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诉求总结(共8篇)
价值诉求总结 篇1
价值诉求总结
产品介绍:
远景个性化1对1辅导
个性化
怎么做到个性化?卖点总结
以学生为中心
师资:
辅导方式
教学环境
课程
效果
口碑
荣誉资质
成功案例
服务品质 价格
测试方法
(1)学习用——您可以借此机会学到电脑、网页制作、英语及中小学等教育
(2)生意用——您可以在网上销售您的产品(3)生活用——您可以在网上发布您家庭和个人的信息(4)广告用——您可以代理别的企业或产品刊登广告(5)交流用——利用网站提供的社区服务寻找生意伙伴(6)推广用——创造个人收入
价值诉求总结 篇2
一、问题的提出
“低碳旅游”的概念最早是在2009年5月世界经济论坛“走向低碳的旅行及旅游业”的报告中正式提出的。低碳旅游作为新兴旅游方式,不仅具有旅游业关联度高、综合性强、经济带动力大等特点,还具备科技含量高、涉及范围广、环保力度大等独有特性。探讨低碳旅游的价值诉求,实现低碳旅游价值提升,是推动旅游与社会和生态和谐发展的关键路径。从目前的旅游发展背景来看,已经具备对该领域的研究基础:第一,旅游高度发展的需要。伴随着旅游的快速发展,旅游业不再仅仅关注其经济效应,更加重视旅游发展方式的转变、旅游结构的调整和其社会价值的体现。低碳旅游应运而生,它不仅关注旅游者的体验过程,同时也将生态旅游资源和生态旅游对象纳入到发展目标中,将旅游所承担的社会、环境责任分解到旅游全过程,使旅游者在享受健康的环境同时,实现了保护环境健康的义务,全面实现旅游的“三赢”乃至多赢局面。第二,社会环保意识的增强。近年来人们对全球环境问题越来越关注,特别是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所反映出来的温室气体排放过量、全球气候变暖、区域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骤减等等一系列连锁问题,让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经济发展与气候变化的关系。旅游业作为“朝阳产业”,也是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综合性经济产业,与环境状况更是息息相关。随着低碳经济的诞生,低碳旅游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发展低碳旅游成为政府、企业甚至是旅游者热议的话题。第三,国家政策的支持。国务院决定成立国家能源委员会,旨在加强能源战略决策和统筹协调,“低碳经济”越来越受到国家政府的重视,在这种背景下大力发展低碳旅游方式是非常有利的。特别2009年12月初,《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倡导低碳旅游方式,大力推进旅游节能减排,五年内将星级饭店、A级景区用水用电量降低20%。国家相关政策的出台主推低碳旅游的全面发展。低碳旅游是在低碳经济的大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新的旅游发展方式。
响应低碳经济的要求,发展低碳旅游,既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加快旅游产品创新,旅游产业结构调整,旅游产业素质提升,旅游产业功能有效释放,以及获得更大的旅游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的重要途径。低碳旅游是一种全新的旅游理念,它改变着国人的生活方式,是一种全新的旅游观念。
二、低碳旅游的三维价值模型
价值主体的不同决定了价值诉求及主体的价值取向。从低碳旅游价值诉求的内涵来看,本文将低碳旅游价值主题从三个维度进行划分:结构优化、功能释放及素质提升,并构建了低碳旅游的三维价值模型(如图1)。
1、结构优化价值诉求
(1)业内整合价值。低碳旅游是对发展低碳经济的一种响应模式,将生态环保的理念融入到旅游过程的各个环节当中,运用低碳技术,融入碳汇机理,倡导低碳消费,实现对旅游各要素的低碳整合。主要体现在旅游吸引物的构建、旅游设施的建设、旅游体验环境的培育和旅游消费方式的引导四个方面。构建旅游吸引物,既可以运用低碳技术创新旅游吸引物的类型,也可以直接将低碳技术含量高的高科技产品包装成为直接的旅游吸引物;旅游各项基础设施、服务设施既可以通过运用各种节能、减排低碳技术,提高其设施水平,更应该直接使用低碳技术旅游装备,达到节约旅游运营成本、实现更大的旅游经济效益;在旅游体验环境的培育中,既要大力提高环境的生态化含量,增加绿色环境对碳的高吸收、高贮备能力,更应该通过高碳汇机制的创新,提高旅游体验环境质量,实现更大的旅游环境效益;在引导旅游者的消费过程中,既要降低个人的旅游碳足迹,更要倡导生态文明的新生活方式,实现旅游发展的社会效益。低碳旅游将会对旅游产业结构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以实现整个旅游产业价值诉求。
(2)业际互动价值。旅游业作为战略产业,本身就具备能源消耗低、综合带动性强、综合效益高等优势。在这样的背景下发展低碳旅游,更加有助于形成业际间互动效益,对相关产业部门可以产生有强大辐射和波及作用。特别是政府机构推出相应的低碳环保的鼓励措施,有力促进优势地区优先发展生态旅游、森林旅游、商务旅游、体育旅游、邮轮游艇旅游等,强化了旅游与文化、体育、农业、林业、环保等相关产业和行业的进一步融合。同时低碳旅游的发展将旅游产业由粗放式向集约式发展的转变、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增长的转变,通过技术创新、产业转型,逐步淘汰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产业,加快低能耗、低污染、高效益的旅游业、会展等现代服务业发展,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
2、功能释放价值诉求
(1)理念创新价值。旅游企业要不断关注市场需求,并适时调整发展观念。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人们对旅游的需求也从单纯的观光游览转向对高品质的生态环境、高质量的精神享受,低碳旅游便应运而生,并逐渐成为旅游发展的新趋势。旅游企业应以主动姿态迎接低碳时代的到来,引入碳汇机制的旅游环境培育理念,注重提供企业生态文明建设,改进生态方式,创新旅游产品和旅游体验,不断调整旅游产业结构,走绿色发展之路。
(2)质量创优价值。在旅游业界,游客满意度被认为是旅游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树立旅游企业品牌,提升旅游企业社会影响力,保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此,为了推进低碳旅游的发展,旅游从业人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的进一步提升是必不可少的。特别是低碳旅游中,更多的采用旅游在线服务、绿色营销手段以及虚拟旅游等方式,采用互联网技术,将更多的旅游咨询等信息快速、准确、及时地传递给庞大的旅游者群体,帮助旅游产业开展灵活多样且具有针对性的业务,提高服务效率,间接降低损耗,降低整体碳排放量。
(3)技术创先价值。低碳旅游的核心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通过控制碳排放量来获得旅游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多重效益。旅游企业在发展低碳旅游的过程中,就是优先采用节能减排技术,把低碳技术的研发和推广作为工作重点,特别是景区、饭店等旅游企业“节能减排”和“减污降耗”技术、旅游业生态材料和节能材料应用、旅游业中太阳能、生物能、有机能等清洁能源应用、旅游生态补偿和生态保育建设,加快旅游企业生产及经营方式的转变,提升产品的能源利用效率,以实现增长碳汇、旅游资源环境保护与企业循环经济良性互动的发展。
3、素质提升价值诉求
(1)绿色环保价值。低碳旅游的本质就是绿色旅游,必然会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旅游业被称为“无烟工业”,但实际上旅游业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日益突出。旅游资源不合理利用导致旅游区的自然生态失衡,造成水土流失、游览水体水位下降、奇山丽景惨遭破坏等;旅游规模不科学扩张,致使旅游活动中产生大量垃圾,碳排放量随之增加;公众环保意识缺乏更使得旅游目的地环境污染加剧。而低碳旅游恰好解决了旅游发展过程中的环境问题,将旅游产业、旅游企业和社会公众都置于绿色环保的行动之下,树立低碳环保意识,为减少碳排放量承担责任,维护和创造清洁健康的环境,推动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2)意识提升价值。低碳旅游与以往奢侈的旅游消费不同,更加注重绿色环保的旅游方式。越来越多的人们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而二氧化碳是造成温室效应、环境问题的罪魁祸首,因此采取各种方式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成为环境保护的当务之急。低碳旅游的发展不仅要求旅游产业、企业从生产、制造的源头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生产力,推进节能减排的科技创新,而且要求社会公众树立低碳环保意识,要求人们在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消费绿色、低能耗的旅游产品、选择低碳旅游交通方式、主动改变旅游过度消费的现象,建立起绿色旅游模式,甚至低碳消费的理念将渗透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逐步形成节约能源、提高能效的健康科学的生活习惯,更多地利用清洁和可再生能源,提升人们生活、消费的环保意识。
三、低碳旅游价值提升的途径
作为一种实实在在的旅游发展方式,低碳旅游实现方式必须基于政府、旅游企业、旅游者等旅游各相关利益者的视角,从旅游规划出发,通过对提升服务质量、优化旅游管理和转变消费方式等环节进行低碳控制,最终实现旅游低碳化发展的目的。
1、以科学规划为导向,凸显低碳效应
随着世界范围内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人们对可持续发展认识越来越深入,旅游规划作为指导当地进行旅游开发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更要体现生态化的设计理念。因此,在旅游规划开发过程中要遵循生态学的规律,根据旅游地的生态环境和资源特点,因地制宜,合理规划,根据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趋势,对旅游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构筑旅游地资源循环利用系统,减少包括土地在内的资源使用,采用节能降耗技术,减少能源使用,尽量减少污染物的产生。生态化的旅游规划与开发就是要在保证旅游地开展旅游活动获得经济利益的同时,也要用生态平和的方式,努力使旅游者的活动及当地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与旅游环境融为一体,以实现保护—利用—增值—保护的良性循环。
2、以环保节能为特色,提升服务质量
旅游生态的节能化主要包括旅游“食、住、行、游、购、娱”六大环节中的提供各种相关服务和产品的旅游企业和整个旅游产品供应链。低碳旅游要求对旅游资源实现高品位、高效率开发,推进旅游产品和服务的节能效应。首先推动旅游产品的多元化发展。转变过去铺张浪费、粗放发展的思路,依托当地实际资源、特色、文化等丰富旅游产品类型。以旅游景区为例,应充分发挥当地特色农业资源优势,发展农业观光游、休闲度假游等,特别是开发绿色低碳型酒店、低碳农事体验园、绿色农耕节等产品,建设低碳旅游示范村,将产品主题与低碳旅游的宗旨紧密结合,使旅游者被绿色环保的氛围所感染,自觉践行低碳旅游。其次在旅游业中积极推广节能减排技术,将低碳技术广泛的应用于旅游企业中。倡导公共交通和混合动力汽车、电动车、自行车等低碳或无碳旅游通行方式。旅游酒店取消免费提供洗漱“六小件”;酒店的庭院灯、景观灯、霓虹灯、车库灯等均采用太阳能及风能产品和技术,甚至酒店内部的部分照明系统也可采用屋顶发电替代部分市电供应;酒店新建、改建和改造,应使用新型节能设计和新型建筑材料和设备装备等。
3、以高效运作为基础,优化旅游管理
实现旅游管理的低碳化,一方面要求相关政府部门制定节能低碳的管理制度,在宏观上进行监管。制定行业规范,明确工作标准,加强行业督导,特别要细化对降能降耗指标的分解和分配。制定企业节能减排管理措施,对节能减排成效好的项目和企业给予政策和资金倾斜,对污染环境的企业进行责令整改,严重者予以关闭。另一方面针对旅行社、旅游酒店等旅游企业的微观管理,按照节约能源、环境友好的方式经营。努力实现企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化的经营方式转变。旅行社作为旅游企业的重要部分,通过设计低碳旅游产品、低碳旅游线路,倡导文化旅游形式及徒步旅游线路等,引导旅游者低碳环保的意识,从而维护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旅游景区需要合理确定景区容量,保证景区的环境承载力,同时景点和服务设施也应遵循环保原则,尽量采用环保型材料,以太阳能、风能、水能等清洁能源,景区门票采用可重复使用的电子票等;对于旅游酒店必须坚持“绿色饭店”的管理模式,通过深入了解酒店内部的能源消耗情况,制定全方位的酒店能源管理计划,针对能源的性质进行相应的诸如时间、温度、压力、洗涤量等方面的控制,同时尽量减少办公用电、办公用纸等。通过精细化的旅游管理,把节能降耗渗透到旅游业发展的方方面面,使包括旅行社、景区、酒店在内的旅游业及相关行业真正由高能耗、高排放和高污染向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增长方式转变的目标。
4、以低碳理念为支撑,转变消费方式
旅游者作为旅游活动的主体,是促进低碳旅游发展的主要力量。只有实现旅游者消费低碳化,才能从根本上实现低碳旅游。首先要大力开展低碳宣传。加快低碳理念的普及推广,加强对社会公众的宣传教育,使广大公众了解低碳旅游的益处,增强公众节能减排、低碳消费的理念,自觉采取低碳旅游方式,营造全民参与的浓厚氛围。其次,应积极引导低碳旅游消费。倡导旅游者尽量选择低碳旅游方式,避免过多的碳排放。比如尽量减少乘坐飞机等、自驾车等大排量交通工具,乘坐火车等公共交通工具,增加步行和自行车在旅游活动中的使用;酒店住宿时,尽可能自备牙刷、牙膏、拖鞋等旅游物品;景区旅游过程中,不购买过度包装的旅游商品,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率,同时自觉处理垃圾,维护景区清洁卫生。旅游企业对旅游者低碳环保予以物质表彰等形式,加强旅游者自愿、自觉维护环境的意识。强化旅游者低碳环保的意识,使旅游者在在享受健康的旅游环境的同时,也创造了健康的环境,有利于促进低碳旅游的良性发展。
四、结束语
发展低碳旅游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任务,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应该充分认识到低碳旅游在结构优化、功能释放及素质提升等方面的价值,制定切实可行的低碳旅游价值提升策略,统筹旅游与相关产业的协调发展,寻求科学低碳旅游发展模式,最终促进低碳旅游成为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先锋和亮点。
参考文献
[1]刘啸:论低碳经济与低碳旅游[J].中国集体经济, 2009 (13) .
[2]江丽芳、王晓云:从生态旅游到低碳旅游——旅游可持续发展实践的深化[J].中国集体经济, 2010 (18) .
[3]梅燕:发展低碳旅游五大措施[J].商业研究, 2010 (9) .
[4]蔡萌、汪宇明:低碳旅游:一种新的旅游发展方式[J].旅游学刊, 2010 (1) .
[5]瞿葆:基于低碳概念的旅游业发展初探[J].北方经济, 2010 (10) .
[6]李兴林: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重大意义和对策建议[J].工会论坛 (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 2010 (4) .
[7]周梅:我国低碳旅游及其发展对策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 2010 (7) .
[8]王勇强:低碳经济条件下的旅游业4E发展模式刍议[J].经济师, 2010 (6) .
[9]莫文尉: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意义及策略[J].广西社会科学, 2010 (7) .
有效,教学永恒的价值诉求 篇3
有一点需要证实,学生撕的是什么?不是世界经典名著,人们尽可不用非议学生对书的不尊重。他们撕的是在课桌上堆积如山的高考秘籍、经典考纲之类可以说是江湖骗子编写的甚至还是盗版的形形色色的教辅用书。他们的行为似乎在说:这么多的生理、心理的投入,最后值得吗?今年高考结束后,某重点中学学生考完语文出来后,说了一句话:高三一年的语文试卷白做了。这一句话,深深拷问我们为人师者:我们的教学有效吗?为什么不能让学生感觉到学有所值,学有所乐呢?关键一点,在高考的指挥棒下,在盲目竞争比拼中我们丧失了教学的价值观:教学的有效性。
追求有效,就是追求教学的真谛;追求有效,就是追求教育理想;追求有效,就是追求生命的意义。
追求有效,从过程和结果来评价,要从三个方面入手:效果、效率、效益。大家也许知道猴子摘玉米的故事,猴子穿过玉米地最后比拼的不仅是哪个猴子摘的玉米最多,而且要比谁的速度更快,同时谁受的伤最少。这就是要强调成本与收益、代价与获得之间一种动态变化的最佳匹配,要追求效果、效率、效能。
可在现实教学生活中,效果、效率、效益三者关系无端被割裂或抛弃了。许多教学行为都演变成简单追求效果的行动,脑力劳动变成了体力活,理念和思想变成了幌子。教学中追求课堂教学任务的速成化,结果的功利化,过程的简单化;教学中三维目标的缺失化,教学内容的泛化和肤浅化,教学活动的外化,教学层次的低下化……课后训练追求数量、追求反复,盲目求“熟能生巧”,用学生的“勤”补老师的“拙”等现象层出不穷。
所以教学要从以下方面来寻求“三效”的实现,即教学过程实施中要强化以下环节:一是有正确的有效教学观——“生本意识”,学习生存的本领,感悟生活的智慧,体验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二是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改变学生的学习行为方式,让学生“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三是让课堂变成“学堂”而不是“教堂”——发展四种文化:对话文化:强调师生之间、师生与教材之间的对话;合作文化:教学过程是多个环节合作共赢、和谐共振的过程;探究文化:探究是培养学生能力的终极手段;问题文化:提问是发展思维、培养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四是有效的训练和练习,通过实施确实有效的措施来实现“减负增效”。五是自我反思和评价反馈,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要有“一日三省”的意识和行为:今天我有效了吗?
追求有效,这是教育工作者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一种目标选择和价值追求,一种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一种胆识和气魄。
只有当“有效”成为我们教学的追求,成为教学的现实的时候,教师幸福地教、学生快乐地学也就不再是天方夜谭了。如此,我想再到每年六月时,天空飘的可就是幸福的毛毛雨了。
(作者单位:江苏省吴江市教研室)
供电分公司职工诉求工作总结 篇4
根据集团公司关于《********公司职工诉求受理工作管理办法》的要求,为及时发现和接收员工诉求,掌握员工思想动态,及时诊断分析员工反映的情况和问题,快速解决员工的合理诉求,建立并形成一个系统化、常态化、规范化的员工信任、有效沟通的诉求处理机制,我公司特制订本诉求管理。
一、坚持以人为本
我公司工会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员工理念,想职工所想,急职工所急,办职工所需,针对职工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最急需解决的问题,加强协调,提供服务,反映诉求,为职工排忧解难。
二、完善制度,明确责任
为了更好更快更为有力地处理群众的诉求,我公司下发了职工诉求管理办法,制定了员工诉求工作制度,员工诉求中心面向全体员工开放,凡是员工在劳动保护、生活福利、工资待遇、家庭实际困难、工作中受到不公正待遇等,都可以随时向诉求中心报告。诉求中心不仅是员工诉苦的地方,更是员工搭建一个建议、说想法、献良策的交流平台。要广送温暖,多办实事。重点解决职工的实际困难,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具体标准,就是“不能让公司任何一名职工在紧急特殊困难上过不去坎”。
三、关心职工生活,做好职工福利工作,切实为职工办实事。建立健全了企业困难职工档案,从实际需要出发,开展多种形式的送温暖帮扶活动。对生病住院职工、家中老人或亲属去世职工、生活特别困难职工、家庭遭遇特殊事件导致生活困难的职工,工会及时上门看望、慰问,给予救急、救助。做好员工防暑降温、组织员工体检、评先评优、女职工特殊劳动保护等福利工作。
四、尊重员工诉求
我公司管理道德强调对员工诉求的尊重,积极探求公司各层次员工的不同需求,并结合公司实际努力满足员工需求,实现员工与公司的良性互动,增强员工工作的主动性与主人翁意识,从而提高公司管理效率和效果。
五、他律与自律的有机统一
公司管理的他律是指管理行为受到国家法律法规以及企业内部制度的限制与约束;自律则是指管理者道德的自觉与约束。我公司将员工诉求和管理者的廉政教育作为日常工作来抓,努力实现他律与自律的统一。
六、强化同心工程
我公司为多方面对员工进行爱护与关心,专门建立“员工诉求中 心”。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员工会遇到很多问题,如工作中的困难、生活中的烦恼及对公司的合理化建议等。“员工诉求中心”为公司员工提供“诉说”平台,让公司员工敞开心扉。公司员工如有问题,可通过电话诉求、面对面或转达的方式把自己的心情及对公司合理建议告知中心负责人,如符合公司受理范围,则会组织人员进行讨论并提出解决措施,最终使员工感受到公司对其的重视和保护。
广告文案诉求策略 篇5
二、内容概要
广告文案的目标市场策略,是指根据产品或服务的功能特质及价格特性,分析市场提供的需求指数和销售环境,找到准确的广告目标群后,对广告文案的创作提出指导原则与谋略。广告文案的目标市场策略是在确立了企业产品或服务的目标细分市场,明确了细分市场的内在特性和表象特征,明确了广告诉求的主要对象,以及为说服这些诉求对象所选取的诉求内容、诉求方式、诉求风格之后形成的。
广告文案的理性诉求策略,是广告创作人员通过作用目标受众的理智活动(包括对所宣传的产品或服务的认知、分辨、推理、排疑等理性活动过程),使目标受众对广告宣传的产品或服务的信息内容报以理智的接纳与行动。理性诉求策略较为注重广告信息材料的真实性,强化各种数据、论据和证据,运用逻辑思维的理性色彩,关照目标受众的讲求事实、探索真理的思辨性心理,以理服人,从而取得最大的广告效应。
以理性诉求为策略的广告文案,一般较多地运用在消费者常需经过较为周密而慎重的思考才可能购买的高档耐耗性消费品,它往往以较大部分的文案内容为消费者进行理性的实证或辨析,从而使受众对广告中有关企业、产品、服务等信息产生理性的思维和判断。理性广告文案的写作特点主要是事实清晰、证据充分确凿、论证详尽,具有逻辑的必然性和可分辨性。
广告文案的感性诉求类策略,是广告创作人员通过作用目标受众的情感活动(包括各种情感体验、情感联想、情感回忆及变化过程), 使目标受众对广告所宣传的产品或服务的信息内容产生感受性体验和共鸣,由此触动目标受众的感情世界 , 从而响应其价值判断和行为方式。
感性诉求策略注重人的接受心理中的情感历程 , 强化广告材料中人的情感 因素的成分,注意开发广告创意里的人性化的构想,以达到与目标受众的心灵和生命相沟通 , 从而使消费者愉悦地被传导甚至被说服。
感性诉求类广告文案的诉求策略导向与手法是以目标受众的心理活动过程中的情感阶段为依据 , 利用受众的恒长情感价值体系或特殊的情绪体验等心理因素进行广告诉求。感性诉求类广告文案的表现特征主要体现为:
一是以情感表露与阐释为基础 , 以情感的价值意义或情感的内在需求为诱导。诚然 , 广告文案中所抒发的 情感或情调必须是有生活基础的、真切的、感人的甚至是入木三分的 , 它往往 须带有一定的普遍性和典型性 , 其风格类型及审美意味应与相应的受众阶层及时代特点相一致。
二是许多恒久不变的情感主题(诸如生离死别、爱恨忧喜), 以及人们日常生活中常挂怀的情感(诸如亲情、友情、乡情、世情以及自然之 情等), 都可能成为感性诉求广告文案加以捕捉和发挥的题材内容。
三是感性 诉求的广告文案较多地运用于日常生活消费品(诸如化妆品、日用品、食品、服装、家具及装饰陈列品等)或时尚性中小商品的广告中。因为这类产品常与 消费者的日常生活和情感世界有着更为密切的联系,也较有可能使目标受众为之动心。
在广告诉求的策略与具体表现方式中,没有绝对的感情诉求与理性诉求之区分。消费者既需要具体翔实、准确可信的信息依据,也需要富有人情味与趣味的感受与娱乐;既需要理智的分析和逻辑的判断与推论,也需要感性经验的介入和生活情感的伴随。广告诉求总要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双管齐下。广告诉求离不开朋友式的交谈 , 或以理服人 , 或以情动人,或情理齐用,以求获得最好的说服效果。
广告文案作为信息情报予以诉求 , 最明显的特征就是信息情报在其内容中所占的比重大。以信息情报为诉求策略的广告文案 , 给消费者传递的主要不是 一种观点、一个理念或者一份偷悦和情感 , 而是具体的可以用某种方法界定的 甚至可以量化的事物、事据、事情、事态、事理。
各节重点、难点问题提示
第一节广告文案的目标市场策略
一、重要观点
广告传播的实际效用在于使目标消费者对广告主及其产品或服务形成某些概念和印象 , 或者力图改变和引导消费者对广告主、产品或服务的认知与态度 , 争取消费者产生广告主希望出现的行为。
广告信息素材的最终取舍、合理运用及其可能产生的广告效应 , 是广告文案诉求策略。
第二节广告文案的理性诉求策略
一、重要观点
理性诉求策略较为注重广告信息材料的真实性 , 强化各种数据、论据和证据 , 运用逻辑思维的理性色彩 , 关照目标受众的讲求事实、探索真理的思辨性 E 心理 , 以理服人 , 从而取得最大的广告效应。
二、主要概念
广告文案的理性诉求策略 , 是广告创作人员通过作用目标受众的理智活动(包括对所宣传的产品或服务的认知、分辨、推理、排疑等理性活动过程), 使目标受众对广告宣传的产品或服务的信息内容报以理智的接纳与行动。
三、基本问题
2、广告文案的理性诉求策略有哪几类?
提示(要点):
(1)事实类。事实类主要是侧重于对广告所宣传的产品或服务的具体事实加以强调,用具有说服力的事例作为广告诉求的依据 , 并通过巧妙的剪裁与创意,达到令广告目标受众信服的目的。
(2)分析类。分析类诉求策略主要是通过对广告所举事实的详尽的理性分 析 , 引导目标受众的思维走向 , 启发目标受众理解广告的内容和目的,使目标受众与广告主和谐地形成共识 , 由此使广告所宣传的产品或服务被广泛认知。其特点是具有建立在事实基础上的说服力和分辨力。
(3)思辨类。思辨类理性诉求主要是偏重于对广告内容的辩证思考,通过文案表达在生活习惯、社会风尚、消费趋势等方面对人们具有启迪性的观点、事实,使受众开启眼界和
思路,得到新的思想与行为的启示 , 相信和接受广告所传递的信息与观念 , 最后落实成为自己的行动。
(4)反证类。反证类广告诉求策略主要是偏重于列举反面事例 , 以证实广告所宣传的产品或服务的不可替代的优势;或者是对广告所宣传的产品或服务进行多侧面的反向思考 , 以此达到使目标受众对宣传内容坚信不移的目的。
此外 , 还有许多种广告文案理性诉求策略。我们从以上 4 种策略中举一反三 , 便会产生 12 种或更多的策略。要将理性诉求策略运用到位 , 必须牢记广告诉求要、“晓之以理 ”、让受众理智地、清醒地读完广告文案、记住广告文案 , 随之而来的才是购买欲望的产生。
4.广告文案的感性诉求策略有哪些类型 ?
提示(要点):
(1)感情类。感情类诉求策略主要是将物化的营销人性化、生活化 , 把企业、产品与人的感情生活、精神生活结合起来 , 唤醒目标受众内心的情感积淀 , 使其情绪产生应答与共鸣 , 最终争取目标受众产生心理上的某种满足和认同 , 并由于情绪的支配而最终付诸行动 , 产生购买行为。
(2)感知类。感知类广告文案诉求策略主要是将有关广告所宣传的产品或服务 , 用感性的知识、比喻的手法、能够引起目标受众的兴趣的语言和符号传导给受众 , 使受众产生由此及彼、由物及人、由情及物的通感 , 从而使广告的 信息深入人心。
(3)感趣类。感趣类文案诉求策略从人们对生活的幽默感出发 , 挖掘和发现日常生活中令人轻松愉快的细节 , 运用到广告创意之中 , 使目标受众在开心快乐的同时记住产品 , 从而达到广告的目的。
(4)感慨类。感慨类文案诉求策略主要侧重于对广告所要表现的某种情感的直接抒发 , 运用赋比兴的创意手法 , 表达胸臆 , 陈述感悟 , 体现精神境界 , 从而使目标受众于慷慨激情之中得到生活的启示和对某个事物的深刻认识。
感性诉求的策略 , 可以说被广告人发挥得淋漓尽致。但是 , 尚有许多领域未被占领 , 给正在学习广告 , 将来准备从事广告行业的学习者 , 留下了大片未开垦的处女地。只要我们热爱生活 , 不断地从生活中汲取感性的体验 , 总有一天 , 我们会创作出超过前人的富有情感的广告文案。
杨松霖:广告诉求的八大心理定位策略
定位(Positioning)理论的创始人特劳特说,定位起始于产品,包括一件商品、一项服务、一家公司、一个机构,或者甚至是一个人……然而,定位并非是对产品本身做什么行动,而是针对潜在顾客的心理采取行动。所谓品牌定位,就是将品牌在潜在顾客的心目中定一个适当的位置。常见的定位策略主要有下面的几大类。
一、首席定位
首席定位即强调自己是同行业或同类产品中的领先地位,在某一方面有独到的特色。企业在广告宣传中使用“正宗的”、“第一家”、“市场占有率第一”、“销售量第一”等口号,就是首席定位策略的运用,如百威啤酒宣称是“全世界最大,最有名的美国啤酒”。在现今信息爆炸的社会里,各种广告、品牌多如过江之鲫,消费者对大多数信息毫无记忆,但对“第一”印象最为深刻,因此,首席定位能使消费者在短时间内记住该品牌。
二、比附定位
比附定位就是攀附名牌,比拟名牌来给自己的产品定位,以沾名牌之光而使自己的品牌生辉。比附定位主要有三种方法:
1.甘居“第二”,就是明确承认同类中另有最负盛名的品牌,自己只不过是第二而已。这种策略会使人们对公司产生一种谦虚诚恳的印象,相信公司所说是真实可靠的,这样较容易使消费者记住这个通常难以进人人们心智的序位。如美国阿维斯出租汽车公司强调“我们是老二,我们要进一步努力”,从而赢得了更多忠诚的客户。
2.攀龙附凤,其切入点亦如上述,首先是承认同类中早已卓有成就的品牌,本品牌虽自愧弗如,但在某地区或在某一方面还可与这些最受消费者欢迎和信赖的品牌并驾齐驱,平分秋色。如内蒙古的宁城老窖,宣称是“宁城老窑——塞外茅台”。
3.奉行“高级俱乐部策略”,公司如果不能取得第一名或攀附第二名,便退而采用此策略,借助群体的声望和模糊数学的手法,打出入会限制严格的俱乐部式的高级团体牌子,强调自己是这一高级群体中的一员,从而提高自己的地位形象。如可宣称自己是某某行业的三大公司之一,50家大公司之一;10家驰名商标之一等等。美国克莱斯勒汽车公司宣布自己是美国“三大汽车之一”,使消费者感到克莱斯勒和第一、第二一样都是知名轿车了,从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空档定位
市场空档定位是指品牌寻求市场上尚无人重视或未被竞争对手控制的位置,使自己推出的产品能适应这一潜在目标市场的需要。在做出这种决策,对以下三个问题要有足够的把握: ①新产品在技术上是可行的,②按计划价格水平,经济上是可行的,③有足够的消费者。如果上述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则可在这个市场空档进行填空补缺。如西安杨森的“采乐去头屑特效药”,在洗发水领域如人无人之境,关键是找到一个极好的市场空白地带,市场空档定位获得极大成功。
四、用户定位
该定位直接以某类消费群体为诉求对象,突出产品专为该类消费群体服务,来获得目标消费群的认同。把品牌与消费者结合起来,有利于增进消费者的归属感,使其产生“我自己的品牌”的感觉。如中国移动的动感地带就是针对20岁左右的年轻人,喊出一句“我的地盘听我的”,用户之间形成了一种年轻人“有些霸道、叛逆”的认同感。
五、类别定位
该定位就是与某些知名而又属司空见惯类型的产品做出明显的区别,给自己的产品定为与之不同的另类,这种定位也可称为与竞争者划定界线的定位。如美国的七喜汽水,所以能成为美国第三大软性饮料,就是由于采用了这种策略,宣称自己是“非可乐”型饮料,是代替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的消凉解渴饮料,突出其与两“乐”的区别,因而吸引了相当部分的“两乐”转移者。又如粟米油,以不含胆固醇而与花生油区别开来,在市场中拥有自己的消费群体。
六、对比定位
对比定位是指通过与竞争对手的客观比较来确定自己的定位,也可称为排挤竞争对手的定位。在该定位中,企业设法改变竞争者在消费者心目中现有形象,找出其缺点或弱点,并用自己的品牌进行对比,从而确立自己的地位。如农夫山泉通过天然水与纯净水的客观比较,确定天然水优于纯净水的事实,并宣布停产纯净水,只出品天然水,鲜明地亮出自己的定位,从而树立了专业的健康品牌形象。
七、概念定位
概念定位就是使产品、品牌在消费者心智中占据一个新的位置,形成一个新的概念,甚至造成一种思维定势,以获得消费者的认同,使其产生购买欲望。该类产品可以是以前存在的,也可是新产品类。如在PDA行业里,商务通运用概念定位,创造了一个行销的神话:“手机,CALL机,商务通一个都不能少”,给当时迷茫的市场、迷茫的行业、迷茫的消费者一个清晰的定位,以致消费者认为PDA即商务通,商务通即PDA,商务通也从此坐上了行业老大的宝座。
八、情感定位
诉求申请书 篇6
诉求申请书
尊敬的富士康郑州科技园工会及诸位领导:
我是陈龙,工号为H8047891,目前是郑州园区iPEBG事业群华中制造三处表面二厂生产三部(D01/2F)的一名员工,本周上白班,联系电话是***&***.2016年11月28日我在鸿准制造三处表面二厂生产三部清洗课清洗下挂线上班,因当天下午有事需要请假处理,就向当时的下挂线长(不知道线长叫什么名字,现在已经不知道调到哪里了)申请当天后5个小时的事假,线长给我了一份请假条,我填写之后请线长签字同意,线长说,我们生产一部员工请假不用线长签字确认,直接找组长签字同意就好了。于是我在车间北侧找到我们组长邓主管,向邓组长陈述我的情况并请假,组长就要签字的时候看到我请事假5个小时就停下笔跟我说,请假5个小时不好作业,你直接请下半天4个小时好了,去找你线长改一下。我一想确实这样,已经上班了3个多小时了,请假的事再拖半个小时也行。
于是我就拿着刚才写好5个小时的请假条去找我们线长了,并把组长跟我讲的话“组长就要签字的时候看到我请假5个小时就停下笔跟我说,请假5个小时不好作业,你直接请下半天4个小时好了,去找你线长改一下。”跟线长说了说,线长说请5个小时没事,你拿这个请假条还去找组长签字吧。于是我就又拿着这张写着5个小时的请假条去找组长去了,可是这一次转遍车间和办公室却没有找到组长,当时已经是中午12点多了,组长应该去吃饭了。
我又找了几圈,实在找不到组长,就又拿着这张写着5个小时的请假条去找线长了。我跟线长说,实在是找不到组长,要不然我要么把这个请假条改一下或者重新写一张请假条请4个小时假好了,我干会活到点了之后再刷卡。线长说就这吧,不用改了,没事,你下班走吧。听到线长这样说,于是我就刷卡《12:27分》下班了。
可是,到当天下午4点多钟,我接到线长一个电话,说我的5个小时事假没有作业,给更改了4个小时年休假,另外早退32分钟!我去,听到这话我万分悲哀,我跟线长说早退32分钟要扣工资的,线长说你请假也会扣工资的,没事都一样。我跟线长说早退32分钟要记警告处分,并影响个人绩效考核和年终奖的发放,那怎么办?不能这样啊,我来富士康上班好几年从来没有早退过啊,线长说那我明天上班问问助理吧。我说那就麻烦线长了。
可是等到12月7日薪资单发下来的时候,那天的请假变早退的异常还是没有处理,而且工资也扣了,警告处分也生效了。12月7日下午我把这件事反馈给人资员工关系的一位领导,他让我们厂部相亲相爱&员工关系的一位美女解决。这位美女用笔记下了我反馈的这个问题,说第二天给我解决。
就这样又等了整整两个礼拜,今年都12月21日,我们厂部相亲相爱&员工关系的这位美女找我说,处理考勤异常需要开联络单并且需要责任人,而且年关将至,开联络单处理异常会扣厂部的KPI,你这个事情我处理不了。你要为厂部考虑,顾全大局!
天哪!
鉴于以上事件,我向工会各位领导提出以下诉求:
1、立即处理11月28日因为请假没有作业而出现的我早退的考勤异常,2、解除当天因为请假没有作业而出现的我早退的警告处分!
3、以上我所述事情全部属实!恳请工会及公司各位领导为我们基层员工主持公道!
致礼!
生本课堂教学的学本价值诉求 篇7
关键词:以学生为本,以学习为本,生本课堂,课堂教学改革
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体现了课堂教学从传统的“师本课堂”向“生本课堂”的转变。以学生为本成为教育教学的金科玉律,这主要归功于人们对“人”这一主体的认识和关注。生本课堂成为当前主要的课堂教学形态,那么,生本课堂的内涵及其教学实践表征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着哪些问题?在生本课堂中如何看待“以学习为本”的理念以及如何实现学习为本的价值诉求?笔者拟对这些问题进行初步的探索和解答。
一、生本课堂的内涵及其教学实践表征
1. 生本课堂的内涵
“生本课堂”的理论基础是郭思乐教授提出的“生本教育”的理念,“生本教育就是以学生为本,以生命为本的教育”。其核心理念是教育要以学生为本,其具体内容包括“价值观:一切为了学生”“伦理观:高度尊重学生”“行为观:全面依靠学生”[1]。“生本课堂”即秉持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基于对生本教育的理解,生本课堂的基本内涵为: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学生为主体、学生为本质和学生为目的。它冲破了传统课堂中把学生边缘化的格局,要求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的差异性,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基本权利,在教学中注重公正、平等;关爱学生的情感,注重师生关系的改善;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等等。“生本教学所要做的就是创造条件触发学生的悟感,促进学生的感悟,发挥学生的生命潜力。”[2]“生本课堂是以激扬生命为根本的课堂;生本课堂是依托学生生命的本能开展教学的课堂;生本课堂是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课堂;生本课堂是符合学习活动规律的课堂。”[3]这体现了生本课堂具有生命性、主体性、情感性和发展性,是一种理想的课堂教学形态。
2. 生本课堂的教学实践表征
自生本教育理念提出以来,基础教育课堂教学变革的发展呈现两极现象,一是大发展,即取得诸多成就;二是大漂浮,即许多课堂教学改革止于表面、流于形式和盲目跟风。生本课堂要求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做到以学生为本是生本课堂的关键问题。对生本教育理念和“以学生为本”的认识和解读不同,不同的学校和教师对生本课堂教学的实践路径各异,这就使得生本课堂的教学实践表征千差万别。但总体来看,生本课堂的教学实践具有以下表征:在教与学的关系上,从“以教为中心”转变到“以学为中心”,“学大于教”;在教学策略方面,多采取自主学习、小组学习和合作探究等策略,旨在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在师生关系方面,高度重视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性,提倡平等的师生关系。
二、生本课堂的价值诉求:学习为本
“以学习为本”即以学习者的学习为本,本文指的学习者是指在校学生,以学生的学习为教学活动中心的课堂,称为学本课堂。陶行知早就强调,“教学的本质是学习”。教学为学习创造了必要条件,帮助学习者更有效地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是教学的主要任务,学生和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两个中心。
1. 学本价值诉求是生本课堂教学的本质要求
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是一种课堂教学的思维方式,即在分析、思考和解决一切课堂教学问题时,首先要确立起关于“人”的观点,把学生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人去看待教学问题,采取对应措施。在人们高度关注“学生”这一个体时,课堂教学的另一个中心———“学习”正在被弱化甚至忽视。主要表现为:学生观上,一味强调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地位和主观体验,忽视其主要任务和最终目的;教学观上,强调“学大于教”,但其实践形式更多时候就是“教少学多”,教与学的关系被简单地视为数量上和形式上的关系;学习观上,对学习本质的认识不够深刻,教师和学生不了解学习过程的的发生发展机制。这样的课堂教学没有从根源上做到以学生为本,只是从表面上“看到”了学生的生命状态,借着以学生为本的名义忽略真正的学习活动,呈现出一种“教师浅显地教、学生迷茫地学”的教学生态。面对生本课堂教学中出现的种种“缺失学本”的现象,我们更应该提倡课堂教学在做到以学生为本的同时,也要追求以学习为本的教学价值。
2. 学本价值诉求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客观要求
彰显学习为本是我国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新动向,焦点为学习概念的重构、学习内容的开发、学习方法的创新和专业成长的进步[4]。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是我国当前教育发展的趋势和目标,以学为本是教育发展的客观趋势。同时,学习科学的研究发展取得诸多成就,对于教育教学领域不仅是新的挑战,也是新的机遇,使教育教学改革具有更多的开拓领域和空间。“教育学习化”渐趋成为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新动态,教育界正悄然兴起“以学习为本”的教育理念,也为课堂教学实现“以学习为本”的诉求提供了理论支撑。这些客观趋势要求我们必须建立学习型教育体系,落实到实处则表现为构建学习型的课堂教学形态,面对新时代涌出的新挑战、新问题,坚持“以学习为本”的价值取向是课堂教学改革的理性选择。
在审视教学问题时,要极力避免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防止从一种极端走向另一种极端的偏执,面对生本课堂教学实践的两极现象,课堂教学在把握以学生为本的同时,要回归学习为本的使命,完成课堂教学的双翼目标。
三、生本课堂教学中学本价值诉求的实现路径
主体教育是时代的强音,但学校教育更应坚持“以学习为中心”的主体教学,创建以学生为主体和以学习为中心的“双中心课堂”。如何在生本课堂教学中实现学本价值的诉求?笔者将从学习兴趣、学习目标和学习力等三个方面进行理论探索。
1. 建立学习与兴趣的积极关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起点和起因,对学习起着激活、指向、维持和调整的功能,为学习活动提供内部动力。对兴趣的培养需要外部条件的刺激和内部条件的支撑,即培养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1)内部学习动机的培养
内部动机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学生有了学习的内部动机,才会在学习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学习的主人。学生内部学习动机的培养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告知学生具体的学习目标可以优化学生对学习活动的注意与动机;让学生了解学习过程,掌握有效的学习策略;进行正确的归因训练,增强学生对自己学习的自信心;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有比较深刻的认识,能及时进行反省反思,并做出调整等。完成了这些,即建立了兴趣对学习的积极作用。
(2)外部学习动机的培养
兴趣并不是客观存在的,对于学生而言,对学习的兴趣不是一开始就会有的,也许教学内容即知识本身对他们并没有吸引力,但教师却可以创造条件让学习过程变得充实有趣,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乐趣,重新发现学习的魅力,这就建立起了学习对兴趣的积极作用。构建学习共同体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6]。构建学习共同体课堂要求制定共同学习目标,形成课堂学习愿景;创设良好的班级和课堂学习环境,形成课堂“学习场”,充分发挥群体学习的榜样作用和感染作用;优化教师的教学策略,根据学生的具体学情有效组织教学活动,创设有吸引力的教学情境;丰富教学内容,使其具有科学性、趣味性和实用性,让学生“想学、能学、会学”。
2. 分析把握学情,制定具体明确的学习目标
课堂教学要求“以学定教”,明确具体可行的学习目标能帮助教师和学生形成对教学行为和学习行为表现的具体预期,通过建立良好预期,增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动机,使得教师和学生的行为与目标相匹配,最终完成课堂教学的任务。
细化并且精确学习目标,关键在于对学情的把握和对学习结果的分类。对学生学情的分析,要考虑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学习能力、学习风格、学习期望和学习条件等。同时,要将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体系作为制定学习目标的依据,使学习目标更具有针对性。更重要的是,要细化学生的学习任务,基于此,教师必须对学习结果进行分类,如加涅将学习结果分为五类: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态度。五种学习结果对应着不同的教学技巧[7]。对学习结果进行分类的意义在于使学习任务、学习行为和学习结果的对应关系明确。根据学习目标有区别地设计教学活动的外部条件,按学习目标设计每一教学程序,明确告知学生应有的学习行为和预期的学习结果,从而明确教师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学习目标。落实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的关键在于教师和学生的共同监督,学习目标的制定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班级可建立班级学习任务卡和学习目标卡,形成班级的共同愿景,形成课堂教学环境的“学习场力”。每个学生建立个人学习任务卡和学习目标卡,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实施和监督,最终进行评价和反思。这样的目标制定既关注到学生的能动性和差异性,同时,又使课堂教学紧紧围绕学生的学习而展开。
3. 开设学习理论课程,提升学生的学习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所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不仅是个人学习发展的要求,也是适应社会改革的需要。“学习能力就是从学习中获得的能力,就是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而形成的、概括化了的经验。”这里的学习能力是指一种概括化了的经验[8]。刘儒德则认为,学习能力是指“个体所具有的能够引起行为或思维方面比较持久变化的内在素质,并且,还必须通过一定的学习实践才能形成和发展”[9]。不管是将学习能力作为一种概括化的经验还是一种个体的内在素质,他们都认为学习能力是通过学习活动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个体具备的一种稳定的、能影响学习活动效率的素质。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学习基本的学习理论,能帮助学生掌握和学会运用有效的学习策略,理解学习过程,学会自我学习和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这是在课堂上实现“以生为本”和“以学为本”相结合的基本条件。
笔者认为学校应开设的学习理论课程包括《学习理论基础》和《学科学习方法论》。学习理论基础课程可以包括《学习理论基础》课程导论、学习的基本理论、学习的一般规律、认知策略与学习策略等。《学科学习理论》课程应根据学校课程设置和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编制开发,一般认为:学习方法论是指对学习活动起指导作用的一切方法的总和。编制《学科学习理论》课程除了引用国内外科学的学科学习理论发展成果,还应吸收选取一线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和学生的学习经验,最终编制出一门综合实践经验和科学的理论论证的科学课程。不管是《学习理论基础》还是《学科学习理论》,其编制都应该建立在这样三个原则的基础上:一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实用性;二是经验性和系统性相结合,注重个别性和一般性;三是概括性和针对性相结合。
在生本课堂教学中追求“学本”价值的同时,我们也要避免一味强调学习为本的误区:夸大“以学为本”而遮蔽了“教”的功能性,把教与学的辩证关系庸俗化[10];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回到“知识本位”的传统教学形态。“教师主导作用必须也必然有一个落脚点,这个落脚点只能是‘学’;教学所追求的目标和结果,一定要由‘学’体现出来。更为重要的一点,‘学’是学生自己的独立主动的活动,教师包办代替不了”[11]。“以学生为本”是基础,“以学习为本”是目标,它要求在保证以学生为本的基础上,实现“学本”的价值诉求,真正做到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对教学任务的落实和提高,同时展开课堂教学使命的双翼。
参考文献
[1]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齐军.生本教学内涵与过程的再思考——基于悟性认识的视角[J].教育发展研究,2013(10).
[3]苏保中.生本课堂的内涵、特征及其实践路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32).
[4]曾文婕,黄甫全.课程改革与研究的新动向:彰显学习为本[J].课程·教材·教法,2013(7).
[5]季哲.以学为本的课堂教学系统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2(4).
[6]佐藤学.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7]加涅.学习的条件和教学论[M].皮连生,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8]赵世平.学习方法论[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
[9]刘儒德.学习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10]罗志远,黄甫全.国内学习中心课堂建构策略评析[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5(2).
文论建构价值诉求理论视角的缺乏 篇8
关键词主体间性文论;文学理论建构;价值诉求;现代性价值
中图分类号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4769(2009)03-0175-05
近些年来,间性问题研究逐渐进入国内人文学者的学术视野。总体来看,这并不完全是一个西方理论的中国化移植过程,它的凸现有着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一文化、社会现实乃至人们思维方式的历史性发展的深层背景。也正是在这一背景之下,90年代中期之后,有学者相继着手进行文学的主体间性问题的探讨。在这里,笔者选取的研究个案是杨春时先生倡导的主体间性文学理论思想。在当前学界致力于文学理论建设的学科语境中,主体间性文学理论的提出自然有其一定的积极意义,理当引起我们的学术关注。当然,本文并不是着眼于对这一知识形态进行整体性评价,而意在针对性地对其建构中的价值诉求理论视角缺乏问题做出一番批判性检视。
(一)
当下,全球化的趋势不可阻挡,但全球化本身显然并不能带来价值的合理确立。换句话说,在全球化浪潮中,我们需要审慎地进行价值选择,对于文论建构而言,同样如此。在笔者的理解中,当代文学理论建构的价值诉求问题是一个方向性问题,是否具有较为明朗而合理的价值诉求是判断建构中的具体文学理论形态存在之必要性及其意义的重要依据。那么,当代文学理论建构应该确立什么样的价值诉求方向呢?从基本的文论现实与社会现实出发,学界当致力于中国现代性文学理论的建设应该是没有疑义的。
对现代性问题的关注已经成为了一种世界性现象,它在世界范围内的反思与追求的二重主调语境下而变得色彩斑斓。也正是在这样的前提下,对“现代性”概念的理解与界定一时就难以取得更大范围内的共识。为了保证讨论问题的集中性与针对性,在此我们有必要对“现代性”概念作一些简要说明。对于中国学界来说, “现代性”是一个从西方移植过来的词。西方学者在长期的“现代性”问题研究中形成了几种有代表性的关于这一概念的差异性理解:第一,把“现代性”视为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第二,正是要与第一种观点相区别,米歇尔·福柯将“现代性”理解为一种“态度”;第三,安东尼·吉登斯认为“现代性”是一种独特的“社会生活或组织模式”;第四,让一弗朗索瓦·利奥塔将“现代性”理解为一种特殊的叙事方式;第五,尤尔根‘哈贝马斯称“现代性”是一项自启蒙运动以来未竟的方案(规划);等。为了使对已趋复杂化的“现代性”概念的理解更为明晰,国内一些学者近年来也作出了各自的阐释努力。相比之下,笔者更认同俞吾金先生的观点。受吉登斯的启发,他提出了“现代性现象学”的命题。俞吾金认为,现代性现象学也就是运用现象学的理念和方法,尤其是海德格尔的此在现象学的理念和方法,对现代性现象进行全面的考察。在阐述了现代性现象学的基本立场、观念和方法之后,从现代性现象的总体视域出发,并在对西方思想家现代性研究的几种有代表性的观点进行批判性考察的基础上,俞吾金分析指出:当我们把现代性现象课题化时,在我们的视域中呈现出来的是一组现象,即:“现代化”、“前现代”、“现代”、“后现代”、“前现代性”、“现代性”、“后现代性”、“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而且,当我们对这九个现象中的任何一个进行考察时,其他八个现象都会以共现的方式呈现在我们的视域之中。因此,必须在这一总体视域中来界定“现代性”的内涵。按照现代性现象学的阐释,“前现代性”、“现代性”、和“后现代性”主要涉及到前现代、现代和后现代三个不同历史时期的主导性价值观念。相对于“前现代性”和“后现代性”而言,“作为现代社会的价值体系,‘现代性’体现为以下的主导性价值:独立、自由、民主、平等、正义、个人本位、主体意识、总体性、认同感、中心主义、崇尚理性、追求真理、征服自然等”。显然,这样来理解“现代性”概念,问题就明朗化了,也使得我们对于它的解读有了充分的学理性依据。开展现代性价值诉求方向的当代中国文学理论建设同样需要具备这样的在现代性问题上的相对合理和成熟的认识。现代性问题当然也是主体间性文学理论的倡导者在自己的理论思想中谈及的重要内容,但是,他又是怎样来理解这一问题的呢?
(二)
总体来看,主体间性文学理论的提出是杨春时近20年间文学与美学思想发展的必然结果。就其个人的思想整体而言,其中存在着一条较为明晰的内在知识和思想线索;或者说,是存在一条个人学术思想发展的内在理路,它因一个核心命题的提出而逻辑地展开。在20世纪80年代,杨春时是一个文学主体论者;在当年的文学主体性论争中他由主体性命题出发而提出了超越性思想。正是文学超越性思想的提出,才导致他在90年代前期与实践美学分道扬镳,而走向他所称谓的后实践美学的建构道路;也还是主要由于对超越性命题的思考,使他在90年代探讨20世纪中国文学的性质时对于现代性和文学现代性问题给予了足够的学术关注,并把由20世纪中国文学性质问题引发的学术讨论引转至关于文学现代性问题的理论层面的探索,进而在此基础上他展开了对于文学理论现代性和美学现代性问题的研究;而又正是在文学理论现代性和美学现代性问题的研究过程中,杨春时扬弃了主体性理论而接受了主体间性理论,从而开始了主体间性文学理论的建构工作。由于在杨春时个人的学术思想中存在着这样的一条内在知识和思想线索,因而,主体性、超越性、现代性和主体间性等问题或命题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其研究的主要论域,并且它们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谱系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