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悠悠》

2024-09-28

《岁月悠悠》(共12篇)

《岁月悠悠》 篇1

人啊,要学会知足。珍惜眼前的一切,好好地把握来之不易的那份爱!

——题记

出生在偏远山区的我,思绪总是飞向繁华的都市,那里的一切,无论是什么,对我来说,都是幸福。升入初中,如我所愿:我跟随着老师来到理想的幸福之地。

我以为,我会很幸福,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的确,老师们对我很好。凡事,总是先考虑我的感受,的确,我很幸福!

可是不久,幸福褪了色……

考试,总是拿不到第一,我开始怀疑自己,甚至怀疑老师们也不再那么在意我的存在,我,也不再那么优秀……

我们之间,也不再像从前一样;有说不完的话;止不住的笑;有时,甚至如同陌生人一般,一个星期也很难说一句话。所谓的幸福变成了沉默……

我渐渐地学会抱怨他们,很多次,我都有立刻走出那扇家门的冲动,一去不返,他们,不会成为我的牵绊。

也许,是上天对我的眷念吧,那一天,我确定以及肯定:我要留下来……

学校组织一场“励志感恩”的报告会,那一段话,一直在脑海中回响:

“老师,当她选择这个职业教育时,就决定了一生奉献于它。她爱她的学生,所以,她无怨无悔。当夜深人静,万家灯火熄灭时,是谁还在批改作业?当夏日炎炎,烈阳高照时,是谁还在指导学生训练?当冬日来临,寒风刺骨时,是谁还在拖着病重的身体坚持上课?是他们,是深深爱着我们的老师啊……”

我呆住了,早已潸然泪下。眼前,浮现的是老师的一句句问候、一声声叮嘱、一次次鼓励……此时此刻,记忆中的点点滴滴都是我珍宝,不知不觉间,老师竟为我做了甚多事,而我,却连对他们说声谢谢的勇气都没有,他们的心是否也曾流泪?

老师,对不起!过去,我太吝啬、太自私了,因为我怕——

我怕那一份爱拿出来一晒它就会“褪色”,今天,我终于明白:爱!永不褪色!

我知道:你们的付出是不求索取的,我也永远偿还不清你们的那份爱,但我会努力学习,穷己之力去偿还那份“爱的利息”。

简评 :“憧憬——失落——抱怨——感悟——回报”这是一条成长道路上的心理历程,作者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抓住心理的变化过程给读者展现了自己的懵懂无知到幡然醒悟再到懂得感恩成长的轨迹,“长大”并不只是身体的成长,更是心理的成熟。同时,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恰到好处,增添了文章的文采,用心极真,用情极深。

(指导教师郭步军)

《岁月悠悠》 篇2

记忆中的夏,何时变得如此冗长且枯燥无味?

炽热的太阳把大地炙烤得吱吱作响,湛蓝晴空下热浪吞噬了所有的凉意。我穿着短衣短裤穿梭在玉米从中。一百米开外的一片大藕田是我此行的目的。

没过多久,一片遮天盖日的绿便映入眼帘,此时的藕田,荷叶正绿,荷花正盛,一朵朵粉荷点缀在无边的绿中,零星地见着几个仰着脑袋的莲蓬。我以百米冲刺的速度跑到田边,水很清澈。把脚伸入藕田,水中浮游生物便四散逃开,水一下子凉到心底,消了一路的酷热。不过荷叶挨得太密了,在这你挤我推的荷叶下,多少有点闷热。索性蹑手蹑脚地在田中走着,伸手探那长满刺的叶杆,将莲蓬一个个剥摘下,没过一会儿,我满头大汗,裤兜也鼓鼓囊囊了。正当我陶醉于摘莲蓬的快乐时,藕田里的动静引来一声粗犷的斥责:“那边田里的,干啥呢?”吓得。我撒腿就跑。

一路狂奔到家,大喘几口气,拿出了今天的战利品:一颗颗饱满圆润的莲子像宝石一样嵌在莲蓬里,发出幽幽的色泽。我迫不及待地剥了一个放在嘴里,牙齿轻轻一咬一股香甜的汁水蔓延至整个口腔,令人心旷神怡。

午睡刚醒的母亲从房中走出来,看到桌上的莲子,先是一惊而后便用责备的眼神看着我,我不免心虚,头也低下去。母亲长叹一口气后便转身进屋,端出一盆凉水,她用手帕轻轻地为去满头的汗,责怪道:“这么大的太阳,不晓得热啦,晒得跟炭似的!”我吐了吐舌头,任由母亲为去炎热和疲惫。

那晚的饭桌上,有一碗用冷水浸过的莲子羹,我吃得十分陶醉,母亲看见我陶醉的表情,在一旁哈哈大笑。

那会儿的夜里总是能听见四重奏。在蛐蛐、青蛙、油蛉、吸人血的蚊子发出的声音里,我不知不觉竟睡着了。又在蚊子的叮咬下惊醒,此时母亲轻轻拍着我的背,手里的一把老蒲扇一下又一下地煽动,煽走那烦人的蚊子。

悠悠的青葱岁月 篇3

雨桐怎么也没想到,一向特别器重自己的班主任张老师突然改变了对自己的看法。身为数学课代表,她一直都是张老师的“心头宝”,天天嘴上挂着夸的得意门生,但现在……

望着窗外的落日,朦胧慢慢地笼罩着整个山丘,孤雁在暮色中久久盘旋徘徊。

“为什么会这样?!”茫然的雨桐愤愤地说,一股酸楚漫上心头。不争气的眼泪再也忍不住,不自觉地淌着,却总也冲洗不掉横亘在记忆断层上的伤……

论起赵雨桐,班上没有一个同学不暗暗钦慕的,科科优秀的她,数学在年级里更是名列前茅。每每大考成绩出来之后,张老师都会让她代表优生给大家介绍学习心得。从那时起,她就立志要学好数学,而张老师也愈发关注她,积极向校方宣传推荐她。初二那年,由于各方面的努力,她光荣地入选为省队代表,参加全国中学生冬令营活动,并一举取得第二名的好成绩。在张老师这棵大树的荫庇下,雨桐健康快乐地成长着。

直到今年,35岁的张老师终于怀上了宝宝,连带了六年班主任,身体又一直不太好,这真是意外之喜。班里几乎人人都在心底里祝愿张老师平安顺意,雨桐也不例外。而且居然比自己考第一还高兴。

然而,五一假期结束后,从来不舍得休息的张老师忽然休假了,雨桐出于直觉感到有些不大对劲,最后经多方打听确认张老师流产了。雨桐深谙张老师的性格,不愿让任何人看到她孤高外表下隐藏的忧伤,她需要清静,需要自我释怀,甚至切断了与外界的一切联系,包括她放不下的七十六个“孩子”。有时过多形式上的抚慰也许就是另一种变相的伤害,于是雨桐选择不去打扰。

临近初中毕业的前一个月,雨桐默默地带领全班认真学着数学,坚定地做着她认为该做的一切,因为她相信张老师在也一定不愿意看到她深爱的“孩子们”数学下滑。然而想念却在心底忽明忽暗,浓烈滋长。期间,有关张老師毕业前不再带班、张老师要辞职的种种传言“版本”层出不穷,但雨桐却倔强地坚信,在毕业前的某一天,生活又会恢复如初,张老师会回来的。

生活如魔术师,常常令人捉摸不透,正如佛家云,一切愿并非如所愿。张老师终于回来,却突然对雨桐变得冷淡、漠然,一月间她从宠儿变回了怨儿,百思不得其解。若不是偶然听到张老师和同事在楼道外的谈话,雨桐情愿不解下去。“班上小君、王彬、李博,还有最调皮的燕南的家长都去家里看我了”,指名道姓地一一道来,似在夸耀又像在念获奖人名单,其中没有雨桐,更没有雨桐的家人。

哦,雨桐原固执地以为只要做好自己认为该做的事情就对了,没想到忽略的恰是别人认为最重要的。老师再也没有表扬他们班依然在全年级都名列前茅的数学成绩,也许她认为这都理所应当,即使,她已经从别班代课老师那儿听说了雨桐近一月的超常努力……

暮色终于降下,雨桐看到窗外华灯初上,轻叹,或许成长如远处的车流,一红一黄,并行不悖,又那样远长。

原以为我们彼此都很懂对方,却原来那些丢失和错过的,正是因为我们曾经的自以为是啊。

——后记

(指导教师 刘建功)

【点评】文章视角独特,故事真切动人,引人入胜,又启人深思。通过主人公雨桐日暮时分的思绪,记叙了一个中学生与数学老师三年的交往,展现了中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喜悦苦闷及烦恼,并隐约地点出了教育中存在的不良风气对学生的影响。开头的描写充满悬念,可以很大程度上调动读者的阅读兴趣,结尾意味深长,老师的改变对学生到底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作者只是留下了一声长叹,让读者自己去猜想、体味。

悠悠岁月里的绛州古城 篇4

由山西省省会太原出发, 上大运高速南行约300公里, 就进入了新绛地界。下高速不过几公里, 这个经历了一千四百余年风雨的古城便真真切切地展现在你的面前。

新绛城, 西北高, 东南低, 古时只有南北两个城门, 俗称“卧牛城”, 又因旧时城围九里, 也叫“九里城”。新绛在城建布局上, 有别于其他城市, 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三晋域内, 大部分城市都属规整式, 即中轴为线, 左右对称, 遥相呼应。而新绛却是个例外, 临川笼丘, 因地制宜, 楼、街、塔、观、庙、院犬牙交错, 层层叠叠, 很少讲究对称。新绛, 就如同一幅酣畅淋漓的国画, 讲究山水意境、民情神韵、自然之趣, 从而把呆板对称的形式摒弃在外。

悠久的历史为新绛留下了极为丰富的人文景观, 众多的人文景观为古城增添了许多仙风神韵。虽然历经千余载沧桑岁月, 但我们仍可以从其别具一格的建构理念中, 领略到我国数千年民族文化的许多瑰宝。

新绛之奇, 奇在绛州大堂。绛州大堂, 面宽七间, 进深八椽, 单檐歇山筒瓦顶, 檐下为五铺作单下昂斗拱, 是唐代创建的州衙大堂, 也是全国目前保存最完整的三座州衙大堂之一。大堂高大宽阔, 巍峨壮观, 堂内柱子、横梁等大多为原始材料稍加砍削而成, 不拘一格, 粗犷豪放。步入大堂, 立即会给人一种肃穆的感觉。据古建专家讲, 全国州衙正堂规制通例为五间, 而绛州独为七间, 乃国内少见, 说明当时绛州的地位极为重要。

新绛之乐, 乐在绛州三楼。绛州三楼系指钟楼、鼓楼、乐楼, 是古绛州百姓传报平安、祈愿酬神的公益性建筑。钟楼, 地势高耸, 台基宽阔, 呈正方形, 楼身四周设有券洞门, 嵌有四副石刻楹联, 内悬万斤巨钟, 击之, 声音清脆宏亮, 静夜可声闻数十里;乐楼, 是唱戏的舞台, 演绎着千百年来绛州人的悲欢离合, 寄托着千百年来绛州人所企盼的盛世之音;鼓楼, 楼身为三重檐, 歇山顶。登临鼓楼, 四周风光尽收眼底:南望汾河如带, 北观霍山巍巍, 西看黄河入云, 东视万家炊烟。这悠久雄峙的绛州三楼, 既向后人讲述着绛州不同凡响的历史价值, 也向前来观光的游客展示着文化名城的独特神韵。

新绛之神, 神在龙兴寺。新绛城北街的龙兴寺, 始建于唐, 初名碧落观。龙兴寺现存碑刻十余通, 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最具书法艺术价值的是唐代的小篆《碧落碑》。碑是唐代韩王元嘉之子李训、李谊等人为其母祈福而立。碑文全系篆书, 行笔精绝, 书字奇古。龙兴寺内的“唐代宝塔”, 迭涩而出, 直指蓝天, 塔顶曾多次腾烟, 青云直上, 一连数日, 千年来笼罩在人们心头的这个谜, 时下尚未能解开。

在悠悠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绛州这座古城延续着自己的内涵、精髓和底蕴, 传承着自己的博大、精深和完美, 用自己千年的历史积淀散发出无限的生机和魅力。

悠悠岁月,悠悠情作文 篇5

一,人物谱

淑---文静,矜持雍容尔雅,堪称“窈窕淑女”;希---男孩味十足(甚至有点野哟!)体育的能手,但与文艺无缘,时而怒,时而喜,可爱至极;涵---活波开朗,热情乐观;延---我们之间最漂亮的一个,但却不太爱笑,人称“冷美人”;遥--那就是我,不介绍了吧(保密)。俗话说“三个女人一台戏”,那五个个性各异,意气相投的女孩又将演绎怎样的故事呢?

二,欢乐颂

历经岁月,再品《岁月的童话》 篇6

动画电影《岁月的童话》海报 大学一年级时,系里公映日本动画《岁月的童话》,看后不甚了了。读研时,再看《岁月的童话》,心有所动。最近又细细品味了一遍《岁月的童话》,不禁大为感动!

《岁月的童话》是由文学修养深厚的高畑勋和创意奇人宫崎骏等动画大师共同孕育的一部杰出作品。这部动画片与众不同之处,是它营造的五个虚实相生的境界。

一、现实与回忆的穿插并列

动画电影的所有画面都是来源

于人的大脑,并经由人的双手创造出来,因心造境,以手运心,创作的都是虚境。因此,动画电影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因人而异,变化无穷,其唯一局限就是人類想象力的边界。

动画电影可以根据故事情节的需要大胆地创造,表现思维空间和想象空间。何为思维空间和想象空间?一,它并非目之所见,而有可能是记忆中的如烟往事,或想象中的虚幻情景。二,它不那么清晰可辨,而是残缺不全或模糊不清。

整部影片大量运用心理蒙太奇,来表现主人公对童年岁月的缅怀和她诗意的心境。在现实与回忆的交叉与重叠中,创作者用足了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

“虚”用于表现回忆,主要借助于以下两种手法:

1.心理蒙太奇和叙事蒙太奇穿插交替。例如影片开始,叙事蒙太奇:

一栋高级写字楼内,二十多岁的妙子站在上司面前。

上司:“原以为你要求十天的长假,一定会去海外旅行呢,岗岛君,原来是去山形县的乡下。”

妙子:“是的。”

上司:“是不是失恋了?”

妙子:“不是,我一直憧憬乡村。”

画面切换为心理蒙太奇:

一群小学生从教室跑到操场,十岁左右的妙子和同伴问跑过来的一个女生考得怎样,回答说反正暑假要去乡下的奶奶家,即便要挨骂也是以后的事。接下来又有两个同学说要去乡下。妙子非常羡慕,回家后缠着妈妈要求去乡下过暑假,可是妈妈安排她和姐姐到大野屋洗澡……这段回忆说明妙子从小就有乡村情节,对第一个镜头中妙子的话做出了解释。

2.心理蒙太奇和叙事蒙太奇同时出现。

成年妙子坐上了去乡村的火车,此时,画外音道出她的内心独白:“我这次并没有打算带上那个小学五年级的我,可是一旦唤醒了这个十岁时的我,可不是轻易赶走的。” 画面上,儿时的妙子从一个卧铺车厢里探出头,又缩了回去。成年妙子起身,回到铺位上,车厢的走道上,一群小学生飞快地跑过去。妙子的思绪被儿时的回忆缠绕,这些回忆时刻伴随着她。现实与回忆出现在同一个时间和空间,更恰切地表现出那种“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又上心头”的心绪。

这段充满童年回忆、充满淳朴真情的描写感人至深,妙子内心的波澜和现实场景自然地融合在一起。

二、现实的声音和回忆的画面对位

例如去大野屋洗澡的一段回忆:新干线飞驰,成年妙子沉浸在回忆中,回忆中的儿童妙子和奶奶就坐在车厢里,和成年妙子隔开几排座位。画外音(成年妙子内心独白):“那一次,姐姐们当然不会与我们一起同去热海。”画面切换到小时候:十岁妙子央求奶奶:“奶奶,咱们去浴场吧。”

奶奶:“不是刚洗完澡回来吗?”

妙子:“可是刚只洗了一个天鹅浴呀。”

十岁妙子打开一间浴场的门,发出一声惊呼—— 画外音(成年妙子内心独白):“第一次进入奶油浴场,而且是我一个人。美人鱼浴场、柠檬浴场、三色紫丁香浴场。”画面依次出现这些浴场,最后出现一间宏伟的大浴场。十岁妙子:“好大啊!”成年妙子画外音:“我最后洗到罗马浴场时,已经热血沸腾,头眼昏花了。”

这段情节的声画对位很复杂,它利用成年妙子的画外音串联起这段回忆,声音是现在的,画面是过去的,两者交错而不杂乱,陈述过去而不脱离现在,处理得十分巧妙、到位。

三、画面的虚与实

回忆常为残缺的画面。妙子对儿时的回忆不可能十分清晰,记得最深的只有当时的一种心情。因此,在处理妙子记忆中的景物时,人物周边的景物被晕化成朦胧的白色,只出现“记得清”的景物,其它景物被省略掉。从内容上,既具有“往事如烟”的真实感,又以最少的视觉元素突出地表现了主人公的所思所想;从形式上,则产生了含蓄、空灵的视觉韵味。

四、用虚拟的叙述表现心理的真实

片中有一段表现少女妙子情窦初开的情节:少女妙子放学回家,和暗恋她的同班同学广田在胡同里相遇,广田紧张得脸红,结结巴巴地问了妙子一个问题,妙子也紧张起来,红着脸回答了他的问题。接下来,两人都呆在那里,然后男孩突然跑掉,妙子半天没有动,镜头也没有动。两个情窦初开的少年那紧张、窘迫、羞涩的心情在静止中得到了最恰当、最充分的表现。

接下来,妙子沉醉于“爱情”中,她跑起来,却不是在地上跑,而是跑到天上,在空中飘,她用双臂划着空气,缓缓地落在自家屋里,像一片羽毛一样,轻轻落到床上,穿上最漂亮的衣服,迷醉地看着镜中的自己,空中出现一个大大的红心……

为了表现一个少女初尝爱情滋味的奇妙心情,画面完全脱离生活的真实,却表现了心理的真实,手法高超,令人叫绝。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境界”定性为美学的最高范畴和艺术的最高标准:“沧浪所谓兴趣,阮亭所谓神韵,犹不过道其面目,不若鄙人拈出‘境界’二字,为探其本也。言气质,言神韵,不如言境界。有境界,本也。气质、神韵,末也。有境界而二者随之矣。”[1]高畑勋导演此处的深思妙想可谓达到王国维所说的“境界”了。

五、有声与无声

影片中的音乐和音效非常少。从影片开始,出现的声音只有人物的对话、妙子的自言自语、必要的音效等。这是属于一个普通女孩的平淡无奇的生活。在影片结尾,当姑娘的内心决定放弃大城市的白领生活,投入真正热爱的乡村生活时,响起了深情的歌声,音乐和画面相映生辉,使影片的感情迅速达到高潮,主人公从幼年积累到青年的种种迷茫和困惑突然一齐化解,观众也在心灵的震撼中热泪盈眶!没有前面长时间的静思默想,最终出现的音乐也不会产生那么大的冲击力。

用最平实的情节去表现生活、用最妙手无痕的艺术手法去打动观众,不制造任何离奇、炫目、煽情的东西,这是最难的,《岁月的童话》做到了,并达到了巅峰。“一切艺术的美,以至于人格的美,都趋于玉的美:内部有光彩,但是含蓄的光彩,这种光彩是极绚烂,又极平淡。”[2]

参考文献:

[1]王国维.人间词话[M].香港:中华书局,2009:5.

《岁月悠悠》 篇7

一、农村小学音乐课堂中引入竖笛的“三性”

1. 竖笛引入课堂教学的价值性

农村的小学由于音乐教学设备的缺乏,甚至于没有专用的音乐教室,在许多方面阻碍了音乐教学的发展。竖笛作为一种简易乐器,其价格便宜,便于携带,同时竖笛简单易学,很受师生的欢迎,它具有价廉物美的价值性。因此,在农村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引入竖笛教学,是非常有利学生音乐发展的,同时也有利于学生音乐素养的提升。

2. 竖笛引入课堂教学的必要性

《音乐课程标准》五大领域中,第二大领域就是表现,演奏是其中较重要的一个方面,在小学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要求,一二年级要求学习常见的打击乐器。能够用打击乐器或其他音源合奏或为歌曲伴奏。三至六年级则要求学生乐于参与各种演奏活动。学习课堂乐器的演奏方法,参与歌曲、乐曲的表现。在小学阶段引入简单易的竖笛乐器是非常有益于教学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满了“课标”中所提出的演奏要求,使学生的音乐素养得到有效地提升。因此竖笛引入课堂教学非常必要。

3. 竖笛引入课堂教学的可行性

竖笛简单易学易携带,而且价格便宜,使得其在众多乐器(如口琴、口风琴、葫芦丝等)中排为首选。正如价值性中所述的,竖笛能让学生们花较少的钱,在学习音乐上取得较好的效果。

二、农村小学音乐课堂中引入竖笛的作用

1. 课堂教学的辅助作用

竖笛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具有一定的辅助作用,主要表现为,学生在识谱能力方面,通过竖笛的学习有很大的提升。在学习一首新歌曲时,学生可以通过竖笛进行简单的演奏为演唱找准音,使得歌曲的学习更容易。几年来,笔者把竖笛引入课堂教学,发现其效果相当地好,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音乐自学能力,另一方面,竖笛的演奏使得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更加地浓厚。同时,竖笛的学习,灵活了学生的手指,正如俗话说:“心灵手巧”,手巧必然心灵,它能促使学生思维更加地敏锐。

2. 课外学习的延伸作用

农村小学中,由于音乐教学条件的限制,加之这几年教学的改革,学生的教材统一由政府采购,使得音乐书不能人手一本,学生在课外的音乐学习随着课堂教学的结束而结束,这给音乐技能、知识的提升带来了困难。

3. 学习中的激励作用

曾记得,笔者所教过的一名学生,语数成绩总是落在班级后面,使得同学们都看不起,常笑他笨,他也很自卑。后来在音乐课堂教学中笔者引入了竖笛教学,该学生一下子对竖笛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基于先前的印象,笔者也没在意他,认为他笨手笨脚的一定学不会。当学生跟我说“XXX,每天晚上在家里练习竖笛……”时,认为他肯定是学不会的,再怎么练都白搭。可是,出乎意料的是,在一次课堂教学中,笔者指导学生复习学过的竖笛曲《同一首歌》,他第一个站起来,完整地把曲子吹了下来,这使我很意外。

三、农村小学音乐课堂中引入竖笛能有效提升学生音乐素养

农村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竖笛的引入应以常态促提升,提高学生音乐素养。音乐作为一门技能学科,它有一定的技能在其中。技能的掌握往往需要我们不断地练习,不停地反复,“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就是说技能学习的常态化很要紧。

1. 竖笛练习的常态化提升

要吹奏竖笛必须从音乐基础知识学习,知识与技能的同步,使学生音乐素养得到有效地提升。如何进行操作呢?竖笛练习曲课堂常态化非常重要。每节音乐课开始时我都设有五分钟左右的练习时间,保证学生有练习的时间。从简单的“do、re、mi”开始,往往三四节课练习一条曲子。常态化的教学,使得学生的竖笛演奏基础日渐稳定,不断地提升。

2. 竖笛练习的层次化提升

竖笛练习中,能碰到许多的音乐技能与技巧,在学生练习一段时间乐曲后,依据学生的基础,适时加入一些学生耳熟能详的乐曲进行演奏,如《摇篮曲》、《希望》、《樱花》、《同一首歌》、《猪八戒娶亲》等等。使得单一的音乐变得丰富起来,使平面的音乐立体起来。

3. 在合作中提升学生音乐素养,竖笛让音乐立体、丰富

通过竖笛这一小小的乐器让他们感受了什么是立体音乐,通过高低声部的互相配合,美妙的音乐缓缓奏出,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学生的音乐素养又提升到了一个新的档次。

竖笛的引入,能使音乐课堂教学更丰富,使学生的音乐素养得到了有效的提升。“都说人生是美妙的,在美妙的人生中,有美妙的音乐相伴,能通过小小的竖笛,自己亲手演奏,那是件多么美妙的事啊!”我常常与学生这样说,音乐能培养我们的想像力、创造力,爱因斯坦说过“我如果没有青少年时代的音乐教育,就不可能有我现在这些科学上的成就。”可见音乐对人的一生是多么的重要啊,音乐并非是唯一培养素质的课程,竖笛教学也不是提升学生音乐素养的唯一途径,但它却是农村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价廉物美”的简易乐器,是我们音乐教师的有利“教具”。

摘要:农村学校孩子与城镇学校的孩子相比,在音乐学习上多了许多的劣势。城镇的孩子接触音乐的方式比农村要多,农村的孩子就没有那么多学习机会了,在学校考试课程的压力下,音乐课在学校教育中得不到有效的重视,农村学校的学生都有这么一种概念,音乐课不重要,学与不学一个样,由此带来了音乐教学的恶性循环,农村的孩子音乐素养低,一旦转入城镇学习,这部分孩子成了音乐学习中的困难生。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就阻滞了音乐教育的发展。笔者想方设法地把竖笛引入了小学音乐课堂,起到了明显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农村,小学音乐,竖笛教学

参考文献

[1]《浙江省义务教育教学管理指南及学科教学建议》(小学)小学学科教学建议·音乐

[2]《音乐课程标准》

悠悠麦香 篇8

我行走在这片无边无际的麦田里, 寻找着属于自己的那一颗饱满的麦粒。一次偶然的机会, 我认识了青铜和葵花, 听罢他们的故事, 我不禁对他们的苦难产生了一种同情, 不, 应该说是心灵的震撼。青铜在雪地里卖芦花鞋, 葵花一个人摘银杏叶去卖……每一个情节都扣人心弦, 令人激动万分。这篇小说是温暖的, 纯净的, 像一个纯美至极的童话。整本书里满满的都是爱, 大大小小的, 深深浅浅的, 结成串, 连成片, 像小溪般潺潺地流淌着, 如茂盛的枝藤在人们心底缠绕, 此时的泪水也仿佛是要夺眶而出, 眼前的一切都已模糊。

神圣的真情中也有苦难的存在, 使我们以最真, 最深, 最美的情感投入到这部小说中。一时, 我们为他们揪紧了心;一时我们为他们而高兴;一时, 我们又为他们打抱不平。千种万种的情感在这里交织凝聚, 仿佛要在一瞬间爆发。曹文轩教授曾说过:“苦难给了我幻想翅膀。我用幻想去弥补我的缺憾和空白, 用幻想去纺织明天的花环, 用幻想去安慰自己、壮大自己、发达自己。苦难给了我透彻的人生经验, 并给我的性格注进了坚韧。”其实, 苦难并不是摧毁心灵的药剂, 而是磨炼意志的动力, 是铸造灵魂的魔方。人生在世, 苦难可能不期而至, 当它降临的时候, 你会怎么样?不要有太多的承诺, 信誓旦旦只会让苦难的意义变得荒谬空虚。这本书, 体现了一种有生命的苦难, 它能给你美的享受和对人生的无限感慨。像青铜、葵花一样, 我们要以乐观的心态去迎接苦难的挑战。《青铜葵花》中潮起潮落的悲惨情节, 在人们心中荡起阵阵涟漪, 此起彼伏, 无时无刻不牵动着人们的心弦。只有它, 才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苦难, 真正的美, 真正的爱。

悠悠麦香, 替我插上梦幻的羽翼, 在儿童文学的蓝天中自由翱翔;悠悠麦香, 使我陶醉在纯美纯净的真爱天地中, 敞开心扉去聆听爱的旋律, 去勾勒爱的轮廓;悠悠麦香, 让我懂得苦难的真谛, 并以乐观的态度去对待它, 坦然面对自己的人生。

听!苦难的脚步越来越近。看!外面的暴风雪越来越猛烈。你准备好了吗?

导师:郭永军

岁月托起过去 篇9

初相识看见你的第一眼

还是在彼此的军营里

是那么顺其自然

暂短的分开是那么的想念

胡思乱想的久久难眠

然而这一切一切

早已留在了过往的心间

这一过往竟然是三十年

偶尔的一天我得知了你的电话

心跳兴奋却怎么也不敢拨打

那边的“玲莎”会说啥

这边的我更不知如何回答

是我对你的帽徽

是你对我的领章

久久的翻转

在做罢的夜晚

在不舍的梦前

还绕扰着当年

我紧紧追着你

在小心在殷勤在渴望

回过头时的那一刹那

昨天仍在心头忽起

想象着过往的依依

急寻觅着当年的你

像初出的芙蓉洗净的莲藕

阳光下带着冷俊的白晰

仿佛像片片的云

在不断的飘离

轻轻无声的来

悠悠无言的去

留给我的是淡淡的甜

浓缩着初恋中那摸不着的梦迷

我时时去偷偷摸着远离了的梦

初恋的心牵过你的手

着魔的手拍过你的头

四面无人逗着你去哭

亲亲一下又哄着你笑

对你是少女的梦想

对我是青春的激荡

也就是在记住了又忘掉了的这天

父母把我们分开两边

时光一下就是三十年

淡了远了或许忘了

梦了见了或许哭了

我怨恨着飞过来的电话号码

在手里却永远没勇气打出去

数字的岁月是那样的无情与沉重

无声到永远或许給我给你那样最好

结局是无言的那是因为心都会叙说

道出来的是人生的经历镌刻着情怀

醒来的日子是那样的漫长

梦随的时光是那样的短暂

岁月必然远去

一年年每天天

心像时光的针

是那样的诚实

在梦幻中我告诉了你

在梦幻中你给予了我

我和你尽管都在梦里

成长的岁月 篇10

——题记

一、“地狱”之书

我从呱呱降生开始便与书有着不解之缘。你看,哺育我们的婴儿教育书,每天父母哄我们入睡时所讲的故事书,天天伴随我们牙牙学语的识字书,告诉我们小兔子的故事的连环画,那印着大大小小的字的课本,还有课外的各种散文、作文选、科普书、历史书和许多名著,都是我们在成长中所学习和接触到的书籍。可以说书是我的成长伴侣。

难忘,与书一起走过的每一分钟,有过感伤的泪水,有过会心的微笑。书如挚友,迷惘时,给予我星光般的鼓舞;失落时,给予我清风般的慰藉,我最愿细听它低诉,聆听它轻唱。

有书伴我成长,成长的岁月里不寂寞!

二、“炼狱”之音

我四岁半的时候开始学弹钢琴。手指在黑白的琴键上跳动,音符在指尖中流淌,自己也随之陶醉了。在学琴的日子里,没少挨钢琴老师的批评、家长的巴掌,因为当时有些不想学,庆幸的是终于坚持下来了。

现在,我懂得了父母让我学琴的初衷,他们并不指望我一定能成为音乐大师、作曲家,只是希望我能受到音乐的熏陶,磨出我的意志,练成我的坚毅。

钢琴,在我的生活中时时陪伴着我。当我伤心难过时,我会尝试着弹奏它,不久我便会忘掉所有的痛苦烦恼,全身心地融入到音乐之中;当我烦躁不安时,我便会又找到它,慢慢地,它就让我变得安静了。它是我倾诉烦恼的对象,是最能体谅我心的知心朋友!

有钢琴伴我成长,成长的岁月里歌声飞扬!

三、“天堂”之光

每天,校园里催人奋进的钟声,开始了我们新一天的学习。

我总爱一个人坐在那郁郁葱葱的玉兰下,面对着一池碧水,倾听着那“哗——哗——”的流水声,感受着那透心的凉意,默默地欣赏着冰心的散文。一阵风吹过,枫树上的叶子摇动着,一片枫叶落到了我的书上,我总是爱不释手,把它夹在书里……

在这里,我从一个懵懂的女孩,成长为一名能写出优美的文章、唱出美丽歌曲的小“才女”。听,这伴着我们的琅琅书声,欢声笑语,朝响夕鸣的古钟,又响起了……面对着教学楼上的几个大字,校训在耳边响起:“今天我以学校为荣,明天学校以我为荣”……

一束阳光照进了教室,我要拍拍翅膀,在成长的天空中展翅翱翔![亮点评析]

这是一篇字里行间渗透着浓浓真情的美文。最值得称道的是本文的剪接技巧。

1. 题记引领全文。

开头就像一个人的眉眼,顾盼流情,自然摄人心魄。设置题记,可以有这功效。在作文正文开头之前摘引一段简洁的名言、警句,或自拟一段精彩的言论,用以凸显全文的中心或引导读者理解文章。这种形式,称之为题记。本题记,短短的语句,美美的语言,浓浓的情感,深深的悬念,拨动人心弦,引人共鸣。

2. 小标题亮人眼眸。

小标题是文章起伏的波纹,是文章最简洁的神来之笔。读小标题,如同读文章的灵魂,可以让读者对文章内容一目了然,可以使文章结构鲜明夺人。“地狱之书”“炼狱之音”“天堂之光”,三个小标题化用了《神曲》三部曲,概括性强,独具匠心。小作者正是借助这三个小标题按照时间顺序将成长中的三个画面、三个侧面自然地组合在一起,表达了一个共同的主题。

悠悠运河边的悠悠运河边的 篇11

走访浙窑陶艺公园是在一个阳光温煦的秋日午后,整个园区显得静谧恬美,沿着石板小路,便可望见绿树掩映中的一群建筑物青瓦白墙,气脉相通,充满艺术韵味。通道之间摆放着老石臼、老榆木长凳,小狗慵懒地穿梭在其间。很难想象就在几天前这里人声鼎沸,热闹非凡,2010年杭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会场——浙窑国际陶艺·茶器邀请展、浙窑名家书画百壶展、浙窑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陶艺作品展等一一在此盛大开幕。

浙窑公园占地120余亩,设有浙窑美术馆、浙窑国际创作中心、浙窑陶艺沙龙、浙窑陶艺培训中心、浙窑陶艺精品馆,形成了一个具有旅游、教育、互动价值的城市公园。这里原本是杭州运河船舶修造厂,即百姓们所称的“石祥船坞”。园区的环境基本秉承了运河船坞原来的工业遗存面貌,俞家河与大运河从东南两方向交汇,河与建筑之间的绿色缓冲景观带,构筑了一条独特的黄金双水岸线,运河全景风光尽收眼底。在这些建筑物如今看似淡然的“表情”底下,却孕育并见证了杭城千年的辉煌。但时代变迁,曾修缮漕运船舶的石祥船坞也从历史热潮中隐退。于是带着浓厚时代印记和悠久文化内涵的老船坞,与创意文化产生了碰撞,由此产生灵感。于是两者有了一个默契的结合。创意文化,就是营造一种快乐工作、快乐创新的环境,让人时时处处享受到超越自我的境界。老船坞旧址留给浙窑的就是这么一个崭新的乐园:传统和现代可以毫无障碍地在这里融会,历史和文化沿着运河水悠悠地流淌,古朴与时尚被新锐艺术家们优雅地呈现。公园总策划司文阁说:“浙窑是美院的一群有陶艺梦的人打造出来的。”如今这里正是他们梦中的乐园。

艺术改变生活

找到司文阁先生的时候,他正在门口的一间办公室里跟人谈事情,留着山羊胡,戴了一顶黑色的运动鸭舌帽,一看就是个搞艺术的。他说最近为了准备展览,所以基本都在楼下办公。他原来的办公室在紧靠河边的二楼,可以说是杭州独一无二的:房间东侧的墙壁和脚下的地板都是玻璃,玻璃墙外面就是运河,玻璃地板下面是一个船坞,下雨的时候,运河水会顺着船坞流进来。身虽未动,心却已远。这一独特的办公环境也得益于园区的整体定位。关于浙窑为什么选择落户“运河船坞”这个问题,司文阁说这里是京杭大运河的终点,和远古的生活有着密切联系,和陶瓷最原始的日用属性是有某种共通性的:“京杭大运河本是‘水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丝绸、粮食、陶瓷都曾通过这里运输到各地,在这里创建浙窑别有寓意。”

如何把高品质的陶瓷带入寻常百姓人家,是浙窑人一直思索的问题。他们希望在这个具有先锋性和当代特色的学院派陶艺创意中心打造出具有文化气息和艺术含量的陶瓷日用品,从吃饭喝水开始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在家里摆上一款设计独特、赋有灵性的茶壶,弥漫着淡淡茶香,跟朋友畅谈幸福生活,这或许也是“生活品质之城”的杭州该有的景象。

那群隐居在运河边的人们

作为浙窑掌门人的司文阁,1988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工艺系环境艺术专业,从事城市公共艺术设计、策划20年。现任中国美术学院美术中心、浙窑陶艺公园总策划。除他本人外,浙窑艺术总监、中国美院教务长刘正,浙窑艺术副总监、中国美院公共艺术学院副院长周武教授等国内著名陶艺家。他们都有着各自的执着追求,却因陶艺而走到了一起。“艺术应该是没有边界的。”问及为什么从建设筑设计、城市雕塑转到陶艺,司文阁说:“我个人觉得陶艺表现力比较强,在大美术的概念上是一个各种艺术形式可以跨界自由发挥的一个领域,往往会出现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他最近正在创作太湖石、荷莲系列作品,在展厅中也已经陈列了不少这个系列的作品。他指着其中的一个作品笑着说:“这个还是我喝醉的时候画的呢。”

除了名家之外,创意园里面还住着一群被称为“玩泥巴的孩子”。他们绝大多数来自中国美院,都是80后的年轻人,甚至有两位来自日本和韩国。走进这个旧厂房改造的工作室,满屋子都是正在制作或者已经完成的陶瓷作品。几个年轻人在一个角落里探讨着什么,因为同属80后,所以我们的谈话很随意也很轻松。“我们做的是纯粹的陶瓷,因为我们在其中融入了很多对于中国传统艺术的传承、对现代生活的体验以及对当代艺术的思考。”今年刚从美院硕士毕业的贺博文与我说这话的时候,我能感受到一份发自内心的诚挚。

岁月的果果 篇12

你昨日的我

转身再见

没有声息

没有留恋

默默的远去

你知道

我仍在注视

我知道

你带走过去

在再见的字眼里

我们可以再见

人生就是生日的叠加

年轮与光阴

光阴与珍藏

是叠加又是递减

一路的人生

必留下印迹

一路的人生

不必太刻意

只因为生命就在那里

我更愿意

牵住生日的手

去走未完的路

我更愿意

牵住时光的手

去延续更美好

我更愿意

与情谊牵着手

做个伴好还乡

尽管白了鬓角

尽管深了皱纹

然而我们的人生

只能是这样

当我们面对生命

没事理由去叹息

只是转身的过去

而我们并不孤寂

因为生日快乐

上一篇:电力企业人性化管理下一篇:杂交稻机械化育秧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