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监督权的实现方式

2024-09-22

公民监督权的实现方式(精选6篇)

公民监督权的实现方式 篇1

2004年2月17日,新华网授权发布了《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把党内监督提高到了一定的高度,提出“要以对各级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的监督为重点,敢于监督、正确监督、有效监督,真正做到领导干部的权力行使到哪里,监督就延伸到哪里。要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切实保障普通党员的监督权利。”全国各地政府纷纷学习《条例》,重新认识了“监督”

二字的意义。其实,党内监督固然重要,党外监督更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毕竟在全国,党内人士和普通群众比起来,在人数上还是九牛一毛的。近几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可谓是突飞猛进,国民经济总值和人均值都节节高升,中国的发展进入到了日新月异的阶段。特别是加入WTO以后,国家的发展更加迅速。全国各地都响应党的号召,投入了大笔的资金用来建设城市,用来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全国上下是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伴随着国家经济和文化的双发展,与之而来的问题是健全国家的各项法律法规,特别是群众的监督职能必须提高到必要的水平。这样一来,国家才不会出现蛀虫,国家的建设才能在公平、公正、公开的环境下开展,才能让全国的人民信服,获得全国劳动人民的拥护和支持。目前,南京为了迎接城市运动会,正在开展轰轰烈烈的城市面貌大改样。我们的建邺区也正赶上了这一趟发展的高速列车,力求借此机会打造出南京的“浦东”,让河西成为南京一条新的风光带。奥体中心的建设、多处市民广场的建设、各种楼盘的耸立、各条主要街道的翻新,以及区政府各项规章制度的制定,这一切的变化都让我们河西新区的人民感到振奋,感到欢欣鼓舞。但是,在改革之中,作为一名普通的老百姓,我也有自己的一些想法:职能部门学习三个代表,学习人民的好支书李元龙,大搞精神文明的建设,那么,是不是政府的所有的举措都深得老百姓的支持了呢?是不是所有的职能部门或掌权人都不带一点“灰色”的色彩呢?我想这也是全河西新区的老百姓都非常关心的一个问题。早在1987年的时候,国家党内部官僚主义横行,中国共产党就提出“要把反官僚主义的斗争深入开展下去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切实加强和完善群众监督制度,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已经认识到了群众监督的重要性。在1987年8月11日,《充分发挥群众的监督作用》这篇文章中有这样一段话:“人们不禁要问,难道官僚主义非要到东窗事发、酿成重大事故,才能被发现?否。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他们对这些机关、这些干部的一举一动都看得很清楚,也早有意见,但他们无法对这些机关、这些干部进行有效的监督,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官僚主义日趋恶化。在不少地方和单位,一些领导干部的权力大得很哩。”当时是这样,现在又如何呢?举个小例子来说,电视上经常提到市容打人的事情,是确有其事?还是言过其实?再比如说,被市容没收的那些小商贩的东西最后都到哪里去了?还有,我们经常发动捐款,那捐出的款项最后落实到谁的手中去了?真的收到了吗?如果群众的心中还存在这些问题,那么政府的工作就没有能够取得人民的完全信任,这是政府工作没有积极地邀请群众监督的原因,使政府的一些举动变得模糊不清,透明度不够。现今,河西大开发,廉政勤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充分发挥公民监督作用,加强行政效能监察,对促进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依法行政、从严治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公民监督是群众路线在廉政勤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中的具体运用。公民是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的主体。引导、支持公民参与反腐倡廉,就是调动公民发展经济和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2.公民监督是遏制和预防腐败现象蔓延的有效措施。近几年来,国家整治了不少例腐败的案例,取得了巨大的成效,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发挥了群众监督在反腐斗争中的积极作用。并且,很多的腐败案例的信息获取也都来自于最地层劳动人民的举报和指证。3.加强公民监督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客观要求。《宪法》第41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根据这一条例,群众就有监督的权利。公民监督是群众反映意见的直接途径,是国家机关联系群众的重要渠道,更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客观要求。不过,虽然党历来强调党的干部必须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但在相当长的时期里,在许多的方面,所谓的“群众监督”只不过是纸上谈兵,徒具虚名,并没有发挥实效。这里面的原因有很多,也很复杂,但是综上所述,不能够真正地发挥群众监督的实效,政府机关不能够在人民群众的监督下做事,是有很多的弊端的。那么,到底该如何实现公民监督呢?第一,健全法律法规,保障行使监督权利的公民的人身安全,让市民敢于去监督。公民监督之所以不能够实现,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公民的一种畏惧心理。从古就有这么一句话叫做“民不与官斗”,很多人是因为害怕监督

公民监督权的实现方式 篇2

一、公民监督现状及问题

关于公民监督现状及问题, 笔者将从公民监督所涉及到的三个方面予以论述:监督者、被监督者及沟通两者的监督制度与渠道。

(一) 监督者。

监督意识与能力都较为薄弱。监督意识上, 民众往往不知监督, 缺乏基本的法律与监督知识素养;不愿监督, 只关心与自己利益直接相关的事宜, 甚至在威胁到自己权益时, 仍想搭便车;不敢监督, 在权力至上观念影响下, 也在监督成本太高、成功机会较小的现实下而不敢去监督。监督能力上, 缺乏对合法实施监督的深刻了解, 如不清楚监督程序和监督行为, 使实施的监督往往因为程序和行为失当而失效。

(二) 被监督者。

常常畏惧躲避监督, 通过发布无用或失真信息、不针对公民建议而相应完善、甚至动用公权力以压制民众监督等方式使公民监督效果往往流于形式。

(三) 监督制度与渠道

1、法律规章。

任何权利只有获得法律的表现形式和保障, 才具有现实性。迄今为止, 我国有关公民监督权的法律规定仍

□文/陈昊

主要限于宪法第41条的原则性表达, 其他法律文件中虽有关于公众监督的条文, 但比较概括, 行使监督权的方式、保障监督权行使的相应安排、监督不畅的处理机制等内容也没有法律依据。

2、制度机制。

与公民监督相关的制度主要有:选举制度、政务公开制度、听证制度、官员问责制度、信访制度、行政诉讼制度。选举制度有利于保障公民日后行使其监督权;政务公开与听证制度有利于公民了解监督所需信息, 监督公共决策的制定;官员问责、信访与行政诉讼制度则有利于保障公民对于行政环节及其效果的监督, 并维护公民自身的权益。但目前, 这些制度都或多或少存在缺陷。一方面相关制度的法律法规政策不尽完善, 相应的程序也没有得到很好的明确;另一方面这些制度受行政干预影响较大, 不能很好地独立行使职权, 反映公民监督效果, 使监督流于形式。

3、渠道。

组织监督、舆论监督等监督渠道都尚未成熟。组织监督方面, 目前没有较为成熟的可以表达成员利益诉求的公民组织, 组织层次不高的群体性上访较多。舆论监督也存在诸多问题, 就其本身而言, 自我监督不严, 责任感日渐下降, 凭个人的主观判断而做出不符合客观实际的主观臆断现象屡屡发生。同时, 缺乏勇气与独立意识, 在受到外界干涉时, 会放弃自己惩恶扬善、警示社会原则与立场。而舆论监督游离于法律之外的现状也造成舆论侵权事件时有发生。兴起的网络监督的渠道, 则存在的虚假信息较多、理性分析相对缺乏等问题。

二、造成公民监督现存问题原因分析

(一) 主观心理。

传统官本位、权力至上思想根深蒂固, 民主法治与权利意识薄弱。目前, 官本位与权力至上的思想仍在很大范围存在着, 民众对自身主体地位的认识还很模糊, 也使被监督者往往认为公民监督弱小可欺, 肆无忌惮运用自己手中的权力。此外, 深受历史人治传统与现今法治不完善的影响, 民众对于法治的意识也很薄弱。人们不能在法治的轨道中, 利用自己的权利, 对于公职人员行使法外权力也太过宽容。这不但使人们对法治本身更不信任而将监督诉诸于不合理的方式, 也更导致公职人员对于法治的漠视, 将体制当作可以随意摆弄与抛弃的工具。这既无益于树立法治威严, 也无助于监督效果的实现。同时, 理性责任意识不够。在表达自身利益的同时忽视考虑其他民众的利益, 没有意识在权利行使过程中恪守社会公德。

(二) 客观环境。

公民监督的政治环境不佳。除了主观原因, 客观环境的不佳更在很大程度上助长了主观方面的缺陷, 并与主观上的原因形成恶性循环。

1、法治理念与实践不完善。

一方面立法经验的相对较少、时间较短及国情的复杂, 法律体系及内容仍不健全, 使很多时候无法可依, 没有合理科学的行事程序;另一方面行政管理体制和政府职能不够完善、行政执法人员的法律素质不高、对行政权的监督和制约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导致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或轻究现象则在更大程度上侵蚀着法治的威信力与人们的信心。正是这些客观环境的共同作用下, 法治建设的进程被阻碍, 人们法治的信念被削弱, 从而诱发更为普遍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恶性循环。

2、行政权力集中、缺乏制衡。

权力的合理运用往往需要制衡, 但当前公众监督的效力远远低于公共权力的效力。虽然有相关的选举制度, 但选举出的代表无论是个体还是组织, 在强大的行政力量面前, 有时无法真正有效行使其权力, 使他们既缺乏监督动力, 又无法实现监督效果。虽然设立了政务公开、信访等制度, 但政府拥有着这些制度运作各个环节的主动性, 民众没有与政府同等的权力以制衡政府真正去执行并完善这些制度。同时, 公权力的太过集中也导致了有些公职人员可以动用公权力压制公民权利。

综上, 公民缺乏真正的民主法治的洗礼, 而公民社会发展不佳的环境又使公民很少能在民主制度的架构下有经历和体验, 也正是在主体及客观环境的共同作用及恶性循环下, 公民监督无论从环节还是效果上都不算理想。

三、完善公民监督的建议

只有从主观上培育监督主体与被监督主体的民主法治的思想价值, 从客观上真正坚持法治, 完善公民监督体制渠道, 并将二者相辅相成, 形成强有力的文化、制度与组织动力, 才能更好地发挥公民监督的效果。

(一) 培育公民文化。

即培育监督者与被监督者两大主体的主体意识、法治意识与理性意识, 在全社会形成尊崇民意、依法为上、理性积极的参政氛围, 使公民成长为真正能履行监督责任与接受监督的主体。对此, 需要从理论宣传与实践两方面进行努力。

1、理论宣传方面。

一是充分发挥媒体舆论 (包括网络) 的宣传功能, 通过主权在民、法治、理性等理论与积极参与政治生活、维护自身与公共利益等案例的宣传, 营造积极文化的氛围;二是完善教育内容与方式, 加强学校、社区、各种社会培训机构的公民教育, 或可尝试建立专门的公民教育研究和推广机构。同时, 加强对公职人员的教育, 建立长效教育机制, 促使其转变官本位等落后观念。

2、实践锻炼方面。

第一, 需要完善各类参与政治生活的平台, 如农村自治、社区自治、公民组织等, 让民众在实践中明白自己的主体地位、培养法治理性责任的意识, 得到相应的政治锻炼;第二, 加强法制建设, 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法律法规体系与信用体系, 并严格执法, 形成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社会信用环境, 培育法治、诚信、监督与自觉接受监督意识;第三, 完善农村市场经济政治体制, 在保护好农民的基础上, 让他们积极参与到市场竞争之中, 培养创新与敢于拼搏的意识, 让他们在竞争中了解并维护自身的权益、学会组织自己抵御风险、学会在竞争维权中监督他人等, 从而让他们也成为真正的监督主体。

(二) 建设法治政府。

即推动政府职能转型, 合理制衡权力, 建设法治政府。首先, 应在科学分析基础上, 合理确定政府职能范围与权限, 赋予社会以合适的博弈权力, 赋予行政体系内监督主体合理的监督能力, 稳妥地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其次, 完善行政立法, 包括立法内容、机制等环节。使国家有完备的、符合正义的法律, 也有保障其贯彻执行的机制。再次, 加强行政执法, 强化各方面监督。即不但加强对执法合理性的监督, 也加强行政程序、行政反馈的督查, 并建立和完善责任制体系。如此, 通过民众法治观念的培育及法治渠道的完善, 推动法治政府的建设。

(三) 完善现有公民监督相关体制与渠道

1、完善现有体制。

对于现有选举制度、政务公开制度、听证制度、官员问责制度、行政诉讼制度、信访制度, 一是完善相关制度的法规政策, 在法规明确制度精神的基础上细化政策中的可操作性, 以完善程序与执行机制。如, 探索合适的听证立法原则, 逐步扩大听证范围, 将涉及人们利益、人们关注的决策纳入听证范围;完善听证程序, 并建立对于程序的监督机制 (同样探索建立社会各主体互动的监督机制) , 力求公开民主;二是强化监督。激发各类社会主体 (包括民众、舆论等等) 对制度的执行效果进行检查, 并建立机制保障监督的合理实现。

2、建设监督渠道。

一是引导公民组织建设。改革我国公民组织管理体制, 培育其非政府性、自主性、追求公共利益等普遍特征, 最终使其成为服务成员、表达成员利益诉求、合理科学追求公共利益而非履行行政事务及准行政事务的组织。对此, 应在引导的基础上合理放权, 即在其能于法治的框架内自主、科学地追求公共利益的基础上, 在恰当的时机将部分职能移交给非政府组织, 探索政府与企业、社会组织合作的新模式。同时, 加强理论与实践创新。在国情基础上探索可行的公民组织运作模式, 如把加强农村村民自治和城市社区自治作为创新的突破点, 其后, 在充分论证其可行的基础上予以试点, 进行实践创新;二是引导舆论媒体健康发展。加强媒体人员的职业道德、责任意识与新闻独立意识, 使舆论监督切中时要。政府应加强舆论独立的意识, 积极探索和完善新闻方面的法律, 将舆论监督同样纳入到法治诚信的轨道之中, 并利用社会各主体的力量对其进行监督, 形成对舆论监督的规范化管理。从而在媒体本身与外界影响两大方面进行完善, 使其成为自主、有效的监督方式;三是探索公民监督与其他监督机制真正融合。探索将外部监督形式的公民监督与政治体系内部监督的互相补充协调的机制, 将各种诉求方式引入制度内, 并通过制度化、组织化的方式使公民有机会调动政府组织的监督力量。

四、结语

完善公民监督, 根基在民众, 动力在政府, 它既需要公民自身的努力, 也需要有政府的勇气和决心来推动它的发展, 以共同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发展。

摘要:公民监督是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它不但有利于维护公民权益,也可促进政府权力的合理运用。在当下建设法治政府,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背景下,本文针对公民监督现状及完善方式进行探讨,以期对完善公民监督有所帮助。

关键词:公民监督,公民文化,法治

参考文献

[1]吴学兵.政治文明视域中公民监督的功能探析[J].求实, 2007.10.

[2]蔡林慧.拓展我国公民监督路径的载体分析[J].理论探讨, 2010.3.

[3]程竹汝.完善和创新公民监督权行使的条件和机制[J].政治与法律, 2007.3.

[4]孙玮.我国公民社会条件下的舆论监督问题[J].新闻爱好者, 2010.2.

[5]傅钰.“公民媒体”条件下传统媒体的舆论监督[J].新闻爱好者, 2010.4.

试论公民监督权的完善 篇3

[关键词]人权;公民监督权;实现途径;建议

法国著名思想家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指出:政府的权力来自于人民以契约形式的权利让渡,政府的权力来自人民;然而众所周知,权力是一把双刃剑,政府权力运用得当,则可以造福人民,一旦权力被滥用,则滋生犯罪,危害社会。为了防止公权力的滥用,保护人民的利益,宪政国家构建了健全有效的监督制度体系,公民监督正是其中的重要环节之一。所谓公民监督,就是基于“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一逻辑起点,公民对国家机关的活动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行为实施监督。公民的监督权是宪法赋予公民的参与政治活动、管理国家事务的基本权利。本文就我国公民监督权的现状和完善方向作简要探讨。

一、我国公民监督权的现状

(一)我国公民的监督权是宪法明确规定公民享有的基本权利

在我国,公民的监督权是宪法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利。我国《宪法》第27条中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必须依靠人民的支持,经常保持同人民的密切联系,倾听人民的意见和建议,接受人民的监督”。为了保障我国公民的批评、建议和申诉、控告、检举权利的行使,《宪法》规定:“对于公民的申诉、控告、或者检举,有关国家机关必须查清事实,负责处理。任何人不得压制和打击报复。”为此,我国《刑法》第254条规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假公济私,对控告人、申诉人、批评人、举报人实行报复陷害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二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这些规定,为我国公民行使批评、建议权和申诉、控告、检举权提供了法律上的保障。

(二)我国公民的监督意识仍显薄弱,有待加强

我国公民的监督意识受到诸如封建思想残存、文化素质修养不高、不良社会风气、监督渠道不畅、公民监督法制不完善等因素的影响,所以公民或者尚无监督意识,或者不敢监督。

其一,封建思想的潜在影响。中国历经两千多年封建王朝的统治,严格的等级制度和孔孟之道深深扎根于大多数中国人的思想中。“官贵民贱”、“民不告官”、“无讼”等观念潜移默化地指导着人们的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严重影响着我国公民监督意识的形成。

其二,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不高。公民监督意识的缺乏与淡薄同公民掌握的法律知识密切相关,尽管近年来国家进行了大量的普法宣传和教育,但由于种种原因,效果并不理想。因此,要提高公民的法律监督意识,必须提高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尤其是法律素质。

其三,监督渠道不畅,公民监督法制不完善,是导致公民不能有效行使监督权的又一重要原因。当公民采取正常渠道进行监督时,如果渠道不畅通,即无处进行申诉、控告、检举或者所反映的问题未能及时给予答复或进行处理,就会严重挫伤公民监督的积极性,不利于公民监督意识的增强;甚至会将正常渠道的监督推向非正常渠道。

(三)我国全面实现公民监督权的环境仍不成熟,需要进一步建设

从我国当前的情况看,我国公民实现监督权的途径主要包括举报、听证会、接待日制度等。我国的检察机关、党的纪律检查机关、政府监察机关和工商行政管理、税务、审计、物价、海关、外汇管理、劳动和社会保障、质量技术监督等部门都设有举报机构。另外我国还有行政检察举报制度,县级以上各级行政监察机关一般都设有举报机构,对行政机关和行政人员的行为进行监督。《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立法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议事规则》等都规定了听证制度,规定在立法和行政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听证的形式广纳民意。

但是公民的批评、建议、检举往往只能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经由有关国家机关处理,公民的监督自身没有强制性,而实行监督的形式,也主要是利用检举、举报等辅助性的软手段,缺乏刚性处置手段。这使得公民的监督只能与其他形式如国家机关的监督互相配合,否则公民的监督只会造成“只开花,不结果”,违法行为得不到处理。公民可以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批评、建议、检举,但相当一部分的“有关国家机关”权责并不清晰,存在交叉,使得公民的批评意见、建设性意见和检举不能得到及时的处理,时常出现拖延或者置之不理的情况。

二、完善我国公民监督权建设的建议

根据我国公民监督权的现状,借鉴其他国家成熟的监督权实现方式,对我国公民监督权的全面实现提出如下建议:

(一)完善诉讼制度

公民的监督权可以通过诉讼、舆论、听证等途径实现,其中司法途径是世界通行的也是最有效的监督权的实现方式。完善我国公民监督权建设,首先要完善我国的诉讼制度,赋予公民公益诉讼的权利,放宽对原告资格的要求。

以美国为例,美国具体规定了宪法诉讼制度。宪法诉讼也称司法审查。所谓宪法诉权就是体现在宪法和宪法诉讼法中的公民享有的诉讼权利,这项权利可以保障公民实现自己的宪法权利:当公民的宪法权利受到不法侵害时,公民可以通过向宪法法院起诉等法定程序寻求法律救济。就请求原因而言,公民既可以为了自己的利益请求审查,也可以为了公共的利益请求审查。就审查内容而言,公民既可以

请求审查一般的具体行为,也可以请求审查抽象的行为。

(二)健全信息公开制度

美国是世界上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比较发达的国家。1966年,美国制定的《信息自由法》明确规定,公民有权向联邦政府机关索取任何材料,而政府机关则有义务对公民的请求作出决定。若政府机关拒绝公民的此种请求,必须说明理由。公民可以对政府的任何决定提起复议和司法审查。《信息自由法》还规定了信息公开和不公开的标准。1976年,美国又制定了《阳光下的政府法》,规定除九种例外情况外,合议政府机关的会议必须对公众公开。1996年,电子信息自由法修正案经总统签署成为法律,要求每个政府机关需以电子数据方式,为公众提供索引材料,以方便公众提出公开信息的申请。这些法律为公民监督权的行使提供了制度保障。

(三)建立全面的舆论监督保障制度

建立全面的舆论监督保障制度,应充分保护公民的言论自由。“一个公民的政治自由是一种心境的平安状态,这种心境的平安是从人人都认为他本身是安全的这个看法产生的。”公民行使政治权利的前提是,公民行使权利之后不会被公权力通过各种方式进行打击报复,即“他本身是安全的”。对公民的言论自由给予充分保护,应该使公民在除本身存在恶意的情况以外,不被任何机关以任何形式追究其责任。这样公民才能敢于行使监督权,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揭露公权力行使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和违法行为,从而使错误得以及时纠正。

建立全面的舆论监督保障制度,应当赋予新闻媒体报道损害他人名誉资讯的特别权利、依法获得政府所控制的资讯或进入政府所掌控管理的设施的权利。在美国,联邦最高法院通过沙利文诉纽约时报案确立了一项司法判例,①即政府官员起诉新闻媒体构成诽谤时,政府官员不但要在法庭上证明新闻媒体报道失实,而且还要同时证明新闻媒体怀有“真实恶意”,以及它的确对自己造成了具体的伤害,才能谈得上是诽谤。

[注释]

①沙利文系美国亚拉巴马州蒙哥马利市公共事务委员会的民选委员,1964年1月,沙利文在亚拉巴马州初审法院提起民事诉讼,称:纽约时报以四名个人被告(均为黑人牧师)和其他个人的名义所刊登的政治广告含有不实之词,构成对他本人的诽谤。该案上诉至联邦最高法院,纽约时报因其不具有“真实恶意”胜诉。

[参考文献]

[1]卢梭.社会契约论[M].北京出版社.2008.

[2]李步云.人权法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王名扬.美国行政法(上)[M].中国法制出版社.1995:383.

[4]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M].北京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赵丽华,女,山西大学法学院。

公民监督权的实现方式 篇4

1.从2013年开始,某市在社区推动基层党组织和自治组织代表、社区居民代表、相关社会组织代表等组成民情理事会。民情理事会通过协商讨论,促进了诸如广场舞扰民、小区乱停车等难题的解决。社区问题的有效解决,得益于民情理事会()①提供了有效的利益协商渠道 ②完善了基层民主自治的组织形式 ③发挥了多方主体参与社区治理的作用 ④明确了社区居民参加基层民主协商的义务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A 解析 民情理事会的成立为社区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有效的利益协商渠道,①当选。民情理事会由基层党组织和各群体代表共同组成,体现了③。②不符合题意。居民参加基层民主协商不属于义务,④不选。

2.小明爸爸准备参加社区居委会委员的竞选,他在社区网站上查阅了下图所示的问卷调查结果:

根据调查结果,适合作为小明爸爸竞选发言要点的是()①组织制订社区文明公约,维护公共环境 ②改造社区文体活动场所,用以增设停车位 ③开展“邻居节”活动,营造社区和谐氛围 ④对非法张贴小广告和私搭乱建行为酌情罚款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竞选社区居委会委员,目的是参加社区管理。从问卷调查结果来看,住户私搭乱建属于城管管理的范畴,社区文体活动场所和配套设施不齐全属于政府管理的范畴,居委会没有执法权,不能罚款,因此②④均排除。①③符合题意,当选。

3.某市区为推进社会治理新格局的构建,特聘一批社会组织专业人士和社会能人担任区、街镇、社区三级的综合治理委员,建立“三级联动”机制,以保障特聘委员为群众排忧解难、为政府出谋划策。特聘委员模式()①代行了政府职能,推进了社区基层民主 ②有助于政府从管理角色向服务角色转型 ③创新了社会组织和公民政治参与的方式 ④拓宽了公民参与民主决策和管理的渠道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D 1 解析 特聘委员模式是社会治理的新模式,能够调动公民的政治热情,拓宽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渠道,③④符合题意。①中“代行了政府职能”说法错误,其他组织、个人不能代行政府职能;②不属于实行该模式的意义,不选。而且①②的“政府”与“三级联动机制”的主体不符。

4.近年来,某地按照“意见收集、公开听证、民主决策、执行督办、群众评议”的原则创新社区民主管理办法,让社区居民对社区事务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参与、监督。社区居民提出合理化建议5200余条,近千名居民代表直接参与了社区重大民生事项的决策。该社区民主管理办法()①扩大了社区居民对社区事务的决策参与范围 ②创新了社区居民自治组织的组织体系 ③突显了社区居民在自我管理中的主体地位 ④消除了社区居民消极参与社区管理的现象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基层民主制度的有关知识。创新社区民主管理办法,社区居民广泛参与社区管理,充分体现了社区居民在自我管理中的主体地位,①③正确,B项应选。②中“创新了社区居民自治组织的组织体系”材料未体现;④中“消除”的说法错误,排除。

5.在最近一届人大代表换届选举期间,某市开展候选人与选民见面活动,4536名县级人大代表候选人、4314名镇级人大代表候选人依法参加了活动。让候选人从“纸上”来到选民面前接受“面试”的做法()①促使当选代表更加重视肩负的责任和选民的重托 ②是选民了解候选人,更好行使选举权的重要环节 ③旨在加大候选人之间的竞争,扩大选民的选择范围 ④是扩大候选人的社会影响以保证当选的必要手段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公民的选举权、选举方式和人大代表职责的相关知识。我国法律规定县乡人大代表实行直接选举和差额选举,候选人与选民“见面”既有利于选民更好行使选举权,也有利于当选代表更好地代表人民履行职责,①②正确,故A项应选。③观点与题旨不符;④观点中“扩大影响、保证当选”的说法错误。

6.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开展形式多样的基层民主协商,推进基层协商制度化。为此有专家建议,应建立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联系社区制度,就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群众普遍关心的实际问题听取社区群众的意见。该建议有利于()①扩大公民的政治权利 ②完善社区居民自治制度

③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④调动人民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积极性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答案 B 解析 公民的政治权利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①错误;社区居民自治制度表述不当,② 不选;推进基层协商制度化,广泛听取社区群众的意见,有利于提高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的水平,调动人民群众参与管理的积极性,③④符合题意。故选B。

7.《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选举规程》明确指出:村委会换届选举要全面实行无记名投票、公开计票,普遍设置秘密写票处,广泛推行竞职演讲、治村演说。上述要求()①可以在候选人之间形成竞争,会导致虚假宣传 ②可以较充分地考虑当选者结构的合理性,但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选民的选择 ③有助于选民了解候选人,选择满意的当家人 ④有利于增强选举结果的公平、公正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D 解析 “推行竞职演讲、治村演说”,说明这是差额选举,这种竞选方式有助于选民了解候选人,选择自己满意的当家人,③正确;“无记名投票、公开计票,普遍设置秘密写票处”有助于增强选举结果的公平、公正性,④正确;候选人之间形成竞争,如果不加以规范,才会导致虚假宣传,①不选;②说的是等额选举,不选,故选D项。

8.2015年7月31日,央行发布《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要求各方在8月28日前将意见或建议反馈给央行。随着征求意见的结束,上述办法将进入修改完善阶段。央行就《办法》公开征求意见()①有利于公民通过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参与民主决策 ②有利于公民通过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参与民主决策 ③尊重了公民的知情权,增强了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 ④充分发挥了公民的决策权,促进了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A 解析 央行就《办法》通过公示公开征求意见,属于公民通过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参与民主决策,有利于保护公民的知情权,增强决策的透明度,①③正确;②表述错误,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是民主监督的途径;④错误,决策权属于决策机关,公民可以参与民主决策,故选A项。

9.2015年8月28日下午,三亚市管网天然气居民生活用气阶梯价格听证会成功召开。近年来,有关民生的重大事项,政府部门都要举行听证会,这是因为()①举行听证会有利于实现公民对关系其切身利益问题的合理关切 ②举行听证会有利于居民监督政府部门更好地保障居民利益 ③举行听证会有利于发现拟订方案中存在的问题并完善决策 ④举行听证会可以达到提高公民参与政治生活能力的目的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答案 A 解析 有关民生的重大事项,通过听证会让公民积极参与,有利于实现公民对关系其切身利益问题的合理关切,①正确;在听证会上,各方发表意见,有助于发现拟订方案中存在的问题,以完善决策,③正确;②错误,举行听证会是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主要方式之一,监督听证会才是民主监督的渠道;④不是对有关民生的重大事项进行听证的原因,排除,故选A项。

10.“自从有了百议堂,农村矛盾一扫光;村里事务大家议,民主决策心亮堂。”这是江苏溧阳戴埠镇流行的一首歌谣。“百议堂”是指百姓议事堂。该镇通过建立这一农村新组织,把村里素质好、有威望且群众信得过的人选为理事,推行百姓事百姓议、百姓理。建立“百议堂”有利于()①保障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决权、监督权 ②调动村民管理公共事务的积极性,提高责任意识 ③化解村民矛盾,助推农村经济发展 ④更好地发挥村委会作为基层国家政权机关的作用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百议堂”是农村新组织,实行百姓事百姓议、百姓理,有利于调动村民管理公共事务的积极性,提高责任意识,②正确,入选;百姓充分参与,有利于农村矛盾一扫光,③入选。“百议堂”有利于保障公民的表达权而不是表决权,①说法错误,排除;村委会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不是基层政权机关,④错误。

11.在社区公约制定的过程中,某社区依托微博、微信和物业短信平台等网络媒介,号召居民参与社区公约修订,有效激发了居民的积极性,探索出一个崭新的“微自治”模式。“微自治”模式的探索()①有效发挥了舆论监督的重要作用 ②实现了国家重大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③充分尊重了社区居民的参与权和表达权 ④有利于群策群力,建设祥和社区

A.③④ B.①② C.②③ D.①④ 答案 A 解析 通过“微自治”模式可以号召居民参与社区公约的修订,充分尊重了社区居民的参与权和表达权,有利于建设祥和社区,③④正确。材料并没有强调舆论监督,①与题意不符。社区事务属于社会事务,并不是国家重大决策,②排除。

12.2015年7月,公安部摧毁了一个以北京锋锐律师事务所为平台,涉嫌相互勾连、滋事扰序的重大犯罪团伙,多人被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这些人假借“维权”“正义”“公益”之名进行违法活动,不仅严重干扰了正常司法活动,也严重扰乱了社会秩序。这一事件留给我们的启示有()①要依法有序参与政治生活 ②履行义务是公民应尽的责任 ③事不关己,莫管闲事 ④要努力减小维权付出的代价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A 解析 假借“维权”“正义”“公益”之名进行违法活动,表明他们不是依法有序地参与政治生活,①正确;严重干扰了正常司法活动,严重扰乱了社会秩序,表明他们没有履行维护国家利益、遵守宪法和法律等方面的义务,②正确;③观点明显错误;该案件中这些人 的行为不是正常的维权,④不选。

13.“众”最初的字形是人们在太阳下共同劳作。在互联网时代,人们的共同劳作有了更多的可能。

材料 互联网时代,“众”的力量在社会公共领域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互联网给公民参与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也给政府治理模式的创新带来了新的机遇。公民通过社交网络为交管部门提供道路拥堵信息;民间环保组织依据政府公开的环境数据绘制“污染地图”,帮助政府监管污染企业;市政府通过门户网站向市民征集建议;城管部门请商户和市民通过网络平台为执法人员的工作打分„„公民与政府在越来越多的社会公共领域中形成合力。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相关知识,以“互联网时代的公民与政府”为题,写一篇短评。

要求:观点明确,逻辑清晰,论述合理,200字左右。

答案(示例)互联网为公民与政府的联系和沟通搭建了全新平台,开启了社会治理的“众智”模式。互联网激发了公民的热情,公民可以充分行使权利,维护权益,自由表达诉求,广泛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执行、监督,在社会治理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政府借助互联网可以更加便捷地与公民沟通,了解民意、集中民智,优化公共政策,创新社会治理,转变传统的管理模式,建设服务型政府。实现政府和公民的良性互动,公民应依法、有序、积极参与政治生活,政府应努力提高透明度,主动回应公民诉求,完善与民众的沟通和协作机制,凝聚公民与政府的合力。

解析 题目要求“以互联网时代的公民与政府”为题,写一篇短评,题型较新颖。答题时可依据评析类题型“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的思路展开论述。结合材料,本题应更侧重于论述“怎样做”,即从公民与政府两个主体出发,结合课本中关于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政府职能、原则的知识,分别论述公民如何利用互联网参与政治生活,有何意义,政府如何利用互联网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有何意义,以及在这一过程中如何协调二者关系,实现良性互动。论述应做到逻辑清晰,观点明确。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天津市某县创新工作思路,推出三项措施:一是在县、乡(镇)、村三级建起服务中心,使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办成事,也为群众监督、评价党政干部开了一扇窗口。二是建起县、乡(镇)、村干部和普通党员联户的工作体系,全县各级党员干部共联系服务群众40多万户次,收集解决问题8700多个。三是建立信息管理系统,对全县1.9万名党员联系服务群众的情况进行查询和管理,提升了党员干部服务群众的科学化、信息化水平。

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该县上述措施的积极意义。

答案 ①有利于人民群众行使监督权,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②有利于政府贯彻对人民负责的原则,更好地履行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③有利于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解析 审设问可知,本题考查的是《政治生活》知识,题型为意义类非选择题。正确解答本题,结合材料中天津市某县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的三项措施,从对人民、对政府、对党三个方面说明意义即可。

15.某市一所高中的学生利用暑假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以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A组:研究的课题是社区老年人文化娱乐活动情况。他们通过采访部分老年人、发放调查问卷等方式,发现社区老年人的子女多数不在身边,需要有一个固定的交流、娱乐的室内场所。于是该组同学拟定了一份关于建立老年人活动站的建议书并递交居民委员会主任。居民委员会对此特别重视。经过努力,社区的老年人终于有了自己的老年之家。

B组:研究的课题是农村的环境问题。该组同学发现,有一个村的垃圾场里污水横流。乡镇企业的大烟囱冒着滚滚浓烟,学生上课时只能紧闭门窗。该组同学给市长写了一封信,反映了这些情况。并强烈呼吁,不要再破坏环境了。这封信得到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问题得到了解决。

运用“公民的政治生活”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请结合材料,分别指出A组和B组的同学进行政治参与的具体意义。(2)试对A组和B组同学的行为作出评价。

答案(1)A组同学通过调查和收集有关资料,形成了一项改进本社区管理的建议。在这一过程中,同学们学习到了民主管理的知识和技能,体验到了民主管理的意义和价值,从而在民主实践中增强了自己参与政治生活的责任意识,提高了自己参与政治生活的实际本领。

B组同学通过信访制度,针对环境污染问题行使监督权,有利于政府改进环境保护方面的工作,也有助于激发公民关心国家大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谋划策的主人翁精神。

(2)A组和B组同学的行为,体现了他们作为国家主人翁的责任感,体现了他们较强的公民意识和民主意识。他们正确地行使了法律赋予的权利,采取了正确的方式参与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在推动基层民主、改进国家机关工作方面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也说明他们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较强的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

解析 第(1)问,首先要根据材料判断A组和B组同学进行政治参与的方式:A组同学参与民主管理,B组同学通过信访制度参与民主监督;然后,结合教材知识分析这些政治参与方式的具体意义即可。第(2)问,从材料中可以看出,A组和B组同学都具有较强的公民意识和民主意识,同时也具有较高的政治素养,回答时可以结合教材知识分析A组和B组同学的行为,以及他们这样做的作用。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十八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2013年以来,浓浓雾霾遮蔽中国中东部地区,中央气象台将大雾蓝色预警升级到黄色。环保部门 的数据则显示,跟随大雾笼罩的范围,从华北到中部乃至黄淮、江南地区,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和严重污染。这几年,每到秋冬特别是入冬以后,我国中东部地区不时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其中既有气象原因,也有污染排放原因。破解“十面‘霾’伏”的状况,国家应采取措施,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完善多元化的大气环境监督体制;公众也应提高参与意识,积极参与环境治理,为政府献计献策。

结合材料,运用“公民的政治生活”的相关知识,谈谈在治理雾霾过程中,公民应如何作为。

答案 ①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公民有选择生活方式的自由,也有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②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公民应积极支持相关部门治理雾霾的工作,要自觉主动维护国家利益。③积极参与民主决策,通过电话、信函、邮件等方式向有关部门提出治理雾霾的建议和意见,强化参与意识,提高参与能力。④依法行使监督权。监督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依法推进改善环境,还要敢于同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作斗争。⑤遵循宪法和法律的规定,有序参与,积极参与到治理雾霾的过程中去。

解析 本题考查公民政治参与的相关知识。本题以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以及治理雾霾天气为背景材料,要求考生结合材料,运用“公民的政治生活”的相关知识,分析说明在治理雾霾过程中公民的作为。解答本题需要考生认真分析材料及设问的相关要求。经过分析本题设问,可以发现本题着重考查对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记忆。本题材料中“公众也应提高参与意识,积极参与环境治理,为政府献计献策”,启示我们可从公民权利与义务方面去分析说明。关于公民权利方面,可从公民积极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等方面去分析说明;关于公民义务,可从坚持权利与义务相统一、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依法有序进行政治参与等方面去分析说明。

透视热点之高考预测

时政热点

加强司法工作 保障人民民主

①2015年全国检察机关共批准逮捕各类刑事犯罪嫌疑人873148人,提起公诉1390933人。起诉故意杀人、抢劫、绑架、放火等犯罪73792人;起诉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2027人。全国检察机关共立案侦查职务犯罪案件40834件54249人。其中,②原省部级以上干部41人。各级法院审结贪污贿赂等犯罪案件3.4万件4.9万人,审结***受贿、滥用职权、故意泄露国家秘密案,审结蒋洁敏等15起重大职务犯罪案件,对腐败犯罪始终保持高压态势。2015年12月25日,广东省委原常委、广州市委原书记万庆良受贿一案公开开庭审理。万庆良当庭认罪悔罪,称对自己犯下严重的受贿罪行万分悔恨,深感对不起党,对不起人民,对不起家人。

2015年最高人民法院和地方各级法院深入推进中央部署的重大改革试点,认真落实人民法院65项改革举措,坚持问题导向,着力破解难题,努力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③各级法院加强保护人民群众环境权益,从严惩治污染环境犯罪,审结污染环境、破坏资源等犯罪案件1.9万件,同比上升18.8%;审结涉环保民事案件7.8万件,着力服务保障绿色发展。加强人权司法保障,严格落实罪刑法定、疑罪从无等法律原则,各级法院对667名公诉案件被告人和372名自诉案件被告人依法宣告无罪。依法保障被告人的各项诉讼权利,体现司法文明。依法纠正陈夏影绑架案,陈满故意杀人、放火案等一批重大冤错案件。考点链接

材料① 人民民主专政具有专政的职能。国家依法打击极少数敌对分子的破坏活动,打击各种犯罪活动。全国检察机关对各类违法犯罪分子依法提起公诉,行使专政职能,维护人民利益。

材料② 我国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国家在依法实施处罚方面对任何公民一律平等。领导干部违法犯罪也要依法受到制裁。

材料③ 人民民主具有真实性,广大人民的利益得到日益充分的实现。2015年,各级法院加强保护人民的环境权益,加强人权司法保障,更好的保障了人民民主。

新题预测

1.2015年各级法院审结贪污贿赂等犯罪案件3.4万件4.9万人,审结***受贿、滥用职权、故意泄露国家秘密案,审结蒋洁敏等15起重大职务犯罪案件,对腐败犯罪始终保持高压态势。材料表明()A.人民法院是我国的法律监督机关 B.人民民主具有专政职能

C.国家在保护公民的合法权利方面坚持一律平等 D.国家在依法实施处罚方面坚持一律平等 答案 D 解析 人民检察院是我国的法律监督机关,A错误;人民民主专政具有专政职能,B错误;材料体现了国家对违法犯罪分子的依法处罚,没有体现对合法权利的保护,C与题意不符合,D正确。

公民监督权的实现方式 篇5

增强监督工作实效

县级人大及其常委会既要理直气壮地依法开展监督,又要讲究监督方法,综合运用多种监督方式,进一步增强监督实效。结合人大工作实践经验,监督工作可以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以下四个相互结合的方式进行:

1.“柔性”监督与“刚性”监督相结合。县级人大及其常委会除了采取审议反馈,专题汇报,检查评议,督促决议、决定落实等“柔性”监督形式外,还可以采取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刚性”监督手段监督决议、决定的贯彻落实,特别是对人大及其常委会决议、决定执行不力,决而不行,行而不果的,可以运用询问、质询、特定问题调查甚至罢免等法律手段,切实做到既敢于监督,又善于监督;既提出批评、意见和建议,又敢于动真碰硬,实行刚性监督,维护好决定权的法律地位和权威,确保人大及其常委会决议、决定的贯彻落实。

2.法律监督与工作监督相结合。人大常委会的经常性监督工作,主要规范两个内容:一是工作监督,是指人大常委会对“一府两院”在工作中是否正确实施法律和依法行使职权,是否正确贯彻国家的方针、政策,是否正确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作出的决议、决定的情况进行监督。工作监督包括专项工作监督、计划和预算执行情况监督和法律法规实施情况的监督等,主要是为了督促和支持“一府两院”依法认真履行法定职责。二是法律监督,是指对政府作出的决议、决定或者发布的命令等规范性文件是否符合宪法和法律规定所进行的监督,其目的是保证和维护国家法制的统一和尊严,保证宪法和法律的正确实施。要实现工作监督与法律监督的有机结合,县级人大及其常委会每年确定工作计划时,应当立足实际,合理搭配、安排法律监督内容和工作监督内容,使二者紧密结合起来,既促进法律得到正确贯彻实施,又促进工作部署得到切实落实。

3.行使监督权与行使决定权相结合。监督权与重大事项决定权,并不是在法理上完全独立的职权,而是依据宪法和法律规定所享有的“集合性的国家权力”的具体权能内容。因此,监督权与重大事项决定权各自的正当性依据是相互统一的,相互之间的权能区分主要在于各自的事权内涵不同。在国家事务中,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作出的决议决定具有最高权威性和不可替代性。但如果正确的决定没有得到真正的执行和落实,决定只能是“一纸空文”。因此,通过有效的监督手段,确保决议决定的正确贯彻实施尤为关键;反之,监督是督促工作落实,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对监督工作中发现的重大问题或带有全局性、倾向性的问题,要通过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权,适时作出相应的决议决定,以决议决定的法定强制性,监督推进常委会的决议、决定及审议意见的落实。就县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而言,作出决定与监督执行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公民监督权的实现方式 篇6

隆昌县纪委监察局派出第一纪工委监察分局

隆昌县纪委监察局派出第一纪工委监察分局近年来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县委提出的“建设川渝经济合作隆昌试验示范区”的要求,立足于实际,积极探索,大胆实践,以创新监督方式、提升监督效果为着眼点,以“驻点巡查”为有效载体,以强化“三重一大”为监督检查为工作重点,切实履行纪检监察两项职能,迈出了纪检体制改革可喜的一步,取得了初步成效,为全县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提供了坚强有力的纪律保证。

一、“驻点巡查”的目标任务

第一纪工委监察分局“驻点”人员对“驻点”部门的以下情况进行具体督促、检查和指导:一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及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决定的情况;二是执行民主集中制以及有关重大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大项目安排、大额资金使用方面规定和程序的情况;三是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廉洁自律规定的情况;四是落实县委、县政府的各项决定及重点工作推进的进度情况;五是落实行政效能、投资软环境和机关作风建设工作的情况;六是县委、县政府要求督查的其他事项。

二、“驻点巡查”的具体要求

一是要求各部门要高度重视“驻点巡查”工作。“驻点”部门须为“驻点”人员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部门党组(党委)会议、相关工作研究会议须提前通知“驻点”人员出席或列席;二是要求第一纪工委监察分局要深入了解和认真研究所管理部门的职能职责、工作特点和目标要求,明确工作重点,讲究工作方法,派出专人到“驻点”部门扎实开展工作,推进县委、县政府各项工作目标的顺利完成;三要 求对“驻点”工作中发现的问题,要加强跟踪督办,督促“驻点”部门制定整改措施,及时整改;对收集的群众意见建议和案件线索及时上报;对“驻点”部门如何更好地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如何进一步加强对人、财、物的监管要提出具体意见建议;四是要求“驻点”人员要正确履职,完成规定范围内的任务,不增加“驻点”部门的负担,不影响“驻点”部门的正常工作,严格遵守保密、回避、廉洁自律等有关规定,对职责范围内的重要问题或情况,应当了解而没有了解,应当报告而没有报告甚至隐瞒不报的,将视情节轻重严肃追究责任;五是要求“驻点”人员的工作目标任务完成后,须向县纪委常委会报告工作情况,由县纪委征求“驻点”部门对“驻点”人员的评价意见,并纳入派出纪工委监察分局对“驻点”人员的绩效考核。

三、“驻点巡查”的主要做法:

(一)固定“两种联系形式”熟悉联系部门工作内容由被动力变为主动。一是兼任联系部门党组(党委)成员。派出纪工委监察分局成员之初,常被联系单位“遗忘”,召开会议通知参加,制发新闻文件忘记报送。为此,派出纪工委监察分局印发了《关于试行派出纪工委监察分局干部兼任联系部门(党委)成员开展“驻点巡查”工作实施意见》,将派出纪工委监察分局联系部门的形式以兼任其党组(党委)成员的方式固定下来。这样联系部门的干部就可以“明正言顺”地参加会议,对部门作出的违反国家政策、法律法规和党风廉政建设方面的不适当的决策或决定,也更加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二是定期到联系部门驻点办公。规定驻点联系干部每周在所驻点联系部门驻点办公1-2天,以进一步贴近联系部门的干部职工,拓宽收集民情民意的渠道,做到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及时纠正。各联系部门也为驻点干部落实了必要的办公条件,并在文件传阅上享受部门班子成员同等待遇。

(二)明确“七项驻点职责”,确保驻点联系工作取得实效。一是加强学习,认真研究所联系部门的职能职责、业务性质、工作特点和目标要求;二是参加联系部门党组(党委)会议和相关工作研究会议,重点了解有关重大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大项目安排、大额资金使用情况;三是利用在联系部门驻点的时间,深入群众,重点了解部门和领导干部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情况,对如何进一步加强对人、财、物的监管要提出具体意见建议;四是督促联系部门落实县委、县政府的各项决策及重点工作部署;五是督促联系部门提升行政效能、优化投资软环境和加强机关作风建设;六是对驻点工作发现的问题,督促联系部门及时整改;七是及时上报收集到的群众意见建议和案件线索。

(三)严格“两项联系措施”,确保驻点联系干部的独立性。一是严格纪律要求。为防止驻点联系干部由于兼任党组(党委)成员而出现被“同化”或不敢监督的情况,要求驻点联系干部在工作中严格遵守保密、回避、廉洁自律等有关规定,不得增加联系部门的负担,不得影响联系部门的正常工作,对违反工作纪律特别是职责范围内的重要问题或情况应当了解而没有了解、应当上报而没有上报甚至隐瞒不报的,将视情节轻重严肃追究责任。二是严格绩效考核。为防止驻点干部凌驾于所联系部门党组(党委)之上或因与联系部门关系不融洽而影响联系工作,县纪委监察局每年定期征求联系部门对驻点干部的评价意见,对部门反映较强烈的驻点联系干部视具体情况作出相应的调整,并作为驻点联系干部考核的主要内容之一。

四、“驻点巡查”取得的成效

(一)整合了监督力量。在没有进行体制改革以前,部门的纪检组长虽然从名义上说是县纪委的派驻人员,但就实际讲,受所在部门的支配,且身兼数职分管很多分外的工作,对重大问题的监督常是力 不从心,对“一把手”的监督就更难了,体现在一是纪检组长在班子中“无位”。纪检组长在同级党委(党组)领导下开展工作“既是动力员,又是裁判员”,而且还要在本单位领取工资、福利等,这就造成了监督的局限性,使得一些部门纪检组长对班子特别是主要负责人的监督存在畏难情绪;二是纪检组长对同级监督“无力”。部门纪检组长长期工作生活在本单位,不仅要受亲情、友情等影响,碍于情面,怕得罪人,打不开工作局面,遇到群众反映问题常常在事化小,小组事化了。有案不查,查而不处的问题时有发生。从而易形成两种局面,即:一种是干脆把监督流于形式,一团和气;另一种是互相拆台,造成班子不团结。但派出纪工委监察分局后,派人员全部收回,实行对单位“驻点巡查”,派出机构人员与联系部门相对“脱钩”,独立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么腐败工作,二者这间是纯粹的监督与被监督者的关系最大限度的扭转了原纪检组长身兼数职,多头应付的局面。

(二)树立了监督权威。通过“驻点巡查”以“三重一大”为重点,加强了对部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管理力度,加大了案件查处力度。通过查处一案,教育一片,树立了派出纪检监察机构的权威。2009年通过“驻点巡查”了解到隆昌县黄家镇莫家村二社存在谎报退耕还林面积的问题,派出纪工委监察分局高度重视,立即会同所联系部门县林业局制定详细的调查方案,并由第一纪工委监察分局牵头,抽调县林业局黄家镇政府有关人员组成联合调查组开展调查。通过查阅黄家镇历年来退耕还林补助资金兑现资料、走访村民、调查当事人等,查实黄家镇莫家村二社社长黄××自2000年来谎报退耕还林面积43.95万亩,伙同村干部郑××等人采取编造虚假手段套取国家退耕还林政策补助7万余元,除3万余元用于该社修公路等公益开支外,其余4万余元被黄××等几人私分。私分的公款已全部追回,为国家挽回经济损失4万余元,因黄××等人涉嫌贪污犯罪已移送司 法机关立案侦查。通过案件的查处,及时在所联系部门进行警示教育,对案例进行通报,对“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等损害群众利益的各类违纪违法案件在坚决予以查处,从而引导联系部门党员干部要切实把法律、法规转化为严格自律,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

(三)增强了监督实效。纪工委监察分局在监督检查中严格按照工作职责,针对联系部门“三重一大”开展全面的监督检查,确保对部门重点工作的监督,使监督更细致、更到位。一是加强对部门重大决策的监督。纪工委监察分局通过参加或列席部门党组会、行政会等相关会议、审议有关方案、开展重点抽查等方式加强对重大决策、5000元以上财务资金的监督,参会率达100%,并在参会中对提交研究的事项进行把关,对不符合规定的就予以否决。如;有部门提出职工值了夜班后要给予补助,参加了突击性工作后要给予补助,都因为实行津贴后不符合相关政策进行了否定;二是加强对部门重大项目安排的监督,为进一步加强对部门重大项目的监督,纪工委监察分局开展了专项督查工作。尤其是对体育公园一期工程、乡镇文化站建设、农村沼气池建设、“天保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等重点项目的落实情况上进行了专项督查,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整改意见。三是加强对部门项目资金的监管。重点加强了对所联系部门专项资金、灾后重建和国家拉动内需资金的监督。主要通过两种途径,一是通过台帐式监督掌握资金运行情况;二是通过走访调查掌握资金的落实情况。2009年4月下旬深入界市、桂花井等乡镇检查30多口沼气池,对建设情况和资金落实情况进行全面的检查;6月上旬深入李市、渔箭、界市等乡镇对文化站建设的情况进行检查,切实保证每个站16万元的国家拉动内需资金的正确使用;对体育公园一期工程建设进行了全程监督,确保了200余万元新增中央投资的正常使用;对“天保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等重点项目建设的落实情况进行了督查,通过查面积看背资料、查帐 务看兑现、查问题看整改的方式对全县18个乡镇退耕还林任务下达、项目实施、政策兑现等方面进行了督查,重点开展了对资金兑付的监督,确保了2009年我县退耕还林工程顺利通过国家林业局的阶段检查验收,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确保了项目建设质量。

(四)监督中促进了发展。纪工委监察分局始终坚持“在参与中监督、在监督中服务、在报务中促进发展”理念,突出“三抓”,有效促进联系部门各项工作有序开展。一是抓指导促规范。以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为契机,指导所联系部门对本部门内部管理制度等进行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有效促进了机关廉政建设。如:针对县林业局在车辆使用、生活接待、财务管理等方面存在问题突出,干部职工意见大的情况,派出纪工委监察分局立即与单位班子成员交换意见,指导其规范和完善相关管理制度。通过制度的规范,使该局干部职工的凝聚力得到了进一步加强,最大限度的杜绝了电暗箱操作。二是抓稳定促和谐。纪工委人员在“驻点巡查” 过程中,既严格履行职责,又当好参谋助手,共促各谐发展。如:驻点人员在了解到个别联系部门事业人员津补贴未落实,严重影响了工作的正常开展,有可能造成集体上访时,及时与财政等职能部门进行衔接沟通,在吃透相关政策精神后,与部门局党组研究,在不动用专项资金和不违反财经纪律的情况下,通过在节余的办公经费和县财政拨的工作经费中筹集资金,解决了事业人员的生活补助,使矛盾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三是抓治理促行风。在“驻点巡查”中了解到县烟花爆竹管理秩序较为混乱,还出现了群众匿名向县政府主要领导反映。对反映出的问题,派出第一纪工委监察分局高度重视,经调查核实反映属实,当即责成该部门将有关人员调离烟花爆竹行业管理工作岗位。并针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漏洞进行了广泛调研,形成了调研报告,提出了解决对策和措施,从而有力地纠正了行业不下之风,促进行业规范管理,得到了广大经 营户的广泛称赞。

上一篇:活法读后感大全下一篇:中国四大名著小升初知识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