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螺旋分级机

2024-07-19

双螺旋分级机(共4篇)

双螺旋分级机 篇1

1 双螺旋分级机概述

矿物资源是人们生活中使用的主要资源之一, 在矿物的分流和筛选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工具就是分级机。分级机又根据用途的不同分为以下四种类型:高堰式单螺旋和双螺旋、沉没式单螺旋和双螺旋。这几种分级机是目前市场上应用最广泛的, 尤其是双螺旋分级机, 它们与球磨机配成闭路循环广泛应用于选矿厂的分流矿沙工作中, 或用在重力选矿厂中来分级矿砂和细泥, 及金属选矿流程中对矿浆进行粒度分级, 及洗矿作业中的脱泥、脱水等作业。利用这些分级机有效的降低了工作难度和工作量, 其结构又十分紧密, 因此能保证其工作的可靠性, 操作也十分方便。

2 双螺旋分级机底部轴承体出现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2.1 双螺旋分级机底部轴承体的问题

轴承体是双螺旋分级机的重要组成部分, 双螺旋分级机主要应用于选矿, 因此它的底部轴承体在作业的时候一直浸泡在矿浆里。它又是旋转部件, 在工作的时候会一直保持旋转的状态, 矿浆具有很强的流动性, 很容易就随着分级机的旋转而进入其底部轴承体。而矿浆具有一定的温度, 一旦进入底部轴承体, 就会对轴承、密封件及机轴造成锈蚀和磨损等损害, 久而久之, 就会使轴承体损坏, 需要重新更换。由于分级机底部轴承体结构的复杂性, 其更换工作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作, 操作十分麻烦, 同时这种频繁的更换不仅影响分级机的性能, 也造成了重大的资源浪费。据调查统计, 一般情况下, 一套分级机底部轴承体的平均使用周期大约为一个月, 使用时间最长的为两个月, 而使用时间短的只有半个月。而在使用的过程中, 还需要操作人员经常为轴承体注入黄油, 每次注入的黄油数量为3kg~5kg, 以保证轴承体的密封性和润滑。轴承体的维护与更换在生产成本中占据了一大部分比例, 不利于成本控制。

2.2 双螺旋分级机底部轴承体的问题原因分析

通过多次现场调查发现, 双螺旋分级机在矿浆中工作的时候, 其底部轴承体的轴和密封迷宫室之间会浸入部分的矿浆, 这些矿浆促使了轴和密封迷宫室不断的反复摩擦, 在一段时间之后, 密封迷宫由于摩擦发生了热胀冷缩, 从而其内径逐渐变大, 而轴的外径在不断的变小, 慢慢的两者之间就出现了缝隙。矿浆会沿着这个缝隙从迷宫室流进轴承, 轴承在工作的时候就会与矿浆发生摩擦造成磨损, 最终使整个轴承体受到损坏, 从而要更换底部轴承体。

3 双螺旋分级机底部轴承体问题的改进策略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 导致底部轴承体损坏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分级机底部浸入矿物中有矿浆流入, 因此对双螺旋分级机底部轴承体的改进主要是对密封迷宫室、轴承等部件的改进。可以将原来的压盖、轴承座、密封迷宫室和轴承直接去掉, 换做用胶木制成的轴套、轴承座, 考虑到胶木轴套比较软, 因此可以做一个钢板焊接的轴承套增强胶木轴套的强度。在轴的改进上, 可以利用旧轴进行加工改造, 将其最大直径变小, 并将原来装轴承的地方装上胶木轴套。这样不仅可以有效的节约原材料, 也降低了工作量和加工费用。

4 双螺旋分级机底部轴承体改进后的效果测试

1) 将双螺旋分级机底部轴承体改进完成之后要对其进行效果测试。通过半年时间的测试之后发现, 通过对其轴承的更换和相关改进有效的提高了双螺旋分级机底部轴承体的使用效果。首先, 它减少了矿浆在密封室和轴之间的摩擦, 减少了底部轴承受到的损坏, 降低了轴承体的更换频率。通过半年时间的统计, 轴承体在原来的时候是一个月左右换一次, 而通过改进以后, 轴承体不会再因为矿浆摩擦而导致损坏需要更换, 改进以后将其摩擦转换到轴套上来了, 只需要在三至六个月左右对轴套进行更换就可以了。

2) 减少了操作人员和维修人员的工作量, 在改进之前, 每一个月左右要对轴承体进行更换, 每一次更换都需要三四个操作人员或维修人员一天的时间。不仅耽误了正常作业, 也为维修人员增加了工作量。通过改进之后, 不再需要更换轴承体, 只需要三个月左右对轴套进行更换就可以了。而轴套的制作是根据胶木板的厚度现场设计组装, 在更换的时候只需将它敲打出来更换一个新的进行加固一下就可以了。轴套的组装或更换只需要两个人就可以完成, 如果是组装只需要半个小时, 如果是更换, 其操作时间不会超过二十分钟。通过, 改进之后, 也没有出现过被迫停车的情况, 更换时间可以安排在计划性检修时间里, 提高了磨矿系统的工作效率和设备的运转率。

3) 减少了维护环节。在原来的使用中需要操作人员每周对底部轴承体添加3~5kg黄油, 不仅耗费大量的资源, 也为操作人员带来了很多不必要的工作。经过改进, 轴承换成了胶木轴套, 就可以省下添加黄油这一步骤了, 不仅节约了人力、财力和物力, 还降低员工的劳动强度, 减少了生产的成本, 提高了设备运转效率。

5 结束语

本文主要对双螺旋分级机、分级机底部轴承体出现的问题和原因、改进方法和测试效果进行了简单的分析讨论, 由试验结果可知, 本文所述的改进方法非常有效, 可以在人力、财力、物力和时间上节约很大一部分。目前, 很多的厂家也纷纷采用这一改进方式对双螺旋分级机底部轴承体进行改进, 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虽然在改进上投入了一定的财力和时间, 但从其收益来看, 其改进是很有价值的。

参考文献

[1]唐新民, 王维君, 茆峰, 童祯, 廖安生.天马山矿格子球磨机的节能改造[J].中国非金属矿工业导刊, 2010, 01:46-48+61

[2]王书礼, 崔学奇, 王磊, 王霄鹏, 锁军.新型柱式平底旋流器替代螺旋分级机的应用实践[A].中国采选技术十年回顾与展望[C].:, 2012:2

[3]吴照银, 唐新民, 王维君, 茆峰.天马山矿2台格子型球磨机的节能改造[J].矿山机械, 2010, 08:73-75

[4]朱岳新.双螺旋分级机底部轴承体的改进[J].新疆有色金属, 2010, 03:64+66

[5]罗云峰, 苏辉财.新型螺旋分级机内置滚动式下轴承部的研制与应用[J].矿山机械, 2010, 24:90-91

影响螺旋分级机工艺效果的因素 篇2

机械分级机除主要作为磨矿的辅助设备进行预先分级和检查分级外, 有时也用于对含黏土矿石进行洗矿以及对矿浆进行脱泥、脱水。根据运输沉砂机构的形式不同, 机械分组机可分为螺旋分级机、耙式分组机和浮槽分组机等。其中螺旋分级机构造简单, 操作方便, 分级槽具有较大的倾斜角度, 便于同磨矿机作自流连接, 故应用较普遍。其他形式的分级机虽然在我国仍有使用, 但已基本停止制造。

螺旋分级机的外形是一个矩形斜槽, 槽底倾角为12°-18.5°, 底部呈半圆形。槽内安装有1或2个纵长的轴, 沿轴长连续地安置螺旋形叶片。借上端传动机构带动螺旋轴旋转。如为双螺旋, 从上部来看螺旋叶片均是向外转动。矿浆由槽的旁侧给入。在槽的下部形成沉降分级面。粗颗粒沉到槽底然后被螺旋推向上方排出, 在运输过程中并进行脱水。末及沉降的细颗粒被表层矿浆流携带经溢流堰排出。分级过程与在分泥斗中基本相同。在分级槽下端有一个框架。框架的上部横梁设有提升装置, 用以调节螺旋叶片距槽底的距离, 并在停车时将螺旋轴拾起, 以防止矿砂沉积埋住螺旋叶片。

螺旋分级机按分级液面的高低又可分为高堰式和浸入式 (或称沉没式) 两种。高堰式分级机的溢流堰高于下端螺旋轴的中心, 而低于螺旋叶片的上缘。分级液面的长度不大, 液面可直接感受到螺旋叶片上的搅动作用, 故适于粗粒级分级使用, 分级粒度多在0.15M以上。浸入式分级机的下端螺旋叶片完全浸入在液面以下, 分级面积大而又平稳, 适于细粒级分组, 分级粒度在0.15M以下, 它的溢流生产率较高。此外还有一种低堰式螺旋分级机, 其分级液面低于下端螺旋轴承, 液面很小, 搅动作用大, 主要用于含泥矿石的沉矿。

影响螺旋分级机工艺效果的因素很多, 基本可分为设备结构因素、矿石性质因素和操作条件因素三个方面。

在设备结构因素方面, 槽内分级面积的大小是影响分级机处理量和分级粒度的决定性因素。增大槽的宽度, 提高溢流堰高度或减小倾角, 均可使分级面积增大。分级槽的宽度取决于运送返砂的螺旋直径 (即分级机规格) , 并比螺旋直径大100-200mm。槽底倾角主要决定于返砂的必要提升高度, 并以矿砂不过分地下滑为限度。在生产中能够改变的结构参数主要是溢流堰高度, 但该项因素在生产初期一经确定, 平时也很少变动。溢流堰高度习惯上指从螺旋轴中心线到溢流堰顶端的斜高, 对于高堰式分级机为400-800mm, 对于浸入式分组机为930-2000mm。

螺旋的转速影响到液面的搅动程度和运输返砂的能力。转数与螺旋直径有关, 在1.5-10r/min范围内。矿石性质对分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矿石密度、粒度组成和含泥量三个方面。矿石密度几乎正比地影响于按重量计的分级机生产能力;给矿粒度组成和含泥量的影响主要反映在矿浆黏度上。黏度增大, 矿粒沉降速度减小, 处理能力和分级的精确性均降低。所以在给矿中含泥多时, 即需预先脱泥。但是在机械分级机的给料中含有少量矿泥并无妨害, 有时反而是有利的。

在浮选厂向磨矿循环中添加的药剂和由回水带来的药剂对分级过程甚至磨矿作业均有影响。起分散作用的药剂和起凝聚作用的药剂会使颗粒的沉降速度有很大差异。这个问题在实际工作中常被忽视, 但是它的影响却是颇大的。

分级机在操作中的主要调节因素是给矿浓度。浓度不仅影响到分级粒度, 而且影响到该粒度下的处理能力。在某一临界容积浓度下, 沉淀量达到最大值, 对应于该值的重量浓度称为临界浓度。在临界浓度下分级机的处理量达到最大。临界浓度随矿石的密度和含泥量而变, 并与规定的分组粒度有关。矿石密度愈高, 按重量计的临界浓度亦愈高。但含泥量增加, 临界浓度将降低。分级粒度对临界浓度的影响与含泥量相同, 即随着分级粒度的降低, 临界浓度减小。

实际生产中固定给矿浓度, 则溢流浓度随之亦不变, 分级产物的粒度也因而少变。与磨矿机组成闭路工作的分级机, 磨矿产物进入分级机之前必须由恒压水池补加定量的水, 以保证给矿浓度为适宜值。

实践中基于下步选别作业对浓度的要求, 分级机的给矿浓度常比临界浓度为高。此时若再增加给入的水量, 仍可使溢流粒度变细, 相应地沉砂量增加。但是分级机本身毕竟不能制造细粒级, 随着循环的返砂量增大, 进入分级机的矿量又复增多, 于是给矿浓度随之增大, 溢流粒度又恢复变粗。归根结底, 这是由于分级粒度要由磨矿机的细级别生成量决定。分级机的溢流产物即是磨矿的最终产物。分级机的功能只在于及时分离出合格的粒级, 减少过磨, 并为磨矿机提供适当的高浓度返砂, 借以提高磨矿效率。所以对机械分级机工作条件的选择既要服从选别作业的要求, 又要考虑为磨矿机充分服务。

在实际工作中的注意事项有:螺旋分级机叶片磨损:叶片磨损后, 相对于返砂量减小, 造成磨矿细度变粗, 另外, 若叶片磨损厉害, 将影响分级机寿命, 所以在工作中及时检查叶片磨损情况, 及时更换磨损叶片。球磨机转速、分级机转速、分级机叶轮间距:在球磨机购买时已定, 注意在购买时查看咨询。

摘要:在选矿厂用于同磨矿机组成闭路工作的分级机, 需要有提升运输沉砂的机构, 因此这类分级机被称为机械分级机, 其实分级过程仍是借颗粒的沉降速度不同进行的。

关键词:螺旋分级机,工艺效果,因素

参考文献

双螺旋分级机 篇3

资料与方法

2012年7月-2013年4月收治急性胰腺炎患者57例, 男40例, 女17例, 年龄19~67岁, 年龄均值42.62岁。57例患者中, 轻型急性胰腺炎46例, 重型11例。患者在入院诊断检查期间出现了恶心、呕吐、黄疸、发热以及上腹部剧痛或绞痛等临床表现, 血、尿淀粉酶均出现了升高的趋势。此外, 在57例急性胰腺炎患者中, 43例患者有胆囊炎和胆结石等相关病史, 5例经手术之后证实其病症。所有患者在经过了手术和临床综合治疗之后, 以上不适症状全部消失, 各项体征指标基本恢复正常水平, 大部分痊愈出院。

CT检查方法:在进行CT检查30分钟之前, 要求患者口服2%的泛影葡胺300ml, 在进行扫描之前再继续口服300ml同等浓度的造影剂。通过螺旋CT“平扫+部分动态增强”的方法, 对自膈顶起向下至胰腺各部视病灶情况进行扫描显示。静脉注射之后的25~30秒进行动态增强扫描, 专门对胰腺进行扫描, 直到各部显示为止。

CT分级法:依照急性胰腺炎炎症的扩散程度和CT平扫的结果, 将CT分为以下等级。 (1) A级:胰腺显示正常; (2) B级:胰腺局限性或弥漫性肿大不规则、密度不均、胰管扩张、局限性积液等; (3) C级:炎症侵犯至胰周; (4) D级:胰周有单发性积液区; (5) E级:有2个或多个积液区或积气区。此外, 临床严重征象、并发症率等都与CT分级直接相关[3]。

结果

入院时多层螺旋CT检查结果:入院时57例患者的多层螺旋CT扫描结构都显示不同程度的胰腺肿胀。胰腺显示正常7例, 胰腺局限性或弥漫性肿大不规则、密度不均、胰管扩张、局限性积液10例, 炎症侵犯至胰周14例, 胰周有单发性积液区20例, 出现2个或多个积液区或积气区6例。

治疗过程中多层螺旋CT表现:在复查中多层螺旋CT显示出了如下的结果:胰腺水肿减轻或者体积缩小23例, 恢复到了正常的水平12例, 胰腺坏死或出血灶吸收11例, 蜂窝织炎减轻9例, 胰周积液减少或消失23例。共49例痊愈出院。

57例急性胰腺炎患者的CT分型及临床预后:57例AP患者临床预后和CT分级及增强CT胰腺出血坏死分型的关系, 见表1。

并发症:急性胰腺炎具有如下并发症: (1) 胰腺内或者胰腺外积液是常见并发症, 其形态并不规则, 会出现浸润现象, 腔壁模糊。 (2) 胰腺坏死也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该病症能够通过增强CT扫描后检出, 如果病变无强化可以作出诊断, 准确率达到90%以上[3]。当然, 胰腺坏死的延迟发生是可能的, 而CT此时可能会低估坏死的程度。 (3) 假性囊肿的边界十分清楚, 一般会在急性胰腺炎发病的4周或者更长的时间之后发生。

讨论

通过本文的临床分析可知, 螺旋CT (尤其是16层螺旋CT) 的优势十分明显, 在快速扫描和薄层采集等方面能够较好的对急性胰腺炎病症做出准确的诊断, 不但能够显示单纯胰腺实质水肿和胰腺周围少量渗出等, 还可以显示较大范围内的蜂窝织炎、液体积聚、出血以及并发症等[4]。急性胰腺炎是病情恶化需手术的指征, 当临床难以确定其感染程度时, 螺旋CT扫描能够清晰的显示腹腔内渗出液的CT值。

相关研究发现, 对于急性胰腺炎来说, 胰腺水肿时可能出现血管扩张、出血等情况, 会导致在动脉期强化不明显, 而静脉期强化明显等。所以, 使用螺旋CT进行双期扫描不但能够全面的显示胰腺本身与胰周情况, 尤其对平扫时无法显示的小低密度坏死区能够做出准确的诊断[5]。此外, 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还能够及时发现胰腺炎并发症, 这对指导临床具有积极的意义, 能够有效地提高急性胰腺炎的治愈率。

尽管螺旋CT在诊断急性胰腺炎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 由于多种因素的限制, 该诊断方法还 (上接第109页) 存在着一定的局限, 需要在鉴别诊断胰内积液、坏死等方面做出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石永久, 莫华梅, 曲震, 等.多层螺旋CT对急性胰腺炎的临床应用[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09, (10) :140-141.

[2] 梁赞浩.急性胰腺炎螺旋CT的临床诊断价值[J].医学信息, 2011, (2) :885-886.

[3] 刘德樟, 周小忠, 莫小锋, 等.多层螺旋CT动态检查在重症急性胰腺炎诊断和治疗中的价值[J].广西医学, 2013, (3) :340-341.

[4] 敖登其木格, 立新.多层螺旋CT在急性胰腺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0, 3 (2) :220-221.

双螺旋分级机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6月~2015年6月在我院进行诊治的53例肝硬化患者作为观察组, 均经过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得以确诊, 将肝癌合并门静脉癌、心脏病患者排除。其中, 男33例, 女20例。年龄23~74 (45.08±3.76) 岁。Child-Pugh分级:A级者23例, B级者16例, C级者14例。同时, 选择同期体检的53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 其中, 男31例, 女22例。年龄25~77 (44.79±4.08) 岁。两组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通过统计学处理, 差异无显著性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选择飞利浦64排CT实施肝脏CT灌注扫描、增强扫描, 并且由AW 4.5工作站进行图像及数据后处理。检查前准备与常规CT增强扫描的准确相一致, 扫描前5min, 患者需饮用500 ml的清水, 以便充盈胃部、十二指肠。全部患者选择仰卧位, 检查前对患者实施呼吸方式的培训[2], 指导患者进行胸式平静呼吸, 降低因为患者呼吸运动对图像产生的伪影, 应用腹带加压, 对腹式呼吸进行抑制。然后, 实施肝脏平扫、灌注成像、增强扫描, 扫描的范围由膈顶逐渐至肝下缘。选择第一肝门邻近四层为靶层, 厚度为5.0 mm。在平扫检查的基础上, 选择肝脏最大面积层面、门静脉、腹主动脉进行灌注扫描, 选用碘普罗胺作为对比剂, 浓度为370mg I/ml, 通过自动高压注射器经肘前静脉迅速注入, 速度为6.0 ml/s, 延迟时间为8.0 s, 先实施电影模式连续扫描50s, 获得200幅5.0 mm的图像。在灌注扫描完成5min后, 以4.0 ml/s的速度追加8.0 ml的对比剂, 再实施II期增强扫描。共扫描110 s, 获得280幅5.0 mm的图像, 然后重建140幅10 mm图像。把CT原始扫描数据传送至AW 4.5工作站实施数据处理。分别在脾脏、肝实质、门静脉以及肝动脉上选择感兴趣区 (英简ROI) , 通过肝肿瘤灌注模式, 门静脉、主动脉选择圆形感兴趣区[3], 以免容积效应, 应注意避开大血管的边缘。在靶层面的肝右叶、左外叶、左内叶选取三个ROI, 检测后取平均值。应用灌注软件能自动计算获得时密曲线 (英简TDC) 及各灌注参数值。

1.3 统计学分析

通过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对比分析, 对于计量资料, 应用 (±s) 表示, 并使用配对样本t进行检验;对于计数资料, 则用百分比 (%) 表示, 然后利用χ2进行检验。当P值<0.05时, 说明试验结果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正常肝脏

HAP灌注图、肝硬化肝脏HAP灌注图, 见图1、图2。

2.2 不同肝硬化程度的血流灌注参数情况

观察组患者的HAP、HPI明显高于对照组;PVP、THBF明显低于对照组, 并且, 肝硬化不同分级之间也存在明显差异, P<0.05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3 CT形态学分级与C-P分级的相关性分析

CT形态分级与Chid-Pugh分级呈正相关性, 相关系数r=0.928, P<0.05。见表2。

3 讨论

64层螺旋CT灌注成像能把组织的形态及功能进行结合, 体现器官的血流动力学改变, 其优势在于能够达到同时检测肝静脉、门静脉的血流灌注情况[4], 同时具有无创性, 极大程度的提高了患者的检查耐受性, 以利于临床评价肝脏病变的程度。64层螺旋CT灌注成像的作用原理是输注对比剂后, 对选择的层面实施同层动态扫描, 结合对比剂在不同器官内的浓度改变, 计算获得血流灌注的情况, 具有直观性强、准确性好、清晰度高等特点[5]。本次试验中, 观察组肝硬化患者的HAP明显高于对照组健康者;THBF、PVP明显低于对照组。与此同时, 不同分级患者中, A级肝硬化患者的THBF显著高于B级、C级。A级、B级、C级肝硬化患者的PVP逐级降低, 说明肝脏的血流灌注量与肝硬化的严重程度具有紧密的联系。Child-Pugh分级与CT形态学改变的肝硬化分级进行相关性分析显示, CT形态学分级与Child-Pugh分级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 (r=0.928, P<0.05) , 说明CT灌注的各项参数值既能够体现肝硬化的程度分级, 并且还可以有效评价患者肝脏的储备功能。

总之, 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能够有效评价肝硬化的严重程度, 在临床中的推广、应用价值较高。

参考文献

[1]王彩红, 苏丹柯, 刘剑仑, 等.多层螺旋CT灌注对肝癌病人肝硬化分级及肝储备功能评价的研究[J].实用放射杂志, 2012, 24 (2) :197-198.

[2]栗凤霞, 王俊平.64层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在早期肝硬化中的诊断价值研究[J].中国药物与临床, 2011, 11 (4) :397-398.

[3]邹彪, 孟令平, 吴强, 等.MR扩散加权成像和CT灌注成像对肝硬化分级诊断的探讨[J].实用放射学杂志, 2013, 29 (6) :933-936.

[4]李贤华, 莫华梅, 郭培秀.肝脏CT灌注成像与肝硬化程度的关系[J].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10, 8 (3) :203-205.

上一篇:网络编码:多媒体传输下一篇:高校教育培养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