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诉求的重要性(共7篇)
公民诉求的重要性 篇1
为了维护公民的诉求得到实现, 首先必须要保障公民表达诉求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保障公民权益不受侵害, 并在受到侵害后依法得到救济, 是国家的责任, 也是一个国家政治文明成熟的标志。依法保障公民利益诉求表达, 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涉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我们必须切实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立场, 加强社会管理创新, 强化政府社会管理职能, 履行社会管理职责, 花大力气解决群众合理诉求尤其是民生问题。
第四, 要强化国家机关接受公民申诉、控告的责任和能力;畅通行政复议、诉讼、仲裁、人民调解、信访等法定救济渠道。改进现行的行政复议、诉讼制度, 使之更加适应新形势下社会矛盾和纠纷解决的要求。同时, 要引导公民通过合法渠道, 按照法律、政策的规定向有关部门反映情况、申诉问题, 而不能离开法定轨道。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 各类矛盾突发, 因此重视公民诉求是十分重要的, 公民的诉求得到及时的解决是化解各类矛盾的重要举措。
其次, 要以“违法必究”严惩非法行为。首先必须改变体制内过度维稳心态。造成过度维稳心态的原因之一, 不得不提的就是:上级机关把越级信访量作为对下级机关考核的重要标准, 甚至不乏信访工作“一票否决”的考核内容。在对下级机关考核时, 对上访人诉求是否合理在所不问, 唯独考核越级上访数量和上访激烈程度。特别是在诸如春节、“两会”等特殊时期, 使得下级机关为了维护稳定, 减缓信访压力, 不得不满足上访群众的无理甚至过分要求, 以换取可能仅是暂时的息访。然而这种方式虽然暂时的维护了稳定, 但带来的后果却是贻害无穷的, 上访群众看到的不是上访诉求的依法解决, 而是“会哭的孩子有奶吃”, 从而导致把上访作为要挟基层干部、改善自己生活的手段, 这都给那些恶意胁迫基层的信访人留下了投机空间, 导致信访工作陷入恶性循环, 导致一些地方基层部门对于真正有合理诉求的信访工作无法充分投入精力解决, 对恶意信访和非法上访的处置上, 却又少办法、缺手段, 显得软弱无力。
最后, 必须严肃对待无理上访闹访行为。笔者建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建立信访案件处理终结制。对涉诉信访案件认定确属无理缠访的, 依法作出终结性意见, 并将结论性意见在同级人大、政府、公检法机关和其他相关部门范围内进行通报, 对上访人依法答复后, 一事不再理。
二是探索建立和推进公开听证、公开答询制度。对于重大、疑难案件, 特别是上访人无理取闹、缠访缠诉的案件, 应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律师和当事人及其近亲属参加公开听证和答询, 依靠社会力量和群众舆论做好化解矛盾纠纷工作。
三是对无理缠访者在上访过程中违反有关法律、法规的, 分别进行批评教育、劝阻、制止、警告、拘留等, 构成犯罪的, 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特别是要对那些因个人利益得不到满足, 动辄非法聚集、阻断交通、煽动闹事等妨害他人合法权益, 影响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 危害公共安全的违法行为, 坚决依法制止和惩处。要从节约司法资源角度出发, 敢于对久拖不绝、无理缠访者坚决说“不”。
必须提高基层人员依法维稳和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在实施执法行为过程中就要做到在法律框架内行使职权, 以维护稳定为前提, 照章办事、依法办事, 确保不因执法不当、程序不当而引发矛盾纠纷, 对于已经出现的矛盾纠纷, 以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为落脚点, 恰当、合理、合法地处理、化解。维稳难, 最难在基层, 就是因为基层组织是公权力和私权利正面打交道的前沿工作阵线, 做好群众工作是避免引发官民矛盾纠纷的前提, 必须充分认识到所谓“维稳”, 不是权力维稳, 而应是权利维稳, 是以保障公众权利为基础的维稳;不是静态维稳, 而应是动态维稳, 是“民有所呼, 我有所应”的维稳;不是强制维稳, 而应是和谐维稳, 是围绕群众所急所盼、所忧所愿充分协商的维稳。
法治是实现诉求的最佳路径。实践也从正反两方面证明, 在利益多样、观念多元的今天, 法治是保障社会各阶层公民利益实现的基础, 法治手段是最优选择。当今社会, 法律的巨大作用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认可,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社会也是我们国家的发展目标, 为了更好的推进法治进程, 必须高度重视公民的诉求, 及时化解各类问题, 相信通过我们的点滴努力, 公民有访依法、有诉找法的那一天总会到来。
参考文献
[1]史尚宽.民法总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0.
[2]赵枫.诉求制度初探., 2001.
[3]史民.诉求制度的的法律思考.民主与法制, 2007.
[4]李文谦董祚继.权利正当性.中国土地科学, 2009.
[5]李谱韩立达.建立诉求制度问题探讨.理论导刊, 2008年.
[6]杨立宾.公民诉求问题的探讨.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2009.
[7]孟勤国.诉求分析理论之辩.法学评论, 2005.
公民诉求的重要性 篇2
正义: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原则和根本内容
正义是当前公民道德建设的根本内容。正义意味着公平、平等,属于支配我们思想和行为的.道德理性范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正义有四项基本内容:政治地位平等原则,机会平等原则,非基本权利与贡献完全平等原则,集体与个人关系辩证统一原则。正义是道德的重要内容,正义规范着社会道德秩序,规范着个人行为,规范着社会分配,也对社会行为起舆论监督作用。
作 者:卜建华 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学院 经济系,四川 南充 637002刊 名:兰州学刊英文刊名:LANZHOU JOURNAL年,卷(期):“”(3)分类号:B822.1关键词:公民道德建设 正义 社会行为
公民诉求的重要性 篇3
【关键字】法律意识;法制建设;重要性
改革开放的近四十年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五大明确指出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治国方略之后,我国对于法律的关注也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经过党和政府多年来不懈的努力,社会主义法制体系已经基本形成,从这个层面上看,我国基本已经脱离了“无法可依”的局面,但是只有法律被社会公众所认可和接受,并且选择信任,闹之余尊重的时候,法律才能作为整个社会的精神财富出现。
一、法律意识的概念以及价值分析
虽然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的法制现代化格局已经基本形成,但是单纯的法制现代化并不等于依法治国目标的实现,法制只能作为法治的开端,法制现代化只能作为依法治国的必要基础对待。依法治国不仅仅要求有完备的法律体系,更加要求政府的严格执行,以及公民自觉自愿的遵守。如果公民不能从自觉自愿的角度出发遵守法律,即便是国家可以通过强制的手段来迫使人民遵守法律,那么这样的法律也只能是缺乏生命力的,被動的执行,至少会形成阻碍法律本身成长的速度。然而一直以来,我国在展开法制体系和环境建设的时候,都更多关注法制体系本身,而忽视了法制现代化的实际适用效果。所有的法制体系构建都必须立足于其服务的社会环境,着力于解决环境中的问题,而如果我们建设的法制体系背离了中国社会群体的心里现状和社会现实环境,就会失去其价值。
为了实现法律自身的价值,首先应当进一步澄清公民法律意识的概念。法律意识是产生于法及法律现象,是人们对法及法律现象的主观反映,并反作用于法及法律现象。从认识层次的角度看,法律意识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即法律心理和法律思想体系。其中前者是对法和法律现象的感性认识,表现为一个相对较浅的层面,是人们基于自身利益而对法律形成的感知,是一种自发而朴素的认识。而后者则是对法及法律现象的理性认识,是系统化的认知提升。依据马克思主义的法学观,即立法的本质是国家政权阶级以国家的名义制定利益分配规则并且确保遵守,这一点映射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即立法是为了人民之间分配利益、解决纠纷和维护社会秩序的有力工具。因此可以说,对法律的遵守来源于法律心理,而对于法律的建立则来源于法律思想体系。
法律意识当然首当其冲地会应当到立法和执法群体,但是从公民的角度看,其法律意识同样也是法制完善不容忽视的重要动力。只要公民对法律保持发自内心的尊重和认可,法律的存在才具有实际价值。但是公民对于法律的认可和遵从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社会活动中学习并且形成的,并且每一个公民在面对事件的时候都会存在困境选择,这个选择过程中,守法的成本作为一个因素而存在,而选择的结果是遵守法律还是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行为,必然依赖公民的法律意识。从这个角度看,法律意识成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的重要因素。
二、培养公民法律意识的相关建议
前文中以及提及,法律意识由法律心理和法律思想体系两个层面共同构成,并且作用于每一个人的每一个生活选择之中,成为维护社会的诸多微观力量。从这个角度看,想要实现法律本身的价值,加强公民的法律意识成为了必由之路。
从公民法律意识的养成角度看,在允许的情况下,从小抓起无疑是最优选择。对于青少年而言,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体系,还有诸多细节正在通过不断的社会实践而有所修正,如果能够加强法律意识的灌输,其效果必然要比成年之后的学习要具有更优的效果。针对于这一个问题,有几个方面的重点应当注意。
首先,从社会领域的法律意识渗透不容忽视。虽然对于青少年而言,其所接触的社会更多局限于校园环境,但是生活环境中的信息获取总量同样不容忽视,耳濡目染的渗透,其效果通常要比认真的灌输学习不在以下,更何况其生活环境中的诸多人,无论是家长还是朋友,都会成为其行为修正的范本。考虑到青少年阶段行为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因此加强社会范围的普法工作,对于加强青少年法律意识而言有着不容忽视的积极价值。
其次,在校期间,增加必要的法律学习,即便不是系统性的学习,对于法律意识,尤其是深层面的法律思想体系的形成,其意义之大不容否认。这是青少年客观、体系化认识法律的重要渠道,对于青少年形成完整的法律意识,甚至于形成完整的基于法律环境的价值观都有积极意义。
最后,在展开法律意识的建设的过程中,应当着眼于不同群体的受众所对应的不同行为方式和特征,以及获取信息的不同渠道,想要展开行之有效的法律意识建设,无论是面向青少年还是社会环境中的不同成年群体,都应当有的放矢,才能获取良好效果。区分受众行为和语言特征,选择群体常用的信息获取通路,都是优化法律意识建设的重要途径。
三、结论
将公民诉求纳入法治的必要性 篇4
其次, 要以“法治方式”解决矛盾纠纷。依法办事是以“法治方式”解决矛盾纠纷的原则。法律是多方利益协调的基础和准绳。不同的利益主体和利益群体, 必须受法律约束, 统一在法治原则之下, 社会才会有长治久安的和谐。对矛盾和纠纷的处理, 必须严格依法办事, 在依法办事的前提下, 对任何矛盾纠纷的处置方式都必须坚持法律原则, 坚持是非标准, 坚持按程序处理, 进一步完善信访制度, 提高其法律化程度, 维护法律的尊严和绝对权威。建立纠纷解决机制是以“法治方式”解决矛盾纠纷的有效措施。正确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 必须将各类矛盾和纠纷纳入纠纷解决机制。和谐社会, 并不是一个没有纠纷的社会, 但是, 和谐社会却应当是一个能够将全部纠纷纳入解决范围的社会。从法律制度的整体设计上, 不应当留有法律调整不到的“空白”, 更不应当出现纠纷解决机制以外“体外循环”现象。而是应该把群众利益诉求纳入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 实行矛盾纠纷解决的“体内循环”。多种调解手段相结合, 是以“法治方式”解决矛盾纠纷的必要补充。在化解矛盾纠纷的方法手段上, 要“实行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有机结合, 更多采用调解方法, 综合运用法律、政策、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协商、疏导等办法”。纠纷解决手段的多元化, 以适应矛盾和纠纷复杂化的客观事实。协商对话、调解、和解、裁决、仲裁、复议、诉讼等, 都应当成为我们化解纠纷的法律手段。刚性执法与柔性执法都是行政执法的手段, 对于纠纷的解决, 更不应当轻视柔性手段的可适用性和作用, 用更务实有效的态度面对纠纷和解决纠纷。
再次, 要以“合法渠道”引导诉求表达首先, 应当客观理性正确看待公民利益诉求表达。公民利益诉求表达是一种自然权利, 也是一种法律权利, 具有正当性、合法性。当前国家受世界范围内欧债、美债经济危机和其他国家经济形势变化影响, 经济下行压力不减, 以及国内通货膨胀、经济结构转型、贫富差距拉大等重压下, 不可避免地带来各种各样的矛盾和问题, 这些都是客观存在的, 也必然引发公民诉求的表达, 对公民表达诉求的行为都应当正视, 并必须引起充分重视。
其次, 接受并树立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观念。群众参与社会管理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基本要求, 是“人民民主不断扩大”的具体体现, 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作为社会的管理者, 更应该转变观念, 找准定位, 变“管理”为“服务”, 强调政府与公民的平等地位, 施政行政更加注重保护和尊重公民的参与权, 认识到社会管理不再只有政府单打独斗, “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成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的重要补充。
参考文献
[1]史尚宽.民法总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0.
[2]赵枫.诉求制度初探., 2001.
[3]史民.诉求制度的的法律思考.民主与法制, 2007.
[4]李文谦董祚继.权利正当性.中国土地科学, 2009.
[5]李谱韩立达.建立诉求制度问题探讨.理论导刊, 2008年.
[6]杨立宾.公民诉求问题的探讨.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2009.
公民教育比优等生重要 篇5
公民教育比优等生重要
安妮在加拿大小学一年级的第一课竟然是思想品德课。难怪有人说北美教育的目标不是培养精英,而是培养合格公民。如何成为合格好公民?品格教育的六大支柱就是切入点。加拿大小学三年级以前没有课本。老师把要讲的内容打印在纸上,在课堂上发给孩子们,再放到每个人自己的Binder(夹子)里。周末,孩子把夹子带回家。老师要求家长要和孩子一起读Binder(夹子)里的内容。第一周下来,安妮把夹子带回家。翻开第一页的内容,是一篇关于尊重和责任的Rap(韵体诗),让孩子以一种很有韵律的念白方式表达出来:Respect and Responsibility RapWere showing respect and responsibility.论,作为教育的第4R、5R。按照美国教育界的说法,一个人的成功,仅有智力教育的成功是不够的,智力与品格同步发展,才能说是教育的成功。 关于尊重,对孩子来讲最通俗的解释方法就是,你需要别人怎样对待你,你就怎样对待别人。西方教育中非常注重“疆界”,也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界限。即使是父母子女之间也一样需要尊重与被尊重。尊重他人和被人尊重既是品格培养的一部分,同时也被视为社会能力(Social skills)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视为通往成功必备的能力之一。 对于学生在尊重方面的具体要求,我看到温哥华教育局网站上有公开的学生守则,里面明确说明:每个孩子在学校都有权利受到尊重,这种尊重包括孩子的身体、财产、宗教信仰不受他人侵犯,同时每个孩子也要尊重他人,尊重公共财产。 在尊重这个问题上,感觉中西方的理解也是有一定差异的。经常有国内移民过去的小朋友不了解这一点,课间的时候打打闹闹,和同学有身体接触,一旦被投诉,就会被作为骚扰他人(Bullying)来处理,要受到惩罚(Time-out),比如被请到走廊罚站、取消课间活动等。还有的小朋友在打雪仗的时候,拿雪球往人家脖子里面塞,被认为情节非常严重。也有中国家长因为这类问题被老师叫到学校去谈话,这不得不说是中西方理解上的差异。 对于公共财物的爱护,也是北美老师非常看重的。比如安妮的同学曾经把学校卫生间里面的设施弄坏了,孩子的淘气拿沙子往下水管道里面放,这些都会受到比较严厉的惩罚。 关于种族和信仰方面的尊重,则是更严重的问题。如果表现出不尊重他人的种族及宗教信仰,说带有侮辱性的话,比如说“我恨你”、“我要杀了你”之类的话,都有可能招来非常严重的后果,弄不好可能会被记入档案,对孩子的未来产生影响。 At ×××School theres an opportunity,for caring, and sharing, and being polite,always trying our bestand doing whats right!原文大意是:尊重和责任,我们展现出尊重和责任。在学校里,我们有机会关心他人、与人分享、礼貌待人,我们总要全力以赴、明辨是非。杨东平按:转载安妮鲜花的文章,可谓得西方教育之真谛,也可以知道什么叫“输在起跑线上”,知道中国教育弱在何处。她说在加拿大学习这几年,感触最深的是公民教育。老师对普通孩子品格培养、行为规范方面的努力和重视程度远超过对尖子生的关注。合格好公民构成了整个社会金字塔的底座,有了它,社会才和谐稳定。此文是她的新书《出国不出国――北美金字塔教育的启示》的片断,可在当当网购买。在新浪连载地址:http:edu.sina.com.cna2012-05-151132215448.shtml。 公民教育比优等生重要 安妮在加拿大小学一年级的第一课竟然是思想品德课。难怪有人说北美教育的目标不是培养精英,而是培养合格公民。如何成为合格好公民?品格教育的六大支柱就是切入点。 加拿大小学三年级以前没有课本。老师把要讲的内容打印在纸上,在课堂上发给孩子们,再放到每个人自己的Binder(夹子)里。周末,孩子把夹子带回家。老师要求家长要和孩子一起读Binder(夹子)里的内容。 第一周下来,安妮把夹子带回家。翻开第一页的内容,是一篇关于尊重和责任的Rap(韵体诗),让孩子以一种很有韵律的念白方式表达出来: Respect and Responsibility Rap Were showing respect and responsibility. At ×××School theres an opportunity, for caring, and sharing, and being polite, always trying our best and doing whats right! 原文大意是:尊重和责任,我们展现出尊重和责任。在学校里,我们有机会关心他人、与人分享、礼貌待人,我们总要全力以赴、明辨是非。 看着安妮那有板有眼有节奏的表演,我真的大吃一惊!吃惊于这老外的思想品德教育开始的不但早,还很有特色。这对于一年级小同学的要求,可一点不低呢。这么大的孩子能理解吗?或许仅仅是唱唱而已? 于是我针对文章的内容问了她一些问题,发现她还真的都明白。比如说尊重,她会用例子告诉我,随便碰别人的身体、随便拿同学的东西就是不尊重,她 看着安妮那有板有眼有节奏的表演,我真的大吃一惊!吃惊于这老外的思想品德教育开始的不但早,还很有特色。这对于一年级小同学的要求,可一点不低呢。这么大的孩子能理解吗?或许仅仅是唱唱而已?于是我针对文章的内容问了她一些问题,发现她还真的都明白。比如说尊重,她会用例子告诉我,随便碰别人的身体、随便拿同学的东西就是不尊重,她说学校走廊里还有他们自己画的画呢(图1)。论,作为教育的第4R、5R。按照美国教育界的说法,一个人的成功,仅有智力教育的成功是不够的,智力与品格同步发展,才能说是教育的成功。 关于尊重,对孩子来讲最通俗的解释方法就是,你需要别人怎样对待你,你就怎样对待别人。西方教育中非常注重“疆界”,也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界限。即使是父母子女之间也一样需要尊重与被尊重。尊重他人和被人尊重既是品格培养的一部分,同时也被视为社会能力(Social skills)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视为通往成功必备的能力之一。 对于学生在尊重方面的具体要求,我看到温哥华教育局网站上有公开的学生守则,里面明确说明:每个孩子在学校都有权利受到尊重,这种尊重包括孩子的身体、财产、宗教信仰不受他人侵犯,同时每个孩子也要尊重他人,尊重公共财产。 在尊重这个问题上,感觉中西方的理解也是有一定差异的。经常有国内移民过去的小朋友不了解这一点,课间的时候打打闹闹,和同学有身体接触,一旦被投诉,就会被作为骚扰他人(Bullying)来处理,要受到惩罚(Time-out),比如被请到走廊罚站、取消课间活动等。还有的小朋友在打雪仗的时候,拿雪球往人家脖子里面塞,被认为情节非常严重。也有中国家长因为这类问题被老师叫到学校去谈话,这不得不说是中西方理解上的差异。 对于公共财物的爱护,也是北美老师非常看重的。比如安妮的同学曾经把学校卫生间里面的设施弄坏了,孩子的淘气拿沙子往下水管道里面放,这些都会受到比较严厉的惩罚。 关于种族和信仰方面的尊重,则是更严重的问题。如果表现出不尊重他人的种族及宗教信仰,说带有侮辱性的话,比如说“我恨你”、“我要杀了你”之类的话,都有可能招来非常严重的后果,弄不好可能会被记入档案,对孩子的未来产生影响。 论,作为教育的第4R、5R。按照美国教育界的说法,一个人的成功,仅有智力教育的成功是不够的,智力与品格同步发展,才能说是教育的成功。 关于尊重,对孩子来讲最通俗的解释方法就是,你需要别人怎样对待你,你就怎样对待别人。西方教育中非常注重“疆界”,也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界限。即使是父母子女之间也一样需要尊重与被尊重。尊重他人和被人尊重既是品格培养的一部分,同时也被视为社会能力(Social skills)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视为通往成功必备的能力之一。 对于学生在尊重方面的具体要求,我看到温哥华教育局网站上有公开的学生守则,里面明确说明:每个孩子在学校都有权利受到尊重,这种尊重包括孩子的身体、财产、宗教信仰不受他人侵犯,同时每个孩子也要尊重他人,尊重公共财产。 在尊重这个问题上,感觉中西方的理解也是有一定差异的。经常有国内移民过去的小朋友不了解这一点,课间的时候打打闹闹,和同学有身体接触,一旦被投诉,就会被作为骚扰他人(Bullying)来处理,要受到惩罚(Time-out),比如被请到走廊罚站、取消课间活动等。还有的小朋友在打雪仗的时候,拿雪球往人家脖子里面塞,被认为情节非常严重。也有中国家长因为这类问题被老师叫到学校去谈话,这不得不说是中西方理解上的差异。 对于公共财物的爱护,也是北美老师非常看重的。比如安妮的同学曾经把学校卫生间里面的设施弄坏了,孩子的淘气拿沙子往下水管道里面放,这些都会受到比较严厉的惩罚。 关于种族和信仰方面的尊重,则是更严重的问题。如果表现出不尊重他人的种族及宗教信仰,说带有侮辱性的话,比如说“我恨你”、“我要杀了你”之类的话,都有可能招来非常严重的后果,弄不好可能会被记入档案,对孩子的未来产生影响。 原来老师用孩子们能理解的语言去解释每一个关键词的含义,然后让孩子把自己的.理解画出来,通过图画来分辨对错。对于孩子们的日常行为,老师会针对具体行为言传身教,哪些做法是对的值得鼓励的,哪些做法是不符合要求的,比如说不礼貌、没有分享等。后来在参观安妮教室的时候,我发现了这样一幅挂图(图2)。 说学校走廊里还有他们自己画的画呢(图1)。 原来老师用孩子们能理解的语言去解释每一个关键词的含义,然后让孩子把自己的理解画出来,通过图画来分辨对错。对于孩子们的日常行为,老师会针对具体行为言传身教,哪些做法是对的值得鼓励的,哪些做法是不符合要求的,比如说不礼貌、没有分享等。 后来在参观安妮教室的时候,我发现了这样一幅挂图(图2)。 挂图上面有六个要求:关爱(Caring)、尊重(Respect)、责任(Responsibility)、公平(Fairness)、值得信任(Trustworthiness)、公民责任(Citizenship)。每个挂图上都有具体的解释。挂图的下面还有老师用手写的具体的小贴士。 当时我以为这仅仅是一个普通的挂图,后来从安妮老师那里得知,这六个方面被称为品格教育(Character education)六支柱,是培养合格公民的基本要求。难怪当初在博客里有移民美国多年的博友留言说,美国教育的核心就是公民教育。 除了挂图,学生的作业中也有关于品格教育的内容,比如公民责任(Citizenship)。 后来我了解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美国对品格教育的危机感日渐严重,于是非常多的研究机构和联合会开始行动,品格教育计划被作为国民教育的头等大事,并作为教育改革的一部分。改革的焦点是关注良好的社会关系和建立一个关心人的社会群体。品格教育计划甚至在白宫开会讨论,政府对计划实施提供了大量资金支持。关于品格教育的各种专业研究方案与操作方法相继出台并走进了学校。 品格教育为何如此重要?借用哈佛教授的说法,品格为社会培养明日的公民与领袖。相关研究表明,社会适应性、情绪发展较差的学生不但在学校的学习与生活中容易遭遇挫折,将来成年后在职场中也会遭遇较多的难题。 加拿大一直紧跟美国的脚步,尽管加拿大自己的研究成果不多,但是美国的教育研究成果很快就能在加拿大的学校里有所体现。其中英语教学方法方面的内容,我在《不能错过的英语启蒙――中国孩子的英语路线图》中有所介绍,而公民教育现在看来也是如出一辙。 挂图所列的六个方面中,尊重和责任被教育界认为是最重要的,与传统教育目标的3R――阅读(Reading)、写作(Writing)和算术(Arithmetic)相提并挂图上面有六个要求:关爱(Caring)、尊重(Respect)、责任(Responsibility)、公平(Fairness)、值得信任(Trustworthiness)、公民责任(Citizenship)。每个挂图上都有具体的解释。挂图的下面还有老师用手写的具体的小贴士。当时我以为这仅仅是一个普通的挂图,后来从安妮老师那里得知,这六个方面被称为品格教育(Character education)六支柱,是培养合格公民的基本要求。难怪当初在博客里有移民美国多年的博友留言说,美国教育的核心就是公民教育。 除了挂图,学生的作业中也有关于品格教育的内容,比如公民责任(Citizenship)。杨东平按:转载安妮鲜花的文章,可谓得西方教育之真谛,也可以知道什么叫“输在起跑线上”,知道中国教育弱在何处。她说在加拿大学习这几年,感触最深的是公民教育。老师对普通孩子品格培养、行为规范方面的努力和重视程度远超过对尖子生的关注。合格好公民构成了整个社会金字塔的底座,有了它,社会才和谐稳定。此文是她的新书《出国不出国――北美金字塔教育的启示》的片断,可在当当网购买。在新浪连载地址:http:edu.sina.com.cna2012-05-151132215448.shtml。 公民教育比优等生重要 安妮在加拿大小学一年级的第一课竟然是思想品德课。难怪有人说北美教育的目标不是培养精英,而是培养合格公民。如何成为合格好公民?品格教育的六大支柱就是切入点。 加拿大小学三年级以前没有课本。老师把要讲的内容打印在纸上,在课堂上发给孩子们,再放到每个人自己的Binder(夹子)里。周末,孩子把夹子带回家。老师要求家长要和孩子一起读Binder(夹子)里的内容。 第一周下来,安妮把夹子带回家。翻开第一页的内容,是一篇关于尊重和责任的Rap(韵体诗),让孩子以一种很有韵律的念白方式表达出来: Respect and Responsibility Rap Were showing respect and responsibility. At ×××School theres an opportunity, for caring, and sharing, and being polite, always trying our best and doing whats right! 原文大意是:尊重和责任,我们展现出尊重和责任。在学校里,我们有机会关心他人、与人分享、礼貌待人,我们总要全力以赴、明辨是非。 看着安妮那有板有眼有节奏的表演,我真的大吃一惊!吃惊于这老外的思想品德教育开始的不但早,还很有特色。这对于一年级小同学的要求,可一点不低呢。这么大的孩子能理解吗?或许仅仅是唱唱而已? 于是我针对文章的内容问了她一些问题,发现她还真的都明白。比如说尊重,她会用例子告诉我,随便碰别人的身体、随便拿同学的东西就是不尊重,她 后来我了解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美国对品格教育的危机感日渐严重,于是非常多的研究机构和联合会开始行动,品格教育计划被作为国民教育的头等大事,并作为教育改革的一部分。改革的焦点是关注良好的社会关系和建立一个关心人的社会群体。品格教育计划甚至在白宫开会讨论,政府对计划实施提供了大量资金支持。关于品格教育的各种专业研究方案与操作方法相继出台并走进了学校。 品格教育为何如此重要?借用哈佛教授的说法,品格为社会培养明日的公民与领袖。相关研究表明,社会适应性、情绪发展较差的学生不但在学校的学习与生活中容易遭遇挫折,将来成年后在职场中也会遭遇较多的难题。加拿大一直紧跟美国的脚步,尽管加拿大自己的研究成果不多,但是美国的教育研究成果很快就能在加拿大的学校里有所体现。其中英语教学方法方面的内容,我在《不能错过的英语启蒙――中国孩子的英语路线图》中有所介绍,而公民教育现在看来也是如出一辙。 杨东平按:转载安妮鲜花的文章,可谓得西方教育之真谛,也可以知道什么叫“输在起跑线上”,知道中国教育弱在何处。她说在加拿大学习这几年,感触最深的是公民教育。老师对普通孩子品格培养、行为规范方面的努力和重视程度远超过对尖子生的关注。合格好公民构成了整个社会金字塔的底座,有了它,社会才和谐稳定。此文是她的新书《出国不出国――北美金字塔教育的启示》的片断,可在当当网购买。在新浪连载地址:http:edu.sina.com.cna2012-05-151132215448.shtml。 公民教育比优等生重要 安妮在加拿大小学一年级的第一课竟然是思想品德课。难怪有人说北美教育的目标不是培养精英,而是培养合格公民。如何成为合格好公民?品格教育的六大支柱就是切入点。 加拿大小学三年级以前没有课本。老师把要讲的内容打印在纸上,在课堂上发给孩子们,再放到每个人自己的Binder(夹子)里。周末,孩子把夹子带回家。老师要求家长要和孩子一起读Binder(夹子)里的内容。 第一周下来,安妮把夹子带回家。翻开第一页的内容,是一篇关于尊重和责任的Rap(韵体诗),让孩子以一种很有韵律的念白方式表达出来: Respect and Responsibility Rap Were showing respect and responsibility. At ×××School theres an opportunity, for caring, and sharing, and being polite, always trying our best and doing whats right! 原文大意是:尊重和责任,我们展现出尊重和责任。在学校里,我们有机会关心他人、与人分享、礼貌待人,我们总要全力以赴、明辨是非。 看着安妮那有板有眼有节奏的表演,我真的大吃一惊!吃惊于这老外的思想品德教育开始的不但早,还很有特色。这对于一年级小同学的要求,可一点不低呢。这么大的孩子能理解吗?或许仅仅是唱唱而已? 于是我针对文章的内容问了她一些问题,发现她还真的都明白。比如说尊重,她会用例子告诉我,随便碰别人的身体、随便拿同学的东西就是不尊重,她 挂图所列的六个方面中,尊重和责任被教育界认为是最重要的,与传统教育目标的3R――阅读(Reading)、写作(Writing)和算术(Arithmetic)相提并论,作为教育的第4R、5R。按照美国教育界的说法,一个人的成功,仅有智力教育的成功是不够的,智力与品格同步发展,才能说是教育的成功。论,作为教育的第4R、5R。按照美国教育界的说法,一个人的成功,仅有智力教育的成功是不够的,智力与品格同步发展,才能说是教育的成功。 关于尊重,对孩子来讲最通俗的解释方法就是,你需要别人怎样对待你,你就怎样对待别人。西方教育中非常注重“疆界”,也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界限。即使是父母子女之间也一样需要尊重与被尊重。尊重他人和被人尊重既是品格培养的一部分,同时也被视为社会能力(Social skills)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视为通往成功必备的能力之一。 对于学生在尊重方面的具体要求,我看到温哥华教育局网站上有公开的学生守则,里面明确说明:每个孩子在学校都有权利受到尊重,这种尊重包括孩子的身体、财产、宗教信仰不受他人侵犯,同时每个孩子也要尊重他人,尊重公共财产。 在尊重这个问题上,感觉中西方的理解也是有一定差异的。经常有国内移民过去的小朋友不了解这一点,课间的时候打打闹闹,和同学有身体接触,一旦被投诉,就会被作为骚扰他人(Bullying)来处理,要受到惩罚(Time-out),比如被请到走廊罚站、取消课间活动等。还有的小朋友在打雪仗的时候,拿雪球往人家脖子里面塞,被认为情节非常严重。也有中国家长因为这类问题被老师叫到学校去谈话,这不得不说是中西方理解上的差异。 对于公共财物的爱护,也是北美老师非常看重的。比如安妮的同学曾经把学校卫生间里面的设施弄坏了,孩子的淘气拿沙子往下水管道里面放,这些都会受到比较严厉的惩罚。 关于种族和信仰方面的尊重,则是更严重的问题。如果表现出不尊重他人的种族及宗教信仰,说带有侮辱性的话,比如说“我恨你”、“我要杀了你”之类的话,都有可能招来非常严重的后果,弄不好可能会被记入档案,对孩子的未来产生影响。 关于尊重,对孩子来讲最通俗的解释方法就是,你需要别人怎样对待你,你就怎样对待别人。西方教育中非常注重“疆界”,也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界限。即使是父母子女之间也一样需要尊重与被尊重。尊重他人和被人尊重既是品格培养的一部分,同时也被视为社会能力(Social skills)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视为通往成功必备的能力之一。对于学生在尊重方面的具体要求,我看到温哥华教育局网站上有公开的学生守则,里面明确说明:每个孩子在学校都有权利受到尊重,这种尊重包括孩子的身体、财产、宗教信仰不受他人侵犯,同时每个孩子也要尊重他人,尊重公共财产。在尊重这个问题上,感觉中西方的理解也是有一定差异的。经常有国内移民过去的小朋友不了解这一点,课间的时候打打闹闹,和同学有身体接触,一旦被投诉,就会被作为骚扰他人(Bullying)来处理,要受到惩罚(Time-out),比如被请到走廊罚站、取消课间活动等。还有的小朋友在打雪仗的时候,拿雪球往人家脖子里面塞,被认为情节非常严重。也有中国家长因为这类问题被老师叫到学校去谈话,这不得不说是中西方理解上的差异。论,作为教育的第4R、5R。按照美国教育界的说法,一个人的成功,仅有智力教育的成功是不够的,智力与品格同步发展,才能说是教育的成功。 关于尊重,对孩子来讲最通俗的解释方法就是,你需要别人怎样对待你,你就怎样对待别人。西方教育中非常注重“疆界”,也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界限。即使是父母子女之间也一样需要尊重与被尊重。尊重他人和被人尊重既是品格培养的一部分,同时也被视为社会能力(Social skills)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视为通往成功必备的能力之一。 对于学生在尊重方面的具体要求,我看到温哥华教育局网站上有公开的学生守则,里面明确说明:每个孩子在学校都有权利受到尊重,这种尊重包括孩子的身体、财产、宗教信仰不受他人侵犯,同时每个孩子也要尊重他人,尊重公共财产。 在尊重这个问题上,感觉中西方的理解也是有一定差异的。经常有国内移民过去的小朋友不了解这一点,课间的时候打打闹闹,和同学有身体接触,一旦被投诉,就会被作为骚扰他人(Bullying)来处理,要受到惩罚(Time-out),比如被请到走廊罚站、取消课间活动等。还有的小朋友在打雪仗的时候,拿雪球往人家脖子里面塞,被认为情节非常严重。也有中国家长因为这类问题被老师叫到学校去谈话,这不得不说是中西方理解上的差异。 对于公共财物的爱护,也是北美老师非常看重的。比如安妮的同学曾经把学校卫生间里面的设施弄坏了,孩子的淘气拿沙子往下水管道里面放,这些都会受到比较严厉的惩罚。 关于种族和信仰方面的尊重,则是更严重的问题。如果表现出不尊重他人的种族及宗教信仰,说带有侮辱性的话,比如说“我恨你”、“我要杀了你”之类的话,都有可能招来非常严重的后果,弄不好可能会被记入档案,对孩子的未来产生影响。 对于公共财物的爱护,也是北美老师非常看重的。比如安妮的同学曾经把学校卫生间里面的设施弄坏了,孩子的淘气拿沙子往下水管道里面放,这些都会受到比较严厉的惩罚。关于种族和信仰方面的尊重,则是更严重的问题。如果表现出不尊重他人的种族及宗教信仰,说带有侮辱性的话,比如说“我恨你”、“我要杀了你”之类的话,都有可能招来非常严重的后果,弄不好可能会被记入档案,对孩子的未来产生影响。
对话李庆明 公民教育尤为重要 篇6
李庆明:9年的时间,我觉得自己在央校就像做了一个梦。在这块能供我“试验”的田地上,用自己的方式去实践我的教育梦想。我所作的一切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民众的认可。9年来我在央校做的主要工作是均衡一个“加减法”。所谓“减法”就是减负——减轻孩子们的课业负担。“加法”就是一种发展的观点,发展孩子们应该有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课程改革是必须的。
TA:能否谈谈您的特色教育?您推行这些理念的缘故是因为看见现实的哪些缺陷?
李庆明:我在教育上的终极价值追求并不是功利性的,不能单纯地用教育现代化来概括我的教育理念。我的终极目标是为了能够实现学生天性的最大化发展,虽然未必能完全改变现行体制下的一切,但梦想和憧憬是一直存在的。
在央校9年,我推行了“都市田园教育”。所谓田园教育,强调的是回归本源,释放孩子天性。在现代化的世界中,让孩子们能直观地体验温暖;信息化技术可以用于支持教育,但并非唯一。我们目前的教育注重科学技术的成果,但并不包括价值观。文化价值和特定的文化土壤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部分,但我们的传统文化被轻视是一个长期的问题。没有文化根底,无根的现代化,这种失去精神基础的科技和没有文化根基的现代化是不值得推崇的。
比起带功利性的学习,一个真实的世界对孩子来说更为重要。在田园教育中,我希望孩子们能不要过多地被现代化技术所支配。我们的生活已经被快节奏化,尚未意识到没有现实生活气息的环境对孩子的发展是很危险的。小时候的爬树和游戏,这些童年时的直观自然体验正在被电脑游戏等现代科技的方式替代和剥夺,人的天然属性被丢失,导致的结果将是可怕的,危险性的。我们对知识的概念也有误解。比如我主张教给孩子生存智慧——这种智慧不是谋生的智力和能力,而是创造力、想象力、思辨能力。
TA:谈谈您的教育理念中最为重要的部分。
李庆明:在央校中一定阶段地推行了“公民教育”,这是我做的最为重要的事情。所谓“公民教育”其实是都市文明的内在。对于现代文明生活中人来说,公民素养其实是最为担心的一个问题。若不正视,对我们的孩子未来是灾难性的。小到走楼梯的次序、随地吐痰,这些基本的素养缺失很多都是底线,小时候没有培养好的行为到成人的时候还在强调是很丢脸的事情。从大方面讲,公民教育倡导的是平等和尊重,个性的独立自由,博爱与互助。其中关于民主法制的意识和理性的爱国主义也是我在德育教育中所强调的,让下一代成为可靠的接班人。理性的爱国和团式的爱国是不同的,我希望孩子们能成为理性的公民,而不仅仅是逆来顺受。这有点像硬币的两面,绝对的顺民的背后是绝对的暴民。我们的德育观念已经陈腐,需要向西方学习较为先进的公民观。我致力于推行大家能够认同的德育模式,让孩子们能够处理好个体、大国和自我的关系。
在央校的孩子们都享有小公民的独立自由的权利,当然,自由的同时也是理性的。自由不是为所欲为,我会让孩子们从小就开始了解自由的真谛,而不是大而空的口号式的虚伪自由。我将启蒙精神和理性思考结合起来,自由民主也必须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
TA:素质教育在减负的口号下喊了很多年,却很大程度不得不让位于应试教育。您是如何具体贯彻素质教育并均衡二者之间的矛盾的?
李庆明:素质教育必须落到实处。央校组织了各种合唱团、乐队、舞蹈团和话剧团,成立5个学院,依据学生的天性和特长让他们自由选择和发挥。我希望素质教育能真正达到生动活泼的效果,防止学校走向片面的培养特长生的道路,而是在时间空间都能允许的前提下帮助孩子完善个性的发展。
TA:谈谈您的期望。
公民诉求的重要性 篇7
一、中国社会转型期的特征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已进入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中国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引发了社会结构的整体性的变迁。笔者认为, 现今中国的社会转型仍是进行时, 并呈现出以下特点:在社会转型时期, 随着社会制度和体制的逐步变迁, 社会群体在不断分化, 原有的利益格局被打破, 社会发展目标和方向产生了新的变化;不同社会群体之间、个体与个体之间的竞争和冲突加剧, 尤其是在社会转型关键时期, 由于社会资源配置方式和流向的改变以及社会成员能力差异和机遇的不同, 使得社会群体、成员之间对社会资源占有的差异加剧了这种冲突;社会生活由封闭走向开放, 社会流动程度大大提高, 社会联系越来越密切而广泛;社会价值观念多元化, 传统价值信仰体系面临严重危机;社会心态方面出现焦虑与迷茫, 由于社会的急剧变化所带来的压力以及不断加剧的竞争所带来的压力, 人们对生活的不确定性越来越严重, 由此产生的一个后果是, 距离体制越远的社会群体越是珍视自身眼前利益, 社会利益整合的难度将越来越大。
二、农民利益诉求的困境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 特别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 中国广大农村释放出了巨大的生产力, 农民生活水平较开放前有了巨大的提高。农村的改革推动了城市的改革, 城市的飞速发展进一步吸纳了大量从农村解放出来的劳动力。伴随着改革开放, 农民这一群体逐渐产生分化, 原有的农村政治秩序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笔者从公民参与的角度考察农民利益诉求的现状, 认为在现阶段农民利益诉求主要面临以下困境:
1. 农民组织化水平低, 参与程度不高
改革开放以前, 农村的管理机构主要是人民公社。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的制度, 即把基层政权机构 (乡人民委员会) 和集体经济组织的领导机构 (社管理委员会) 合为一体, 统一管理全乡、全社的各种事务。在这样的体制下, 农民的组织化水平非常高。改革开放后, 人民公社被村民委员会、村民小组等组织替代, 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迅速降低。当前我国农村除传统的村委会、村民小组等组织外, 很少有代表农民利益的组织存在 (个别经济水平较高地区的农村存在一定数量的专业合作组织) , 农民个人很难在社会发展的利益博弈格局中取得对等的地位, 在经济、政治、社会事务的发展中涉及权利维护、发展机会、平等待遇等自身利益时, 农民往往集体失声, 导致了农民成为社会发展中的弱势群体。与此同时, 农民个人往往受其经济条件、教育程度等因素的影响, 导致了在现有的农村秩序下农民的利益诉求很难被有效反馈, 直接导致了农民参与度不高。
2. 形式多而实效低, 诉求渠道不畅
“一种政治体系适应能力强弱的一个标准, 就是它对于那些向该体系提出要求的集团所采取的政治行动方式是否有能力予以同化、缓和化和合法化。”新中国成立后, 建立了一系列制度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实现。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形式、政治协商形式、工会妇联共青团等社会组织形式、自上而下行政首长接待形式、自下而上信访形式等。在梳理这些渠道后我们发现, 虽然在现有政治秩序中公民利益诉求渠道多种多样, 但随着社会阶层的分化, 与处于弱势地位的农民群体有关的利益诉求渠道变得却少之又少。在现实生活中人大、政协、工会、妇联、共青团等组织成员精英化现象比较普遍, 以及基层党组织、团组织战斗力不强等因素, 使得这些利益诉求形式对于广大农民群众而言实效性大大降低。广大农民群众唯一可行的渠道是通过自下而上的信访渠道。而现行的官员考核机制以及在社会转型期不可避免的矛盾凸显期使得官员面临的维稳压力, 改革的不同步、不彻底等因素导致基层官员在解决问题时面临很多两难困境, 种种因素导致相当数量的农民对信访制度不信任, 这唯一渠道的实效性也大打折扣。
3. 非理性行为频现, 表达秩序缺失
在社会转型时期, 由社会的分化导致利益的分化, 进而产生诉求的不同, 使得利益的表达多元化。处于优势地位的社会群体, 其利益诉求可以通过正常制度化的途径得以实现, 社会稳定也必须同时关注弱势群体的利益诉求。在现有政治秩序内在社会分化中处于弱势的农民群体中由于自身条件限制、制度化渠道的实效等原因, 农民无法顺畅表达其利益诉求, 这就导致了非制度化的利益表达增多, 在其现实利益面前, 他们往往不得不采取非制度化的手段, 如越级上访、静坐、围攻政府部门等。客观地说, “处于弱势地位的农民群体之所以甘愿冒着巨大风险进行非制度化的利益表达和抗争, 主要原因还是由于现有的利益表达渠道和政治参与机制的不畅和失效所引起的。”非理性的利益表达导致了公民政治参与秩序的混乱, 对现存政治秩序的合理性提出严重的挑战。
三、公民参与的路径分析
公民参与, 通常又称为公共参与、公众参与, 就是公民试图影响公共政策和公共生活的一切活动。无论对于政治国家, 还是对于公民社会, 公民参与都是实现善治的必要条件。公民参与是实现公民权利的基本途径, 可以使公共政策更加科学和民主, 可以有效防止公共权力的滥用。
美国当代著名政治学家、哈佛大学教授塞缪尔·亨廷顿在探讨政治现代化时提出, “政治现代化涉及权威的合理化、结构的分离以及政治参与的扩大等三方面。”新中国成立后, 中国共产党正是通过强大的社会动员能力在乡村社会建立起了健全的基层政权体系, 乡村政治秩序在权威的合理化与结构分离两方面的现代化进程达到了较高水平。笔者认为, 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期, 面对农民群体日益增长的诉求意愿, 我们应该摒弃以前政社合一包办一切的思路和放任自流无序表达的思路, 中国的政治现代化进程越来越需要公民的有序参与。
1. 提高农民参与程度
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奠定农民参与利益表达的物质基础。马克思主义认为, 物质生产活动是其他一切社会活动的基础, 只有大力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 使农民真正富裕起来, 才能使农民有政治参与的物质基础。
注重对农村教育的投入, 使农民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提高他们利益表达的能力。列宁曾说过“文盲是处在政治之外的, , 不识字就不可能有政治”。农民在表达利益诉求的时候由于受自身条件特别是教育程度的限制, 导致他们缺乏利益表达的能力, 很多现有的参与渠道实质上对广大农民群体来说是关闭的。
加快农民组织建设, 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在现代社会, “由公民支持的中介组织和社团, 形式上公民通过它们可以向政府官员表达他们的见解”。农民作为弱势群体, 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缺乏其利益表达的组织平台。只有加强农民组织建设, 按照《村民组织法》的要求, 真正发挥村委会组织的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组织功能, 同时规范各类农村合作组织, 提升其在农民权利表达方面的作用, 才能从有效提升农民政治参与程度。
完善各项民主制度, 提升农民参与实效。首先, 加强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落实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其次, 完善信访机制。建立信访监督制度, 把问题的解决率作为衡量官员政绩的指标, 这样才能保障农民的利益诉求渠道的畅通。第三, 建立社情民意反映制度, 政府决策要做到集思广益, 这样才能既扩大公民参与度又提高决策的科学性。此外, 积极推进乡镇体制改革, 促使村委会职能回归, 使其真正扮演好自己的自治组织的角色, 真正履行好其维护农民利益的使命。
2. 加强引导、避免无序
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 我们在进一步提高农民群体政治参与的同时, 必须注重引导和维护正常的参与秩序, 正确把握政治参与的程度与现实政治体系制度化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 引导农民群体有序参与利益表达, 确保公民参与能够在法律的框架内有序地进行。为此, 笔者认为应采取以下措施:
(1) 加强对利益表达的引导。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承认利益的分化, 建立不同利益群体沟通协调机制十分必要和紧迫。社会的飞速发展要求国家为不同利益主体表达自己利益诉求提供制度性的安排, 在利益主体多元化的今天, 强势群体与弱势群体在利益表达上的差异需要国家做出理性的制度安排。建立不同利益群体沟通协调机制, 加强利益群体和社会成员之间的协商对话, 是缓解社会矛盾、解决利益冲突的重要途径。
(2) 建立健全公民利益诉求的法律保障机制。当前随着我国公民政治参与意识的增强, 公民的政治参与热情高涨, 其利益诉求多样, 甚至会提出现行的政治体系难以解决的利益要求, 并且往往采取非制度化的方式予以表达。因此必须把各利益主体的利益表达行为纳入法制化的轨道, 既使其利益能够得到充分的表达又使其行为受到规范, 使不法行为得到禁止。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经济发展迅速而又尚未达到足够水平, 社会的旧体制趋于解体而新体制尚未完全形成, 农民的利益诉求在现存的政治体系中长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如果一个社会的政治体系不能向公众提供有效而充分的表达渠道, 制度外的表达将会向政治体系施加外部压力, 导致政治秩序的混乱。因此, 持续推进社会转型, 必须建立和完善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制度化的参与机制, 进一步完善和开拓广大农民群众政治参与的渠道, 只有这样, 才能协调处理好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关系, 维护安定团结的良好局面, 进一步将改革推向深入。
参考文献
[1]何卫平, 胡启南.社会转型期农民利益表达的困境及原因分析[J].求实, 2010 (5) .
[2]涂小雨.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利益机制[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2010 (2) .
[3]杨友国, 刘志民.农民利益表达与乡村政治现代化[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12) .
[4]黄进才, 马淑明.和谐社会视角下农民工利益表达机制的构建[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 (3) .
[5]胡美灵, 吴献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民利益表达机制的创新[J].经济研究导刊, 2007 (11) .
【公民诉求的重要性】推荐阅读:
情感诉求的运用11-01
文化产业的上市诉求08-27
广告文案的诉求策略06-07
诉求的近义词09-11
情境性学习的迁移诉求08-01
广告创意中的情感诉求09-19
学生诉求06-11
历史诉求06-20
精神诉求08-18
实践诉求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