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分析

2024-07-24

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分析(共12篇)

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分析 篇1

一、引言

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是商业银行增加客户来源、提高国际业务经营收益、扩大利润规模的重要手段, 它与国际贸易、国际结算紧密相连, 一方面, 可以满足进出口商在国际贸易中对流动资金的需求, 促进国际贸易的顺利进行, 另一方面, 也推动了银行其他业务的发展。

国际贸易融资起源于公元7世纪至8世纪的地中海东部地区。到了12世纪地中海沿岸的国家在交易中已经使用了“兑换证书”形式的票据。2 0世纪7 0年代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 浮动汇率制代替固定利率制, 各国逐渐开放金融市场。国际贸易融资的需求越来越大, 福费廷、国际保理等创新国际贸易融资工具也应运而生。

二、我国商业银行开展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2007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已达到21738.3亿美元, 且参与国际贸易的企业数量和交易量巨大, 这就为商业银行开展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随着各商业银行贸易融资业务量的增长, 贸易融资风险也在不断积累, 就在受到东南亚金融危机影响的同时, 业务粗放增长中隐藏的风险显现出来, 1997年和1998年形成了大量的信用证垫款圈。当前我国内资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发展与外资银行相比还存在比较大的差距。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1. 风险意识淡薄, 风险控制能力差。

对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风险性认识较为肤浅, 错误地认为国际贸易融资不需要动用实际资金, 只需出借单据或开出信用证就可以从客户赚取手续费和融资利息, 是零风险业务, 这直接导致20世纪90年代中期由于大量信用证垫款形成的银行不良资产。缺乏规范的尽职要求和独立的调查评价机制以及必要的风险防范机制, 没有有效手段降低已生成风险。

2. 国际贸易融资方式单一, 缺乏创新。

基本上仍然是以传统的融资方式为主, 品种少且功能单一。新产品少有推出, 业务操作模式基本维持原样, 融资产品主要集中于进出口押汇、打包贷款、票据融资等传统形式, 而对保理、福费廷等新兴符合市场需求的贸易融资方式却还应用的不多。

3. 法律制度缺失, 贸易政策不完善。

贸易融资所涉及到的法律关系远比传统的信贷法律关系复杂, 但与相比发达国家和地区, 我国涉及贸易融资的法律还不够完善, 立法明显滞后于业务的发展。商业银行在维护自己利益时会遇到法律盲区, 无法有效依靠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4. 营销手段落后, 对象过于集中。

国内商业银行在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营销过程中手段单一, 往往以赠送礼品作为营销成功的主要手段。融资贷款主要集中于大型国企, 而对占进出口总额近半数的中小型外贸企业却很少提供贸易融资服务。

5. 缺乏专业素质人才。

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涉及国际金融票据的开设和国外各种票据的审核查验等, 这就要求银行人员拥有丰富的财务知识、法律知识, 以及良好的外语水平。由于国内该项业务起步较晚且发展缓慢, 现有员工远远不能满足业务发展的需要。

三、对策建议

1. 提高风险意识, 建立风险转移机制。

改变思想观念, 充分认识到商业银行开展国际贸易融资的风险性。建立科学的风险防范体系, 成立信用审批中心和贸易融资业务部门, 实行审贷分离制度, 建立客户信用分析体系制定信用等级标准, 防止欺诈风险发生。也可以尝试建立银行和保险公司合作转移风险的模式。

2. 提高创新能力。

借鉴外资银行的先进经验, 在组织结构、金融产品、业务技巧和经营管理方面积极主动引进和吸收国际银行业的创新成果。推动二级市场、保险市场的健康稳定运行也是促进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向多样化、全面发展的有力保障。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或代理机构, 掌握国际市场最新动向, 及时调整业务模式, 开发新品种, 可以实行个性化服务为特定客户量身定制贸易融资服务。

3. 完善法律制度建设。

对外, 要深入学习研究涉及贸易融资的专门性的国际公约, 例如UCP500等国际惯例性的法律文书, 避免和有效解决争端。对内, 政府要尽快建立完善的法律保障机制, 严格依法行事。对涉及国际贸易融资的国际金融票据、物权抵押、担保、信托票据等事项作出明确规定, 落实交易各方责任。加强与国外法律主体的联系, 商业银行也应加强内部制度建设, 使合同能够发挥融资业务的法律风险事前防范功能。

4. 拓宽营销渠道、目标客户多元化。

内资银行与外资银行的差距在短期内还不能完全消除, 所以内资银行要增强营销能力以弥补产品的差距。转变思路, 开发适合中小企业的国际贸易融资业务, 改变原有只关注企业规模和盈利能力的模式, 以标的业务的盈利能力和交易对象信誉为参考对象, 严格控制交易流程以项目收益为还款来源开展融资。

5.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建设科学的人才选拔机制挑选高素质人才, 避免任人为亲, 淘汰掉不合格人选。重视在职培训, 使员工能够了解到最新贸易融资动态。同时要重视对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教育, 防止出现内部人控制等现象。

参考文献

[1]赛学军: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问题及对策[J].浙江金融, 2007, (05)

[2]姜学军:国际贸易融资创新及风险控制[D].东北财经大学, 2003

[3]王才举:浅论国际贸易融资[D].东北财经大学, 2005

[4]孙磊:加快发展我国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策略研究[D].吉林大学, 2005

[5]孙海来:我国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创新的现状及策略选择[D].安徽大学, 2007

[6]王经平:我国国际贸易融资发展的五大障碍.中国外汇管理2001, (5)

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分析 篇2

国际贸易融资是银行围绕着国际结算的各个环节为进出口商提供的资金便利的总和。贸易融资具有高流动性、短期性和重复性的特点,强调操作控制,有利于形成银行与企业之间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与其他信贷业务不同的是,国际贸易融资集中间业务与资产业务于一身,无论对银行还是对进出口企业均有着积极的影响,已成为许多国际性银行的主要业务之一。因此,在扩大国际贸易融资规模的同时,必须建立风险防范体系,采取有效的手段控制风险。而农发行在国际贸易融资风险控制方面主要还是沿用传统信贷的模式,即注重企业的财务实力、担保方式、企业规模、净资产、负债率、赢利能力、现金流等指标的考核。还款来源主要是企业利润、综合现金流、新的负债等。如何在扩大农发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市场占比的基础上,控制风险显得尤为重要。

一、国际贸易融资存在的主要风险

(一)国际贸易融资授信额度管理存在缺陷

农发行目前把国际贸易融资纳入客户统一授信管理。在统一授信管理下,往往会根据客户的资信情况、财务状况等为客户核定一个最高综合授信额度,并按授信业务品种的不同为客户核定一个分项授信额度。但是从事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新生力量——贸易型企业和中小企业由于普遍规模较小,这种状况使得传统的企业财务技术分析对其授信额度测算的指导意义大打折扣。可以看出,在对待贸易型企业、小企业贸易融资方面选择的策略大多过于简单,没有跟上国际贸易融资发展的“节拍”。

另外,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审批方式与传统授信审批方式及审批重点缺少差别,时效性较弱,不能满足业务需求。授信额度一旦核定,1 则一年内仅仅简单的在额度内办理业务,而非根据企业的经营变化随时调整授信额度;而且缺乏有效的贷后管理,没有充分利用贸易融资的特点,加强资金流和货物流的配套管理。

(二)贸易融资业务的前期调查匮乏

传统的信贷评估模式下,只注重企业自身的财务能力,缺少对企业贸易背景和上下游情况的前期调查。目前,支行客户经理对企业的了解只停留在企业所提供的资料上,尤其对上下游企业经营情况的了解更是匮乏,有的甚至对进口货物的用途也不甚了解,如此信息的不对称,将对贸易融资带来极大的风险。

(三)缺少针对性的贸易融资贷后管理办法

农发行尚没有针对贸易融资业务的贷后管理办法,多数客户经理仍按照传统的贷后管理模式对贸易融资业务进行贷后管理,在贸易融资发放后到收回期间,没有相应的管理措施,致使贸易融资贷后管理出现真空。这会产生两种风险:其一,一旦企业发生违约,作为第一还款来源的货物可能已经被企业处臵掉;其二,即使银行手中掌握物权,但是缺少物权处臵的能力和经验,最终只能通过追索担保的方式进行财产保全,处于比较被动局面。而实际上贸易融资业务的特点就是以其业务流程本身进行风险防范,在加强对贸易融资企业经营状况、财务状况定期审核的同时,特别强调结合贸易融资的业务特性进行贷后管理。另一方面,在贷后管理方面,国际业务人员和信贷管理人员责任界定不清,容易出现相互推诿现象。

二、国际贸易融资风险控制措施建议

(一)建立适应国际贸易融资发展的信贷管理模式

贸易融资业务时效性强,快捷的审批流程是是否能够获得业务的关键。贸易融资业务更应注重贸易背景的真实性和贸易的连续性,信用记录、交易对手、银行的贷后管理和操作手续等情况的审查,并关 2 注贸易过程所产生的销售收入,以及期限严格与贸易周期匹配等。将贸易融资授信额度作为参考数值,根据业务本身特点,对贸易融资业务实施全面动态化管理。

1、授信额度的评定不只注重财务报表的某些传统指标,可以以应收帐款周转率等这类更能体现贸易型企业业务特性的财务指标作为测算企业授信额度的标准;

2、加强贸易融资授信额度评级的时效性和灵活性。针对进口商品价格波动较快的特点,改变以往一年一评审的思路,可为半年一评,也可每季一评,中途可以随时追加或减少授信额度;更为灵活的可通过参与企业贸易流程的制定以及货权控制,给予客户临时的单笔授信。在受理贸易融资业务的时候,需要将在静态数据基础上核定的授信额度作为参考值,对贸易企业的各项财务指标进行动态化的审查。授信额度应该是银行对企业各项融资和担保的风险控制上限,而不是努力争取达到的风险暴露目标。

鉴于国际贸易融资业务风险的不确定性,以及复杂的贸易背景和票据交割背景,对于贸易融资业务的审查必须坚持动态化原则。如果简单地使用授信额度,不考虑企业自身的变化和环境的变化,最终会把自己逼迫到被动的地位。

(二)加强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前期调查,有效监控贸易全流程的物流和资金流。

1、加强贸易融资贷前调查。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前期调查对于贸易融资的风险控制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贸易真实性、上下游情况以及交易价格的调查,有助于银行切实了解企业贸易融资的背景,将风险进行有效掌控。

加强贸易背景审核。对客户的生产经营情况掌握得越全面,银企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越轻,越有利于银行降低业务风险。客户经理要 3 经常走访客户,掌握客户所经营的主营业务,了解进口商品的市场行情,熟悉国内外贸易政策以及国际上非关税壁垒等行业动态,掌握贸易融资业务的潜在风险。

2、做好货物和资金流监控。国际贸易融资自身的有偿性是区别于一般贷款的最大特征,就单个企业而言,其主要银行往往面对的只是贸易流的一端,而试图仅从贸易流的一端来把握整个贸易过程显然是徒劳的,那样就不得不将单个企业本身的经营状况作为主要的考察依据。如今,随着国际化脚步的进一步加快,使得银行有能力和条件利用贸易流的特征和封闭管理的手段,通过境内外机构的合作,监控进出口双方,把握贸易过程中的货物流、资金流等,从而达到防范风险和提高整体收益的目的。

(三)强化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贷后管理

1、在坚持动态审批的基础上,根据每一种贸易融资产品的特点,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贷后动态跟踪和管理制度非常有必要。这种制度的建立,至少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要对企业本身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动态监控,包括对市场环境的变化对企业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跟踪;二是一旦发生风险,或者确定即将发生风险时,要建立起应急方案,关键在于要尽可能的保全银行资产不受或少受损失。

2、贸易融资对银行来说能够掌握相关的货权。掌握货权在贸易融资中极为关键,而对货物的监控,银行有人力物力不能及的地方,因此,可考虑引入第三方监管,代银行进行质押物的监管,这是控制风险的关键。银行还要考察企业本身的信用以及质押物的变现能力,一旦货物价格波动较大,应要求企业追加开证保证金或银行及时处臵质押货物。

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分析 篇3

一、贸易融资业务的主要风险

(一)国际贸易融资授信管理存在缺陷

目前,农发行把国际贸易融资纳入客户统一授信管理。在这种模式下,根据客户的财务状况、信用状况等指标为客户核定年度最高综合授信额度,并按授信业务品种的不同为客户核定一个分项授信额度。但是,进入农发行的进出口客户中,大部分为贸易型企业和中小企业,存在规模小,财务管理不规范等现状,这种状况使得注重企业财务指标测算和分析对其授信额度测算的办法存在较大水分。因此,目前农发行对当前进出口客户贸易融资选择管理的策略过于简单,评级授信方式过于程式化,灵活性欠缺。

(二)贸易融资业务的前期调查匮乏

传统的信贷评估模式下,只注重企业自身的财务能力,缺少对企业贸易背景和上下游情况的前期调查。目前,支行客户经理对企业的了解只停留在企业所提供的资料上,尤其对上下游企业经营情况的了解更是匮乏,有的甚至对进口货物的用途也不甚了解,调查流于形式,如此信息的不对称,将对贸易融资带来极大的风险。

(三)贸易融资贷后管理缺失

农发行尚没有针对贸易融资业务的贷后管理办法,多数客户经理仍按照传统的贷后管理模式对贸易融资业务进行贷后管理,在贸易融资发放后到收回期间,没有相应的管理措施,致使贸易融资贷后管理出现真空。因此,一旦企业发生违约,作为第一还款来源的货物可能已经被企业处置掉,农发行不能及时拿到货物处置的权利。即使银行手中掌握物权,却没有物权处置的能力和经验,处于比较被动局面。而实际上贸易融资业务的特点就是以其业务流程本身进行风险防范,在加强对贸易融资企业经营状况、财务状况定期审核的同时,特别强调结合贸易融资的业务特性进行物资流和资金流的管理。另外,在贷后管理方面,国际业务、客户、信贷管理人员责任界定不清,容易出现相互推诿现象。客户部门总以为贸易融资是国际业务部门的业务,在业务审批发放后,客户经理不会像流动资金一样进行跟踪管理,不能掌握物资流和资金流动向,极易造成潜在风险。

(四)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法律环境不完善

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涉及国际金融票据、货权、货物的抵押、质押、担保、信托等行为,要求法律上对各种行为的权利和责任有具体的法律界定,但是目前的金融立法明显滞后于业务发展。还没有一套完整的关于贸易融资的法律规范,有些贸易融资业务的常用术语和做法在法律上还没有相应的法律界定。这种不完善的法律环境使贸易融资业务风险进一步加大。

二、国际贸易融资风险控制建议

(一)建立适应国际贸易融资发展的信贷管理模式

贸易融资业务时效性强,快捷的审批流程是是否能够获得业务的关键。贸易融资业务更应注重贸易背景的真实性和贸易的连续性,信用记录、交易对手、银行的贷后管理和操作手续等情况的审查,并关注贸易过程所产生的销售收入,以及期限严格与贸易周期匹配等。将贸易融资授信额度作为参考数值,根据业务本身特点,对贸易融资业务实施全面动态化管理。

1、授信额度的评定不只注重财务报表的某些传统指标,可以以应收帐款周转率等这类更能体现贸易型企业业务特性的财务指标作为测算企业授信额度的标准;

2、加强贸易融资授信额度评级的时效性和灵活性。针对进口商品价格波动较快的特点,改变以往一年一评审的思路,可为半年一评,也可每季一评,中途可以随时追加或减少授信额度;更为灵活的可通过参与企业贸易流程的制定以及货权控制,给予客户临时的单笔授信。在受理贸易融资业务的时候,需要将在静态数据基础上核定的授信额度作为参考值,对贸易企业的各项财务指标进行动态化的审查。授信额度应该是银行对企业各项融资和担保的风险控制上限,而不是努力争取达到的风险暴露目标。

3、简化用用信环节。在客户用信时,减少调查、审查、审批部门,由主管国际业务部门统一管理,对客户用信进行调查、审查、审批,提高办理效率。

(二)加强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前期调查,有效监控贸易全流程的物流和资金流

加强贸易融资贷前调查。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前期调查对于贸易融资的风险控制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贸易真实性、上下游情况以及交易价格的调查,有助于银行切实了解企业贸易融资的背景,将风险进行有效掌控。

加强贸易背景审核。对客户的生产经营情况掌握得越全面,银企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越轻,越有利于银行降低业务风险。客户经理要经常走访客户,掌握客户所经营的主营业务,了解进口商品的市场行情,熟悉国内外贸易政策以及国际上非关税壁垒等行业动态,掌握贸易融资业务的潜在风险。

(三)强化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贷后管理

1、建立贸易融资贷后管理跟踪检查制度。在坚持动态审批的基础上,根据每一种贸易融资产品的特点,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贷后动态跟踪和管理制度。主要包括:一是要对企业本身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动态监控,包括对市场环境的变化对企业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跟踪;二是一旦发生风险,或者确定即将发生风险时,要建立起应急方案,关键在于要尽可能的保全我行资产不受或少受损失。

2、做好货物和资金流监控。贸易融资对我行来说能够掌握相关的货权。掌握货权在贸易融资中极为关键,而对货物的监控,农发行有人力物力不能及的地方,可考虑引入第三方监管,代理质押物的监管,这是控制风险的关键。还要考察企业本身的信用以及质押物的变现能力,一旦货物价格波动较大,应要求企业追加开证保证金或由我行及时处置质押货物。

可以通过境内外银行机构的合作,监控进出口双方,把握贸易过程中的货物流、资金流等,从而达到防范风险和提高整体收益的目的。

3、加强行内联动机制,防范潜在风险。若贸易的进出口双方都在同一银行办理业务,通过行内的联动机制有利于银行及时了解上下游企业情况,准确判断贸易背景的真实性,一旦贸易双方出现资信风险,及早采取措施,排查堵漏,也可协调各方面力量,积极防范融资风险。

(四)认真学习研究国际贸易融资有关法律规定,防控法律风险

收集近年来我国贸易融资相关法律规定,加以认真研究,分析法律案例,分析国际惯例与我国现行的法律环境,不断完善贸易融资产品设计,制定可行的操作方案,建立规范的操作程序,规避可能出现的法律风险。

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分析 篇4

关键词:国际贸易融资,中外资商业银行,比较

根据世界贸易组织 (WTO) 最新公布的数据。2010年我国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己达到29727.6亿美元, 同比增长34.7%, 2011年我国进出口总额为36421亿美元, 同比增长25.5%。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从客观上为商业银行贸易融资业务的开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加之商业银行依赖利息收入的传统银行业务正面临严峻挑战, 国际贸易融资也就成为外资银行和我国商业银行竞争的焦点。比较是分析与竞争对手差距的有效手段, 通过对西方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和我国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的对比, 找出存在这些差距的原因。从而使我国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得到更好的发展。

一、中外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比较

现代商业银行起源于西方, 西方国家商业银行发展的历史比我国商业银行的历史悠久。相比较而言, 我国商业银行对国际贸易融资涉足不深。

1. 国际贸易融资产品种类和数量的比较

中外商业银行提供的国际贸易融资产品种类在数量和种类上基本一致, 以汇丰银行和中国银行为例:汇丰银行国际贸易融资种类有进口贷款, 提货担保, 出口融资, 福费廷, 应收账款融资, 进口信用证, 信用证通知。中国银行国际贸易融资种类包括融付达, 杂币进口汇利达, 付款汇利达, 海外代付, 进口押汇, 提货担保, 汇出汇款项下融资, 出口押汇, 打包贷款, 出口贴现, 福费廷, 国际保理, 出口信用保险项下融资等。但中外商业银行办理各种业务的频率却有差别。国内商业银行办理的贸易融资业务是以出口打包贷款、进出口押汇等传统方式为主, 约占贸易融资总量的70%。而西方商业银行对新兴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使用比较多。我国商业银行虽然提供了新兴的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服务, 但是能够审批通过的很少。而我国福费廷、结构性贸易融资等业务的发展滞后使得目前国内商业银行难以提供全面的福费廷及结构性贸易融资产品。

数据来源:http://www.factors-chain.corn

2. 国际贸易融资业务风险管理的比较

西方商业银行通过市场化的运营, 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风险控制体系。西方商业银行对国际贸易融资风险控制的主要方式是将其纳入统一授信管理。通过风险测定、风险锁定、风险转移和风险化解将国际贸易融资风险降到最低水平。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审查基本上限于对财务风险审查。相对于西方商业银行, 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识别和控制能力薄弱。所以在国际贸易融资创新领域发展得比较慢。例如我国的保理实物中, 由于银行内部风险管理水平有限, 提供无追索权保理业务的情况很少, 大部分为有追索权的保理业务。国内银行福费廷实务中使用固定利率提供中长期融资, 对于经营福费廷业务的银行来说风险较大。

3. 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创新的比较

西方商业银行一直走在国际贸易融资发展的前沿, 经过市场的磨练摸索出了一套有效的风险控制方法, 并能够根据不断变化的需求来提供各类融资服务。例如汇丰银行推出了无纸信用证, 使得信用证通知更加方便;恒生银行推出了Hexagon电子桌面银行, 通过该电子桌面银行客户可迅速开立、查阅及修改信用证, 简化客户与银行之间有关贸易事宜的沟通, 更可监察所指定的进出口押汇账户交易及其状况等。随着国际贸易量的增加我国商业银行在国际贸易融资创新上也有了一定的发展, 像国际保理, 福费廷等新型业务在也得到了发展。我国商业银行根据国际贸易的需求提出了结构性贸易融资, 无抵押融资服务等。但由于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能力薄弱, 仍然难以满足中小企业融资的需求。

4. 国际贸易融资流程和机构设置的比较

西方商业银行采取严格的审贷分离原则, 实行直线式管理体制。贷款的审批权一般由各级信贷管理员、审查员或信贷总监独立行使。信贷审批决策机制大致上分为委员会制和个人负责制。西方商业银行对国际贸易融资采取专业化经营, 如汇丰银行、花旗银行都成立了以事业部为组织的国际贸易部门。而我国商业银行采取逐级审批的“金字塔试”的业务审查。在全面风险管理下, 国际贸易融资采取风险管理部、公司业务部、结算业务部“三位一体”的决策程序。三部门处于不同的业务阶段并各司其职。并且我国商业银行没有针对国际贸易融资设立专门的部门, 而是将国际贸易融资流程分布到各个不同的部门。

二、中外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存在这些差距的原因

1. 国际贸易融资历史的长短

西方商业银行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在上世纪资本主义推行的对外扩张政策使许多发展得比较好的商业银行将业务扩张到了海外, 较早的进行了跨国经营。我国商业银行商业化经营仅有20来年的历史, 国际化程度不高, 经营体制、管理方法、经营理念、业务范围、运作方法、员工素质等方面与西方商业银行还存在一定差距。

2. 信息技术的运用水平

在国际贸易融资创新中, 由于缺乏对客户企业的有效监督手段, 商业银行进行国际贸易融资创新时容易面临巨大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西方商业银行对信息技术运用水平较高, 在国际贸易融资创新中建立起有效的风险控制系统, 从而有效地避免相关的风险, 增加产品经营利润, 从而起到提高国际贸易融资创新积极性的作用。而我国的信息技术水平还不到位, 缺乏一个国内商业银行信息互通共享的网络, 无法实现客户分析、差异化服务从而对国际贸易融资的风险把控不够。

3. 办理业务的效率

效率对国际贸易融资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国际贸易融资需要高效的支付和结算手段为基础, 同时规模效率也给国际贸易融资带来了许多优势。西方商业银行业跨国经营, 网点遍及全球使得其规模效益高, 同时西方商业银行拥有良好的内部管理系统可以提高办理业务的效率。而我国商业银行在层级机构的设置使得业务程序过于繁杂, 从而使得国际贸易融资不灵活, 效率低。另外, 我国的结算手段和支付手段与西方商业银行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4. 国际贸易融资专业性人才的储备

国际贸易融资业务需要专业性人才。西方商业银行由于发展的比较久, 培养和储备了大量具有国际贸易实务、法律法规、金融财会等领域的专业性人才。而我国商业银行涉外业务总量占比小, 相应的国际贸易融资方面的专业性人才也比较少, 经验相对来说比较少。导致在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开展方面, 我国商业银行就不如西方商业银行效率高。

5. 国际贸易融资涉及的法律法规的认识

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发展必须要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及国际惯例。西方商业银行对国际贸易融资有着较深的研究与发展, 对国际贸易融资各个环节所涉及到了法律风险比较了解, 提高了国际贸易融资开展的效率。而我国, 对国际贸易融资涉足不深, 经验不足, 对国际贸易融资的法律法规及国际惯例认识还不完善, 导致在开展国际贸易融资时阻碍重重, 抑制了国际贸易融资的发展。

虽然外资银行在国际贸易融资方面有着许多的优势, 但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提供了许多的经验来借鉴。为提升我国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能力我国商业银行应该立足本国的实际情况开展国际贸易融资创新、培养国际贸易融资专业性人才、提升内部管理水平、积极借鉴国外商业银行贸易融资的优点, 使国际贸易融资成为我国商业银行。

参考文献

[1]黄蕴洁, 肖新华.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风险分析及防范[J].今日财富, 2010 (2) [1]黄蕴洁, 肖新华.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风险分析及防范[J].今日财富, 2010 (2)

[2]姜学军.国际贸易融资的发展趋势及启示[J].国际金融研究, 2009, (11) :49-52[2]姜学军.国际贸易融资的发展趋势及启示[J].国际金融研究, 2009, (11) :49-52

[3]卢勇, 刘珊珊.商业银行在贸易融资过程中的风险控制[J].金融天地, 2011 (6) [3]卢勇, 刘珊珊.商业银行在贸易融资过程中的风险控制[J].金融天地, 2011 (6)

大宗商品贸易融资业务情况 篇5

根据20年月下发的《xxxx》(【20xx】x号)文件,我部经行了认真的梳理,具体信息如下:

一、分行大宗商品业务开展情况:

20xx年我行共开立涉及大宗商品信用证xx笔,金额合计约xxx万美元;进口押汇xx笔,金额合计约xx万美元。涉及大宗商品主要是大豆、煤、镍矿、铬矿、纸浆。20xx年一季度开立信用证xx笔,金额合计约:xx万美元;进口押汇x笔,金额合计约:xxx万美元。20xx年一季度开立涉及大宗商品信用证x笔,金额合计约xxx万美元,业务笔数同比减少xxx,金额同比减少xxx,大宗商品贸易融资业务未发生。减少的主要原因是20xx年x季度涉及大宗商品开立信用证企业都为自用型企业客户,对批发型、代理型贸易企业,审慎办理开证、融资类业务。

二、业务发展中面临的风险和风险防控对策。

1.风险点主要有:(1).大宗商品价格波动风险。近年来,由于欧美经济复苏乏力,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大宗商品价格波动频繁。在价格上升时期,大宗商品批发企业一般经营受益。但在价格下跌期间,大宗商品批发企业盈利空间下降、甚至发生亏损,下游客户弃货违约风险亦会大幅增加;同时由于国内需求偏弱,易造成大宗商品批发企业存货积压、资金周转效率下降、现金流紧张。(2).目前大宗商品业务面临贸易期限“长期化”、交易对手“关联化”等问题。企业利用授信期限和贸易期限错配,如开立明显超出企业贸易周期的超远期信用证,在回收货款后不立即偿还银行授信,而是将资金挪做他用或循环使用,导致银行资金风险加大。

2.风险防控对策:(1)进一步严把客户准入关口。对于自用型企业客户,维持原有业务;对批发型、代理型贸易企业,审慎介入;对于新增企业办理大宗商品转口贸易和保税区贸易等高风险业务,基本不受理。(2)严格审核客户贸易背景真实性,对于确需叙做90天以上的业务,重点分析其合理性及风险可控性。提示客户经理跟踪信用证项下的贸易上下游关系,严格落实资金流向监控,做好风险防控措施。(3)提早做好市场风险变动的预警工作。加强大宗商品市场跟踪盯市及价格趋势分析,定期收集分析重点贸易商品价格走势、供需情况变化,尤其须高度警惕价格下跌时期企业经营风险。

三、大宗商品业务下一步发展举措

我国融资融券业务的现状分析 篇6

融资融券交易具体包括两个层面,其一是银行、保险以及基金对证券公司进行融资融券,其二是证券公司对投资者进行融资融券。目前,由于我国转融通机制的缺乏,证券公司不能从银行、保险以及基金取得融资融券,只能利用其自身资金以及证券对投资者进行融资融券业务。融资实质上是指投资者借钱买入证券;而融券实质上是指投资者借入证券卖出,并在事后的一段时间内归还证券。融资融券业务中券商面临着违约风险、对冲风险以及流动性风险,因此需要投资者缴纳一定数量的资金或者债券进行抵押担保。

一、我国融资融券业务试点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开展融资融券业务最根本的目的在于引入卖空机制,除此之外还能给券商带来新的利润增长点、丰富投资者的选择以及价格发现等,然而试点期间的情况表明融资融券的基本功能并没有得以实现,需要我们加以重视。统计数据显示融资融券余额在2011年底接近400亿元,按平均的融资融券利率10%来计算,一年可以为带来40亿元左右的利润增长。 然而,由于融资融券的准入门槛过高,大多数投资者无法参与融资融券业务,并且融券数量以及规模过小,卖空机制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可以说融资融券业务除了给券商带来了新的利润增长点,其他功能都是大打折扣。

(1)门槛过高

融资融券试点期间对证券公司设置了较高的准入门槛,主要体现在对净资本的硬性要求方面——最近半年的净资本均在12亿元以上,过高的门槛导致试点期间只有25加证券公司能够从事融资融券业务。同时融资融券不仅对证券公司设置了较高的门槛,对投资者同样也存在较高的门槛。首先券商将对参与客户进行严格的信用评估,征信内容主要包括家庭收入以及支出等财务状况、风险承受能力、以及开户年限等。 此外,融资融券对客户的资金量也有硬性规定—最低准入资金50万元,并且要求投资者了解融资融券业务的相关风险,投资者只有在财务状况、风险承受能力、以及开户年限全部达标的情况下才能申请融资融券业务。

而美国对对投资者的准入资金门槛设立在2000美元左右,折合人民币大约在1.4万元左右,通过对比我国50万元准入门槛不难看出我国的融资融券业务是有钱人的游戏,而在国外成熟的资本市场上融资融券业务则是普通大众都可以参与的。 相比之下不难看出我国融资融券业务门槛过高的问题。

(2)总体规模过小

融资融券试点业务在刚开始的时候,沪深两市融资融券余额不到1000万元,试点开始后的一个月融资余额就冲破了3亿元,融券余额也上升到了340万元,而到了2011年底融资融券余额已经接近400亿元。 相比试点业务刚开始时,我国的融资融券业务可以说已经初具规模,但相对于30万亿市值的A股市场,整体交易规模仍很小。而国外成熟资本市场中融资融券交易量占了整个证券市场交易量的很大部分。

通过图1不难看出日本市场中融资融券的交易规模占证券交易金额的比重在12%至18%之间,而以我国当前融资融券余额400亿元来计算,相当于沪深两市6万亿成交金额的1.5%,与日本的资本市场相差甚远。此外,我国融资融券业务市场规模相比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显得非常不足,总体规模过小导致了融资融券业务难以发挥引导市场合理定价以及稳定我国证券市场的作用。

(3)融券品种不足

融资融券试点期间,融资交易的市场非常火爆,而融券交易则很少有人问津。以2011年的统计数据来看,融资余额接近400亿元,而融券余额不足5亿元,融券规模不及融资规模的八十分之一。虽然融券业务规模小于融资业务是正常现象,但在国外成熟资本市场上融资融券业务的规模之比一般在8:1到4:1之间。例如,美国的保险公司、基金公司以及投资银行都可以为投资者可以融券服务,由于美国市场上存在丰富的券源,美国证券市场上的融券业务发展非常迅速,其总体规模在1995年接近7000亿美元,占当时纽约交易所年交易额的五分之一。 显然我国融券规模不及融资规模的八十分之一的悬殊比例是不正常的,也严重影响了于融券业务发挥其做空功能。此外,试点期间可以进行融券卖出的股票只有90只,相对于A股市场总计2300多只上市股票,其数量过少,范围狭窄,制约了融券业务的发展。

(4)融资、融券发展两极分化

通过图2可以看到融资交易占融资融券业务总体规模的99%,而融券交易的比重仅有1%,融资融券业务发展处于两极分化的地步。我国开展融资融券业务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融券交易赋予我国证券市场做空机制,特别是在股价被高估的情况下,理性的投资者能够通过融券卖出促使股价尽快回落。然而在目前的情况下,融资融券成了融资业务的单人秀,双边市场又变回了单边市场。

(5)利率费过高

试点期间监管部门并没有规定对融资融券利率以及费率规定上限,反而规定了对融资融券利率以及费率的下限--不得低于同期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目前,大部分券商将融资融券的利率定在了10%左右,其中融券费率大约比融资利率高2个百分点左右,而同期的银行贷款利率仅为5%左右。通过对比不难看出券商给出的融资融券利率高出市场利率2倍,这明显不是市场竞争机制下的合理价格,而是由于少数券商联合起来垄断市场的结果。例如,融券费率达到11%的话,这是否意味着投资者融券卖出股票必须要超过一个跌停板,才能获利?大部分投资者会觉得融资融券成本太高,而宁愿选择通过银行借贷,或者其他民间借贷的方式来炒股。

此外,券商对融资融券账户中的交易和普通账户中的交易收取的佣金和手续费也有很大差异。目前,普通账户中的交易费率在一般在万分之十左右,而融资融券账户的交易费率提高三倍左右,也是一个不合理的收费现象。

二、如何完善我国的融资融券业务

通过试点阶段以来的交易量,利润以及余额等数据,可以看出我国融资融券业务存在总体规模过小、融券品种不足以及融资和融券业务发展两极分化等问题,严重影响了融券的做空机制发挥其功,限制了我国融资融券业务的发展。针对融资融券试点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应该先从从融资融券业务的自身条件来进行优化,例如扩大总体规模、扩大融券品种数量以及降低交易费用等。

(1)降低门槛,扩大总体规模

试点期间,我国仅有25家证券公司获得了融资融券业务资格,占全国证券公司总数的比例不到四分之一,证券公司的数量限制导致了融资融券交易供给方数量的不足,是融资融券规模过小的主要原因之一。如果我国现有的100多家证券公司都可以开展融资融券业务,那么市场现有的融资融券的规模将会翻4倍左右。因此,如何增加可以参与融资融券交易的证券公司数量成了目前的首要目标。试点期间,净资本及分类评级这些硬性指标则是券商通过审核的主要障碍,现如今融资融券业务已经由试点在向常规慢慢转型,因此监管部门应适当降低准入门槛,使余下的70多家证券公司都有机会参与到融资融券业务中来。例如,监管部门可以降低净资本方面的硬性要求,从原来证券公司近半年来的净资本必须保持在12亿元以上下降到6亿元左右。同时还应该采取财政补贴以及税收优惠等手段扶持中小证券公司发展,提高其在行业中竞争力,随着其资金实力和管理能力的提高,必然有更多证券公司会获得融资融券业务资格,从而增加市场上证券的供给。

(2)扩大融券的品种和数量

融券业务在试点期间的标的股票仅纳入了90只,相比A股市场总计2300多只上市股票,其标的股票数量过少、范围过小,并且券商提供的融券品种多是银行股,众所周知我国的银行股是被严重低估的,用来作为卖空的对象显然是不合适的。在这种没有理想的融券品种的情况下,融券的做空机制将成为摆设。因此,如何扩大融券的品种和数量,使融资、融券平衡发展是现在的当务之急。试点期间融券业务针对的仅仅是单只股票,而随着融资融券业务向常规转型,完全可以考虑将基金也作为融资融券的交易对象。深沪交易所在2011年底扩充了融资融券的标的股票,除了将可以融券卖出的股票由原先的90只增加到278只,更重要的是将6只ETF基金以及一只中小企业板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纳入其中。

(3)降低交易费用

目前,大部分券商将融资的利率定在了10%左右,融券费率则比融资利率高2个百分点左右,而同期的银行贷款利率仅为5%左右。通过对比不难看出券商给出的融资融券利率高出市场利率2倍,这明显不是市场竞争机制下的合理价格,而是市场垄断的结果。如何从根本上解决利率费率水平过高的问题,关键在于建立市场经济模式下的定价方法。例如,通过政策手段鼓励和扶持中小证券公司发展,提高其在行业中竞争力,并且在融资融券领域建立市场竞争机制,减少各种各样的行政方式的干扰,让市场供求关系决定利率费率水平,促使其利率回归合理范围。

此外,融资融券账户中的交易费用也比在普通交易账户中的交易费用要高三倍左右,也是一个不合理的收费现象。虽然融资融券是信用交易,券商会面临一定的违约风险,但投资者也已经支付了较高的利率费用,可以说券商面临的风险和收益是对等的,仅仅是电脑划拨的交易手续其收费标准应该等同于普通交易账户。

(作者单位:武汉长江工商学院)

注释:

廖士光,杨朝军.证券市场中卖空交易机制基本功能研究[J].证券市场导报,2005.

陈晓芳,王亚玲.证券公司融资融券的利与弊[J].会计之友,2010.

证券日报[J],2011.

融资融券四大门槛吓跑股民[J].华商报.

美日和我国港台地区的融资融券模式[J].证券日报.

中国经济新闻库[J],2011.

融资融券研究[J].中金研究部,2008.

曹圣煜.我国融资融券业务现状分析及优化对策[J].中国证券期货,2011.

张沛媛.中国证券市场融资融券交易的授信模式选择[J].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

证券市场红周刊[J].

我国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现状及对策 篇7

我国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发展开始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入世后, 进出口企业对国际贸易融资的需求强烈, 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却发展缓慢, 无法与现实贸易融资需求相匹配。影响外贸企业开展国际贸易融资的因素有很多:

(一) 内部因素

1. 企业自身信用状况较差

企业自身信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自身的贸易融资资格。首先, 外贸企业缺少企业制度, 企业制度是否完善是衡量企业信用的重要标准, 涉及企业产权关系、组织结构和管理机制。其次, 外贸企业缺乏资本。存在固定资产少、流动资产不稳定、无形资产难以估量等问题, 使得企业融资后的偿债能力令人怀疑。再次, 经营管理不规范, 失信行为严重。改革开放30年来, 中国已经从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 市场对企业信用的要求越来越高, 但违约、逃债、产品以次充好的现象依然严重。

2. 风险意识淡薄

国际贸易融资涉及的风险种类相对较多, 包含国家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信用风险等多种风险, 而很多外贸企业没有真正认识到各种风险对企业的危害。随着国际贸易买方市场的形成, 越来越多的交易开始使用非信用证结算方式。这种商业信用的结算方式风险很高。外贸企业急于达成交易, 往往忽略对进口方的资信调查, 导致企业应收账款数额大幅提高。中国出口企业的海外应收账款额数字巨大而且增长迅速。随着时间的推移, 应收账款收回的难度会越来越大, 其中很大一部分将无法追回。

3. 缺乏高素质业务人员

国际贸易发展迅速, 国际贸易融资方式日新月异, 趋于复杂化, 已经从传统、单一的融资手段, 发展成为新型、组合式融资手段。在这种情况下, 外贸业务人员掌握的知识已经明显跟不上形势, 一方面不能有效的利用国际贸易融资手段促成交易、降低自身成本;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对贸易融资中的风险认识, 不会规避风险, 往往将企业置于高风险的境地, 最终蒙受不必要的损失。

(二) 外在因素

1.国际贸易融资法规不健全

国内金融立法明显滞后于融资业务的发展。国际贸易融资的相关法律还没有将业务当中涉及到的诸多权利与责任给出明确的法律界定。当前金融机构对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授信管理未与其他信贷业务的授信管理相区别, 很多企业拥有良好的国际贸易业务, 但银行没有建立逐笔业务测算风险的管理体系, 影响了企业获得贸易融资。

2.政府对外贸企业的扶植力度不够

1994年和2001年先后成立了中国进出口银行与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 目的就是为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然而, 目前两个机构却都因为自身存在的种种问题, 使得外贸企业在开拓国际市场时, 得不到相应的信贷、保险支持。中国进出口银行主要存在没有充分发挥政府出口信贷机构的作用, 对外贸企业的服务明显不足, 市场定位不明确, 与国内商业银行在业务上过度竞争等问题。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也因为自身的能力有限只能满足少数企业的投保申请, 且将业务重点放在大型企业和国家产业政策扶持的企业身上。

3.银行贸易融资对象集中、融资方式单一

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大都集中在大型外贸企业, 数量众多的中小外贸企业获得的融资额很少。商业银行在提供金融服务时, 需要考虑资产的安全性、流动性、赢利性, 无疑大型企业在这些方面具有优势, 理所当然成为商业银行发展贸易融资业务的重点。另外, 商业银行开展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在人员、技术等方面都不具备优势, 导致银行提供的贸易融资产品, 仍然以传统的信用证结算与融资相结合的方式为主, 如打包放款、贴现、进出口押汇等。虽然这些业务风险较低, 但是品种少, 且功能单一。福费廷、结构性贸易融资等新型的贸易融资方式开展较少且发展缓慢, 难以满足企业的融资需要。

二、对开展国际贸易融资的建议和意见

(一) 发达国家国际贸易融资经验

1. 完备的融资体系

发达国家融资体系一般由3个部分组成, 包括:政府非盈利性的融资机构, 提供融资的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政府在融资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政府以少量财政支出利用信用中介的杠杆效应, 带动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大量资金投向企业, 这是贸易融资体系的最佳模式。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 都专门设立了政策性金融机构, 虽然各国政府的金融扶持政策各有不同, 但都收到了显著的成效。

2. 充分发挥国家进出口银行的作用

发达国家的进出口银行成立早、发展快, 出口信用担保已经代替了完全利用政府财政拨款为企业提供融资的模式, 成为进出口银行的主要业务。政府通过政策性金融机构的运作, 推动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贸易融资业务的发展。

从发达国家的经验不难看出, 不论是完善贸易融资体系, 还是建立专门的政策性金融机构, 都离不开政府的正确引导, 而我国政府在这方面所做的努力还远远不够。

(二) 改进我国国际贸易融资的对策

1.政府方面

笔者认为, 可从以下两方面加大对企业国际贸易融资的支持力度:一是健全国际贸易融资的相关法律法规。立法部门应尽快对国际贸易融资当事人的权利和责任在法律上做出具体的界定, 避免因现有法律与国际惯例之间存在的差异, 导致银行与企业在业务操作时产生的法律风险。在法律法规的制定上可以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贸易融资法律及相关国际公约, 使其既符合中国国情, 又与国际惯例相接轨。

二是政府应加强对企业国际贸易融资的干预。作为政策性金融机构, 中国进出口银行应发挥其倡导性功能, 逐步增加出口信用担保比重, 引导商业银行的资金流向企业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政府还应该加大对出口信用保险的财政扶持力度, 提高中国进出口保险公司的承保能力, 促使降低外贸企业的保费, 简化投保手续, 加强对出口信用保险的宣传力度。

2.企业方面

一方面, 应熟悉和掌握国际贸易融资的政策、法律和国际惯例。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时期, 对国际贸易融资的政策措施和法律规定是不一样的, 在国际贸易融资时应采用国际上通行的做法和惯例。西方发达国家开展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有一整套较为完善的做法和规定, 企业熟悉并掌握这些法律和国际惯例就能更好地开展国际经贸业务。

另一方面, 国际贸易融资的企业素质问题。这里包含有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参与国际贸易融资的自身条件, 包括稳定的出口渠道、产品知名度、相对稳定的国外市场、商品生产者实力和知名度、信誉等;二是参与国际贸易融资人员的素质, 包括较全面的专业知识, 熟悉国际贸易融资的方式和操作程序, 知道如何以最少的代价和风险获得所需的资金并取得最佳经济效益, 能解决好国际贸易融资的成本与效益问题、风险控制问题。

3. 银行方面

首先, 银行需要加大金融产品创新力度。银行在开展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时, 要针对企业的需求开展金融产品创新。发展结构贸易融资方式, 结构贸易融资要能够贯穿贸易活动的始终, 为出口企业提供全程融资服务, 包括签约前的履约保函业务、签约后的融资业务、发货以后的账款催收业务等。

其次, 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必须实施全过程的风险监管。做好融资前的调查, 一方面了解企业的资信状况、履约能力、企业负责人品行、经营能力以及该单业务的盈利情况, 另一方面严格审查上下游企业、国外银行资信及合同条款。做好融资过程中的决策和管理, 因国际贸易是一种时效性极强的业务, 任何贻误都可能导致交易的失败, 因此要依据融资前调查结果及时做出融资决策, 融资后则要严格关注资金使用去向, 必要时可跟单操作。应加强事后跟踪, 及时编制有关报表, 分析考核各融资的额度、比例和期限, 实行事后检查。

最后, 提高贸易融资业务管理人员的素质。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是一项知识面较广、技术性强, 操作复杂的业务, 对相关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要求很高。因此, 提高贸易融资管理人员的素质, 增强防范风险的意识和能力已成为当务之急。通过培训提高银行工作人员国际金融、国际贸易、法律等方面的专业知识水平, 使其能更好的运用专业知识处理各种结算业务、评价客户的信用、了解国际市场行情, 达到有效控制风险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高正平.中小企业融资实务.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6.

试析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创新趋势 篇8

(一) 国际贸易融资的含义

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是银行为满足进出口商进行贸易活动时出现的短期融资需要, 而提供的短期资金融资, 以便于进出口商顺利地从事进出口贸易。狭义的国际贸易融资, 国际贸易融资是指外汇银行在为进出口商办理汇款、信用证和托收等业务时, 为进出口商提供的短期或长期的融资业务。广义的国际贸易融资是在国际贸易结算的各个环节中发生的资金和信用的融资活动。国际贸易融资是以进出口商所从事的贸易活动的现金流量作为进口商或出口商履行约定的资金来源, 以结算中的商业或金融单据等凭证作为进出口商履行约定的凭证。它的基本方式包括出口项下的打包放款、票据贴现、押汇, 进口项下的信托收据、押汇、提货担保等等。国际贸易融资是围绕着进口和出口贸易展开的, 融资的对象也仅仅局限于进口商和出口商, 不管进出口商所从事的行业是什么, 所经营的商品是什么, 只要它的贸易伙伴是外国一方, 都属于国际贸易融资的范畴。

(二) 国际贸易融资的特点

国际贸易融资也是一种中间业务, 但是与其他的中间业务和融资方式又有不同的地方, 它具有自己的一些特点。一般的中间业务为客户提供所需要的服务而收取一定的手续费, 而国际贸易融资不仅提供相应的服务, 还为客户提供资金的支持。国际贸易融资把传统的中间业务和融资业务结合起来, 将贷款和结算融合于一身, 并延伸了结算业务。

传统的中间业务对银行而言, 风险微乎其微, 而国际贸易融资则存在一定的风险, 不同的结算方式面临着不同的风险。对信用业务的影响也不相同, 国际贸易融资把传统的中间业务和融资业务结合了起来, 融资就会伴随着信用业务, 会促进信用业务的发展。与一般的银行贷款相比, 贸易融资的自偿性比较强, 一般的银行贷款几乎参与了企业从生产到销售的所有环节, 由于贷款参与的环节较多, 所以遇到的风险就比较大, 只要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就会带来较大的风险。而国际贸易融资则是一种高收益、低风险的业务, 因为它对资本的占用比较少, 避开了复杂的生产过程, 风险仅仅局限在销售环节, 然而销售也几乎已经完成, 所以风险比较小。国际贸易融资能够在相对比较短的时间参与到企业的贸易环节中去, 而且有清楚的贸易背景和还款来源, 还具有短期性、周转快、重复性及流动性强等众多特点, 可以为银行带来丰厚的利润。

二、国内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发展现状

(一) 发展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技术落后

我国许多外汇银行在国际贸易融资领域采用的还是比较传统的运作模式和业务系统, 用于发展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技术还比较落后。银行与企业之间缺乏信息共享的平台, 缺乏相应的技术将银行与企业之间联系起来, 双方之间无法及时有效的传递数据, 分享动态。双方之间的信息无法及时的沟通和了解, 会造成融资的期限无法与贸易期限匹配, 会使外贸企业错失贸易机会, 造成损失。而且国内银行在引进和应用电子商务技术方面, 还是比较落后的, 无法满足不断变化发展的市场和客户的需求。

(二) 国际贸易融资方式单一

如今的国际贸易在贸易方式和规模都越来越多样化, 自然需要多样化的融资方式来适应如今快速发展的国际贸易, 而目前我国国际贸易的融资方式却比较单一。我国目前主要的融资方式还是以传统的融资方式为主, 也就是以信用证结算和融资结合的方式为主, 方式比较单一, 缺少像发达国家那样种类繁多的贸易融资方式。我国大多数的外汇银行都是运用传统的简单方式, 如打包放款、减免开证保证金和进出押汇等, 发达国家新出现的保理、福费庭等很少有银行开展。国际上流行的新兴融资方式是随着时代的变化, 更适应如今外贸企业的融资方式, 能够很好的满足我国外贸企业的融资需求, 但是新兴的融资方式在我国开展的比较晚, 也比较少。

(三) 业务创新速度慢, 不能适应企业的需求

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在我国发展的时间也比较久了, 但是与银行的其他业务相比, 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创新速度还是比较缓慢的, 不能满足目前我国许多外贸企业的融资需求。国际贸易融资领域很少有新产品推出, 业务模式也总是按照原来的程序进行, 时效性比较差, 操作成本却比较高。如今的世界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 国际贸易也是不断的更新变化, 外贸企业需要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为他们提供更多的便利和机会, 而国际贸易融资领域业务的创新速度较慢, 会限制我国外贸企业的发展和扩大。

(四) 缺少防范国际贸易融资风险的有效措施

虽然国际贸易融资涉及的风险较小, 但是其涉及的风险种类较多并且十分复杂, 而目前在实践中却缺少防范国际贸易融资风险的有效措施。虽然国际贸易融资涉及的风险比较复杂, 但是这些风险是可以预测到的, 而且及时地采用有效的预防措施, 这些风险还是可以预防的。但是目前我国还没有运用科学的方法来预测和防范风险的发生, 多数情况下不能根据各种科学的数据来评估某一国家的国家风险, 而是根据自身的主观判断, 具有较大的随意性, 评估的结果也不够全面、科学。另外, 我国对国家风险的评估和管理相对的静止, 不能根据趋势和时态的发展变化而调整评估的结果, 评估出某国的风险额度后, 很少会做出相应的调整。其次, 我国用于管理国际贸易融资风险的技术手段还比较落后, 不能将银行的各个部门和各个支行有效的联系起来, 无法做到资源共享。

三、国际贸易融资的创新趋势

(一) 及时更新业务观念, 创新业务模式

如今, 世界上的国际贸易日新月异, 大多数的国际贸易公司同时与多个国家或地区进行贸易, 涉及许多的生产商和供应商。提供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银行也应顺应这种趋势和新的国际市场的情形, 及时地更新业务观念, 创新业务模式, 满足更多外贸企业的需求, 促进我国外贸行业更好的发展。银行应顺应国际贸易供应链的形成和发展, 推出供应链融资的产品策略, 要了解客户的需求, 以客户的需求为基础, 创建新型的国际贸易融资的业务模式。银行应全面把握不断更新的业务理念, 并着眼整体, 从整个交易周期的范围内进行跟踪把握, 保证交易的准确、合理和规范性。只有及时更新业务观念, 创新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模式, 才能促进提供国际贸易融资服务的金融机构与外贸企业相互协调, 共同发展。

(二) 技术和战略创新

银行在提供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同时, 还应该优化技术水平, 创新技术手段, 才能保证高质量和高效率的完成国际贸易融资。银行可以利用电子商务技术建造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平台, 提高贸易信息传递的效率, 更高效的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利用电子商务技术构造的平台可以快速的传递供应链信息流的真实数据, 使银行和外贸企业之间更加快速便捷的传递信息, 使双方更好的交流, 银行能够及时的了解客户的需求, 客户也能及时的掌握银行发布的信息。还可以开发订单管理员功能, 根据贸易量灵活设定信息管理功能和自动化程度, 还有网上银行、开发银企直联等方式, 更加便利的为客户提供服务。金融机构还应调整自身的战略, 进行战略创新, 实行战略兼并和战略集中来整合资源, 优势互补, 增强核心竞争力。

(三) 创新管理策略, 降低融资风险

开展国际贸易融资业务, 首先要进行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 要全面、系统的评估风险, 才能保证国际贸易融资正常进行, 并取得良好的效益。这就要求银行要创新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管理策略, 转变管理的理念, 提高对风险管理的重视程度。还要创新风险管理的方法, 利用信用风险计量法, 对一定的时间和置信度下的价值损失额进行分析, 以确定信用度量值。还应采用国家风险分析法, 包括清单分析法和计量分析法, 来确定和评估风险。

四、结语

综上所述, 银行等金融机构应及时更新业务观念, 创新业务模式, 创新技术和战略, 创新管理策略, 降低融资风险, 使国际贸易融资业务适应时代的发展, 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政府还应规范法律体系, 规范市场的秩序, 为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摘要:随着我国进出口贸易的飞速发展, 外贸企业对贸易融资的需求也越来越多, 在这种背景下, 金融机构提供的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也应不断创新, 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和外贸企业的需求。本文介绍了国际贸易融资的含义和特点, 并分析了国内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发展现状, 最后提出了国际贸易融资的创新趋势。

关键词: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特点,创新趋势

参考文献

[1]邓鹏.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问题及风险防范探究[J].时代金融, 2014 (06) :86-90

[2]黄诚毅.我国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创新能力的问题及对策[J].时代金融, 2014 (20) :109-110

[3]孙建林.商业银行授信业务风险管理[J].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3 (1)

[4]王立军.国际贸易结算与贸易融资[J].中国金融出版社, 1995 (06)

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分析 篇9

(一)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品种少,创新速度慢。

目前中资银行办理国际贸易融资的业务形势比较简单,在国际贸易融资领域的创新速度较慢, 主要表现在:新产品少有推出,业务操作模式基本维持原样,融资产品主要集中于进口开证、打包贷款、进出口押汇、票据融资等形式,对进出口保理、福费廷等国际上新兴的业务品种发展缓慢,而为专门针对进口商设计的结构贸易融资更鲜有开展。随着越来越多外资银行在国内设立分支机构,一些跨国公司由于在中资银行得不到相应融资服务,就跑到外资银行寻求相关服务,导致部分优质客户流失。

(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准入门槛高,发展后劲弱。

国内商业银行过多地强调抵押、担保的作用,却忽视对客户业务进行综合的量化分析和考察。而中小型企业、贸易公司普遍存在无财产、无担保的特点,与授信标准发生严重冲突,很多银行在中小企业贷款业务方面裹足不前。另一方面,由于国内商业银行仍然采用比较传统的业务系统和运作流程来支持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运作,银企之间缺乏贸易信息共享,亦未能建立一个能够对国际贸易供应链中货物及资金的流动实现实时数据传递和动态分析的信息技术平台,导致融资期限与贸易周期的匹配性较差。银行往往仅针对整条国际贸易供应链的单个环节提供融资业务,而不能提出有效满足客户需求的整合方案。同时,国内的商业银行在电子商务技术的引进和运用方面一直比较滞后,核心业务处理系统无法应对日新月异的市场需求变化。

(三)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授信标准不一,工作效率低。

尽管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具有鲜明的自偿性特点,并在额度确定、融资期限等方面与一般贷款具有显著区别,国内绝大部分中资银行仍然将国际贸易融资视同流动资金贷款进行处理,即主要按照授信主体是否符合贷款发放标准来评估业务风险。融资对象的财务及资信状况仍然是决定国际贸易融资能否发放的主要因素。例如,打包贷款在操作程序上按照流动资金贷款进行处理;出口应收款融资是一种国内新兴的融资产品,但由于缺乏有效的风险量化的工具,绝大部分银行设置了较高的融资准入门槛,在对贸易真实性及贸易连续性进行调查之后,还要求融资者提供足额、有效的抵押或担保作为还款的第二保证。还有的商业银行根据融资品种的不同放大一定的倍数,来核定国际贸易融资规模,而缺乏科学的依据。另外,国内商业银行授信融资审批环节多,流程烦琐,效率较低。如未列入低风险范围的授信融资业务,无论金额大小和风险大小,审批程序和模式均相同,这与结算业务实效性强的特点相悖离,有时甚至出现货款已收回,融资申请仍未批复的尴尬局面。相对外资银行来说,他们在操作流程和手续上要简化得多,产品流程设计也较为科学。

(四)国际贸易融资业务风险控制手段落后,缺乏高素质人才。

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专业性强,对业务人员素质要求较高,但目前我国大多数商业银行尤其是地方性商业银行的国际业务人员匮乏,人员素质普遍偏低。基层分支机构更是缺乏国际贸易融资方面的专业人才,而现有的工作人员大多不具备办理贸易融资业务的操作技能,尤其是对新兴金融工具知之甚少。另外,由于专业人才匮乏和部门设置不合理,国际贸易融资业务风险控制措施较为落后。国际贸易融资所涉及的风险主要包括进出口商资信风险、代理行资信风险、金融欺诈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政治风险和内部操作风险等。对于这些风险的管理需要先进的技术手段和相关部门间的紧密配合。而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缺乏有效的方法实现对国际贸易供应链中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的充分控制,银行对融资业务的风险识别能力较弱。同时,国内商业银行在开展国际业务特别是国际算业务方面一直沿用的是分散的经营模式,外汇业务处理系统较为落后,国际结算与外汇信贷、会计等部门独自运行,缺乏网络资源的共享和统一协调的管理,以致无法达到共享资源、监控风险的目的。

(五)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相关法律法规环境不完善。

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涉及到国际金融票据、货权、货物的质押、抵押、担保、信托等行为,要求相关法律法规对各种行为的权利与责任有明确的法律界定。但是目前我国对有些国际贸易融资常用的术语和做法在法律上却没有相应的规范。因此,商业银行开展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缺乏必要的法律保护措施,存在一定法律风险。例如,押汇业务中银行对单据与货物的权利问题,银行与客户之间的债务关系问题,进口押汇业务中常用的信托收据是否有效,远期信用证业务中银行已经承兑的汇票是否可以由法院止付等等。

二、我国商业银行拓展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措施和建议

(一)积极开展国际贸易融资产品创新。

国际上先进银行在开展贸易融资业务时有一个重要理念,即:贸易融资业务是一种交易性银行业务(T r a n s a c t i o n Banking),银行应该从整个贸易周期(即从买卖双方签订合同开始到买方最后销售货物为止)来关注客户的需求,而不是仅为一两个贸易环节提供资金支持或者贸易单证服务。国内商业银行应当学习借鉴国外这些先进的业务发展理念,积极创新贸易融资产品。在产品创新和扩展中,首先,国际贸易融资的产品设计要与贸易链有机结合。从贸易环节出发设计产品,开发信贷额链式融资模式,有效地解决企业在采购和销售中的融资需求。其次,要根据客户的需求量身定做国际贸易融资产品。将传统方式与新的国际贸易融资方式结合起来,使国际贸易融资服务“增值”。多样化国际贸易融资产品和快捷的服务,可以带动贸易融资业务量的扩大,使我国银行业在国际竞争中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

商业银行在开发贸易融资新产品的同时,要努力挖掘传统产品的发展潜力。尽管传统的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具有同质化的趋势,并不代表这些业务没有创新机会。我国中小企业的进口业务有很大一部分仍然依赖信用证这种模式。随着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快速发展,信用证业务的绝对额仍然每年在向上攀升,因此,传统的信用证、托收等业务仍然具有市场潜力。但是,要加大对传统产品的业务创新力度,以优质的服务赢得市场,可通过完善服务功能、改进处理流程等方面提高传统产品的吸引力。

(二)推行适应国际贸易融资特点的授信标准。

选择从业时间长、信用良好、有真实贸易背景的客户提供融资,是防范国际贸易融资风险的最佳途径。由于客户正常贸易产生的现金流为还款的第一来源,而公司的利润积累只是第二还款来源。因此,国际贸易融资的客户评价标准应有别于对流动资金贷款客户的评价标准。评价时更多地根据客户以前在海关、银行、外汇局、工商、税务等办理业务的记录,在此基础上,再参考客户的财务报表所反映的经营业绩和整体实力,着手开发建立国际贸易融资客户信息管理系统,为客户建立详尽的业务档案,作为国际贸易融资授信的依据。根据不同国际贸易融资产品的特点制订相应的产品标准及对客户的授信标准。同时,在对国际贸易融资产品进行梳理和整合的基础上,对业务流程进行全面整合和优化,提高产品的操作效率。

(三)建立科学的国际贸易融资风险管理体系。

有效控制风险,是国际业务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商业银行应树立理性和符合市场需求的风险管理理念,健全和完善科学有效的国际贸易融资风险管理体系。国际贸易融资需要从业人员具备有关国际业务和信贷业务知识以及相应操作技能,来分析评价客户的信用,辨别国际结算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中的风险,洞察国际市场的变化特点。

(四)建立健全国际贸易融资有关法律规定。

建议国家相关立法部门加强对国际贸易融资的政策法律的研究,尽快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法律法规。商业银行应收集近年来我国关于贸易融资业务的法律案例,分析国际惯例与我国现行的法律环境,据此不断改进完善自身的产品设计,并制订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案,建立规范化的业务操作程序和有关合同文本格式。由于我国的外汇管理政策、法规会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不断调整,因此商业银行从事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人员一定要及时掌握、自觉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有效规避政策风险和法律风险。

摘要:国际贸易融资是国际上商业银行最为常见的传统信贷品种之一。根据《巴塞尔协议》 (2004年6月版) 的定义, 贸易融资是指在商品交易中, 银行运用结构性短期融资工具, 基于商品交易 (如原油、金属、谷物等) 中的存货、预付款、应收账款等资产的融资。因此, 与一般的贷款不同, 一方面, 它具有周转快、流动性强、收益率高的特点, 是现代银行有效运用资金的一种较为理想的方式;另一方面, 它有效地解决了企业从事进出口贸易活动所面临的资金短缺问题, 使之有可能在更大范围和更大规模上发展国际贸易。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深入, 国际贸易量飞速增长。2007年, 中国进出口总额首次超过2万亿美元, 达到21738亿美元。银行的国际结算业务大量增加, 银行业将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但是, 目前我国中资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发展还不十分理想, 还大多局限于提供传统的国际结算服务, 与外向型经济发展不适应。

关键词: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

参考文献

[1]、徐延春.企业涉外金融实物[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3

[2]、刘姝威.如何控制国际贸易融资风险[J].现代商业银行, 2003 (4)

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分析 篇10

关键词: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风险防范

一、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现状

近年来, 我国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促进了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长足发展, 融资总体规模不断扩大。尤其是人民币逐步升值, 国内企业参与国际贸易的可能性不断增强, 对国际贸易融资需求日趋旺盛。市场的刚性需求促进了各商业银行对国际贸易融资市场的重视, 纷纷抢占国际贸易融资市场份额。

然而, 业务的快速发展, 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风险也在上升。2008年后, 美国次贷危机已演变成全球金融危机, 并逐渐演变成全球经济危机, 对比较突出的安全稳健运行中国经济和金融的影响。很多企业集团受破产, 由于出口型企业很多订单取消, 还有很多的资金链断裂, 一些企业在银行融资和贸易欺诈套现等方面出现问题, 甚至个别国家地区的开证行为确保自身利益出现无理拒付, 贸易融资业务风险急剧上升。

二、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存在的问题

(一) 风险防范体系差

目前, 许多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能力差, 尤其是在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方面, 融资业务的银行经理是完全没有风险的, 风险意识相对较弱, 为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是比较浅的, 使得商业银行的融资风险增加。

(二) 融资缺乏创新和吸引力

传统的融资是现在中国的商业银行的基础的, 也是业务模式的主流, 但是和过去相比较, 没有大的区别, 融资产品少和功能单一。

(三) 相关法律和政策不完善

国际贸易融资业务过程中涉及大量的法律关系, 相比发达国家, 中国对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商业银行的法律和政策, 以大量的弱点, 这使得中国的商业银行开展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中遇到的问题, 不能使用法律来保障银行的合法权益。

(四) 国际贸易融资业务需求的工作人员对开立的各种票据和审核把关都非常精通

要求工作人员具有一定的外语能力良好的同时, 信贷业务, 国际结算, 国际贸易以及相关的法律知识。然而, 对中国商业银行的角度来看, 工作人员远远达不到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发展水平。

(五) 单一的营销工具, 贸易融资和无序竞争

目前, 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主要集中在大型国有企业, 以及中小型外贸企业很少提供融资服务, 这使得融资业务发展受到限制;和商业银行融资的营销工具的过程中, 仍然传统的方式, 缺乏新意, 这严重限制了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发展。

三、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潜藏多重风险

(一) 汇率风险

国际贸易是通过外汇执行的, 国家执行不同的汇率政策, 因素复杂, 两国之间形成率汇率政策分为完全浮动由市场决定的汇率机制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有的国家是两者兼而有之。一是显著汇率波动的贷款借贷和还款日期, 对银行的资本价值的直接影响的持续时间之间可能发生, 二是汇率风险的直接结果由于汇率波动风险, 客户收到的资金可能不足以偿还银行的国际贸易融资款项, 造成客户违约, 导致风险。

(二) 进出口企业信贷风险

无论是国际贸易融资中的表或表外业务, 进出口企业应该承担的银行信贷, 企业违约风险。也有企业违约的原因很多, 无法适应国际市场不断变化的需求, 企业经济市场混乱, 生产经营产品更新滞后, 资金回笼断流, 导致产生不好的国际贸易融资银行, 还有欺诈行为, 特别是通过企业的相关操作, 向银行取得融资成功的手段, 有的资金链断裂, 企业规模大, 资金链越拉越长, 问题一旦爆发, 导致整个企业资金链出现断裂, 威胁到整个银行的融资环境, 其他的生产和经营遭受突如其来的变故, 国际贸易协议不能正常履行付款承诺, 商业银行支付相应的资金, 形成资金推进;与交易对手发生争议, 他们不付款协定, 使偿还融资国际贸易银行无关的来源。

(三) 代理行资信风险

每笔贸易背景下的款项回笼是国际贸易融资第一还款来源, 由于款项都是由通过国外的代理行划回、货物单据寄送等完成, 一旦代理行资信出现问题, 第一还款来源就会出现断层。

(四) 利率风险

国内某种外汇供求关系深刻影响着银行利率水平, 企业在对人民币升值存在较大预期的情况下, 会尽量多持有人民币而抛售美元, 造成国内美元存款来源不断减少。为了规避汇率风险, 有收汇业务的企业又急需提前收进外汇, 因此造成对银行的出口贸易融资需求剧增, 引起银行资金吃紧, 利率爬升, 银行资金成本必然上扬, 这之前发放的融资也面临利率倒挂风险。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发放的资金以外汇为主, 但外汇涉及的币种较多, 每个国家对其货币采取的利率政策又不尽相同。这样就使商业银行的国际贸易融资定价面临复杂的政策环境, 利率调整的方向很不明朗。

四、完善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的建议

(一) 完善国际贸易融资信用评价体系

银行在贸易融资业务中要关注融资业务背景的真实性以及贸易的规模、信用, 客户正常贸易产生的现金流量是还款的第一来源, 而客户的自身赢利能力是第二来源, 贸易融资业务客户的信用等级评定标准应该有别于人民币流动资金贷款客户的评级标准。

(二) 强化供应链融资, 解决中小企业贸易融资难的问题

供应链融资就是面向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在供应链融资中, 要完善中小企业的产业供应链和供应链金融, 同时商业银行应开发出既能保证资金安全又可以弥补中小企业自身缺陷的产品, 也是加强中小企业贸易融资供应链的重要所在。

(三) 建立健全国际贸易融资中的风险控制机制

融资的自偿性程度是贸易融资的主要风险所在, 也就是说不是借款人的信用等级而是贷款人对交易进行结构化设计方面的技能。要控制好对外贸易中的资金流和物流来提高融资的自偿性。并且还应注意汇率风险的对冲, 避免企业将汇率风险转嫁给银行。

参考文献

[1]王永菲.风险投资中的收益分配与激励机制探究——基于信息不对称下委托代理模型的分析[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刘洛, 陈树文.小微企业贷款客户经理工作绩效与相关变量关系的实证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 2013 (03) .

[3]陈长彬, 盛鑫.供应链金融中信用风险的评价体系构建研究[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3 (02) .

[4]刘易, 任学敏, 花虹.考虑相关性的第三方担保价值的评估[J].同济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5]刘祚祥, 张芳.转型期农村信贷担保机制创新研究——以福建大田县红星村为例[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3 (03) .

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分析 篇11

关键词:国际贸易融资;创新;建议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的对外贸易行业迅速发展,然而也带来了很多的问题,一方面,传统的国际贸易融资方式已经无法在现代的融资贸易中立足,开发新的融资方式是大势所趋,另一方面,我国的金融市场在受到外资银行的冲击后,竞争更加剧烈,本土银行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相比以往的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我国已经取得了非常巨大的成果。但是我国的国际贸易行业还处于初级阶段,制度和法规还需要完善,理论和实务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国际贸易融资创新已经是我国融资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国际贸易融资

(一)国际贸易融资概述。国际贸易融资是泛指银行为进出口企业提供有关进出口的一切融资活动,也可以说是一定范围内的资金融通。资金来源是该项贸易活动的现金流量,进出口企业遵守合约的保证是商业单据和金融单据,它主要包括打包放款、押汇、票据贴现、信托收据和提货担保等传统进出口贸易结算方式,国际保理、福费廷和结构贸易融资等创新的结算方式[1]。

(1)国际贸易融资的主要特点。国际贸易融资与一般得银行中间任务和其他融资方式不同,它是以国际结算为核心环节为进出口企业提供国际结算相关的资金融通,在传统的银行中间业务中,银行几乎没有风险,在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中,银行根据出口商企业选择承担不同程度的风险。其次对银行信用业务的影响程度不同,中间业务和信用业务的影响不是确定性关系,但是在国际贸易融资中中间业务直接和资产业务相联系。中间业务不会影响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国际贸易融资直接与银行资产负债相联系。(2)传统结算下的国际贸易融资方式。传统国际结算中比较常用的三种结算方式是汇付、托收以及信用证付款。传统的出口贸易融资方式主要有红条款信用证、打包放款、贴现和出口押汇等等,押汇、贴现和打包放款显著降低了汇价风险,出口商不仅要承担履行合同的风险,还要追加出口信用保险,融资成本也就较高,保理业务和福费延业务增加了进出口企业的清偿能力。传统的进口贸易融资方式主要有开征收信、远期信用证、信托收据、进口押汇和提货担保等等。

(二)国际贸易融资的创新。国际贸易融资的创新既有理论的基础,也有实践的基础。自国际贸易融资提出以来,西方经济学者研究了很多的融资主要理论,例如,西尔伯的约束诱导型金融创新理论和凯恩斯的规避型金融理论。金融创新在多重因素的影响下不断推进,朝着全球化的方向不断的发展,技术和竞争力个变成了贸易融资创新的主要决定力量。国际贸易融资创新既是银行依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整个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从实际情况来分析,传统的国际贸易融资在新型的环境下显露出很多的缺点和局限性。

(1)经营理念创新。国际贸易融资的不断发展既给贸易融资相关的商业银行提供了更多的业务扩展机会,也使得银行失去了一些市场份额,这催生了供应链管理的产生,供应链管理是管理理论和实践发展协同发展的体系,整个供应链包括银行、消费者、经销商、生产厂商和原材料供应商组成,是一个连续的整体,不可分割。银行在整个管理链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例如,2010年7月,汇丰、渣打、恒生和德福泰四家外资银行出席了上海银行界小企业融资洽谈会,20家银行积极展示了各自小企业金融铲平和融资项目,小企业现场与银行进行合作洽谈,共计8000家小企业参加了洽谈会并提交了融资需求调查表。(2)融资方式创新。随着国际贸易融资的不断发展,融资方式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这些变化主要表现在国际保理,福费延和结构贸易融资等几个方面。国际保理又可称为保付代理,它能有效解决赊销中的问题,减轻出口商的资金占压问题和进口商的信用风险压力。福费延也称为包买票据业务,福费延一般使用固定的利率,手续较为简便,增加了企业的活力和财务状况,可以显著提升去企业的资金流动性。例如,某广州印刷厂应政府要求,应允为当地“商业第一街”的建设提供资金支持。项目开展时,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全球经济呈整体衰退之势,该厂在海外的订单迅速减少,竞争环境日益激烈。该厂董事会商定以技术创新应对金融危机的战略,委托代理公司由德国进口一批先进设备。而开证金额高达六百多万美元,这使得该厂的资金流转进入困境。仔细分析企业面临的状况可以发现,该厂可以以母公司的授信额度来申请相应的减免保证金,为企业能节约两百万美元,极大提升企业的资金流动。

二、我国国际贸易融资现状和策略分析

(一)我国国际贸易融资现状。相较于发达国家的对外贸易现状,我国的国际贸易融资发展比较滞后,与此同时也面临着许多外资银行的冲击。但是仔细分析我国的国际贸易融资行业,我们不难发现国家贸易融资在我国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我国对于国际贸易融资的创新理念也一直在不断的发展,这些保证我国国际贸易融资会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飞速发展,但是目前还存在着以下的几点问题。

(1)防范国际贸易融资风险的措施不健全。虽然不难从国际贸易融资的基本特点发现它的可预测性和可防范性,但是目前我国的具体实践中还没有健全的预测方法以及相关的防范措施。例如,在保理实务方面一般包含追索权的保理,但基本没有无追索权保理实务,在福费延方面较多使用中长期的融资利率,银行的风险一般较高[2]。(2)融资对象集中在大中型企业。受传统市场的影响,我国的国家贸易融资一般集中在大中型企业,融资对象过于集中,小型企业基本没有这方面的机会,这也使得它们的资金流动性较差,影响企业的发展。而大型企业也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也较低,所以不能有效地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贸易融资的进步。(3)欠缺完善的国际贸易融资法规。当前我国的国际贸易融资行业较为混乱,没有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虽然国际上出台了“国际保理惯例规则”,但是我国的国际贸易融资基本不会受到规定的约束,这种松散的监管方式给我国的国际贸易融资行业带来了很多的不确定性,影响整个行业的发展。

(二)国际贸易融资创新的对策建议。国际贸易融资的创新只有紧跟时代的步伐,才能不断发展,针对我国的国际贸易融资现状,笔者认为未来的国际贸易融资创新应该从以下的几个方面来入手。

(1)把握国际贸易融资的创新发展方向。把握国际贸易融资的创新发展方向要求我们积极利用网络技术创新、利用期货市场创新。首先,虽然国际贸易融资已经发展了很长的一段时间,但是还没形成一个标准化的全球市场,市场没有达到高度透明、流动并且有效。建立一个完整的中长期市场可以保障国际贸易融资进行良性发展。在建设市场中使用信息可以手段可以将原来很多人工操作的环节简化成自动化环节,并实现网络化。其次,利用期货市场进行创新主要是开展结构商品贸易融资创新,这是充分考虑目前我国的行业发展现状所决定的,例如,2006年起开始实施的新一代标准仓单管理系统为国际贸易融资打好了相应的基础。根据我国期货市场服务的经验,银行在经营时要保证期货市场贷款业务是按照标准仓单管理系统严格进行的,还要不断的进入结构商品贸易融资业务,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基础。例如,苏州一小家电制造商接到一家澳大利亚客户的订单,以赊销的付款方式购买一批榨汁机,货款总金额为60万美元。小家电制造商在接到订单后在向银行申请保险后出口押汇额度的同时投保了出口信用保险,从而保证该客户回款的安全性和流动性,银行审核了由信保公司出具的以小家电制造商为投保人的保险合同、信用限额审批单和短期出口信用保险承保通知书以及缴纳保费的发票。经过与信保公司了解和沟通,银行给予该企业保险后出口押汇额度,并签署了赔款转让协议和保险后出口押汇合同。小家电制造商成功与澳大利亚客户签订协议,通过出口押汇使得收账款回收时间平均缩短两个月。在这个购买过程中澳大利亚买家以很低的价格购买了产品,因此买家扩大了采购量,企业自然也获得了更大的市场规模。(2)建立国际贸易融资创新的良好环境。一个良好的创新环境是创新发展的必要条件,我国现有的国际贸易融资环境较为复杂,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首先必须建立和完善我国的国际贸易融资体系,健全其中的法律法规,必须通过政策性金融机构和商业性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来开展贸易融资管理经营业务,例如,保险人需要为出口企业提供融资的便利,贷款人必须为进口人提供便利的贷款业务。其次,必须不断的加强国际贸易融资的风险防范。在进行风险防范时,我们可以借助于一些有些的风险防范理论,例如,信贷风险组合模型,它是由美国摩根财团联系国际组织二设计的世界上第一个风险计量方法,几乎可以计算所有的信贷产品。例如,西安一小型精细化企业接收到了外国 客户的订单,虽然与实际的生产产品不同,但是工作人员发现只要采用轻微的改动便能满足客户的要求,所以接受了此订单,客户的付款方式是信用证方式付款,企业要求先付款便与采购原材料。此时企业向银行申请打包贷款,银行在审核了相关资料后给予了企业打包贷款,企业也在这个订单中开拓了市场,增加了企业竞争力,银行利用自身的资金资源有效帮助了企业实现良性经营,也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发展。(3)借鉴学习西方的国际贸易融资创新成果。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的的国际贸易融资既迎来了发展给予,也会面临着很多的挑战。这要求我们不断的学习先进的成果,丰富我国国际贸易融资的内涵。笔者认为主要可以从以下的几个方面来进行学习借鉴。首先要不断的建设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这是整个行业的基本保障。第二,不断深化信用体制的建设,这是化解银行风险的必要手段。第三,重视行业之间企业的合作,以及不同行业之间的合作,这样可以实现企业交融,促进整个行业的创新。第四,必须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我国在人才建设方面一直较为落后,恰恰这是行业发展的核心,必须要重视起来。第五,必须加强宣传力度和贸易融资的支持力度,创造出进出口企业都适宜的发展环境。

结束语: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国际贸易融资也会面临着不同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可以肯定的是未来的国际贸易融资发展有着广阔的前景。我们应该认真分析当前的行业现状,通过借鉴和学习西方的发展经验不断赋予我国的国际贸易融资活力,促进我国经济的又快又好发展。

参考文献:

[1] 文燕.国际贸易融资创新在我国的应用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6.

[2] 张平.国际贸易融资方式及在我国的应用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8.

融资性贸易业务风险及对策研究 篇12

1.1 融资性贸易产生的背景

融资性贸易是指以融资为目的、贸易为手段, 扩大自身规模的贸易经营模式。

自2012年以来, 国有大中型企业的营业收入和利润增速明显放缓, 企业如果完全依靠自营业务, 自担盈亏, 在贸易形势严峻的情况下, 风险敞口不断加大;再加上国家实行的稳健的货币政策及银行信贷规模收紧等因素的影响, 社会资金呈现整体偏紧状况。由于国有企业相对民营企业来说具有较强的融资能力, 因此资金实力的不平衡成为融资性贸易产生及发展的诱因。

正常来说, 融资性贸易的经营模式可以为企业带来诸多的显著好处, 如较高的营业收入, 短期内营业规模扩张, 盈利增加, 业务渠道拓宽等。因此, 诸多国有大中型企业即使了解潜在的贸易风险, 也仍然愿意积极开展融资性贸易业务。

1.2 需严格控制融资性贸易风险的原因

通过融资性贸易, 不少国有企业已成为其他企业的“银行”。资金、法律风险相应滋生。如果缺乏对贸易伙伴的信用风险控制, 很容易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

1.2.1 信用风险加大

首先, 融资性业务具有自偿性的特点。贸易伙伴的资金实力、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对融资风险起着关键性作用。贸易伙伴的资信的不稳定性增加了业务的信用风险。其次, 虽然国有企业对贸易伙伴的背景会进行一定的调查, 但很少企业能像金融企业那样建立一套较为完善的信贷管理和风险控制的体系。再次, 国有企业在没有控制货物的前提下将其预付的资金的支配权转让给了贸易合作方, 风险隐患不言而喻。另外, 企业间如果进行相互担保, 虽然降低了贸易风险, 但如果发生系统性突发事件, 很可能会因为就关联关系产生连锁反应, 使风险加剧。

1.2.2 资金风险隐患

大多数国有企业不可能像银行一样对贸易合作方的账户进行监管, 只能靠有限的保证金或部分抵押物作保障, 一旦贸易出现问题, 资金链断裂, 国企则成为最后支付人, 承受巨大损失。另外, 如果双方合作的内容是向贸易伙伴提供投资性资金, 则面临短贷长投的风险。由于大多数贸易企业融资的规模不够大, 融资的余额不稳定, 无法承担长期、大额的短贷长投风险;贸易合作方的投资标的的收益一旦出现异常, 自身还款的可能性基本没有, 那么公司很可能面临资金链断裂的危险。因此, 国内外理论和实践都告诫我们:不要短贷长投, 不要贸易业务投资化。

1.2.3 不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

国有企业在与其他企业合作贸易的过程中, 占据主导地位的始终是贸易合作方而不是自身, 从长期看, 容易造成国有企业过多依赖这种贸易方式, 大量的资金被其他企业占用, 荒废自身主营业务, 不利于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2 具体案例基本情况

2.1 业务概述

B公司是A公司下属公司, 2012年1月根据某集团公司要求分立。

B公司的项目经理承包工程需要采购大量的材料, A公司为了做大规模, 以A公司的名义为B公司的项目经理采购材料再转手卖给B公司。

A公司具备在银行开具银行承兑汇票的资格, 承建工程的项目经理多为自然人, 资金需求量大, 但又不具备开具银行承兑汇票资格。项目经理借用A公司的融资平台到银行开具承兑汇票, 进行工程承包, 可以解决其融资难的问题, A公司可以快速的增加营业收入规模, 并收取一定的手续费。

根据这种合作模式, A公司从2011年7月开展了融资性材料贸易, 从2014年9月开展了医疗器械的融资性贸易。具体金额见表1。

2.2 业务构成

2.3 手续费的收取情况

2014年4月以前, A公司融资性贸易的手续费收取标准一般为半年1.8% (每月3‰, 银行承兑汇票的期限为六个月) , 按银行承兑汇票票面金额扣除保证金 (保证金是项目经理自己垫付) 后的余额计算。项目经理交保证金的同时收取全部手续费, 具体情况见表4。

由于收取C公司的手续费有优惠和跨年度利润调节因素, 造成年度实际毛利率和理论毛利率的1.26% (1.8%*70%) 有差异。

A公司融资性贸易的手续费收取标准远低于同期银行贷款利率下限 (6.15%) 。

2.4 到期未收回的承兑款

2014年10月底止, A公司材料融资性贸易已到期未收回的承兑款共计2940万元, 明细如表5。

2.5 进货发票回收情况

目前, A公司融资性材料贸易开出银行承兑汇票并收回应收款, 但没有收回进货发票的金额为2479.19万元, 具体情况如表6。

截止至2014年9月25日, A公司已收回承兑款未收到进货发票情况如表6。

A公司融资性贸易开出的银行承兑汇票未到承兑期, 没有收回进货发票的金额为4101.05万元, 明细如表7 (截止至2014年9月25日) 。

单位:万元

3 A公司融资性贸易业务的基本流程

(1) 融资性贸易评审流程:申报立项 (含B公司担保) →评审审批→签订合同→办理银票→跟踪监督。

(2) 财务办理银票基本流程:根据评审后的合同和担保书, 项目经理签订承诺书→项目经理交银行保证金→收手续费及办理银票→银票到期时项目经理交银票余额。

(3) 财务处理贸易收入基本流程:收手续费及办理银票后→财务催促项目经理开具进货发票 (进货发票金额为银票金额) →收到进货发票同时开具销售发票 (销售发票金额为银票金额加手续费) →月末结转成本。

4 A公司业务风险管理实施情况

4.1 制度建设情况

(1) 2012年6月, A公司下发《建筑材料贸易账务处理办法》 (A司财[2012]1号) , 统一了会计核算使用科目。

(2) 2014年上半年, A公司规范了《采购材料或设备的贸易业务办理申报审批表》、《经济类合同审批表》、《采购材料或设备的贸易业务协议》文本模板。

(3) 目前, A公司正在起草《材料贸易部融资性业务风险管理制度》。

4.2 实际执行情况

按照《建筑材料贸易账务处理办法》 (A司财[2012]1号) , 规范了会计核算。

5 业务风险评估及业务关键风险点

我们对A公司开展融资性贸易的各个环节进行认真地梳理, 查看了合同, 检查了会计凭证、会计账目和内部控制度。

5.1 业务风险评估

5.1.1 制度建设滞后于业务开展, 制度建设不完善

A公司开展融资性贸易从2011年开始, 除2012年6月制定了《建筑材料贸易账务处理办法》外, 与业务相关的风险评估制度、信用制度、担保制度、应急处理制度一直未见出台, 风险意识薄弱。

5.1.2 未随时调整业务风险评估

2013年国家宏观政策调整房地产市场, 为项目经理提供资金周转的风险逐渐加大, 而A公司一直采用的操作模式未随市场变化相应调整, 生产经营目前开始出现被动局面。

5.1.3 业务流程管理未形成闭环, 跟踪监督不到位

A公司融资性贸易业务有三个流转程序, 三个流转程序没有有机融合, 且每个流程均存在缺陷。

在融资性贸易评审流程中, 跟踪监督环节要求“出票日后三个月内, 通知并实时跟踪客户将材料采购的增值税发票交予公司, 如若预期违约, 对客户进行罚款”, 可操作性不强, 且实际操作中未按此条款执行。

在财务办理银票基本流程中规定:“通知客户将剩余材料采购款于银行承兑汇票兑付日前三个工作日全部支付给航发公司, 预期未支付的, 对客户进行罚款”, 无明确规定执行部门、责任人和保障措施, 实际工作中也未按此条款执行。

财务处理贸易收入基本流程与办理银票基本流程脱节, 进货发票的催收一直由财务部电话沟通, 公司没有有效措施催收进货发票。

5.2 业务主要风险

5.2.1 承兑汇票到期不能承兑的风险

承兑汇票扣除保证金后的余额这部分应收款, 虽然有B公司做担保, 但仍然存在应收款收不回来, 承兑汇票到期不能承兑的巨大风险。

我们对B公司没有有效的反制手段, 如果B公司不守信用, 这个风险就会出现, 出现的概率大。B公司是集团内的单位, 又不便通过法律途径解决。

我国房地产业已有十六年的上涨, 调整的可能性加大, 一旦出现行业下行调整的拐点, B公司的担保会不起作用, 这个风险也会发生。

这项风险的发生不仅有较大的资金损失, 而且会转化为集团公司的重要风险, 严重影响集团整体生产经营的正常运行。

5.2.2 补税风险

A公司融资性贸易进货发票的回收, 主要靠财务人员的电话催收, 没有抵押和担保, 没有有效的办法可以控制, 收不回来的可能性大。一旦税务稽查出来, 要按稽查金额补交17%的增值税、12%的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 (按补交的增值税额计算) 和25%的企业所得税, 还有罚款。存在进货发票收不回来, 需要补税的风险。

5.2.3 担保风险

A公司2014年9月与C公司开展的医疗器械贸易业务, 合同中约定“乙方 (C公司) 同意乙方 (C公司) 向甲方 (E医院) 销售药品和器材产生的向E医院的应收款作为抵押, 依本合同产生的乙方 (C公司) 向甲方 (A公司) 各项应付款累计额不超过乙方向甲方应收款总额的70%, 甲乙双方同意将本合同送E医院备案、监控”, 但C公司与E医院没有签订相应的合同, E医院与A公司没有签订担保合同, 存在担保的法律风险。

6 管理策略及解决方案

6.1 风险描述

(1) 承兑汇票到期不能承兑的风险。 (2) 补税风险。项目经理在承兑到期后未能提供进货发票, 补交增值税、城建税、教育费附加、企业所得税。 (3) 担保风险。未与担保公司签订连带保证合同, 承兑款到期无法收回资金的损失。

6.2 成因分析

(1) 外部影响因素。房地产市场出现下行调整, 担保公司诚信缺失。 (2) 内部影响因素。 (1) 制度不完善, 相关部门责任不清晰, 信息沟通机制不健全。 (2) 无抵押和担保措施。 (3) 流程设计不完整, 责任部门未落实。

6.3 应对措施

6.3.1 事前防范措施

(1) 进行风险评估, 风险管理委员会出具评估报告, 制定应急处置预案。 (2) 由业务部门进行分析, 按照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进行评估, 判定风险是否与经营目标相适应。 (3) 签订担保合同, 严格控制规模, 合同报集团公司审批。

6.3.2 事中控制措施

(1) 动态了解跟踪担保公司履约能力, 发现问题及时反馈。 (2) 制定相关抵押和担保制度, 落实责任部门和责任人。 (3) 动态跟踪C公司在E医院的应付款项余额。

6.3.3 事后监督检查

(1) 银行承兑汇票到期无法承兑的, 采取应急处理措施。 (2) 检查发票抵押、担保制度的实施情况。 (3) 检查担保制度的实施情况。

6.4 管理策略及解决方案

(1) 风险评估嵌入业务层面, 发挥风险防范作用。 (2) 完善相关内部控制制度, 保障生产经营平稳进行。 (3) 完善应急处理机制, 有效控制风险。

7 总结

融资性业务实质是企业对外提供资金服务, 严重违反了《贷款通则》“企业之间不得违反国家规定办理借贷或者变相借贷融资业务”等有关金融管理法规。

融资性业务究其本质, 均是脱离正常业务内容, 缺乏商业实质, 仅以提供资金服务为核心的业务, 且收益小, 风险大, 对集团公司主业的发展作用不大, 以这种方式做大规模对专心做主业的公司有较大的冲击。

从A公司与B公司贸易业务的分析来看, 本质为企业间的假贸易、真融资, 通过虚假贸易形式进行的借贷活动, 是企业间规避法律, 拆借资金, 以合法形势掩盖非法目的的行为, 所签订的一系列合同属于无效合同, 诉讼请求难以获得法院支持, 损失追偿十分困难。

因此应严禁开展各类无正常商业实质的融资性业务。

摘要:某集团公司开展了专项风险管理活动, 选取了所属四级单位A公司的融资性贸易业务作为管理对象, 采用访谈、查看合同、检查会计凭证、检查相关内部控制制度等方式进行全面梳理, 对A公司业务开展原因、起始时间、业务构成、业务流程、与内控制度进行了充分了解, 对由业务引发的承兑汇票到期不能承兑风险、补税风险、担保风险进行了充分描述, 提出了风险管理策略和风险解决方案, 指出A公司融资性贸易收益小, 风险大的事实, 建议停止融资性材料贸易, 控制医疗器械融资性贸易规模, 规范贸易审批程序。

上一篇:提高英语课的实效下一篇:研究与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