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诉求(精选6篇)
精神诉求 篇1
在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传续演进中, 每一个推动历史进步的社会实践往往铸就特有的时代精神。如今在抗击5·12特大震灾的奋勇搏斗中, 又涌现了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等亲临东汽的党和国家领导人给予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并由李长春同志总结提炼的“不怕牺牲、敢于胜利, 坚忍不拔、艰苦创业, 自主创新、勇攀高峰” 的东汽精神。正是有了这种精神的引领支撑, 东汽人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与全国人民的有力支持下, 虽然遭受了生命和财产的巨大损失, 尤其在几百个同胞不幸罹难和数十亿资产家业损毁殆尽的情况下, 能够擦干眼泪、挺起胸膛、穿越灾难、崛起废墟, 不仅以“泰山压顶不弯腰” 的英雄气概和“三年任务两年完” 的出色努力战胜灾害获得新生, 而且使灾难中彰显迸发的东汽精神更加闪亮夺目和催人奋进, 激励东汽人夺取了抗震救灾斗争的全面胜利, 成为我国工业战线和各行各业学习践行的一个精神标杆。
然而追本溯源就其实质, 东汽精神既代表一种优秀的企业文化, 也属于我国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成果, 既有企业自身的个性特色也有各行各业的共性特征。尤其在促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与文化强国建设中, 也必然有着适应客观需要并体现时代特征的核心要义和共性诉求。当前, 我们传承与弘扬东汽精神就要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根本要求, 尤其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产生重要的影响和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与先进文化的精髓, 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所以, 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 主要是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 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 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 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 在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 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这就要从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上深刻反映东汽精神的价值取向和精神实质, 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用于东汽精神的普遍指导性。
(1) 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头脑, 为促进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提供科学理论的正确指导, 这是学习东汽精神要始终遵循的“指南针”。
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坚定维护和发展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是指导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行动指南和指引人民推动社会进步、创造美好生活的科学理论。因此, 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就是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为指导,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当代中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我们在推进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的进程中, 尤其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行动, 特别要科学分析世情、国情、党情新变化, 深入研究解决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课题, 不断深化对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不断把党带领人民创造的成功经验上升为理论, 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切实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为此就要着眼于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着力于理论创新和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全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教育, 帮助人们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努力使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深入人心, 不断增强贯彻执行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坚定性和自觉性。
由于5·12特大震灾对东汽的破坏力实在太大, 瞬间就将东汽汉旺基地全部摧毁, 数千名职工被迫撤离异地工作, 6000户家庭离开故土而重新安家。这种灾难性的迁徙、大规模的搬迁和全方位的安置重建, 包括接踵而至的国际金融风暴的席卷冲击和严峻挑战, 更使企业举步维艰, 新东汽建设任务极为艰巨而又困难, 也就更得靠科学思想指引正确的道路和方向, 尤其用科学发展观指导企业的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正是由于坚持发展是第一要义, 主要靠加快发展克服困难战胜灾害;坚持以人为本这个核心, 切实维护职工群众的根本利益和主人翁地位;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 不断向当代水准、世界一流的奋斗目标胜利迈进;坚持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 努力实现两个文明的共同提高和协调发展。东汽人经过残酷激烈的浴血奋战和艰苦卓绝的顽强拼搏, 已经从废墟中抢救出数百名幸存者, 紧急运送和救治千余名伤员, 及时向安全地点转移8000多受灾群众, 并使东汽6000余户家庭得到了妥善安置并住进了永久性住房。不仅在余震肆虐、山洪、瘟疫、泥石流等次生灾害均构成一定威胁危害的情况下, 最大限度地保护了职工群众的生命安全并将震灾造成的损失和耽搁的时间抢了回来, 而且以快马加鞭、只争朝夕的劲头和速度将新东汽迅速建设起来。东汽新基地建设尤其坚持统筹兼顾, 并以科学规划、科学重建求得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 其中既能重视生产生活的过渡性安排, 又能追求企业的长治久安和永续发展;包括既能确保抗震防汛等自然环境的安全可靠, 求得交通协作等人文条件的便捷有利, 又能符合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 适应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从而胜利完成了“抢险救灾、职工安置、灾后重建” 等企业震后面临的三大任务和当务之急, 保证在两个方面建设灾后美好的物质家园和精神家园, 并让一个崭新的东汽又矗立在神州大地和世界的东方, 继续为国民经济发展与祖国电力事业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2) 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凝聚力量, 为搞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把握坚定正确的前进方向, 这是践行东汽精神要大力弘扬的“主旋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 集中体现了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所以坚持共同理想的认同追求, 就是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凝聚力量, 从而在搞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中切实把握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为此就要着眼于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 着力于落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现阶段的中心任务和奋斗目标, 着重搞好理想信念、形势任务和时事政策宣传教育, 帮助引导人们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必然性和优越性, 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也是强国富民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 自觉把个人理想融入共同理想之中, 最大限度把广大人民团结和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同时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与党和国家重大举措的出台实施, 深刻分析并及时应对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充分展示我国各项事业取得的新进展新成就, 正确认识客观形势和发展态势, 准确理解党和国家的决策部署和大政方针, 组织激励人们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信念。
东汽精神根植于社会主义的当代中国, 也必然融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东汽人正是在投身这一伟大事业的具体实践中, 才形成东汽精神这一具有个性特色与共性内涵的精神成果。因此, 作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动读本,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然使传承与弘扬东汽精神更具有广泛的社会感召力和强大的精神推动力。如今遭受5·12灭顶之灾并经受了血与火的洗礼和考验, 东汽人更加牢记胡锦涛总书记的亲切嘱托和温家宝总理的殷切希望, 按照“更加先进、更加安全、更能可持续发展” 的根本要求, 瞄准创办“技术一流、管理一流、装备一流、质量一流”的“国际一流电力设备企业” 的奋斗目标, 又实现了新东汽的迅速崛起和“浴火重生”。而且除了坚持自力更生和艰苦奋斗的主观努力, 东汽人与灾区人民都紧紧依靠并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心厚爱, 始终借助全社会的资源力量实现了灾后的新生崛起。按照党和政府的统筹协调和统一部署, 如同全国许多省区对口援建5·12重灾区尤其是极重灾区那样, 东汽抗灾重建更得到了中央与地方众多兄弟企业的鼎力支持和无私援助, 并且仅用一年零九个月的短暂时间就使新东汽全面建成并竣工投产。这也从一个侧面既继承发扬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又充分显示印证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无比优越性。
(3) 坚持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鼓舞斗志,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增添强劲有力的支撑激励, 这是传承东汽精神要不断开掘的“动力源”。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思想传统, 最能感召中华儿女团结奋斗;改革创新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时代特征, 最能激励中华儿女锐意进取。所以坚持精神支柱的激励支撑, 就是坚持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途上能不断获取强劲不竭的前进动力。为此就要着眼于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情感纽带, 着力于提高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觉悟, 始终坚持一切有利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精神支撑, 大力发扬艰苦奋斗、劳动光荣、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以此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激励人们把爱国热情化作振兴中华的实际行动, 以热爱祖国和贡献自己全部力量建设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祖国利益和尊严为最大耻辱。作为一种优秀的思想品格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爱国主义也是一种对民族、对人民、对祖国大好河山眷恋热爱的深厚情感, 而在东汽则表现为一种热爱企业、忠诚岗位、追求事业的责任使命, 体现几代员工所秉持的产业报国、工业强国与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理想志向。同时坚持将创新精神作为不竭动力和重要法宝, 努力靠创新赢得市场激烈竞争与跻身世界强手之林。
东汽精神既是与上下五千年中华民族精神一脉相承, 又是在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升华和提振, 从而在继承民族精神与弘扬时代精神中增强了生命力和创造力, 成为支撑和推动企业发展进步的精神支柱和前进动力。而且正是在“泰山压顶不弯腰”“艰苦奋斗创大业”“自主创新攀高峰” 的拼搏奋进中, 东汽人在以“散山洞”的原则选址布局的情况下立足西部边陲、扎根大山脚下而投身于祖国的三线建设, 不仅以“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辛勤耕耘和执著追求倾注了“坚韧不拔、艰苦创业”的爱国主义情怀, 而且践行了“自主创新、勇攀高峰” 的改革创新思想, 同时发扬了“不怕牺牲、敢于胜利” 的革命英雄主义, 从而在环境恶劣、条件艰苦等缺少“天时地利” 的艰难处境中赢得了激烈的市场竞争并实现了企业的生存发展。作为地处内陆盆地的国家重大技术装备龙头企业, 东汽数十年如一日地坚持思想观念、体制机制、方式方法等方面的开拓创新, 同时坚持靠自主研发推动产品更新、产业拓展, 坚持用核心技术参与国内国际市场竞争, 从而始终走在我国的行业发展前列, 在当代高新技术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成为世界大型发电设备制造俱乐部的一个重要成员。由此也与时俱进地彰显了东汽精神的精神实质与核心内涵, 集中体现了我国伟大的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抗震救灾精神。
(4) 坚持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这是弘扬东汽精神要一直捕捉的“风向标”。
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的根本要求, 从而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内在要求和重要道德文化基础。所以坚持道德情操的引领熏陶, 主要是坚持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 牢固树立 “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良好社会风尚, 包括经济伦理思想、员工职业道德和企业公众形象, 从而在搞好各项工作事业中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为此就要着眼于培育文明和谐的道德风尚, 着力于倡导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弘扬科学精神, 普及科学知识, 倡导移风易俗, 抵制封建迷信, 坚决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 坚决纠正以权谋私、造假欺诈、见利忘义、损人利己的歪风邪气。同时要严格履行企业与各行各业的社会责任, 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关系, 认真践行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尊老爱幼、助人为乐为重点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 积极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 努力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扶贫济困、扶弱助残、礼让宽容的人际关系, 不断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的劳动者与“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员工队伍, 始终坚持“劳动光荣、知识崇高、人才宝贵、创造伟大” 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
东汽精神是在三代东汽人的创业拼搏中历练形成的, 并积淀和蕴涵着体现民族传统美德与时代风范的优秀品质, 尤其包含埋头苦干、负重自强、奋发才智、敬业创新的主人翁首创精神, 坚韧执著、遇大难而不屈、处逆境而不挠的坚定信念和坚强意志, 心齐、气盛、劲足, 凝聚力强、豁达包容的和谐团队精神与勇于开拓、敢为人先的开拓创新精神。从而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特别能吃苦, 特别能忍耐, 特别能奉献的优良传统, 其中包括我国劳动人民既勤劳、勇敢、果毅、刚强又诚信、多智、谦和、豁达;既敢于担当、坚韧不拔, 又倾情感恩、乐观幽默等优秀的人格品行。为适应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 东汽人还积极倡导践行“以担当国家装备制造重任为荣, 以树立良好公众形象为荣, 以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义务为荣” 等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 并按“抓三化、求三和、强三力”的方略思路来弘扬东汽精神和引领塑造员工的精神风貌。其中包括:坚持将适应改革发展新形势要求的思维方式与核心理念“内化于心”, 努力追求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 不断增强在产品质量、服务态度等方面能够赢得用户信赖的市场竞争力;坚持将诚信意识、职业操守等遵循社会化大生产与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行为准则和岗位规范“固化于制”, 努力追求人与社会和谐相处, 不断增强在核心技术与关键产品能够实现自主研发的核心竞争力;坚持将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外化于行”, 努力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不断增强在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能够具有世界话语权的国际竞争力。这些都感召激励东汽人变被动为主动、化挑战为机遇、化压力为动力, 并以率先在行业“打造百亿企业”“建设龙头企业”等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促进了企业的振兴腾飞, 并使各项经济技术指标连创历史新高而位列行业前茅。
凡此种种均可看出, 东汽精神的本质特征既反映了求真务实的实践性又体现了与时俱进的先进性, 特别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的正确指导,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坚持伟大抗震救灾精神、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激励支撑, 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思潮和道德风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影响作用, 从而成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载体和成功实践。正因如此, 东汽精神不仅属于一个企业而且属于各行各业, 在社会各界形成强烈共识和一致认同, 应当得到广泛的学习借鉴和普遍的传承弘扬。
参考文献
[1]何显富, 刘志前.浴火重生[M].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天地出版社, 2009.
[2]何显富, 刘志前.走向永恒[M].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天地出版社, 2010.
[3]何显富, 郝跃南, 刘志前.传承与弘扬东汽精神[J].天府新论, 2011 (5) .
[4]何显富, 朱贤滨, 刘志前, 等.东汽精神的传统本色与时代特征[J].企业文明, 2011 (7) .
[5]何显富, 刘志前.弘扬东汽精神方法论探析[J].投资与合作, 2011 (10) .
[6]朱贤滨, 刘志前.东汽精神的突出个性与鲜明特色[J]中国城市经济, 2011 (11) .
精神诉求 篇2
作为北京精神品质的“厚德”,是北京人的传统精神,也是北京“首善”的定位之魂。北京建城3000多年、建都800多年的历史,培育了北京人崇德、尚德、重德、厚德的文化传统与品格,形成了方正仁义、崇文雍和、德泽化人的厚德风范;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作为国家首都和国家政治、文化中心,拥有作为“首善之区”、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独特魅力,这相当程度上源于几千年来积淀下来的文化精神和人文品格,其中既蕴含着老北京以人为本、正大光明、高远博大的厚德品格,又彰显出作为现代化都市文明有礼、崇文尚德、包容创新的社会风尚。从历史的角度看,“厚德”是古都北京几千年积淀下来的精神气质,与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伦理一脉相承。从现实和未来的角度看,随着北京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北京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进程的加快,北京的厚德品质将会不断拓展,不仅体现在市民个人的品德层面,还会体现在城市的公共生活领域,甚至体现在对国家的伦理诉求中。
一、“厚德”精神蕴涵着“素位而行”、自觉修为的内圣伦理诉求
“内圣”是个体追求自身道德生命的完善,并升华为个体品格的过程。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生于天地之间,应该培养和具有伟大的人格,“厚德”不仅是历代“君子”追求的一种理想人格和道德境界,也内涵着不同道德主体自觉修为的内圣历程。《伊川易传》曰:“君子观坤厚之象,以深厚之德容载庶物。”《周易大传今注》曰:“地顺承天道,其势是顺于天,其体厚,能载万物。……以厚德载物,即以厚德育人。”“厚德”精神所蕴涵的内圣伦理诉求,不仅是对优良传统的概括和总结,也是对新的道德理想的构建和期待;不仅在孔子的“三军可夺帅也,不可夺志也”、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等论述中得到了进一步阐扬,在当代构建“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相配套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进程中,也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提升,成为中华民族新的道德追求。
自古以来,主体提高自身道德修养的“厚德”之路,并非是道德主体独善其身的自我完善,而是关乎“治平天下”的政治和道德实践过程。一方面,厚德者必胸怀高远,器识超卓,始终抱着淑世之情怀、“含弘光大”之胸襟,以国家、民族、天下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正如孟子的“修其身而天下平”,庄子的“一心定而王天下”,孔子的“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等等;另一方面,厚德者虽胸怀高远,但不忘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具体职责,勤勤恳恳、持之以恒以至忍辱负重地恪守对家人的责任和义务,正如《中庸》所曰:“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这些道出的正是个体自觉修为与治平天下的因果关联,也是“厚德”精神蕴涵的自觉修为的内圣伦理诉求的价值体现。
二、“厚德”精神彰显出天人、人我合一、立德扬善的和谐伦理精神
“和”是中西伦理精神的文化本性,也是北京崇文雍和、立德扬善首善品质和文化品位的典型反映。东西方的伦理学大师,从孔子、孟子、老庄到亚里士多德、康德、黑格尔、马克思等,无不把“和谐”作为伦理的真谛和伦理精神的归宿。在《周易》看来,理想人格是贯通了自然与人伦的人物,即所谓的“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这里的“合其德”是指“大人”即“圣人”、“君子”等效法天地之道而达到的最高道德境界。不难看出,古人一方面十分重视保护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管子曰:“为人君而不能谨守其山林菹泽草莱,不可以为天下王”,孔子曰:“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淮南子》曰:“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孕育不得杀,卵不得探,鱼不长尺不得取,彘不期年不得食。” 韩非子曰:“上不天则下不遍覆,心不地则物不必载。泰山不立好恶,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小助,故能成其富。”另一方面又十分重视在处理人际关系时要像大地一样宽厚、包容,兼容并蓄。古人的“有容,德乃大”;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礼之用,和为贵”、“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孟子的“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毛泽东的“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而不做坏事”等论述,不仅彰显出在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上“天人合一”的和谐伦理精神,也体现出在认识和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上强调友好相处、宽厚包容、互助协作、共同发展、人我合一、持之以恒的和谐伦理旨向。
值得注意的是,北京是历史上有名的厚德之城。厚德之“厚”内涵着宽容和坚持的基本要求。紫禁城、中轴路、四合院、天坛、地坛、日坛、月坛等这些特殊的城市符号,无不体现着北京自古以来追求的天人合一、中和有序、祥和昌盛、和谐发展的治国理想。当前,“天人合一”、“和为贵”、“兼容并蓄”、“容载万物”、“和谐发展”等“厚德”品格和文化传统,就是要不断推进首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就是要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为载体,倡导团结互助、诚信友爱的社会风尚,传承敬孝、仁义、感恩等传统美德,大力推进首都的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提高和提升北京市民文明有礼的文明素质和社会风尚,促进首善和谐。
三、“厚德”精神引领着崇尚责任与追求和平的共赢伦理愿景
责任就是应该做的事情,从政治学和行政学的角度看,责任是一种规则和任务,是国与国、民族与民族之间维持和发展信任的手段和机制。为此,履责、守信、尚礼、共赢等“厚德”要求不仅是当今世界所有国家寻求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底线伦理”,也应成为现代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从中国历史看,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礼仪”、“信义”民族,有着崇尚责任与和平,反对国与国之间以大欺小、以强凌弱、以富压贫的伦理文化传统。《尚书·尧典》的“百姓昭明,协合万邦”,《孙子兵法》的“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孟子的“仁者为能以大事小”、“智者为能以小事大”,老子的“不以兵强天下”、“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过后,必有凶年”,墨子的“天下之人皆相爱”、“视人之国,若视其国” 等论述,道出的正是认识和处理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之间关系的为善、履责主张以及维护和平统一的思想和忧患意识。中华民族“厚德载物”的民族品格,一方面决定了中国的崛起要通过“履责”、“守信”、“尚礼”、“共赢”等和平和谐方式来实现,而不是靠武力掠夺方式来实现;另一方面决定了中国在对待外来文化上要采取开放、包容、尊重、积极引进、借鉴和吸收的态度,批判继承并为我所用。这不仅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积极传承,也促进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升华。
略谈奉献精神与利益诉求之关系 篇3
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奉献精神和物质利益诉求的新变化、新特点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无论是奉献精神, 还是利益诉求都呈现出具在时代意味的新变化。
在奉献精神方面。传统的奉献精神一般理解为公而忘利, 大分无私等。奉献的内涵突出在精神层面。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 奉献精神呈现了出新的特点。
一是奉献精神的内涵更为广泛, 不仅是精神层面, 而且也包括其它方面。比如, 企业以物质激励的方式, 用政策引导、推动和激发职工学技术的积极性, 职工把掌握的技术技能用于岗位工作, 为企业贡献智慧, 实际上也体现了奉献精神。
二是奉献精神注重了客观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奉献精神更体现在客观行为结果上。比如, 职工轮休到班和节日加班, 虽然职工按规定获取了加班费和节日工资, 但客观行为的结果上是为企业多做出了贡献, 应当说这也是一种客观上的奉献精神。
三是奉献精神突出了务实性。市场经济法则是讲价值、讲效益、讲效果、讲物质利益。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奉献精神表现的更为务实。比如:企业运用经济杠杆, 激励职工多创造价值, 多获得收入, 实际上是用管理机制引导职工继承奉献精神。这样的奉献精神更符合实际。
在利益诉求方面。传统的观念认为物质利益诉求是自私自利的表现, 始终被抑制。建立市场经济后, 利益驱动成为激发人们积极性和主动性的重要途径, 物质利益诉求也呈现出了明显特点。
一是利益诉求是正当的行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职工通过劳动获取工资, 是理所应当的, 体现了分配原则的公平公正性。职工的切身利益受到侵害, 提出物质利益的诉求是合情合理的。因为物质利益关系到职工的生活, 关系到职工的价值体现。职工必然对此有所追求。
二是物质利益诉求具有合法性。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 劳动者以劳动获得的物质利益被国家法律认可, 任何人不得随意侵犯, 物质利益诉求得到法律保护。比如《劳动法》、《企业法》都有保证劳动者合法权益, 包括物质利益的规定。物质利益诉求具有合法性。
三是物质利益诉求具有普遍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利益矛盾和经济纠纷相对突出。由于物质利益诉求是弱势群体协调利益矛盾的一种途径, 因而越来越普遍。比如, 目前职工要求获得轮休加班工资, 节日加班工资, 要求增加收入, 对分配不合理现象提出意见等物质利益诉求现象不断增多, 这是客观现实。
二、奉献精神与物质利益诉求的内在关系
虽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奉献精神与物质利益诉求出现了新变化和新的特点。但是二者的内在关系仍是有机的统一。
1、奉献精神与物质利益诉求目标是一致的, 只是表现形式不同。
就企业而言, 奉献精神主要是从精神层面上, 以团结协作、无私支援、不计得失等无私奉献的形式, 引导员工为企业发展和社会进步做贡献。而物质利益诉求主要是从物质层面上, 以收入分配、福利待遇、物质奖励等利益驱动的形式, 激励员工为企业发展和社会进步做贡献。两者的终极目的都是为了加快企业的发展, 推动社会的进步。过去大力倡导劳动模范无私奉献精神, 就是让广大员工以劳动模范为榜样, 用高尚的精神干好本职工作。现在运用利益驱动的方式, 按照谁创造价值, 谁获得利益的原则, 调动员工生产工作的积极性, 让员工通过物质利益的引导, 出色完成本职任务, 进而推动企业发展。从客观上讲, 两者是异曲同工。事实上, 通过物质利益诉求的表现形式, 引导人们奉献企业、奉献社会, 人们既可以接受, 又可以持之以恒。
2、奉献精神与物质利益诉求的具体侧重点有差异性。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企业与职工是利益共同体。职工的奉献精神与物质诉求都是在谋取共同利益下的不同行为表现, 目标是同一的, 只是具体表现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奉献精神侧重点是注重于典型示范, 思想引导, 要求的是从我做起, 自觉的付出。比如:在企业中大力宣传埋头苦干、任劳任怨、少取报酬多做贡献的先进模范人物的事迹, 引导职工学习他们的奉献精神, 从而营造为企业奉献力量的浓厚气氛等。物质利益诉求侧重点是通过保障人们获得正当合法的物质利益, 体现奉献精神。比如:出台公开公平的工资分配政策、加强职工民主管理、开辟民主监督渠道、严格物质奖励管理等, 满足职工物质利益诉求等, 以此方式调动职工发扬奉献精神的积极性。虽然二者侧重点有差异性, 但客观结果具有同一性。
3、奉献精神与物质利益诉求是有机的结合。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不能只讲奉献精神, 不谈物质利益。也是能只讲物质利益, 不讲奉献精神。人要有精神, 不能精神馈乏。人也需要物质利益, 不能没有物质基础。应当说, 二者有机结合, 使之在取得物质利益的同时, 表现出奉献精神是能够统一起来的。事实上, 目前职工特别是劳动模范、生产标兵、技术尖子都做到了二者的有机结合, 他们在生产工作中, 通过创造劳动价值, 获取相应的物质利益, 同时他们的劳动成果又是对企业对社会的一种奉献。
三、协调奉献精神和物质利益诉求二者关系的路径
1、加强正面引导, 纠正思想上的偏误。
要运用各种途径引导职工树立正确的奉献观和利益观。重点纠正把奉献精神同物质利益诉求对立起来的错误观点以及只求物质利益的极端利己主义。
2、坚持把奉献精神与物质利益诉求有机结合。
坚持把大局意识、整体观念贯穿以人为本的现代企业管理之中, 让职工在干好活、多干活获取应得物质利益的同时, 体现出奉献精神。
3、建立和完善物质利益诉求机制。
精神诉求 篇4
但不可否认的是,移动金融的同质化竞争日趋严重,勇于创新的企业总是能先行一步抢占商机,率先进行移动金融战略转移的金融服务集团麦子金服就是其中之一。
今年5月,麦子金服赞助了一档由第一财经电视打造的财智旅游类真人秀节目《首席旅行官》。该节目每期都会邀请国内商业财经领域重量级的CEO参加,节目中的他们一改往日西装革履、眉头紧锁的工作状态,带着观众看遍世界风景,尝遍全球美食。
在该节目中,麦子金服除了冠名和广告投放进行品牌展示外,还借鉴当下电视节目流行的真人秀元素,在后期选择一些热点嘉宾人物,利用社交媒体让旅行官们和用户进行互动,给节目制造更多的话题和传播点。同时,麦子金服还在社交网络进行以旅行目的地旅行套票抽奖、让用户决定旅行官们的旅行目的地、邀请用户一同参与录制《首席旅行官》等多种形式与广大观众进行深层次互动。
淡到此次首次试水娱乐营销,为何选择与该节目进行合作,麦子金服品牌公关总监林莉烨告诉《广告主》记者,“选择第一财经,首先我们认为其收看群体和我们品牌调性相吻合;其次,选择投放该节目是因为和其他旅行类节目不同,该节目展现企业家生活中最真实一面,旅行官在旅行过程中展现自己思想和个性,轻松又不乏商业价值,是一个很好的推广品牌的栏目。”
业内专家曾指出,随着经济发展,物质生活改善,人们对旅行的关注度逐渐上升。从近几年旅游类节目《十二道锋味》、《爸爸去哪儿》、《花样爷爷》等各大卫视的频频出招中和其在市场上掀起的收视狂潮就不难看出其火爆的形势。
目前移动互联网金融群雄逐鹿,包括银行、券商、互联网公司等各方大佬都在参与,当越来越多的移动金融平台打着“高收益”“高回报”的口来吸引用户,企圖满足用户的物质追求,麦子金服将目光从物质需求转向精神需求,在移动金融的营销策略上迈进了一步。
一直以来,麦子金服的推广渠道很多元,包括电视、高铁、纸媒等传统渠道,也包括网络媒体、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和社交媒体。近几年随着智能手机普及度,用户的习惯随之迁移。于是,麦子金服在今年特别加大了对移动广告以及社交媒体投放,同时开始和滴滴打车、芝麻征信等互联网公司开展品牌合作。
前段时间,获得海通创新巨额注资让麦子金服声名鹊起,麦子金服CEO黄大容也表示,公司的目标是做强移动金融,保证安全稳健的收益,让金融温暖而可及,未来会在移动金融方面植入更多贴近生活的互动类产品,满足投资者多元化的金融需求。 此次电视合作,让更多普通观众认识了麦子金服,增强了其品牌的信任度。正如林莉烨所说,之所以赞助这个节目,除了提升公司品牌,更多希望能够拉进CEO与投资者的距离,共同关注创业者的商业智慧和自然情怀。 据林莉烨介绍,接下来麦子金服会扩大在品牌方面的投放,金融最重要的是信任,大多数互联网金融企业在品牌建设上还处于早期,在这一阶段通过品牌投放提升公司知名度相对成本较小,未来会尝试更多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品牌推广和营销。
精神诉求 篇5
埃德纳的女性朋友唤醒了她内心深处的渴望, 罗伯特唤醒了她心底的美好爱情憧憬, 这一切促使埃德纳走上了追求自我之路。她对社会强加在她身上的束缚产生了越来越强的反抗意识。她反抗家庭强加在她身上的义务, 当丈夫命令她时, 她不再像以前那样无条件服从;在从大岛上回到爱奥尔良后, 按照惯例, 她应该每周星期四在家里款待跟丈夫成功生意有关的客人, 但是她拒绝像往常那样待在家里, 而是出门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同时她拒绝参加妹妹的婚礼, 因为通过自己的婚姻, 她看清了婚姻的本质, 它只能限制一个女人的自由。此后, 埃德纳决定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生活。
为了能得到期待已久的爱情, 她向罗伯特表达了爱意, 向丈夫提出了分居, 并且希望卖自己的素描取得经济上的独立;随后她从庞特里耶的大房子搬出去, 住进了一个“鸽子窝”。在那个简陋的“鸽子窝”里, 她有了自我拥有感, 接着, 她向罗伯特宣布了自己这个重大的决定:“我现在再也不是蓬迪里埃任意处置的财产了。我决定自己选择自己的命运。”但是她的抗争在当时的人们看来是荒唐、不可接受的。阿黛尔———这个诱发她内心深处女性特质的人, 费尽心机要把偏离正轨的埃德纳拉回来, 曾恳切地对埃德纳说:“替孩子们想想, 埃德纳。要为孩子们着想!”阿黛尔把自己的身心都奉献给了家庭和孩子。她一心一意地照顾孩子, 连她的休闲活动———弹钢琴, 也是为了给丈夫和孩子解闷而练习的。雷西是文中唯一能从心灵上支持埃德纳的人, 但她深知在这个传统的世界, 要保持自我是多么的困难。当她看出埃德纳想追求自我时, 她告诫埃德纳想飞越传统和偏见的鸟儿必须有坚硬的翅膀, 否则, 它就会“掉在地上, 摔得粉身碎骨”。
在处于男权社会的男性看来, 埃德纳的一切反抗行为是惊世骇俗的。她的丈夫一直以来都以她的主人自居。一天夜里, 他娱乐完回来, 兴致勃勃地唠叨一些无聊的花边新闻, 当他发现被惊醒的妻子只用喃喃的声音应答他时, 非常恼火, 无中生有地指责她一番, 然后酣然大睡, 丢下她一人在黑暗中潸然泪下。当埃德纳拒绝像以前那样生活, 甚至提出要跟他分居时, 他的第一反应是她神经不正常, 认为这只是埃德纳一时兴起做出的决定。那么她深爱的罗伯特呢?在发觉自己对埃德纳的感情后, 罗伯特的第一反应是逃离到墨西哥, 因为所受的教育让他觉得这样的感情是不对的。当埃德纳向他表白后, 他的第一反应是梦想她的丈夫解放她、把她让给他, 所以当埃德纳说:“我不再是庞德利耶先生一件任意放置的东西, 我把我献给我所选择的人。”罗伯特脸色变青了, 说“你这是什么意思?”他无法理解埃德纳这种追求自我的行为。当埃德纳彻底跟她的家庭决裂后, 罗伯特在留下一张纸条后, 不辞而别了。追根究底, 罗伯特与庞德里埃先生不可能理解埃德纳作为人的存在的追求, 因为他们仅仅把埃德纳当做一个女人, 一个男权社会的附属品来看待, 而没有把她当做一个自由的人。
爱在埃德纳的觉醒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同时也是她内心一直渴望的, 因为文中的埃德纳一直处于孤独中, 她的亲人一直跟她处于一种疏离状态———包括她的丈夫、孩子、女性朋友和男性朋友。小说中的埃德纳经常一个人独处, 丈夫经常外出做生意, 即使在家也经常出去参加社交活动;精神上的爱人罗伯特也数次离她而去;孩子经常去祖母家度假, 没有在她身边。我们看到独自在走廊上垂泪的埃德纳, 独自在海中游泳的埃德纳, 独自晚上睡在吊床上的埃德纳, 独自待在“鸽子笼的”埃德纳。她孤独的灵魂一直想要有人陪伴, 然而在现实世界中她却没有得到。
大海在文中反复出现, 对埃德纳一直具有一种神奇的诱惑力。大海在人们的眼中既代表死亡又代表新生, 相传爱神维纳斯就是诞生于大海之中。埃德纳在海中畅游的经历可以视为一种新生:对爱的渴望和爱的能力的觉醒。大海一直用自己的语言对埃德纳诉说着一种莫名的情怀。当罗伯特第一次邀请埃德纳去游泳时, 她虽然拒绝了, 但是当她将视线转到海湾, 大海喃喃之鸣响有如温柔而强制的恳求, 阵阵向她传来。她感觉大海有一种神奇的力量牵引自己到她的身边, 向她诉说一些潜藏在自己内心深处的秘密:“大海的回响多么诱人, 它不断低语, 忽而喧哗, 忽而呢喃, 似在邀请她的灵魂遨游于孤独的深渊之中, 迷失于沉思里。大海的回响呼唤着她的灵魂。大海的抚触好柔, 他温柔的紧紧拥抱她的身躯。”接下来, 她学习游泳, 当她能自由在海中畅游时, 她感到“好像得到了一股特殊的外在力量”。当褪去了衣衫赤身裸体与大海亲密接触时, 她感觉到了脱去一切束缚的美好, 就像摆脱了社会强加在她身上的一切束缚, 她感到了一种从来没有过的畅快。“生平第一次赤身裸体地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她沐浴在温煦的阳光和暖和的海风中;大海在召唤着”。赤裸裸地站在蓝天之下, 埃德纳感到自己像是刚出生的一个生命, 在她从不了解而又熟悉的世界中睁开了双目, 进入大海的怀抱, 让埃德纳融入到宇宙之中, 在这里, 生死连成一体, 死就是生, 是永生。何谓生, 何谓死?我国古代的大哲学家庄子曾说:“方生方死, 方死方生。”生死本就在一线之间, 天人合一是人所向往的最高境界。当最后一次没有遮蔽地站在晴空下, 她感觉自己回到了婴儿时代;在融入大海时, 儿时的各种回忆萦绕在她的脑海, 在现实生活中尝尽了孤独的埃德纳在海中终于不再孤独了。融入大海并不意味着生命的结束, 而是让她在另一个世界得到了新生, 让她的梦想以另一种方式实现。
参考文献
[1]王博.庄子哲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2]凯特.肖邦著.杨瑛美译.觉醒.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7.
精神诉求 篇6
一、汉唐古典舞的文化传承
中国古典舞是一种具有传统代表性的人体动态文化,具有古代朴素辩证思维的审美,古典舞需要形、神、劲、律的训练,身体律动讲究“圆曲拧倾”、“提沉冲靠含腆移”,追求流动之美,在选题上集中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具有规律性与韵味性。古典舞最重视气息训练。如“提沉”的训练,就是以气息带动内在的情感与外在的动作。汉唐古典舞对气息的要求是沉稳,要求以圆为中心。它的基本功训练是以戏曲与武术为基础,它对人体的各项技巧要求严格。它不仅可以表现柔美,还可以表现出刚柔并济之美,这是与西方舞蹈不同的地方。因为古典舞有阳刚与阴柔之分,从形态上可以看出动静结合的特点。阳刚的古典舞以外展型的动作为主,特别是足部的动作多,具有能量大的暗示意味,表现出顽强刚毅、英武雄健、威猛遒劲、挺拔彪悍的审美意象。阴柔的古典舞的脚下动作少,主静,手部动作多,具有收缩性的特点,表现出含蓄典雅、幽静朦胧、娴静清秀的内聚性审美意象。汉唐古典舞所表现的以传神为主旨的形神兼备之美,主要是以形传神,是舞蹈构成的基础,其中,神是心灵的根本气象,是生命最深处的情谊,具有深邃的思想内涵。其气韵以人为载体,其动作以气带动,形成了无形的张力,力图达到天人合一的最佳状态与最高境界。汉唐古典舞可以表现出空灵世界的飘逸之美,有超越世俗的价值取向,反映了人生的自由境界。中国的汉唐古典舞,还体现了以静制动的特点,表达出对艺术所追求的无限性,迸发出深层次的力量,形成独立的气质,具有时代色彩[1]。
二、汉唐古典舞的现代精神诉求
汉唐古典舞具有独特的东方特色,强调圆的魅力,包含古代哲学的浑然一体的宇宙观,体现了中庸之道。汉唐古典舞是与西方的直立文化不同的一种文化,中国古典舞蹈的矮步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这与中国的和谐理想一致。因为汉唐古典舞虽然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古代的舞蹈,但是却符合大众的审美,具有大众的审美倾向。就目前来讲,汉唐古典舞的创作有两个不同的方向,有的将西方技术与中国语汇结合起来,这类汉唐古典舞与现代舞的界限比较模糊,除去山膀、跨腿转这类汉唐古典舞的标志动作,还有许多以开绷直为美的西方舞蹈动作,这与真正的古典舞动作是相悖的,如果继续接受这种审美,舞蹈可能不能很好地被传承下去。但是,我们所欣赏的汉唐古典舞是活在当代的人们所追求的艺术形式,是不可能完全遵循古代的形式的。如日本现在还在表演的从唐代传过去的《兰陵王》,其保留了古代的原始形式,可是现代人在欣赏的时候虽然能感受到质朴的美感,但没有经过加工的舞蹈形式难以吸引更多观众。当今的古代舞蹈是靠文化的趋同心理使现代人认同,从这一点来说它与古代传承下来的舞蹈是不一样的。我们的汉唐古典舞有着悠久的文化背景,分为意境与人物两个派别,在意境派作品中,主要讲求意境之美,没有明确的时间与人物,只是配合音乐展示一种中国的氛围,感化人物心理,而人物派作品是在真实的历史中寻找一类典型的人物,用舞蹈来描述历史事件,重现历史人物,通过所演人物警醒人物,给观众带来一定的感悟。这两种类型都是通过舞蹈复原展示中国历史的精神[2]。
仅仅靠继承汉唐古典舞是没有发展空间的,需要在沿用古典舞的审美下,加入现代精神,这会给舞蹈带来新的活力。汉唐古典舞需要在现代精神与创新精神的指引下,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舞蹈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只有与时俱进的创新,才能使汉唐古典舞永葆活力。在舞蹈的发展历史中,创新并不一定会被接受并被发展,所以虽然要符合现在的审美,但也要注重传统,传统之所以会传承下来,是有一定原因的[3]。
三、结束语
汉唐古典舞只有具有时代精神,才能符合时代的特征,才能拥有持续发展的动力。
摘要:汉唐古典舞已有六十多年的历史,它是以汉唐精神为气质、以明清舞蹈形式为表现支点的一个中国古典舞学派。在与西方交流日益频繁的情况下,许多新的古典舞被编排出来,引起了很大争议。中国古典舞到底应该传承古代文化还是进一步发展已经成为了争论的热点问题。本文旨在分析汉唐古典舞的文化传承与现代精神诉求等方面的问题。