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学习反思

2024-10-25

新课标学习反思(共12篇)

新课标学习反思 篇1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以现实性的题材、有趣的数学活动、精美的情景图等多样化的表现形式时刻提醒每位数学教师要改变原有的教学思想, 打破旧的教学方式, 树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发展为主线的教学观, 真正把课堂变为学堂。如何把握新课标, 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是每位数学教师的教学中面临的首要问题。下面谈谈我在课前钻研挖掘教材的几点做法和体会。

一、挖掘充实现实题材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在内容的安排上既体现现实性, 又具有灵活性, 很多题材都是学生听过、见过或经历过的事物, 这些题材不但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励学生用积极主动的态度投入到数学知识内容的学习活动中去, 同时还能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价值。如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6和7的基数含义。这一题才来源于学生现实的学校生活, 能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6和7在现实中的真实存在。教学中对这类题材我们要深入挖掘, 最大限度地用足、用够这一有效教学资源。但是, 由于地区和城乡差异, 任何一套教材都不可能保证所有的题材都能适合所有学生的生活经验, 这就要求我们结合本班实际, 对教科书中的题材进行灵活处理, 选择与本班学生现实生活联系紧密的题材来组织教学。例如西师版《数学》第三册教材74页例1是以蓝球为题材, 让学生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这一题材对于边远贫困村小的学生来说, 因所需蓝球数量太多而在教学中无法演示和操作, 教学中可以改为以分乒乓球为题材, 既便于学生操作又经济实惠, 同样能得到教材编排所期望达到的教学效果。

二、挖掘知识形成过程

现代教学论认为, 数学知识的学习不仅仅是知道一个简单的结果, 更重要的是一个探索发现的再创造过程。新课标教材中的情景图、例题中大多蕴含着某个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 在教学中充分挖掘这些教学资源, 使教材中的信息由储存状态变为输出状态, 充分展现出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让学生在数学知识的发现、创造过程中理解掌握数学知识, 是实现过程与方法课程目标的必由途径。如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在“100以内的认识”的编排上, 先引导学生结合主题图整体感知100有多大, 接着学习数数、数的组成、读数、写数, 然后探索100以内数的顺序, 比较数的大小, 最后试着用语言描述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在教学时, 我们就要把以上100以内数概念的形成过程挖掘并充分展现出来, 让学生亲身经历这一过程, 使其在100以内数概念形成过程中逐步建立起100以内数的数感。

三、挖掘教与学的方式

新课标教材十分注意通过教材内容的呈现和展开形式去引导学习方式和教师教的方式, 努力让学生采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学习数学,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一方面教材以情景图、对话框、文字描述等形式凸显问题的探索性, 题材的丰富性和呈现多样性, 提示学生自主选择有用信息去开展相应的学习活动。如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63页15题, 以两个小朋友的对话和玩扑克的动作信息告诉了一个巩固9以内加减法口算的游戏活动方式。另一方面教材为学生设置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情景。如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在“8、9的加减法”情景图中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合作交流探索“一图四式”的学习方式。挖掘这些教与学的活动方式, 有助于教学过程活动化, 使数学教学变得活泼、生动, 提高学生参与兴趣和学习效率, 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

四、挖掘渗透孕伏内容

为促进三维目标的实现, 新课标教材在编排上除了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外, 还采用逐步渗透与孕伏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数学思想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文化素养。一是有步聚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解问题的能力。如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数学广角”单元中, 安排渗透了简单的运筹思想。二是提供丰富的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素材, 如人教版一年级级上册67页第2题插图以火箭发射的倒计时巩固10以内数的数序, 给教师提供了对学生进行爱科学、爱祖国, 培养民族自毫感教育的富有时代感的素材。三是以丰富多样的形式编排一些有关数学的史料, 渗透数学文化的思想教育, 丰富学生对数学发展的整体认识, 培养学生探索数学、学习数学的兴趣与欲望。四是把数学知识分散编排提前孕伏。如人教版《数学》从一年级起在数的认识中以象形统计图、比多少、表格填数等方式孕伏统计与概率知识。这些孕伏与渗透的内容需要在教学前分析挖掘, 使其成为发展性目标达成的有效资源, 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中课程资源的育人功能。

总之, 在新课标教材的再开发过程中, 要以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新课和理念为指导, 全面系统地分析处理, 缩小自己在认识上与课程标准要求之间的差距, 切实转变教学方式, 努力达成全面、和谐发展的育人目标。

摘要:教材是“范例”是新课程观的重要理念。如何在教学实践中把握新课标教材, 创造性地使用这一“范例”性的课程资源是每一位步入课改实践的数学教师所面临的首要问题。本文试从课前如何钻研挖掘教材的角度谈谈对新课标教材使用实践的四点做法和体会。

关键词:新课标,教材,挖掘

新课标学习反思 篇2

------暑假新课程教材培训心得

韩花英

暑期赴兰州参加了为期五天的甘肃省高中英语新课改培训,受益匪浅。结合平时的教学情况,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和反思。

新课程改革,倡导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强调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倡导建设性学习,注重科学探究的学习,关注体验性学习,提倡交流与合作、自主创新学习。课程改革的成败关键在于教师,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实施者,作为教师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学习新课程改革理论,更新教学观念,迎接新课改的挑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不断学习,不断地更新个人的知识体系,要时刻做好学习和接受新知识的心理准备。

一、“自主学习”方式的实践途径与策略 1.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

教师要确立为“学”而“教”的指导思想。要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教师要把以“教”为重心逐渐转移到以“学”为重心,并做好教与学的最佳结合。以“学”为重心,并不是排斥“教”,也不是不要教师的系统讲授。以“学”为重心,其基本精神就是使学生爱学习,学会学习,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充分体现他们是学习的主体,而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培养。学生的认知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由不知到知的矛盾转化过程,教师要根据教学任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促成矛盾转化,从而使学生较快地实现学习上的飞跃。所以我们应该做到“学”是在“教”之下的学,“教”是为“学”而教。

2.教学要归还学生的主动权,拓展学生发展的空间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因此学习的主动权应掌握在学生手中。然而,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宰,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真正落实,这是当前英语教学中师生关系最突出的问题。要优化英语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必须坚持活化教师主导作用和强化学生主体地位的辩证统一,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做到以下几点:①把问的权利还给学生。要彻底改变单纯教师“问”、学生“答”的现状,把课堂变成学生“问”的天堂。②把读的时间还给学生。课堂45分钟,教师讲得多,无疑就挤占了学生的时间,把时间还给学生就是让学生多读,在读中发现问题,学到知识。③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教师的精讲是必要的,但学生表达自己的认识、情感的交流更重要。要更多地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机会。④把练的安排纳入课堂。培养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自觉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探

究创新的能力。

3.精心设计主体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英语教学的实质是交际,是通过活动表现的。活动是更新教学观念,开创英语教学新局面的一个重要支撑点。活动是转变学习方式的关键。课堂教学中主体作用的发挥更是通过学生参与主体活动实现的,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主体活动。

4.重视体验活动,促进内化形成

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向学生提供体验活动。向学生提供体验活动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是对参与活动的体验,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主体参与活动能力。二是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每个学生都具有一定的创造潜能,思维活跃,常会产生知识迁移和突发奇想。不论是发散思维,还是直觉思维,或是灵感,教师都要注意引导和保护,努力发掘学生的闪光点,进行激励性评价,让学生在主动参与过程中体验成功。成功的体验会给学生带来愉悦,带来自信,带来进一步学习的愿望。

二、真正实现“学生为主体”

教学过程应变为师生互相交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变“以教为主”为“以学为主”,学生是主体,教师应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帮助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教学单靠教师的传授是远远不够的。只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来掌握英语知识技能的比重,必须随着学段的提高而增加。这对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也是必要的。

要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 我们应该做到:

1.自主性。学生能够按自己的方式学习英语知识,体会运用英语知识与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意义,成为自主学习的探索者。

2.民主性。在“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关系是民主的、和谐的,教师主要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学生能发表自己的见解,同学之间、师生之间互相讨论,学生的个性可得到充分的发展。

3.差异性。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开展“自主学习”教学的重要体现。这就要求教师要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特长,培养每一个学生的成就感,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

4.过程性。“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特别重视学生学习和探索的过程,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

5.创新性。“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中,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自我,具鲜明的个性特征。教师注重向学生传授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创新学习的精神,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善于发现,勤于探究;既能求同,更能求异,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创造性人才。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是实施新课程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环节。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目前学生总是被动、单一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教师的自身素质

新课标要求,高中英语教师一定要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要具有过硬的业务知识,只有这样,才能硬碰硬,才能胜任新课标的课程改革,才能满足其需求。教师务必要更新观念,不断创新,不断尝试,时刻以全新的面貌面对学生,进而时刻引导学生不断求知、求新,不断进步,更好地完成学业,同时不断丰富各方面的知识,储备各种能量,真正适应新时代要求。

英语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创设各种情景,鼓励学生大胆地使用英语,对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失误和错误采取宽容的态度;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直接交流的机会,以及充分表现自我发展的一个空间;鼓励学生通过体验、实践、合作、探索等方式,发展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创造条件让学生能够探究他们自己的一些问题,并自主解决问题。

四、平时要时时关注学生情感,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

学生只有对英语及其文化有积极的情态,才能保持英语学习的动力并取得成绩,刻板的情态,不仅会影响英语学习的效果,还会影响其它发展,情态是学好英语的重要因素,因此,努力创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空间,做到:尊重每个学生,积极鼓励他们在学习中的尝试,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积极性;把英语教学与情态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各种合作学习的活动,促进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体验成就感,发展合作精神;关注学习有困难或性格内向的学生,尽可能为他们创造语言的机会;建立融洽、民主的师生交流渠道,经常和学生一起反思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互相鼓励和帮助,做到教学相长。

新课改要求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让他们在学习和适应的过程中逐步学习老师应做到:最大限度地理解、宽容学生,善待学生。

在新《英语课程标准》实施的形势下,把学生当作平等的人,自由的人,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潜力把学习搞好,与学生能够民主平等的进行沟通,善用“表扬”激励鼓舞学生。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把学生当作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以心灵感受心灵。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向学生学习,与学生一起成长,才能真正做到教学相长;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以对学生充分尊重和信任为前提,对学生的严应当是严中有爱,严中有章,严而有信,严而有度。

五、实施新课改存在的几个问题

1.课堂调控不当。良好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并畅所欲言,这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条件。但许多教师却忽略了这一前提,只顾自己滔滔不绝地讲,结果使学生沉默寡言,就算有一两个“尖子”学生跃跃欲试,也是教师和一两个学生在演戏,而大多数学生则成了台下的观众。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决不仅仅指一两个学生,而应尽量使每个学生都“动”起来。在大多数学生无动于衷、思维处于抑制状态的情况下,怎么能谈得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

2.目标导向不强。有的课堂,气氛非常热烈,大家都抢着发言。但学生所讨论的问题,大多数是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无关的,甚至全是些无关紧要的问题。这样的课堂教学热闹非凡,但漫无边际,费时低效。原因是教师忽视了教学的目标导向,忽视了自身的主导作用,片面地认为只要学生发言积极,就是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3.面向全体不够。现在有不少课堂教学出现这样的现象:教师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而主体作用发挥得好的学生恰恰是接受能力较快,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他们往往能提出一些比较新的见解和主张,教师却误以为自己引导得法,就跟着这些“主体作用”发挥得好的学生“走”,而中等生和相对比较差的学生则丧失了“发挥”的机会。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教师没有遵循大多数学生的认知规律,违背了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限制了大多数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4.教法优化不足。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有的教师严重忽视了自身的主导作用,使处于重要地位的教师主导作用发挥不当。在一堂课的教学中,从大的环节看,是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学情来设计和安排的,但每个环节的具体教学过程,教师仍采用灌输、填鸭式的一问一答的机械模式,牵着学生跟着自己的学案走,不容有半点变化。这显然不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这是因为教师的教学方法单

一、落后而造成的。

5.学法指导不力。“教是为了不教”,“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教会学生学会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但有的教师只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却忽视了学习方法的指导。学生的学习实际上仍然处于被动状态,依赖性强,离开了教师,还是不会学习,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制约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总之,学生的发展是英语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以人为本”是“课标”的核心理念。英语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要掌握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教师不只是知识的载体、知识的来源,也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讲解者,教学不能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要相信学生自己能构建知识,成为学生构建知识的引路者、指导者和帮助者。应利用英语自身的魅力着力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宽敞的学习空间,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参与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在自主学习活动中真正的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导。”

(本文作者系庆阳六中英语教研组组长,中学一级英语教师)

师生教与学策略的改变。1.知识上的要求:07年我从高三下到高一,没有能够很快进入高一教师角色的转变,加上对牛津教材的生疏,因而在教学方法上太多的关注知识的传授,系统的整理;09年我对牛津教材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结合高一学生特点,在教学方法上做了一些改变:注重基础知识,简单知识的传授,所学内容与初中内容相结合;清楚了解学生所学知识多为第一次接触,因此要反复记忆,放慢速度;新单词学习方面,每次给学生布置少量单词,降低背诵难度,让大部分学生能够获得成功;练习,考试限难限量,保证同学们在过程中有成就感,并能落到实处;2.课堂模式的改变:“课堂上要关注学生的学,而不应只注重教师的教”,“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些说法已经喊了多年,但并未完全落到实处,很多教师仍然延续着传统的教师认真讲,学生认真听的旧模式。这种旧有模式很大程度限制了学生的学习效率,降低了课堂效率。比较可行的一种就是采取小组合作。原因有二:1.小组合作学习是有理论依据并经过实践论证的。有时,吵吵闹闹的课堂恰恰不会使那些容易睡觉的学生课堂上精神振作;如果只发现一位同学睡觉,那有可能最少还有十名同学昏昏欲睡。例如此次国庆长假归来,学生普遍假期综合症。不少老师反映学生课堂上精神萎靡,难以调动起来,在我的课堂上,我依然给他们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一些学习内容,从我观察的情况以及课后学生反馈的情况,课堂上精神状态良好。2.江宁区这几年来在推广高效课堂上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我们这些高一新生已接受过这些教育的洗礼,他们能够较快地进入角色,利于教师在课堂上活动的开展。例如我校隔壁的竹山中学,杜郎口旋风早已吹进他们的课堂,竹中有不少学生进入我校,他们对小组学习快速的适应能力我都感到惊讶。

三、学生对英语学科兴趣的不同。布鲁纳曾经说过,使学生对一门学科产生兴趣的最好方法,就是让学生知道这门学科是值得学的。如果学生对一门学科经过初期的激情,奋进而后却无任何结果,久而久之,他会对这门学科产生厌倦,最终放弃。所以,维护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兴趣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如何做到这点我有以下三点想法:1.维持学生对高中三年的希望。既然学生选择上高中,他肯定已做好吃苦的准备,并有从高中三年取得一定成绩的理想。作为教师,在高中刚开始阶段就要多费苦心,维护好学生对高中生活的希望。从本学科来讲,教师一定要专心备课,让自己的课上得精彩,学生爱听而且能听得懂;给学生布置的作业适度适量,大部分学生能够顺利完成;经常能站在学生角度看待问题,和他们多交流,他们缓慢的进步中有没有教师,教学资料,学校安排上一些失误所致,我们不能一股脑将责任推在学生一个人身上。2.维护学生对学习成功的信心。就从高中英语的自身特点考虑,要找到一份完全适合高一学生的网上资料并不容易,很多题目的要求都是站在高三学生复习高一内容角度考虑的,找到一些题目既能检测高一单元刚学内容,又能不牵扯高二,高三所学语言点并非易事,除此之外,有的命题本身题意不清,不知所云,或者喧宾夺主,前后矛盾,这种低质量的题目反而会引起学生思维上的混乱,得不偿失。这就要求教师花较大力气去自己编写题目,然而我们现在很多教师并没有在这方面投入精力,学生经常会在一次次小白鼠式的体验中丧失他们本就脆弱的信心,最终变得对这门学科排斥,厌学。我校对布置给学生的作业限时限量限难度,阶段检测试卷难度系数也有明确要求,否则算教学事故论处,也是出于维护学生的自信心。

又是一年丹桂飘香的时节,我由衷地希望这一届学生与我能够共同成长,收获多多。

打造高效课堂方面。临江走在各高中前列,天印高中也在积极学习他校经验,不断摸索,争取“人有我优,人优我特”。

第三篇文章我还未完成,这个话题层面较小,主要谈高三回头教师对高一教学工作的适应问题。今天开课的梁德珍老师前面几年都任教高三,今年回到高一,对牛津教材高一内容她也没教过,我也希望从她这节课及她的构想得到一些启迪。下面是我的第三篇文章构想:(标题取自傅任敢译自夸美纽斯《大教学论》中一句话。)

以倾盆之水倾注仄口之瓶

——谈高三回头教师的误招,成因与对策 南京市天印高级中学 范红军

论文构想:重点剖析高三回头教师在高一期初教育中出现误招的现象、起因及对策。有这样一种现象,连续多年任教高三的老师回到高一,原以为能够轻而易举地将工作出色完成,却发现和同组一些新教师相比,不一定有较大的优势。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种现象:1.上课激情澎湃,感觉有一肚子的学问要倒给学生,但课堂上学生无精打采,反应迟钝,甚至漠然。问题所在:忽视学生用已有的有限知识,难以链接,重构,对学生基础估计过高,教学节奏过快;2.教师布置的作业完成不积极,拖拖拉拉,最终很多学生以抄袭的手段完成,根本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问题所在:大容量、高难度,综合性强的练习多,尤其会将一些高三总复习单元里的高一复习单元的题目给高一新生做,虽然考查的语言现象语言的在本单元,但句中大量的生词,偏词学生还是看不懂;3.对教材中要求的课外活动不屑于开展,总是将所有的教学时间用于题海战术。牛津教材最精彩的部分就是TASK&PROJECT(何锋)。在一线的老师,出于各种原因,这两项并没有给多少时间,高中阶段初期维持学生学习兴趣比什么都重要,课程进度可以慢一点,要求低一点,鼓励多一点,TASK&PROJECT这样小组活动的课也有一些,如果这一阶段走得顺利,后面的教学将会相对轻松一些。如果不顺,会有学生开始排斥英语课堂,排斥老师,放弃努力,老师到时候花再大的力气也没有多大效果了。。

通过对《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以及邓志伟教授所作《新课程方案解读》讲座内容的学习,笔者对新课程的理念有了更新更深的认识和思考。

随着《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和各科新的《课程标准》的出台,全国高中课程改革又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基础英语教育的改革也随之有了新的发展和重大的突破,教师和学生主体以及课堂内外的教与学活动都发生了显著变化,学生的自主意识、自主行动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学习的积极性、实效性均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然而,伴随着欣欣向荣的教改形势,在课堂教学中,也出现了不少不容忽视的问题。在不少课堂,甚至于示范性的教改课堂中,出现了诸多尴尬的局面,如教师面对过于活跃的学生束手无策,在学习方式的改变、在课堂三维教学目标的处理上都显得比较困惑。面对这些现象,就新课程推进过程中课堂教学中到底存在着一些什么样的普遍问题,如何才能避免这些问题,给教师、学校管理人员乃至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领导和专家们都带来了困惑。本文就中学英语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谈一些体会。

一、存在问题

一是误把“师生对话”等同于“师生问答”。“知不知”(Do you know?)、“对不对”(Is it right?)、“是不是”(Is that so?)、“好不好”(Is that OK?)、“怎么样”(What about it?)、“行不行”(Is that all right? / Will that do?)等这一类毫无启发性的问题充斥课堂,把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理解成了庸俗化的问答,这种课堂上的一问一答,表面上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实际上却是用提问的方式在“灌输”。

二是误把“有效评价”等同于“鼓励夸奖”。新课程强调对学生的尊重、赏识,重视成功体验对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作用,但并不意味着对学生要一味表扬。在一些课堂上,甚至不少的公开课、示范课或教改课上,经常有一些教师不假思索、脱口而出地随意性表扬。似乎对学生的评价只能是表扬、鼓励和夸奖,不少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已无动于衷,习以为常。教师的评价已失去其应有的意义和价值,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和效果。正如一味惩罚不可取一样,一味表扬也是不可取的。对学生而言,过多的夸奖会导致上瘾,同时,过多的夸奖也会让学生习以为常,也可能导致学生浅尝辄止和随意应付。

三是误把“自主”等同于“自流”。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把时间还给学生,于是在上课时,有的教师便叫学生自己看书,没有阅读指导、没有明确提示和具体要求,没有检查和反馈过程,由学生一看到底;有的教师还提出学习内容由学生自己决定,如喜欢哪一段就读哪一段;学习方式由学生自己选择,如喜欢怎么读就怎么读;学习伙伴由自己挑,想与谁交流就与谁交流等等。这是一种典型的自流式的学习方式,学生表面上获得了自主的权利,可实际上并没有做到真正的自主。

四是误以为有了“活动”便有了“体验”。诚然活动是学生体验的载体,新课程强调丰富多样的学生主体活动,但这种活动必须是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有方法的,同时是符合学生心理和生理特点、适应学生认知水平并与课堂教学目标相一致的。可是课堂上经常有一些为活动而活动的现象,学生在课堂上一会儿忙这,一会儿忙那,教室里乱哄哄,这种活动动手与动脑相脱节,目的性差,没有体验与反思,应该说是一种无效和无价值的活动。

五是误以为有了“配对或小组活动”便有了“合作”,不少合作有形式而无实质。一些课堂上教师片面追求小组合作这一学习形式,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时机及过程没有进行认真设计。只要有疑问,无论难易,甚至一些毫无讨论价值的问题都要在小组里讨论。讨论的时间有时也没有保证,有时学生还没进入讨论状态,小组合作学习在教师的要求下就结束了。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不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帮助者,学生处在一个被动式的讨论中。对学生而言,如果小组合作学习没有组织引导好,往往就会缺乏平等的交流与沟通,结果往往是优秀者的意见和想法代替了小组其他成员的意见与想法,学习差一些的学生就会变成陪衬,更多的时候他们是听众,在小组汇报时他们的意见也往往被忽视。

六是探究性学习的泛化。新课程改革大力倡导在学科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多样化的探究性学习。一些课堂上,探究性学习被泛化或形式化了。比如有英语教师在启发学生猜测生词detector(探测器)的意思时,先引导学生通过已有构词法知识,把detector与其根词detect及其派生词detective 联系在一起思考,虽然这种方法不失为一种简洁明了的科学方法,但课堂的实际情况是学生联想到了多种多样的答案,无论怎样,都无法准确地猜测出其准确意思。

对于这种纯知识性的生词教学,死搬硬套运用探究教学模式,只会把问题复杂化,是根本没有意义的。实际上,并不是所有的学科知识都适用于探究性的学习方式,那种体现事物名称、概念、事实等方面的陈述性知识就不需要学生花时间去探究,靠听讲、阅读、理解等方式就能掌握,无需探究的问题却要去探究导致了探究的浅层化和庸俗化,既浪费时间,又缺乏实效。

实践新课标的几点反思 篇3

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转换角色

面对新课程,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美国课程学家多尔认为,在现代课程中,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

新课程要求教师由知识传授者转变为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这种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在教学中,个别学习、同桌交流、小组合作、小组间交流、全班交流等都是新课程中经常采用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这些组织形式就是为学生创设了合作交流的时间,同时教师还必须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充足的时间。如物理中“快与慢”的教学,笔者在课前把学生带到操场上,将学生分成4人一组,每个小组发给一块秒表,2个学生记时,2个学生沿着200米跑道跑一圈,再让他们交换进行。回到课堂上,先让他们处理自己测量的数据。学生发现都是跑200米,所用的时间各不相同:跑得快的所用时间少,跑得慢的所用时间多。这时再引导他们运动的“快与慢”怎样来表述,很自然地引出“速度”的概念。然后要求学生计算对方或自己的速度大小,得到的结果各不相同。继续引导学生:如果用自己的速度跑5分钟,可以跑多少路程?学生由此得出路程的计算式。最后提出一个问题:如果以自己的速度跑完1 000米,需要多少时间?思维敏捷的学生很快就知道要用路程去除速度,这样就得到时间的计算式。通过这2个问题,公式变形的教学也就完成。

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从“师道尊严”的阴影中走出来教师参与学生学习活动的行为方式主要是观察、倾听、交流。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调控教学,照顾差异,发现“火花”。教师倾听学生的心声,是尊重学生的表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既有认知的交流,更有情感的交流,既可以通过语言进行交流,也可以通过表情、动作来实现交流。如在教学凸透镜成像规律这一内容时,笔者在讲清要领后,让学生分组动手做实验,实验时笔者观察各组实验过程,并参与到他们的实验过程中,在和他们的交流中了解学生在实验时的所思所想。个别存在的问题给予个别解决。在总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时,笔者先是由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倾听学生的结果,然后让几个有代表性、思维方法好的学生进行讲解。

教学中要“用活”教材

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教师要创造性地用教材,要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要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深加工,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来,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形成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

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大于教材教学内容的范围是灵活的,是广泛的,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只要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的材料都可作为学习内容。教师“教教科书”是传统的“教书匠”的表现,“用教科书教”才是现代教师应有的姿态。例如在学习“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这个章节时,先引导学生探索物体在产生声音的过程中是否与振动有关?教材中举了4个例子,其中蟋蟀的鸣叫不可能在课堂上研究,要研究也是在课余有条件时进行;扬声器和音叉的震动也不是每个学生能够进行的;唯一能够探究的是用手指感受讲话时喉头的振动。为了使学生感受产生声音的过程,笔者上课时每2个学生发一根橡皮筋,让一个学生用两手绷紧橡皮筋,另一个学生用铅笔或手指弹动橡皮筋,观察橡皮筋发声时的振动。通过实验引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学生根据实验情况找到发声的原因。

充分利用教材开创自由空间过去的教和学都以掌握知识为主,教师很难创造性地理解、开发教材,现在则可以自己“改”教材。教材中编入一些让学生猜测和想象的内容,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各种不同的思维取向。教材中提供大量供学生自由阅读的栏目以及课题学习。如在教摩擦力时,先提出“摩擦力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的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提出猜想和假设,然后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对于摩擦力的应用问题,笔者把它改成学生课外学习研究材料,让学生通过询问、调查、阅读有关书籍和上网查阅等多种渠道搜集有关这些知识的资料,通过书面形式打印出来供全班学生阅读。这样做既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极大地丰富他们的课外知识。

教学中要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

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体现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知识的意义。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有一段经典的论述:“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就此进行教学。”这段话道出“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掌握这个标准以后,笔者在教学中始终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了解他们已知的,分析他们未知的,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目的、教学方法。

例如“光的反射”,内容接近于实际生活。笔者在了解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基础上,让他们自己总结、交流他们对平面镜成像感受,再自己动手反复对平面镜成像进行探究,并根据自己的想象利用丰富图形构造生活实景。这样避免笔者一味地讲解,学生一味地记忆,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掌握知识。

以上几点是笔者在新课程教学实践时的体会。物理教师要不断学习、反思,不断积累经验,充实自己,在实践中去感悟新课程理念。

以新课标引领数学教学反思 篇4

从反思的参与者来看, 教学反思可以分为自我反思和集体反思;按进行反思的时机来划分, 有课前反思、课中反思和课后反思;从反思的形式来分, 又有事件针对性反思、问题诊断性反思和比较性反思等几种。本文仅着重对教师自我反思中的课前、课后反思以及一些具体的反思形式略作探讨。

一、怎样进行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具有问题性和情境性的特点, 是在一定的具体情境下, 教师意识到存在的问题并对其进行思考, 即“有问题而思, 有感而发”。它一般包括识别问题—描述情境—分析与重构这样三个环节。

1. 课前反思

很多教师认为, 反思就是上完一堂课之后进行的思考, 其实不然。一个善于研究的教师, 教学前会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水平, 认真研读教材和课程标准, 准确把握教学目的和重难点, 恰当地处理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式、选择或设计最佳的教学方案。因此, 他在课堂教学前进行的备课工作中, 就会有意识地进行反思, 比如想一想自己以前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的情况, 或者回忆曾经听过的公开课中让自己记忆犹新的亮点。这种使新的教学设计建立在对过去经验与教训总结的基础上, 就是课前反思。课前反思一般可以考虑如下问题: (1) 学生学习这一内容的知识基础有哪些?掌握的情况如何? (2) 学生在学习中可能会出现什么问题?可以采取哪些相应的方法来解决? (3) 自己或他人在教学这一内容时, 曾经遇到过什么问题?采用了什么方法来解决?

教师学会课前反思, 可以避免走弯路, 增强上课的针对性, 减少教学缺憾。

2. 课后反思

课后反思是教学反思的重点, 具有及时、剖析和提升的特点。课后反思最好在短期内 (课堂教学结束后或对学生当堂的练习批阅后) 进行, 把课堂未及时发现的、学生在知识生成中存在的问题, 或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的灵感, 及时地回顾、记录下来。细节代表着经验, 通过反思捕捉这些“火花”, 日积月累, 既有利于探索教育教学的规律, 也有利于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我们每节课的教学都会有成功和失败。许多名师的成长经验告诉我们, 在对教学得失剖析的基础上, 把成功和失败提升为经验或教训, 并在新的教学实践中发扬和修正, 产生指导教学的有效方法, 就能促进我们在专业发展的道路上走得更快、更好。

3. 事件针对性反思

主要指针对教学过程中发生的一些独特事件或冲突所进行的反思, 它通过对具体事件进行回顾、分析, 反省应对措施或探讨化解策略。这种反思是教育叙事的基本素材, 经过基于真实性基础上的加工, 就成为具有鲜明的情节性、冲突性、主题性和典型性的教育叙事。所以, 这是教师日常教学反思实践的重要方式。

4. 问题诊断性反思

指教师通过对自己教学实践过程的回顾、审视、评价 (包括他人的观察、评价) , 发现自己在教学理念、教学设计以及具体实施中的一些优点或存在的问题, 经过思考、分析, 有所感悟, 或探讨解决方法的过程。这种反思一方面有利于总结自己在课堂实践中的经验, 并将之提炼形成教学理论和自己教学风格的组成部分;另一方面, 则能及时发现自己在教学中的问题, 并分析原因、找出对策, 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因此, 它是教师日常教学反思实践的主要方式。

5. 比较性反思

这里的比较, 是指将所教学的课与自己过去对该课的教学经历进行比较, 或与他人 (同伴或名师) 的课堂教学进行比较;也可以是借鉴他人的教学设计, 然后将两种实施结果进行比较。

对自己今昔教学的比较反思, 应该着眼于总结现在的教学在哪些方面比过去做得更好, 好在哪里, 是学生的因素还是自己的经验促成的。与他人 (同伴或名师) 的课堂教学比较, 反思的重点应该是找出理念上的差距, 解析教学手段、方法上的差异, 多研究思考别人的长处, 通过学习、比较提升自己。如果自己的教学借鉴了他人的设计, 就应该比较反思这个设计是否与自己的教学风格相得益彰, 是否适用于本地区或本校的现状, 实施的结果是否让我们的学生真正受益, 等等。

通过比较性反思, 能够让我们清晰地看到自己走过的“足迹”, 在比较、借鉴、思考、修正中不断优化自己的教学, 逐步了解自己的教学风格, 形成符合个性的教学风格。这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捷径。

俗话说,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反思的目的是为了积累经验, 促进自己的成长, 因此必须以某种方式记录下来, 作为教学反思的外显结果, 成为自己今后借鉴以及与人交流的一种资料。记录教学反思的方式, 通常可以是教学后记、案例评析、反思日记、教育叙事、教育心得等, 其中教学后记是教师们使用得比较普遍的形式。这种方式重在分析现象、总结得失, 不仅要记录教学中的成功或失败的具体现象, 而且还要有自己的分析、感想、体会、新的认识和改进意见, 使其成为今后教学的有益借鉴。无论哪种方式, 都要强调实用性、实效性, 反对形式主义。内容可长可短, 但一定要有问题、有现象、有思考、有对策。

二、数学课堂教学需要反思什么

宏观上, 教学反思要考虑教学行为的合理性与有效性, 以及行为本身所反映的教学理念。微观层面, 包括教学态度、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结构、教学策略、教学评价以及课堂组织管理、媒体手段的运用等。教学反思的具体内容, 主要是课堂教学的效果如何, 自己在教学中存在哪些不足、遇到哪些问题、有什么困惑、可以如何解决或改进, 或者课堂教学中比较成功的方面及其原因, 课堂上一些典型事件及其对日后教学的意义等。

无论课前反思还是课后反思, 都要以新课标为引领, 从贯彻落实新课程标准中有关理念的高度, 以课时教学目标为参照, 从学生的课堂反应 (障碍点、闪光点) 、课堂练习完成情况, 以及课堂教学方式、方法、手段与所要达成目标的匹配程度等方面入手来进行探讨。具体阐述如下:

1. 从数学课程目标的角度, 反思本课时预设的教学目标是否得以整体实现

《数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 》在教学建议中强调“数学教学活动要注重课程目标的整体实现”, 因此在教学的每个环节教师都要对此予以关注, 在反思中不仅要审视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的达成情况, 还要审视学生在数学思考、问题解决能力方面是否得到提升, 课堂学习活动中是否关注到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养成, 等等。

2. 从课堂教学活动有效性的角度, 反思活动设计与实施过程是否体现“以生为本”的理念;

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关系,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无浪费课堂时间的无效行为

笔者认为, 可以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反思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1) 教学导入是否兼顾生活味和数学味, 用时恰当又能有效激发兴趣、导出数学问题; (2) 课堂每项学习活动是否目标明确、程序合理, 活动过程是否让学生充分参与; (3) 教师是否有效引导学生经历观察、探索、思考和交流; (4) 练习内容是否体现层次的渐进, 能否满足不同水平孩子的需求, 是否具有开放性, 能否有效突破难点或引发学生深入思考。

3. 从全面落实“四基”的角度, 反思在帮助学生感悟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方面还有哪些需要加强的地方

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育的重要价值是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数学课程总目标在原有“双基”的基础上扩展为“四基”。从当前来说, 后“两基”需要我们在教学中给予更多的关注, 自然也应是教学反思的侧重点。比如, 我们可以反思:“数与代数”的教学活动是否引领学生经历抽象、运算与建模的过程?“图形与几何”的教学是否让学生经历了图形抽象、分类、性质的探究过程?教学中是否以问题为载体, 放手让学生自主参与学习探究, 解决问题?在活动过程中, 学生对数学思想的感悟和数学活动的体验是否到位, 还可以作何种改进?……

4. 从“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的角度, 反思教学活动是否面向全体, 同时又关注到学生的个体差异

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既要注意面向全体, 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课程目标的基本要求;又要关注个体差异, 因材施教, 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在课堂上都有所收获、有所发展。所以在教学反思时要经常想到:教学活动是否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认识规律?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参与状况如何?是否关注了不同学生的个性需求和学习潜能?他们是否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进一步发展?

不断优化自己的教学, 是一个优秀教师成长的“秘诀”和毕生追求。因此, 除了上述几方面, 我们还可以静心沉思:从个人教学素养的角度, 自身课堂驾驭能力和教学手段运用技能还有哪些需要提升之处?从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角度, 本节课上对“生成”的应对是否及时、恰当、到位?从优化教学的角度, 本节课的“预设”还有哪些可以进一步改进、创新的空间等。

由于每位教师自身成长阶段的不同, 或者执教者当时研究的课题、关注的重点不同, 个人教学反思的侧重点自然也就不尽相同。比如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 他的反思就会侧重于所要研究的方面, 而作为新教师或年轻教师, 其教学反思可能侧重于基本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达成, 以及教态、教学语言、课堂调控和板书设计等基本功方面。同样, 具体每一节课的反思也应各有其侧重点, 不必面面俱到。

三、以教学反思促进教师自身专业成长

新课标登山游戏教学反思 篇5

《登山》一文既是一篇训练学生用概括段意的方法,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好作品,又是一篇激发学生从小不怕困难,锻炼自己意志品质的好范例,使学生不管从思想、知识、能力方面都有所受益。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望大家喜欢。范文一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评价的改革,以过程评价为主,通过师生评价、生生评价等多种形式,促进学生发展。无论学生设计得好与坏,只要设计了那就是他的最好作品,作为教师应积极鼓励,给学生创设展示自己的机会,使每一位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喜悦。在这节课中,学生的作品展示的不够多,评比的时候不够深,没有进行对比,进而导致学生操作后的成品的美感不够好,以后应该在此方面注意一下,并且要加强师生评价标准的引导和小结提升。范文二本节课是我在学习新课标,在其全新教学理念指引下尝试设计的。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采用了以读书训练为主线,按照“初读感知精读领悟积累迁移”进行课文教学。读,是阅读教学的主要活动。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注重以读为本,避免单纯地进行理性化逻辑分析的倾向,根据不同需要安排了自由读、指名读、齐读、分角色朗读、表演读和浏览等多种形式的阅读实践,让学生充分感知课文中的语言信息和形象,并鼓励学生参与阅读评价,切实做到在读中悟、在读中思、在读中说,与此同时,学生的阅读能力、朗读能力、语言感悟能力都在其中逐渐培养。合作学习倡导者认为:在课堂上,学生之间的关系比任何其他的因素对学生的学习成绩、社会化和发展的影响,都更强有力。课堂上我把一定的时间交给学生,使他们有机会进行互相切磋、共同提高。本节课中共有两次合作学习。其一使在学生在初读课文之后浏览课文和自己的学习伙伴讨论研究填表;其二是表演列宁在巴果茨基 的带领下走小路的情景。我为学生设计了四个可供选择的角色,相信必有一种适合“他”。作为学生个体,不仅要完成自己的任务,同时也要与其他组员密切合作,每一位组员都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新概念语文教学提出要让学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倡导读写结合以及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我第三个环节的设计恰好把这几个方面有机的结合了起来。在了解列宁为什么两次从险路上经过后,列宁这种面对困难豪不畏惧的坚强品质,已经在学生心中留下了美好而深刻的印象为了使这种意志品质进一步升华,深 入学生的内心,与他们已有的经验世界相互沟通,碰撞,产生更高层次的思想精神和人文意识,我在进行教学总结时让学生将课外查找的有关古今中外成功人士的至理名言或典型事例,之后又启发学生“今后你在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难应该怎样做呢?请你用一两句话写下来做为自己的座右铭,勉励自己。”从学生那一句句真挚的 话语中可以想见学生已经充分的从本节课的学习中受到了熏陶和鼓舞。教学艺术乃是教师娴熟地运用综合的教学技能技巧,按照美的规律而进行的独创性教学实践活动。在教学设计上我注意使教学内容疏中有密,密中有疏,疏密相间,有张有弛。对非重点的内容学生自己可以学得懂的部分放手自学,快节奏进行,或以读代讲,或浏览提取所需信息,如初读课文后填写两次走小

路不同之处的表格和登 上山顶后看到日出美景教师配乐范读等部分。而对于重点部分,特别是又是重点又是难点的部分则要慢动作,提问后要腾出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思考,老师的讲解也要慢些,让学生来得及消化。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强调主体充分参与、自主学习、自主发展。新概念阅读教学强调学生是具体的、活生生的、有丰富个性的、不断发展的主体。我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力争把它作为自己的宗旨,但由于本人经验不足,自身素质尚需提高,所以教学实践中也有一些不尽人意之处。例如,说话语速过快,对学生的评价语不太丰富,而 且教学理念还需要不断更新,使自己在教学设计上积极创新,更好的为学生发展服务。范文三以往的课堂教学都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从头到尾地分析串讲,学生被动地听教师析解课文,机械地抄写和背读词语解释、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等。进入新课程改革,研读《语文课程标准》一时间“主体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体验感悟”等许多新理念扑面而来,学习领悟后,顿时又会给人以清风怡人的感觉。随着这些新理念的进一步学习和实施,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也为之一新。因此,在这节课中,也体现了新课程的一些新理念。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视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可以点燃学习的思维火花。在教学设计中,我通过“演一演”这种教学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让学生表演巴果茨基和列宁第一次走险路的情景,使学生产生了身临其境的感觉。通过“表演”这一活动形式,既唤醒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使每一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来,又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在兴趣盎然的演

小学实施体育新课标的问题及反思 篇6

【关键词】体育新课标 实施 反思

一、目前學校实施体育新课标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体育教育观念仍然陈旧,需要不断更新

当前部分学校对新课改存在误区:有的认为,课程改革无非是换换教材、摆点花架子,评价学校的好坏和教师水平的高低还是要看分数,看学习成绩,看升学率;还有对新课程缺乏系统的学习与研究,错误地认为与自己关系不大。

传统的体育教学,教师关注的是教学计划、内容是否完成,忽视学生的心理感受和情感体验。至于学生愿不愿学,是否开心快乐,更不为教师所关心,于是造成学生在上体育课时出现了喜欢体育但却不喜欢上体育课的怪现象。新课改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原来的教学模式受到挑战。传统教学中,教师只是课程的解释者和实施者,教师从来就不关心课程的开发和管理。新课改的实施,让体育教师成为新课程推行的主体,赋予了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管理的权力,这使执教了十几年或几十年的体育老教师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因此,不少教师有畏难情绪,缺乏实施新课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当前,体育教育在 “应试教育”影响下,体育等课程在价值取向上与其他课程不大一致而得不到重视,体育教育仍是基础教育的薄弱环节。学校为片面追求升学率,体育在一些学校成为可有可无的“小课”,严重影响着体育教学的正常开展。而有些学生缺少动机,缺乏兴趣,对体育满不在乎。家长缺乏对体育的认识,往往是重视孩子的智力发展,忽视了孩子的身心健康,认为体育只是“玩”,会影响文化学习,因此不支持,不同意子女参加体育锻炼。这些对新课标的在小学的实施都带来了阻力。

2、教师专业水平不高,面临挑战

教师是决定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观念、知识、能力等多方面都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要求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反思型实践者、课程开发者和研究者。但目前体育教师专业素质普遍不高,很难达到新课改对教师素质的要求。具体表现在:学历不低,大部分有大专学历;二是年龄不大,但是体育教师职称偏低确是事实,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在知识结构上,大多数体育教师对教育学、心理学学习过,但还存在非体育专业毕业的教师,这部分人体育教育素质相对薄弱。教师观念的转变、对教材和课程标准的把握,需要进行教师培训。目前不少学校普遍存在着培训不到位的现象,校本培训因缺少课程资源和学科带头人而实效不大。我市继实施体育新课标后,教研部门积极开展了一系列的培训、课改、研讨等活动,但由于地域特点,学校课改工作缺乏上级业务部门经常、有效的指导,这些都制约了体育新课改工作的顺利进行。

3、教学设施相对落后,有待完善

新课程理论认为:课程资源可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新课程一方面要求教师充分利用校内资源,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另一方面还要求教师积极开展课外活动,挖掘校外资源,为学生创造学习知识、增长经验的机会。但是,目前不少学校普遍存在教学硬件跟不上的现象。虽然不少学校的办学条件正在逐步改善,个别薄弱学校仍然是“一只哨子两个球”来带领学生开展体育教学,由于硬件条件的不足使本来就脆弱的体育教育顺利进行课程改革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二、体育新课改能够得到实施的几点反思

1、更新教育观念是课程改革顺利推进的基础

树立新观念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前提,要充分认识用新课程理念指导教育教学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课改成败,系于教师。为此,作为体育教育工作者,要认真阅读认真学习《体育新课标》,并努力学透《体育新课标》,对新课程标准有着正确的理解,认真把握,积极参与。

(1)积极开展教学研讨活动。开展教研活动能使教师间相互交流,彼此学习,共同提高。让教师多听课可以吸取他人之长,不断优化自己的教学教法。多参与评课,让教师在不断成长。评课是教师收获较大的一种学习方式,特别是听取教育专家和资深教师的点评更是能让教师启迪无穷,从中受益匪浅。引导教师撰写案例分析,结合案例分析,让教师潜移默化地接受理论教育。

(2)倡导学习型组织,充分发挥每个体育教师的创造能力,努力形成一种弥漫于群体与组织中的学习气氛,凭借着学习和个体价值的实现,大幅度提高群体水平。目前,“自下而上”的培训、“互动式”培训、“参与式”培训、“实战式”培训受到教师们的热烈欢迎,“自主、合作、探究”成为教师培训的主旋律。

(3)阅读教育报刊及专家著述,浏览教育网站,实现信息和资源共享。通过阅读体育教育类报刊、浏览教育网站、体育论坛,教师可以及时了解最新的教育信息和教改动态,在更大的范围内实现资源共享。这种全新的培训,构建了一种新的学校文化,为教育管理者与教师搭建了平等对话、交流的平台,使教师们受到空前的锻炼和提高,教育观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拜读教育专著可以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获得教育科研的理论支撑,提高教师的素养。

体育教师只有随时对自己的工作及专业能力的发展进行评估,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保持开放的心态,把学校视为自己学习的场所,在实践中学习,不断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研究、反思,对自己的知识与经验进行重组,才能不断适应新的变革。这是身为教师者工作、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2、加强宣传力度,为体育课程改革顺利实施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数学新课标带给我的反思 篇7

关键词:反思,数学,新课标,体会

教书十几年, 除了实习时上课有点紧张外, 好像从来就没把上课当成多么困难的事.尤其是几年下来, 自以为也算得上教学战线上的老手了, 课堂教学感觉经验了得对于简单的内容, 感觉没什么可教, 美其名曰:课堂教学精练, 还东施效颦, 学人家的先进教学法, 简单地把教学任务推到学生的头上;不好处理的内容, 也不会放过表现一下教学老资格的机会, 往往避重就轻, 能用简单的例子肤浅地讲解给学生就感觉不错.对于过分复杂的内容, 大道理、大理论连篇, 讲得学生晕晕乎乎、似懂非懂, 草草了事.

是新课改的春雷, 给我自以为是、近乎僵化的头脑带来了巨大的震撼.反思自己在教学上的所谓经验做法, 许多地方让我汗颜.在全面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 学生的课业负担表面上似乎得以减免, 但作为一线的教师, 我们很清楚, 很多时候只不过是在唱赞歌、哼大调, 掩耳盗铃.从现实角度来讲, 学生因为所谓“减负”与升学等因素的矛盾, “增加”要多于“减掉”的.再加上无数次的改革都没有什么变化的考核机制, 让所有的教师都不能也不敢在学生的学习成绩上有所懈怠, 甚至连一些非中考学科也会因为种种原因, 直接或间接的把教师本身的压力无形的传递给学生, 这样逐步形成了让人喘不过气来的恶性循环.作为身陷其中又无法自拔的教师, 一方面眼看着学生身心的劳累, 心情沉重;另一方面又郁闷于怎样改变现有的教学现状.

新课改让我恢复了教师应有的理智.通过对新课改的学习, 我进一步认识到, 教学的每个环节、每部分内容, 要想上出水平、上出新意, 要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真正有所长进, 不改变现有的教学观念、教学模式, 不从学生的长远的发展角度着手, 是绝对收不到什么好的效果的, 就更谈不上比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得到更多的东西.从小学初中就开始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方法和科学素质是迫在眉睫的任务.题海战术将泯灭我们下一代的创造力, 我们必须放弃.对学生能力的考核, 应提高形成性评价的地位, 真正地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内动力.在给学生“吃正餐”之余, 不妨多提供丰盛的“自助餐”.当前, 我们教师的责任, 就是从教学的实际做起, 设法让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中, 得到身心的共同健康发展.

作为一名一线的数学教师, 在反思自己过去的教学的同时, 我正在积极地学习和研究新课改中数学方面的改革与动态, 努力提高在新课改浪潮中的自我修养.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著名华裔数学家项武义就认为, “中国数学教育的最大弊端是教师培训, 改革的突破口也是教师培训, 要先有一套好的师资培训教材, 再有一套实验教材, 再有统一的标准, 现在的路子走反了”.我认为作为一线教师, 不应该过多地去驻足于大是大非的争论, 而应努力适应新的教育形势, 积极从自我做起, 认真学习新课标, 从学生的利益角度出发, 做好自身的学习和提高.以下是我对数学新课标学习的几点收获和体会:

1. 新课标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从学生认知规律和接受水平出发,

这些理念贯彻到教材与课堂教学当中, 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 对于新课标中强调的加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中山大

学徐远通认为, “数学在义务教育阶段不必引入太多的应用内容, 以免让学生眼花缭乱而掌握不到数学的科学实质数学应用它的简洁、明确、强烈的规律性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而不是用繁杂的事例来灌输知识.”

3. 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该是现实的、有趣的、富有

挑战的.新课标向偏窄、偏深、偏难开刀, 注重情趣数学、身边数学.

4. 新课标打破了传统的代数、几何、三角的分科, 代之以

“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运用”四大板块.让学生的学习不再是为纯粹的学习而学习, 知识结构更趋向于多元化、实用化, 不像以往的知识分块、分界过分, 知识之间联系较少, 学生学到最后, 就像个学者, 生活应用能力较差.

5. 新课标强调让学生自主探索, 但绝不能代替数学上

的严格证明.数学与物理、化学、生物等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的最大的不同, 就在于数学证明的逻辑严格性.丢掉了数学证明, 就丢掉了数学的核心.当前教材上对说理的要求表面上强调的格式不怎么统一, 这给学生提供了更大的思维空间.教学中我们一定要把好关, 严格学生的说理过程的严密性.

6. 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中, 数学的抽象、简洁、规律性和论证功能要慢慢来,

逐步渗透.因此新课标首先考虑的是数学学习内容是不是现实的、是不是有意义、是否和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习水平相适应, 把数学在哪里、数学是什么、数学有啥用的问题突显出来.新课标最重要的理念就是:数学学习内容要与学生熟悉的生活有关, 要重视学生已经积累的数学经验, 要通过具体的问题情景引出数学问题, 要经历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并注重这个过程

7. 新课标对问题的研究与表述主张不要过早

“形式化”, 要先通过具体情景, 从直观、实验与应用入手, 通过思考、归纳出想法, 找到问题, 然后再去算、去证明.这样做, 学生会逐步体会到“现实”与“抽象”之间的关系, 逐步接受数学的“形式化”, 虽然可能会导致教学进度慢, 进入主题晚, 形成数学基本功的效果不明显, 但积淀下来的数学肯定是学生理解了的、能运用的.

反思高中新课标英语阅读理解教法 篇8

阅读理解的新变化,以及现今语言学习者较高的素质,对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前从速读到细读再到问题的按部就班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教学需求。阅读理解,已经不单是要提高语言学习者的阅读能力,更是要在此基础上让学习者了解到语言本身所承载的文化内涵。针对这一变化,我对教学方法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力求达到语言习得和文化知识的平衡。下面以《NSEFC》BOOK 2第五单元MUSIC的阅读教学为例,具体分析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得失。

教材分析

抛开语言不谈,“music”本身就是大部分学生很感兴趣的一个话题。课堂之外的生活中,我与学生也经常谈到音乐,学生早已期待着在课上欣赏、探讨音乐。经过对本单元教材的具体研究分析,我发现阅读部分侧重介绍的是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乐队The Monkees,背景文化涉及现代音乐、摇滚乐、乐队。所以本课的教学重点,应该定位在通过阅读理解,让学生了解到现代音乐的各种重要风格,尤其是摇滚乐及乐队的构成,并学到摇滚乐队那种永不放弃的精神。

设计思路

鉴于教材内容设置,我把传统教学中的warming up和reading综合成一个部分,将阅读理解同音乐欣赏结合在一起,希望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兴趣,发挥他们的积极性。提前一周,我布置学生一个话题:What kind of music do you like?让学生提前思考和查阅各种不同的音乐风格。设计本话题,有利于引出音乐的两大发展阶段———classical music和modern music,便于介绍各种音乐风格,为进一步了解摇滚这种音乐打下基础。接下来,根据课文编排特点,我将课文分成两大部分——如何组建乐队和The Monkees的故事。所有问题都围绕这两大块来设计。除了设计与课文相关的必要问题,我还查阅了大量资料,了解了各种不同音乐风格的定义、起源、发展,并在此基础上选取了经典的音乐片段作为欣赏实例,以配合多媒体教学。因为事先预测到学生会提到的音乐风格可能将包括古典、爵士、流行、摇滚、电子、民谣、嘻哈乐和说唱,所以对应每种风格,我都预备了一段有代表性的音乐(古典———Concerto for Cello, E Minor, Elgar, Jacqueline Du pre;爵士——Kind of Blue, Miles Davis;流行———Back Street Boy;摇滚———18 and life, Skid Row, The Beatles and The Monkees;电子———Depechmode and BT;民谣———Blowing in the Wind, Bob Dylan and Joan Baez;说唱———Lost, Eminem……)。所选的歌曲不一定都用得上,也不一定都要播放,但尽量多的准备音乐片段,有利于顺利开展音乐欣赏部分。

教学过程

在授课阶段,我并没有一来就让学生回答他们事先思考的问题:What kind of music do you like?而是先播放了两段不同的音乐———Requiem, Mozart;Don’t cry, Guns and Roses。以此为导入,让学生来判断classical music和modern music。在引出两个基本概念后,大家开始讨论自己喜欢的音乐风格,每提出一种新的风格,就展示这种风格的英文定义,并让学生欣赏能代表这种音乐风格的经典曲目。大部分学生的反应很积极,都很渴望学习,欣赏更多的音乐风格,并开始尝试用英语表达自己为何喜欢一种音乐风格。为配合后面的阅读,我有目的引导学生探讨classical music和modern music的区别,并将探讨的话题落在摇滚乐上。在讨论间隙,我又向大家介绍了课文中将要提到的两个乐队The Beatles和The Monkees,并欣赏了他们的两首代表作。一节课40分钟要完成讨论和介绍,时间稍显不足。

虽然学生探讨音乐的兴致很高,但是第二节课还是要回到阅读理解这个重点上。于是我用一个问题导入阅读:If we want to form a band and be as famous as The Beatles, what should we do?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写下自认为重要的组建乐队的要素。根据本课内容的实际编排,我并没让学生一次就读完整篇课文,这样难度会很大。我将课文分成两部分,先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的第一部分———如何组建乐队。阅读完成后,对照自己写下的要素并开始判断我设计好的True or False。True or False中的句子都是围绕课文第一部分———如何组建乐队来设计的。在明确了组建乐队的一般过程后,让学生开始阅读课文第二部分———The Monkees乐队的故事。由于课文旨在介绍这个乐队与一般乐队不同的成名经历,所以我特别设计了几个问题,让学生找出The Monkees的特殊点。之前学生已经大概了解了一般乐队的特点,所以通过对比阅读,现在他们很容易就找到了The Monkees的特殊性,大部分学生都能很好的回答阅读理解的问题。本篇阅读理解的难点在于教会学生在找出各段落的主题句的基础上归纳段落大意,所以在分部分阅读课文后,还是应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再次细读各个段落,并引导他们用一到两句话归纳段落大意。

阅读课程结束后,大部分同学的热情依然高涨,愿意进一步对音乐发表自己的意见。于是我有意识地引导他们进一步了解上世纪60年代的西方音乐和思潮,尤其是The Beatles的巨大影响力。此外,我建议一些学生学习演唱The Beatles的经典曲目Yesterday,希望他们能从多种途径习得英语。从课后反应来看,阅读理解基本达到了预期目标:学生在提高阅读能力的同时,了解并欣赏了不同风格的音乐,尤其是现代音乐的一种重要风格———摇滚乐;通过阅读The Monkees的故事,有兴趣的学生已初步了解到60~70年代的西方音乐及社会思潮的基本情况。

存在问题

本单元的阅读理解也还存在不足,值得思考。首先是对课堂时间的把握不够好。由于讨论气氛热烈,学生对音乐欣赏的兴趣很高,导致这一阶段耗时较多,后面的内容没有足够的时间完成,尤其是概括段落大意这一节,时间很仓促;其次是在Warming Up阶段,音乐欣赏过多了一点,留给语言训练的空间稍显不足,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了音乐欣赏上,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语言本体的学习;最后,设计问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课堂上问题与问题间的衔接不够好,有些问题的针对性还不够强。

新课标学习反思 篇9

一、转变体育教学目标与指导思想

随着学校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要打破陈旧的教学模式,必须转变教学目标与指导思想。新课标推陈出新,拾遗补缺,以发展的观点提出了五个领域目标,即:运动参与;知识技能;身体发展;心理发展;社会适应。在培养人才方面,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张扬,更适应于现代社会教育,适应于未来社会。体育教学应由“阶段体育”向“终身体育”转变,体育教学将朝着现代化、全面化、自主化、终身化、开放化、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教学目标应转化为: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的现代体育意识,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扩大体育基础理论知识面,培养对体育的兴趣,体验体育的乐趣,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对体育锻炼的欲望、志向和习惯,使体育生活化,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个学生受益,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促进学生具有自我完善的需求,成为有能力把体育作为生活内容,有能力参与和享受社会体育文化,具有时代精神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二、改变教学方法、手段,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在体育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呢?教学实践表明:首先,教师从每堂课的教学目标、内容、条件出发,创造出不同特色的体现素质教育功效的体育课结构模式。其次,表现在师生关系与教学活动中,在教学实践中,经常进行师生互动,通过让学生做小老师,喊口令,做示范,教师可以到学生中间去,充当他们的一员。在实施新课程教学中,教师唱独角戏的现象少了,与学生交流、沟通、合作、互动的现象明显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正在凸现,成为课堂学习的教师不再是系统地传授体育基本知识、技术与技能,而是启发、诱导学生根据计划目标,自身的兴趣、爱好,来主动地参与体育活动项目的练习。教师的作用重在引导和指导,身体练习以学生为主体,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再次,从组织教学方法上讲,技术、技能的学习不再是精讲多练,教师一统课堂的教学模式,而应该是多姿多样,多种教学方法、手段及组织形式的聚集;只是在必要的时候向学生进行适当的示范、表演、指导、辅导及总结,教师的作用重在引导和指导学生进行练习。其教学组织形式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灵活的选择运用并有所创新,采取诸如教学分层式、自主选择式、自主结合式、俱乐部式等。不求规范统一,但求学生练习主动积极、创新求趣。通过创新求趣,张扬学生个性,进而缩短个体差异,确保每个学生受益。

三、改革考试内容与方法,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练习的积极性

学习新课标,走进新课堂 篇10

数学新教材的最大特点是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 以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为主线, 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 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 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 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 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因此, 我们要充分注意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从实际出发, 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教会学生学习, 教会学生思考, 教会学生探索,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 我认为新的课堂教学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一、教师应发扬教学民主, 成为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转变思想, 更新教育观念,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教师要走出演讲者的角色, 成为全体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激励者、引导者、协调者和合作者.学生能自己做的事教师不能代劳.教师的主要任务应是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 在恰当的时候给予恰当的引导与帮助.要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 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 以此来获取知识, 发展能力.例如, 在学习“认识方向”时, 我让学生通过做游戏的方式来感知、体验各种方向.具体做法是这样的: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常识说出东西两个方向, 然后一起自己伸开双臂, 面向东来感知其他三个方向, 再面向西来感知其他方向.在学生能够指出四个方向后, 再让学生迅速地按要求站立, 再次感知四个方向.从效果来看很不错, 学生们个个热情高涨, 课堂气氛也非常的活跃.

二、教师应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探索

学生的数学知识和能力是学生自己悟出来的, 作出来的, 不是老师教出来的.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挖掘学生的潜能, 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要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得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 使他们觉得每项知识都是他们实践创造出来的, 而不是教师强加给他们的.

三、教师应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观念

某些学生不想学习或讨厌学习, 是因为他们觉得学习枯燥无味, 认为学习数学就是把那些公式、定理、法则和解题规律记熟, 然后反反复复地做题.新教材的内容编排切实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思想, 通过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或我们身边的数学事例来阐明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利用好教材列举的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数学素材和形象的图表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尊重学生, 热爱学生, 关心学生, 经常给予学生鼓励和帮助.学习上要及时总结表彰, 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感受到学习是一件愉快的事情.要通过自己的教学, 使学生乐学、愿学、想学, 感受到学习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值得为学习而勤奋, 不会有一点苦的感觉.

四、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使每名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 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教育要促进每一名学生的发展, 既要为所有学生打好共同基础, 也要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由于各种不同的因素, 学生在数学知识、技能、能力方面和志趣上存在差异, 教师在教学中要承认这种差异, 因材施教, 因势利导.要从学生实际出发, 兼顾学习有困难和学有余力的学生, 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 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 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

新教材设计了不少如“试一试”、“想一想”等问题, 教师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选用.对于数学成绩较好的学生, 教师也可另外选择一些较灵活的问题让他们思考、探究, 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提高数学成绩.

五、教师应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 提高教学效益

小议对高中英语新课标教材的反思 篇11

【关键词】高中英语 理念 教材

【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6-0003-01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人才的需求愈发迫切,以创新能力培养为代表的素质教育甚嚣尘上,新课程改革正以摧枯拉朽之势对传统教学发起了全面进攻。反观新课程高中英语教材,与传统教材相比,在内容板块先后顺序的编排,相近或相邻板块的整合浓缩以及教学情境的创设穿插上都做了相应的调整,使之更为契合新时期高中英语课改的思路。在高中英语新教材运用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被盘活,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增强,创新思维能力持续拓展,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潜滋暗长,英语素养水涨船高,给师生带来了新的视觉体验,促使教师在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手段优化方面进行深入细致的反思。

一、高中英语教学理念的反思

高中英语新课标教材捧于胸前,心情百味杂陈,拨开改革的迷雾,及时更新教师自身教学理念是首要问题。事实证明,只有更新了教学理念,教师才会积极接受教学新方法,主动投入到教改的滚滚洪流中。新课程的纵深推行,不是简单的教材更换、内容调整,而是新思想新思路新手段的催生与实践。不但要继续推崇善教勤学,更要以人为本,大力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重视英语基础知识即基本语法、词汇的传授,着力提升学生的英语运用实践能力,使自身教学观念与新课程标准不谋而合。基于此,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必须突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对新课程理念实质矢志不渝坚持的基础上,还要进行持续的完善和补充,切实践行教育教学变中求新的发展思路。

二、突出英语的交际功能,营造用英语交流的教学情境

语言是人类思想、情感交流的载体,而英语又是世界上最主要的人类交际语言,因此,为了强化英语的运用,提升學生的英语素养,在英语教学中必须突出的交际功能,为学生营造用英语表情达意的教学情境。在常规教学中,我们往往注重语法规则、词汇使用的讲授,对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规范性有所忽视,教师讲、学生听、写作业等充斥着学生的生活,长期笼罩在应试教育的阴霾下。为了突出英语的交际功能,让学生边学习边实践,教师应积极创设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搭建情境演绎的舞台,让英语交流情景剧不断上演,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彻底引燃,求知欲望异常强烈,从而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同时,为了保障学生学习动力的持续性,高中英语教师还要借助必要的学习资料,强化学生的“English can not be taught. It must be learned.”,帮助学生建立英语学习的长久耐力,夯实其学习英语的品质毅力。

总之,新课程高中英语教材虽然较之前的传统教材,趣味性、合理性、系统性有了很大进步,但其教学辅助工具的性质并没有改变。高中英语教师应继续深化“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的创新观念,立足教材,在充分挖掘和展现教材“新意”的同时,还要着眼学生实际,将学生需要与教材灵动美完美结合,不断创化出更符合时代特征,与新时期人才观相契合的教学模式和手段,使其渐趋成为高中英语新课改不断前行的永久驱动力。

参考文献:

[1]刘华华,浅谈高中英语教学新思路构建[J]基础教育论坛2014年12期.

学习新课标的感悟 篇12

一、教师要成为终身的学习者和引导者

在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中, 大多数教师为了完成相应的指标往往是只注重对于学习好的学生或者聪明的学生进行教育, 在知识的讲授和习题的设置上往往注重这些群体, 忽视了对于成绩处于中、下等学生的培养, 这种情况既与素质教育的理念相违背, 又严重地阻碍了学生对于学习的需求, 背离了教育的初衷。我们要彻底改变这种传统的教育理念, 将实现全体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作为自身的职责和任务, 在平时的教学中, 要因材施教, 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相应的教育和引导。具体到数学这门课程来说, 作为一门自然学科, 其知识是对人类和大自然发展规律的客观总结, 其应用价值在于促进我们的生产和生活发展。数学教学的开展要结合这一特点, 将数学知识的应用放在首位, 让学习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应用的乐趣, 这也是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随着社会的发展, 对于知识的应用变得更加地重要, 学到的知识如果不能够应用到现实中, 指导我们的实践活动, 就失去了知识应有的价值, 学习也就失去了根基。在数学课堂上, 可以先讲授学习一些基本的知识, 然后相应地引入一些实际生活中应用知识的例子, 让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去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教育家陶行知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在新课程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 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 实现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和教室对于教学能力的掌握, 促进双方的进步, 丰富教育活动的内涵。为了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去进行思考, 然后进行有效的教学活动开展计划, 根据学生的情况来对课程开展情况进行调整。在教学实践中, 我们可以从日常生活入手, 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样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 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 同时把学习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 使学生亲近数学, 感受学习数学的快乐。

二、数学课程应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目标

作为数学课程的教授者, 我们要想方设法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 调动学生对于知识和能力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通过各种教学实例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引导, 鼓励创新;同时,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普及, 可以将多媒体技术引入到教学中, 通过一些形象生动的视频等课程来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来说, 生动、丰富的课堂对其的吸引力是非常巨大的, 往往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投注更多的注意力, 因此, 我们要通过实际生活中的教学总结来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 通过多样化的形式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学习。例如, 通过开展小组互动讨论的形式, 可以使学生在一个属于自己的群体中进行问题的思考和研究, 丰富自己的能力。同时也可以通过组织一些实验性的课程, 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在动手实践过程中加深对于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的提高。

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比如当今“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 注重实效。”这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 开发并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 有效地改进教与学的方式, 使学生乐意并有可能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三、结语

上一篇:护士毕业护理论文下一篇:造型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