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务聘任制

2024-10-05

职务聘任制(共5篇)

职务聘任制 篇1

专业技术人员职务聘任制是国际大学所普遍采用的一种用人机制。为了解决我国高校人才资源配置不合理、队伍活力不足等问题, 我国在1986年开始在高校实行专业技术人员职务聘任制。虽然已取得一定成效, 但不可否认, 我国目前在专业技术人员聘任制方面依然存在诸多历史和现实的问题, 使我国高校的专业技术人员聘任制与真正意义上的专业技术人员聘任制还相差甚远, 远未解决现实中所存在的问题与困难。高校很难重新配置历史积累的各种资源, 定岗定编举步维艰, 学校“冗员”和“缺员”同时并存, 平均主义、大锅饭现象依然存在, 人事制度的深层次问题仍需解决。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阻碍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制约着高校内部管理机制的转变和高校的发展。因此, 高校需要进一步认识现存问题, 找出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创新工作思路, 妥善处理专业技术人员职务聘任中的各种关系, 转变专业技术人员观念, 科学合理定编定岗, 强化竞争激励机制, 优化专业技术人员队伍结构。

一、当前高校专业技术人员职务聘任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对专业技术人员职务聘任制认识观念上的错位。

观念的转变是人事制度改革的坚实基础, 是推行教师职务聘任制的思想准备。长期以来, 许多专业技术人员及管理者对专业技术人员职务聘任制的真正含义和意义等的理解存在偏差, “以评代聘”、“重评轻聘”等现象较为普遍, 岗位意识淡薄, 把职称当成指挥棒和惟一的奋斗目标, 专业技术人员都有论资排辈、按职称定待遇的思想, 不能摆脱计划经济体制下身份管理观念的影响。专业技术人员的录用、调配等工作, 一直沿袭计划经济时代通过行政手段来进行管理的模式, “身份制”、“终身制”的思想根深蒂固, 人员只要进来了, 就出不去;职务只要升上去了, 就再也降不下来;职称只要评上了, 学校就必须聘。推行专业技术人员职务聘任, 就是要按需设岗、强调岗位、淡化身份和资历、逐步实现由“身份管理”到“岗位管理”的转变。因此, 要大力宣传岗位需要、竞争上岗的聘任观念, 强化岗位意识和职责意识。

(二) 编制与岗位设定的问题。

“按需设岗”是专业技术人员聘任的前提, 专业技术人员编制和岗位设置是实施职务聘任制的基础性工作。如何科学合理地确定专业技术人员编制和岗位, 是理论和实践重点研究的问题之一。一直以来, 政府主管部门对各层次高校专业技术职务结构比例与岗位设置采取编制控制的办法, 并提出了指导性的意见。政府行政人事部门作为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综合管理部门, 负责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的政策指导、宏观调控和监督管理, 根据事业单位的功能、规格、规模以及隶属关系等情况, 对岗位设置实行总量、结构比例和最高等级控制。在聘高、中级专业技术人员超过核定结构比例的事业单位, 不能新聘相应等级的专业技术职务, 原有人员应当通过自然减员、调出、低聘或解聘的办法, 逐步达到规定的结构比例。这在客观上可以促进高校按照科学合理、精简高效的原则, 进行岗位设置, 加快高校增强运转效能, 提高工作效率, 提升管理水平。但由于上级主管部门下达编制在一定时间很难变动, 故不能根据高校工作任务的变化及时进行调整, 故编制控制成为专业技术人员职务聘任的初始动因, 编制问题若得不到解决, 其他问题则随之接踵而来。

(三) 欠缺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

由于岗位设置工作的落后, 各级各类岗位职责和任务目标不明确, 造成与岗位考核的脱节。其次, 现有的考核机制“重科研、轻教学”、“重数量、轻质量”, 不同岗位的专业技术人员用同一把尺子去衡量和评价, 缺少针对性的岗位职责导致了考核指标的泛化。缺乏科学的人才评价和考核体系, 不能对工作业绩做客观全面的评价, 致使考核流于形式, 无法发挥聘任制的激励作用, 也无法使人才合理流动。另外, 考核不到位、考核结果与待遇脱钩、奖罚不明的现象也大量存在, 失去了聘任制应有的作用。

二、专业技术人员职务聘任制改革的对策分析

(一) 加强舆论宣传, 做好思想工作, 转变观念。

思想观念的转变是专业技术人员职务聘任制改革的坚实基础和重要前提。应大力宣传岗位聘任、竞争上岗的聘任观念, 强化岗位意识和职责意识, 大力宣传职务聘任制改革的思想、优势和趋势, 努力做好思想教育工作, 为聘用制的顺利推行创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同时, 改革的推行者应该从理论上深刻研究专业技术人员职务聘任制改革的内涵及政策, 解放思想, 坚持原则, 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 在改革的实践中不断探索现行管理体制到真正的专业技术人员职务聘任制的过渡机制。

(二) 科学合理设岗, 坚持“按需设岗、依岗择人”。

岗位设置是高校专业技术人员聘任的基础, 岗位设置合理与否将直接关系到学校各类资源的合理配置, 影响在职人员发挥其工作潜能和工作积极性, 影响该学科的发展乃至整个学校的总体发展。高校应根据本校学科建设和教学、科研任务的需要以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制定一定时期的发展规划, 并在此基础上逐步调整学校的学科和专业设置, 科学合理设置不同层次的岗位, 明确岗位职责和任务、聘用期限和待遇等, 在设岗中, 应坚持动态管理的原则, 根据工作需要及时调整岗位的数量、级别和等次。岗位设置应避免人为的干扰, 杜绝“因人设岗”的旧框框, 确实贯彻“因需设岗、依岗择人”的岗位设置原则, 以学科建设和发展为龙头, 依据教学科研的发展需要, 紧密结合各学院的实际情况, 确定整体规划及各学院的具体聘任方案, 既要保证学校正常的教学科研任务的完成, 又要保证重点学科、特色学科、优势学科, 同时不忘扶持急需的新兴、交叉、弱势学科。

(三) 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

专业技术人员职务聘任制改革应牢固建立在对高校专业技术人员的职业特点和评价特点的全面认识上, 长期以来的“科研至上”的评价机制是需要进行重新审视的。有学者认为, 高校专业技术人员的学术工作可分为四种不同类型:发现的学术、综合的学术、运用的学术和教学的学术, 这四种学术活动对于大学整体功能的发挥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应在考核、评价的过程中对这些不同的工作给予相应的肯定, 建立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位一体的考核评价体系。第一, 正确处理研究成果数量与质量的关系, 注重论文质量, 强调其学术影响力及原创性贡献。第二, 在管理过程中, 既要给被聘专业技术人员一定的竞争压力, 又要提供较为宽松的发展环境, 对有潜在前景的科研方向, 要在精神和物质上大力支持并加以导向。对于一些具有重大理论价值的研究项目或者独具风格的原创性、代表性课题, 要给予一定的宽容空间, 甚至组织有能力的中青年专家共同攻关, 为他们创造良好的科研软、硬环境, 使他们能够在较长的时间内能够安心努力工作。这些特殊情况, 在经过科学论证后于定岗和考核时应制定出特殊政策, 使其成为聘任制度的“特区”, 以利于取得原创性重大研究成果。第三, 对专业技术人员不同时期的学术、业绩评价和聘任, 应根据其任期目标、工作重点和主要任务, 考虑不同的侧重和处理方式。专业技术人员在成长过程中, 其职业活动重点或学术兴趣发生转移, 是现实的, 也是合理的。

应根据本校学科专业及师资队伍情况, 从本校实情出发逐步制定一套合理、科学、可行, 又便于具体操作的考核评价体系。从注重量化考核向定性质量分析转变, 要坚持过程管理与目标管理相结合, 设立长期考评和基础教学、科研项目考核指标;建立分类考评体系, 不同学科领域不同考核倾向;考评标准动态化调整, 根据实际情况辅以变化的业绩薪酬;更加重视大资源投入项目的成果验收考评, 注重审查科研项目经费列支渠道;不要一味追求科研考评, 还要关注教学完成情况;应增加柔性考核内容, 以利于增强团队精神和认真、和谐的学术氛围。

(四) 落聘专业技术人员的分流问题。

这既关系到个人的切身利益, 也关系到学校教师聘任制的顺利推行, 需要认真对待。可采取内部转岗、内部消化的措施, 在校内其他岗位补充人员时, 同等条件下优先聘任未聘教师;也可推荐到二级学院任教, 经考核符合条件的, 由二级学院聘任;或者鼓励脱产学习或转岗培训, 学校为其提供生活费和适当的学习培训费用;或者对符合学校内部退养条件的作内部退养;也可转入学校人才交流中心待岗;可以采取也可帮助落聘人员积极寻求在其他高校再次就业的机会, 还应鼓励落聘人员转变就业观念, 走出校门, 在社会其他行业中寻求适合自身发展的新岗位。

三、结语

专业技术人员职务聘任制关系到高校发展的命脉, 关系到每位教职工的切身利益, 也直接影响学校的办学效益和发展水平, 是一项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工程。改革的路还很长, 即将面对的困难还很多, 需要更多的学者投入到人事制度的学术研究中来, 需要更多的政府决策者和学校管理者关注和支持更深刻的改革进程。

摘要:高校专业技术人员职务聘任制改革是高校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的重大变革。但在现有体制与观念之下, 高校推行真正的专业技术人员聘任制尚存在着一定的制约因素。要改变聘任制流于形式的现象, 必须打破传统观念与体制的束缚, 妥善处理改革中的问题。对我国高校目前专业技术人员职务聘任制改革中存在问题进行了简单总结, 并提出了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高校,专业技术人员,职务聘任制

参考文献

[1].张英丽, 戎华刚.北京大学教师聘任制政策的回溯性价值分析[J].高教探索, 2007, 2:17~19

[2].王振海.高校教职工考核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4, 12:43~45

[3].宋斐, 王峥.高校考核评价机制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对中山大学聘任制的几点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 2007, 20:50~51

[4].史宁中.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7, 2:3~7

[5].雷利利, 翟娜.关于实施新一轮高校教师职位聘任制若干问题的思考[J].中国高校师资研究, 2007, 3:34~38

[6].骆腾, 李建超.浅谈教师职务聘任制与教师的考核评价机制[J].中国高校师资研究, 2005, 2:28~32

[7].唐峻.做好高校岗位设置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 2007, 3:46~48

[8].刘刚.高校教师聘任制现状及对策研究——与英美高校聘用教师制度比较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9, 2:48~49

职务聘任制 篇2

XX县XX卫生院为聘用单位,以下称为甲方; 全体职工为被聘者,以下称为乙方; 甲方:XX县XX卫生院

乙方:XXX XXX按下列第 1、2、3、………………要求完成任务。

一、任务、要求

1、遵纪守法,遵守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服从医院安排。

2、门诊日志,传染病,急诊处置等各项表格登记齐全。

3、按时完成病历,不按时完成每份扣2元,病历书写规范、整齐。

4、护理五种表格按时填写规范、各种登记齐全,消毒登记簿等卡、簿、册齐全,消毒液配置按标准缺一项扣XX元。

5、手术器械消毒标签登记清楚。

6、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 XX ℅,登记齐全,抢救记录完整。

7、无医疗差错及医疗事故发生。

8、药品陈列整齐有序,无虫蛀鼠咬、霉烂变质、过期失效,中草药按规定炮制,不出售生药,划价准确率XX ℅以上。

9、科室卫生干净、整洁。

10、出勤率达XX ℅。

11、会计兼报合作医疗,要坚持公正、公平原则,管好计算机并定期维护以防网络损坏。

12、严格执行财务管理制度,节约开支,账务实行月结季公布,无白条入账,无坐支现象,每月及时向院长汇报收支结余情况,密切配合院长管好财物,搞好统计分配,搞好后勤服务工作。

13、四苗结种率达XX℅,建卡率XX ℅,各种数字如实上报、上卡、上墙,资料齐全,每月下对工作不少于 天。

14、搞好妇女“两病”普查,底子清,登记齐全,住院分娩率XX℅,卡介苗、乙肝疫苗接种率 XX℅,孕产妇及儿童系统管理率达XX ℅,出生医学证明发放率XX℅以上。

15、收费人员不得挪用公款,每天存入银行一次,每月30号及时汇总并填写收费汇总单上缴会计。

16、各种医疗器械消毒规范,严禁交叉感染。

17、各种医疗器械使用保管良好,无生锈损坏,用后关掉电源。

18、B超、心电图、化验报告准确,登记齐全。

二、解聘、辞聘

1、对上述各项任务指标及技术达不到要求或违纪者,经院务会研究,第一次通知改进,第二次处罚,第三次解聘。

2、被聘人员对甲方所定的任务指标、技术指标及有不同意见或不愿意执行时,可提前一月向甲方写出辞聘申请,经甲方研究同意,通知乙方后方可辞聘。

3、此聘任书由双方签字后共同执行。

甲方: ____________ 法人代表: ____________ 乙方:____________

职务聘任制 篇3

关键词:职务聘任,高校教师,专业发展

教育是国家之根本, 教师是学校之根本。要提高教育的质量必须先提高教师的质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计划纲要 (2010—2020年) 》提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业务水平。高校教师作为教育任务的承担者, 具有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的专业职能。国家需要人才, 高校需要高质量的教育人才。教师作为高校重要的人力资源, 其专业素质的发展程度深受学校职务管理制度的影响。

高校教师职务管理制度的历史演变

建国初期, 我国高校基本上沿用旧的教师职务管理制度———任命制。高校教师的职务分为教授、副教授、讲师和助教四级, 教师的职务与工资待遇等密切挂钩, 教师职务的确定有人数限制、由行政领导任命或向上级部门报批。1977~1983年, 高校教师职务管理制度改为评定制, 教师的职务只是一种荣誉性的学术称号, 教师的职务不与工资待遇挂钩, 可终身拥有, 但在职务评定过程中按人设岗、论资排辈现象比较严重。1986~1999年实行聘任制, 高校教师职务由行政领导评定聘任, 此时高校教师职务有任期、人数限制, 有职责要求, 在职务任期内与相应的职务工资待遇挂钩。2000年以来, 高校教师职务实行岗位管理制, 教师职务只是高校与教师个人之间的聘用合同关系, 为便于教师接受, 在原来的教授、副教授、讲师和助教四级的基础上各自划分了不同的岗位等级, 共13个等级。

纵览高校教师职务管理的历史演变进程, 不难看出, 高校教师这一职业不再是铁饭碗, 正在向普通劳动者过渡, 教师职业不再是稳定的职业。正如我国高校学生就业制度先后经历过国家统招统分、双向选择到自主择业一样, 伴随1998年后高校的扩招, 高校教师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加以适应持续增加的学生人数, 国家对于高校的拨款远不能补偿支出的巨大增长, 减员增效势在必行。目前, 高校教师职务岗位聘任制度的实施也是基于增加效能、减少成本的考虑, 所以岗位聘任制度的实行是形势使然、势在必行, 不过是进程快慢的问题而已。

高校教师的职业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无论教师的职务管理制度如何改变, 高校教师职业都有其自身稳定的特点。高校具有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三大功能, 归结到每个教师的身上也是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三职责并重。高校教师的职业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 教学和科研隐性工作量大

教师教学是一个知识的输出过程, 面对的学生思想、情绪、趣味各不相同, 教师授课的方法、引用的案例、授课准备都必须因人而异, 不能千篇一律。教师授课过后还要批阅大量的学生作业, 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如果还要逐一地写评语, 在目前的大班授课情况下少则60本作业, 多则80本作业, 批阅作业的工作量是很大的。还有, 不定时的教学大纲修订、学生的补考、毕业考等的出试卷、阅卷, 都是不计算工作量的。可见, 教师的隐性工作量很大。

教师的科研是汲取知识、创造知识的输入过程, 包括写论文、著书、搞课题等, 能够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 需要付出巨大的精力和时间来完成, 但在计算工作量时是按成果计量的。没有成果就没有科研的职务管理制度引导着教师的专业发展观。

(二) 教师的劳动独立性强, 各自为战

教学包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每个教师忙于教学, 在课堂45分钟里各自为战、劳动独立性强。学校把某一门课程的教学任务派给了教师, 那么所有与之相关的订教材、判作业、实训、出试卷、录入成绩、装订试卷等工作就全交给了教师。每个教师在自己的课程内教学, 付出了多少精力, 相互之间无法比较和评价。

教师搞科研是自己的事, 会不会做, 怎样进行, 无人关心。每个教师在职务聘任的论文数量指挥棒下, 只图数量, 不重质量。大家都在积极地发论文, 为职务聘任做准备, 甚至不惜学术造假。

学校和各系部无法有效掌握教师的教学和科研进程及质量, 教师独立教学、独立做科研的特点成为教师之间难以互相评价绩效的一个原因。学校只在教学时间、教学课时上严格管理教师, 但教学的质量怎样、过程如何、效率怎样、原因何在、如何改进教学质量方面关注不够。对于教师发表的论文不重质量重数量, 影响了教师的教学和科研热情。

(三) 教师的劳动投入高、自觉性要求高, 见效慢

所有高校教师都是高学历者, 其劳动是高级脑力劳动, 且育人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 教师在生活中接收信息都可能作为教学材料, 而并非一本书所能涵盖。教师除了完成教学本职工作外, 应该有时间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和科研是教师工作的两个重点, 而人的时间和精力毕竟有限, 在教学上花的时间多了, 科研就没有多少精力了, 反之亦然。不管怎样, 教师这个职业要求教师不断地学习充实自己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和科研。无需学校的督促, 在每次的教学中, 面对每一名年轻学子, 教师都会自觉自主地学习、充电, 以不断跟上时代的步伐, 要不然都无法站在讲台上给学生讲课。所以, 教师职业要求有高投入、高自觉性的特点。育人非一日之功, 见效也慢, 在职务聘任时教学不被看重大概源于此。

职务聘任制背景下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对策

高校教师是一群不断自觉自主学习和创造的知识分子, 是高校赖以发展的源泉。高校的职务管理制度引导和影响着高校教师的思想和行为, 进而制约着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我国自建国初到现在先后四次改革教师职务管理制度, 都具有学术鉴定分级、激励管理、价值引导的功能。由于国家层面的法律保障缺失及教师本身的抵制, 目前的职务聘任岗位管理制度进展并不顺利。但不管怎样, “竞争上岗, 择优聘用”、“动态管理、能上能下”的思想是大势所趋。在职务聘任岗位管理制度下, 遵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计划纲要 (2010—2020年) 》的方针, 必须采取措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一) 学校层面

学校是教师赖以存在的组织, 学校方面要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条件和帮助。

职位相对稳定教师的专业发展主要指教师个体专业素质的发展, 包括教学能力、学术能力和师德水平。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时间和实践的积淀, 这就要求高校教师职业具有相对稳定性, 在职业稳定的基础上, 教师才能心无旁骛地专心从事教学和科研。

增强危机感, 鼓励竞争高校教师就其本质而言, 只是一种职业。职业是能够带来生活来源的主要工作。职业危机感固然令人不爽, 但却能激发并增强与之共存的竞争意识。高校教师危机和竞争意识增强能改变“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状况, 制定合理的薪酬制度, 拉开档次, 使高校内形成积极上进的教学和科研氛围。

改变教育评价方式,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教学和科研是教师的职责, 但人的精力有限, 在二者之间寻求平衡似乎很难做到。教授这个称呼对每个教师都很受用, 是每个教师为之奋斗的目标。但教授可以不必是学术型的教授。高校教师个人有的侧重教学, 有的侧重科研, 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对所有专业、所有课程的所有教师都采用同样一个评价标准, 应该让教师能够自主多元发展。只要在教学、科研方面有改进, 就值得鼓励。

建立教师评价信息库教师的贡献如何, 学校要有第一手资料。所以, 学校完全有必要为教师建立评价信息库, 平时注重收集教师的各种信息, 包括教学业绩、科研成果等, 让教师可以看到自己和别人的业绩并作出比较, 找出差距, 从而激励教师更勤勉于本职工作, 也便于学校考核评价教师绩效。进行这种过程性评价比结果性评价更有利于管理和激励高效教师, 也省去了教师评定职称时提供各种参评资料的麻烦。

建立教学、科研引领制度毋庸置疑, 科研和教学能够相互促进, 每个教师在刚开始搞教学和科研时都会遇到种种难题, 这时有前辈做引领和指导, 必将事半功倍。所以, 搞教学做科研要老教师带新教师, 形成制度保留下来, 而不是让新教师自行闯荡, 无人管理、无人指导。总之, 学校要为新教师的专业发展牵线搭桥。这样, 老教师有经验和资格, 新教师有创新和勇气, 互相学习借鉴, 新老结合, 必将促进每个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 教师层面

教师作为教育人的人, 必须与时俱进、终身学习。从《全国教育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 (2010—2020年) 》来看, 国家要实施“教育人才优先发展”、“吸引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促进教师潜心教书育人”等政策, 显现了国家发展教育的力度和决心, 高校教师的机遇和挑战并存。

教师要自主规划专业发展选择了教师职业, 就要在学校的制度和国家的政策引导下, 制定教师个人的专业发展规划, 并制定进度和进行过程控制, 有目标、有步骤地发展自己的教学能力, 提高学术水平。

在课程体系内积极开新课教师要研究专业内的课程体系, 统观全局, 逐步在本专业内掌握各门课程、各种知识的相通和关联之处。用联系和俯瞰的眼光来看待和讲授自己的专业课程, 从业务方面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和眼界, 从而有助于学生的学习。

功夫在教学外教师的教学不仅局限在课堂上, 其教学准备和教学后的反思, 可以延伸到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和各个时刻。生活中事事皆学问, 只要教师肯花心思, 都可以引用到教学中来, 成为教学材料。另外, 教师要抬眼看世界, 看看别人都在干什么, 怎样做的, 自己有没有可能借鉴。因此, 教师还要研究学术, 教学和科研兼修, 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

职务聘任给教师敲响了警钟, 国家政策为教师指明了方向, 教师自己有争取上进的豪情, 也有缓聘、落聘的忧虑。在机遇和挑战面前, 教师必须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 争取主动权。

参考文献

[1]李子江.我国高校教师职务管理制度的历史沿革与展望[J].大学教育科学, 2010 (4) .

[2]陶勤.高校教师职务聘任制改革抉择思考[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 2010, 23 (5) .

[3]叶芬梅.高校教师职称制度功能探讨:一个制度分析的视角[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9 (9) .

[4]刘玉.论高校教师文化与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关系[J].赤峰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2, 28 (3) .

[5]陈曦.新形势下高校教师专业发展与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第八届两岸高等教育学术研讨会综述[J].复旦教育论坛, 2012, 10 (1) .

职务聘任制 篇4

为贯彻落实《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支持高校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闽政〔2012〕47号),全面推进高校教师等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工作,特提出以下实施办法。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深化高校人事制度改革,全面实行高校教师等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完善学校自主用人、教师自主择岗、政府依法监督的高校用人制度,形成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充分调动高校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与事业单位聘用制度和岗位设置管理制度相结合、相配套,实行评聘合一。

2.坚持按需设岗、竞聘上岗、按岗聘用、合同管理。

3.坚持专家评价、业内评价、分类评价、综合评价相结合,重师德、重能力、重业绩、重贡献。

4.坚持以人为本和公开、公平、公正,充分保障教师等各类人员平等参与竞争的机会和相应权益。

5.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切实维护学校安定和教师队伍稳定。

二、实施范围与对象

全省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学校、成人高等学校中,教师、自然科学研究、实验技术和社会科学研究(教育管理)等人员(简称“教师等”)专业技术职务实行聘任制。

三、高等学校教师等专业技术职务任职条件

(一)基本任职条件 1.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教书育人。对思想政治表现差、违背教师职业道德且造成不良影响的教师等人员,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学校不得聘任其教师等专业技术职务。

2.具有高等学校教师资格(不含自然科学研究、实验技术和社会科学研究<教育管理>等人员)。身心健康,能坚持正常工作。

3.具备本学科较系统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以及履行相应职务岗位职责的教育教学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实验技术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

4.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完成学校规定的教育教学等任务,任现职期间考核均合格以上。教授、副教授原则上每年应系统承担一门及以上本、专科生基础课或专业课(含专业基础课)。

5.学历、学位、任职年限、外语能力、继续教育等条件要求,按照《高等学校教师职务试行条例》、《自然科学研究人员职务试行条例》、《实验技术人员职务试行条例》、《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人员职务试行条例》和省有关规定执行。

6.高级职务人员除应当具备以上基本任职条件外,还应具有本学科系统而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较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强的科研能力,论文或者著作达到较高水平或者有较显著的教学、科学研究成果,在教育教学改革、学科发展创新、社会服务等方面作出较大成绩。

(二)高等学校应根据所承担的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工作任务、加强教师等队伍建设需要,以及不同类型教师等人员的岗位职责和工作特点,结合学校实际,制定不同类型、不同层次教师、自然科学研究、实验技术和社会科学研究(教育管理)等专业技术岗位的具体聘任条件。学校还可对专职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基础课、公共课、术科教师专门制定符合岗位特点的聘任条件。

(三)非高等学校教学人员应聘相应教师职务岗位,须经过一年以上高等学校教学实践后,按拟聘职务的任职条件和程序实施聘任。医学院校附属医院及设有临床教研室的教学医院,在临床教学岗位的高级卫生技术人员,符合相应教师职务任职条件,且承担临床教学工作1年以上,可聘任相应教师职务。

(四)在教育教学改革、技术创新和创造、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以及在产学研合作等社会服务工作中成果特别突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特别显著的教师等人员,可不受学历、资历等条件限制,聘任相应的教师等专业技术职务,各高等学校应制定具体实施办法。

四、聘任组织及职责

高校自行组建聘任组织,在教师等专业技术职务基本任职条件的基础上,自主设定聘任条件,在核定的岗位结构比例内,自主聘任教师等专业技术职务。

(一)聘任委员会

学校聘任委员会由学校领导、学术委员会负责人、人事、教学、科研等职能部门的负责人,以及教师和其他专业技术人员代表组成。人数不少于7人,聘委会人数应为奇数。聘委会主任一般由学校主要领导担任,教师和其他专业技术人员代表由学校经过民主程序产生。

学校聘委会负责学校教师等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工作,其主要职责是:研究决定教师等专业技术职务聘任人选,研究处理教师等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工作中的有关重要问题。

学校聘委会一届任期原则上不超过三年,任期届满,根据具体情况组成新一届聘任委员会。

(二)学科评议组

校学科评议组原则上应参照国务院学术委员会和教育部制定的学科、专业目录中的一级学科组建;也可以根据学科发展需要,经专家论证后组建涵盖若干相关学科专业的评议组。

校学科评议组由本学科领域具有高等学校教师职务和其他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组成,高级职务评议组成员不少于7人,其中具有高等学校教师等专业技术职务的不少于二分之一。评议正高级职务的由本专业具有正高级职务的在职人员组成;评议副高级职务的由本专业具有副高级及以上职务的在职人员组成,其中正高级职务专家不少于二分之一;评议中级职务的由本专业具有高、中级职务的在职人员组成,其中高级职务专家不少于二分之一。

校学科评议组应由校内外专家担任。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高级职务学科评议组校外专家聘请比例由学校自行确定,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高级职务学科评议组校外专家不得少于三分之一,其他学科不得少于二分之一。

校学科评议组负责对应聘人员的学术水平和技术能力进行评议,并提出具体的推荐意见或建议。校学科评议组原则上当有效,任期届满,须更换五分之一以上的成员组成新一届学科评议组。

学校可根据需要自行组建院(系)学科评议组。

(三)院(系)考核推荐组

院(系)考核推荐组由各院(系)主要负责人、专家及教师 代表组成。主要负责对本院(系)应聘人员的思想政治表现、职业道德、教育教学能力和工作实绩进行考核,并根据考核结果,向校学科评议组和学校聘委会推荐教师等专业技术职务拟聘人选。学院(系)考核推荐组的具体职责及权限由学校根据需要自行确定。

校聘委会、校学科评议组、院(系)考核推荐组成员应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较高的学术技术水平和较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作风正派、办事公道。校聘委会、校学科评议组、院(系)考核推荐组在聘任、评议、考核本人或其直系亲属时,应实行回避。

五、聘任基本程序

高校教师等专业技术职务聘任按以下基本程序进行:

(一)高校根据学校岗位设置情况和教师队伍实际,制定并公布教师等专业技术职务聘任方案。

(二)公布拟聘岗位信息。包括职务岗位、职务岗位任职条件、职务岗位职责等信息。

(三)受理应聘人员申请。应聘人员应如实提交学历、资历、业绩、学术成果与科研成果等材料。晋升职务人员的学术成果与科研成果应是其担任现职务后取得的。

(四)学院(系)考核推荐。院(系)考核推荐组对应聘人员的资格、业绩和成果进行考核,并按空缺岗位一定比例向校学科评议组提交推荐人选。

(五)科研成果鉴定。应聘高级职务的人员,其科研成果需经2位以上校外同行专家鉴定(其中应聘正高级职务人员的科研成果应经1位省外同行专家鉴定);由学校统一组织送审,实行匿名鉴定。

(六)学科评议推荐。校学科评议组对院(系)考核推荐组推荐的应聘人员评议,并将考核评议意见提交学校聘委会。校学科评议组须有三分之二及以上的成员参加评议,应聘人员获得校学科评议组到会成员二分之一及以上同意票,即为通过有效。在通过学科评议的人选中,根据得票数,按拟聘岗位数的一定比例(建议按1:1.2以内)向学校聘委会推荐。

(七)聘委会综合考评意见,提出拟聘人选。学校聘委会须有三分之二及以上的委员出席会议,应聘人员必须获得学校聘委会到会委员三分之二及以上同意票;聘委会根据公布的岗位数和得票数,确定拟聘人选。

(八)公示拟聘人选,公示期不少于7天。

(九)校(院)长或校(院)长书面授权的代理人与受聘人员签订聘用合同,并颁发聘任证书。

高校急需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可由院(系)考核推荐组综合考察、学校聘委会研究评议后直接聘任。

六、聘任管理及工资待遇

(一)高校聘任教师等专业技术职务,应当在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基础上签订聘任合同。

(二)高校应建立健全教师等专业技术职务考核制度,实行考核和聘期考核,对其思想政治表现、职业道德、履行岗位职责的能力和工作实绩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作为续聘、低聘、解聘或晋升的依据。

(三)当达到法定退休年龄且未办理高级专家延长退休年龄手续的教师等人员,不接受应聘高一级职务申请。对接近退休年龄的人员,应严格按学校聘任条件进行聘任,不得降低标准。

(四)对不能履行教育教学职责、未完成学校额定的基本工作任务,或未达到规定的工作要求的教师等人员,学校不得续聘或聘其担任高一级职务。

(五)高校建立以岗定薪、岗变薪变、注重实绩、注重贡献、向重点岗位和教学一线教师倾斜的分配机制。教师等专业技术人员在聘期内按所聘专业技术岗位确定工资待遇。

七、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政府人事部门、教育部门要加强对高校教师等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工作的指导,抓好聘任制工作的宏观管理、指导、协调、监督、检查。高校党政领导班子特别是主要领导要高度重视教师等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改革工作,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确保改革各项工作顺利推进。

(二)精心组织。高校要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教师等各类人员的意见和建议,根据本校办学水平和队伍建设需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师等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实施方案。实施方案须经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并报省教育、人事行政部门备案后实施。高校教师等职务聘任工作应常态化,一般每年开展一次。

(三)强化监督。高校要规范教师等专业技术职务聘任程序,严格公示制度,完善备案制度;要做好聘任事务公开工作,凡应公开的事项和程序都要公开。学校纪检、监察部门要对聘任工作全程监督;要加强聘任工作纪律教育,各级聘任组织工作人员应严格遵守工作纪律,认真履行职责,对应聘人员做出客观、准确的评价。对在评聘工作中徇私舞弊、干扰聘任工作的人员,取消其有关工作资格,情形严重的给予纪律处分。

职务聘任制 篇5

一、基层央行中级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工作现状

随着基层央行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分开, 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的聘任就建立在具有中级专业技术资格的基础上, 只有具备相应的专业技术资格才有可能被聘上。但实际上, 在基层行中级专业技术职称职数不是很紧张的情况, 只要具备资格, 基本上都能聘任上, 只有在中级专业技术职称职数有限的情况下, 聘任的矛盾才会越发突出。虽然基层行也会对具有中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进行年度和聘期考核, 但往往只流于形式, 只要员工不出现违法案件, 在考核中基本都能获得职称, 也就能被续聘, 并获得相应的中级专业技术职称工资待遇。

二、基层央行中级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存在的问题

1. 职数限制中级专业技术人员的聘任。

根据人民银行总行的有关规定, 中心支行中级专业技术职务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比例为45%~50%, 县市支行中级专业技术职务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比例为35%~40%, 近年来, 全日制本科生和研究生考录到基层央行, 他们往往具有较高的学历, 进行后5年即可参加并通过全国中级职称统一考试取得中级专业技术资格 (研究生无需考试, 3年后经考核合格后初定中级专业技术资格) , 随着这些高学历员工陆续聘任, 使得基层央行中级专业技术职数比例正逐级饱和, 导致近3~4年取得中级专业技术资格人员由于职数的限制, 无法进行聘任, 存在排队待聘现象, 且日积月累, 越来越多, 矛盾越来越突出。

2. 中级专业技术人员考核流于形式。

考核是对中级专业技术人员履行岗位职责、完成目标任务的监督和检查, 同时也是中级专业技术人员能否续聘的主要依据。目前基层对中级专业技术人员考核主要分为年度考核和聘期考核。然而这些考核的诸多方面存在明显的不合理性, 在基层央行对中级专业技术职务各个序列, 如经济师、会计师、工程师、政工师等考核设置的指标体系中存在一刀切现象, 没有根据专业技术岗位特点分序列进行差别化考核, 且这些考核指标一般量化的较少, 定性的较多, 具体的较少, 抽象的较多, 在实际操作中, 存在一定的困难, 往往难以衡量和反映中级专业技术人员岗位履职全貌, 使考核成为衡量中级专业技术人员履职优劣、是否续聘的依据失去原本的意义, 只停留在纸面上, 流于形式。

3. 中级专业技术人员“一聘”定终生。

基层央行中级专业技术人员一旦获得聘任, 在实际中, 往往就成了终身制, 不论今后是否发表一定数量的学术论文, 是否具有相应的业绩成果, 是否具备对应岗位的学识水平, 甚至调离现中级专业技术岗位, 也就是说中级专业技术人员即使工作平平淡淡也能续聘, 一般不会取消其中级专业技术职务, 这在基层行普遍形成了能上不能下的怪圈, 直接导致了中级专业技术人员重初聘轻考核的现象, 在初聘时, 往往铆足了劲, 大量发表文章, 撰写调研课题, 承接项目工程, 一旦聘上中级专业职务, 就满足于现状, 不思进取, 在学术上毫无建树, 发挥不了中级专业技术人员在某一领域领军人物的作用, 违背了人民银行聘任中级专业技术职务的初衷。

4. 中级专业技术职务通道未真正打开。

根据人民银行总分行行政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共同发展的意图, 实行行政管理职务和专业技术职务双通道, 这样可以使那些在专业技术岗位上兢兢业业, 有一定学识水平, 取得一定业绩成果的员工也能获得对等的发展成才渠道, 为此人民银行总分行还对应出台了配套的专业技术职务岗位工资晋升体系。但在基层央行, 由于长期历史形成的原因, 往往一个人同时具有双重身份, 即领导职务和专业技术同时兼任, 这种情况在基层央行普遍存在, 且颇具一定的规模, 占据着数量可观的中级专业技术职数, 堵死了一般中级专业技术人员聘任及成长、成才的通道, 不利于基层央行人才的流动和发展。

三、完善中级专业技术职务聘任的思考和建议

1. 抓好初聘管理, 严把入口关。

一是建立合理的评价机构。中级专业技术聘任是对中级专业技术人员能力和工作业绩的肯定, 基层央行应成立中级专业技术职务初聘考核评审小组, 结合实际, 小组成员由相关部门的负责人和业务骨干专家组成, 必要时可邀请外单位专家参与。二是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应对初聘者从基本条件、信息调研、竞赛获奖、各项荣誉以及业绩成果等各个方面予以全面综合考核, 并对以上几个方面进一步细化并建立相应的指标, 赋予相应的分值, 以分值的方式量化衡量, 作为初聘的主要依据。三是加强各环节的监督。在申报期间, 对申报人员提供的各类申报材料必须经部门主要负责人签字证明并经评审办公室审核后方可提交评审委员会, 起到科室“一把手”推荐确认把关的作用;在评审期间, 将申报人员的学术水平和业绩成果在中支内联网上予以公开, 接受全行员工全方位监督, 起到杜绝作弊、反映申报人员真才实学的作用;在考察期间, 主动到相关科室寻找与申报人员关系密切的人员谈话了解情况, 并在一定范围内开展民主测评, 起到在群众中了解申报人真实情况的作用。让真正有才华, 在中级专业技术岗位上有真才实学的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初聘上, 保持中级专业技术人员队伍的活力。

2. 强化续聘考核, 重视结果运用。

基层央行可以将2~3年作为中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一个聘期, 在聘期期间实行年度考核和聘期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式, 即每年年终实行“一小考”, 聘期结束实行“一大考”, 在年度考核中注重考核中级专业技术人员整个年度岗位履职情况, 在聘期考核中主要考核当初签订的聘期目标责任书完成情况, 并将这些情况以量化的硬性指标予以衡量。在考核中, 将每个中级专业技术人员取得了什么政绩、在总分行或地方政府取得了哪些研究成果, 开展了哪些与专业技术职务相关的业务活动, 在公开刊物发表了几篇论文, 在全行公开晒成绩、晒业绩, 接受全行员工的监督, 对达不到硬性指标数量的予以解聘, 畅通中级专业技术职务出口, 使基层央行中级专业技术人员流动起来, 打破终身制, 真正发挥专业技术考核的激励作用, 形成良好的竞争态势氛围。

3. 适当提高中级专业技术职务聘任职数。

针对目前基层央行中级专业技术职务职数偏紧的现状, 可通过适当提高基层央行中级专业技术人员的聘任比例, 释放一定数量的职数, 激发广大员工加强学习、钻研业务的热情, 使那些真正走中级专业技术职称之路的员工有更多的机会被聘任。

4. 疏通领导职务与中级专业技术职务双通道。

严格界定行政领导岗位和专业技术岗位, 使行政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各行其道, 一个人不能同时具有双重身份, 行政职务和专业技术职务分开走, 不能脚踩两条船, 两头都要兼顾。行政管理人员要脱离中级专业技术职务, 一方面行政管理人员可以专心致志走行政职务, 回归主业, 发挥协调领导作用;另一方面腾出的中级专业技术职数, 可以使更多的具有中级专业技术资格人员受益, 让行政管理人员和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都能获得各自理想发展的通道。

摘要:中级专业技术人才是基层央行履职的重要力量, 文章结合实际通过分析目前基层央行中级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存在的主要问题, 对完善中级专业技术职务的聘任进行了思考和研究, 提出了一些具有可行性的参考思路和想法。

关键词:专业技术职务,聘任,思考

参考文献

[1]白述明, 计献珍.对人民银行系统专业技术职称制度改革的思考.河北金融[j], 2002 (9)

[2]谢宣正.专业技术人员职称管理管理方略[j].2009 (9)

上一篇:会计系统商业银行管理下一篇:历史高考和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