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温技术(共11篇)
增温技术 篇1
早栽早播是提高玉米产量的重要措施之一, 酿热温床、双膜覆盖育苗是早玉米生产的关键技术。
1 育苗时间
海拔700 m以下的地区在2月5日~2月10日育苗, 海拔700 m以上的地区在2月15日~2月25日育苗。选用国家和地方审定通过并在当地试验示范表现较好的优质、高产、抗病的杂交玉米品种育苗。
2 育苗方法
1) 选地。选择背风向阳、土层深厚、土壤肥沃的空闲地或蔬菜地。
2) 做育苗床。按照移栽玉米每公顷用种22.5 kg、准备育苗床67.5 m2的要求, 挖地表层熟土做成宽1.5 m、深20~25 cm、长45 m的半坑式苗床 (依此标准, 坑长按照移栽面积和用种量的变化而变化) 。坑内回填15~20 cm厚度腐熟牛圈肥整平压实, 再将熟土回填5 cm厚度平铺在圈肥上成床, 用清粪水浇湿即可。
3) 下种。待浇湿的床面表土略干, 将晾晒的玉米种子均匀播撒在床面, 盖细土2 cm左右, 以不见种子为宜。
4) 双膜覆盖。内膜使用宽度1.5 m的微膜或地膜平铺在床面上。外膜使用宽度2 m的地膜起拱盖严床面, 且四周起土压实。
3 苗床管理
1) 出苗。当外膜内温度达到10℃以上时, 7~10 d左右种子破土岀扦, 15 d左右第一片真叶展开, 这时可以揭开外膜一端抽出内膜, 再盖好外膜保持膜内温度。
2) 炼苗。20~25 d左右苗为2叶或2叶1心时, 白天揭开外膜两端, 晚上放下外膜两端进行炼苗, 5~7 d后揭开全部外膜炼苗。
3) 送嫁。移栽前3 d, 每公顷用5%高效氯氰菊酯150 ml+70%甲基托布津300 g+750 g尿素兑水225 L喷雾。
增温技术 篇2
北方寒地水稻苗床增温超早育苗高产机理研究
通过~3年试验结果表明:苗床隔离层增温技术与三膜覆盖技术相结合可以大幅度提高苗床地温,平均比常规高6.62℃.利用两项苗床增温技术实现了寒地水稻超早育苗、育壮苗目的`,从而可以种植生育期较长的品种以获得更高的产量.垦稻14和龙粳18平均比空育131常规育苗增产9.45%,比空育131增温育苗增产7.3%.
作 者:朱宏 苗得雨 ZHU Hong MIAO De-yu 作者单位:朱宏,ZHU Hong(黑龙江建三江农垦分局种子管理处,黑龙江建三江,156300)苗得雨,MIAO De-yu(北大荒农业股份有限公司七星研发中心,黑龙江建三江,156300)
刊 名:黑龙江农业科学 英文刊名:HEILONGJIANG AGRICULTURAL SCIENCES 年,卷(期):2009 “”(2) 分类号:S511 关键词:苗床增温 超早育苗 产量增温技术 篇3
竹山县地处鄂西北山区,境内水田海拔高相差悬殊。海拔600~1000米的中高山水田,由于山高气寒,泥温低、水温低,以低温冷害为主的自然灾害发生频繁,种植水稻“早期迟发、中期荒草、后期秋风”等问题十分突出,使喜温喜光的水稻生长遭遇重重障碍。在推广地膜水稻以前,农户一直采用古老的水稻极早熟品种与栽培技术,平均产量极低,每公顷产量多数年份在3000千克左右,灾年甚至绝收。
受玉米覆盖地膜增温增产启示,1993年竹山县海拔800米左右的大庙乡万兴村农户,试探性地将用于覆盖玉米的地膜覆盖于水田,然后打孔插秧,秋收时覆膜水稻比未覆膜水稻增产50%以上。1994年许多农户纷纷效仿,再次取得明显增产效果。1995年竹山县农业技术人员在十堰市农业局统一部署下开始协作攻关,当年分不同海拔、不同类型田块做正规布点试验,并逐步完善技术,组织规模示范。1996年,全县示范面积达600多公顷,1997年达1800多公顷,以后每年推广面积都稳定在2000公顷左右。
1997年,湖北省科委、农业厅在十堰市召开全省水稻覆膜栽培现场示范会,随后全国农技推广中心又在十堰市召开南方12省水稻专家参加的地膜水稻现场观摩会。1999年,国家农业部又在十堰市召开地膜水稻现场会,来自四川、江苏、云南、河南等15个省市区的代表参观了水田地膜覆盖这一全新的栽培技术,有力地促进了该项技术的推广。目前,该技术经过多次改进、完善、提高,不仅在我国南部山区和北方稻作区得到广泛运用,还推广至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孟加拉、土耳其等11个亚非国家。
二、地膜水稻六大技术突破
与常规水稻栽培技术相比,水稻地膜覆盖栽培至少有六个方面重大突破:一是突破了地膜只能覆盖于旱地的传统观念与做法,首开了水田水生作物覆盖地膜的先河,大大拓宽了地膜覆盖的范围;二是实现了水稻由以“淹作管理”为主向“湿润管理”为主的转变,不仅增强了水稻的根系活力,同时开辟了水稻节水栽培新途径;三是水田严实覆膜后能够彻底闭杀杂草,为消灭水田恶性杂草找到了一种新的方法;四是突破了杂交水稻的种植区域,通过覆膜增温,使生育期较长的杂交水稻能够在过去的禁区——年积温不足的高山种植,通过覆膜保湿,使水稻能够在水源不足的田块(或旱塝田)种植;五是实现了高山水稻由中低产向中高产的突破,使高山水稻单产得以稳定、大幅度地提高;六是可以大幅度减少水稻生长季节稻田甲烷(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保护地球生态环境。
三、增产效果与原因
(一)增产效果
鄂西北山区多年试验示范研究结果表明:高山(海拔800米左右)水田覆盖地膜,若技术得当,与常规栽培相比,平均增产稻谷50%;中山(海拔600米左右)平均增产30%;低山(海拔400米左右)增产20%左右;冷、烂、酸、毒田,增产更加显著。
(二)增产原因
1. 改善了稻田的生态环境
稻田覆膜后,采取湿润半旱式管理,使稻田生态环境发生了许多利于水稻生长的变化:
①前期泥温明显升高(图1)。水稻覆盖地膜后,由于地膜的增温、保温作用,在水稻生育前期泥温增加非常显著。从水稻插入大田至6月30日,覆膜稻田泥面总积温为1654.5℃,比露地稻田增加175.4℃,日均温增2.5℃,这为高山水稻克服早期低温僵苗,争取早生快发、蘖多穗大创造了有利条件。在水稻生长后期,由于覆膜水稻生长繁茂,基部透光相对减少,泥温反而低于露地水稻。
②提墒保墒能力增强。稻田覆盖地膜后,为提高泥温,必须改传统的淹作栽培为湿润栽培。稻田在覆膜湿润栽培条件下,土壤水分受热力梯度影响,深层水分向泥表移动加剧,至膜面后凝结滞留于泥表,因而表层土壤墒情与不覆膜相比有明显提高,一般情况下能够满足水稻对水分需求(水稻需水敏感期除外)。这也是地膜覆盖水稻能够采用湿润管理的原因所在。
③田间湿度相对降低(图2)。稻田覆盖地膜后,虽底层水分向上活动加剧,但由于地膜阻挡了土表水分的蒸发,在水稻整个生育期田间湿度均低于未覆膜稻田。尤其是前期,湿度降低更为显著,从而使水稻的部分病害相对减轻。
④田间杂草明显减少。稻田覆盖地膜后,杂草数量极显著减少,从而免除了稻田的除草用工、用药,减少了土壤养分消耗。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地膜紧贴泥面,杂草种子因缺氧难以萌发;即使有少量种子萌发,幼芽遇地膜后因高温生长受阻,甚至灼伤死亡,而水稻是打孔插入,故可正常生长。这也是水稻地膜覆盖栽培能够采取湿润管理而避免草荒危害的重要原因。
⑤稻田需水明显下降。稻田覆膜栽培,除在灌水插秧、返青分蘖、孕穗拔节、扬花灌浆等水稻关键需水期外,均宜采取湿润管理,保持沟中有水、厢面湿润即可。由于覆膜后土壤蒸发减少,保水性能提高,因而覆膜水稻需水量与未覆膜相比大为下降。据测定,覆膜水稻每公顷需水量为1974米3,与未覆膜水稻相比节水率达78.3% ,所以覆膜水稻还是一项重要的节水栽培技术,在塝田干旱年份以及水源不足地区,具有较大的运用价值,这在该县几次大旱中已获得印证。
⑥肥料损耗明显减少。稻田覆盖地膜,有效地隔断了膜内外之间的联系,肥料集中施于厢中膜内,受地膜保护很难直接挥发、下渗或随降水流失,而且采用湿润管理,减少了稻田的灌水与排水,也使土壤养分流失相对减少。另外,覆盖地膜后杂草减少,也减少了养分的无效消耗,因而覆膜水稻肥料利用率明显提高。
⑦土壤理化性质改善。稻田覆盖地膜后,采取湿润管理,由于土壤水分向上垂直活动加剧,在水分涨缩运动中,土壤毛细孔逐渐发达,土壤通透性逐步得以改善,氧化还原电位升高,从而利于土壤养分的氧化、分解与释放,减少有毒物质的产生与积累,进而利于水稻的根系发育与地上部分的生长。
⑧前期光照相对增强。稻田覆盖地膜后,膜内水分蒸发,很快在膜底面凝结形成水珠,对阳光具有一定的反射作用,因而覆膜水稻除接受太阳光直射外,还接受来自地膜的反射光。对水稻多方位受光、增加光照强度、提高光合效率、改善基部透光、加速前期干物质积累具有一定作用,对减少部分病虫危害也有一定效果。
nlc202309091036
2. 增强了水稻生理机能
稻田覆盖地膜后,由于生态环境发生了根本好转,使水稻的许多生理机能得到了明显增强。
①根系发育快,吸收水肥能力强。稻田覆盖地膜,由于泥温增加,氧化还原电位升高,供肥能力增强,对水稻根系的发育极为有利,水稻插秧后发根快、扩展迅速。据试验,在同等栽培条件下,覆膜水稻分蘖期根鲜重比未覆膜水稻增79%;根干重比未覆膜水稻增75%,且盖膜稻田采取湿润管理,水稻根系中吸收能力较强的毛细根特别发达,黑根少、白根多、活力旺盛,因而对水肥吸收能力明显增强,从而为地上部分的旺盛生长提供了条件。
②前期群体增长快,光合能力强。水稻插于覆膜水田,由于根系发育快,地上光照足,因而返青分蘖较快,且前期群体增长快。据试验测定,至分蘖期,覆膜水稻在株高、单株茎蘖数、单株叶面积等方面均明显超过未覆膜水稻,其中株高增8.9%、单株茎蘖数增34.8%、单株叶片数增14.3%、单株叶面积增54.0%,且覆膜水稻前期叶色普遍较浓。由于覆膜水稻前期叶面积大,光合效率高,因而光合能力明显增强,积累同化产物较多,从而为高产稳产打下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③抽穗扬花早、库大源丰流畅。地膜覆盖水稻由于泥温较高,可以早播早插,且由于前期积温增加显著,因而生育进程相对加速,抽穗扬花相对提早。由于分蘖发生早,低位分蘖多,因而单蘖叶片数多、叶面积大,穗分化时间充足,穗型较大,单穗营养面积足,在适宜温度下养分输送流畅,灌浆速度快,空瘪率低、千粒重高。这对解决高山长期以来由于积温低、扬花迟,后期遇低温则灌浆迟缓、空瘪率高、穗小粒少有重要意义。据多年试验观察,覆膜水稻与未覆膜相比,一般扬花提早10~15天、穗总粒数提高10%~20%、空瘪率下降5%~10%。低温年份,空瘪率下降更为显著。
3. 各产量构成因素均有提高
试验及大面积示范结果表明,水稻覆盖地膜后,单位面积有效穗数、穗实粒数、千粒重等产量构成因素,均有不同程度提高。
①有效穗数明显增加。试验结果表明,在同等栽培条件下,覆膜水稻单位面积有效穗比常规水稻增33%,部分极为冷浸、覆膜得当的田块,有效穗增幅达50%以上。覆膜水稻有效穗显著增加,其原因是覆膜水稻分蘖优势明显,早期低位分蘖较多;其次是分蘖成穗率较高。
②穗实粒数增加。试验结果表明,覆膜水稻穗实粒数比常规水稻增22.9%。大面积示范结果表明,覆膜水稻穗实粒数比常规水稻增12.6%。覆膜水稻穗实粒数较高,一方面是因为覆膜水稻低位大蘖多,穗总粒数相对较高;另一方面是因为覆膜水稻灌浆时温度适宜,空瘪率相对较低。
③千粒重有所提高。覆膜水稻与常规栽培水稻相比,明显籽粒饱满、色泽亮黄。经测试,覆膜水稻千粒重比常规栽培增4.6%~20.9%,原因是覆膜水稻地下根系活力较强,地上叶片光合能力较强,茎秆叶鞘储藏养分充足,加之灌浆温度适宜、灌浆时间长,灌浆更为充足。
四、技术要点
水稻覆膜增温湿润栽培技术,是在原有水稻栽培技术基础上,增加了地膜全覆盖栽培技术,吸收了水稻半旱式栽培湿润管理、寒地水稻稀植等技术的优点,经不断修改完善而形成的一套全新的水稻栽培技术,被专家誉为“水稻栽培史上的又一次突破”。其技术要点如下:
(一)选择适宜覆膜田块
水田覆膜,每公顷需增加地膜投入750元左右(需地膜52.5千克),宜选增产幅度较大田块覆盖。实践证明:高山水田、二高山槽田及低山冷烂酸毒田以及杂草严重田块,覆盖地膜后均增产显著,是实施水稻覆膜栽培的首选田块。
(二)采用高产杂交稻种
水稻覆膜栽培,熟期明显提早。为充分利用光热资源,发挥覆盖地膜的增产潜力,应淘汰原有虽生育期较短、但产量较低的常规稻种,改用分蘖力强、生育期相对较长、长势旺盛、产量较高的杂交稻种。具体品种可根据当地情况,经试验后因地制宜确定。
(三)旱整水平、规范沟厢质量
冬闲田在冬前深耕晒垡基础上,春季施足腐熟农家肥,然后翻耕,再灌水、撒化肥、耙田、搅田边,整个大田表面应尽量整平。冬作田前茬收获后及时施农家肥,然后同样翻耕、灌水、撒化肥、耙田、搅田边。田耙平后沉实1~2天,然后按2米宽开沟起厢,也可在田耙平后先起出毛厢,次日再继续修整,要求厢沟宽25厘米左右,深25~35厘米,净厢面宽175厘米,四周开好围沟。
(四)施足底肥,多施长效、增温肥料
水稻覆盖地膜后,肥料挥发、流失少,加之追肥不便,一般不追返青分蘖肥,因此尽量施足底肥。最好选用颗粒性状好、肥效长的缓释性多元复合肥与速效肥搭配使用,多施优质农家肥,尤其是具有增温效果的牛栏粪等,以延长肥效、提高泥温。一般每公顷施40~60吨农家肥,750千克水稻专用肥(或优质三元复合肥),100~150千克大颗粒(或缓释性)尿素。其中农家肥需在翻耕前施入,化肥既可在耙田前撒入又可结合起厢均匀撒入厢面,混入表层泥中。
(五)严防早期病虫
高山水田水稻二化螟、负泥虫等历来为害较重。对常年虫害较重田块,最好在厢面撒施内吸性杀虫剂(如克百威)并混入泥中后,再覆盖地膜。农药在膜内缓慢释放并发挥作用,可较好地控制水稻前期多种虫害,并可节省用工,降低环境污染。
(六)把握栽插时机,适时覆盖地膜
水田覆盖地膜,一般选宽1.7米的水田专用强力超微膜。覆膜宜在水稻插秧前2~3天,趁晴天厢面无水、泥尚松软时进行。覆膜时膜尽量与厢面紧贴,绷紧、铺平,避免地膜在厢面鼓起气泡,膜边要用手压入泥中,确保厢面密封,增强保温、除草、保肥、保墒等效果。
(七)宽行稀植,降低插秧蔸数与本数
多年实践证明,水稻覆膜栽培以插旱育中、小苗为好。由于水稻覆盖地膜后,早期泥温增加显著,分蘖明显较早较快,稀植情况下,单株分蘖可增加一倍以上,且秧苗生长明显较旺,为防止后期苗数过多、生长过旺,力争穗大粒多、稳产高产,需大幅度降低基本苗数。高山可按照株距12厘米左右、行距25厘米左右插秧,每蔸插双本(单本就是一粒谷种长成的水稻秧苗;双本就是将两粒谷种长成的水稻秧苗合并在一起)。二高山田、低山田可按照株距15厘米、行距35厘米左右插秧,每蔸视苗情插单本或双本。插秧时,需先用板上钉有木钉的简易“定苗器”或滚轮式“定苗器”打孔。插秧时间冬闲田可比常规插秧早7~10天,以插旱育小苗(最好是塑料穴盘育苗)为好。冬作田前作收获后及时整田、覆膜、插秧,以插旱育中苗为好。
nlc202309091036
(八)干湿交替,强调湿润管理
水田覆盖地膜,淹作条件下不仅无增温效果,据测定温度比未覆膜还低1.9℃。地膜虽露出水面,但田间水位过高,增温效果也不太理想。而只保持沟中有水、厢面湿润,增温效果十分明显,且有显著改土功效。因此水稻覆膜栽培,除在整田插秧、返青分蘖、圆秆拔节(是指水稻从茎基部由扁平变圆、开始拔节这个时期,即水稻开始起身拔节这个阶段)、抽穗扬花等水稻关键需水期外,只保持沟中有水、厢面湿润即可。尤其是冷浸田,平时要尽量排干田水。另外,覆膜水稻由于分蘖旺盛,晒田宜早,早晒、轻晒、勤晒,苗到不等时,以减少无效分蘖,提高成穗率。对地势低洼、排水困难田块,若分蘖过于旺盛,无法晒田控蘖,可采用灌深水办法控制无效分蘖。
(九)后期看苗追肥,搞好叶面喷肥
覆膜水稻生长旺盛,生物学产量明显提高,因而需肥量亦相应加大,在施足底肥基础上,为争取穗大粒多,宜在圆秆拔节期,结合灌水抢晴天在厢面看苗每公顷撒施尿素45~60千克,然后灌水淹没膜面,使肥料随水渗入地膜孔内。另外,结合病虫防治,在水稻破口期前后叶面喷肥2~3次,肥料可用复硝酚钠、惠满丰、水稻专用微肥,加适量尿素、磷酸二氢钾、硼肥等,增产效果十分显著。
(十)小心收获,留膜二次利用
地膜水稻管理收获中,应尽量保持地膜完整,水稻收获后,还可直接在旧膜上打孔,移栽油菜或其他作物,提高后茬作物产量。
五、近年来研究进展
近年来,在广大技术人员共同努力下,不仅水稻地膜覆盖栽培技术本身已日趋完善,而且还衍生出许多新的技术。
(一)水稻覆膜寄插育秧技术
寄插是山区运用比较普遍的一种水稻育秧方式,先挖一个池,将谷种撒在池中旱育,秧苗长到2~3片叶时,再寄插到秧田里,待秧苗长大后再插到大田中,中间一段时间相当于把秧“寄”在秧田,所以叫“寄插”。
在水稻两段育秧中,将旱育的小苗(第一段秧)插于覆膜打孔后的秧田中(第二段秧),利用地膜的增温、保温效应,解决秧苗寄插后遇低温易僵苗、死苗等问题,促进秧苗健壮生长、快速分蘖,提高秧苗整体素质,效果十分显著。
(二)水稻穴盘(或肥床)旱育覆膜插秧技术
水稻地膜覆盖栽培,最初采取水育秧苗,由于秧苗嫩、秧根长,不仅栽插不便,而且插后还殪较重(即返青较慢),遇高温干旱死苗较多。经试验改为插塑料穴盘(或肥床)旱育的水稻秧苗,这种秧苗根粗短、苗矮健,插秧方便,而且插后基本不死苗、不还殪、生长快、长势旺、产量高,因而深受广大农户欢迎,目前已成为地膜水稻的主要插秧方式。
(三)水稻种膜复合技术
该技术是将种子精选、处理后,按照预定株行距粘着、固定于打有微孔的膜上,形成一种特殊的“种膜复合体”。使用时直接将“种膜复合体”铺于整好的水稻秧田或大田,种子接触稻田湿润泥土后即可扎根、出苗,从而免去插秧等操作,同时实现播种标准化。该技术简洁、规范,是地膜水稻的发展方向,目前在竹山县已小面积试验成功,增产、节支效果十分显著,但“种膜复合体”制作技术尚有待研究、完善,只有实现机械化、低成本制作,才能大面积推广。
(四)水稻覆膜直播栽培技术
该技术是在整田(旱整或水整)覆盖地膜后,直接打孔播种已催芽的谷种。经竹山县多年试验、示范,其突出优点是免除了育秧与插秧工序,较为省工,且水稻低位分蘖多、穗大粒多,但因出苗阶段容易被雀鸟为害,导致缺苗,加之播谷种还不如插秧方便快捷,因而推广面积不大。
作者简介:熊飞,高级农艺师,主要从事农作物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研究、示范、推广及农业规划起草、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等工作。联系地址:湖北省竹山县农业局 邮编:442200。
玉米增温创高产栽培技术示范总结 篇4
1 完成情况
根据肇东市实际情况, 年初下达计划指标0.40万hm2, 实际落实0.40万hm2, 分别落实在4个乡镇, 即黎明0.13万hm2、向阳0.13万hm2、姜家0.07万hm2、五站0.07万hm2。
2 主要技术措施
2.1 选用良种
选用生育期在135 d左右、抗性强、品质好的覆膜玉米品种, 如大丰26、良玉88等。种子质量要求纯度不低于96%, 净度不低于85%, 最好在96%以上, 发芽率不低于95%, 含水量不高于16%。
2.2 种子处理
一是选种。将种子筛选分级, 除去小粒种子和颜色淡、成熟度不好、霉变、破损、有病虫的种子, 以提高出苗率, 减少弱苗[1]。二是晒种。播前10 d将种子晾晒2~3 d, 可提高种皮的透气性和发芽率。三是种子包衣。用20.75%黑败悬浮种衣剂按药种比1∶40包衣, 可有效防治玉米丝黑穗病、顶腐病及苗期害虫。
2.3 深松整地
4月上中旬土壤化冻一犁深 (15~20 cm) , 尽早采用大型农机具 (1304、1804等) 一次完成旋耕、灭茬、深松、施肥、起垄、镇压, 达到待播状态。耕深25 cm以上, 小垄密植覆膜垄距66.7 cm、大垄双行覆膜垄距133 cm, 以无漏耕、无坷垃为标准。
2.4 测土配方施肥
根据测土数据和专家推荐施肥量科学施肥, 做到2个“三结合”, 即农肥、化肥、微肥三结合;底肥、种肥、追肥三结合[2]。具体措施如下: (1) 农肥。施腐熟好的有机质含量8%以上的优质农肥15.0~22.5 t/hm2, 随整地施入垄体。 (2) 化肥。用64%磷酸二铵300~375 kg/hm2、46%尿素75 kg/hm2、60%氯化钾150~225 kg/hm2、硫酸锌15 kg/hm2, 或施45%玉米专用肥750~900 kg/hm2作底肥;用64%磷酸二铵75 kg/hm2作水肥, 随坐水播种沟施、玉米拔节前追46%尿素225 kg/hm2, 追施部位以距植株10 cm、深15 cm为宜。
2.5 播种
(1) 播期。适期早播, 一般在土壤5~10 cm地温稳定通过8℃时播种。肇东市南部乡镇一般在4月26日左右;北部乡镇5月1日左右。
(2) 播法。采用大垄双行覆膜和小垄密植覆膜。拖拉机开沟滤水, 坐水量45~75 t/hm2, 机械精量点播, 播深3~4 cm。播后覆膜, 覆膜前先除草, 用90%乙草胺乳油1.5 L/hm2+38%莠去津水悬浮剂2 250 g/hm2对水450 kg/hm2使用背负式喷雾器人工喷雾土壤[3], 然后立即采用覆膜机机械覆膜。
2.6 田间管理
一是查苗补种补栽。出苗期及时检查种子发芽情况, 如发现粉种、烂芽, 要及时补种或栽预备苗。二是深松、封垄与揭膜。玉米三叶期后深松25~30 cm;6月下旬结合追肥封垄, 并进行人工揭膜。三是及时灌水。在玉米各生育期全程灌水, 特别在玉米拔节至吐丝期, 气温高, 蒸腾作用强, 需水量最大, 这一时期缺水易造成“卡脖旱”, 减产严重, 如缺水要及时灌溉[4]。四是喷施叶面肥。拔节期前后, 用98%磷酸二氢钾300倍液叶面喷施2次, 以补充叶面营养。五是防治玉米螟。在7月上中旬, 人工释放赤眼蜂灭卵防治玉米螟, 分2次放蜂, 第1次放蜂在玉米螟卵初期, 时间为7月5—8日, 第2次放蜂在玉米螟卵盛期, 时间为7月12—15日。放蜂量22.5万头/hm2, 每次放1/2。
2.7 收获
适时晚收, 充分利用后期有效时间, 增加粒重, 提高成熟度。一般在10月1日后开始收获。
3 主要经验
3.1 抓好样板田建设, 以点带面
在黎明、向阳、姜家、五站4个乡镇各选一处地势平坦、土质肥沃、有代表性的地块, 由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负责全部生产技术指导工作, 包括良种选育、种子包衣、催芽坐水、适时播种、合理密植、平衡施肥、化学除草、节水灌溉、扒皮晾晒等, 充分发挥其引导辐射作用。另外, 在种收关键期, 组织开展标准化技术现场会、田间博览会等, 聘请省农业专家现场向农民传授标准化栽培技术, 发放宣传单、小册子等。
3.2 搞好技术培训和宣传, 提高农民科技意识
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 集中传授和走村入户相结合, 农艺农机相结合, 良种良法相结合。通过电视讲座、课堂讲授、现场指导和发放宣传资料等多种形式, 有针对性地开展形式多样的技术培训工作。
4 玉米测产与效益分析
4.1 测产方法
每个示范片随机选3块地, 每块地随机选3点, 每点取6行, 行长1.5 m, 计算样点面积。分别称取样点鲜果穗重、鲜籽粒重、籽粒含水率, 算出鲜穗重、出籽率, 测定实收产量。
4.2 玉米产量与效益
示范区平均单产为12 948 kg/hm2, 比一般生产田增产1 891.5 kg/hm2, 增产率17.5%, 总增产7 566 t, 玉米按2元/kg计算, 总增收1 513.2万元,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
参考文献
[1]范秀刚, 刘福双.浅析优质高产玉米栽培模式[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8 (35) :386, 51.
[2]刘洋, 张志英, 王红军, 等.黄淮海地区夏玉米高产栽培技术及其防倒伏措施[J].安徽农学通报, 2007 (12) :112-113, 184.
[3]肖家雄, 李林英, 冯辉, 等.黄淮海夏玉米生产中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种业, 2007 (12) :46-47.
水稻隔寒增温育苗方法 篇5
关键词:水稻;隔寒增温;育苗方法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3)-12-36-1
1 育苗前的准备
育苗田的选择。选地势平坦、背风向阳、排水良好、水源方便、土质疏松肥沃的中性、偏酸性的园田地或旱田地建立永久性专用育秧田。秧田每年都要增施腐熟的农家肥,连年培肥,使床土肥沃、疏松、无病虫杂草,最好偏酸性。
大棚规格。棚宽6~6.5米、棚长30米,棚高2~2.2米,步行道宽30~40厘米,棚间距离1.5~2米。大棚材料应以钢架为主。
隔寒增温床设置。于秋季上冻前,先将置床床土挖出30~35厘米,整平床底,切齐床边,铺上6~8道厚的塑料膜,膜上铺20厘米厚稻壳,压实后用膜将稻壳包好、封严,也可用珍珠岩等代替稻壳,或用3~5厘米厚硬体苯板作隔寒层,包好塑料膜,再将挖出的土回填整平压实。
整地做床。最好在秋天施农肥,整地做床,春季及早清除苗床及床土上的积雪,提早播种。秋季未做床的要于早春化冻前清除床面积雪,化冻10厘米左右时,浅翻松土10厘米,清除根茬,打碎坷垃,整平床面。
扣棚。大棚应于播种前15~20天扣棚增温。盖膜后要将膜四周压紧,并用土埋严,还要拉好防风网带,设置防风障。
苗床施肥。每平方米施腐熟猪粪10公斤或尿素20克、磷酸二铵50克、硫酸钾25克。用壮秧营养剂施肥调酸的,要根据使用调制剂的化学含量,适当调整化肥用量。农家肥或化肥、壮秧剂都要均匀混拌于耕层10厘米土中。
床土配制。选用上年未施农药的旱田土或鱼池土过筛加壮秧剂进行一次性床土配制。每袋壮秧剂与210公斤床土混拌均匀,可配制100个育苗钵盘的床土。
2 种子及其处理
晒种。浸种前选择睛天在通风处把种子摊成3~5厘米厚,晒种1~2天,打破种子休眠,提高种子的吸水能力和发芽势。每天翻动3~4次,但不要暴晒,以防稻壳破裂而感染病害。
选种。种子进行风选和筛选后,再用盐水选。每50公斤水加入大粒盐12~12.5公斤,充分溶解后,将种子充分搅拌后捞出秕谷,再用清水洗净种子。
浸种消毒。温度在15℃~16℃下浸种为宜,种子吸水均匀,消耗物质少,萌动慢但发芽齐,利于培育壮苗。种子吸水达本身重量的25%时即可发芽,达30%时即饱和。浸种和消毒同时进行。浸好种子的标准是:稻壳颜色变深,稻谷呈半透明状,透过颖壳可以看到腹白种胚,米粒易捏断,手碾呈粉状,没有生心。
催芽。将浸好的种子,在温度30℃~32℃条件下破胸。当种子有80%左右破胸时,将种子摊开,温度降到25℃恒温催芽,每隔2~3小时翻动一次,使种子受热均匀,出芽整齐。当芽长1毫米时,降温到15℃~20℃晾芽6小时左右,即可播种。
也可用智能程控水稻浸种催芽温室进行智能浸种和催芽。
3 播种
摆盘。将苗床整平耙细,浇足底水,趁湿摆盘。可将多张秧盘摞在一起,用木板将秧盘压入泥中,再将多余秧盘取出,依次平整摆压。
播种。为育壮苗要控制播种量,盘育中苗每平方米播芽种400~500克。播种有三种,第一种是将种子与营养土混合后装入育秧盘的孔穴内;第二种是先装入孔穴三分之二的土,然后播种,最后再覆土盖平,再进行浇水。第三种是将营养土与水搅拌成厚泥浆,灌入秧盘的孔穴内,然后播种,用平板将种子拍入泥浆中即可,不用浇水。
封闭除草。用安全的除草剂配成药液进行喷雾,要保证床面没有积水。
铺地膜。播种后在床面上平铺地膜保温保湿,出苗后立即撤掉。
4 秧田管理
播种到出苗。这时期的管理重点是促进根健壮发育。在密闭保温、防止35℃以上高温的条件下,关键是水分管理,不使床土过干、过湿。为使根发育良好,要控制苗床水分。在浇足底水的前提下,此期一般不浇水。播种扣膜后,要经常认真检查,如发现地膜下有积水或土壤过湿,在白天移开地膜尽快蒸发水分,晚上再盖上地膜,促进根系生长。如发现有顶盖现象或床土变白水分不足时,要敲落顶盖,露种处适当覆土,用细嘴喷壶适量补水,接上底墒,再覆地膜,以保证出苗一致。如遇35℃以上高温,应打开通风口放风降温,下午及时关闭。钵体育苗,由于钵体小,钵盘之间有间隙,因而水分蒸发快,所以无论出苗前或出苗后,都要十分注意防止缺水,底床也要保持温润。
出苗到1.5叶期。当出苗80%左右时撤去地膜,增加光照,促进绿化。棚内温度控制在22℃~25℃,最高不超过28℃。晴天自早上8时到下午3时,要及时通风,炼苗控长。此时期耗水量较少,一般要少浇或不浇水,床土过干时用喷壶适量补水。
1.5叶~2.5叶期。温度控制在22℃左右,最高不能超过25℃,要根据天气温度变化,多开通风口进行炼苗。在连续低温过后开始晴天时,要提早开通风口。高温晴天要提早揭膜通风,严防高温徒长。此期由于叶片增加,蒸发量大,要注意浇水。早晚叶尖无露珠,中午叶片卷曲时要在早晨8时左右浇水,一次浇足,切忌小水勤浇。
经过以上育苗过程秧苗应达以下壮苗标准:秧龄30~35天,叶龄3.5片~4.5片,苗高12厘米~14厘米,根数9条~10条,100株苗干重3克以上。
增温技术 篇6
确定每年利用沼气对塑料大棚增温的时间段可以有两种指标:日期和温度。
1.从10月1日起开始观察记载塑料大棚内温度。
2.白天, 当塑料大棚内温度≤25℃ (或相关生物适宜温度的下标) 时, 开始利用沼气增温;当温度达到30℃ (或相关生物适宜温度的上标) 时, 停止增温。
确定每天增温时间
1.上午当太阳照射到塑料大棚内以后, 当塑料大棚内温度≤25℃ (或相关生物适宜温度的下标) 时, 开始利用沼气增温;当温度达到25℃ (或相关生物适宜温度的下标) 时, 停止增温。
2.下午, 当塑料大棚内温度下降到相关生物适宜温度的下标时, 开始利用沼气增温;当温度达到25℃ (或相关生物适宜温度的上下标之间) 时, 停止增温, 具体温度以确保塑料大棚照射不到阳光时, 温度在相关生物适宜温度的下标以上为度。
3.夜晚, 当温度≤2℃ (或相关生物最低温度+2℃) 时, 开始利用沼气增温, 当温度达到5℃ (或相关生物最低温度+5℃) , 停止增温。
一般每天早晨太阳照射到塑料大棚内以后, 开始利用沼气增温, 中午前可达到30℃, 停止增温;午后, 当温度下降到25℃时, 并预计太阳照射不到塑料大棚时温度会下降到20℃以下时, 开始利用沼气增温。
寒流低温时期, 注意夜晚防寒防冻。夜晚, 当温度≤2℃ (或相关生物最低温度+2℃) 时, 开始利用沼气增温, 当温度达到5℃ (或相关生物最低温度+5℃) , 停止增温。
一、苋菜
(一) 苋菜对温度的要求
苋菜为耐热性蔬菜。耐热不耐寒, 苋菜种子发芽的适温为20~30℃, 在40℃以上的高温和10℃以下的低温, 种子不易发芽, 生长不良。最适生长温度为23~27℃。在高温短日照条件下易开花结籽。短期可以忍耐的最高温度为40℃左右, 生长最适宜的温度为23~30℃。不耐低温和霜冻。生育盛期应注意防止温度过高或过低, 保持白天27℃, 夜间不低于10℃。若白天高于30℃时, 可适当搭小拱棚用遮阳网遮荫, 并可兼防部分体积较大的害虫进入田间。
(二) 增温次数
根据塑料大棚内温度变化和苋菜对温度的要求, 每天最多增温三次:早晨、傍晚、夜间各一次。根据生长发育适宜温度确定白天增温与否, 根据生长发育最低温度确定夜间是否增温。
(三) 增温措施
1.上午 (8时, 太阳照射到大棚) , 当塑料大棚内温度低于23℃时, 开始利用沼气增温, 当温度达到25℃时, 停止增温;
2.下午, 当塑料大棚内温度低于23℃时, 开始增温, 增温到23~30℃之间, 以确保塑料大棚照射不到阳光时, 温度在23℃以上为度。
3.夜晚, 当温度≤10℃时, 开始利用沼气增温, 当温度达到15℃, 停止增温。
二、菜豆
(一) 菜豆对温度的要求
菜豆自播种至嫩豆荚或豆粒成熟的生育过程分为发芽、幼苗、抽蔓和开花结荚等四个时期: (1) 发芽期:种子萌发开始至出现第一对真叶。在20℃左右水温下浸种8~10小时达饱和水量。发芽始温8℃, 适温20~25℃, 35℃以上发芽受阻。种子吸胀后, 在适温下1~2天出现幼根, 5~7天出现第一对真叶。 (2) 幼苗期:第一对真叶出现至第4~5个复叶展开。幼苗生长适温18~20℃, 短时间2~3℃下失绿, 0℃时受冻。13℃以下的地温不利发根。幼苗期开始花芽分化。 (3) 抽蔓期:从第4~5复叶展开至植株现蕾。茎叶迅速生长, 花芽不断分化发育。 (4) 开花结荚期:矮生种一般播种后30~40天便进入开花结荚期, 历时20~30天;蔓生种一般播后50~70天进入开花结荚期, 历时45~70天。花芽分化:矮生种在播种后20~25天, 当幼苗具有4~5片叶时茎端开始分化花芽, 以后各节叶腋发生侧枝或花序, 侧枝的茎端也分化花芽。蔓生种, 茎的顶芽为叶芽, 在播种后25天具4~5片复叶后, 在叶腋发生花芽或侧枝。花芽分化适温为20~25℃, 高于27℃或低于15℃容易出现不完全花, 9℃以下不能分化花芽。
(二) 增温次数
根据塑料大棚内温度变化和菜豆对温度的要求, 每天最多增温三次:早晨、傍晚、夜间各一次。根据生长发育适宜温度确定白天增温与否, 根据生长发育最低温度确定夜间是否增温。
(三) 增温措施 (花芽分化期)
1.上午 (8时, 太阳照射到大棚) , 当塑料大棚内温度低于20℃时, 开始利用沼气增温, 当温度达到20℃时, 停止增温;
2.下午, 当塑料大棚内温度低于20℃时, 开始增温, 增温到20~35℃之间, 以确保塑料大棚照射不到阳光时, 温度在20℃以上为度。
水稻隔寒增温超高产栽培技术 篇7
根据当地积温条件,选择比当地活动积温高100~150℃的优质、抗病、高产的品种。
大棚建设规模:以集中育秧小区建设为主,每个小区规模20栋以上,选择地势平坦、交通便利,有水源条件的地方。
大棚建设标准:每个大棚面积195m2、标准棚长30m、宽6.5m、高2.2m、棚向为南北走向。
隔寒增温床设置:于秋季上冻前,先将置床床土挖出30~35cm,整平床底,切齐床边,铺上6~8道厚的塑料膜,膜上铺20cm稻壳,压实后用膜将稻壳包好、封严,再将挖出的土回填整平压实。
棚内苗床设置:棚内设2个床,床宽3.0m,中间留步行道30cm,棚边各留10cm,床高10cm。
2 培育壮秧
壮秧标准:秧龄4 0~4 5 d,叶龄4.5~5片,苗高14~16cm,每株根数15条以上,100株苗干重4g以上,每株带蘖1个-2个。
2.1 育苗前准备
1)扣棚暖床:3月5日~3月10日,清雪扣棚,开始暖床。
2)育秧准备:大钵体抛摆秧栽培选用434穴钵体盘,每公顷340~370盘,机插育苗用子盘每公顷400盘左右。
3)营养土配置:取旱田土三份加一份腐熟好的有机肥,将其过筛后与优质水稻壮秧剂混合。
2.2晒种
浸种前选晴天晒种1~2d,每天翻动3~4次。
1)选种:用密度为1.08~1.1的盐水或硫酸铵水选种捞出秕谷,用清水冲洗。
2)浸种消毒:用25%施保克3000~4000倍液浸种,每天翻动二次,在室内常温下浸种5~7d。
3)催芽:将浸好的种子,置于30~32℃条件下破胸,在25℃条件下催芽,当芽长1~1.5mm时,将种子放在阴凉处摊开凉芽6h后方可播种。推广应用蒸汽催芽器催芽。
2.3播种
1)播种期:3月25日~4月1日抓住冷尾暖头进行播种。
2)播种量:钵体盘每穴2~3粒,机插子盘每盘播芽谷70~80g采用机械播种,播量要均匀一致。
3)定种、覆土:钵体盘种子要播在钵体2/3处,机插子盘播后要及时镇压,使种子三面入土,覆土厚度0.5-1cm,做到均匀一致。
4)封闭灭草:覆土后用90%杀草丹封闭灭草,每100m2苗床用25~30ml。
5)平铺地膜:药剂封闭后,在床面平铺地膜,出苗后立即撤掉。
2.4 温度管理
播种至出苗期,保温保湿,密封管理。出苗至一叶一期,开始通风炼苗,棚内温度不超过28℃;1.5-2.5叶期,棚内湿度控制在25℃以下,严防秧苗徒长。2.5叶期以后棚内温度控制在20℃以下,晴好天气可做到昼揭夜盖。
2.5 水分管理
秧苗二叶前原则不浇水,保持土壤湿润,秧苗2叶后,要利用早、晚时间及时浇水,做到一次浇透。秧苗3叶后应适当增加浇水次数和浇水量,但不能灌水上床。
2.6 苗床灭草
当苗床出现杂草,稗草1.5叶期,每100m2用千金20ml对水喷雾处理。
2.7 苗床追肥
秧苗2.5叶期发现脱肥,可喷施叶面肥,选用无公害高效腐殖酸液肥300~500倍液喷施,移栽前2天再喷一次做“送嫁肥”。
3 本田整地
1)清理渠道:整地前要清理和维修好灌排水渠和机、泵、管、带保证畅通。
2)修建方条田:稻田要规划建设成高标准方条田,单排灌排列有序,池子面积700~1000m2为宜,减少池埂占地,有利于机械插秧和收获作业。
3)耕作:实行秋翻秋整地,作业土壤含水量为25%~30%,耕深15~20cm,实行翻、耙、旋相结合的耕作制,一般耕翻一年,旋耙二年。
4)泡田:4月下旬开始放水泡田,井灌稻区要做好灌溉设计,提高单井和灌区利用效率。
4 移栽
1)移栽时期:当地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2℃时开始移栽,高产移栽期为5月15日~5月25日。
2)移栽规格:钵体盘摆栽规格3 0 c m×2 0 c m-33cm×23.3cm,抛秧每m213~17穴。子盘机插规格为30cm×13.3cm-30cm×16.6cm,每㎡20~25穴,每穴3~4株基本苗。
5 本田管理
5.1施肥
1)基肥:农家肥30~45m3/hm2,于翻耙前施入,3年轮一次。
2)追肥:移栽后的返青分蘖肥尿素120~150kg/hm2,穗肥尿素90~120kg/hm2。孕穗期和齐穗期各喷一次叶面肥。
5.2 灌溉
1)浅一湿一控节水灌溉。花达水插秧,插后深水护苗,水层为苗高2/3,分蘖期灌3cm浅水增温促蘖,分蘖末期根据长势长相,有效茎数等综合情况晒田3~7天,穗分化至抽穗期灌4~6cm浅水,减数分裂期遇17℃以下低温灌10~15cm深水护胎,防御障碍型冷害,抽穗后间歇灌溉,到黄熟初期断水排干。
2)井水增温。一是增设晒水池,面积占单井控制灌溉面积的1.5%~2%,二是采取井口小白龙雾化增温和高台跌水增温。
5.3 除草
1)插前封闭灭草。本田整地后,插前5~7d,用30%阿罗津750~1000ml/hm2十10%吡嘧磺隆150~225g/hm2毒土法或甩施。
2)插后封闭灭草。插后10~15d,用53%苯噻酰、苄可湿性粉剂1200g/hm2毒土或毒肥法施入,施药后保水5~7d。
5.4防虫
1)防治潜叶蝇:在虫卵孵化期至幼虫始发期,用40%乐果1.5L/hm2,对水300kg喷雾。
2)防治负泥虫:当成虫交尾率达80%时,用2.5%敌杀虫300ml/hm2,对水300kg喷雾。
3)防稻瘟病:控制氮肥使用量,搞好预测预报,加强田间观察,及时控制发病中心,用75%三环唑300g/hm2,对水600kg喷雾。
6 收获
收获时期:完熟期收获,95%以上颖壳变黄,谷粒变硬,米呈透明状时为收获适期。
增温技术 篇8
大棚的种类基本分为木架结构:15~20m长、8~12m宽、拱高2~2.2m、边高1m, 4道梁4排桩。竹木结构:10~15m长、5~6m宽、1.5m高、边高0.6m, 三道梁三排桩。钢架结构:15~20m长、8~12m宽、拱高2~2.2m、边高1m。合金钢管结构:30~40m长、8~10m宽、高3m, 10~20m长、8~12m宽、高2m。东北地区隔寒增温育苗大棚子使用钢筋作为棚架, 可以通过调整大棚的宽度和高度来改变空间大小, 进而调整棚内温度, 有利于在棚内育苗和管理。
2 大棚建设
2.1 建棚地点
应选择背风向阳、有水源条件、排水良好、无农药残留、比较肥沃且平坦高燥的旱田, 在没有旱田的水田区, 要在水田区选择浆轻的高地, 建成高台集中秧田, 高台的高度为50cm左右, 同时要挖出排水沟, 保障排水通畅。
2.2 建设标准
每个大棚要求标准棚长30m、宽6.5m、高2.2m、面积195m2。棚向为南北走向。
钢骨架大棚长度和宽度要根据本田面积来确定, 高度为1.8~2.2m, 棚架入土的深度要根据本田土质来确定, 多数在30~50cm之间, 下部裙围高80~100cm之间, 整个农膜要平铺在大棚上部。棚架间的距离要根据土质疏松情况, 风力大小来定, 在1.5~3m之间。在大棚的西侧要建防风栅栏。
2.3 隔寒增温床
设置于秋季上冻前, 固定的育苗地最好秋季翻 (旋) 耙, 棚内放盘的置床要整齐一致, 铺上比较厚的颜料膜, 数量在7道或8道, 之后在塑料膜上面再捕上20cm的稻壳, 捡出置床上的根茎。也可以用珍珠岩石或厚硬体苯板代替稻壳, 包好塑料膜, 再将挖出的土回填整平压实。
2.4 棚内苗床设置
固定的育苗地最好秋季翻 (旋) 耙, 棚内放盘的置床要整齐一致, 捡出置床上的根茎。置床整平后进行镇压。大棚内要铺设作业道, 方便作业。5m宽的大棚顺中间铺1条作业道, 作业道宽32cm。
2.5 育苗前准备
2.5.1 扣棚与压线
在播前15~20d增温解冻。棚膜选用0.08mm以上的无滴防老化蓝色膜。整幅农膜盖在顶部居中, 两侧分别用开闭式, 通风时将农膜向上或向下拉, 优点是方便管理, 盖膜后要拉好防风绳, 注意防风。为提高保温效果, 还可加盖草帘、棉被或遇有霜冻时在棚内小盆生烟、开灯或烧开水20min增温。在4月10日前育苗, 建议采用3层膜覆盖, 增加保温效果, , 即在大棚内作小床, 小床上扣小棚 (类似于小棚育苗) , 苗床上再铺1层地膜。这种方法保温效果很好, 有利于培育壮苗。为防止靠棚边处温度低, 要求计算好宽度后, 在大棚的两头留出作业通道。扣棚后要及时用线绳压膜, 顺棚架放绳, 每空一压, 将线绳紧系牢, 防止大风吹坏。
2.5.2 育秧准备
大钵体抛摆秧栽培选用434穴钵体盘, 340~370盘/hm2, 机插育秧用子盘400盘/hm2左右。
2.5.3 营养土配置
取旱田土三份加一份腐熟好的有机肥, 将其过筛后与优质水稻壮秧剂混合, 使用方法详见选择产品的使用说明书。
3 播种育苗技术
在3月末4月初进行晒种、选种、种子包衣、浸种、催芽, 4月中旬水稻大棚育苗全部开始播种。
3.1 种子处理
3.1.1 种子要求
发芽率在95%以上, 各项指标都要符合国家一级良种的要求。用盐水选种, 种子放入盐水搅拌, 待秕粒浮在水面时将其捞净, 然后捞出种子放在清水中洗2遍, 机插秧盘育苗种子必须进行脱芒, 提高播种质量。
3.1.2 智能浸种催芽
应用水稻种子智能浸种催芽机, 尤其是工厂化浸种催芽设备浸种催芽可有效缓解早春育苗与本田整地的用工矛盾, 并且实现全自动高质量浸种催芽, 达到芽齐、芽壮、出苗整齐。
3.2 播种
3月25日~4月5日抓住冷尾暖头进行播种。钵体盘每穴2~3粒, 机插子盘每盘播芽谷70~80g, 采用机械播种, 播种量要均匀一致。钵体盘种子要播在钵体2/3处, 机插子盘播后要及时镇压, 使种子三面入土, 覆土厚度0.5~1cm, 做到均匀一致。覆土后用90%的杀草丹封闭灭草, 苗床每100m2用25~30m L。药剂封闭后, 在床面平铺地膜或无纺布, 出苗后地膜须立即撤掉, 无纺布可视温度、阳光状况决定继续覆盖或撤掉。
4 苗期管理
4.1 温度管理
播种至出苗期, 保温保湿, 密封管理。如遇低温寒流天气, 可设火炉等临时增温措施加温以防冻害。出苗至1叶1心期, 温度不超过28℃。1.5~2.5叶期, 棚内温度控制在25℃以下。2.5叶期以后棚内温度控制在20℃以下, 此期棚温绝对不可超过25℃, 否则将出现“早穗”而造成大幅减产。
4.2 水分管理
秧苗2叶期原则上不浇水, 保持土壤湿润, 当秧苗早晨叶尖无水珠时, 应及时补水, 床面积水要晾床, 床土干旱要早晚浇水, 水温应在16℃, 1次浇足浇透。
4.3 防病技术
蔬菜保护地育苗增温措施 篇9
在育苗床底层挖通热道, 前与火炉相连, 后与烟囱接通, 烟火通道沟上覆盖弧瓦, 再覆营养土15~20 cm;利用煤、柴草等燃烧烟火经过通道, 提高床土温度。此法适用于育苗期短的瓜类、豆类蔬菜育苗, 这种育苗方式, 有一定风险, 不便控制和管理。
2 酿热温床增温
在育苗床内挖床坑, 填厩肥、垃圾、稻草或其它可发酵有机物, 通过发酵分解发出的热能, 提高苗床土的温度。通过调节填酿热物的多少, 改变床温高低和维持时间。前期床温较高, 后期床温较低, 常利用床温较高的阶段播种, 加快出苗速度。
3 电热温床增温
沼气增温在草莓设施栽培上的应用 篇10
关键词:草莓;塑料大棚;沼气增温;沼液;沼渣
中图分类号:S668.40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5)07-0152-02
我国沼气资源丰富,发展沼气符合我国国情。国家“小型公益设施补助资金农村能源项目”和“国债资金农村沼气建设”项目的实施,极大地促进了沼气业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沼气与设施农业结合的农业生产模式,标志着我国的沼气工程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1]。
草莓被欧美国家誉为“水果皇后”,其果实鲜红美艳,柔软多汁,甘酸宜人,芳香馥郁,营养价值很高,不仅含有比其他水果高10倍的维生素,而且果实中所含的鞣花酸具有抗癌效果,因此在欧美市场十分畅销。草莓具有容易栽培、当年结果、产量高、经济效益好等优点,我国近年来的草莓生产发展很快,大多数地方在冬季低温季节利用塑料大棚加强增温保温效果,人工创造适合草莓生长发育、开花结果的温度条件,以促进其花芽分化,实现优质、高产的目的。但是尽管如此,冬季塑料大棚升温不足,塑料大棚内草莓生长发育期间每天的有效积温仍然不高,而CO2、温度、湿度、水分直接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2],因此草莓的光合效率不高,塑料大棚生物产量不高。在这样的形势下,将沼气池建在塑料大棚内,在塑料大棚内燃烧沼气增温,解决了冬季塑料大棚升温不足的问题;同时燃烧沼气产生CO2,提高了大棚内的CO2浓度,促进了草莓的光合作用;沼渣可作为基肥,肥效长,沼液可作为追肥,其中含有的氨基酸、多种微量元素、维生素和其他营养物质可直接被茎叶吸收,参与光合作用、提高产量、改善品质[3];另外沼液中含有氮、磷、钾等营养元素,以及钙、铁、铜、锌、锰等10多种大量、微量元素,可为草莓幼苗生长提供营养,促进幼苗的生长和同化作用,其中钾离子、铵离子、磷酸根离子会因渗透作用被种子不同程度地吸收,在幼苗的生长过程中提高酶活性,加快养分的代谢和运转过程[4]。利用沼肥在一定程度上能代替化肥、农药,从而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并可以提高产量,而且能改善营养品质,如增加维生素C含量、含糖量,减少有毒有害物质残留(如降低硝酸盐[5]、农药残留等有害物质的含量),同时还能改良土壤。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试验地概况
试验材料为丰香草莓,土壤养分含量相同。试验于2014年10月至2015年3月进行,地点设在江苏省盐城市亭湖区南洋镇三洼村4组。
1.2 试验设计
建3座新型向阳式大棚,分别为1号棚、2号棚、3号棚。3座棚北为保温墙,厚0.5 m、高1.8~2.0 m、长30 m;顶部北面宽2~3 m,南面宽8 m,南面从地面向上先覆盖1.5~2.0 m高防虫网,再从地面向上覆盖塑料薄膜,与保温棚面相连;西侧垂直面,从地面向上先覆盖1.5 m高防虫网,再从地面向上覆盖塑料薄膜至最高点;东侧垂直面,除准备间、进出口外,其他部位同西侧。在1号棚、2号棚中心部位建10 m3沼气池,进料口、出料口均在棚架内,出料口备小水泵;棚内每100 m2设置1个加温沼气灶具,每25 m2设置1个照明沼气灯具,灶具、灯具在大棚内均匀分布;3号棚不建沼气池,也没有加温沼气灶具和照明沼气灯具。
1.3 试验实施方案
从10月初开始记录大棚内温度。白天当大棚内温度≤25 ℃时,1号棚、2号棚开始利用沼气增温。具体增温时间为:08:00(太阳照射到大棚时),当大棚内温度低于23 ℃时开始利用沼气增温,当温度达到25 ℃时停止增温;下午,当大棚温度低于23 ℃时开始增温,增温到23~30 ℃,以确保大棚照射不到阳光时[4]温度在23 ℃以上为宜;夜晚,当温 度≤5 ℃ 时,开始利用沼气增温,当温度达到5 ℃时停止增温。增温方法:将黄沙堆放在铁皮上,每次用沼气灶对铁皮加热30 min以上,通过铁皮上的黄沙散热对温室增温[5]。增温试验从2015年1月开始,时间3个月左右,至2015年3月29日结束,调查增温温室与未增温温室、温室外温度的变化。
1号棚施用沼肥,以沟施沼渣75 t/hm2作基肥,以1 ∶1沼液 ∶水浇施作追肥,在生长期浇施4次,每次浇施 7 500 kg/hm2;以1 ∶2沼液 ∶水喷施作根外追肥,在草莓开花结果期进行4次根外追肥,每次喷施750 kg/hm2。
2号棚为常规施肥,以沟施农家肥30 t/hm2+1 350 kg/hm2 磷肥+1 350 kg/hm2复合肥作基肥,以清粪水浇施追肥4次;以磷酸二氢钾喷施根外追肥4次。
3号棚为常规施肥,以沟施30 t/hm2农家肥+1 350 kg/hm2 磷肥+1 350 kg/hm2复合肥作基肥;以清粪水浇施追肥4次;以磷酸二氢钾喷施根外追肥4次。
2 结果与分析
2.1 冬季燃烧沼气对草莓温室内温度的影响
表1列出的是2015年1月2日至3月29日2个温室及室外不同时间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平均气温的统计数值,可以代表燃烧沼气增温对草莓大棚冬季气温的整体影响。可以看出,1号棚、2号棚的平均气温为14.40 ℃,3号棚为 7.87 ℃,分别比棚外温度高13.22、6.69 ℃。15 ℃左右气温对草莓生长没有明显抑制作用,而8 ℃左右气温是许多作物生长的低限。因此可知,大棚栽培有利于冬季草莓植株安全越冬,而草莓棚内利用沼气增温可以明显减少冬季低温对草莓植株生长的抑制效应,有效促进植株的发育和果实生长。如果累积计算,则87 d增温期间沼气增温棚比无沼气增温棚有效积温增加约570 ℃,比室外有效积温增加了約1 150 ℃,平均温度约提高了1倍,这是生物学产量增加的基础;而且室外气温越低,温室沼气增温效果越明显。
2.2 利用沼气加温及沼液、沼渣作肥料对草莓生长发育的影响
通过对整个生育期的观察发现,施用沼液、沼渣作肥料的1号棚,草莓定植后成活率较高,缓苗期短,无死苗;后期植株生长矮壮,叶色浓绿,抗病性好。表2结果表明,1号棚草莓平均高度为18.2 cm,略低于2号棚、3号棚草莓,表现比2号棚、3号棚草莓健壮;1号棚草莓开展度17.8 cm×24.6 cm,也小于2号棚、3号棚草莓,但叶色浓绿色,表明棚内草莓虽处于弱光条件下,但并没有出现徒长现象,比常规肥料管理的植株更加矮壮,是较标准的丰产株。
2.3 燃烧沼气加温及利用沼液、沼渣作肥料对草莓果实性状的影响
经过对草莓果实的各项性状指标的测验表明,1号棚采
收的一级果平均质量比2号棚高1.3 g,比3号棚高1.9 g,而且果形也稍长于2号棚、3号棚草莓;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比2号棚草莓高0.4百分点,比3号棚草莓高0.7百分点;还原糖鲜质量含量比2号棚草莓高0.22百分点,比3号棚草莓高032百分点;维生素C鲜质量含量比2号棚草莓高 2.9 mg/100 g,比3号棚草莓高3.9 mg/100 g(表3)。此外,3种大棚草莓果型大而短、色浓、口感好、烂果率低、商品性强。
3号棚22.05.5×3.8红色偏浅297.953.10108.4
3 讨论
3.1 大棚面积与配套沼气池体积的比例
本试验在600 m2的大棚内建设了10 m3的沼气池。在燃气增温的实践中,一般燃烧沼气增温0.5~1.0 h,沼气压力就下降到标准以下,必须停止燃烧5~6 h后沼气压力才可回升,此时可以再次燃烧沼气增温。虽然沼气产气量与原料碳氮比、pH值、温度等多因素有关,但沼气池体积仍然是决定产气量的最主要因素之一。大棚面积与配套沼气池体积的比例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3.2 大棚内CO2浓度对草莓生长发育的影响
通过燃烧沼气放出CO2,使大棚内CO2浓度升高,对植物的光合作用、碳水化合物的积累起很大的作用。但是CO2浓度过高,不但不会增产,反而会导致植物气孔关闭,出现不良现象。本试验没有测定棚内CO2浓度,因而关于CO2及其对草莓生长发育的影响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4 结论
(1)利用大棚内沼气燃气加热可显著提高大棚温度。利用大棚内沼气通过燃气方式对沙石加热, 沙石再慢慢释放热量,可以较稳定、明显地提高大棚内的温度。与无沼气增温的大棚相比,可增加温度达6 ℃以上。(2)利用大棚内沼气燃气加热可显著提高大棚生物产量。利用大棚内沼气燃气加热,与未加热大棚相比,可使大棚内平均温度约提高1倍,有效地促进了光合作用,可显著提高大棚生物产量。(3)沼肥作基肥肥效长;沼液作为追肥,可改善草莓品质,从而增加经济收入。使用沼液、沼渣作肥料种植草莓可减少肥料使用量,从而降低生产投入、增加草莓产量、提高草莓品质、增加经济收入。(4)种植草莓施用沼肥,能提高草莓植株单果质量,进而提高单产,还能改善土壤物理性状,培肥地力,达到对土壤的种养有机结合。(5)草莓种植施用沼肥是一项简单易行的措施,是发展无害化生产的有效途径。沼渣、沼液含有大量的有机质和腐殖酸,对土壤改良起很大的作用,能比较好地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提高土壤耕作水平,有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志春,吴承东,王春云,等. 塑料大棚內沼气燃烧增温和增加二氧化碳浓度的效应[J]. 江苏农业科学,2014,42(5):361-362.
[2]华 春,王仁雷,陈全战,等. 光合作用 C4途径的进化[J]. 江苏农业科学,2013,41(12):20-21.
[3]马文元,郭玉兰. 对沼气发酵残留物中生物活性物质的探讨[J]. 中国沼气,1993,11(2):50-51.
[4]董德林,方德华. 沼液分层次利用效果的初步研究[J]. 中国沼气,1996,14(2):34-37.
冬栽平菇生物能保温增温妙法 篇11
1、提前培菌保温
在晚秋时就开始进行袋料培菌栽培。待气温寒冷时备有长有半袋菌丝的菌袋作保温的平菇菌袋。没有提前搞袋料培菌的,则进行一次性加温培菌。
2、密摆菌袋增温
当气温很低以后,采取加大菌袋摆放密度的方法进行聚温、增温、保温。菌袋每4排为一段,每排摆放7袋高,每排之间留50cm左右间隙,便于换气。每段之间距离70cm,便于人行走管理和翻堆。最后覆盖2层整块塑料薄膜。
3、搭配堆放加温
就是将刚接菌的菌袋与保温菌袋搭配堆放,可起到理想的加温保温作用。先在低层摆放3层长有半袋菌丝的菌袋,再在这3层菌袋上面摆放4层刚接菌的菌袋,然后覆盖塑料薄膜。
4、检查温度控温
每天要注意检查温度,菌袋在发菌过程中会产生热量,当温度27℃时要揭膜控温。当菌丝长满袋后立即取出,排放到出菇处出菇。再将刚接菌的菌袋码在还未长满菌丝的菌袋上面,盖膜保温培养。如此陆续取出长满菌丝的菌袋,填放新接菌袋。
5、覆盖塑膜调温
【增温技术】推荐阅读:
增温效应07-22
苗床增温09-19
技术合同:技术转让技术秘密合同07-03
技术与科学技术07-24
节能技术的技术划分09-05
蔬菜施肥管理技术技术06-01
环保技术节能技术09-15
信息技术整合电子技术09-27
质量技术监督信息技术10-08
医疗技术消毒技术规范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