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阅读理解能力培养

2024-12-26

英语阅读理解能力培养(精选12篇)

英语阅读理解能力培养 篇1

阅读能力是指阅读理解能力和阅读速度两者的综合运用能力, 也就是说, 理解和速度是阅读过程中两个不可分割的基本要求。速读能力和理解能力是阅读能力的主要表现。下面笔者就如何培养学生的速读能力和理解能力谈谈自己的浅见。

一速读能力的培养

所谓的速读即快速阅读所给的材料, 可分为“扫读”和“略读”两种。扫读是有目的地带着问题以扫视或浏览的方法粗略地看完一篇文章, 重点放在快速找出特定信息。略读的重点放在找出文章的中心大意, 领会要点。两者的共同点是在规定的阅读时间内回答针对文章内容所提出的问题, 以回答问题的准确情况来判断阅读理解能力的强弱, 以读完文章的总时间除文章的总词数, 来衡量阅读的速度。速读能力是阅读能力中十分重要的一种能力。在开展快速阅读的过程中, 我的具体做法如下:

1. 切实做好选材工作

学生阅读时的心理状态是复杂的、也是脆弱的, 他们渴望用所学的知识去猎取新知识。如果老师急于求成, 选用较长或较复杂的材料, 学生很容易兴趣索然, 产生畏难情绪。因此, 针对学生的具体特点, 我选择读物的原则是:读物长度由短到长, 生词量由少到多, 内容由浅显易懂到内涵丰富, 包含多种深层意思。

2. 帮助学生增加阅读词数

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 给学生限定阅读时间, 选定一些适合学生水平的英语文章, 坚持每节课前抽出5~8分钟, 速读一篇文章, 每周一节阅读课, 安排4~5篇短文, 开展限时阅读, 这样反复训练, 就会发现学生每分钟的阅读词数在持续增加。

3. 培养学生扫视的习惯尤为重要

阅读的快慢, 并不在于眼睛运转的速度, 而取决于眼睛停留时捕捉信息的多少, 眼睛每停一次捕捉的信息越多, 读的速度就越快, 即视幅越大, 阅读速度也就越快。因此, 阅读时可指导学生双目扫视阅读材料, 尽量做到一行行地扫描, 把视力集中在几个词或词群的中间, 扫视其前后的词语, 例如下面一句话:Can you tell me something about yourself?视线落在tell一词时, 不移动眼睛就能清楚地看到其前后两个词, 这样一次就可以读三个词, 但要注意的是阅读时如果以声音为媒介, 即使是低声诵读或者虽不出声, 但实际上脑中已化成声音信号的那种默读, 实际上也等于绕了一个弯子, 这样读起来速度势必较慢。因此, 阅读时我要求学生不应赋予单词以声音, 而必须由视觉器官直接感知文字信号, 将文字信号反映的思维直接映入大脑。

4. 在阅读的过程中, 要求学生少查字典, 不要细嚼慢咽

在训练快速阅读的过程中, 遇到生词时, 要求学生尽力根据该词的上下文来判断它的词义。我还要求学生阅读时切勿像精读那样从语言内容到语言形式都要字字落实, 而应把注意力放在领会文章中心词句的意义上, 抓住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 促进阅读能力的培养, 重视学生认知结构的特点和发展, 这样对阅读能力的培养大有益处, 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通过以上训练, 我发现学生的阅读速度快了许多。

二理解能力的培养

理解是阅读的主要目的。美国著名学者Karlin在Teaching Elementary Reading一书中曾指出, 理解力指的是对文章字面的和对其深层的含义的理解能力。字面理解力是指阅读者从字面获得文章的中心思想所需信息的能力。深层理解力是指通过字里行间来跟踪作者的思路, 了解作者的暗含意义的能力。理解力的提高实非易事, 要达到有效阅读的目的, 必须下苦工。在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训练过程中, 我做到以下几点:

1. 寻找关键词

在阅读一篇合适的材料时, 我要求学生要尽力设法辨认关键词, 把注意力集中在能帮助了解全文梗概的重要词语和词群上, 以获取段落大意和文章的中心思想。文章的题目, 段落小标题, 画线词或斜体词等对于了解全文或段落大意是很有帮助的。它们蕴藏着与文章大意有着某种联系的“伏笔”。因此, 阅读时如能对文章的题目、段落标题, 以及语气转折词等给予充分的注意, 对深化理解和掌握文章的梗概以及提高理解题的准确率十分有利。

2. 确定中心思想

一篇文章一般围绕一个中心思想展开。一篇文章又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段落与段落之间有着内在的紧密联系, 整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是通过各个段落中心思想的深入阐述烘托出来的。英语中, 用来表达这个中心思想的句子叫主题句。通常文章的中心思想包含在文章的首句, 有时也在文章的末句, 其他句子都是用来说明和阐述主题句的。因此在确定文章的中心思想时, 我要求学生重视阅读文章的首句和末句。但也有一些文章的中心思想常常是贯穿于全文, 因此要求学生综观全文, 对段落的内容要融会贯通, 对文章要有一个透彻的理解。类似的, 每一段的主题句也常在各段的首句或末句。它们往往是段落的主题思想和中心大意。教师可根据文章内容, 用“When, why, what, who”等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找出主题句, 并逐步形成习惯。

3. 根据具体事实和重要细节

文章确定了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后, 还必须通过许多细节的信息来进一步解释或表达主题, 体现中心思想。掌握这些细节是归纳、概括文章中心思想的基础, 对于理解全文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阅读文章时, 我要求学生养成辨认和记忆具体事实、重要细节的习惯, 这些具体事实、重要细节是主题句的扩展, 补充说明文章中心思想的主要观点。

4. 重视句中的关联词

利用语法过渡词, 语气转折词, 把握文脉。关联词是有一定语法意义和结构含义的意念代替词, 它们使读者一看就能明其义, 知其用, 往往一些要回答的问题就寓于其中。语气转折词是承上启下, 预示下文含义的“先行词”, 在该词前后两句的句义上来个转折, 句义轻重的分量一目跃入脑际, 这对加深重点句的理解很有作用, 如nevertheless, moreover, while等常表示进一层的道理;but, instead of, rather than等表示相反;for, because, since, as等表示原因;so, thus等表示结果;that is (to say) e.g, for example, for instance等表示进一步说明和例证。这些单词引出的句子中, 重点句义都出现在它们之前。因此在阅读时, 我要求学生注意这些关联词的使用, 对文章的理解有很大帮助。

5. 运用构词法、语境等推测关键词义

阅读文章时, 理解词义是基础。不懂得词义就谈不上理解文章。而同一单词往往因语境不同而产生词义变化。只有根据上下文, 正确理解适应具体语境的词义, 才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阅读。在阅读过程中, 常常遇到一些生词, 但大部分生词的词义可以借助构词法, 文章中的语境, 在理解的基础上大胆猜测。常见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 定义线索。如:In the hot desert, man makes his garden in Oasis, an oasis is a green spot where there is a water supply.假如“oasis”是生词, 通过上下文就可得知, “oasis”是绿洲之意。 (2) 解释线索。如:Sometimes people eat their hamburgers plain-with nothing in them.“plain”意义很多, 但破折号的解释提供了理解线索, 即“不夹任何东西的”。 (3) 同义线索。如:The couple arrived at the party on time to enjoy the social gathering.例如“gathering”不认识, 可从同义词party推出其含义, 即“聚会”“晚会”之意。 (4) 经验线索。如:Last week I went to the theatre where I had a very good seat.The play was very interesting.根据单词seat, the play, 再加入常识, 阅读者便可猜出theatre是“剧院”之意。

当然这样的方法不止以上几种, 教师常在文章的重要词汇下画横线, 让学生猜出画线词的含义, 也是一种突破词汇难关的好方法。

6. 难句和暗含义的理解

阅读时碰到复杂的长句, 先抽出句子的主干部分, 通过分析句子来理解。如:Early last season, I wrote a column about an act of kindness I had seen Jordan do to a disabled child outside the stadium.借助句子结构分析法可以得知, 画线部分是上例的主干部分, 即主谓结构。找出主干部分后, 再分析附加成分, 句子就易理解了。当然这个技巧需要一定的语法知识结构的积累才可进行。

暗含义的理解即深层次的阅读理解, 它主要考查学生的判断理解能力。教师应向学生示范如何从字里行间收集信息, 根据上下文反复推敲。同时尽力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及态度, 从多方面领悟其中的含义。有时还可借助常识加以分析推理。很明显暗含义的理解是有难度的, 需要长期训练, 不断提高判断推理能力及敏感性才可奏效。

三及时做好评估, 把握测试要求, 促进英语阅读

评估测试主要是用来检测教学培养目标完成的好坏, 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实际能力与要求, 从而了解学生的强项与弱点, 为进一步完成培养目标提供有价值的判断性材料。因此, 我选择的测试题材料恰当, 难度适中, 确保了必要的信度和效度。不管是主观性还是客观性题型, 都针对学生平时阅读中反映的重点、难点与疑点, 而不是片面追求试题难度, 也避免了试题过于单一、偏题、怪题等现象。客观性测试题是通过短文阅读直接找到答案;主观性测试题是在阅读短文时通过上下文, 运用联想、比较、归纳、分析来判断隐含意义。测试后我认真进行分析, 发现问题并及时给予解决, 总结归纳, 进一步促进提高, 经过长时间有计划、有目的的系统训练, 加快了学生的阅读速度, 促进了学生的理解能力, 提高了学生英语阅读和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摘要:阅读能力是指阅读理解能力和阅读速度两者的综合运用能力, 速读能力和理解能力是阅读能力的主要表现。

关键词:英语阅读,速读能力,理解能力

参考文献

[1]Karlin.Teaching Elementary Reading

[2]Nation, P.The language learning benefits of extensive reading, 1997

英语阅读理解能力培养 篇2

试论英语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

 

阅读理解能力是指通过阅读,吸收和获取英语书面信息的能力,这些信息一般是指自己感兴趣的或与自己与主题有关的信息。通常包括:具体事实和细节,文章层次和逻辑关系,文章主旨和大意,作者的态度观点等。

《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特别强调,高中阶段英语教学“侧重阅读能力的培养”,具体要求学生做到:①能借助词典读懂难度略低于所学语言的材料,生词率不超过3%。能根据语境中较为明显的提示和构词法知识推断少数生词的语义或初步确认其语义范围。②能以每分钟50-60个词的速度,阅读生词率不超过3%的有关人物传记、寓言故事、活动记述、社会文化、文史知识、科普小品等内容的材料,能 够把握主要的事实和中心思想。理解正确率达到70%。③能读懂简单的应用文,如信函、请柬、通知、便条、说明、表格、图表、图示和标志等。④能够把握所读材料的主要逻辑线索、时间和空间的顺序。⑤能根据上下文理解作者的态度、观点和文段的寓意。⑥能根据已知的事实推断出文段未直接写出的意思。

学习游泳的人除了需要基本的理论知识和方法指导外,最主要的还是要下水实践。同样,语言学习者也需要足够量的语言输入材料来加强对语言的体验,增长见识,积累经验,培养语感。对于准备参加高考的同学来讲,课外阅读的量至少应是教材内容的三倍,方可达到要求。

要培养自己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必须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大量的泛读练习。开始可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贴近生活的材料,从学校、家庭生活等,逐渐扩大范围,旅游、环保、植物、动物、社会、经济、科普等广泛涉猎;体裁从记叙文,到应用文,再到说明文。也可以按交际功能、文章题材(topics,materials)和体裁(styles,forms)等组织阅读材料,分类阅读,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个别暂时难以理解、生词太多的材料,可暂时放一放,继续去找适合自己的文章,社会的发展为我们的阅读活动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完全没有理由把自己的命运寄托在某一篇文章上。况且,随着阅读活动的不断深入和阅读能力的提高,原来理解不了的材料过些日子可能就能读懂了,不必担心会丢掉什么。最重要的是要及早行动起来,积极主动地投入到阅读活动当中,每天至少读一篇,并一直坚持下去,读后写梗概或提纲,巩固阅读成果,字数100左右,10来个句子,不宜要太长。读写所用时间在15分钟之内,逐步加快速度。

阅读理解能力在高考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能力的培养又需要一个相对长期的过程,短期看不到明显的效果是很正常的。不急于求成,不半途而废,持之以恒地读下去,才会取得最后的成功。

●明确阅读重点,加快阅读速度

在基本上解决了读什么内容,如何克服困难读下去等问题之后,随着阅读活动的不断深入,我们还要讲求阅读的效率,加快阅读的速度成为提高阅读效率的主要手段。

在阅读过程中,要想加快速度,必须明确:在有限的时间内,我们应该去读文章的哪些内容,如何判断哪些内容是重要的,哪些是次要的?

首先应从文章整体出发,把句子、段落,而不是单词作为阅读的最小单位。通过阅读文章和段落开始或结尾的主题句,迅速判断出文章的体裁,把这类体裁文章共有的基本要素,作为文章内容的阅读重点,除此之外的内容则可以略读,甚至跳过去不读。

不同体裁文章的基本要素一般包括:记叙文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等;应用文、说明文及科普短文的主题句、层次和逻辑关系等;议论文中体现作者观点和意图的部分,作为论据的具体事实和作者提出的论点;新闻报道的时空布局,叙事说明部分和评论,当事人的评论和观感、时间顺序,事件中的人际关系等。这些都是我们在阅读中首先应该去领会的内容,对这些内容的正确理解,也往往就是答好高考“阅读理解”题的前提和保证,因为“阅读理解”题目也是围绕这些主要内容设置的。平时注意主动进行这方面的训练,就可以变被动为主动,以不变应万变,是取得高考成功的关键所在。

对于句子来说,各个句子成份也有一个轻重缓急,不可一视同仁。一般来说,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可以只阅读主语、谓语、宾语等主要的句子成份,状语、定语等修饰成份可以先略去不读。如果按词性分类,则阅读重点是实词:名词、代词、动词、形容词、否定副词等,其它如虚词:介词、连词及程度副词等可一带而过。也就是说,不能总是毫无目的不分轻重地逐字逐句地细读,必须学会跨越句子、跨越段落的阅读方法,这样,才能从容面对任何长度的文章,迅速地抓住要点,概括文章内容,大大提高阅读的速度。

●写好概要、巩固阅读成果

读完一篇文章之后,也许我们自以为读懂了,但是是否真地读懂了呢?拿什么作为判断阅读效果的标准呢?是否能用解答“阅读理解”题目的办法判断呢?我们平时大都是这样做的。然而,今天这套阅读理解题目错了两个,明天另一套又错了三个,后天又错了一个,阅读理解能力是提高了还是下降了呢?很难作出准确的判断。其实,因为文章和题目本身差异很大,所以相互之间根本就没有可比性。不懂得这个道理,就会经常受到答题结果的负面影响,屡屡遭受打击,进而失去信心,使阅读活动夭折。我们许多同学往往是在这个时候败下阵来的。

大量实践表明,读后写概要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如果写概要的过程进展顺利,可以肯定对短文的理解是到位的,反之则暴露出阅读理解能力或英语书面表达能力有欠缺,无论属于哪一方面的问题,都必须通过大量阅读,学习、欣赏别人的文章,多加训练,才能解决,即俗话所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引”的道理。

但是,写概要时要注意忠实于原文作者的本意,不要另起炉灶,写成读后感。应遵循“先易后难”、“先学习,后模仿”的原则,开始可以抄写原文中现成的、能够体现文章基本内容的主题句;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就可以试着缩写、改写原句,直到最终自己组织句子,概括总结文段内容、中心思想、作者态度等。这一过程要自然过渡,不能急于求成,要有信心、耐心和恒心,坚持不懈,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这样,我们就会逐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会在一定时间内,面对一篇文章,读哪些主要内容,忽略哪些内容,迅速抓住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基本观点,并体会到阅读的乐趣,一方面有利于进一步开展阅读活动,同时也为今后阅读理解答题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提供了前提和保障。也许在平时的考试中,解答阅读理解题目还会出错,不要紧,不要太在意。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自己英语水平的因素外,也有试题本身质量的因素。但无论如何,有了每年360多篇的阅读量,比起高考试卷的阅读量来,已经相当可观了,其意义自然不言而喻。

●如何对待阅读中遇到的生词和语言知识

懂得进行阅读活动的基本步骤和方法,并不一定能够保证阅读活动顺利进行下去,阅读过程中还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障碍,首先就是生词这个拦路虎。那么,如何克服这一障碍呢?

首先应该明白,在阅读活动中遇到生词是很自然的事情,不要一见到生词就害怕,不敢读下去;再就是要对生词有一个正确的态度,是先解决单词的问题再阅读呢,还是与此相反?

要时刻牢记阅读活动的目的是理解作者通过文章传达给我们什么样的信息。如果你对此非常明确,而且能够落实到行动的话,那你就不会为了一个生词而停下正在阅读的一篇文章,到词典里去查它的意思。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当我们读母语―中文报刊、杂志、小说时,是不是一遇到生字就中断阅读去查字典呢?肯定不会,因为我们的思想早已被故事内容吸引住了(尤其是在读小说时)。这就给我们阅读英语短文一个很好的借鉴:根据上下文猜测一下词义,或者干脆跳过去读下面的内容,让自己的思路跟着文章的脉络、人物的情感、情节的发展走,把自己放进去,让自己暂时忘记那些字符本身的意义,而着眼于其承载的文章内容。这样一来,我们关心的是文章的内容、故事的情节;某个词的词典含义已经成为次要的了,也就不会为了某个生词去查词典了;况且,在高考中是不允许查词典的。如果平时没有养成通过上下文猜测词义的良好习惯,高考中遇到了生词该怎么办呢?所以,阅读过程中一定不要停下来去查词典。假如你不查词典就读不懂那篇文章的话,只能说明那篇文章不适合你,另选一篇就行了。不必对放到一边的那篇文章总是耿耿于怀,要知道有所失才能有所得。只要坚持阅读,也许过不了多久,随着阅读词汇量的不断增加,原来读不懂的那篇文章就能读懂了。要学会灵活,不要钻牛角尖。

对文章中语言知识的学习,最好作为阅读活动的副产品,通过广泛的阅读,语言知识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积累,对某些同义词、近义词、相似结构的认识会逐步深化。当然,这并不排除通过阅读,有意识地强化自己对阅读中出现的、以往学过的基础语言知识的复习和巩固。同时,在读懂文章之后,可以顺便学习一些自己认为有价值的句子、词组等语言知识(主要指语法、词汇),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只是不可把读懂文章和学习语言知识的顺序颠倒,那样就从根本上违背了阅读活动的初衷,效果不但不会理想,而且往往会导致阅读活动半途而废。

●高考“阅读理解题”短文选材特点

及对考生阅读理解能力测试的要求

在进行大量广泛的课外英语阅读的同时,弄清高考“阅读理解题”中短文的选材特点十分重要,它可以作为我们平时阅读材料选材的重要依据,增强复习应考的针对性,减少盲目性。在广泛涉猎、综合提高自己阅读理解能力的前提下,把高考“阅读理解”题目的题材、体裁特点牢记在心,明确高考对考生能力测试的要求,对于增强自己解题的心理预期,培养正确的阅读思路,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高考英语《考试说明》指出:“阅读理解”题在不超越中学生英语语言水平的前提下,阅读材料的选取遵循三个原则:

①阅读量不少于1000个单词,篇数不少于3篇;②题材(topics)多样化,包括科普、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等;③体裁避免单一化,包括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等。

二、《考试说明》进一步指出,阅读理解能力测试的主要考查学生是否:

①掌握所读材料的主旨和大意,以及用以说明主旨和大意的事实和细节;②既理解具体的事实,也理解抽象的概念;③既理解字面意思,也理解深层含义,包括作者的态度、意图等。④能理解某句、某段的意义,并能把握全篇的文脉,即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关系,并能据此进行推理和判断;⑤能根据材料所提供的信息,结合中学生应有的常识正确判断生词和短语的含义。

三、近年高考英语“阅读理解”试题特点和改革方向:

阅读理解题短文长度和总词汇量、题目的难度逐年增加,这正是体现了新教材、新大纲“着重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要求。短文中出现的一些超出大纲和考纲的生词,不再加中文注释,这说明,阅读材料中已经不再避讳出现某些生词,对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中“猜词”能力的考查,不仅体现在题目中,而且已经融入到阅读理解的过程之中了。某些短文中虽无生词,但句子较长,且内部有许多标点符号隔开,如果考生缺乏在阅读中跨越句子进行理解的能力,就会出现“单词都认识,句子不知所云”的现象。可见,在今后的复习应考中,要在掌握《大纲》词汇的基础上,通过大量泛读来扩大阅读词汇量和提高阅读能力,已经成为必须采取的措施了。仅仅依靠老师的讲解,而没有同学们自己主动的大量阅读实践,是无法很好适应高考这一改革趋势要求的。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做“阅读理解题”

有相当一部分同学,一谈到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就认为做大量“阅读理解”题目才是唯一可行的办法。实际情况怎样呢?

让我们先来打个比方,如果某人想要提高身体素质,他是应该通过一次次的体检,还是应该坚持科学的日常体育锻炼来达到目的呢?答案自然是后者。如果有人想通过多参加几次体检来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你一定会觉得很可笑。

其实,想通过多做“阅读理解”题目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做法同样不可取。和体检一样,“阅读理解”题目只是一种量化标准和测试手段,答题的过程往往是一种被动适应题型的活动,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活动,它受到题型因素的多重制约。当然,适时恰当地做些“阅读理解”题目可以增强答题技巧,减少或避免非智力因素导致的失误及水平不能正常发挥的情况。但若不分场合,超越阶段,一味去做“阅读理解”题目,不但会延误培养自己阅读理解能力的时机,还会使自己时常处于个别题目的困扰之中不能自拔,对阅读理解活动失去兴趣。而且很容易形成一种思维定势,认为阅读活动的目的就是答对后面的题目。事实上,我们平时看到的阅读理解题目中,有许多题目本身就不够科学和准确,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样一来,往往会在一些有缺陷甚至错误的小题上无谓地牺牲许多宝贵时间,有百害而无一利。

可能有同学还会说,做阅读理解题目是否提高了答题能力呢?在尚不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的情况下,就谈不到对文章大意的总体把握,易犯以偏概全的错误,表现在答题上,就是连错好几个。

所以,必须遵循“水到渠成”的自然法则,阶段侧重,该什么时候做的事情,就在什么时候做,而且必须要做好,不可逾越阶段。一般分两步走,第一个阶段培养阅读理解能力,功夫用在平时,尽可能多地吸收原汁原味的语篇材料,避免过早地受到题型因素的干扰,踏踏实实地进行英语阅读活动。第二个阶段,重点培养适应高考题型的答题能力,在考前进行,有了前一阶段的铺垫,完成这个阶段的任务就比较容易了。如若不然,过早进行题型训练,反而会把自己的思路局限在几个题目的小题圈子里,不利于阅读理解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况且,题型是可以变化的,而阅读理解能力一旦达到一定水平即可“以不变应万变”,就如同有了健康的体魄可以应付各类体检一样。总之,高考是答题,功夫却在题外。要记住“欲速则不达”,世界上最短的路往往是通向失败的路。

●高考“阅读理解”题目的题干和选项有哪些特点?

高考英语“阅读理解”题目的题干所涉及的多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几个小题的题干组和在一起基本上就是文章的提纲。所涉及的问题种类一般与文章体裁(记叙、说明、应用、议论等)特点有关,主要分下列几种情况:

①对具体事实进行判断

文中的一些事实细节用同义词、近义词、反义词、类似结构、相反结构的形式出现在题目的题干和选项中。其实这些具体事实细节一般已经在文章中给出,只是在题目中换了一种说法而已,只要认真仔细地阅读和审题,一般都能把握。

②时间、空间(地理位置)顺序、层次关系(应用文、说明文的主题句)、逻辑关系(论说文)的推断。需要通读短文,思考提炼,理顺文章的脉络。

③主旨大意的概括

干扰项的设置分两种情况:或者太大,涵盖了文章没有涉及的内容;或者太小,只提到了一些枝节的内容。主旨大意是对具体事实的概括和综合,需要加入读者的思考和思维活动,应注意文章的特点(要素和主题句),站在全文的高度看问题。

④作者态度

提问的要点多侧重语言的功能,并非字面的意思,例如:反意疑问句,否定疑问句等多用以表明说话人的态度和语气等,通常并不是真有什么疑问。作者的态度,往往是深层次信息,属于言外之意,文章一般不会直接说明,判断的依据是整篇文章及上下文的语境,不是某句话的表面意思。

[1] [2] 下一页

通过上下文推断生词含义

猜词的活动是阅读中经常遇到的,阅读理解题目中的作为干扰项出现的错误选项,一般多是学生比较熟悉、想当然的词典意义,或者适应学生习惯的汉语思维方式;而正确的含义往往不只是词典上的,而是要通过上下文内容的提示才能确定的,提示的方式一般有:同义词、近义词、反义词、同位语、定语从句,相似或相反的结构等。

●如何培养自己的“阅读理解”答题能力?

一.什么是阅读理解答题能力

阅读理解答题能力是指在学生具备一定阅读理解能力的基础上,针对高考 “阅读理解”题型的特殊要求,通过训练 ,逐步形成答题技巧,在考试中减少答题失误,充分发挥出自己实际水平所必须具备的能力。一句话,阅读理解答题能力是一种应试能力。

二.阅读理解能力和阅读理解答题能力的关系

如前所述,阅读理解能力和阅读理解答题能力是两种不同的能力,分属于不同的训练阶段。阅读理解能力是前提和基础,阅读理解答题能力是针对高考的应试方面的能力和技巧,是在解答阅读理解题目时必须具备的、保证正常发挥自己实际阅读理解能力水平的一种能力和技巧。在明确高考“阅读理解题”短文选材及题干、选项的特点之后,通过考前一定时间的强化训练,在实践中进一步体会这些命题特点,摸索答题思路和方法,总结经验,巩固提高答题技巧。

三.阅读理解题目的解题思路和步骤:

阅读理解题目答题的总原则是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答题。而许多同学太急于求成,在还没有搞清文章说了些什么的情况下,就开始答题,结果可想而知。要时刻提醒自己防止这种倾向,扎扎实实地按一定的科学的答题步骤来做题。一旦养成了良好的答题习惯,就会避免许多问题,答题的速度和准确程度会大幅度提高。

1.准备阶段―阅读理解短文

对语篇修辞特点和逻辑结构特点的整体把握是解题的前提。所以必须首先明确语篇的体裁特点,从而初步确定将要阅读的重点内容,并且,一边读一边用笔标出相关内容,为下一步答题做好准备。这些特点包括:记叙文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等;应用文、说明文及科普短文的主题句、层次和逻辑关系等;议论文中体现作者观点和意图的部分,作为论据的具体事实和作者提出的论点;新闻报道的时空布局,叙事说明部分和评论,当事人的评论和观感、时间顺序,事件中的人际关系等,这些都是文章的要点,同时也是阅读理解题目所要考查的重点内容,在答题之前通晓这些具体内容(已知条件)是非常必要的,也是正确答题所必须的。

2.审题阶段―明确问题所在

在第一步理解文章的前提下,分析题干所涉及要点,是什么问题,涉及文中哪些内容。是否与自己在阅读中所设重点一致、合拍。

3.答题阶段―排除干扰,主动解题

根据审题的情况,回忆文章有关部分,主动思考题干问题,联想推测可能的答案,而不是先急于对比四个选项的异同。最后,将自己对题干所涉及问题的答案与题目所给的选项比较,与自己推测一致的多为正确选项。当然,在得到选项的信息后,自己的推测有时需要修正,依据仍旧是短文内容。对于个别一时拿不定主意的题目,可回到文章中再一次重点阅读。应当注意,在有一定深度和讲究文体修辞的语段中,确认事实(fact)一般并不等同于确认语句内含,也就是说,我们不应仅仅“浮在”语句的表面意思上,更不应受到语句中个别说法 的“误导”。一般应该避免一开始就进行选择,因为缺乏了对文章的整体理解,极易受到错误选项的干扰。

初中英语阅读能力培养 篇3

【关键词】初中英语 阅读能力 螺旋式思维方法 整体快速阅读法

一、使用螺旋式的思维方法,帮助学生进行课文的整体阅读

首先,教师要指导学生弄清文章后的问题,帮助学生拟出文章初步的线索,从而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对文章主旨思索的范围; 然后让学生根据问题,通读文章,筛选文中所提供的信息;再通过筛选出的有用信息由点到面、由浅入深地了解与掌握文意与作者意图;最后再回到解答文后的问题上来。这一螺旋式的思维过程,耗时少,突破性强,有针对性,是颇具实践意义的。如在讲授A TRAFFIC ACCIDEN T一文( LESSON 18,SBIII)时,就可采用上述做法,把若干个小问题作为线索提供给学生,学生由此可把握住阅读文章的重点,从而通过默读或朗读对文章内容有一个整体的了解。示例如下,可先提供给学生以下问题作为线索:

Question:

1.What were the children doing at the time of the accident?

2.What happened suddenly?

3.What did they hear when they were running to move the bag of rice?

4.Was the man on the motorbike travelling?

5.What happened then?

6.Was he badly hurt?

7.What was she doing when LiLei told MissZhao about the accident?

8.How was the man on the motorbike in the end?

学生抓住了这些问题的答案,也就可从整体上了解文章中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结果,再通过问题的回答便把握住文章的主线(放学时——校门口——骑摩托人——摔倒受伤—— 被送进医院) ,从而掌握文章的概貌(在赵老师帮助下,几名学生把放学时一位骑着摩托因前面车子摔下的米袋而在校门口摔倒受伤的人送往医院) 。这样,在40多分钟内既可掌握课文的学习要点,为学生表述事件的经过提供训练线索,同时又可完成教学大纲的课时要求。

二、采取整体快速阅读法,培养学生对课文的整体阅读能力

要培养与强化学生的整体性阅读能力,需要教师指导学生整体地去把握阅读载体,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这种方法不仅可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也可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体现。在授新课前,指导学生预习课文,采取整体快速阅读法进行阅读,即重点阅读课文的首尾段及各段的首尾句,找到中心句及关键词,抓住主线,了解课文的有关细节,如人物、时间、地点、事实、数据等,弄清作者的意图与倾向,再对照文后的问题,由表义上对问题的解答上升到对文意整体的了解与分析,形成理性的概念与结论。如在讲授THOMAS EDISON 一文( LESSON 42,43,SBIII)时,就可按上述的方法进行课文的整体性教学,把若干个小问题汇总到一个整体性的问题上认识:

—— What do you think of Thomas Edison?

A.Thomas Edison was an American.

B.Thomas Edison was an inventor.

C.Thomas Edison was very clever when he was a child.

D.Thomas Edison was a great American inventor.

显然,A、B、C是个别特征(也就是部分特征的反映),只片面地说明了爱迪生的社会身份,而D是综合结论(也就是整体形象的归纳),它将爱迪生的社会身份和所取得的成就进行了综合概述,这句话也显示出了作者的态度——爱迪生不仅是发明家,而且是一位伟大的发明家,同时他还是一位美国人。我们要了解文章的细节与基本信息,但又不能只抠只言片语,获得零碎杂乱的印象,而要善于从整体上去驾驭它、理解它、把握它。一篇好文章应该是一个独立的有机体,只有从整体上抓住文章的主旨与精神,才能揣摩出作者的真实意图、态度及倾向,才能明了文章所包含的严密的逻辑关系,才能减少片面与盲目,提高判断问题的准确程度。

三、引导学生对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表现方式在深度和广度上进行评析,整体把握阅读内容

阅读的最高层次表现在读者对阅读物的思想内容与表现方式在深度及广度上的评析,即有自己独特的感受与认识。一切创造性的活动都依赖于想象。因此,在课前预习课文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依据课文内容去联想、去发现、去思考,力求达到阅读的最高层次。这对于学生透彻地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准确地把握文章的表现手法是十分有益的。以THE PAN—A PLAY( LESSON 30,SBIII)为例。首先,在学习课文前,可以先向学生说明这是一篇有关“锅”的幽默短剧,从而使学生由无意阅读转变为有意阅读,激发学生对信息感知与理解的兴趣,开启他们深层次的理性思维。其次,出示与文章有关的重点词或词组。如:borrow,lend,have a baby, hear of, I hope everything goes well,die,dead等等。可要求学生以课文内容为根本,运用上述词或词组,写一篇有关这篇幽默短剧的故事简介。既然要写故事简介,那么学生对整篇文章的内容必须做整体性的了解与理解,这无疑可为课文的整体性教学做好铺垫。这种带有实践意义的英语课文整体教学不仅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有助于获得最佳的授课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思中.张思中与十六字外语教学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48-49,77-81.

培养英语阅读理解能力的手段 篇4

一、立足课堂教学, 夯实语言基础

教材是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基础材料和课程资源, 教师要立足于课堂教学, 结合课文教学着重抓实学生的三点基本功:一是积累词汇量。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同类记忆法、对比记忆法、读音记忆法、同音异形记忆法等多种记忆方法, 养成归纳同义词、近义词、反义词的良好习惯, 尽可能多积累一些有用的词组、短语、固定搭配, 将词扩展为更大的语义单位。二是句式识别能力。教师可以从动词的五种基本句型抓起, 分析句子的基本结构和成分, 注重并列句和主从复合句的教学, 注意辨别一些修辞性句式。学生只有在识别句式的基础上, 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捕捉句子的关键词并进行语义编码, 促进句意和意群的全面理解。三是捕捉细节信息能力。要引导学生在掌握文本大意的基础上关注文章的细节, 就文章内容进行问答、选择、正误判断等消化性练习, 使学生更好地把握细节, 然后可就课文内容限时让学生完成课后练习。

二、激发阅读兴趣, 拓展阅读空间

提高英语阅读能力必须依靠大量的语言运用实践, 由于课堂时间有限, 教师可采取增加学生课外阅读分量, 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一定数量的英文读物, 做到课内外教学有机结合。通过课外泛读可使学生巩固所学的语言基础知识和阅读技能, 熟悉各种文章体裁和风格, 了解英美国家的概况、文化历史、风土人情以及各种背景知识, 开拓学生视野和知识面, 从而激发阅读兴趣。泛读材料可选取一些学生感兴趣、难易程度与教材相近的题材, 还可激励和指导学生阅读一些适合中学生阅读的幽默故事、学生英文报纸杂志、短小文章、原著或经过改写的原著, 使学生更客观、更深刻地了解异域文化。选用阅读材料要尽量做到题材广泛、内容丰富、难易适当、趣味性强, 生词量控制在2%左右, 让学生乐于读、勤于读、善于读。在读物的选择、难度的调控、时间的分配等方面, 教师应给予具体的指导, 做到有布置、有指导、有检查。只有通过大量课外阅读, 才能积累大量词汇、习语、结构和句型, 才能扩展知识面, 培养学生的语感, 提高对阅读素材的反应能力。

三、加强方法指导, 培养阅读习惯

阅读习惯的好坏直接影响着阅读的效率。每次进行阅读训练, 教师可向学生提出一些具体的要求。例如: (1) 阅读时要默读。默读是通过视觉器官直接感知文字符号, 速度要比出声的阅读快得多。 (2) 理解意群或句子。在阅读过程中可以教会学生采用略读 (skimming) 和跳读 (skipping) 的方法, 快速阅读, 把注意力集中到理解读物的内容上, 按意群向前跳跃, 捕捉关键词 (key words) , 抓住主题句 (topic sentence) , 摆脱找语法和逐句翻译理解的习惯。 (3) 养成猜测生词词义习惯。指导学生根据上下文线索和构词法等知识去猜测阅读过程中遇到的生词词义, 扫除生词障碍。 (4) 自主阅读。鼓励学生借一些课外读物, 自己安排时间进行阅读, 并与其他同学交换阅读。通过阅读比赛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同时把阅读训练与书面表达结合起来, 让学生用英语写读书笔记和读后感等, 如果时间允许, 可以利用课堂时间让学生进行交流等等。

中学生英语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 篇5

东滩头中学

王旭冉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是一个长期、艰巨的工程,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只要找到了影响学生阅读理解的因素,平时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传授正确的阅读理解方法, 就会大大提高中学生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我国中学生英语教学大纲提出要侧重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能力的培养也是初中英语教学的一个目的。目前, 课标对阅读理解教学和检测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而实际上, 我国大部分地区中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与水平普遍较低。针对这一现状, 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势在必行。要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首先要研究影响学生阅读理解的障碍, 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一、影响学生阅读理解的障碍 1.词汇量问题

影响学生阅读的第一关是词汇量。一个人掌握的词汇越多, 阅读时所遇到的障碍越小;反之, 掌握的词汇少, 容易曲解词汇含义, 误解整个句子, 甚至整篇文章。扩大词汇量的方法有多种, 在此列举如下: ①注重学习与积累。词汇的积累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每学期初确定一个目标, 除牢固掌握课文中的单词外,还要记忆一定量的课外阅读材料中的单词, 每月归纳, 积少成多。②掌握构词法。构词法能帮助学习者扩大词汇量,而且有助于记忆。

2.词法问题

近年来,由于中考英语语法试题分值减少,有人提出教学中要淡化语法的观点, 学生也就片面理解为学不学好语法无所谓。其实,学生如果对英语各种常用结构或篇章结构等语法知识掌握不够好的话, 通常会导致他们对英语句子或段落进行语法分析的能力较差, 从而影响阅读理解。

3.文化背景知识对阅读理解的影响

许多学生认为扩大词汇量并掌握英语语法知识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唯一有效途径, 其实造成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差的另一原因也不可以轻视, 那就是对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缺乏了解。学生对于一篇阅读材料不理解或找不到正确答案, 有时并不是英语语言水平问题, 而是缺乏对文化背景知识的掌握所造成的。如:在一篇介绍禽流感(Bird Flu)病毒知识的科普文章中, 学生如果对禽流感这个背景知识缺乏了解或知之甚少的话, 阅读理解能力就会受到抑制, 很难准确解答文章所提出的问题。因此, 学生最好扩大阅读范围, 增强阅读量, 增加各种文化背景知识的积累。

4.不良阅读习惯对阅读理解的影响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大部分时间进行的是精读教学, 因为精读是学习语言知识的重要来源, 是培养阅读能力的重要手段。因此, 教师往往对阅读材料中词汇、语法、修辞、中心思想、写作特点等进行详细的分析,殊不知学生在阅读中也形成了过多进行语法分析、过多依赖词典、复读次数过多等不良习惯,而这些习惯极易导致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解答不完所有的试题。

二、要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平时要注意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1.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课文进行阅读训练

改革课堂教学结构, 使精读与泛读紧密结合, 强调独立阅读课文, 旨在形成能力。每教一篇新课文前, 先让学生用10-20 分钟进行快速阅读, 同时做课文的理解题;然后, 再按精读要求, 给学生指定段落, 让他们自己研究主要语言点, 鼓励他们提问和讨论,以求弄懂。泛读也全是由学生自己去研读, 改变了那种课堂中从泛读到精读全由教师包讲到底的局面, 使学生自学能力得到提高。

2.开展课外阅读活动

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自学能力,只进行快速阅读训练是不够的。以每周1000 个词来计算, 学生一个学期只能完成1-1.5 万个词的阅读量, 不足以使学生从中获取到独立阅读英语文章的基本技巧。所以除快速阅读训练外, 还应开展课外阅读活动,目的在于增加阅读量。向学生提供较多而且题材较广的短小成篇的阅读材料, 并要求学生相互交换各自的不同阅读材料,要求每人每天课外阅读600 个词的短文, 这样, 既增加了阅读量, 又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 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3.认真选好读物

读物的选择对阅读的效果起着重要作用。如果读物选择不当, 就会影响学生的阅读兴趣。因此, 在选择读物时应尽量选一些内容健康、思想性强的文章, 使学生在发展阅读能力的同时, 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品德教育。而且所选读物应内容广泛、新颖, 体裁和题材多种多样, 语言质朴生动、引人入胜, 让学生寓学习于消遣之中, 令学生读起来爱不释手, 从而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最重要的是所选材料应适合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 难度与课文相当, 内容尽可能与课文相联系, 生词率控制在2-3%, 使学生读得轻松愉快, 在快乐中获得知识, 增强他们搞好阅读的信心。

4.把阅读的辅导落到实处 阅读基本上是在课外进行, 以学生自学为主, 教师辅导为辅, 但是没有得力措施就很难保证持续地开展。为了扎扎实实地搞好阅读, 除对读量、读速严格要求并记录在案进行评比以外, 还应对学生的阅读方法和技巧进行指导。

(1)指导学生养成正确的阅读习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往往带有一些不良习惯, 如有的学生阅读时爱出声;有的学生用笔和尺之类的东西指点着助读;有的学生用眼不科学, 每次只能看到一个单词;有的学生咬文嚼字, 边读边查词典, 一词一句地分析;有的学生回视的现象太严重, 在阅读时, 眼睛常常往回看, 重读前面的词、短语、句子, 不仅影响读速, 而且不利于把握整个句子、段落、全文的意思。我们应帮助学生改掉这些不良习惯, 使他们养成良好的默读习惯, 帮助他们尽量减少停眼次数, 扩大视幅范围, 在单位时间里捕捉更多的语言信息。

(2)指导学生阅读时抓住文中重点段、段中主题句和句中的关键词。教给学生根据上下文猜测词、句意义的办法。阅读中难免碰上生词, 这时不必惊慌, 因为它不是孤立存在的, 而是可以根据构词法、同义词、反义词或上下文暗示猜出词义的。指导学生依纲阅读。这个纲就是文章的理解题, 每篇材料都配有相应的阅读理解题, 既可以作为理解检查题, 又可作为阅读的提纲。

浅谈英语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 篇6

一、狠抓词汇的积累和巩固

词汇对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程度有着重要的影响,掌握的词汇越多,阅读的速度就越快,理解的程度就越深,所以我就要求学生多记单词,不要怕记单词,尤其是在听、说、读的上下文中记单词,在交流的过程中记单词。阅读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扩大词汇量和不断加深对词汇意义认识的过程,所以要求学生有意识地去记阅读中遇到的生词,这样,随着阅读量的增加,学生的词汇量也相应提高,也对正确理解原文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二、积累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

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除了掌握丰富的语言知识,还要有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英语文章中蕴含着有关英语国家的一些风俗习惯、历史文化、宗教信仰等,所以在我自己的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通过上网学习并了解这方面的知识,促使他们更快更准确地理解文章。

三、掌握阅读理解的答题思路和技巧

学生在做阅读理解时,要掌握一定的适合自己的答题技巧。主要方法有通读全文,迅速领会全文主旨大意及中心思想;带着问题阅读文章,边阅读边寻找答案;学生在阅读时,要准确理解文章的内容,领会文章的意图,作出正确的选择,弄清故事的主要人物(who)、发生的时间(when)、地点(where)、原因(why)及如何解决问题(how)等,这些问题往往是考点,要从全文的条理入手,弄清文章的结构层次和段落间的内在联系,这样做题才能做到心中有数,不同材料反映不同的问题,体现不同的思想,学生一定要领会试题设计者的意图,根据材料客观回答问题,不能抛开材料,按自己的想法随意发挥。

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平时对学生进行快速阅读训练,培养他们快速阅读的良好习惯。通过“整体阅读”训练,多数学生都能放弃原来的逐词逐句阅读法,掌握“整体阅读”法后,学生阅读水平提高很快,在对篇章内容的把握方面进步尤为明显。此外,让学生利用上下文猜测生词,仅在关键的地方才查词典,学生的阅读水平不断提高。

总之,英语阅读理解能力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要靠学生自己通过长期的训练进行培养,教师也要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激励方法,注意因材施教,使所有学生都积极参加,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也促进学生英语能力的全面提高。

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 篇7

一、培养学生基本阅读能力

阅读中的感受力是通过字面对阅读材料初步感知、获得笼统印象和表层意义的能力。这是理解性阅读的基础, 训练中,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一定需要, 初步了解阅读材料, 熟悉内容, 感知阅读材料的结构提出发现的问题等。决不要认为从阅读中获得的感受倒是粗糙的, 其中某些感受和直觉常常能帮助我们理解阅读内容。自读理解能力是阅读能力的核心, 是最重要的阅读能力。引导学生采用正确的方法来理解课文内容、体味和探究遇到的问题,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就是很好的方法之一。阅读材料中相当多的单词、句子, 如果就词解词, 就句释句, 往往难以理解。如果把它放在整篇材料里, 联系上下文琢磨, 就能确切的理解。方法之二是联系生活实际。许多材料所描述的事情、所运用的语言, 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这就需要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实际中去寻找、发现与阅读材料描写的事情相同的经验, 把二者联系起来, 帮助理解课文的语言文字。方法之三是边读边想。阅读和思考相结合, 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基本方法。边读边想, 读思结合, 是被实践证明的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对学生们来讲, 边读边想是阅读主动性、积极性的表现, 是培养和提高阅读能力的基本方法。想什么, 怎么想, 是首要解决的问题, 在阅读的不同阶段, 想什么, 可以有所侧重。一边读一边想, 所想的问题随着阅读的深入应当由易到难, 由小到大。如果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他们思维活跃起来, 就不但能够自己发现, 解决阅读中的问题。

二、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从实际出发, 通过阅读训练和课余谈话等多种渠道进行观察, 了解同学们的兴趣和爱好, 以及他们最想知道、最关心的事情, 鼓励学生在阅读时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选择自己喜爱的读物。并通过和同学交流使每个学生都产生一种读了什么, 懂了多少的自豪感。这种在理解的基础上产生的自豪感将激发学生继续阅读的兴趣和愿望。还可以通过活动的形式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如进行阅读竞赛、阅读猜词等等。形式可以多种多样, 这样做不但可以促进学生进行阅读训练, 而且还可以使学生的阅读由督促到自觉、由被动到主动、由量变到质变, 使之形成阅读能力。对于反馈的结果, 教师应采取鼓励、鼓励、再鼓励的方式, 使全体学生的能力都得到提高。学生由于感到阅读卓有成效, 意识到阅读训练对他们的英语学习有推动作用, 是他们自身的需要而不是教师的强求, 从而逐渐增强求知欲, 使阅读能力得到发展。

三、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人们常说习惯成自然, 为了让学生在阅读中有一个好的阅读习惯, 教师要让学生进行严格的阅读训练, 在训练中使学生达到快速、准确、理解。要让学生养成好的习惯, 还要逐渐增加阅读量, 使学生由阅读的量变达到阅读的质变, 平时还要开设阅读交流会, 使学生在阅读上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 以此激发学生培养阅读习惯的兴趣, 让学生养成带着问题阅读的习惯, 作为教师在学生阅读上向学生提出一些具体的方法指导, 使学生达到口与脑并用, 激发学生的读书愿望进而培养学生一边读一边想的好习惯。在读书的同时还要养成积累知识的习惯, 我们常说学以致用也就是说让学生在阅读中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平时的学习中, 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大量的阅读训练过程中注重生词的积累, 认真领会不同题材的结构与内容, 然后拓宽思维, 融入学生平时的应用与实践中, 真正达到阅读训练的目的。

如何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 篇8

一、立足课本, 开展整体阅读教学, 培养基本的阅读能力

阅读能力依赖综合训练。听说读写译扎实, 学生语言结构意识强, 基本词汇掌握牢固, 是阅读理解能力提高的先决条件。同时, 我国学生缺少外语环境, 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 英语知识的获得主要来源于课本。因此, 教师要充分利用课本上现有的材料对学生进行有目的的阅读训练, 把整体教学理论运用到教学中。阅读教学时可采取以下步骤:

1、阅读课文之前, 要有效地激发学生获取知识的兴趣和欲望。

教师先要介绍有关的背景知识, 再引导学生预测文章内容, 给出一两个能概括全文中心思想的指导性问题。

2、阅读课文中, 以细节阅读为核心, 让学生获取有关

what、where、why、who、how等方面的基本事实, 再合理分析文章性质和结构特征, 采取不同的阅读方法提高学生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阅读课文后, 就课文内容进行讲解和精练。

读完课文后, 教师把语言点提炼出来讲解, 有针对性地、简明扼要地分析新的语言现象, 结合各种形式的口笔头练习, 巩固所学内容。

二、精心选材,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热爱、向往、追求某物的心理状态, 是他希望达到某种目标的精神力量。从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出发, 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首先教师要注意选择适合学生水平的材料。选材要做到难易适度, 材料过分容易, 学生们读起来没有兴趣;过深、过难, 学生虽然读了, 但不能理解其内容, 就失去了阅读的意义, 也会使学生们丧失信心。难易程度以阅读后理解正确率达70—80%的前提下求速度。

三、指导学生掌握必要的阅读方法与技巧

1、略读。又称跳读或游览, 目的是了解一篇文章的大意或中心思想。

2、查读。又称找读, 是一种从语言材料中迅速查找某一项具体事实或某一项特定信息的快速阅读。

3、细读。主要目的是领会文章细节, 判断、探索文章的言外之意, 做出合乎逻辑的推论判断。

4、批判性阅读。它要求通过对文章的研判、明确作者的论点、论据和推理过程。

阅读技巧包括:

1、预测。阅读一篇文章应先引导学生根据标题及图片对内容进行预测。这是利用学生的认知规律接受新信息的方法。

2、抓住中心。理解文章, 首先是对文章中心思想 (主题) 的理解, 主题概括了文章的内容, 反映了作者的写作意图, 故找出主题, 就成为理解文章的关键。

3、学会猜测生词词义。对阅读过程中出现的生词, 学生要利用构词法、上下文语义推断法及相关语法知识如定语从句、同位语从句、状语从句等的提示猜测生词的大概含义。

4、带题阅读。先游览文章, 再看文章后的题目, 特别是在阅读新闻广告类文章时, 可直接带着问题去阅读, 这样会节约时间, 收到事半功们的效果。

5、注意过渡词。阅读中的过渡词宛如道路上的路标。过渡词可以帮助我们跟着作者的思路进行阅读。

教师利用不同语言材料, 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和技巧的训练, 使其逐步熟能生巧。

四、克服阅读中的不良习惯

阅读要求有一定的时效, 要提高速度, 就得克服一些不良习惯。常见的不良阅读习惯有:

1、视野幅度窄。

即学生一眼所摄入的字数少, 这样势必影响阅读速度。教师应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 让眼睛在每次停顿前, 尽可能地多看几个词, 把注意力集中在了解文章的大意上, 不能逐词逐句去抠意思, 也可以采用意群停顿方法。另外增宽视野还可以通过熟练掌握固定短语、句型、习惯搭配的方法, 以短语或句子为单位把文字送入眼睛并输入大脑。

2、指读、出声读、心读。

要求学生避免这三种不良阅读方法。因为阅读时用手指指着每个单词阅读, 逐个读出单词的读音, 在内心回味每个单词的发音, 不仅严重地影响了阅读速度, 不利于大脑形成完整的逻辑思维, 而且分散了注意力, 影响了阅读效果。

3、只注重单词意思, 忽略习惯用法。

平时教育学生注意学习习惯用法和习语, 随时归纳、总结、记忆。

4、逐词查词典。

阅读过程中遇到生词, 不要逐词查词典, 学生应尽可能根据上下文来猜测词义, 把文章的整体阅读和整体理解放在首位, 否则不仅降低阅读速度, 而且会使思维逻辑不连贯, 理解支离破碎。

五、广泛阅读, 扩大知识面, 开阔视野

各种阅读都孕育在阅读实践中, 只有大量阅读, 才能娴熟地掌握阅读技能;只有广泛涉猎, 才能开阔学生们的眼界, 学到新的知识。阅读有精读和泛读之分。课本上的材料及阅读测试中的每篇文章都要采取精读的方式。因为这是我们牢固地掌握英语知识, 提高英语基本技能的主要途径。对于有些文章要采取泛读的形式, 以扩大读者的知识面, 吸收更多的信息。教师要有计划地布置一些与教材同步的课外泛读文章。课外泛读要选择知识和趣味性较强的材料, 如介绍英美社会文化、科学技术、风土人情、风俗习惯、思维方式等风趣幽默的短文。阅读训练中要让学生“跳一跳, 摘到果子”, 既激发兴趣, 又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浅议英语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 篇9

一、帮助学生掌握阅读的规律

教师在教学时, 必须认识到学习属于教学行为, 应该根据相关的规律进行, 在描述学习规律时, 往往时根据学习心理学进行, 在英语教学中分析阅读理解规律时, 可以将阅读归到输入的范畴, 学生的理解, 则是加工输入信息, 理解结果则是输出信息。阅读理解过程包含了新知识旧知识的结合和记忆的结合, 还包含了提取和加工信息。但是阅读理解中, 基础前提是学生的学习动机。这便要求教师教学时重视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激发, 这样才能够让学生较为主动积极的加工信息, 进行新知识构建。此外, 教师还应该要求学生进行重复阅读, 从而找到英语学习和英语阅读的特点, 找到其中存在的规律, 不断的提高英语阅读理解方面的能力。

二、重视积淀,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阅读能力的提高, 需要将英语基础知识作为基础和前提, 进行英语教学时, 需要要求学生掌握词汇和相关的语法, 考试时也应该涉及到英语基础知识, 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够认识到基础知识的重要性, 进行文章阅读时, 会主动的查找陌生单词, 从而正确理解陌生单词。在积累词汇的过程中, 不但需要记忆, 还应该掌握记忆的技巧, 从而提高效率, 英语单词掌握, 能够给学生的阅读理解奠定基础。在理解句子时, 教师首先应该要求学生理解一些经典句式, 对于经典句式, 学生的掌握必须熟练, 这样才能够给阅读奠定良好基础。其次, 教师应该做好相对生疏英语文章的训练, 这样学生在遇到生词和句子时, 会更加积极的思考, 揣摩文章的意思, 学生的阅读效率也会有明显提高, 并且, 长此以往, 学生遇到生疏文章时, 不会产生恐惧心理, 可能还会产生读懂陌生文章的语感。此外, 教师还应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英语习惯, 不但需要帮助学生养成较好的语法习惯, 还应该帮助学生接触和理解英语这种语言的文化背景。教师培养学生英语习惯时, 可以有意识的渗透英语文化背景, 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吸引力, 能够让学生更好的进入学习情境。并且, 课堂教学时, 教师还可以通过角色扮演和情境模拟来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 这样学生会有意识的模仿生活中的信息, 能够提高学生对英语文学作品和英语电影的兴趣, 长此以往学生的阅读能力也会有明显提高。

三、重视阅读技巧培养, 帮助学生掌握高效的阅读技巧

学生语言能力培养中, 阅读是非常重要的手段, 但是想要提高阅读效率, 还必须掌握有效的阅读技巧, 并且在进行问题回答时也存在一定技巧。

1 . 帮助学生把握文章的整体意思。学生进行阅读理解时, 往往对文章整体意思不够重视, 这种情况出现, 是因为学生学习习惯不够良好导致的, 并且, 学生的视野不够开阔, 在阅读时, 经常阅读一句翻译一句。这种阅读方法, 若是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不够牢靠, 并且理解能力也比较差, 那么很容易出现无法全面理解文章, 文章前后不够连贯的情况出现, 甚至有时, 还会出现前后意思矛盾, 给学生的问题回答带来很大影响。而, 想要帮助学生掌握阅读技巧, 首先便必须帮助学生养成全文通读, 从全文出发掌握文章意思的习惯。在进行阅读技巧培养时, 可以根据文章类型进行, 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意思, 学生的阅读能力也会有明显提高。

2.学会猜想。阅读理解中经常存在一些生词, 学生无法读懂, 面对这种情况, 教师应该要求学生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来猜想这个单词或者句子的意思。培养学生猜想能力, 应该从日常训练入手, 要求学生根据写作的脉络、文章的结构来猜想陌生句子或者单词的意思。并且绝大多数阅读理解文章都存在题眼, 若是学生能够找到题眼, 便能够很好的把握文章意思。

3.进行相似选项辨别。在阅读理解时, 经常会存在相似选项, 相似选项的存在也给学生阅读理解带来一定的困难。而面对相似选项, 最有效的办法, 便是根据相似选项, 去文章中找到其成立的证据, 哪个选项能够找到证据, 那么便选择哪一个, 若是无法判断, 那么则需要进行题干研究, 并根据题干和文章的意思, 选择较为合理的选项。通过这样的比较和分析, 很容易找到正确的答案。

四、结语

在英语教学中, 阅读能力培养是教师面临的一个重点和难点, 教师必须认识到阅读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并采取措施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并且, 阅读能力提高, 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需要学生长期的积累, 必须掌握相关的技巧和方法。这便要求教师必须分析给学生阅读能力造成影响的因素, 给学生的阅读理解提供一定指导, 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兴趣和习惯, 从而达到英语教学目标。

摘要:随着全球化进度的加快, 英语作为国际通用的一种语言, 受到的关注也在不断增加。为了切实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 在英语教学中, 教师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通过阅读理解, 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和运用基础知识, 切实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本文主要探讨了阅读能力提高的策略, 希望能够提高学生英语综合素质。

关键词:英语教学,阅读理解能力,学生,教学

参考文献

[1]袁小梅, 田冰如.浅谈高中学生英语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J].基础教育研究, 2009, (07) :32-34.

[2]张力军.浅析高中英语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途径[J].学周刊, 2012, (22) :149.

培养学生英语阅读理解能力的方法 篇10

一、运用交互补偿模式开展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模式有三种:自上而下的模式 (the top-down approach) 、自下而上的模式 (the bottom-up approach) 和交互补偿阅读教学模式 (the interactive-compensatory approach) 。其中, 交互补偿阅读教学模式是“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模式的结合, 是一种比较科学的模式。它既强调背景知识, 上下文预测的重要性, 同时又不忽视单词、短语的解码能力、迅速捕捉关键信息以理解阅读材料的推理能力。所以, 要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师课堂上应该采用交互补偿模式来开展阅读教学。

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时, 应首先激活储存在学生记忆中的有系统、有组织的知识网络。在pre-reading activities阶段, 教师可以利用与阅读材料相关的事件、影片、多媒体等来充实社会文化背景知识, 帮助学生清除由文化差异所引起的理解上的障碍, 激活学生已有的与阅读材料相关的知识网络, 促进阅读的广度和深度, 为下一步教学铺平道路。Nuttal (1982) 曾用下图阐释了阅读材料与读者背景知识之间的关系对于阅读理解的作用:

从图中我们不难看出, 读者对阅读材料的语言、内容等掌握的越多, 读者与阅读材料之间的交流就越容易, 读者从阅读材料中了解的信息就越多, 读者对阅读材料的理解程度就越深。

其次, 教师应对学生进行阅读技巧和阅读策略的训练。教师应帮助学生学会运用标题、首末段、段落主题句、立论句等来预测文章的主旨, 然后通过快速通读全文找出文章的主要人物、地点、事件等重要信息, 理清文章的脉络, 验证自己的预测。在快速阅读全文时, 教师应帮助学生学会跳读和览读的阅读技能。所谓跳读就是要求学生采取竖视视向阅读, 即眼睛不横向视读, 要竖向阅读, 对于每行的东西只读关键词。关键词是指主语、谓语、宾语;文章标题、引号部分、粗体字、黑体字、大写字、斜体字、划线部分;承接语、过渡词;代词、动词、形容词。

最后, 教师应组织学生就阅读材料进行提问, 以帮助学生由字面阅读向推理阅读和形象阅读迈进, 促进学生理解阅读材料和记忆阅读内容。为帮助学生问出高层次的理解问题, 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问题的组织形式, 如:How are…and…different?What do you think would happen if…What other solution can you think of for the problem of…What might have prevented the problem of…from happening等。这种学生提问, 学生自由回答的组织形式不仅有助于学生透过表层深入到字里行间去推测, 领会作者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将阅读材料与自己的经历、知识、观点等联系起来;而且也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感, 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

二、引导学生自主阅读

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 要想切实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 教师就要引导学生热爱阅读, 自主阅读, 并通过大量的阅读提高扫读、略读、寻读、跳读等阅读技巧。学生只有通过阅读, 才能学会阅读。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 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兴趣培养起来后, 教师还应指导学生做阅读笔记, 如摘抄好词、好句, 简述故事梗概, 发表读后感等, 让学生始终处于有意阅读状态。学生在阅读中所学到的原汁原味的语言越多, 阅读内容消化和吸收的越好, 自身的语言运用能力就会越强。长时间的阅读积累, 一方面能够帮助学生把文章里的语言融会贯通成自己的语言, 另一方面也会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正确的阅读策略和方法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增强自信心, 提高英语阅读能力, 还能够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 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和英语成绩。

参考文献

[1]张金生.图式阅读理论的一次运用[J].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 1996, (3) .

[2]齐鲁霞, 王初明.背景知识与语言难度在英语阅读理解中的作用[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88, (2) .

[3]程晓堂, 郑敏.英语学习策略.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3, (8) .

浅谈培养学生英语阅读理解能力 篇11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实践中,为了更好地完成英语阅读教学中每一课的教学任务,在教学之前,我尝试着围绕课文内容设计与之密切相关的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练习题,让学生以这些练习题为引导,教师以轻松明快的节奏创设出快速度通读课文的教学情境,引发学生对英语阅读的学习兴趣,这其间选择重点内容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以利于获得更好的学习英语课文的信息,对下一步的英语阅读教学任务做好铺垫。

二、要扩大词汇量,促进阅读

词汇是语言的三大要素之一,更是阅读理解的基石。我们在阅读理解时所遇到的首要问题是词语障碍,没有一定的词汇量作基础,就谈不上理解能力的提高。有语言学家通过调查发现,外语学习者如拥有5000词汇量,阅读正确率可达56%,词汇量达到6400,阅读正确率可达63%。因此,熟练掌握课本单词,适量扩充课外词汇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基础。

三、养成良好阅读习惯,克服不良的阅读习惯

有些同学在阅读时存在着不少的陋习,如:视野狭窄,一次只看一个单词;用手指着单词,逐个阅读;只理解单词的个别意思,不注意惯用短语、词组的意思;随意乱断句,不按意群停顿;一遇到生词就查字典;为了弄清楚某个意思,反复地阅读前面内容等等。这些不良习惯势必会影响思维的连贯性,造成顾此失彼的结果,对阅读材料缺乏整体性的理解。

良好的阅读习惯应该是:

1. 不要出声读或指读,要默读。出声读和指读都会分散注意力,限制阅读速度。默读可以集中大脑,边读边想,可设问、可推测。

2. 不要逐字逐句地读,要以意群或句子为单位。逐字逐句地阅读过多地把注意力放在单词上,不仅影响阅读速度,而且不容易抓住文章的中心大意。

3. 不要重复阅读,这样影响理解力的集中,减慢阅读速度,因此会挫伤学生的阅读兴趣。要调用自己的全部知识和智慧,一口气越过障碍看到底。

4. 不要一见生词就查字典,要养成根据上下文猜测生词词义的习惯,在不影响理解全文的地方,要舍得放过难点,只有这样,才能保持阅读兴趣。

5. 不要边读边译,这样影响速度,不能促进理解。应该直接用英语思维、记关键词、抓主旨。

四、重视阅读技能的培养

读书需要多种能力,需要语言能力、记忆能力、语言技能、理解能力及阅读技能。阅读能力也是阅读方法,阅读目的不同需要不同的方法,阅读材料不同需要不同的方法,不同类的书需要不同的方法。培根在“论读书”一文中对阅读技能、方法作过论述:“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换言之,有只须读其部分者,有只需大体涉猎者,少数则须全读,读时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书也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淡而无味矣。”

“只须读其部分者”是有目的,有选择的阅读,可通过巡查与略读来完成;“有可吞食者”,即“只须大体涉猎者”,指快速吞食,可大体略读、查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即“少数则须全读”,需要进行反复阅读、精读、研读。

五、提高中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方法

学生要想提高阅读理解的能力,除了阅读英语课文以外,还必须阅读一些课外短文,英语学习报纸等,以此来培养自己的阅读能力。但要想获得多、快、好的阅读效果,就一定要讲究方法和技巧。掌握一定的技能之后,还要多练,做到熟能生巧,真正提高阅读能力。

下面分别介绍一些常用阅读技能。

(一)快速阅读

1. 浏览法。浏览法是指对一般不需要细致了解的书籍,只是从总体上粗略掌握书中大概内容的一种阅读方法。它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广泛地了解信息,有助于开阔视野,是博览群书所常用的重要方法。

2. 扫读法。扫读法是指对文章内容一目数行、一目十行地扫描,以大容量获取信息的一种快速阅读方法。

(二)浏览首末段落与各段首句读法

浏览的关键主要是开头、结尾以及中间各段落起首的中心句。将这些关键部分浏览完毕后,会对文章或书籍形成总的印象,如果经回忆有不够完整的地方,或有值得深究之处,可再作必要的重点补阅。

(三)搜寻式阅读,即跳读

跳读法。跳读法是指跳过一些无关紧要的部分而直取读物的关键性内容的一种快速阅读方法。跳读与扫读不同,扫读是逐页扫视,而跳读则是有所取舍地跳跃式前进,只停留在那些最有价值的内容上阅读,其他次要内容则大段大段甚至整页整页地略过。所以,善于运用跳读法阅读,不但可以提高阅读速度,而且能够很快抓住关键,把握文章要旨。跳读的具体方法有多种:可以抓住标题、小标题、黑体字等关键处跳读,这些往往都是文中主要内容、中心题旨所在;可以根据关键词语的提示阅读,有关键词语的地方大都是同阅读者所关心的内容或问题联系最密切的;可以重点在篇章的开头、结尾,文中段落的首句或尾句跳读,这些常常是议论性文体的主要观点或论据要点的所在;可以沿着情节发展线索跳读,如在记叙文体中情节之外的纯景物、人物的大段静态描写可直接略过;可以根据语法结构的提示跳读,通过结构词语的帮助来把握书中的思路,如“由此看来”、“总之”等就可提示读者很快找到关键性的总结句。

(四)正确判断和推理

英语阅读理解能力培养 篇12

1. 巧用课文材料导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课文导入是阅读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恰当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如在教SB1AUnit8 Reading The Olympic Games时, 可设计以下问题导入课文教学:

1) What sport event (s) do you like?Why?

2) Is it important to win in a sports match?Why or why not?

3) Do you like the Olympic Games?

4) Are the Olympic Games important to our society?Why or why not?

5) Where are the 29th Olympic Games held?

2. 巧用课文材料进行细节理解训练

在教学中, 应根据文章的体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注意课文材料的细节。例如: (1) 故事、传说、人物传记等题材的课文, 多以人物为中心, 以时间或空间为线索, 按事件的发生、发展、结局展开故事, 应要求学生紧跟贯穿全文的主线, 注意时间词的运用和人物的年龄及人物之间的关系; (2) 关于社会、文化、科技、经济等题材的课文, 应要求学生注意文章中出现的事物名称、日期、数字、距离等; (3) 地理、历史等题材的课文, 应注意地理名称的分布、河流的走向, 历史事件的人物、地点及年代等。根据文章的特点, 详读细节, 以动词、时间、地点、事件、因果等为线索, 进行文章细节的词义、句意理解, 训练学生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 进行词义猜测、指代理解等训练。在快速阅读之后, 根据文章的内容及细节提出问题, 让学生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理解与认识。例如在教SB1A Unit 8 Reading时, 可设计下列问题让学生对课文进行细节理解:

Tell if the sentences true or false:

1) Both the Summer and Winter Olympics are held every four years. (T)

2) The modern Olympic Games began around the year 779 BC. (F)

3) In the old times both men and women were allowed to take part in the Olympic Games. (F)

4) The first modern Olympics happened in the year 400 AD. (F)

5) In Barcelona the Chinese team won 16medals. (F)

6) Horse-riding is one of the unusual sports in the Olympic Games. (T)

3. 巧用课文材料进行推理判断训练

推理判断题用以训练学生概括全篇内在逻辑关系和进行推理判断的能力。在课文中, 有时作者并未直接把意图说出来, 读者要根据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意义去推敲作者的态度。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深层理解。深层理解主要包括归纳概括题 (中心思想, 加标题等) 和推理判断题, 是阅读理解中的难点。推断题大体分为两类: (1) 以infer (推断) , imply (暗示) , suggest (建议) , conclude (得出结论) 等提问; (2) 提问中含有表示推理的情态动词 (如can, could, would, might等) 和其他表示可能性的词 (如probably, most likely等) 。推理判断题的答案必须根据提问中某些关键词和短文中相应的有关内容加以逻辑推理才能得出。

例如在教SB1A Unit5 Reading Getting to know Steven Spielberg时, 可设计如下推理判断问题:

1) WhydidSpielbergstudy English instead of film?

2) Why were people who saw the film Jaws afraid to swim in the sea?

3) How important is his family to Spielberg’s career?

4) What was Spielberg’s dream?

5) What have you learnt from reading about Spielberg?

4. 巧用课文材料进行主旨大意训练

概括文章的主旨大意, 是训练学生寻找主题句, 概括和归纳文章大意及中心思想的能力。我们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训练: (1) 自然段编号, 归纳各个自然段的大意; (2) 分段, 归纳各段的段落大意; (3) 归纳通篇的主题思想。学生在独立阅读之后, 需要教师的帮助对课文加深理解。教师可以用提问的方式与学生开展分析、讨论, 让学生更主动地学习。

例如在教SB1A Unit 3 Reading Adventure Travel时, 可设计几个主旨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

1) The first paragraph mainly tells us that______

2) What’s the main idea of the second paragraph?

3) The third paragraph is mainly about.

4) The whole passage is written about.

上一篇:颅脑外伤后头痛下一篇:成绩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