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要GDP,又要绿色GDP

2024-07-13

既要GDP,又要绿色GDP(共10篇)

既要GDP,又要绿色GDP 篇1

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八八战略”是我省推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结合。我们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现在的发展不仅仅是为了解决温饱,而是为了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不能光追求速度,而应该追求速度、质量、效益的统一;不能盲目发展,污染环境,给后人留下沉重负担,而要按照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做好人口、资源、环境工作。为此,我们既要GDp,又要绿色GDp。特别是浙江人多地少,如果走传统的经济发展的老路,环境的承载将不堪重负,经济的发展与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提高会适得其反。我们既要着眼当前,更要考虑长远,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承担起积极推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任。

既要GDP,又要绿色GDP 篇2

1.1 定义

GDP是英文Gross Domestic Product的简称, 中文即国内生产总值, 是现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SNA) 的核心指标, 是指在一定时期内 (一个季度或一年) ,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GDP常被公认为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 因为它不仅可以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表现, 更可以反映一国的国力与财富。

1.2 核算

GDP是当前世界各国衡量总产出的最主要指标。目前, GDP已经形成比较确定的核算指标和核算方法, 其具体衡量方法有三种:即增值法、支出法和收入法。

1.3 缺陷

总的来讲, GDP是反映一个国家 (地区) 宏观经济总体规模、经济增长水平的一个很好的重要指标, 然而GDP也存在很多缺陷:其一, 不能完全体现经济总量的所有指标;其二, 不能全面反映人们的福利和公平状况, 主要是收入以外的其他福利和公平指标;其三, GDP只考虑当代人的收益最大化, 没有考虑长远的收益最大化 (代际均衡) , 即可持续发展问题。因此, 要全面客观地看待GDP这一宏观经济指标, 在强调它的重要作用的同时, 也要看到它的缺陷。

2 绿色GDP的定义、核算、现状

2.1 定义

绿色GDP, 指用以衡量各国扣除自然资产损失后新创造的真实国民财富的总量核算指标。简单地讲, 就是从现行统计的GDP中, 扣除由于环境污染、自然资源退化、教育低下、人口数量失控、管理不善等因素引起的经济损失成本, 从而得出真实的国民财富总量。绿色GDP占GDP的比重越高, 表明国民经济增长的正面效应越高, 负面效应越低, 反之亦然。

2.2 核算

目前, 绿色GDP也有三种核算方法:其一, 从生产角度看, 是国内生产净值扣除环境投入之后的余值。公式为:绿色GDP=总产出-中间投入价值-固定资本消耗-非生产自然资产的经济使用=国内生产净值-非生产自然资产的经济使用;其二, 从收入角度看, 是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和营业盈余之和扣除环境投入之后的余值。公式为:绿色GDP=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非生产自然资产的经济使用=国内生产净值-非生产自然资产的经济使用;其三, 从产品最终使用角度看, 是消费、净出口和所有资产上的净投资之和。公式为:绿色GDP=最终消费+净投资+净出口-非生产自然资产的经济使用=国内生产净值-非生产自然资产的经济使用。

不过, 无论什么方法, 都是在GDP上考虑了资源成本、环境成本、社会综合成本之后的净值。因此, 绿色GDP应该是剔除了自然资产损失之后创造的真正国民财富的总量指标。总公式应为:绿色GDP=GDP-资源成本 (资源损耗、恢复费用) -环境成本 (环境退化损失、恢复费用) -社会综合成本 (环境损害预防费用、因非优化利用资源而进行调整核算的部分) 。

2.3 现状

早在20世纪70年代, 联合国和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就开始研究和推广绿色GDP, 有些国家已开始试行绿色GDP。近年来, 我国也在积极开展绿色GDP核算的研究。但是, 由于世界各国都普遍采用GDP核算体系——目前国际通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所以, 国际上至今还没有一套公认的绿色GDP核算模式, 也没有一个国家以政府的名义发布绿色GDP结果。

绿色GDP没有登上国家政府的“大雅之堂”, 主要有三个原因:其一, 认识不够;其二, 技术难度大;其三, 制度空白。当前, 我国没有统一的统计标准和数据发布制度, 与绿色GDP核算理论相关的环境法规不够完善;与绿色GDP核算有关的统计制度和统计标准不够健全;相应的监督机制实施不力等。

3 GDP与绿色GDP的比较分析

3.1 相同点

与绿色GDP相比, 两者有共同点:其一, 都是国民经济的核算方法, 反映出国民经济发展变化情况;其二, 都是制定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和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工具和重要依据;其三, 都是检验宏观经济政策科学性和有效性的重要手段;其四, 都是对外交往的重要指标, 以此衡量一个国家享受国际权利和承担国际义务的比例。

3.2 不同点

其一, 绿色GDP能更加全面地反映经济发展, 如反映医疗卫生、环境保护等社会综合成本以及资源成本、环境成本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其二, 绿色GDP能更加全面地反映社会进步, 如公共服务、环境保护、生态维持、就业保障、居民住房等在社会进步中的重要性;其三, 绿色GDP能反映资源环境的变化, 特别是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资源消耗成本和环境损失代价, 如消耗土地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矿产资源, 产生水污染、空气污染、土地污染等;其四, 绿色GDP能更全面地反映人民生活水平的变化, 如环境损失和环境改善对人们生活质量的影响。

4 绿色GDP是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必由选择

由于绿色GDP能全面地反映人们的自觉行动对自然环境的改善, 是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必由选择。具体体现在:其一, 绿色GDP是科学和全面地评价我国的综合发展水平的需要;其二, 绿色GDP是创新干部政绩考核评价标准的需要;其三, 绿色GDP是吸纳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需要;其四, 绿色GDP是促进政府转变职能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左玉辉.法环境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12) (2009重印) .

既要GDP,又要绿色GDP 篇3

什么是财富?《辞海》对财富的定义是:具有价值的东西。由英国著名经济学家戴维· W·皮尔斯主编的《现代经济学词典》对财富下的定义是:“任何有市场价值并且可用来交换货币或商品的东西都可被看作是财富。它包括实物与实物资产、金融资产,以及可以生产收入的个人技能,当这些东西可以在市场上换取商品或货币时,它们被认为是财富。财富可以分成两种主要类型:有形财富,指资本或非人力财富;无形财富,即人力资本。所有财富都具有能产生收入的基本性质,收入既是财富的收益。因此,财富是存量概念,而收入则是流量概念,这种收入流量的现值,构成财富存量的价值。”通常我们也将财富分类为个人拥有的财富和全体居民财富总和,或称为国家或社会的总财富。

人类对财富的认识转变

尽管人类不断追求财富,不断创造财富,但是对于什么是财富,如何衡量财富,又如何创造财富,并不是很清楚。人类曾先后经历了三个重要标志性指标及体系,才日渐清楚这些问题,这也可以称之为人类对自己创造财富的三次大认识和发明。

第一次,20世纪三四十年代西蒙·库兹涅茨应美国国务部要求,领衔研究国民收入核算,构建了GNP指标及其核算体系。联合国等编著的1993年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ystems of National Ac-counts)成为世界各国官方统计的蓝本,衡量经济财富的GDP堪称20世纪人类最大发明之一,但是它有很大缺陷,受到多方质疑。

第二次,20世纪90年代,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根据阿玛蒂亚·森(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人类发展思想,构建了人类发展指数(HDI),超越了GDP所代表的经济财富,显示了更加广泛的人类财富,每年以《人类发展报告》形式将世界各国HDI指数予以公布。作者将HDI与总人口相乘定义为人类发展总值,简称GHDI,视为“人类发展总福利”,其衡量社会财富包括社会公本,同时也包括了GDP。

第三次,20世纪90年代末,世界银行首次提出了真实国内储蓄(Genuine Domestic Savings)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这是一种绿色GDP国民经济核算方法,是在扣除自然资产损失后新创造的真实国民财富的总量核算指标,它是对GDP的第二次创新。即便如此,人类对财富的认识和衡量仍旧存在信息上、认识上、知识上的不对称性和不完全性。

实际上,人类的总财富不只是经济财富,还包括社会财富和自然财富,严格的说,GDP只代表经济财富;GHDI(人类发展总福利)代表了社会财富,特别是在经过不平等调整之后的HDI也反映了社会公平的程度。事实上,人类财富还包括自然财富,这就需要构建一个自然财富账户来清晰地表达和衡量。因此,人类总财富是在发展过程中不断累积起来的经济财富、社会财富、自然财富的总和。

人类财富的积累不只是加法,也有减法,因为发展从来都不是免费的午餐,不同的发展模式会有不同的成本,因而就有不同的净收益。从净福利的角度看,人类净财富由如下公式来表示:

人类净财富 =(经济财富﹣经济成本)+ (社会财富﹣社会成本) + (自然财富﹣自然损失)=人类总财富﹣总成本

这里总成本有三类:第一类是经济成本,是通常可以通过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计算的显性成本;第二类是社会成本,包括社会不公平、社会冲突、贫困、腐败等难以计算的隐性成本;第三类是自然成本,包括生态破坏、环境污染、自然灾害损失、气候变化影响等难以计算的隐性成本。因此,发展的目标函数,不仅是发展收益的最大化,也包括发展成本的最小化。人类财富的计算和衡量不仅要做加法,还要做减法,要扣除经济成本、社会成本和自然损失。

从名义GDP到绿色GDP

人类净财富的公式是十分简单的,但是实际衡量是十分困难的。这里,我们还是利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澄清并区分三个不同的概念和重要指标:

一 是名义GDP。即联合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它并没有考虑到社会成本、自然成本,从这个意义上看,它的确是名义的GDP。为此1992年里约热内卢会议通过的《21世纪议程》已经意识到名义GDP的局限性,要求各国要“扩大国民经济账户的现有体系,以便把环境和社会问题融汇到会计核算框架中”。

二是真实GDP。这是根据世界银行绿色国民经济核算(Green National Accounts)体系计算的GDP。它是指在扣除了自然资源(特别是不可再生资源)的枯竭以及环境污染损失之后的一个国家真实的储蓄率。计算真实储蓄率的公式如下:

真实GDP=名义GDP﹣自然资产耗竭(能源耗竭+森林耗竭+矿产耗竭+颗粒物排放损失+二氧化碳排放损失)+教育支出

世界银行提出的这一核算体系使得人们首次可以衡量真实储蓄率,同时还能衡量自然资产损失成本,即自然资产耗竭,同时也考虑到人力资本(指教育支出)对自然资本的替代性。根据该公式计算的真实储蓄率总是不同程度地低于名义储蓄率,是人们首次看到“看不见”的自然损失在多大程度上抵消了传统意义上的经济财富,如果提高真实GDP就意味着降低自然资产损失或增加人力资本投资。

三是绿色GDP。这是作者基于绿色发展系统的理论以及对人类总财富的认识,对世界银行定义的真实GDP进行重要补充,提出了绿色GDP的衡量公式,增加了四项重要指标:

绿色GDP=名义GDP﹣自然损失+人力资本投资+绿色投资+外部自然资本输入

具体来讲,该公式可以表达为:

绿色GDP=名义GDP﹣自然资产损失(能源耗竭+森林耗竭+矿产耗竭+颗粒物排放损失+二氧化碳排放损失)﹣自然灾害损失+人力资本投资(教育支出+卫生支出+研发支出)+绿色投资(生态建设投资+环境保护投资+节能减排投资)+外部自然资本输入(净初级产品进口)

第一项是自然灾害损失。它反映了《国家综合防灾减灭规划(2011-2015)》中的核心指示,即每年平均因自然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控制在1.5%以内,在一定程度上,减灾就意味着增加绿色GDP。

nlc202309051426

第二项是人力资本指标。它反映了《国家中长期人才发现规划纲要(2010-2020)》中首次提出的人力资本指标,包括了三个指标,一是教育支出,二是卫生支出,三是研究与开发支出。《纲要》还明确提出人力资本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由2010年的10.75%提高至2020年的15%。这就构成了中国的总人力资本投入,在一定程度上还反映了全国的知识资本投入,有利于增加绿色财富。

第三项是绿色投资。这是指增加自然资本的投入。它包括了三个指标:一是对生态建设的投入,对于林业、治理水土流失、水利建设等方面的投入,这意味着增加了生态资本;二是对环境保护的投入,这意味着减少了污染物排放;三是对节能减排的投入,这意味着提高了能源效率,减少了温室气体排放。

第四项是外部自然资本输入。基于绿色发展系统的开放性和中国资源短缺的现实,当增加初级产品净进口,就增加了从外部获得的自然资本,在对外开放条件下从以国内价格(国内市场均衡价格)利用本国资源到以国际价格(世界市场均衡价格)利用世界资源,也会大大提高本国的资源利用率,直接减少能源资源耗竭,相当于增加了本国的绿色GDP。

由于对人力资本投资、对生态环境的物质资本投入都会对本国自然资本具有替代性,这反映了人类的绿色发展不但不会损耗大自然,还会反哺大自然,回报大自然,有益于大自然,体现了“天人合一”、“天人互益”。在考虑到从世界市场输入外部资源条件下,新公式计算下的绿色GDP可能大于真实GDP。从实践上看,这一公式弥补了世界银行没有考虑到人力资本投资、绿色投资和开放条件下的外部自然资本输入的缺陷。

从政策含义上来看,绿色GDP公式更具有实际意义:一是增加了自然灾害损失,使得自然损失包括了两部分,即自然资产耗竭和自然灾害损失,增加综合防灾减灭投入,可以明显减少自然灾害损失;二是增加人力资本投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改善生态环境,创新绿色发展技术;三是增加生态环境投入,直接增加本国自然资本;四是增加外部自然资本输入,促进不同初级产品国际贸易,不仅有利于增加本国稀缺自然资本,还有利于增加世界资本的利用效率。

事实上,绿色GDP公式不仅仅意味着几大资本的简单累加,而且蕴含着要素彼此之间的相互组合和相互替代的深刻逻辑。根据绿色发展系统理论,不难发现归属于经济系统、社会系统和自然系统的名义GDP(物质资本)、人力资本、自然资本、外部自然资本输入(国际资本)几者之间具有较强的连通性,因此也就可能导致彼此替代和相互转换。这最终体现为不同要素之间的转换和重新组合,改变或产生新的基要生产函数。

绿色GDP的意义不仅在于我们可以计算以往“看不见”的自然损失(包括自然资产损失和自然灾害损失),而且还在于我们可以利用“看得见”的物质资本、人力资源投入来增加自然资本,使大自然从生态赤字转向生态盈余,这就是绿色发展道路。

(作者系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著名经济学家)

绿色GDP 篇4

人类的经济活动包括两方面的活动。一方面在为社会创造着财富,即所谓“正面效应”,但另一方面又在以种种形式和手段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着阻碍作用,即所谓“负面效应”。这种负面效应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无休止地向生态环境索取资源,使生态资源从绝对量上逐年减少;其二是人类通过各种生产活动向生态环境排泄废弃物或砍伐资源使生态环境从质量上日益恶化。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制度只反映了经济活动的正面效应,而没有反映负面效应的影响,因此是不完整的,是有局限性的,是不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

改革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对环境资源进行核算,从现行GDP中扣除环境资源成本和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服务费用,其计算结果可称之为“绿色GDP”。绿色GDP这个指标,实质上代表了国民经济增长的净正效应。绿色GDP占GDP的比重越高,表明国民经济增长的正面效应越高,负面效应越低,反之亦然。根据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九五”重点课题——“以EPD为核心指标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研究”中对北京市1997年绿色GDP进行核算的结果表明,按生产法计算的绿色GDP占GDP的74.94%,按支出法计算的绿色GDP占GDP的75.75%。

绿色GD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考虑了自然资源(主要包括土地、森林、矿产、水和海洋)与环境因素(包括生态环境、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等)影响之后经济活动的最终成果,即将经济活动中所付出的资源耗减成本和环境降级成本从GDP中予以扣除。改革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对环境资源进行核算,从现行GDP中扣除环境资源成本和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服务费用,其计算结果可称之为“绿色GDP”。绿色GDP这个指标,实质上代表了国民经济增长的净正效应。绿色GDP占GDP的比重越高,表明国民经济增长的正面效应越高,负面效应越低,反之亦然。根据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九五”重点课题——“以EPD为核心指标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研究”中对北京市1997年绿色GDP进行核算的结果表明,按生产法计算的绿色GDP占GDP的74.94%,按支出法计算的绿色GDP占GDP的75.75%

1.绿色GDP总值(GeGDP)

绿色 GDP等于GDP扣减具有中间消耗性质的自然资源耗减成本。

2.绿色GDP净值(EDP)

绿色 GDP净值等于绿色GDP减去固定资产折旧和具有固定资产折旧性质的资源耗减和环境降级成本。

3.资源成本

资源成本又称自然资源耗减成本,是指在经济活动中被利用消耗的价值。根据自然资源的特征,有些自然资源具有一次消耗性质,如不可再生的矿产资源、部分可再生的森林资源(用材林)和北方及西部的水资源,这些资源的使用为资源耗减成本,具有中间消耗的性质。有些自然资源具有多次消耗性,如土地资源、部分可再生的森林资源(特用林、防护林等)和南方的水资源,这些资源多次消耗的使用类似于固定资产使用的性质,其资源耗减具有“固定资产折旧”的性质。

4.环境成本

环境成本又称环境降级成本,是指由于经济活动造成环境污染而使环境服务功能质量下降的代价。

环境降级成本分为环境保护支出和环境退化成本,环境保护支出指为保护环境而实际支付的价值,环境退化成本指环境污染损失的价值和为保护环境应该支付的价值。自然环境主要提供生存空间和生态效能,具有长期、多次使用的特征,也类似于固定资产使用特征。这样,由经济活动的污染造成环境质量下降的代价即环境降级成本,也就具有“固定资产折旧”的性质。

绿色GDP的实质与发展

可持续收入的发展可以追溯到70年代一些学者提出的经济福利尺度的概念。自1981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的报告《保护地球》(Caring for the earth),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研究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Our Common Future)中提出“可持续发展”思想以来,人们关注的焦点从整体福利更加集中于环境资源问题上,随之由世界银行在80年代初提出的“绿色核算(Green accounting)”,以及随后提出的“绿色GNP/可持续收入”概念迅速为人们所接受,并逐步成为衡量发展进程、替代传统宏观核算指标的首选指标。作为评价“可持续发展”进程的综合指标及“可持发展”思想的产物,“可持续收入”或称之为“绿色GNP”被界定为:在不减少现有资本资产水平的前提下所必须保证的收入水平。这里,资本资产包括人工资本(产房、机器及运输工具等)、人力资本(知识和技术)以及环境资本(矿产、森林及草原等)。

按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可持续收入或绿色GNP可在传统GNP的基础上,通过以下的环境调整而得到:

〈1〉当年环境退化货币价值的估计,即环境资本折旧。由于这种折旧通常可划分为两部分,其一为传统GNP中已部分计入的环境损害,如由于空气污染造成的农作物产量下降等,另一则为完全计入传统GNP中的环境损害,如野生生物物种的小时以及自然景观的破坏等。因此,这一项目的调整主要指传统GNP中未计入的环境退化部分;

〈2〉环境损害预防费用支出(预防支出),如为预防风沙侵害而投资建立防护林带等;〈3〉资源环境恢复费用支出(恢复支出),如净化湖泊与河流、土地复耕等;

〈4〉由于非优化利用资源而引起超额计算的部分。因此计算可持续收入(绿色GDP)的公式为:

可持续收入(绿色GDP)=传统GDP—(生产过程资源耗竭全部+生产过程环境污染全部+资源恢复过程资源耗竭全部+资源恢复过程环境污染全部+污染治理过程资源耗竭全部+污染治理过程环境污染全部+最终使用资源耗竭全部+最终使用环境污染全部)+(资源恢复部门新创造价值全部+环境保护部门新创造价值全部)

既要GDP,又要绿色GDP 篇5

中国:绿色发展与绿色GDP(1970-)

1995年世界银行开始利用绿色GDP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来衡量一国或地区的真实国民财富.它是指在扣除了自然资源(特别是不可再生资源)枯竭以及环境污染损失之后的一个国家真实储蓄率.作者利用世界银行数据库分析了1970-我国真实国民储蓄与自然资产损失之间的定量关系.1985年自然资产损失占GDP比重接近20%,直到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大规模经济调整特别是能源结构调整,这一损失占GDP比重迅速下降,到降为4.5%,但是此后经济增长模式逆转,20又上升为6.3%.这表明,中国在过去20多年经历了“先破坏、后保护;先污染、后治理;先耗竭、后节约;先砍林、后种树”,造成我国真实国民财富的极大损失.这是“生态赤字”不断扩大的经济高速增长,是典型的“黑色发展”模式.作者提出,绿色发展是今后中国发展的必选之路,既不能沿袭传统的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率的前苏联式的重工业化模式,也不能模仿和采用高消费、高消耗、高排放的`发达国家的现代化模式,必须独辟蹊径,寻求非传统的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作 者:胡鞍钢 Hu Angang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北京,100084刊 名:中国科学基金 ISTIC PKU英文刊名:BULLETIN OF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年,卷(期):19(2)分类号:N1关键词:中国 绿色发展 绿色GDP

绿色GDP:为后代谋福的财富 篇6

魏晓川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电子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摘要]绿色GDP(可持续收入)的基本思想是由希克斯在其1946年的著作中提出的。这个概念的基础是:只有当全部的资本存量随时间保持不变或增长时,这种发展途径才是可持续的。我们要用绿色GDP生态与社会成本指标等充实和完善现行的考核体系,从根本上改变党政领导的政绩观,推动粗放型增长模式向低消耗低排放高利用的集约型模式转变,从而真正把科学发展观落实经济建设的各个领域。

[关键词]绿色GDP 科学发展观 生态文明

Green GDP: the wealth for future generations

Wei Xiaochuan

(School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and automation of Guilin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Technology, Guilin 541004, China)Abstract: Since the 21century, further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has brought not only magnificent driving force to the world trade, but also a lot of uncertainties to many countries, and appears a many new features and contradictories.China must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the process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speed up socialist modernization.引言

经济全球化的过程早已开始,尤其是80年代以后,特别是进入90年代,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大大加快了。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经济高度发展,许多地方都一改以往落后的面貌,形成了“城市化”的风采。但是,在一味的追求GDP的同时,我们忽略了更重要的自然环境。于是,又掀起了一波如何协调人与自然的问题。

一、经济增长 GDP 不能承受之重

(一)传统 GDP 的定义

GDP是一个不可替代的经济指标,是国民经济核算的基础GDP所包含的内容很多,涉及生产分配流通和使用等环节,是国民经济核算的基础。国内生产总值(简称 GDP),是指国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是现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SNA 的重要指标 GDP 是一个不可替代的经济指标,是国民经济核算的基础 GDP 所含的内容很多,涉及生产 分配流通和使用等环节,是国民经济核算的基础。其作用是:

第一,计算经济总量。这个经济总量既可以反映一定时间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国际社会经济总量中的份额和地位,也可以在同一时间和其他相关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总量作

比较。

第二,判断经济增长所处的发展阶段。在经济按照自然规律发展的情况下,在一个较长的历史阶段内,GDP 可以很好地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乃至整个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程度和所处的发展阶段,从而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重要综合标志。

第三,反映经济增长速度 GDP 可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的速度和经济运行的基本状况。

第四,人均 GDP 可以表明人均产出的水平在进行国际比较中,由于各国国土面积和人口差异很大,因而最有意义的指标是人均 GDP。

(二)现行 GDP 的缺陷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经济高度发展,许多地方都一改以往落后的面貌,形成了“城市化”的风采。现行 GDP 只是单纯地考核经济效益,忽视了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只对经济中那些货币化了的部分进行评价,忽略了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等难以计量的社会经济发展成本;只反映正面效应,没反映负面效应随着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产生和发展,现行 GDP 指标的片面性和缺陷越来越多的为人们所认识。在一味的追求GDP的同时,我们忽略了更重要的自然环境。于是,又掀起了一波如何协调人与自然的问题。那么这样的问题究竟如何产生,又应该如何应对?

一是我国人口基数巨大,人均资源占有量日益减少。众所周知,中国是人口最多的国家,必将面临其他国家所没有遇到的难题,举例来说,我国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600多个城市中有将近400多个城市属于缺水城市,还有100多个严重缺水。再比如说我过人均耕地仅为世界水平的40%,更甚者石油、天然气等资源的人均拥有量都只是世界水平的10%左右。

二是我国生态坏境的先天性脆弱。在我国的国土面积中,有30%是荒漠沙漠地区,65%的地区是山地和丘陵,70%的地区每年受季风的影响,不难看出,我们可以看出全国有55%的面积不适宜生活及生产。

三是我国30多年来的经济快速发展所带来的能源浪费之巨大、环境破坏之严重已经日益凸显。

二、绿色 GDP 真正的国民财富

自 1992 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以后,为全面反映经济活动与资源环境的关系,以适应可持续发展战略管理的要求,联合国统计署就环境资源与经济核算进行了新的探索,于 1993 年出版了 SEEA(环境与经济综合核算体系 1993),首次提出了绿色 GDP的概念,又称生态 GDP。所谓绿色 GD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考虑了自然资源与环境因素影响之后经济活动的最终成果,即从现行 GDP 中扣除环境资源成本和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服务费用,其计算结果可称之为绿色 GDP 绿色 GDP 不仅能反映经济增长水平,而且能够体现经济增长与自然保护和谐统一的程度,可以很好地表达和反映可持续发展观的思想和要求。可持续收入数量上等于传统意义的GNP减去人造成本、自然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源等各种资本的折旧。从唯物辩证法看来,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双方组成的矛盾统一体,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另一方面,人与自然之间又是相互独立的。

三、绿色 GDP: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呼唤

(一)科学发展观呼唤绿色GDP

正如十八大报告指出:必须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绿色 GDP 是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是我国经济既好又快发展的要求。我们要用绿色 GDP生态与社会成本指标等充实和完善现行的考核体系,从根本上改

变党政领导的政绩观,推动粗放型增长模式向低消耗低排放高利用的集约型模式转变,从而真正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经济建设的各个领域。

(二)循环经济呼唤绿色GDP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重经济发展,轻社会发展忽视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等这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也随之暴露出来,这也引起了新一届中央政府对过去发展观的审视和反思。传统的GDP只限于对经济中那些货币化了的部门进行评价,不能全面反映一国当前和未来的净福利变化因此,从现行 GDP 中扣除环境资源成本和环境资源保护费用,推行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和绿色 GDP 已经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

(三)生态文明环境公平呼唤绿色 GDP

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环境,与体现人与人和谐的社会公平,从未像现在这样紧密相连 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 当未来 30 年人口总量劳动就业和老龄化三大高峰同时来临时,当我们仍然按照拼资源拼消耗的方式去发展经济总量时,当经济受益者与环境承担者因分属不同群体而使社会矛盾激化时,加快落实绿色 GDP 就显得非常迫切。中国正在成为世界工厂,但中国仍然沿袭着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虽只有世界的 4%的钢铁 煤炭水泥却分别占世界总消费量的 30%、31%和40% 中国人均 GDP在400-1000 美元的条件下,出现了发达国家 3000-10000 美元期间出现的严重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与工业化城市化就业压力资源短缺贫富差距等搅在一起相互作用,累计成中国严峻的社会难题。据最新的国家环保局的报告,在74个调查城市中严重污染的城市占3.9%,重度污染占8.3%,中度污染占7.2%,轻度污染的占20.3%,空气质量为优的占18%,良的占42.3%,.2009年PM10平均值为98微克/立方米,在94个国家中排名倒数第5,而西方国家年平均值大都在20微克/立方米左右。

在水环境方面,根据国家环保局公开的中共环境状况公报,2012年我国对60个湖泊(水库)开展了营养状态监测。其中,4个为中度富营养状态,占6.7%;11个为轻度富营养状态,占18.3%;37个为中营养状态,占61.7%;8个为贫营养状态,占13.3%,在河流方面全国七大水系中,珠江、长江水质较好,辽河、淮河、黄河、松花江水质较差、海河污染严重。411地表水检测断面中,1—3类的断面仅占41%。4—5类断面占32%,劣5类水质的断面达27%,说明已有59%的河段不适宜作为饮用水水源。与河流相比,湖泊、水库的污染更加严重,28个国控重点湖泊及水库中,满足2类水质的只有2个,满足3类水质的只有6个,4到5类水质的8个,劣5类的竟达12个,即72%的湖泊和水库已不宜作为饮用水水源,43%的湖泊和水库失去了使用功能。马克思说,物与物的关系后面,从来都是人与人的关系某些人的先富牺牲了多数人的环境,某些地区的先富牺牲了其他地区的环境,环境不公也加重了社会不公。

(四)转变粗放式发展呼唤绿色 GDP

近年来我国部分领域出现的投资过热现象是我国政府推行绿色 GDP 的直接诱因 虽然我国的经济发展在战略上否定了以牺牲环境获取经济增长道路,产业结构调整也初见成效,但占据主导地位的仍然是资源型产业,经济的快速增长主要是靠拼资源拼投资 自 2002年以来,中国的钢铁水泥电解铝有色金属等行业出现了投资过热的现象这种拼资源拼投资现象的背后,是一些地方和部分官员片面追求 GDP 增长速度,忽视资源和生态环境成本,其带来的负面效应已经显现,尤其是对资源环境的破坏已造成严重的后遗症。十八大报告指出: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 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目前,中国的投资过热已经受到了全球的关注,我们国民经济的发展已经受到环境资源问题的制约,从各种现象状况以及社会发展的长远目标来看,我国目前必须全面协调人与自然发展的关系,以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因此,没有全新的发展观,没有全新的国民经济核算方法,主要靠大规模投资拉动的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态势,将很难得到扭转。

四、实行绿色 GDP 的意义

第一,绿色 GDP 有利于科学和全面地评价我国的综合发展水平通过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计量,我们能知道为了取得一定得经济发展成就,我们付出了多大的环境代价,从而可以使我们客观冷静地看待所取得的成就,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环境的保护。

第二,绿色 GDP 有利于更好地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正确的政绩观 长期以来形成的 GDP 增长作为政府官员的政绩评价体系存在着很多的弊端,一些官员为了追求 GDP 的增长不惜违背经济规律 绿色 GDP 将会带来一场官员意识的革新,也能够客观 公正全面的评价一个地方领导干部的政绩。

第三,从短期来看,推行绿色 GDP 有利于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绿色 GDP 有利于规避绿色壁垒,提高产品国际竞争力,绿色壁垒源于全球范围内发生日益严峻的生态问题出口企业的产品如果没有达到国际的绿色标准,就会受到来自进口国政府和消费者的抵制 推行绿色 GDP,有助于我国产品进一步打开国外市场,也有助于我国尽快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中。

第四,绿色 GDP 有助于促进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绿色 GDP 是一套公开的指标,通过发布绿色 GDP,公众可以更好地利用环境知情权同时,公众通过绿色 GDP,能直接判断一个地区环境保护的变化,监督政府环境保护工作,并积极参与环境保护事业。

第五,绿色 GDP 有助于促进政府职能转变 绿色GDP 作为关系到一个地区综合发展水平的公共信息,必将促进政府更加关注本地的宏观发展战略,使政府从热衷于具体项目转向做好发展规划和创造出更好的发展环境上来。

五、结语

绿色 GDP 有利于全面评估经济形式,为宏观经济决策提供技术支持。推行绿色 GDP 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需要,是树立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因此,克服困难,完善和推行绿色GDP 势在必行。

主要参考文献:

浅谈绿色GDP 篇7

一、绿色GDP的概念

所谓绿色GDP, 就是从GDP中扣除环境资源成本和对环境资源进行保护的费用, 得到的经过资源、环境因素调整的国内生产总值。这个指标要求产品的生产和经济的发展要在一个良好的自然和生态环境下进行;要合理、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 并且要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实际上, 经济的增长是GDP的增长, 而经济的发展是绿色GDP的增长。绿色GDP分清了经济的增长和发展的本质区别, 代表了国民经济增长的正效应, 是真实反映可持续发展、社会福利和社会进步的国民经济指标。

绿色GDP的计算公式如下:

绿色GDP=GDP-生产中使用的非生产自然资产

其中:生产中使用的非生产自然资产=经济资产中的非生产自然资产耗减+环境中非生产自然资产降级

二、开展绿色GDP核算的必要性

(一) 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可持续发展战略是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自然资源如空气、水、土地、矿产及原始森林是全人类及子孙后代所共有的“资产”, 这些“资产”有的不可以更新, 有的虽然可以更新, 但其更新的周期很长, 并要付出巨大的代价, 所以资源总是有限的、稀缺的。这些资源应当被确切计量, 赋予一定的价值。实施绿色GDP核算, 将经济增长导致的自然资源耗减价值和环境损失从GDP中扣除, 有利于客观反映经济与自然资源的关系, 准确真实反映人类经济活动的结果。这对于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 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 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 自愿选择环境友好企业的产品, 进一步促使企业由过去的单纯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变为追求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 从而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对企业来说, 绿色GDP更能全面反映企业对社会的贡献。另外, 我国越来越多的企业到国外投资, 也应培养企业对外披露环境会计信息意识, 以适应投资所在国的要求。从长远看, 如果企业考虑了环境对其自身发展的影响, 对自身发展的行为已作了规范, 那么在将来便不会因环境成本费用大增而受到严重影响, 从而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明显的优势。

(三) 国家引进技术和外资的需要

发达国家越来越重视环境保护, 许多发达国家的企业, 特别是跨国公司不断将污染严重、掠夺自然资源的生产项目搬到发展中国家, 将发展中国家当成自己的“污染避难所”, 对发展中国家进行“环境剥削”。因此, 发展中国家, 例如中国, 更应当加强绿色GDP的核算, 不能仅仅看到外资企业给带来的经济利益, 还应当考虑这些增加的每一份收入在多大程度上是以牺牲未来子孙后代的利益、借贷将来的“资本”为代价的。这种对自然资源无补偿地过度耗费及其不合理的分配, 导致了不同国家、地区经济不平衡的发展, 阻碍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亦危及人类子孙后代的生存。为此, 建立一种将环境因素考虑在内的新国民经济统计模式———绿色GDP势在必行。

三、我国实行绿色GDP的现状及问题

(一) 我国实行绿色GDP的现状

我国理论界、国家统计局、国家环保总局及地方统计与环保部门都对绿色GDP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为我国绿色GDP核算体系的构建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从政府层面来看, 我国绿色GDP理论与实践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1982~1991年) , 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转型阶段。

第二阶段 (1992~1995年) , 1992年, 我国正式启用SNA核算体系, 这与当时大多数国家的核算制度基本相同, 与国际统计口径相接轨。

第三阶段 (1995年至今) , 进行旧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SNA) 的改革和向新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与环境经济综合核算体系 (SEEA) 过渡。其中, 从2004年开始国家统计局与国家环保总局联合进行《综合环境与经济核算 (绿色GDP) 研究》课题研究, 编制了《中国资源环境经济核算体系框架和《中国环境经济核算体系框架》两个核算体系的第一版本, 于2004年9月1日在北京通过了专家论证, 并从2005年开始在全国征集了北京等10个省市对此方案进行试点。这标志着我国宏观环境会计研究开始从理论探索向实践运用过渡。

(二) 我国实行绿色GDP存在的问题

1. 技术上关于资源耗减及其估价方法存在困难。

联合国SEEA核算手册与各国宏观环境会计研究实践中对资源耗减及其估价方法研究比较成熟, 形成了多种自然资源耗减的估价方法。这些方法主要针对对一国的发展有较大影响的地下资源而言, 如石油、煤炭、矿藏等。从我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来看, 对资源耗减的核算强调相对不足, 不利于促进我国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管理制度的创新。

2. 观念上对绿色GDP进行核算存在困难。

在过去几十年里, GDP的核算只是单纯的经济增长观念, 只反映出国民经济收入总量。它不统计环境污染, 不统计生态破坏, 不反映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而绿色GDP则意味着观念的深刻转变, 意味着全新的发展观与政绩观。绿色GDP要建立在以人为本, 协调统筹, 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之上。因此, 我们必须要建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认识到环境的重要性, 在此之上, 才能顺利推行绿色GDP。

四、开展绿色GDP的建议

事实上, 企业通过绿色管理, 既能够降低单位产品的物质资源消耗, 又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既节约了材料成本, 又可以降低污染和治理污染费用;同时还可以顺应绿色消费这一新世纪主流消费赢得市场份额, 从而既提高企业自身的经济效益, 又促进人类生存环境的改善, 减少了社会资源的浪费。但我们不能过于依赖企业自身的觉醒, 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恐怕难以用道德的力量来约束。因此, 我们要围绕绿色GDP实施相应的措施来保证绿色GDP的实现。

(一) 用绿色GDP作为政绩考核指标

推行环境———资源核算, 是对我国国民经济核算方法和社会经济增长评价方法的重大改革。这个改革意味着我国经济建设指导方针的重大转变, 也是经济发展道路的重新选择。要实现这个重大的根本性转变, 不进行广泛深入的思想教育工作, 不采取强有力的行政、组织措施, 是不可能成功的。因此, 必须改革现行的政绩考核制度, 放弃对GDP的片面追求, 逐步采用绿色GDP作为对各级政府和官员的考核指标。端正各级领导干部的指导思想, 排除领导干部中各种陈旧、落后的思想障碍, 是推行环境———资源核算的首要环节。还必须开展广泛的教育工作, 使保护环境和资源意识深入人心。这样, 才能促使他们努力改变经济增长方式, 减少对环境资源的破坏和浪费, 实现环境、资源和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二) 执行绿色审计

绿色审计是对绿色会计的再监督。加强绿色审计, 有助于绿色会计的创建和不断完善。国际商业学会 (ICC) 给绿色审计定义是:“管理环境的工具, 这旨是对与环境有关的组织、管理和设备等业绩进行系统的、有说服力的、客观的估价, 并有助于对环境的管理和控制, 有助于对公司有关环境规范方面的政策制订, 以求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绿色审计与可持续发展理论有机结合始于20世纪70年代, 最初是以内部审计的方式进行, 旨在防范企业可能遭到的环境诉讼和由此带来的巨大财务风险。而如今开展绿色审计不仅仅是因为严重的环境问题, 也是因为能为企业带来切实利益的环境经济管理和对外开放发展经济的需要。另外, 绿色审计也是防范跨国公司对发展中国家进行“环境剥削”的对策之一。

综上所述, 在中国开展绿色GDP核算是非常必要和紧迫的。绿色GDP核算需要多学科的专家、学者及政府部门共同做出不懈的努力, 最终用绿色GDP取代GDP成为衡量社会、经济及环境、资源协调发展的主要指标, 以实现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对环境的有效保护。

摘要:本文从绿色GDP的概念出发, 指出了绿色GDP核算的重要意义及中国实行绿色GDP核算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分析了目前在我国实行绿色GDP的现状及存在的难题, 并针对中国的实际提出了实行绿色GDP核算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绿色GDP可持续发展,环境资源,环境会计

参考文献

[1]张玉玲.解读绿色GDP[N].光明日报, 2002-4-29.

[2]崔毅.“绿色审计”将为部分上市公司“脱水”[N].中国经营报, 2002-7-29.

[3]许家林, 蔡传里.中国环境会计回顾与展望[J].会计研究, 2004, (4) .

你好,绿色GDP 篇8

不可否认的是,在中央调整结构、淘汰过剩产能的号召下,钢铁、化工、建材等落后产能和高耗能GDP辉煌不再,或搬迁,或转型,见证中国告别一个唯GDP化的时代。

时至今日,再不能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简单地视作“鱼与熊掌”,调整经济发展方式,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亦可兼得。无论是创业创新对环境越来越高的要求,还是环境质量之于人的幸福指数的重要性,以绿色GDP为引导的发展理念,显然更契合当今中国对未来的期待与想象。

在“有限”中“有为”

据2013年发布的《2010年度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的部分结果显示,2010年,全国生态环境退化成本达到15389.5亿元,占GDP的比例为3.5%左右。和2004年相比,环境退化成本增长了200.7%,13.7%的环境退化成本增速甚至超过了10.4%GDP增速。此后的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因为种种原因迟迟未发布。

但是,中国的环境问题远不止如此。曾经有人计算过,中国的人均财富目前排名世界第104位,要实现全体国人达到美国的生活水平,中国的资源总耗至少要扩大50倍。也就是说,如果继续不计资源环境成本的发展,中国的资源环境恐怕将难以承受。

正如英国经济学家沃夫德说的那样,一个国家如果只有物质资本增加而环境资本在减少,总体资本就可能是零值甚至是负值,发展就是不可持续的。显然,如何在有限的资源环境内实现可持续的发展,是中国不可避免的一个难题。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以惊人的速度快速发展,也导致许多地方简单地将发展成就与经济增速挂钩,唯GDP“论英雄”。但是,传统GDP核算体系,既不能反映自然资源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也不能显现自然资源的耗减折旧和生态环境恶化带来的损失,高速增长的背后是巨大的环境代价。

虽然近年来,中央一直强调不要简单以GDP比“高低”,但不少地方的实际情况却是:经济增速降下来,又怎么能体现发展成果?会不会影响执政能力的评定?在各种小算盘、小心思下,一些地方在转型发展中空喊口号、下“虚工夫”。

绿色GDP,简单地讲,就是从现行统计的GDP中,扣除由于环境污染、自然资源退化、教育低下、人口数量失控、管理不善等因素引起的经济损失成本,从而得出真实的国民财富总量。显然,倡导绿色GDP,让经济发展与“绿色”直接挂钩,才能从改进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上根治这些问题。

当生态保护成果与GDP的排位挂钩,对“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的选择,自然就不再是难题。尤其在新常态下,牵涉经济发展的许多基础条件都发生了变化,传统发展模式的增长活力衰减,自然生态资源承受能力越来越小。只有通过绿色GDP核算体系,让政绩考核披上绿装,向绿色化要生产力,才能蹬出一条经济增长与碧水蓝天同步实现的康庄大道。

绿色GDP,是对发展与生态关系的绝佳回答。探索“绿色化”GDP,做好制度建设、政策设计、试点实施等方面的工作,恰逢其时。

当然,要从根本上实现GDP的核算的“绿色化”,既需要加强技术攻关和数据核算工作,也要加快破解制约“绿色化”的体制机制阻碍。特别要把制度建设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顶层设计和总体部署。《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首次提出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十三五”规划建议也明确提出,“十三五”时期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之一。

做好“绿色”加减法

中国对绿色GDP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12年前。2004年,由原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联合开展绿色GDP核算研究,并在2006年公开发布了中国第一份也是唯一一份绿色GDP核算报告一一《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2004》,被专家称为绿色GDPl.O。北京大学教授、时任绿色GDP核算课题组专家雷明认为,2004年开启的绿色GDP研究,对我国环保工作是一个巨大的推动。

但受制于政绩观、技术关以及制度瓶颈等多种因素,这一项目一度搁浅,资源环境成本与治理最终也没能成为地方政府考核的约束性指标。然而日益严峻的现实一直在呼唤绿色GDP复出的脚步。

2015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中明确强调,要以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和责任追究等重大制度为突破口,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同时,各地的绿色GDP评价实践也在争议中前行。2011年,湖南省正式启动绿色GDP评价体系建设。2013年,在长沙、株洲、湘潭三市全面试行绿色GDP评价体系。2012年底,安徽省发布《生态强省建设实施纲要》,将16个市的生态竞争力综合指数与市长政绩直接挂钩……

2007年,《中国青年报》专门做过一个全国调查,96.4%公众认为我国有必要进行绿色GDP核算。于是,2015年,绿色GDP2.O研究项目在这样的背景下重新启动。

绿色GDP2.0研究自启动以来,进行了诸多创新。在内容上,增加以环境容量核算为基础的环境承载能力研究,圈定资源消耗高强度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重灾区,摸清“环境家底”。在技术上,克服前期数据薄弱问题,夯实核算的数据和技术基础,充分利用卫星遥感、污染源普查等多来源数据,构建支撑绿色GDP核算的大数据平台。

值得注意的是,绿色GDP2.0有“减”,也有“加”。通过传统经济的绿色转型,“减”掉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损失的做法“一以贯之”。同时,也指向创新兴绿色、环保产业的创造,尤其是生产目前阶段紧缺的生态产品。

有些做法过去不合时宜,现在却势在必行,有些过去不可逾越,现在则需要突破。绿色GDP正是如此。

向绿色发展上“下注”

经济学上有一条著名的“库兹涅茨曲线”,这条倒“U”形曲线揭示了一个规律:处在这条曲线陡峭的上升区间,则经济越发展,环境污染越严重。曾经英国、美国、日本等国攀爬在库兹涅茨曲线那段陡峭的悬崖上,吸饱了雾霾。如今,它们爬过了那段危险的悬崖,过着“开宝马车,呼吸清洁空气”的日子。

今天,我们正处在当年欧美国家相似的处境。要攀过这段悬崖,绝非一蹴而就之事,这需要一个民族以持续的创新活力进行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

一场关于绿色发展的竞争正在全球范围展开。美国出台《美国清洁能源和安全法案》,实施绿色新政;日本制定“绿色发展战略”总体规划,把新型环保汽车、海洋风力发电等作为支柱产业;欧盟也发布“2020发展战略”,将绿色增长视作提高欧盟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战略。在绿色发展上“下注”,无疑将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源泉,也将是实现中国式绿色GDP的保证。

从某种意义上说,“绿色化”就是生产力。2015年,是中国新能源发展史上不同寻常的一年。这一年,并网风电、光伏装机容量都登上了全球第一的新高点;传统产业的“绿色化”,也在渐渐提高企业效益。有报告显示,在我国高耗能工业部门,目前至少有数百项可用而未用的成熟能效技术,如果这些技术得到普遍推广’到2020年可节约6亿多吨标煤。

同时,无论是传统产业的绿色“减法”,还是新兴绿色产业的“加法”,都催生了一大批与之相关的服务业。特别是十三五规划建议明确要“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和合同节水管理”,也意味着节能服务产业将在“十三五”期间舞动绚烂的舟姿。此外,“绿色化”也为许多地区打开了生态旅游、观光农业、绿色养老等产业窗口,靠“卖生态”获益。

新变化需要新思路,大时代呼唤大逻辑。社会的紧迫需求与产业发展转型升级的阵痛交织在一起,呼唤国民经济的“绿色化”,而“绿色GDP”只是一个优雅的开始。在这条路上,我们只有开始,没有结束。

既要GDP,又要绿色GDP 篇9

既要容人,又要容己!(哲理美文)

资 料:网 络

编 辑:明 月

只有大的“量”才能“容”,正所谓“大器能容”,大海的“量”大,所以才有了“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名句。

在现代“容”常和“包”组成“包容”这个词。“包容”和“容”,意思相同,都是宽容、容纳的意思。“草木有情皆长养,乾坤无地不包容”,这说的是大自然的包容。对于人而言包容更必不可少。包容实质就是“仁”,就是爱人,就是要用心去爱每一个人,这是大爱,大爱就需要更宽大的心胸,还要有一份坦荡、一种气概!

人生就像心电图,既有高峰又有低谷,人生会遇到无数个十字路口,哪条路是捷径、坦途?你只能跟着感觉走,走过去了,回头一看才能知道你走的到底是坦途还是崎岖的山路。就像开车一样,你认为这条路快捷,走了一段时间你才发现前面堵车,早知走另一条路了,晚矣!人可以憧憬未来,但没有人能预测未来,人生的困难就在于难以预测。要自己疼惜自己,善待自己,不能自己和自己较劲,这就是对自己的一种宽容。

仔细想想,人生的种种烦恼都来源于比较和计较,人生下来就不会在一条起跑线上,人生是一条路,有的人生路是平坦的康庄大道,有的则是崎岖不平的小径,人生的路上难免有沟沟坎坎,人生必定有苦有乐,苦的时候就会认为人生冷酷无情;乐的时候就会得意忘形,常常会乐极生悲。人生的苦乐要淡然以对,才能收获人生的快乐和幸福!

万事都因缘而生,缘生缘灭、缘来缘去,人生短暂、生命无常,同样是一辈子,有的人在不尽的愤恨和埋怨中挣扎着过;有的人在快乐幸福中沐浴着过。我们何必怨天忧人?何必去痛苦烦恼?生气就是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世间没有十全十美的事物,“尺有所长,寸有所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点和弱点,人在人生的道路上会不时地走在岔路上,不犯错误的人是不存在的。一个人不能和自己过去的错误纠缠、在悔恨中生活,要学会宽恕自己,要自己和自己和解,处处放自己一马。包容自己的过错,决不是欣赏自己的过错,也不是对自己错误的放纵,而是允许自己犯错,使自己更好地改过。人生一世,不能使自己在琐事困扰中作茧自缚,更不能在无尽痛苦中度过。心灵松绑了,自由了,就是最大的善待自己!

“容”更应该包容其他人,“地之秽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无鱼。故君子当存含垢纳污之量,不可持好洁独行之操”。社会中污洁并存,良莠混杂,善恶交错,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必须有清浊并容的雅量,宽恕为怀,善于与不同的人与不同的坏境打交道,这是我们立身处世应有的态度。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厚德载物,雅量容人”。

人是社会动物,不能离群而独居,自视清高,唯我独尊,就不能“处众”。不能“处众”的人就很难在社会上立足,就等于把自己禁锢于一室,人禁锢于一室就等于“囚”。只有具有平等心、慈悲心、随和心、结缘心的人才能处众。

一个人不仅自己是一个正人君子,胸怀坦荡,而且也要把别人看成是正人君子,才能与人和睦相处,这才是一个“雅量容人”的人。

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容人需要气度、胸怀、雅量,要“不责人小过,不发人阴私,不念人旧恶——三者可以养德,也可以远害。”

“慈悲喜舍、善良仁爱”,学会包容的人,就学会了生活;懂得包容的人,就懂得快乐!所以容人实际就是纳己,在包容别人是同时自己也获得了幸福。

北京的绿色GDP之路 篇10

来自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数据表明,今年上半年北京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064.3亿元,同比增长12.1%,而万元GDP能耗在去年下降5.25%的基础上,继续保持下降态势。准备迎接奥运会的东方古都正在踏上一条“绿色GDP”之途。

北京的必然选择

来自权威部门的统计数字显示:2006年一至三季度,北京市能源消费量为4315万吨标煤,万元GDP能耗为0.78吨标煤,同比下降6.9%,预计全年可以完成万元GDP能耗下降4%的目标。

2006年北京市水资源消费量为34.3亿立方米,万元GDP水耗为44.4立方米,比上年同期下降11.2%。

2006年北京市空气质量二级和好于二级的天数达到241天,好天率达到66%。北京市二氧化硫排放量为17.55万吨,比2005年降低约7.9%。化学需氧量为10.99万吨,比2005年降低约5.2%。

一组醒目的数字,为北京市2006年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的所有努力作出了最好的注解。

2000年以来,北京市经济连续保持两位数的增长速度,由此也带动了能源消耗以每年6%的速度增加。但同时,北京是一个自然资源极为匮乏的城市,100%的天然气、100%的石油、95%的煤炭、64%的电力以及60%的成品油都要从外部调入,人均水资源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八分之一。

高能耗意味着高排放,能源消耗的增加也给环境造成了巨大压力。尽管经过多年的努力,北京的环境质量有了明显改善,但面临的形势不容乐观,治理的难度也越来越大。

有鉴于此,北京市委市政府对北京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明确了北京的定位是“国家首都,国际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在《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也明确提出,要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努力走出一条经济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科学发展之路”。

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张工认为,首都城市功能定位的调整和发展战略的转变,从根本上说是由自身的资源禀赋和面临的压力挑战决定的。北京大力推行节能减排,是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是北京发展的必然选择。

“轻些,再轻些”

产业结构决定能源消耗和环境影响,也决定城市形象和竞争实力。要实现首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具体而言,就是把自己的产业结构调整得“轻些,再轻些”。

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有所为,就是大力发展科技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能源资源消耗水平低的高端产业,如软件、金融、研发、咨询、信息服务、新媒体、动漫、移动通讯等现代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有所不为,就是要坚决调整淘汰与首都功能不相符的高耗能高排放产业,如造纸、炼焦、纺织、化工、印染、水泥、电镀等行业。

“十五”期间,北京市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一、二、三产业所占比重从2000年的2.5∶32.7∶64.8变化为2005年的1.4∶29.5∶69.1。北京市万元GDP能耗持续下降,由2000年的1.31吨标准煤下降到2005年的0.8吨标准煤,下降了38.9%。搬迁高耗能、高污染企业144家,27种高耗能、高污染传统工业产品退出生产。

为此,北京市政府算了一笔环境账,首钢搬出北京后每年可减少用水5000多万立方米,相当于25个昆明湖,可减少1.8万吨可吸入颗粒物。北京焦化厂去年全面停产后,每年减少用煤量300万吨,减少烟粉尘排放7300多吨、二氧化硫排放7500多吨。

伴随而来的是,北京服务业比重不断提高,带动全市综合能耗下降。2006年,北京市服务业增加值GDP比重达到70%,比2005年末提高了0.9个百分点。一至三季度服务业万元增加值能耗为0.4吨标煤,是全市万元GDP能耗水平的一半,不到工业的三分之一。

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增长较快,带动了北京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显著下降。目前工业能耗仍是全市能耗的主体,占能源消费总量的46.5%。2006年一至三季度,北京市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13.8%,降幅居全国第一,对北京市能耗下降的贡献率约为65%,是北京市总能耗下降的主要动因。

同时,高端产业功能区集聚效应明显,成为节能降耗的示范区。2006年一至三季度,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万元GDP能耗仅为0.16吨标煤,为全市最低,是全市平均水平的20.5%;高技术产业密集的海淀区,万元GDP能耗仅为0.42吨标煤。

从2004年到2006年,北京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从67.8%提升到70%,而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从30.6%下降到28.7%。正是在这一升一降、一轻一重的换位中,北京实现了经济发展和节能降耗的“双赢”。

节能减排,北京敢为中国先

北京之所以成为全国唯一完成单位GDP能耗降低目标任务的地区,并非偶然。在节能减排方面,北京市开创了不少全国第一。

2004年,北京市率先在全国将万元产值能耗和水耗、空气质量达标率、水环境质量等反映经济增长质量、环境保护的指标,列入政府工作的主要调控目标。

2005年,率先结合区县功能定位实施差异化的绩效考评标准,分别将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和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作为首都功能核心区和城市功能拓展区经济发展的主要评价指标。在全国,率先将万元工业产值综合能耗、水耗作为城市发展新区的主要指标,将都市型工业增加值增长率、万元工业产值综合能耗水耗、大气环境质量指标等列入生态涵养区的主要指标。

2005年12月31日起,北京市率先执行机动车国III排放标准,根据相关规定,在全国范围内,轻型车新车型核准自2007年7月1日起执行国III标准,北京市比国家要求提前一年半实施。

2006年,北京市率先在全国以季度公报的形式,向社会公布各区县的能耗和水耗情况。目前,北京市18个区县和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都已经签订节能目标分解责任书,下一步准备将能耗指标完成情况纳入领导干部和国有大中型企业负责人的业绩评价考核体系。

此外,率先出台《北京市节能监察办法》,着手建立节能执法队伍,明确执法主体,依法开展节能监察和执法。率先执行居住建筑65%的节能设计标准,严把准入关,推动建筑节能。

政府机构带头节能

自2006年6月起,北京市直机关工委规定,每个月的第一个工作日,北京市委、市政府大楼的电梯都将停运一天,所有工作人员上下楼需要走楼梯。

节能降耗“从政府机构开始”,源于2005年的一次能耗调查。当时的调查结果让北京市政府大感意外。

调查显示,北京市政府机构人均能耗、人均用电分别是城市居民的5倍和6倍,单位面积能耗、单位面积用电分别是城市居民家庭的2.6倍和3.6倍。数据清楚地表明政府机构能耗高,节能潜力巨大。

很快,“政府机构节能工程”被北京市列入2005年政府重点工作之一。这项工程启动后,采取了三大措施:对北京市54家政府机构开展能源消耗状况调查;北京市政府与54家政府机构签订“政府机构节能责任书”,下达节能8%的目标;选定10个试点政府机构,开展节能改造。

在北京市监狱管理局的配电室,20多只新安装的电能表,将这里电梯用电、照明用电、厨房用电的数据显示得清清楚楚。监狱管理局行政处相关负责人表示,自从用这些新式电表代替原来的老表之后,每天用多少度电、哪部分用电多、存在节能潜力就一目了然了。

根据最新的节能调查显示,绝大部分政府部门和机构实现了8%的节能目标。北京市市政管理委员会、北京市规划委员会节能10%以上,北京市监狱管理局节能15%。

北京市发改委委员张燕友说:“政府机构带头节能,不仅降低了能耗,节约了行政费用,更重要的是发挥了表率作用,树立了政府的良好形象,进而推动了全市的节能工作。”

据统计,北京市已有47家政府机构完成用电计量系统改造,新装表计1061块,实现了照明系统、空调系统、动力系统三大系统分类计量。据估算,47家政府机构一年可以节电约140万度,可节省电费约100万元。

节能进入市民家庭

“您这磨砂灯罩虽然好看,可是透光率差,会影响采光效果。”一走进北京西城区三里河一区3号院3号楼,不穿白大褂、不拿听诊器的“节能医生”翟克俊就开始给孙大妈支招。

“那您看看我这马桶怎么办呢?”由于安装较早,家中的抽水马桶不是节水型的。“节能医生”翟克俊经过一番“诊断”后,开出了“药方”:“您甭担心,找个大饮料瓶,装满水,搁在水箱里。把水箱容积变小了,就能节水了。”

“节能医生”又提醒说:“电视即使待机也会耗电,要是不看的话,一定要记得关掉电源。如果不关电源,待机功率都有8瓦呢,高的甚至还能达到13瓦。”

这是全国节能宣传周期间,“节能医生进家庭”公益活动中出现的一个场景。“节能医生进家庭”活动聘请节能专家走进普通市民家庭,对市民的节能行为、节能方法进行指导,达到“以点带面、全民参与”的效果,构建长效机制。

如果留心观察,会发现北京市越来越多的公共场所开始使用高效节能的“绿色照明”产品。自2004年启动“北京市绿色照明工程”以来,按照政府出资、政策引导、市场化运作的模式,180万盏节能灯在首都亮起,“绿色照明”覆盖了北京的城市乡村。

“北京市绿色照明工程”最初是从50多家政府机构全部换上节能灯开始。从2004年11月至2005年8月,安装的近24万只高效照明产品及98台照明节电器,年累计节电约2050万千瓦时,年节约电费1640万元。

随后一部分宾馆、商厦、医院、高等院校更换了节能灯;紧接着北京市地铁全线70座车站,114公里隧道全部实现了“绿色照明”;二环路内的1263座公共厕所改造后,全部使用节能灯;2000多所中小学校全部更换了高效照明光源……

北京市政府把绿色照明工程确定为政府给予资金支持的节能项目,投入引导资金2000万元,充分体现了公共财政要求和向农村倾斜、向公共事业倾斜的导向作用。

使用“绿色照明”后,节能效果明显。北京百盛商场以前户外照明轮廓灯为15瓦的白炽灯,亮度不够,更换量大,每周更换100只左右。更换节能灯后,亮度提高,更换频率大为降低。解放军总医院原来用于照明产品的采购总价为47万元,参加“北京市绿色照明工程”后,光源采购总价降低至22万元,节约了成本。

根据节能监测测算,180万盏节能灯一年可节约用电3900万千瓦时,节约电费2800万元;减排二氧化碳38700吨、二氧化硫1164吨、氮氧化物1700吨。

清洁的能源

对于正在筹备2008年奥运会的北京而言,多使用清洁、绿色的能源是对世界的承诺。

为此,北京市加大太阳能、地热能、风能、生物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制定鼓励政策,支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根据北京市“十一五”规划,力争到2010年,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量达到260万吨标准煤,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达到4%。

北京市属于太阳能资源较丰富的地区。根据测算,全市全年可接收的太阳能辐射总量约为30亿吨标准煤,是现有能源消费总量的60倍。据统计,截至2005年底,北京市太阳能热水器保有量已达255万平方米(按集热器面积计算),太阳能温室大棚达27万亩,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总装机容量约为700千瓦,其中7座并网发电系统总容量为640千瓦。

据了解,首都博物馆新馆成为我国第一家采用太阳能发电技术满足日常用电需求的博物馆。屋顶安装的太阳能光伏电池有5100平方米,太阳能板峰值发电300千瓦,产生的电量可以基本满足馆内部分日常照明需求及安全设施的不间断用电需求。

北京市财政2006年投入7.5亿元专项资金,在农村推广秸秆燃气、生物质炉具、吊炕、水循环利用等新技术、新设备。目前,京郊10万户农民用上清洁能源,相当于为北京市每年节约标准煤1万吨,减少固定颗粒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排放量300吨。这让北京的天更蓝,空气更清新。

在被誉为“中国生态第一村”的大兴区长子营镇留民营村,建起了一套以沼气为中心的农业循环系统。鸡、奶牛、生猪等动物粪便为沼气生产提供原料,每天产出300立方米沼气满足全村251户的需要,同时产生的沼渣、沼液为全村580亩有机蔬菜提供了有机肥,村里仅卖菜一项,年收入达上千万元。

科技的力量

目前,北京市能源消耗总量已达5200万吨,人均能耗为3.44吨标准煤,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26倍。北京市垃圾排放总量达到495万吨,填埋方式却占88.5%,资源化利用程度很低。北京市污水排放总量为12.79亿立方米,处理率仅为53.9%。

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杨伟光表示,资源供需矛盾是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期性制约因素。因此,北京需要依靠技术创新,开发推广先进实用技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在原始创新方面,北京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国际领先的溶液除湿空调,不仅可以大幅度降低空调能耗、调节湿度,还可杀菌、消毒、改善室内空气质量。自主研发的垃圾填埋气高效利用技术可解决我国垃圾填埋气综合利用的难题,目前已经在北神树垃圾填埋场进行技术示范,比国外同类技术有较大的成本优势。在太阳能电池的开发上,正在进行的铜铟硒太阳能薄膜电池研发也已经取得了较大进展,其性价比要远远高于单晶硅太阳能电池,较大的成本优势将有利于太阳能光电技术的推广应用。

在集成创新方面,北京实施了国内首个太阳能光电、光热新能源科技示范项目,集成了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热泵、围护结构节能等技术,大大降低了示范建筑的常规能源消耗,实现了太阳能与建筑的较好结合。

在引进吸收再创新方面,中美合作能源项目氢能燃料电池公交车已在北京试运行,为氢燃料车未来的商业化发展打下了基础。

绿色奥运

对于世人瞩目的奥运之城,绿色是最基本的调子。

被称为“水立方”的国家游泳中心和奥林匹克中心区等标志性建筑、区域通过实施IPV6数字化网络照明控制系统、半导体照明示范工程,将节约景观照明能源达70%,照明灯具使用寿命延长数十倍。

北京奥运场馆通过大量采用太阳能、风能、地热和地源热泵等提供绿色能源供应共计约每年6450万度,在奥运工程总建筑面积199.7万平方米中,有50多万平方米将使用绿色能源,比例达到26.9%,实现奥运工程绿色能源供应超过20%的目标,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5.7万吨。

在7个奥运场馆建成太阳能光伏并网发电系统,总装机容量480多千瓦,每年的发电量达到58万度,相当于每年节约标煤384吨,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113吨,同时利用太阳能可为90%的奥运场馆草坪灯、路灯提供照明,为奥运村提供全部生活热水供应。

北京市首个大型风力发电场——北京官厅风电场,2007年年底将完成装机容量5万千瓦,将向北京市提供1亿度绿电。到2008年,在北京及其周边地区还将建成56个风力发电厂,形成年发电量达到32亿度的风电供应能力。

2007,北京继续迈步绿色GDP之路上

北京市确定的2007年节能减排目标是,实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能耗下降5%、单位GDP水耗下降5%、化学需氧量(COD)排放量下降3%、二氧化硫(SO2)排放量下降10%。

为确保年度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目标的实现,北京市将重点实施产业结构调整、新技术新产品推广、政府机构节能、大型公建节能、高耗能行业节能改造、绿色照明、可再生能源、水资源和土地资源节约、资源综合利用与循环经济,污染减排与环境建设等10大工程。

北京市今年将力争实现7项调控指标:市区空气二级和好于二级天数达标率达到67%,城八区污水处理率达到92%,再生水利用率达到50%,城八区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7%,郊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60%,林木覆盖率达到51.6%,城市绿化覆盖率42.7%。

上一篇:别给自己找借口下一篇:关于请求解决泰和县革命烈士纪念馆建设资金的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