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低效

2024-08-09

经济低效(共9篇)

经济低效 篇1

改革开放以来, 国民经济和对外贸易的迅猛发展为英语教育带来了勃勃生机, 在全国出现了持续多年的“外语 (尤其是英语) 热” (许其潮, 1999) 。国家有关职能部门及时进行政策调整, 增加英语教育方面的经济投入力度, 高校英语教育由此迅速得到了全面普及, 全国综合类院校和各地方院校纷纷开设公共英语课程、ESP和英语语言专业。

另一方面, 英语教育的“费时低效”一直是一个普遍而持久的关键问题。大量的课程与课时设置和持续的教学资源投入, 并未能产出相应的教学效果和收益。尤其是地方性的普通高等院校, 在生源语言基础薄弱、教学资源相较知名综合院校有限的情况下, 英语教学大多陷入了“教而无效, 学而无果”的尴尬局面。这些地方普通高校的英语毕业生, 也往往因为应用能力偏弱, 专业无所长, 在就业市场中处于毕业即失业的困境。

与此同时, 市场经济发展中真正所需的应用型、复合型、专业化英语人才一直存在着极大缺口, 与“消耗时间长, 人才价值小”的泛滥化英语教育形成了强烈的反差。特别是各地区经济的发展, 具有地方性特色和某些特殊需求, 都面临着求职市场爆满却无几人真正胜任的尴尬局面。

基于这种供不对需, 需缺所供的矛盾脱节, 笔者认为地方性普通院校的英语教育应该切实把好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脉搏, 在导向性和针对性的英语教学中, 将有限的教学资源最大限度地予以应用和发挥, 实现英语经济投入的最大收益。鉴于类似观点在国内英语教育研究领域内已有教育者提出, 却大多限于理论论证, 鲜少进行数据调研和教学实践, 笔者从语言经济学的角度入手, 对日照三所高校英语教育与半岛区域经济需求之间的脱节现状开展调研, 藉此探讨实现英语教育与区域经济对接的关键所在。

1 语言经济学

1.1 语言经济学的基本内涵

语言经济学 (economics of language) 是一门以西方人力资本学说和教育经济学为理论基础, 研究语言与经济相互关系的学科 (莫再树, 2008) 。其最早由美国加洲大学洛杉矶分校经济学教授, 信息经济学的开拓者Jacob Marschak于1965年提出。他揭示了语言具有经济学本质的东西:价值 (value) 和效用 (utility) ;费用 (cost) 和效益 (benefit) 。此后, 经过语言经济学的研究者们, 尤其是Grin和Vaillancourt的突出努力, 这门学科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分别在语言与收入的关系、语言与经济发展、语言的动态发展及语言政策方面形成了一些理论观点, 并为宏观语言政策的制定提供了有益的指导。其主要的理论观点包括:第一, 语言本身是一种人力资本, 是足以获得其他资本 (如知识和技能) 的本钱;第二, 学习第二种语言是一种经济投资, 要考虑投资成本 (cost) 和预期效益 (anticipated benefi ts of investment) , 学习外语这一经济投资的成本便是学习这门外语花去的时间和直接货币支出, 而其效益则取决于学习者学习这门外语后是否有使用的机会和是否使用得广泛;第三, 语言的使用体现经济价值性, 语言的经济价值有高低之分;第四, 语言的经济效用取决于诸多因素 (Grin, 1996) 。

1.2 语言经济学与地方高校英语教育

根据语言经济学的理论, 任何一种语言, 只要能满足劳动力市场不同层次的需求, 便会取得不同的经济效益, 具有一定的市场价值 (韩文君, 2012) 。任何一种语言的效用和市场价值则完全取决于社会活动中的使用程度和市场需求 (王伯浩, 2001) 。当前, 随着国际经济贸易交往的迅速增长, 我国社会对精通英语和一两门专业的复合型人力资源的需求迅速增加。英语语言已成为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需的媒介之一, 其市场价值日益攀升。英语语言市场价值的上升必然会促进英语教学的发展, 而外语教学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如何利用现有的高校资源, 有效地促成人力资本的形成, 培养出能够满足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的英语人才。目前, 外语教学普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造成人才供需脱节, 人才培养的规格同市场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不相吻合, 直接影响到外语人才的市场价值, 致使投入产出效益不高, 造成教育资源和人才资源的浪费。因此, 英语教育不得不密切关注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 依据人力资源市场导向, 优化课程设置, 加强专业方向目的性。而地方性高校的英语教育, 则相应地瞄准区域经济的市场, 以期实现英语经济的最佳效益。

2 对三所高校英语教育经济效益的调研

2.1 调查方式

调查方式:通过书面、电话或电子邮件, 随机抽样问卷。

2.2 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已就业一至两年, 在日照或周边城市工作的往届英语专业毕业生, 曲阜师范大学与日照职业技术学院各50名;即将就业的在校英语专业四年级生, 曲阜师范大学、日照职业技术学院和济宁医学院各50名。

2.3 问卷设置:共十个相关问题

(1) 你所从事或打算从事的职业是?

a.英语教育

b.英语相关的商务、经济、金融、外贸、旅游、文秘等工作

c.英语翻译或口译d.英语相关的公务员

e.与英语无关的其他行业

(2) 你觉得找到合适而对口的工作容易吗?

a.很难, 学校所学没有实用性

b.有点难, 但是精进所学加上机遇, 还是很有希望

c.容易, 所学基本对口d.很容易

(3) 你认为学校英语教学对你寻找对口职业的影响是什么?

a.毫无帮助, 英语教学与经济需求脱节

b.有所帮助, 有一部分能够用于工作实践

c.很有帮助, 所学内容基本可以用于实践d.起着决定性作用

(4) 工作中, 阻碍你获取更多收益的重要因素是?

a.语言基础薄弱b.语言基础尚可, 但专业化不足

c.专业化尚可, 听说等应用能力不足

d.其它非能力或知识因素

(5) 你认为目前的英语教学与经济需求之间最大的脱节在于?

a.听说读写译基本技能培养不足b.专业化职业化不足

c.课程内容陈旧落后d.其它因素 (请简单写明)

(6) 你觉得下面哪个方面的英语学习最有助于就业优势?

a.提高基本听说交际能力

b.掌握贸易、金融、经济、商务、法律等其它专业知识

c.掌握区域历史人文经济等概况, 服务区域经济

d.掌握一门ESP

(7) 你觉得掌握哪一门第二外语最你最有利?

a.日语b.韩语c.法语d.俄语e.其他小语种

(8) 你觉得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获得哪两到三种证书最有效?

(多选题)

a.专业四八级b.专业四级口语证书c.BEC一类的证书

d.较高水平的二外证书

e.双专业证书f.经济类证书g.口译笔译等翻译证书

h.教师从业资格证书

(9) 你觉得目前自己最欠缺什么?

a.听说等应用能力b.高阶综合语言能力

c.广泛的知识面d.其它专业知识辅助

(10) 你认为自己的英语学习投入和收益如何?

a.投资大于收益b.两者相当

c.收益大于投资d.毫无收益

2.4 数据分析:对各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横向对比以及纵向比较

(1) 曲阜师范大学的50名毕业生中有9人从事英语教育, 22人从事英语相关的商务、经济、金融、外贸、旅游、文秘等工作, 公务员3人, 其他与英语无关职业16人;日照职业技术学院的50名毕业生中从事英语教育1人, 英语相关的商务、经济、金融、外贸、旅游、文秘等工作35人, 其他与英语无关职业14人。接受调查的三所高校 (顺序为曲阜师范大学, 日照职业技术学院和济宁医学院) 的在校生中, 有意从事教育行业的分别占34%, 12%和16%;英语相关的商务、经济、金融、外贸、旅游、酒店、文秘等行业的就业意向分别为48%, 80%和74%;英语相关的公务员分别为14%, 4%和6%;选择与英语无关的其他职业分别为2%, 4%和4%;选择英语翻译或口译的仅有曲阜师范大学1人。由往届毕业生的就业数据可知, 各高校教育侧重点不同, 确实影响着英语经济收益。作为正规师范大学的毕业生, 从事英语教育和企事业单位公务员的机会要远大于职业院校毕业生。但是职校毕业生学习期间所获得的职业化外语教育, 不同于师范大学的英语语言文学, 使其在商务、经济、外贸、旅游、酒店、传媒等行业占有明显优势。另外, 值得关注的是, 两所高校分别有32%和28%的毕业生从事与所学语言无关的其他职业。但是, 在校生自主选择与英语无关职业的却很少。这一对比表明, 不少毕业生就业时被迫放弃了英语专业。同时也可以看出, 各高校学生大体清楚自身优劣势, 就业选择有意地向往届毕业生看齐, 极少选择难度较高的职业翻译和口语, 对考取公务员也少有不切实际的想望。

(2) 无论在校生还是毕业生, 无论是哪所高校, 认为寻找应用所学的对口工作偏难 (第2题的a和b) 的比例都在90%以上, 区别只在于日照职业技术学院的毕业生有52%选择了“有点难, 但是精进所学加上机遇, 还是很有希望”, 此项较之曲阜师范大学的38%还要高出14个百分点, 可推知职业英语教育在对口就业方面优于通用英语教育。三所高校的受调查学生, 只有不足20%的人认为学校英语教学对寻找对口工作很有帮助或有决定性作用。日照职业技术学院有68%的学生认为“有所帮助, 有一部分能够用于工作实践”, 较之其他两所高校的56%和52%高出十几个百分点, 而认为“毫无帮助, 英语教学与经济需求脱节”的, 比其他两所高校则低许多。此一项再次证实职业英语教育的教学内容, 在工作实践中的应用机会要多于通用英语。

(3) 对第4到10题的统计数据显示:三所高校的受试学生在这些问题上的答案比例大体相似。阻碍获取更多收益的重要因素, 16~20%选择“语言基础薄弱”, 52~62%选择“语言基础尚可, 但专业化不足”, 14~18%选择“专业化尚可, 听说等应用能力不足”, 少数选择非语言能力因素;英语教学与经济需求之间最大的脱节, 选择“专业化职业化不足”的占72~88%, 选择“听说读写译基本技能培养不足”的占10~22%;最有助于就业优势的学习因素, “掌握贸易、金融、经济、商务、法律等其他专业知识”、“掌握区域历史人文经济等概况, 服务区域经济”和“掌握一门ESP”的选择比例大体相当, 都超过30%;最有利的第二外语, 60~66%认为是韩语, 32~36%认为是其他小语种;两到三种最有效的证书分别为BEC一类的证书、双专业证书和专业四八级;目前最欠缺的, 54~68%认为是“其他专业知识辅助”, 30~38%认为是“听说等应用能力”;关于英语学习投入和收益, 三所高校都有超过94%的学生认为是“投资大于收益”。

通过仔细分析和比对这些数据, 笔者认为三所高校的英语教学之所以呈现出“语言经济低效”的关键原因有二:首先, 英语教育的职业化专业化欠缺, 而英语语言文学通用教育的生源、教学水准和教学效果又无法与一流知名大学相比, 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处于双重弱势, 致使许多毕业生放弃专业所学, 因而难以实现自身英语教学的经济效益;其次, 目的性和针对性的教学理念缺失, 在自身语言经济水平和资源有限的前提下, 没有将当地区域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与自身教学切实联系起来, 培养适用于区域经济发展之需的应用型人才。此外, 从这些数据中也可以看出:在生源相对居于弱势的情况下, 日照职业技术学院的一些职业化课程设置, 使其在语言经济收益方面反而高于另外两所高校。这一点, 既可佐证以上笔者的分析探讨, 又可作为思考应对策略的参考信息。

3 相关对策论证

基于以上所述, 综合考量其他研究者此前的一些理论论证, 结合本校济宁医学院的英语教学实践和当地经济发展需求, 笔者认为地方性高校英语教育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逐渐改变当前高投入低收益的英语经济现状。

首先, 改变“高而空”的传统英语教育理念, 以市场——尤其是区域经济人才需求市场——为导向, 重新设定客观而可行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将本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和学生实际层次结合起来, 有针对性地培养可以适应区域发展的专门人才 (蔡晓斌, 2009) 。除了问卷调查, 笔者还通过临沂、日照和青岛的人才交流中心联系了数十家需要引进英语人才的当地企业单位, 就其对英语人才的具体要求和当前英语人才的能力欠缺问题进行了电话访问。近70家企业中, 90%以上并非国际化或跨国公司, 而是中小型区域服务或生产企业, 对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的要求并不高, 基本上大学英语六级水平并且能够进行日常交流即可。它们真正需要的是既有基本英语语言技能, 又掌握一门诸如经贸、外事、旅游、商务、金融、新闻、教育等学科基础知识的初中级复合型应用人才。驻日照高校应时刻关注并调研区域英语人才需求, 以此为出发点, 放弃与综合类知名院校相差无几的人才培养方案, 制定并实施适合自身生源层次和学习能力, 并针对外部区域需求的教学策略。

其次, 调整并优化课程设置, 采用分流培养原则 (张华, 2012) , 低年级基础技能培养和高年级分流培养紧密衔接, 增强学生的英语人力资本。一二年级设定为英语基本技能培养阶段, 集中开设听说读写译的实践课程, 学时要多, 力度要大, 精讲多练, 要求学生掌握相关基础知识。三四年级设定为复合型应用能力培养阶段, 为学生提供区域人才需求方面的信息和数据, 并开设几门区域经济所需的专门用途英语 (ESP) , 让他们根据个人特长和喜好跨系选修或旁听诸如公关、国际贸易、新闻、旅游、商务、计算机等专业的相关课程, 或集中精力学习一到两门本系部开设的ESP课程。就目前地方高校的英语教育现状来看, 英语专业急需与其它系部合作, 向学生开设“多种类, 宽领域”的选修课程, ESP课程的开设更是刻不容缓。同时, 两者都应直接针对区域经济需求, 体现区域特色。目前,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建设是日照市最重要的发展战略。与之相应的, 海洋产业、生态文明、海洋资源等方面的知识学习与英语基础技能的学习有机结合, 便是区域经济发展最急缺的人才要素, 日照高校应就此抓住机遇, 实现英语经济效益的提升。

最后, 建立高校, 企业和社会合作培养体系。地方高校教学资源有限的情况下, 必须实现其优化利用, 提高其经济效益产出。具体说来, 应结合本地实际情况, 和相关用人企业和社会组织建立一定的合作培养关系。譬如, 日照与青岛相邻, 近几年来海洋和人文旅游业正在高速发展, 这方面的专门人才已经开始出现紧缺现象。而且, 在不久的将来, 随着蓝色海洋战略的全面实施, 日照的外资引进也将长足发展, 相应的英语人才需求也会上涨。日照当地高校应适应并利用这一发展时机, 与当地政府相关部门或资深旅游企业开展合作, 共同培养学生在海洋和人文旅游、外事、商贸方面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借助地区和社会的力量, 真正实现“产、学、官的密切联合。此外, 由于地方高校师资力量所限, 开设ESP或专业化职业化选修课程面临着质与量的双重困难。加强师资队伍培养的同时, 可以大力促成高校之间的人力资源互借和共享, 互通有无互兼课程, 则可以低成本高效益地实现英语教育资源的最佳开发模式, 也可以实现语言经济价值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Grin, F.European Research on the Economics of Language:Recent Results and Relevance to Canada[J].Homepage of Heritage Canada—Official Language, 1996.

[2]Marschak, Jacob.Economics of Language[J].Behavioral Science 10, 1965 (2) .

[3]蔡晓斌.浅谈高校英语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语言经济学维度透视[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 (118) .

[4]韩文君, 徐勤.语言经济学映照下的商务英语教学[J].长江大学学报, 2012 (2) .

经济低效 篇2

低效教学的各种表现。

(一)不能维持课堂纪律

课堂秩序混乱是低效教学的首要表现形式。作为一名教师,他应该有能力保持良好的课堂纪律,防止和克服不良现象的发生。在学校领导眼里,保持良好的课堂纪律是一个最起码的上课要求。个别领导甚至认为,只要学生保持安静,教学效果一定不成问题。

当然,我们也应该辩证地看待课堂纪律问题。当学生在听讲,思考,想像和书写的时候,课堂确实应该保持安静。如果出现喧闹声,说明个别学生没有集中注意力,或者对学习缺乏内在的兴趣。可是,当学生在开展小组活动,做实验,或者相互探讨作业的时候,某些学生出于好奇的心理和新鲜的感觉,也许比平时喧闹一些,难免发出一些叽叽喳喳的声音。正是在这种所谓的“吵闹”环境中,学生吸取和消化了大量的知识。如果不分青红皂白地一味强调课堂安静,只能抑制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此时,教师应该考虑的是,采取何种策略才能避免过分的喧闹,譬如,采取轻声关照或小声点名的方法,让某些大声说话的学生安静下来。

(二)不能正确对待学生

有些教师不能用正确的方式对待学生。他们或者将学生视为不懂事的小孩子,或者粗暴地训斥学生,或者用屈尊的口吻对学生说话,等等。这种反常现象都会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

(三)不能取得预期的课堂效果

有时候,教师的意图和出发点是对头的,但是,教学安排和课堂管理方法不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学习需求和能力水平。

(四)没有掌握所教的学科知识

教师是否掌握所教的学科知识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为了保证教学质量,教师必须刻苦钻研,力求精通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教师对所教的学科懂得越多,就越能了解教材中每一部分的意义、地位和作用,就越能居高临下,正确地处理教材,准确他讲授教材。教师还应该积极地吸取科学文化的新成就,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不断地充实和更新教学内容,以先进的科学知识与技术武装学生,提高教学质量。学校中各门学科的知识都不是孤立的。除了掌握所教的学科知识以外,教师还应该注意学习有关学科的知识,广泛地阅读科学、技术和文艺读物,掌握一定的文娱、体育和劳动技能,具有多方面的兴趣和爱好。这样,才能更快地提高教学质量。

(五)没有有效地传授学科知识

教育质量不是通过推广国家课程就能实现的,也不是单靠国家课程考试就能实现的,也不是只通过教师进一步掌握学科知识就可以实现的。一个具有广博知识的学者不一定就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透彻掌握学科知识的教师并不一定能够有效地进行知识的传授。掌握学科知识与传授学科知识完全是两码事,它仅仅是有效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而己。教学是一项有规律的、充满艺术的工作。教师的传授是一回事,学生的学习又是另一回事。教师在传授学科知识时,不可能原原本本地将学科知识传授给学生,还存在一个学生能否接受知识,如何接受知识的问题。作为一个优秀教师,他还必须具备新的教学观,即教学不仅是为了传授知识,还要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师必须具备教学设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能织管理能力等。

由于生源下降和师资紧缩,学校常常要求教师担任其他学科的教学任务。有时候,管理学生、了解学生、教学方法比掌握学科知识本身更为重要。优秀的教师能把所教的学科教好,他们不仅要掌握所教的学科知识,而且要了解学生的需求。大量事实证明,学科知识和文凭一样,并不意味着高质量的教学。有些教师也许掌握了扎实的学科知识并获得很高的文凭,但是却不能教好课,原因往往在于缺乏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没有具备传授学科知识的能力,也没有具备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的能力。

在现实生活中,一些最优秀的教师并不一定是科班出身的毕业生。有一位历史专业毕业生,他阴差阳错地承担了中学低年级的数学,结果成了一位出类拔荤的数学教师。一位非常杰出的数学教授在回忆这位教师时说:那位数学教师虽然不是数学专业科班出身,但他却是自己一生中遇到过的最佳教师。这位数学教师使他真正爱上了数学,并使他对数学的兴趣矢志不渝。这位数学教师后来也承认,他既不是一位数学专业毕业生,更不是一位数学家。在担任数学教学时,有时为了解答某些数学难题,他还不如个别学生。他之所以成为出类拔萃的数学教师,原因在于他认真地充当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启发者、合作者和促进者。

英国教育部门曾经对100名攻读研究生教育证书的中、小学教师作过一次有关教师培训内容和要求的问卷调查。被调查者强烈要求更多地接受教学方法、班级管理和处理学生行为问题方面的培训。

(六)没有合理地采纳他人的意见

一般来说,校方、同事和顾问都会向不称职教师提出的合理的建议和给予有效的帮助,拒绝接受建议和帮助的教师毕竟是极少数。有些教师接受了建议和帮助,但是他们没有能力按照建议行事,或者误解了建议,从而错误地执行了建议。

经济低效 篇3

现象一:起点定位“飘忽不定”,“以生为本”意识缺乏

教师准确定位学生的学习起点,是有效教学的前提。但在课堂上,时常会出现教师定位不准确的现象:学习起点定位过低,呈现出表面的“热闹”;学习起点定位过高,带来的是课堂的“沉闷”。

[案例1]“用字母表示数”(北师大教材四年级下册)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请观察这幅图(有六只青蛙的彩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六只青蛙。

生:有两只是一样的,另外四只也是一样的。

生:一只青蛙有四条腿。

生:荷叶很漂亮。

师:同学们真能干,想想荷叶下面可能有几只?

生:50只。

生:100只。

生:1000只。

师:都有可能,那么有什么办法表示青蛙可能有的只数?

生:用字母表示。(师未作任何评价,继续要求其他学生回答)

生:画图。

生:两只两只地数。

生:六只六只地数。

师:可以用a来表示,也可以用b、c、d等其他字母来表示。

[成因与出路]就本节课的起始教学而言,教师对学生学习起点的定位显然不准确。“用字母表示数”学习的逻辑起点应是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图形面积、周长公式等经验。学习的现实起点是已经有用字母表示数的生活经验,即用字母表示一个数的具体状态,可以表示一个数(如扑克牌),表示特定的含义(如肯德基)等等。两者都是学生探求“用字母表示一个不确定的且有范围的数的状态,表示一个数与另一个数的关系”等新知的基础。教师可以通过课前充分暴露学生的真实想法,动态地了解学习起点,如设计“你知道用字母可以表示什么?”激活学生对“旧知”的回忆,在师生、生生交流中感知了解学习的真实起点。

另外,除了课堂上的沟通交流外,课前测试、作业分析、学生访谈、问卷调查等途径也是准确把握学习起点的有效方法。

现象二:目标确定“模糊不清”,解读与落实不到位

教学目标涵盖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形成、内容的感悟、实际的应用、方法的习得等等,多元且多维。在一节课中,教师应根据教材和学生发展水平,确立准确、简明、清晰的教学目标。然而,在很多课堂上,课时目标的达成与预设却“大相径庭”。

[案例2]“三位数进位加法”(现代版教材二年级下册)教学片段

(一)提问导入

教师出示主题图:

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佳佳小组的《世界童话选》比《西游记》多几票?

师:能不能提有关加法的问题?

生:迪迪小组的《西游记》和《十万个为什么》共有几票?

生:迪迪小组和佳佳小组一共有多少票?(有几位学生轻声说:好难啊)

生:迪迪小组的《西游记》和《世界童话选》比《十万个为什么》多几票?

师:允许老师提一个简单的数学问题吗?

师:迪迪小组和佳佳小组共有《西游记》几票?

师:你能提这样的问题吗?

生:迪迪小组和佳佳小组的《世界童话选》共有几票?

师:今天就让我们从简单的开始吧,同时,先研究老师提出的问题,好吗?

(二)进位加法学习

师:想想该怎么列式计算?

师:列竖式应该注意什么?

生:十位满十,向百位进一。

生:相同数位对齐。

师:相同数位为什么要对齐?

生:个位表示几个几相加,十位表示几个十相加,百位表示几个百相加。

师: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十位满十向百位进一。请同桌间相互说说。

师: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5+1=6,240+160=400,6+400=406。

师:你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这两种方法有什么相同?(根据学生举手情况,喜欢第一种的有6人,喜欢第二种的有24人)

(三)尝试练习(略)

[成因与出路]

可以看出这节课课时目标的达成是不理想的。《教师教学用书》对算法探究、算理掌握、估算方法等教学目标都有明确的要求。简而言之,这节课的核心目标应是三位数进位加法算理理解和算法沟通,而不是学生提问和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在第一环节中,教师却花去25分钟的时间将学生的提问一一板书呈现。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在课始,不妨直奔主题,设计“要比较哪种书的得票高,可以提哪些一步计算的加法问题?”直接引入新课。对于估算教学目标,可以在计算《西游记》的得票时让学生先估算,一是培养学生估算意识;二是可以借此给出一个结果的取值范围,为精确计算提供支持;三是为突破十位满十向百位进一提供经验支持。其实对于估算目标,教材也作了明确提示(如图所示)。同时,对正确计算和良好计算习惯目标的达成,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解释自己算法的合理性,并相互沟通不同算法的共同点,如都要数位对齐(为什么),都要满十进一(为什么),在新授和练习阶段让学生口述理解,突出重点,以此强化位值意识,提高算法系统的概括性,实现既定的课时目标。

现象三:问题创设“随心所欲”,针对性和指向性不明

课堂上,学生的思维往往始于问题,因此,教师既要在课前精心预设,又要能“审时度势”,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的兴趣。然而,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提问往往随心所欲,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案例3]数的顺序和大小比较(人教版教材一年级下册)教学片段

师:1~100中,你喜欢哪个数?

生:100。

生:55。

师:老师喜欢这些数,你能帮老师整理一下吗?师出示百数图中的51~60)

(师请一位学生上黑板前排列)

师:同学们,她是怎么拿的?

生:每个增加1。

师:这些数有什么规律?

生:个位上的数一个一个地增加。

生:十位数上的数不动。

师:什么意思?

生:也就是十位上的数不动且相同。

师:你能不能写一组有规律的数?

(学生单独完成后交流)

师:谁愿意与大家交流一下你写的数?

……

师:还有不是这样排列的吗?

生(上台展示):12、22、32、42、52、62、72、82、92

师:想一想是怎么增加的?

生:十个十个地增加。

……

[成因与出路]

从上述教学环节可以看出,教师对于学生的回答缺乏有效的指导和追问,事实上,教师可以充分围绕“百数图”,以“观察百数图,说说你对数的排列有什么发现?”这一问题为统领,设计相应的“问题串”,辅以补问、追问和反问,将“看图、说数、比较数的大小、说比较方法”等寓于百数图中,重点使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交流等途径理解在同一行的10个数中,右边的比左边的大;相邻两个数相差1;同一列的数中,下面的数比上面的大,相邻的两个数相差10;还可以引导学生说说斜线位置上各数的特点等。有效利用百数图中数的位置和数的组成来比较大小,使学生对100以内数的顺序有更深刻的认识,充分感悟数在表中与相邻数之间的关系,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思考,理解知识,激活思维,培养数感。

因此,教师在创设问题时应突出指向性和针对性,关注学生的思考性和挑战性,力求少而精,尝试以“问题串”的形式出现,预设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充分估计学生可能碰到的困难,思考如何根据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预设教学指导策略。

现象四:练习设计“按部就班”,由“题”及“类”意识不强

对于练习设计,教师容易忽视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沟通及知识板块的梳理。而对于通过练习提升学生学习能力、获取学习方法的意识更是不强,往往使练习驻足在浅层,将一节课上得很单薄。

[案例4]三位数进位加法(现代版教材二年级下册)练习设计

在巩固练习阶段,教师安排了如下练习:第一关:对的打“√”,错的画“×”,并改正。

(全班25人中有12人认为第二题正确)

第二关: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768+52 596+407 794+352 674+192 187+286 356+648

(师补充:请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结果许多学生运用口算进行计算)

第三关:哪座桥最短?

第一座桥:369+361

第二座桥:319+282

第三座桥:112+497

[成因与出路]

教师在课堂练习阶段共安排了多达13道的列竖式计算题,且练习形式单一,效果也不佳。教师没有从整数加法大背景出发去关注算理算法,忽视了通过典型练习使学生掌握算理的方法,课堂上没有从“题”到“类”的提升,更没有从“类”到“题”的回炉。

笔者认为,本节课练习,不妨设计以下四关:

第一关:□里填几,才能使算式成立?想一想,有几种可能?

第二关:说说下列三题进位有什么不同:109+123、164+372、413+621

第三关:用515、387、476、628列出两数相加的竖式,不计算,说说是几次进位?

第四关:选择第三关中一次进位和两次进位各一题列竖式计算(抽学生板演)。

教师结合例题教学与练习作简单整理并板书:

课堂练习是教学的重要一环,是学习过程中落实基础、提升能力的重要保障。笔者认为,练习的“题类同梳”应包含两个层面:一是由题及类的提升。如上例中第二关的设计是三位数加法核心要素的提炼、归纳,使学生初步从“题”拓展到“类”的层面,并感知计算法则;二是由类到题的回归。如第三关练习是立足“类”基础上的列举,借助三位数加法的不完全体系,重点巩固对进位加法的理解和内化应用。这样的设计,赋予练习以“活力”,有利于学生归纳、概括等学习方法的形成,发展能力。

低效率的阅读 篇4

我总是花很多时间才能读完一本书,因为每当妙笔开始生花,我就会停下来,在脑袋的远方将文字变成电影桥段,且乐此不疲。所以我不会特别热爱去看我读过的小说改编的电影,也不热爱去读我看过电影的小说原著。但我会很羡慕那些一目十行还过目不忘的大侠,仿佛在阅读的世界里可以用一世的时间活出几个轮回的精彩。

前一阵因为小李子看完了《荒野猎人》,在火车上读到人们弃他而去,后面的部分断断续续读了有一个月之久,因为观感实在太疼,常常需要歇一歇缓一缓再继续。“史诗般的复仇行动”有些言过其辞,窃以为最疼的那一部分最好看,忍不住还是了解了一些电影的故事梗概,便失去了像读书前的那般期待,哪怕小李子总算为此收获了小金人。

有时会问自己,阅读的意义何在。是在微博晒出午后的曼妙时光我在喝茶看书,还是满足高谈阔论装X之需,或者只是为了打发玩腻手机的无聊时光。可是人人都会说自己喜欢读书,哪怕三岁的.孩童。记得一次在公交车上,一个小女孩儿煞有介事的翻看手中的杂志,还不时指着上面的内容和妈妈交流,年轻的母亲被她的模样逗乐了,顺口说了一句,快别装了,就跟你识字儿似的。我也忍俊不禁,为这小小的读者。

偶尔看到喜欢的书籍,还是会心心念念早晚买回家,在扉页签上自己的大名,做到产权明晰,只不过有时间有心情读完她的概率,就更加偶尔了。所以新年伊始,我许下一个愿望,多读书少买书,让阅读丰富内心的世界,而不是让书籍装饰我的房间。

低效泵站的节能改造 篇5

节能减排建立节约型社会是当前面临的重要任务。农业灌排泵站以及市政给排水系统是国民经济中主要的高能耗系统之一。其中,农业排灌机械总动力占农用总动力的40%以上,每年耗油约为农用柴油实际供应量的1/4,耗电占农村用电的44%。但由于设计水平、制造质量上的差距,以及配套不合理、使用管理不当等原因,每年要浪费20%~30%的能源,节能潜力十分巨大[1]。

当前许多机电排灌泵站中机组的运行主要依赖于人工值守,根据人工经验简单控制机泵启停、运行及容量切换。机泵一般处于恒速运行状态,电机运转效率低下,导致泵站系统能耗巨大。由于设备配套和管理工作上的一些问题,泵站装置效率大多低于部颁标准(54.4%)。能源单耗及灌溉成本增大,严重地影响了泵站效益及灌溉效益的发挥。

1 泵站存在的问题

1.1 水泵选型不合理,泵站装置效率低

泵站装置效率偏低是一些中小泵站存在的突出问题。有的泵站设计工况下泵站装置效率仅有52%,耗能指标超过国家规定标准(5.0kW·h/kt·m)。在长期运行中能量损失更为严重。有的泵站虽在更换过水泵,解决了机组老化的问题,但在更换过程中水泵选型不尽合理,进出水管道口径偏小,机组装置效率仅有49.7%,耗能指标超过国家规定标准。改造前泵站情况如表1所示。

1.2 未安装无功补偿电容器

泵站电动机功率因数较低时,运行时要吸收较多的感性无功功率,这就增加了电网的功率损耗和电压降。如果泵站中主机全部选用异步电机,就会严重影响电网质量,使同一电网中其它用电设备难以正常运行。为了能使功率因数达到规范要求的0.85以上,可装设适量的电容器进行无功补偿[2]。

无功功率在电力系统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因为电力系统中许多根据电磁感应原理工作的设备,如电机和变压器等,都是具有电感的负载,都要消耗无功功率。一般感应电机占70%,变压器占20%,线路占10%。由此可见,异步电动机无功损耗所占的比重。电机功率因数是有功功率与实在功率之比,功率因数愈大,说明电机做有用功愈多,电机的利用率愈高。电机运行时,功率因数也是变化的,其变化大小与负载大小有关,电机空载时,功率因数很低,大约为0.2;电机在额定负载下运行时,功率因数达到最大值,一般约为0.7~0.9(称为自然功率因数)[4]。

国家《功率因数调整电费办法》规定:中小型泵站,变压器高压母线功率因数低于0.85,加收当年总电费的3%~10%。1号泵站功率因数低于0.85没有加挂无功补偿装置,每年都要多支出上万元电费。2号泵站曾更换过电器设备,但现使用的SJ-180/10变压器2台,为非节能型,耗能高,增加了电费支出。该站至今尚未安装无功补偿电容器,以致每年都需缴纳变压器功率因数调整电费。

1.3 泵站运行中缺乏优化调度

随着生产能力的提高,传统的经验调度方式能耗浪费甚大,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泵站的经济运行主要包括机组间负荷的优化分配、最优日运行和梯级泵站的优化调度等问题。而一些泵站中机组的运行主要依赖于人工值守,根据人工经验简单控制机泵启停、运行及容量切换。机泵一般处于恒速运行状态,电机运转效率低下,导致泵站系统能耗巨大。

2 节能改造措施

2.1 在改造中优化原有设计,提高水泵效率

为了解决春季引水困难的问题,将吸水管径由原来的500mm扩大到700mm,以降低吸水管路中的水头损失,提高水泵吸水能力。

水泵机组设计工况点偏离高效区,泵站装置效率较低,耗能指标不符合部颁标准,要进行工况调节。采用车削叶轮直径的方法。车削后叶轮直径的实际值可按下式进行计算,即

式中H0—额定扬程(m);

Q0—流量(m3/s);

K—修正系数;

D2—车削前叶轮外径(m);

D实—实际车削量(m);

D2实—车削后叶轮外径实际值(m);

S—管路阻力系数;

D2a计—车削后叶轮外径计算值(m)。

经计算原叶轮直径D2=390mm,车削后叶轮直径D2a=360mm。车削后水泵工况点移入高效区,装置效率由49.7%提高到56.7%,高于部颁标准(54.4%)。

车削后水泵流量略有减少,能源单耗明显下降,节能效果显著。

改造前泵站水泵情况,如表2所示。改造后泵站水泵情况,如表3所示。从表2可以看出,经过管路改造后,水泵效率从81.4%提高到84.5%,提高了3个百分点,装置效率从51.9%提高到59.9%,提高了8%,能耗降低了0.7 kW·h·(kt·m)-1,节能效果比较显著。

从车削前后的变化中可看出,水泵流量略有减少,能源单耗明显下降,节能效果非常显著。

2.2 优化水泵运行工况

在实际运行中,水泵工作点常偏离设计工作点,导致机组效率下降,能耗增加。如果采用优化调度,不仅能节省大量能源,而且使管网能在合理的状态下运行,既保证泵站供水的要求,也使压力更为合理。

调速机组负荷优化分配一般采用实时调度形式,当泵站净扬程发生变化时,可以通过确定合理的开机台数和调节机组转速,优化机组间的负荷分配,使泵站的能耗最少。

调节水泵转速,是拓宽水泵高效区、降低泵站能耗的一种有效途径。对有多台水泵机组的泵站,由于各机组之间流量是相互影响的,故各机组的转速应当根据整个泵站系统的优化来确定,而不能简单地将各台机组视为单台装置来单独优化。同时,在实际运行中,一旦泵站扬程偏离设计净扬程或泵站总流量要求发生变化,就有必要进行确定各机组最优转速的优化计算,从而使水泵工作点始终在高效区内运行。

不同转速下的水泵性能曲线:设对第i台水泵的额定转速n0i下的性能曲线进行处理后有如下的扬程Hi~流量Qi、轴功率Ni~流量Qi、水泵效率ηi~流量Qi的关系式[3],即

根据水泵比例律,转速ni下的水泵性能曲线可以表示为

式中K—水泵转速比。

对多台水泵机组的泵站而言,由于各机组运行时相互影响,故各机组运行时的最佳转速应根据整个泵站系统来确定。当流量、进出口水位变化频繁时需要合理、快速、准确地计算出该状态下泵站的最优运行方式,以便泵站工作人员操作。由此可见,用有效的方法迅速找出泵站最优远行方式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设泵站的开机台数为n,所抽取的水的密度为ρ,泵站净扬为HST,则以整个泵站1 000t水能耗E最小为目标的目标函数可表示为

式中Qi—第i台运行机组的上作点流量(m3/s);

T—机组运行时间(h);

ηi—第i台运行机组工作点对应泵站效率。

2.3 加装无功补偿电容器

泵站现使用SJ-0200/10型和SJ-125/10型变压器,虽都是节能型变压器,但变压器功率因数低于0.85,因此安装无功补偿电容器,达到国家要求。改造前后泵站变压器耗电量计算如表4所示。表5为变压器高压侧功率因数计算表。

3 各项改造节能效益

泵站在采取上述节能改造措施后,不仅解决了春季吸水困难的问题,同时大大降低了能源单耗,提高了泵站运行效益,投资的回报率是相当可观的。采取适当的技术手段对水泵装置效率低的泵站进行节能技术改造是提高泵站运行效益、降低灌溉成本的可行措施。各项改造节能效益总表如表6所示。

4 结论

综上所述,农业灌排及市政工程泵站节能技术改造中,水泵选型设计、优化运行和电气设备方面的问题较为突出。在水泵选型上,如何综合考虑影响泵站系统的多种因素,优化选型方案是设计中首要解决的问题;泵站运行的过程中及时结合用水量变化情况,适度调节水泵运行方式,提高泵站系统总体的运行效率以及及时解决电气设备方面的老化高耗能等问题是建立节能高效泵站的基本途径。

摘要:泵站系统是国民经济中主要的高能耗系统之一,由于设计和管理工作上的一些问题可造成能源的浪费,泵站装置效率低更是应该在节能技术改造中着重解决的问题。为此,针对一些泵站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节能技术改造措施。泵站采取节能改造措施后,可以大大降低能源单耗。

关键词:泵站,效率,节能,措施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2[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3.

[2]Lindell E Ormsbee.Optimal control of water supply pumping systems[J].AWR'A,1989(1):30-34.

[3]周龙才,赵天宇,泵站变速节能的优化计算[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1(2):42-45.

[4]李浩涛.提灌泵站无功补偿的容量及意义[J].甘肃农业,2004(8):127-129.

[5]王圃.城市供水系统的节能与优化[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2(4):56-59.

[6]王兆菡,陈素芬,宣长国.团山子泵站节能术改造分析[J].农机化研究,2005(1):222-223.

[7]葛强,陈松山,王林锁.大型泵站主电动机选型优化的研究[J].水泵技术,2002(5):39-41.

语文低效教学文化探源 篇6

一、传统的笼统宽泛的思维方 式, 导致有效教学“元概念”的界定大 而无当

中国传统文化思维偏于整体把握对象世界, 往往通过直觉体察和内省冥证以求通悟事理, 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和可行性。当然, 它也有缺陷, 即过于笼统和宽泛, 轻视精确和解析, 容易走向空虚玄秘和大而无当, 妨害认识的精确和深入。这种思维特质, 必然通过文化基因的传习, 在现代文化人的思想之中潜移默化。这种重整体把握、轻概念界定的思维习惯, 也影响着今天的语文教学。

近年来, “有效教学”成为基础教育改革推向纵深的一个重要抓手。然而很多人对这个概念仍含糊不清, 或者是各自解读。讨论“有效教学”时, 很有必要先对“有效教学”这个概念进行准确的界定。

“有效教学”的“效”, 根本的含义当有两个, 一是“效果”, 二是“效率”。有些人理解为“效果”, 有些人理解为“效率”。他们各执一词, 是源于对元概念的迥异解读;也有人此处按“效果”理解, 彼处又按“效率”理解, 最终无法自圆其说。不将“有效教学”的元概念弄清, 仍将“效果”和“效率”混淆使用, 业界的争论将无休无止。

将“有效教学”的概念引入语文教学, 必须在顾及语文学科特点的前提下明确界定其概念内涵。笔者以为, 语文“有效教学”涉及到隐效与显效、长效与短效等诸多对关系。语文教学的“有效”, 应该是效率、效果的综合体现, 最主要还是应该指向“效果”, 兼顾关注“效率”。语文教学效果, 有显性的, 也有隐性的, 不能由于显性效果不明显而轻易认为是“无效教学” (或“低效教学”) , 因为还有隐性的效果有待察证。对于语文教学来说, 隐性的和长期的效果更值得关注。语言能力的培养, 是需要很多条件的, 其中极为重要的就是时间的保证。效果的检验, 除了看眼前, 亦应着眼于长期, 不能由于当下“效果”差就枉定是“无效教学”或“低效教学”。在急功近利的心态下, 我们往往过于追求高效率和当下效果, 不免“误判”甚至“错杀”了一些有效教学。从弄清“有效教学”的元概念入手, 抓好语文有效教学, 当有助于消除语文教学中一味追求“高效率”和“好效果”的时弊。

二、传统的综合糅融的文化体 例, 导致课堂教学“泛语文”现象比较 严重

中国传统文化的另一个特点是, 在历史的演进中, 几乎没有独立和纯粹的哲学、文学、经学与史学学科, 文史哲充分交融于一体, 成为以章句或文本为表现形式的文化综合体。例如, 《诗经》本为文学, 又被称为经学; 《左传》本为史学, 却也添列于文学和经学之中。由此, 我国古代语文教育, 历来就是融识字教育、书法教育与文、史、哲、经、艺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教育, 教育内容高度综合, 教学目标非常宽泛。

在分科教学相对成熟的今天, 一部分语文教师仍旧习惯于把语文教学目标定得过于宽泛。工具和人文, 知识和能力, 过程和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文学和文化兼顾……表现在教学目标设计中, 往往方方面面均要兼顾。语文教学承担了过多的不应该由语文承担或者不应该主要由语文承担的任务。

教学目标是教师期望学生达成的语文学习任务, 是实现有效教学的保证;但目标要求过多, 就给达标带来了困难。其实, 目标设计简洁一点, 学生反而更容易学得扎实、有效。语文教师应抓住重点, 无需时时处处面面俱到。在教学中, 针对一篇课文或是一节课, 要清楚哪些知识只需大概了解, 哪些知识需要重点了解并能够运用, 要重点训练听说读写中哪一项能力, 能力训练达什么层级, 等等。学会取舍极其重要。

以“人文性”为例, 新课程标准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着力强调语文教学要为“人的发展打下精神的底子”, 这是大有必要的。但是, 我们不少人在理解上有偏颇, 认为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就是指课文所表现的人文内容。其实, 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是指语文课程的人文本质。许多教师弄混了两者, 认为落实语文教学的“人文性”目标, 就是学生对文本的人文精神的理解和把握, 走向了“泛语文”“泛人文”。真正的语文学科教学目标, 在课堂教学中一旦受到“泛语文”“泛人文”内容的挤压, 就会被边缘化。

再以“拓展与延伸”为例, 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了它涵盖的知识较任何一科都广泛, 它为教师提供了多方面的、跨学科延展的可能性。有效的拓展与延伸, 有助于丰富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有助于学生磨砺意志、陶冶情操、丰富阅历、开发思维、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但大可不必每节语文课都一定要花时间来拓展。语文课堂并非“综艺大观”, 哲学、历史 (甚至地理) 、文化问题的拓展与延伸, 应当适可而止, 绝对不能喧宾夺主。

三、传统的师道尊严的道德背 景, 导致学生“主体性”地位严重缺失

中国人有着根深蒂固的长幼尊卑意识, 表现在教育上, 古代谓之“师道尊严”, 把教师与学生放在一“尊”一“从”的地位。今天, “师道尊严”已衍变为“尊师爱生”, 然而“尊师爱生”仍留有“师道尊严”的痕迹, 师生地位仍然不平等。因而, 常有无视学生人格, 对学生不同意见进行讽刺、挖苦的现象发生。表现在课堂上, 教师常常令学生在事先设定的框框里活动和思考, 教师主导异化为教师主宰, 扼杀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许多教师上课很“善讲”, 尤其是语文教师, 一上讲台就口若悬河、滔滔不绝, 自始至终都是课堂的主角, 牢牢主宰了整个课堂, 很少注意到变换教学方式, 调动学生参与。在课堂上, 往往就是:善于朗读的, 教师就一味地读;善于书法的, 教师就热衷于板书;擅长信息技术的, 就尽情地展示课件;甚至, 善于唱的, 还在课堂上亮起了金嗓子。唯恐不能充分展示教师的风采、特长, 唯独忘却了真正的主角——学生。这样的课堂, 学生参与度不高或参与不深入, 不容易抓住全体学生, 只有少数学生能一直跟着教师思路走, 教学效果就比较差。没有全体学生真正意义上的量和质的参与, 正是造成语文课堂教学无效、低效的重要原因之一。

语文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 把课堂还给学生。激励、引导所有学生参与目标设计、学法选择, 自主地合作探究、质疑解难, 积极地参与教学评价等教学过程, 从而改变长期以来教师向学生“灌输”“植入”知识的状况, 而把学习知识、建构体系、培养能力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从而使教师变主宰为主导, 有效改变学生“被学习”的状态。

从语文课堂教学具体的操作手法上讲, 要突出学生课堂学习的主体性。一是教学目标要体现主体性, 所有目标设计都围绕学生的发展;二是师生伦理定位要体现主体性, 师生间平等对话, 教与学双方共生共长;三是课堂活动要体现主体性, 要着眼学情设计活动, 让学生积极参与活动, 亲历学习活动;四是学生发展要体现主体性, 课堂应该是学生活动、发展的时空存在, 而非教师“表演”的舞台。

四、传统的“实用理性”的价值追 求, 导致教师对“表演控”癖好趋之若 骛

“朝为田舍郎, 暮登天子堂”是古代知识分子的主流追求。人生所指, 不惟学术目的, 亦为得到贵人的肯定与恩宠。一旦得不到恩宠, 难免落寞失意。著名学者李泽厚先生将这一文化概括为“实用理性”, 就是缺乏对超验价值的追求, 只关注现实的、此岸的价值。今天, 仍然有不少教师, 不惟把职业当作理想;也有更多的人将其当作谋生获利的手段, 追求名利, 看重“教而优则仕”。于是, 公开课变成“作假、作秀、作态”的“表演课”。特别是频繁出现的“一课成名”现象, 诱使许多语文教师明知作假而违心作假, 以追求“成名效应”。表现在语文课堂教学上, 有些语文教师在备课时, 更多琢磨的不是学生, 而是听课者、评委的思想理念、心理需求, 以“教为悦己者教”的心态, 把语文课堂变成了“秀台”。久而久之, 低专业含量、形式主义、功利主义的无效、低效教学, 成为语文教学的“流感”。

“表演”现象之一:课堂上组织“无效”“低效”的讨论、探究。讨论、探究应该是围绕某个问题有效展开的, 如果这个问题根本无需讨论、探究 (比如纯粹的知识性问题) , 或者根本无法讨论、探究 (难度过高、时间不允许) , 那么这个讨论、探究就是“伪讨论”“伪探究”。围绕必须要研究讨论并加以解决的矛盾、疑难, 才能形成有效的讨论、探究。纯粹知识性的问题, 通过学生查资料、教师直接讲授等等, 都能解决, 并不需要讨论、探究。问题难度过高, 或者课堂时间不足, 学生又会无法展开讨论、探究。这样的讨论、探究, 最终会流于形式, 毫无效果, 成为典型的无效教学。

“表演”现象之二:多媒体喧宾夺主。多媒体引入课堂, 可以增加课堂容量, 链接教学资源, 创设教学情境, 增加语文教学的生动性、趣味性。但是, 使用不当, 则可能成为语文教学的一个新陷阱。现在, 语文教学中出现一种“多媒体化”的倾向, 给语文教学带来明显的影响。比如, 把多媒体当作黑板用, 用多媒体来控制语文教学过程, 教学中一旦出现非预设的教学情况, 要么就弃用课件, 要么就掐断生成, 按照预设程序继续上课。再有, 就是用多媒体对文本进行过度演绎, 导致多媒体反客为主, 取代文本, 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对象。

“表演”课中“表演”形式多种多样, 如学孔乙己打酒, 表演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由《邹忌讽齐王纳谏》而拓展研讨中国古代的妻妾制度, 由《兰亭集序》而探究书法艺术等等。凡此种种, 不一而足。

传统文化之于中华民族, 已入髓入心, 其中精华有之, 糟粕有之。愿我们借语文“有效教学”的议题, 来探究低效、无效语文教学的文化根源。在反思中, 直面流弊, 让语文教学走上一条有效之路。

摘要:语文低效教学, 误导了人们对语文教育本质和主要使命的认知, 影响了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追求的走向, 浪费了学生宝贵的学习时间……随着语文课程改革、教学改革的深人, 语文低效甚至无效教学并未真正销声匿迹。本文试图从传统文化源头上去探寻语文低效教学无效教学的原因, 分析阻碍语文教学改革走向纵深的文化共性。

关键词:语文教学,低效,文化探源

参考文献

[1]姚玮.关于语文[M].中国文联出版社.2010.

语文作业低效分析及对策 篇7

⒈缺少梯度———忽略学生之间的差异和作业题目设计的深度渐进性

梯度有两层含义:一是不同学生有不同的作业, 一是每一次作业设计要有渐进性。许多学校订了和教材配套的练习册, 对许多语文教师来说, 布置作业很简单, 学一课, 让学生做一课。

⒉缺少密度———忽略知识形成过程中的作业数量

新知的掌握不可能靠一次作业就能实现, 对全班常见的错误应该有多次纠正。根据不同的情况, 作业密度也不同。而我们常见的情况是:语文老师们带着学生赶教学进度, 早早上完新课, 然后是长时间的复习。

⒊缺少广度———忽略作业量对所学内容的涵盖程度

对预习、新授、复习, 作业都应该有所涉及, 作业应根据所学内容有所侧重。有的语文教师布置作业或多或少, 第一课时结束就是抄写词语, 任务偏轻;第二课时后作业又一下子压下来, 量大, 难度也大, 学生做起来吃力, 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提高小学语文作业有效性的几点做法

⒈关注蝴蝶效应, 重视初值的敏感性

(1) 值得反思的课前三分钟现象

课前三分钟是一堂课的开始, 许多有经验的教师都利用这个黄金时间对学生进行各种有效的教育, 也有许多教师课前三分钟在做着与教育初衷背道而驰的事情。如有的教师会利用这三分钟批评班级存在的问题;有的教师利用这三分钟检查学生的家庭作业, 面对学生作业出现的问题, 难免着急上火。于是, 一顿批评, 时间何止三分钟, 学生和教师一节课的心情和学习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2) 刚开学的特殊作业:读完整本语文书

开学初, 当学生对语文书很感兴趣, 拿起书就舍不得放下时, 我往往布置一项特殊的作业:要求学生将一本语文书浏览完, 第二天交流读书收获。预设一些交流的话题:这本书中你最喜欢的课文是哪一篇?你有什么发现要和同学们交流?……

实践证明:学生对这些话题很感兴趣, 学生的发现也令人欣喜。以苏教版六年级下册为例, 有的学生将每组课文的共同点都找了出来:第一单元都是写祖国壮丽山河的, 第二单元每篇课文写的都是正义战胜邪恶……有的学生根据课文内容, 提议本学期要读《西游记》, 读苏格拉底的故事, 读季羡林、莫泊桑、福楼拜的书, 背《论语》等等。这样的作业设计不但能激起学生仔细阅读课本的兴趣, 还将他们引向更广阔的阅读空间。

⒉树立多元的作业理念

(1) 因人而异。有的学生读书多, 作文写得不错, 但是对生字词不够敏感, 错别字多。我就多布置了一道特殊的作业:每天给自己出10个看拼音写词语, 或听写10个词语。有的学生成绩优异, 在学习《孔子游春》一课后, 我给他们布置的作业是回家背诵《论语》中的相关内容, 带动全班同学进行拓展背诵。

(2) 因时而异。以习作为例, 可根据要求的不同, 选择写作的时间。有的在课堂上当堂写, 有的需要进行前期的观察、实践才能写。时间可长可短, 长可达一周、一个月。作业布置灵活, 学生不再无话可写, 写出来的文章充满灵气。

拒绝“低效”,打造优质地理课堂 篇8

一、教师方面

(一) 备课不充分。 充分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 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 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积极性。 具体表现:一是频繁出现口误。 大脑中所想的与口中所说的脱节, 想与说不同步, 造成学生在课堂上听不懂、茫然、不知所措和不回应。 二是语言与课件不匹配。 一节好课应该是老师语言在前, 课件呈现在后, 如果语言与课件不匹配, 整个课堂教学环节就会非常生硬, 让人一听就厌。 三是对学生的关注提问少。 由于准备不足, 教师全部精力都放在知识讲述上, 没有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预设, 对学生的关注和提问很少, 只顾一个人讲, 导致课堂效率低下。

(二) 教学设计不精心。 教师备课只停留在对教参、现成教案的照抄照搬层面, 没能根据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对象的年龄、知识、认知能力等, 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与方法;没能超越教材; 没能做到在课堂上遇到突发事件保持镇定, 随机应变, 从容应对, 没有克服困难需要的耐心、恒心、意志力和执著精神。

(三) 自主学习习惯缺失。 课堂教学中, 一般是教师讲解多, 学生思考少;一问一答多, 自主学习少, 严重影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使学生对本学科产生严重的厌学情绪, 无法激发学习兴趣。

(四) 课后反思与总结缺少。 新课程特别强调教学反思, 已成为课堂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 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 课堂教学与课后反思有效结合, 才能促进课堂教学效率提高。

二、学生方面

(一) 学习习惯存在问题。 有的学生学习基础差, 学习被动;许多同学依赖性很强, 学习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上课不专心听课, 对教师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及布置的练习总是漫不经心、若无其事, 不肯动脑筋。 课后不能及时巩固、总结、寻找知识间的联系;不少学生回家缺少监督, 学习更不自觉, 基本不复习, 本来在学校接触地理的机会就少, 回家又不及时复习, 知识就会很快遗忘;也有同学不重视基础, 学习不得法, 练习、作业粗心、马虎, 教师讲评了订正, 结果到后来还是错, 甚至更收效甚微、事倍功半。

(二) 厌学情绪严重。 许多学生对地理学习缺乏兴趣, 对学习难以形成愉悦体验。 随着知识获取和能力发展, 学生的地理学习情感、态度、自信发展跟不上。 通过地理学习让学生获得自信和成功感, 是地理学习目标极需实现的方面, 然而这一点在地理学习中表现得严重不足。

三、改进措施

(一) “不打无准备之仗”。 一堂课上得成功与否, 与课前准备工作的好与坏有直接关系。 首先, 教师应做充分准备。 主要包括查阅各类信息资料, 储备丰厚的相关知识, 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精心设计教学环节, 掌握一定的地理技能, 准备合适的教学手段和用具, 深化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增强应变能力, 积聚处理学生生成问题的知识经验和能力等。 其次, 学生要做好预习。 预习可以像兖州一中那样, 在前一节课上完成, 也可以在上课前一天晚上进行。 预习总的任务是初步熟悉新课基本内容、知识结构;查找重点、难点和自己感到费解的地方;把课本后面的练习尝试性地做一做, 不会做的可以再预习, 也可以记下来, 等待老师讲解或提问。 总要求是低头看书, 抬头思考, 手在查图, 脑在思考。

(二)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课堂上尽量多给学生自主学习时间, 但是多数初中生自立性、自为性和自律性较差, 因此, “教师参与”是自主学习中学生主体的要求, 也是教师主导作用的重要体现。

(三) 课后反思与课堂教学相结合。 教学反思是教师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重要手段, 是教师学会如何教学和从教学中学会什么的有效途径, 勤反思是现代教师在研究状态下进行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 教师应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过程进行反思性回忆, 包括对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学生表现、教学成功与失败等情况进行分析, 找出教学程序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的成功和不足之处, 研究产生不足的原因, 思考今后改进优化的方向。

(四) 创情设境, 激发兴趣。 兴趣是人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 学生对所学知识一旦产生兴趣, 就会产生一种对知识的好奇与渴望, 就想探究其奥秘, 就会主动、积极、执著地探索。 通过精心导入、激情授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中可以幽默引趣、幽默点拨、幽默纠错、幽默启悟, 为课堂注入一股新鲜血液, 使课堂如同磁石般富有吸引力, 成为学生流连忘返的殿堂。

(五) 积极鼓励学生自主参与。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让学生在参与中生动活泼地发展, 在发展中积极主动地参与, 人人都有参与和发展的机会。 当然有效参与不只是行动上的呼应, 更重要的是思维的同步、情感的共鸣, 同时这里的“参与度”不仅是学生个体参与的深度和有效程度, 还是学生参与的广度, 真正自主高效的参与应该是全员参与、全程参与、主动参与、真实参与。

课堂教学是开展地理教学的主要形式, 地理课堂教学质量会直接影响整个教学活动的质量。 如今地理课堂上, 低效甚至无效的课堂教学现象依然存在。 初中地理教师要清醒地认识到当今地理课堂中的一些低效教学现象, 积极贯彻新课程理念, 努力改进教学方法, 逐渐摆脱低效课堂, 为学生构建一个更优质的课堂, 从而更好地推动地理学科朝着素质教育目标前进。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初级中学社会第一册及参考.

[2]小学教师之友——地理卷.

[3]中国学术期刊网www.qikanwang.net.

透析小组合作的低效现象 篇9

一、小组合作低效现象的归因

1. 学生参与度的不均衡

小组合作学习目的就是增加学生参与的机会。但在实际教学中通常是:一些性格开朗、交际能力较强的学生容易获得较多的参与机会, 而性格内向、腼腆拘谨的学生经常成为课堂上的“看客”;同时, 一些学习成绩优良的学生, 由于具备了合作交流的条件, 成为小组内最活跃的分子;而另有一些学生由于各种原因根本没有参与, 这便加剧学困生的不合群、孤立和两极分化的程度, 在一定程度上被变相剥夺了学习的权利。

如我校一位教师上《观测太空》一课时, 让学生利用活动星图探究北斗七星在不同季节斗柄朝向时, 我作为听课者作了一个比较准确的统计:全班53位同学中有9位同学根本没有参与小组合作探究, 有15位同学左右摆弄着活动星图, 根本就不知道如何使用活动星图, 到最后老师让同学停下来, 这20多位同学一言不发, 等着其他同学和老师的结论。这就是小组合作中学生参与度的不均衡性。

2. 合作内容缺乏精心设计

有的教师为了让学生能广泛参与, 只要有问题, 不管合适与否, 都让学生合作讨论, 把合作学习当作灵丹妙药。其实并不是所有性质的教学内容都可以采用合作学习方式, 如一些学生已经有感性认识、生活经验的基本问题及一些事实性知识, 没有必要让学生讨论, 既浪费时间, 也激不起学生的兴趣。另一些难度比较大知识密集的内容, 仅要学生讨论也收不到成效, 可能教师分析引导效果更好。也就是说作为教师要精心设计每一个合作内容, 这样才有利于学生间的交流, 才能把学生领进“最近发展区”。

3. 评价机制欠科学合理

教师的合理评价对激励学生参与活动, 提高合作学习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因此为保证合作学习的有效性要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但实际上, 小组活动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汇报一般是:“我认为……”, 往往不是代表本组意见, 而是代表个人意见, 教师对小组汇报的评价也常常是“……说得真好!”等。这种不公正、不全面的评价极易挫伤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更不可能很好地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

二、矫正小组合作低效现象的策略

1. 建立合理的学习小组

学生的合作行为是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出现的, 小组内部的人际关系、合作氛围是制约个体合作行为的关键因素。因此, 科学的分组对合作行为的产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合作小组究竟如何组合, 既要考虑学生自身能力, 又要考虑学习任务的难易程度, 尽量做到科学合理。

目前比较认同的是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办法 (小组成员的学习能力、学习兴趣、个性不尽相同) 。每个成员在小组中都要被赋予特定的职责。如“主持人”要掌握小组学习的进程, 安排发言顺序;“记录员”要记录小组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检查员”要检查小组成员的学习情况, 确认每位成员都完成了学习任务……为了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可让小组成员定期交换分工。其学习的一般步骤是:组内成员自学→在“主持人”的协调下学生依次发表意见 (相同的意见不再重复) →若经过争论后大家的意见仍不统一, 则由“记录员”记录下来, 待小组汇报时提交全班讨论。

2. 精心设计合作内容

(1) 选择课程中的疑难问题, 突破教学重难点

有些科学原理、规律较为抽象, 由于学生个人认识问题的局限性, 单靠某个学生往往回答不全面。这时可采用小组成员充分发表意见, 通过有意义的协商和共享, 相互补充, 从而对问题的认识更加丰富和全面。

(2) 选择“任务型”的活动内容, 提高小组合作效率

课前, 可让学生带着设计好的问题去搜集信息、资料。由于要通过多种渠道获取信息, 任务多, 时间紧, 学生通常不具备独立完成的条件和能力, 这时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就很快捷, 让小组每个成员承担与其兴趣、能力相当的一部分任务, 这样可以使个人的优势最大化, 以获得最佳的小组总体效果。

如九年级《电能》一节的教学, 我让学生课前分组去搜集有关电热器的资料 (内部结构、铭牌、说明书、发热功率等) 。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又分组让他们去搜取其他能转化为热能的设备 (如燃气灶、太阳灶等) 的相关资料。各小组成员分工明确——谁去上网, 谁去商店, 谁最后汇总等等各司其职。收集的结果拿到课堂上向大家展示, 并以小组辩论的形式, 进行组与组之间的交流。一节课下来, 师生的知识视野得到扩大, 在愉快的合作中, 大家轻松地掌握了电热器的知识。

(3) 选择专题学习的内容, 拓展小组合作空间

每个学期可给每个学习小组布置三方面的专题学习内容:一是探究主题, 组内成员全体参加, 每个成员都承担不同的任务, 全体成员合作完成学习任务。二是网上讨论主题, 用发帖形式在QQ上公布, 小组成员围绕主题参与讨论, 发表自己的观点。三是实践活动主题, 需要小组成员合作共同去完成的社会调查或研究性学习等。

如学习八年级下册第二章第六节“空气的污染”时, 全班可选择《调查空气的污染》为课题。然后, 又将其分《汽车尾气排放污染》、《工业废气排放污染》、《厨房油烟污染》、《居室装修污染》四个子课题。各小组选择相应子课题完成合作学习后, 各小组有的以调查报告的形式、有的以小论文的形式向全班其他学生作介绍和展览。

三、注重科学合理的评价

1. 评价主体应多元化

教师要改变单一由教师评价学生的倾向, 应使学生成为评价主体中的一员, 加强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的互动, 鼓励学生个人和小组进行自我评价和合作评价。以此为出发点, 在评价学生合作学习能力时, 可采用教师评价、小组评价、自我评价相结合的多主体评价方法。在评价过程中, 我们把权利重心移交给小组, 规定小组的评价在合评中占50%, 自评和师评各为25%。

2. 评价的内容多彩化

(1) 个体与整体兼融

小组合作学习把“不求人人成功, 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教学评价的最终目标, 把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小组间的竞争, 形成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格局。在这种目标结构中, 小组成员有着共同的期望和目标定向, “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 改变了单纯的“输——赢”关系, 极大地消除了对于竞争失败的恐惧, 增强了“利益共同体”的集体荣誉感, 因此, 实施评价时应侧重于对小组集体的评价, 然后兼顾个人表现, 获得个人成绩。

(2) 过程与结果兼顾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作为教师, 不仅要重视最后的学习成果展示, 更要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进行观察、记录和分析。通过相关的记录, 教师较为全面、客观地了解每个小组, 每个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合作情况, 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 并提出具体的改进意见, 进而改善教与学的行为。同时, 评价随着学习活动的变化而变化, 呈现出一种动态生成的评价过程, 这种评价过程的全程性和动态性是科学评价的保证。

总之, 通过以上的分析与探讨, 可以为初中科学教师提供一种可实践的小组合作有效性教学的行动策略, 探索出适应初中科学新课程理念的有效小组合作教学方法, 从而有力地促进初中科学新课程改革继续深化发展。

摘要:小组合作学习是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从学生参与度、合作内容的设计、评价机制等方面分析了小组合作低效现象的原因, 并根据调查情况, 提出了相应的整改策略。

上一篇:连粳7号下一篇:功率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