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资源政务工作(通用12篇)
国土资源政务工作 篇1
当今世界,信息技术革命日新月异,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新媒体作为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平台,具有信息传递快、保真性强的特点。伴随着新媒体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党政机构和党政干部开通了微博、微信,政务新媒体已发展成为政府政务公开、为民服务、了解民意、政民互动的重要平台。
一、我国政务新媒体的发展现状
从2011年开始,政务微博进入了爆发式发展阶段。据国家行政学院电子政务研究中心发布的《2013年中国政务微博客评估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12月31日,在新浪网、腾讯网、人民网、新华网这4 家微博客网站内共有政务微博客账号258737个,较2012年相比,增长率为46.42%。其中,党政机构微博客账号183232 个,增长率61.61% ;党政干部微博客账号75505个,增长率19.22%。同样,从2012年开始,政务微信也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截至2014 年底,全国人大、全国政协、最高检、最高法、中组部、中宣部、中央统战部,以及79个国务院部委及其直属机构政务微信公共账号2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地级市、区县三级政务微信公共账号16233个。另外,手机APP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截至2014年底,360手机助手、91助手、QQ应用宝、百度助手、豌豆荚、IOS的App Store六大平台中政务类App已达377个,总下载量达5004万次。
二、政务新媒体在国土房管部门的应用
1.政务新媒体已成为宣传政策、普及知识的重要平台
众所周知,国土房管部门所涉及的业务很广,相关的政策法规或者和百姓日常生活相关的一些常识性的内容也很多,过去这些内容只能依靠传统媒体(如电视、电台、报纸、印发宣传材料等手段)来向百姓宣传介绍,而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压力大,普通百姓拥有的休闲娱乐时间本就不多,在这些时间里能用来关注国土房管部门宣传政策的时间就更少,所以经常会出现相关部门花了很多精力去做宣传,而普通百姓却没有关注到。而新媒体所依托的媒介大多是平板电脑、手机等,这样一来普通上班族可以利用诸如坐公交、地铁等零散的空闲时间来关注微博、微信,使得相关内容的有效传播率大大提高了,再加上新媒体上的内容比较简短、多样化,而且可以使用一些网络语言、表情、视频等,不会像电视或电台里那样死板、格式化,内容更容易让人们接受并且记住,所以越来越多的国土房管部门更愿意利用新媒体这个平台来加强自身的宣传工作。
2. 新媒体已成为国土房管部门为民服务的新平台
大多数城市的国土房管部门都会涉及到小区提升改造、住房保障、物业管理等工作内容,而这些也是群众关心的热点、焦点。过去普通百姓只能到该地区的国土房管部门窗口来排队咨询或办理相关的业务,费时费力。而如果能很好地利用新媒体平台,上述问题将能在很大程度上得到缓解。例如:公租房等保障性住房是国家为解决中低收入群体住房难问题,下大力推出的,申请者往往都急于想知道摇号结果、入住时间等信息,很多房管部门经常出现排队咨询、热线电话被打爆的现象,面对这个问题很多地方的国土房管部门就在自己的官方微博、微信、网站等新媒体平台上开辟相关栏目,并及时公布信息,让老百姓第一时间不出家门就能知道结果,同时,也为相关业务部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工作量。同样,有的地方的登记、产权办证等部门,工作时间里办件大厅内人满为患,办件人经常由于等候时间长而较易产生情绪躁动,而当利用新媒体平台开通在线预约办理业务功能后,则大大缓解了这一问题。
3.新媒体已成为网络舆情的前沿阵地
随着信息技术以及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信息传播途径也随之增多,传统媒体对信息的垄断和对舆论的控制格局被打破,大众获得信息的来源从传统的报纸、杂志、电视等媒介逐步转移到自媒体平台。微博、微信已经成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互联网工具,它们的兴起彻底打破了传统媒体的垄断地位。它们凭借其方便、迅速等优势已经形成了独特的舆论场。网民爆料的首选媒体更多的转向微博、微信,在新媒体平台上反映问题也成了普遍现象。而国土房管部门所涉及的住房保障、拆迁、物业管理等业务又是社会所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所以如何利用新媒体平台来管控好网络舆论,是摆在国土房管部门面前的新课题。
三、国土房管部门的政务新媒体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政务新媒体的功能和定位不明确
目前,各地区的国土房管部门都相继开通了政务新媒体,但是在运营维护中存在定位不准确的问题,比如:新媒体都有着宣传发布、沟通互动、为民服务等特性。而具体到运营某一个账号时要有着明确的定位和部门自身的业务特点。
2.政务新媒体的雷同现象严重
近年来,随着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以及各级政府部门的要求,各地的国土房管部门都相继开通了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但是有的不是因为工作需求的主动开通使用,而是一种被动的跟风。很多政务新媒体平台开通后,很少发布内容,更谈不上服务,公众关注度低,形成了“僵尸微博、微信”,即便是发布了内容,有很多也是转发系统内其他兄弟单位的内容,自身原创或有特点的内容比较少,形成了雷同的新媒体平台。有些政务新媒体看似受众比较多,发文量大,但仔细分析这些发布内容的实际效果并不多,之所以关注度高,是民众对相关部门开通新媒体好奇,对新事物的发展有比较高的期待。
3.公职人员对政务新媒体的应对能力不足
目前,国土房管系统内的各级公务人员对网络媒介信息的辨析能力、应对能力还比较弱。新媒体强调的是互动和对话,党政机构和干部与网民进行交流,其一言一行都受到公众随时随地的关注。但是,仍然有部分干部与网民对话交流的能力与技巧上比较欠缺, 有的甚至害怕与网民交流对话。相关部门做过调查,在过去3年中,仅有30.01%的调查对象接受过网络知识培训,69.99%没有接受相关培训。面对网上出现的个人负面信息,选择争取尽快删除或者不知道该怎么办的官员占比很高。虽然有些干部也关注新媒体,但多数是潜水用户并且不愿意公开发表个人看法。
四、政务新媒体发展对策
1. 明确自身定位,力争为民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其一,我国各地区的国土房管部门所涉及的业务基本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国土资源矿藏等业务,另一方面是和房屋管理相关的业务。这两方面所涉及的内容都很多,所以不同地域、级别、部门要根据自身机构属性与工作职责,对政务新媒体的基本功能、实现目标与个性风格进行准确定位,要创办网民关心的特色栏目、要用“网言网语”讲述百姓听得懂的内容。各地区的国土房管部门要适时开展类似“微访谈”的在线节目,就当前的热点问题和网民交流,答疑解惑,拉近和网民的距离。
其二,构建部门新媒体矩阵,从单打独斗到集体作战,打通线上办事和线下办公,实现pc端、客户端互联。每个端口要有自身明确的功能特性:政务网站是综合服务型的“总平台”实现政务公开、信息检索、查询等功能;政务微博是问政、施政的资讯互动平台;政务微信要与其他机构合作成为移动化、定制化服务平台。未来的政务新媒体一定是资源的智慧整合,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技术的综合应用,实现“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平台、统一网络、统一管理”,做到网站、微信、微博联合运营,多平台联动(信息传播+ 便民服务),实现官民深度沟通。
2.各级政府的推动和大力支持,是做好政务新媒体的重要前提
其一,各级政府部门要出台相关政策支持政务新媒体的发展。例如:2013年10月15日,国务院办公厅公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回应社会关切提升政府公信力的意见》第一次文件方式将“政务微博、微信”正式确立为第三大官方权威信息发布平台。2014年3月17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2014年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要点》加强新闻发言人制度和政府网站、政务微博微信等信息公开平台建设。2014 年5 月4 日,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办公厅印发政务微博微信发布运行管理办法。随着政策的陆续颁布,“国家队也开始发力”——@中国政府网、@国务院公报、@证监会、@国土之声等官方新媒体平台陆续上线并逐步得到完善。
其二,部门间的支持是做好政务新媒体的有力保障。由于国土房管系统内的业务繁多、专业性强,而新媒体平台只是对外的一个窗口,会遇到各种业务上的问题,所以部门间的支持与协作显得格外重要。
其三,要给直接负责政务新媒体运营工作的一线团队提供必要的人员配置和条件保障,要建立健全相关机制,通过设计科学合理的评估指标体系及切实可行的考核晋升机制,来激发运营人员的积极性,促进政务新媒体工作长期化、制度化健康发展。
3.加强党政干部人员培训,提高政务新媒体运营人员的水平
其一,各政府部门要加强对政务新媒体运维团队的培训,邀请互联网行业内的专家、学者开展专题讲座,提高党政干部的网络互动沟通与交流能力,掌握应对技巧和方法。同时,也要加强系统内部业务知识的培训以及心理培训和疏导,在面对突发事件时,始终保持一颗平常心。以熟练运用业务知识来应对,并且能做到“快说事实”,因为越是“快说”,越是没有炒作的空间,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来自网络舆论的压力。而对于某些事件的性质及原因,则要“慎说缓说”,只有调查清楚后再公布事件的真相,否则如果引起前后的说法不一或者不同渠道公布的内容不同,则更容易引起群众的怀疑和猜测,从而产生重大网络舆情。最后要做到“善说道理”,用接近百姓的语言讲老百姓能听懂的东西。一定要抛弃滞后的救火式危机公关,这种方式只会让事情越来越难处理。
其二,要充分利用网络及新媒体迅猛发展带来的便捷,基于大数据构建舆情案例库,构建跨地区跨部门联动及经验分享机制,分享事件的处理经验,总结共性、特性,做到事事有预案,不打无准备之仗。
国土资源政务工作 篇2
县政务公开办公室:
为认真贯彻落实我县《x县xxxx政务公开绩效考核细则》和《x县基层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实施方案》精神,全面做好我局政务公开工作,根据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报送政务公开试点工作总结的通知》要求,现将我局xxxx年以来开展政务公开试点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组织领导情况
为扎实有效开展好政务公开工作,我局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分管副局长为副组长,各股站负责人为成员的“国土系统政务公开领导小组”,切实加强了对政务公开工作的领导,并将政务公开工作开展情况作为各股站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与此同时,建立激励机制,对政务公开工作开展好的股站给予奖励,反之,在全系统给予通报批评,考核中不予评先进。从而形成了健全的机构网络,真正做到了机构常在、人员专职,工作长期抓、主动抓,政务公开不流于形式、不走过场的良好局面。
二、制度建设情况
为贯彻落实全县信息公开网站普查要求,我局积极与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对接,按要求关闭我局门户网站,全力维护x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此次改变,精简了我局网站后台栏目模块,提高了信息更新数量,保障了广大群众查阅浏览。
三、试点领域政务公开情况
一是征地补偿、拆迁安置信息公开情况。xxxx年以来,我局按照自然资源部要求,优化配置土地资源,主要以存量土地为主体,严格实行招拍挂政策。我局上半年未征收集体土地,下半年开展征收土地主要以包银高铁项目,我局将做好相关征收工作。今年以来,我局共计发布征地补偿信息x条,拆迁安置信息x条。
二是公共资源交易信息公开情况。我局按照自治区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要求,严格招拍挂程序。今年以来,我局共计发布公共资源交易类信息xx条。
四、非试点领域政务公开工作情况
一是按照有关规定,及时准确发布国土系统重点工作完成情况信息,不断提高工作的透明度。截至目前,我局共计发布信息xxx条,其中公示公告信息xx条,机构职能信息x条,部门文件信息xx条,财政资金信息x条,双随机一公开信息x条,工作总结信息xx条,信息公开公共栏目工作信息xx条;二是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进一步加强项目审批信息的收集、审核和发布,准确、及时、规范地公布国土信息。三是将试点领域国土信息公开工作纳入日常工作内容,把相关信息公开到x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四是我局积极推广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的运行。利用微信平台,局干部职工可以分享好的经验想法、进行局内会议通知,极大地方便了全体干部职工的工作沟通。今年以来在微信平台上共计发布会议通知xxx余次,分享工作经验及好的信息xxx余条。我局充分利用微博、xxxxx信访转办平台及时为来访人答疑,截止目前共计回复微博转办单xx件,回复xxxxx信访转办单xxx件,依群众申请公开信息x次。
五、门户网站安全情况
我局严格按照国家保密条例,规范公开范围,加强政务信息公开和文件资料发布保密审查工作,积极执行分管领导、办公室主任、信息员三联审制度,对宗教信息、重要信访案件处置、环境督查、领导批示等文件、信息、资料绝不容许通过互联网邮箱、QQ群传递。根据x县委保密办公室 x县国家保密局《关于进一步规范机关、单位信息发布审核工作的通知》(贺密办发〔xxxx〕x号)要求,安排专人负责信息发布工作,由分管领导对发布信息进行审核、签发,确保国家秘密不上网,每月将上月的信息发布审核表上报县委保密办。
六、存在的问题
一是存在错别字和错误格式等现象。由于校对不及时、不细心,导致错字、别字时常出现,对平台也存在操作不规范现象,经常出现格式调整不到位。二是政策法规、公示公告、人事信息等一些模块,由于工作按一定时间段才进行,故内容更新较为迟缓。
七、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是推进管理公开。全面推行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公开工作,建立健全清单动态调整公开机制。积极推行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按照突出重点、依法有序、准确便民的原则,促进执法公平公正。
二是推进服务公开。全面公开服务事项,编制发布办事指南,简化优化办事流程,让群众不跑冤枉路,办事更明白、更舒心。公布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清单,公开项目名称、设置依据、服务时限。制定完善具体办法,切实承担组织协调、监督指导职责。
国土资源政务工作 篇3
关键词:国土资源;政务信息公开;网站集群技术
中图分类号:TP393.09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15-0000-01
Site Cluster Management Ideas of Linyi City Land Resources Government Information Open
Jiang Li
(Linyi City Land Resources Bureau Information Center,Linyi276001,China)
Abstract:In order to land resources to effectively do the work of open government information online,earnestly implement the"PRC Regulations on Open Government Information",to ensure the portal into a channel open government land and resources,online management platform and services bridge the public and promote Linyi open sharing of information on land resources,land resources,improve the Linyi City government overall level of information disclosure,especially land and resources put forward the idea of cluster management portal.
Keywords:Land resources;Government information open;Site cluster technology
一、临沂市国土资源局网站集群建设的必要性
(一)网站集群需要管理机制统一的部门。鉴于系统升级更新维护成本之高,并且在部门之间管理机制不统一的影响下,导致建设部门开发应用系统的实力大大削弱,因此,网站集群建设管理机制统一的部门势在必行。(二)网站集群需要统一接口和标准。由于部门采用不一致的软件系统,处理数据的标准亦不统一,导致部门间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各自为营,得不到统一的规划,出现资源浪费严重,网站信息维护困难的问题.由此可见,网站集群建设统一接口和标准也不是“明天的问题”了。(三)网站集群需要有效的信息共享和管理。如果没有统一的部门系统规划,部门各自为战,之间难以交换系统设计、开发与管理等各方面的信息,形成孤立无援的信息孤岛,那末,实现譬如信息挖掘等更高层次的信息共享也是空话一句,严重会影响网络系统的效率和准确性,因此,临沂市国土资源系统网站集群建设的信息共享和管理已成燃眉问题。(四)网站集群需要系统的有效集成。随着网站应用次数和资源的增多,缺乏有效统一的组织与管理的问题日见突出,譬如数据交换经常需要人为的处理,各应用系统之间亦无法直接访问,此弊端皆由采用不同软件平台引起,因此,迫切要求网站集成建设的系统有效集成。
二、临沂市国土资源系统网站集群设计思路
(一)将要建成的临沂市国土资源系统网站集群主要包括:1个市局信息公开门户网站、5个分局子网站、9个县局子网站和58个国土所信息公开子网站。所有子网站可作为主网站的一个子栏目,这些网站均由临沂市国土局基于政府信息公开网站公共平台统一建设,拥有统一的后台管理系统。(二)系统建设的主要目标:为了实现临沂市国土资源政务信息公开集中应用,统一管理,整合数据库资源,避免造成存储空间和数据空间浪费,加快政务信息公开效率,提升网站服务水平,解决各县区局网站管理水平参差不齐,硬件跟不上要求,资金困难等问题。(三)系统功能设计。(1)自助建站功能。通过后台自助模块,可以根据不同的行政区域划分、不同的部门(科室)划分,通过权限的分配,实现各县区用户可自助建立本县区的网站、设置相应的栏目,根据本局的特点修改不同的风格,体现当地的风格特色的网站。网站页面的自动生成,信息栏目、功能模块的自由拖拉,实现网站页面所见即所得的自由设计及部署。(2)统一权限管理。本系统可以统一实现多级别权限、用户、角色管理。可对系统管理人员、信息审核人员、信息发布人员、信息录入人员、信息查询人员4种角色进行授权,不同角色可对不同的网站。不同的信息栏目进行不同权限的管理、维护,管理权限分配到信息栏目,角色可以交叉、包容。(3)统一的内容管理平台(后台管理系统)。有权限的用户,可以在统一的内容管理平台进行相关栏目的维护,维护包括信息的采集、编辑、一键发布,并实现信息关联,可存储信息变更日志。(4)集中式网站群导航管理。以列表形式将所有子网站体现到主网站中,按照區域划分,可用地图形式实现,也可用树状形式体现,使用户能非常方便浏览任意区域的子网站。根据行政区域结构,提供从省多级列表导航,在用户详细知道目标网址归属地的情况下或随意浏览的场景下使用,列表导航设计中,按照区域归属,逐级细化的方式展示。(5)信息共享。建设本系统的主要目标就是根据需要设置网站集群的信息流向及信息共享规则,实现网站集群的信息共享。不需要信息发布人员重复在子网站和主网站发布信息,提高信息共享度,节省时间,方便信息查询。(6)督查考核机制。在网站集群系统中加入督查和考核模块,从上到下引入管理部门、督查部门的督查机制和考核机制,领导和督查部门可以很方便的看到各个信息公开责任部门公开信息的情况,并能够根据相关文件实行层层督查层层考核,从而提高了信息公开责任部门的积极性和紧迫感,确保了公开信息的深度、广度和准确度。
三、网站集群技术实现
(一).NET技术框架。.NET的核心是.NET Framework,它由公共语言运行库和类库组成。这两个组件为构建.NET应用程序提供了执行引擎和编程API。信息公开是采用.NET技术框架,支持多站点,多用户同时操作;支持各级网站自助建站,信息分级检索功能;支持不同结构、不同风格的模板功能;支持各级网站信息发布考核评估功能。(二)sql server2005。SQL Server是一个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SQL Server 2005通过在可伸缩性、数据集成、开发工具和强大的分析等方面的革新更好的确立了微软在BI领域的领导地位。信息公开系统使用sql server 2005作为后台支持,真正实现了网站集中部署、数据大集中的管理模式,便于信息检索、挖掘和管理,提高信息的利用程度,降低信息的冗余。
参考文献:
[1]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S].2007,4:5
[2]董西尚.网站集群建设的必要性和功能展望.2009,8:25
[3]邓雪刚.政府信息公开网站集群系统设计与实现.2011,5:20
[4]陈刚.长沙地区国土资源信息公开网站集群设想.2011,6:27
国土资源政务工作 篇4
一、领导重视, 把信息工作摆上位置
河南省的机构改革正在进行, 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机关人员至今尚没有完全融合到位, 各省辖市、县机构改革陆续展开, 客观上影响了部分工作的正常开展。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各级领导历来重视政务信息工作, 没有因机构改革而影响政务信息工作的开展, 尤其是厅长郭俊民同志对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信息每期必看, 重要信息每期必作批示。2009年, 郭俊民厅长分别以召集分管领导、具体负责信息工作人员座谈、批示等不同形式对政务信息工作提出要求。由于各级领导的重视, 现在全厅上下形成了开展一项工作、报送一条信息的观念, 为信息工作的开展创造了良好的工作环境。同时, 各级领导注重政治上关心、工作上关爱、生活上关怀信息工作人员, 也促进了信息工作的开展。比如增加信息员参会阅文机会, 各种重要会议和活动都尽可能安排信息工作人员参加, 及时了解掌握全厅工作部署和安排, 拓宽信息源;安排信息工作人员外出培训学习, 开阔视野, 增长见识, 提高信息员素质;在提拔使用上优先考虑成绩突出的信息工作人员, 及时解决信息工作人员生活上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等。
二、完善制度, 不断创新信息工作机制
在实践中, 不断完善和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政务信息宣传工作的意见》《政务信息工作评比暂行办法》等有关信息工作制度, 用制度规范信息工作, 用机制提高信息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 健全政务信息报送网络。
2009年3月, 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正式组建以来, 坚持边组建、边抓信息网络建设, 结合全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电子政务工作, 不断加大对政务信息工作的投入力度和重视程度, 加强了该厅与市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之间协调联动, 督促18个省辖市和6个直管县 (市) 人社部门与省厅建立信息联动工作机制, 各省辖市和直管县 (市) 人社部门也相应建立健全了本级信息报送网络, 初步形成了县、市、省三级信息上报格局, 实现了多层次、全方位获取信息资源的工作机制, 信息传递、处理的网络化、自动化水平也不断提高。
2. 实行信息定期分析报告制度。
结合人社部和河南省委、省政府确定的中心工作、重点工作, 每季度将信息报送及上级采用情况进行汇总分析, 定期召开部分省辖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办公室主任或信息员参加的信息工作座谈会, 总结分析形势, 交流工作经验, 确定信息报送重点, 增强了信息以文辅政的针对性、时效性。比如, 针对2009年经济危机造成的严峻就业形势采写的《河南组织开展“农民工服务月”活动》《河南人社厅多措并举保稳定》《河南省大力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等信息被人社部采用。
3. 坚持信息调研和定向约稿制度。
围绕部、省工作重心及不同阶段领导关注的重点, 及时拟定调研提纲, 组织信息工作人员深入市、县进行调研或就某个专题实施省、市、县联合调研以及向各市、县 (区) 定向约稿调研等, 做到深入调研, 深度挖掘, 积极筛选, 捕捉领导最关心、最关注、最急需解决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 采写了一些有情况、有分析、有建议的调研信息, 为领导科学决策提供了参考依据, 推动了中心工作开展, 增强了政务信息工作的服务性。比如2009年采写的《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上半年全省就业情况调查报告》《罗山县推进新农村社会保障体制建设调查》《河南省创业促进就业工作稳步推进》《河南省启动实施就业攻坚行动计划》等信息被刊用, 并得到了省领导的重视和批示。2009年上半年河南省人社厅上报的信息中有3条被中央办公厅采用。
4. 坚持信息工作通报和考核制度。
对各单位采用信息情况实行了每月积分排名、每季度通报制度, 鼓励先进, 鞭策落后, 把信息工作纳入厅机关目标管理和争创文明处室活动中。2009年年初将各处室报送信息工作进行量化分解, 年终将各处室报送和采用信息情况作为评比机关文明处室的条件之一, 根据信息采用情况给予加分, 增强了厅机关各处室报送信息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调整信息报送考核办法, 实行激励措施, 加大调研类、批示类信息分值比重, 鼓励和引导大家多报有情况、有分析、有措施、有建议、有深度的信息, 提高信息质量。2009年我们上报人社部和省委、省政府的信息在质量和数量上与同期相比都有较大进步。
三、突出重点, 努力提高信息工作质量
坚持信息工作紧紧围绕部、省中心工作, 紧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的重点、热点, 广泛搜集、采编和上报信息, 努力为领导科学决策, 以保民生、保稳定、促发展的工作目标, 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
1. 严格把好“三关”。
一是把好信息采集关。着眼关注民生、促进民生和民生工程, 坚持从广泛的信息源中, 挖掘一些对实际工作有指导作用的信息, 有针对性、有目的地进行采集。二是信息筛选关。始终坚持筛选出对领导决策有参考价值, 对基层工作有指导作用, 或者是带有普遍性、倾向性的民生信息, 及时上报。三是信息编撰关。坚持做到上报信息内容简明扼要, 言简意赅。通过把好“三关”, 努力把所上报的信息打造成精品信息。
2. 注重三个“提高”。
一是提高信息工作对领导决策的服务水平。努力提高信息工作对领导机关的需求程度和有效利用程度, 紧紧围绕领导关注和思考的重大问题、重点工作, 提供一批有深度、有参考价值的意见和建议。比如针对领导关注的就业问题, 及时为部、省定期提供了《河南就业工作形势》等。二是提高信息工作对推动改革发展的服务水平。通过信息反映问题, 发挥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比如采写的院士河南行大型咨询活动、兴豫之光行动计划实施面临的问题等信息, 不同程度地引起了相关领导的重视, 促进了当地社会发展。三是提高信息工作对解决热点、难点问题的服务。加大对热点、难点问题的反馈力度, 及时搜集、整理、反馈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 为领导及时掌握舆情发挥参谋服务作用。比如2009年对网络上炒作的绩效工资问题、“被就业”问题, 及时为上级信息部门提供了信息舆情, 得到了关注和重视。
3. 坚持三个“贴近”。
一是贴近领导意图, 狠抓重点信息。坚持把领导时刻关注的、正在思考的、有待了解的问题, 作为信息工作的切入点, 有选择地采编、报送能带动全局、适用对路的信息。为此, 在抓好动态信息的同时, 不断增加综合性信息, 加强问题信息和督察信息, 在强化决策全程服务上下工夫。比如, 2009年国庆节前夕, 连续采编了各市地保民生、促维稳的工作信息。二是贴近基层工作, 捕捉亮点信息。基层工作中的亮点往往会收到以点带面的效果。把捕捉亮点信息作为提升信息价值的重要举措, 在挖掘特色信息、提炼典型信息方面狠下工夫。比如在河南省全面启动新农保试点工作中, 及时挖掘报送了信阳、济源等基层单位新农保典型信息, 得到了省领导关注。三是贴近上级需求, 提供高价值信息。以上级需求为导向, 在报送深层次、高价值信息上做文章, 力争把最能反映地方特点、上级急需了解的信息, 适时地报送上去。比如及时上报了具有河南省情特色的《河南实施“221行动计划”推进农民工就业工作》信息等。
国土资源政务工作 篇5
一、国土资源政务信息网上公开总体情况
20XX年我局政务信息网上公开内容全面、符合要求。在政务公开方面,针对《县级国土资源政务信息网上公开检查内容表》中的内容逐项对我局的门户网站进行补充和完善,并实现了网上公开;在公众参与方面,公布了举报、信访等全面的联系方式,实现了为民服务、信访举报,反映问题等功能;在网站设计方面,首页的栏目、内容和布局更趋于完善合理,用户访问内容便捷,设置了友情链接,方便用户直接访问国土资源部、省国土资源厅、市国土资源局和各县级国土资源局网站,同时也加强了对网站信息的定期更新与维护。
政务信息网上公开应及时、准确。为确保政务信息公开及时、准确,我局制定了政务信息公开制度,要求政务信息在一定时间内予以公开,及时完善和更新。截止目前,我局网站共公开信息168条,认真实施重要事项公示及重点工作通报制度。
二、门户网站安全情况
目前网站务器所置机房均具备硬件防火墙,运行环境基于linux系统搭建,安全上更具保障。数据定期备份,在受到攻击或灾难后能得到及时恢复,截止目前未发生安全隐患。
三、对国土资源政务信息网上公开执行情况检查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虽然我局在建设政务信息网上做了一些工作,政务信息网上公开执行情况有了较大改善,但我们认为仍然存在许多不足之处,需要市局继续大力支持,主要建议是:
1、建议多组织政务信息公开方面的专业培训,拓宽信息公开员知识面。
2、建议出台保障网站安全的指导性文件,加大网站安全重要性的宣传力度,方便争取财政资金,为网站安全建设提供保障。
政务信息资源的价值层次及其实现 篇6
关键词:政务信息资源;价值层次;价值实现;电子政务;大数据
中图分类号: G203;D035-39 文献标识码: A DOI:10.11968/tsyqb.1003-6938.2016090
Abstract Under the trend of big data application, the value levels of government information resources are gradually expended. It can be divided into knowledge value, basic application value and advanced application value with the increasing of the levels. The complexity of these values' achievement process is also enhanced from the low level to the high level. Knowledge value is achieved by publicly showing the government information resources; basic application value can be realized through sharing the government information resources by government agencies, social organizations and individuals; advanced application value is gained through exploring the government information resources in innovation to supply the product by the enterprise.
Key words government information resources;value levels;value realization; e-government; big data
2016年5月9日,国家总理李克强在全国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电视电话会议上讲到“目前我国信息数据资源80%以上掌握在各级政府部门手里,‘深藏闺中’是极大浪费。”5月25日,在贵阳与大数据领域企业召开座谈会时又表示:“除涉及隐私之外,其他信息都应该向公众和社会开放。”政务信息资源是社会信息资源最庞大最权威的组成部分,依托这部分信息资源进行开发利用能够创造巨大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目前,随着相关政府信息资源开放共享工程的建设及政府信息资源公开法律法规的实施,我国公开的政务信息资源已经有了一定数量基础。政务信息资源公开共享的根本在于实现其价值,这种价值不仅仅指政府信息资源的知晓性价值,更重要的是政务信息资源的应用性价值,即通过将政务信息资源用于指导政府服务、解决公众和企业问题、甚至进一步将政务信息资源流转并开发新产品,延长政务信息资源价值链,才能够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充分实现政务信息资源的价值。
在政务信息资源价值及其实现方面,我国一些学者进行有效探索。如苏新宁等[1]从政府决策视角分析了政务信息资源价值的实现机理与过程;蔡立辉[2]指出随着共享层面的深化与拓展,政务信息资源的价值实现程度得以提高;罗贤春等[3]提出了基于语法、语义和语用的政府信息资源利用层次,分别表现为用户知晓、吸收和使用政务信息资源三个过程,并从信息共享视角提出政务信息资源价值的实现途径。另外,王新才等[4]从技术支撑,周晓英和王英伟[5]从政务流程,吕元智[6]从绩效评估等角度探讨了政务信息资源价值实现的模式与路径等;徐少同[7]和陈婧[8]均探讨了政务信息资源在商业开发利用中的增值机制。以上研究体现了政务信息资源价值的基本范畴和开发利用途径,但是主要基于传统政务信息资源的视角,即围绕政府服务,包括政务信息公开、政府业务处理及互动交流等。在大数据潮流之下,随着政府开放数据理念的提出和实践,政务信息资源内涵扩充,政务信息资源价值层次也不断深化拓展。对应于价值层次的实现能更加深入的剖析政务信息资源价值实现的机理与过程。
1 政务信息资源价值层次及模型
1.1 政务信息资源价值层次
目前普遍将政务信息资源的价值区分为知晓性价值和应用性价值,关注的重点由公开到利用,体现了政府信息资源社会化服务的基本定位。但是中国政务信息资源的利用价值主要集中在传统政务活动层面,政府信息资源的利用价值实现大打折扣。在信息经济时代,信息数据作为一个国家的战略资源,通过利用不仅能够提升政府治理水平,更重要的价值在于通过无限制的重复利用,产生巨大的经济乘数效应,带动信息产业发展,创造数以万计的就业机会,并指导个人和组织作出决策,创造高品质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我国政府部门掌握80%的信息数据资源,这些政务信息资源可以释放巨大价值,但创造并实现其价值的前提是清晰地认识政府信息资源的价值内涵。在借鉴已有分类基础上,深入政务信息资源价值的本质,可将政务信息资源价值分为知晓性价值、基础应用价值和高级应用价值。
(1)政务信息资源知晓性价值
政务信息资源知晓性价值的本质在于实现公民知情权和社会对政府组织进行监督。根据罗贤春等[9]的理解,知晓性价值是用户接触到政务信息资源,知晓信息资源内容,包括存在性、定位性和通达性。从政务信息资源利用的语法、语义和语用三层次来看,其包括基于语法和语义的利用层次。根据以上,政务信息资源知晓性价值的实现要求接触并理解信息资源,延伸至其基本目的,在于实现公民的知情权和社会对政府进行监督以防止腐败。理论上政府组织所有权属于公民,公民有权利知晓政务活动及其产生的信息资源,从现实看,“政务机关拥有的信息均是利用纳税人的钱在行政管理过程中产生、获取和控制的,理所应当属于公众所有。”因此,政务信息资源知晓性价值,即政务信息资源被知晓和理解的本质是公众知情权实现,公众能对政府组织活动进行监督。
国土资源政务信息化建设成效浅析 篇7
关键词:国土资源,信息化,成效
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 政务信息化建设在国土资源管理中展现出良好发展局面。信息化建设既可以满足国土资源管理事业的要求, 也可以推动国土资源管理方式的改变, 在国土资源管理建设和应用方面的效果十分突出。如何有效利用政务信息化建设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 并成功地走出一条以信息化促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发展的道路, 是当前我们要关注的重点。
一、全球化背景下的信息化发展趋势
随着以计算机及通信技术为核心的信息革命的进行, 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变革, 整个世界发生了深刻变化。世界掀起了一股全球化浪潮, 在这样的浪潮中, 信息化已成为世界各国重要的发展战略。信息资源日益成为重要生产要素、无形资产和社会财富, 信息网络更加普及并日趋融合, 信息化渗透到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这种新的发展趋势, 将信息社会正在变为一个“无所不在”的网络信息社会。它强调能实现任何人、任何物, 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顺畅无缝地通信, 以高度普及且先进的基础设施为必备条件的在覆盖上实现无所不在, 在内容、平台上实现无所不包, 在通信主体上实现无所不能。国土资源政务的信息化建设也势在必行。
二、国土资源政务信息化建设的要求
(一) 领导重视是信息化建设的关键
国土资源部门在进行信息化建设工作中, 首先要成立了以行政正职为组长, 分管副职为副组长, 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和推行窗口办文领导小组。利用各种机会争取国土资源部领导的高度重视, 千方百计解决资金问题, 亲自抓规划、方案的制定。工作启动阶段, 所有小组成员均应参与考察、调研, 共同决策, 从各自的工作角度大力支持信息化建设。领导的高度重视, 能够充分调动班子的积极性, 在整个部门形成合力, 这对信息化建设的推进可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 克服惯性影响是需要重视和解决的难点
工作方式的转变始终有一个过程, 时间或长或短。传统行政理念的惯性影响和工作模式的束缚, 会给信息化推进带来障碍。摆脱不了传统惯性, 思想观念难以转变, 新应用会产生延迟和惰性。如何缩短用新的工作方式彻底代替传统工作方式的时间, 克服传统习惯的影响是信息化建设推进过程中的需要重视和解决的难点。国土资源部门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 领导要积极发挥表率作用, 带头使用计算机在网上进行文件的签署和传阅, 对计算机使用不熟悉的领导也要求在专业人员的帮助下进行应用。无论是谁, 都要在网上办文, 建立起一套完善的网上办文规章制度。通过强化训练和操作, 使全体干部职工都能熟练掌握信息化系统的使用方法。通过每天强化应用新的信息化系统, 从转变工作习惯开始实现工作方式的转变。
(三) 加强队伍建设, 实现信息化建设持续发展
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 国土资源部门要高度注重队伍建设。在应用队伍建设方面, 着重对机关行政管理人员开展计算机和系统实用技术的培训, 与就近高校合作, 在每次系统升级时都及时培训, 使机关干部学会使用操作以满足系统运行的需要。在专业技术队伍建设方面, 对技术信息中心的干部进行计算机专业知识技能培训, 努力建设一支素质高、业务通、技术精、服务意识强的队伍, 为实现信息化建设的持续发展做好人才准备。
三、国土资源政务信息化建设的成效
(一) 工作质量和行政效率大幅提高
通过信息化建设, 国土资源部门的各种国土资源业务审批、日常公文办理和综合管理都可在网络上进行, 基本能够实现全系统的办公自动化, 公文拟办、传输、处理的无纸化, 形成了行为规范、运转协调的行政管理体制。电子政务窗口的收办文, 能使文件及时录入, 事件能够即时处理;网上并行的办文会审, 缩短了文件的处理时间;程序设置的限时办文, 超时警示、岗位督办, 有效地将事件总的处理时间控制在时限范围内;图形数据库的采用, 提高了图件审查的速度, 减少差错的发生;网上考核系统的建立, 实行网上对各处室的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履行职责情况、网上政务公开、廉洁从政、工作纪律、工作态度及团结协作等内容进行评分考核并定期公布, 有效解决了机关的懒散问题。国土资源部门的行政效率从而可以得到大幅提高, 工作质量也可大为改善。
(二) 依法行政, 政务公开
国土资源部门通过推行依法行政、政务信息公开, 清理行政审批事项, 归并业务事项, 制定标准业务工作流和标准工作时限, 可以有效解决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和行政程序的合理性问题;通过电子政务系统的应用, 行政权力全部由依法设定的计算机程序体现, 可以有效规范办事程序;通过开通公众多媒体网站, 向社会提供国土资源信息查询、办事情况和业务审批结果查询以及办事指南、电子邮件、电子信访、新闻公告等服务, 可以有效拓宽广大群众参政议政的渠道, 推进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从而实现政务信息公开从传统政务信息公开, 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全面公开的转变。国土资源部门通过信息化建设, 使得依法行政更为严格、规范, 政务公开更为广泛、科学。
(三) 加强监督, 有效制约
国土资源部门要以信息化建设为手段, 实现对权力的有效监督和制约, 将“网线”变成了“防线”, 将“窗口”变成“关口”, 从源头上防止腐败的发生, 科学搭建一道廉政建设的屏障。一是要设置标准的工作流, 使任何人都无法超越计算机程序进行业务处理和审批, 通过网上有关处室的会审, 相关岗位的意见签署和厅领导的把关审签, 减少办理过程中的自由裁量权, 网上记录所有的行政行为, 使得任何人都无法规避监督。二是要实现窗口在前台收文, 处室在后台办文, 收办分离的工作机制, 有效避免违法、违纪、违规行为。三是要做到主办与协办、部门与部门、领导与被领导之间能够在网上及时方便地进行处理意见查询, 纪检监察室随时可以对所有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进行全方位的监督。
(四) 加强自身建设, 促进协调交流
国土资源部门在信息化建设中, 要切实加强自身建设, 不仅要提高干部职工队伍的综合素质, 还要进一步强化机关内部管理, 促进相互间的交流与协调。在政务公开的要求中, 增强干部职工依法行政的意识;在限时办文的机制中, 提高干部职工的时间效率意识;在权力制约的监督中, 强化领导干部的廉洁自律意识;在信息技术的应用中, 培养干部职工的现代科技意识。通过实行网上签到, 培养干部职工严明的工作纪律和作风;通过电子邮件的收发, 促进干部职工的沟通与交流;通过公告公示系统的运行, 形成干部职工参与管理的民主氛围。信息化建设的实施, 可以建立健全一套科学、规范的运行管理制度和行之有效的激励监督机制, 充分调动广大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进而使机关的工作作风进一步转变, 更好地发挥服务职能。
参考文献
[1]周健.试析电子政务建设的问题及措施[J].电子政务, 2006.
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现状 篇8
1 发达国家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现状
政务信息资源的管理和使用始终是各国发展电子政务过程中的核心问题, 是衡量其电子政务水平的重要方面。信息资源共享不仅是有效管理和充分使用信息资源的前提, 也是解决数据重复、数据冲突、“信息孤岛”等问题的根本途径。联合国2008年电子政务调查报告《从电子政务到整体治理》指出, 电子政务面临从以开发电子服务为重点的第一阶段向以整体治理为重点的第二阶段转变, 转变过程中, 政府部门之间的协同合作越来越重要, 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的重要性将得到广泛认同。联合国2012年电子政务调查报告《面向公众的电子政务》同样指出, 许多国家开始从分散的单一目的的组织模式向一体化的整体政府模式过渡, 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仍然非常重要。
在政务信息资源开发过程中, 各国所采取的措施和侧重点不尽相同。本文选取美国、新加坡和加拿大作为代表, 简述其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现状。
1.1 美国
美国是信息技术发展的先驱, 也是最早提倡发展电子政务的国家, 一直将信息资源作为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 美国就提出了“完全与开放”的数据信息共享政策, 并将它作为美国联邦政府在信息时代的一项基本国策。该政策的目标是由联邦政府统筹规划国家数据信息资源的管理, 充分发挥各部门的作用, 利用行政、财政、政策和法规等手段, 全面推进数据信息共享工作。
一系列重要的法律法规, 为“完全与开放”的数据信息共享政策奠定了法律基础。1995年的《知识产权与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白皮书》和《美国个人隐私与国家信息技术设施白皮书》, 强调了知识产权和保护个人隐私对信息资源建设的重要作用, 创造了一个信息共享的良好环境。1996年的《信息自由法》及其修订法案, 规定联邦政府必须以出版方式公开基本信息。除了法律规定的九类不属于共享的信息, 以及三类强制性不能共享的信息之外, 其他信息均应主动公开。2002至2003年相继出台《电子政务战略》和《电子政务法》, 构建了联邦电子政务框架, 用于协调和简化政府部门的系统建设, 促进跨部门业务协同。
经过多年实践, 美国政府在法律、组织机构、资金渠道及思想意识上逐步形成了较为全面的适应电子政务发展和建设的信息资源管理体系。值得一提的是, 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与协同研究依然是当前美国电子政务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
1.2 新加坡
新加坡是世界公认的电子政务发展先锋。新加坡政府在电子政务实施过程中非常重视了解用户需求和喜好, 并通过用户喜爱的电子渠道主动快速地提供服务。新加坡电子政务从制定规划到提供服务, 每一个环节都是从公众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 每一项服务都是“以用户为中心”, 而不是以部门为中心。部门之间通过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 联合提供一个“虚拟的一站式机构”来满足用户需求, 从而实现信息与服务的完整集成。
在政务信息资源管理上, 新加坡采用的是集成化、一体化的管理方式。这种方式并不是将所有信息集中存放, 而是采用适度共享、联合服务的形式。信息库包括中心数据库和专业数据库两种类型。中心数据库只存放基本信息, 由中立方统一管理, 根据使用权限, 向各部门提供数据。例如, 新加坡全国人口数据中心, 只记录个人身份号码、姓名、性别、种族、生日等最基本的20项共享数据。专业数据库则存放与业务部门相关的数据, 由各部门分别管理。当业务部门之间需要共享数据时, 则按照部门之间的共享权限进行专项处理, 依托政府交换平台进行信息传输。
面对已经取得的优异成绩和新的挑战, 新加坡政府适时推出了《新加坡电子政务总体规划 (2011~2015) 》 (eGov2015) , 同时也是新加坡《智慧国2015》 (iN2015) 十年规划的一部分。规划提出新加坡基础设施建设将围绕“整体政府”进行, 构建下一代整体政府基础设施以增强机构协作。政府将投资建立一个政府云 (G-Cloud) , 同时建立一个中央级政府企业架构库来整合分析政府数据、应用和技术, 有助于识别潜在的共享服务和跨机构整合, 从而增强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
1.3 加拿大
加拿大也是目前世界上政务信息化程度较高的国家之一。加拿大各级政府将公共服务电子化作为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为公众提供无缝、集成、优质的服务”作为电子政务建设的根本目标, 为加拿大电子政务的持续改进和不断完善提供了动力。
在各部门自身信息化建设基础上, 加拿大联邦为了推进政务信息资源共享, 促进跨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调, 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主管部门需要依据这些政策法规, 强制性地要求相关部门根据政策法规推进政务信息资源共享。此外, 加拿大联邦政府通过制定统一信息代码、建立信息共享目录的形式对各部门信息资源共享做了统一规范。在加拿大联邦政府门户网站的首页上, 可以找到200多项涉及公民基本服务的信息, 基本满足了公民对政务信息的一站式需求。
2 国内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的建设现状
2.1 在政策、法律、标准方面, 积极推进政务信息资源共享
在政策方面, 我国于2002年8月和2004年12月分别出台了《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若干意见》, 提出要加强政务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共享。2006年发布的《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将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与交换体系列为电子政务的三大基础设施之一。《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把政务信息资源整合列为电子政务建设的首要战略行动。2010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 提出了要加强重要信息系统建设, 强化地理、人口、金融、税收、统计等基础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要求。
在法律法规方面, 2008年5月1日起实施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是中国立法史上第一部保障公民知情权、建设“透明行政”的专项法规, 对确立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的公平公开原则, 促进政府与公众、企业、组织之间的信息共享, 具有深远意义。2009年8月, 中国社科院法学所电子政务法研究课题组历时三年完成了“电子政务、行政改革与电子政务法”专家建议稿, 在电子政务立法工作中进行了探索。此外, 广东省、福建省、北京市等省市级的《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办法》已相继出台, 用于规范和促进地区政务信息资源共享, 推动当地政务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
在标准方面, 2003年, 原国务院信息办、国家标准委联合下发了《电子政务标准化指南》 (征求意见稿) 等系列文件, 专门就信息共享部分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探索性地提出了政务信息共享与业务协同方面的标准化需求与初步考虑。2007年, 《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政务信息资源交换体系》两项国家标准发布, 分别为基于目录体系的政务信息资源整合, 以及政务信息资源交换体系的建设提供了标准化方法和思路。
2.2 稳步推进基础信息资源建设, 为政务信息资源共享提供支撑
“两网一站四库十二金”是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基础性重大工程。其中“四库” (“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基础信息库”、“人口基础信息库”、“法人单位基础信息库”、“宏观经济信息数据库”) 的建设对于扩展政务信息资源范围、提高政务信息资源质量、促进信息资源共享具有支撑作用, 对于建立和完善跨部门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2007年正式启动的“国家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基础信息库”项目由国家发改委牵头, 国土资源部、水利部、国家海洋局等部委共同参与建设, 计划10年完成。该项目内容包括国家基础地理空间信息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共享服务平台和综合信息库, 以及相应的标准规范、管理制度和技术与服务支撑体系。截至2012年7月, 该项目的硬件及系统软件、交换系统、林业数据分中心、气象和气象卫星数据分中心、测绘数据分中心、卫星遥感数据分中心、土地和矿产资源数据分中心、资源卫星数据分中心、海洋和海洋卫星数据分中心等已通过初步验收。
“国家人口基础信息库”, 计划由公安部联合人口计生委、国家统计局等部委共同建设。目前, 该项工作仍在准备过程中, 计划于2012年底前初步建立国家人口基础信息库基本框架。在公安部内部, 目前已实现常住人口的计算机化管理, 截至2006年底共计约12.8亿人。在此基础上, 公安部和人民银行于2007年6月共同建设联网核查公民身份信息系统, 为全国17万多个银行机构网点提供联网核查。
“国家法人单位基础信息库”计划由国家质检总局牵头, 中央编办、民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工商总局、国家统计局等部门参与共建。早在2002年, 原国务院信息办在北京、杭州、青岛、深圳等地就已开展工商、国税、地税和质监部门之间的企业基础信息交换试点。2003年10月, 又新增浙江、上海、沈阳、大连、济南、南京、厦门、成都作为试点省市, 扩大信息交换部门, 增加交换内容, 探索以省市为单位的信息交换模式和机制。目前, 该项目建设重点是标准体系的构建。正在起草制定的相关国家标准包括:《法人单位基础信息术语》、《法人单位基础信息元目录规范》、《法人单位基础信息共享数据源》和《法人单位基础信息信息核对体系》。
“国家宏观经济信息数据库”由国家统计局牵头, 多个部委参与共建。建设方式是在国家统计局建立宏观经济数据库核心系统, 在相关部委建立交换节点系统, 在各省级统计局、重点城市统计局建立宏观经济数据库的分布式节点, 以开放式的体系结构支撑宏观经济数据库的运行和应用。在省市一级, 北京市于2009年2月启动全国首个宏观经济与社会发展数据基础库建设项目, 云南省统计局于2009年8月启动首个由国家统计局推广建设的省级宏观经济数据库项目。陕西省、河南省、广州市、南京市、苏州市、无锡市等地也在积极推进本地区宏观经济数据库的建设。
2.3 专项试点工作, 探索地区政务信息资源共享
2.3.1 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与交换体系原型试点
信息资源目录与交换体系, 是实现部门间信息共享与交换的基础。2005年下半年, 《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政务信息资源交换体系》形成征求意见稿之后, 原国务院信息办相继在天津市、上海市、北京市、内蒙古自治区、浙江省、福建省、湖南省、湖北省、杭州市、武汉市等地开展试点工作, 探索信息资源目录与交换体系建设的模式和经验。
2.3.2 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及业务协同试点
自2007年2月起, 原国务院信息办相继在杭州、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内蒙古自治区等地开展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及业务协同试点工作。其中, 杭州作为首个试点城市, 在试点工作中完成了目录与交换体系功能模块开发和框架搭建, 实现了就业再就业信息共享与协查项目、房地产市场综合治税项目、食品安全信用信息系统、市民卡项目、企业基础信息互联项目、建筑业市场监管项目、社会保险金地税代征缴信息系统等七项业务协同应用。
2.3.3 智慧城市试点
2012年2月, 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发布《关于加快数字城市建设推广应用工作的通知》, 要求进一步加快建设速度, 并强调, 2012年将会适时启动智慧城市试点工作。
与过去只关注单个、局部的信息化项目不同, 智慧城市的建设更加注重对城市的整体规划布局。组织管理上也由过去信息化主管部门推动发展到由城市的市委、市政府直接领导。因此智慧城市的建设必将对政务信息资源共享起到良好的支持作用, 有利于发挥顶层设计的作用。
目前, 许多城市都在本地“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建设智慧城市的战略目标。北京、上海、宁波、南京、广州、深圳、佛山等市已经开始了相关工作, 在市一级层面开展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建设、基础数据库建设、标准规范体系建设等方面的实践探索。
3 分析与建议
发达国家的电子政务及其信息共享建设已相对成熟, 为各国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验和示范。经验表明, 在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建设过程中, 信息技术只是一种实现手段, 部门之间的通力协作才是信息资源得到共享的根本保障, 包括共建基础设施、共同遵守标准规范、共享数据信息等。
我国政务信息资源的建设虽然已取得了一些成果, 但由于受到原有价值观念、经济条件、信息化水平等诸多因素影响, 仍然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 成为政务信息资源共享, 乃至整个电子政务推进过程中的主要制约瓶颈, 包括:行政体制制约、信息资源不足、标准法规建设滞后、信息孤岛和数字鸿沟现象、信息安全和个人隐私问题等。
结合发达国家的经验和我国的实际情况, 本文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 (1) 尽快完善管理体制, 明确政务信息资源管理机构及其职能, 从顶层设计的角度统一规划、统一协调, 自上而下建立信息资源共享长效机制。 (2) 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 我国政务信息化比率还很低, 因此需加快基础信息库的建设, 提高信息资源的数量和质量。 (3) 尽快出台全国统一的《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办法》, 使政务信息资源共享有章可循。 (4) 针对拟建或在建的电子政务项目, 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 必须强调资源共享, 提倡标准化、开放式建设, 提高全局性、整体性认识。 (5) 积极探索多元化的政务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及运行模式, 在政府财政投入为主导的同时, 充分调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中介机构、行业协会、企业等各方面的积极性, 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参与政务信息资源共建共享。
参考文献
[1]何振.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共建与共享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9:150-270.
[2]李晓明, 李蕴奇.加强政府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J].中国管理信息化 (综合版) , 2006 (2) :80-81.
[3]张培国.我国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4) :269-270.
[4]江道行.信息资源共享是提高工作效能的有力措施--法人单位基础信息库建设与应用初探[J].福建质量信息, 2006 (12) :55-58.
[5]孙杰贤.iDA陈巧茹细述新加坡“iGov2010计划”[J].通讯世界, 2007 (1) :55-56.
[6]卢光明.加拿大电子政务建设模式及比较[J].中国信息界, 2007 (1) :150-153.
[7]张新红, 于凤霞, 刘厉兵, 等.信息化城市建设优秀案例[J].电子政务, 2012 (2-3) :38-44.
国土资源政务工作 篇9
政务信息资源是一个国家信息资源的主要组成部分。它是政府部门在履行管理国家行政事务职责的业务过程中和政务信息化过程中产生的、有利用价值的、数字化、网络化的信息内容。
从数量看,政府信息资源占到全社会信息资源总量的60-70%;从地位看,它在一个国家政治、经济、科技、军事、文化领域中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从作用看,它是政府部门、企业单位、公众个人社会经济活动以及信息内容产业发展普遍需要、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
政务信息资源的具体特点是:(1)信息量大、存放分散:政府信息资源产生于政府活动的各个环节和部门,从中央到地方各政府部门都产生着大量的信息资源,它的存在和分布是多行业、多部门、多地域的;(2)分权管理:由相关职能机构分权管理;(3)信息源多头采集、重复采集;(4)数据命名、类型、格式差异,表现形式各异;(5)部门间的数据不一致,数据不能及时同步更新等。
由于政务信息资源的上述特点,政务信息资源的管理面临以下课题:(1)不同政务部门之间需要互联互通、信息共享,提高信息利用率,保证信息的一致性和完整性,促进各部门业务协同;(2)面对迅速增长的数字信息,需要依据信息属性对信息资源进行采集、分类、加工和存储,实现信息资源的有序组织和管理;(3)需要提供一种支持公众检索、定位、获取和使用政府公开信息资源的工具,满足人们在大量信息资源中准确、全面、迅速、方便、经济地获取所需信息内容的各种要求。
2 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
信息组织是对所采集的信息资源实施序化的过程。它根据语法、语义和语用等规则对信息进行组织,以方便信息的检索。信息资源目录是信息组织的一种方式。
信息资源目录借鉴了图书目录的概念。目录是按次序编排以供查询的图书或篇章的名目。所谓图书目录,是揭示、识别和检索馆藏文献的工具。图书馆目录体系是指图书馆所确立的目录种类及其相互补充、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
元数据是描述政务信息资源特征的数据,它从信息内容、载体形态、信息资源集合及其组织体系、管理与服务机制以及过程与系统等方面去描述信息资源的特征和属性。借助元数据,人们可以采集、组织、识别、定位、发现、评估和选择信息资源,实现简单高效地检索、交换、管理海量数字化信息资源。运用XML标识语言,通过元数据与分类表、主题词表的结合,可以方便地按应用需要组织信息资源分类目录、主题目录和其他目录,实现对数字资源的导航、检索、定位和交换服务。
根据目录、信息组织、信息资源、元数据等相关概念,可以从技术角度定义政府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为:“以元数据为核心,以政务分类表和主题词表为控制词表,对政府信息资源进行网状组织,满足从分类、主题、应用等多个角度对政府信息资源进行管理、识别、定位、发现、评估与选择的工具”。
当前政务信息资源分置于各地方、各部门,表现为“物理上分散”,使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困难。推进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与交换体系建设,就是为了形成“逻辑上集中”的政务信息资源体系,支撑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
建立政府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将便于各级管理者掌握信息资源的分布状况,实现对信息资源建设的统一规划,避免重复建设,并逐步建立政府信息资源共享长效机制,推动政府信息资源整合,为政府信息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奠定基础。
3 需求分析
3.1 用户
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中包括3类用户:(1)提供者:指拥有信息资源的各政府部门;(2)管理者:在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的运行与管理中心;(3)使用者:查询、使用目录的人,可以是政务工作人员、公众或企业。
3.2 用例
政务资源目录体系中有6个主要用例:规划、编目、注册、发布、查询、维护。
3.2.1 规划
政务部门的提供者按照其管理范围和职责权限梳理、规划信息资源的内容和目录,制订本部门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建设计划。结合本部门信息资源特点定义适合本部门的元数据。依据政务信息资源标识符编码方案的要求,标识目录中的资源。依据政务信息资源分类要求,设计分类方案。各单位应按照主题分类对公共资源和交换资源进行划分,也可以根据需要选用其他一种或多种分类(包括行业分类、服务分类和资源型态分类)。
3.2.2 编目
政务部门的提供者按照规划中设定的元数据标准对共享政务信息资源进行目录编辑、提取元数据,形成目录内容。(1)根据信息资源核心元数据标准对信息资源提取相关特征信息,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业务适当增加所需元数据,形成本部门信息资源元数据;(2)根据信息资源标识符编码标准,向目录管理机构申请本部门信息资源的标识符编码,并对元数据中的标识符信息进行赋值;(3)根据信息资源分类标准对元数据中的分类信息进行赋值;(4)对目录内容设置适用权限。
3.2.3 注册
提供者将编目形成的元数据通过元数据注册系统向目录中心的管理机构注册。
(1)提交。通过管理机构和提供者之间的网络平台,实现元数据的提交。
(2)审核。通过相应的审核系统,管理机构确认提供者提交的信息资源元数据格式及内容是否符合标准要求,未通过审查的元数据返回给提供者修改。对于提供者未对政务信息资源唯一标识符赋码,由管理者进行赋码。
(3)入库。对于通过审核的元数据,实现元数据的入库管理,形成正式目录。这里的库是指管理者向使用者提供政务信息资源目录服务的元数据库。
3.2.4 发布
管理者把目录内容对外发布,目录即可供政务部门和社会公众使用了。目录外部展现方式是一站式服务系统。管理者可以控制特定的元数据是否对外服务。面向政务部门发布的目录以主题分类为主,面向社会公众发布的目录可以选用服务分类。
3.2.5 查询
使用者向一站式服务系统发送目录查询请求,一站式服务系统根据查询条件和用户权限将查询结果返回给使用者。提供多种查询功能:按主题分类、部门分类等多种方式查询;按照单条件查询;按照组合条件查询。
3.2.6 维护
主要工作是:对元数据库的建立、更新、备份和恢复;对元数据的修改、删除和注销等;服务监控:监控各种服务器的运行;日志分析:根据查询日志,统计访问系统的次数,统计分析不同信息资源的查询次数等;用户评分与反馈:管理使用者对目录的评分及反馈意见,并与提供者进行协调;辅助管理系统:安全认证服务器、邮件服务器等辅助系统的运行管理。
4 总体设计
4.1 系统结构
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平台系统结构如图1所示。
各个采编部门通过元数据采编工具采编并上报本部门的元数据信息到各自对应的编目部门目录元数据管理系统,目录中心部署的目录服务平台通过目录传输通道接受元数据管理系统上报的XML元数据文件。元数据文件经过元数据处理,进入目录内容信息管理库和服务库,通过目录服务子系统对外提供查询服务支持,通过目录管理子系统对管理库和服务库中的目录元数据进行管理。
4.2 主要功能模块
4.2.1 目录服务系统
政务信息资源目录服务平台的目标是实现政务信息资源的管理、发现和定位。
信息资源目录服务平台根据其在整个目录体系中所起的作用,可以分为3个子系统,分别为目录传输子系统、目录管理子系统和目录服务子系统。
目录传输子系统实现编目部门目录元数据在部门目录内容信息库与目录中心(信息资源目录服务平台)目录内容管理信息库之间进行数据传输,并对经过传输通道传输的编目部门节点元数据进行元数据的合法性、数据一致性和完整性、重复性进行检查并做相应的入库或数据回退处理。
目录管理子系统主要实现对汇聚的目录内容进行数据管理、数据处理和数据维护。
目录服务子系统的作用是基于网络实现对目录内容的发布、并向用户提供基于界面的人机交互查询和基于服务接口调用查询,并可根据目录信息内容对共享信息进行查询、浏览和下载。
4.2.2 编目系统
编目系统提供对元数据的手工编目、数据维护、数据校验、数据管理和数据报送功能。
编目系统实现对具体的、各种形式的共享政务信息资源进行编目,编目的对象主要内容包括数据集、档案、法律法规、文件、报告、服务等,具体的形式可以是数据库、图片、文档、音频、视频、网页、服务等,实现对共享政务信息资源的分类。编目系统应支持自动、机辅方式完成元数据元素的赋值;支持政务信息资源元数据完整性和标准一致性检查。元数据完整性检查的主要目的是保证所有必选的元数据实体和元数据元素已经赋值,标准一致性检查的主要目标是保证已填写的元数据实体和元数据元素的取值符合核心目录元数据定义和约束的规定。
4.2.3 共享服务系统
根据共享信息系统在整个目录体系产品中的地位和作用,其实现的主要功能有:
共享信息资源生成:从各部门业务信息资源中生成本部门用于共享的信息资源,共享信息资源有不同的类型,根据不同类型的信息资源其共享生成的方式有所不同。对于一些具体形式的资源,如电子公文等,可以通过文件上传和文件目录遍历等方式实现资源共享;而对应数据库数据等信息实现资源共享的方式是采用远程连接数据前置备份库或形成数据库信息共享库进行资源信息共享。
共享信息资源发布:提供基于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的共享信息资源发布系统,发布共享信息资源。
共享信息资源访问:提供共享信息资源访问服务,用户可以通过信息资源目录服务平台对共享资源进行浏览、查询和下载,实现基于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进行政务信息资源共享。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政务信息资源交换体系、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7.
政务信息资源交换体系设计与实现 篇10
关键词:电子政务,政务信息,信息孤岛,交换系统
1 建设背景
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主要任务概括为:切实提高治国理政的能力, 统筹协调、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分步实施, 整合各级政府网络资源, 构建一个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 推动各部门之间信息资源的共享和业务上的协同协作, 扎实推进电子政务的发展, 主要围绕一站、两网、四库、十二金展开。
我们认为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应该从总体框架设计开始, 以信息资源规划为基础, 以实际需求为根本切实理清业务需求与模块功能、进行深入的数据分析与数据建模、完善信息资源管理基础标准的建设, 解决好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中目前普遍存在的、各自为政产生的“信息孤岛”等问题。
为了推动政府信息资源共享, 数据的采集要做到一次录入、多次使用, 就目前国内的情况而言, 还很不令人满意。参照当前国外政府的电子政务发展经验和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 建立我国独具特色的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 势在必行。
早在2002年我们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 就国家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与交换体系的工作实施进行了决策与部署。2004年再次提出了“依托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和信息安全基础设施, 建设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 支持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但在已公布的国家的标准中, 并未具体说明如何实现政务资源目录服务和交换体系的具体实施方式和技术细节。本文提出了自己设计的政务信息资源交换系统框架结构, 并予以实施, 取得了良好的实用效果。
2 交换系统架构
我们的主要任务是设计出政府政务信息资源交换系统框架结构, 并实际建立政府政务资源交换与管理平台系统GIRIMP (government information resource interchange&management platform) , 实现各级政府不同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换服务和交换信息资源库的部署、信息交换流程的配置以及对整个政务信息交换系统运行进行合理的监控与管理。
2.1 交换系统的组成
信息库和信息交换系统构成了政府政务信息资源交换体系的技术支撑环境。信息库由不同部门的交换信息库组成;而信息交换系统由若干个子系统组成:如交换桥接子系统、前置交换子系统、交换传输子系统、交换管理子系统等。
交换信息库是由不同的部门建立的中间存储信息库, 是为了实现信息交换而建立的。不同的信息交换子系统在交换管理平台中的关系见图1。
政务平台交换系统在政务资源管理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总体架构中所处的地位见图2。
2.2 交换系统的部署结构
国家电子政务网是一种树型分级的结构, 由国家、省、市、县、乡五级节点组成, 下面以山东省为例说明交换系统的部署结构。
山东省在省、市、县三级部署目录服务, 目录服务器用于注册本域内的资源目录和交换服务目录。
各级政务部门都拥有一个前置交换运行环境, 由交换平台、交换资源库和公开资源库构成。交换平台承担信息交换工作。政务部门的内部业务环境通交换桥接运行环境与自己的前置交换环境交换信息资源。
省、市、县的交换中心环境由交换平台、共享主题库、基础信息库和辅助决策库构成, 它们之间可以互通。各政务部门的前置交换环境之间可以直接交换信息资源, 实现点对点的信息交换与共享。通过交换中心环境, 前置交换环境之间可以实现可靠、可信的间接交换信息资源。
3 交换体系建设
交换体系的建设目前广泛采用的技术有消息中间件技术和Web服务技术。在本项目中, 我们采用了更友好的采用Web服务技术。
3.1 前置系统建设
各级部门的前置系统包括前置服务器、交换信息数据库、数据库访问服务及其它系统软件。前置服务器通过桥接系统与部门现有业务系统的连接, 负责完成系统前端的数据配置与采集。前置服务器上应安装交换信息数据库, 用于存放参与部门间交换的临时数据信息。
数据库访问服务是具有一组标准接口的Web服务。这组接口包括:
(1) 创建会话接口――规范化的建立用户会话, 包括用户会话的创建操作;
(2) 关闭会话接口――规范化的关闭并回收用户会话资源, 包括用户会话的关闭操作;
(3) 数据类型自描述接口――规范化的需要访问的数据类型结构模型, 包含数据类型描述操作。
(4) 数据操作接口――数据操作实现的规范化, 包含数据操作。其操作类型有五种, 分别是查询数据、插入数据、修改数据、删除数据和用户自定义的数据操作。
不同接口的定义都要符合GB/T 21062.3-2007的规范要求。
3.2 交换平台建设
交换平台的功能主要包括:数据的存储、数据格式的转换和不同部门的数据交换, 由若干个网络服务、Web服务接口以及平台数据库组成。交换平台核心部件应包括:
(1) Web服务管理――提供对Web服务的注册管理和发布功能。
(2) Web服务接口――在外部应用程序和数据交换结点之间实现数据交换功能的相关Web服务。
(3) 平台安全管理服务――实现平台的用户管理、身份识别和用户权限管理等服务。
(4) 系统管理服务――实现对系统的配置管理和状态监控。
4 项目创新与特点
(1) 政务资源实现了逻辑上集中及物理上分散
以政务资源目录为基础, 通过政务资源交换系统, 真正实现了政务资源在逻辑上的集中管理, 但每个部门的政务资源仍存储在本地, 物理上是分散的。
(2) 实现了部门间数据的共享与业务协同
(3) 项目的部署不会改变原有的系统结构
(4) 系统间兼容性强
交换体系的建设完全按照国家标准进行, 主要的标准有GB/T 21601和GB/T 21602。系统建成后, 与上级各部门间的数据交换标准一致。
(5) 系统的扩展性强
交换平台可动态创建交换服务。当有新的交换需求, 可根据服务的要求与标准, 创建相应的服务, 并注册到交换目录服务器。同样桥接系统也可动态创建应用适配器, 以完成不需求的业务系统与前置交换系统间的桥接交换。
(6) 系统部署与管理简单
在系统的桥接服务配置工具和前置交换环境下的交换服务配置工具的帮助下, 可动态地创建、配置、监视、删除各类交换服务。
(7) 系统开发使用了当前世界的主流技术
(8) 系统安全性高
5 结束语
电子政务信息资源交换体系采用基于Web服务的交换方式, 通过服务的请求和响应来实现数据交换和资源共享。这种方法不需要再数据库的层面进行连接, 具有比较高的安全性。对于数据更新度高和要求较高可扩展性的场合比较适合。希望本交换系统的开发能为电子政务信息的共享使用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参考文献
[1]杨春晖等, 系统架构设计师教程[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90-124.
[2]国家电子政务标准化总体组.GB/T19668.1-2007信息化工程监理规范第1部分:总则[S].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2005.
[3]国家电子政务标准化总体组.GB/T19668.4-2007信息化工程监理规范第4部分:计算机网络系统工程监理规范[S].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2007.
国土资源政务工作 篇11
【关键词】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整合
一、 前言
电子政务从功能结构来看,其主要模式有:一是政府间的电子政务(Government to Government,G2G),二是政府对企业的电子政务(Government to Business,G2B),三是政府对公众的电子政务(Government to Citizen,G2C),四是政府对公务员的电子政务(Government to Employee,G2E)。我国目前的各政府部门之间的政务系统还处于相对独立的阶段,这不仅满足不了社会公众对政务信息的需求,也会带来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各种“奇葩证明”的出现正好体现了各部门之间没有互联互通,无法协调工作从而给公众造成很多不便。只有电子政务的这些信息资源能够共享融合,建立一体化电子政务信息平台,才能促进各级政府部门和公众之间的信息互联互通,从而早日实现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全面整合。
二、 现有的电子政务标准分析
笔者选取“电子政务”一词并限定标准名称在中国知网进行相关标准检索,共得到41条检索结果,除去17个重复条目,最后有效检索结果为24条。其中我国涉及到电子政务的现行国家标准有10个,行业标准有7个。来源于国外标准数据库的部分国外相关标准为7个。通过分析对比发现,我国现行电子政务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还存在以下问题:
(1)在我国电子政务相关国家标准中,仅仅只有设计、管理、安全等相关的技术标准,而政务信息资源交换、目录体系也不适用于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整合。
(2)电子政务的行业标准主要有道路运输电子政务和民航电子政务的相关标准,但数据格式、编码规则、信息分类都分别做了规定,这就使得同样的类目标准重复建设,各行其道,不仅带来严重的资源浪费,还影响政务信息的共享。
(3)和我国电子政务的标准相比,英国的标准更加注重数字资源的发掘和获取,而不是把这些资源看作简单的“数据”和“信息”的罗列与堆积。只有进行充分整合和挖掘,才能将信息真正转化成政府的竞争力。
三、整合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步骤
通过对我国现行电子政务标准的分析看来,我们还需要在信息资源整合方面做很多工作。胡婉丽认为,知识整合流程是由知识搜索、过滤、诊断、编码最后建立新的知识体系一系列过程组成。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海量数据通过科学的分析,也能对政府决策和办公起到指导作用,因此整合这些资源同样适用于该过程。
(一)對原有电子政务标准进行搜索与归纳
通过搜索归纳原有的电子政务标准,初步对相关的行业标准和技术标准进行汇总,并建立一个相应的标准体系。该体系包括两个部分:一是体系内的共同标准。把相同的标准进行归纳汇总,相同的部分越多,越有利于后期的标准化整合。二是有差异的标准。不同系统和领域内的信息标准内容与结构有差异的地方,这也是标准化的重点,要对电子政务信息进行充分的考察,对有差异的标准进行进一步挖掘和提炼,最后选择出合适的内容。
(二)规划新的整合标准
规划是对经过过滤筛选的电子政务共同标准和差异标准进行组织、归纳与演绎推理,为新的标准建立初步的框架。不同于原有的电子政务标准框架,规划所确立的新标准框架是站在全局的角度,通过科学的研究和创新,使得新的整合标准在概念上得以创新和产生。规划新的整合标准形成新的标准体系,是整合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新开始。
(三)标准的诊断
诊断是通过前面两个过程中的搜索、归纳和规划创新,在电子政务信息资源规划体系标准化的基础之上再进行分析并判断,主要是判定当前的标准体系已经存在哪些标准,是否需要补充新的标准或者还需要创造新的、适合政务信息资源整合的标准。标准的诊断这一过程,是这些众多电子政务标准整合的前期探索过程,奠定了整合庞大的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标准的基础。
(四)建立新的模型
经过前期的归纳,规划和整合判断,对不符合整个标准化框架的数据或规则,甚至是存在错误和缺陷的标准要及时剔除,从而选择适合电子政务中的信息资源整合标准。经过重整的模型包含了电子政务信息所必须的整合标准,该模型可能只是暂时的一个概念上的模型,还需要在实际的政务工作中进行检验,并对其在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和调整,最后形成一个电子政务资源整合标准化所需要的标准模型。
四、结语
整合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过程和内容都是基于原有的标准而进行的,通过对原有的各种独立的相关标准进行重新整理和组合,实现对所有政府数字信息资源的进一步优化配置,这一过程必须要理性和科学。要实现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整合标准化需要考虑的东西很多,本文只是做了一个简单的构想和初步的探索,为早日实现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整合的标准化,还需要在数据模型和业务模型制定等技术方面做很多工作。
参考文献
[1]邱均平.知识管理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6.
[2]邓武,唐斌,雷丹.电子政务环境下的政府信息资源共享与交互模式[C].Proceedings of the 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Scientific Management(Volume2),2010.
[3]Hu LIU,Jian REN.The Study on the Management Pattern of GovernmentInformationResources Based on KnowledgeManagement.The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Innovation, Intelligent Technology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C],2012
基于资源整合的电子政务应用框架 篇12
政府办公自动化的普及,促进了电子政务应用[1,2,3],电子政务已逐渐从个人办公与政务业务地集成到不同部门间的协同办公及社会公众与政务部门间互动中得到延伸。
而随着应用的不断深入,逐渐呈现出系统重复建设、数据多头采集、低层次开发、缺乏整体架构观念、标准无法统一、用户权限无法统一等一系列问题,致使数据无法整合,应用平台无法统一,业务流程无法协同,信息资源无法得到有效共享。为解决这些问题就要求电子政务应用实现资源整合,使数据从以前简单的采集、汇聚、展现和共享逐渐向数据挖掘,分析,知识发现转变;应用从原来的界面整合逐渐向信息和技术的部分整合到业务、应用、数据及决策地全面整合转变;业务管理从对象数字化、过程数字化向决策数字化转变,从而全面提升政府的办公效率,更好地支撑政府职能转变和社会公共服务。
本文对电子政务应用框架,进行总体规划设计,在系统应用、技术支撑、信息整合、共享交换及网络支撑等实现较好融合,实现资源的全面整合[4],形成统一的、完整的架构,提高各级部门电子政务应用的水平。
1 架构设计
1.1 逻辑架构
逻辑架构设计以统一规划、标准、设计、平台为总体目标,注重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从上而下分别为应用层、支撑、数据、交换、网络和基础设施层,在管理和机制上实行统一的标准规范和安全管理。电子政务应用逻辑框架如图1所示。
1.2 技术架构
技术架构可采用J2EE的组件化应用开发构架,J2EE是开放的、基于标准的平台,可以用来开发部署和管理n层结构、面向Web以服务器为中心的企业级应用,它是利用JAVA2平台来简化与多级企业解决方案的开发、部署和管理相关的诸多复杂问题的应用体系结构。
分为表示、业务和数据3个层次,表示和业务层之间主要通过RMI-IIOP进行通讯;业务层和数据层则通过JDBC和SQL/J进行连结。在J2EE的多层分布式计算模式中,应用逻辑按照功能划分为组件。电子政务应用技术框架如图2所示。
2 架构分析
2.1 应用层
应用层又分为门户和业务层。
门户层是电子政务应用的统一访问入口和展现层,是建立用户与资源之间的关系,实现对原有系统和新建系统的用户、数据、信息及跨平台的应用等整合。
对内门户是集成个人办公、协同办公、业务应用、网站系统及决策支持系统等应用,提供高度集成,权限集中,模块化且个性化的系统平台。可对所有基于Web界面,集图、文、表形式的各种应用系统,提供了模块化、个性化、权限分级和内容分级显示等服务,将各种不同来源的信息在各个模块界面中进行统一展现。
对外门户基于统一后台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可针对社会团体和公众的不同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政府新闻,政府信息公开、网上办事、便民信息,以及咨询、投诉、报修等的统一入口。
业务层是电子政务应用的核心,是将不同平台、结构的新建、已建系统进行梳理、整合、融合成相对统一的平台和架构的应用。通过系统集成、流程优化,实现协同办公、个人办公和业务管理等应用的有机结合。通过统一框架应用的实现,可避免系统建设盲目、不规范和片面性,从而提高办公和网上办事效率,确保信息资源的充分共享。
2.2 支撑层
支撑层在电子政务应用框架中是为应用层提供门户管理、统一权限、电子签章、CA认证、地图服务、工作流管理、系统管理、内容管理等共性和关键服务。
2.2.1 门户管理
将电子政务所有个人办公、协同办公、业务管理等应用统一集成到1个界面的管理,将各种信息资源进行分析并归类,展现到统一界面上,便于识别和进入。实现后台一体化管理,前台个性化展现,支持统一入口,单点登录,提供统一的业务界面和结构清晰,内容可定制的信息服务,实现各信息资源、各业务应用的集中与浏览。
门户管理的特性及优点:1)实现多站点管理;2)简单易用;3)采用模版技术,页面表现灵活;4)自定义功能,满足用户长期的应用需求。
2.2.2 统一权限管理
权限可按角色或按组织部门管理,或针对特殊用户进行功能授权;针对某一功能权限控制其可用或不可用,而按部门或角色权限控制其功能对应的用户范围。
用户管理包括系统中涉及的所有要素的结构设计,包括组织机构、人员及角色等。在该部分除定义组织和用户的数据表结构外,还将定义表与表之间的对应关系。
用户权限管理系统主要提供建立删除用户,设定角色和权限,并为用户赋予角色权限的功能。其他子系统在各自运行期间,根据所登录用户的角色权限和自身模块进行比对,进而控制登录用户在本系统中的操作。
2.2.3 电子签章
设计以电子签章技术为主要核心,结合数字证书,利用USB Key硬件加密保存手段,扩展安全保障功能,使整个安全体系与实际应用系统紧密联系,安全控制更加全面,用户也可以根据自身系统实际情况选择需要的组件。安全体系主要由如下几个部件组成:可视化基于Office电子文件的电子签章;可视化基于Web页面的电子签章;数字证书管理中心(CA);USB Key硬件。
2.2.4 CA 认证
CA认证的主要工具是CA中心为网上作业主体颁发的数字证书。CA中心的主要工作是对证书的签发、证书黑名单的公布、用户证书的管理。受理点则是组成CA中心及其分支机构的基本元素。它主要负责用户身份的审核、用户证书的申请、制作和审核等工作。
受理点与CA中心及其分支机构通过Internet联接,为了保证信息的安全、完整性,在进行通讯时,采取以下安全措施:1)采用防火墙保证网络安全,并可采用VPN技术;2)采用数字签名保障数据的完整性,防止篡改;3)采用数字信封保障数据的安全传输,防止非法监听;4)使用数字证书进行身份认证。
2.2.5 地图服务
电子地图是利用成熟的网络、通信、GIS(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实现的地图服务方式。创建动态地图服务的优化地图服务工作流,配合其它服务类型的发布技术和地图缓存技术,用户可以创建快速、高质量的在线地图应用等。
2.2.6 工作流管理
实现可视化工作流程过程定义功能,提供引擎,设计器,相关接口等,实现工作流程的添加、删除、修改、发布、撤消等功能。是通过将具体的任务分解成多个任务、角色,在一定的规则和过程中,约束这些任务的执行和监控,以提高在电子政务应用中的工作效率。
2.2.7 系统管理
提供了系统消息、运行状态、数据备份、数据监控等功能,它提供了系统管理员的日常业务的管理接口。
2.2.8 内容管理
实现对信息资源有条理快捷发布,支持方便灵活的菜单级维护与管理,对栏目可以进行分项管理,实现菜单可见化管理、内容编辑管理、栏目设置管理等功能。采用简便易用,功能强大,所见即所得的网页编辑器,可改善并丰富页面的显示质量,可以提供文字、表格、图像、声音等多媒体信息,以个性化的页面信息吸引用户,从而体现网站的价值。
2.3 数据层
数据层对来源于不同部门或单位的系统通过交换层实现对数据的统一规划、标准、设计、资源整合,形成统一数据库,避免数据库的封闭建设,提高数据的可用性和共享度。
统一数据库包括基础、政务、业务、元、决策支持及主题等数据,对于数据库中数据对象(包括表、视图、存储过程、函数、触发器等)需要进行统一规范、标准。然后通过数据挖掘[5]技术,从这些海量数据中提取隐含在其中的有用信息和知识,经过识别、分析、挖掘、抽取、综合利用,提供个性,智能化信息服务和决策支持,形成面向主题的,集成的,非易失的数据仓库。
2.4 交换层
交换层可基于消息中间件技术,开发具有易扩展、高可用和可移植性的数据交换平台,在不改变原有系统的情况下,实现对多源、多类和异构数据的集中,路由,交换与同步。主要有数据集中、发布、交换、消息路由、同步等功能。
2.4.1 数据集中
数据集中是将来自于不同部门的信息资源,通过数据交换平台,以统一规范格式汇集到统一数据库,为上层提供数据支撑。同时,随着信息化的发展,未来通过数据交换平台所汇集的数据,将能够扩展涵盖各个基础信息点,即原始数据产生的各个信息采集点和系统。
2.4.2 数据发布
数据发布根据相关的业务需求,按照数据的属性、目的地、归属单位等多种条件,进行相关的组合,以此为依据进行发布。各个部门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定制关心的数据,数据交换平台根据这些定制信息,进行数据发布。
首先订阅者要向数据交换平台发送订阅请求,数据交换平台接受并同意订阅请求,则意味着订阅成功。发布者根据所有成功的订阅信息,将符合条件的信息发布到所有订阅者队列供订阅者读取。
2.4.3 数据交换
数据交换[6]是在对外进行数据的交流中,为部门间提供信息交互的通道,使各信息系统及数据库之间的信息能够更方便地共享和交互。
数据交换可以将各个部门的数据进行转换,规整,将不同结构的数据做统一规划,形成更规范的数据,更适合其他部门使用。
数据交换的方式有以下2种:
1)同步数据交换。在源数据库的数据发生任何变更的时候,将会立刻被适配器捕获,通过适配器将数据同步到目标数据库,这种方式能使所有数据库中的数据都保持一致,适用于对数据实时性要求高的应用。
2)异步数据交换。在源数据库的数据发生任何变更的时候,将会立刻被适配器捕获,通过适配器直接将变更的数据放到消息队列,当数据到消息队列后,根据业务需求将该数据传送到集群中的其它服务器中。使用这种交换方式,能更好地适应业务需要,更加灵活。
2.4.4 信息路由
传统的业务流程比较复杂,可能会涉及多部门间的协同,协同的要求也比较高。在这些流程里,在不同环节调用不同来源的、存放在不同数据库中的各种不同格式的数据,就需要交换平台具备信息路由的功能,在具体业务流程的运行中,配合相应的1个或多个系统,在不同的环节采集、提供、处理并发布各类定制信息,实现信息和数据的交互流转。在此基础上,实现公文流转、协同办公等电子政务和业务应用。
2.4.5 数据同步
由于数据源众多,分布分散,当某部门的某个信息发生变化时,涉及这个信息的部门需要尽早根据这个信息更新自己数据库中的数据,数据同步具有内部定义数据的同步和异步方式,提供数据转换服务,以相应的数据格式定义进行数据转换,并根据具体情况建立多种数据模型,从而可自动将更新的信息发送至所有分布存储的相应字段,实现信息同步,保证了分布存储信息的一致性。
数据同步可以根据不同的业务数据的实时性需求,设置同步参数,保证关键业务数据的实时性,不会让关键数据被淹没在海量的数据流中。为了减少网络故障对数据同步的影响,交换平台能够在网络恢复后自动恢复同步,保证数据同步的及时性和稳定。
2.5 基础设施层
基础设施层基于一个安全的网络环境,建立网络连接和为电子政务应用框架中上、下层提供系统运行的支撑环境。包括网络、服务器、存储、安全设备等的集合,实现电子政务应用平台网络的互联互通,实现数据库,系统应用,Web应用等负载均衡。网络拓扑图如图3所示。
3 效益分析
3.1 资源集约化建设能力的提高
通过电子政务平台,实现了一数一源,实现数据动态共享交换,有效支撑了各部门间共享应用,提高数据利用率,减少系统重复建设,有效地实现资源集约化,节约建设成本,同时也减少系统建设投资及建成后的管理成本。
3.2 信息资源共享能力的提高
电子政务应用框架是以统一平台为抓手,重视信息资源整合和优化,提高资源管理的精细和数字化程度。建立了共享交换机制,加强了部门间的工作协同和信息共享,为各级部门和社会公众提供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的综合服务和技术支撑。实现了信息和过程的逐步公开,支撑政府职能的转变和提高公共服务的能力。
3.3 政府业务管理水平的提高
从统一的电子政务框架入手,以信息、数字化促进管理规范、制度化,通过对传统工作流程的优化再造和工作方式的转变,加快了对象数字化向过程数字化转变的步伐,充分发挥电子政务应用提升工作效能的作用,加强业务管理部门之间的信息联动和业务协同,创建精细化的业务管理模式,提高了政府办公效率和业务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陈拂晓.电子政务与标准化——我国电子政务建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电子政务,2004(2):106-107.
[2]陆敬筠,邵锡军.电子政务标准化技术[J].电子政务,2005(5):38-50.
[3]臧孝亮.电子政务系统信息资源的开发与管理[J].科技资讯,2006(14):238-239.
[4]王德欣.电子政务环境下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共享[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6(1):70-73.
[5]陈淦,陈钦廷,陈文仰.在电子政务中应用数据挖掘[J].大众科技,2008(6):11-13.
【国土资源政务工作】推荐阅读:
市国土资源局政务公开工作汇报08-02
国土资源局政务信息公开制度08-23
国土资源统计工作11-06
国土资源工作计划11-09
国土资源普法工作计划05-26
县国土资源局工作汇报10-16
国土资源工作心得体会11-13
年国土资源局工作汇报材料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