的道德水平, 从而构建新时期具有可行性的德育模式和评价新体系。

三、多元化思潮影响与德育低效

随着世界全球化程度的日益加深和信息高速化程度的迅速发展, 形成了形式各异、内容有别的多元化思想观念与社会思潮。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 我国现在正处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 社会结构深刻变动, 利益格局深刻调整, 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重要时期, 人们的思想活动的选择性、多变性与差异性日益增强, 国内外各种思潮不断涌入、碰撞, 交流, 造成当前社会中思想道德观念、价值取向出现多样化的趋势。

现代人用“享受现在”代替了“勤俭节约”, 用“啃老”代替了“艰苦奋斗”, “学好数理化, 不如有个好爸爸”成了一部分人奉行的箴言, “干什么事都得走路子”也成了一部分人做事的原则。因此在德育过程中, 许多学生受当前多元化思潮的影响, 认为那些老一套的东西, 赶不上新时期社会的飞速发展, 对学校教育中宣扬的道德思想持批评、否定意见。这就导致学生“知”与“行”的脱节。从实质上来说, 学生并没有将德育内容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指针。“教育课程的实质就在于它是人的行为实践过程中进行内化的手段, 是将目标化为手段的转化力”。[3]当德育课程内容、模式无法成为学生道德素质形成的手段时, 德育低效性就成了必然结果。

在衡量德育实效性时, 需要区分学生的思想观念问题, 学生的很多行为不是道德的, 也非不道德的, 或者从严格意义上来说, 学生的很多行为表现出来的是道德问题, 而内在实质与道德无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关注学生的思想发展成为德育工作者必须考虑的问题之一。

四、社会、家庭导向变迁与德育低效

在教育界, 一个在数学上不能成立的公式却悄然流行, 即“5+2=0”。还有一句话:“课堂思想教育一个钟头, 不如家里父母一个指头, 也不如公众场所和影视中的一个镜头。”这让很多教育工作者叹息。究其原因, 就在于社会与家庭的导向变迁致使学校德育实效性降低。

比如, 德育目标中“教育学生关心、爱护尊重他人”“不打架、不骂人”, 但学生被其他学生打了之后, 部分家长要求自己的孩子“他打你一拳, 你打他两拳”, 否则就说自己的孩子“窝囊”“没出息”;甚至有一些家长主动为自己的孩子“报仇”, 打残了还可以用钱摆平。在这样的思想理念下, 孩子看到的是暴力解决一切, 感受到的是只要父母有钱有势, 他人的利益、生命就可以弃之不顾。所以就有了“我爸是李刚”、“我们家有的是钱”之类的嚣张之语。日益复杂的社会宣扬“人人为我”及自私的合理性让部分学生在德育面前关上自己的耳朵, 在助人方面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当我们思考德育实效性的时候, 除了对德育本身的途径、方法、模式进行思考之外, 还要承认德育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学生道德素质的养成离不开社会、家庭和学校。德育社会化和社会德育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学校类似于“独立花园”的德育在社会、家庭中走一遭, 就变成了“肥皂泡”。董金权指出, 针对社会转型给德育带来的挑战除了要加强人文精神的培养之外, 适当的制度安排能够为德育应对这种挑战带来有效突破。[4]因此, 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合力网络已成为德育的必然趋势。

德育功能、德育目标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转型而改变的。新时期有新的思想、新的观念、新的方法、新的手段。德育应采用发展性的视角, 在讨论德育实效性内涵的基础上, 依据新的形势转变德育实施模式、评价的方法体系, 使我国的德育真正达到“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俊婷.提高学校德育实效性的对策[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职业教育版) , 2006, (4) :91—93.

[2]郑满利.道德情感体验:德育实效性的促力[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 (社科版) , 2010, (3) :133-135.

[3][日]筑波大学教育学研究会编.钟启泉译.现代教育学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6:246.

上一篇:工作面回采率下一篇:财务筹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