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藏书(共3篇)
父亲的藏书 篇1
古今藏书家大多是刻苦治学的学者, 擅长整理图书的目录学家、校勘家, 或热心于刻印图书的出版家, 但一般也只是偏重于其中一两种。而同时做到藏而能鉴, 鉴而能读, 读而能校, 校而能刊, 刊而能精, 则首推黄丕烈。黄丕烈 (1763—1825) , 字绍武, 又字荛圃、荛翁, 号有抱守老人、荛圃主人、士礼居主人, 长洲 (今江苏苏州) 人, 是清代著名的藏书家、目录学家、版本学家、校勘学家、出版家。乾隆五十三年 (1788) 黄丕烈26岁时考取南京举人。嘉庆六年 (1801) 39岁入都, 后归故里[1]12。黄丕烈一生酷爱古本书, 不仅喜欢读书、买书、藏书, 同时还校书、刊书。他的藏书斋室楼名极多, 有百宋一廛、士礼居、求占居、陶陶室、学山海居、读未见书斋等。清末叶昌炽和叶德辉皆称其“是国朝 (清) 吴中藏书之富甲于天下, 绛云、汲古后其最著也。乾嘉以后, 首黄氏士礼居。乾嘉以来藏书家, 当以丕烈为一大宗”。陈澄源《古今典籍聚散考》, 对他的评价更高:“其藏书之富, 为当时东南之巨擘, 无人能与之匹敌。”[2]98黄丕烈在当时的藏书界和书业界影响很大, 如黄丕烈以高价收得金刻本《中州集》后, 一向罕见的此种版本, 竟一再为书友所购获。
一、开明的藏书家
清代藏书家黄丕烈曾被误解所藏书不肯借人之事, 实际上, 他对藏书借与不借有着自己的看法。黄丕烈在校元本《辛稼轩长短句》中跋语:“昔人不轻借书与人, 恐其秘本流传之广也。此鄙陋之见, 何足语于藏书之道。余平生爱书如护头目, 却不轻借人, 非恐秘本流传之广也。人心难测, 有借而不还者, 有借去轻视之而或致损污遗失者, 故不轻假也。”可见, 黄丕烈的不轻借与人, 是爱书而不是惜财, 更没有那种“恐秘本流传之广”的灰暗心理, 视藏书为私产, 以独得为稀贵, 示夸珍奇, 标榜博雅等原因[3]。对于他信任的人, 他是从不吝啬的。如钱大昕, 就曾从黄丕烈家借出过许多古书善本。同郡藏书家张绍仁, 是黄丕烈的好朋友, 其爱书之专与校书之勤, 令黄丕烈颇为欣赏, 所以他所藏多有借与张氏手校者。这种不轻借书与人的态度也得罪了不少人, 黄丕烈的朋友王芑孙在其所撰《未定稿》书中记载“荛翁以不肯借书, 见訾同好”。但是, 王芑孙还是从黄丕烈那里借走过珍贵的宋版《唐文粹》, 而且生动地描述了借这部书的情景:“荛翁慨然借我, 损其匣而勿之惜也。”“余无一之送, 枉蒙破例, 有足感者, 题其后而归之。”黄丕烈的好友吴骞、鲍廷博、顾千里等, 都从黄家借过不少古籍善本。对于确有需要而求借于黄丕烈藏书的, 他也是乐于帮助。如嘉庆元年 (1796) 王念孙撰写《广雅疏证》一书, 向黄丕烈求借影宋本《博雅》, 以助其校勘。黄丕烈立刻将书付与来人, 毫无吝啬之意。虽然后来该书几乎遗失, 但想到这部书对王念孙学术研究工作所起的重要作用, 黄丕烈业已倍感欣慰了。黄丕烈认为:“古人藏书最重通假, 非特利人, 抑且利己。如予与香岩居士为忘年交, 所藏书必通假。”图书可以相通有无, 借书与人, 实际上是一件利人又利己的美事。再如, 黄丕烈曾借给张绍仁很多书, 供其临校。其中有一部元版的《辛稼轩长短句》, 黄丕烈自己还未曾校勘, 便已为他人购去。幸而有张绍仁先前借去校得的手校本还存在, 才使得黄丕烈得以借来。“向使未经借出, 而无校本之流传, 则元本几成独种矣!又何从而临校耶?书此, 以为借书与人者劝。”在借书与人的问题上, 黄丕烈有自己的评判标准。他所收藏大多为古籍善本书, 对不同层次的借书者, 应区别对待, 也是对古籍命运认真负责的态度。
二、旧刻旧抄的收藏家
黄丕烈一生好古嗜学, 青睐藏书, 尤重宋版。在清代诸藏书家中, 他是最受人瞩目的大家之一。而且越到近代现代, 其藏书名声越大。实事求是, 不务虚名, 是黄丕烈最可贵的治学态度, 表现在藏书上即是佞宋。黄丕烈是宋元旧刻旧抄的收藏专家, 他认为“古书日就湮没, 即如明初本已不可得, 矧前乎于此者乎?”在他收书之始, 当然不免也要受时代风气和过去风气的影响, 单纯地认为凡旧皆好。但随着他藏书活动的不断深入, 逐渐认识到宋元旧刻旧抄在学术研究上的珍贵价值, 从而重视收藏宋元版本。“夫君子不空作, 必有依据。宋椠者, 亦读书之依据也。”“书本之善者, 不必定以宋元本为可宝也。”黄丕烈的佞宋, 主要是从宋版本文字内容的角度出发, 并着眼于版本的发展, 并非是对宋版本的盲目崇拜。
黄丕烈以孙从添的《藏书纪要》作为自己藏书活动的指南, 以毛晋父子《汲古阁珍藏秘本书目》和钱曾的《读书敏求记》作为藏书与访书的手册, 并总结收书原则“不善不收, 遇善必收”。黄丕烈收书范围十分广泛, 经史子集四部之书, 只要在他看来有一定收藏价值, 无不欣然收藏。“余所藏唐人文集极多, 非旧刻即名校名抄, 不下一二百种。”“余藏宋版唐人集亦甚, 多载《百宋一廛赋》。”“余于元代艺文颇多搜罗。”“余蓄元人集颇富。”明初的诗文集也是黄丕烈收藏的重点。“明初人集偶见即录, 故所收不下数十种。”另外, “余于地志之书, 素所宝爱, 不独吾郡之旧志为留心搜访也”。对于当时藏书家所轻视的方技之书, 他也很注意收藏。“莫谓方书杂伎无足重轻, 倘药品缺少分两, 差池致病, 罔效, 犹诸经典缺误处, 足以妨事, 所系岂浅鲜哉!”他藏此类书颇多。黄丕烈酷爱古书, 很少收藏当时的通行本。据《黄丕烈年谱》载, 乾隆六十年 (1795) , 苏州著名藏书家、校勘学家黄丕烈“就葑门天宁寺, 作荐先道场”。天宁寺内的藏经室尽管规模不大, 但也藏有一些较有名的佛经。黄丕烈得知后, 便通过朋友与寺内方丈取得联系。方丈对黄丕烈慕名已久, 双方当然相见恨晚。清茶一杯, 大家切磋佛理交流甚欢, 互相赠书更传为佳话。寺内的佛经, 为黄丕烈藏书和校勘典籍提供了不少宝贵资料。从目前搜集到的黄丕烈题跋即有800多篇, 推测他藏书绝不在1000种以上。道光元年 (1821) , 黄丕烈之友尤兴诗在《梦境唱和诗》中记载“飘然一叶水云涯, 夜半寻诗梦到家。家有藏书三万轴, 独留只眼不昏花”, 可以推测黄丕烈藏书约3000种、3万卷左右。
三、分门别类的藏书场所
黄丕烈藏书的特点, 可以从其室名中窥见一二, 如读未见书斋、百宋一廛、求古居、学山海居、士礼居与陶陶室等。这说明, 黄丕烈是将其藏书分别按其门类, 设置专门场所进行收藏[4]。 (1) 读未见书斋。黄丕烈曾说:“余性喜读未见书, 故以是名其斋。而遇古书有未经见者, 必购之为斋中藏而后快。”读未见书斋是黄丕烈较早创设的藏书处所, 也是其使用时间最长的室名之一, 昭明巷老屋, 王洗马巷、悬桥巷三处居所均曾设此斋。那么, 什么是“未见书”呢?黄丕烈解释说:“凡书之未见者, 非真未见也, 或当时有之而后世无传焉, 或某家有之而行世实鲜焉:此皆可以未见目之。”可见, “未见”就是“罕见”, 并不一定是自己未曾见过。具体分析, 黄丕烈所说的“未见书“, 一是指书之内容之“未见”, 一是指书之版本之“未见”。在黄丕烈眼中都可以“未见”目之。这说明, 黄丕烈的所谓“读未见书”, 其用心所在就是网罗散佚, 收藏罕见的图书版本。黄丕烈晚年曾沾沾自喜地说:“余喜蓄未见书, 故向以读未见书名其斋。而自后所获, 亦未见者多。故三十年来, 检箧中藏本辄自诧曰:‘此外间罕传之秘本也。’”可见在“读未见书”藏书思想的支配下, 黄丕烈的藏书活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2) 百宋一廛。嘉庆七年 (1802) , 黄丕烈从王洗马巷迁居悬桥巷。经过十多年的搜访, 这时, 他所收藏的宋版书业已有100多部。于是在悬桥巷特建一室名为“百宋一廛”, 专门收藏宋本, 由顾千里作《百宋一廛赋》赞之。 (3) 求古居。求古居是黄丕烈在百宋一廛之后新设的一个专门收藏宋本书的藏书场所。“余以‘求古’名其居, 为藏宋刻书籍也。”可能是由于百宋一廛空间有限, 而黄氏收藏的宋本书数量日增, 于是他便将后来新收的宋本书分放在求古居收藏, 并编撰《求古居宋本书目》。黄丕烈自乾隆五十七年 (1792) 收藏宋版本《大戴礼记》至嘉庆十七年 (1812) 整整20年间, 共收藏过的宋版本书达200部以上。 (4) 学山海居。学山海居是黄丕烈专门收藏词曲书的场所, 大约设立于嘉庆十年 (1805) 。“余藏词曲富矣!故拟颜其所藏之室曰‘学山海居’, 取汲古称李中麓‘词山曲海’之意也。”他收藏版本年代最早的是元版的苏东坡、辛弃疾词集, 毛抄、旧抄以及各种校本也很多, 这些书大都未经刊印出版, 流传较少, 是一批极有价值的藏书。他所收藏的曲书价值更高。包括元代刊本《古今杂剧》30种、《琵琶记》1种;明代刊本《古名家杂剧》、《元人杂剧选》若干种、藏书家赵清常脉望馆抄补、何小山手校、曾经钱曾也是园收藏的明刻本《古今杂剧》66册。其中明刻本《古今杂剧》66册后来一度不知去向, 1938年5月这批书被再度发现, 郑振铎称这一发现仅次于敦煌石室与西陲的汉简的出世, 并斥9000大洋巨款购买, 为国家保存了这批古籍。 (5) 士礼居与陶陶室。二者相同之处是皆因收藏两部宋版书而得名。士礼居是收藏《仪礼》宋版注疏各一本而得名, 也是黄丕烈众多室名中最为世人所熟悉的一个。《士礼居藏书题跋记》、《士礼居黄氏丛书》等是最能够反映黄丕烈藏书、刻书成就的代表作。嘉庆十四年 (1809) , 黄丕烈因藏有毛晋旧藏北宋刻本《陶渊明诗集》和南宋刻本《汤注陶诗》, 均藏于陶陶室, 后改称陶复斋。“余生平酷爱陶诗, 既收得两宋本, 藏诸一室, 名曰‘陶陶室’。后辍赠人, 又收得一宋本, 改颜曰‘陶复斋’。”黄氏士礼居藏书于嘉庆的末年开始散出, 至道光初年去世之前全部散尽。其书多售予汪士钟艺芸书舍收藏。汪氏艺芸书舍之藏散出后, 又为常熟瞿镛铁琴铜剑楼和山东聊城杨以增海源阁分而得藏。
总之, 黄丕烈是清代著名的藏书家、目录学家、版本学家、校勘学家、出版家。他的藏书活动深刻影响着其在目录学、校勘学、版本学、出版学领域的发展, 他收藏、校勘过的书, 刻印的《周礼》、《国语》、《战国策》、《舆地广记》、《论语音义》、《孟子音义》等书在学术研究上的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他写的题识、他编的目录《所见古书录》、《百宋一廛书录》、《求古居宋本书录》等, 都为我国的文化事业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姚伯岳.黄丕烈评传[M].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8.
[2]陈登原.古今典籍聚散考[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3]李万健.黄丕烈的藏书、读书治学及刻书[J].河北大学学报 (社科) , 2001.
[4]徐有富.黄丕烈的藏书特色[J].中国典籍与文化, 1995 (3) .
父亲的藏书 篇2
上次来了,可是太晚了还有1至2本书没看完,我想想看:我上次藏在哪里?手摸着头发。记起来了,在第二个书柜的正面的第六排,唉还有一本书没找到,左看看右看看,终于在别人的座位上找到了,我不好意思让她让开,我只好坐在她旁边座这。
我看着看着完全与书融为一体了,我一边幻想一体会,想象那情节像穿越到童话世界似的,幻想旁边都是鲜花和小朋友的笑声场面,旁边的人在干什么,我也不知道。
外面突然下起倾盆大雨,我站在门口看雨看不小啊,我还是回去再看书吧,看到好看的藏起来,不给别人借走,我想方设法的藏起来,我教你一个藏书的方法,就是把书柜的书拿出来,把书横着放,用书盖上就可以了。
藏书的作文 篇3
今天对美术课我们学习了藏书票,藏书票是一种像图章一样的东西,是喜爱图书的人刻在书页上的一种设计,在这个图案里面可以有自己对设计,有自己的姓名,自己的别名,可以是中文,可以是英文,异想天开的图案都可以。
藏书票是小型版画的一种,这种艺术起源于十五世纪下半页的欧洲,后来发展到全球,欧洲最早的藏书票是用木板刻制的,有很多版画家都参与过藏书票对设计。
我们制作藏书票可以做成邮票大小,可以刻在橡皮上,用我们对颜料印在我们喜欢的图书上,雕刻需要一定对技巧,设计需要更多构思,可以现在纸上画一个草稿,可以画小动物,可以画静物,春夏秋冬,还可以画建筑物,高楼大厦,低矮的茅草屋,我们可以按照我们图书内容设计也可以,如果是航海的故事可以画个游轮,如果是侦探故事可以画个放大镜,如果是漫画我们可以把主人公花在上面。画完底稿之后可以像剪纸,篆刻一样刻在橡皮上,最好找一块大一点的橡皮,这样拿起来比较方便,第一次刻可以选择一些简单的图案,然后不忘给自己设计一个签名放在上面,这样一个藏书票就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